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范例6篇

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

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创新能力;人才培养

在国内外经济严峻及其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开展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研究,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校推行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创新热情,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1.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指导工作

1.1 参与项目人员的选择

我校每年进行一次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申报工作。下半年开始组织申报工作,每年3月份公示通过评审的结果。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给广大学生提供了参与科学研究机会。在项目申报过程中,教师按照自己的研究方向选择优秀的学生参与项目的研究工作。

一般选有一些专业基础的大二大三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平时的教学中了解和发现自学能力强、有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强的一些学生。通过与这些学生的交流,让他们学生了解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具体工作和教师的研究方向,权衡自身的专业方向、兴趣志向、以及业余时间个人计划,确定是否参与项目研究。最后,挑选3-5人组成创新团队,选出一名学生做项目主持人。

1.2 项目选题

学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完成项目选题、撰写申请书。项目申请书里有院系、人员、名称、金额、等级等信息,学生通过项目申请对创新项目有全面的理解。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由发挥,提出项目,和教师一起讨论自己的想法,进行可行性论证。选题要有创新性、专业性、实用性,并且工作量适中。讨论过程要明确目标,确定具有创新性的申报内容和题目。

如果学生选的题目不可行,教师可以在自己的研究方向提供学生项目选题的参考意见。指导学生通过查找文献或者相关资料,根据自己的专业和感兴趣的问题,找到可创新的亮点。

确定项目题目后,学生撰写申请书。从一开始的表述不清,到最后清晰的表述了项目的背景、研究意义,制定了基本可行的研究方案,确定了研究中需要研究方法,制定研究计划并确定研究目标、分析项目可行性、估算经费,明确规划出了研究进度和成员分工。这个过程需要学生反复的修改讨论。修改项目申请书时,教师可以将自己做过的的科研项目申请书给学生参考。直到最后项目组成员共同确定了研究思路,写出合格的申请书。

1.3 项目实施

项目运行中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和组织实施,教师定期组织对大学生科技创新立项项目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对学生前期做的工作给予肯定,总结研究成果,布置后期工作,并且指出研究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促使项目进行过程中的问题得到及时发现及纠正,从而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这是大学生科技创新质量保证的重要环节。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放手指导,引导和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使学生具有持续的学习能力,更好的开展和完成大学生创新项目。如果教师对学生指导过多,就会不利于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发挥。教师为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在探索创新工作中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2.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对人才培养的意义

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给广大学生提供了参与科学研究机会,通过科研和实践,理论与实际结合,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接受科学研究的训练,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因而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载体。

2.1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是否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已成为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是一个以培养创新意识作为出发点,希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以团队为单位进行科研创新项目研究的新型大学生培养方式。从实践中发现,成员参与度与团队工作质量成正比。对于一个团队,项目的各个阶段需要所有成员的一齐参与,团队要时刻拥有一定的凝聚力。只有团队成员相互协调,取长补短,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激发出更多的灵感。学生培养了自己的团队协同意识,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处理协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才会为自己未来走入社会打好基础。

2.2 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研究方法

在项目研究活动中,教师的勤于思考、善于观察、不怕困难的精神和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培养了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

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申请、实施、结题,能让大学生了解什么是科学研究、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如何处理分析科学研究中的相关数据与资料、如何整理与总结研究成果,从而培养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大学生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养成与提高。

2.3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学生是项目实施和创新的主体。学生在兴趣驱动的基础上,自主进行创新项目实践,学生自主进行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训练。让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研究活动,才有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大学毕业生的调查,我们发现那些工作上手快和组织协调能力强的综合素质好的毕业生,往往就是在校时参加过老师的科研工作或课外科技活动的学生。

3.总结

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学生巩固了已学过的知识,掌握了新的知识和技能,开阔了思维,得到了科学研究与创造的训练,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为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姚文轩,腾召胜.运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培养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6).

[2]杜新强,冶雪艳.从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1).

