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业管理范例

公共事业管理

公共事业管理范文1

1.设立能够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

现阶段,管理体制的高度集权化是农村公共管理事业效果不高的体制上的原因,同时,它也是农村供给绩效低下、供需矛盾突出以及公共产品出现供求脱节的根本原因。在这里,建立能够与现阶段的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事业的管理体制,就可以使地方政府转变原有的对于农村公共事业的管理方法,即由原来的微观管理转变为宏观管理,从之前的高度集权的管理方法转变为多元治理,也由原来的转向管制转变为服务。

2.设立能够对农村公共事业所需的公共产品提供充分保障的财务制度。

对于我国的农村公共事业管理来说,政府的财政性支出的相关保障机制并不健全,同时,农村公共产品所出现的制度外供给等原因也造成了公共事业管理制度的绩效过低等现象。面对这些问题,在进行制度创新的同时要避免对于这两个方面的依赖性,把能够建立起对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够充分保障的农村公共财政制度作为急需实现的目标,在根源上将农村所需的公共产品大都由制度外供给以及农村的公共事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需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解决,保证农村的公共事业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得到必要的经费。

3.设立绩效导向型的公共事业管理制度。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地方政府中的农村公共事业管理一直显示出投入型的特征,这种特征的具体表现是投入与产出的效率比较低,并且效率低水平趋同。一般来说,在投入与产出的效率一致时,我国农村公共服务所获得的绩效高低主要由投入来决定。在这种情况下,想要获得高产出,就要相应付出更多的投入。不同地区间出现的绩效的差距实际上是投入方面所产生的差距,所以,地方政府需要建立起绩效导向型的公共事业管理制度。

二、设立相关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农村公共事业发展

1.依法确保财政性经费在农村公共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投入。

按照相关法律,确保农村公共事业发展过程中的财政性投入能够得到落实。近些年来,我国政府一直在不断地加大中央财政对于农村发展,特别是农村的公共事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因而我国农村在自身的公共事业发展过程中所需的资金数量在它的绝对数量上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长。但是,在我国的国家财政支出中,用于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支出在总比重里却出现了下降趋势。国家对于农村的公共事业发展所投入资金的绝对数量的增长,并不代表国家对于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支持。如果国家不增加在国家财政支出中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所占的比重,就无法使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得到必要的财政经费,从而也就无法使农村的公共事业的发展摆脱制度外供给的难题,更无法落实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发展。

2.增加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所需要的融资渠道。

政府可以引导各个企业对农村的公共事业的发展进行一定的投资。政府可以利用给予企业信贷优惠以及减免企业税收等相关政策,将企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企业可以增加自身对于农村的公共产品如生产等方面的投入。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保护好并界定好投资者关于农村的公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的有关产权问题。同时,政府还要尽快建立起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与农村的实际情况相符合的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除此以外,政府也可以在农村的学校、道路以及桥梁等公共事业的产品供给过程中对企业授予或是出售冠名权,从而加大对企业投资的吸引力。同时,政府也可以将农村的建设分成适合个体承担的部分来分担成本。这一方法可以用于经济水平比较发达的地区,在这样的农村地区建立起分担公共事业成本的相关机制。比如,对于村级公路硬化所需的费用可以由当地政府承担主要的部分,剩余的部分可以由当地的人民群众出资分担。在实行这种分担机制时,可以使用“一事一议”的方式来确定在公共事业建设中农村群众所应分担的成本比例。在议事过程中,要注意议事期间确定的内容与对象要合理,并要对议事程序与事后公开的内容进行严格的规范。

三、设立完善的公共事业产权制度

1.完善农村公共事业建设中的产权市场体系。

首先要确定在农村的公共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产权交易的主体。大体上讲,在农村的公共事业的主要产权市场体系里,它主要包括的是地方政府、事业单位、与政府相关的直属部门、非政府组织和各个公共性的企业等等,同时,也包含农村的公用事业企业,例如供暖与自来水公司等。其次,还要建立健全相关的产权交易机构。这类产权交易机构可以起到确认产权的交易关系,并使产权主体明确自身对于客体所拥有的拥有权以及为其提供相应的产权交易平台。第三,还要使农村的公共事业产权进行交易时的规则得到充分的明确。产权的交易规则是整个产权市场中的机制能够得到良性运行的重要保证。最后,还要大力培育与农村公共事业相关的中介组织。

2.为公共事业产权的运营创造出良好的环境。

首先政府要对农村公用事业的相关产权组织进行大力支持,使其能够自求平衡、自负盈亏、自主经营并自担风险,同时还要为产权组织发展相关业务以及防范并化解运行中的风险与危机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其次,根据产权组织在运营中的实际需要与可能遇到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并使其日趋完善,让我国农村的产业运营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最后还要注意对公共事业的产权转移程序进行相应的规范。

3.创立完善的产权监管制度。

在实际运营中,需要使用法律条文将农村的公共事业的产权边界以及产权经营界定开来,防止出现产权不清与产权贬值的现象。同时要建立健全相关的产权监管组织体系,创设出具备独立地位且富有权威的使行业自律的相关组织,能够确保产权可以获得高效合法的运营。因此,创立相关的产权预警制度以及监管指标体系,可以为农村公共事业中的产权监管提供正确的目标与方向。

四、推进乡镇机构的积极稳定的改革

1.对于县乡政府的职能进行科学的界定与转变。

对于各个机构来说,对于职能的界定与转变是本机构实现并进行改革的基础、前提及关键。对于政府来说,机构的职能决定了它的工作任务、功能、结构、人员、制度以及发展的方向与目标。因此,国家要努力建设法制型与服务型的政府,并加强它的社会管理以及公共服务的相关功能,对于自身的经济管理职能进行适当的调整,使自己的工作方式与工作重点做出一定的转变,努力建设出行为规范、公正透明、运转协调以及高效廉洁的管理体系以及运行机制。对于乡镇政府职能的调整,主要在于建立政府形成的机制,就是指建立起能够满足供给决策以及满足公共服务的需求表达的体制,把收益范围可以覆盖住本区域内的公共服务作为当地政府的基本职能。不仅要健全村内的民主制度,还要将这一制度扩大到整个乡镇,让乡镇政府可以真正做到为本地区的人民服务。

