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习计划范例

管理学习计划

管理学习计划范文1

高职院校加强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广大师生和学籍管理人员的共同期盼。学籍管理的人工作业,存在很多问题,人为误差、不必要的重复劳动,都使得学籍管理的工作效率低下,而学籍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给广大师生和学籍管理人员带来福音,学籍管理的信息化将会使管理工作便捷、高效,实现教学管理的规范化与信息化。

2、高职院校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2.1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制度不健全

学籍管理涉及到各个学院的多个职能部门,仅依靠教务处一个部门难以完成,其规范化与现代化的实现,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现如今,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而大部分的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的实现仍然主要集中在教务处,从而使得该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巨大繁杂,直接挫败他们的积极性,处理工作不严谨,不能保证学生信息采集的及时性与全面性。

2.2高职院校学籍管理信息化程度偏低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学籍管理还处于较为落后的水平,其管理方式多以手工形式为主,导致工作量大、低效率、低准确率,存在着不必要的重复劳动,这对决策者或是需求者提供信息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快捷性大打折扣。即使在一些院校,已经建立了各相关部门的信息交流与网络共享的机制,但大多数都不够完善。

2.3高职院校学籍管理软件的局限性

高职院校学习管理软件的开发必须有学校的领导支持,学校的网络技术部门同学校的学习管理部门等继续配合,才能够正常进行。但是在高职院校学习管理软件开发的过程中,出现了主管领导不够重视,导致软件的开发缺乏人才和资金等;有的是相关的学籍管理部门不够配合,认为新的软件开发之后会取代自己的地位,所以对软件开发进行抵制等;还有一些相关部门不了解学籍管理软件开发的重要性,认为其开发没有必要等,都对高职院校学习管理然间的开发造成了制约,使得高职院校学籍管理软件的开发没有办法正常进行下去。

3、高职院校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对策

3.1提高对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全面提高高职院校相关领导对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制定和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扩大宣传,调动学籍管理人员、软件开发人员和广大师生的能动性,使得大家都参与到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来。

3.2深入研发,软件优化对教务学籍管理软件的开发与引进,是实现学籍管理信息化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其研发应紧密结合学分制的改革,配合学校的专业调整与对新课程的开发,融入到学生考核体系改革之中,更要考虑学校在办学规模上的变化。学籍管理软件的设计与研发,应与学校特点相结合,实现高效运行、兼容性强以及易于改进和拓展功能的特点。教务管理的相关人员应积极参与到学籍软件的研发过程之中,达到教务学籍软件在结构功能以及使用方面,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完善。

3.3在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明确分工

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每位学生的切身利益,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与它都是密切相关的。在这个庞大的责任体系中,每一个环节都要正常运作,只有明确分工,强化责任,才能保证整个工作的顺利进行。教师、学生、各院系负责人、教务处负责人、学院分管领导等等都要各司其职,各负责任,做好其相应的工作,这样就能达到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规范高效全面开展。

4、小结

管理学习计划范文2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电力系统关系到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因此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性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今,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多种电力设备和技术手段被研究出来,为电力生产技术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文章重点分析了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在电厂中的科学运用,重点分析了EAM、OA、网站、ERP系统的建设。

关键词:

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电厂建设;科学运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目前在电站建设过程中已经普遍运用了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实现生产、运行、管理数据,支持数据采集、存储以及展现等功能。信息化电厂以基建期MIS和运营期监控系统SIS为支撑,以EAM企业资产管理为信息技术核心,以EPR企业资源技术为主要方法,从而建设一个高效化、智能化、自动化电厂生产经营管理系统。

1电厂企业整体工作流程

电厂企业在电能生产和经营管理过程中主要有5个工作流程:第一,设备运行层。该层次主要掌管发电业务,管理、维护发电装置和设备,检测发电设备或装置的与运行状态和参数,确保发电处于安全有效的执行过程中[1]。第二,过程控制层。这一层次主要采集发电设备和装置运行的状态和参数,记录并保存实时数据,为后期调整提供切实有效的参考数据。第三,信息事务层。为了确保电站企业能够实时有效地控制发电业务正常运行,确保发电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此时要根据各个发电环节中积累的业务中的基础数据进行严格的审核和处理,整理并评估非实时数据。第四,信息管理层。该层次是对所有跨平台的原始数据整合、处理、加工的环节,最后将原始数据整理成数据库,方便后期深入挖掘和使用,也是为了以后作多维数据分析奠定基础。第五,决策层。该层是电站企业建设的经营战略层次,主要包含设定企业目标、管理理念、管理模式与方法、战略规划、人力资源安排及财务管理规划等。电力企业多层次的工作流程必须要凭借信息技术来实现,它能够帮助电力企业维护电力生产业务,管理客户关系,规划企业资源和供应链,整合企业的发电设备等,将企业的软硬件设施科学、有效地配置起来,发挥资源的最大潜力,进而减少电力企业的成本投入,增加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2]。

2数字化电厂设计

数字化电厂信息系统主要由分布式控制系统DCS(DistributedControlSystem)、厂级监控系统SIS(SupervisoryInformationSystem)及管理系统MIS(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3个部分组成。3个系统在公用的系统平台实现无缝连接和集成,进而实现全厂数据资料的在线共享[3]。DCS系统属于电能生产过程中的控制阶段,主要对电力设备运行进行数据采集、转换以及储存的功能,实时控制电力生产设备安全、可靠地运行。由于传统的数据采集和数据保存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操作人员可以通过DCS系统完成对电力发电装置的控制,以保持运行的安全可靠为前提目标。SIS系统属于生产过程中的管理和监控环节。近年来我国的各大电站都普遍使用了现金的分散控制系统DCS和自动控制PLC系统,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大大提升。但是由于电站内各个控制系统处于独立分散的状态,很多数据和信息无法实现实时共享,而在SIS系统控制下能够实现这一功能。SIS能够从DCS和PLC系统中收集实施过程信息和历史数据,并自动生成实时数据库和历史数据库,为操作人员作出分析和决策提供必要的数据参考。SIS系统层的目标是确保电力运行的质量安全,经济性是首要目标[4]。MIS系统的核心任务是对各类数据信息进行处理,整理信息事务层中的非实时数据,并对电站运行的整个状态和参数数据进行综合加工与评估,为电站企业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资源优化配置方案。该过程强调信息流程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能够为操作员决策提供有效数据。

3信息系统的总体架构

电站建设过程中的信息管理系统主要由SIS和MIS2个部分组成,其中SIS的总体网络架构主要由实时数据服务器、过程管理站、客户机组、应用软件等组合而成。MIS主要由网络系统、主体设备、应用系统3个部分组成。网络系统一般由局域网、网通设备、广域VPN及Internet等组成,该系统是先电厂企业内部信息互联的核心,能为电厂提供远程VPN连接和Internet技术接入。在应用系统与主服务器中必须建立一条综合、统一的一体化信息平台,用于连接异地存储和建构的数据库,扩大数据库管理范围,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全厂的数据资源,为发电厂的构建奠定全面科学的决策系统。

