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术论文范例

国际学术论文

国际学术论文范文1

一、理论框架

近年来,体裁及体裁分析已成为语言学及外语教学领域研究者分析非文学类语篇时最常用到的理论框架,也是指导写作、阅读及教学实践的重要工具。研究者将体裁理论分为三个学派,以Swales和Bhatia为代表的“ESPSchool”、以Martin为代表的“澳大利亚学派”和以Miller为代表的“新修辞学派”。ESPSchool认为,体裁由一系列交际事件组成,参与其中的社会成员可通过体裁来达到共同交际的目的,其中,交际事件包括语篇和事件的参与者,以及语篇的作用和产生及接受语篇的环境,包括历史及社会文化因素。澳大利亚学派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框架,认为体裁是一种有步骤的、以交际目的为导向的社会交往过程。新修辞学派认为体裁是一种社会活动模式,强调在特定的社会情景下了解及分析体裁。可见,三个学派虽然在体裁概念的表达上不同,但是都认为体裁是社会交际模式,具有很强的重复性和习惯性,受不同社会文化及语篇变量的影响。从分析方法看,三个学派体裁分析模式的不同之处在于:ESPSchool为文本驱动;新修辞学派则是情景驱动;澳大利亚学派则基于系统功能语法把社会语境作为研究焦点。基于三个学派的体裁及体裁分析理论,研究者开展了不同形式的体裁教学实践,旨在帮助学生们建立体裁知识体系,将相关体裁知识运用到社会交际中,以充分掌握并运用体裁。通过基于体裁的写作教学,教学者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裁语篇模式及理据,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Swales针对学术期刊论文引言部分提出了Create-A-Research-Space模式,其语步、语阶概念后被广泛运用于教授专门用途英语;澳大利亚学派主要将体裁教学法运用到中小学及成人的语言课程中,指导写作教学;而新修辞学派则从社会情景出发研究语篇的社会性,主要教授英语国家学生正确认识体裁的社会交际目的,更好地使用体裁。三个学派的教学法虽然不同,但是目的都是使学生习得体裁,更好地达到社会交际目的。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WebofScience核心集刊数据库中,先以1990—2019年、主题“Abstracts”为检索条件进行初步检索,文献数据截止到2019年5月9日。通过初步分析检索结果研究者发现,学术期刊论文摘要研究主要来自语言学领域、教育学领域和信息检索领域。鉴于此,在其他检索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本研究把检索领域限制在语言学、教育学及信息科学领域,进行第二次检索,得出5210个检索结果。两位应用语言学博士通过认真研读标题和摘要对检索结果进行甄别,基于三大体裁学派对体裁分析的定义,筛选出体裁分析视域的摘要研究文献209条。研究者将输出的文献导入Citespace,利用软件析出的文献共被引图谱及关键词厘清摘要体裁文献并做摘要研究展望。

三、国际学术期刊摘要体裁研究热点

经统计发现,近三十年的摘要体裁研究有上升趋势,国际学者发文量在2003年低潮过后不断攀升,于2018年达到顶峰(如图1)。据Citespace分析结果,研究者主要以“ESPSchool”的体裁理论为依据,融合澳大利亚学派的社会文化及社会认知体裁分析路径,以语料库为工具,研究摘要体裁的语步结构及词汇语法特征。文章将结合Citespace共被引图谱详细介绍摘要体裁研究的路线及具体研究方向。

1.摘要体裁研究以“ESPSchool”体裁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

Swales围绕“话语团体”“体裁”“语言学习任务”三个核心概念,介绍了体裁及体裁分析理论,并在核心概念体裁的基础上建立了学术语篇体裁分析框架,用以指导学者分析学术语篇体裁结构及体裁语言特征,奠定了ESP/EAP领域体裁分析基础。Swales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体裁群体概念。这个概念包括体裁的等级性、体裁链、体裁组及体裁网络。通过摘要体裁高被引文献,我们可看出,摘要体裁研究以ESPSchool体裁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展开相关摘要体裁结构及语言特征的分析。

2.摘要文本结构、语言修辞特点的研究

(1)自上而下语步结构及自下而上语言特点的摘要体裁研究

根据CiteSpace析出的关键词,学者对摘要体裁的结构研究既包括自上而下的宏观语步结构研究及摘要与其他RA次语体关系的研究,也包括自下而上的语言及语法特征的研究。语步是在书面或非书面语篇中可实现连续交际目的的话语或语篇修辞单位;社会成员可通过语步达到其交际目的。通过分析CiteSpace高被引文献有关期刊摘要语步的研究,笔者发现学者对摘要体裁语步构成有不同见解。Swales提出,摘要主要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结果—结论”四个语步。虽然学术期刊论文摘要基本遵循这四个语步结构,但是受学科的差异性影响,各学科语步结构会不同,且不同类型学术文章的摘要结构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应针对不同类型学术语篇摘要的体裁语步结构进行对比分析,此类研究相对较少。对摘要体裁自上而下的研究还包括对体裁组概念的探究。具体而言,体裁组包括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体裁个体,个体相互关联且共同实现最终的交际目的。体裁间关系的研究有助于学者了解体裁差异性,对相互关联体裁的研究有利于教学者教授学生了解期刊各部分逻辑结构的关系,有利于学生撰写学术论文。通过文献梳理我们发现,研究者还未充分挖掘体裁组的概念。

(2)对摘要体裁的语言语法特点研究

摘要体裁的语言语法特点研究主要包括时态、语态、程式化语言和人际互动语言等的研究。以往研究发现摘要主要运用一般过去时及被动语态,且在有关软硬学科摘要词束的使用情况研究中,研究者发现硬学科写作者在方法语步中运用到的词束类型与总体数量要明显高于软学科。这是少有的结合宏观的语步分析与微观语言特征研究摘要的研究。英语学术期刊亦是读者与社会成员互动的产物。摘要体裁中体现人际互动最关键的语言特点是元话语的使用,此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对评价性言语行为和作者立场的用语分析。前人研究指出期刊摘要中评价性语言侧重于对作者自己研究的肯定,因此,突出了期刊论文摘要的促销性及与读者的互动性。学术批评话语中的人际关系语用特征也是研究者关注点之一。研究者基于批评话语框架研究了英语与西班牙语期刊摘要体裁中批评性话语,发现西班牙语的摘要相比英语摘要较少使用批判性的词语。基于以上研究我们可发现,期刊摘要的语言语法特征会受到来自包括社会文化及作者认知的影响。

