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转正个人总结范例6篇

银行转正个人总结

银行转正个人总结范文1

关键词: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再造;流程再造;银行信息化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基本上是职能型的组织结构,其业务流程也是按照职能型的组织结构而设计的。这样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与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战略发生扭曲,与银行信息化发展水平产生背离,应在组织结构和流程上实现再造。笔者认为,按矩阵型组织结构的原则再造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是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选择。在组织结构再造实现后必须进行流程再造,这样才能使组织管理与流程运行相统一。

一、现代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的类型分析

现代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有多种类型。哈佛大学商学院NitnNohria教授在1995年6月发表的《组织结构概述》(NoteOn OrganizationStructure)一文中,将不同的组织结构划分为职能型、事业型、矩阵型、网络型及其他混合型,并就这些结构的不同特征进行了论述,指出在设计任何组织的结构时,通常需要考虑下列几个方面的事项:劳动分工、协调机制、决策权的分配、组织边界、非正式结构、政治结构、权威的合理基础。

就我国而言,银行的组织结构应满足经营管理的三项基本需求:有效地完成银行基本任务,即组织结构的稳定性原则;能够对外部环境中存在的重大威胁作出反应,控制好组织结构的惯性原则;保持不断创新,即管理者的创新精神。据此,我国商业银行设计一个高效的商业银行组织系统,需要考虑五方面要素:环境的变化、正确的战略和经营方向、经营道德、有效的领导层、信息化水平。

下面对现代商业银行的职能型、事业型、矩阵型、网络型四种组织结构类型进行分析。职能型组织结构是按银行职能部门来设置的,一般适合规模较小的银行,每一部门依据职能提供一项系列服务的一部分;事业型组织结构是依据企业的生产和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进行划分的,适合规模较大的银行,它是根据产品特性的不同将银行职能部门分成事业部;矩阵型组织结构兼顾了事业型和职能型的特点,按客户的业务发展流程分类,每一事业部都能完整地完成目标任务,它需要复合型的人才作为支撑;网络型组织结构是按掌握一定技能的知识雇员的类型来进行划分的,其适用于变化大、不确定因素多的环境,实际上是网络经济时代的结构,已呈现“非正式组织”的特征。

这种组织结构理论说明了西方商业银行组织结构的发展历程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西方现代商业银行的实际来看,随着银行发展环境的变化,价值观也实现了由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质的转变,其组织结构也实现了转变:即从行政职能型、事业型的组织结构向矩阵型和网络型的组织结构转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北美洲等一些跨国性的商业银行普遍采用“矩阵式”的组织结构,这种转变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构建具有借鉴作用。

二、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及其缺陷

从组织结构来看,国有商业银行基本上是按行政区域和政府序列设置的。即各总行为一级法人;一级分行对应省和直辖市级;二级分行对应地、市级;最后是县(区)级支行和营业所(办事处、分理处),至今这种状况还没有得到全面改变。从管理体制来看,国有商业银行均实行一级经营、三级管理。银行内部经营机制无论在资金筹措与运用,还是财务分配、人事制度上主要由上级行管理。管理行集中了过多不该集中的经营权,而真正的经营行却缺乏足够的自主权力。决策权与经营权的分离,阻碍了分、支行经营活力的增强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此外,封闭的干部人事制度和劳动分配制度,仍然没有突破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模式。它既不体现员工的素质能力和工作绩效,也不符合市场经济对经营提出的开放灵活的管理要求。在分配问题上,所实行的依然是行政干部的级别工资制度,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这种金字塔式组织结构与信息化在银行中的应用已不相称,缺点是:管理层次多,管理成本高,信息链条长,市场反应慢,服务效率低下。虽然国外银行也有层级结构,但最大的区别在于,国外银行能充分利用信息化实施管理,在分行之下不设下一级机构。

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股份制商业银行模式比较好些,但仍然笼罩着行政机关的影子,基于信息化的管理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而现代信息技术在银行的广泛应用,为银行构建运转高效的矩阵型组织结构提供了可能。

三、按矩阵型组织结构的原则再造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

笔者认为,应根据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参照国际成功的银行组织架构,以银行信息化建设为平台,按矩阵型组织结构的原则再造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

按照组织结构扁平化的要求,打破省、地(市)、县(区)之间的界线,以经济区为中心,设立区域大型城市行为分行,总行作为管理决策层,主要职责是战略决策、授信管理、产品研发、信息综合处理等。其他权力尤其是产品营销和市场开发的权力尽量下放。这便形成了以总行为决策中一心,以分行为经营中心,以下属发展部为产品服务中心,从而实现集中政策下的分散经营,将政策控制集中化和业务运作分散化的思想有机地统一起来,使总行最高决策机构能够集中力量制定总目标、总方针、总计划以及各项政策。从事经营的商业银行在不违背总目标、总方针、总计划的前提下,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管理其日常经营活动。在银行内部,运用非均衡发展理论的原则和方法,对商业银行优先配置资源,建立新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按效益最大化原则经营。经扁平化改造的组织结构形成后,把过去多级管理、一级经营变为一级管理、多级经营。相应地减少了委托层次,从而在结构上减少了人风险。

矩阵型组织结构再造的操作可考虑三个方面。首先,合并过多的支行,特别是业务半径小的支行,如隔路毗邻的两个支行,把支行一级的机构整合为我国商业银行营业部下设的业务发展部。其次,压缩管理层级,减少中级行政管理人员,特别是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中级管理层还应该大幅度削减,减少银行业务发展的组织障碍,发挥信息技术在银行管理中的作用。最后,精选一批高级人才为客户经理,实施客户关系管理,在组织结构和业务管理上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这样就能够实现组织架构与以客户为中心相结合,压缩组织层级后减少了非利息支出,增加了银行利润。在矩阵型组织结构再造实现后必须进行流程再造,以使组织管理与流程相统一。