4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实施

一是建设电厂企业的门户网站和Web主页。门户网站和Web主页是企业对外展示的整体形象,是作为应用系统的首页而存在的,能够起到品牌宣传的作用,同时也是各个子模块汇集的总界面,有综合信息查询的功能,在公司管理中起到了应有的作用。特别是近期结合NOSA及精益管理,独立开发了NOSA督办模块,利用信息化技术大大减少了需要人工录入和统计工作量,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二是建立办公自动化系统(OA)。OA办公应用系统实现了电厂办公无纸化操作,凭借有效的.net+关系型数据库(RDB)技术、SUN的JAVA+RDB技术以及IBMLotusDomino技术,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方便了电厂日常管理,实现了电子邮件收发、信息在线共享等操作,近期基于控股公司OA的平台,在各个分公司及项目公司之间建立各自的工作流,保留了各个项目的个性化流程,又实现了一个平台多方应用的管理思路,实现控股层面的信息共享。三是建立电厂日常经营需要的资产管理系统(EAM)、财务管理系统(FMIS)、人力资源管理系统(HR)等。以EAM为例,EAM为企业信息系统核心,该系统建立在企业管理信息的价值链上,以灵活、可靠的流程管理为方法,规范设备检修和消缺处理,强化设备的检测与跟踪,进而增加企业对发电厂资产设备的有效管理,从而实现对企业资产设备运行状态的动态考核。对于资产密集型的发电厂,构建高效而完善的EAM系统是重中之重。根据控股信息系统大平台的管理思路,项目公司建设了基于控股统一EAM系统平台,根据自身的管理特色,建设了自有的EAM系统,实现了公司内部的生产流程管理和控股公司的数据统一。

5结语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电力工业迅猛发展,但电力建设任务依然严峻,故加强电力生产技术创新发展,加快国家智能信息化电厂建设意义深远。在电力信息化建设中,基建期MIS和运营期监控系统SIS为支撑,以EAM企业资产管理为信息技术核心,以EPR企业资源管理为主要方法,对电力生产各个环节进行优化设计,在建设大数据库的前提下,构建优质、高效、环保、节能、自动化、智能化的电厂信息化系统。

作者:赵晓娜 单位:华润电力登封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王芳.分析信息化对火力发电厂档案管理的影响[J].办公室业务,2014(1):151-152.

[2]侯英东,王祥玉,肖红,等.秦山第二核电厂运行值班管理系统信息化实践[J].中国核电,2011(2):146-149.

管理学习计划范文3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存在问题;解决途径;可行措施

一、引言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中。会计管理信息化已成为社会与时展的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过去单一的会计管理模式显然已不满足新时代社会的要求。新的信息化会计管理系统已经成为学校财务管理的新模式,成为学校会计管理运营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且会对会计管理本身以及相关的成本管理产生直接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会计信息化将会快速发展,逐渐成为学校管理的必然需求。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学校会计信息化管理进行深入的探讨,调查了解目前学校会计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积极寻求妥善解决的途径和措施,优化学校会计信息化管理模式,推进学校会计信息化管理发展的步伐,提高学校会计信息化管理的效益,使学校会计信息化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提高学校管理效率和优化内部资源分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学校会计信息化工作的现状

(一)缺乏良好的会计信息化建设环境。学校工作繁多,管理内容复杂多样,不同学校的管理水平不统一。目前,部分学校的领导人只注重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会计信息化的重要作用没有明确理解,会计信息化宣传的氛围不够,不能构建会计信息化建设的优良环境。同时,一些学校并没有从整体上进行财务管理信息的建设,只是使用一些信息技术来维持财务管理的具体工作。如简单的财务报表、财务其他方面的管理等,学校会计从业人员传统的工作模式影响很深,不能适应信息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对会计信息化管理的整体水平满足于现状。另外,一些学校尚未建立起完善的财务管理信息体系,导致会计信息化建设环境不良。另外,还有一些学校怕麻烦,对构建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缺乏认识,即便是按会计信息化建设标准配备了硬件设施,但是,信息化配置与实际工作的需求脱节,这不仅给学校财务管理带来风险,也给学校财务的其他管理工作带来阻碍。

(二)缺乏有效的统一的完整的信息处理平台。会计信息化建设不只是一所学校的事情,而是整个会计信息管理系统中需要有一个强大的信息处理平台来支撑。但在当前情况下,有的学校信息构建不完善,有的没有完整的信息处理平台,信息管理、信息整合、信息解析等各项工作各部门之间不能有效地协调,各学校各部门之间的会计信息化建设水平不均匀,而且信息基础不对称,所以,就会给会计信息化开发与建设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阻碍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改善。各单位只有协同一致,充分利用现有的内部信息源才能实现内部信息资源的共享。目前,各学校虽然构筑了会计信息系统并应用于财务管理,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未强调会计信息的优点,特别是内部金融数据信息还不能完全使用,数据共享率较低。服务功能是学校会计信息化的主要功能,而改善服务水平的重要方法是改善信息传输。但是,由于学校会计信息化的相对较低水平和不足的注意,不能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资源,很难挖掘数据资源的价值并通过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三)主管部门缺乏充分的监督及管理。会计及财务管理是不同于学校其他部门的独立的一个部门,会计管理工作既要接受学校领导的管理,又要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督和管理。面对目前会计信息化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学校主管领导要正视原有管理模式中的问题,克服一切困难,面对会计信息化建设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要改革会计管理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如何财务信息管理系统更加完美,杜绝使用中的一切缺陷迫在眉睫。所以,要对现有的会计信息化系统及时维修维护,及时升级,杜绝信息风险,以减少对财政管理信息工作造成的不良影响。

三、优化学校会计信息化管理的建议和措施

(一)创建有利于快速实施的环境,加快学校会计信息构筑的进程。信息化时代财务管理的信息构筑需要有良好的环境,学校会计信息化运行的环境离不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支持。因此,学校领导应当积极筹措资金确保本单位会计信息化具体运作及信息建设的费用,同时,积极宣传并利用各种各样的手段,为学校会计信息化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促进学校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快速构建。一是在构建管理信息化之前,应该对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彻底的分析,做好预算,根据信息构建的需求,进行统一部署,制定具体的信息构建计划,做好与其他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确保财务管理信息的构建各项环节协调并进。另外,学校要构建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必要的信息管理制度,制定财务管理的工作流程,形成切实可行的财务管理系统,使学校会计信息化建设顺利、有序。