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范文2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技创新;技能竞赛;项目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4-0198-02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适应生产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与普通院校相比更强调实用性和应用性,要求毕业生动手能力强、上岗适应快,还要具有创新能力,能不断进行工艺改进和技术革新[1]。我院一直重视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实施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工程,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已建立了完善的“3333”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体系,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一、建立3级管理运行机制

学院逐步建立完善了由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委员会、系部科技创新指导小组、指导教师组成的“院、系、指导教师”3级管理运行机制。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副院长任工作委员会主任,学生处(团委)、科技处、教务处、财务处、实训中心、各系部负责人任委员,负责部署、指导、检查全院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各系部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指导小组,指导本系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工作;每项科技创新项目配备一名指导教师,具体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研究。

二、搭建3个科技创新平台

学院根据学生不同专业、不同阶段、不同兴趣爱好的特点,本着“区别对待、分类指导、自成体系”的原则,以“认识、普及、参与、提高”为主线,搭建了“科技普及、技能竞赛、项目研究”三个科技创新平台,使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由初级向高级逐渐提升[2]。

1.科技普及平台。科技普及平台是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根基。学院以强化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造热情,提高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积极性为目的,主要面向低年级学生,组织开展“科普讲座”、“名师论坛”、“特色实践”、“知识竞赛”等活动。学院每年邀请校内外专家、教授、企业导师等举办十多场科普讲座,组织学院教学名师开展六场论坛和六次特色实践活动,每年开展一次科普知识竞赛,力争让每名学生都参与到科技普及活动中。

2.技能竞赛平台。技能竞赛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催化剂。学院每年大范围、多工种地组织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促学,并实现了“五个结合”,即技能竞赛与专业培养目标结合,与专业教学过程结合,与就业岗位需求结合,与国家职业标准结合,与全国全省技能大赛结合。学院每年的职业技能大赛涉及20多个工种,参与人数2000余人,在校园中初步形成了“人人学技术,个个练技能”的氛围。学院完善了评选参赛机制,积极组织优秀学生参与省市级以上的职业技能竞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3.项目研究平台。项目研究平台是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有效载体。学院遵循“理实结合、突出重点、鼓励创新、注重实效”的原则,广泛开展以学生自主研发为主体、专业教师监督指导为辅助、学院专项资金为保障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立项活动。建立了“自主申请、专家评议、择优立项、规范管理、严格结项、成果推荐”的运行机制。积极引导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开展技术改造、制作发明、学术研究。学院每年投资10多万元支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每年立项100余项。

三、打造3支队伍

1.学生科技创新队伍。学生是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主体。学院采取“以老带新、逐步参与、培养训练学生带头人”的方法培养了一支稳定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学院充分发挥大学生专业社团的载体作用,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共同学习研究专业技能。学院对专业社团在工作指导、资金划拨、活动审批等方面予以支持,使其成为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舞台。学院团委还结合专业背景成立了特色科技服务团队,用寒暑假及课余时间,走入社区、农村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技术服务;走入相关企业参观学习,参与工艺改进与技术改造。

2.指导教师队伍。指导教师队伍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导。学院建立了教师指导科技创新活动激励机制,要求每位专业教师至少指导一个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或一项技能竞赛,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与自己所研究的专业课题,同时要求教师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并将教师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列入教学工作量。

3.组织管理队伍。组织管理队伍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顺利开展的有效保障。学院构建了一支由学生处(团委)、系部工作人员、学生骨干组成的工作队伍,专门负责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管理,及时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立项申报、结项鉴定等信息,组织技能大赛报名、科普讲座、学术报告、学术讨论等活动,监管学生项目经费的使用,促进成果转化,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提供人性化服务。[3]

四、实施3项措施

1.营造科技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学院健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管理制度,完善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长效化、规范化发展,将科技创新活动成绩与学生个人综合素质测评、班集体(团支部)评优相挂钩。学院每年6月份举办大学生科技文化节,组织年度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展,总结表彰优秀成果,评选“大学生科技创新优秀人才”、“大学生科技创新优秀指导教师”、“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先进单位”等。对于特别优秀的科技创新项目成果,学院还利用报纸、杂志、网络等多种媒体在校园内加大宣传力度,组织了优秀项目经验交流会、研讨会,营造了良好的校园科技创新氛围。

2.建设一体化服务体系。学院围绕学生创造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分专业开设科技创新指导课程,进行科研方法训练,锻炼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学院还制定《实验实训室开放管理办法》,鼓励各系部开放实验实训室,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实验场所和硬件支持[4]。各系部分别建有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室,配备了基本的仪器设备,为科技实践团队、专业社团提供学术研讨、交流、自主学习的空间。学院团委还着手建立了科技创新资源网站,为学生提供专业前沿信息、科技发展趋势资讯、历年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信息、图书资料的查询服务,实现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网上立项申报及检索,科普讲座、研讨会、报告会等信息,为师生提供网上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和交流平台。学院还建有科技创新成果展室,收藏了历年优秀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展示作品实物、论文、荣誉证书、专利证书等原始文件,开放供师生参观学习。

3.完善多元化评价机制。学院改变以学业成绩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模式,设置创新学分及创新奖学金,激发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学生在完成科技创新项目后,提交申请,经专门机构认定,获得相应的创新学分。

参考文献:

[1]胡火清.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2]胡爱祥.多维视角下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平台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15).

