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业管理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公共事业管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公共事业管理

公共事业管理范文1

1.设立能够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

现阶段,管理体制的高度集权化是农村公共管理事业效果不高的体制上的原因,同时,它也是农村供给绩效低下、供需矛盾突出以及公共产品出现供求脱节的根本原因。在这里,建立能够与现阶段的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事业的管理体制,就可以使地方政府转变原有的对于农村公共事业的管理方法,即由原来的微观管理转变为宏观管理,从之前的高度集权的管理方法转变为多元治理,也由原来的转向管制转变为服务。

2.设立能够对农村公共事业所需的公共产品提供充分保障的财务制度。

对于我国的农村公共事业管理来说,政府的财政性支出的相关保障机制并不健全,同时,农村公共产品所出现的制度外供给等原因也造成了公共事业管理制度的绩效过低等现象。面对这些问题,在进行制度创新的同时要避免对于这两个方面的依赖性,把能够建立起对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够充分保障的农村公共财政制度作为急需实现的目标,在根源上将农村所需的公共产品大都由制度外供给以及农村的公共事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需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解决,保证农村的公共事业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得到必要的经费。

3.设立绩效导向型的公共事业管理制度。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地方政府中的农村公共事业管理一直显示出投入型的特征,这种特征的具体表现是投入与产出的效率比较低,并且效率低水平趋同。一般来说,在投入与产出的效率一致时,我国农村公共服务所获得的绩效高低主要由投入来决定。在这种情况下,想要获得高产出,就要相应付出更多的投入。不同地区间出现的绩效的差距实际上是投入方面所产生的差距,所以,地方政府需要建立起绩效导向型的公共事业管理制度。

二、设立相关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农村公共事业发展

1.依法确保财政性经费在农村公共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投入。

按照相关法律,确保农村公共事业发展过程中的财政性投入能够得到落实。近些年来,我国政府一直在不断地加大中央财政对于农村发展,特别是农村的公共事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因而我国农村在自身的公共事业发展过程中所需的资金数量在它的绝对数量上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长。但是,在我国的国家财政支出中,用于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支出在总比重里却出现了下降趋势。国家对于农村的公共事业发展所投入资金的绝对数量的增长,并不代表国家对于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支持。如果国家不增加在国家财政支出中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所占的比重,就无法使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得到必要的财政经费,从而也就无法使农村的公共事业的发展摆脱制度外供给的难题,更无法落实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发展。

2.增加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所需要的融资渠道。

政府可以引导各个企业对农村的公共事业的发展进行一定的投资。政府可以利用给予企业信贷优惠以及减免企业税收等相关政策,将企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企业可以增加自身对于农村的公共产品如生产等方面的投入。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保护好并界定好投资者关于农村的公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的有关产权问题。同时,政府还要尽快建立起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与农村的实际情况相符合的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除此以外,政府也可以在农村的学校、道路以及桥梁等公共事业的产品供给过程中对企业授予或是出售冠名权,从而加大对企业投资的吸引力。同时,政府也可以将农村的建设分成适合个体承担的部分来分担成本。这一方法可以用于经济水平比较发达的地区,在这样的农村地区建立起分担公共事业成本的相关机制。比如,对于村级公路硬化所需的费用可以由当地政府承担主要的部分,剩余的部分可以由当地的人民群众出资分担。在实行这种分担机制时,可以使用“一事一议”的方式来确定在公共事业建设中农村群众所应分担的成本比例。在议事过程中,要注意议事期间确定的内容与对象要合理,并要对议事程序与事后公开的内容进行严格的规范。

三、设立完善的公共事业产权制度

1.完善农村公共事业建设中的产权市场体系。

首先要确定在农村的公共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产权交易的主体。大体上讲,在农村的公共事业的主要产权市场体系里,它主要包括的是地方政府、事业单位、与政府相关的直属部门、非政府组织和各个公共性的企业等等,同时,也包含农村的公用事业企业,例如供暖与自来水公司等。其次,还要建立健全相关的产权交易机构。这类产权交易机构可以起到确认产权的交易关系,并使产权主体明确自身对于客体所拥有的拥有权以及为其提供相应的产权交易平台。第三,还要使农村的公共事业产权进行交易时的规则得到充分的明确。产权的交易规则是整个产权市场中的机制能够得到良性运行的重要保证。最后,还要大力培育与农村公共事业相关的中介组织。

