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体育范例

公共体育

公共体育范文1

关键词:社会体育组织;体育公共服务;目标模式;实施路径

2016年我国人均GDP达到8865.999美元,根据国外经验,当一国人均GDP增长至5000~8000美元区间时,该国的公共服务也相应进入到总量增加、内涵扩展、结构优化的发展阶段,由此必然要求体育公共服务在价值理念、管理水平、服务质量上有较大提升以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1]。另一方面,在这一时期我国也开始进行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并提出“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等政策目标,并开始向发展型制度环境转变和优化。由此,我国的上海、常州、广州等一些发达地区的政府开始探索和实践政府购买社会体育组织公共服务用以支持社会体育组织发展,并逐步形成了若干社会体育组织供给体育公共服务的模式,学界也开始对这些现有模式进行剖析以及经验启示提炼,但少有研究成果能够针对这些现有模式的不足提出更适应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现状以及未来趋势的社会体育组织供给体育公共服务目标模式。本研究试图从发展模式的理论视角出发,探讨适应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现状以及未来趋势的社会体育组织供给体育公共服务目标模式。

1社会体育组织的概念及构成

社会体育组织(SocialSportOrganization)是指独立于政府部门之外以实现社会公众利益为宗旨的、依法建立或自发形成的非营利性社会体育团体组织。在我国社会体育组织的构成来源较为多样复杂,本文根据现有相关研究成果认为社会体育组织主要由以下两大部类构成:一类主要是在体育部门、民政部门依法注册的体育社团、体育民办非企业单位、体育基金会等体育非营利性组织。另一类是在民间基层自发形成、不被现行法规条例正式认可,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非政府性、非营利性的特性的民间体育项目、体育人群、健身团队等体育团体组织。以上两类社会体育组织均共同具有非政府性、非营利性的特性;从专业性、合法性的角度来看,第一类的社会体育组织具有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合乎现行法规条例即存在具有合法性,其成立、发展和运行受到了政府制度环境以及资源支持。从数量和民意、民生代表性的角度来看,第二类社会体育组织就有较强的优势,但是这类社会体育组织发展是自下而上的,政府对其发展并未或较少给予相应的制度环境以及资源支持。由此可见政府与社会体育组织之间关系。

2社会体育组织供给体育公共服务的现有模式

2.1政府向社会体育组织购买体育公共服务模式

当前在体育领域内,浙江嘉兴市、温州市、北京市东城区、上海市、江苏省徐州市、广东省佛山市、深圳市龙岗区等已经开展了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的实践,社会体育组织在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中,与政府签订契约,提供体育公共服务[2]。这些向社会体育组织购买体育公共服务实践的省(市),在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政府向社会体育组织购买体育公共服务模式。该模式的理论基础是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的互补关系理论,依据该理论社会体育组织只是弥补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政府失灵(GovernmentFailure)的手段之一。从结构上来看,该模式呈现为简单线型结构,属于单次分工的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即政府向某一社会体育组织直接购买服务,这是政府向社会体育组织购买体育公共服务模式初级发展阶段的产物,也是一种普遍存在、具有适应性和可行性的模式,其实质是以社区居民体育需求为导向、以具体项目、活动、场地设施服务等为载体的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从而形成大众体育公共服务需求驱动的权力与资源的分配机制,改变政府单一主体投入体育公共服务资源的决策和实施方式。该模式的运行机制是政府通过竞争和招标,直接向具有体育公共服务产品生产能力且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社会体育组织以购买项目或活动的方式来加以施行。

2.2社区与社会体育组织合作供给体育公共服务模式

为了有效向社区居民提供体育公共服务,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等省(市)的一些社区开始与社区内的社会体育组织进行合作供给体育公共服务,由此在实践中形成了社区与社会体育组织合作供给体育公共服务模式。社区与社会体育组织合作供给体育公共服务模式的主要内容是社区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以给予经费支持,提供场地、设施、志愿人员等形式委托社区内的社会体育组织针对社区居民提供健身指导、社区综合运动会等体育公共服务产品。社区参与(CommunityAnticipation)是社区与社会体育组织合作供给体育公共服务模式的理论来源之一。社区参与强调社区成员参与解决社区问题。社区参与的主体可以划分为社区个体、社区组织、社区企业三类。从社区组织参与的角度来看,有社区非营利组织和志愿组织以及专业性社区组织,旨在通过组织参与提升社区生活品质。例如当前在美国大小城市社区内有大约150多万个非营利组织和志愿组织,其总数约占美国各类组织的6%,这些非营利组织和志愿组织积极从事包括社区体育服务在内的社区服务工作[3]。当前,我国社会治理结构正在进行新的建构,“大社会、小政府”成为其建构目标,由此导致政府公共事务下沉至社区,从而使街道和社区逐渐成为社区自治和发展的主导力量,体育公共服务也成为基层社区提升社区居民福祉,需要大力供给的公共服务产品之一。

3社会体育组织供给体育公共服务现有模式存在的问题

3.1政府向社会体育组织购买体育公共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我国长期存在的强政府、弱社会的政社关系,在体育领域中这种政社关系表现的更为明显,由此在体育领域转变政府职能的改革往往滞后,对于政府向社会体育组织购买体育公共服务反应迟钝、或是出于风险控制的考量而止步不前,当然在现实中体育处于公共服务供给改革领域中的偏隅,导致强调任务绩效的锦标赛机制未能在体育公共服务供给领域中广泛应用,进而使得政府向社会体育组织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缺乏有效的激励。第二,从运作规范并能承担相应责任的目的出发,政府向社会体育组织购买体育公共服务模式中能够承接政府订单的社会体育组织必须具备一定的体育专业服务能力与水平、具有较大规模且是能承担契约责任的组织,这就对那些规模小、实力弱、资质缺乏的社会体育组织形成一种进入限制。第三,依据资源依赖理论,社会组织生存需要与自身发展所需资源的拥有方形成互动。政府向社会体育组织购买体育公共服务,容易出现社会体育组织过度依赖政府即“非对称性依赖”问题,其现实表现就是政府往往通过非竞争性购买即体育公共服务购买行为内部化以及形式化,导致两者之间形成事实上的依附和控制关系。第四,政府向社会体育组织购买体育公共服务模式,在制度上缺乏相关的法律制度予以明确、扶持和监管,例如虽然出台了《嘉兴市体育局关于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实施办法(暂行)》等地方法规制度,但在全国层面缺乏法律层级高具有指导性的专门法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相关要求,尚未建立统一的体育公共服务采购平台;缺乏《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目录》、《社会体育组织具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和购买服务资质目录》、《政府购买社会体育组织服务质量标准》。第五,缺乏评估机制,评估方式不科学。当前政府向社会体育组织购买体育公共服务模式中这些具体机制往往缺乏、不成系统,由此导致评估机制效能低下。第六,政府向社会体育组织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的定价方式单一,较不合理。

3.2社区与社会体育组织合作供给体育公共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

第一,通过本文实地调查和走访了解到当前一些社区与社会体育组织合作供给体育公共服务模式尚未建立和完善配套的制度体系,特别是社区与社区内的社会体育组织存在天然的命运共同体关系,但是这种关系掩盖了社会体育组织的自身利益诉求,由此需要制度来对社会体育组织的利益来加以保障。第二,社区与社会体育组织合作供给体育公共服务模式中一个主体———社会体育组织大多属于基层社会体育组织甚至是草根社会体育组织,其专业性难以保证,同时草根社会体育组织因其自身的存在合法性尚未通过登记或备案来加以保障,因而社区与这类社会体育组织合作,如果涉及到购买或招标等,因其不具有独立社会组织的法理地位,往往难以进行资金支付等。第三,由于社区发展水平、社区改革进程以及社区所拥有的权利和资源的不同,社区与社会体育组织合作供给体育公共服务模式目前还是主要施行于城市社区,农村社区较少实行之。

4社会体育组织供给体育公共服务的目标模式

4.1基于服务链的政府向社会体育组织购买体育公共服务模式

基于服务链的政府向社会体育组织购买体育公共服务模式,是针对现有的政府向社会体育组织购买体育公共服务模式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修订和改造而形成的一种模式。该模式依托的是奥斯特罗姆的多中心治理理论,即由于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复杂性以及需求的多样性,必然要求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公民均参与进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格局中来,以上各责任主体需要具有更多的自主权和参与权,在追求社会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进行多元主体治理,在体育公共服务的生产、供给、使用、监管和反馈等各个方面进行合作与博弈,通过信息沟通、契约、谈判、协商、评估和反馈等途径,建立起供给体育公共服务的多元主体合作模式。该模式突出由政府与单一社会体育组织所形成的供需双主体结构,转化为由独立评估方、公众等多元主体结构。二是由供———需线性关系变成需求调查———需求———竞标供给———效果评估———服务反馈的链式结构(见图3)。我们认为基于服务链的政府向社会体育组织购买体育公共服务模式其先进性和复杂性在于:一是由政府与单一社会体育组织所形成的形成供需双主体结构,转化为由独立评估方、公众等多元主体结构。二是由供———需线性关系变成需求调查———需求———竞标供给———效果评估———服务反馈的链式结构。三是建立和健全配套的制度体系,包括:建立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所需要的配套制度,选定项目、公开招标、资质认定、招标管理、过程管理、社会监督、绩效考核、结算兑现都是最基本的流程。“购买”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在购买主体、购买范围、承接对象、监督兑现等都应有系统和规范的制度保障,特别是建立科学的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的定价机制及公众评价机制,引进第三方独立监督机制。

