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安全论文范例6篇

大学校园安全论文

大学校园安全论文范文1

【关键词】高校 学生党员 平安校园建设 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7-0057-02

伴随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涌起和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高校安全与稳定问题逐渐显现,并在近年尤为突出,校园食品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已成为全社会日益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之一。平安和谐校园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校园平安和谐,学校才能长足发展。“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安全管理模式,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管理网络,无缝隙、无死角的安全管理体系,逐步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是当前学校安全管理的发展方向,也是教育工作者所要追求的最高目标。高校学生党员是高校学生中的先进群体,目前已成为建设平安校园的重要力量,在平安校园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 建设平安校园的重要性

对学校来说,平安是其改革、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平安校园的建设已成为衡量一个学校领导者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和衡量一个学校发展前景的重要指标。首先,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权,是中国宪法、刑法等国家法律的基本要求,建设平安校园可保护学生的生命安全。其次,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建设平安校园有利于维护校园秩序,为学校的发展和师生的工作、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能让全体师生安心工作学习,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进步。最后,平安校园的建设可进一步落实校园安全稳定的各项措施,全面提升全方位防范体系建设,是巩固学校综治工作成果、维护学校稳定、秩序良好、保证校园安全和保障教学科研各项任务完成的有效保证。

二 高校学生党员是建设平安校园的重要力量

高校学生党员是高校学生中的先进群体,其发展状况和先进性的特征使其成为建设平安校园的重要力量。首先,学生党员是经过重重选拔推选出来的,被老师和同学认可的,为平安校园的建设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其次,大学生党员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和政治觉悟,普遍能实践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能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公益性活动,积极热心地为广大同学服务,是高校建设平安校园的可靠力量。大学生党员总体上精神风貌好、道德修养优,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感召力,入党积极分子也在不断追求进步,他们在言行举止等各个方面都能起到表率作用,对其他同学的思想和行为起积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是平安校园建设的积极力量和主力军。

三 学生党员在平安校园建设中作用的发挥

1.在宣传平安校园建设的理念中发挥先锋作用

平安校园的建设需要每一个学生和老师的积极参与,深入细致地宣传和教育工作能提高广大师生对平安校园建设的了解和认识水平,是平安校园建设的重要环节。学生党员是学校党组织战斗力和凝聚力的直接践行者,承担着把安全文明校园建设的活动方案落到实处,配合学校党委行政做好校园的管理和建设的工作,应通过各种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和形式,让广大学生能深刻认识到建设平安校园对学校科学发展、对学生全面发展成才成长的重要性,发动学生以高度的主人翁姿态凝聚学生的全部力量积极投身到安全文明校园建设中来。例如学生党员可成立建设平安校园的研究会、平安校园建设先遣队或平安校园理论学习、消防知识讲座、宣传板报、实践小组等,开展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吸引更多同学参与其中,充分发挥其先锋作用。

2.加强理论学习,发挥学习模范的积极作用

对学生来说,学习是首要任务。只有认真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有的放矢,有所作为,才能为人民多做贡献,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大学生党员要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发挥积极作用,必须要加强学习,在学习这一环节上走在前列,起到模范带头的积极作用。大学生党员要带头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励和影响周围更多的同学热爱学习、刻苦学习。同时,要起到同学和老师间加强沟通、相互联系的纽带作用。不仅要认真学好本专业的知识,还要学好相关专业的知识,以拓展知识的宽度和深度,完善知识结构,同时坚持学习法律和心理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学会自护、他护和自救常识,加强安全防范意识,对平安校园的建设有积极的作用。

3.在思想政治上发挥骨干作用

大学生党员应做到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积极学习和宣传党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积极进取,切实起到思想政治骨干作用。要增强党员意识,牢记党员身份,时刻注意学习党在现阶段发表的各种指示文件,坚持理论上与时俱进,注意自己在同学中的影响。做好思想政治积极向上的模范,用主流思想和先进文化去引导和帮助更多的同学学会利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去分析和看待问题,坚定政治立场和提升鉴别力的能力,在各种文化与思想交锋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按照平安校园建设的要求去维护校园的平安建设。及时了解反映学生中的思想或情绪问题,主动、热情地帮助同学解决实际困难,耐心细致地解开同学的思想困惑。