2.依据相关职能进行人员与机构的精简。

政府要做到严格地控制本乡镇的领导数量,在乡镇内设置相应的综合机构,从紧、从严控制本乡镇内由财政供养的人员,并要做好对于乡镇分流人员的处理与安置工作。

3.促进农村的非政府组织的快速发展。

在农村中的非政府组织可以起到政府与市场和社会沟通、联系的作用,是政府与外界交流的纽带和桥梁,也是本地政府实现精简机构、转变政府职能以及进行人员分流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拓宽农民获取自身利益的重要渠道,提高政府公共事业投入绩效以及使农民的组织化得到增强的重要的社会组织基础。对此,有关部门要做到加强立法、加强内部管理、齐抓共管以及加强相应的配套政策的扶持。

4.还要做到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

公共事业管理范文2

以天津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2012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为例,对其进行问卷调查,样本共计44人。采取在班级发放调查问卷、填写完毕即回收的形式,回收率为100%。调查问卷文献并结合授课实际基础上编制,内容包括:学生基本信息,英语水平,学习需求等,填写时间约15分钟。不涉及学生姓名,以保证结果真实。采用Epidata3.3建立数据库录入,逻辑检查无误后,用Stata13.0分析。采用构成比描述专业英语学习需求情况,Pearson卡方检验分析无序分类资料,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不同英语水平学生口语学习需求。

从每节课希望发言次数、学习模式和口语练习方式三个方面分析。对于每节课期待发言次数,72.7%(32/44)的学生希望有1-2次发言机会,英语水平越高的学生对发言次数需求越多;40.9%(18/44)偏好小组讨论,38.6%(17/44)偏好角色扮演和游戏,大致呈现出英语水平越低对听教师讲课方式需求越高;以上两个方面,不同英语水平组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口语练习方式方面,52.3%(23/44)的学生喜欢“教师提问,学生自愿回答,平时分奖励”的方式,45.5%(20/44)的学生偏好“学生小组英文讨论,推荐代表回答”的方式,不同英语水平学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二)不同英语水平学生对英汉比例的需求。

主要从英汉语言分布、英语授课比例、PPT设计和教材形式几个方面分析(见表2)。54.5%(24/44)的学生偏好英文词汇,稍加汉语解释,36.4%(16/44)学生需求英语词汇,多为汉语解释;教师授课时英文比例而言,59.1%(26/44)的学生认为50-80%的比例较适宜,呈现英语水平越高的学生对英文比例需求越多的现象;PPT方面,50%(22/44)学生偏好“英文PPT,专业词汇用汉语注释”的方式,38.6%(17/44)学生喜欢中英文同步出现;以上各组在英汉语言分布、英语授课比例和PPT设计方面均未发现统计学差异(P>0.05);教材方面,59.1%(26/44)的学生希望使用“中文教材,英文资料”,大致呈现英文水平越高学生越希望英文的教材教辅资料,各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三、讨论

(一)注意英语学习的循序渐进和逐步引导。

调查中关于英汉比例需求调查可看出,即使是已通过CET4和CET6的学生也较为偏好“专业英文词汇,稍加汉语解释”的方式和50-80%的英文授课比例,提示全英文授课模式尚不符合本校公管专业学生。专业英语不同于公共英语,大多学术性较强,若学生一开始就面对大量晦涩难懂的陌生词汇和语句,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影响课堂知识吸收,产生负面影响。应采取从易到难、从少到多的逐渐引导方式,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提供适合公管专业英语学习和满足学生多样需求的教学资料。

50%学生偏好“英文PPT,专业词汇用汉语注释”方式,59.1%学生希望使用“中文教材,英文资料”,可看出,单一教学资料不足以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运用各种平台丰富PPT内容和教材教辅资料,特别对于专业英语,其前沿性要求教师跟踪本专业最新研究成果的外文文献和资料,使教学内容更具时代性和创新性。

(三)丰富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教学活动的参与度。

虽然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对专业英语学习需求不存在差异,但每个学生都有自身需求。如未通过CET4的学生偏好教师授课、学生参与度低的方式,这可能与其自信心不足有关。角色扮演和游戏较轻松有趣,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兴趣和参与度。再如教师据教学资料用英语提问,组织学生分小组英文讨论后,用英语来陈述,从而增进学生间相互交流,促进其发挥群体效应和效仿效应,突出其主体地位。当今知识蓄积型人才已不能满足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急需培养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实用型卫生管理专门人才。

(四)引导学生将公管专业英语与专业课学习相结合。

公共事业管理范文3

关键词:课程思政;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教学

1课程思政:新时代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堂教学的新要求

我国自古以来都在对“育人”方式进行积极探索,从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大绽放,汉代的“孝德”育人思想,唐代“科举制”兼容的思想,明清倡导的“知行合一,崇尚经世致用”,到民国的“五育并举”无不体现出先人们对于人才培养的智慧。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国家需要,对高校人才培养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党的报告指出,我国已经进入新时代,我国基本社会矛盾已发生变化。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比任何时代都更加需要高质量、高水平的人才供给,而高校作为人才供给的主战场,更需全方位提升人才培养目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作为培养具有公共服务能力及意识人才的专业,将课程思政真正融入专业课堂教学中,这不仅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真正践行“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重要路径。课程思政,简而言之就是所有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强调专业课教师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指引,以课程育人为重点,使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作用,形成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新模式。首先,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二者目标相统一,都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为党和国家培养专业服务型人才。其次,课程思政强调在课程教学中引入思政教育内容的同时,更加注重教师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结合专业特色,通过专业课程讲授,恰如其分地引入思政元素,当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暗渠”,发挥隐性作用。最后,课程思政融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需要配套的绩效评价机制、约束机制、协同机制等。