4.2基于社区合作的社区与社会体育组织合作供给体育公共服务模式

基于社区合作的社区与社会体育组织合作供给体育公共服务模式,是针对现有的社区与社会体育组织合作供给体育公共服务模式所存在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改进模式(见图3)。未来我国社会发展将会步入到“公民社会”,在公民社会里社区自治将成为一种普遍的基层社会治理结构,社区将会拥有更多的自治权利和资源用以发展社区并为社区居民谋求更多的福祉。就当前现实国情而言,为保障基于社区与社会体育组织合作供给体育公共服务模式的效能发挥,需要建立和完善配套的制度体系。

4.3基于跨部门联盟的社会体育组织与企业合作供给体育公共服务模式

基于跨部门联盟的社会体育组织与企业合作供给体育公共服务模式乃是指发生于社会体育组织与企业之间的,两者为提供体育公共服务而共同进行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互动性合作(见图4)。从跨部门联盟理论视角来看,社会体育组织与企业合作供给体育公共服务实质上是一种具有非经济目标的公益性跨部门联盟,也就是社会体育组织由于自身资源的局限性,往往难以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公共服务需求,于是社会体育组织和企业两类主体形成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在资源、知识、能力以及服务范围等方面达成合作与共享,进而实现了优势互补,形成多元主体供给体育公共服务的合作格局。另一方面,社会体育组织也可以通过向企业学习到先进的商业理念及商业模式,并将其运用于自身管理中从而提高组织效率,促进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进而提升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当前社会体育组织与企业跨部门合作的主要表现形式如下:一是企业针对社会体育组织往往缺乏资金的现实窘境,对于社会体育组织供给体育公共服务给予一定的资金赞助;二是企业依托自身的产品以及技术优势,向社会体育组织提供产品以及技术的捐赠和扶持,例如各类体育健身器材、大众健身医务监督等,用于体育公共服务所需[2];三是企业对社会体育组织开展公益体育活动提供场地以及技术支持;四是是企业与社会体育组织合作,共同致力于开发产品,或者共同开展体育社会公益活动。该模式因其利用社会力量供给体育公共服务的本质特性,因而在未来该模式具有一定的实践空间。

5社会体育组织供给体育公共服务的模式实施路径

5.1基于服务链的政府向社会体育组织购买体育公共服务模式的实施路径

5.1.1进行配套制度改革

其一,将政府向社会体育组织购买体育公共服务与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等进行系统统筹。政府向社会体育组织购买服务关键是厘清政社关系,应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体育组织治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其二,建立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所需要的配套制度,选定项目、公开招标、资质认定、招标管理、过程管理、社会监督、绩效考核、结算兑现都是最基本的流程。其三,将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支出纳入统一的公共服务预算科目,建立统一的体育公共服务采购平台,制定《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目录》、《社会体育组织具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和购买服务资质目录》、《政府购买社会体育组织服务质量标准》,落实税法对社会组织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增值税)免征或减征的税费减免政策,保障社会体育组织享有会费收取、政府委托培训等项目的税收减免待遇和捐赠税前扣除待遇。其四,政府需要建立科学的定价机制,充分考虑社会体育服务的人力资源成本。其五,建立公众评价机制,引进第三方独立监督机制,对资金流向实行过程控制。同时健全社会组织第三方评估机制,推进社会组织信息公开,完善社会监督举报受理机制,拓宽社会监督渠道。其七,建立准入机制,以服务质量为抓手,确保最专业的社会体育组织承接服务。

5.1.2加强社会体育组织的能力建设

其一是对社会体育组织要制度松绑,简政放权,激发活力。其二,解决社会体育组织的人才和资金困扰这一阻碍其供给体育公共服务的瓶颈难题,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应加强社会体育组织的人才岗位保障和志愿人员的长期参与机制建设。

5.1.3建设与培育枢纽型社会体育组织

对于基于服务链的政府向社会体育组织购买体育公共服务模式,需要着重建设和培育有服务集成功能的枢纽型社会体育组织。枢纽型社会体育组织在发现体育需求、对接信息、整合资源、组织实务性和草根型的小微社会体育组织参与服务生产、建立规范、实施培训、监督绩效等方面有独特优势,可以成为供需信息的汇集中心、社会资源的整合中心、专业服务的管理中心。通过枢纽型社会体育组织可以形成体育公共服务链,集成多方资源为小微社会体育组织和草根社会体育组织提供支持,促进其供给体育公共服务。

5.2基于社区合作的社区与社会体育组织合作供给体育公共服务模式的具体实施路径

5.2.1形成社区体育公共服务需求显示机制

社区社会体育组织欲有效、高效地提供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其重要前提是真实把握社区居民的体育公共服务需求,以便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因此,必须确保社区居民的话语权和知情权,建立反映社区居民体育公共服务需求的信息平台,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社区社会体育组织可以通过社区论坛、社区对话、民情信箱等反映渠道,增大社区居民在体育公共服务需求表达中的发言权。在与社区居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或重大体育公共服务项目上,要让社区居民最大限度地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以增强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针对性、实效性。同时,社区社会体育组织要完善接受社区居民的体育公共服务需求表达信息的流程,提高自身的信息收集、整理与综合分析能力,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5.2.2构建与社区居民交流互动的多重机制

在社会体育组织参与提供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全过程,始终与社区居民保持顺畅而充分的交流沟通,这是提高公共服务供给实效和质量的重要保证。在提供公共服务之前,社区社会体育组织成员就应该深入社区,积极与社区居民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然后反馈到社会组织内部进行总结,积极寻求解决方案。而社区社会体育组织开展公共服务活动过程中,也应该加强与社区居民的交流互动。这样做,不仅可以盘活有利于公共服务活动开展的社区人力资本和各种社会资源,而且可以趁机向社区居民展示本组织的活动宗旨和良好形象,从而赢得社区居民更多的信任和支持,进一步调动社区居民参与到相关体育公共服务活动中的积极性,壮大本组织的群众基础。社区社会体育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活动暂告终结之后,与社区居民交流互动能够客观了解服务活动的实际效果和存在的不足,这对于改进后续的服务亦非常必要和重要。

5.2.3健全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准入与退出机制

从严格意义上讲,探讨社会体育组织参与提供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长效性,首先须核定社区社会体育组织作为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资质的正当性及其体育公共服务活动的合法性。当然,鉴于目前浙江省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存在巨大缺口而社会体育组织数量较少的省情,因此,不应对社会体育组织过于求全责备,而应积极鼓励它们尽己所能、通过一切可能的形式为社区居民提供体育公共服务。在体育公共服务准入标准上,凡是有一定的体育公共服务能力且与社区居民民利益密切相关、为社区居民喜闻乐见的社会体育组织,政府和社区居委会都应该允许其进入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领域。在体育公共服务准入模式上,政府管理部门要降低门槛,由原先“重登记、轻监管”的老模式向实施“宽进严管”的新模式过渡。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对未经批准成立但已经提供体育公共服务的社区社会体育组织及其活动进行评估达标检验,并先给予登记,然后再限期改进,注重“事中培育发展”和“事后依法监管”。应在社会体育组织参与提供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中引入招投标制度,事前按照准入标准实行资格审查。同时,对于那些缺乏履行职能的资质和能力的社会体育组织,应引导其退出社区体育公共服务领域。

5.2.4健全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内容选择机制

对于那些具备体育公共服务资质和体育公共服务能力的社会体育组织而言,其在提供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时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科学择定体育公共服务的具体内容。毕竟,社区居民的体育公共服务需求具有多样性、复杂性,而每个社区社会体育组织都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其体育公共服务的指向性和覆盖面必然应有所选择和限制。

5.2.5实施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决策与实施机制

社会体育组织参与提供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应坚持“事前征求意见、事中集体决定、事后接受监督”的决策实施程序,以运行程序的公开性和规范性进一步增强本组织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决策及其实施的透明度和实效性。社区社会体育组织在提供什么体育公共服务、向谁提供体育公共服务、怎样提供体育公共服务等重大决策过程中,要摒弃家长制作风,坚持民主决策,以公正公开、民主协商的方式处理内部事务,由组织成员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实行公共选择,自主、共同决定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类型、供给对象、供给规模、供给方式等,不折不扣地按照将集体决策付诸实施。对于组织领导机构健全的社区社会体育组织,要充分发挥会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的作用,做到各个部门相互牵制,把体育公共服务活动置于全体组织成员和社区居民的监督之下。对于那些组织领导机构不健全、甚至连理事会都没有的社区社会体育组织,在提供体育公共服务时可以根据社区居民反映的意见和需求进行提供,对于服务活动的规模、场所可以与社区居委会商定,并接受社区居委会的监督。

5.2.6建立资源整合与成本分担机制

所谓成本分担,是指体育公共服务成本由谁支付以及如何支付。社会体育组织参与提供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成本主要有公共服务设施、活动场地、运行经费等,这些成本应该由政府、社区居委会、社区居民和社区社会体育组织共同承担。具体而言:其一,对于活动场地,可以由社区社会体育组织和社区居委会共同分担。其二,对于运行经费及体育设施的购置,可以通过政府补贴、组织自筹、社会捐赠等方式共同分担。其三,对于社区社会体育组织所拥有的体育设施的折旧费、维修费等,应按照“谁受益谁负担”规则,由社区居民承担。

5.3基于跨部门联盟的社会体育组织与企业合作供给体育公共服务模式的具体实施路径

5.3.1扫清制度障碍,促成社会体育组织与企业合作

当前社会体育组织与企业合作供给体育公共服务模式在制度层面存在障碍。例如目前浙江一些地市政府向社会体育组织购买体育公共服务规定在供给过程中,社会体育组织不能进行转包或与其他主体进行合作联合供给。又如,企业对社会体育组织供给体育公共服务进行捐赠,不能获得有效的捐赠税收减免政策等。由此为了促进社会体育组织与企业合作供给体育公共服务必须要扫清制度障碍。