4.在工作上发挥桥梁纽带的作用

学生党员作为信息员和联络员,是学校和广大学生间的桥梁和纽带,应协助所在班级团支部和班委会的工作,当好辅导员、老师的助手,在工作中积极主动,以高昂的姿态和饱满的热情,全心全意地为同学服务。学生党员要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积极参加班级集体活动,热爱学校、关心集体、爱护集体荣誉、顾全大局,带动同学共同建设好集体。除了宣传平安校园建设理念,还要响应学校的号召,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尽早融入社会,亲身参与系列活动,对于校园中所存在的安全隐患,要提出合理化建议,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与此同时自觉接受同学的监督,遵守校纪校规,维护校园的平安稳定。

四 结束语

校园安全目前已成为高校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对学校的管理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学生党员是平安校园建设的积极力量和主力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宣传平安校园建设的理念中发挥着先锋作用,在理论学习方面发挥着学习模范的积极作用,在思想政治上发挥着骨干作用,在工作上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用强大的感染力、号召力和影响力去引导和带动更多的同学积极地参与到建设平安校园中,对营造安定有序、文明和谐的校园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春明.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大学和谐校园建设中的先进性作用[J].高教论坛,2007(6):6

[2]张森年、方乐莺.校园思政教育生态与特色理论入脑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2(7):88~91

大学校园安全论文范文2

>> 高校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问题与对策研究 新时期高校校园安全问题及其防控对策研究 高校体育公共服务发展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谈高校校园网络安全问题与对策 高校校园网网络安全问题与对策 高校校园安全问题分析及防处对策 高校校园交通安全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校园食品安全问题原因及对策 高校校园网络安全管理问题与策略研究 高校校园网安全分析及对策研究 高校校园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高校校园交通安全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 基于高校校园网的安全与对策 高校校园网络安全问题研究 高校校园安全法律问题研究 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问题与对策研究 大学生心理问题对校园安全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高校校园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与技术 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1.

[2] .建设服务型政府首先要创新行政管理体制[EB/OL].http://.cn/news/txt/2008- 02/24/ content_10533601.htm.2008.

[3] 刘菊.试论企业服务质量管理[J].中国商贸,2011(2).

[4] 何肇发.社区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

[5] 崔卓兰,宋慧宇.高校公共安全服务社会化探讨[J].北方法学,2008(3).

大学校园安全论文范文3

【关键词】“线性”安全管理机制;多维安全管理机制;路径选择

2012年12月14日美国康涅狄格发生的校园枪击案再次引发全球对校园安全的关注,且2010年以来国内频频发生的恶性校园伤人案件也为我国的校园安全管理敲响了警钟。惨案凸显校园安全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相关研究亦上升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我国民办高校应构建多维的校园安全管理机制,以提升校园安全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一、民办高校“线性”校园安全管理机制的缺憾

所谓“线性”校园管理机制的提法主要映射两个弊端,其一,校园安全管理的主要力量期冀于单一的行政管理层面,而学生自治团体在校园安全管理、危机处理方面的机能没有施展的空间与舞台,未能形成“由上及下”和“由下及上”的二维通道。并且,随着高校规模的膨胀,校园安保力量注定会陷入“捉襟见肘”的窘境;其二,高校既非企业亦非机关,制度建设如何契合高等教育“个性”发展迄今鲜有论著,“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形而下的思路易导致高校安全管理制度建设陷入“查漏补缺”的死循环。究其源头,盖因未能对制度进行“形而上”的反省,检讨高等教育“卓尔不群”的要义。就当下以观,“做得够不够”和“做得对不对”是亟待判定的现实问题。

