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信息管理范例

土地信息管理

土地信息管理范文1

关键词:土地资源;信息管理;土地规划利用

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深入,实体经济大力发展,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速。提升土地资源的规划与利用率,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能够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因此,要开展土地资源的信息化管理,并借助信息技术加强土地的规划利用,进而推动城市化建设,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1当前我国土地规划利用方面存在的不足

1.1土地利用效率大幅下降。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受传统小农思想的影响,很多农民群众对于土地保护的意识较为薄弱,为了提高农业生产,他们往往会大量开垦耕地,造成土地的过度使用,导致土地出现严重的退化与沙化现象。此外,为了提高农业生产,部分农民大量使用农药与化肥,导致土地利用率大幅度下降。

1.2耕地占补不平衡现象突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规模越来越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给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这两条红线的划定工作带来了较多冲击。同时,城郊耕地的占补也存在较多问题,耕地占补无法平衡。此外,大量低附加值的农作物种植对土地环境和资源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破坏,严重影响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平衡性。

1.3土地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目前我国对于土地监管的法律法规建设还不够完善,虽然《宪法》和《土地法》都明确规定城市土地与农村土地都归属于国家,但具体到某一区域土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归属则相对比较模糊,这就为土地监管工作的有序开展带来了一定阻碍,也影响到了土地的规划和利用。

1.4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相对较低。我国土地监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也较为滞后。“互联网+”旨在推进我国的信息化建设,促进我国各行各业的现代化发展和建设,但在土地资源信息管理方面,信息化建设的速度较慢,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相对较低,导致土地规划和利用的效率也相对较低。

2土地资源信息管理中土地规划利用的有效策略

2.1利用信息技术做好土地的规划和利用在土地资源信息管理工作中提升土地规划利用的效率,首先必须利用信息技术做好土地资源的规划和利用。在实际操作中,规划人员必须结合当地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并联合相关产业,将土地规划与利用进行有效衔接与融合,充分考虑城市建设、生态保护和人文环境的发展建设,并有效兼顾土地资源的维护和平衡[1],进而确保土地资源规划的科学性与土地资源利用的合理性,进一步促进本地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针对当前部分城市存在的耕地占补不平衡现象,应进一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应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政策、方针以及相关行业规范,采取积极的经济手段等对土地资源的配置工作进行有效约束,从而确保土地规划工作落到实处。同时,积极发挥出市场的调节作用,从不同角度进行综合考量,不断完善并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工作,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2]。如建设用地必须避开自然景观,如湖泊、园地等,且与人民群众的宅基地相接近,这样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居住需求,快速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此外,合理利用空闲土地,增加并提升生态用地的质量,科学调整产业用地的结构,提高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水平。

2.3鼓励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土地规划和有效利用工作。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主要的服务主体就是人民群众,这意味着在开展土地规划和利用工作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鼓励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土地资源的规划和利用工作中,从而真正保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实质,进一步优化土地资源的利用结构,加快本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开展土地资源规划工作必须充分了解人民群众的意愿,尊重他们的意见。因此,相关政府职能部门须召开听证会,向人民群众介绍土地规划的目的,让他们了解该项工作的意义,以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并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参与到土地规划工作当中,鼓励他们勇敢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以保证土地利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2.4加强土地监管法制机制的建设。应进一步加强土地监管法制机制的建设工作,不断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并在健全基本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专项法律法规,地方政府则应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专门的地方性法规,以便于土地资源规划和利用工作的有序开展。

2.5建立土地与科技协同创新发展的机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引领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在土地资源的规划和利用工作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因此,必须建立土地与科技协同创新发展的新机制,充分发挥出土地科技创新在行业发展方面的引领作用,逐渐形成较为完善的土地科技创新链条,从而加快土地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

3结束语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在“互联网+”背景下,政府土地规划和利用管理职能部门须积极借助信息技术,加强对土地资源规划和利用的研究,以提升土地资源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进而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活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郭珊.土地资源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提高利用率举措[J].农家参谋,2019,(8).

土地信息管理范文2

关键词:B/S三层架构;土地规划;信息管理系统

0引言

我国国土辽阔,但是人口众多,可利用土地逐渐无法满足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需求,因此进行合理的土地规划能达到节约土地的目的[1]。有效的土地规划是以大量土地规划信息作为基础,如土地面积统计报表、人口分布图、土地功能类型图件、遥感图像、文字报告等,这些信息种类繁多,数量十分庞大,并来自不同的业务系统,因此如何整理这些信息,以完成土地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成为研究的重点。基于上述研究背景,设计基于B/S的土地规划信息管理系统设计。该系统以B/S三层架构搭建系统框架,然后设计系统硬件和软件,最后进行系统实现与测试,测试系统功能和性能是否满足要求,验证系统是否可以用于实际土地规划信息管理工作。

1土地规划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随着人口的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越来越少,因此为了满足需求,提高土地利用率至关重要。为提高土地利用率,需要进行有效的土地规划[1-2]。土地规划是以大量信息作为基础的,因此设计了一种基于B/S的土地规划信息管理系统。

1.1系统框架设计

B/S三层架构是基于两层C/S(Client/Server)发展而来,因此与之相比,维护成本低、适用性广,且数据处理性能强。B/S三层架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系统框架设计以B/S(Browser/Server)三层架构为基础进行搭建,包括基础数据层、业务逻辑层以及结果表示层,分别用于数据集成、数据管理以及管理反馈[3]。

