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中的传统文化

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中的传统文化

摘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更是源于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特别是和而不同、以民为本、义利观等,这些思想都有其历史根源,也是中国特色外交思想发展的根源所在。“命运共同体”是针对整个世界而言的,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置之不理。秉承这样的创新思维,才能不断发展属于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外交。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命运共同体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究其根本,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更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是中国对当代世界的认识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党的报告凸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的外交思想是基于新型国际关系基础之上的,并努力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作为理论指引,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指明方向。其思想来源于中国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它是外交思想的根源所在。

一、和而不同思想

何为“和合”?同志在《之江新语》一书中曾指出,“和”指的是和谐、和平、中和等,“合”指的是汇合、融合、联合等。中国所追求的文化理念是“贵和尚中”,是“厚德载物、和而不同”。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和”、“合”虽然音同,但意不同。同志将二者融入外交理论思想,恰到好处地反映出属于中国特色的创新实践,正努力谱写着属于中国的、特色的外交新思维。同志所宣扬的大国外交思想也透露着中国特有的哲学智慧,“天下太平、共享大同是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理想。”“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国虽大,但不可好战,不顾国家和人民兴亡。必须“以和为贵”,才能“国泰民安”。主张“睦邻友邦”,主张和谐的外交思想,向往“天下太平”,世世代代信奉的也是“天下大同”的思想。中国人看重礼义廉耻,信奉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要的,也不会强压给别人。更加看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以及孝悌忠信的爱国孝义;主张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中都有不懈奋斗的影子,伴随着每一个中国人民。这些思想都来源于中国古典著作,如《道德经》、《论语》、《孟子》以及《淮南子》、《吕氏春秋》等。古人的很多思想都世世代代传承,如“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主张从政要以德服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西方国家的文化制度虽然优秀,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却有不一样的韵味,源远流长,耐人寻味。《论语•学而》主张“和为贵”。这些观念都深深植根于血脉之中,代表着中国形象、中国文化。“仁义”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他们主张仁政,反对暴力的君王,民众对君王的爱戴应是发自内心的认可,不是暴政下的屈服,是和善下的真心拥立。君王树立榜样,以身作则,摒弃强制手段,施行仁政思想。这样的民族才是以人为本、以民为本,这样的民族才会生生不息。依靠团结不断拼搏的民族,才会一直勇往无前。同志在外交场合也秉承这些优良传统,彰显着属于中华民族的大国智慧,一派和气,正大光明之象。中国“和”文化贯穿中国外交理论和实践,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源泉和宝贵财富。从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从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到建设和谐世界理念,都是对传统“和”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和而不同的理念已经融入中国的外交政策,奠定了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石。非常重视运用中国传统“和”文化,善于将和而不同的理念注入中国的对外政策和策略中,向世界各国推广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世界意义,用“和”文化打造中国的国际形象。历史的文明是先人智慧的积攒,是优秀文化的传承,是人类创造的生生不息,也是我们未来更好认识世界的不竭动力。认识自己、认识社会都离不开文化的衍生,它是未来文明创造的基础。

二、以民为本思想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工作也是以人民为中心,同志曾说过,“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不懈努力的根本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不管是工作还是学习都是为了更好的未来。接受教育也是为了提升自身的品位,获得更多的收入。提高医疗水平、改善居住环境、保护环境等等都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他们不懈的奋斗,倾注更多的心血在下一代的培养中,每一天的努力都是为了明天更好的生活,为了美好的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执政为民”就是如此,党的奋斗目标就是为了人民的美好生活。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作为国家领导人时刻牢记责任,在工作岗位上做到兢兢业业,夙夜在公。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团结人民,和人民同甘共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核心就是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外交思想也是如此,从人民的角度去外交,以人民的利益为主。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也是王朝消亡的关键所在。孔子主张“仁学”、“爱人”,这是儒家民本思想的精髓,主张“亲亲而仁民”。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事关国家的治乱兴亡,因此他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重民”、“保民”才是统治者需要考虑的,得民心得天下。荀子也认为君主应当爱民,二者似水与舟,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一焉而亡。”贾谊认为,“故自古至于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也。”他还提出,判断君主的愚、智与否,标准不是别的,而在于观察其对待普遍民众的态度。南宋大儒朱熹以“仁政”为基础提出了重民思想。他认为,人君为政的关键在于得人,天下之务莫重于恤民。并提出了具体的恤民措施:“恤民之大者有六:曰重放税租,曰通放米船,曰劝分赈乏,曰截留纲运,曰严禁盗贼,曰纠劾贪懦。”明清著史启蒙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以天下万民为事”的政治主张。中国传统文化的以民为本理念是今天我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历史根基与源泉。中国共产党信仰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为无产阶级服务,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民为本思想殊途同归。

三、义利观思想

作为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延伸,正确义利观是创新,更是时代的需要,是附有中国特色的外交思想内涵。“义利相兼、先义后利”是正确义利观的精髓,特别是国家交往中需要遵循这一点进行合作。既是对主权的尊重,也是对西方狭隘国家的鄙视,鄙视其“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不良行为,是对其霸权的不满和反对。人类的存在不是独立的,而是一个共同命运体,正确义利观就是要发扬这一点,实现长远的和平发展。义利观,是一种经济伦理思想。义利观中,所谓义者,“事之所宜也”。作为道德规范,也是儒者们所遵从的,是至高无上的,也是正确的伦理道德;所谓利者,则是“人之用曰利”,是针对物质利益而言。义利观正是对二者关系的阐述。“义”是道义、正义,儒家主张以义制利。《论语》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要求人们“见利思义”、“见得思义”,用道义去限制对利益的追求。我国政府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始终坚持以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判断是非曲直的标准,绝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塑造了中国在国际关系中重感情、讲正义、守诚信的伦理道德形象。国家形象是国家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所以我国外交过程中非常重视国家形象,并不断提高国家形象。鉴于良好的国内和国际环境,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国际社会需要与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进行交流和合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义利观从内容上来看,要体现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历史传承性,弘扬中华文化,用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进行对话。同时,还要立足于我国的国情,从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成果着手,并认清我国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从而有依据地设计和表述国家内涵。

四、大同思想

大同思想出自儒家经典文献《礼记•礼运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同思想主要体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结合当今世界发展形势,针对我国需要以及世界需要所提出的伟大外交战略构想,是中国实现伟大复兴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必要措施。就任之后第一次会见外国友人时指出,“命运共同体”是针对整个世界而言的,世界性的问题不是哪一个国家的事情,经济的复杂发展也是每一个国家的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不是一个国家或者几个国家的事情。中国政府强调“命运共同体”,是处于人类社会统一的基础上的,是全新的理论。正如2011年《中国的和平发展》所说,秉承“命运共同体”,进一步探讨属于人类共同改的利益和价值。中国的外交思想绝不是只考虑中国,而是着眼全世界。全世界是一个共同体,中国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世界,“两个一百年”同样离不开世界。在发扬中国历史文化的同时,秉承“天下为公”的外交思想,妥善合理地处理国际关系。中国在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将价值观弘扬到全世界,“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逐步获得更多的国际话语权,发展属于中国特色的外交大国,基于中国文化不断为其提供理论基础和精神动力。

作者:李诗慧 阴燕云 单位:佳木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