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器乐对大学校园文化的影响

民族器乐对大学校园文化的影响

【摘要】在我国当前民族文化当中,民族器乐是其中非常宝贵的财富。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尤为重视中国民族器乐的有效应用,如此可以更好地体现民族器乐本身的价值,也能更好地弘扬传统民族文化。

【关键词】民族器乐;大学;校园文化;影响

为了更好地发展中国民族器乐,推进民族文化在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领性作用,唤醒民族文化,实现民族文化自信,本文将对中国民族器乐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进行研究。

一、促进人格构建

事实上,音乐同人类其它任何学科一样都是由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构成的。这门学科的学术历史源远流长,古希腊时期音乐是与几何学、天文学、修辞学等并列的元学科。在中国,西周时期所提出的礼乐社会理想,奉“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为治理国家方略。《二十四史》中的每一个朝代都用不小的篇幅记录了当时的音乐成就。甚至直到今天,在建设和谐社会时,仍然将表达音乐和谐的概念用于政治纲领表述。在东西文明的源头都不约而同地将人类对音乐的形而上思考作为普遍的哲学法则加以推崇。音乐用极其严密的数理逻辑表达着变化万千的情感世界,以众生皆明的表现形式体现了奥秘无穷的宇宙真理。从音乐的文化建构力来说,音乐具有独特的对人情感的控制作用,通过各种音乐作品、集体活动等暗示公众的群体情绪,从而引导社会思潮。它的政治功能和教育功能,历来被明智的政府所重视。鉴于音乐对青少年的强大的影响力,许多文化商人也有意无意地通过把握青少年的音乐趣味,操控音乐产业的巿场走向,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政治、教育、经济三方面的力量在社会这个平台上,常常以音乐媒介进行博弈,来努力影响青少年的生活价值取向。民族器乐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精神文化范围中产生或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应用。其形制、音色、风格、方法等又是受产生的时代精神氛围直接制约。正是由于民族器乐与文化、历史、美感、个性和民族精神方面的深刻联系,才赋予这些民族乐器以丰厚的内涵和韵味。民族器乐的美育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以内化的方式,唤起人身上那些具有人的价值的属性。器乐美育可以培养人的一种有机的整体行为方式。对中国民族器乐最大的感受是,它们不是死板的音乐工具。每一件乐器都有自己的性格,融入了民族的智慧和感情,用它们演奏出来的乐曲都极有画面感,可谓是能弹出色彩的乐器!《汉宫秋月》《春江花月夜》《平沙落雁》《木兰从军》《黛玉葬花》等。一幅幅生动美妙的风景画,人物画用古筝、琵琶弹奏出来,音画结合,让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如古琴创作的《高山流水》,每次听都会浮想联翩,仿佛见到了伯牙乘船对着清风明月弹琴巧遇钟子期的场景,又仿佛看到伯牙痛失知音时摔琴断弦的悲痛场面。中国民族器乐不仅能带来旋律上的优美享受,更有以音作画的造诣。

二、促进情感构建

人类的各种情感,民族器乐都能表现得惟妙惟肖,将最严格的理性形式规律(如拉弦乐器的定弦、定律)与最活泼的生命情趣相结合;在情感的宣泄方式上,以美的规律为规范;情感内容也是对感性情感陶冶的产物,因为只有那些带有社会普遍性而非纯粹个人的偶然的情趣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例如管子独奏曲《江河水》中的凄凉哀怨,民族器乐合奏《春江花月夜》中的曲雅缠绵。在这类优秀作品的陶冶下,人的情感得到升华。每次接触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都仿佛经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它的每一个音符仿佛都牵动起我驿动的心。每次倾听都有新的感受,每次关注都会感到无比的振奋,总感觉那些音乐融入了中国的历史、文化、灵魂……民族民间器乐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非常丰富,主要包括旋律、节奏、复调、曲式、调式、调性等等。作为音乐灵魂和音乐最重要基础之一的旋律,具有鲜明的民族属性,具有历史形成的、稳固的内在的规律性。民族器乐作品浩如烟海,纷繁绚丽。不同民族、地区的民族器乐各自呈现着独特的色彩,难以数计的民间器乐品种、体裁,也都有着各自的表现方法、气质和形态特征。民族器乐的标题有标名和标意两种。标名性的器乐作品结构短小,反映某一种概括性的情绪,常被灵活地运用于各种不同场合,如《八板》《过场》《工尺上》。标意性的器乐作品以文字概括地提示了乐曲的内容,使听众在欣赏过程中藉标题的诱发,从而更生动、更具体、更深刻地感受乐曲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如《霸王卸甲》《高山流水》《嘤转黄鹂》等等。民族器乐长于抒情。如《将军得胜令》《欢乐歌》《二泉映月》等;但有些器乐作品则用写实手法通过写景状物以抒情和言志。如,古琴曲《流水》,通过描绘挣挣的小溪和波涛澎湃的江河,抒发作者对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唢呐曲《百鸟朝凤》轻快活泼的旋律和模仿百鸟悦耳的啼叫和鸣之声,仿佛把人们带到了深山丛林百鸟鸣春的艺术境界;琵琶曲《十面埋伏》生动地描绘了楚汉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金鼓鸣击,人喊马叫厮杀之声;又有楚国悲歌,霸王别姬和自刎之声等。