3.社会文化认知视角的摘要体裁研究

体裁分析不仅是对体裁语篇结构语言特点的分析,而且包括对语言文化和社会文化的研究。在析出的文献中,部分研究者从语言文化和社会文化角度对摘要体裁建构的影响切入,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摘要体裁与国际摘要,总结差异性并依此指导二语摘要及学术新手摘要写作教学,但此类研究数量较少。(1)体裁分析以不同文化背景为切入点,对比分析英语期刊与其他语种期刊的摘要;通过对比分析不同语言背景下的学术期刊摘要,可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作者期刊摘要写作的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主要可归结于社会文化因素,即不同的知识形式、文化类型、学术写作教学或政治历史等因素。文化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语言特点的使用。(2)体裁分析从不同学科文化切入,对比分析跨学科的期刊摘要。通过文献梳理我们可看出,研究者通过体裁分析法对摘要的修辞结构进行分类,揭示背后的社会文化对修辞结构的影响,为今后摘要体裁研究提供了理论及方法上的借鉴。此外,不同话语社团的文化也会影响体裁的构建。值得注意的是,各学科的话语社团并不是单一和统一的,期间还会关系到参与者个人的学术目标、方法和信念。因此,通过分析学术写作,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不同学科的作者是如何创造知识的,而且可以掌握学术社团的社会行为、观点和社会结构。

四、以语料库为主要研究工具

语料库的研究工具在摘要体裁研究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通过自建目标话语社团语料库或利用在线语料库,研究者结合语言分析软件对摘要的语言特点进行量化研究,同时辅以定性的分析方法研究摘要体裁的语篇结构特点。基于语料库的摘要体裁研究主要以语料库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为辅。这类研究为后来基于语料库的摘要研究奠定了基础。早期语料库库容量小,近年来,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有关摘要体裁自建语料库库容明显增大。期刊论文摘要语料库库容的增大有利于摘要语言特点的研究,一方面便于研究者观察摘要体裁特点;另一方面则让研究结果更具广泛性、客观性及概括性。

国际学术论文范文2

博士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知识的学习者和接受者,又是知识的生产者和创造者[1]。博士培养过程是博士生从一个完全依赖型的学习者向一个独立型的研究者转变的过程[2],是博士生从事学术职业的准备期。近年来,博士生在读期间的学术贡献越来越被学术界所关注。袁本涛等人的一项研究发现2012年博士生对ESI热点论文贡献率为36.84%[3]。Pearson等人的研究表明德国博士生承担了大学三分之二的科研工作[4]。Vincent等人的研究也证实法国博士生的学术贡献占到实验室总体产出的30%[5]。博士生成为了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成为了学术产出的重要贡献者。在博士生的学术成长过程中,影响博士生学术产出的因素很多,以往文献从制度、环境、导师和博士生个体特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本文重点关注博士生与导师、其他教师以及博士生同学的学术互动(Aca?demicInteraction)对其学术产出的影响。一方面,博士生的“学术学徒”(AcademicApprentice)身份决定了其学术生产和创新过程是一个在导师指导下、在他人帮助下逐步走向独立学术探索的成长过程,学术互动在其学术成长过程中扮演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学术生产过程往往以问题为中心,需要突破的科学技术问题具有综合性、多样性和复杂性,与不同知识结构、学科背景和学术经历的人进行学术探讨、交流、共享和互助对于博士生打破知识界限、促成学术创新大有裨益[6]。为此,本文关注的研究议题是学术互动对博士生的国际期刊论文产出具有怎样的影响以及不同类型的学术互动影响效果如何。

二、文献回顾

学术互动是一个知识共享的过程,是指不同知识主体之间相互分享信息、思想、理念、建议和技能,目的在于生产和创造新知识[6]。博士生学术互动是指博士生为了学术生产和创新,与不同知识主体进行知识共享的过程。然而,以往文献主要围绕导师指导对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开展研究,从学术互动视角来研究博士生培养的文献并不多见。博士生学术互动与导师指导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体现在三个方面:(1)学术互动是两个知识主体之间自主、自愿的知识共享行为,依靠平等互惠的原则来维系,而导师指导则属于博士生导师的工作范畴,具有无偿性和义务性。(2)学术互动的行为主体包括博士生导师,但不仅限于此,还包括其他知识主体,例如其他教师和博士生同学。(3)学术互动过程是博士生与其他学术创新主体之间知识相互发散与吸收、相互交流与学习、共同创新的过程,是一个双向沟通和分享的过程,博士生在学术互动过程中具有自主性;导师指导更强调导师的主导地位与作用,忽略了博士生的主体性。国外文献围绕导师指导对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开展了大量研究。Paglis等人进行了一项五年半的跟踪研究,结果表明导师指导对博士生科研产出和科研自我效能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7]。Green等人对233位博士生进行了为期2年的三阶段跟踪调查,研究发现导师指导对博士生学术产出具有正向影响[8]。Mahen等人对160位已经毕业的女性博士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导师指导会显著降低博士生损耗率(AttritionRate)并缩减获得博士学位的时长[9]。Michelle等人的研究认为,尽管指导博士生是一件非常费时的工作,但是有效的导师指导可以降低社会隔离感、提升科研能力并提高毕业率[10]。近年来国内学者围绕导师指导对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影响也开展了一些研究。范皑皑和沈文钦的研究表明,与导师的交流频率、导师的指导方式和指导内容对博士生的学位论文指导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11]。任婷和秦静的研究发现,导师的指导频率和指导程度对博士生论文质量和科研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12]。陈珊和王建梁对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博士生指导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导师指导是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影响因素,导师指导频率对博士学位论文完成、学术论文产出以及课堂报告的数量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13]。宋晓平和梅红的研究也发现,博士生与导师的互动关系以及导师的指导频率都会对博士生学位论文的进展满意程度产生正向影响[14]。尽管以往文献围绕导师指导开展了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但是对博士生学术互动的关注较少。迄今为止,我们对博士生与其他教师、博士生同学的学术互动具体情况仍不清楚,关于学术互动对博士生培养质量影响的重要性也缺乏认识。基于此,本文重点关注当前我国博士生学术互动的具体情况以及不同互动类型对学术产出的影响。

三、假设提出

1.“与导师的学术互动”与博士生国际期刊论文产出的关系

导师是博士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将博士生引入学术前沿、促使问题形成、教授方法和规范、引导批判和创新,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起主导作用[15]。博士生进行学术互动最重要的交换主体就是导师。与导师的学术互动,既是富有经验的导师与经验不足的博士生之间进行的一次由上而下的知识转移的过程,又是博士生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吸收、消化、整合、创新知识的过程。知识是贯穿与导师学术互动全过程的核心内容。与导师的学术互动是围绕知识的传承、创新、应用和转化逐步展开的过程,是以知识为纽带、以互动为核心、以共享促创新的过程[15]。国际期刊论文的发表要经历严格的同行评审,最重要的评审准则就是论文的严谨性和创新性[16]。由此,与导师的学术互动能够促进博士生形成创新思维、拓宽创新途径、催化创新过程[6],增加学术论文在国际期刊发表的几率。Paglis[7]和Green[8]的研究已经表明,与导师接触的频率会显著增加博士生的学术产出。另外,博士生在与导师互动过程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衡量互动过程的一个重要指标,主动性越强意味着博士生主动吸收、思考、整合、创新知识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越多,互动质量更好,其在国际期刊的几率也越大。鉴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假设1a:博士生与导师的学术互动频率对其国际期刊论文产出具有正向影响;假设1b:博士生与导师的学术互动质量对其国际期刊论文产出具有正向影响。