二、民办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建设的任务

首先,构建民办高校校园安全管理机制要切合高等教育“开放性”的特质。所谓“开放性”有实质上和形式上的双重内涵:其一,大学作为社会文化的母体必然体现对于社会公众的开放性,大学城的广泛建设,无围墙的校园环境、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蓬勃发展即为充分的说明。但“开放”所引发的校园区域内人员构成的复杂性和安监技术相对薄弱间的冲突亦得以彰显,安全隐患不可能仅仅通过安监技术的革新得以消弭,出路在于对传统安全管理机制的扬弃;其二,高等教育以孕育“创造性”为终极目的,“创造能力”的培育必然要求多元化的氛围,知识的多元化、文化的多样性、教育的个性化要求必然与单一的“填鸭式”的教育模式相冲突,必须通过构建多维的教学管理模式以契合“兼收并蓄”的开放性要求。

其次,民办高校安全管理制度的创新应从实际出发。其一,当代的大学生在家庭结构中往往居于核心地位,“安危”牵动着家庭甚至于整个社会的神经,必然要求高效的校园安全管理水平;其二,大学生有其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当代大学生作为“独子”罕有体验生活疾苦的机遇,欠缺历练,更匮乏应对挫折的智慧,进而应激性异于成人。从中学到大学的“无缝对接”无异于简化了成长的过程,以成人化的思路应对稚嫩的人格,难逃“拔苗助长”的嫌疑;其三,在泛网络化的社会现实中,由于信息传播的迅捷、广泛和易“脱媒”的特点导致监管困难,传播过程对信息的扭曲亦会加剧冲突的强度,“网络暴力”既为形象的描述。校园安全管理如何处理网络技术的负面影响亦是制度建设不可小觑的问题;其四,社会激荡所产生的矛盾冲突必然在校园中荡起层层的涟漪,构建阻止社会危机向校园传递的“隔火墙”,是理性教育的客观要求。

最后,创新民办高校安全管理机制应当采用多元化的路径。

其一,引发校园秩序冲突的因素是多维的,应对机制亦应是多样的。详言之,依据成因,校园安全秩序的冲突可区分为外部不稳定因素和内部不稳定因素,所谓“外部性的不稳定”是肇因于社会因素的秩序冲突,制度设计应倾向于构建多方位的安全监控制度和“防火墙”的建设。所谓“内部性的不稳定”是肇因于学生的应激行为,由生活、学习中的矛盾冲突等校园内部因素所导致的安全秩序紊乱,制度设计应倾向于“弹性”的构造,尽量避免出现负面性的终局结果,方能与大学生不稳定的心理特点相契合,实现“他律”向“自律”的飞跃。

其二,社会生活流动不居,制度建设亦非一蹴而就,需要“成长的空间和时间”。秩序是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而秩序的冲突往往肇因于社会演进与制度进化的脱节。所以,制度建设应当本着开放的态度,相机而动。而线性的校园安全管理机制将重心放在对管理者能力的期冀,“全能型”的定位与有限能力的冲突,易使管理者陷入首尾难顾的窘境,微小的瑕疵也会造成制度的脱轨。因此,完善民办高校校园安全管理机制必须依据对经验的总结和积淀,以开放的态度和多维的视角应对校园环境不断发展的现实。