2.为公共事业产权的运营创造出良好的环境。

首先政府要对农村公用事业的相关产权组织进行大力支持,使其能够自求平衡、自负盈亏、自主经营并自担风险,同时还要为产权组织发展相关业务以及防范并化解运行中的风险与危机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其次,根据产权组织在运营中的实际需要与可能遇到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并使其日趋完善,让我国农村的产业运营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最后还要注意对公共事业的产权转移程序进行相应的规范。

3.创立完善的产权监管制度。

在实际运营中,需要使用法律条文将农村的公共事业的产权边界以及产权经营界定开来,防止出现产权不清与产权贬值的现象。同时要建立健全相关的产权监管组织体系,创设出具备独立地位且富有权威的使行业自律的相关组织,能够确保产权可以获得高效合法的运营。因此,创立相关的产权预警制度以及监管指标体系,可以为农村公共事业中的产权监管提供正确的目标与方向。

四、推进乡镇机构的积极稳定的改革

1.对于县乡政府的职能进行科学的界定与转变。

对于各个机构来说,对于职能的界定与转变是本机构实现并进行改革的基础、前提及关键。对于政府来说,机构的职能决定了它的工作任务、功能、结构、人员、制度以及发展的方向与目标。因此,国家要努力建设法制型与服务型的政府,并加强它的社会管理以及公共服务的相关功能,对于自身的经济管理职能进行适当的调整,使自己的工作方式与工作重点做出一定的转变,努力建设出行为规范、公正透明、运转协调以及高效廉洁的管理体系以及运行机制。对于乡镇政府职能的调整,主要在于建立政府形成的机制,就是指建立起能够满足供给决策以及满足公共服务的需求表达的体制,把收益范围可以覆盖住本区域内的公共服务作为当地政府的基本职能。不仅要健全村内的民主制度,还要将这一制度扩大到整个乡镇,让乡镇政府可以真正做到为本地区的人民服务。

2.依据相关职能进行人员与机构的精简。

政府要做到严格地控制本乡镇的领导数量,在乡镇内设置相应的综合机构,从紧、从严控制本乡镇内由财政供养的人员,并要做好对于乡镇分流人员的处理与安置工作。

3.促进农村的非政府组织的快速发展。

在农村中的非政府组织可以起到政府与市场和社会沟通、联系的作用,是政府与外界交流的纽带和桥梁,也是本地政府实现精简机构、转变政府职能以及进行人员分流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拓宽农民获取自身利益的重要渠道,提高政府公共事业投入绩效以及使农民的组织化得到增强的重要的社会组织基础。对此,有关部门要做到加强立法、加强内部管理、齐抓共管以及加强相应的配套政策的扶持。

4.还要做到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

公共事业管理范文2

以天津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2012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为例,对其进行问卷调查,样本共计44人。采取在班级发放调查问卷、填写完毕即回收的形式,回收率为100%。调查问卷文献并结合授课实际基础上编制,内容包括:学生基本信息,英语水平,学习需求等,填写时间约15分钟。不涉及学生姓名,以保证结果真实。采用Epidata3.3建立数据库录入,逻辑检查无误后,用Stata13.0分析。采用构成比描述专业英语学习需求情况,Pearson卡方检验分析无序分类资料,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不同英语水平学生口语学习需求。

从每节课希望发言次数、学习模式和口语练习方式三个方面分析。对于每节课期待发言次数,72.7%(32/44)的学生希望有1-2次发言机会,英语水平越高的学生对发言次数需求越多;40.9%(18/44)偏好小组讨论,38.6%(17/44)偏好角色扮演和游戏,大致呈现出英语水平越低对听教师讲课方式需求越高;以上两个方面,不同英语水平组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口语练习方式方面,52.3%(23/44)的学生喜欢“教师提问,学生自愿回答,平时分奖励”的方式,45.5%(20/44)的学生偏好“学生小组英文讨论,推荐代表回答”的方式,不同英语水平学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二)不同英语水平学生对英汉比例的需求。

