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美学论文范例

形式美学论文

形式美学论文范文1

传媒系学生绘画、表演方面有专长,那么,如何把国学教育融入到她(他)们的专业学习和特长展示当中,让学生们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融进国学元素,既促进了专业技能的学习与提高,又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由此,在传媒系教师的专业指导下,一幅幅学生的传统国学Photoshop作品,标志着校园文明、进步的摄影作品随之诞生。学生在其中得到了学习的乐趣,收获了教育的意义。

二、日常管理中出现频繁的不良现象,通过学生自己创作作品开展自我教育

传媒系开展“国学处处在”主题绘画、摄影作品展。其中,以学生宿舍“违规电器”为主要描绘对象的绘画作品,比如血淋淋的电热棒等,深深震撼了在场观众。同时,学生从中接受了最生动的“禁止使用违规电器”的教育。避免了有些顽皮、不听话学生不顾劝阻、我行我素的行为。

三、强化网络教育手段的运用

当今信息大爆炸,大学生几乎每人一部手机,有电脑的也很普遍。上网非常便捷,因而传媒系鼓励辅导员通过QQ群、日志、微博、博客和学生网络交流,掌握学生思想状态。一方面将学院通知、就业信息及时通过日志传递给学生。另一方面,每一个班级都至少建立一个班级群,包括学工办主任和任课教师都加入在内,有事情,辅导员和学工办及时提醒,达到了很好的工作和交流效果。传媒系更加注重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管理,通过网络使得敏感话题、学生质疑的问题及时能够解决,也让学生充分理解教师的工作意图。例如辅导员教师的“青春向上”、“你辅导员是谁”的日志,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也拉近了师生的关系。我发表了腾讯日志“想我闺女了!”写出后,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老师作为一位母亲,像他们母亲曾在他们小的时候,在对待自己孩子和工作两者之间尽量平衡与无私付出。后来,我又发现在有些学生中间错误流传着赶在12月21日世界末日之前,要抓紧时间谈场恋爱的说法,世界末日的谣言不攻自破,但快速恋爱的风悄然刮起,时间又接近了期末,召开辩论会已经来不及了。怎么办呢?最后,我利用晚上休息时间,上网搜索关于爱情的名人警句。最终,经过一个多小时的仔细挑选和运用,我写了篇“写给想爱的孩子们”的日志。随即,就有大一的男学生和女学生了解了教师的良苦用心,开始谨慎地思考自己萌发的感情是否正确,经得起考验。后来,通过群里学生的聊天,就发现学生,特别是女生,充分注意了自己这方面的想法。

四、让工作在细微中折射出力量,在学生内心产生持久教育意义

学生管理中,有大量要成文的任务要完成。如果只为了完成任务而工作,我想,从表面上看,工作做得一定是不错的。但是,学生是否已经形成了大学生活中乃至一生都受用的自觉的良好学习与生活习惯,是否从内心接受了学院领导和教师在管理上的良苦用心,是否真正促进了自身素质的提升。这些,都是需要管理人员花大量的、细致的、表现在文件工作以外的功夫才能实现的。例如,如果学工办递交了一位学生的经济困难生申报,那么,从对该生日常行为的观察、到和他具体的谈话、到同学们对他的评判,最终,辅导员要做出一个全面、综合而准确的判断,这是一个科学而真实的评定工作。我们不能让一位困难生因得不到帮助而影响学业,但也不能让学生为此做出欺骗的事情。可以说,为学生提供帮助的过程是一个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的过程,毫厘之间,谬以千里。那么,一位贫困女大学生如果在校内得到了适当的帮助,她就适当减少了在不太成熟的年龄,过早地在社会上为了经济而打各种零工,从而过早接触到比较复杂的社会环境,又由于不知如何应对而陷进泥沼当中去。有的女孩子穿戴得不错,却往往是自己拼命去打工挣钱,不惜耽误学业,甚至不惜交结一些闲杂社会人员。所以说,经济困难生的评定工作在一个方面是为了营造安定、良好的校园环境在做贡献。另外,经济困难生的评定只是这项工作中的一个阶段,接下来,对她们正确认识和接受自身条件,从而以健康、良好的心态面对他人,面对生活,取得学业和事业的成功,这是更长期的工作。因为,经济困难生成功榜样的树立对其他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又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所以说,图省事、图清闲、图快捷,片面追求表面速度的工作方式和态度是不负责任的做法,不能称其为优秀管理工作者。经统计,半年的时间,学工办做的有据可查的行文工作共有近五十项,就按每项工作平均需要两到三天能够完成,我们就需要150天完成。即五个月的时间。那么,如果没有高度负责的精神,管理者就没有了和学生谈话、关心她们、为她们提供个性帮助与更深层次教育的时间了。

五、结语

形式美学论文范文2

一、情感教育对高中美术教学的重要作用

1.情感教学能够畅通师生之间教学鸿沟

师生之间由于扮演的角色不同、所处的时代不同、性格特点不同,难免会在物体认知上出现摩擦,但是人们却一致认为天鹅是美的、丑小鸭是丑的。所以说师生之间“异”不是重点,“同”才是教学关键,而连接不同个体心灵的纽带就是我们提到的情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交流,就是教师传输知识的载体,高中生在面对莫名压力的时候,课堂会形成一种无形的紧张尴尬,情感交流将会打破这种结缔,形成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

2.情感教学能够锻炼学生创造感悟能力

如果我说“这幅画是一个美丽的姑娘”,学生或许会单纯的想到这就是一个长相不错的姑娘。如果我说“图中勾勒了一位姑娘,她正在为流浪动物,搭建一个温暖的家”,学生就会想到这是一位非常友爱、有同情心的姑娘,即使她长得并不倾国倾城,但是却有一颗无比善良的心。美术作品大多来源与生活,但它却是现实生活的升华,情感教学的融入能够帮助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创造美。

二、情感教育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借助情感教育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情感平台的建立是教师提供感情教育的关键,美术作品是作者心灵的真实写照,单纯用眼睛看、用耳朵听,很难领悟出其中的真谛,也很难发现其中的精华;而情感效应是教师传承无形知识的重要手段,借此来塌实师生之间的共鸣,更有利于学生带有兴趣和好奇参与到课堂中;美术的内容丰富多彩,学生不仅可以从中学会许多理论知识,还能够从作品中读出作者的心内世界,在赏析和对比中,作品已经成为观看者和创作者之间精神交流的媒介,而达到这一层面情感交涉不可或缺;美术实践课要求学生亲身体验,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写生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接触真实的世界创造了条件,这是自然美到艺术美再到心灵美的过程,使他们摆脱现实压力,走出课堂阴影。

2.借助情感教育创设良好学习环境

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能够使学生放松持久劳累的精神状态,这是提高教学效率,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情感交流一方面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有利于和谐课堂环境的新创建。新形势下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来实现情感教育与美术教学的融合。首先,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身修养永远是一名老师应该锲而不舍追求的目标,任何学生都喜欢博学多才的老师,再加上自由平等的沟通方式,课堂将会是美术教学的圣殿;其次教师尽可能在课堂中使学生独立,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曾经见过很多高中美术课堂,完全是机械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没有自己的意见、不敢大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是对高中生创造力的扼杀。

3.借助情感教育发挥学生创造想象

高中美术教学的重点已经不在是单纯理论知识的学习,而是以美术作品为载体,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就是学生愿意敞开心门、投入到对美术作品的鉴赏中,情感教育正好可以帮助教师构成严密的情感脉络,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但教师要特别注意,课堂中要尊重不同学生的个性建议,只有这样才更利于授课的展开。

三、总结

新形势下,现代化教育理念的萌生,对高中美术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这是目前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产物,也是美术教育改革的催化剂;情感教育的融入能够有效应对改革之后的教学模式,对实现高效美术课堂有极大帮助;本文在简述情感教育可行性以及重要作用的基础上对实际开展方式进行了论述,希望能够为同行提供借鉴。