2课程思政融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堂教学的逻辑基础

2.1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支撑课

程思政融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堂教学是新时代人才综合素质提升的有效路径,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支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如何进行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从“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核心问题,从办学方向、教师队伍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提出一系列重要论断,这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等教育一以贯之的集中体现。

2.2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思政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手段,目的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有用之才。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国家发展培养有用的人才,高校不同的学科专业可为国家建设培养各种所需人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为国家培养具有公共服务意识、公共责任、公共精神的现代公共管理人才。总而言之,课程思政有效融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堂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手段。

2.3以“三全育人”理念为基本工作手段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真正做到提高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使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教学、教材、学科、管理体系,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课程思政有效融入公共事业管理学科建设、教材体系、管理体系,是践行“三全育人”工作格局的现实体现。

3课程思政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困境

课程思政通过强调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通过润物无声地引入思政元素,提升专业素养,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现实在具体践行专业课程思政方面存在教师思政意识缺乏、能力不足、协同乏力、评价制度不健全等方面问题。

(1)思政意识缺乏。专业教师可利用专业知识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具有独特的优势,但在课程思政的实际落地过程中,因专业课教师自身主观意识缺乏,导致推进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发挥。例如,一些专业教师认为课程思政只是口号,在教学中为了应付检查,只是片面地、突兀地引入一些思政内容,对于如何“适时适度”将思政元素融入公共事业管理课堂教学存在排斥,无法将政治术语与专业学术话语进行有效融合。

(2)课程思政能力建设不足。专业教师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能力参差不齐,尤其针对学生学习规律、思想认识开展符合其特点的课程思政能力不足。在公共事业管理核心专业课程如公共政策学、管理学、公共事业管理概论教学中,因西方国家相关理论研究起步早、更具话语权,这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造成思想认识误区。事实上,我国近年来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成功的治理模式,这些研究成果是需要专业教师引入课程教学中的。因此,在中国治理语境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站在中国具体国情背景下,充分挖掘我国思政元素,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引入中国特色元素。

(3)协同育人乏力。课程思政要在确保课程种好“责任田”的基础上,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发挥协同效应。但目前存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两张皮现象,“大思政”格局尚未形成,且具体落实仅停留在政策宣传、表面执行等层面,诸如专业培养方案、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思政内容,但是融入深度、层次、广度仍然不足,存在“大思政”背景下各个因素协同育人乏力的问题。

(4)尚未形成健全的课程思政评价机制。健全的课程思政评价机制是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保障,但现实中,课程思政评价机制存在评价方式单一、评价指标不科学、评价结果转化不足的问题。首先,评价方式单一。目前高校对于教师评价“重科研、轻教学”,导致专业教师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后把更多的精力投入科研能力提升上,投入在教学中的精力十分有限。其次,评价指标体系不科学,例如现评价方式主要采取同行评价、专业评价、学生评价的方式,主观性较强,对于教师投入、教学水平、学生意识提升难以量化。此外,评价结果转化不足导致不能够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积极推进课程思政。

4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有效运转的实现路径

4.1以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理念为核心价值导向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事业的立身之本及追求的终极目标,“三全育人”要求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高校在发展教育事业过程中,要着力构建“三全育人”工作体系,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切实肩负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初心和使命。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堂教学中,需真正把“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理念融入教学过程始终,提升教师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切实在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内容和理念。

4.2构建“党委领导、学生主体、教师服务、社会参与”的多元治理机制

在推进专业课程思政过程中,要构建“党委领导、学生主体、教师服务、社会参与”的多元治理格局。党委作为专业课程思政的引领者和监督者,对于把握大局和方向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人翁地位,从而更加自觉积极地参与到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服务”意识,采取案例教学、讨论教学、模拟教学、实验教学等多形式教学形式及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此外,应广泛动员社会积极参与到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例如充分利用红色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为师生提供更好地教学平台资源,通过广泛宣传等形式,把课程思政真正融入学生价值观的塑造中。

4.3创新教学形式,增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师可利用多样化教学方式使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深度融合、相辅相成。首先,课程思政需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科属性和教学规律出发,充分挖掘每门课程的隐性思政教育资源,从而在增强学生专业能力时润物无声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其次,打造专业课程思政团队,充分发挥团队课程建设的智慧和创造性,结合专业特色有针对性地发挥教室研究领域特长,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此外,积极申报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根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积极申报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发挥优秀示范课程的引领作用,带动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升级。

4.4建立健全专业课程思政评价机制

公共事业管理范文4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不够精准,就业方向模糊不清。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大多是借鉴国外的MPA培养,由于专业开设难度小,相当一部分学校都开设了这个专业,但在培养精准性、适用性、创新性人才上下功夫不够,一些学校逐渐转向泛泛的管理人才的培养方向,造成人才培养专业深度不够。培养目标的精准定位是人才培养的根基,它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类型。在培养目标不能精准定位、方向难以掌握、出现偏差没有快速纠偏的情况下,专业会偏离中心越走越远。加之有限的专业内容深耕不足,造成学生在管理领域与行政管理、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区分不清,与之形成就业竞争,这种似乎是因为专业太通用而不专业的问题,一直困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使得学生就业压力重重。

2.专业内容深度不足,课程设置缺少特色。多数高校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可能会受师资与科研水平的限制,沿袭其他专业通用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培养架构不够清晰,目标不够精准。与市场需求结合不紧,创新发展不足,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知识存在不少的缺漏,不能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造成学生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知识体系掌握不够完整,影响学生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的整体感知。