银行转正个人总结范文2

客户量增至千人,原有VIP客户有一半欲转入私人银行部,私人银行家将增至百人,今年3月最早引入私人银行的中资银行中国银行是增长速度最快、规模最大的一个;,而首家推出私人银行业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招行也不甘落后,深圳、北京、上海的私人银行部纷纷开业,其满足资产额1000万的客户自动转入私人银行部;客户增长超过40%,民生银行私人银行还没有正式挂牌,却已门庭若市。更多的中外资银行正把开拓私人银行业务列为新一年零售拓展业务的重点。

12月5日、6日,在由美国金融学会和中国银行业协会共同举办的 “第二届中国私人银行与财富管理论坛”上,中国银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李义奇表示,中国就是财富管理的“新大陆”。专注于研究富豪行为学的胡润百富榜创始人胡润则意犹未尽。他预言:“在未来的10到20年间,中国的财富积累和制造富人的速度都会是世界第一。”

井喷初成长

对财富极其敏感的金融机构不会嗅不到中国富人理财市场的味道。从今年3月份开始,各家银行陆续尝试进入金融服务行业最具盈利能力领域,并收获不小。

中国民生银行上海分行前副行长艾民已调任苏州任行长数月有余。起初还有人疑惑,明明是升迁,怎么到苏州一个地级市当行长?如今这样的问题已无人提及,而是转而问他:为什么他所在的长三角地区成为了私人业务增长最快的地方?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已经成为我们客户增长速度最快的两大区域,仅苏州一地的GDP就列入了全国十大GDP城市中。”艾民告诉记者,现在他常驻苏州,尽管曾任职的上海是全国经济中心,但显然已经赶不上苏州客户增长的速度。他透露,在民生银行的准私人银行业务上,客户增长速度超过40%。

最新的“2007胡润百富统计榜”显示,今年上榜的800名富豪,其控股企业的总销售额为16000亿元,占全国GDP的8%,其财富总量为34000亿元,占GDP的16%以上。财富的持续激增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客源。胡润大胆预测:“中国将成为最大的私人银行市场。”

转型中的中国特色

精确提高理财智慧,严守客户私密性――收至年尾,各家私人银行部正总结中国客户特点。中国“富而不露”的财富传统也为私人银行家出了难题。中行零售业务部总经理岳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资银行在私人银行方面经验不足,其品牌是否能够吸引最有钱的人来办业务还要打一个很大的问号。”

树立品牌,是私人银行必行之路。陕国投、金融租赁的牌照已握在手里,民生银行正忙于排兵布阵。王彤世透露,下一步就是将其资源整合为统一平台,全方位满足高净值用户的需求。“平台搭好,就是私人银行正式挂牌之日。”

王世根据过去的工作经验认为,银行向客户提供的服务有两类,一是金融服务,二是非金融服务。其中,私人银行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其实并不大,而对非常个人化的非金融服务的需求则比较大。从私人银行所扮演的角色来看,中国的发展更倾向于学习美国,私人银行主要是做财富的经理人,设法将客户的财富最大限度地增值。

银行转正个人总结范文3

2016年公司板块营收下降,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上升

公司板块营收负增长,多数银行净利息收入下降

2016年,我国上市银行公司板块营业收入增长明显放缓,不少银行出现下降(见图1)。上半年,已披露业务分部情况的13家上市银行(包括工行、建行、中行、农行、交行、招商、中信、民生、平安、光大、北京、南京和宁波,下同)公司板块营业收入合计约7923亿元,^上年同期下降1.5%。但也有部分中小型银行正增长,其中平安、北京、南京和宁波四家银行公司板块营收同比增幅超过10%,南京银行的增幅更是接近40%。受此影响,除个别银行外,上半年上市银行公司板块经营收入在总经营收入中的占比均有所下降,13家上市银行公司板块合计营收占比为45.6%,较上年同期下降了2.8个百分点,部分银行降幅在8个百分点以上。在经济下行和去产能条件下,公司板块不良持续攀升,结构调整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情况下不确定性较大,“资产荒”蔓延导致优质资产获取难度加大,商业银行对公信贷投放趋于谨慎。2016年前三季度住房成交量激增,房地产市场火爆带动个人住房按揭贷款需求快速增长,债券市场也经历了一轮上涨行情。在此背景下,上市银行纷纷加快了零售业务和资金业务发展步伐,信贷额度、营销费用等资源向零售和资金板块倾斜,这是公司板块营收放缓的主要原因。尽管如此,上市银行公司板块营收占比绝对值依然较高,最高的超过60%,最低也有近40%,公司业务仍然是银行盈利的最主要来源。

公司板块净利息收入增长放缓是拖累公司总营收增速放慢的主要原因。2016年上半年,规模增长放缓和利差收窄对公司板块利息收入形成双重夹击,不少银行公司板块净利息收入绝对规模出现了同比下降,最大降幅近15%。上半年12家上市银行(因数据可得性原因剔除中信银行,下同)公司板块净利息收入合计约5926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4%。上市银行公司板块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增长有正有负,但总体实现了正增长,12家上市银行上半年公司板块共实现1728亿元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5.6%,中小型银行同比增速持续较快,最快达67%。受此影响,12家银行公司板块营收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从上年同期的20.4%上升到21.8%,占比最高的达37%(见图2)。在企业总体经营活跃度不强、进出口贸易未见明显加快的情况下,公司板块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保持正增长主要得益于近年来很多银行持续加大在投资银行、资产托管、现金管理等新型表外业务的创新发展力度,轻资产、轻资本的发展模式日益凸显。