1.2系统主要硬件

1.2.1数据储存设备

运行数据集成程序,从各个业务系统中集成的土地规划信息,信息量庞大,为缓解系统存储压力,需要连接一个数据储存设备进行存储[4]。本系统中的数据储存设备为DH2100NAS网络存储服务器,该设备功能特点如下:NAS专用盘,适合7×24h全天候随时读写数据全面采用CMR技术,支持多用户同时读写,保持高速稳定的存储读写,效率更高;每台设备可支持20个业务系统连接使用,且每个系统都拥有独立的访问账号和独立的存储空间;设备支持“备份模式”和“普通模式”开启双盘备份模式,设备内的2个硬盘互为备份,即使任一硬盘损坏,数据仍可正常读取;高达28TB的海量存储,可在执行处理多种任务的同时提高传输速度。

1.2.2信息通信硬件

信息通信硬件在系统中的作用是实现数据或信息在各个服务之间的流转。本系统中的关键通信硬件为RS232串口模块,该模块功能特点如下。1)OMODBUSTCP转MODBUSRTU,实现以太网型MOD-BUSTCP主站设备与串口型MODBUSRTU从站设备的通信。2)MODBUSRTU转MODBUSTCP,实现将串口型MODB-USRTU主站设备与以太网型MODBUSTCP从站设备的通信。3)网页配置参数,方便快捷,可在网页上配置不同基站属性,修改485通信参数以及网络参数。4)独立的TCP转RS485透传,通信参数可以通过网页设置。

1.2.3微控制器

微控制器是系统的控制核心,系统所有业务逻辑的运行都依靠微控制器来完成[5]。本系统中选择一块超低功耗STM32L071RBT6作为微控制器。该控制器具体参数如下:核心为AtmelAtmega328P-AUMCU;工作电压为5V;输入电压为7~12V;输出电压为6~20V;数字I/O针脚为14(其中6个提供PWM输出);模拟输入为8;每I/O针脚直流电流为40mA;闪存为16KB(ATmega168)或32KB(ATmega328),其中2KB用于引导加载器;SRAM为2KB(ATmega328);EEPROM为1KB(ATmega328);时钟速度为16MHz;功耗为19mA。

1.3系统软件设计

系统软件是指系统内部逻辑程序,因此系统软件设计,即设计系统运行逻辑。本系统的软件运行逻辑主程序为:首先利用集成技术,如数据仓库技术,从各个业务系统中集成相关数据信息,并进行整理,在微控制器中,利用数据进行图层编辑、定位输出、空间分析等,最后根据用户查询要求,将管理结果反馈给用户[6]。

2系统测试

系统设计完成后,为保证系统有效性,并发现系统设计中存在的漏洞或问题,需要对系统进行实现与测试。

2.1研究区域

某一区域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外来人口大量迁入,人口从152万人逐渐增长到了现在的845万人,因此该地区土地被大量使用。为满足后续人口增长需要,亟需进行土地合理规划。以该区域为例,利用设计系统对该区域的土地规划信息进行管理,以便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合理规划用地。

2.2土地规划信息集成

集成技术下,获得的土地规划信息如图2所示。

2.3土地规划信息管理功能实现

基于获得的土地信息进行土地规划信息管理,管理结果如图3所示

2.4系统性能测试

操作系统、统计系统性能指标,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看出,系统性能测试结果均达到要求,达到研究目的。

3结语

土地信息管理范文3

1.1全球的定位系统(GPS)

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全球定位系统作为一种新兴的高科技技术,由于其具有的高测绘精度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土地化信息化管理中,而且采用该技术还可以快速掌握各级待检测控制点的所在位置。在开展快速静态确定及测量工作时,已经不需要继续采用点间通视技术就能够得到精确度很高的测量结果。目前我们所采用的RTK技术进行定位测量,由于其具有的及时定位性及定位精度较为灵活性,仍然被应用于各项测量领域中,例如地形的测图、地籍的测量以及界址点的点位这些许多方面。而对于高精度的控制测量领域,则更多的会采用GPS静态定位技术,已获得更加精确的测量结果。

1.23S技术

现如今,3S的技术主导是把GPS作为信息的来源,经过户外的调测获得遥感影像来作为科学参考,利用计算机系统和地理信息的平台来进行图样的迅速绘制,然后就可以将各个地区的实际状态进行综合清晰的标记,然后再直接并且迅速的完成对广阔的土地资源的实践和调查的管理。最后,我们就可以将遥感信息材料凭借数字化的工具和软件完成迅速的处理,还可以直接处理地理信息,经过数字化的处理把它导入到数据库当中。

1.3遥感RS技术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遥感技术在土地信息管理中能够获得为高分辨率的数据资料,尤其是在土地调查、更新以及监测等方面运用更为广泛。从30m到0.61m的分辨率信息全都可以在各个土地资源的调查和管理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1)通过采用遥感技术,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机交互式边界的提取产生一些影响,使得测得的面积存在0.01~0.1之间的平均相对误差,另外还会存在0.1~0.3之间的自动提取相对误差。(2)可以和遥感相结合来实施土地应用和类型的分别,人体交叉式的分辨的科学性可以达到百分之九十到百分之百,其自动分类可以达到百分之八十五上下。

1.4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

就现在来看,各个信息处理以及数据的采集都是在向着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方向来发展的,在土地信息测量工作中,由于测绘数据和信息的量非常庞大,再加上长时间的积累,因此测绘人员会通过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整理、分析,以提高土地信息化管理的效率。而GIS技术是集多学科、多技术于一体,主要涉及到空间科学技术、环境科学技术、测绘遥感技术以及管理技术等多个领域,因此GIS技术具有诸多优势,包括实现地理数据的采集、存储、整理以及分析,可以通过三维可视化进行数据的显示和输出,并且还可以对其进行预测预报、决策辅助和提示。