主要从英汉语言分布、英语授课比例、PPT设计和教材形式几个方面分析(见表2)。54.5%(24/44)的学生偏好英文词汇,稍加汉语解释,36.4%(16/44)学生需求英语词汇,多为汉语解释;教师授课时英文比例而言,59.1%(26/44)的学生认为50-80%的比例较适宜,呈现英语水平越高的学生对英文比例需求越多的现象;PPT方面,50%(22/44)学生偏好“英文PPT,专业词汇用汉语注释”的方式,38.6%(17/44)学生喜欢中英文同步出现;以上各组在英汉语言分布、英语授课比例和PPT设计方面均未发现统计学差异(P>0.05);教材方面,59.1%(26/44)的学生希望使用“中文教材,英文资料”,大致呈现英文水平越高学生越希望英文的教材教辅资料,各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三、讨论

(一)注意英语学习的循序渐进和逐步引导。

调查中关于英汉比例需求调查可看出,即使是已通过CET4和CET6的学生也较为偏好“专业英文词汇,稍加汉语解释”的方式和50-80%的英文授课比例,提示全英文授课模式尚不符合本校公管专业学生。专业英语不同于公共英语,大多学术性较强,若学生一开始就面对大量晦涩难懂的陌生词汇和语句,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影响课堂知识吸收,产生负面影响。应采取从易到难、从少到多的逐渐引导方式,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提供适合公管专业英语学习和满足学生多样需求的教学资料。

50%学生偏好“英文PPT,专业词汇用汉语注释”方式,59.1%学生希望使用“中文教材,英文资料”,可看出,单一教学资料不足以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运用各种平台丰富PPT内容和教材教辅资料,特别对于专业英语,其前沿性要求教师跟踪本专业最新研究成果的外文文献和资料,使教学内容更具时代性和创新性。

(三)丰富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教学活动的参与度。

虽然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对专业英语学习需求不存在差异,但每个学生都有自身需求。如未通过CET4的学生偏好教师授课、学生参与度低的方式,这可能与其自信心不足有关。角色扮演和游戏较轻松有趣,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兴趣和参与度。再如教师据教学资料用英语提问,组织学生分小组英文讨论后,用英语来陈述,从而增进学生间相互交流,促进其发挥群体效应和效仿效应,突出其主体地位。当今知识蓄积型人才已不能满足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急需培养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实用型卫生管理专门人才。

(四)引导学生将公管专业英语与专业课学习相结合。

公共事业管理范文3

关键词:课程思政;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教学

1课程思政:新时代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堂教学的新要求

我国自古以来都在对“育人”方式进行积极探索,从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大绽放,汉代的“孝德”育人思想,唐代“科举制”兼容的思想,明清倡导的“知行合一,崇尚经世致用”,到民国的“五育并举”无不体现出先人们对于人才培养的智慧。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国家需要,对高校人才培养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已经进入新时代,我国基本社会矛盾已发生变化。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比任何时代都更加需要高质量、高水平的人才供给,而高校作为人才供给的主战场,更需全方位提升人才培养目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作为培养具有公共服务能力及意识人才的专业,将课程思政真正融入专业课堂教学中,这不仅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真正践行“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重要路径。课程思政,简而言之就是所有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强调专业课教师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指引,以课程育人为重点,使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作用,形成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新模式。首先,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二者目标相统一,都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为党和国家培养专业服务型人才。其次,课程思政强调在课程教学中引入思政教育内容的同时,更加注重教师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结合专业特色,通过专业课程讲授,恰如其分地引入思政元素,当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暗渠”,发挥隐性作用。最后,课程思政融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需要配套的绩效评价机制、约束机制、协同机制等。

2课程思政融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堂教学的逻辑基础

2.1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支撑课

程思政融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堂教学是新时代人才综合素质提升的有效路径,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支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如何进行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从“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核心问题,从办学方向、教师队伍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提出一系列重要论断,这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等教育一以贯之的集中体现。