作者:刘燕 单位:山东省曲阜市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第二篇

一、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形势下,终身教育制度的建立,学校教育只有进行改革,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以往的美术课堂教学存在一些问题:教学方法单一,经常使用“满堂灌”“注入式”“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偏重知识的学习,忽略技能的培养;强调统一步伐,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等等。因此,国家教育部门积极推动新课程改革。为了满足时代的要求和学校长远的发展,应该在新课改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全面提高公民的素质,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此,自主学习的方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美术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美术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学习、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二、美术学习的需要

新形势下从美术的特点来说,其本身应该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学生不同的知识储备、兴趣爱好、个人经历等个体差异,会对学生的美术鉴赏活动产生影响,导致即使鉴赏同一作品时也会有不同的认识和体会,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赏析。鉴赏也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学生通过阅读文本,结合图片,探索、研究、理解、发现画家对这个世界某个方面的感受和思考。但是长期以来,教师拥有对教材文本的绝对的解释权,在课上从作品外在的表现到作品的内涵,条分缕析、包办代替。这种教学方式讲解得周到细致,分析得深刻透彻,但是剥夺了学生对作品个性化的理解,抹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创造性。久而久之,学生对美术鉴赏就失去了兴趣,课堂教学也失去了活力。

三、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新形势下自主学习是个体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有学者说过:“只有在自主劳动中,人才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去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因为只有在自主劳动中,人才有选择的权利,也才会有被选择的权利。而对于现在仍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来说,这里的自主劳动就是自主学习。当今社会要求个体必须通过自主学习不断掌握、更新知识与技能,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并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终身学习是每个人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一个“由学习者自主地选择适合的学习手段和方法,然后再通过其终身的生涯来进行”的学习。因此,从个人成长来看,自主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四、结语

形式美学论文范文3

关键词:幼教期刊;编辑美学;必要性;基本原则;内容;美学体系

幼教期刊是积累、传播幼儿教育知识的物质载体。幼教期刊的编辑工作,作为一种人类自身的意识行为,就像马克思所说的,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一种创造性劳动。幼教期刊的编辑不论是有无意识,也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在按照一定的审美趋向进行期刊的策划、编排。虽然现阶段并没有“幼教期刊编辑美学”这一专有名词,但随着我国报刊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研究幼教期刊编辑美学的要求也会越来越迫切。

一、构建幼教期刊编辑美学的必要性

(一)幼教期刊编辑美学是幼教期刊自身发展的要求

我国古代较早时期的书册大都是以竹简为主要的载体,这种形式是以造纸业没有出现为前提的,主要是出于实用和经济的考虑。东汉时期随着造纸术的发明,纸质的书册开始出现,其是以线装书为主要的载体形式,虽然表面看来较竹简的形式美观,但仍旧是以合乎实用为主要的目的,这个时期还不能说就具备了一定的美学理论。随着现代期刊编辑事业的产生和人们在阅读过程中对享受美的追求,审美意义对于期刊编辑的影响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对于期刊整个出版过程的美学追求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二)幼教期刊编辑美学是完善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途径

美学是研究人类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一门科学,它对各门艺术理论的研究具有方法论的意义。[1]但美学理论是一种高度抽象的理论体系,它需要现实的能够具体表现审美标准的客观事物来对美学理论进行阐释,因而出现了涉及各种艺术门类的美学分支。幼教期刊编辑美学作为美学的一个分支,可以扩展美学的理论体系,对于美学系统的总体建设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

(三)幼教期刊编辑美学是读者和作者对于期刊发展的要求

幼教期刊的读者虽然范围较小,主要是幼教工作者、幼儿家长以及一些对此方面感兴趣的读者,但是他们对于幼教期刊的要求并不会因此而降低。而另一个方面,幼教期刊对读者的美学影响则是深远的,将由读者带给他们的教育对象——幼儿。同时,对于幼教期刊形式美、科学美和装帧美的要求,也会因为其他类型期刊编辑美学的提高而有所要求。因此,构建幼教期刊编辑美学体系,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读者和作者。

二、幼教期刊编辑美学的基本原则

幼教期刊的编辑过程需要遵循一定的活动原则,编辑美学也是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构成了指导幼教期刊编辑活动审美行为的准则,我们暂且称之为幼教期刊编辑美学原则。

(一)文字语言的简约明了

《文心雕龙》提出的“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同样可作为幼教期刊文章语言的审美特征。通常期刊对所登载的文章有一定的字数要求,这样做是为了较为经济地利用有限的版面,尽可能容纳更多的知识和信息。这就要求在期刊编辑的过程中,对于所审查的对象要去其糟粕而取其精华,尽量删掉多余、重复和无用的内容。当然在运用此项原则进行编辑时,不能因为简约的需要而将稿件内容割裂开来,我们所倡导的简约原则是在保证文章内容的连贯一致基础上的。

(二)总体内容的充实丰富学术期刊的一个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为读者展开该学术领域的研究前沿、实践脉络和发展方向,阐明事物、现象或者问题的本质,运用清楚、完整的语言进行充分的表达。因此,幼教期刊在编辑过程中要做到对于编辑对象的内容和形式上的统一,力求达到深度和广度上的目的。要将这一原则贯彻始终,就要进行切实有效的选题,表达的内容要具有说服力,材料具体翔实,文章重点突出,版面优化。

(三)创新发展的个性凸显

幼教期刊的发展,同样需要求变创新,根据新的情况、新的形势做出一定的变化。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幼教期刊也应当以正确恰当的变化手段,使期刊在不同时期的局部内容上具有鲜明的独特性,但又不至于破坏整体上的一致性。创新发展意味着期刊内容和形式上的多种变化,以求版面和整体具有动态的、立体的美感;个性凸显则意味着保持幼教期刊的独特品质,不因多变的形式而丧失其最本质的幼教特征和幼教情怀。

(四)期刊整体的和谐一致

国家一直在强调建设和谐社会,将和谐一词用在幼教期刊编辑美学当中,能够使得期刊编辑的各个方面按照一定的规律和秩序排列组合或者相互运动,从而产生出较为完美的配合。幼教期刊编辑美学活动中所讲的和谐一致原则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形式的变化与内容的要求相互协调一致;二是局部与整体之间在表现特点、布局机构和比例关系等方面相互协调一致。[2]和谐一致原则的应用,使得幼教期刊呈现出主次分明、图文相宜的效果,能更好地发挥其传授知识于人的作用。

三、幼教期刊编辑美学的内容

幼教期刊编辑美学体现了编辑人员对于期刊美的追求,具体表现在版面设计的形式美、期刊内容的科学美、学术论文的结构美和刊物装帧的技术美。[3]幼教期刊要体现幼教事业的特点,与幼教的学术定位、内容和风格相吻合,就要形成刊物独特的、个性化的版式和封面设计风格,让人们在众多学术刊物中能够快速找到,并感染到幼教的气息。版面设计的形式美,主要体现在充满生机和幼教气息的视觉感受,让人一眼就有“想看、喜欢看”的美感享受。期刊内容的科学美,主要体现在所刊登的学术论文蕴含的科学性上。论文内容要求客观、科学和完备,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能够经受住时间的检验。学术论文的结构美,则要求所登载的论文要结构合理,内容详尽,格式正确,真正能够体现出学术论文所应具有的外在格式要求。而刊物装帧的技术美,则更多体现了匠心独运的对美的追求,通过一定的装帧技术,使期刊更好地凸显出文章内容和编排上的编辑美感。不论用哪种手段和表现形式装帧期刊,都应以期刊内容为设计的依托和灵感的源泉。幼教期刊编辑美学,要求在期刊编辑的过程中不仅要达到文章内容上的科学美感,还要在形式和装帧技术上力求达到美学的要求,这不仅仅是期刊自身继续发展的需要,也是读者和作者对于现代幼教期刊编辑的更高要求。

四、幼教期刊编辑美学的研究方法

(一)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幼教期刊编辑美学是以马克思主义审美观为基础来认识编辑工作的,并由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编辑美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幼教期刊编辑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具体现实,结合马克思主义原理将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变为抽象的一般原理,并继续指导着幼教期刊编辑美学的实际进程。

