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医疗范例

公共医疗

公共医疗范文1

党的十七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为公共财政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公共支出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加大对社会事业发展投入力度。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具有明显的准公共物品性质,直接关系到社会公众的福利,进而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值得一提的是,人们对于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实际上是一种健康的派生需求,医疗和公共卫生水平直接影响人民的生活质量,因此合理的公共卫生支出关系到本国国民的医疗卫生需求的满足和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本文将以公共医疗卫生支出机制为切入点,全面深入剖析我国公共医疗卫生支出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公共医疗卫生支出机制

界定公共医疗卫生的范围和具体领域,依据的基本原则是医疗产品和范围使用的外溢性和程度。①一般认为公共卫生是外溢性较强的纯粹的公共需求产品,这些项目包括:安全的饮用水、环境卫生、传染病与寄生病防治、学校卫生等,由于这些产品和服务具有受益的普遍性,很难排他,导致了私人供给不足乃至不供给,政府全面介入这些项目不会造成对私人供给的替代,因此,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是政府公共卫生支出的主要项目。②一些医疗卫生项目,消费者在使用时其利益具有外溢性,按照边际成本定价会造成私人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的偏离,完全由私人提供会引起消费不足,消费不足会导致人群健康水平的下降。福利经济学认为,完全竞争市场是具有效率的。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众多,产品具有同质性,信息充分流动,消费者和厂商都是价格的接受者。而相比之下,在医疗卫生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医院数目有限,尤其在农村,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医疗卫生劳务具有典型的非同质性;买卖双方信息严重不对称,买者信息不灵;在参加医疗保险的情况下,病人只支付费用的一部分。这些特征说明医疗卫生市场存在着市场失灵。总之,公共医疗卫生领域具有典型的外部性,并且医疗领域具有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特征,因此,这两个领域都存在着市场失灵,需要政府介入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2我国公共医疗卫生支出现状及存在问题

2.1我国卫生总费用及人均卫生总费用变化趋势国际上一般通过对卫生总费用的核算与分析来评价卫生投入的总量、构成及其效果,并将此作为制定卫生政策与发展规划的基础。所谓卫生总费用,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卫生资源消耗的货币表现。按服务提供者分类,卫生总费用包括:医院费用、护理机构费用、门诊机构费用、药品零售机构费用、公共卫生机构费用、卫生行政管理机构费用和其他卫生机构费用。这与我们所分析的医疗卫生支出口径基本一致。如图1所示,我国卫生总费用人均卫生总费用走势大体趋同,绝对量都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具体来看1990年卫生总费用为747.39亿元,人均值为65.37元。此后的10年随稳步增加,但一直处于低位运行,增幅不大。从2000年开始,卫生总费用和人均卫生总费用上升态势十分明显,绝对量几乎是一年上一个新台阶,短短10年,卫生总费用从2000年的4586.63亿元猛增到2009年的17541.9亿元,人均卫生总费用从2000年的361.88元猛增到2009年的1314.3元。2010年全国卫生总费用预计达19603亿元,人均卫生费用1440.3元。之所以会有如此高的增长速度,主要原因有: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为人民的医疗健康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根本性支持。从卫生消费的一般趋势看,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居民的卫生开支也会表现出相应的差别。②卫生开支的成本随着物价水平的提高有了较大增长。③人口老龄化趋势显现。老龄群体的扩大,必然会在医疗卫生的支出方面提出更多的要求,为卫生总费用和人均卫生总费用的增加起到推力作用,另外各种新型疾病的出现,如SARS、甲流等传染性疾病,对两种费用所起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2.2卫生总费用的结构分析卫生总费用由政府卫生支出、社会卫生支出和个人现金卫生支出3部分构成。以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09年为例,可大致看出我国卫生总费用结构的大体变化趋势。如图2所示。1990年,社会卫生支出在卫生总费用中所占的比重最高,为39.22%。在此后的几年,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在卫生总费用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特别是2000年所占比重高达58.98%。政府卫生支出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在2002年以前,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却在逐年下降,最低值为2000年的15.47%。一直到2003年比重才出现逆转,有所回升,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SARS的突发,引起了政府部门对医疗卫生事业的高度关注。从2006年起,政府卫生支出及所占比重急剧攀升,到2009年,绝对量高达4816.3亿元,占卫生总费用27.5个百分点。

2.3我国公共医疗卫生支出存在问题探讨

2.3.1整体财力不足尽管我国卫生总费用绝对量在不断增加,但其占GDP比重在2009年以前一直低于5%,且增幅不显著,体现出公共医疗卫生投入与经济增长速度的不协调性。《2010年世界卫生统计》显示,即便是最高数值的2009年,也仅为5.15%。对比2007年西方发达国家的这一数据,我们发现,美国为15.7%,加拿大、法国、德国均在10%以上。由此可见,我国的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无论是在横向上还是在纵向上力度都远远不足。

2.3.2居民个人医疗卫生负担过重尽管最近几年政府明显加大了医疗卫生的投入力度,但居民个人仍是公共医疗卫生费用的主要承担者,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高达50%左右。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卫生费用的大部分是由政府承担的,在我国,昂贵的医疗卫生费用依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一座大山,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迟迟得不到有效解决。

2.3.3政府公共卫生支出配置不合理从政府公共卫生支出的构成看,各个项目配置不尽合理,城乡配置很不均衡。①从卫生事业经费使用情况看,受市场利益导向的影响,财政投入到效益回收快的医院体系的较多,对于卫生防疫这种很难看到显著效果的事业投入较少,而且公共卫生支出用于农村基层卫生组织的比重很小。②本应由政府承担的纯粹公共卫生服务和具有较强的公共服务性质的卫生服务项目,其供给严重不足。③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的制度格局和政策惯性,政府用于医疗卫生的公共支出表现出极其严重的城市偏好。由于公共卫生和医疗支出在城乡的差距扩大,我国农村的各项公共卫生指标都远低于国际标准。#p#分页标题#e#

3优化我国公共医疗卫生支出机制的几点建议

为了适应市场化改革的需要,改变公共医疗卫生支出项目不合理的局面,笔者对公共财政介入公共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机制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3.1增加政府公共医疗卫生支出对于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劳动力素质的公共医疗卫生产品,政府财政应成为最为主要的投入者。为此,要加大财政公共医疗卫生支出的比例,增加公共医疗卫生支出规模。争取在每年的公共预算中,公共卫生支出有所增长,同时在今后的财政预算支出中,政府应该在近年来财政收入增长较快的情况下,用好税收等各项财政收入的增长部分,建立良好的监督机制。尤其要加大药品价格管理机制,引导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合理用药,改革“以药补医”的机制,从源头上抑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需要注意的是,医疗卫生供给水平的提高要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GDP的增长相适应,其适度的标准是既保证人们基本的医疗卫生需求又不致过度消费有限的资源。

