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范例6篇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范文1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为了能有效地设计好课,应该首先对学科本体进行分析,也就是教什么的问题,对于教什么的问题似乎不是问题,有教师说:“天天在教学还不知道教什么吗?”事情没有那么简单,教师通常所指的教什么其实是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些是学科教学必须完成的,但仅仅完成这些还不够,难以形成智慧,这不是学习的全部。知识、能力与思想方法是学科的三大要素,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有智慧,还要加强对学科思想和学科思维,基本经验和基本态度的培养。明确了教什么后,再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研究利用信息技术创新的教学模式,然后构建理想的教学过程,分析每个教学步骤中的整合点,最后分析信息技术的优势和可能的支撑方式,设计支撑整合点的资源和软件(如图1)。[1]

学科本体分析(教什么)

人类的学习归根到底是要培养能力,而不是单纯记忆多少知识,以往的学科内容主要考虑知识划分而忽略了在学科知识基础上应培养什么样的能力,新课改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有智慧。因此应该倒过来想,学科到底培养学生什么能力,要具备这些能力应该掌握哪些知识。按照这样的想法,我们将学习的内容分为概念本体、方法本体和应用本体。[2]1.概念本体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指构成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等内容,是一个非闭合的有向图,由若干原子概念构成若干复合概念。目前课堂教学中大多数完成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上就是概念本体的层面。2.方法本体是认识、适应、改造世界的方法,指本学科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步骤、方法等,如下页图2所示。方法本体一定会用到一些基本概念。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对方法本体的内容缺乏了解,这与教材的编排有关,原因是现行的教材更多是知识点的罗列,里面蕴含的思想方法并没有明确给出,要靠教师自己归纳、提升,也就是平常所说的“绝招”。为了有效加强方法本体的教学,在设计时要特别加强学科思想和学科思维的形成。学科思想是指由学科专家提出的对学科发展和学科学习具有影响力的那些观念、思想和见解,更多强调学科思想方法。学科方法是根据学科内在规律和特点,总结和归纳出来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学科思想方法即用什么样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是指能够反映学科知识本质、学科思维特点和学科学习规律,对分支学科发展和学生学科综合素养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基本概念、思想和方法。学科思想方法分为哲学思想方法、一般思想方法和具体思想方法三个层次。哲学层次的思想方法比较通用,如辩证思想、系统与联系思想、量变与质变思想、一般与特殊思想;一般意义的学科思想方法,如抽象和具体、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假设与验证等;具体学科的学科思想方法,如化学的统摄思想方法、控制变量法,数学学科中的化归法、列举筛选法,物理学科中的守恒法、等效法等。[3]学科思想方法是学科知识的灵魂,学科知识是学科思想方法的载体。3.应用本体是规划、选择、决策的方法,指学科中若干解决问题的方法,然而遇到实际问题需要对若干方法进行组合才能有效,这种选择和组合是一种策略,因此应用本体是由若干方法构成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有效组合。为了有效加强方法本体的教学,在设计时要特别加强学科经验和学科态度的形成。

学习规律的研究

数字化资源和软件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支撑学生的学习活动,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要想有效支撑学生的学习活动,首先要研究人类学习的基本步骤,然后研究每个基本步骤在常规教学条件下有什么困难,针对这些困难找到利用信息技术的解决方法,即资源和软件。人类学习基本都要经历知识获得、知识转化和效果测试三个阶段(如图3)。在知识获得阶段主要是通过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两种方式,而教师的讲授又可分为直接讲授和探究式讲授,对应的学生学习也可分为直接学习和探究学习,因此在软件设计中就要考虑到多种知识获得方式。在知识获得阶段,提供的软件要能使学生便于理解、实践、建立体系,随时获得资料;在学习过程支撑上提供的软件要能随时得到引导、指导、评价、交流、研讨。在知识转化阶段主要有技能式和创新式两种。例如,在学习数学时,我们要对方程的解法举一反三,进行练习,这主要是练习解法形成技能,不存在创新;而通过实际问题的应用题,让学生自己列方程,这就是创新式,它要求学生不仅会解方程,更主要的是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进行数学建模,抽象出方程。因此,我们既要开发技能式的学习资源,更要开发创新式的学习资源。在知识转化阶段应提供的资源和软件应为学生课上、课下,实践、实验类知识的转化提供操作环境。在效果测试阶段,要提供系统训练形成能力的资源,通过信息技术的智能诊断功能帮助学生快速检验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学习效率。所开发的资源和软件应为学生提供巩固、提高所需要的基本环境和条件,如理化生实验的复习、巩固和进一步探索;提供知识延伸所需要的资料,如几何知识在航天中的应用等;提供针对性强、高效的训练与提高环境,如中考、高考系统复习等。