(二)坚持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逻辑的方法要求在事物的运动过程中,揭示某一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历史的方法是从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来研究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脱离了历史的方法,逻辑的方法就可能不能够认清事物发展的前后联系,就会变得孤立,而没有逻辑方法的运用,历史的就只能还是历史的,没有任何的发展变化可言。因此,对于幼教期刊编辑美学的方法研究,要坚持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相结合,从现实和历史两个角度看待事物发展的规律,更好地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

形式美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镂空;书籍封面设计;审美

封面是书籍装帧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称为“书衣”,在书籍的整体设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书籍封面能否快速吸引读者的兴趣,引导读者浏览书籍内容,首当其冲的就是封面的设计构思。作为实用的装饰艺术,封面的设计形式、格调与美学品位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每一位读者。封面也是书籍内容的精华凝练,更是书籍精神意蕴的形式化体现。因此,充分了解书稿的风格与内涵,合理开发新的封面设计形式,做到构思新颖独到、富有感染力,是封面设计的最终目的。随着近年来镂空艺术在各类设计中的广泛应用,其独特的立意风格能为现代设计带来独特的审美形式。不断挖掘传统韵味,反映时代精神,从而折射出设计者对美学意识的感悟及对形式美的追求与创新。

1镂空的表现手法

书籍封面使用的技法必须服从此书的精神内涵与装帧的整体效果,只有把握了封面与书籍内容间的内在联系,才能在此基础上创作出符合读者审美要求,具有时代感的封面设计。镂空是在物体上雕刻出穿透物体的花纹或文字,是在平面或立体空间内进行挖透的一种艺术手法。传统民间工艺剪纸就是比较常见的镂空艺术,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洋溢着浓厚的民族色彩。书籍封面中的镂空手法一般以局部镂空为主,不同于整体镂空,局部镂空仅限于单个页面,因此需注意更多的细节表现。在局限的封面上进行镂空设计,除了位置、形态与大小,镂空部位与封面上的图形、文字的结合以及与周围页面的关系均需考虑,设计师应根据书籍封面的材质特性,有意识地对镂空形态进行调整。若镂空面积过大,可能会破坏封面的整体效果,也不易于存储。此外,镂空线条交接处的处理也需注意,可将原本复杂的形状简化,或放大镂空形态之间的链接处。根据镂空形态、位置、大小的不同,观者更容易从视觉、触觉上理解设计师所表达的意图,促使信息的完整交流。随着激光等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引入,这门技艺突破了原有的局限性,镂空形态变得愈加多样化与精致,也极大地提高了制作效率。

2镂空的审美趣味

2.1体现传统韵味,丰富视觉语言

书籍封面设计首先要符合书籍的整体风格,可根据内容匹配传统的镂空形态。例如,曾被评为最美的书的《蓝印花布》摄影集(图1),不同于传统的书籍封面设计模式,不是单纯使用蓝印花布吉祥图案来填充封面,而是在局部做了蓝印花布纹样的镂空工艺处理。封面中透出的一块块蓝色花卉实为扉页的底色,体现出书籍整体的纸质工艺与镂空艺术的传统韵味,是蓝印花布技艺的微型直观体现,很好地传达出这门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清新之美,素雅宁静,独具匠心。由于镂空之后的页面会被分割成形态各异的部分,每部分的面积大小、疏密对比形成了一定的节奏与韵律。镂空后的空白之处与封面上的图文版面之间形成虚实对比,整体视觉效果上的不完整性打破了原本沉闷的单一化的设计方式,改变了观者对传统书籍封面的视图方式,加强了书籍自身的可塑性,丰富了书籍整体视觉语言。图2的中式菜谱封面,采用了阳刻剪纸镂空的工艺手法,将轮廓线以外的面积除去,线线相连,流畅地体现出图案的负形,整体效果玲珑剔透,具有浓厚的东方韵味,体现出中式菜品的品种精细与精美烹饪。这种传统文化元素的巧妙嵌入也是中国本土文化审美意识的回归。

2.2虚实光影,营造空间层次感

好的封面设计应在内容的安排上繁而不乱,层次分明。镂空的形态与其在光线下所形成的影子可产生光影呼应的形式美感。书籍的形态亦由原本的六面体变成多面体,由此带来了更为立体的视觉效果,让设计师能够在有限的空间中多角度地表达自己的设计理念。镂空的一个重要语义即“透”,不仅透出了各种形态,也能透光、透气。图3的书籍封面使用整齐的镂空线段营造出一个鲜明形象的囚笼空间。扉页的人形似乎透过囚窗向外呐喊,直观的设计表现方式与封面传达的语境信息一致,有一种打开封面即可解救的冲动。通过镂空页面去探索书中未知的知识,纵深感强烈。图4的规则圆形重复排列本是单一与秩序的表现,通过局部镂空丰富了封面的层次变化,浮浮沉沉,让点具有了灵动跳跃性,增添了封面的节奏感与韵律美。局部既富有变化,又和谐统一。由此可见,镂空元素所体现的负空间可以营造出空间层次感,好似在一个拥堵的密闭空间中出现的透气口,让观者感受到另一种视觉空间,极大地发挥了镂空的互动效果。

2.3主体形象突出,激发想象力与趣味性

镂空的形态除了常见纹样之外,字体也是很好的选择题材。书籍封面设计中对字体的选择与设计,都是基于对书籍内容的理解。文字在设计中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不但能够传递信息,也能使寓意符号化,是图形元素的组成部分。将书名进行大胆的镂空设计,不但强化了可读性,同时又深化了形象感与趣味性,通过个性特征传达了书籍内涵,增强了视觉效果。例如,图5《给力,奔!》,此书封面的镂空形态是一个“奔”字的创意字体变形,异常醒目。部分笔画解构重组,线条圆润和谐、厚实有劲,紧扣本书标题。“奔”与“跑”不同,“奔”是一种积极勃发的强势运动状态,封面设计中突出了这种动势感,视觉冲击力强烈。此外,镂空技法的运用让原本单一的平面性具有立面透视感,内里的留白赋予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两层相叠造成了错落有致的凹凸肌理,部分笔画的分解形似箭头,而箭头具有方向指引性,目标明确。整体封面设计没有过多修饰语言,简洁明快,以传统中国红色为主色调,热情而鲜明,红色犹如热血沸腾,具有勃勃向上的生命力。作为一本高校青年教师的创新教学论文集,有力地体现了勇于创造大好空间,展示自己所能开创辉煌明天的积极进取态度。通过镂空部分塑造主体形象,主动引导观者去感受封面所要传达的主题思想,这种减法造型能够保留主体形象并使其更为醒目突出,视觉效果强烈。书籍封面设计往往要求设计者首先了解书里的内容,总结出核心概要,再融入封面设计,使封面与内里完美结合。图6《小红人的故事》,封面是一个呼应主题的镂空形式红色小人,通过装饰外形的线条切割,使得“小红人”与整个封面既有分离又有连接,用这种对称的人形作为生命的符号,整体造型朴拙童趣、纯朴浓郁,与书中展现的神秘而浓郁的乡土文化浑然一体,极具个性特色。传统镂空艺术在造型的处理上既要抓住对象的主要特征,又要做到形态连接自然,因此必须形象鲜明突出,将书籍特有的内容以情绪化形式表现出来,借此传神,这种表现形式与在平面上直接描绘图形相比更具特色,在视觉上与触觉上分别带来了不同的韵味,激发了想象空间。