公共医疗范文2

关键词:茶文化;新形势;卫生服务公共管理;改革

客观来看,医疗卫生服务它是构成社会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区别于一般的社会服务项目,医疗卫生服务兼具私人物品与公共物品两种属性,换句话说医疗卫生服务具有社会性和公共性两重特性。从世界范围来看,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服务系统的改革不是从近期才开始的,早在1985年已经医疗卫生服务趋向市场化和多元化的改革已经初见端倪。具体到我国来看,最初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经历了由计划经济时代单一化的由政府提供医疗服务的模式转变到逐步扩大市场化、民营化医疗的服务范围,不同医疗机构之间也从最初的分工协作转变为开展竞争,这些年来改革的脚步从未停止。站在供给的角度来看,目前我国医疗服务基本上形成了市场化、竞争化的商业服务模式;站在需求的立场上看,医疗卫生服务慢慢具有更多的私人消费属性。现有的成果表明,现阶段我国的整体医疗水平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医疗改革初见成效,然而由于区域间的经济水平等客观差异造成了现阶段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发展不平衡,还存在着很大的上升空间。在这种背景之下,多角度的分析目前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现状,研究行之有效的提升策略,是现阶段的一个重要内容,下文就此展开论述。

1茶文化在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中的作用分析

茶文化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茶事风俗习惯。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茶文化有着重大的文化价值、德育价值及历史价值,其在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中的应用会引领医疗卫生服务改革理念的发展,改善医疗卫生服务现状。具体来说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茶文化以茶德茶品为中心,倡导无私奉献,主张义重于利,反对唯利是图、见利忘义。而且,提倡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注重修生养德,这利于保持人的心态平衡,解决人的精神困惑。所以将茶文化引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中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大家团结合作。茶文化具有知识性、教育性,其应用于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中可以提高人的思想品质与文化素质,引导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改变不正当的行为习惯,更好促进医疗卫生服务改革的进行。

2竞争不足的单一化医疗服务的弊端

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市场竞争不足的单一化医疗服务呈现出许多弊端,这种单一化体现在供给和市场模式两个方面,下文从这两个方面就单一化的弊端展开叙述。一般来说,目前世界上存在两种形式的由政府提供的单一化的卫生医疗模式,一种是古巴等社会主义国家,将医疗卫生服务纳入政府组织结构,由国家出资投入,由政府统一规划,实行免费医疗。另一种是像瑞典等福利国家,由政府直接管理公立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由国家财政支付公民的医疗费用。这种由政府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导致了诸多问题。首先,直接导致公立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缺乏对人民群众需要的倾听,只是一味的实行等级制管理。在这种单一化的供给模式下,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是政府的一部分,这样的医疗服务机构运行起来完全依靠指令,而非患者的需求。因而进一步导致医疗机构的运行依赖于政府的决策,医疗机构不具备自主经营权,另外,从医疗机构的内部看其自身也是依赖于等级管理的,进一步导致对社会需求的响应能力差。就此,医疗机构的社会服务属性难以发挥,公众对医疗服务私人化、个性化的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供给与需求的不平衡。其次,缺乏竞争的单一性医疗卫生服务模式使得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缺乏激励刺激,这就导致了系统本身难以获得活力。长期以来医疗卫生服务被视作一种公益性的服务,缺乏生产的属性。医疗卫生服务系统作为政府的一部分,医疗服务机构的日常运营受到政府的管理,政府的财政预算决定了对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投入,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没有自主权。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里面的从业者是在编人员,其薪资待遇与编制相关。这种局面导致了,医疗机构自身日益进取,不断创新的内生动力不足,长此以往缺乏竞争的活力。在次,这种局面也导致了,医疗服务资源分配的不平衡和低效率。缺乏市场这个无形手的调节之下,资源配置效率低下,难以反映人民群众对于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造成了医疗卫生服务的不足。

3市场崇拜带来的弊端

上文已经想到由政府提供的单一化的医疗卫生服务缺乏市场竞争活力,会带来一些弊端。然而盲目的市场崇拜作用之下,完全的市场化医疗卫生服务同样也存在许多弊端。医疗卫生服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服务,医疗卫生服务与每个人的健康息息相关,是社会大众应当普遍享有的社会性服务。其公共服务性在计划生育、疫苗接种、传染病防治、妇幼保健等领域具有良好的体现。其社会公共服务的属性能够从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公平,尽管市场作为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领域有着高效的作为,然而市场调节不能以破坏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基本健康权利为前提。因此,如若仅仅依赖市场调节医疗卫生服务,势必会诱发多方面的社会问题。首先,从世界范围内来看,目前美国是医疗卫生服务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其发展的历程似乎验证了医疗卫生服务经营性的目的越强,医疗费用的支出也随之水涨船高。很长时间以来,美国医疗卫生服务费用支出的增速均高于其GDP的增速。尽管医疗卫生服务费用的上涨可能和人口老龄化、物价上涨、技术更新等多种因素相关,这一问题仍需引起高度重视。从消费的角度来分析医疗卫生服务市场,公众是买方,然而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买方并不拥有对市场上医疗服务的价格和质量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如若在购买发生之前,买方收到了诱导,这种局面会更加严重[1]。其次,市场化的资源配置会加剧两极分化的情况出现。市场成为了医疗资源配置的主导力量,政府势必会减少对公共医疗建设的投入。在这种前提之下,优质的医疗资源、优秀的医疗人才势必会向大中型城市聚集,小乡镇及农村能争取到的医疗资源势必有限,资源的有限也进一步导致了农村医疗机构收入的下降,收入下降造成了进一步投入的资本减少,如此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低下。另一方面,在市场调节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高价药,这也势必会导致低价药逐渐被市场淘汰。从现实情况来看,大中型城市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在整个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占比很大,偏远小型城市、乡镇、乡村的医疗服务机构逐渐被边缘化。在这种情况之下也造成了,市场供给与市场需求的不平衡,在这种不平衡之下乡村医疗机构的数量和服务能力越来越差,也驱动着城市边缘的患者需要到大中型城市满足自身的医疗需求,这样不仅造成了大中型城市医疗资源的紧张,也造成了乡镇、乡村医疗资源的浪费,降低了医疗运行的效率,损害了群众享有社会服务的利益。再进一步来看,完全由市场调节的医疗服务系统,势必会出现低收入者无法收到很好的医疗服务的状况[2]。由此可见完全依赖于市场进行调节,会导致费用支出的增长,医疗服务发展的两极分化,医疗服务的不公平。

4医疗卫生服务改革

整体来看,医疗卫生服务具有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两重属性,有选择性的多元化供给机制相比于单一化的供给机制能够提供更高的运行效率。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来看,现阶段我国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必须在政府的主导之下进行,这种主导并不是政府事无巨细的决策,而是在市场竞争基础上的政府采购,这样保证了社会力量的参与,增强了市场竞争活力,有保障了资金来源,保证了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政府设立的医疗服务机构的服务范围也做出了限制,仅限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政府的资金投入模式也逐渐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由注重投入于供给侧,转化为注重需求侧的资金投入。相信在今后的发展中,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相关政策还会适时作出调整,更好适应时代的发展。

5整体化的协调发展

5.1医疗卫生服务管理系统的重新构建

所谓构建医疗卫生服务管理系统指的是充分运用便捷的互联网技术,优化政府的职能,明晰政府和市场的职责,进一步优化医疗卫生服务的流程。从政府管理的层次来看,通过重新整合卫生系统的决策机制,逐渐形成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制约的关系。政府决策部门管理卫生行政部门,反过来也受到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各个部门之间协同合作的关系,保障了各个部门之间形成合作协调的机制[3]。从中层管理的层次来看,在政府顶层管理和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和之间应当设立非营利性组织进行协调管理,这些非盈利组织对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进行技术性管理,主要包括督促卫生、技术指导、资源配置,从业者培训、行业评估等内容。从医疗卫生服务的层次来看,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依赖于卫生服务机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依据其支持资金的不同可以分为公立医疗机构、营利性医疗机构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按照服务阶段区分,能够分成三级、二级和初级。整体来看,医疗卫生机构是向公众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主体,不同性质的医疗机构根据其自身的特点不同,为公众提供不同的医疗卫生服务。