公司存款增长加快,活期存款占比上升明显

受总体流动性宽松、财政存款加快下放等因素的影响,2016年上市银行存款增长提速。2016年6月末,16家上市银行(包括工行、建行、中行、农行、交行、招商、中信、浦发、民生、兴业、华夏、平安、光大、北京、南京和宁波,下同)公司存款余额共49.3万亿元,同比增长8.3%,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3.3个百分点。6月末,上市银行合计公司存款在总存款中的占比56.6%,和上年同期基本持平。由于各银行在公司和零售业务上的侧重有所不同,各银行的公司存款占比差异较大,占比最高的达83%,占比最低的不到40%。上半年,各上市银行公司存款中的活期存款占比均有不同程度上升(见图3)。截至6月末,16家上市银行合计公司活期存款占总公司存款的比例为54.5%,较上年同期提高了7.7个百分点。公司存款活期化主要是因为在经济景气度不高的情况下,企业可投资渠道不多,因而选择持币观望,而流动性宽松、利率水平较低也降低了持有活期存款的机会成本。

公司贷款增速放缓,贷款投向调整力度加大

2016年上半年末,16家上市银行公司贷款余额合计40.56万亿元,同比增长2.4%,增速较上年同期明显下降(见图4)但各银行间差异较大,大型和部分中型银行同比负增长;部分中型和小型银行同比增速较快,最快达49%,“以量补价”的意图明显。公司贷款总体增速放缓,一方面是因为整体经济下行,去产能持续推进,企业特别是制造业贷款需求强度不足,债券市场繁荣、流动性较为充裕情况下企业发债融资增加也对信贷形成一定替代。另一方面,公司贷款不良生成较多,出于控制风险考虑,银行对公贷款投放较为谨慎,而楼市火爆、按揭贷款需求旺盛,加之为提高资产端收益率以稳定息差,很多银行均加大了对零售贷款和投资类资产的配置力度。此外,地方政府债务置换也是导致公司贷款增长放慢的重要原因。按照2016年、2017年两年11.4万亿元的置换计划,平均每年置换约5.7万亿元,而其中大部分属于公司贷款。公司贷款余额占总贷款余额的比例相应下降。截至2016年6月末,16家上市银行合计公司贷款占比62.4%,较上年同期下降了5.1个百分点。上市银行公司贷款占比出现明显分化,占比最高的达79%,最低的接近50%,并总体上呈现出“银行规模越大、公司贷款占比越低”的特征。

2016年,商业银行加大贷款投向结构调整力度,大部分上市银行公司贷款的行业结构变化呈“一升三降”的特征(见表1)。紧紧把握宏观刺激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业务机会,主动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资金支持,多数银行公司贷款中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贷款占比稳步上升。密切配合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快退出“两高一剩”行业,制造业贷款占比继续下降。出于控制风险、降低不良率的考虑,商业银行主动减少对不良贷款比率较高的批发零售业贷款的投放。房地产开发贷款占比下降则是受监管部门加强监管指导、房地产企业偏向发债融资和银行主动调整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所致。但部分银行仍较为激进,其房地产业贷款占比降幅不大,占比绝对值依然较高。

2017年公司板块营收有望正增长,中间业务增速平稳

2017年,商业银行公司业务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总体上略好于2016年,公司业务将处于从普遍性机会向结构性机会转变的进程中。银行本身也会主动调整配置策略,适度加大对公司类资产的配置,并继续加快中间业务创新。2017年公司业务将呈现贷款增长加快、贷款投向继续调整、存款活期化继续、营业收入增速转正、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续升等五个方面特征(见表2)。

公司贷款规模增长提速

2017年,一系列有利因素推动公司贷款规模增长。实体经济正逐步企稳,PPI转正将会改善企业盈利,美国经济稳健复苏带动出口增长,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作为保障经济平稳的稳定器,基建投资在2017年仍会保持较高增速,以及“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扎实推进,都会带动商业银行公司贷款持续增长。2016年楼市火爆带动按揭贷款需求激增的情况在2017年不复存在,商业银行在信贷额度安排上会适当向公司贷款倾斜,仍有一些因素制约公司贷款增长:去产能深入推进要求银行进一步退出相关行业,房地产投资增速放缓将减少融资需求,地方政府债务置换继续对公司贷款增长构成压力。综合来看,2017年公司贷款规模增速小幅提高,预计16家上市银行合计公司贷款余额增速在5%左右,大型、中型和小型加工银行增速分别约4%、10%和15%,公司贷款占总贷款的比例相应提升至67%左右。

公司贷款投向结构继续调整

2017年,商业银行将继续抓好“一带一路”、人民币国际化、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推进实施中的业务机会,着力满足重点领域投资项目的贷款需求,并密切配合“三去一降一补”的深入推进,加快退出产能过剩行业和支持企业转型升级。未来不良生成形势尽管有所企稳,但不可掉以轻心,风险可控、收益稳定的领域仍是贷款投向的重点。在此背景下,预计公司贷款投向结构继续延续2016年的交通运输类贷款占比上升和制造业、批发零售业、房地产贷款占比下降的总体格局。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新旧增长动能逐渐切换,节能环保、现代服务业、健康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占比趋于上升。商业银行本身也会不断加强市场细分和客户分层,通过提高精准化营销、精细化管理和综合化服务能力来挖掘结构性业务机会,获取符合自身风险偏好的优质资产,有效应对“资产荒”。

公司存款活期化继续但速度趋缓

2017年,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但仍有下行压力,投资回报率难以明显提升。出于防范金融风险的考虑,预计货币政策保持紧平衡,流动性较2016年略有收紧。未来一年的不确定性较大,美国政策走向、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国内房地产市场调整、人民币汇率波动等都加大了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复杂性。在此背景下,股市、债市、汇市以及大宗商品等市场都将处在波动之中,难有趋势性、确定性行情,风险可控的优质资产仍属稀缺。在此情况下,企业仍将选择持币观望,密切关注和搜寻生产和投资机会,公司存款活期化继续。考虑到目前公司活期存款占比已经不低,未来活期化的速度会有所放缓。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预计2017年16家上市银行合计公司活期存款占总公司存款的比例保持在55%左右的高水平。