2土地信息化管理中针对测绘技术应用的需求分析

新测绘技术应用于土地信息化管理中,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能够控制整个工作获取全面精确的土地数据资料,提高土地信息化管理效率。测绘技术的应用能够确保土地信息化管理工作得到详实的数据,可最大程度的获得更加精确的土地面积资料、所在土地资源分布情况以及权属分界等信息,并以此为依据创建地籍资料、绘制地图以及建立数据库系统等,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另外,测绘技术的应用还有利于保护耕地,充分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现代测绘技术能够更加迅速的发现土地状况的变化,能够第一时间开展土地调查工作。除此之外,测绘技术在土地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还可以为计税控制及土地产权管理等提供依据,因此,测绘技术应用于土地信息化管理中,是我国土地资源利用及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3土地信息化管理中测绘技术的应用与提升方法

3.1在土地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与提升

现阶段,在我国土地信息管理工作中,土地规划设计是最为重要的环节,规划设计的内容相当之多,主要包括土地资源的所在位置、数量以及实际价值的评估等。因此,要想做好土地规划设计工作,就需要先要掌握土地的收集与整理方法,并明确土地的性质及质量,以便提供更加全面精确的数据,完善土地的规划和设计内容,为日后土地的利用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而遥感集成技术的应用,能够快速准确的获取土地信息,在对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后,得到土地可视化图片;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则能进一步建立土地利用信息系统,该系统可以为我国土地的利用及变更状况提供全新的数据信息,及时对变更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自动生成实时的土地利用信息库,这就对土地的结构和设计的优化以及运用状态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3.2在土地的利用状态动态的监测当中的应用和提升

在土地的信息化管理中,对土地利用状态进行监测,可以实时了解到土地的利用和变化情况。在遥感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其解译的矢量数据一般情况下都会标明土地的所在坐标,然后结合全球定位技术,对该坐标进行精确定位,可以破译位于该坐标建筑物内的作业情况,有效提高了遥感技术对土地信息解译功能的可靠程度。所以,在土地信息化管理工作中,通过结合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以及遥感技术,可以非常明显的提高土地利用者的动态监测效率,对土地发生的变化情况进行及时的分析,得到新的土地数据,为制图工作提供便利。

3.3在土地的利用和执法检查当中的应用和提升

在土地信息化管理中,通过对其利用情况进行执法检查,以便及时获取土地的实际利用情况,掌握土地的变化。而通过遥感技术测得的数据通常都会显示地理坐标,再加上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进一步增加了定位的精确度,加大了室内作业的破译成功率,以此来提高遥感技术在土地信息管理应用中的可靠性。增强地理信息技术、GPS还有遥感技术的有机结合,就能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来进行实时的监视。通过全球定位系统可以获得精确的土地利用的变化数据,再加上遥感技术的应用,还可以对当前土地资源的实际利用情况进行精确定位,更加深入的对土地发生变化的空间进行分析,以此来获得变化后的数据信息。除此之外,在土地执法检查过程中,还可以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对土地进行“可视化”管理,及时掌握土地的变化,更新数据库信息,为下一阶段的制图做好充分的准备。另外,测绘技术的运用还可以帮助执法工作人员对违法的土地位置进行定位,为违法惩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便利,一旦问题得到解决,还可以利用数字执法方式协助执法检查。

4结束语

土地信息管理范文4

近年来,房地产市场持续升温,住宅及商业用地需求不断增加,土地的稀缺性日渐突出,导致土地供需矛盾加大、价格上涨,房地产开发企业基于利益驱动大规模购地、囤地、炒地,闲置土地不断增多。如何依法处置闲置土地,实现有效用地被政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1999年国土资源部颁布实施《闲置土地处置办法》,主要规定了闲置土地的认定标准、处置主体、处置措施。该办法中关于闲置土地的处置措施比较宽松,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对其认定的闲置土地,可以选择包括延长开发建设时间、改变土地用途、征收土地闲置费、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等多种处置方式。2001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要求各级政府严格控制土地供应总量,加大对闲置土地的处置力度;坚持土地集中统一管理,确保城市政府对建设用地的集中统一供应,增强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该通知着重强调了政府在闲置土地处置工作中的重要性。2008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要求各级政府及土地管理部门严格执行闲置土地无偿收回、征收土地闲置费等处置政策,强调土地出让合同和划拨决定书要严格约定建设项目投资额、开竣工时间、规划条件、价款、违约责任等内容。2009年国务院了《关于集约用地的通知》,该通知对土地闲置费征收标准提出严格规定,并指出将对闲置土地征收增值地价。2011年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指出金融监管部门要加强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融资监管,商业银行不得对存在土地闲置行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发放新开发项目贷款。2012年国土资源部修订通过《闲置土地处置办法》,对闲置土地的认定标准、处置主体、处置程序等方面进行了修订,同时强调解决闲置土地问题的重点在于完善预防和监管机制。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经济领域的改革方向,尤其是在房地产税立法、规范征地程序、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等具体问题上,提出了较为具体的改革措施。

二、银行信贷业务中的闲置土地问题

从闲置土地的政策走向来看,其认定标准进一步明确,处置程序趋于完善,处置力度逐渐加强,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违规操作空间逐渐缩小,各级政府及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逐渐加大,银行面临的土地闲置问题更加突出。