5.2医疗卫生资源的整合

整合的医疗卫生资源包括资金投入、医疗信息、医疗技术、人才、设备等内容。整合资源指的是打破不同机构之间的壁垒,实现优质资源的合理化流动。当前,服务阶段不同的医疗机构之间的分工体现出科学性缺失,各级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有重合的情况,导致了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竞争,造成了严重的医疗资源的浪费[4]。更加科学的划分医疗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的服务内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优质医疗资源的合理化流动,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患者享受更加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在整合资源的过程中,重视城市优秀卫生服务人才向农村的合理流动是十分重要的。这样做有利于提升农村的医疗水平,农村医疗机构医疗水平的提升,对遏制两极分化的恶性循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从根本上来讲要确保农村初级医疗卫生机构有充足的财力支持,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总之,要加强医疗卫生服务的评价,加强卫生服务从业人才的流动性,注重人才的教育培养和待遇保障。

6小结

新形势下,医疗卫生服务改革面临的局面更加的复杂,相信在政府、医疗机构以及公众的持续参与之下,未来我们能够享有更优质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

参考文献

[1]袁锦贵.我国公共服务资源的行政区层级配置空间格局及影响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2]赵亮.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区域差距与政策优化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9.

[3]李壮.某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资源配置效率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

公共医疗范文3

1.1新公共管理的内涵

新公共管理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针对传统公共行政存在缺陷,提出的新的管理主义方法。它强调政府应该借鉴私营部门管理方法与市场激励,主张将市场方法、手段与机制引入公共部门,从根本上转变公共部门的机制理念与方法,重塑公共部门的管理机制。其内涵体现在:

1.1.1借鉴市场机制

传统公共行政,强调官僚制与政治与行政二分,导致组织缺少灵活性与弹性,行政效率低下,政府决策迟缓,对公民的回应性差,公共服务与公共责任落于形式等等。新公共管理转变传统行政机制,主张借鉴私营企业的管理手段与机制,将市场竞争机制、价格机制与供需机制引入到公共部门,让市场机制驱动公共部门运作,从而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效率。

1.1.2引入市场激励

新公共管理采用市场激励的方法,鼓励个人参与公共管理管理,重视个人理性与个人目标、强调组织的投入与产出,关注公共管理的结果与绩效,实行柔性、扁平化管理,重视自我管理与自我激励,从而达到组织激励的目的。

1.1.3鼓励市场力量参与

新公共管理主张,打破了传统公共行政以政府为单一的行政主体,鼓励非政府组织、非赢利性组织、私营组织参与到公共管理之中,形成一种开放,竞争与公平的市场环境,而且认为,公共服务的提供,不仅仅依靠公共组织(政府),还可以引入非政府组织,由政府以外的公民社会组织、私营组织来提供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其效率更高、质量更好、公民的满意度更高。

1.1.4服务的购买者和提供者分开

把政府服务的购买者与政府服务的提供者分开,换言之,“把掌托与划桨”分开。政府介入并不总是意味着政府要通过官僚制手段提供服务。购买者是决定生产何种产品的一方,而提供者则是交付协商一致的产品和结果的一方。政府作为购买方,履行其公共服务的职责,通过制定政策与法令,决定“为谁提供,由谁提供,提供多少”,无需具体考虑“怎么提供”问题,这个问题交由提供方来决定。

1.2新公共管理的启示

目前,我国基本医疗提供仅依靠政府的力量,供给主体单一,公共财政资金投入有限,资源利用效率低,使我国基本医疗服务供给水平处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无法满足公民日益增长的基本医疗服务需要。因此,私营机构参与基本医疗服务的提供,不仅可以将私营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方法与机制引入到我国基本医疗服务之中,还可以改善我国基本医疗服务能力不足的现状、弥补政府提共基本医疗服务不足,提高我国基本医疗服务的层次与水平、质量与效率,从而构建我国基本医疗服务的多元主体供给模式。借鉴私营机构提供医疗服务方法与机制:我国基本医疗服务提供,可以借鉴私营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服务方法与机制:①以“顾客为导向”。私营机构注重提供服务的方式,对患者服务意识强,服务周到全面,把患者当作顾客,满足患者的实际需要,提高了患者满意度;②重视个人激励。私营医疗机构重视员工的激励,把组织的绩效作为员工奖励的重要指标,激励员工对患者的关注与服务,从而提高了患者康复率与员工的贡献度;③经营效率高。私营医疗机构,充分利用机构的人财物,对组织进行最佳的资源配置,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把资源浪费降低到最低程度;④重视收益。私营医疗机构重视投入与产出,尽量以最低的成本投入,获取最大的收益,把实现利润最大化为根本动机。在此动机激励下,重视对组织人员培训,医疗设备的维护,新技术新药物的引进,重视管理过程对组织效益影响。

2私营机构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模式

私营医疗机构作为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疾病预防、患者治愈与康复保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私营医疗机构以患者为导向,重视医疗服务,患者的满意度很高;相比于政府或公立医院而言,在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私立医疗机构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并形成私营机构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新模式。

2.1私营机构服务主体

私营医疗机构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依法成立的医疗机构,以救死扶伤、防病治病、为公民健康服务为宗旨,从事疾病诊断、治疗、康复保健活动的各级各类私营医疗机构,包括定点民营医疗机构、私人药店(包括连锁药店)、私人诊所(包括中药诊所与西药诊所)、私人卫生所、私人门诊部、私立医院等。

2.2私营机构提供机制

2.2.1市场机制

私营机构把基本医疗服务当作一种经营的商品(或产品),应用市场机制提供服务。具体而言,私营医疗机构把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作为一项基本的业务经营,按照市场的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与供需关系来决定该服务“提供给谁,怎么提供,提供多少,如何定价”等,按照投入产出、收益成本等会计核算方法,决定是否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在市场机制之下,私营医疗机构视患者为上帝,关心最多的是如何为患者提供满意、有效的医疗服务,以维护良好的医患关系,并从中获取最大的利润。

2.2.2混合机制

将市场与政府结合起来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在混合机制下,政府将基本医疗服务纳入社会保障制度之中,由政府界定基本医疗服务的范围与类别,规定基本医疗服务的价格,并制定提供医疗服务的制度规范。在这种机制下,政府与私营医疗机构开展合作,通过财政补贴、合同外包、购买服务、特许经营、定点报销等方式,将基本医疗服务转给私营企业提供,私营医疗机构按照政府的协议、合同、责任制等要求,为患者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政府更多的是担任掌舵者、购买者、规制者与监督者的角色,而私营机构则是划桨者,服务的生产者与提供者。

2.3私营机构提供方法

2.3.1政府购买

政府购买卫生服务是指政府将原来由政府直接提供的卫生服务交给有资质的市场、社会组织来完成,并根据其提供的数量和质量,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绩效考核后支付费用的公共服务模式。在此,政府作为服务的购买方,需要具备合同谈判、协商对话、规制与监督、服务评估等能力,能够有效地保证购买过程的顺利进行;私营机构作为服务的提供方,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重视有效地激励、充分地竞争来控制成本,提高基本医疗的服务质量、满意度、可用性与效率。