三、丰富精神文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文化下的定义是:文化在今天应视为一个社会和社会集团的精神和物质、知识和情感的所有与众不同、显著特色的集合总体。除了艺术和文学,它还包括生活方式、人权、价值体系、传统以及信仰。似乎也是包罗万象。六中全会的决议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不管怎么说,当下对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是人类的全部生活方式。这种广义理解基本是得到普遍认同的。我感到:广义文化基于民族集体体现,是一种长期积累、沉淀的过程,是一个民族的全部生活方式和集体人格;狭义文化基于个体表现,可以在其特有的文化艺术活动和生活中反映出来,但从文化的本质上看,更多地表现为人们的价值观、信仰、观念、理念等精神层面,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精神家园。因此,集体人格、生活方式、精神价值是文化反映的三个不同层面。大学的精神文化是大学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是大学文化的核心。一方面,它长期积淀固化为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校园群体的人格塑造、思维方式、精神气质、道德情感,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另一方面它又随着办学过程不断创新升华,引领着大学整体精神风貌以及学校个性特征,展示学校魅力所在。大学精神文化的建构,主要体现在大学的使命、校训、校歌、共同理念、历史传承、价值取向等文化要素中。一般来讲,大学精神应该包括科学求实、学术创新、开放包容、人文关怀和法制批判的精神,这是所有大学都应具有的共性特征。还应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明德教化,乐音至善”,讲的就是“倡导伟大的仁爱道德,发扬大学教化功能,使音乐向着真善美的目标,达到人类社会追求的最高境界。”民族器乐课程的开展,是为大学生专门开设的一门艺术类通识教育必修课程。所讲授的内容是有关器乐艺术的知识和乐曲鉴赏,对促进大学生的人文教育素质修养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音乐艺术学科方面,增进对音乐文化的了解和理解,提高艺术审美的能力,对毕业后就业竟岗,提升就业率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帮助,是大学通识课程的必修课程之一。本课程讲授内容涵盖面宽泛,基本上包含了中西音乐欣赏的基础知识,从古代到当代,给学生较为全面的音乐鉴赏课程内容授课。本课程的内容结构安排遵循以点带面的作品选取原则,力求呈现一个较为完满的音乐艺术发展特征,体现通识课程的特点,知识面涉及得广但专业性弱,以对音乐审美鉴赏为核心,以兴趣为学习动力,以日常生活所见为学习引线,以课堂讲授和实践操作为基本教学方式方法,展开教学。课程的重点在于提升学生对音乐艺术的了解和鉴赏理解,教学中的难点在于如何做到以点带面,尽可能地扩大学识视野,由于是本科学生的通识教育课程,课程学时数量有限,因此教学中解决难点的关键之处在于,引导学生以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示例的鉴赏,形成一定的方法意识,拓展精神文化领域。

