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探索

大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探索

[摘要]学科竞赛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载体,教师组织并指导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参加相关竞赛是提升其综合能力的重要举措。本文结合指导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参加部级学科竞赛的实践与探索,就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方法和心得与同行交流,以期为更好地指导学生参加此类竞赛提供参考。

[关键词]学科竞赛;指导;大学生;思考

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1],专业实验性和实践性很强,因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显得尤为重要。学科竞赛是指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知识的基础上,多名学生以团队协作的方式,通过完成参赛项目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2-3]。近年来,教育部、省教育厅和各高校都很重视大学生参与学科竞赛活动。如教育部要求全国各高校每年都需要将本校学生当年参加全国性学科竞赛的成绩录入“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在“特色专业”“品牌专业”和“高水平专业”等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指标体系中,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人次数及取得的成绩均成为评价该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创新能力强弱的主要指标。参加学科竞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了其综合素质,而教师在系统指导学生参赛的过程中不断发现自身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4]。因而,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准备学科竞赛显得尤为重要。2018年,笔者指导我院学生组成的2支队伍分别参加了“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和“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分别获得了一等奖和二等奖的好成绩;2019年,笔者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2支参赛队伍分别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和“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荣获一等奖。实践证明,学科竞赛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供了方法和手段。现将指导学生参加竞赛的一些实践方法和心得体会介绍如下,以期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1生命科学类部级学科竞赛活动现状

目前,生命科学类部级学科竞赛主要包括一年一届的“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和“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两项赛事。

1.1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

该项大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和《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参赛对象主要是各高校生物、食品及相关专业的全日制在校本科生,每支参赛队伍由2~6人组成,指导教师1~2人。大赛分为创新组和创业组。创新组主要接受学生参加创新实验取得的成果,成果形式包括已发表或未发表的学术论文、发明专利等。创业组需要参赛团队提交一份具有市场前景的生命科学、食品科学相关技术、产品或服务的创业计划书。此项赛事一般于每年的2月份开始下发通知,4月中旬开始网上申报,经过网络初审和复审,一般于7月末到8月初进行现场公开决赛。

1.2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

该项竞赛由教育部大学生物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校生物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校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杂志共同举办,参赛对象主要是全国高校普通全日制本、专科在校大学生,每支参赛队伍由1~2名指导教师和不超过5人的参赛学生组成。竞赛要求各参赛队伍围绕生命科学相关领域的科学问题,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自主性设计实验或野外调查工作,记录实验或调查过程,获得实验或调查结果,形成作品,撰写论文。此项赛事从第四届竞赛开始,改为每年的7月初下发通知,9月末网络报名截止,10月到第二年4月上旬上传立项报告、实验记录及提交论文和实验心得,4月中旬进行网络评审,5月初全国各省份举行省赛决赛,选拔并推荐成绩优秀的队伍参加6月中旬举办的全国总决赛,角逐国家竞赛一等奖和二等奖。

2指导大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实施的策略

2.1宣传动员,组建参赛团队

竞赛委员会一般在年初举办竞赛的通知,获悉竞赛通知后应充分利用网络和其它方式尽快宣传比赛信息。学院还可以组织召开动员大会,尽量让每一位同学都有机会了解竞赛主要流程和竞赛规则,争取尽早吸引认真踏实、有兴趣和意愿的学生参与进来。按照师生互选的原则组建团队,组员搭配要合理。

2.2解读竞赛规则,领会赛事精神

每一项赛事都有自己的要求和规则,参赛师生要仔细研读竞赛委员会的竞赛通知、竞赛规则、评分标准和注意事项,结合竞赛特点准备参赛事宜。比如,“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中创新组要求参赛队伍以参加创新实验取得的成果(包括已发表或未发表的学术论文、发明专利等)参加比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在注重研究论文的学术水平或应用价值的同时,十分注重对竞赛过程性材料的考查,要求参赛队伍按时上传立项报告(包括总数和实验设计)、实验记录、研究论文及心得体会。

2.3积极有效指导,关注备赛进程

指导教师要经常走进实验室,察看实验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给予耐心指导;积极主动与学生沟通,充分激发学生的热情和能力;关注学生展开课题研究工作的进程,以便指导学生对竞赛的准备工作,并根据要求及时做出合理的调整和变动。提醒和督促学生对实验过程中的代表性过程和现象进行拍照记录,及时整理和总结当天的操作细节和实验数据,并详细记录。

2.4梳理实验过程,总结研究成果,演练现场答辩

竞赛一般要求入围现场决赛的参赛队伍制作一份PPT以展示团队的研究成果,汇报结束后对评委专家的提问做出回答。这就要求在组建参赛队伍时善于言语表达的同学反复梳理实验细节,演练并熟练掌握PPT汇报和现场应答的技巧。在获悉入围决赛名单后,教师立即指导参赛队伍回顾整个项目的研究过程,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一步凝练实验结论,通过与相关文献横向比较,提出创新性认识和见解。同时,从模板选择、版面设计、动画播放等方面指导其制作PPT。多次邀请有经验、责任心强且具奉献精神的老师组成临时决赛评审小组,利用课余时间模拟决赛现场,对决赛选手的PPT汇报及问题回答进行评价,不断提高参赛作品的水平。

3指导大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体会

3.1鼓励并引导学生走进实验室,参与教师科学研究工作

高校教师应鼓励有兴趣的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从基础性工作开始,逐渐熟悉科研工作的流程和要求,掌握仪器设备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培养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教师引导学生用心观察和发现身边的趣味现象,依托实验室科研工作和所学知识提出问题,查阅文献,探索和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指导教师讨论并商定可行的实验方案。

3.2结合开放实验室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内容孵化学科竞赛项目

目前,国内各高校都大力提倡实验室开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部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已成功申报了学校、省教育厅乃至教育部的开放实验室项目或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而此类项目的结项一般以公开发表期刊论文为依据,很少人关注此类项目结项论文的质量。学科竞赛是大学生科技创新自主实践活动的重要交流平台,如果将上述项目与学科竞赛结合,则能充分检验项目成果的质量,同时还能大大提高学生的PPT制作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

3.3合理设计竞赛实验计划,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研究工作

由于赛事准备周期较长,部分参赛学生为了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经常会因为需要完成参赛项目的实验内容而跟任课教师请假,从而影响了正常的课堂教学学习,导致专业基础薄弱、理论知识体系残缺。这就需要竞赛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尽量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开展相关实验,在不影响正常课堂学业的前提下准备竞赛。

3.4注意学生年级选择,打造学龄梯队合理的研究团队

学科竞赛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所以在组建参赛团队的时候应优先在二年级学生中选拔,这些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系统学习,积累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团队成员应注重梯队建设,有时间、精力和兴趣的高年级同学也可纳入研究团队,还可以通过已有成员带动或推荐部分优秀的一年级学生参与到课题中来,以老带新,让其尽早接触和熟悉相关研究工作,为今后的研究工作储备人选。高校教师指导大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带动了学风建设,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指导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和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刘锴栋,黎海利,魏伍川,等.地方师范院校生物科学专业生物综合大实验课程体系的探索[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6(3):91-93.

[2]罗金花,刘琳琪,赵晨曦,等.基于学科竞赛的地方院校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11):65-66.

[3]刘龙斌,彭科,江振宇,等.基于学科竞赛培养学生创新竞争综合素质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8(47):200-201.

[4]吴连军,杨光,高峥,等.山东省大学生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的实践、改革与成效[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5):62-64.

[5]单冉东,刘艳.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简评[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8(4):63-64.

作者:莫金钢 倪秀珍 单位:长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