2.3.2订立合同

是指政府制定公开、公平的价格和准入条件,引人竞争机制,由社会机构公开竟标,订立合同明确收费标准、服务质量标准及要求,将本来由政府提供的服务转让给私营医疗机构来提供。在这个过程中,订立合同需要明确各项条款与规则,将双方的权利与责任具体化与可操作化,减少各种不确定性与机会主义。同时,政府要有能力去监督私营机构是否按照合同履行义务,并对其提供的医疗服务进行绩效评估;私营企业需要具备履行合同的能力与资源,按照合同约定的期限与责任,如实、有效达到预期的目标,并承担违约的风险与服务提供过程中的各种矛盾纠纷与冲突。

2.3.3财政补贴

政府根据本地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计划与财政预算安排,有针对性地鼓励与引导私营医疗机构的发展,并通过优惠政策与财政补贴,鼓励私营医疗机构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政府可以对以下医疗机构进行财政补贴:一是符合医疗管理标准、具备提供良好服务能力、为社会基本医疗服务做出积极贡献的私营医疗机构;二是某一行政区域缺乏基本医疗提供主体,或者是政府提供基本医疗服务能力非常有限。然而,私营机构在提供基本医疗方面作用显著;三是在某一类或某一项基本医疗服务提供方面,私营机构具有独特的优势,交由私营机构提供比政府提供成本更低、效益更好。

2.3.4定点医疗机构

公共医疗范文4

1.1财政拨款不及时

基本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现普遍实行“先预拨,后结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年初或上一年末获得一部分预拨的财政资金,剩余资金视地方配套资金到位和机构项目绩效考核情况进行分段拨付。一方面,由于项目经费文件层层下发,项目资金层层拨付,造成资金长期滞留于财政预算单位;另一方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项目绩效考核由于目前的信息化系统还存在诸多不足、针对项目执行结果的总结、分析、考核等精细化管理难度较大,导致考核评价时间较长、资金拨付间隔周期普遍时间长。部分单位对于财政拨款不及时的现象往往采取垫资的方法先行开展项目再还款,严重影响资金的使用效益;专项资金经常出现的跨年度使用的现象,造成机构年度收支难以平衡,导致机构财务信息不能真实反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收支情况,这也从客观上给挪用、挤占专项资金提供了条件和借口;对于跨年度拨付的专项资金,由于机构没能清楚地了解资金用途,造成资金使用不规范,更有甚者,上级主管部门来检查项目完成情况时,具体机构才知道政府已安排了专项资金,这直接影响了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的开展。

1.2专项资金超范围使用

《关于印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社[2010]311号)[5]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关于资金的使用进行了规范,规定专项资金可以用于为当地居民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各个项目。管理办法第十三条“将补助资金用于相关的人员支出以及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所必需的耗材等公用经费支出。”管理办法第十四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截留、挤占和挪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出了服务标准和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人员培训、办公场地、信息网络与设备、医疗设备设施、交通工具等方面均应有必要的准备。由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获得的财政补助与需求存在着明显差距,同时,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与机构部分业务职能存在重叠、项目工作量不易量化等,这导致专项资金超范围使用时有发生。表现方式主要有:直接在专项资金中列支有关费用;将专项资金与正常事业经费收支混合列账,造成专项资金余额有数无钱的挪用;巧立名目套用专项资金等。一些单位人员工资、奖金及职工福利支出在专项资金中列支所占比例过大,几乎整个单位的人员开支都在基本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列支;一些单位违规将将专项资金用于人员培训、购置办公设备和家具、房屋维修改造;有的地区项目经费分配不合理,如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中安排示范社区奖励经费;部分卫生局安排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时,将大量经费安排在卫生行政部门用于督导检查等。

1.3会计核算不规范

由于目前资金到位的不够及时,使得部分单位先将卫生服务项目支出计入“医疗卫生支出——医疗卫生支出——公共卫生支出(公用经费或非财政资金)”,实际收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款时,再冲回转入“医疗卫生支出——公共卫生支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然而在账务处理冲转时,主管会计往往没有分清基本、重大和其他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支出的差别,笼统地按“医疗卫生支出——公共卫生支出”中各明细所占的比例分配冲转;一些机构在基本公共卫生实际支出时,没有计入“医疗卫生支出——公共卫生支出”,而是计入“其他应收款”,造成收入与支出核算不准确、失实;一些机构对资金的来源和使用的分类不清晰,混淆资金的来源和用途,导致“医疗收入”和“财政补助收入”核算不正确,受财政补助支出“以收定支”的影响,收入核算的错误导致支出的核算也连带出错。

2、对策

2.1深入学习,全面参与

近年来,随着医改的深入,各级财政进一步加大了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预算支出,资金规模越来越大,服务项目覆盖面越来越广,对其预算、拨付、使用、会计核算、监督等方面均有严格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专项资金的管理日显重要,机构负责人要对专项资金的管理引起高度重视,主管领导、财务人员、业务人员都应全面学习了解项目实施方案的目标、内容、资金来源及补助标准等,提高法律意识,规范专项资金管理。

2.2深化预算改革,强化专项资金拨付管理,提高财政专项资金拨付的时效性

项目实施单位应建立项目资金预算的具体管理办法。科学编制每个项目的专项资金预算,并加强预算约束。严格控制专项资金的支出,对预算审批制度进行不断完善,严格规范预算审批程序,及时分析资金使用结余以及超支的具体原因。进一步完善项目资金拨付的管理,加强资金拨付的时效性。制定基本公共卫生的专项资金预拨机制,在各医疗卫生机构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好项目实施方案后,财政部门对专项资金的日常管理信息进行全方位的收集,以便深入了解项目的收支动态,加强监管力度,参照其工作进度的安排进行相应拨款。

2.3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健全监督机制

在资金上,实行“三专”,即实行项目专账、资金专储、管理专人的管理办法,严格规范项目的具体审批内容和条件,建立规范的长效机制,避免出现挤占、挪用资金问题。在制度上,实行“三制”,即项目公示制、资金报账制、项目完结验收制,切实将“谁使用、谁管理、谁负责”落实到位,对专项资金的使用加大监督力度并形成内部约束机制,对专项资金的风险应加强防控。项目完成后由可由单位财务人员和相关业务科室对项目实施效果进行检查,围绕是否设立专帐、专人管理;资金到位是否及时;是否按照要求使用;项目是否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作为审计重点,形成内审报告,向群众公示,让专项资金的使用“阳光化”。上级财政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要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畅顺的沟通协调机制,确保资金的“上传下达”能够及时、准确、顺畅、完整,并清楚地将资金用途告知收款单位。同时,要强化监督检查机制,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通过定期检查,督促项目单位抓紧落实项目的相关要求,依据《财政违法违纪行为处罚处分条例》严厉打击各种弄虚作假、贪污、挪用等违法行为,将专项资金管严、管实。要做好项目的后期维护和回访工作,分析资金安排使用的效益性。

2.4改变理念,深化参与程度

财务人员应当改变理念,深化参与资金使用的决策的程度并进行控制,既承担会计核算以及资金支付等最基本的工作,又深入研究具体业务的开展和项目的决策,在资金管理的整个过程,辅助控制专项资金的使用,并参照业务进度对资金的支付进行合理安排,确保资金的有效使用。