整合点诊断及其解决方法

1.整合点诊断

同一节课,不同学校、不同班级、不同教师所设计的教学过程可以有区别,因此,整合点是有区别的。即便教学过程相同,整合点也可能不同。在完成理想状态下的教学设计之后,就可以进行整合点的诊断工作了。整合点的诊断过程是,首先要分析每一个理想教学步骤,是否能够在常规教学手段支撑下完成,完成的效率和质量如何;然后分析信息技术手段对每一步的支撑情况如何,是否比常规教学手段质量或效率高,如果确实高的话,该步骤就可以诊断为整合点。(1)分类诊断策略每类知识的学习方式及相应能力形成的方法有很大区别,对信息技术的需要也各有差异,根据不同类型学习内容的教学特点,挖掘整合点。内容性整合点:①主要在文科教学中知识的快速获取、个性学习指导、学习情境、知识延伸所需要的资料等方面。②主要在理科教学中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将知识转化成能力的环境、课上与课下、实践及实验类知识的转化等方面。过程性整合点:针对师生互动的支撑、交流评价环境、学习过程管理的环境等。(2)聚焦诊断策略与教学质量和效率关联度大的步骤。在一节课的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因此,必须在与教学质量和效率关联度大的步骤中寻找整合点。权重大的步骤。在一节课的教学中权重大的步骤包含主要的教学内容,是提高质量和效率的关键所在,因此也是诊断整合点的关键步骤。常规教学手段支撑明显不如信息技术支撑好的步骤。在诊断整合点时要在常规教学手段支撑困难而又能发挥信息技术优势的地方,这样的整合点主要有抽象知识的理解、再现知识存在的情境等环节。

2.解决方法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想象力;创造力;游戏设计;信息技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05-0056-02

游戏设计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而言意义重大,它能让学生通过游戏来学习,帮助学生轻松地掌握知识与技能,同时,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信息技术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一、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发学生的智力。而在小学信息技术教材设计一些小游戏,可以让教师在上课中利用游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游戏带来的乐趣转化为学习的兴趣。

小学四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材中讲了一个画图软件,教师在上课时单纯地只讲软件的操作,就会使学生感觉非常枯燥。如果在给学生讲画图软件的操作时,引导学生去玩“七巧板”的小游戏,当学生体会游戏的娱乐,惊讶于不用纸笔就能画画的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就全部放在信息技术学习上了,掌握知识自不必说。不仅如此,游戏的设置还增加了教师教学的趣味性,更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收获到乐趣,从而对信息技术的学习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早期的信息技术启蒙教育,在教学中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问题,当教师无暇顾及每一个学生的时候,就会挫伤未得到老师回应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在教学中,设计一款或几款游戏,就能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游戏自主地去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教师只要从旁辅导,便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对于比较胆小、不敢问问题的学生而言,游戏教学,可能比教师辅导的效果更好一些。在所设计的游戏中,通常会含有大量的图形、线条,甚至人、物的形象,这些形象能通过在电脑上的实际操作将其生动化,于是学生在玩游戏的同时,也将这些形象与其变化记录在脑海中,包括与之相关的操作键。不仅能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效率,还能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三、加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游戏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游戏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环境和一个相对轻松自由的发挥空间,学生不用像考试一样,总是担心做错什么。教师可以在教低年级小学生练习拼音打字法,训练打字速度的时候,可以联网让学生通过互联网玩游戏。比如说:飞机大战。在游戏的画面中会随着时间的增加,所出现的飞机数量越来越多,飞机速度也越来越快。而飞机上出现的是拼音字母,学生在键盘上的动手能力决定了游戏分数的高低。通过玩这个游戏,能够让学生尽快掌握键盘中每一个字母的分布情况,熟悉字母,最终提升打字速度。