2.2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思政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手段,目的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有用之才。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国家发展培养有用的人才,高校不同的学科专业可为国家建设培养各种所需人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为国家培养具有公共服务意识、公共责任、公共精神的现代公共管理人才。总而言之,课程思政有效融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堂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手段。

2.3以“三全育人”理念为基本工作手段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真正做到提高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使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教学、教材、学科、管理体系,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课程思政有效融入公共事业管理学科建设、教材体系、管理体系,是践行“三全育人”工作格局的现实体现。

3课程思政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困境

课程思政通过强调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通过润物无声地引入思政元素,提升专业素养,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现实在具体践行专业课程思政方面存在教师思政意识缺乏、能力不足、协同乏力、评价制度不健全等方面问题。

(1)思政意识缺乏。专业教师可利用专业知识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具有独特的优势,但在课程思政的实际落地过程中,因专业课教师自身主观意识缺乏,导致推进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发挥。例如,一些专业教师认为课程思政只是口号,在教学中为了应付检查,只是片面地、突兀地引入一些思政内容,对于如何“适时适度”将思政元素融入公共事业管理课堂教学存在排斥,无法将政治术语与专业学术话语进行有效融合。

(2)课程思政能力建设不足。专业教师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能力参差不齐,尤其针对学生学习规律、思想认识开展符合其特点的课程思政能力不足。在公共事业管理核心专业课程如公共政策学、管理学、公共事业管理概论教学中,因西方国家相关理论研究起步早、更具话语权,这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造成思想认识误区。事实上,我国近年来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成功的治理模式,这些研究成果是需要专业教师引入课程教学中的。因此,在中国治理语境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站在中国具体国情背景下,充分挖掘我国思政元素,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引入中国特色元素。

(3)协同育人乏力。课程思政要在确保课程种好“责任田”的基础上,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发挥协同效应。但目前存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两张皮现象,“大思政”格局尚未形成,且具体落实仅停留在政策宣传、表面执行等层面,诸如专业培养方案、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思政内容,但是融入深度、层次、广度仍然不足,存在“大思政”背景下各个因素协同育人乏力的问题。

(4)尚未形成健全的课程思政评价机制。健全的课程思政评价机制是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保障,但现实中,课程思政评价机制存在评价方式单一、评价指标不科学、评价结果转化不足的问题。首先,评价方式单一。目前高校对于教师评价“重科研、轻教学”,导致专业教师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后把更多的精力投入科研能力提升上,投入在教学中的精力十分有限。其次,评价指标体系不科学,例如现评价方式主要采取同行评价、专业评价、学生评价的方式,主观性较强,对于教师投入、教学水平、学生意识提升难以量化。此外,评价结果转化不足导致不能够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积极推进课程思政。

4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有效运转的实现路径

4.1以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理念为核心价值导向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事业的立身之本及追求的终极目标,“三全育人”要求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高校在发展教育事业过程中,要着力构建“三全育人”工作体系,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切实肩负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初心和使命。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堂教学中,需真正把“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理念融入教学过程始终,提升教师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切实在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内容和理念。

4.2构建“党委领导、学生主体、教师服务、社会参与”的多元治理机制

在推进专业课程思政过程中,要构建“党委领导、学生主体、教师服务、社会参与”的多元治理格局。党委作为专业课程思政的引领者和监督者,对于把握大局和方向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人翁地位,从而更加自觉积极地参与到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服务”意识,采取案例教学、讨论教学、模拟教学、实验教学等多形式教学形式及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此外,应广泛动员社会积极参与到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例如充分利用红色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为师生提供更好地教学平台资源,通过广泛宣传等形式,把课程思政真正融入学生价值观的塑造中。

4.3创新教学形式,增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师可利用多样化教学方式使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深度融合、相辅相成。首先,课程思政需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科属性和教学规律出发,充分挖掘每门课程的隐性思政教育资源,从而在增强学生专业能力时润物无声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其次,打造专业课程思政团队,充分发挥团队课程建设的智慧和创造性,结合专业特色有针对性地发挥教室研究领域特长,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此外,积极申报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根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积极申报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发挥优秀示范课程的引领作用,带动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升级。