1.土地闲置行为难以定性,银行认定闲置土地依据不足

在实际操作中,土地闲置行为千差万别,仅套用定义难以准确界定。例如,某企业曾因存在土地闲置行为被处以罚金,该企业缴纳罚金后仍未按规定对土地进行充分及时开发,该行为是否构成土地闲置,是否可重复处罚,目前尚无统一规定。另外,虽然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闲置土地的调查认定和处置工作,但目前向银行申请房地产开发贷款的项目中,大部分土地都未经过认定。是由企业还是银行提出闲置土地认定申请、认定结果是否作为贷款依据、结果是否对外公布等问题亟待解决,否则银行认定闲置土地无据可依。

2.企业变相虚增总投资,套取银行贷款支付土地闲置费

在房地产开发贷款总投资中除建安费用外占比最高的就是土地成本,部分企业申请银行贷款时,将土地闲置费列入土地成本,虚增总投资以增加拟申请贷款额度,相当于以银行贷款支付土地闲置费,该部分贷款无还款来源,导致企业偿债风险加大。

3.抵押物损失概率增加,抵押权人利益受损

一是政府无偿收回未动工开发满两年的土地将使商业银行设置的土地使用权抵押落空,银行抵押物面临较大损失的可能性增加,即第二还款来源保障度降低。二是房地产开发企业一旦被无偿收回闲置土地将面临资产减值风险,引发现金流紧张等经营问题,届时贷款第一还款来源销售收入也会受到不良影响。三是企业如果因土地闲置问题被处以高额罚金将恶化其现金流状况,偿债能力也将下降。

4.现行监管政策存在空白,银行监管风险加大

各级政府对闲置土地等土地违法行为的监管及处置力度逐渐加大,金融监管部门对银行房地产信贷业务的监管也趋于严格,但是现行监管政策仍存在一定空白。例如,国务院要求商业银行不得对存在土地闲置行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发放新开发项目贷款,但并未明确存量项目贷款中涉及的闲置土地问题如何处理。监管政策存在空白,加之银行对于政策的解读存在差异,导致银行监管风险加大。

三、信贷管理建议

1.密切关注中央新政实施细则,完善银行内部信贷管理制度和审批流程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政策层面明确了房地产市场甚至整个经济领域的改革方向,在今后一段时期,政策将落实在具体操作层面,相关法律、法规及实施细则将陆续出台。银行业对此应当密切关注,在把握国家政策导向的基础上,研究分析新出台的法律、法规,结合宏观经济形势,研判房地产市场走势,进一步调整、改进信贷管理制度,完善信贷业务审批流程。同时,加强对土地闲置问题的研究,对房地产开发贷款业务中涉及的各类土地闲置现象进行汇总、分类,在《闲置土地处置办法》的基础上,结合银行信贷工作实际进一步细化、制定银行关于闲置土地的认定标准,同时研究制定工作流程及认定结果应用范围,做到审批涉及土地闲置问题的信贷业务有据可依。

2.严控新项目准入,分类管理

对于新增信贷项目,应根据认定标准甄别是否存在土地闲置问题。如果信贷项目已经涉及土地闲置问题,对属于企业自身原因造成的,在其消除该问题之前,项目禁止介入;对属于政府原因造成土地闲置的,要求企业出具关于土地闲置原因的情况介绍并辅以政府文件、审批手续和施工规划等证明性文件,银行调查人员经实地考察后,结合书面文件及实际情况进行预判及风险评估,制定初步信贷方案,报请审批。对于存在土地闲置隐患的信贷项目,即即将到达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有偿使用合同或者划拨决定书规定的最后动工开发日期、房地产开发企业仍未动工的项目,要求在项目动工后方可介入。

3.梳理存量项目,优化信贷方案

对于存量项目进行全面梳理。首先,对于处于审查阶段的项目制定差异化的贷款方案。对于借款人存在土地闲置记录的,可适当上浮房地产开发贷款利率以符合风险收益匹配的原则;对于项目被处以土地闲置费罚金的,在核算总投资时剔除土地闲置费,并相应核减贷款额度。其次,对于有贷款余额的项目,构成闲置土地并存在被无偿收回风险的,应要求企业追加抵押物,并严格控制抵押率,确保抵押合法、足值、有效。最后,对于已审批尚未放款的项目、构成闲置土地的,应停止放款并核实导致土地闲置的原因,与借款人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沟通闲置土地处置方案;对于处置后土地闲置风险消除、借款人可以按规定进行开发的,可以继续放款,否则应中止放款。

4.加强贷后管理

土地信息管理范文5

本文研究的地形图信息,是指关于地形图各方面状况的描述、反映和记录,而不是指地形图本身所包含的房屋、道路、等高线等地物、地貌要素。其其主要内容包括地形图的变化信息、更新信息及相关规划信息。这些地形图信息一般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地形图信息的空间分布范围,另一方面是地形图信息的具体内容。地形图变化信息是指地形图变化的具体内容及其在空间上的分布范围,此外还包括发现变化的时间(巡视时间)、发现变化的人员(巡视者)。地形图更新信息是指关于地形图更新过程及成果具体内容的记录。本论文所指的地形图更新信息主要包括更新方法、更新的数据源信息和更新的过程信息。相关规划信息是指建设工程规划放线测量成果。规划信息具体包括建设工程规划放线测量项目的名称及编号、项目的完成时间、完成人员和建设工程的规划用地红线范围等。

2基于格网的地形图信息管理方法

2.1基于格网管理地形图信息的含义

根据我国国家标准GB/T20257.1-2007《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1部份: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的规定:1:500、1:1000、1:2000地形图一般采用50cm×50cm正方形分幅和40cm×50cm矩形分幅,10cm×10cm为一个坐标格网。基于格网管理地形图信息是指在空间上以格网为最小单位对地形图信息进行管理。从实现的角度来讲,也可以说是将地形图信息赋予了相应的地形图格网。在基于格网管理地形图信息时,格网的空间大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情况来合理确定。