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范文3

1、提出动因

高等农业院校工科学生如何参加科技创新;如何搭建平台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如何利用科技创平台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作为高等农业院校工科学院,我们提出了大学生科技创新要做到:“四个结合”即把科技创新与课堂教学、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创业就业相结合。“四个紧扣”即紧扣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要;紧扣教学科研,突出人才培养功效,紧扣社会热点,加强科学精神培养;紧扣传统活动,焕发科技创新活力。“四个注重”即注重学生特点,丰富活动形式内容;注重学生层次,扩大活动的参与面;注重社会资源,加大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注重建立保障服务体系,探索培养模式。

2、建设目标

形成具有特色的“11336” 工科类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即构建以“创新能力培养”为 1条主线;“科学精神培养”为1个主要目标;“基础科技创新、专业科技创新、综合科技创新” 3个服务体系,“学校学院、实践基地、团队组织”3个保障体系;采用不同时间、不同内容、不同层次、不同年级、不同空间、不同组织体系6个创新模块,工科类学生从大一开始进入科技创新体系,通过科技创新到课堂、实验室再到科技创新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

“11336”工科类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实践第一,理论第二的方法,即先组织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科技创新活动,其后对活动提炼总结,发现问题与不足,形成新的适合工科大学生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再通过建立科技创新平台检验并完善新模式,具体思路如图1所示。

工科类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特色做法

1、形成师生创新意识的良性循环,是搞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催化剂。将科技创新纳入学院教育体系,实现不同科技创新形式与不同专业教学互相促进。加强学生创新知识教学和创新活动指导,鼓教师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让学生逐步成为自我开发创造的主体。励师生互动,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创新素质,形成创新意识的良好循环。

2、积极构建科技创新平台,是推动科技创新活动的关键。从保障体系、服务体系、活动体系等方面完善科技创新平台。努力拓展创新能力培养途径,通过加强创新团队建设,使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舞台逐步变大,团队逐步增多。进入科技创新的“四种境界”:团队开始时觉得“行”;研究展开后觉得“难”;深入研究时觉得学的知识“浅”;项目完成后觉得收获较“大”。

3、完善制度是保障,学生科学精神培养是目的。应制定规章制度,对建议立项的项目进行管理与服务,建立激励机制与第二课堂学分、科技创新单项奖、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等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主动性。将学生的科学精神与道德养成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

工科类创新性人才培养运作模式

1、加强领导、创新机制、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保障体系

构建完整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保障体系(如图2):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领导小组,聘请专家为顾问,专职辅导员具体协调。健全大学生科技创新管理办法,制定了《大学生科技创新管理规定》、《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申请考核表》等制度。对科技创新活动情况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有计划的开展挑战杯等课外科技创新系列活动,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方法与思路,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创新竞赛(挑战杯、力学大赛、结构设计竞赛、技能竞赛等),并在培养计划中规定学生必须取得课外科技实践相关学分。

形成了领导小组、团委、学生会科技创新部,科技创新社团,学生班级团支部、学创委员,社团成员多位一体的组织体系。依托该体系日常性的开展小创意、小论文、小创新、小研制、小发明“五小活动”。领导小组对学生作品严格考核,筛选优秀作品进行立项。

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基地,使之具有创新教育的内涵与功能,调动专业优势不断引导学生走进实验室。发挥校内外资源,实现学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校外基地获得人才的双赢目标。基地建设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明确职责,分级管理,学生签订《大学生科技创新协议书》,促进科学行为养成。基地重视科技创新动态,及时为学生出谋划策,如学院在国家“863”计划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新泰市风龙王设备有限公司”建立了科技创新基地,并成功完成了大学生风力提水项目的实施,让更多学生亲身目睹科技创新实例,增强了学生利用科技创新基地参与科技创新的热情。