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平稳增长

手续费及净佣金净收入仍是各家银行公司业务发力的重点,在行业兼并重组、跨境并购、PPP、混合所有制改革以及产业基金设立等方面的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空间巨大,是未来公司板块中间业务增长的重点领域。围绕企业账户管理、资金收付、流动性管理而开展的现金管理和结算业务经继续保持平稳增长。2017年进出口贸易形势将好于2016年,国际贸易结算业务增速会有所加快。资产托管业务也将保持平稳发展。综上,预计上市银行2017年公司板块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将保持5%~6%的平稳增长,其在公司总营收中的占比将进一步提升至22%~23%,占比高的银行可达40%左右,公司业务进一步呈表外化的趋势。

公司板块营业收入有望实现正增长

随着公司贷款规模增长提速和息差收窄幅度减小,2017年公司板块净利息收入将改变2016年的负增长局面,预计上市银行合计净利息收入增幅在4%左右,中小型银行增幅更高。在净利息收入增长提速、中间业务收入增速平稳的情况下,上市银行2017年公司板块总营收有望实现4%~5%的正增长,其在银行总营业收入中的占比预计在45%左右,与上年基本持平。

公司业务转型创新持续加快

近年来,面对持续加大的压力与挑战,我国商业银行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大力推进公司业务转型发展,在投资银行、交易银行和互联网金融等方面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描绘出了未来公司业务发展的主要方向和路径。

以“商行+投行”重塑公司业务定位

面对资本市场发展扩大、金融脱媒加快和大型企业更加青睐直接融资的大趋势,以及中国经济持续进行结构调整、行业重组整合加速,商业银行紧密对接客户需求、积极拥抱资本市场、主动加快公司业务转型,着力发展投资银行业务,将自身角色定位从传统的贷款提供商向集资金提供者、资源整合者和平台搭建者于一体的资金组织商转变。商业银行投行业务主要聚焦于以下领域:债券承销发行、投资与交易服务;产业整合、企业整合相关的并购重组,以及跨境并购服务;产业基金设立和投贷联动业务;以证券化为核心的结构金融机构领域;以及传统的银团贷款。展望未来,投行业务发展将围绕两大主线展开:一是围绕资本市场的各类综合金融服务,包括为企业提供(联合券商提供)各类公开市场和私募市场的融资服务,包括股权、债权、私募基金、产业基金和证券化等产品;二是围绕行业重组整合、产业升级提供包括收购兼并服务,和夹层贷款、过桥贷款等相关融资安排。可以预期,未来商业银行将利用自身广泛客户基础优势,以“商行+投行”的新定位给公司业务重新注入强大活力,助力公司业务创新发展。

以交易银行打造对公中间业务新支柱

交易银行业务(Transaction Banking)是指银行围绕公司生产经营中发生的商品、资金、资本流动而提供的综合金融服务。交易银行业务是典型的轻资本、表外业务,因其在金融危机中仍保持稳定增长,表现出良好的抗周期性,近年砉内外银行纷纷将交易银行业务作为战略性业务来重点打造。国内不少银行都成立了交易银行总部,自上而下跨部门整合产品、服务和风险管理的标准化操作流程,突破传统商业银行区域化、割裂式的管理现状,致力于打造体系化优势,为企业提高一站式、立体化、综合化的交易银行服务。借鉴国际先进银行的发展经验和我国企业跨国发展加快的趋势,未来国内银行发展交易银行将重点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将现金管理、贸易融资和贸易结算整合起来,为企业提供综合化的跨国财务管理服务;二是注重信贷融资与交易银行业务的互动配合,联合营销、共同获客;三是进一步整合优化后台IT系统,优化业务流程以提升运营效率,为交易银行业务发展夯实技术保障。可见,交易银行业务将是未来对公中间业务增长的主要“推进器”。

以深度融合互联网创新服务小微企业

银行转正个人总结范文4

论文关键词: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再造;流程再造;银行信息化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基本上是职能型的组织结构,其业务流程也是按照职能型的组织结构而设计的。这样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与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战略发生扭曲,与银行信息化发展水平产生背离,应在组织结构和流程上实现再造。笔者认为,按矩阵型组织结构的原则再造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是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选择。在组织结构再造实现后必须进行流程再造,这样才能使组织管理与流程运行相统一。

一、 现代 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的类型分析

现代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有多种类型。哈佛大学商学院nitnnohria教授在1995年6月发表的《组织结构概述》(noteon organizationstructure)一文中,将不同的组织结构划分为职能型、事业型、矩阵型、 网络 型及其他混合型,并就这些结构的不同特征进行了论述,指出在设计任何组织的结构时,通常需要考虑下列几个方面的事项:劳动分工、协调机制、决策权的分配、组织边界、非正式结构、 政治 结构、权威的合理基础。

就我国而言,银行的组织结构应满足经营管理的三项基本需求:有效地完成银行基本任务,即组织结构的稳定性原则;能够对外部环境中存在的重大威胁作出反应,控制好组织结构的惯性原则;保持不断创新,即管理者的创新精神。据此,我国商业银行设计一个高效的商业银行组织系统,需要考虑五方面要素:环境的变化、正确的战略和经营方向、经营道德、有效的领导层、信息化水平。

下面对现代商业银行的职能型、事业型、矩阵型、网络型四种组织结构类型进行分析。职能型组织结构是按银行职能部门来设置的,一般适合规模较小的银行,每一部门依据职能提供一项系列服务的一部分;事业型组织结构是依据 企业 的生产和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进行划分的,适合规模较大的银行,它是根据产品特性的不同将银行职能部门分成事业部;矩阵型组织结构兼顾了事业型和职能型的特点,按客户的业务发展流程分类,每一事业部都能完整地完成目标任务,它需要复合型的人才作为支撑;网络型组织结构是按掌握一定技能的知识雇员的类型来进行划分的,其适用于变化大、不确定因素多的环境,实际上是网络 经济 时代的结构,已呈现“非正式组织”的特征。