2.“与其他教师的学术互动”与博士生国际期刊论文产出的关系

吉本斯认为,当前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生产模式Ⅱ阶段,知识的生产和传播速度不断加快,知识创新过程与应用过程不再清晰,学术创新过程的异质性、复杂性和交互性日益突出[17]。然而,当前我国的博士生教育仍然以学科和专业为基础,导致博士生知识链较短,知识面较窄,知识碎片化和零散化严重,仅依靠自身知识难以形成思维体系、能力体系和创新体系。博士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不仅是博士生对本学科不断学习深化的结果,也是通过与其他创新主体沟通、交流获得多种思维方式,长期综合交融、持续影响、积累流动的结果[15]。尽管与导师的互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博士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但是受限于导师的学科背景和知识结构,博士生与其他教师进行学术互动也有利于突破博士生自身和导师的知识局限,拓宽知识创新的途径。与相同学科背景的教师进行学术互动有利于促进单学科知识的延伸,与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互动则有利于促进多学科的知识融合和交互。由此,本文提出假设2:假设2a:博士生与其他教师的学术互动频率对其国际期刊论文产出具有正向影响;假设2b:博士生与其他教师的学术互动质量对其国际期刊论文产出具有正向影响。

3.“与博士生同学的学术互动”与博士生国际期刊论文产出的关系

同一学术领域的博士生面临相同的科研任务,同处于学术探索和成长过程的相同阶段或不同阶段,相互之间的学术互动可以缩减探索时间,提高科研效率。不同学术领域的博士生在学术专长、观点、技术、经验方面都各有所长,每个人都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学术互动可以推动博士生形成对同一知识问题的跨学科认识和多学科理解,拓宽知识创新的途径,促进知识的增值和创新。由此,本文提出假设3:假设3a:博士生与博士生同学的学术互动频率对其国际期刊论文产出具有正向影响;假设3b:博士生与博士生同学的学术互动质量对其国际期刊论文产出具有正向影响。

四、数据和方法

1.样本分布情况

本文的数据样本来源于2017年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与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联合主持的“中国博士毕业生调查分析课题”的调查数据。调查院校包括国内61所博士生培养机构,调查对象是即将毕业的博士研究生,共发放问卷18367份,回收8207份,回收率44.68%。样本来源于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北京占比最高,为41.83%,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占比情况由高到低分别为:湖北(7.64%)、江苏(6.84%)、陕西(6.64%)、上海(6.41%)、广东(6.09%)、浙江(5.00%)、湖南(4.13%)、重庆(3.66%)、天津(3.02%)、山东(2.45%)、甘肃(2.25%)、辽宁(0.90%)、山西(0.73%)、四川(0.56%)、云南(0.48%)、河南(0.41%)、安徽(0.38%)、贵州(0.21%)、广西(0.16%)、新疆(0.06%)、江西(0.05%)、青海(0.02%)、吉林(0.01%)。样本的学科和地区覆盖面较广,具有比较好的代表性。

2.变量选择

如表2所示,本文的被解释变量是“国际期刊论文产出”,解释变量是“与导师的学术互动频次及质量”,“与其他教师的学术互动频次及质量”,“与博士生同学的学术互动频次及质量”。研究过程中对学校类型、学科类别、性别、年龄、民族、政治面貌、招考方式、境外留学经历、课题参与数量进行控制。

3.研究方法

由于因变量“国际期刊论文产出”是非负型整数变量,本文运用标准负二项回归分析(NegativeBino?mialRegression,NBR)来检验“学术互动”对“国际期刊论文产出”的影响。

五、数据分析及结果

1.博士生国际期刊论文产出及学术互动的概况

博士生发表国际期刊论文情况如表3所示。博士生发表国际期刊论文总数为14623篇,人均1.78篇。在1-3篇的博士生占比58.50%,3篇以上的占比14.15%。在毕业之前72.65%的博士生发表了国际期刊论文,仅有26.57%的博士生尚无国际期刊。博士生与导师的学术互动的频率统计情况如表4所示。大部分博士生与导师沟通的频率较高,85%的博士生保持与导师每月进行交流,67.30%的博士生与导师每周至少沟通一次,16.08%的博士生每天和导师进行学术互动,仅有15%的博士生一学期才与导师交流一次甚至更少。博士生与其他教师和博士生同学的学术互动频率的统计情况如表5所示。57.49%的博士生认为自己与其他教师保持密切的学术互动(非常强或比较强);66.77%的博士生认为自己与同学保持密切的学术互动(非常强或比较强)。博士生与导师的学术互动质量情况如表6所示。83.88%的博士生对“导师在研究方法方面提供了有益指导”表示满意(满意等于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之和,下同);82.93%的博士生对“导师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给予了很好的指导”表示满意;83.43%的博士生对“导师允许我自主选择研究题目”表示满意;86.42%的博士生对“在研究方面有不同看法时可以自由向导师表达”表示满意;83.99%的博士生对“导师对我的问题总能给予及时反馈”表示满意。五个观测题项的满意率均超过80%,说明博士生与导师的学术互动质量比较高。与其他教师和博士生同学的学术互动质量情况如表7所示。59.23%的博士生对与其他教师的学术互动质量表示满意;61.92%的博士生对与其他博士生同学的学术互动质量表示满意。博士生与导师的学术互动质量明显要高于与其他教师和博士生同学的学术互动质量。

2.博士生与导师的学术互动质量的信效度分析

博士生与导师的学术互动质量由五个观测题项构成,需对五个题项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信度检验结果显示,Cronbach’sα系数为0.894,大于0.7,表明内部一致性信度比较好。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只有一个大于1的特征根,所有因子载荷均大于0.7,解释了70.88%的方差,说明五个观测题项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运用AMOS24.0对五个观测题项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AVE值为0.661,大于0.5的判别标准,说明五个观测题项具有较好的收敛效度。由此可知,五个题项能够较好地测量与导师的学术互动质量。