2.2地形图信息的格网化方法

本文主要以1:500、1:1000地形图为例进行研究,地形图格网的划分在地形图图幅的基础上进行,格网的编号也在地形图图号的基础上确定。以格网编号为关键字,建立整个测区的地形图格网的索引。地形图信息的格网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地形图信息范围线的格网化获取的原始地形图信息在空间上一般表现为不规则多边形范围线,所谓地形图信息范围线的格网化,就是将不规则多边形范围线转化为规则的格网范围。该过程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在同一坐标系统下进行,二是规则的格网范围必须完全包含不规则的多边形地形图信息范围线。地形图信息范围线格网化的同时,根据其坐标值,可以计算相应格网所属的地形图图号,进而得到格网的编号。经过地形图信息范围线的格网化,可以得到多个与之对应的格网,这些格网通过编号可在整个测区范围内进行统一管理。(2)地形图信息内容的格网化地形图信息内容的格网化包含两个步骤,一是将原始获取的地形图信息内容作为属性赋予地形图信息范围线,二是将地形图信息范围线的属性以格网编号为关键字,赋予相应的每个地形图格网。为便于管理,不同类型的地形图信息范围线可以设置不同的图层、颜色等。

2.3地形图信息数据库的建立方法

格网化后的地形图信息可以通过格网编号在整个测区内进行统一管理,这种管理主要包括存储、查询和统计等。建立地形图信息数据库是对格网化后的地形图信息进行管理的最为有效的方法。存储在数据库文件中的地形图信息,可以利用数据库的查询语言,根据地形图信息中的某项或者多项具体内容进行单一条件或多重条件的查询和统计。建立地形图信息数据库的主要工作就是定义数据库表,确定其数据结构。本文根据实际需要定义了格网表、格网巡视记录表、地形图变化内容表、格网更新记录表、格网放线记录表、项目信息表、项目类型表等七种相互关联的数据库表。

2.4地形图信息的入库

地形图信息的入库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图形编辑软件中完成地形图信息范围线绘制、属性输入,地形图信息范围线的格网化,二是利用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接口,以格网为单位将地形图信息范围线的属性数据传输至数据库中相关的数据库表中。

2.5地形图信息查询方法与结果输出

地形图信息查询包括地形图变化信息、更新信息、规划放线信息三类信息的查询。地形图信息查询主要在数据库中进行,查询满足单一条件的地形图格网,可以数据库表中的任一字段为关键字进行,查询满足多重条件的地形图格网,可在满足单一条件的地形图格网中继续查询,进而得到查询结果。从数据库中查询得到的满足设置条件的所有格网,可在图形编辑软件中展绘出来,并根据需要定义图层,输出为图形文件。

3基于格网的地形图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本文以《苏测院数字化地形图现势性格网化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系统)为例,介绍基于格网的地形图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1系统开发环境

系统以AutoCAD2008为平台,MicrosoftSQLServer2005为后台数据库,利用MicrosoftVisualStudio2005(VisualC++8.0)和AutoCADObjectARX2008SDK开发包进行二次开发而成。

3.2系统设计与功能实现

系统从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功能,一是基于AutoCAD2008平台的图形处理功能,二是基于MicrosoftSQLServer2005平台的数据库管理功能。系统参考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工程的原理与方法进行设计。根据系统需实现的功能,将系统分为图形绘制、格网计算、数据交互、数据库管理、查错纠错、成果输出六个模块。

3.3系统应用

3.3.1利用系统实时掌握测区内所有地形图的成图时间

通过查询地形图更新信息,实时掌握测区内所有地形图的成图时间,了解地形图的新旧程度。

3.3.2利用系统快速统计测区内所有地形图的现势性情况

通过查询地形图变化信息,以格网为单位,快速统计出测区内所有地形图的现势性情况,为地形图修测项目的立项工作提供客观、充分并且定量的依据,并可利用系统输出地形图现势性情况统计图。

3.3.3快速获取其他专题信息

利用《苏测院数字化地形图现势性格网化管理系统》,还可以快速获取其他专题信息,如某年内利用建设工程竣工图更新了多少面积的地形图,某年内地形图修测项目更新了多少面积的地形图,某年内完成了多少规划放线测量项目,涉及多少个地形图格网,于是可以预测这些区域的地形图即将发生变化。

4总结与展望

4.1总结

基于格网管理地形图信息是一个效果良好而且切实可行的方法。基于格网管理地形图信息较之基于图幅管理地形图信息,在准确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根据基于格网的地形图变化信息、更新信息及相关规划信息,测绘管理部门可以编制更加详细的、有针对性的地形图修测计划,从而避免重复测绘,节约测绘费用。以AutoCAD2008为操作平台,MicrosoftSQLServer2005为后台数据库开发基于格网的地形图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对地形图信息进行系统、高效的管理。可以实现海量地形图信息的安全存储和快速查询,是基于格网管理地形图信息方法的较好解决方案。