这种组织结构理论说明了西方商业银行组织结构的发展历程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西方现代商业银行的实际来看,随着银行发展环境的变化,价值观也实现了由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质的转变,其组织结构也实现了转变:即从行政职能型、事业型的组织结构向矩阵型和网络型的组织结构转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北美洲等一些跨国性的商业银行普遍采用“矩阵式”的组织结构,这种转变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构建具有借鉴作用。

二、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及其缺陷

从组织结构来看,国有商业银行基本上是按行政区域和政府序列设置的。即各总行为一级法人;一级分行对应省和直辖市级;二级分行对应地、市级;最后是县(区)级支行和营业所(办事处、分理处),至今这种状况还没有得到全面改变。从管理体制来看,国有商业银行均实行一级经营、三级管理。银行内部经营机制无论在资金筹措与运用,还是财务分配、人事制度上主要由上级行管理。管理行集中了过多不该集中的经营权,而真正的经营行却缺乏足够的自主权力。决策权与经营权的分离,阻碍了分、支行经营活力的增强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此外,封闭的干部人事制度和劳动分配制度,仍然没有突破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模式。它既不体现员工的素质能力和工作绩效,也不符合市场经济对经营提出的开放灵活的管理要求。在分配问题上,所实行的依然是行政干部的级别工资制度,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这种金字塔式组织结构与信息化在银行中的应用已不相称,缺点是:管理层次多,管理成本高,信息链条长,市场反应慢,服务效率低下。虽然国外银行也有层级结构,但最大的区别在于,国外银行能充分利用信息化实施管理,在分行之下不设下一级机构。

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股份制商业银行模式比较好些,但仍然笼罩着行政机关的影子,基于信息化的管理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而现代信息技术在银行的广泛应用,为银行构建运转高效的矩阵型组织结构提供了可能。

三、按矩阵型组织结构的原则再造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

笔者认为,应根据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参照国际成功的银行组织架构,以银行信息化建设为平台,按矩阵型组织结构的原则再造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

按照组织结构扁平化的要求,打破省、地(市)、县(区)之间的界线,以经济区为中心,设立区域大型城市行为分行,总行作为管理决策层,主要职责是战略决策、授信管理、产品研发、信息综合处理等。其他权力尤其是产品营销和市场开发的权力尽量下放。这便形成了以总行为决策中一心,以分行为经营中心,以下属发展部为产品服务中心,从而实现集中政策下的分散经营,将政策控制集中化和业务运作分散化的思想有机地统一起来,使总行最高决策机构能够集中力量制定总目标、总方针、总计划以及各项政策。从事经营的商业银行在不违背总目标、总方针、总计划的前提下,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管理其日常经营活动。在银行内部,运用非均衡发展理论的原则和方法,对商业银行优先配置资源,建立新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按效益最大化原则经营。经扁平化改造的组织结构形成后,把过去多级管理、一级经营变为一级管理、多级经营。相应地减少了委托层次,从而在结构上减少了人风险。

矩阵型组织结构再造的操作可考虑三个方面。首先,合并过多的支行,特别是业务半径小的支行,如隔路毗邻的两个支行,把支行一级的机构整合为我国商业银行营业部下设的业务发展部。其次,压缩管理层级,减少中级行政管理人员,特别是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中级管理层还应该大幅度削减,减少银行业务发展的组织障碍,发挥信息技术在银行管理中的作用。最后,精选一批高级人才为客户经理,实施客户关系管理,在组织结构和业务管理上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这样就能够实现组织架构与以客户为中心相结合,压缩组织层级后减少了非利息支出,增加了银行利润。在矩阵型组织结构再造实现后必须进行流程再造,以使组织管理与流程相统一。

四、组织结构再造后的流程设计

流程是指一系列相关的创造价值的作业活动,并为一定的目标、任务而进行的过程。这一过程由一系列工作环节或步骤组成,相互之间有先后顺序,有一定指向,把所有这些工作环节或步骤衔接起来便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流程。从管 理学 上讲,流程就是有效配置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具体工作路径。这种路径是既定理念、素质、分工条件下的产物,当理念、素质、分工等发生变化时,路径也应该发生变化,问题是这个路径可能有很多,而理想的路径应是效率最高、效益最好的。

1.我国商业银行现有流程的缺陷

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速度具有其他行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由于管理的落后,这些优势尚没有得到充分地发挥。从流程上找原因,是因为:现有的流程是以银行为中心,按手工或部分 计算 机处理模式建立的,信息流在旧理念和旧流程环境下运行,发挥的作用甚小,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

为发挥 金融 信息化在共享数据资源、流程自动化控制与处理、信息快速传递与跨地域存取的特性,必须以客户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为平台再造业务流程。又由于,在旧有的职能型组织架构中,客户的需求实现流程被肢解,呈现流程片段化,而客户对片段化的流程越来越反感和疏远,因而造成客户流失,为保住客户,达到客户满意和实现客户忠诚,实现重复购买,必须对流程进行再造。

2.银行业务流程再造的目的

银行业务流程再造的目的,就是要根据客户类别,将本来分散在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按照最有利于顾客价值创造的营运流程重新组装,使银行能有效适应市场的要求。在银行业务流程的再造中,创造性运用信息技术对传统的作业进行最大限度地集成,从而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流程组织,以期在战略方向、效率、质量、客户满意和对市场应变中取得突破。