3.学术互动对国际期刊论文产出的回归分析

本文依次针对“与导师互动频次及质量”“与其他教师互动频次及质量”“与博士生同学互动频次及质量”分别建立回归方程(模型1、模型2和模型3),最后将三种互动同时纳入回归方程(模型4),通过比较四个回归方程的回归系数的显著性及数值大小来分析三种互动形式对国际期刊论文产出的影响差异。由于被解释变量“国际期刊论文产出”是非负型整数变量,可以考虑使用泊松回归(PoissonRegression)或者负二项回归(NegativeBinomialRegression)进行分析。但使用泊松回归需要满足一个严格的假设,即被解释变量的均值与方差相等。判断使用泊松回归还是标准负二项回归的依据是alpha假设。另外,被解释变量“国际期刊论文产出”含有大量零值,容易出现零膨胀的问题。“Vuong统计量”是判断是否需要考虑零膨胀问题的依据。本文首先使用零膨胀负二项回归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模型1、模型2、模型3和模型4的alpha的95%置信区间分别为(0.088,0.135)、(0.088,0.135)、(0.088,0.136)和(0.086,0.132),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alpha=0”的原假设,故拒绝泊松回归,即认为应该选择负二项回归。另一方面,模型1、模型2、模型3和模型4的“Vuong统计量”为分别为-3.73,-2.81,-2.79和-3.54,远远小于-1.96,故拒绝“零膨胀负二项回归”,认为四个模型均应该选择“标准负二项回归”。回归分析结果见表8。“与导师的互动频次及质量”对国际期刊论文产出影响的回归分析结果如模型1所示(表8第二列)。从学校类型来看,中科院和社科院的国际期刊论文产出要显著低于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从学科类别来看,工学、管理学、医学、理学和农学的国际期刊论文产出要显著高于法学,文学、艺术和哲学则要显著低于法学;从博士生人口统计特征及背景变量来看,男博士生比女博士生的国际期刊论文产出显著更高;年龄越小的博士生国际期刊论文产出越高;中共党员身份的博士生国际期刊论文产出显著高于非中共党员;具有留学经历的博士生国际期刊论文产出要显著高于没有留学经历的博士生群体;博士生参与课题数量越多其国际期刊论文产出越高;从解释变量来看,与导师的学术互动频次及质量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66和0.039,且均在p<0.001的水平下显著,说明与导师的学术互动频次及质量越高博士生国际期刊论文产出显著更高,假设1a和1b得到支持。“与其他教师的互动频次及质量”对国际期刊论文产出影响的回归分析结果如模型2所示(表8第三列)。控制变量的回归系数显著性与模型1一致,不再赘述。从解释变量来看,与其他教师的学术互动频次及质量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58和0.037,分别在p<0.001和p<0.01的水平下显著,说明与其他教师的学术互动频次及质量越高博士生国际期刊论文产出显著更高,假设2a和2b得到支持。“与博士生同学的学术互动频次及质量”对国际期刊论文产出影响的回归分析结果如模型3所示(表8第四列)。控制变量的回归系数显著性与模型1一致,不再赘述。从解释变量来看,与博士生同学的学术互动频次及质量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32和0.030,均在p<0.05的水平下不显著,说明与博士生同学的学术互动频次及质量对国际期刊论文产出没有影响,假设3a和3b没有得到支持。对模型1和模型2回归系数进行比较发现,与导师的学术互动频次及质量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66和0.039,均要超过对应的与其他教师的学术互动频次及质量的回归系数(0.058,0.037)。也就是说,与导师的学术互动频次及质量对国际期刊论文产出的影响要大于与其他教师的学术互动的影响。将三种互动同时纳入回归方程,结果见模型4(表8第五列)。三种互动的频次及质量的回归系数在数值上略有变化,但是显著性与模型1、模型2和模型3一致。由此,假设1a、1b、2a和2b再一次获得支持。

六、结论及讨论

1.博士生与导师的学术互动频次和质量对国际期刊论文产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尽管以往大量研究[7-14]证实了导师指导频次对博士生培养质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然而本文尚属首次揭示了与导师的互动质量对博士生培养质量具有正向影响。区别于导师指导,学术互动更加强调博士生与导师沟通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仅是导师单向性地灌输和转移知识和方法,更是博士生主动探寻学术问题、获取导师反馈、吸收整合知识、创新再生产的过程。在与博士生的互动过程中,导师需要鼓励博士生积极自主探索、形成问题意识、带着问题和导师沟通,以提高互动质量。

2.与其他教师的学术互动频次和质量越高,博士生国际期刊论文产出越高。其他教师的学科背景和知识结构能较好地弥补导师知识结构单一的问题,促成博士生多学科理解和跨学科求解学术问题。然而,学术互动就其本质而言是“知识在两个不同主体之间的交换过程”,学术互动的频次和质量取决于交换关系或交换纽带的强弱,而交换关系的可持续性则取决于“双方主体获益”。尽管“与其他教师的学术互动”对国际期刊论文产出有促进作用,但是其他教师在这种交换关系中获益的程度远远小于博士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交换关系的基础和可持续性,就长时段而言,不利于学术互动的可持续性。从维系这种交换关系的角度出发,可以在我国博士培养过程中推行“双导师制”或“指导小组制”。本文的分析结果揭示了“其他教师”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我国博士生培养推行“双导师制”或“指导小组制”提供了改革依据。

国际学术论文范文3

在全球化大环境下,开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以下简称“人文社科”)国际期刊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加强中国学者发表的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现状及学术影响力研究,可以了解中国人文社科国际期刊的发展趋势,同时,对于找出中国人文社科国际期刊与其他国家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的差距,推动中国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发展,提升中国人文社科学术地位,进而打破西方学术霸权的桎梏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研究文献发现,中国学者在研究中国人文社科国际发展现状时,大多运用了定量的方法,并主要从发文的角度入手。陆宏弟[1]对本世纪初SSCI和A&HCI中被收录的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成果进行了发文量、文献类型分布、语种等分析,发现我国高校的发文量增长速度快且研究涉及了人文社科的各个领域;赵宴群[2]以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人员在SSCI和A&HCI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为研究对象,从发文量、学科分布进行统计,发现了中国人文社科国际发文量逐年递增等规律;何小清[3]将在国际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发文的大陆机构作为研究对象,利用SSCI和A&HCI进行数据搜集,分析了1956—2006年间核心机构的发文量、学科分布、国际合作情况等;华薇娜等[4]人对1966—2008年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作者在WOS的发文进行了作者所属国家、发文量、文献类型等方面的统计分析;顾正萍[5]对中国20所高水平大学于1998—2008年在SSCI发表的社会科学类学术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金贞燕[6]从被引频次和期刊影响因子两方面对东亚5个国家和地区的图情领域国际论文的质量进行了研究。本文借助词典等工具书以及百度百科对“国际”“期刊”“论文”“国际期刊”的释义来定义国际期刊论文——世界各国人员均可以获得,根据一定的编辑方针,发表在定期或者不定期,有固定名称和出版格式,用卷、期或年、月顺序编号出版的刊物(该刊物有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上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7-10]。世界各国人员均可获得,是指通过大型的、国际性的数据库或者网络平台获取其中收录的期刊论文。简而言之,本文中的国际期刊论文指发表在大型国际性数据库或者平台收录期刊中的论文,世界各国人员通过一定权限或网络即可获得。关注人文社科某一下属学科国际期刊现状,或者某一研究机构发文情况的文章较多,而对于中国学者发表的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整体现状及其影响力,近年来少有学者对其进行跟踪研究。本文以中国学者发表的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计量分析为基础,希望通过对引文、发文规模和论文质量的分析,了解其发表现状,多层次的评价中国学者发表的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学术影响力,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共3个一级指标——生产力、文章质量、引用分析。生产力指标下包含发文量、学科排名、热点研究主题、年均增长率等二级指标。文章质量指标下包含热点论文及占有率、FWCI等二级指标。引用分析下包含总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高被引论文量及占有率等二级指标。