3.实践教师队伍不强,教学方式不够灵活。目前,不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师是从高校毕业后就直接走上教学实践岗位,他们的专业实践经历与经验不足,对就业后职业岗位的具体专业技能要求掌握不够,“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急需进一步提高与加强。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对培养学生专业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路不多,因而学习效果不理想。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对专业的理解不透,知识的创新少,自我学习时也不易找准学习的内容和努力方向。加上实习基地建设方面,缺乏整体的规划和系统的设计,学生大多是为了完成实践任务。不少学生在中小企业中完成了实践课,实践内容与专业所学相差甚远,无法与公共事业管理学科紧密结合,这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公共事业管理本科生专业特长的发挥。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发展

1.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积极创新充满活力的教学科研力量。积极引进人才充实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需要专业的人才作为支撑。针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推进人才战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跨学科、跨行业地进行高素质教学人才的引进。对现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师队伍每年通过网络线上慕课培训、集中线下培训、线下讨论、见面会、翻转课堂、定期考核和与职称评定挂钩等方法,督促教师在公共事业管理教学与科研岗位上尽快更新知识,积极发挥作用。还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借鉴国外教育经验,聘请公共事业管理单位专家、领导或业务骨干承担专业教学任务。让教师走出去了解学生将来就业单位的需求,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创新改革。同时,在校际间增强学术交流,开展相互评课活动,从整体上提高学校的公共事业管理师资教学水平。另外,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和专业水平提升工作,营造教师成长和发展的良好环境。

2.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不断提升专业教育质量。大学本科教育首先是基础理论教学和全面素质培养的通识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既要反映出“宽口径、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的教育特点,也要协调专业学科特点和优势,不断完善人才的培养目标,科学构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优化人才培养环境,体现出因材施教、尊重个性的素质型教育方式。要加强社会调查与分类、统计数据分析技术和全面规划技能的培养,学生还应具备熟练应用大数据信息管理技术和新媒体宣传使用与引导的能力。这些都需要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改革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教育思想观念转变,努力探索素质教育新途径,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创新教学科研方法,激发学生创新动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要突出其公共事业管理的属性,强调该专业的本科生教育,不只是理论知识的传授掌握,而应该更强调和重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熟练掌握公共事业组织的运作模式,能够结合我国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进程,科学把握本组织的需求发展趋势,才能创新性、科学性、先进性地提供公共服务及公共产品。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学科竞赛,不断推动学生课外学术交流活动的展开,既是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锻炼学生自觉钻研专业、创新思维学习、培育科学发现精神、促进科技后备人才成长的有效方式。通过这种专业性、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便于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去建立和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建立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和逻辑认知框架,通过有效的科研训练不仅是把知识融汇在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之中,还给学生启发了持续深度学习和探究外部世界的信心与动力,最大限度地提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

三、结语

公共事业管理范文5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课程思政;案例设计

当代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教育在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过程中不能只讲知识和技能,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思政修养也同样重要。2020年,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国各类院校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该“纲要”明确指出不同专业的课程思政需要突出本专业特色。其中,经济管理类专业在课程教学中需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因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也要围绕本专业特点开展思政建设。社会公共事业关系到居民生活的质量与社会的福祉[1],应以需求为导向提供相应的服务。因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应当了解公共事业的公益性,具备为居民服务的基本思想观念。而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与健康、医学息息相关,医疗保健服务的管理与供给需要时时遵照健康领域服务的核心原则,如确保医疗服务的公益性、维护居民的健康权、平衡资源分配的公平与效率等[2-4]。这些思想观念有助于学生树立职业道德,并且有助于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因此,除入学阶段的专业介绍、专业思想稳定工作之外,大量专业特点和专业思想的渗透应当融合在专业课程中,通过理论课堂和实践课堂向学生展示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点和个性化的职业特征[5]。在我校课程思政推进的过程中,本专业课程目标设计为增强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本教学团队围绕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点,结合“三全育人”要求,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中,规划了课程思政的框架与内容。以期通过教学团队全员参与课程思政,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并贯穿全课程,从政治思想、专业思想和个体心理健康多维度推进本专业的育人工作[6]。

1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课程思政设计思路

在课程设计思路方面,围绕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总体目标,将课程思政划分为:树立政治情操、引导家国情怀、增进人文修养和培养各类美学意识的思政内容。专业课程思政内容需包含但不限于以下3个方面:(1)奠定本课程主旋律的思政设计;(2)基于历史唯物主义介绍某内容的历史发展;(3)立足于时事政治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点。课程思政的形式包括:知识介绍、问题引导、先讲后问。这3种形式结合以上3个方面的思政设计思路,灵活安排于各个章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2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的设计案例

以卫生事业管理学为例,介绍课程思政案例的设计。

2.1课程主旋律思政设计

与课程主旋律相结合的思政设计通常放在课程的概述部分。卫生事业管理学的概述部分需要向学生展示中国卫生事业的全貌,让学生对卫生行业有一个直观、客观且立体的认识。因此,本部分选择政府网站报道的真实居民就医案例“健康保障让贫困户看病不再愁”。该案例涉及中国卫生事业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因病致贫,因贫致病。通过案例个体就医流程,向学生展示医疗服务管理、卫生服务质量管理和卫生服务系统绩效评价;通过案例个体就医层次引出卫生服务组织、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管理;通过案例个体的就医保障阐述卫生政策、医疗保障制度和药品政策和管理。最后论证我国卫生事业的性质是实施具有一定福利性政策的公益性事业(见图1)[7]。该知识点也恰恰是该专业需要学生掌握的要点。该思政设计“以小见大”,主要目的是不仅让学生了解中国卫生事业的全貌,同时要了解卫生行业这一领域的特殊性。在卫生事业管理中,市场化地追求资本的高效运转并不是行业发展的目标,卫生事业管理更重要的目标是为提升居民的健康与福祉。