5.3.2建立和完善利益协调机制

社会体育组织与企业合作供给体育公共服务天然具有利益冲突,为此需要建立和完善利益协调机制。一是社会体育组织与企业合作需要订立契约,对彼此间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划分,对于不符合社会体育组织宗旨或有损于社会大众利益的企业利益诉求,需要进行协商和协调。二是尊重企业的利益诉求,在体育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积极进行创新设置相关合理环节,帮助企业进行形象宣传。三是企业与社会体育组织形成关注于社会公益的联盟,通过联盟的紧密关系对彼此间的利益冲突进行有效的化解。

6结语

社会体育组织供给体育公共服务在新时代的历史背景和机遇条件下,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实施必要性,本文针对现有的社会体育组织供给体育公共服务所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3种社会体育组织供给体育公共服务模式及其实施路径,其中基于服务链的政府向社会体育组织购买体育公共服务模式,是针对现有的政府向社会体育组织购买体育公共服务模式中政府与社会体育组织所形成的供需双主体简单线性结构,转化为由独立评估方、公众等多元主体结构。二是由供———需线性关系变成需求调查———需求———竞标供给———效果评估———服务反馈的链式结构;基于社区合作的社区与社会体育组织合作供给体育公共服务模式是对原有社区与社会体育组织合作供给体育公共服务模式中缺乏完善的配套制度体系、基层或草根社会体育组织服务专业性难以保证且组织利益难以保障等劣势所提出的一个优化改进型模式;基于跨部门联盟的社会体育组织与企业合作供给体育公共服务模式则是根据新时代要求所设想出来的模式。

参考文献:

[1]杨明.我国实施体育公共服务标准化的研究[J].体育学刊,2013,20(6):38-43

[2]高利君.我国非营利体育组织运营模式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2.

[3]平萍.上海市以奖代补推进体育组织规范化建设[EB/OL].

[4]来博.多元供给模式下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2018,38(1):34-35

公共体育范文2

1·1高校课余体育俱乐部的概念及意义

高校课余体育俱乐部是与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相配套的课余体育活动组织形式。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以贯彻“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理念为指导思想,集知识、健康、竞技、娱乐、兴趣多元为一体,是目前高校课余体育教育一致看好的新型发展形式,也是高校课余体育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高校是人才陪养的基地和摇篮,它充分利用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使其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受到教育,而课余体育活动是学生参与最多的活动之一,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学校体育工作以体育教学为主,而课余体育活动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扩展,学生在课堂上学的东西及锻炼的机会极少,不能发挥其特有的潜质,不利于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从而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而课余体育俱乐部的创建弥补了体育教学的不足,它培养了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充好发挥每个人的特长,使校园体育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为大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大舞台。从中还可以发现体育尖子学生,培养体育骨干和高水平运动员。

1·2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的概念及意义

“体育选项课”教学是学校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开设一定数量的体育项目,学生从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个人需要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体育项目,通过教师组织教学,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该项目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养成独立锻炼的习惯,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使学生身心健康得到和谐发展,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其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师把选择相同项目的学生集中起来以“项目班”的形式来组织教学。[1]商丘师范学院公共体育教学部的教学改革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典型的体育选项课教学模式,在师资、场地、器材等体育资源得到最大化的优化与整合,使之得到最大程度的合理利用,同时满足了学生在兴趣方面的要求,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1·3高校课余体育俱乐部与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的关系

课余体育俱乐部和体育选项课教学(体育课堂教学俱乐部)以及社会体育关系密切,三者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高校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其主要目的是更好的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理念。学生在校时主要是以学校体育为主(如体育课),毕业后就变成了社会体育。体育选项课对学生有一定的约束性,要求他们按时参加,但是体育课毕竟时间有限,只能学习一些项目的运动技术和锻炼方法,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而课余体育俱乐部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扩展,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技术和方法在课余体育俱乐部内得到充分的练习和巩固,并培养其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毕业之后他们失去了体育课对他们的约束,需要自觉地去参与体育锻炼,工作之后往往会出现终止体育锻炼的现象。高校课余体育俱乐部恰好是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有机链接,让学生在校时就养成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为以后走向社会依然坚持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

2构建高校课余体育俱乐部促进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的对策

2·1创建与高校体育选项课项目相对应的单项课余体育俱乐部

以商丘师范学院现实情况为例,该院已经建立了与教学相对应的篮球俱乐部、排球俱乐部、武术与养生俱乐部、跆拳道联盟、体育舞蹈俱乐部、乒乓球协会、瑜珈俱乐部等,每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有专职教师进行辅导,强化了学生在体育课上学到的技术,同时培养学生定期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真正意义上实现课内外一体化,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理念。

2·2学生在课余体育俱乐部的成绩计入学期末学生的体育总成绩

课余体育俱乐部的出勤进行刷卡记录,教师根据学生的出勤以及在俱乐部内的表现进行评定,给出成绩,最后以40%的比例折合计入学生学期末的体育总成绩。借此调动广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体育的课内外一体化。

2·3在课余体育俱乐部内设置体质检测系统,引导学生自主进行体质监测

大学生体质监测是国家教育部要求各个高校每年必须进行的一项测试,是高校学校体育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它的工作量非常大,对人力、财力以及时间都是一个极大挑战,每个学校对这个任务都十分头痛。可以给每个单项俱乐部配备一套体质监测的设备,辅导教师对本俱乐部的学生进行辅导,引导学生自主检测,最后只需要每个俱乐部把各自的成绩汇总到公共体育教学部就行了。

这样就节约了大量的资源,教师可以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教学和科研上。

2·4发现体育尖子学生,培养体育骨干和高水平运动员

各个单项课余体育俱乐部要经常组织一些竞赛,从中发现体育尖子学生,培养体育骨干和高水平运动员。体育尖子和体育骨干可以协助教师完成课堂教学和课余体育俱乐部管理工作,不但减轻教师负担,同时还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另外,高水平运动员可以及时补充校运动队后备力量。

公共体育范文3

 