3.我国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再造的原则

我国商业银行实现业务流程再造有以下五个原则。第一,要以“银行再造”的思想指导实践,以客户为中心,把客户的满意度放在核心地位。在业务流程设计中体现删繁就简、择优去劣的原则。第二,由于客户对银行的贡献度不一,要根据客户价值定价,再通过多样化的业务流程设计体现差别服务的精神。在整合业务流程中银行应首先着眼于活动和流程对顾客价值贡献的大小。对一个银行来说,任何一个对产品或服务没有贡献的流程都是不增值的流程;对一个业务流程来说,任何一个提高成本而对流程输出没有贡献的活动都是不增值的活动。这些不增值的流程与活动大多是不必要的审核与监督,以及折中协调等环节。这些活动对银行而言并无任何附加值,可全部删除,以减少不必要的人力和时间浪费。业务流程的设计不应限于原有的组织范围内,原则上应超越组织界限,以最 自然 的方法加以灵活调整。在任用通才而不是专业化人员的情况下,许多跨部门的作业可以整合为一体。第三,流程再造的重点在于简化流程,控制错误发生的风险,提高管理效率。第四,要加快银行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再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业务流程如果不能在实际中应用也是无价值的。因此,要大力培养既懂银行业务又懂信息化操作的适用人才。第五,要把流程再造和业务创新、组织结构再造等结合起来。

银行转正个人总结范文5

对于以债券为主要投资品种的债券型基金来说,加息对其的影响呈中性,而加息对银行利润的长期利好将促使银行股进一步上扬。

10月19日晚间,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0年10月20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5个百分点。笔者认为,本次加息的时间在意料之中,但加息的方式却出乎意料,并且,本次加息对债市的短期影响有限,债市的长期走势不容乐观,而转债市场中的银行类品种存在着一定的机会。

从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来看,存在着较大的通胀压力,且未来CPI和PPI有进一步走高的可能。因此,本次央行加息旨在抑制通胀,在市场的意料之中。但是,存贷款利率的双双上升在市场意料之外。笔者认为,央行同时提高贷款利率可能出于两个目的,一是通过提高贷款利率进一步调控高房价;二是确保商业银行的利润空间,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2011 年债市或现拐点

从对债市的影响来看,本次加息的幅度不大,一年期存款利率仅提高了25个基点,对近期债市的走势将产生不利的影响,但影响有限。从中长期来看,目前我们仍难得出央行调控政策将转向的结论,债市的牛市根基尚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如果未来半年CPI和PPI数据不断上升,本次加息或许只是一个开始,届时债市将面临较大的调整压力。值得关注的是,随着2010年初至今央行宏观经济政策滞后效应的显现,预计最快在明年二季度CPI和PPI或会出现向下的拐点,届时市场资金面将逐步趋紧。受此影响,债市或在2011年下半年出现拐点。

对于以债券为主要投资品种的债券型基金来说,加息对其的影响呈中性。一方面,短期债市的走势不容乐观,且未来存在着一定的调整压力,债券型基金难以像以往那样获得债券价格大幅上涨带来的丰厚投资收益。未来债券型基金的投资收益将以债券的利息为主。另一方面,随着债市的下行,债券的收益曲线将上升,基金可以配置收益率更高的券种。而且债券型基金可以投资可转债或打新股,随着股市的走强,其收益将不断上升。因此,加息对债券型基金有利有弊,关键还是看基金经理如何扬长避短,合理配置投资组合。

关注银行类转债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加息会对银行股产生正面影响,相关的银行类转债将进一步走强。尽管从表面上看,本次加息后,五年期存款利率的涨幅是60个基点,而贷款的涨幅是20个基点,长期存款的加息幅度大于长期贷款。但是,加息对银行的影响与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关系很大。

从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情况来看,活期存款一般占总存款规模的40%―60%,本次活期存款利率并没有提高,央行提高定期存款利率对总存款利率的影响相对较小。而且,短期贷款加息的幅度更是大于短期存款,这将使银行总体存贷款利差不断扩大。

这样,加息对银行利润的长期利好将促使银行股进一步上扬。目前银行股的股价处于历史低位,市盈率低、成长性好。随着央行加息对银行利润利好效应的逐步释放,未来银行股仍有一定的上涨空间,相关的转债品种也会受益。

银行转正个人总结范文6

「关键词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统筹兼顾的发展观,它是切合当代世界发展趋势和中国实际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的一种新的发展观。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是我国金融业的一次全新改革实践,意义重大、举世瞩目, 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建设银行的改革实践,确保改革的顺利推进和最终成功。

一、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1、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目标的艰巨性要求改造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总目标是:紧紧抓住改革管理体制、完善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改善经营绩效这几个中心环节,将国有独资银行改造成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改革,使国有独资银行在公司治理结构和国际通行的财务指标方面,达到并保持国际排名前100家大银行中等以上的水平。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多年来为支持改革、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与国外相比,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无论是在经营管理水平,还是业务品种,抑或是人才素质、科技水平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距。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同程度地存在资产质量差、资本充足率低、风险管理薄弱、核心竞争力不强等问题,还没有建立起富有活力的经营机制,难以适应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潜在风险严重。国有商业银行的现状和股份制改造目标之间还存在较大距离,任务十分艰巨,只有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才可能完成艰巨的改造目标。

2、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复杂性要求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涉及人、财、物、组织机构等的全面重组与再造,涉及中国金融的稳定与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这场涉及金融体系每一个层面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正面临着一个“九连环”式的挑战:改革中的每一个部分都与其他部分紧紧相连,而每一个分目标的达成既受其他目标改革效果的限制,又直接影响着其他部分的改革进程。因此,股份制改造是一项兼具政策面、技术面、操作面的系统变革工程,各项关系错综复杂。为圆满完成股份制改造各项任务,必须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兼顾各项工作关系。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既要考虑改制方案的现实可行性, 解决现实问题,又要考虑未来的可持续长远发展,以人为本,统揽全局,把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与金融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结合起来,要考虑改制后银行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只有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 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国有银行的改革实践, 用科学的发展观来看待和处理改造中遇到的问题,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改制方案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设计,方能统筹兼顾,既解决现实问题,又兼顾长远发展,使国有银行真正建立起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可持续快速发展。