2基于Scopus的学术影响现状分析

2.1发文量地区分布

刊登(发表)是文章学术影响力形成的前提,发文量是一个国家(地区)科研生产力高低的重要指标,发文量越大,学术影响力就可能越大。本文从Scopus发文量和年均增长率角度,对在Scopus发表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最多的10个国家(地区)进行了统计分析,见表1。从发文量角度来看,美国是世界上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生产力最强的国家,中国学者发表的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以154813的总量排名第3,约为美国发文量的六分之一,相比在科研产出上还存在一定差距;且中国的发文量仅比排名第4的德国多2644篇,被赶超压力巨大。中国学者发表的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以17.81%的年均增长率领先于其他发文前十的国家(地区),几乎是意大利年均增长率的1.5倍,美国年均增长率的4.5倍。从年均增长率角度来看,中国是全球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生产力增长最快的国家(地区),说明中国学者发表的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的体量持续增大。

2.2基于Scopus的引用分析

论文的被引用结果是对该文献影响力的认证与对作者科研成果的肯定。本文将总被引频次和篇均被引频次两个指标结合起来,对中国学者发表的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被引频次进行分析,以期研究中国学者发表的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在国际的整体学术水平与地位。美国以9426803次总被引和11.05的篇均被引频次居于首位,是高影响力国家。中国以884380次总被引位居第6名,与科研实力较强的美、英等国家差距较大;中国以5.71的篇均被引频次位居第8名,约为美国篇均被引频次的二分之一,与排名第2的荷兰存在的差距也较大。可以说,中国学者发表的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发文量尚可,但总被引频次和篇均被引频次处于10个国家(地区)的下位圈,整体学术影响力不够理想,中国的人文社科研究还未得到国际学者的真正认可,在国际人文社科的研究地位有待提升。

3基于ESI的学术竞争力分析

3.1论文产出及排名情况

某个国家(地区)在人文社科领域国际期刊论文的发文量和被引频次反映该国在人文社科领域的科研能力和影响力。本文基于ESI数据库,从WOS发文量、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3个方面,分国别统计了人文社科近十年的发文量和被引频次情况。ESI数据库展示了发文量前118的国家(地区)情况,本文将此118个国家(地区)数据进行统计,见表3。美国以692471的发文量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地区),是全球人文社科领域科研生产力第一的强国,中国大陆以66115篇文章排名第8,发文量约是美国的9%,存在较大差距。总被引频次排名前十的国家(地区)分别是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荷兰、西班牙、意大利、中国和法国,美国以8538716次被引排名位居首位,是第2名的3倍多,中国的被引频次仅528737,这说明美国在人文社科领域有很强的影响力。中国以8次的篇均被引频次在所有罗列出的118个国家(地区)中排名第58,单篇文章的影响力较小。从发文量和被引频次来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德国都居于世界前五,说明他们在人文社科领域有较强的科研实力,中国学者发表的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影响力与他们有不小的差距。近年来,ESI在科研评价的应用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某一学科是否入选ESI的排名成为评价一个国家(地区)在该学科的学术水平与影响力的重要指标。本文统计了中国大陆入选ESI的学科以及入选学科的发文量、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希望以此分析中国学者发表的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在横向上的科研影响力。中国学者发表的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以66115篇的发文量在中国所有入选ESI学科中排名第15。被引频次方面,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以528737次被引排名第15;篇均被引频次方面,人文社科以7.99的频次排名第19。从文章的产出、被引频次以及篇均被引频次3个方面来看,人文社科的生产力与影响力都处于入选学科的下位圈。从横向学科比较来说,中国应该更加重视人文社科国际化的研究,产出更多质量上乘的研究成果,从数量和质量双管齐下,提升中国人文社科的实力和影响力,缩小人文社科研究与中国其他学科的差距。

3.2高被引论文分析

ESI数据库中的高被引论文是被引频次在具体学科近十年内中排名前1%的论文,高被引论文占有率=高被引论文数量/该领域总的高被引论文数量。某一国家(地区)在具体学科领域的高被引论文数量是其在该学科学术影响力的体现。经统计,ESI数据库人文社科领域共31053篇高被引论文,分属于118个国家,本文将高被引论文数量前十的国家(地区)进行制表统计,见表4。由4表可知,排名前十的国家(地区)共有高被引论文22720篇,占了人文社科高被引论文总量的73.17%,说明这10个国家(地区)是国际人文社科领域学术影响较高的国家。其中,美国以9899篇高被引论文雄踞第1,占国际人文社科高被引论文的31.88%,其拥有量是第2名的近三倍,是中国的近十倍;而中国仅有1012篇高被引论文,暂居第7,高被引论文的占有率仅有3.26%。从高被引论文的数量和占有率来看,中国学者发表的人文社科期刊论文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学术影响力水平与人文社科研究实力强劲的美国等国相比差距较大。在1012篇中国发表的人文社科国际期刊高被引论文中,中国作为第一机构发表人文社科国际期刊高被引论文296篇(第一机构179所),独著408篇(独著指该文发表机构均为中国机构),作为参与机构发表308篇,见表5。中国独著的人文社科国际高被引期刊论文总被引频次和篇均被引频次均不及以第一机构和参与机构发表的文章。中国作为参与机构发表的人文社科国际高被引期刊论文以85.10的篇均被引频次,超过以第一机构和独著机构发表的高被引论文。从高被引论文角度来看,中国的研究机构是我国人文社科国际高被引期刊论文的主导研究机构,但无论是主导文章还是独著文章,它们的学术影响力都不如与其他国家合作的文章。从这一点来看,未来人文社科研究可以加强国际合作,提升我国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的学术影响力。中国作为第一机构发表人文社科国际高被引期刊论文数量前五的机构分别是中国科学院、中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见表6。其中,中国科学院以87篇高被引论文稳居第一,数量远远多于其他机构,被引频次高达6280次,是中国人文社科研究的最高水平。同时,中国科学院、中南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都是理工科实力较强的机构,但是它们在人文社科国际高被引期刊论文方面有较好“表现”,笔者猜想,这是否与各学科研究的交叉性有关?又或许是因为这些机构的国际化合作水平高?当然,真正的原因需要进一步的深入分析才能明晰。进一步对机构性质进行统计发现,179所第一机构中,有145所机构属于高校,说明高校是中国发表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的主导研究机构,是人文社科研究的中坚力量,有较高的研究水准,但我们也应该清楚,人文社科研究机构过于单一化,并不利于中国人文社科研究的长远发展与国际地位的提升。不同性质机构之间的资源共享、相互协作也是提升中国人文社科学术影响力的方法之一。