2.2历史发展思政设计

在卫生事业管理学各个章节的讲述过程中,分析国家、地区、领域的具体内容都会展示出空间感。除空间感之外,还需要建立学生的时序感。中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成绩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会在日常生活中接收到一些中国卫生事业取得的现有成就信息,但这些信息相对零散且偏向主观。因此,需要在课堂上教给学生系统、客观的知识。以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为例,向学生介绍我国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取得抗疫成绩,在信息化时代,学生必然对这一点有所了解,并能产生一定的民族自豪感。应在公共卫生服务管理这一章节的思政设计中引入中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史(见图2),向学生展示中国公共卫生服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和特点。在讲述过程中既要维护学生已有的民族自豪感,但同时需要让学生认识到今天的成绩来之不易。并引申到做人、做学问同样如此,需要脚踏实地。

2.3时事政治思政设计

卫生事业管理学这门课程的知识点与当前的时事政治结合紧密。因此,在进行课程思政设计时,需要有目的地去筛选一些与知识结合度高、关注度高、对学生专业思想和道德思想引导作用大的内容渗透到知识点的讲述中。这里以卫生资源分配原则这一知识点为例。“公平兼顾效率”是卫生资源分配的重要原则,直接讲述给学生听,学生难以理解透彻。在过去没有课程思政的推动下,经常选择的案例是卫生资源在城市和农村的分配。尽管学生也能理解其中的含义,但是课堂气氛不活跃。在国家课程思政指导下,重新选择以“新冠肺炎疫苗在全球的分配”为例,展示目前新冠肺炎疫苗在贫穷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分配数据和图片,启发学生结合卫生经济学的内容思考疫苗的分配能否市场化?基本原则是什么?不少学生已经注射了疫苗,对这一话题十分感兴趣,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该思政案例设计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卫生资源分配的原则,同时也鼓励学生关注卫生领域的时事动态。这一案例向学生传递3项精神内容:(1)健康涉及居民的生命权,需要平等对待;(2)作为中国居民不仅可以注射疫苗,甚至可以选择不同的针剂,是幸福的;(3)中国不仅自己在发展壮大,同时也在国际上帮助其他国家渡过难关,体现了“大国胸襟”与“世界共赢”的政治高度。

2.4其他的思政设计

卫生事业管理学这门课程还有许多知识点,可以从积极正向的案例切入,烘托章节主题或某一知识点。例如,卫生事业管理理论与方法这一章节的思政内容设计了有名的幸存者偏差案例“弹孔去哪儿了?”。该思政案例向学生展示积极主动思考、破除惯性思维、解决实践问题的重要性。除此以外,该课程还设置了实践课堂。实践课堂通常会根据实践基地的特点和服务内容,结合知识点,展示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能领悟到课堂的理论知识对实践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3课程思政对专业培养的作用

3.1提升课程教学的格局

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与医学院校其他专业实践性较强的特点不同,该专业以理论课程居多。在专业建成以来,课程教学一直强调理论结合实际。尽管在讲述理论课的过程中,安排了大量案例,力图通过案例生动讲解理论,但是案例的讲述最终依旧回归理论。在课程思政工作推进后,案例回归到理论只是中间环节,最终上升到开阔学生看世界的眼界。思政案例激发了学生正确思考实践问题,从课程思政中获取正能量,将来可以更好地回馈世界以正能量。因此,课程思政的设计使教学层次拔高,在传递知识的过程中树人树德。

3.2增强学习专业知识的动力

理想信念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新动力。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示意图的过程中了解公共事业管理对卫生健康领域的重要性、对居民福祉的重要性,可以促进其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而坚定的理想信念会使其摆脱对专业和未来职业的迷茫与彷徨,增进对专业的喜爱,提升其学习积极性与求知欲。

3.3促进教学相长的良性互动

公共事业管理范文6

当前管理类专业的实习普遍存在实习积极性不高,实习内容空洞,实习过程不规范、要求不严格,实习效果不明显等现象。这些现象和实习模式本身以及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有一定关系,也和大学生自身的认识有关。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大学生往往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为了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他们往往将很多精力用在考各种资格证书和其他一些看似能迅速带来效果的事情上,但是对毕业实习在自身能力的提高以及未来发展方面的作用认识不足,真正投入在实习上的时间和精力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实习的形式化、空洞化。传统的实习模式很难纠正和规避实习中的漏洞和不良现象,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实习的效果。在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本科毕业教学实习的传统模式下,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实习目的不明确,任务指标模糊,特别是无法精确考核每个实习学生的实习状况和客观效果,少数学生存在弄虚作假,以实习为名复习考研、找工作,甚至游玩。

通过检查实习学生必须提交的实习作业发现,许多实习学生的实习单位不合格;实习鉴定意见、单位盖章不规范;实习日志、实结相互抄袭和网上下载较多;指导老师任务职责不清,难以检查和评比,导致一部分指导老师不负责任,把精力放在其他事项上。上述状况在某种程度上使本来极为重要的本科教学环节流于形式,严重影响了本科教学质量。基于有效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目标,大力提升本科毕业教学实习效果的目的,我们对公共管理类专业以及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毕业教学实习进行了初步改革,提出了课题式实习的新思路与方法,建构起课题调研任务导向型的实习机制和新模式。课题式实习模式通过强化实习监管责任,积极预防实习形式化现象,可以大大增强毕业教学实习学生的自觉性和规范性,为学生学术论文的撰写和未来的就业提供帮助,使实习真实有效。

二、课题式实习模式的基本内容

(一)双向建构实习题库

双向建构实习题库是课题式实习模式有效展开和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实习课题的范围、内容与深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实习的效果和质量。好的选题既能为学生实习指明方向,利于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很好结合起来,使其不仅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提高科研能力,深化理论思维,而且还将使其更好地了解社情民意,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基于此,我们首先通过到实务部门调研,广泛征集公共管理部门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进行实习课题的初选。在初选课题的基础上,结合相关专业,对其进行归类,形成专业类实习课题库。在课题题库中,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习课题30个,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35个,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15个,行政管理专业12个。在92个课题库中,基础理论研究17个,约占总题库的18%左右,实证调查分析75个,约占82%左右。从上述数据可看出,无论是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还是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和行政管理三个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课题构成中,都偏重和强化实证研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题细化和优化