3结语

书籍封面不仅能保护、美化书籍,更重要的是能传达书籍的内涵信息,承载书籍形象。优秀的封面设计犹如锦上添花,语言顺畅、立意明确,既能体现书的内容与性质,又能带来完美的视觉体验,引起读者的共鸣,激发阅读兴趣。而镂空艺术独特且空灵的美学价值符合现代审美要求,是千百年来艺术工匠在美学实践中的宝贵财富。作为一种装饰性很强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够为书籍封面设计带来更多的灵感与创意思路。镂空的平面看上去有一种似断非断,穿透却隔离的特殊效果,镂空面上出现的“缺口”能够形成封面中的视觉焦点,引导读者目光的聚集,使书籍传达的信息更为醒目。镂空不仅是一项工艺,更是一种引导视觉作用的形式。其“透”和“空”的独特技法能够在有限的平面空间内营造出多种维度的视觉感受,带来丰富多样的形式美表现力,表现出虚实相互转化的形式美感。若单纯采用镂空元素势必会引起审美疲劳,可尝试将镂空与印刷图案充分融合,设计关联图形,从而进一步提升书籍封面的审美趣味。当然不论何种形式表现,最终都要达到概括总结书籍内容、浓缩书籍精髓的目的。我们需要进一步对镂空艺术的造型特征和独特的视觉特质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对镂空的图案进行创新与运用,从中找寻书籍封面所需的设计元素与创意灵感,为书籍装帧设计注入崭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费佳鑫.镂空元素在产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2]赵媛媛.剪纸艺术中的镂空工艺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D].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沈伟伟.浅析海报设计中的镂空形式的意义[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4]沈伟伟.剔透之美——书籍设计中的镂空艺术[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

形式美学论文范文5

关键词:镂空;书籍封面设计;审美

封面是书籍装帧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称为“书衣”,在书籍的整体设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书籍封面能否快速吸引读者的兴趣,引导读者浏览书籍内容,首当其冲的就是封面的设计构思。作为实用的装饰艺术,封面的设计形式、格调与美学品位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每一位读者。封面也是书籍内容的精华凝练,更是书籍精神意蕴的形式化体现。因此,充分了解书稿的风格与内涵,合理开发新的封面设计形式,做到构思新颖独到、富有感染力,是封面设计的最终目的。随着近年来镂空艺术在各类设计中的广泛应用,其独特的立意风格能为现代设计带来独特的审美形式。不断挖掘传统韵味,反映时代精神,从而折射出设计者对美学意识的感悟及对形式美的追求与创新。

1镂空的表现手法

书籍封面使用的技法必须服从此书的精神内涵与装帧的整体效果,只有把握了封面与书籍内容间的内在联系,才能在此基础上创作出符合读者审美要求,具有时代感的封面设计。镂空是在物体上雕刻出穿透物体的花纹或文字,是在平面或立体空间内进行挖透的一种艺术手法。传统民间工艺剪纸就是比较常见的镂空艺术,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洋溢着浓厚的民族色彩。书籍封面中的镂空手法一般以局部镂空为主,不同于整体镂空,局部镂空仅限于单个页面,因此需注意更多的细节表现。在局限的封面上进行镂空设计,除了位置、形态与大小,镂空部位与封面上的图形、文字的结合以及与周围页面的关系均需考虑,设计师应根据书籍封面的材质特性,有意识地对镂空形态进行调整。若镂空面积过大,可能会破坏封面的整体效果,也不易于存储。此外,镂空线条交接处的处理也需注意,可将原本复杂的形状简化,或放大镂空形态之间的链接处。根据镂空形态、位置、大小的不同,观者更容易从视觉、触觉上理解设计师所表达的意图,促使信息的完整交流。随着激光等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引入,这门技艺突破了原有的局限性,镂空形态变得愈加多样化与精致,也极大地提高了制作效率。

2镂空的审美趣味

2.1体现传统韵味,丰富视觉语言

书籍封面设计首先要符合书籍的整体风格,可根据内容匹配传统的镂空形态。例如,曾被评为最美的书的《蓝印花布》摄影集(图1),不同于传统的书籍封面设计模式,不是单纯使用蓝印花布吉祥图案来填充封面,而是在局部做了蓝印花布纹样的镂空工艺处理。封面中透出的一块块蓝色花卉实为扉页的底色,体现出书籍整体的纸质工艺与镂空艺术的传统韵味,是蓝印花布技艺的微型直观体现,很好地传达出这门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清新之美,素雅宁静,独具匠心。由于镂空之后的页面会被分割成形态各异的部分,每部分的面积大小、疏密对比形成了一定的节奏与韵律。镂空后的空白之处与封面上的图文版面之间形成虚实对比,整体视觉效果上的不完整性打破了原本沉闷的单一化的设计方式,改变了观者对传统书籍封面的视图方式,加强了书籍自身的可塑性,丰富了书籍整体视觉语言。图2的中式菜谱封面,采用了阳刻剪纸镂空的工艺手法,将轮廓线以外的面积除去,线线相连,流畅地体现出图案的负形,整体效果玲珑剔透,具有浓厚的东方韵味,体现出中式菜品的品种精细与精美烹饪。这种传统文化元素的巧妙嵌入也是中国本土文化审美意识的回归。

2.2虚实光影,营造空间层次感

好的封面设计应在内容的安排上繁而不乱,层次分明。镂空的形态与其在光线下所形成的影子可产生光影呼应的形式美感。书籍的形态亦由原本的六面体变成多面体,由此带来了更为立体的视觉效果,让设计师能够在有限的空间中多角度地表达自己的设计理念。镂空的一个重要语义即“透”,不仅透出了各种形态,也能透光、透气。图3的书籍封面使用整齐的镂空线段营造出一个鲜明形象的囚笼空间。扉页的人形似乎透过囚窗向外呐喊,直观的设计表现方式与封面传达的语境信息一致,有一种打开封面即可解救的冲动。通过镂空页面去探索书中未知的知识,纵深感强烈。图4的规则圆形重复排列本是单一与秩序的表现,通过局部镂空丰富了封面的层次变化,浮浮沉沉,让点具有了灵动跳跃性,增添了封面的节奏感与韵律美。局部既富有变化,又和谐统一。由此可见,镂空元素所体现的负空间可以营造出空间层次感,好似在一个拥堵的密闭空间中出现的透气口,让观者感受到另一种视觉空间,极大地发挥了镂空的互动效果。

2.3主体形象突出,激发想象力与趣味性

镂空的形态除了常见纹样之外,字体也是很好的选择题材。书籍封面设计中对字体的选择与设计,都是基于对书籍内容的理解。文字在设计中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不但能够传递信息,也能使寓意符号化,是图形元素的组成部分。将书名进行大胆的镂空设计,不但强化了可读性,同时又深化了形象感与趣味性,通过个性特征传达了书籍内涵,增强了视觉效果。例如,图5《给力,奔!》,此书封面的镂空形态是一个“奔”字的创意字体变形,异常醒目。部分笔画解构重组,线条圆润和谐、厚实有劲,紧扣本书标题。“奔”与“跑”不同,“奔”是一种积极勃发的强势运动状态,封面设计中突出了这种动势感,视觉冲击力强烈。此外,镂空技法的运用让原本单一的平面性具有立面透视感,内里的留白赋予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两层相叠造成了错落有致的凹凸肌理,部分笔画的分解形似箭头,而箭头具有方向指引性,目标明确。整体封面设计没有过多修饰语言,简洁明快,以传统中国红色为主色调,热情而鲜明,红色犹如热血沸腾,具有勃勃向上的生命力。作为一本高校青年教师的创新教学论文集,有力地体现了勇于创造大好空间,展示自己所能开创辉煌明天的积极进取态度。通过镂空部分塑造主体形象,主动引导观者去感受封面所要传达的主题思想,这种减法造型能够保留主体形象并使其更为醒目突出,视觉效果强烈。书籍封面设计往往要求设计者首先了解书里的内容,总结出核心概要,再融入封面设计,使封面与内里完美结合。图6《小红人的故事》,封面是一个呼应主题的镂空形式红色小人,通过装饰外形的线条切割,使得“小红人”与整个封面既有分离又有连接,用这种对称的人形作为生命的符号,整体造型朴拙童趣、纯朴浓郁,与书中展现的神秘而浓郁的乡土文化浑然一体,极具个性特色。传统镂空艺术在造型的处理上既要抓住对象的主要特征,又要做到形态连接自然,因此必须形象鲜明突出,将书籍特有的内容以情绪化形式表现出来,借此传神,这种表现形式与在平面上直接描绘图形相比更具特色,在视觉上与触觉上分别带来了不同的韵味,激发了想象空间。