2.5规范支出核算

公共医疗范文5

近年来,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加深,各地对医疗和养老的需求都开始增大,很多地方开始兴建大型医疗建筑和大面积的养老公寓类型设施,同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房地产商加入。很多医疗建筑工期较长,喜欢短平快的开发商本不喜欢这种耗费时间的项目,但是很多政府以土地为诱饵,要求开发商进行配套建设。甚至很多地区政府要求房地产商进行前期投资和建设,建成后政府在付款购买或直接给房地产公司分红每月医院的部分利润,所以低成本医院建筑成了这种项目最主要需求,甚至比绿色医院的需求更大。

关键词:

医疗建筑工程;供配电设计;施工中;注意的问题

0引言现在的医院工程项目,尤其是新建项目和新址迁建项目,项目体量均较大,动辄均超过十万平方米,上千的床位数。从供电方案来讲,大型医院由于接诊人流较大,服务范围较广,对供电可靠性要求较高,所以多采用双路市电供电并配置柴油发电机组作为备用电源的方案。

1供电方案分析

图中两路10kV市电由上级开闭站引来,这两路电源要求是不同源的电源,及由两个开闭站引来或由一个开闭站的两个电源引来的,专线供电。两路电源同时使用、互为备用。当其中一路10kV电源供电中断后,另一路电源应能承担起医院内全部二级负荷以上的用电。当两路10kV同时断电后,柴油发电机延时启动投入运行,应能负担起一级负荷中特别重要负荷的用电,这部分的负荷均为断电后危及生命的场所,这些场所包括急诊、产房、烧伤病房、重症监护室、早产儿室、血透、手术室、心血管DSA等。但是,此方案经常受当地供电条件的限制,在很多欠发达地区,项目所在地经常只有一个变电所,仅能提供一路10kV专用电源。所以供电方案就变成了以下形式:本方案由一路10kV专线电源供电,10kV电源供电中断后,柴油发电机延时启动投入运行。由于常用电源只有一路,所以柴油发电机应能负担起全部二级负荷以上的用电。如果按照这样的供电方案,作为备用电源的发电机,容量就需相应增大以同时保证二级负荷和一级负荷的用电量。柴油发电机容量变大,直接影响发电机机房的影响和储油箱油量的多少,当油量大于1m3时,还需要在室外做地埋油罐。

2两种方案的比较

方案1和方案2两种比较,虽然只是相差一台变压器,对于配电系统来讲,变化是巨大的,甚至可能会引起建筑方案的调整。而很多项目中,院方和施工方对申报供电局不在意,总是把申报供电局留在最后准备供电以前,结果由于当地条件制约,不能提供图纸中需要的条件,造成供电方案调整,设计院需要重新修改方案,耽误施工,且由于这时往往土建已经完成,土建格局影响了现场施工,使得施工队减缓施工速度,甚至有些地方长度不够,造成局部操作距离减少,使得后期院方使用过程出现各种各样的麻烦,给运维增加负担。

3设计与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按照正规程序,应该先由供电局根据设计方案出供电协议,然后再做施工图设计,但由于院方或代建方对此类工程没有经验,往往在施工图设计开始前拿不到供电协议。这是我们希望甲方至少在施工图纸审图通过后就应将供电部分的图纸报当地供电局进行审查,在土建施工前确定当地供电系统能否满足医院用电需求,如不能满足,还需要设计院进行调整。有些时候院方觉得设计院在方案阶段就和当地供电局进行沟通就好了。除了配电系统的审查外,消防审查也是在施工必须要进行的。近几年,国家对消防安全的审查越来越严,从规范更新就可看出。国家近两年来,集中出台了各种规范和标准,人社部在2015年年底进行了第一届的注册消防工程师的考试,足以看出国家对消防愈来愈高的重视。医院工程作为公共建筑,对消防的要求也很高,不是由于医院为宜着火的建筑,而是因为医院内有一定量的患者属于行动不便群体,如果医院发生了火灾,逃生比普通人要难很多,后果是极其严重的。所以在消防设计中,医院应对火灾前期报警、人员疏散方面提高设计标准,同时装修材料、设备材料应使用阻燃材质,减少火灾时烟雾的产生。所以JGJ16-2008《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规定“对一类高层建筑以及重要的公共场所等防火要求高的建筑物,应采用阻燃低烟无卤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电线或无烟无卤电力电缆、电线。”医院属于重要的公共场所,所有电缆电线的最低防火要求为低烟无卤,甚至使用无烟无卤型电缆。在最新的建筑防火设计规范规定,消防类设备供电电缆如果与普通电缆在同一竖井内敷设,应采用矿物绝缘电缆。现在国内的矿物绝缘电缆分为BTTZ系列和柔性矿物绝缘电缆系列。BTTZ系列的电缆有国家统一标准,但由于它是在电缆外层套上一层铜管作为金属护套使用,成本高,安装难度大,所以现在一般的民用建筑多采用柔性矿物绝缘电缆。柔性矿物绝缘电缆内也分为两种工艺,分为以上海高桥的GA-YJY为代表的铝合金金属护套柔性矿物绝缘电缆和YTTW型的采用螺旋形铜护套的无机矿物绝缘电缆两种。这两种电缆均通过了国家消防部门的检测,是可以代替BTTZ型的矿物绝缘电缆的。从价格上分析,YTTW型电缆是和BTTZ型电缆相同的采用铜护套作为PE使用的电缆,而GA-YJY型电缆的铝合金金属护套无法作为PE线使用,因此电缆内还需比YTTW多加一根铜导线作为PE线使用。故YTTW从成本上更省一些。电缆的弯曲半径,参考了两个厂家的样本数据,从下表中可以看出,YTTW在安装上弯曲半径小一些。但是YTTW电缆像BTTZ一样可以使用外护套铜质保护外皮作为PE线使用的,如果在火灾时收到强烈的外力撞击容易裂开,内部的无极矿物绝缘带有失效的危险。所以,在重点防火项目中,使用金属护套柔性矿物绝缘电缆比较保险,价格虽贵一些,但电气可靠性更能保障。不过不管用哪种电缆,在现阶段还都是符合国家要求的。矿物绝缘电缆在国外已使用了很长时间,都是以BTTZ型为主,但国内的很多工程队不愿使用这种电缆,就是因为其外层为铜管,现场安装不便,耽误工期。所以对于超大工程和重点防火工程,还是使用BTTZ型电缆更合适。

4结语

现在医疗建筑工程主要分为两种投资方式,有政府全额拨款方式,也有政府投资部分,剩余部分院方自筹的方式,随着医改的推进,我国的医院工程很有可能发展为总承包-融资-设计-施工-验收的BT模式。所以今后的医疗工程需要由有经验的专业开发商进行总承包,那么那时,如何通过有效率的管理方式降低工程费用,将是各个施工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

作者:赵毅 单位:北京中外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公共医疗范文6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将某省11个市按南、北、中及不同经济条件分为三层,每层抽取1个市,对随机抽取的市级及该市所有的县级人民医院、县级疾控机构进行问卷调查。与此同时,对医院、疾控机构的相关领导等11人进行了深度访谈。

1.2研究方法

用SPSS13.0软件对人力、疾病的监测与预警、慢性病防治、医防认知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人员情况

被调查的医疗机构中,从事预防保健工作的人员以大(中)专学历为主,占60.44%,其中预防医学专业毕业人员仅有12人,占13.19%。疾控机构中从事传染病防治工作的人员中,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占91.09%,其中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的人员48人,仅占47.52%。可见,从专业角度来讲,无论是医疗机构还是疾控机构都存在人员数量不足、学历偏低的问题。

