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标准化管理现状

企业标准化管理现状

摘要:标准化管理由西方引入,对中国企业管理起到巨大促进作用,但也存在水土不服问题。探讨标准化管理与中国传统观念的一些分歧,寻求改进方法。既不抹煞标准化管理的作用,也要看到传统观念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生命活力。

关键词:标准化;管理;融合

0引言

现代标准化理念发端于西方,引入中国数十年,为中国现代企业管理发挥巨大推进作用,基本形成了以国家标准为主,行业标准、地方标准衔接配套的标准体系。但是在标准化管理引进过程中,大量外来思潮和知识涌入,由于忽视融合,容易在广泛接纳而未及消化中脚跟轻浮,许多不适合中国传统观念的地方产生消极影响。在本源上,中国传统观念对方法的采纳,侧重综合,融合多学科并强调价值判断。以宋朝理学家朱熹的“朱子学”为代表,以“人本”为逻辑出发点,注重整体统一,崇尚中庸调和,偏重直觉体验;以标准化管理为代表的西方管理具有另外的风格,泰勒指出,科学管理不一定就是什么大发明,也不是发现了什么新鲜或惊人的事,而是将过去曾存在的诸种要素结合,即把经过实践检验证明的知识、经验和技巧收集、分析、提炼成为工艺、流程、标准制度和规范等,在企业中推广应用。其核心就是对各项业务的管理及作业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持续的分析、优化,以最佳的程序和方法替代原有的程序和方法。可见标准化管理对方法的把握侧重分析思维,强调技术手段。两者在本源上的差异,影响了标准化管理在中国土地上的施行。从以下三个方面探究标准化管理与中国传统观念的分歧,以求扬长避短,促进融合。

1标准化管理理念与中国传统观念比较分析

标准化的原理在于用科学知识代替个人经验,实行工具标准化、操作标准化、劳动环境标准化等管理,从本质上说,标准的作用是为了减少生产活动的不确定因素,降低交易成本。目的与达到目的的手段之间不仅是形式上的因果关系,还是实质上的评价关系,需用人的最高价值观念去评价目的和所使用的手段。然而标准化管理却把追求功能,讲究效率的理念突显到极致,这种理念在企业管理领域中推广开来,逐渐变异成完全用功利的角度选择手段和工具,偏离了本来的目的。标准化管理一经确立就把本来属于手段的事物当作目的来追求,抛弃了价值,忽视了手段和工具合理的行动可能导致的价值后果,这是标准化管理的弊端。以绩效考核为例,起源于西方文官制度的绩效考核在中国企业施行多年,绩效考核作为人事管理系统的组成部分,对企业员工在日常工作中体现出来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进行以事实为依据的评价。为提高企业的绩效而行绩效考核之举,本无可指责,可以说出发点与采用形式都有依有据。采用横向打分、纵向打分、末尾淘汰等的做法,迫使员工互相提防猜疑,为免末尾淘汰互相倾轧,其结果没有正面效果。中国传统观念重伦理,倡导道德至上。而绩效考核的实施方法违反中国传统伦理习俗,偏离了绩效考核初衷。单纯从功利角度追求工具或手段的理性,是标准化管理取得成就的主力,同时也是弊端的源泉。思维方式理性化分为“形式合理性”和“实质合理性”。片面追求“形式合理性”的后果。形式合理性和实质合理性之间的区分,既体现不同价值之间的对立关系,也体现标准化管理理念与中国传统观念的对立。中国传统观念主张实质公道的原则,老百姓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思维和行为方式多倾向于讲求不偏不倚的中庸哲学,崇尚矛盾的调和统一,不注重矛盾对立面之间的差异、排斥、斗争。如果只关注手段的有效性,而忽视目标的价值,就会造就一个畸形企业。要承认这种现实并把它纳入“形式合理”的对应关系,认识传统观念“乏力进取,不尚竞争”的性格。为此,企业管理的标准制定者不能脱离历史和传统,一味单纯倡导“形式合理”而无视“实质合理”。要承认两者都对建立和维护良好秩序至关重要,善于协调两者关系。既要坚持吸收现代西方文明的优秀成果,又要兼顾自身的文化和民意基础,化解两者的矛盾。