四、改善学生的精神状态

在当代中国社会中,小学生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群体,小学生的学习可以说是比较紧张的。然而学习需有张有弛,对年龄比较小的学生,如果在学习中长期处于一种高压状态,神经一直紧绷,就很容易引起身心健康问题。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设计的大多数的小游戏,需要大家一起参加才能玩,这也就保证了学生和同龄小朋友的交往娱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定期开展“风车转转转”游戏进行教学互动。教师拿一个小型风车,放置在教室中间,教师是裁判,负责转动风车。风车里面有四十项信息技术内容,教师转动风车,指针在哪里停顿,就以上面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抢答回答问题。对的加一分,错的扣一分。教师每一个星期都可以和学生玩这个游戏,一个学期下来,对积分最高的学生进行奖励,积分比较落后的学生进行鼓励。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能够广泛地进行交流,相互合作、协调。游戏教学在改善学生的精神状态,释放学生的课业压力的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

五、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范文3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蓬勃发展,它已经影响到各行各业,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紧密结合已然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从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够更好地提升教学效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既然信息技术如此重要,那么如何与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结合成为每位教师值得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

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然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新课标强调,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但是,综合素质的提升仅仅靠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难以实现的,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学校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课堂上,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学生创造了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并提供了课本以外更多的学习资源,不仅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还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使学生的接受度更高。

一、利用多媒体引入影视资源,丰富语文传授内容

现在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不再像以前一样信息闭塞,反之信息的传播和更新速度很快,在传播的过程中,电视、电影还有网络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接触着这些传播媒介。教学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活动,自然也会受上述信息传播的影响,在开展课外教学的过程中,学校已经大规模使用这些传播媒介,而且相关的一些教育专家也认为影视资源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传统课堂所替代不了的。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还处在对各方面事物都比较好奇的阶段,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接触到这些传播媒介和传播内容。在课堂上展示影视资源这一全新的内容,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课堂整体氛围也比较活跃,我们在影视资源中注入原本要讲授的课堂内容,不但能及时完成原定的课堂教学任务,而且在取得成效方面也比较突出。我们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影视资源,通常能发现它们的特点,它们所含的信息很多,而且传播速度也很快。把这一资源加入语文课堂中,既能丰富原定的语文教学内容,传授的过程也变得生动、有趣,学生不仅能在这其中接收到原定的教学内容,还能拓宽他们自身的知识面。在这个具体传授的过程中,老师还需要扮演好引导者这个角色,既不能完全放任不管,要适时点拨,真正发挥这种不同于以往的全新课堂知识传授方式的作用,真正使学生从中受益。

二、利用网络资源,强化教学效果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自进入21世纪以来,网络发展的速度已经超乎我们的想象。在丰富的网络世界中,我们能找到各种优秀的教学资源,倘若能把这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融入课堂教学中,那势必能从根本上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有助于老师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整理优秀的教学经验,运用到教学过程中

在运用的过程中,教师自身也要认识到这些网络资源的重要性,不能固步自封,认为网络上的所有内容都是不好的,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网络资源融入语文教学中,在应用的基础上,积极与学生及家长沟通交流,与其他教师分享优秀的网络教学资源,拓宽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强化学生自身的学习素质和学习能力,使他们成长为真正会学习的人。

(二)利用网络,构建联系学生与家长的纽带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微信、微博等一系列网络交流工具无处不在,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这些工具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此,教师可以利用网络通信,开设微信账号,建立微信群等,为广大家长和学生搭建沟通的平台,教师在这其中可以一些关于学习方面的建议,使教师和家长的沟通及时、顺畅。但是教师要注意不能把学生的隐私随意公布在网上,这样的做法是很欠妥当的。在和家长沟通的过程中,要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学生积极引导,正面赞扬,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

(三)利用计算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当前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像以前只依靠教材进行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积极运用新的信息技术来辅助课堂教学,例如计算机,让学生自己通过计算机来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这样能使教师有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的其他方面,也能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当前的形势下,把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教学相融合是必然趋势,将两者融合有助于使教学效果更加完善,也有助于学生和教师共同进步,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这两者融合是有局限性的。教师需要按照学生的情况制定出比较适合的融合策略,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相信通过努力,小学语文和信息技术的融合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薛训才 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琥珀名城小学

参考文献:

[1]张广博.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5):1.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范文4