目前,学界就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状况缺乏深度调研。且在对城市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现状的测评过程中,往往存在过多地关注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与使用、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次数等“硬”性指标的考察和统计,未能坚持以公众为导向,未能把公民的满意度评价(或者说顾客的感知评价)作为“软”指标纳入城市体育公共服务评价范畴。因此,我国城市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现状评价研究仍需进一步完善。   正因为公众乃政策产出之直接受益者,公众(顾客)的满意度测评也具有较大的可操作性。因此,本文在对厦门市群众体育开展现状、厦门市体育场馆资源建设及使用调查基础上,对厦门市不同阶层市民体育公共服务满意度进行全方位调研。   旨在了解厦门市体育公共服务真实状况,关注厦门市体育公共服务进程中市民关注的焦点、热点和难点问题,为城市体育公共服务质量的提升提供第一手资料,为政府公共服务管理和决策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厦门市相关体育场馆资源及18岁以上不同阶层市民。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本文部分公共体育场馆、群众体育活动开展相关数据,取自《厦门特区年鉴》《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厦门市统计局网站、厦门市体育局网站及其他相关政府部门网页上所公布的统计数据和信息,重点了解可直观量化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状况。   1.2.2问卷调查法   结合机构档案,笔者设计了2份调查问卷:厦门市城市体育公共设施的配置、管理及使用情况(主管领导问卷);不同阶层市民城市体育公共服务综合评价(市民问卷)。目前,厦门市人口约为308.2万,岛内2个区、岛外4个区,共34个街道办事处。为了较客观地反映厦门市公共体育服务实际状况,本文采取了分层(类型)抽样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的办法,分别在这6个区中选取了商业区、高校、交通枢纽、市图书馆、社会保障中心、行政服务中心等人流密集区进行随机抽样。共发放满意度问卷1050份,获得有效问卷1002份,有效问卷率为95.23%,发放时间为2010年7月初至9月中旬。以地域为基础,结合群体结构进行抽样,保证了地域代表性,也确保了调研结果的准确性和覆盖面,调查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2.3数理统计法   使用SPSS12.0统计分析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在数据处理过程中,主要进行频数分析、相关分析等。   2结果与分析   2.1体育公共服务的内涵与外延   目前,国内对体育公共服务概念的理解主要有3种:过程说、产品说和活动说。相比而言,过程说不仅体现在服务时间的延续性上,还体现在空间的完整性上,因此,过程说更为合理也更为全面。体育公共服务即政府、企业或第三部门等供给主体为满足社会成员体育需求而提供的体育公共产品的一个过程,它不仅关注体育公共服务的内容和形式,更为关注的则是体育公共服务的效果、进程及其群众满意度等…。   从宏观角度看,竞技体育、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均属于体育公共需求范畴。体育公共服务不仅包括社会体育、竞技体育,甚至还包括体育赛事承办、体育产业、体育指导、体育信息服务和体育对外交流等多个领域、多个方面。在体育公共服务研究领域,作为“硬”指标,群众体育开展、城市体育公共设施的配置及使用情况,往往是过去学者研究或地方政府一直关注的几项重要指标。   2.2厦门市体育公共服务“硬”指标的调研结果   2.2.1群众体育活动开展情况   调查数据表明:目前厦门市已基本形成“市一县(区)一协会一社区一单位”五级全民健身体系,发展了羽毛球协会、乒乓球协会、健身协会、自行车协会、老年人武术协会、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24个单项体育协会和25个体育俱乐制…。   2002年,厦门市在社区、乡镇、公园内新建全民健身路径39条,区属健身网点18个,并在环岛路和鼓浪屿设立了4个海滨浴场救生站,全民健身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以市、区、街道行政为主导,社区体育协会、俱乐部具体运作的社区体育组织体系更加完备。200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继续向广度、深度推进。2010年,在制定了《贯彻(普通人群体育锻炼标准)实施办法》的同时,积极着手建设国民体质监测组织网络,全年组织了一定规模全民健身活动600余场,参与市民达数100000人口】。截至2010年,厦门市基层体协组织已有675个,社区老年体育组织150多个,晨晚练点330个,共有晨练辅导站115个。   2.2.2体育公共设施建设与使用情况   就体育场馆建设而言,自2000年以来厦门市政府对体育设施的投入逐年增加,每年新增体育场地数和场地面积也呈不断上升趋势,特别是伴随福隆体育公园、嘉庚体育馆、厦门奥林匹克网球中心等大型体育场馆的相继完工和投入使用,厦门市体育场馆建设状况更是得到了明显改善,投入资金从2000年的926万元增至2010年的8580万元,体育场馆数和面积也分别从2000年的71个、9.5万m2逐步增加到154个、23.43万m2HJ。总的来看,“十一五”期间厦门市政府在改善民生、切实履行体育公共服务职能方面成绩显著,体育的“硬件”设施建设明显改善。   在调查中也发现,尽管厦门市城市体育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目前真正用于城市体育公共服务的体育场馆资源并不多,且存在场馆资源利用率低、居住区体育设施配套建设不全及体育公共服务积极性不高等诸多问题。   2.2.2.I现有公共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程度#p#分页标题#e#   调查数据表明:厦门市现有体育场馆、场地共1343个,总面积为3531640m2,但在所调研的体育场所(馆)中,不开放或部分开放的场地则分别有440个、287个,分别占调查总数的32.7%、21.4%。而且,从场馆使用率来看,每周活动人次在500人以下的有829个,占所调研场馆的61%,使用人次在501—2500人次的有305个,占22.7%。由此可见,目前厦门市现有体育场馆(地)资源利用率并不高,未实现体育公共服务公共体育场馆资源的整合。   跟踪调查表明:现有大、中型体育场馆大多是按比赛和训练要求修建的,市、区两级公共体育设施的功能也首先是满足市、区两级业余体校的训练或比赛,余暇时间才能进行对外服务,或实施产业化经营,从而使得为数不多的公共体育设施在公共体育服务上大打折扣”1。《全民健身条例》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中均有“鼓励公办学校应当积极地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倡导民办学校、机关、企业向公众开放文化体育设施”的相关规定№J,但类似规定执行效果并不理想;因此也就出现了一方是公共体育设施不够用,另一方则是大量的体育设施始终处于闲置状态的尴尬局面,不利于公共体育服务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更为重要的是,除健身路径、活动中心、户外健身场所等有限公共体育设施外,学校则是城市公共体育服务的主要场所。   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厦门市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3531640m2,但从厦门市单位自用体育设施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学校体育设施已达到1166507m2,占厦门市总的公共体育设施面积的s1.04%(表1)。当前着力提高学校公共体育设施利用率,切实保证学校公共体育设施真正用于城市体育公共服务势在必行¨-。   2.2.2.2新建、改建和扩建居住区体育设施的配套建设情况经典区位理论认为,人们外出活动时,存在最近机会效应。   即人总是选择最近目的地;但是,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厦门市新建、改建和扩建居住区体育设施的配套建设情况经典区位理论认为,人们外出活动时,存在最近机会效应。即人总是选择最近目的地;但是,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厦门市公益性体育公共服务时段、项目选择及其积极性调查数据显示:厦门市对外开放的公共体育场馆(所)所提供的公益性体育服务时段主要集中在一些营业区域外的闲置场地及非繁忙时段,而在繁忙时段只能选择向特定的公益型服务对象提供更为优惠、更为特殊的体育服务,所以目前厦门市真正面向大众的公益性体育服务仍不到位。   其一,扣除不适合在厦门市开展的冬季项目,包括场地租赁、器材健身、小型赛马和滑草等不属于国家体委(1996年7月1日)公布的体育运动项目之外p1,目前厦门市公共体育服务实际所能提供项目并不多,仅29种,而且从所调研的公共体育场所(含体育中心、健身广场、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公园等)所提供的项目出现频度来看,排前10位的依次是台球、门球、乒乓球、健身房、类、羽毛球、网球、保龄球、轮滑、壁球;所以,目前厦门市体育公共服务难以满足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通过走访进一步了解到,大部分公共体育场馆(所)之所以愿意在这些健身项目上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原因就在于这些项目主要是提供场地服务,而且这些服务一般不需要提供其他的附加服务或衍生服务。   其二,就体育场馆(所)有偿收费而言,伴随特区经济快速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劳动强度不断提高,市场对集休闲、娱乐、健身子一体的运动项目需求增大。在收费标准上,大多体育场馆价格与营利性组织无太大的差别,如网球消费一次收费价格一般在100—300元,高尔夫球消费一次价格更高,达400—600元;因此,大部分市民只能选择在公园、山丘、湖滨、广场及城市道路等场所进行健身活动。目前厦门市大多数公益性体育服务则主要是一种自助活动,这完全是一种低层次的体育服务。   2.3厦门市体育公共服务“软”指标的调研结果   城市体育公共服务不仅表现在群众体育开展、体育场馆资源的利用上,还包括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健身指导、体育信息的供给和利用等等。公众作为城市公共服务最直接的接受者,对公共服务也有着最为直观的感受。然而,多年来我们对这一方面的工作关注不够.调研也不够到位,所以,在对城市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现状的调研及测评过程中,就体育休闲设施、体育休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包括体育健身指导及体育信息供给状况的顾客满意度(即“软”指标)调研及评析不可或缺。   2.3.1不同阶层市民对体育公共服务的总体性评价   厦门市市民对城市体育公共服务中的体育休闲设施、体育休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体育健身指导及体育信息供给状况的满意度均值分别为3.212、2.812、2.793,标准差为1.31、l。50、1.48。可见厦门市市民对体育休闲设施评价并不理想,仅达到基本满意程度;对体育休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体育健身指导及体育信息供给状况的评价则更低;从公民角度来看,青年人、下岗及低收入人群的评价并未达到理想效果,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如今体育公共服务的提供,不仅仅是增加体育场馆和活动次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问题。就不同阶层居民对厦门市体育公共服务差异性评价,做进一步调研、剖析和评价很有必要。   2.3.2不同阶层市民对体育公共服务的差异性评价就不同学历而言,市民对城市体育休闲设施的评价中,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者的满意度均值为,高中、职高及大专学历者的满意度均值为3.22,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的满意度均值为3.17。相较于体育休闲设施,市民对城市体育休闲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对健身指导和体育信息供给状况的满意度则更低,且均值在3.0以下。   就不同职业而言,无论是体育休闲设施,还是体育休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包括体育健身指导及体育信息供给状况,离退休人员对此的满意度均值最高,分别为3.68、3.37和3.05,失业、待业、下岗者的满意度则最低,均值为2.93、2.59和2.57,经卡方检验得出,不同职业阶层公民对以上指标的评价在统计学上呈显著性差异。#p#分页标题#e#   从收入角度来看,不同阶层市民对体育休闲设施的评价在统计上晕显著性差异,基本呈正相关,即收入越低者对城市体育休闲设施的评价越低,收入越高者对城市体育休闲设施的评价越高。但值得关注的是,当收入高到一定程度后,这部分市民对城市体育休闲设施的评价更低,其中收入为3000元以下者对城市体育休闲设施的满意度均值为3.09,收入为10000元以上者满意度均值最高为2.90,无固定收入人群的满意度均值为3.02。同样,相比于休闲设施,厦门市市民就体育休闲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体育健身指导和体育信息服务而言,不同收人阶层的市民对此的评价在统计上也呈现出显著性差异,即收入越低者对此评价越低,收入越高者对此评价越高,但是当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时,这部分市民对此的满意度均值则同样又出现了一个大的跌峰,满意度均值为2.69(表3)。   2.3.3不同阶层市民对体育公共服务差异性评价的原因首先,从文化程度进行剖析,大学生、无业、失业、下岗、无收入者或低收入者,同属低收入人群,但他们低评价的原因则完全不一样。对大学生而言,他们理应掌握更新的体育知识,掌握更多的运动技能,进而成为体育休闲消费和体育公共服务的重要群体之一,但事实上,通过个别访谈得知,仍有不少大学生对学校及周边公共体育场馆缺乏质量较高的体育锻炼器材和体育运动设施不满;对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缺少指导、缺少优质的体育信息服务等存有抱怨。文化程度是决定个人人力资源和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决定个人对事物的价值观的差异,即收入高者追求更高、更刺激或更时尚的体育。相反,低收入人群,如无业、失业、待业、下岗市民等连温饱问题都无暇解决,更无法顾及体育锻炼和体育休闲活动,大部分人对体育、体育公共服务并不了解。对这些低收入市民而言,他们在参与城市体育公共服务评价时更多的也只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进行评价。   其次,从职业处境看,相较于无业、失业、下岗市民而言,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干部、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对厦门市当前休闲设施及体育休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的满意度评价较高。党政机关、社团干部与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拥有对各种资源的支配权,如经济资源、组织资源,基本能够满足其健身需求。正如《有闲阶级论》一文中指出:“新兴富豪通过‘炫耀性消费’来炫耀其社会地位、权利和金钱,在社会阶层中的优越性就是依赖于这种炫耀性消费表现出来的,因而,‘展示自我型’和‘完善自我型’价值观在这些阶层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所以,保龄球、网球、高尔夫球、帆船等活动也便成为他们的时尚,各种休闲健身俱乐部也便成为了他们的最佳去处和余暇时间的主要活动场所。相反,其他职业,包括学生及无业、失业、待业、下岗人群则不然¨…。当然,离退休人员就体育设施、体育休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包括对体育健身指导和体育信息服务的满意度评价同样也是较高的,而且满意度均值分别达到了3.68、3.37、2.89。这是因为他们通常具有较强的健康意识,而且他们所从事的健身项目,如跑步、游泳、做健身操等,无需特别服务,包括对场馆设施、体育信息的需求也不是很高。   再次,从收入水平看,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从不同的消费结构可以判断他们所处的收入阶层。此外,体育休闲成本同样也影响到不同阶层体育休闲方式的价值取向。即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价值越高,每小时的劳动报酬也越高,不工作时的休闲价值也会一同升高,所以,各社会阶层体闲机会成本的不同,同样也使得他们在体育休闲活动的质、量和态度上存在差异。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我国城市体育公共服务评估体系建设滞后   绩效评价具有多维性,既有“硬”指标(以机构统计和经济审计为主要获取途径,具有直接性特点,如数量和比例),又有“软”指标(指较难具体量化的评估指标,以公众评价为主要内容,主要获取途径为社会调查,后经程度值量化,具有间接性特点)。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绩效评估工作起步较晚,过去大部分公共体育服务相关统计和评价,大多也只停留在定性描述层面,缺乏微观基础上的数据调查和定量分析。就政绩工程而言,体育公共服务并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由此也出现了地方政府体育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的重“硬”轻“软”现象,以及评价过程中的浓重政府主导色彩。目前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体育公共服务职能评估体系的建设滞后。   3.1.2厦门市体育公共服务问题依然存在   厦门市绝大部分单位自用体育设施不对外开放,未考虑进入市场,更未考虑进行相关的城市体育公共服务;由于存在规划缺失、法规未得到有效执行等诸多原因,厦门市住宅区体育设施配置建设工作同样做得也不够到位;在对不同阶层居民体育公共服务满意度的调研过程中还发现,厦门市市民对城市体育公共服务的总体性评价并不高,既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又加剧了资源浪费等诸多问题,且存在公益性不明显和难以有针对性地满足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两端人群的差异性需求等相关问题。   3.1.3将公民(顾客)满意度纳入城市体育公共服务评价范畴   体育场馆、群众体育开展等可量化指标规模的扩大,并不代表一个城市体育公共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同样仅仅关注“硬”件设施的配套建设,也不一定就能如实地反映出一个城市的体育公共服务的真实状况。公众乃体育公共服务最直接受益者,他们对体育公共服务也有着最为直观的感受,因而就城市体育公共服务而言,公众最有话语权。将公众(顾客)满意度评价纳入政府体育公共服务评价领域,并实现体育公共服务从“政府供给导向”到“公共需求导向”的重大转变意义非同寻常。   3.2建议   3.2.1整合资源,加大现有体育设施的对外开放程度落实开放期间学校的安保工作,确保入校健身的群众和学生的安全,对入校人员要适当限制人数。落实专款用于学校体育设施和器材的折旧、维护费用。由政府出资购买保险,一旦入校健身的群众出现人身安全问题,也可以及时得到保险赔付。#p#分页标题#e#   3.2.2加强执法监督和协调。保证住宅区体育设施配套建设对已规划但至今仍闲置的体育设施用地必须予以恢复或补建,使其恢复原来的功能。对未规划体育设施用地的居住区,则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利用政府储备用地或绿化预留地,结合绿化建设健身中心或健身站,弥补居住区体育设施用地的不足。修改现行地方法规,完善用地指标体系。从而真正做到“逐步改善群众性体育运动条件。建好群众健身场地,方便群众就地就近参加体育活动”的要求,使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真正达到“亲民、便民、利民”的目标。加强行政执法协调和执法监督,完善建设项目行政许可程序。建议体育行政部门积极参与居住区建设设计评审,并参与居住区竣工验收工作,进而确保居住区足额配套符合规范要求、使用安全的体育设施‘1”。   3.2.3建构体育公共服务评价市民参与机制及方式   公众需要什么样的体育公共服务,政府理应在其掌握的资源和具备的能力范围内,提供相应的体育公共服务。公众需要什么样的体育公共服务方式,政府在提供服务过程中应采取公众乐意接受的体育公共服务方式。当公众的体育公共需求发生变化时,政府同样也应积极回应公众新的服务需求,进而确保体育公共需求的满足。着力加强社会中介组织建设,切实保证社会中介组织在公共体育服务评价进程中的话语权。大力发展数量更多、种类更全、规模健全、配套的社会中介组织,承担政府所转移出来的职能,进而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势在必行。不可忽视民众实际需求,进而以政府意志替代民众意志。事实上,也只有“站在顾客立场思考”,进而建构城市体育公共服务评价进程中的市民参与机制及方式。   政府所提供的体育公共服务的逻辑起点,才回归到了正常轨道。   3.2.4切实处理好不同利益主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由于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的不同,各社会阶层呈现出层级化的趋势,由此表现出个人品位和生活方式等的多样性,并最终形成体育休闲方式上的阶层差异;因而,在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评价过程中,也只有把公民的满意度纳入公众的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或三者间的连带关系中考察。才能更为准确、及时地了解民众的真正愿望和需求。体育休闲是一个人生活质鼍的体现,它更是社会公平的延伸,全体公民平等获得公共服务和公共服务平等对待每一个公民也是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应有之义,因此,应切实加大对公共服务的投入,在实现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水平和均等化方面狠下工夫。