2.2医疗机构预防保健工作经费保障情况

在调查的31个机构中,预防保健经费能得到保障的仅有2个,有一定缺口的有10个,得不到保障的有19个,占调查机构总数的61.29%。

2.3传染病疫情监测与预警情况

调查发现,2003年以来,各级疾控机构对传染病疫情的监测与预警在观念和认识上有了很大提高,被调查的机构中都设有专人负责网络直报,都建立了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定期分析制度,但在如何做好预警工作方面还缺乏一定的手段,两个系统之间没有建立起信息共享机制,疾控机构对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与防治的检查与督导工作还没有在所有疾控机构开展,检查督导的频次也相对较低。

2.4慢性病预防控制与健康教育情况

中部地区的肿瘤、死因漏报调查的情况偏好(90.9%),南部和北部地区偏低(分别为21.4%和16.7%),三个地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开展社区健康促进的试点也呈现同样的情况,北部地区开展社区健康促进试点的为0,三个地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按2010年人均经济排名分三层,依次为中部、南部和北部。可见,经济较好的中部地区,在肿瘤、死因漏报调查和社区健康促进试点方面做得较好一些。调查结果显示,慢性病的重点放在了社区,但是医院对于常见慢性病社区工作开展情况不佳,在被调查的疾控机构中,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或多或少地都在做,但还未形成专门的队伍,也还未制定相应的规划或方案,慢性病的管理基本属于空白。

2.5医防关系认知情况

在被调查的人员中,86.49%的人认为医防关系存在分离。关于分离的原因,59.67%的人认为是由于传统的重医轻防,58.06%的人认为与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长期的独立发展有关,35.8%的人认为与政府协调管理和职能不清有关,12.9%的人认为与医学教育专业化有关。在深度访谈中,院长一致认为,疾控机构的指导力不足,两者缺乏有效的交流和协作机制。同时,医院除了常规的传染病的报告外,其他的疾病控制工作不知道如何去做,疾控机构缺乏这方面的规范。疾控机构负责人一致认为,疾控与监督分离后,处于有职无权的状态,医疗机构的配合度降低。医疗机构仍然存在“重医轻防”现象,疾控机构与医疗机构的沟通是每周例会制,院级分管领导不参加,工作落实不到位,例会制形同虚设。当前政府责任的缺失,公共卫生投入不足,缺乏两者合作的资金和环境,这些都是影响医防关系的主要原因。

3讨论

3.1疾病控制体系对医防关系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医疗机构和卫生防疫机构多头管理,资源不能整合,一些需要合作的项目无法开展,同时不能共同了解疾病的发展形势,严重影响了信息及时有效的传递。疾控机构与监督机构的分离,疾控属于有职无权的状态,对医疗机构只具有指导作用。一般而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enterfor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CDC)的人员先到达现场采取技术措施,但是遇到需要采取强制措施或对象不服从管理,尤其在紧急状态时,直接影响应急能力的发挥。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行政和业务相统一,体现政府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职责,增强了疾病控制机构领导者、组织者、业务指导者的作用,扩大了疾病控制中心的影响,加强了联邦、州、地方三级机构之间的联系[3]。具有可借鉴之处。

3.2利益冲突现实对医防关系的影响

涉及医防关系的主要利益集团有政府、医院、疾控机构三方。主要的冲突表现是:(1)政府对公共卫生投入不足与公立医疗、疾控机构公益性的冲突。2003年以后,政府对疾控机构财政投入大幅度增加,但仍然存在缺口,距离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全额投入的标准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县级机构财政投入尤其缓慢。有偿服务依旧是维持机构生计的主要手段。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注重有偿服务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4]。近几年的医疗体制改革重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却忽略了对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的改革。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尤其是县级医院既靠治疗患者取得业务收入,又要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治与防的矛盾得不到调和,领导层重视程度不够,疾病控制工作几乎是一片空白。(2)医院内部临床医学专业技术给专家带来的利益和预防医学的公益性的冲突。根源是名誉和经济利益的问题,临床医生总希望把自己的专业做大做强,既可以给自己带来知名度,又可以带来丰富的物质回报,而预防医学是公益性的,短期看不到任何回报。(3)医疗和疾控机构对于医防关系观点不统一。医疗机构对于医防分离的观点更加倾向于指导者的水平和有一个好的沟通机制。疾控机构的观点倾向于自己的职能。可以看出,医疗机构认为疾控没有指导能力,所以在一些时候不理会疾控人员的意见,而疾控人员认为自己应有权利命令医疗机构听取自己的意见。3.3医学教育专业化对医防关系的影响医疗机构的防保和感染管理人员大部分来源于护理人员和临床人员。我国的医学教育一直承袭苏联的教育模式,注重单一的专科教育,临床医生专业技能狭隘,缺乏整体思维及群体观,缺乏疾病预防观念和知识[5],加上基层预防继续教育的缺乏,导致预防专业知识的严重缺乏。疾控机构的公共卫生人员受我国过去的公共卫生教育体系的束缚,临床医学知识的缺乏,只会防不会治[6]。#p#分页标题#e#

4建议

4.1强化责任担当政府在进一步加强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协调各部门间的合作的同时,需继续加大对防病机构和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的投入,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把投入的重点放在提高对各种疾病尤其是传染病的检测手段和监测预警能力上,放在提高预防保健人员对传染病疫情的敏感程度上。加强医疗机构管理人员和医务人员的公共卫生职责,引导管理人员重视健康促进工作,强化医护人员的健康促进意识和技巧。

4.2建立健全预警机制在应对各种传染病疫情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倡导早期预警、及时介入、事前控制。早期预警的关键在于三点:(1)组建由卫生管理、预防医学以及临床医学各学科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定期召开例会通报各自岗位上掌握的国际、国内尤其是当地的疾病信息,共同探讨、分析、预测近期或未来一段时间疾病,特别是传染病发生发展的趋势,做出结论。(2)疾控、医疗机构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重点传染病的监测工作,通过监测捕捉疫情信息。(3)对医疗机构防保工作实行委派制。弥补疾控机构有职无权的缺陷。人员由疾控机构根据工作需要足额委派,设施以及工作经费由当地财政单列预算给予保障。

4.3加强医院疾病控制工作该省基层现行防保科和感染管理科人员普遍属于非专业人员,学历和专业技术职务偏低,应要求基层医疗机构专职人员具有预防医学大专或本科学历,把预防医学继续教育纳入到评审中。重点加强疾控人员对防保人员的业务技术指导,制定医院疾病控制工作规范。将医疗机构预防保健工作列入医院院长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建立有效的考核评比制度。

4.4加强慢性病防治和健康教育疾控需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医院的慢性病监测、管理与技术指导工作;大多数医院未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和恶性肿瘤等慢性病的报告和监测,需将死因报告和慢性病检测列入医生业绩的考核标准。将健康教育工作贯穿于医疗工作的全过程,包括门诊、住院、院外服务各主要环节,并建立工作基础档案,建立完善健全的考核奖惩机制,做到计划、检查、评价和总结制度化。

公共医疗范文7

2019年工作总结

一、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一)持续加强理论武装。坚持把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局理论学习中心组带头认真落实学习制度,科学制定学习计划,细化学习内容,切实提高了全体人员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和针对性,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委的重大决策部署。