3结语

书籍封面不仅能保护、美化书籍,更重要的是能传达书籍的内涵信息,承载书籍形象。优秀的封面设计犹如锦上添花,语言顺畅、立意明确,既能体现书的内容与性质,又能带来完美的视觉体验,引起读者的共鸣,激发阅读兴趣。而镂空艺术独特且空灵的美学价值符合现代审美要求,是千百年来艺术工匠在美学实践中的宝贵财富。作为一种装饰性很强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够为书籍封面设计带来更多的灵感与创意思路。镂空的平面看上去有一种似断非断,穿透却隔离的特殊效果,镂空面上出现的“缺口”能够形成封面中的视觉焦点,引导读者目光的聚集,使书籍传达的信息更为醒目。镂空不仅是一项工艺,更是一种引导视觉作用的形式。其“透”和“空”的独特技法能够在有限的平面空间内营造出多种维度的视觉感受,带来丰富多样的形式美表现力,表现出虚实相互转化的形式美感。若单纯采用镂空元素势必会引起审美疲劳,可尝试将镂空与印刷图案充分融合,设计关联图形,从而进一步提升书籍封面的审美趣味。当然不论何种形式表现,最终都要达到概括总结书籍内容、浓缩书籍精髓的目的。我们需要进一步对镂空艺术的造型特征和独特的视觉特质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对镂空的图案进行创新与运用,从中找寻书籍封面所需的设计元素与创意灵感,为书籍装帧设计注入崭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费佳鑫.镂空元素在产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2]赵媛媛.剪纸艺术中的镂空工艺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D].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沈伟伟.浅析海报设计中的镂空形式的意义[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4]沈伟伟.剔透之美——书籍设计中的镂空艺术[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

形式美学论文范文6

关键词:书法;儒家;道家;禅宗;美学

书法作为一种中国古老的传统艺术深受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中国古代哲学家对宇宙的探索一直争议不断,从中衍生出众多发人深省的学说,其中影响力最大的三种学说便是我们熟知的儒、道、禅三家,至今依旧影响着我们的生产生活。这些相互差别的美学倾向共同塑造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美学价值,因此区别于西方人的美学追求。

一、书法与中国三大美学价值

(一)儒家的美学价值

由孔子创立、孟子进一步发展、荀子所集大成的儒家学派一直绵延生息、至今具有强大生命力。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积极入世,将天下视为己任,他们的理想是完满地实现“天下一家、中国一人”的天地之道。

1.“中和”之美

“中”在儒家思想中就是适中、中庸、不偏不倚。“和”代表和气,一种处世之态。在中国古代书法理论当中,有许多书法家都坚持儒家“中和”的美学观点。比如项穆在《书法雅言》中说道:“犹世之论相者,不肥不瘦,不长不短,为端美也,此中行之书也。”[1]并且在《书法雅言》中有一篇《中和》专门论述了“中和”之美,“圆而且方,方而复圆,正能含奇,奇不失正,会于中和,斯为美善”。[2]这种方中寓圆,正中含奇,奇正相生,复归平正的结构处理方法,是在书法的形质表现中最为主要的。

2.“雄健”与“充实”

儒家的美学价值是依据政治政权与父权体制。所以父权体制的威仪与“雄健”紧密联系,因而儒家美学中特别强调艺术的“气概”“气势”以及“风骨”等,所以劲健宏伟的颜体书法正体现了儒家这一思想。颜真卿的书法用笔凝练,结体宽博。使用篆籀笔意,由初唐时期的瘦硬变为丰腴雄浑,整体显得气势恢宏,充分表现了盛唐时期的繁荣昌盛。

(二)道家的美学价值

以老子为核心的道家文化,一出现就与正统的儒家文化构成了一种“互补”的关系。以一种消极出世的政治态度使一大批人走上学“道”的路。从古到今,信奉道教的书法家比比皆是,比如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便是道教的“忠实粉丝”,其书风飘逸俊秀,有一些道骨仙风。到了唐代,唐玄宗、颜真卿也是道教的积极倡导者,还有唐代的草圣张旭更是疯狂的道教信徒,还曾自己炼过丹。明末清初的八大山人———朱耷也是一位道士。以“天人合一”为哲学基础的道教十分尊崇人的自然天性,“与天地万物并生”的道家思想极易将艺术创作的人物主体的精神思想引入一种自由无碍,抒发天性的境界,从而使艺术家“道法自然”,从而“师法自然”。

1.师法“自然”

“自然”二字在书法史上的出现频率极高。我国书法家无不推崇“师法自然”。褚遂良的“锥画沙”、颜真卿的“屋漏痕”,苏轼的“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意在脱离束缚,崇尚自然意造。孙过庭从自然中感悟书法之道:“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3]精湛的书法就好比大自然的惊奇,并非人力即能成就的事。所以书法贵在自然,道家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事万物皆要顺应自然,书法不仅要顺应自然的创作本体流露本性,书法的形态也要符合规律,不可过于卖弄造作。一件好的书法作品起码要做到让人欣赏起来身心舒畅、气运畅通,才有继续玩味的致趣。

2.“阴”与“阳”

“阴”“阳”也是道家学说的一个衍生学派,至今对我们的生产生活产生着巨大影响。道家“一阴一阳谓之道”,这是一种辩证的哲学观,同样体现在书法的用笔曲与直、方与圆、虚与实、外露与内敛;用墨的枯与湿、浓与淡;结构的外拓与内掖、欹侧与平正;章法的疏与密,包括布白等方面。这些如同阴阳,相克相生、对立而又统一。书法不同于绘画,没有丰富的色彩,仅靠抽象性的线条表现出丰富多端的变化,依靠的便是这对立而统一的阴阳两部分互相协调,最终协调统一。在书法作品中,有平正,有欹侧,有疏必有密,有墨痕必要有留白。万事物极必反,定要阴阳调和,方可称之“道”。

3.“气韵生动”

道家思想跟书法的关系直接而又神秘,道家所强调的气、韵在晋代表现的最为显著,众所周知“晋尚韵”,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可谓神韵兼备,无疑晋代是一个颇为崇尚气韵的时代,其穿着打扮同样是宽袍大袖,走路生风。魏晋时期玄学的出现掀起了对老庄研究的热潮。气韵对于书法同样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有生气,书法作品才有“神”,“书之妙道,神采为上,而形质次之”。把真的感情注入书法作品中,才会真正有气、有神采。气韵作为评判一幅作品品质的要素,那艺术家的修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不仅仅是技法,其个性、气质、学养、思想这类人格化的体现更加占主导地位。真正的书法家不只是字写得好而已,那样只能沦为一个普通的“写字匠”,要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思想境界,要不断提高文化修养与思想高度。

(三)禅宗的美学价值

佛教是从印度引进的宗教传统。它的隐喻是“出家”,所追求的是“解脱”,获得生命的“自在与解放”。佛学与儒家仁者爱人、家国一体的现实态度不同,也与道家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理想人格有所区别,佛学让人们意识到死亡与圆满的关系,它对人的生命提出了疑问,追问人存在的意义。书法家临摹研习的时候也时常涉及佛教经文,甚至很多著名的书法家他们本身就是僧人,如南朝的智永和尚、唐朝的怀素等。

1.“禅味”

所谓“禅味”,既区别于儒家的“雄健”、又区别于道家的“气韵”。在美术概论中提到的禅味即“涵盖着一切着力于在极端对立和两极彻悟存在本体的人生努力及其透露的人生意蕴”。[4]所以佛教中真正的“禅味”是对人生的终极思考,产生于对人生的最大热情。受禅学影响的书法家总是喜欢以禅学论书法,所以书法家把书法上升到灵魂的高度,他们认为书法就是心灵的写照。有很多书法理论喜欢把人格与书法联系在一起,“心正则笔正”,将书法家的思想境界作为书法作品好坏的评判标准之一。

2.“悟”与“圆满”