4.4建立健全专业课程思政评价机制

公共事业管理范文4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不够精准,就业方向模糊不清。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大多是借鉴国外的MPA培养,由于专业开设难度小,相当一部分学校都开设了这个专业,但在培养精准性、适用性、创新性人才上下功夫不够,一些学校逐渐转向泛泛的管理人才的培养方向,造成人才培养专业深度不够。培养目标的精准定位是人才培养的根基,它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类型。在培养目标不能精准定位、方向难以掌握、出现偏差没有快速纠偏的情况下,专业会偏离中心越走越远。加之有限的专业内容深耕不足,造成学生在管理领域与行政管理、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区分不清,与之形成就业竞争,这种似乎是因为专业太通用而不专业的问题,一直困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使得学生就业压力重重。

2.专业内容深度不足,课程设置缺少特色。多数高校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可能会受师资与科研水平的限制,沿袭其他专业通用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培养架构不够清晰,目标不够精准。与市场需求结合不紧,创新发展不足,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知识存在不少的缺漏,不能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造成学生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知识体系掌握不够完整,影响学生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的整体感知。

3.实践教师队伍不强,教学方式不够灵活。目前,不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师是从高校毕业后就直接走上教学实践岗位,他们的专业实践经历与经验不足,对就业后职业岗位的具体专业技能要求掌握不够,“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急需进一步提高与加强。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对培养学生专业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路不多,因而学习效果不理想。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对专业的理解不透,知识的创新少,自我学习时也不易找准学习的内容和努力方向。加上实习基地建设方面,缺乏整体的规划和系统的设计,学生大多是为了完成实践任务。不少学生在中小企业中完成了实践课,实践内容与专业所学相差甚远,无法与公共事业管理学科紧密结合,这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公共事业管理本科生专业特长的发挥。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发展

1.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积极创新充满活力的教学科研力量。积极引进人才充实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需要专业的人才作为支撑。针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推进人才战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跨学科、跨行业地进行高素质教学人才的引进。对现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师队伍每年通过网络线上慕课培训、集中线下培训、线下讨论、见面会、翻转课堂、定期考核和与职称评定挂钩等方法,督促教师在公共事业管理教学与科研岗位上尽快更新知识,积极发挥作用。还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借鉴国外教育经验,聘请公共事业管理单位专家、领导或业务骨干承担专业教学任务。让教师走出去了解学生将来就业单位的需求,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创新改革。同时,在校际间增强学术交流,开展相互评课活动,从整体上提高学校的公共事业管理师资教学水平。另外,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和专业水平提升工作,营造教师成长和发展的良好环境。

2.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不断提升专业教育质量。大学本科教育首先是基础理论教学和全面素质培养的通识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既要反映出“宽口径、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的教育特点,也要协调专业学科特点和优势,不断完善人才的培养目标,科学构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优化人才培养环境,体现出因材施教、尊重个性的素质型教育方式。要加强社会调查与分类、统计数据分析技术和全面规划技能的培养,学生还应具备熟练应用大数据信息管理技术和新媒体宣传使用与引导的能力。这些都需要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改革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教育思想观念转变,努力探索素质教育新途径,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创新教学科研方法,激发学生创新动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要突出其公共事业管理的属性,强调该专业的本科生教育,不只是理论知识的传授掌握,而应该更强调和重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熟练掌握公共事业组织的运作模式,能够结合我国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进程,科学把握本组织的需求发展趋势,才能创新性、科学性、先进性地提供公共服务及公共产品。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学科竞赛,不断推动学生课外学术交流活动的展开,既是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锻炼学生自觉钻研专业、创新思维学习、培育科学发现精神、促进科技后备人才成长的有效方式。通过这种专业性、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便于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去建立和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建立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和逻辑认知框架,通过有效的科研训练不仅是把知识融汇在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之中,还给学生启发了持续深度学习和探究外部世界的信心与动力,最大限度地提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