3、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经济体系中地位的重要性要求股份制改造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业的主体,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维系着国民经济命脉和经济安全。截至2003年末,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资产总额达到15万亿元人民币,占银行业总资产的55%,吸收了65%的居民储蓄,承担着全社会80%的支付结算服务,贷款余额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56%,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资金供应者。在全部银行业资产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占近60%,在国有重点企业贷款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约占80%.作为中国银行业的主体,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发展,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改革搞得好坏,对其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乃至整个金融机构体制改革也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全局。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银行业面临着全面开放金融市场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巨大压力,无论是从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参与国际竞争,还是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都要求加快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同时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其能否稳健经营、健康发展,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意义重大,涉及面广,几乎涉及全体中国公民的切身利益,影响深远,改制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唯有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统筹兼顾,才能确保改革的最终成功。

4、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迫切性要求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亟待提高。目前,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大势已不可逆转。根据我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协议,到2006年底我国将全面开放银行业,外资金融机构将享受与中资金融机构同等的国民待遇,外资银行将与中资银行在公平、对等的基础上展开竞争。如果不抓紧时间深化体制改革,消除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和经营机制上的缺陷、改变经营管理落后的状况,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力,届时就有可能在新一轮竞争中处于劣势甚至被淘汰,从而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重大影响。因此,无论是从充分发挥国有商业银行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高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的现实要求,还是从根本上防范金融风险来说,都必须加快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任务重、时间紧,唯有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统筹兼顾,才能确保股份制改造不偏离方向,取得圆满的成功。

5、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面临的经济、社会体制转轨期的现实环境约束要求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轨时期,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制面临较多的现实环境约束。从所面临的经营环境看,在转轨期,商业银行所处的经营环境十分复杂。在经济运行方面,由于市场调节功能还不充分,转轨期的经济机制使得投资的快速增长与低水平重复建设并行发展,导致经济运行呈现较明显的不均衡态势。在市场环境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正处于一个错综复杂、不断变化的市场之中,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政策风险相互交织,商业银行只有保持理性,规范运作、稳健经营,才不会在风云变幻的市场中迷失方向。在信用环境方面,由于现阶段我国法制还不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借款人逃债现象屡有发生。面对这样的信用环境,商业银行如果不能保持足够清醒,审慎分析借款人的真实信用状况,盲目跟风,短期迅速膨胀起来的资产就很容易转化为不良资产。总之,由于处在经济转轨期,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商业银行的发展仍存在诸多体制性、机制性障碍,还受到许多来自内外部因素的制约,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立足于现实,着眼于长远,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统筹兼顾,稳步推进,取得成功。

6、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是我国金融领域近几十年来变革中积累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的总结。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我国的金融体系一直处于不断的变革当中,多数变革取得了成功,推动了金融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但就中国的金融业改革整体而言,金融改革长期滞后于整体经济发展。像中国过去的每一次市场化改革一样,中国金融业的改革也并不是在一个设计周密的规划之下“按部就班”去执行,而是一次次的试错与经验积累中摸索前进。不少变革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有少数变革措施甚至导致了惨痛的失败和昂贵的代价,无法弥补。反思失败的变革措施,一个深刻的教训就是没有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忽视了整个金融体系的联动性、系统性,在对根本性问题未做大的触动的情况下,不时出台的一些修补措施并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变革措施缺乏整体性和协调性考虑,部分变革措施的出台具有一定程度上的随意性、盲目性和主观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是非常关键和艰巨的全新改革实践,我们不能再沿袭传统的纠错式改革的思维模式,要总结我国金融领域近几十年来变革中积累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摒弃简单的、感性、盲目的改革冲动,树立改革理性,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统筹兼顾。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过程中注重建立健全公司治理机制

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只是手段,最终目的是要建立健全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而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基础在于建立健全公司治理机制,因此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过程中要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努力健全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机制。

从国有银行的现状来说,治理有效结构的缺失已经使内部治理改革迫在眉睫。与规范的公司治理相比,我国国有商行的治理机制有很大的差异。国有商业银行区别于现代商业银行的根本点是产权主体机构的一元化和剩余索取权的不可交易性。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专业银行附属于国家所有,被赋予了行政机关的职能,因此国家专业银行的治理制度实际上被纳入了国家行政管理体系,银行的出资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体现为国家与银行之间的领导与被领导,这种行政性制度安排区别于市场化国家政企分开的治理体制。尽管近些年来商业银行的改革不断深化,但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仍然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链过长,导致约束机制弱化;产权关系单一化和代表主体缺位或混乱限制了公司治理效率的提高;治理结构不健全,缺乏权力制衡,治理效率低下;高管人员的基础义务责任制度不健全,使公司治理中的约束激励机制作用有限。

在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过程中要立足于我国特殊的制度环境,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努力健全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机制。

首先,在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造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上,彻底打破原有的行政化运作方式,并实现银行管理人员的职业化,使其成为真正的银行家,从而有效解决高级管理人员与银行经营目标偏离的问题,切实降低委托—成本,提高经营效率。

其次,建立、健全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完善公司治理的组织体系,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对于母公司而言,不应参与上市银行的经营活动,主要职责是做好监督管理,并通过发挥董事的作用强化上市银行的内部控制,同时确保监事的独立性,进一步强化监事会的功能,以此来增强对银行董事会和经理阶层的监督和提高公司治理的效率。同时,在上市银行大力引入独立董事,并实行董事责任追究制度,形成国家控股、独立董事充分发挥作用的机制,以弥补国家控股可能带来的效率损失。

第三,要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以及高级管理人员之间的职责和权利,一方面确定董事的任职资格和构成,尤其是要大力引入独立董事,并实行董事责任追究制度,形成国家控股、独立董事充分发挥作用的机制,实现银行内部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之间的权利制衡,降低委托—成本,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率。