3.3热点论文分析

ESI数据库的热点论文是具体学科领域在过去两年之内发表的,并且在发表不久后就受到大量引用的论文。更明确的说,它们是过去两年发表的论文,在最近的两个月内获得了多次引用,这使得它们在同一学科领域的论文中排名前0.1%,它所代表的是论文在相关领域的创新性和前沿性。热点论文占有率=热点论文数量/该领域总的热点引论文数量。某一国家(地区)在具体学科领域的热点论文数量是其在该学科学术创新能力的体现。经统计,ESI数据库人文社科领域共806篇热点论文,分属于67个国家,本文将热点论文数量前十的国家(地区)进行统计分析。排名前十的国家(地区)共有热点论文587篇,占了人文社科热点论文总量的72.83%,说明热点论文数量前十的国家(地区)是国际人文社科领域学术创新能力较强的国家。其中,美国以191篇热点论文位居第1,占国际人文社科热点论文的23.70%,其拥有量是排名第2(英国)的2倍多,约是中国的4.5倍;而中国凭借42篇热点论文排名第4,其热点论文的占有率仅有5.20%。从热点论文的数量和占有率来看,中国学者发表的人文社科期刊论文与前几个国家(地区)相比,学术创新能力不足,与人文社科研究创新能力高的美国等国相比差距大。同时,在42篇中国发表的人文社科国际期刊热点论文中,中国作为第一机构的有28篇(第一机构有18所),独著13篇,作为参与机构的有14篇。中国独著的人文社科国际热点论文总被引频次(387次)和篇均被引频次(27.99次)不及以参与机构发表的热点文章(总被引频次466次,篇均被引频次33.29次),但是差距较小。中国作为参与机构发表的人文社科国际热点论文以33.29次的篇均被引频次,以极大的优势超过以第一机构(篇均被引频次25.61次)和独著机构发表的热点论文。中国共有18个机构作为第一机构发表了人文社科国际热点论文,见表7。其中,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科学院以6篇热点论文并列第一,北京师范大学的热点论文总被引178次,居于首位。可以得知,18所第一机构均是高校,说明高校在中国人文社科研究领域科研创新能力较强。

4突出主题分析

中国人文社科突出主题分析主要基于Promi-nence指标进行。Prominence是通过文章的被引用次数、浏览次数和期刊的CiteScore指标,计算出该主题的热门程度和发展势头,它是一个动量指标,而不是质量指标,由于某些研究领域的性质,有些主题永远不会成为“突出主题”,但这与主题的重要性并不相互排斥。本文通过指定人文社科相关学科的世界领先主题的百分位(Top1%ofworldwidetopicsbyprominence),来获得中国在人文社科具有较高关注度的文献主题,然后,在世界范围内分析中国在具体主题中的影响力和地位。FWCI(FieldWeightedCitationImpact)是学科标准化后的科研论文影响力指标。目前对论文影响力(质量)的测量主要是基于论文的被引用次数,但是由于学科、年份、文献类别等差异,论文的被引用情况会有所不同,因此,需要进行标准化处理。FWCI指标的值是目标文章的被引频次与同学科、同年份、同文献类别论文平均被引频次的比值。

4.1发文量与引用分析

根据突出主题名称逐一在SciVal中统计其发文量、被引次数,再计算篇均被引次数,见表8,中国学者发表的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涉及全世界人文社科前1%的突出主题共56个,表明中国在这些主题研究中比较活跃。在56个突出主题中,中国有31个主题的被引次数排名世界前十,说明中国学者在这31个突出主题研究中的科研实力和影响力较高,得到其他科研人员的认可。

4.2质量与影响力分析

通常来讲,当FWCI值等于1时,表示被分析对象的论文质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FWCI值大于1,表示被分析对象的论文质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FWCI值小于1,表示被分析对象的论文质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余的突出主题FWCI值排名均在世界20名开外。虽然中国人文社科世界前1%的大部分突出主题论文质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从排名来讲,整体论文质量与同主题下其余的高影响力国家存在不小的差距。

国际学术论文范文4

(一)高职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内涵

教师在进行高职数学相关的教学设计时,首先应当明确其大致的教学内容,并针对教学对象的知识水平确定适宜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从而使高职数学的教学工作得以顺利、有效地开展。就一般要求而言,高职数学的教学设计不应仅仅体现出高职数学教学的基本理念,还应当结合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数学教学方案。

(二)高职数学的课堂教学效果

高职数学教师在进行优化教学设计、展示教学成果、评价教学质量等工作时都是以教学目标的实现为基础和前提。良好的高职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是评价教师教学成果的一项指标,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体现。因此,在实际的高职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更加重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具备一定的实际课堂教学中的操作及管理能力。

二、高职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前提的原则

高职数学应当将实现高职数学的教学目标当做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高职数学教学目标就是在充实学生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理论、技能、知识等的自学能力以及实践应用能力,然后培养学生向更高层次的归纳总结、综合创新能力方面不断发展。因此,在进行高职数学教学设计时,在开设并计划必要的专业理论课程之外,还应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出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及安排等。

(二)紧扣教学内容的原则

高职数学在进行相关的教学设计时,必须首先明确告知数学的教学内容是什么。然后教师才能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紧紧围绕所应教授的内容,找出教学的重点及难点,并根据重难点合理规划教学时间、安排教学任务、寻求适宜的教学手段等。只有教学设计与教学内容实现完美的契合,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以实现教学目标。

(三)结合实际的原则

现如今高职学生基础能力的水平层次高低相差较大,这就要求高职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的问题。因此,高职数学的教学设计必须使学生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尽可能地应用于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中。

三、高职数学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数学教学中对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不够重视

高职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是简单枯燥的教学内容的总结归纳,而应尽可能地丰富教学方式,以求能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特别是现在的高职教育越来越重视知识的实践性与应用性。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已经与时代的需求脱节,教师必须注重学生自身学习积极性的发挥。但是,就大多数高职学校的数学教学现状而言,教师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方面的重视度仍不够高。这就对最终的教学效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二)教师尚缺乏利用多媒体设备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综合能力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方便,也对高职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高职数学的教学目标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时代的新知识,并不断创新出更高层次的知识。因此,高职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就必须有效地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大多高职数学教师的专业能力都很好,但在多媒体设备的使用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方面却缺乏足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高职数学教学内容与教学课时之间不成比例

各个高职院校都对高职数学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课时等都作出了一定的调整。但其所能安排的教学课时实际上仍然难以满足教学内容的需求。这就造成高职数学教师在教学时不得不加快教学进度,很多内容都只能一语带过。这样,学生根本就难以学到更深层次的知识,也难以很好地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的提高。