三、对民办高校校园安全管理机制创新的展望

民办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创新应立足于多维的制度建设。首先,针对当代大学生应激性和心理、生理的特质构建多元化的处罚机制。传统惩戒机制侧重于事后的补救,重惩罚,轻激励,强调机制的震慑作用,忽略了惩戒的教育目的。大学是教育的实施机构,单一的、刚性的、不可逆的惩戒机制并不契合教育的初衷与追求,如何构建具有正向激励性的惩戒机制是高校安全管理机制创新实践中的重要课题。其次,大学文化应成为弘扬“创新”精神的标杆,“有教无类”是教育平等思想的体现,而非教育单一化的借口与托词。但高等教育的个性化要求与教育资源的相对不足已成为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主要矛盾。所以,如何在现有教育资源配置的实际中改革、创新已有的教学管理手段,迎合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是减少校园矛盾的必由之路,也是大学安全管理创新亟待实践的现实课题。再次,针对校园侵害所引发的赔偿纠纷,契合保险社会化的趋势,扩充、丰富大学强制保险的范围和种类,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思路之一,而相关的金融安排亦是创新实践中亟需探讨的理论重点。第四,针对开放式校园的特点,如何进一步丰富安检技术也亟需高校安全管理工作做出有益的探索。最后,民办高校有其卓然的特性,并非对公办高校简单的模仿和办学模式的必然延伸,结合民办高校生源素质的实际,培养切实有效的学生自治力量,形成多元化的安全稳定力量是衡量民办高校安全管理制度建设优劣的重要标准。

综上,高校校园安全管理是当下的研究热点,国内外研究的重心聚焦于高校安全管理控制的技术性领域,旨趣重技术而轻人文,难逃本末倒置的质疑。就经济学的角度以观,校园安全管理是一个充满“外部性”的问题,解决的路径不下三种,而绩效平衡的最优方法一定是构建富含人文精神的制度安排。高校制度建设应当重视人文精神的培育与塑造,所以,校园安全管理创新并非简单的技术应用型课题,其核心应是对现有高校安全管理制度本身的反思与批判,强调观念的转变和手段的丰富。

参考文献:

[1][德]柯武钢、史慢飞著韩朝华译.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商务出版社,2000.

大学校园安全论文范文4

【摘要】本文研究如何在平安校园建设中充分发挥安全工程专业师资和学科的特色优势,将专业的理论运用在安全稳定工作的总体指导、学生安全意识和能力培养、安全稳定大环境保障、安全稳定工作实施与考评等方方面面。用成熟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使得安全稳定工作更加系统,更具实效。

关键词 平安校园;安全工程;理论;应用

一、发挥安全学科专业优势,用专业理论指导工作

“安全工程”是指在具体的安全问题存在领域中,运用安全技术、装备及其综合集成和教育、管理等手段,以保障人们安全健康的方法、手段和设施。平安校园建设可看作是一项以校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学校师生、各部门的通力合作确保校园安全的安全管理活动。将安全工程专业理论融入平安校园建设,大大提高了建设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一)事故归因论确定工作思路。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可以归纳为环境因素、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任何一个方面出现问题有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就学校而言,环境因素包括政治环境、校园周边和外来客观存在事物、师生工作、学习、家庭环境等;物的不安全状态包括校园教学设施、办公设施、住宿设施及各项配套设施等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包括安全知识不足、安全意识不足、安全习惯不佳等。基于以上原理,确定围绕预防事故发生的目的展开,由果找因,系统制定平安校园建设工作的内容和方法,避免事故的发生影响平安校园建设的工作思路。

(二)安全累积原理确定工作方法:重细节、重小事。安全累积原理是研究损失量不同即严重程度不同的事故类别之间关系的,它揭示了“大”事故的发生原因,为重大事故的预防提供了理论基础。海因里希的事故三角形理论揭示了事故的严重程度和事故发生的次数或者频率之间的关系,即如果轻微事故的发生频率很大,次数达到一定数量,造成严重损失的重特大事故的可能就无法避免了。在校园这个人群相对特殊、人员相对密集的环境里,有效预防小问题的发生,或者合理处理好每一件小事,将对周围人员和事物的影响缩减到最小成为平安校园建设日常工作的重点。在此原理的指导下,学院党委领导下的各党支部、工会、学生工作队伍将重细节、重小事的思想融入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真正做到安全稳定无小事,妥善处理促平安。

二、加强校园安全环境软件保障,完善体系和制度建设

(一)用安全管理队伍建设程序指导平安校园工作体系建设。

在平安校园工作体系建设中套用安全管理队伍建设程序进行了指导,以加强学院“平安校园”建设,合理配置安全稳定工作人员,提高工作队伍综合素质,增强学院安全稳定工作实效为目的,制定出一套适用于全院教职工的工作体系建设程序。

