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下课程负责人制度浅析

知识管理下课程负责人制度浅析

一、理论基础

知识管理的四个基本要素是人(包括团队和组织)、知识(包括信息)、分享和信息技术,其包含两方面的内涵。一方面,通过信息技术平台实现知识共享,加速知识在人、团队和组织中的储存和流动(信息流),进而实现知识的自我升值。另一方面是对人的管理,认为知识作为认知的过程存在于信息的使用者身上,知识不只来自于信息,而很重要的一部分静态存在于人脑之中。知识管理的重要任务在于发掘蛰伏的这部分知识,通过促进知识和加强人际交流的互动,使静态化的个人知识得以充分共享,从而提高组织竞争力。关于知识管理的一个成功案例就是公共知识领域的维基百科。“课程负责人制”就是一种以提高课程质量为目的的课程管理模式,围绕责任人,以课程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以课程为最终载体,对以往的教师管理制度(教研室制度等)进行修正和补充,得到成熟的课程模块和课程群,再通过优质课程的构建提高教学质量。课程模块化必将使课程内容标准化,课程管理制度化,从而制订专业标准,为专业建设提供动力支持。

二、理论研究与创新

在本研究中,我们找到将“知识管理”理念应用于教学基层组织和师资分类管理的切入点。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和我院我系实际,创新“课程负责人”制度体系,将“知识管理”理念应用于教学基层组织和师资分类管理就是很好的切入点。“课程负责人”通过教研互动平台和对课程组成员的管理汇集各成员(教学团队)的知识与信息,构建学科专业知识库和教育专业知识库,并对其实施保护、分配、整合、记录、检索等管理,在实现分享的同时促进知识流(信息流)的科学运动,实现知识的创新和价值的提升,最终提高组织和个人的竞争力。通过知识管理实现对知识内容的动态管理,达到及时修改、更新、超前和升华的目的。在核心骨干课程有选择的试点“课程负责人制”,并对具体的课程实施保护、分配、整合、记录、检索等管理,在实现分享的同时促进知识流(信息流)的科学运动,最终实现知识(课程信息)的创新和价值的提升。可以达到教研室作为基础的教学管理单元与学术研讨和课程教学相区别,并试点向教研室和课题组核拨管理研究经费的制度,将责、权、利下放,充分调动教研室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并对其完成情况进行过程和目标考核。课程负责人制度的实施能更加明确课程建设发展目标,以课程负责人作为教学基层组织实现对师资的分类管理的目标。

三、实践应用

1.实践手段

制订以“知识管理”为理念的课程负责人制度和教研室制度,改变原有的教学基层组织和教师分类管理形式,对具体的课程实施保护、分配、整合、记录、检索等管理,在实现分享的同时促进知识流(信息流)的科学运动,最终实现知识(课程信息)的创新和价值的提升,详见图2。(1)改革现有的以教研室和系为主的两级管理模式,以“知识管理”为理论依据,建立以课程负责人为中心,适应课程发展体系需要的“课程负责人制度”;以课程负责人作为教学基层组织实现对师资的分类管理。(2)改变我系对课程专业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的管理方式。(3)探索适合我系特点的管理模式,打破教研室壁垒,形成横向联系,探索培养高理论、高技能的综合教师的模式与途径,建立以“课程负责人”为主的课程管理运行模式、交流平台与保障、协调机制,建立规范的教学质量监控。(4)探索配套的教学建设。包括系外课程协调、兼职教师协调等。

2.应用成果

(1)建立较合理的课程负责人制度,实现对人(教师)和信息(课程档案)的知识化管理。以课程负责人作为教学基层组织实现对师资的分类管理,通过学科专业知识库和教育专业知识库,获取、传播、共享知识信息,通过教研互动平台进行信息加工,实现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达到增强教师内驱力、营造教师专业化和谐环境的目的。(2)搭建教研互动平台,以课程建设为目标,以课程负责人为中心,通过多种交流形式,多种交流渠道,搭建教研互动平台。包括深度交谈、现场观摩、教研互动、教后记、教学实践经验。(3)分阶段逐步构建教育专业知识信息库,通过互动平台,持续积累教育教学专业知识、经验、技巧。包括教育认知、情感、经验等隐性知识。(4)分阶段逐步构建学科专业知识信息库,形成一套符合我系特点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教学要求的学科专业知识信息库。包括部分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材、考核标准、考核内容、项目实施情况等显性知识。(5)建立一套科学的多样化的质量评价考核办法,其内容应充分体现过程与目标、综合以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多层次的考查。(6)本研究考虑周期及经费情况,分两个阶段完成,本阶段着重理论研究。建立了基于“知识管理”的“课程负责人”制度体系,有机融合课程组管理和师资分类管理,具有较强推广性;依托管理工具和知识信息库等技术手段,具有较强辐射性。本研究以机械工程专业群的课程管理为重点研究实践对象,建立有院系鲜明特色和卓有成效的教学基层组织和师资分类管理方式;通过辐射“先进制造技术”专业群,带动机械系各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进而影响全院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标准的建立。

四、总结

本研究通过教学基层组织和师资分类管理方式创新,促进了教师间的交流、知识的升华、教学与科研能力的全面提升,从而转化为学生的专业技能,切实提高学生的水平,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项目建设能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形成,达到帮助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成长,构建一支配合默契的专兼教学团队,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作者:刘松 单位: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