公共体育范文4

因为处于转型期,体育公共服务需求高速增长趋势与社会发展实情构成了供需矛盾,所以必须将社会体育组织融入到体育公共服务中。政府在社会体育组织参与体育公共服务方面的理念创新以及政策上的支撑都比较欠缺,缺少针对性管理制度,导致该方式的发展受阻。因为在认知、条件以及相关经验方面存在较多的局限,所以如何促进城市社会体育组织更好的发展,使其充分发挥公共服务职能,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构建社会体育组织与体育公共服务功能连接模式

构建该模式可以起到双方面作用;首先可以为体育公共服务提供创新模式,保证社会体育建设更好的参与到体育公共服务当中,将公共体育应当发挥的只能全面承接下来,使其变为政府的助手,将供给主体转向多元化,打造造福全民的服务体系。其次可以帮助城市社会体育组织更好的发展,让社会体育组织能够集中在体育公共服务相关服务的构建上,凸显专业化服务应具备的优势。其次可以让社会体育组织参与到体育公共服务功能的对接中,必须要保证双方组织类型以及相关服务功能是相互匹配的,可以从组织服务、活动服务、指导服务、信息服务、设施服务、体质监测服务等方面进行建设。构建全面服务居民的体育服务,完善三级服务网络,将网络化服务的优势充分体现出来。其中服务类的核心组织必须发挥主要组织职能,将指导功能和聚集功能集中到一体,完善纵向体系建设,保证组织体系服务功能能够更好更快的发挥。各个组织之间都需要通过特定方式保持组织间的联系,同层组织之间必须不断协调工作,将网络整体功能全面发挥出来。在公共服务日常供给中,政府可以通过购买体育方面公共服务的方式,将任务转交给专业的社会服务组织来完成,提升项目的专业性与科学性。政府需要做的就是按照合约,对不同服务组织进行划分,按照其种类与职能等方面的特点进行管理,提升管理效率。

3.政府提供保障

各城市的体育行政部门都需要秉从公共服务政府建设的基本需求来对职能进行定位,将工作重点从传统工作模式转移到国家整体的体育方针发展中,对体育事业的未来发展进行规划,保证体育政策更好的落实,提升管理质量。可以向社会购买体育公共服务,将类似体育公共管理等职能转交到社会体育组织的手上,打破传统混淆不堪的格局。构建体育公共服务工作的社会化发展基调,将社会体育组织归纳到体系建设的高度中,促进核心组织不断发展,最终保证核心组织可以承接体育公共服务,提升其实用性。需要从政策、制度等多方面来为体育组织的发展提供助力,促进组织发展和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相互衔接,保证服务功能的正常供给效果。政府需要从服务内容入手,将城市社会组织通过分类的方式进行整合,突出体育核心的作用,将其的优势最大化发挥出来,在体育服务领域当中起到引导的作用,不断的发育,直至成为主要的供给主体以满足市民多变的需求。逐步的构建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之上的财政转移体系,国家体育总局应该从传统的负责支出的环境中走出来,转移到全国性体育公共服务以及体育相关规划中,对政策及其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构建向社会体育组织购买公共服务以及相关支付机制,最终达到无条件转移支付的状态,保证城市发展体育公共服务的基本能力,至少在经费上不需要有后顾之忧。工作人员必须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估监督体系,通过常规方式进行招标,招标的全过程都必须严格的按照规定的流程来操作,保证项目正常执行。作为体育行政部门,必须要对项目的承接单位进行全面考察,考察内容包含资质、绩效等,构建科学合理的项目评估标准以及项目评估方法,通过该方式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保证组织服务监督形式与公众监督的科学性与实效性,提升体育公共服务工作质量,保证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满足政府与社会对其绩效的基本要求。