四、传承民族音乐

中国民族音乐是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她以其璀璨无比的花技叶蔓,深远悠久的历史传统,独特多样的色彩风貌,灿烂盛开在世界的东方,成为世界音乐文化大花园中的一抹奇葩。民族器乐在与民歌、歌舞、戏曲音乐、曲艺音乐共生共存的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共同的美学追求和内在的统一性。即讲究艺术作品的“气韵”与“意境”,强调艺术表现的“风骨”与“神貌”,注重人与自然的“统一”与“交流”,推崇艺术表现的“蕴蓄”与“婉曲”,喜好艺术形态的“谐调”与“中和”,追求艺术表现中的“简约”与“适度”。形成了以“线”为主的音乐思维方式,简约相适、动静相衬的音乐表达方法,匀称平稳的节奏安排,均衡对称的结构原则,逐层对称的展开手法,以五声音阶为骨干的调式结构,与文学、诗歌、舞蹈、戏曲等艺术门类相结合的综合表现形式。民族器乐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这些特征不仅成为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的基本特征,也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共同特征。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音乐体系的移入,中国本土的民族器乐在其影响下,音乐观念、形态、创作、理论、价值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世纪西方机械工业技术伴随着雄壮的交响乐节奏,显示出征服自然世界的巨大威力。在西方音乐的冲击下,中国的民族器乐原本所具有的美丽、安详、和谐的人文特质和优越感也逐渐丧失,甚至认为自己的音乐精神已不属于伟大之列了。毫无疑问,中西方音乐文化的交流是推动中国民族器乐发展的重要因素。但跟随西方音乐近百年的中国人,今天更有必要回过头来重新站稳我们民族音乐的根基,以一种客观而开放的视角和态度来看待她、学习她、传承她、变通她和发展她。只有在此价值观的引导下推进民族器乐的传承与创新,民族器乐才能在多元的当代文化语境中煥发出强大的艺术生命力,立足世界,面向未来,并走向繁荣。随着民族的与外来的文化之间长期的磨合,两者在人们观念意识中的价值逐渐趋于平衡。民族器乐理论类课程,作为传统音乐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日益受到教育界重视。当前,除了原有的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各大专业音乐院校外,各类师范类音乐院、系也相继开设了这类课程。在各类非音乐艺术类的大专院校所开设的音乐欣赏课程中,教师们也更多地由原来偏向于欣赏介绍西洋音乐而回归到注重民族音乐(大量地体现为民族器乐)的欣赏,这些都使得民族器乐教学的重要性进一歩体现。民族器乐课程的开展便是针对普通高校“民族音乐”课程教学改革,学习、传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强化民族自信,丰富学生文化素养而进行的。为使学生对民族器乐相关知识有较全面而深入的学习,课程中要按照民族乐器吹、拉、弹、打的分类方式,对乐器的历史沿革、形制、演奏技巧、代表人物、代表曲目及乐器的分类、乐种、民族乐器乐的标题、民族管弦乐队的构成等进行全面介绍。不仅对民族器乐理论教学内容,如旋律与节奏、宫调、曲式、织体、艺人与乐社等方面作了具体介绍,从教学心理、教学思维、教学原则等几个大的方向出发,强调树立建构主义的教学观点,实施与之相应的探索型、研究型的项目教学方式,以边讲解、边演奏的形式,漫谈中国民族器乐的艺术魅力。既类似小型演奏会,又好像音乐知识科普课。学生们对这样的上课形式反应十分热烈。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中共同营造了一种轻松愉快的艺术氛围。通过崭新的课堂实践,使教师有机会不断地修改和丰富自己的课件,结合当代大学生课程设置和知识结构的改革需求,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把现场演奏与视频相结合,图文并茂地让学生们深刻体味民族音乐的美妙,真切领悟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

五、结语

大学校园文化和中国民族器乐在功能和特点上都有许多契合点,两者的融合将更好地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在大学校园中展现中华民族器乐的魅力,不仅能够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而且有利于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器乐,进一步推动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真正走出以民族性与时代性结合的继承发展之路,在21世纪多元化的艺术世界中探寻和发展民族器乐的悠久历史及其独具价值的音乐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建.中国民族器乐在普通高等院校的普及与传承方式思考[J].音乐传播,2016(4).

[2]鄢秀丽,黄金波.中国民族器乐发展的构想及前景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2).

[3]余文博.论中国民族器乐的色彩特质[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12).

[4]孙雁雁.浅谈普通高校开设中国民族器乐公选课的必要性[J].音乐时空,2014(23).

作者:徐佳 单位:岭南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