教学设计是有效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活动必须进行恰当的教学设计。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应立足现有的信息技术媒体和方法,综合应用现代学习理论、教学理论、教育传播理论、系统科学理论等相关学科理论和方法,依据本身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特点来恰当设计教学活动的内容体系。

【关键词】

信息技术环境;教学改革;教学设计

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是以人类对教育传播与学习活动的研究成果作为主要理论基础,并依据其他相关的学科理论和研究成果,运用系统的方法分析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各种要素,确定并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从而实现教育教学最优化的现代教学技术。因此,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适用于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教学系统的设计,对于学习者、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都具有特殊性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应立足现有的信息技术媒体和方法,以系统分析各学科教学需求为基础,以形成有效解决教学问题的步骤和策略为目的,在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中,要综合应用现代学习理论、教学理论、教育传播理论、系统科学理论等相关学科理论和方法。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产物应是经过验证的信息技术教学系统,这个系统是一种包含多种元素、能实现某种教育教学目标、具有一定功能的多层次的综合体。在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中,要抓住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特点,以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才能做好教学系统设计。

一、教育教学过程中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教学的特点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活动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在,当前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教学特点主要有六个方面。

(一)从教学环境与应用上看。以视听演示型教学系统、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及虚拟仿真型教学系统为主,可以有效地实现教育教学信息呈现和教学资源共享,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和协作讨论,有利于教师调控和信息反馈。

(二)从教学模式上看。以接受型教学模式、探究型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模式为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可以有效促进学习者对新知识的巩固与迁移。

(三)从资源类型上看。以多媒体课件特别是网络课件、软件工具、专题学习网络资源等为主,可以有效拓展教学信息的表现力,形象生动、直观地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景,为学习者提供多感官渠道的刺激,为进一步的认知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四)从应用形式上看。以学习者通过网络资源、多媒体学习工具开展的在线学习为主,有效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突显了学习者的学习自主性和协作性。

(五)从教学策略上看。以基于网络环境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分层学习为主,教学资源强调多媒体化和网络化,教学方式强调探究性,教学评价强调实时性。

(六)从教学评价上看。以实时、动态或基于作品的评价为主,从重视学生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的方向考虑,评价取向趋于多元化,评价方式趋于多样化。

二、教育教学过程中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特点

在,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由于网络教学可以有效地实现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共享,在网络上组织相对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可以在互联网络上学习较新的知识,因此,网络教学正逐步成为各学校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网络教学能有效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景下运用所学知识,并且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学习行为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网络教学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促进了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当前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从教学设计的学习对象上看。由传统教学模式中的面向学习者全体、统一步骤教学的教学设计转变为面向学习者个体、体现学习者学习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二)从教学设计的重心上看。由传统教学模式中的面向教育教学结果的教学设计转变为面向教育教学过程结构的教学设计。

(三)从教学设计的学习内容上看。由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单纯设计教学资源转变为设计教学资源和学习环境。

(四)从教学设计的形式上看。由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相对静态的教学设计转变为动态的教学设计。

(五)从教学设计的实施形式上看。由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转变为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或者是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

(六)从教学设计的评价形式上看。由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相对静态、单一的评价方式转变为动态、多样、多元的评价设计方式。总而言之,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不再是简单的设计之后加以实施的问题,而是一个在学与教的具体情景中、在各种学教元素互动过程中发展演化的过程。

三、教育教学过程中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原则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应该立足现有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环境,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环境的优势,能有效体现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因此,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教学设计必须遵循如下原则。

(一)师生的教-学关系应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主导地位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是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指导者、引导者和帮助者,学生真正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中被动学习的处境,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学习活动过程中,成为了学习活动的主体。

(二)设计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协商合作、共同建构的过程。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强调学习者学习的自主性和开放性。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各自形成不同的学习成果,通过互联网络等信息化媒体进行学习交流和沟通,汇总学习成果(作品)从而形成对知识全方位、多层次、规范化的意义建构。

(三)设计的教-学方式应以问题为中心,以任务来驱动。教师将教学内容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从学生喜闻乐见、典型的学习任务出发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协作交流的过程中完成任务,形成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四)设计的教-学活动过程应具有学习个性化的特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媒体和信息技术资源,创设有利于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五)设计的学习成果(作品)应具有创造性和生产性。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媒体的优势,引导、帮助学生在形成学习成果(作品)时体现出较大限度的创造能力和生产价值,以实现最优的学习效果。