(二)不断加强党支部建设。根据机构改革后的实际情况,按照《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有关规定,建立了局机关党支部,并选举产生了新一届机关支部委员会书记、委员,进一步健全党组织机构,强化党支部功能,全面提升党支部组织力,有效发挥战斗堡垒和一线指挥部作用。

(三)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始终把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摆在各项工作的突出位置来抓,定期召开局务会,专题研究全面从严治党工作,及时传达学习中央和省市区委有关文件精神,研究贯彻落实意见。

(四)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召开动员部署会、集中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知识、走进红色教育场所深入爱国教育基地等形式,引领医保局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参与主题教育,达到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作表率的目标。

二、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

(一)参保情况。截止11月22日,职工参保总人数由2018年底47929人增至51150人;2019年度城乡居民参保人数为347539人,其中新增新生儿参保登记1773人。

(二)医疗审核报销情况。2019年度审核录入门诊、住院医疗费报销3317人次;收取危重急诊抢救病种认定及报销认定101人;办理异地安置和异地长期居住异地就医备案373人;异地转诊就医备案157人;认定长期慢性病2375人次;靶向药品认定备案149人次;591名参保女职工享受生育保险,共计拨付金额1386.79万元;502位离残人员实际报销药费517.7万元。

三、稳步探索推进长期护理险试点工作

作为长期护理险试点,将长期探索推进长期护理险建设,现阶段《医疗保障局关于印发长期护理险制度配套文件的通知》(石医保字〔2019〕49号)正式实施,2019年长期护理险试点居家亲情护理工作全面启动,建立了区医保局长护险资格评定委员会、长护险评定专家库,增设长期护理险申报窗口,截止目前共收到长护险申请150份,入户评定48人。

四、扶贫、医疗救助工作

根据省市区扶贫工作部署,区医保局先后开展医保扶贫领域“通堵点、疏痛点、消盲点”攻坚排查回头看等多元行动,通过一系列排查及专项整治,巩固了医保扶贫工作成果,并在10月底组织的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取得了较好成绩。截止2019年11月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26人,全部由区政府筹资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率100%。提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门诊及住院费用报销水平,截止11月15日,享受待遇报销6575人次,报销金额34.3万元。2019年1-3季度对全区对低保人员、特困供养人员及因病致贫家庭重病患者的门诊及住院费用进行医疗救助审核报销共计533人次,报销金额115.9万元,最大限度减轻困难群众医疗支出负担,充分发挥了医疗救助作用。

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区域内协议医疗机构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实行“一站式”报销服务,城乡居民门诊特殊病实现“零门槛”报销,减轻患者就医负担,并极大方便了患者看病就医。2019年3月1前未发生特殊病医疗费的,直接按照零起付标准报销医疗费。

五、监督管理工作

(一)积极开展打击欺诈骗保专项行动。区医保局积极响应医保局“打击欺诈骗保专项治理”行动,成立了专项工作小组,建立了行动机制,在4月19日、5月23日、7月31日三次召开关于全区打击欺诈骗保工作会议,通过“百日攻坚”专项行动与栾城区交叉检查对我区域内153家定点医药机构行了全覆盖检查。检查结果共暂停医疗机构3家、零售药店2家、解除协议门诊医疗机构4家、药店1家,扣除违约费用93.53万元。

(二)“两定点”工作。2019年对全区医药机构“两定点”协议重新签订,重新签订定点医药机构共计153家,其中直接签订协议93家,先整改后签署协议42家,先签署协议后进行整改18家,包含新增定点的医药机构29家(药店20家,医疗机构9家)。

(三)推进智能监控系统,提升监管实效。目前,全区民营医疗机构已全部启用网络动态库。截止到11月22日智能审核系统审核住院违规数据27157条,医疗机构申诉通过还款金额33413.16元,扣除违约金额11731.11元,门诊违规规则17292条,扣除违规金额23795.2元,抽取可疑病历308份待审核。通过智能审核系统审核,监管审核效果有了显著提高。

(四)药品招采工作。采集了院药采平台25种药品域内公立医使用情况(规格、数量)2018年全年及2019年60%用量数据,并录入平台。2019年7月1日起25种药品实行“4+7”集中采购,全区共有17家公立医疗机构按照报量-协议签订-集中采购流程参与集中采购。目前,区药品集中采购平台各数据正常,平台运行平稳,采购平台扩面后药品集中采购增加4家民营医疗机构。

六、其他民生热点工作

依托区委区政府“三深化、三提升”机关“效能革命”专项活动,医保业务大厅服务窗口根据不同服务对象的特点,施行“5+1”窗口服务延时错时制度,对部分与群众生活相关密切、需要请假办理的业务,医保公共服务窗口采取每周六个工作日的方式,最大限度最大限度方便群众,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切实为群众解难题,服好务,为医疗保障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为民服务办实事,全年政府网站留言、12345市长热线皆及时交办处理,为更充分分担市局业务职能,医保业务大厅增设自助查询机设备,打印职工医保缴费凭证将在业务大厅自助完成,无需转至市医保进行办理。

11月4日起在已开通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异地医疗机构就医,可在省医保局公众号平台进行网上自助备案;新生儿参保缴费联合人社、税务共同入驻行政审批局业务大厅进行办理,新生儿参保缴费只进一门;医保基金拨付下放至区,报销结算由原来的每月一次提高到每月三次,医保基金坚持信息化管理,窗口经办,后台监督相互配合,构建完整医保基金拨付体系,按照一岗双责、权责一致、科学高效的原则,明确每个环节责任分工。

为进一步减轻城乡居民就医负担,将恶性肿瘤、白血病、慢性肾功能衰竭、抗排异治疗的器官移植、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重症精神病7种门诊特殊病认定与报销结算,直接下放到定点医疗机构。

全面梳理规范事项清单,优化政务服务事项办事流程,依据法律法规,结合实际情况,通过优化流程、简化环节,确保每个事项办理流程逐步优化,男职工配偶报销生育医疗费及大学生非毕业原因结束参保两项业务办理取消提供证明材料改为书面承诺,同时制定“最多跑一次”事项清单,实施动态调整,及时按照法律法规的内容和上级要求进行调整,确保工作正常进行。

根据“无缝对接全市统一的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和应用”的要求,重点围绕窗口政务服务事项进行梳理,为全区“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提供数据资源。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安排,加快推进“不见面审批”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积极营造企业和群众满意的政务服务环境。与医保签订CA协议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在办理本单位人员增减业务及打印医疗保险基金申报表业务已实现网上办理。

建立健全了“业务窗口评价”制度。按照要求,探索建立医疗保障服务“业务窗口评价”制度,强化评价结果运用。组织开展医疗保障系统行风满意度评估,做到工作目标向群众公开,办事流程向群众承诺,工作绩效由群众评价。建立健全服务质量监督机制,开展社会满意度评价。适时开展行风建设情况明自查工作,及时发现行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自2019年6月部分退役士兵医疗保险接续工作开展以来,我局严格按照《关于解决部分退役士兵社会保险问题的实施方案》文件要求,积极开展接续复核补缴工作,经过指导,完成了652人信息复核,办理退休缴费1人,理清职责,解决30多名到省市信访退役士兵解释工作,得到了退役士兵的理解和认可,该项工作进展顺利,得到了区委区政府及市医保局的充分肯定。