禅宗思想讲究“顿悟”,在彻底的顿悟人存在的本质的时刻,则达到一种喜悦的圆满。学习佛法一定要有“悟性”,学习书法一定也要有“悟性”,著名书法家董其昌,其书法用笔古淡、空间疏朗,整体风格清新寡淡,正体现着一种与世无争的禅宗思想。在书法创作的时候也需要感悟自己对书法的理解,出于自然,懂得释放自己的情绪,达到思想上的解放并且找到内心的圆满。

二、书法中的形式美与意境美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总是更注重于“意境”,那么书法的形式美与意境美必须得到重视。所有的艺术意象都会通过一定的组织结构与语言特征表现出来,进而被人们所感知。这就是常说的形式,如果没有形式,艺术家的艺术构思就无法表现出来。

(一)形式美

形式美包括两部分一是指美术作品中的整体组织结构,二是指美术作品的语言特征。书法中的整体组织机构包括线条的粗细、墨色的浓淡、作品中的布白等方面,按照一定的法则,如和谐、对称、变化、平衡,从而达到形式美。这在书法作品中有突出的体现,比如小篆的均匀与对称,草书中的变化多端,书法用笔中的粗细变化,墨色处理上的枯湿,作品整体的留白。正是这些部分使书法作品单一的线条变得富有艺术美感。然而光有形式也不行,还需要有美术作品的语言特征,这是无数艺术家在经验当中不停地积累下来的审美意味与文化内涵,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当代的艺术作品不如我国古代的书法、中国画那样具有文化底蕴,没有像它们一样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书法同样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没有内容的形式,再美也是没有灵魂的。

(二)意境美

“意境”是一种“情”与“景”的交融,是艺术家将自己的感情注入自己创作的对象当中,移情于物,是艺术家的思想与客观的景物之间的融合。我国古代传统艺术更注重意境,这是一种主观与客观统一的美学观点。一件好的书法作品同样注重意境,书法作品所表达出来的情感与境界往往至关重要。比如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从形式上来说,不仅有错字,还有涂改的迹象,传说王羲之之后曾重新书写《兰亭序》数次,都不及第一次。因为王羲之在书写兰亭序时正酣畅至极,其感情与当时的情景完美融合,这样的结合完整地体现在《兰亭序》中,错过这样的情与境,再难创作出超越此文的作品。综上所述,书法作品正是形式美与意境美的统一。

三、结语

无论是儒家思想、道家文化还是佛教文化,都对书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直至现在,书法作为我国瑰丽的文化珍宝,富含丰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书法的光芒将永不会熄灭,它需要越来越多的人重新认识、重新理解并且更加热爱,要把书法艺术作为中国的国学来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516,526,125.

形式美学论文范文7

关键词:小型SUV;造型设计;形式美法则

1 引言

在汽车造型中,前格栅作为整个汽车前脸造型中的重点设计对象,常常被设计师们成为“鬼脸”“面罩”,在汽车造型设计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是贯穿整个汽车造型概念的线索,延续家族基因,被冠以汽车品牌名牌的美誉,在格栅设计中设计师依据人们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并客观存在的美学规律,来设计出符合人们日趋变化的审美需求。

2 小型SUV造型设计

2.1 小型SUV车型简介

相比传统SUV车型,小型SUV拥有外观时尚个性、驾驶灵便、环保经济及多功能性等特点。小型SUV一般主打年轻消费群体,因此小型SUV在外观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运动、时尚、个性、炫色是小型SUV的核心关键词,别克昂科拉一句“年轻就去SUV”的广告语更是赢得了不少年轻人的认可。

2.2 格栅造型设计

其实,车辆进气格栅的发展是个从功能性到装饰性再到功能性循环发展的过程,随着车身设计的不断发展,工业设计师们又将不同的品牌化特征赋给了这个罩在外面的家伙,起的不单单是保护水箱框架的作用了,TA甚至促成了汽车品牌家族化设计。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主动关闭的进气格栅出现了,TA们能帮助发动机更快的达到工作温度,在车辆高速行驶时起到降低风阻的作用。如今,随着新能源车兴起,部分汽车的传统水箱已被拿走,于是格栅的功能性或许也在不断弱化,作为占据汽车前脸造型大部分面积的格栅造型,在汽车造型中慢慢就成为了产品品牌设计的名片,设计师依据美学规律越来多的把格栅造型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更好的为整车造型服务,体现SUV强壮、典雅、大气、稳重、豪华、个性、年轻、科技等诸多适合各种消费群体的设计语言。

3 形式美法则在SUV格栅造型中的运用

形式美法则是设计师在长期工作中总结出的针对设计审美、设计理念做出有效评判的设计体系。并将抽象的设计规律、经验归纳出易懂且易执行的美学法则。设计师掌握形式美法则不但能快速的对设计本身作出判断,更能提升对设计本质的认知与审美水平,有效的提升设计效率与品质。在汽车造型当中,汽车格栅造型设计除必须满足必要的功能性设计之外,更重要的还需使整个格栅与整车的市场定位和造型风格交相呼应,给人以视觉生理为基础的美感。形式美法则通过:变化统一、对称、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分割等方式的运用,使造型更加符合消费群体的审美需求。

3.1 变化与统一

变化与统一是社会实践与设计理论的基础要义。在遵循基础设计符合大众审美的前提下,运用跳跃、醒目的设计元素可以有效的提升设计亮点。此点,同音乐、绘画的审美体系一致。也正是存在于哲学体系中的求同存异,遵循秩序感,将统一性、一致性作为创作基础,运用巧思将创作主题灵魂,通过一定的比例,融入主题,在汽车设计中,变化与统一运用在车身型面、色彩搭配以及细节设计中。在搭建完创作基础后,运用跳跃、新颖的设计元素,将设计主题进行升华,使消费者在审视产品的第一时刻,即能感受到设计师的表现意图和设计亮点,从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2 对称

在设计过程中,汽车在多维度的对称性上,表现最为突出。比如汽车的前脸、格栅、大灯等区域,都体现出汽车的对称性。以格栅造型为例,通过对称的外轮廓,给消费者以稳定、强壮感,这在设计心理学中称为心理暗示。对称形态能有效的给人以安全感,汽车作为极为精密的产品中,是相当重要的。再进一步,格栅的辐条设计、以及型面的体量感中,都大量运用到了设计的对称性。在遵循对称轮廓的前提下,辅以对称的辐条设计、对称的型面关系。会带来有力的视觉冲击,达到格栅的设计目标。

3.3 韵律与节奏

节奏与韵律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艺术、设计形式。节奏与韵律在汽车造型设计中,表现为对细节的艺术化处理。比如,在车身的型面语言中,通过急剧变化的型面转折,来营造变化丰富的车身光影,以此达到提升动感的设计目标。以及车身侧面筋线的设计中,通过有节奏与韵律的线条变化来烘托设计主题。在整车设计流程中,设计师在前期草图绘制中,将会把韵律感与节奏感带入到设计灵感、探索中。汽车造型中,应用节奏韵律的手法求得造型的统一协调,主要是强调节奏韵律中重复的一方面。造型中通过相同元素的堆叠,可以有效的突出设计元素的重要性,从而达到加深消费者视觉记忆力的作用。与此同时,通过汽车各个零部件之间的相同元素的视觉呼应,更加能使设计主题在统一性上,达到有效的控制。比如Lexus和Infiniti的前格栅都采用了丰富的线条来营造出金属的流动感,格栅网更是采用错综的交叉渐变,很好的阐述了节奏和韵律在格栅造型中的运用。

3.4 比例

在汽车设计中,每个元素既是单独的个体也是统一的整体,因此,设计师在推敲设计形态的比例极为重要。通过不断实验每个部件之间的长度、宽度以及角度的变化,来达到不同的视觉效果。以汽车设计为例,设计师运用“黄金比例”,对汽车的姿态、型面以及零部件的比例进行重构设计,以达到视觉的平衡与美感的兼顾。在整体比例协调的前提下,突出表现设计亮点,将重要零部件的比例置于视觉重心,能极为有效的提升设计主题的表达。