4.社会体育组织承接体育公共服务能力的构建

在日常体育公共服务领域中,存在社会认同度低、专业机构少等问题,所以建设体育公共服务的过程中,需要政府提供一些倾斜政策,在所有社会体育组织当中选择主要的体育组织类型,使其作为先行兵,通过先进带动后进的方式推动社会体育组织结构建设往专业化方向不断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其掌握先进的技术,通过奖惩结合以及定期考核等方式,促使工作人员不断的掌握先进工作技术,进而保证工作专业化。社会体育组织人员专业化培训工作是提升体育服务体系质量的基本需求,同时也需要通过该方式来满足体育组织日常发展需求。

5.结束语

公共体育范文5

关键词:社会体育组织;供给;体育公共服务;模式;实施方案

近年来,基于跨部门联盟下的社会体育组织与企业合作供给体育公共服务、基于社区合作下的社会与社会体育组织合作供给体育公共服务、基于服务链下的政府向社会体育组织购买体育公共服务三种模式的形成,新的体育公共服务模式就此诞生,这对体育公共服务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树立全民体育、终身体育意识的主要途径。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GDP不断增长,现今已经达到人均8000美元以上,相关研究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高速增长,并且在5000美元以上的时候,国家公共服务也会随之进步,进入结构优化发展阶段。就体育公共服务而言,公共服务质量、管理水平等方面逐步提高,可以基本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活动需求。与此同时,我国社会治理体制方面不断创新,提出了激发社会组织活动战略目标,当前广州、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政府部门已经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给予社会体育组织支持,促进体育组织发展,形成了体育组织供给体育公共服务模式,学术界对这一现象也广为重视。研究结果表明,当前服务模式与体育事业及社会未来发展趋势不符,要想提高体育服务供给效果,就要在现有模式基础上不断创新和优化。

1 社会体育组织概念分析

社会体育组织是指除政府部门外,以为社会公众服务为目的的非营利性体育组织。我国社会体育组织发展较晚,其构成来源具有复杂性特点,通过实践调查与相关资料研究了解到,我国社会体育组织有体育部门、体育社团、体育民办非企业单位与基层自发形成的组织构建,其中自发形成的体育组织不被法律条例所认可,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民间体育性质,二者都具有非经营、非政府性质,为健身团队和有体育需求的人群服务[1]。站在合法性、专业性角度上讲,第一类体育组织专业性更强,服务形式也与现行法律条例相符,在日常运行过程中,政府会给予一定资源支持,使其成立、发展过程更加顺利。站在民生、民意角度上来讲,自发形成的体育组织深得民心,但是这类社会体育组织发展受到限制,无法获取政府资源和法律上的支持。因此,发展社会体育组织要与政府保持密切联系。

2 社会体育组织供给体育公共服务现状

2.1 由政府向社会体育组织购买体育公共服务

当前体育事业高速发展背景下,北京、上海、温州、嘉兴等城市,逐步实施体育公共服务政策,形式以政府向体育组织购买为主。在政府购买过程中,与社会体育组织签订协议,由体育组织为公众提供体育公共服务,现阶段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城市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实践中形成体育公共服务模式。政府与社会组织存在互补关系,这是该模式的力量基础,也是构成该模式的前提条件,以此为依据进一步研究,政府无法全面管控公众体育情况,而社会体育组织则能够弥补这一空缺。从结构角度上看,该模式为简单的单次分工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结构,也就是说政府出资向体育组织购买服务。这一模式具有可行性、适应性强的特点,目的是满足居民体育需求,为其提供体育活动场所、设施、项目等[2]。

2.2 体育组织与社会合作供给体育公共服务

为了全面普及体育公共服务,我国广东、江苏、上海等发达地区,社区与社会体育组织形成合作关系,共同向公众提供体育服务,实践中社区与社会体育组织合作供给体育公共服务模式形成。该模式实施方式为,社区居委会、社区街道办事处基于社区内社会体育组织资金上的支持,并且向其提供相应设施、场地、志愿者,从而委托社区内社会体育组织对居民进行体育指导,为社区综合运动会等体育活动提供服务产品。社区与体育组织合作供给服务模式的前提条件是社区参与到其中,模式强调通过社区成员参与度的提升解决体育服务问题,参与主体由社区组织、社区个体与社区企业组成[3]。站在社区参与角度上来看,该服务模式为以社区为主体,非经营目的,以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为目标的服务模式,这一体育公共服务模式最初在美国兴起,美国各城市内有150余万个社会体育组织,他们自愿为社区群众提供体育公共服务。当前,我国社会治理结构发生改变,社区接受一些政府公共事务,这使街道和社区得以自治,社区内的体育公共服务也为居民提供了便利条件,属于利民活动,但社区与体育组织应注意加强公共服务产品供给力度,这样才能够满足居民日益提升的体育需求。

3 社会体育组织供给公共服务模式常见问题

3.1 政府向体育组织购买服务模式中的问题

首先,体育领域中,政府与社区没有紧密联系在一起,由政府向社会体育组织购买体育公共服务模式下,采购人员出于风险控制考虑,而只购买少量服务产品,体育发展停滞不前,这阻碍了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改革发展,并且该模式缺乏有效的政策激励。其次,从运作规范性角度出发,政府在向社会体育组织下订单购买公共服务产品时,社会体育组织则需要承担相应责任,确保自身体育服务能力专业性,大部分体育组织不符合要求,只有规模大、实力强,具有优秀资质的体育组织才能够承担重任。与此同时,由于社会体育组织主要受益来源于政府,对政府过于依赖,形成非良性竞争情况,加上缺乏相应法律制度,监督、管理体系尚未完善,政府向社会体育组织购买体育公共服务模式,效果和效率得不到保障[4]。

3.2 社会体育组织与社区合作供给服务模式中的问题

首先,在调查和分析过程中,发现部分社会体育组织与社区合作过程中,体育公共服务模式尚未构建,并且不具备与之相匹配的制度体系,社区和内部社会体育组织之间联系密切,但是这种关系导致人们忽略了体育组织自身利益诉求,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保障制度来维护社会体育组织利益。其次,社区与社会体育组织合作供给公共服务期间,基层群众是服务模式中的主体,他们对服务内容不够了解,加上体育组织中很多人员都来自基层群众,使服务专业性得不到保障,未经过登记和备案的体育组织,没办法受法律保护,从而与社区合作期间,如果涉及招标、购买事项,则容易发生冲突。此外,社区体育组织改革进度、社区整体发展水平不同,拥有的资源和权力不尽相同,不适用于所有地区,这一模式现阶段在城市社区实施较为普遍,但农村社区很难实行[5]。

4 社会体育组织供给体育公共服务模式实施对策

4.1 政府向社会体育组织购买体育公共服务模式实施对策

政府向社会体育组织购买体育公共服务模式中,应明确政府与社区之间的关系,将二者分开理解,将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进而以现代社会体育组织为主体,具有针对性构建运行机制,这样可以维护体育组织合法权益。同时,在社会体育组织运行阶段,应制定配套管理制度,让广大群众监督其服务,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期间,也要遵循基本流程进行。为了整合体育公共服务行业,应做好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支出记录工作,将其纳入到公共服务预算科目中,利用计算机设备,构建体育公共服务采购平台,这样体育公共服务将在群众监督下进行[6]。在这样的前提下,结合社会体育服务人力、资金条件综合考虑,针对体育公共服务定价工作,制定配套机制。最后,应构建公众评价机制,将第三方监督机构引入到流程中,对资金流向与其他流程工作进行监督控制,同时完善社会体育组织第三方评估机制,使人们能够了解社会体育组织信息,如果遇到不合法体育组织,则可向社区或相关部门举报,这样体育公共服务工作将在全社会监督下进行,有利于服务水平的提升。

4.2 社区与社会体育组织合作供给体育公共服务模式实施对策

要想为居民提供高质量的体育公共服务,首先社会体育组织要掌握社区居民体育服务需求,有针对性地制订服务方案,这样可以提高居民满意度。因此,社区与社会体育组织合作过程中,应关注居民意见,保障居民知情权,可以构建社区内居民公共服务需求建议平台,这样可以更好地掌握社区内民意。此外,社会体育组织在与社区合作后,可以建立社区论坛,或者设立民情信箱,及时得到居民对自身服务的反馈,这样能够维护社区居民发言权,进而提高其满意度,尤其在社区居民高度关注的体育公共服务项目上面,开展服务之前,要做好调研工作,确保自身服务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5 结语

公共体育范文6

关键词:体育文化高校公共体育

一、体育文化与高校公共体育融合的重要性

(一)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

体育文化是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核心内容,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素质教育的广泛推行,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和教师,都开始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校更希望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主要体现在人才的文化素养和体育素养等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能够让学生更加贴合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而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则是为了能让学生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如果没有了体育素养,那么即使学生的文化素养再高,也算不上是一个高素质人才,而且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高校要想培养好人才就一定要注重体育素养的培养,一般情况下,高校培养学生体育素养都是通过公共体育课程进行的,这也是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最主要的途径。体育文化中包含着很多精神,比如坚持、团结、拼搏向上等,高校在培养学生体育文化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够让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的发展,所以体育文化和高校公共体育融合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选择。