在专业归类课题的基础上,我们又对其不断进行调整和充实,保证课题的优化。我们要求各教研室对初次选题进行集体讨论和论证。讨论涉及各课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围绕课题形成的设计方案、课题研究所能达到的预期效果等方面展开,给每个课题进行打分和排序,从中选优。实习学生在选题时还可以对这些题目进行细化,便于研究深层化和实习调研具体化。为便于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些题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还在各题目下配有课题简介,对各课题的主要内容、难点与焦点加以提示,使实习学生选题时目的性更明确,针对性更强。另外,公共管理的实践是动态的、复杂的,因此,我们对反映管理实践的课题进行了动态化管理。每年组织教师根据理论发展前沿和社会发展动态对课题进行调整,以保证学生调研的现实性和有效性。

(三)优选课题指导教师

课题指导老师是保证课题实习质量的重要因素。学院课题指导老师主要指导学生的专业调研和学术创新活动,更多的是从理论和专业知识方面进行引导,侧重于理论把关,侧重于从理论前沿和理论创新视角帮助实习学生。政管学院课题指导老师由23名专任教师组成,全部具有讲师以上职称。其士15人,约占65%;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14人,约占60%。我们对学院指导老师进行了相关的培训并制定了一系列要求和规范,以保证他们能在学生实习中切实发挥应有的作用。此外,我们还强调充分发挥实务部门指导老师的作用。实习单位指导老师主要针对实习过程中的工作和生活等实际问题给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侧重于实践的把关,侧重于从工作实践和职位角色定位来帮助实习学生。理论和实践的双向引导和双重养成,能够促进实习学生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避免理论和实践的严重脱节。

(四)专业链群设计战略

专业群推进与拓展是课题式实习模式的重要特色。专业群建设是教育部主张和倡导的专业综合改革的基本价值。课题式实习模式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改革为龙头,全面覆盖到整个公共管理类专业,继而成为整个学院固化和坚持的实习模式,形成了公共管理各专业间、公共管理专业与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间相互融通,相互支撑的建设战略。公共管理类专业在学科上具有同质性,在实践应用中具有相似性。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虽然属于法学类,但在学理上能够厚化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基础。拓展专业课题式实习模式,有助于形成师资优势,便于实习过程的监管,实习学生间也容易进行相互交流、帮助和提高。首先,我们在实习课题库建立的过程中,打破教研室和专业限制,让学院所有教师参加不同专业课题的论证、选择,最后由各教研室最终确定本专业的实习课题库。这种做法起到了集思广益的作用,使课题库中有很多创新性、交叉性的题目。另外,我们为每个学生配备了一名本专业的课题指导老师,主要由其对学生实习课题的选题、撰写等进行指导和监督。同时,在实习过程中学生也完全可以通过我们推荐的联系方式和学院其他课题指导老师进行联系,请教专业问题,形成一种互动开放式的指导模式。

(五)强化过程监控

过程监控是目标实现的必要条件。通过五年多的实践探索,我们总结和完善了由学院、实习单位、实习学生和指导老师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全方位、立体式的实习过程监控机制。

1.解决学生课题实习中的困难

解决学生课题实习过程中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帮助学生确定实习课题。在课题选择过程中,学生在课题指导老师的帮助下,一方面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和知识积累,另一方面结合实习单位的业务内容选择和确定实习课题,实习过程也是完成课题的过程。对未能在双向课题选择机制中选定实习课题的学生,学院实习领导小组进行及时沟通和协调,保证毕业教学实习学生课题的全部确定。二是为自主实习学生提供介绍信等各种单位证明,方便学生的实习联系。同时,对于没有找到实习单位的学生,由学院及时帮助确定实习单位。

2.加强课题实习平台建设

经过多方努力,我们建设了多个实习基地平台,包括政府、科研单位、学校医院等。我们建设了“中共陕西省委讲师团”、“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周至县人民政府”、“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陕西省人事厅”、“陕西省社会保障局”和“周至县终南山镇西周初级中学”七个实习基地。此外,还与临潼区街道办事处等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合作发展。通过举办实习单位与学院间座谈会、讨论会等形式,实现学院教学资源与实习单位实务资源共享与共赢目标。

3.注重细节管理

学生来到实习单位后,按照课题要求,实地开展调研,认真撰写实习调查报告。每个课题指定一位专任教师,对调研方案的设计、调研报告的撰写、调研过程的安排进行专门指导,对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及时进行解答。充分运用现代传媒方式,学生可通过电子信箱、电话与指导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共同分享实习过程的快乐,化解实习过程的困难,交流实习过程的经验。实习过程的每一个要素和环节都计入实习成绩的评定和考核中。

4.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制度

实习时间过半后,我们实习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分别赴实习单位对整个实习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听取实习单位的意见和建议,与实习学生和带队教师进行座谈交流,了解实习工作的进展状况、存在的问题和建设性建议,掌握实习工作第一手详细资料,动态解决实际问题。除此之外,在实习的整个时间段,采取随机检查和指导的方式,保证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

5.学生自查的实习工作制度

我们要求参加实习的学生根据学院的实习任务和时间安排,每天、每周对自己的实习工作真实记录,反思总结,查漏补缺,自我管理。同时积极撰写实结和实习调研报告,做到实习结束,任务完成。在学生自查的基础上,实习指导老师要认真抽查,为实习成绩的评定和实习工作评优活动积累素材,掌握信息,保证实习成绩的评定和优秀者的遴选客观公开。

三、课题式实习模式的创新与效果分析

(一)课题式实习模式的创新

课题式实习模式是一种新型实习模式,它重视实习体系本身各要素的配套和效果的发挥,它把实习目标和过程进行有机协调,把实习效果和学生能力提高以及专业发展进行有机融合,调动实习各方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点及面,达到了系统推进,整体提升的目的。