四、教育教学过程中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内容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应该能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媒体和方法的优势,有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以上原则,结合教学设计的一般模式,在教育教学中开展的教学设计的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一)学习目标与任务的确定。恰当、明确、具体地表述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开展的学习活动需要实现的学习结果和学习结果的类型。

(二)学习者特征的分析。准确了解、把握学生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活动的学习准备和学习风格,为后续的教学系统设计提供依据。

(三)学习环境的设计。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设计丰富的学习资源,提供有效的认知工具,创设合理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创建和谐的学习关系,从而为完善学习活动过程奠定基础。

(四)学习活动的组织。通过规定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所需完成的任务目标、成果形式、活动内容、活动策略和方法来引发其内部的认知加工和思维,从而达到发展学生心理技能的目的。

(五)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注重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形成最佳的课堂教学组织结构。

(六)学习评价的设计。准确确定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活动的评价目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收集评价资料,建立恰当的学习评价指标体系,准确描述学生学习评价的结果。

作者:司志华 单位: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谢幼如编著.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第1版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信息技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一、概述

1.信息技术简述

信息技术是指一切能够扩展人类有关器官功能的技术,主要指与信息的产生、获取、表征、传输、变换、识别和应用有关的科学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Internet已经把全世界的信息资源连接在一起,形成了全球最大的信息资源库,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丰富的教育信息来源。

2.研究背景

目前以多媒体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信息技术背景下,学习者所处的学习环境有了很大变化,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学设计模式也与传统模式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如何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结合教学设计案例,探索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学设计模式便成为一大主题。

二、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教学设计模式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其教学是说教式教学和分学科定时教学,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集体化的、无个性的、个别学习的行为,教师作为知识的垄断者和传播者,按年龄和成绩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对学生所学的学科知识与分离技能进行评价。

现代教学——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学设计模式主要以学生探究为主,采用交互式教学和多学科交叉的问题解决式教学,学生的学习是多样化、个性化的合作学习行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指导者,对学生进行异源分组,并以行为为基础进行综合性评价。

三、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帮助,利用必要的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建构主义“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思想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开放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不谋而合的,理应成为构建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学设计模式的指导思想和设计指南。

四、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原则

1.主动性原则

主动性原则就是把学习者通过信息技术环境带入教学情境,让他们主动探究,激发学习动机;又在连续的情境中,不断强化学习动机和探究心理的形成,学生为求知而乐,达到一个更丰富、更广阔的境界。

2.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创设出的教学情境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需要,引领他们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3.互动性原则

互动性原则就是指要利用创设的情境进行互动探究学习,不仅使学习者迸发出强烈的学习兴趣,还要使不同的学习者通过沟通、竞争与合作,实现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多方互动,更快、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4.发展性原则

为了更好地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必须贯彻发展性原则,就是要以学生现有能力水平为出发点,一步步接近所确定的培养目标。

5.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就是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全部的知识传授、学生协作、意义建构的衔接,要有利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展开,有助于全部学生顺利完成对新知识建构。

五、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方法

1.设计故事情境

创设故事情境,就是将教学内容通过各种信息技术和资源,以”故事”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教师创设故事情境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认知水平,运用适当的媒体,创设能够引起学生积极情绪反应的形象整体。

2.设计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设障立疑,将其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信息技术环境下,通过一个与问题有关的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尝试解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设计实验情境

实验的条件在传统课堂上并不能都得到满足,而信息技术环境下创设实验情境可代其功能。学生一方面按照教师的要求及学习目标模仿练习,以巩固新知识,另一方面凭借想象,展开联想,亲身体会实验的乐趣,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强化对问题的求解能力。

4.设计模拟情境

对于一些不能亲眼所见的学习内容,运用信息技术将其模拟出来,通过媒体的再现的方式让学生感知到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这种模拟的情境在学习中能解决传统教学方式中难以解决的问题。

5.设计心理情境

信息技术中的媒体技术能对学生认知心理产生激励效应,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意志,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产生认知的“高峰体验”,进入对知识信息积极探索的良好精神状态。

6.设计交互情境

运用信息虚拟技术,通过互相交流,体验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学习中还可创设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情境,可以让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方便、快捷地进行讨论交流,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从而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协作能力。

六、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情境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水平