(二)构建和健全完整的会计信息管理平台。要想充分发挥会计信息化的作用,需要构建和健全一套完整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信息处理平台。并对会计信息有关的数据进行准确的统计和科学分析,实现会计信息共享。信息处理平台的建立可以促进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优化和转换,有效控制财务管理的时间成本,提高学校财务管理的质量。同时,要确保学校会计信息所有类型、数据的信息资源的保密性,确保信息的安全性,要对系统的软件更新、维护措施、访问权限进行信息综合处理,在实际的信息处理分享中,既能合理地利用信息资源,又要利用专业的方法进行综合的、系统的监督和管理。为此,要对会计业务人员加强管理,制定并健全严格的规范的管理制度,实行报酬和处罚相结合的管理制度,有效地推进会计信息化的实施。

(三)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构建数据共享机制。会计信息的水平通常反映在会计数据的共享度程度上。信息资源的利用率高,共享度就越高,会计信息化的水平就越高,信息资源就对学校发展越有利,学校的各项事业发展就越快,发展潜力就越大。因此,有必要加速资源共享的构筑,改善资源共享的结构。第一,加快部门间的协作,建立统一的内部共享平台,通过网络实现会计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第二,要做好数据资源的管理工作,提高数据安全性和保护工作,避免资源的浪费和损失,避免各种风险的发生。

(四)优化管理水平,提高管理效率。学校要不断优化会计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强管理,使会计信息化发挥最大效能。学校要完善信息化系统的管理,对会计信息化人员严格要求,保证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标准化、及时性。要明确会计信息化各部门责任,建立绩效评估机制,有效推进信息化的使用效率。第一,注重会计信息管理人员的引进,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吸引人才;第二,建立完善的内部培训制度,定期对内部专业人才进行培训,提高专业人才的管理水平和财会队伍整体的水平和质量。提高会计师的工作能力是学校稳步发展的推动力,会计信息化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影响着信息水平的提高。因此,要通过举办研讨会、专题讨论会等方式对会计专业人才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会计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推动会计信息化可持续运行。

(五)健全监督机制,加强监督。为了提高会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有效性,确保整体操作标准化,有必要加强监督和管理。除了在校内实施内部审计外,通常还要开展经常性的控制和管理,发现问题随时解决。另外,监督模式也需要优化和合理完善,对责任进行界定,赋予会计师相关权利和责任,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要通过对会计管理的有效监督,及时发现和解决会计管理中的问题,降低财务管理中的风险,确保资金的正常使用。其次,要对会计信息化系统进行定期检查和完善,由专家对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进行验证,修复系统的脆弱性,及时更新和完善信息管理系统,保证信息安全不受侵害,确保信息管理准确,操作效率高。总之,学校会计信息化建设在学校建设和发展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学校会计信息化建设有利于财务管理现代化,促进财务管理快速提级升档,创新科学发展。在学校会计信息化建设中,要正确面对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找准问题的症结,采取有效措施,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加大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力度,优化财务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完善监督机制,不断提高会计信息化水平,为学校的稳步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周妍倩.学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困境和对策[J].财会学习,2018(12):18-19.

[2]周一贝.论学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金融,2018(24):143.

管理学习计划范文4

一、血站档案信息化管理发展历程

(一)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辅助档案管理阶段

在1987年以前,我国的采供血信息主要都是依靠人工登记。从1987年开始,血液出入库信息登记开始通过计算机录入,人工登记信息管理逐渐被计算机录入功能代替。一些经济发达省市的血站开始因地制宜地开发血站档案管理软件,建立了大小不等、功能不同的档案目录数据库。这一时期的档案信息化还处于初始阶段,主要的功能是借助计算机对采供血档案信息进行输入、贮存、处理和检索,初步实现了档案编目和检索的自动化。

(二)20世纪90年代:双轨制下的档案信息管理

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在办公自动化领域的应用和发展,计算机在办公部门得到了普及,血站各项业务也实现了从局部联网到全面联网。血站档案管理软件大多由血站自己开发或与大专院校合作开发,从血源登记到采血、检验和血库的日常管理等初步实现了档案信息管理的微机化和现代化。这一阶段正是全国大多数中心血站管理系统的应用与发展期,档案部门也陆续加大了办公自动化条件下的电子文件管理研究。文档部门利用计算机进行非结构化档案信息管理,对象主要为WPS、MicrosoftOffice文档软件形成的电子文档信息。电子文档信息存在割裂状态,加之存储介质主要为光盘、硬盘、软盘,容易被修改、丢失和受到病毒侵袭,电子文件被很多人认为不够安全。另外,在管理上,电子文档管理还存在不规范、数据库稳定性差等不足,血站办公软件与档案管理系统各自开发,没有互联互通,电子文件无法直接归入档案管理系统中,档案管理表现出“双轨制”。

(三)2000年至2006年:电子文件管理系统

这一时期,我国档案信息步入网络化阶段,血站管理也进入广域网时代。血站与血站、血站与采供血分站、血站与医院血库之间进行广域联网,血站业务管理实现了集中检验。特别是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血站管理已经实现了跨区域大范围内的血源统一管理。这一时期的血站采供血步入标准化和全面质量管理时代,ISBT128编码体系、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应用以及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和利用都加大了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力度。C/S(客户/服务器模式)结构下的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实现了血站内部的数据共享和血站档案用户的权限控制。2000年以来,基于网络数据库开发的B/S(浏览器/服务器模式)档案管理系统,无论是档案管理还是数据维护都突破了地域限制,但电子文档资源的共享和信息孤岛依然是主要问题。

(四)2007年至今:云计算平台下的档案信息化管理

2007年,“云计算”概念被提出。作为一种传统计算机信息与网络技术融合发展的产物,云计算通过搭建统一的数据存储平台进行档案数据的管理和维护,实现了海量信息资源存储。同时,利用云计算平台等虚拟技术可以有效解决血站电子档案的信息孤岛问题,实现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此外,将云计算平台应用于血站档案管理,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血站档案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行和维护成本。但不足的是,云计算作为新生事物,在血站档案管理领域的应用对服务质量和职业操守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监督体系,确保血站档案信息安全。

二、优化血站档案信息化管理对策

管理学习计划范文5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速,以促进高校国际化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丰富大学生“第二校园”学习经历为目的的交换生培养被越来越多高校广泛推行。通过分析交换生管理现状,以存在问题为导向,通过完善学籍管理制度、加强新媒体建设、构建学籍管理信息化平台、建立结构合理的电子档案、实施全程互动的学籍管理等途径,实现地方高校交换生学籍管理信息化,为提升管理效能及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和系统支持。

关键词

地方高校;交换生;学籍管理;信息化;路径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日益加快,被视为高等教育生存发展的生命线的教育质量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通过不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和提高交流合作水平以扩大教育开放”,国家明确提出要“扩大政府间学历学位互认。支持中外大学间的教师互派、学分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1]2,为高校开放办学指明了方向,越来越多高校开始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及校际交流与融合,将丰富学生“第二校园经历”、加强交换生培养作为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交换生的内涵