2、强化措施、加强指导,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服务体系

构建完整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服务体系,如图3。在大学生科技创新规划计划、项目培育、立项资助、培训指导、活动实施、交流总结、考核评比、表彰奖励等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重视宣传发动,努力搭建舞台与组建团队。为组建科技创新团队,学院重视“面”上的宣传,召开不同层次的动员大会,突出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目的意义,进行广泛发动。同时重视“点”上选拔、扶持、培养工作。通过宣传橱窗、学院简报等多种媒体,介绍以往成绩,激发学生的热情,选拔优秀团队,在师生中产生了重大影响。

严格要求,悉心指导,工作到位。科创活动开始前期,指导教师为学生科技创新指点迷津,引导学生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在科技创新项目中融会贯通。在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选题、调研、运用文献等;指导学生研究选题,开列参考文献;带领学生外出调查;认真审核学生作品、提出修改意见。教师的严格要求、悉心指导向学生传递了科学严谨的态度。实验室全面向学生开放,鼓励学生从事科研活动,每年有几十个科技小组活动在实验室。

3、突出特点、注重实效,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活动体系

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活动体系,如图4、图5。科学规划活动内容与方式。活动内容主要有:科技竞赛、科学实验、科研考察、科技服务、科普宣传、科技扶贫、科研攻关等。活动形式主要有个人和团队两种,个人活动灵活多样,引导学生多渠道、不同方式开展科技创新。团队方式主要在寒暑期、学期内课余或节假日。人员一般在五人以上,有具体的科研项目、固定的实践场所、明确的指导教师、预期的成果、集中性开展活动,活动时间在一周以上,鼓励跨学科、跨专业、跨学院、跨学历组队(团支部团队、学院团队、校级团队)。

工科类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取得成效

通过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2009年水院学生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立项3项,获得9万元资助,其中一项在考核中名列第一。校级大学生SRT研究计划立项24项。在全国科技创新类竞赛获得奖励14项;在山东省科技创新类竞赛获奖11项。获学校科技创新类竞赛获奖30余项。成功举办了山东农业大学“路达杯”首届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校院投入2万余元完成了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风力提水喷泉的实施。科技创新社团“行知学社”表现突出,被评为山东省优秀科技创新社团,山东省“三下乡”优秀服务团队。

2010年,大学生国家创新实验计划立项5项,获15万元资助;校SRT立项26项。获“中国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第十八届全国人工环境工程学科奖”等部级科技创新奖励29项;获“第三届山东省结构设计大赛”等省级奖励38项;校级奖励40余项。成功举办了山东农业大学第七届“挑战杯”大赛、“路达杯”第二届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等校园赛事。

2011年,大学生国家创新实验计划立项5项,获15万元资助;校SRT立项26项。获“第二届全国水利创新设计大赛”特等奖、“第十八届全国人工环境工程学科奖”等部级科技创新奖励49项;等省级奖励61项;成功举办了山东农业大学第二届“仪兴杯”艺术设计大赛、“路达杯”第三届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等校园赛事。

1、提高了综合素质,增加了科技创新实践经验。通过科技创新过程,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组织能力、社会活动能力显著增强;独立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加强了思想修养,对科学发展观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2、激发了专业情感,提高了学习热情。参加科技创新的学生知识和基本技能得到检验,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专业学习更加努力。科技创新带给学生的是一种动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学生在实践中动脑有收获,动手有感受、结束后有感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求实精神。

3、通过科技创新,扩大了校院影响,促进了学生就业。今年华昌集团专门来学院招聘,就是因为我院在山东大学“华昌杯”第二届结构设计大赛一次获得了7个奖项,华昌集团负责人说:没想到农大教学质量如此之高,农大学子如此优秀,使其对我校学生水平有了充分了解。近几年通过挑战杯及其他科技活动,有数百名学生在东营水利设计院等创新基地就业。

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经验启示

1、提出并实施了农业高校工科工程类专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形成了“11336” 工科类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提高了工科类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初步探索出一条扩大农业高校工科工程类专业影响,促进学生就业,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道路。

3、把科技创新纳入教育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把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纳入到教师职称评定中,调动了教师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广君.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探析[J] .2005(3)

[2] 王祚桥等.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研究[J] .党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2)

[3] 黄婕. 理工科大学生创新教育培养体系的研究与探索[J] . 化工高等教育, 2006(2)