建构主义理论指出,要提供与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相关和现实生活相类似的情境,使学生具有为理解主题所需要的经验,帮助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去发现、探索与解决问题。因此,应注意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和对学习者学习特征的分析。

2.信息技术环境支持下的情境教学设计要尽可能真实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情境创设中,强调创设真实情境。因此,在情境教学设计时,要善于利用各种媒体的长处,尽可能运用真实的媒体,减少对媒体的技术处理与修饰。

3.信息技术环境支持下的情境教学设计要有多样性

对教学情境的设计应该围绕学习主题,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创设多变与多样化的情境,由学生自己选择符合自己经验的情境进入,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完成意义的建构。

4.信息技术环境支持下的情境教学设计要有吸引力

课件的情境创设要善于创新,富有变化,既要让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的联系,又要有新的信息、新的情境、新的问题,善于运用不同媒体的特点去表现不同的效果,以引起学习者的注意。

5.信息技术环境支持下的情境教学设计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目前,在一些课堂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的教学改革实验中,只重视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忽视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在信息技术环境支持下的情境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引导学生探索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对于抽象的知识体系,运用信息技术很难具体化、形象化,还需要教师的讲解;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中自由的“遨游”,更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参考文献:

[1]李龙.教学过程设计[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

[2]唐伟.远程多媒体学习软件教学设计模式初探[J].中国远程教育,2001(1).

[3]付浩,季建光.中学生信息伦理道德的调查与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10).

[4]周莉亚.中学信息伦理教育的教学实践尝试[J].科技资讯,2007(1).

[5]梅家驹.教育技术的价值观[J].中国电化教育,2005(2).

[6]蔡连玉.我国学校信息伦理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7(2).

[7]杨改学.《现代远程教育》, 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范文6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问题串;设计

信息技术课程是高中阶段创新性课程的一种,也是新教育理念的客观体现。信息技术教学是高中阶段学生难以掌握的课程之一,采用问题串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问题串概述及作用

问题能够给学生以启发,是一堂课的灵魂所在,对教学整体的目标以及方向都具有决定性因素,同时也影响了学生课堂思维活跃程度。根据教学的目标,按照一定的逻辑,设计一连串的问题,使问题结构符合逻辑、循序渐进,形成一个连贯的问题串。

问题串设计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具有以下几个作用:

1.采用问题串能够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为学生提供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在学生激烈讨论的过程中,在学生思维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提高学生的课堂集中力,同时也能够为课堂营造一个动静结合的氛围,让学生在“静”中思考、在“动”中进步。

2.信息技术对于高中生来说,由于自身的抽象性导致学生很难理解,通过问题串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设问,让学生感觉到自身知识结构的缺陷,从而为学生打开更加广阔的学习天地。

3.问题串具有循序渐进的功效,在一个个渐进的问题提出后,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中的状态,然后及时地调整课堂策略,及时地引导学生。学生通过对一个个问题的思考与解决,不断地认识到自己对信息技术课程中思维的对错,从而找寻更多的解决策略。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问题串设计需要注意的事项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问题串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事项:

1.设计的问题串必须具有层次性。对于信息技术学习来说,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由简到繁的过程。高中生对于难度较大、内容比较抽象的信息技术课程,很难一下子掌握,如果设计问题串时,一下子向学生提问难度较大的问题,不仅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会使问题串模式流于形式。

2.问题串设计必须坚持有效性原则。问题串中涉及的知识点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而定,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发学生,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果设计的问题串与学生生活实际没有联系,或者问题的难度过大,与学生近期发展范围不符,问题串也就成了设问串,成了教师自问自答模式。这就需要问题串不仅能够联系学过的知识,还能够引导学生学习新的知识,给予学生更多的启发性。

3.问题串必须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更能够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串中的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难度,太过简单没有技术性的问题,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回答,那就失去了问题串设计的根本目的。另外,在设计问题串时应该考虑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情况,根据教学大纲,有启发性地让教学向着大纲发展,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扩大教学成果。

4.问题串设计还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设计问题串的过程中,需要考虑高中生的个性发展特点,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进行设计,确保问题串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确保问题串教学模式的有效性。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问题串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具有启发性、目的性以及引导。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设计问题串,保证问题串的循序渐进,保证其符合一定的逻辑关系,让学生在一连串的问题思考与解决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学会对知识的运用,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