所谓“第二校园经历”,就是借助于校际与校研合作平台或协议,让学生在本科或研究生学习期间,有机会到国内外其他高校或科研机构访学,进行学习交流的过程[2]12。而交换生的定义,英文译为“exchangestudent”,是指以开阔视野、拓宽知识、增进交流为目的,在交换国家、地区、学校或研究机构达成一致的情况下,经过一定的选拔程序到其他学校进行学习的学生。根据不同的划分范畴,交换生又分为不同种类,如从交换生人员构成看,主要有在高校学习的本科生、研究生及其他类型的在校生;从交换周期看,交换的时间主要为一学期或一学年的短期交换生[3]1,也有二至三年的长期交换生;从交换范围看,主要分为国(境)内交换生和国际交换生;从交换类型上看,包括语言类交换和专业类交换;从学位获得角度看,分为学位生和非学位生[3]1。

二、交换生培养的意义

积极丰富学生“第二校园经历”,加强交换生培养对高校具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1.促进校际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有效途径。由于各高校办学定位、办学基础、办学条件以及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和特色不同,尤其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国内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水平都有巨大的差距。而交换生在本校学习所受的因国家、地区教育水平差距引起的高校间人力物力及学科发展水平制约的限制,可以通过交换学习得到弥补,选择到教育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高校交换学习,可以充分依托地域优势,借助优势教育资源与平台,有效强化学生能力,拓宽视野,扩充知识面,助推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返校后的交换生将所见所闻所学知识与本校融合,可以推动学校弱势学科与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实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

2.加强高校国际化,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知识创新的内在需要。交换生学习最早的雏形应该称之为游学,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曾率弟子们周游列国增进学识,到唐代玄奘远赴印度求取真经,元朝马可波罗游历中国及蒙古一带,清朝时期达尔文环球考察等,表明游学自古以来是世界各国的一种传统学习教育方式,虽这些游学学习更多属于自发性质,不涉及双方协议或邀约,但其对跨国跨民族文化交流以及知识创新、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加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增进互相了解、文化沟通与友好往来为目的的非营利性项目“国际学生交流计划”,在欧洲盛行40多年后,才在20世纪70年代由中国教育部引进中国,又经历了缓慢萌芽、发展阶段,到1995年美国国务院正式批准中国加入“国际学生交流计划”,我国高校与境外高校的合作交流才日益密切起来,各类交换生项目才得以蓬勃发展,高校的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加速,跨国跨校文化交流极大激发了学科知识的碰撞与创新。

3.实现高校与学生共赢,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必然要求。交换生培养可以有效促进校际之间交流与联系,从经济效益角度看,可以在增加接收学校的学费收入的同时扩大学校知名度及影响力,促进学校的宣传与推广;从学科专业建设与学校发展的角度看,可以促进校际沟通与交流,学科专业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提升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从学生个人的角度看是对沟通交际能力、语言能力、适应能力、学习能力的综合锻炼与提升,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打下坚实基础。通过交换生项目的实施,在交换生学习提升过程中促进了高校知名度、学科专业建设水平的提升,有效实现双方共赢的目标。交换生项目的蓬勃发展,必将加快实现人才强校战略,加速学校国际化进程,为各高校实现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战略目标提供必要保障。

三、交换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交换生”在我国起步较晚,社会各界对其认识还不够深入,加上受区域、高校间管理制度及文化的差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导致各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的交换生培养存在一些问题,质量有待提高。根据查阅的相关文献研究情况来看,研究的角度各不相同,有基于学校国际交换项目从宏观管理层面对交换生管理进行研究,有以具体某所高校某项协议为个案对交换生进行针对性研究,也有少数对交换生学分转换认定、学生管理进行研究。总的来说,交换生管理因协议不同,培养内容及方式、管理模式等各不相同,但学习目的相同,管理重点相同,即通过交换学习,在达到文化交流、知识贯通、拓展视野的目的的同时,对自身学业发挥促进作用,对交换生的管理关键点都集中在学籍管理、学分认定等几个具体问题上。一是交换发展水平不均衡。从交换生的输出和输入角度来看,由于学校地域间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各高校交换生发展水平不均衡,交换项目较繁荣的多集中在发达国家高校及国内985、211等知名高校,中西部地区受区域及学科发展限制,高校交换生发展相对滞后,交换学校数量及参与人数较少。且大多数交换项目输入输出不对等,仍停留在单向输出或输入的培养阶段,既不利于文化交流与学术创新,更不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二是学籍管理导学助学督学机制不完善,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首先,交换生在交换申请获批后,高校由于人力物力投入不足,重视不够,未能发挥引导帮助作用,学生对本校与交换学校相关专业培养计划不了解,导致交换生交换学习缺乏规划和针对性,只能到对应专业跟班学习,所选课程及所学知识具有局限性,学习成效不明显。其次,不能尽快融入校园生活,严重影响交换生对第二校园的认同感、归属感,严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三是学籍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管理缺位严重。教育部2001年颁布《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学籍管理信息化的改革,随后陆续开展录取数据网上审核、电子注册管理,2007年明确要求实施学籍电子注册,具有学籍的学生最终才能获得毕业证书,到2008年进一步要求对在校生进行“学年电子注册”,全国基本实现了各高校学籍管理信息化平台的统一[4]61。但在交换生学籍管理中,全国统一平台发挥作用有限,大多高校仍停留在手工操作人工管理阶段。由于目前大多高校交换生管理遵循属地化管理原则,学生在跨校学习过程中诸如评优、住宿、学习及社会活动等均由接收学校管理。而学生的学籍管理则仍属输出学校管理,且学籍管理中诸如学籍注册、成绩管理、学分转换、学业警示、违纪处分记录、档案等问题由于学生在交换学习期间,原输出学校无法及时掌握,存在管理缺位问题,各管理部门间容易出现推诿扯皮现象。四是学分认定转换效率低下,服务质量不高。由于大多高校学分转换是在交换生学业完成返校后进行,且双方学校使用管理系统不同,成绩认定及转换往往依靠人工操作完成,转换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交换生的评优评奖及后期选课计划。此外,部分课程由于与本校课程性质、名称有一定差距,导致学生所修课程得不到对等转换,返校后还需重复选修,极大浪费了交换生的时间精力及财力物力,造成资源浪费。学籍管理的效率直接影响对学生的服务质量,导致服务单一,质量低下。五是成绩认定转换制度僵化,学习成效不明显。一般交换学多通过选课修读、参与毕业设计所获得的学分进行认定替换,及课程与课程的学分认定转换,但交换生交换学习,除了课程学习,还涉及社团活动、文化交流、社会调研、学科竞赛、听讲座、本校宣传推广等方面,僵化的学分认定转换制度,极大制约了学生广泛参与社会活动、探究异域文化、拓宽知识面、加强交流与宣传推广、参与竞赛的积极性,成绩构成单一,学习成效不明显。