[4] 杨琳. 大工程观背景下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工程素质的培养[J] . 江苏高教, 2006(2)

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范文4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取得实效

1.加强对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组织领导,成立高校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由相关校领导任组长,成员包括教务处、财务处、人事处、科技处、学生处、团委、研究生院、工程训练中心的主要负责人,办公室设在教务处。领导小组负责研究高校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方案,制定、修订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实施办法,统一协调各院系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工作组的工作,为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提供场地、资金及设备支持。

2.组建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项目评审指导专家组。专家组成员由各院系、教务处、学生处、科技处、团委共同推荐组成。专家组具体负责对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评审、立项、检查和验收,对创新实践活动的有关政策提出意见和建议。

(二)抓好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1.创新实践基地是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要注重依靠行业内的龙头企业,通过校友会等组织加强与企业的联系,积极争取与企业合作,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在企业设立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实验室特别是重点实验室都要结合专业优势,突出专业特色,为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提供场所、设备和技术支持。各实验室每年都要制订接纳本科生参与创新实践的计划,要通过实验室开放、创新性实验等方式,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学生到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活动

2.创新实践基地要按照专家推荐和自由申报相结合的方式,每年都要确立一批具有基地学科特色、代表学术前沿且适合学生参研的创新实践课题,择优参加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立项活动。本着双向选择的原则,创新实践基地负责为每个立项项目联系一位或几位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应热心从事学生创新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工作。

3.创新实践基地要充分利用报纸、展板、网站等媒体进行创新实践活动的宣传,扩大创新实践基地在教师和学生中的影响力。同时,要定期组织并举办各种科技讲座、学术沙龙以及学生间的学术交流活动等,为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对于条件成熟的创新实践基地,学校要积极鼓励、支持其开设一批实践性强、特色突出的全校性实践选修课供学生选修。

(三)以学生课外科技创新组织为载体,以项目经费为保障,深入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1.加强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学生组织建设,按照“因地制宜、百家争鸣”的原则,建立形式多样的学生课外科技创新组织,包括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社团、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俱乐部、科技创新活动项目组(工作组)等。课外科技创新组织开展的活动要有学术性、实践性、创新性和可持续性。

2.学生课外科技创新组织以课外科技创新实践项目为日常活动载体,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各类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参加相应的科技创新竞赛。学校有关部门和院系要对创新俱乐部活动的开展给予经费支持。

3.面向全校全日制本科生、硕士研究生设立校级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验项目,按照“公开立项、择优资助、规范管理”的原则进行立项,对项目给予经费支持。创新实践项目可以来源于教师科研,实验室、创新实践基地的推荐等,也可以由学生自行拟定,定期报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严格规范指导教师的聘请制度,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1.发动学校各方力量,按照“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为各级各类学生科技创新组织组建指导教师团队,为科技创新项目聘请指导教师,全方位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2.指导教师要根据专业领域内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选择前沿问题、热点课题,进而确定主题新颖、有一定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项目供学生参与研究实践,并为学生提供技术支持。指导教师应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和指导经验,在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科研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更要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和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范文5

Key words: technology innovation;platform construction;combination;mechanical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1-0250-02

0 引言

实践教学是深化理论教学的重要环节,是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科技创新是实践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如何搭建适合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平台,如何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是机械类专业创新实践教学活动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创新培养方法的新课题。

1 完善的学生科技创新制度

为了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及综合素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探索应用型本科教育新模式,学校专门成立了创新学院。南京工程学院《学生手册》中专门有《南京工程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管理规定》,学校专门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指导委员会,并对经审查的学生科技项目进行资金支持和技术帮助。《南京工程学院关于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规定》对南京工程学院学生课外实践及科技活动做出具体规定:学生参加在学院登记备案并获得批准的实践和创新活动均可获得综合能力培养及创新学分;综合能力培养和创新学分是学生毕业资格审查条件之一,综合能力培养和创新学分可以通过9种方式获得。

这些规定从制度层面上为大学生科技创新作了学校层面的构建,为各系部进行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明确了方向,保证了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有序、高效进行。

2 学生科技创新与创新赛事相结合

实现学生科技创新与学科赛事相结合,需要完善相应的教育制度和教学体系。根据日常工作经验,作为一个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工科学生,“光学不练不行,光练不赛不行,赛不出水平不行”,这不能停留在口号上,应体现在开展学生科技创新的日常工作中。