四、促进高职数学教学设计优化及课堂教学效果提高的有效措施

(一)科学利用多媒体设备和计算机网络技术

科学利用多媒体设备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已成为高职数学教学未来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在传统的口语表达及板书的教学方式难以满足高职数学教学中对定积分、曲线等教学内容的再现时。多媒体设备如黑板、电视、计算机、投影、幻灯片、视听光盘资料等的出现则有助于相关空间及动态图像的模拟,具有极强的直观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便于对空间形象进行理解和想象。

(二)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型及主动性

在高职院校中,对学生的约束力不比中学时那般严格。学生的学习一般都是靠学生的自觉性。因此,自觉性较差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知识,甚至不再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一项重要任务去完成。在此情形下,教师即使在教学设计中费劲巧思,缺乏学生主动配合也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教师就必须从学生的思想观念抓起,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三)结合高职数学的教学特点调整教学方式

国际学术论文范文5

小学阶段高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对较为抽象的科学概念、规律等往往感到难以理解;而利用信息技术的模拟功能,就可将一些抽象的科学概念模型化、具体化,很受学生的欢迎。例如,在“光的反射”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动态地展示平面镜成像的过程。具体过程为:画面上呈现从物某一点S射出两柱光线到达平面镜,再经平面镜反射形成反射光线进入人眼,并生成两柱反射光线,其反向延长线相交于一点,即为S的虚像S′。同理,物体上其他各点也分别像上面那样生成虚像点,这些虚像点合在一起即在平面镜中呈现出整个物体的虚像。这样,就将较为抽象的平面镜成像原理以课件形式形象而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能轻松地认识和理解平面镜成像原理。上述做法能帮助学生降低想像思维难度,促其在脑中形成直观的认知模型和建立相关科学概念,从而增强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二、利用“缩放”功能,实现对宏观和微观事物的有效观察

对宏观和微观事物的观察活动是小学科学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而利用信息技术的“缩放”功能可以克服传统教学观察不全面、可见度不足的问题。例如,在“微小世界”教学中,若采用光学显微镜,则其放大倍数有一定限度;而改用多媒体投影仪将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细节图像呈现给学生,则其很容易就看清楚“微小世界”了。上述例证表明,信息技术可使学生对观察对象有更全面、更清晰的认识,从而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超时空”功能,创设科学教学情境

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的“超时空”功能,轻易地营造、呈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产生探究科学问题的热情,达到震撼其内心、改变其认知的效果。例如,在进行简单电路教学时,教师可用多媒体呈现流光溢彩的城市夜景、璀璨迷人的圣诞树,以利于激趣设疑;再用两个设问(“是什么使夜间城市如此美丽?是什么使圣诞树如此璀璨迷人”)引导学生直奔主题,从而将注意力集中到该节课的研究内容上。

四、利用“快速信息反馈”功能,及时纠正学习中的偏差

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快速信息反馈”功能可实现及时的教学反馈,克服常规教学难以及时反馈的局限性。例如,在“观察校园里的大树”一节教学中,教师可收集一部分学生所画大树的简图,然后选择几幅典型画图加以展示、点评,这样,就能使学生认识到科学观察时的画图与美术画图是有区别的,即科学简图要尽可能地客观反映事物的主要特征。

五、利用“漫长和瞬间”的时间转换功能,能在短时间内轻松呈现科学现实中“漫长”的变化过程

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的课件能在短时间内将事物的变化过程快速地呈现给学生。例如,在进行“植物的生长变化”教学时,学生经历的观察周期都较长,往往受各种因素的干扰而产生观察不连续、认知缺失等问题。对此,利用课件就能在较短时间内模拟展示出植物从种子发芽、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衰老死亡的生命历程,帮助学生对植物的生命周期有一个更全面且连续的认知。

六、利用“因特网”功能,扩充科学教学资源,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发展

国际学术论文范文6

1.南方果树栽培技术课程改革探索的教学方法。

近年来,我国的职业院校均不同程度地采用了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授课,南方果树栽培技术课程也可以借鉴此方法,将各类果树的栽培管理分设成不同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动手栽培管理各类果树,从而真正熟练掌握各类果树的栽培技术。

2.南方果树栽培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理念。

南方果树栽培技术课程虽借鉴了目前各类职业院校应用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法,但也有自身的特别之处,主要体现在教师给学生设计布置了任务后,每个任务都是既有理论知识的反复巩固,也有工作技能的师生同步实操强化训练,更有师生共同的评价与进步。特别突出的教学理念是师生同步实操工作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处于平等的工友环境中,使学生能够较为轻松地减少压力,从而熟练掌握果树栽培的技术方法。

二、南方果树栽培技术课程应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的具体过程

(一)南方果树栽培技术课程的任务设计

“任务驱动”教学处处体现“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路,所以教师的主导性要首先体现在教学任务的设计上,任务设计的精彩与否也决定了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因此,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以“学生为中心”,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同时也要兼顾专业教学的需要、课程本身的需要、社会职业岗位技能培养的需要。综合以上,南方果树栽培技术课程教学任务设计如下。整门课程的教学知识点可以设计为一个大的综合性任务:高级技能型果树工的培养训练,教师对高级技能型果树工(即学生)培养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果树栽培基本知识的了解和栽培管理技术的掌握,那么教师则可以根据培养训练内容要求结合校内果树品种资源及授课时间设计出若干个子任务,即:若干种南方不同类别果树的栽培管理,使学生在栽培或管理若干种果树的过程中熟练掌握果树栽培的技术措施,同时将果树栽培基本知识的学习穿插于若干个子任务当中进行学习。

(二)教师教学及学生训练过程

教师在第一次上课时将课程总任务利用任务单的形式下达给学生,并向学生详细介绍整个任务完成过程及需要注意的事项,第二次课开始进入子任务的完成。每个子任务可设计为6学时,第1~2学时的初始内容即为教师向学生下达任务单,然后教师与学生共同根据任务单内容与要求讨论、交流本任务的理论知识,理论知识讨论结束后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对第3~4学时将要动手实操的任务工作步骤进行讨论,然后师生共同讨论修正工作步骤。为加深学生对本任务理论知识点的理解,在1~2学时结束时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将本任务的理论知识点及3~4学时的实操工作步骤整理记录于本课程专用的工作任务记录本上规定的表格内。第3~4学时课上,教师对本任务重点要培训的工作技术方法进行实操示范后与学生同步进行工作过程操作。在师生共同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可随时讨论、点评、修正,直至实操工作任务完成。第3~4学时结束后,同样要求学生对实操过程记录于课程专用工作任务记录本上规定的表格内以达到巩固的目的。在第5~6学时课上,师生共同对照工作任务记录本记录的理论及实操内容进行回顾、讨论、评价,并对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工作步骤进行重点讲解,最后,学生需将本工作任务完成过程中自身的不足及优势进行记录。

(三)学生考核

1.考核体系构成。

本课程学期结束后,对学生的考核主要从整个学期完成每个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的出勤情况、工作任务理论知识学习过程、工作任务实操过程、期末考核等几方面进行。其中,学生出勤情况占考核总成绩的10%,工作任务理论学习课堂表现及课下记录情况占30%,工作任务实操过程表现及课下记录情况占30%,期末理论考核占30%。