三、结语

公共事业管理范文5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课程思政;案例设计

当代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教育在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过程中不能只讲知识和技能,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思政修养也同样重要。2020年,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国各类院校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该“纲要”明确指出不同专业的课程思政需要突出本专业特色。其中,经济管理类专业在课程教学中需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因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也要围绕本专业特点开展思政建设。社会公共事业关系到居民生活的质量与社会的福祉[1],应以需求为导向提供相应的服务。因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应当了解公共事业的公益性,具备为居民服务的基本思想观念。而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与健康、医学息息相关,医疗保健服务的管理与供给需要时时遵照健康领域服务的核心原则,如确保医疗服务的公益性、维护居民的健康权、平衡资源分配的公平与效率等[2-4]。这些思想观念有助于学生树立职业道德,并且有助于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因此,除入学阶段的专业介绍、专业思想稳定工作之外,大量专业特点和专业思想的渗透应当融合在专业课程中,通过理论课堂和实践课堂向学生展示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点和个性化的职业特征[5]。在我校课程思政推进的过程中,本专业课程目标设计为增强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本教学团队围绕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点,结合“三全育人”要求,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中,规划了课程思政的框架与内容。以期通过教学团队全员参与课程思政,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并贯穿全课程,从政治思想、专业思想和个体心理健康多维度推进本专业的育人工作[6]。

1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课程思政设计思路

在课程设计思路方面,围绕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总体目标,将课程思政划分为:树立政治情操、引导家国情怀、增进人文修养和培养各类美学意识的思政内容。专业课程思政内容需包含但不限于以下3个方面:(1)奠定本课程主旋律的思政设计;(2)基于历史唯物主义介绍某内容的历史发展;(3)立足于时事政治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点。课程思政的形式包括:知识介绍、问题引导、先讲后问。这3种形式结合以上3个方面的思政设计思路,灵活安排于各个章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2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的设计案例

以卫生事业管理学为例,介绍课程思政案例的设计。

2.1课程主旋律思政设计

与课程主旋律相结合的思政设计通常放在课程的概述部分。卫生事业管理学的概述部分需要向学生展示中国卫生事业的全貌,让学生对卫生行业有一个直观、客观且立体的认识。因此,本部分选择政府网站报道的真实居民就医案例“健康保障让贫困户看病不再愁”。该案例涉及中国卫生事业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因病致贫,因贫致病。通过案例个体就医流程,向学生展示医疗服务管理、卫生服务质量管理和卫生服务系统绩效评价;通过案例个体就医层次引出卫生服务组织、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管理;通过案例个体的就医保障阐述卫生政策、医疗保障制度和药品政策和管理。最后论证我国卫生事业的性质是实施具有一定福利性政策的公益性事业(见图1)[7]。该知识点也恰恰是该专业需要学生掌握的要点。该思政设计“以小见大”,主要目的是不仅让学生了解中国卫生事业的全貌,同时要了解卫生行业这一领域的特殊性。在卫生事业管理中,市场化地追求资本的高效运转并不是行业发展的目标,卫生事业管理更重要的目标是为提升居民的健康与福祉。

2.2历史发展思政设计

在卫生事业管理学各个章节的讲述过程中,分析国家、地区、领域的具体内容都会展示出空间感。除空间感之外,还需要建立学生的时序感。中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成绩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会在日常生活中接收到一些中国卫生事业取得的现有成就信息,但这些信息相对零散且偏向主观。因此,需要在课堂上教给学生系统、客观的知识。以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为例,向学生介绍我国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取得抗疫成绩,在信息化时代,学生必然对这一点有所了解,并能产生一定的民族自豪感。应在公共卫生服务管理这一章节的思政设计中引入中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史(见图2),向学生展示中国公共卫生服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和特点。在讲述过程中既要维护学生已有的民族自豪感,但同时需要让学生认识到今天的成绩来之不易。并引申到做人、做学问同样如此,需要脚踏实地。