四、交换生学籍管理信息化路径

地方高校受地域经济发展制约,教育水平往往落后于发达地区和国家,如何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与特色,加强开放办学,提升国际化水平,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问题,加强交换生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是解决学籍管理诸多症结、提高地方高校交换生管理效率及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具体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完善交换生学籍管理制度及机制,加强学籍管理新媒体建设。教育部2005年新颁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规定》中明确规定,高校学籍管理是指根据有关规定对学生的入学资格、在校学习情况及毕业资格进行考核、记载、控制和处理的活动。高校学籍管理主要包括学籍的取得和注册管理、课程考核和学业成绩管理、纪律与考勤、学籍异动管理和学历与学位证书管理等。学籍管理是高校教学管理的基础,也是重要组成部分,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重要保障[5]205。因此,作为提升交换生培养质量的前提和基础,要将交换生学籍管理制度视为一个系统工程,围绕这一系统构建一整套交换生管理机制体制。加强交换生学籍新媒体建设,通过建立交换生学籍管理网站或主页、微信微博、QQ群、BBS等多种新媒体介质,将管理制度、机制体制等内容在网站中逐一呈现,供学生及社会各界阅知,同时达到宣传推广、知识普及的效果。网站应包含几大模块:一是明确交换生学籍管理的指导思想、实施目的。二是明确学籍管理的实施主体和客体。实施主体是教务处或主要负责交换生学籍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实施客体是交换生,同时要理清交换生的定义、特点、分类,使管理对象明确,分类清晰。三是交换生学籍管理的实施内容,包括学籍注册、成绩记载、档案管理等的管理与实施。四是课程修读与成绩评定及成绩替换、认定的原则、要求与规则标准。五是学业警示与违纪处理。以上五点是构成交换生学籍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也是关键性内容。交换生学籍管理机制则包含了激励机制、约束机制、保障机制等方面,是交换生学籍管理的内驱力,以最大化促进学生达成学习目的、提升培养质量为目的。要将管理机制与管理制度有机融合,发挥内在驱动和外在制度环境的相互作用,贯穿学籍管理全过程。

2.构建结构合理、科学规范、人性化的交换生学籍管理信息化平台。信息化平台建设是基于网站建设的进一步优化。网站等新媒体介质侧重制度、政策、体制的宣传推广、普及教育,而平台则是基于学籍管理规章制度、规则标准在实际交换生管理中的具体应用,是实现学籍注册、档案管理、课程选修、成绩录入、学分认定替换的辅助软件,也是提高管理效能的可靠保障。基于计算机辅助软件的学籍管理信息化平台在功能实现上,按照既定程序、公式、数据计算及转换均可轻松实现,其中的难点在于学分替换认定标准的制定,因此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标准、规则的明确、统一。

(1)课程认定及学分转换时,需遵循课程名称类似、课程性质相近、学分/课时对等、成绩一致的原则,方能给予课程认定,受理学分转换。

(2)学分转换过程中由于国内外各高校、地方与发达地区高校的管理差异,课时标准、成绩标准需按本校建立一定标准。课时标准:交换生在对方学校交流学习期间所取得学分的认定需参照派出学校学分与学时的对应关系,如一般课程18学时计1个学分,实验课36学时计一个学分。学生在交换期间修读的理论课程需在15学时或以上,实验课时需在30学时或以上才能认可并记入成绩单。

(3)非百分制的成绩由派出校按规则折算,折算规则是依据对方评分等级数目参照下表相应进行折算,如成绩等级后附有“±”级别的,按“±3”分对应折算;成绩不及格不予折算,学分不予承认[6]。

(4)丰富成绩认定内容,增强学分转换弹性。由于交换学习受语言、选课时间、开课年级等限制,所选课程及学分具有一定局限性,在有限时间最大限度发挥交换学习效能,必须丰富和拓展交换生成绩认定内容,增强学分转换弹性,将一些没有课程修读学分、成绩的活动,如社团活动、文化交流活动、社会调研活动、参与科研课题及项目、实验实习活动等可视具体情况替换为教学计划中的实践环节等学分或替换为教学计划中的社会实践、创新创业项目、文化素质教育实践、认识实习等学分。

3.建立交换生学籍管理电子档案,提升学籍管理完整性。常规交换生交换学习后,接收学校会根据其选课修读情况、在校表现,出具相关成绩证明、学习证明,学生返校后存入个人档案,受传统学生档案管理制度制约,交换生学习档案记录的学习成果及内容十分有限,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建立交换生学籍管理电子档案,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交换生学籍电子档案分展示档及文件档,展示档具有公开性和推广性的特点,依托网站等新媒体,建立学生个人主页、博客,将交换学习分为课程学习、文化交流、实践探究、社团社会活动、学科竞赛、师生互动等模块,提供学生全方位展示与推广平台,学生可将交换学习过程在对应栏目中以文字、图片、照片等方式上传、记录、展示,教师及管理人员可对网页内容进行评价,也可为弹性学分认定提供参考及图文佐证材料。页面的公开性交互性,为交换双方学校宣传、推广、文化交流搭建桥梁。文件档则具有规范性、隐密性、安全性等特点,主要与学籍管理信息化平台数据进行对接,将交换生成绩、学分、违纪情况经由双方管理部门负责人如实记录、转换,并以官方文件形式进行保存,管理双方通过平台可随时查阅、调取档案。两种类型电子档的建立,形成优势互补,极大提升学籍管理完整性及有效性。

4.将全程互动的管理理念贯穿交换生学籍管理信息化全过程。交换生学籍管理信息化的初衷和主旨是为了提高管理效能,确保交换生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校国际化发展。交换生学籍管理涉及交换双方学校、交换生及家长、高校教师、各级管理人员及社会各界,要实现管理效能最大化,除了依托信息化手段,还要有全程互动的管理理念,并将其贯穿交换生学习全过程,寻求各方利益共赢点,建立及时反馈信息机制与快速处理的管理平台,才能切实提高各方积极性,增强管理合力,提升管理效能,最终推动交换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作者:梁微 沈大强 黄瑞捷 黄书楼 单位:广西大学教务处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参考文献

[1]王瑞德.大学国际交换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2]梁秀梅,李斌,胡元木.高校开展校际合作新举措的审视与思考:基于山东经济学院本科生“第二校园经历”的问卷调查与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7(3).

[3]赵子健,陈溪.大力发展交换生项目促进高校国际化进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3).

[4]魏琛.关于对高校学籍信息化管理的初探[J].信息时代,2009(6).[5]曲明川.地方高校学籍管理信息化探析[J].科技资讯,2010(22).