从目前机械工程学院组织的机械类专业学生参加的赛事来看,主要分为3个级别。

2.1 家级赛事 ①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于2007年起已连续多次获批为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资助的大学生竞赛项目,现已成功举办6届,已成为最具影响的全国大学生竞赛项目之一。举办该赛事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立足生活实践来进行机械创新设计,对作品的合理性、创新性、实用性、先进技术的应用进行评审,引导机械类专业学生科技创新的方向。②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全国3D大赛)由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培训中心主办,目前已连续成功举办8届。大赛的宗旨强调科技创新、自主创新,是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到“创造大国”转型的全国性大型公益比赛,它对于推动产业升级发展和科技进步有积极的意义,是竞赛与创新实践相互融合的一次尝试。③沙盘模拟经营大赛。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进一步推进实践育人工作开展,加强就业创业教育,促进创新人才成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由用友新道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全国大学生“用友杯新道”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已举办了十一届。④华东区大学生CAD应用技能竞赛。当前采用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已成为现代工程设计的主要技术手段,为了贯彻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普及先进的成图技术,推广、掌握先进的设计方法,促进传统工程设计流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青年学子提供一个展示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舞台以及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素质及就业竞争能力,促进专业教育水平的提高。

2.2 省级赛事 省级赛事是部级大赛的区域决赛,是获得参加国赛资格的必经之路。

2.3 校级赛事 校级赛事,是引导学生科技创新入门的重要途径,也是选拔优秀学生进入省赛、国赛的基础。例如机械工程学院配合省赛和国赛每两年举行一次的机械创新设计大赛,面对的是在校的机械类或近机类专业的各年级的学生,目前已举行五届,共计450多人,学生可以进行跨年级跨专业方向自由组合,形成5人以下的参赛小组,根据省赛和国赛要求,围绕与机械类相关的领域内自由选择参赛题目,该赛事除了进行理论分析与设计,还需要制作安装成为实物,该赛事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技能储备,为参加省级和部级赛事打下扎实基础,2014年派出七支队伍参加省赛,经过层层筛选,最终获得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三项的骄人成绩。机械工程学院配合省赛和国赛,每年再承办一次全校性的沙盘模拟经营大赛,面对的是在校各专业的各年级的学生,目前已举行6届,共计有1800人左右参赛,学生可以进行跨年级跨专业方向自由组合,形成5人组成的参赛小组,比赛采用ERP电子沙盘模拟对抗方式模拟制造企业生产管理过程,为学生了解企业、创业计划设计等打下良好基础。

近几年来,机械类专业学生在参加各种赛事的过程中,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同实践活动进行了有机的对接和融合,同时,创新实践活动又将理论知识加以延伸和升华。

3 科技创新与团队建设相结合

组建科技创新团队就是要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以及团队协作精神进行系统培养。例如,为备战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团队,通常是3~5个成员组建一个团队,通过分工合作实现团队目标。每个团队成员都各有所长,比如有的擅长机械创新,有的擅长三维设计软件,有的擅长动手制作,有人擅长组织与沟通,团队成员之间通过沟通与协作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完成相关任务。

团队是需要培育的,大学4年是暂短的,因此团队培育与建设宜早不宜迟。作为指导老师,平时就可以团队方式引导学生自行结组,经常在一起学习、磨合、交流,结合团队人员情况完成某一选题,一旦有了机会,很自然地组队参赛。从新生一入校就向学生宣传,在大一中发现人才,培养兴趣,参与高年级组建的团队;大二独立组团承揽校科技立项,锻炼工程实践能力;大三参加专业学科赛事,为实现自我价值奋力一搏;在实际工作中这个方法起到了传、帮、带的连锁效应,取得很好成效。在2015年底为申报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2016年“挑战杯”培育支撑项目,就是以大二学生为重点组队申报,从申报队伍中脱颖而出,成为获得学校立项的十个项目之一。