该程序明确了工作体系组织机构和人员配置:成立由院长、书记担任组长,副书记、副院长、各系主任、系党支部书记担任副组长,系副主任、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实验员、教学秘书为成员的学院安全稳定工作小组;成立了学生工作、实验室管理、教工信访工作、安全培训、综合治理等专项工作小组,由学院安全专业教授和教师组成了学院安全稳定工作督查评估小组,形成了健全完备的安全稳定工作体系。着力构建学院层面宏观组织、各系中观督导、各部门微观落实的长效检查督导体系。明确了各部分具体内容和人员工作职责,形成了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组织协调、基层单位分工负责、师生员工共同参与的安全稳定工作体系,理顺体制机制,夯实基层基础,形成整体合力,积极构建上下联动、左右配合、管理有效、保障有力的安全稳定工作格局。

(二)用安全评价的方法督导落实平安校园建设实效。用安全评价的方法对学院的安全工作总体评估。安全评价是以实现工程、系统安全为目的,应用安全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对工程、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辨识与分析,判断工程、系统发生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从而为制定防范措施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安全评价既需要安全评价理论的支撑,又需要理论与实际经验的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学院利用安全学科专业教师在理论和实践的优势,组建了由学院安全专业教授、教师和各部门责任人组成的学院安全稳定工作督查评估小组,用查找、分析和预测学院可能出现的安全稳定隐患以及隐患可能导致的安全稳定问题和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不断完善各项工作的规范和制度,细化监督、检查、评估标准,将日常工作规范化、标准化,明确工作任务和责任,确保各项工作开展顺利,预防校园不安全事件发生,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大学校园安全论文范文5

[关键词]心防工程;大学生;安全管理

近年来高校校园由于大学生心理防范脆弱导致安全事件频发,引起了整个社会对高校安全的高度关注。而在我国,尚有大部分高校只片面强调校园安全防范系统中“硬件”(即人防、物防、技防)的建设,却忽视了安全防范系统中的“软件”因素,即大学生防范意识、心理及能力的培养,使得许多大学生缺乏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和基本应急能力,对各种已发生或潜在的不安全问题及事件的警惕性相对较差,安全素质及能力相对较低。学生防范心理和防范技能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因素,在高等院校内开展心理防范教育势在必行。

一、概述

(一)定义

大学生“心防工程”作为高校安全防范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指以预防包括治安事件在内的各种案件以及预防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作为目标,通过建立大学生安全心理防范的组织人员及机构,构建大学生安全防范预警及信息反馈机制,提高大学生心理防范素质,增强其安全防范技能,提高大学生对复杂社会的辨别及适应能力,从而实现构建安全、良好校园环境的目标。

(二)目的

与传统防范手段有所不同,大学生“心防工程”试图通过培养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其心理防范素质和能力,使得大学生从校园安全防范工作的客体向主体角色转换,变被动为主动,全方位、系统地提高大学生安全防范水平。

(三)理论支撑

大学生“心防工程”以心理学和犯罪学理论为基础,结合社会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理论,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1.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意识的一种,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在此理论基础之上,大学生“心理防范工程”的主要研究内容就是探究在现实社会中,有可能诱发人们心理失衡、违法犯罪等威胁校园安全的行为及危险因素,从而在思想源头上加以预防和教育。另外,由于意识具有能动性,能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这就表示,只要“心防”工程采取的方式方法全面而到位,就能对大学生的在校安全起到良好的保护和促进作用。

2.社会控制理论

社会控制是指通过社会权威的力量对社会成员进行调节、引导、约束,从而实现和巩固社会秩序的过程。它通过协调社会中各个子系统间的运行关系,修正其运行轨道,掌控其运行方向及速度,使其功能上相互耦合、结构上相互协调、节奏上相互配合,从而促使社会按照既定秩序保持良性的运行。