管理学习计划范文6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越来越大,计算机教学的占比越来越大。很多高校对计算机教学的推广越来越重视,很多学习利用计算机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改善学习环境。本文主要以民办本科院校三江学院为案例,针对性地分析了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的原因,并提出计算机教学及管理优化的具体思路和策略。

关键词:

民办本科;计算机教学;计算机管理;优化

一、民办本科院校计算机教学现状

传统计算机教学中,软件与硬件的教学是分开的,教学方法和思路也都各有不同,这不利于学生综合性地学习计算机知识,对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也都存在障碍。在未来学生要学习这种技能,要逐步增强个人能力,提高学生自我意识,让软件与硬件教学相互结合,逐步提高,让学生一边学习一边“消化”,巩固知识点和科目的具体技能。计算机教学的未来,要通过多元化及综合化的方式开展学习,从掌握办公软件的应用开始,逐步延伸到应用特殊办公软件,掌握多种计算机相关的技术及能力,更加深入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能。但是,集中当前我国民办本科院校计算机教学的状况来看,影响计算机教育的主要关键点在于院校过多重视理论教学,计算机本身的实用价值较低,推广实用价值不够,学生进入社会后的实践价值与能力无法得到发挥;再加上教师队伍的素质层次各不相同,为实现计算机教学改革,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三江学院计算机教学及管理存在的问题探析

作者以所工作的三江学院为案例展开分析,提出三江学院计算机教学及管理的一系列看法及观点,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作者基于前期的大量工作总结与调查,对问题进行了整理,计算机教学及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

1.教学内容陈旧化

三江学院的计算机教学内容一直以来保持传统教学思路为主,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学思路和观念较为传统和保守,教学内容较陈旧,这影响着计算机教学的整体活动,让计算机教学的内容与观念受到了影响。计算机教学的工作开展存在一定的障碍,根据作者调查发现,教材老旧是一个基本特点。教材的编写和选用都比较保守,与国内其他高校相比教材内容的研究和应用质量并不高。学校设置的计算机教学课程内容“轻实验,重理论”的现象比较普遍,学生进入企业后学习的能力较差,实践能力较差。

2.教学手段单一化

计算机教学工作中,基础学科的内容有不同,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拥有更好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目前三江学院的计算机教学与管理都侧重于理论,教学方式又很单一,仅仅采用了课堂上教师“一言堂”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忽视了科学管理方式的价值。在日常的计算机教学工作中,缺乏对资源的应用与整合能力,忽视了对计算机教学管理之中的经验传授和方法技巧传授,导致学生学习方法单一,学习内容不充实,学习的理论知识较多,经验较少。再加上授课老师以理论积累为主,忽视对学生进行与社会接轨结合的教学引导,导致“恶性循环”,让学生的学习障碍增加,学习阻力增大,主动探索计算机管理知识的动力越来越低。

3.缺乏计算机专业人员管理制度

三江学院计算机专业人员队伍的建设缺乏合理的规划和健全制度的管理,使得计算机专业人员在发挥教学作用的时候缺乏正确的引导,经常引起教学工作开展的不便及障碍,致使很多问题产生。在面对教学工作的复杂性方面,计算机专业管理人员对自身技能的完善还缺乏健全的思考,教学工作无法正常开展也是基于制度欠缺的原因。

4.教学课程抽象化

在当前的教学方式,教师若只教授抽象内容会导致学生厌倦学习,消极心态加重,从而降低对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质量把握。

三、三江学院计算机教学与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教学管理的粗放型

三江学院的教学管理一直以来缺乏正规性的引导,保持着粗放型的发展模式,缺乏正规理念的引导,导致三江学院计算机教学工作中,教学与管理问题比较集中。相对于传统教学理念,三江学院计算机教学忽视了精髓内容的教学与传承;相对于现代化教学思路来看,三江学院计算机教学忽视了创新思路的引入。基于以上两点自然无法更好地开展计算机教学工作,从而导致三江学院计算机教学与管理产生了一定的问题。

2.教学目标不确定性

当前,三江学院自身的计算机教学定位并不明确,计算机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社会型应用人才,还是培养理论型人才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计算机教学都以考试成绩来作为考核标准,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上还处于一个探索时期。在安排与设置教学目标上没有与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结合,许多学生在计算机理论上不合格,对软件的操作以及硬件的操作还不是很熟练。教学目标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影响了我国计算机教学事业的整体提升。

3.教学资源匮乏

从教师队伍建设上分析,三江学院缺乏高素质、综合应用型的人才,计算机教学队伍缺乏领袖级人物,没有领军人物带来的影响就是教师队伍自身动力不足。从教学环境上分析,计算机教学硬件需求较强,三江学院从教学楼建设、专业性建设、设备更替上都存在很大的不足,落后于其他院校,导致教学能力变差。

四、三江学院计算机教学及管理问题的优化策略

1.完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

首先,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更新换代比较快,保证计算机系列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这对培养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学院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更新计算机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完善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与其他各门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保证学生在计算机课程与其他学科上的共同学习,保持其完整性、系统性。其次,随着现代化社会技能型人才需求的数量越来越多,计算机教学课程的侧重点慢慢偏向于技能性教学,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一些情况下,学习理论知识比较枯燥、乏味,学习技能型的实际操作知识就变得更加有趣,这也是计算机老师开展教学的一个有力突破口,从计算机教学的根本点上去研究整个问题,了解课程的实际应用价值与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计算机课程更加有趣。例如,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加入媒体教学的推广概念,在课堂上为学生们演示如何推广一家企业的网站,如何利用计算机后台操作进行网页营销等,让学生们更多偏向实用型人才的成长,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进入社会,发挥自身的价值。再次,院校要定期组织一系列的活动,根据计算机教学情况举办一系列的计算机知识讲座,让院校内的学生积极参与进来。计算机知识讲座就是提高学生自我学习兴趣和自我学习能力的一个主要平台,利用讲座帮助学生建立一种计算机观念,让讲座更快更好地进入他们的日常学习与生活,给他们更好的激励。最后,要积极创新计算机教学的考核方法,让计算机教学质量可以得到质的提高,创新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内容,让学生可以更快更好地接受、理解、记忆、使用计算机教学课程的内容,公平、公正地引导学生学会一系列的计算机应用技能。此外,进行年终考核制度,对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一个真实性进行考核,重视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并主要对其实践能力进行考察,最终达到全面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目的。

2.加大硬件投入,更新教学设备

三江学院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制订学习计划,并根据计划内容与实际情况,选择性地增添计算机实际教学项目的开发与设备更换。一方面可以保证拥有足够的计算机设备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具有更多的使用设备,另一方面通过计算机教学实验设备的更新和投入,保证计算机本身的安全运行,提高计算机技术的使用,让计算机数据的接收和传递变得更加高效,信息对接更加快捷。