4 科技创新与实验室开放相结合

实验室开放是指各类实验室在完成计划内教学及科研任务的前提下,利用现有师资、仪器设备、设施等实验条件,面向学生开放,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条件。我院实验教学中心推出3种实验室开放模式。①适应“机械设计”、“机械工艺与设备”、“机电产品拆装”等主干课程的计划内开放模式。②针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计划外开放模式。该模式是一种“自助式”的实验项目,实验内容设计完全由学生来自主进行,教师会针对实验设计中不足之处,提出修改意见,最后由学生具体实施。③针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创新实验室模式。2011年获省重点学科建设经费的支持,投入4万元建立了“机械工程学院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实验室占地面积约50m2,配备了台式车床、台式钻铣床、钳工工作台、电动工具、量具等。该创新实验室由课外导师指导,学生自主管理,全天候对学生开放,作为其他实验室服务学生的有效补充,专门服务于各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和科技竞赛实物的制作。目前,该实验室运行正常,多项各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实物和部级、省级科技竞赛获奖项目的作品都是在该实验室由学生亲自装配和制作的,例如参加2014年江苏省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7个团队的作品就是在此实验室由参赛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完成。

5 科技创新与学生入学教育相结合

每年新生入校,我院都要组织新生参观实验室和学生科技创新作品展,结合科技创新对他们进行入学教育和专业介绍,在新老学生交流时也多次有意识地提及课外科技活动话题。新生对科技创新非常感兴趣,但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有时又很困惑,不知如何入门。这时相关导师和有科技创新项目的高年级同学会指导他们,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多参加科技创新学生社团或科技创新项目组,融入科技创新活动,多次锤炼后,可以取得水到渠成的收效,进而可主动自己挑起科技创新项目的申报和运作。

6 结语

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范文6

关键词:高校 学风建设 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112-02

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学生数量不断增多,而相关的师资、软硬件设备没有相应的配套,人才培养的质量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是学校生存和进一步发展的关键,而优良的学风、浓郁的学术氛围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体现,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科技创新活动在学风建设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对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独特功能,使之成为高校学风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是学风建设的重要措施和手段。本文以华南农业大学信息学院为例,阐述了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我院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的现状以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1 当前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由传统“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当前高等农业院校理工科专业的学风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大部分同学有明确的目标,学习认真,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学风建设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内动力不足。

学习目标决定学习方向和动力。许多学生在高中阶段的目标非常明确,努力学习为考取理想的大学,而进入大学后很多同学就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对大学的学习没有及时的作出适应性调整,不知进入大学后该怎么学,对大学生涯也没有规划。

(2)专业思想不稳定,学习纪律松弛。

学习兴趣影响学习态度。部分同学不喜欢所学专业,专业思想不牢固,所以学习兴趣不浓。加上很多同学进入大学门槛后,思想上放松,学习纪律松弛,学习散漫,睡懒觉、旷课、迟到、早退、玩手机等现象时有发生。课余时间,不少学生去网吧或在宿舍打游戏,作息时间不规律,严重影响了学习和身心健康。

(3)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不科学。

学习的态度决定学习的效果和努力的程度。社会上流传的“读书无用论”的错误思想在高校中不断蔓延扩大,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他们把大量的课余时间都投入到社团活动、交友、游戏、兼职等方面,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目的性,得过且过,认为大学可以轻松混文凭。

(4)学习氛围不浓厚,沉迷网络普遍化。

学习氛围影响学习效果。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强,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课余时间宅在宿舍玩电脑、打游戏等,有的同学自控能力差,看到宿舍成员打游戏也跟着玩,这些都不利于良好的学习氛围的形成。另外,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沉溺网络的现象普遍,而人与人之间缺乏交流,不知道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在哪里,缺乏上进心,导致竞争意识的缺乏。

2 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院校领导高度重视,关注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制定了相关的实施办法和激励机制,划拨专项经费用于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近年来,我院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科技创新项目活动,部级、省级、校级、院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ACM/ICPC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域赛、ACM国际程序设计大赛世界赛,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Java程序员竞赛,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大学生电子商务大赛、数学建模、“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等等,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呈良性态势发展,但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专业的指导老师。

科技创新组织与其他社团组织有鲜明的不同,它是以科研活动为主,专业要求较高,需要配备专业型、科研型的指导老师。目前,我校没有给科技创新组织聘请专业指导老师的相关制度,由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担任指导老师。而辅导员大多数没有计算机类专业背景,难以给予专业性的针对性指导,因此,科技创新组织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2)物资难以保障。

科技创新组织需要有充裕的科研经费、充足的科研设备以及科研场所来保障活动的开展,而目前的科研条件还不能完全满足所有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需求。

(3)组织成员专业知识薄弱。

和其他社团组织一样,科技创新组织的成员大多数为大一、大二的学生,而他们的专业知识基础还不坚实,没有丰富的活动经验,在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中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