4.2展望

土地信息管理范文6

钻孔信息化管理系统以空间数据库和互联网地图为核心技术进行构建,其中空间数据库负责对钻孔数据中的结构化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进行信息化管理,解决数据海量存储、事务处理、并发控制、快速检索等问题。互联网地图负责通过与数据库关联,解决钻孔数据的空间可视化、空间分析等方面的问题。在数据存储方式的设计上,将钻孔信息中的各类属性数据及钻孔坐标等空间数据统一存储于关系数据库中;将钻孔相关的报告、图表、图像、多媒体数据等以文件方式存储于服务器中,同时在数据库中存储文件名、文件路径、对应钻孔等信息,与数据库中的钻孔信息建立关联。在数据应用模式上,通过标准化查询语言对存储在服务器中的钻孔数据库进行查询等操作,查询完成后,借助网络将钻孔数据传输到系统前端,并进行数据解析或格式转换,之后基于互联网地图实现数据展示、浏览、空间可视化及空间分析等操作;以数据库中的文件信息为桥梁,建立用户与工程附件之间的连接枢纽,实现用户对钻孔附件的下载等操作。

2系统实现的策略

2.1数据库的建设

数据库是钻孔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在进行系统数据库管理模块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数据库与软件功能模块间的衔接及数据库与网络环境集成等关键问题。通过对钻孔相关资料进行分析,针对钻孔数据的特点,数据库设计以面向对象的方式进行。首先通过提取钻孔中相关的结构化信息,抽象出钻孔、地层等实体,建立起数据库概念模型。数据概念模型以实体关系E-R模型图方式进行实现,其中钻孔实体包括钻孔编号、地下水位、开孔日期、工程相关信息及坐标数据,如图2所示。在数据库概念模型的基础上,系统完成钻孔数据逻辑模型的建立。考虑到钻孔数据量大,数据种类多的特点,系统采用关系数据库进行数据管理。借助于关系数据库,系统完成了数据库物理模型建设,其中空间坐标信息用空间数据库模块进行存储。数据库模型及逻辑结构创建完成之后,开发了钻孔数据录入软件,完成钻孔及地层信息的录入。

2.2钻孔信息系统的建设

数据库设计与建设完成之后,结合钻孔数据的特点进行系统分析与架构设计。系统采用B/S架构模式进行开发,其中客户端的开发利用HTML等页面脚本语言完成,服务器端的程序开发利用C#语言完成。信息系统包括钻孔数据更新、数据管理、数据可视化、数据查询、空间分析、成果输出、距离测量、用户权限管理等功能,满足不同用户对系统应用的功能要求。

3钻孔信息系统的应用

3.1钻孔数据的集成管理

钻孔数据的集成管理主要包括基本数据更新、钻孔附件上传下载、信息查询、空间分析等功能。在数据更新方面,系统采用手工输入、数据转换等多种方式,对数据库进行增加、删除、修改操作,同时实现将常用钻孔处理软件的各种信息批量导入的功能。在钻孔附件管理方面,通过数据库中的文件名与路径信息,完成对钻孔附属文件的查询、显示、下载、更新等操作,实现操作界面的统一。钻孔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了对以往钻孔数据各种形式资料的一体化综合查询接口。

3.2钻孔数据的空间可视化

系统基于互联网地图进行二次开发,借助互联网地图提供的应用程序开发接口,完成对钻孔数据的空间可视化。互联网地图提供了很多基础功能,如底图显示、卫星图显示、地址查询与定位。底图信息丰富,包括水系、道路、居民地等数据,且数据的现势性较高。除此之外,借助互联网地图提供的对点、线、面等类型数据的操作接口,可以实现钻孔数据的可视化,且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自定义的图标渲染。系统以数据库中的钻孔数据为基础,借助互联网地图实现了钻孔数据的空间显示,并提供了该钻孔对应的详细信息链接。

3.3钻孔柱状图的自动生成

通过钻孔通用数据模型的设计及岩性花纹自动填充算法的设计与实现,系统生成可分解为矢量图元及图元描绘属性集合的柱状图数据集。该数据集包含生成钻孔柱状图的全部数据,并以完全独立于语言和软件的数据交换格式进行存储,以进行钻孔柱状图的跨平台无损显示及其他应用。同时借助于数据库技术,还可以完成图形数据与地层相关数据的动态关联,避免了采用传统方式绘制钻孔柱状图时,由于地层较薄而岩性描述较多带来的柱状图缓冲线绘制问题,使钻孔柱状图更加清晰美观。系统以数据库中钻孔信息及地层信息为基础,借助JavaScript等脚本语言,实时在客户端浏览器生成钻孔柱状图,提高钻孔柱状图绘制的效率以及数据的直观性,借助数据库还实现了钻孔地层及各类试验数据的动态关联和实时显示。

3.4钻孔数据的空间分析

基于空间数据库和互联网地图,系统实现了勘察钻孔的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邻近分析等GIS常规空间分析功能。用户通过浏览器在客户端进行查询操作之后,在服务端的数据库中完成空间分析的计算,并将计算的结果实时传递到前端,基于互联网地图将结果进行可视化,便于用户直观地进行浏览。图5展示的为在地图中任意一点进行点击,在指定范围(1000m)内的钻孔空间查询结果及钻孔对应的信息显示。

4结论与展望

文中以钻孔信息系统建设为例,介绍了基于互联网地图和空间数据库实现钻孔的信息化管理方法。系统以数据库、互联网地图技术为支撑,实现了针对钻孔属性数据、空间数据及附件信息等各类数据的集成管理,提高了钻孔资料的利用率、共享性与规范化程度。钻孔信息化系统建设完成之后,除发挥对已有成果资料的管理功能,还为海量钻孔数据的智能化应用提供了平台。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有赖于海量数据的集成管理,进而为用户辅助决策、专家系统等自动化系统的建设提供基础。今后通过对三维钻孔信息管理方面的扩展,实现基于互联网地图的钻孔信息系统的推广,有助于工程建设行业由粗放型管理方式,向依赖于信息科学的智能型管理方式转换,这对于提高工作效率,促进行业进步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向东,张立海,赵立鸿,等.钻孔基本信息数据库建设与信息化管理应用开发[J].地质学刊,2012,36(4):360-365