3.注重计算机教学档案的作用

计算机教学档案,是计算机教学课程自始至终存在与发展经历的收集、归类、存放、保管和使用,对日后的教学管理工作极具参考和利用价值,这是新时期计算机教学管理与计算机教学改革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工作。三江学院的计算机教学档案建设工作开展分为几步。首先,教学档案在教学管理工作中不会根据任何人的主观愿望而有所改变,它将始终保持其自身的原始面貌,以供教学查询、使用。其次,计算机教学档案能够为提高我们现阶段的教学管理工作水平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和利用价值,借此,我们可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4.打造计算机教师高素质团队

三江学院欠缺高素质计算机教学团队,师资队伍的建设对三江学院来说迫在眉睫。三江学院本身存在人员层次较差的问题,高素质人员和低素质人员之间存在交流的障碍,在未来的队伍建设中,三江学院将采取三部曲的办法应对这种局面。第一,三江学院高薪诚聘全国学术带头人,进入计算机专业教学队伍成为学术带头人,一方面加强学术研究工作,另一方面加强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让教师队伍拥有一个新的方向去努力,拥有前行的动力。第二,三江学院本身的计算机专业定位要从落后陈旧观点向着新型创新观点转移,让计算机教师自我学习更多、更新的知识,了解更多的实践做法,对信息有一种正确的人事,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教学方法,采用“宽进严出”的计算机毕业体制,让更多的学生拥有计算机应用能力。第三,三江学院之中高校计算机教师自身的队伍建设,要结合新型教材内容,做出课件制作调整和备课调整的准备,为学生创造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经过作者调查,三江学院计算机教学与管理工作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分析其存在问题的原因,给出具体的原因分析,从队伍建设、制度建设、档案管理、设备维护几个方面入手,给出了具体的优化策略,以期为三江学院未来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

作者:杨丽萍 单位:三江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胡冬兰,王念新,贾昱,等.制度压力对云计算内化影响的实证研究[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5,(9).

管理学习计划范文7

本文以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籍管理工作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的学籍管理的项目化管理对策,尤其是具体的项目化管理措施,能够为我国高职高专学籍管理提供具体的操作方法。以期提高我国高职高专学籍管理水平,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

成都纺专;学籍管理;项目化

1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籍管理工作概况

1.1院校简介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称成都纺专)是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并报国家教育部审核备案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创建于1939年,已有70多年的办学历史。在该高职院校管理中,对学籍管理工作非常重视,将学籍管理工作贯穿到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当中,发挥出学籍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

1.2成都纺专学籍管理工作内容及项目化管理情况

作为衡量高职高专院校教育工作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学校十分重视学籍管理工作。学籍管理工作划分为:①日常学籍管理工作。包括为学生办理日常的学籍手续(休学、复学、退学、转专业)、学生基本信息变更、学生电子注册、学生学籍注册、学生毕业证书制作发放等。该类工作属于经常性工作,需要重点做好相应的工作记录。②定期开展学生学籍调查工作。③定期为学生提供学籍查询服务。④学籍数据统计分析工作。

2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的启动与执行

2.1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目标

根据项目目标制定的SMART原则,成都纺专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目标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图1成都纺专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目标一是建立全程式学籍管理工作体系。将学籍管理工作涵盖学生从入学到最终的毕业,从而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各种信息,确保学籍管理工作能够发挥出良好的作用。二是构建学籍管理的信息管理系统。专门创建和开设网络用以上传学生学籍管理信息,通过学籍管理系统来提高学籍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确保学籍管理的相关信息能够及时得到查询与快速更新。三是构建多元化的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格局。在学籍管理工作中,需要涉及到各个主体,包括学生、外部单位等,在开展项目化管理中,强化与内外部的合作,将资源和信息有效结合,使学籍管理工作的内容更加丰富。一方面学校可以利用这些资源推动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的实施,另一方面学生利用这些资源更好地开展学习以及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四是实现学籍管理工作全方位跟进。学籍管理工作涵盖很多方面,包括学生的学籍信息、特长、优点、求职意愿等。将相关信息纳入到学籍管理当中,这样一方面实现对学籍的规范管理,扩大学籍管理的范围,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学籍信息为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等提供依据,更好地发挥出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的作用。

2.2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计划

在启动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工作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计划,通过管理计划来明确学籍管理工作各个环节需要重点开展的工作、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各种问题的应对策略。在制定计划时,需注意:第一,整体性把握项目管理的各个过程要素。为保证项目化管理计划的严密性和可靠性,在制定的过程中要有全局观念,能够整体地把握项目管理的各个过程,综合地考虑项目管理的各个要素。第二,选择性涵盖项目化管理的各个知识体系。项目管理包括项目整合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采购管理,在制定项目管理计划的时候需要根据项目的需要有选择地涵盖这几个知识领域的相关内容。第三,动态性调整项目化管理的各个计划内容。项目化管理计划制定完成后,在项目管理执行过程中要做到动态的根据项目进行的情况,对计划中的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与变更,以保证项目在复杂多样的环境中能够顺利地完成。针对成都纺专学籍管理工作的特点,制定一个完整的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计划应该包括:制定和修正项目各阶段的详细工作任务计划和目标,对管理各项管理对象进行计划。

2.3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实施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更需要对学籍管理工作实施创新性的项目化管理,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构建完善的学籍管理项目化管理体系。项目化实施过程中,需要依照项目计划,监控进程,实时进行项目控制,以确保一切按计划行事,并根据掌握的情况随时对项目实施进程进行优化。项目控制实施有效的重点在于定期、及时地监测实际进程,并与项目计划进程进行比较,如有必要,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学籍管理工作的项目化控制主要是成立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小组,组织学籍管理工作人员培训、制定学籍管理工作计划及实施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方案。具体实施策略有:一是将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分阶段予以实施。可以分为月度工作阶段、季度工作阶段以及年度工作阶段,结合每一阶段的具体工作,开展相应的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并明确各个阶段的具体工作任务,以此来推动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的实施。二是明确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的责任人,并采取责任人工作汇报的形式来推动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的实施。结合实施情况以及涉及到的各个部门,明确各项工作的责任人,并采取月度工作汇报的形式,由相关的责任人汇报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的实施情况,以此来促进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得到更好地实施。三是定期对学籍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与考核。在对学籍管理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项目化管理业务知识培训时,还需要加大对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的考核力度,通过考核,实现对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的监督与奖惩,营造良好的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环境。

3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实施保障

为了更好地推动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为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实施提供保障,本文将从制度体系、程序及行为规范、健全运行机制、队伍建设这些方面开展,并制作了相应的实施保障甘特表以及甘特图。结合以上对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实施保障的具体内容及时间要求,本文将采用甘特图表示方法更为清晰地表示出来。