2.考核依据。

考核体系构成要素的依据为:学生考勤记录表,学生课堂表现记录表,课下的工作任务记录表,期末理论考试卷。

三、南方果树栽培技术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效果

国际学术论文范文7

好的教案设计,是对一节课的重要规划,既要确定教学目标,也要明确教材的重难点,同时还要设计一堂课的教学方法、每一个教学环节等。教师在进行教案设计时,要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要立足于构建高效课堂,对于一堂课要进行精心编排。其实教师在进行教案设计的过程就是课堂构思的过程,好的教案,要预设教学环节,同时也要把教师应说的话进行提前设计。教师如果不精心准备教案,就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纰漏,导致课程安排不够紧凑。因此,教师在进行教案设计时,要把教学过程摸清,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毕竟教案需要不断完善。教师要保存好自己的教案文本,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和丰富,逐渐让自己的教案趋向完美和高效。

二、确定清晰可行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必须明确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是一堂课能否上好的关键所在。明确教学目标,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依据教学目标,把握教材内容。众所周知,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教材文本在进行编排时,就已经明确反映了教材的编排意图、知识点的分布等。教师在进行备课的过程中,只有明确教学目标,才能有效地对教材进行处理。具体而言,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立足教学目标,从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分析。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体现三维目标的有效落实。针对小学数学的具体特点,教师应该把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放在对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上。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比较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兴趣培养放在一个显著的位置,同时还要兼顾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在落实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通过检测来检验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这样既符合教育精神,也符合课程改革的理念。教学目标要具有指向性和针对性,要能在课堂教学中切实有效地予以贯彻。

三、有效把握教学的重难点

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另外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有效把握一节课的重难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对教材的重难点把握不到位,首先是不利于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其次会导致课堂教学过于分散,使学生听课后无法把握教材知识,不能做到学有所获。教学重点是一堂课中教师依据课程目标确定的,一般而言,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只集中在一两个知识点上,教师要通过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有效把握,并在课堂上充分落实。教学难点一般而言是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需要教师运用教学艺术和教学技巧,深入浅出地给学生讲解明白,让学生真正理解。例如在给学生讲解“找规律”这一内容时,依据教材给出的场景,给学生规律性地摆放了三种物体:盆花的颜色依次是蓝、红、蓝、红……彩灯的颜色依次是红、紫、绿、红、紫、绿……彩旗的颜色依次是红、红、黄、黄、红、红、黄、黄……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大家能观察到盆花、彩灯、彩旗这几种物体的摆放规律吗?按照这种规律,右起第12个是一盆什么颜色的花?”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有些教师认为让学生通过计算的方法找出简单的周期规律是重点。但笔者认为,这节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多样的方法找出规律,运算只是其中的方法之一,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计算的具体方法,这样才抓住了问题的本质。

四、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生成

教学设计是理想化的课堂,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其实是教学生成的具体效果。教学设计最终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学实践去检验其设计得科学与否。因此,教师要把教学设计落实到课堂中,并不断完善教学设计。例如一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会设计一些师生间的互动或者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在设计之前一般只是设想,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遇到一些状况,比如由于学生知识的不足,导致教学环节不能充分有效地开展;或者由于预留时间不足,导致在活动后,教师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去发现和改进。有的时候,课堂教学的生成效果和不同班次间学生的差异性也具有密切联系的,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针对不同班次学生的具体情况要进行适当地调整,这样才能收到预想的效果。教学设计是理论,课堂教学是实践,教师必须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设计。

五、结语

国际学术论文范文8

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智力成长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面对这样的差异,必须打破以往按统一模式塑造学生的传统做法,根据不同的学生数学水平,分层次设计作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力求让所有学生通过努力能完成,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层次的作业完成中获得自信和得成功的喜悦。针对学生的能力层次,将作业的难易程度分为三个层次,它们分别是A、B、C。能力较强、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选择A,中等的可选B,稍差可选C例如:在教学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之后,我便设计了如下的作业:A、一个长方体纸盒的底面积是24平方厘米,底面周长是24厘米,它的表面积是108平方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B、一个长方体纸盒的棱长总和是60厘米,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C、一个长方体纸盒的长是5厘米、宽是4厘米、高是3厘米,做这个纸盒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纸?它的体积是多少?此种设计可以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避免作业的单调、枯燥,是充分体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堂与课外作业的设计的思考

2.1课堂作业的设计

2.1.1具有一定难度的A类题

这类题较难,需要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的运用,有的甚至需要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才能够找到答案。这样的题对学的探索、合作、交流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思考题类似。

2.1.2中等的B类题

适中的题型既要保持一定的基础性,又需要对学生的思维进行一定飞发散。适用于大多数的学生,可以让大多数的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前提下了解新知识,以便更快、更好的熟悉好掌握新知识。

2.1.3难度的C类题

练习一系列最简单、最基础的,并且还能与课本上的例题相似的题型。适合学习数学比较困难的学生进行操作,有利于他们理解和巩固旧知识,从而走出困境,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以便建立起对学习数学的信心和乐趣。

2.2对课后作业的思考

现在的数学课作业基本上都是一些书面的作业,形式十分的单一,最终的结果不是对就是错,没有多少创新,让学生比较烦。因此在进行课外作业设计的时候应该尽量避免机械化与程式化,要力求有创造性,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要注重实践操作,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如:学生学习了“克和千克”后,可以布置这么一道作业:让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到菜市场买50克、100克、1千克、5千克的东西,在称东西时注意观察台秤上的指针和刻度,并让学生用手感觉一下这四样东西的重量。这样的数学课外作业可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并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做课外作业的兴趣。

3设计开放性的作业开放学生的大脑

通过作业可以对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深刻性、创造性与批判性。但是传统的作业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所以应该设计“开放性作业”,通过开放性的作业队学生的思维进行培养,通过“多种解法”、“多种答案”让学生积极的调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题,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增强学生的穿心思维。例如,学习“百分率的应用”后,可设计这样的作业:602班有55名同学,在一次联欢会中,班委会决定每人购买一个冰激凌,如单买每个3元,如批发,购买一箱(20个)可打九折,购买三箱及三箱以上打八五折,利用以上信息,说说你的购物方案。学生在作业中提了多种购物方案:第一种是单独购买,全班共付:3×55=165元;第二种是班级统一购买,买两箱再加15个,全班共付;3×90%×40+3×15=153元,钱少花12元;第三种是班级统一购买,买三箱,全班共付:3×85%×60=153元,冰激凌多买了5个,还少花12元。经过一系列的讨论之后,学生会发现后两种方法是比较实惠的,而且最后一种方法是最为合算的。如此开放性的作业,能让学生对所获信息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会得到不同的解决结果,并从中发现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闪烁着学生独特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在完成作业中体验到思考的快乐和创新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