(二)高校公共体育教育的核心要求

体育文化是高校公共体育最为核心的内容,也是公共体育的灵魂,高校一定要明白进行公共体育教学的意义是什么,只有这样学校、体育教师、学生才能认识到体育文化的重要性,才能有效的推动体育文化和公共体育的融合。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高校公共体育教育就发挥不了真正的作用,也就没有办法通过公共体育教学来让学生的体育文化得到有效提高。高校通过公共体育教学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够让学生的体能和意志力进一步加强,但是有些学生并没有认识到公共体育对自身的重要意义所在,在上课的时候,应付了事,不重视自身身体的锻炼,只是把公共体育当做简单的自由活动课,这样无法在公共体育课上领会到真正的体育精神。把体育文化和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融合在一起,能够转变学生错误的思维模式,让学生对公共体育更有兴趣,学生在上课过程中,不但可以感受到体育文化,还会更加积极地去锻炼身体,投入到体育活动中,深刻体会体育文化中拼搏向上、积极进取、永不言败的精神。体育文化和公共体育的融合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够让学生更加适应当前的社会环境。

二、体育文化与高校公共体育融合的策略

(一)转变公共体育教学理念

要想实现体育文化和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有机融合,高校的公共体育课教师一定要先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要认识到体育文化对学生的重要意义所在,体育教师要及时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进行创新,积极地把体育文化融入到自己的课堂上,让学生能够对体育文化有个通透的了解。高校要对公共体育课教师进行培训,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不同风格的教师上课,学生只有不排斥教师才有继续上课的积极性,这时教师再把体育文化融入到公共体育课程里,学生才能更容易接受。就比如说高校可以在学校里举办一个体育文化活动,并鼓励每一名学生和公共体育教师都参与到这个活动中,通过这个活动能够让体育教师认识到体育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公共体育课程并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设立的,而是为了能够让学生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学生则能够通过活动体会到团结拼搏、永不言败的体育精神。体育文化和高校公共体育的融合,能够让学生在提高身体体能的同时精神层面也有所成长。

(二)丰富公共体育教学内容

要想转变学生认为高校公共体育课只是简单的自由活动课的错误观念,就要让学生对公共体育课感兴趣,这就要求高校公共体育教师一定要让公共体育课的内容尽可能丰富多彩。在传统的公共体育课上没有跟体育文化有关的内容,如果公共体育教师不在教学内容上做出改变,那就永远实现不了对学生体育文化的培养,要想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就要创新教学内容,把体育文化融入到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程里。比如,当公共体育课教师在给学生讲足球有关的动作要领的时候,可以先为学生介绍几个足球运动员,像梅西、内尔马,把他们的经典事迹讲给学生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充分领会到体育运动背后的体育文化以及运动员身上的体育精神。

(三)改进公共体育课教学手段

高校的公共体育课教师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要保证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如果在课堂上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单一模式授课,学生没有办法领会到体育文化。在上课时,公共体育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的发挥思维,比如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项作业,课下寻找一名和自己的体育课内容有关的运动员,查看他的事迹,发现他的闪光之处,在上课的时候讲述给学生听,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发现优秀运动员身上所具有的体育精神,以及体育运动所蕴含的体育文化,就像是林丹、马龙等运动员,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功,离不开坚持和努力,而他们也把中国的体育文化输出到了世界。

(四)提高公共体育课教师素质

体育文化和高校公共体育之所以不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是因为一些高校的公共体育课教师的素质不够,因此高校要想把体育文化和公共体育课程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就要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并端正他们的教学态度。高校可以对公共体育课教师开展培训,请一些专家学者来为体育教师讲解体育文化和高校公共体育融合的重要性以及内容,以此来提高教师对体育文化和公共体育融合的认识。通过这样的培训能够让公共体育教师清楚,公共体育课程并不是一门只锻炼学生身体的课程,除了锻炼学生的身体外,更要让学生明白体育运动中所包含的体育文化,以及学会坚持不懈、奋勇拼搏、永不言败的体育文化精神。

三、结束语

高校公共体育教育是我国高校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公共体育教育能够有效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能够让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很好的锻炼。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在给学生上课时,要把体育文化融入到课堂上,体育文化是公共体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体育文化和高校公共体育的融合,能够把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发挥出来,能够帮助学生发现更多潜能,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还能帮助学生充分理解体育精神。体育文化和高校公共体育的融合无论是对学生来说还是对社会来说都能呈现1+1>2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穆海鹏.体育文化与高校公共体育的融合现状探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0,24(24):171-172.

[2]张媛.体育文化与高校公共体育的融合现状探析[J].大观,2018,(11):131-132.

公共体育范文7

关键词:大专院校;体育游戏;公共体育课

教师在公共体育课教学过程中采用体育游戏进行教学,能提高大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本文将具体讨论体育游戏在大专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的应用。

一、体育游戏的概念和特点

(一)体育游戏的概念

体育游戏是一种以游戏活动为形式、以学生身心得到发展为目的、以身体练习(包括各种基本动作)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活动,具有锻炼身体、愉悦学生心情、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的功能。

(二)体育游戏的特点

1.趣味性和健身性。体育游戏形式活泼、有趣,趣味性是其主要的特点,也是体育游戏区别于一般体育锻炼或身体练习的主要特征。体育游戏能够让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进行竞争,在竞争中体验愉悦,在愉悦中得到锻炼,发展身体素质,改善身体状况,发展基本活动能力,达到健身的目的[1]。2.多样性且易于开展。体育游戏对场地及器材的要求不高,形式简单,容易施行。一块平地,一把哨子,一个小球,或者画几条线、一个圈等就可开展一场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教师也可根据学生人数多少组织体育游戏教学,多有多的好处,少有少的优势。教师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开展体育教学。体育游戏是现代体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育手段,深受各阶层体育教育者的喜爱[2]。3.合作性和竞争性。适者生存是大自然的规律,人类社会就是一个竞争的社会。学生争强好胜的个性表现得更加明显,他们不服输,好比赛,愿拼搏。学生为了实现快乐的目的,便会寻找有趣的活动方式,或者构建竞赛性的组织机构。事实上体育游戏教学通常采用个体或分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游戏,个体或小组群间必须通过相互配合、协作和自身的努力,才能在竞赛中超过对手,这种相互之间竞争的组织形式使体育游戏具有竞争性。体育游戏有利于学生的体力、智力发展及非智力开发,在体育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3]。4.规则性。游戏规则是游戏参与者自己制定的,大家达成共识的不成文规定。游戏活动除了要规定活动方法外,还要规定在活动时空内什么是恰当和可以接受的行为规则。这样既能增添娱乐的气氛,又能强化参与者的行为规范。因此,体育游戏具有个体社会化的结构与功能,具有一定的规则性[4]。

二、体育游戏在大专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的运用

(一)体育游戏在课程导入中的运用

体育课导入部分的主要任务是热身、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运动参与热情,为基础部分的学习做好铺垫。这部分开展的好与坏,直接决定整节课的学习氛围。教师在准备活动中采用体育游戏,能快速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兴奋性,使学生精神饱满、活力充沛地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教师在课前选择体育游戏时,先要确定本课游戏是为了服务于主教材的教学或是单纯地为了发展学生的体力,因此教师要选择趣味性强且积极向上的体育游戏。在教学前,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先准备好本课所用的器材,精心布置好教学所需的场地,选择拉网捕鱼、贴膏药、听数抱团游戏等,以此增加课前准备的趣味性,同时也达到课前热身的目的。

(二)体育游戏在基本部分教学中的运用

基本部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本次课的主要内容,使学生掌握技术动作、体育知识、锻炼方法,发展学生体能、增强体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教师示范、讲解的基础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地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主动练习,积极思考动作要领及改正错误动作,最终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在此阶段,教师要充分考虑游戏的负荷、游戏的密度及学生的接受能力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选择一些类似有针对性、辅助性、竞争性的体育游戏,增强学生体能,辅助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基础知识和运动技能。如在篮球原地投篮练习中,教师采用“投篮晋级”游戏进行教学,学生想要在游戏中获胜,就要尽可能按照规范的动作进行投篮,若球没有投进,学生则会主动思考原因,相互指正,在下一次投篮时尽量改正错误动作,提高命中率,如此反复,学生最终在趣味游戏中掌握了正确的投篮动作。

(三)体育游戏在课堂结束部分中的运用

放松活动在公共体育课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每一节课都不可缺少的结束部分。体育课中丰富多彩的放松活动,不仅能增强学生参加体育课的兴趣,还能消除学生的运动疲劳,恢复身体机能,促进身心健康。为学生今后参加体育运动时做好放松活动打下坚实基础。因而,体育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组织好体育课的放松活动。在大强度、大运动量的练习过后,马上让学生静止,是不科学且十分危险的,在这个阶段教师应采用一些节奏慢、负荷小、较为轻松的体育游戏进行整理放松,能够帮助学生在欢快的游戏过程中放松身心、消除疲劳。比如,利用逗趣法放松,教师讲一个笑话来使学生在情不自禁的笑声中调节和放松紧张的精神,转移他们的肌肉疲劳感,消除心理疲劳。

三、公共体育课教学中运用体育游戏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体育游戏的组织实施要达到既定的目的,就必须高度重视体育游戏的准备工作。教师要重视游戏类别的选择,一般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游戏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更快进入主要内容学习的状态。同时体育游戏的负荷要适宜学生的生理水平,不能超负荷,负荷要由小到大。此外,教师选择的体育游戏要有竞争性,以满足现代大学生的胜负欲。第二,在运用体育游戏进行教学时,教师要对游戏规则进行讲解,对游戏中可能出现的动作进行规范;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公正执裁,及时纠正错误动作,制止危险行为,教师也可以参与游戏,充当游戏的一分子,与学生一起完成游戏,增加师生互动和游戏的趣味性。此外,体育游戏要常换常新,教师要间隔采用不同的游戏进行教学,增加游戏的新颖性,对于游戏中的分组方式也要经常变换,可以采用按列分组、报数分组、按学号分组等方式进行分组,避免学生产生乏味情绪。第三,体育游戏结束之后,教师应马上对游戏的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特别是竞争性游戏的胜负评判,教师要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场,根据各组的完成情况进行科学的评判。对于游戏获胜的一方要指出游戏中表现出的不足,帮助其继续提高;对失利的一方要表扬其做得好的方面,鼓励其再接再厉。通过教师的总结、评价,提高学生参与游戏的积极性,让学生明白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协作意识。第四,任何的体育游戏都不能忽视安全。教师在准备游戏的时候一定要选择没有安全隐患的游戏,在讲解游戏规则和要求时要强调安全,在游戏的过程在要随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发现安全隐患和发生伤害事故、器械损坏时要立即停止游戏,在游戏评价时要对学生进行安全重申。总之,在大专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选择性地利用体育游戏进行教学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教师教学组织能力、提高课堂质量是非常重要的,体育教师应该主动思考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发挥体育游戏的作用,争取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旭.论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2008(2):24-25.