1.课题式实习模式是目标任务导向型实习教学组织形式

课题式实习模式是以实习课题遴选和优化为核心,通过强化过程监管,变被动为主动的一种实习教学组织形式。它以课题调研引领整个实习过程,增强了实习的目的性、针对性,使整个实习过程有明确的目标和依据,从机制上保证了实习的真实性、目的性和有效性。

2.课题式实习模式强调实习过程的有效监控

实习过程的有效监控是课题式实习新模式的保障机制。课题式实习模式从选择调研课题开始,到确定实习单位,最后提交实习日志、实结、实习单位和指导老师鉴定以及课题调研报告,刚性要求实习调研课题、实习单位、实习日志、实结和实习单位与指导老师鉴定的统一,杜绝了以往实习弄虚作假的顽疾。对课题实习过程中调研课题、实习单位、实习日志、实结和实习鉴定不一致的学生责令重新进行课题调研,否则一律确定此类学生实习这一环节不合格,严格的考核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实习效果。

3.课题式实习模式是一种立体式教学组织形式

课题式实习模式是将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理论学习及未来就业联系在一起的一种立体式教学组织形式。课题式实习模式是课题调研任务导向型的实习机制,它的目标和手段是多元化、立体化而非单一化的,它的效果也是多元立体交织的。它要求学生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不仅培养和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与人交往的能力,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思维水平和写作能力,为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撰写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另外,实习课题和实习单位的选择无不和学生的就业和未来发展规划密切相关。学院指导老师会在指导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职业规划进行引导,并和实习单位进行联系和商讨,尽最大努力为学生的未来就业创造条件,拓展空间。

(二)课题式实习模式的效果分析

对我院近几年1365名毕业实习生的实习效果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课题实习学生全部合格,优秀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总体上,课题实习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增强了本科学生毕业实习的真实有效性

为了解和检验课题实习的效果,我们发放了实习情况调查问卷表,对实习过程、实习效果、学生对实习的总体评价、用人单位对学生评价等内容进行调查。对于学生的实习成绩和调查问卷表的信息我们每年都要制作统计分析表,对获取的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和总结。我们对08、09、10、11、12届本科学生毕业实习过程和效果进行了跟踪调查,课题实习学生全部合格,优秀率也大大提高。2008届毕业实习生267人,优秀率达到44.9%,2012届优秀率上升到66%。

2.提高了实习主体的积极性

学生带着课题实习,变过去的被动实习为主动实习,提高了实习主体的积极性。课题式实习方式可以根据实习者的家庭背景,个体的知识储备,个体的研究兴趣以及个体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灵活地选择,实习的行为是自觉的,克服了过去为实习而实习的形式主义,甚至弄虚作假的现象。由于学生选择了自己关注和感兴趣的题目,就很容易形成持久和深入的研究,很多学生的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就与实习课题密切相关,产生了很多高质量的学生论文。

3.提升了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

学生在大三通过学年论文的撰写基本上掌握和了解了学术论文撰写的规范和要求。双导师制的制度安排为打破学生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创造了制度平台。实习学生在学院指导教师的理论导引下,能够把握和选择专业领域研究的前沿性、重要性和焦点性问题,为高起点地研究专业实际问题和深化专业知识奠定了基础。学生学术研讨会制度(六届)为调研课题的理论升华提供了平台。2008年以来,通过课题实习调研参加学院年度学生学术研讨会的本科学生102人,这些学生的科研意识与科研水平显著提升。2011届几名本科学生通过课题实习所撰写的论文在我院院刊《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上发表,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应用性。

4.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学校学习主要是以理论为主,不可避免会与实践有些脱节,带着课题实习,既调动了学生研究实际问题的兴趣,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课题式实习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强化了学生的科研训练,为毕业论文的选题和撰写积累了素材;另一方面,课题式实习可以使学生与实务部门联合攻关,及时解决公共管理实践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在实践中拓展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工作能力。在对实习学生实习效果的调查中,绝大部分学生对实习的满意度较高,认为实习加快了理论知识的转化,增强了自身实力。

5.提升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公共事业管理范文7

不论是房地产项目、建筑工程项目或者是其他的项目,施工企业的工程技术管理贯穿在其中,因此施工企业的工程技术管理十分重要。本文的研究思路就是首先对施工企业的工程技术管理对于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要性做了纤细的阐述,然后分析了施工企业工程技术管理中的四个重要的内容,包括合理的施工程序、阶段培训员工、发现施工中的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挖掘施工企业的资源的潜力等等,最后提出完善施工企业技术工程项目管理的措施,是从施工队伍、现代管理方法、技术培训与咨询、立足整个工程服务的准则四个方面来分析的,对于施工企业工程技术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施工企业工程技术管理;技术咨询;成本控制

科技的进步对施工企业的技术要求更高,因此需要加强施工企业的工程技术管理水平,因为这关系到施工企业的成本、质量以及效率和秩序。施工企业的工程技术管理作为施工企业计划管理的一个重要的环节,需要施工企业能够清晰的认识到它的地位以及作用了,然后加以研究和分析,这对于提高施工企业工程技术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1施工企业工程技术管理的必要性

施工企业的工程技术管理是否能够做到科学、合理、有效,不仅关系到施工成果的成效,而且还与施工企业的工程技术的成本控制、质量和安全等息息相关。施工企业能够做好工程技术管理工作,决定了施工企业能否在一定的期限内保质保量的将工程结束,以获取业务的满意评价。施工企业的工程技术管理对于施工企业的进度安全、质量控制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施工企业做好工程技术管理,就可以保证工程项目朝着既定的方向有序的推进,能够为企业优化施工成本,提高质量。