3.1健全学籍管理制度体系

一是制定相应的学籍管理制度。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如奖惩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相关制度,通过具体的制度为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提供制度保障,确保管理有章可循、有制度可依,以此来推动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的实现。制度建设是项目化管理实施的基础,只有建立在制度管理的基础上,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才能够做到有制度可依,一切工作按照制度予以执行,这样可以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推动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朝着既定的发展目标实施。二是定期对学籍管理制度进行修订与完善。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籍管理制度的时效性也会随之受到影响,如国家政策变化、学校扩招等。学校可以通过专门的学籍管理制度讨论会议的形式,由项目化管理小组负责召集与学籍管理工作相关的人员参与会议讨论,并由参会人员针对项目化管理的开展情况,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对策与制度修订建议,在此基础上,对学籍管理制度进行修订与完善,确保学籍管理制度能够为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3.2规范学籍管理程序及行为

一是制定学籍管理程序及行为准则。结合实际的工作情况,确定哪些部门负责哪些具体项目、哪些学籍管理工作人员负责哪些具体的工作等,通过管理程序与行为准则予以明确。在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则按照学籍管理程序与行为准则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确保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正常有序地开展。二是定期对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管理程序及行为准则掌握情况进行考核,确保学籍管理工作人员按照管理程序及行为准则开展项目化管理。项目化管理小组可以定期采用考核的方式,对学籍管理工作人员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奖惩的依据,同时根据考核中学籍管理工作人员反映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改进策略与培训方案,帮助学籍管理工作人员更好地遵守学籍管理程序及行为准则。

3.3健全学籍管理运行机制

一是制定学籍管理运行岗位职责手册,确保学籍管理工作能够正常运行。根据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执行情况,制定学籍管理运行岗位职责手册,通过职责手册来明确各个部门、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的具体岗位职责,各部门及学籍管理工作人员需要严格按照岗位职责手册开展工作,以此来推动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的高效实施。二是制作学籍管理运行组织结构图,并定期为学籍管理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结合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的实际情况,制作学籍管理运行组织结构图,按照组织结构图的具体内容为学籍管理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确保学籍管理工作人员严格按照学籍管理运行组织结构图开展工作,避免各部门之间的纠纷与矛盾。

3.4加强学籍管理队伍建设

管理学习计划范文8

关键词:信息化;学籍管理系统;功能优化

1引言

学籍管理是一项繁琐且政策性强的管理工作,包含从学生入学到毕业期间全过程的学籍数据管理。学籍管理系统是进行学籍管理工作的重要平台,也是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在高校教务管理综合系统中,学籍数据库是基础数据库,学籍管理系统的顺利运行是其他相关系统开展信息化工作的基础。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GE大学的自身特点,对GE大学学籍管理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研究,并力图实现对该系统功能进行优化。

2GE大学学籍管理系统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GE大学学籍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学生基本信息管理、学籍异动管理、学分查询和毕业审核等功能子模块,涵盖从学生入学到学生毕业的整个过程。目前,在教务管理用户的实际使用过程中,反映最突出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2.1学籍异动管理操作繁琐

学籍异动管理主要是通过在学生信息处理界面,输入学号筛选出某个学生信息,在其学籍处理子页面内选择休学、复学等学籍异动类型,录入相关信息,点击确认键显示异动成功,但是还需在学籍结果查询页面查询到相应异动结果,并选择处理学期进行保存后才算完成整个学籍异动流程,操作较繁琐,在工作繁忙时还容易漏掉后面的学期确认操作,影响后续数据统计查询。

2.2学籍状态不准确

当前系统内学生学籍状态只分为“在校”和“离校”两种,其中“在校”学生包含休学、正常在校、保留入学资格、保留学籍四种实际状态的学生,而“离校”学生则包含正常毕业离校和退学、结业离校的学生。在进行数据筛选和统计时非常不便。

2.3学籍异动处理与选课权限未建立关联,影响选课管理

在进行休学、保留学籍和保留入学资格等异动处理后,选课功能并没有对相应学生关闭,导致选课混乱,需人工对这类学生异动学期的课程表进行清查,设计不够人性化。

2.4缺乏条件筛选功能

在进行详细学分查询和毕业审核时,因缺乏筛选功能,出来的数据较多较杂,只能人工再进行处理,严重影响工作效率。

2.5系统稳定性较差

每到学期初和学期末的选课高峰期,系统运行速度缓慢,影响工作的正常进行。

3GE大学学籍管理系统的功能优化设计

针对GE大学学籍管理系统功能存在的上述问题并结合实际用户需求,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对系统功能进行优化。

3.1在学籍处理子页面增设学期选择功能

通过增设学期选择下拉菜单,可以在学籍处理子页面内直接完成整个学籍处理过程,简化操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3.2细分学籍状态

将目前的学生学籍状态再细分为“在校”、“未注册”、“保留学籍”和“离校”四种,其中在校是指正常在校学习的学生,未注册是指保留入学资格的学生,保留学籍包括因休学或应征入伍保留学籍的学生,离校包括正常毕业学生和结业、退学的学生。通过实现学生学籍状态的细化分类,可以查询到学生目前的准确学籍状态,在统计和上报各类学生数据时也能便捷的获取有效信息,从而达到优化目的。

3.3将学籍异动状态和学生选课权限建立关联性

只要教务管理人员在系统内完成了休学、保留学籍和留学入学资格的学籍异动处理流程,系统自动关闭该学生的所有选课权限(自学生自己选课或者管理人员集体选课的权限),便于选课管理。

3.4完善系统数据筛选功能

应在学分查询模块相应增设学年学期、课程性质、及格或不及格等筛选条件的菜单栏,实现学分情况的快速查询及了解。在毕业审核模块增设单证(已达毕业条件但不够学位条件)、双证(已达学位条件)、取消学位资格(已达双证但仍受处分而被取消学位资格)等筛选条件,便于快速生成毕业证和学位证打印名单,节省人工,提高工作效率及准确率。

3.5提高数据库性能和系统安全性

应在现有资源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提升数据库的硬、软件配置,从系统的技术架构、数据库设计、流程和应用程序等多方面进行优化。同时,系统应当提供监控技术以及运行日志的管理功能,还应当提供可靠的数据备份功能及故障修复手段,建立良好的运行保障体系。

4结论

学籍管理系统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学籍管理涉及的数据量大、要求严肃准确,如何提高工作人员数据处理和统计查询的效率以及准确率是学籍管理系统功能优化的重点。本文从一名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的视角出发,针对GE大学学籍管理系统当前存在的问题,分别提出了优化方案,有助于更高效地进行学生学籍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郭翠婷.优化教务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湛江师范学院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2,28(07):36-37.

[2]董姜颖.浅析学籍管理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J].知识经济,2014,(08):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