大学生“心防工程”就是在社会控制理论基础之上,通过调整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方式和习惯,并内化成其日常行为准则,使大学生形成一种共识,即:从事正当行为能被大部分人接受,反之如果从事非正当行为会被视为“越轨”、“失常”、“变态”而被大家排斥。

3.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是通过感知觉器官以及神经系统来获得对客观世界的感觉和认识,然后通过神经生理过程对信息进行摄取、储存、编码和提取等活动,形成思维并指挥行动,从而产生行为。心理是行为的基础,行为是心理的表现,因此,大学生的心理防范水平直接影响了其安全防范行为及表现。

大学生“心防工程”就是让大学生了解和掌握维护心理健康及安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会克服心理障碍、化解心理困扰,正确面对心理危机,预防由心理防范不足而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其安全心理防范素质及技能。

4.犯罪学理论

犯罪学认为,犯罪人在选择犯罪对象时,通常会选择防范意识弱、对抗能力低的人员作案,因为这样的对象更容易实现犯罪目的。而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尤其是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分析判断能力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变化。再加上他们接触社会实际机会少,社会经验相对缺乏,心理防线也不牢固,容易成为犯罪对象。大学生“心防工程”通过开展安全心理防范教育,来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素质和能力,从而使犯罪人在权衡了其行为的高风险、高成本及低收益的情况下,不敢贸然行事,甚至有可能完全打消恶念,从而降低了校园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二、架构

“心防工程”作为强化治安防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在总结传统防范手段(人防、技防、物防等)的基础上,对治安防控理念的创新和发展。大学生“心防工程”建设以建立信息员组织为平台支撑,以构建“心防工程”预警信息反馈机制为出发点,以加强校园安全课程系统建设和塑造安全文化为重心,以培养大学生安全防范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防范技能以及应急能力为重点,最终实现使大学生由校园安全防范的客体向主体转换的目标。

(一)信息采集分析、预警机制

信息采集分析、预警机制是“心防”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和保障。高校通过构建大学生“心防工程”信息预警机制,按照“综合分析、及时预警、科学管理”的总体思路,收集、分析并判别校园及周边治安、稳定态势等信息,同时还应注意收集分析大学生人身安全保护和心理健康问题等信息,为“心防工程”奠定坚实的信息基础。

(二)宣传教育机制

宣传教育是实施“心防工程”的实质和关键,直接影响了“心防工程”的实施效果。高校凭借自身得天独厚的宣传教育条件,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多覆盖的宣传方式,有针对性开展大学生心理防范宣传活动,增强学生对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和应急能力的了解和把握,提高其安全素质,营造浓厚的防范心理教育文化氛围。

三、措施

大学生“心防工程”建设,作为系统工程的一种,是校园安全管理理念的发展和创新,是提高大学生安全防范素质及能力的有效方法。

(一)构建“心防”机构

高校应充分发挥学校管理系统的优势,紧紧依靠党务、团委、学生会和社团等学生组织、心理咨询及宣传系统,充分利用专职思政人员,建立群治与专治、群防与专防相结合的、全方位、系统化的“心防”信息员组织队伍。积极利用宿舍、班级、社团等各级学生组织搭建危机预防、干预互助平台,通过同学之间及时、有效的沟通交流、陪护、开导、帮助等方式对危机进行干预互助,具体措施如下:

在班级层面上应设有“心防委员”一职;在学校层面上,学生公(下转95页)(上接93页)寓应聘请“心防信息员”,校园广播增添心防内容;在学生组织方面,学生会应组建“心防部”,学生社团增设“心防社”等等。高校安全部门应针对“心防工程”基层人员开展定期培训,不定期的探讨校园及周边的治安稳定形势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等问题。

(二)建立“心防”宣传的网络及阵地

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等资源,加大宣传覆盖面。例如公共电子信息屏、微博、校园广播、手机短信平台、微信、校园BBS等宣传系统,及时大学生“心防”预警信息,在尽可能减轻负面影响的考虑之下,多利用反面教材,揭露常见违法犯罪手段,提高大学生的防范素质及能力。