2施工企业工程技术管理的主要内容

施工企业工程管理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合理的施工程序。施工企业要根据施工项目,确定施工的各个程序以及各个程序耗费的最长工期和最长工期,采取管理运筹学的网络图来确定最佳的程序图,同时还要确定一个备选方案。(2)阶段培训员工。施工企业工程的进展需要根据具体的技术,然后结合具体的施工安排,确定每一阶段的员工。每一个阶段的员工都有其自身的角色需要扮演,因此在对这些员工进行阶段性培训的时候需要抓住主要矛盾,从员工的自身知识体系入手,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3)解决问题。在进行施工企业的工程技术管理的过程中,要能够及时的发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安全隐患,然后做出防范和处理措施, 将风险尽可能的去规避,这样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4)挖掘潜力。目前的施工企业的很多工程技术都已经成熟,但是在施工企业的员工、原材料等合理的安排下还是可以挖掘潜力的,比如在确保施工企业的质量不受影响的情况下,以最少的成本去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

3完善施工企业工程技术管理项目

(1)完善施工队伍的建设。不论技术多么先进,都是以人为中心。在施工队伍中,人才是最重要的。对于施工企业工程技术管理的人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要提高施工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职业道德。因此,这就需要施工企业的工程技术的管理人员需要具备全面的工程技术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和管理经验,同时还要求这些管理人员对于施工企业的工程技术也能有一定的施工经验,然后多和工程技术一线工作者沟通交流,最终完善施工企业的施工人员的队伍建设。其次,施工企业的工程技术项目负责人对于工程技术项目的成功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在挑选施工企业的工程负责人的时候,要求企业能够本着公平公正的态度,不要依靠关系,而应该将工程技术的操作水平、熟练程度、对于工程项目的分工与协调等进行严格的指标进行挑选。(2)坚持整个工程服务的准则。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技术管理中不论是项目的规划、项目的进度、项目的验收以及项目的投运等都不能孤立来看。因此施工企业的项目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成果,应该以成果为导向,然后以整个工期过程服务为准则。施工企业在进行工程项目施工的时候,要首先进行工期的编制,然后一旦项目开始运行,要及时将工程的效果与对应阶段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进行比对,如果发现工程技术管理中的弊端,要协调管理人员根据施工人员反映的情况进行调整。(3)咨询各种技术活动。政治经济学中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在施工企业在进行工程技术项目管理的时候,要能够掌握技术的灵敏度,要组织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培训,还要咨询相关工程项目技术专家的意见,积极引进施工企业工程技术设备。同时,还可以加大施工企业的工程技术项目与高校的对接,加大对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技术研发的力度。(4)推行各种管理方法。目前的发展是一个崭新的时代,具有新的特点,因此施工企业在对技术工程进行管理的时候,需要多加考虑其他的管理手段,比如网络工程的关键工期。对于项目工期数据的采集,要在经验的基础上加上详细的数据分析,争取达到各种资源的最优化处理。

4结语

施工企业技术工程项目对于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质量保证、工序的有序进行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施工企业的工程技术管理需要以整个工期服务为主要战略目标,以阶段工期为节点,以施工企业工程技术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为主要核心,根据以往的工期时间为工期,利用管理运筹学中的网络技术法,最终计算出工期的安排、人数的规划,从而达到提高施工工程技术管理水平的目的,这对施工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是一个很好的机遇与挑战。因此,施工企业必须要把握好机遇,根据企业的实力和战略目标,合理分配资源。

参考文献:

[1]江庆楷.简述关于建筑工程技术管理重要性的分析[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06):00030.

[2]李莉.简述建筑工程技术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07).

[3]刘发荣.简论加强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措施[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26).

公共事业管理范文8

1.对企业发展和系统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和更新

企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企业各个部门的协调发展,只要各个部门都不断的进步和发展才能促使企业不断地进步和发展。工业工程管理可以对企业的发展进行科学的规划,制定正确的战略目标。使各个部「刁在科学的指导下不断地挑战自我,提高本部门的发展。同时可以对企业的生产系统进行优化和更新,使企业的生产系统在现代高科技的支撑下不断地提高,从而更好地为企业的决速发展服务。工业工程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工业工程管理可以发掘企业的生产潜力

工业工程管理可以发掘企业的潜在市场和发展能力,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传统的企业管理理念大都是保守主义,没有广阔的市场眼光和市场冒险精神,而采用工业工程管理,则可以采用现代管理技术对企业进行市场评估和前景研究,不断地发现企业的潜在市场,并敢于尝试,敢为人先,引领企业在工业工程的管理下不断地法杖和壮大。

3.工业工程管理可以节约企业生产资源,减少资金浪费

随着企业不断地发展壮大,每天都需要使用大量的资源进行产品生产。而这一过程的资源如果得不到合理控制,便会造成极大的资源和资金浪费。采用工业工程管理,可以对资源进行详细的分类,合理使用,从而节约大量资源,减少企业资金浪费。这种管理理念不仅可以为企业的发展节约资源,同时也为可持续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4.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企业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是决定企业能否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要想使企业得到不断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企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在工业工程管理下,建立相应的培训班对企业的人员进行技能的培训,并组织人员向工业工程管理先进的企业单位取经,学习他们先进的管理方法,不断地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如果每一位员工都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并且形成自己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在此前提下,能够更好地团结同事,积极维护企业的信誉,那么便是企业快速发展的中坚力量。

二、工业工程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展望

1.更新的方法不拘于形式,要采用多种革新形式

在革新的过程中要牢记工业工程管理的核心,革新要从整体上把握,而不能拘泥于个别部门或制度,要练就成熟的工业工程技术来减少资源的浪费,好的革新方法要得到及时的推广,充分的发挥由点带面的作用。

2.工业工程管理需要长久作用,要有坚持下去的精神

工业工程管理在企业中不可能一毗而就,需要所有人员的不断适应和习惯。应该让企业的人员全一起学习工业工程的理论和工具。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投人一定的时间和资金,还会遇到不理解和反对。但是若如能坚持下去,必会给企业注人新鲜的血液,给企业带来活力。使企业更好地发展和进步。

3.管理层要高度重视,带动企业人员的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