[2]郑贵洲,董文观,张良,等.一种基于MapGIS二次开发的钻孔柱状图自动绘制方法[J].地质科技情报,2014,33(3):196-201

[3]杨璐璟,吴堑虹.基于ArcGISEngine的钻孔柱状图自动绘制方法探讨[J].矿产勘查,2014,5(4):639-645

[4]宋金星,刘玉芳.基于MapInfo的钻孔柱状图的绘制[J].测绘科学,2011,36(1):195-197

[5]冯文娟,刘宗霞,卢正广.地理信息系统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J].煤矿现代化,2010(6):116-117

[6]周侗,龙毅.我国近期移动地图与互联网地图发展综述[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2,28(5):1-5

土地信息管理范文7

关键词:新形势;土地管理;经济发展新常态

一、前言

我国土地管理工作已经有着多年的经验,管理效率也获得了稳步的提升,但是随着社会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环境的日益激烈,我国土地管理工作已经无法满足时展的需求,消耗高,产出较低,不利于土地价值的有效发挥。因此,必须要明确当前土地管理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加强土地管理效率,使得土地管理能够真正的为经济发展服务。

二、新形势下土地管理与经济发展的问题

(一)农村土地管理问题

农村土地管理作为我国当前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效率与管理质量直接关系着土地管理效果。在具体农村土地管理活动中,往往存在管理力度不足、部署不到位、政策教育不科学等问题,严重影响土地价值的发挥。从农村土地实际应用情况来看,由于我国农村人民普遍文化程度不足,村民委员会执行力欠缺,组织机构不够严密,缺乏科学性、组织性和系统性的土地管理制度,导致土地管理效率的仍然以传统的村民自治管理为主。其次,农村普遍缺乏对土地的合理应用理念,农民相应的防灾知识以及安全知识不到位,政府的宣传工作没有严格落实起来,导致农村土地在应用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另外,农业用地相对来说产业化程度不足,耕地的效率低下,而且农民本身缺乏对我国国策的基本认识,不能够做好农田资源的保护工作,破坏农田以及侵占农田的违法行为比较多,农田荒废现象严重,土地利用的价值无法有效发挥出来。我国农村土地整体利用规划严重不足,乡村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衔接不严密,土地征收工作不科学、不规范,对农民的利益缺乏系统的考虑,严重影响农村土地管理效果。

(二)城市土地集约经营利用重视程度不足

在城市土地规划过程中面临经济效益和新常态的冲突时,政府往往会优先选择土地应用的效益,忽略了土地应用的持久性和可行性。土地管理部门在实际土地应用的过程中忽略了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很多工作人员也缺乏对土地集约利用知识以及土地管理知识的了解,往往局限于上行下效,集约利用以及规划管理的意识较差,只看重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长远的利益,导致土地管理与经济发展的冲突严重,难以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经济价值。

三、新形势下土地管理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对策

(一)明确土地管理工作的目标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水平也获得了有效的提升,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进行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需要明确当前土地资源的社会需求以及经济需求,并综合考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合理选择土地利用的方式以及土地布局的空间。采用科学合理的规划措施获得最高的经济成效,工作人员需要结合具体的环境条件下的人口结构、经济形势、地理环境以及交通条件等各方面的因素展开深入的研究与调研,明确土地资源的最合理的运用方式。树立行之有效的土地资源管理目标,加强对土地资源应用的监督和管理,避免重复投入问题和不合理应用问题,减少新增建设用地对原有耕地和林地的影响,对低效土地加强改造,并提高新增用地效益,实施精细化的管理工作,确保土地资源的效果能够得到有效的发挥。同时,避免土地资源应用过程中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实现土地资源应用的绿色化和科学化。

(二)加强耕地保护

在新形势下,土地管理活动中必须要加强对耕地的保护工作,随着经济新常态理念的提出,原有的土地流转制度、宅基地审批制度、土地征收制度以及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都需要进行升级和改革。相关人员需要结合政策的特点,树立起耕地保护的意识,建立起针对耕地保护的行之有效的制度和规范,通过制度约束用地行为鼓励农民耕种,对于放弃耕种的农户,要恢复收取农业税,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效果,建立健全相关监督机制。从而能够实现耕地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然后,还需要加强制度的改革和创新,通过有利的政策和标准提高农民进行耕地保护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探索农村产业用地创新的新途径,强化国家耕地保护质量,提高农民的耕地保护能力。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智能技术的迅猛进步,计算机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不断深化,工作人员可以结合当前信息技术的特点与优势大力发展智慧农业,集成无线通信技术、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以及3S技术实现农业的远程诊断可视化、在线预警以及精准感知等智能化管理,有效提高农业产量和农业经济效益。同时,还需要大力发展农业经济,根据土地管理的具体特点以及相关要求使得土地经济与农业经济完美的契合到一起,实现土地经济发展与农业经济发展的互利互助与共赢。比如,可以在价格机制与市场环境许可的条件下适当地增加粮食交易的价格,使得种植人员能够提高经济收入,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耕地的保护。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针对新形势下土地管理与经济发展进行探究,指出新形势下土地管理的相关对策,希望能够充分发挥土地管理的价值与作用,通过完善高效的土地管理政策与方针,协调土地管理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孔伟,张飞,郭杰,欧名豪.兼顾经济发展与资源禀赋的增量建设用地区域配置研究[J/OL].江苏农业科学,1002-1302.