[2]杨玉霞.试论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作用[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1,18(2):80-81.

[3]艾尔肯•瓦依提,魏烨.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及运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10):174-175.

公共体育范文8

从范围维度看,公共服务领域有社会体育公共服务、竞技体育公共服务、体育文化公共服务和体育产业公共服务。社会体育公共服务属于公共服务的一个分支,是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提供的,以公共性为主要特征,而不以营利为目的,以满足社会公共的体育文化需求为核心的体育产品和服务的总称。

2海南国际旅游岛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2.1构建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是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必然趋势

建设“国际旅游岛”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分为三个阶段完成,即2012年建成“国际旅游岛”的雏形;2015年基本建成“国际旅游岛”;2020年建成世界一流的“国际旅游岛”。2011年到2015年是体育事业“十二五”规划期间,“十二五”规划对群众体育的发展相当重视,继续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雪炭工程、全民健身路径工程”,支持建设“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社区多功能全民健身设施”等,通过这两大政策双管齐下对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进行构建,使海南岛人民能享受到体育锻炼的均等化权利。因此,构建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是海南国际旅游的必然趋势。

2.2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有助于海南长寿岛的形成

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是海南成为长寿岛的基础,海南岛的全民健身路径建设决定着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能否顺利的进行构建,全民健身路径是人们进行锻炼身体的物质保障。构建海南省的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目的在于唤醒全民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海南省属于亚热带地区,具有独特的生态自然环境,为全民运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气候环境,使海南居民在精神和身体上得到满足感,提高他们的幸福指数,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长寿岛。

3构建海南省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思路

3.1生态体育服务建设

海南省最大的优势就是生态环境,森林覆盖面积已超过53.3%,负氧离子丰富,这是其他省份无法比拟的。尤其是自2013年以来,全国范围不同程度的受雾霾天气影响,使广大人民群众意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因此,生态体育服务开展对构建海南省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至关重要。

3.1.1森林运动的生态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发

海南省森林覆盖面积已经超过53.3%,是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最为丰富的地区,热带天然林面积约占全省的1/4,中部地区还保存着我国最大面积的天然林,也是保护最为完整的热带原始森林之一。

3.1.1.1野外生存训练

随着物质条件的优越程度不断提升,大部分人倾向于安于现状,野外生存能力却呈现下降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应大力开展野外生存训练运动,积极鼓励人们参与到野外生存训练中去。野外生存训练要远离居民居住处,在环境艰苦的条件下,不完全受外界物质的支持,依靠个人和团队努力保全生命,维持健康的身体生存能力。它所具备的挑战性、危险性、实用性和趣味性深深地吸引广大群众参与的热情。在各热带雨林中,先预设一个小型的野外生存训练区,需有专业人员进行指导,让初次接受野外生存训练者亲身体验,并在体验的过程中由专业人员对基本动作与要求做指导,指导内容包括:野外基本生活条件的获取、简单生活用具的制作、野外基本设备的使用、野外险情的处置、野外伤病的自救和呼救、野外求救信号的发放与接收等。初学者掌握了这些技能之后,才能有效独立完成生存训练,使参与者丰富了野外生存的知识、挑战大自然、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培养顽强拼搏的精神。

3.1.1.2定向越野

定向越野运动是根据“寻宝游戏”演变而来的,它的精髓就在于以最快的速度从地图上提取有效信息量,标定方向,完成设置检查点用时最短者为优胜者。定向越野是一项耐力性运动,能有效的锻炼人们的耐力素质的有氧运动,在体验过程中它能教会你如何融入自然、如何保护自然、如何遵守热带森林的守则。定向越野能否吸引广大群众参与其中,关键在于定向越野路线的设置。本研究建议路线设置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难度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检查点的多少和距离的长短,初级检查点设置5~10个,距离约为4km,路线呈T型,均为大路;中级检查段设置11~19个,距离约为4.5km,路线呈Z型,大路为主,小路为辅;高级检查点设置约为20~30个,距离约为5km,路线主要以交叉和弓型为主,同时以小路为主,大路为辅。

3.1.2山岳运动的生态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发

山岳运动是一项很流行的运动,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它是一项耐力、力量与胆量并重的极限运动。海南省有较多的山岳,如五指山、尖峰岭、霸王岭、七仙岭、吊罗山等,这些山岳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登山爱好者前来登山挑战,其中五指山是海南省第一高山脉,吸引挑战人数最多。

3.1.3海上运动的生态体育旅游项目开发

海南省的海域面积约为20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海域面积的2/3,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为海南省开发水上运动提供了有利的物质基础。2010年6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其中明确指出:把海洋作为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六大功能之一,充分发挥海洋资源的优势,鼓励并大力开发海洋新兴产业。这足以说明国家对海洋开发的重视程度,可见水上运动的生态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发势在必行。海洋运动的生态体育旅游项目从海空、海面和海底三个维度进行开发。海面上开发的体育运动项目较多,全民参与人数多于海空和海底的参与人数,海面上的生态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发是建设国际旅游岛重点开发对象,也是海南省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本土特色。

3.1.4沙滩运动的生态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发

海南省四面环海,沙滩的沙质和面积受海水的影响,它的沙质在全国屈指可数,每年有大量的国外游客前来享受海南的阳光和沙滩。基于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海南应多开展沙滩体育文化节或是申请举办亚沙会,以此来培养人民热爱体育运动、对沙滩运动有参与的热情,从而把沙滩运动作为海南省人民生活休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2体育主题公园服务的建设

体育主题公园属于经过人们特意设计出几种主题的体育活动资源,开发建设体育主题公园的目的是为全民健身提供一个更好的健身环境。现代主题公园最早开幕于美国洛杉矶的迪斯尼乐园,我国最早的一个大型主题公园是深圳的锦绣中华,但是以体育为主题的大型公园在我国屈指可数。因此,发展体育主题公园的服务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海南国际旅游所规划的体育主题公园分为海滩体育世界、体育疗养区、体育赛事专用场、儿童体育活动区等区域。海南省是我国海域面积最大的省份,海滩体育世界利用海南所具有的自然资源,这也是体育主题公园中最大的亮点。到目前为止,我国各省所规划的主题公园中没有涉及到有关体育疗养这一主题,体育可以强身体、陶情操,用体育锻炼的方式来换取自身的健康水平。海南省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建国际旅游岛以来,每年都有近十几项大型体育赛事举办,应继续发扬这一优势,努力扩大其他大型赛事在此举办。举办大型赛事既可以扩张体育硬件设施,也可以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还可以提升该省的综合实力。

3.3“候鸟”老年人的社会体育服务建设

每逢冬季都会有上万人次的老年人来到海南岛过冬,享受海南岛舒适的居住环境,感受其原生态环境,体验成群结队健身运动的乐趣,可以说,海南国际旅游是我国最大的“候鸟”老年人的养生基地。因此,构建一流服务的“候鸟”老年人养老院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3.3.1室外活动空间的构建思路

室外活动空间是“候鸟”老年人进行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尤其对“候鸟”老年人进行室外体育活动格外重要,根据不同“候鸟”老年人的需求设置不同类型的活动场所。如设置步行空间,步行是老年人进行强身健体最为普遍的锻炼方式之一,在绿化环境中设置九曲十弯路线,但是路线不要过于复杂,避免老年人迷路,让“候鸟”老年人体验到步行中的乐趣。

3.3.2配有专业体育指导人员

老年人几乎每天都要参加体育锻炼,以此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但是他们对如何达到科学有效的体育锻炼全然不知,只是在盲目的进行体育锻炼。因此,构建一流服务的“候鸟”老年人养老院中配有专业的体育指导人员至关重要。在运动技能传授方面,不同的项目要有不同的专业体育技能指导人员进行指导。有些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是“候鸟”老年人根据视频、书籍或是熟练此项运动的老年人学会的,从未进行过专门的运动技能培训,这必定会造成大部分“候鸟”老年人动作既不规范也不美观,用力点不正确,长期以往会导致关节受损,对身体发展不利。相反,如果我们对此项目经过专业的技能培训,那么,这些“候鸟”老年人不仅知道技术动作如何用力,怎么用力,而且还能掌握运动技能。在运动康复方面,在体育康复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不同类型运动损伤的康复。老年人身体各项机能的衰退致使运动损伤恢复的比较慢,因此,老年人的运动损伤应该在体育康复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快速、有效的康复,同时辅导一些预防运动损伤的运动练习。老年人在体育锻炼中出现最多伤病的是摔倒导致骨折,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大,钙流失使骨头变脆,一旦摔倒80%~90%的老年人会不同程度的骨折,所以,在平时的体育锻炼中应多加入一些平衡性练习。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