4 新一代瑞风S3格栅设计中美学规律的运用

4.1 新一代瑞风S3车型简介

现款瑞风S3设计之初是为了在小型SUV市场抢的先机,丰富产品种类,细分市场,有别于以往单调的轿车或者SUV,瑞风S3集合了很多车型的特性,它拥有MPV的空间、SUV的底盘、轿车的操控性能。其和和悦A30共平台,轴距为2560mm,排量为1.5。

4.2 新一代瑞风S3格栅中的美学规律的运用

在新前脸设计方面,汽车格栅是汽车前脸重要的造型元素,在新一代瑞风S3格栅造型设计初期,我们根据当前的流行趋势,以及调研得到的反馈,延续了现款瑞风S3个性的六边形“宝瓶口”的家族化基因,以及大的布局关系,使家族化设计基因在新产品上得到延续。并在格栅条、塑料件上又与现款瑞风S3做出了变化,丰富了型面和细节,更加提升了整个格栅的精致度,所有设计上的变化能刺激消费者在情绪上产生跳跃感和新鲜感,符合人们对新鲜事物的追求。但是所有的变化又完全统一在家族化基因的设计当中,让消费既感受到更纯正的家族化设计,又在新的格栅造型中看到了变化。

5 未来汽车设计趋势

5.1 设计趋势:宽、低、轻

近年来,制造商一直在努力通过减少路边重量来改善性能和效率,以提高功率重量比。其他人则专注于更低,更宽和更长的车身形状,以改善空气动力学、内部空间和视觉吸引力。在Link中,我们强调了这三个方面,设计了一种宽、低,轻的机身,以提高性能、舒适性和效率。宽阔的外形改善了内部空间,较低的乘坐高度提高了空气动力学性能,对轻型结构的强调提高了传动系统的动力和效率。

5.2 设计趋势-全景屋顶

在最新的概念车设计中有一个常见的元素是全景车顶,即带有扩展天窗板的屋顶或延伸到车顶的窗户。如上图所示,我们考虑了Link全景屋顶线的想法。根据目前消费者的选择,这样的屋顶线是不可能的,因为翻车事故和其他影响会使这种选择成为严重的安全隐患。但是,近年来,玻璃技术发展迅速,主要受手机和平板电脑需求的推动,玻璃和高冲击塑料被设计用来应对大量使用、冲击和冲击而不会在压力下崩溃。Link的全景车顶将采用最先进的玻璃技术,可在乘客舱上方扩展视觉范围。它的支撑来自车门和延伸到中间的中央支柱(半透明的支撑在侧翻的情况下会遮挡汽车)。它的设计是防碎的,就像Apple最新的iPad一样,因此它将像吸收其他车身面板一样吸收冲击力。

5.3 设计趋势-高效、激进的前灯

激进的大灯设计是精心设计的跑车的标志,像奥迪(Audi)这样的一些品牌将这一趋势与对高效、高输出照明技术联系在了一起。Link具有这些特点,它的一套头灯采用高效led灯,能提供同样多的输出。传统的前灯在长途旅行中会消耗大量的燃料,而像这样的灯在消耗电能的同时,也为安全的夜间旅行提供了必要的照明。

6 结论

形式美学论文范文8

“文学”一词仍保留着古义,指儒学或一切学术。如《史记•孝武本纪》云:“上乡(向也)儒术,招贤良,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史记•儒林传》云:“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治礼,次治掌故,以文学礼义为官。”这是以“文学”为“儒学”的例子。《史记•自序》云:“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又《史记•晁错传》:“晁错以文学为太常掌故。”这里把“文学”当作包含律令、军法、章程、礼仪、历史在内的一切学术。桓宽《盐铁论》中“文学”是作为与“贤良”之士并列的概念使用的,即指主张实行仁政的儒者。另一方面,此时人们把有文采的文字著作如诗赋、奏议、传记称作“文章”,于是“文章”一词取得了相对固定的新的涵义而与“文学”区别开来。如《汉书•公孙弘传•赞》云:“文章则司马迁、相如。”与“文章”的这个涵义相近的概念还有“文辞”。

《史记•三王世家》:“文辞烂然,甚可观也。”《史记•曹相国世家》:“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厚重长者,则召除为丞相史。”这里的“文辞”即文彩之辞、美的文辞。不过与此同时,“文章”泛指一切文化著作的古义仍然保留着。如《汉书•艺文志》云:“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作为包含“文学”、“文章”在内的“文”,仍指一切文字著作。因此,《汉书•艺文志》所收“文”之目录包括“六艺”(即六经)、“诸子”、“兵书”、“术数”、“方技”在内的所有文化典籍,共六略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继承汉代“文章”与“文学”出现的分别,以“文章”指美文,以“文学”指学术。如《魏志•刘劭传》:“文学之士,嘉其推步详密;文章之士,爱其著论属辞。”魏刘劭《人物志•流业篇》:“能属文注疏,是谓‘文章’,司马迁、班固是也;能传圣人之业,而不能干事施政,是谓‘儒学’,毛公、贯公是也。”所以刘勰《文心雕龙•序志》指出:“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文章”是以“雕缛”为特征的。同时,“文学”一词也出现了狭义的走向,与“雕缛”的“文章”几乎同义。宋文帝立四学,“文学”成为与“经学”、“史学”、“玄学”对峙的辞章之学,亦即汉人以新义指称的“文章”。嗣后宋明帝立总明馆,分为“儒”、“道”、“文”、“史”、“阴阳”五部,其“文”即与狭义“文学”相当。与此同时,南朝人又进一步分出“文”、“笔”概念。

魏晋南北朝时期,尽管人们对文学中的部分文体的审美特征有所认识和强调,但并没有改变传统的泛文学概念。唐朝韩、柳掀起古文运动,以矫正魏晋南朝趋向形式美和情感美的子文学概念,要求回复秦汉古文的泛文学传统;南宋真德秀以理学之旨编《文章正宗》,与重视形美与情美的萧统《文选》相抗衡,取消了两汉的“文章”与“文学”分别和六朝的“文”、“笔”之分,“文学”、“文章”、“文辞”或“文”的概念回复到周秦时期,泛指各种文字著作和文化典籍。此后遂成定论,一直延迄清末。晚清刘熙载《艺概•文概》论“文”,涵盖“儒学”、“史学”、“玄学”、“文学”:“大抵儒学本《礼》,荀子是也;史学本《书》与《春秋》,马迁是也;玄学本《易》,庄子是也;文学本《诗》,屈原是也。”一言以蔽之:“六经,文之范围也。”正远绍先秦的广义文学概念。因此,章炳麟在《国故论衡•文学总略》中揭示:“凡云‘文’者,包络一切箸于竹帛者而为言。”文学不以“?彰”为准,而以“文字”为准,乃是对中国古代通行的“文学”观念的一次理论概括和总结。

二、中国古代存在着丰富的关于文学的美学思想

中国古代文学虽然不同于美文学,但有一部分属于美文学;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虽然不都是美学理论,但有一部分属于美文学属于美学理论。而且,由于中国古代“内重外轻”的宗法文化使中国古代文学打上了浓重的“言志缘情”、表现主体的民族特征,由于在如何较好地表情达意问题上审美的文学创作展示了丰富的奥妙和动人的魅力,因而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更多地把兴趣集中在对表现心灵的文学作品的审美特点、规律的探讨、论析方面,从而使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呈现出丰富的文学美学品格和色彩。西方文艺美学的一个经典性观点,是以“美”为艺术的必不可少特征。文学作为艺术的一种主要形态,自然必须具备怡人情感的美。因此,西方的“文学”又叫“美文学”,literature是不同于article、es-say、thesis、paper、dissertation、treaty、work、writing的。