(三)营造安全文化氛围

校园安全文化具有导向、凝聚、激励和约束功能,在规范大学生日常行为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营造安全文化氛围,对培养大学生的安全防范心理素质,提高其安全防范能力有着深层次的影响。

高校安全管理部门应充分发挥党委、共青团、学生会及社团的作用,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安全文化活动,例如:在学校层面上,成立校级“心防”论坛和“心防”日;在学生组织层面上,开展“心防”演讲、知识竞赛等活动;在班级层面上,开展以“心防”主题的班会[8],通过这些安全活动,潜移默化的增加大学生的安全知识,培养其安全文化素质,全面提高其安全防范能力。

(四)提高辅导员心理知识水平

高校辅导员在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的协调作用和事后的跟踪作用对降低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减少损失以及防止事态恶化、安抚缓解学生心理创伤都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校要创造各种机会和条件,使学生辅导员能够有机会定期参加校内外的各种专业培训,充实其心理学专业知识,并以此为基础有效地开展工作。

(五)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不仅能巩固和学习知识,提高认识,增长才干,而且还能接触了解社会,丰富社会生活经验,增强适应能力。高校应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接触社会,参与社会实践,使他们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助于纠正其在认识事物中的思维偏差。

(六)组织模拟训练活动

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学校应创设特定的环境,有目的地开展学生应激反应、紧急自救与险境逃生的训练活动。高校除了开设《大学生安全教育》等传统安全教育课程外,还应根据校园及周边安全态势,有针对性的开设《公共安全管理》、《大学生自我防护》等选修课程供全校学生学习。通过不断完善校园安全课程体系,使得大学生在掌握基础防范技能的同时,对专业安全防范技能也应有所掌握。

四、小结

总之,心理防范已成为现代校园安全防范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逐渐成为防范工作的灵魂。高校在“心理防范”工程的实施过程中,要同时巩固和促进“三防”建设(人防、物防和技防),应将传统的“三防”建设与“心防”工程紧密结合,形成全方位、立体的校园防控系统,只有这样才能减少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校园安全保卫实力,从而确保高校的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霍中成,徐力怡.心理防范教育对提升 高校保卫软实力作用的探讨[J].淮海工 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3): 126-128.

[2]杨山林.关于高等院校开展心理防范教 育的思考[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9,(3):68-70.

[3]周勇. 社会控制文化论略[J]. 湖南师范 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43(5):109-115.

[4]高翔. 对校园安全问题的反思[D].中国 政法大学,2011.

[5]贾文华.加强女大学生的防范心理教育 [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18(6):143- 144.

[6]高海忠.“心防工程”建设的若干思考[J]. 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2009,06: 75-78.

[7]黄哲.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建设与校园安 全[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10,04: 6-8.

[8]刘建峰. 论大学生“心防工程”建设[J].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3,29(5):10-12.

大学校园安全论文范文6

【关键词】和谐校园 大学生 安全教育

所谓“和谐校园”,是指学校结构之间良性运行、相互协调、人与人之间相互友爱、相互帮助,学校成员各尽所能,各得其所,人与自然之间协调发展的社会。建设和谐校园,实际上对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实现学校的和谐发展,大学生安全教育面临着一个新的转型。以构建和谐校园的理念来认识大学生安全教育,找到“不和谐”的症结,会使我们的认识更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性。

一、和谐校园构建过程中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国内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大学生安全教育也同样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安全意识淡薄、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同时,面对新形势、新情况,高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现象和薄弱环节。以和谐理念来看大学生安全教育,不难发现目前大学生安全教育尚存在许多不和谐方面。

大学生的安全问题不同于社会层面一般的安全问题,一旦发生安全事件,涉及面广,社会反响强烈,危害后果不可低估,而控制高校安全事件发生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对大学生开展广泛的安全教育。当前许多高校已逐渐加大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力度,然而许多高校的大学生安全教育仍然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知识教育不和谐