(4)师资缺乏,科技创新氛围不够。

专业指导老师人数不多,参与项目的学生人数有限,导致很多对科技创新项目感兴趣的学生没有机会加入团队中,不能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3 基于科技创新活动促进学风建设的对策

(1)完善科技创新组织的建设,加强专业老师的指导。

科技创新促进学风建设的关键是建立系统化、高效化的科技创新组织管理体系,包括组织机构的设置、管理制度的健全、人员管理、活动的组织开展等方面进行完善。学院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合理有效的指导老师责任制,由辅导员统筹科技创新活动的常规工作,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参与指导科技创新活动,聘任相关专业的老师为指导老师,明确指导老师的职责和任务,给予参加竞赛老师教学工作量和奖励机制,充分调动专业指导老师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积极性。另外,通过专业老师指导科技创新活动,可以把教学活动与科技创新活动紧密结合,建立课内与课外的互动,促进教风与学风全面发展,形成良好的“教”与“学”氛围,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真正达到以科技创新促学风建设(历建刚)。科技创新活动具有较强的专业型,在组织成员中需融入更多高年级学生的力量,以“老”带“新”,传帮接代,经验共享,形成良好的传承局势,促使组织活动顺利开展,涌现出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

(2)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活动经费与基地的保障机制。

①经费保障。

加强经费的投入是科技创新项目能够顺利开展的重要物质保证。目前,我院科技创新活动的基金的来源主要是校行政拨款;一些企业以设立学生创新实验基金形式冠名赞助,如2011年“合生珠江”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校友与社会人士捐赠,如2013年校友及赞助商支持下开展的“有米杯”IT农场手机游戏及应用设计大赛。我院设立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基金,专项资助学生创新项目,运用“优胜劣汰”机制优化项目筛选,严格要求项目管理。近年来,我院领导、教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活动,拓宽创新资金来源,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设立专项基金,加大经费的投入,扩大学生参与面,让更多的在校大学生得到科技创新项目经费。

②基地保障。

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需要一定的场地支撑,稳定的创新活动基地是深入开展大学生学科竞赛的重要支撑条件。学院开放计算机类专业实验室、研究中心,通过整合人机交互(HCI)工作室、温氏互联网新技术开放实验室和土地资源监测监管科技创新等团队,定期开展技术交流讲座和专业技术小型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申报,为开展科技创新项目研究的大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另外,我院软件工程专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联合办学,目前有2个部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四川华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与中软国际北京实训基地,学生可以结合企业的需要,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利用实习实践的机会,组织科研团队在企业创新基地开展科研创新活动。学院应加强校企合作共建,构建实践实训基地,为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充足的场所和平台。

(3)构筑系统的科研创新活动体系,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

构筑系统、完整的科研创新活动竞赛体系,是推动科研创新成果与科研创新人才涌现和交流的有效载体(陆慧娟等)。近年来,我院根据计算机类学科特点,逐步完善了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体系:一是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ACM/ICPC程序设计竞赛、全球企业管理挑战赛(GMC)、大学生电子商务大赛、Esri中国大学生GIS软件开发竞赛、GIS应用技能大赛、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等为代表的部级竞赛体系;二是以广东省电子商务大赛、创业创新训练项目、计算机作品赛、Java程序员竞赛、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等为代表的省级竞赛体系;三是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优秀本科生“红满堂”培训计划、“丁颖杯”课外学术竞赛等为代表的校级竞赛体系;四是以学院科技创新组织开展的电脑技能、网络技能、软件开发等为代表的院级竞赛体系。自2010年以来,我院学生参赛人数逐年增加,在部级竞赛中获奖38项,省级竞赛中获奖152多项。通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成功经验分享,先进典型事迹的宣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要充分利用国际及国内各区域举办的各种科技创新竞赛的平台,提高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动性,扩大科技创新的影响面,通过树典型,广宣传,从而推动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4 结语

以科技创新活动促进学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拓展学生知识层面,是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同时又是关系着高校学风建设的长效发展(孙宝成)。高校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以科技创新为切入点,把创新人才培养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加强专业老师的指导,完善科技创新组织的管理制度和健全科技创新活动经费与基地的保障机制,构筑系统的科研创新活动体系,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进一步推动良好教风和学风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历建刚,周广生.以科技创新为切入点推动学风建设[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11):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