[2]上官明宗.新经济形势下土地管理创新探讨[J].低碳世界,2017(20):104-105.

土地信息管理范文8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土地整治工程;环境监测;信息提取;信息管理

“仓廪实,天下安”,粮食是国家治国安邦的根本。耕地更是保障粮食生产的重要前提与保障,而土地整治是补充耕地最直接有效的途径,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手段。为保证耕地数量的同时保障耕地质量,在土地整治开发建设过程中,土壤环境质量动态监测、土地利用科学规划及整治中各类信息收集分析存储,是当前一定时期内土地整治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工作。同时,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科技创新与信息技术发展息息相关,在土地整治中也得到了较多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土地整治各阶段的效率。本文介绍了信息化技术在土地整治工程中的应用,旨在推广信息化技术的同时,提高土地整治质量,构建生态和谐土地。

1土地整治

土地整治是指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的土地进行合理治理,对生产建设活动破坏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恢复利用,以提高土地利用率的生产活动[1]。土地整治包括污染土地、损毁土地、退化及未利用土地、建设用地、低标准农田等,是集“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的综合型整治。我国土地整治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备受国家关注,各级政府和国土部门积极制定各项土地整治政策,并逐年加大资金投入。目前,土地整治已步入规范发展并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的综合性土地整治阶段。根据2016年《国土资源公报》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验收土地整治项目1.34万个,项目总规模333.73万hm2,新增耕地面积17.58万hm2,截至2016年底,全国耕地面积达13495.66万hm2。通过近几年的土地整治,耕地红线基本解除警备状态,耕地数量逐渐趋于稳定[2],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土地整治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按照《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要求,到2020年,全国基本农田整治率达到60%,补充耕地133.33万hm2,改造中低等耕地0.13亿hm2左右;建成高标准农田0.27亿hm2;整理农村建设用地40万hm2;改造开发40万hm2城镇低效用地[3]。同时,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依然逐年递增,可整治的耕地后备资源越来越少,在国家大力倡导“生态文明”的大环境下,以客土、平整为主要手段的传统土地整治已远不能满足新时期对土地整治的新要求。因此,土地整治行业亟待技术创新。

2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是一切有关信息获取、表达、存储等信息管理与处理的各类技术总称[4]。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土地整治工程带来了新的契机。与土地整治相关的信息技术有遥感与测绘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数学和统计学、地图学以及与土地相关的地理学、环境生态学、土壤学、气象学、城市科学和管理学等相关的软硬件系统。

3信息技术应用

土地整治一般分为5个阶段,即项目踏勘、可行性研究、项目立项、工程实施和项目验收。为了提高土地整治效率和质量,保障耕地数量和质量,信息技术在土地整治中的重要地位逐渐凸显,尤其项目立项前期的土壤环境监测、土地利用信息提取及项目实施时土地信息管理应用较多。

3.1土壤环境监测

土壤环境及质量直接关系到农产品安全、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监测技术在土壤监测上发展极为迅速,具有快速、便捷、实时的特点。检测出土壤污染物类型及其含量,了解土壤基本情况及受污染状况[5]。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可快速调查土壤状况、采样布点的功能,可动态监测土壤侵蚀、沙化、次生盐碱化等问题。传感器网络技术可监测土壤温度、湿度、盐分等,该技术通过将监测的数据传到数据处理中心,监测人员可随时读取数据。

3.2土地利用信息提取

土地利用是土地整治的关键背景,区别于原有人为调查分析,利用遥感影像快速获取土地利用信息。主要研究土地信息的获取、处理、表达和应用问题。目前,利用面向对象的影像分类方法不仅可以利用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图像上地物的光谱特征,还可以充分利用遥感图像丰富的纹理、形状、结构及空间关系等相关信息,充分发掘图像的内容,使其总体分类精度提高,以解决实际应用中的一系列问题。白晓燕等人采用面向对象的遥感影像自动分类技术,在较大范围的研究区域内实现了对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土地利用分类,分类总精度达到87.07%[6]。

3.3土地信息管理系统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带来了深刻变革,土地整治项目传统管理模式转变为信息化的平台管理模式。针对土地整治、土地资源管理等全过程,从项目前期规划到施工管理,全程收集、加工、存储各类资料及信息,构建土地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土地规划、利用、整治综合管理。在推进土地事务管理,统筹土地利用,高效管理土地资源中有着重要作用。袁轶等人在成都市某建设企业开发创建了土地开发整治信息管理平台,该平台由软硬件设备层、数据体数据层、平台软件层以及用户层构建而成,可实现土地统计、土地利用查询等土地资源管理业务[7]。

4结论

信息技术已深入各行各业,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要求,对土地整治从业人员有了新的考验,土地整治更加区别于传统的土地平整,有了更多的技术含量。当前的信息技术还在继续发展中,在土地整治过程中必然将全覆盖。

参考文献

[1]郧文聚,杨晓艳,石英.土地整理概念的科学界定[J].资源与产业,2008,(5).

[2]李曦,彭品贺,余遨洋.土地整治科技创新体系构建[J].创新,2014,(3).

[3]“十三五”土地整治将围绕四项任务展开[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7-02-16.

[4]程杰,石磊,申丹,等.探析信息在土地工程中的重点应用方向[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7,(7).

[5]谢寅凯.我国土壤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3).

[6]白晓燕,陈晓宏,王兆礼.基于面向对象分类的土地利用信息提取及其时空变化研究[J].遥感技术与应用,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