这两个方面应该是相互交融的关系,即安全教育融入知识教育之中,知识教育要担负着安全教育的重任。但在现实中,知识教育与安全教育却被截然分成了两个部分。于是,就有了过于重视知识教育而忽视安全教育的现象。

2.大学生安全教育重视程度与实际效果不和谐

安全教育在诸多高校的教育计划中,往往都是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但事实上却都是形式上的存在。实际上,一些地方、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对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不够重视,办法不多。全社会关心支持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合力尚未形成。学校安全教育理论课程尚未形成系统化且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安全教育与大学生实际生活结合不紧密;学生安全管理工作与形势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安全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3.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方法与时展的不和谐

安全教育按其理论设计来看,应该是最贴近时代、最贴近学生生活的一种教育活动,因为如果跟不上时代,不了解学生的心理,便不可能达到教育目的。事实上,大学生安全教育在这一方面却十分滞后。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内容固化,针对性不强;在方式方法上,灌输成为唯一的方式,忽视其它方法的运用;在技术层面上,现代的教育技术手段运用极少,传统的说教依然畅行。

二、做好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对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安全教育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发挥着巨大的功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群体的安全教育工作是推进和形成和谐校园的重要基础工程。

1.大学生安全教育有利于和谐校园理论的宣传与教育

大学生安全教育能够起到良好的理论宣传作用。理论教育就是要求教育者通过安全教育活动,将和谐校园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重大意义、科学内涵、主要任务、基本特征等内容完整、准确地传授给学生。理论教育是前提和基础,理论宣传是理论教育的深化。在对学生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大学生将和谐校园理论在社会上深入宣传。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作用不仅在校园内,其影响力远在校园之外。同时,在理论宣传的过程中还能够不断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理论水平,使其把握和谐校园理论的精髓,为更好地开展理论宣传创造条件。

2.大学生安全教育有利于建设和谐校园

首先,在和谐校园的建设中,大学生安全教育有利于保持学校的政治和治安稳定,更有利于维护全社会的稳定。大学生容易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但也容易被错误的思想观念所误导。大学生安全教育要致力于解决有关政治稳定、国家安全和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事情,维护校园的政治和治安稳定。

其次,和谐校园的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大学生安全教育首先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中来。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与学生的学习和成材密切相关。但是,在当前学校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当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与学生意志不符、影响学校和谐稳定的事情,如学校新老校区建设中带来的资源条件差别和校园文化氛围的差距,高校后勤改革之后引发的学生医疗、食宿问题,物价上涨问题等。大学生安全教育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这些矛盾,正确看待这些问题,使他们认识到这些问题只是眼前的、暂时的,会随着学校改革的完善和不断发展慢慢消除,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最后,和谐校园的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诚信意识。合作精神和诚信意识是大学生素质中两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合作精神是和谐社会对人才的一项基本要求。大学生安全教育要培养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工作、生活中积极与他人合作,团结友爱,发挥集体的作用。大学生安全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这是符合和谐社会“诚信友爱”这一特征的。大学生安全教育要通过树立榜样、注重宣传、教师以身作则等方法在全校乃至全社会形成讲诚信的良好风气。

3.大学生安全教育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

和谐校园的构建离不开人才,特别是高素质的人才。高校是培养人才、输送人才的地方。大学生安全教育理应在优秀人才培养方面为和谐校园的构建发挥作用。和谐校园的建设需要高素质人才。和谐校园需要的人才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身心健康的人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不懈追求。在深入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安全教育主要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构建和谐校园,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几点思考。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根据时展的要求,不断在观念、内容、方法和机制等方面改进、创新,形成动态的、发展的、高度和谐的大学生安全教育目标体系。按照构建和谐校园的要求,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使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富有创造性。

1.更新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理念

(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思想为指导

科学发展观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指导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树立科学发展观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对新世纪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对科教文化事业,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也同样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在强调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科学发展观里,素质教育的本体价值将得到充分体现,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将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