2标准化管理的内容与中国传统观念的抵牾

企业管理可分为物质层、制度层及精神层三个层次。精神层是企业中所有员工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及精神风貌,它为物质层和制度层提供了思想基础;制度层为对企业员工的行为产生约束性、规范性影响的规章制度,约束和规范物质层和精神层的建设;物质层是形成精神层和制度层的条件,包括生产设备、各类设施、厂容、产品、企业标识、文化传播网络等内容,是企业管理的外在表现和载体。标准化管理注重物质层和制度层,忽视精神层。以“7S”管理模式为例,战略STRATEGY、结构STRUCTURE、制度SYSTEMS、作风STYLE,、共同价值观SHAREDVALUES、人员STAFF、技能SKILLS共七个方面。前三个3S是管理的硬件,属于物质层、制度层,后四个S是管理的软件,属于精神层。标准化管理的内容偏重前战略、结构、制度三个S,忽略了后面四个S。其实精神层的管理内容体现并作用于组织气氛,在企业经营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导向作用。从国家标准中涉及人力资源的条款可以看出标准化管理对精神层的忽视倾向。从以上标准条款看到,《标准化工作指南》对制定、论证标准时应该考虑到的各方人员均仔细列出,唯独没有考虑到组织(企业)内员工,说明标准化管理在企业生产经营中不重视员工(见图2)。由“5.2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可以看出标准化管理的关注点是顾客,对内部员工不关心,仅仅视作生产工具。由“5.5.3内部沟通”可以看出标准化管理的内部沟通,只是为了产品,不是为员工利益。员工甚至比不上“顾客”,因为在“7.2.3顾客沟通c)顾客反馈,包括顾客抱怨。”中说明顾客拥有反馈、抱怨的权利,而员工却没有。由“6.1资源的提供”可以看出标准化管理认为企业所需的资源仅仅为了生产经营,不需要配置满足员工所需的资源。由“6.2人力资源”可以看出标准化管理没有提及组织(企业)如何为员工着想,员工仅仅有义务“胜任工作”,没有其它权利。由“6.4工作环境”可以看出标准化管理只有客观工作环境,没有提及人际、人文环境。以上国家标准条文均“采用”自相关国际标准,从中可以看出标准化管理的内容过分重视理性而忽视了人的心理情感;管理模型化、数据化造成管理机械化行为,把人的情感排除在外。标准化管理把管理的核心放在对“物”的管理上,同时把人也视为物来管理。一方面在对物的管理上注重生产工具和工艺流程的设计与控制,另一方面对人的管理侧重于动作研究,制订和实施标准化的操作方法和工作定额。走的是科学技术之路,侧重于组织内部结构、功能等具体事务的研究。中国传统观念从大局方面来强调管理的重要性。重视“人”的作用并强调“知人善任”,讲究激励的艺术,偏重管理手段的艺术化、柔性化。双方管理思想的不同,必然导致在管理内容上的差别。技术标准的简化、互换原则对人力资源配置的影响。标准化管理试图抹煞员工个性、能力的差别,认为有一本技术规程在手就可以忽略技术人员的存在,每个岗位均无技术壁垒,人员可以随时更换,对员工采用单纯简化的管理方法。这种人力资源的管理粗糙,将员工视若设备来管理,有用时加以利用,无用时予以裁减,缺乏对技术人员的尊重。

3标准文本的语言文字背离汉语言规范

现行国家标准通过采用国际标准而形成,由于忽视文字规范,现行国家标准的文本中存在很多文字缺陷。最突出的缺陷在于大量使用英语式语法文字,违背规范中文的语法与语言习惯。其后果,严重阻碍基层企业学习领会。GB/T20000《标准化工作指南第7部分:管理体系标准的论证和制定》(见图3)。在该标准文本中使用“缩略语”,而且为英文字母缩略语,显得极不恰当。英文缩略语比起中文缩略语,可以用任何方法缩略(将一些字母部件组合在一起),所保留的原义信息微少,仅仅剩下符号功能。在汉语文本中通篇多处出现英文缩略语,打断汉语行文,阻碍文意理解。而且作为工作指南,公然违反自己倡议的“易于理解、含义明确、无文化偏见、易于翻译”原则。其实,在GB/T20000《标准化工作指南第7部分:管理体系标准的论证和制定》中提出以下原则(见图4)。其“易于理解”原则要求管理体系标准应易于理解、含义明确、无文化偏见、易于翻译,但是在现行国家标准中却背离了这个原则,似乎“国家标准”起草人只关注标准的行业作用,漠视语言文字的教化功能。诸如滥用被动句,滥用介词结构;遣词造句不当,意思表达含糊,甚至歧义;滥用长句、从句;同类概念表述用不同形式,违反“统一性”原则等文字缺点。坚持使用符合规范的中文,摒弃英语式句法,使“国家标准”容易为国人理解,更好地服务中国企业。

4结语

标准化管理关注物的使用,希望获得高效率,注重制度、规范管理,属于“硬性管理”;中国传统观念强调人的重要性,以柔见长,努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属于“软性管理”。中国传统观念和标准化管理思想虽然有不同的管理方向,却并不存在根本性冲突,应该相互补充,尽量做到人物相宜。不应该以“对错”、“优劣”之类字眼来简单评议标准化管理与传统观念的关系,用这种粗砺的价值观来看待事物有失偏颇。既不抹煞标准化管理的作用,也要看到传统观念在充分掌握现代视野后其内在智慧深度开发,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极具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标准化工作指南第7部分:管理体系标准的论证和制定:GB/T2000[S].2006.

[2]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质量管理体系:GB/T19000[S].2016.

[3]松浦四郎.工业标准化原理[M].北京:技术标准出版社,1981.

作者:张结云 单位:广东粤电集团 广东粤华发电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