在此非常感谢区委区政府对医保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机构改革工作中领导决策部署科学有序,为医保局划分新办公场地,使医保工作能快速步入正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多区县将我区医保局作为标杆,来我单位交流借鉴经验,6月27日省医保局党组书记、局长赵新?同志带领相关人员到我区医保局进行实地调研,就药采、基金安全、如何方便参保人员就医、确保网采平台的正常运行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2020年工作谋划

一、加强政治建设,继续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及为民服务解难题活动。

二、大力发展社会化护理服务,稳步推进长期护理险试点工作,将这件民生工程稳妥推进。

三、根据我区实际继续探索恶性肿瘤、白血病、慢性肾功能衰竭、抗排异治疗的器官移植、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重症精神病7种门诊特殊病“零门槛”报销有效机制,并向上级提出合理可行建议意见。

四、深入推进全民参保计划,推动实现法定人群全面覆盖。

五、完善医养结合政策体系,做强做优养老市场。推动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

六、探索推进市场化养老,完善长期护理险工作建设,完善城乡居民医保政策和医疗卫生体系。

七、加强网络平台建设,调整完善医保信息系统中有关门诊特殊病报销标准,做好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区域内协议医疗机构医疗救助保障(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和“一站式”结算。

公共医疗范文8

关键词:医院;公共空间;装饰材料;选择;色彩设计

0前言

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只满足于温饱问题,对精神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从装修角度来说,无论是家庭住房还是公共空间的装修,人们都以更高的审美视角来对待,在追求实用的基础上,格外注重建筑装饰带来的“美感”。医院作为大型的公共服务场所,专业的医疗服务机构,要格外重视室内装饰工作,要以独特的风格视角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服务体验。

1我国综合医院公共空间装饰材料选择及色彩设计的现状

笔者通过走访我国部分综合医院,对我国的医院建筑以及室内装修情况做了一定的了解。医院的建筑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①医疗区,这是医院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医疗救治工作的主要场所,一般由门诊、急诊、急救以及住院部组成。是医院提供医疗服务的专业场所,也是医护人员和患者活动相对比较密集的地方。②医技区,主要是医护人员活动的地点。③后勤区,主要是以配套设施为医护人员和患者提供服务的场所。大多数医院都设有综合性大楼,多数是为患者提供门诊服务,其室内空间装饰的重点部分包含综合大楼的门厅、分诊服务台、候诊大厅、公共卫生间、电梯厅、餐饮服务以及便利店等商业设施等。这些室内装饰的特点因为风格的差异一定程度上会给患者带来不一样的心理体验。相比较一些欧美国家,我国综合性医院往往就医人员较多,特别是一些大型的三甲医院。为了确保人员正常通行,我国大部分综合性医院的公共空间进深的尺度较大,空间的职能相对比较广泛。同样从群众的角度出发,医院的公共空间的装饰上要尽可能的简洁明亮,突出重点,最为关键的作用是要为患者提供极为便利的指引,便于患者第一时间找到自己就医和服务点。但在实际的考察活动中,笔者发现,我国有部分综合医院由于建筑的年代时间较长,在室内公共空间区域的装饰过程中,材料的选取不够科学,色彩不够鲜明,灯光等环境较为缺乏人性化,这些问题都将给患者带来不好的体验,从而也制约了医院的发展。针对这样的现状,这就要求医院在旧楼改造工程中格外注意室内空间装饰材料的选择,对于色彩以及灯光环境等都要在保证满足医疗卫生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化设计,以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给患者提供更加温馨和舒适的治疗环境。

2装饰材料的科学选择

伴随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装修市场上出现了各种新型材料,这为装饰工作以及设计工作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装饰材料的选择要综合多种因素考虑,除了预算、质量、消防、后期维护以及性价比等各种因素以外,近年来国家更是大力推行环保节能型材料。所以医院在选择公共空间装饰材料时,要在符合国家有关环保要求、建筑节能等要求和相关行业卫生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医院自身的特点和发展情况,综合考虑,在风格上要尽可能的体现出医院的特色。值得一提的是,在医院同一公共区域内,所选取的材料种类不宜过多过杂。笔者从天花板、墙面和地板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2.1天花板的材料选择

一般情况下,综合医院的室内空间看似独立,但由于在楼板的下面有大量的设备管道,所以各个空间之间实则相互关联。由于医院的公共区域要保持卫生整洁,对卫生的要求高于其他公共区域,所以天花板的设计过程中一定不可以有太多的暗藏面,以避免给后期的卫生清理工作带来麻烦。在天花板的材料选择上,要优选考虑后期的卫生处理问题,尽可能的选择模块大、活动的、方便后期清理和维护的材料。前文我们有提到医院的综合大厅是人群相对比较集中的地方,建筑空间范围大,视野开阔,是患者对医院的“第一印象”,所以在综合大厅的天花板的装饰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患者的需求,不仅要体现一定的美感,还要体现医院独有的文化氛围。一般可以采用铝板或者轻钢龙骨石膏来给天花板制造一定的造型。除了大厅以外,其他公共空间的天花板材料的选择也要根据一定的原则和要求,例如环保、吸音、防火、美观等。

2.2墙面的材料选择

墙面材料的选择首先要从卫生角度出发,所选择的材料一定是耐脏,并且容易清洗的材料。由于医院人员较多较杂,材料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耐碰撞性,要尽可能的降低后期的维护成本,减少替换带来的损失。值得一提的是,在医院墙面的材料选择过程中,一定要选择A级防火材料。一般门诊的墙面可以采用釉面耐擦洗乳胶漆,候诊大厅和病房可以采用钢板或者防火板。

2.3地面的材料选择

除了和天花板、墙面相同的要求,地面要便于清理以外。地面在材料选择上要格外注意防滑、耐磨,以防止患者摔伤。公共区域例如大厅常选用花岗岩,病房和门诊等区域选用塑胶地板,也可以选择纹路或者色彩相近的材料,进行拼贴。在走访部分医院时发现,有些医院地面采用的是灰白石材,墙面材料采用带纹路贴膜的钢板,也不失为一种不错的组合方式。

3色彩设计

说到色彩,人们较为容易联想到色彩性格分析,可见色彩对于人们的重要性。在医院,室内的色彩能给人带来最为直观的视觉冲击和感受。相关研究表明,科学的色彩搭配有助于缓解人们压抑、焦虑的心情,可以振奋人的精神。利用室内空间装饰进行科学色彩的搭配,对于患者病情的治愈能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在日本,一种称为“容易理解的诱导方法”的医疗手段在一些医疗福利机构被广泛应用,该方法主要是通过采用科学的色彩设计,对室内空间进行装饰,为患者提供舒适温馨的治疗环境,目前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治疗结果。可见在医院,室内空间的色彩设计是多么重要。众所周知,不同的色彩可以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心理感受和体验,在面对不同色彩时,人们的血压、心跳以及身体的其他生理反应会发生变化。这就要求在医院室内空间的设计过程中,针对色彩设计要聘请专业人士,结合医院建筑的形状、医院的文化理念、相关环境等众多因素综合分析,制定科学的色彩设计方案。除此之外还要对室内空间的材料、装饰品、灯光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以完成色彩的整体搭配。

4总结

在医疗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患者在选择医院进行疾病治疗,通常也会把医院的就医环境考虑在内。而医院公共空间的装饰则是患者对于医院的第一印象。就这要求医院在进行公共空间装饰过程中,在材料的选择和色彩设计过程中要具备人性化,把患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就医环境。

参考文献

[1]李礼.医院公共空间室内装饰材料选择及色彩设计探究[J].设计,2016(11):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