第四,完善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公司外部治理机制。由于对商业银行实施并购成本很高,所以通过控制权市场对商业银行进行外部约束一般来说难度较大。完善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公司外部治理机制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与银行高级管理人员的职业化相适应,大力发展经理市场,促进银行管理人员之间的充分竞争,真正实现银行管理的职业化;二是强化资本市场的作用,努力发挥资本市场对于商业银行的约束作用;三是强化独立和外部审计机构的作用,加强对商业银行的审计监督;四是完善有关的法律制度,对商业银行进行严格的法律约束。

此外,还需特别强调的是,在构建银行公司治理机制的过程中,有两个方面的关联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是辨正地看待引进外国战略投资者的问题。引入战略投资者,通过外国战略投资者来形成改善公司治理的新生力量将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但在具体引进过程中要注意,中国要着重引进的是战略投资者,不是投机者。投机者对中国银行业的长远发展和金融稳定不利。此外是不是中国所有的国有银行在股份制改造过程中均一律引进外国战略投资者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一窝蜂地全部去抢着引进外国战略投资者,会使国有银行丧失主动的谈判条件,可能会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是否考虑部分银行引进,部分银行不引进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妥善处理党委会与公司治理的关系。在建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后,要妥善处理好党委会与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关系,恰当地处理好党的领导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关系。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过程中注重转换经营管理机制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经营中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是积累性、深层次的,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必然矛盾。当前,制约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是经营机制和经营理念上的问题。经营机制不到位,很多深层次的矛盾就无法克服;经营理念不树立,就不能正确地指导经营管理实践,经营理念的滞后,势必影响到工作思路、发展规划、决策质量、市场开拓、风险控制等各个环节,进而影响到整个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是一次性设计,可以在短期内很快强制推行,是一种外在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但经营机制是内生性的,一般而言其形成需要一个长期过程,其作用具有长效性。银行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是市场化的经营机制,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要立足机制的引进和营造。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不仅是要解决外在的体制问题,更关键地是促进内在经营机制的优化。在股份制改造过程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改革、发展与稳定,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速度、质量与效益,资本、规模与结构,资产、负债与中间业务,业务发展与队伍建设之间的关系。通过统筹兼顾各项工作关系,用新的发展思路加快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谋求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首先,在股份制改造过程中要注重更新管理理念,确立和坚定成熟的经营管理理念。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商业银行成熟的经营管理理念应包括:(1)资本约束的管理理念和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理念。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是商业银行生存、发展和壮大的理念支撑,是实现资本保值增值的内在要求。股份制改造过程中,伴随着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首先应牢固树立资本回报与约束的理念,增强各层级、各环节责任主体的市场经营意识,统筹兼顾,处理好业务扩展的速度、质量与效益,总量规模与内部结构的关系,这是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成功的关键和重要保证。价值最大化是充分将风险因素、资本成本、资金的时间价值等因素结合起来,着眼于可持续增长的经营理念。事实上,在商业银行的所有经营活动中,既要考虑个体的最优化,同时又要考虑全局的最优化,个体最优化目标必须服从于整体利益的最优化目标。不仅如此,既要考虑即期的最优化,更要考虑长期的最优化。追求银行价值最大化的实质,就是提高商业银行的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正是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精髓所在。(2)全面协调均衡的经营理念。商业银行通过向客户提供资金融通服务而发生资产负债业务,同时通过向客户提供资金清算、财务顾问、财富管理等服务而开展中间业务,而且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金融脱媒的加剧以及客户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内涵在迅速扩充,提升客户服务价值和对客户价值的最大挖掘,要求商业银行实现资产、负债与中间业务的统筹发展。另一方面,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规则,在负债业务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一定的前提下,资本金规模以及风险控制能力的高低将决定资产业务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而中间业务的发展则不受资本金约束,可弥补资产负债业务发展受到限制时对盈利的不得影响。协调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的发展,既是市场经济法则对商业银行的要求,也是商业银行经营规则的内在要求。(3)效益与效率并重的经营理念。如何在资源约束下通过调整经营结构来提高效益是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永恒的主题。其核心在于如何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使其经营管理资源的配置满足于“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质量为根本、以效益为目的”的要求,进而推动业务结构、客户结构、区域结构的优化,提高发展的总体效益。同时,按照有利于客户价值创造和内部风险控制的原则重组和整合业务流程,以业务流程为依据调整组织机构,建立相互促进和相互制衡的业务拓展系统、风险控制系统和支持保障系统,从而提高发展的效率。(4)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理念。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使员工在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价值,秉承这一理念,银行积极实施人才兴行战略,加强人才资源的规划和开发,大力打造适应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要求的管理岗位人才、专业技术岗位人才和经办岗位人才三支队伍,使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服务于业务的健康发展、服务于核心竞争力的不断增强、服务于经营效益的持续提高,最终形成人尽其才、才尽 其用、人才辈出的环境。坚持以人为本,要进一步发挥市场化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结合改革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建立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的有效机制,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按照岗位责任、风险、贡献相称的原则,积极建立以岗位职务等级为核心、具有商业银行特色的内部等级体系,形成符合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要求和经营管理需要的岗位职务架构,并对各类人才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使不同岗位职务与岗位责任和任职资格条件相匹配,为内部竞争机制的形成奠定基础、构筑平台。

在股份制改造过程中,除了需要观念的转变之外,还要从根本上建立健全包括资源配置,成本约束、科学激励以及内控约束在内的经营管理机制。

一是资源配置机制。一方面要尽快建立并完善科学的资源分配方式,力求使资源投入与收益相对称,激励各分支机构努力增加收益;使资源投入与业务发展相对称,满足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要稳步推行与绩效挂钩的标准预算,按照统一的标准来配置资源。同时加大各项资源配置与经营绩效挂钩的比重。

二是全面成本约束机制。通过推行全面成本管理,实现由单一部门管理转向全行共同管理、由狭义的成本(财务成本)约束转向广义的成本(资本成本、财务成本、风险成本、管理成本等)约束、由事后核算转向全过程核算三个转变,加强对产品价值、客户价值的分析和管理,从而降低营运成本,提高经营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