中国古代文学虽然不同于西方人说的literature,而是包括literature和article、essay、thesis、paper、disser-tation、treaty、work、writing在内的一切文字著作,但并不缺乏对文学的审美特点的强调。如孔子指出:“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扬雄归纳诗赋不可缺少的共同特征是“丽”:“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曹丕《典论•论文》强调:“诗赋欲丽。”陆机强调文学创作:“其遣言也贵妍。”刘勰《文心雕龙•原道》论证:“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指文学作品),其无文(文采)欤?”萧统《文选序》总结各类文体:“譬陶匏异器,并为入耳之娱;黼黻不同,俱为悦目之玩。”屠隆强调:“文章止要有妙趣”。袁宏道也主张:“夫诗以趣为主。”清人黄周星重申,戏曲“自当专以趣胜”。刘大?强调:“文至味永,则无以加”。这些文学美学思想,与西方美文学思想是相交叉的。西方以“美”为文学的特征,而“美”的特点之一是形象性,所以西方文艺美学又以“形象性”为文学的特征,以此区分“文学”作品与非文学的“学术”著作。中国古代文学虽然包含着大量的学术著作、应用文体,并不以“形象”为文学必不可少的特征,但不乏与文学的“形象性”有关的论述,如诗歌理论中的“赋比兴”说、“形神”说、“情景”说、“境界”说、“诗中有画”说,小说理论中的“性格”说、“逼真”说、“如画”说,并呈现出与西方文学“形象性”的不同民族特色。西方文学形象作为现实的模仿或反映,存在形式是主观的,反映内容却是客观的,重心在“象”不在“意”。

中国古代文学形象是为含蓄、审美地表达主体意蕴服务的,准确地说是“意象”,重心在“意”不在“象”。挚虞《文章流别论》指出:诗“以情志为本”。他据此颂扬古诗贬低今诗:“古诗之赋,以情义为主,以事类为佐;今之赋,以事形为本,以义正为助。情义为主,则言省而文有例矣;事形为本,则言富而辞无常矣。”张戒《岁寒堂诗话》揭示:“言志乃诗人之本意,咏物特诗人之余事。古诗、苏、李、曹、刘、陶、阮,本不期于咏物,而咏物之工,卓然天成,不可复及,其情真,其味长,其气胜,视《三百篇》几于无愧,凡以得诗人之本意也;潘、陆以后,专意咏物,雕镌刻镂之功日以增,而诗人之本旨扫地矣。”“物象”在中国古代文学美学中的发生机制及所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美”的另一特质是“情感性”。是西方文艺美学曾从“情感性”方面说明文学的特征。英国学者金蒂雷认为:艺术就是“感情本身”,感情就是“艺术本质”。科林伍德指出:“通过为自已创造一种想象性经验或想象性活动以表现自已的情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

20世纪上叶西方文学美学中的俄国形式主义、法国结构主义正是从纯形式方面切入文学的审美特征,说明文学的“文学性”的。使“文学”区别于其他文字著作的特性是什么呢?就是文学语言与日用语言的“差异”。语言具有“能指”(形、音)、“所指”(义)两个层面。中国古代文学美学一方面兼顾文学语言形音的审美功能,形成了以“格律诗色”说为代表的纯形式美论,另一方面有更加重视文学语言记物叙事、言志述情的“所指”功能,主张“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王弼),要求读者“披文入情”(刘勰),最终“但见情性,不睹文字”(皎然),但见“所指”,不见“能指”,从而与西方现代文学美学呈现出一定的异同。在西方现代文学美学中,还有学者从文学形象、情感的“虚构性”,或者叫“创造性”、“想象性”方面说明文学的审美特征。

韦勒克、沃伦在他们合著的《文学理论》一书中指出:“‘文学’一词如果指文学艺术,即想象性文学,似乎是最恰当的。”“‘虚构性’、‘创造性’或‘想象性’是文学的突出特征。”文学作为一门艺术,它的“形象”所以与解剖图、工程图不同,它的“情感”所以不等于普通人的情感,就在于它所描写的形象世界、情感世界都是想象创造、虚构的。相比而言,中国古代则未曾把“虚构性”上升到文学的普遍特征高度。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既有“虚即虚到底”的野史、小说、戏曲,也有“实即实到底”的史书乃至部分剧曲、历史小说和“如秀才说家常话”的汉魏古诗,还包括表达真实思想、记叙真实事件的说理散文、记事散文。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文学美学中没有关于文学虚构性的论述,其中的“神思”说、“神韵”说、“意境”说、“虚实”说、“真幻”说等等,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触及文学的“虚构性”问题。如“神思”说云:“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神韵”说曰:“诗贵真。诗人真趣,又在意似之间。认真,则又死矣。”“意境”说曰:“夫诗贵意象透莹,不喜事实粘著。古谓水中之月,镜中之影,难以实求是也。”“虚实”说曰:“按实肖象易,凭虚构象难。能构象,象乃生生不穷矣。”“真幻”说曰:小说虽“幻妄无当”,然“有至理存焉”,只要符合生活情理,“人不必有其事,事不必丽其人”。如此等等。由此可见,尽管中国古代文学是广义的杂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不都是美学理论,但由于中国古代文学中包含着大量的美文学,这就使得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包含着文学美学理论,呈现出丰富的关于文学的美学思想。

三、近代以来:文学与美结下不解之缘

近代以来,在西方美文学观念的影响下,中国文学逐渐完成了从广义的“杂文学”观念向狭义的“美文学”观念的转变,文学理论逐渐与美学理论走向交叉甚至重合。在西方,“文学”一词拉丁文写作litteratura,英文写作literature,其词根分别是littera和liter,本义“字母”或“学识”,有“文献资料”或“文字著作”的内涵。比如英语中有mathematicalliterature的说法,意即“数学文献”。又可用literature指称关于某学科的writing,即书写著述。这一点与中国古代颇为相似。同时,大约从古希腊起,西方文学理论中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学概念,即以“文学”为“艺术”的一种形态,称之为“语言艺术”,又叫“诗”。

20世纪初,伴随着国门打开,西方的美文学观念传入中国,使中国传统的文学观念发生转化。1904年至1909年,黄人完成170万字的《中国文学史》,约在1905年前后出版。其“总论”指出:科学、哲学求“真”,教育学、政法学、伦理学、宗教学求“善”,“文学则属于美之一部分。”“从文学之狭义观之,不过与图画、雕刻、音乐等。”1906年,王国维发表《文学小言》,指出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游戏”:“文学者,游戏的事业也。”1907年,金天羽发表《文学上之美术观》,指出文学是一种“美术”:“世界之有文学,所以表人心之美术者也。”1908年,鲁迅发表《摩罗诗力说》,揭示文学是一种使读者愉悦的“美术”形态:“由纯文学上言之,则以一切美术之本质,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文章为美术之一,质当亦然。

他们的美文学观念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后,审美意义上的现代“文学”概念在中国彻底扎下根来,成为与绘画、雕刻、戏剧、音乐并列的美的艺术样式;关于文学的美学探索愈加昌隆起来,文学观照与美学观照合二而一。那么,文学的审美特征有怎样的表现形态呢?关于这个问题,近代迄今的看法主要有二。一是形象性。徐念慈指出:“美的概念之要素”之一是“形象性”。“美之究竟在具象理想,不在于抽象理想。”以群主编的《文学的基本原理》指出:文学的基本特征是用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

这种艺术形象,并不局限于作者亲历的生活形象的复现,还可以是作者对于理想形象的一种“想象”(梁启超、王国维、徐念慈)。二是情感性。胡适《文学改良刍议》说:“情感者,文学之灵魂。文学而无情感,如人之无魂,木偶而已,行尸走肉而已。”王国维《文学小言》指出:“文学者,不外知识与感情交代之结果而已。”其《国学丛刊序》在甄别“科学”、“史学”、“文学”的不同“疆界”之后,揭示“文学”的内涵和特征:“若夫知识道理之不能表以议论而但可表以情感者,与夫不能求诸实地而但可求诸想象者,此则‘文学’之所有事。”文学的情感特征,后来在疾风暴雨式的民族民主斗争年代和谈情色变的极“左”思潮盛行时期曾收到排斥和挤压,一直到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刘再复直接将“情感性”提出来作为文学“最根本的审美特性”加以探讨,钱中文用包含着“情感性”的“审美性”作为对文学的艺术要求。所有这些,都标志着对文学审美特征认识的深化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