2.3时事政治思政设计

卫生事业管理学这门课程的知识点与当前的时事政治结合紧密。因此,在进行课程思政设计时,需要有目的地去筛选一些与知识结合度高、关注度高、对学生专业思想和道德思想引导作用大的内容渗透到知识点的讲述中。这里以卫生资源分配原则这一知识点为例。“公平兼顾效率”是卫生资源分配的重要原则,直接讲述给学生听,学生难以理解透彻。在过去没有课程思政的推动下,经常选择的案例是卫生资源在城市和农村的分配。尽管学生也能理解其中的含义,但是课堂气氛不活跃。在国家课程思政指导下,重新选择以“新冠肺炎疫苗在全球的分配”为例,展示目前新冠肺炎疫苗在贫穷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分配数据和图片,启发学生结合卫生经济学的内容思考疫苗的分配能否市场化?基本原则是什么?不少学生已经注射了疫苗,对这一话题十分感兴趣,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该思政案例设计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卫生资源分配的原则,同时也鼓励学生关注卫生领域的时事动态。这一案例向学生传递3项精神内容:(1)健康涉及居民的生命权,需要平等对待;(2)作为中国居民不仅可以注射疫苗,甚至可以选择不同的针剂,是幸福的;(3)中国不仅自己在发展壮大,同时也在国际上帮助其他国家渡过难关,体现了“大国胸襟”与“世界共赢”的政治高度。

2.4其他的思政设计

卫生事业管理学这门课程还有许多知识点,可以从积极正向的案例切入,烘托章节主题或某一知识点。例如,卫生事业管理理论与方法这一章节的思政内容设计了有名的幸存者偏差案例“弹孔去哪儿了?”。该思政案例向学生展示积极主动思考、破除惯性思维、解决实践问题的重要性。除此以外,该课程还设置了实践课堂。实践课堂通常会根据实践基地的特点和服务内容,结合知识点,展示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能领悟到课堂的理论知识对实践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3课程思政对专业培养的作用

3.1提升课程教学的格局

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与医学院校其他专业实践性较强的特点不同,该专业以理论课程居多。在专业建成以来,课程教学一直强调理论结合实际。尽管在讲述理论课的过程中,安排了大量案例,力图通过案例生动讲解理论,但是案例的讲述最终依旧回归理论。在课程思政工作推进后,案例回归到理论只是中间环节,最终上升到开阔学生看世界的眼界。思政案例激发了学生正确思考实践问题,从课程思政中获取正能量,将来可以更好地回馈世界以正能量。因此,课程思政的设计使教学层次拔高,在传递知识的过程中树人树德。

3.2增强学习专业知识的动力

理想信念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新动力。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示意图的过程中了解公共事业管理对卫生健康领域的重要性、对居民福祉的重要性,可以促进其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而坚定的理想信念会使其摆脱对专业和未来职业的迷茫与彷徨,增进对专业的喜爱,提升其学习积极性与求知欲。

3.3促进教学相长的良性互动

公共事业管理范文6

关键词: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混合式教学;教育信息化

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一门新兴专业,是为满足社会改革与经济发展对公共事业管理人才需求而开设的专业,其专业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对我国公共事业的改革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新时代下,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以培养现代化的管理技术、理论、方法的应用型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力求为促进我国改革和经济发展不断地供给优秀的人才。为提升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应充分利用新时代下的各类教育优势资源,构建起适应新形势、新特征和新要求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2016年7月,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新形势下,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日渐凸显出来,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为代表的新型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在推动高校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混合式教学模式,又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是一种融合传统教学优势和在线教学优势的新型教学模式。从外在表现形式可知,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线上”和“线下”两种教学途径的融合。混合式教学是实现学生学习由浅入深的一种“线上”+“线下”的教学。总之,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线上教学并非教学之辅助手段,而是教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中,混合并非简单地组合,而是深度的“融合”。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兼顾有效性和效率性的新型的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契合新时代下推动教育现代化的要求,能够有力地推动新形势下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能够为学生实现个性化深度学习提供重要途径,能够满足学生学习对教学资源共享的现实需求。

二、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中引入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价值及必要性

在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各课程教学中引入混合式教学模式,既具备一定的应用价值,也具有其现实必要性。具体如下: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随着现代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日渐受到国内外教育领域的普遍关注和广泛欢迎。在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中引入混合式教学模式的重要价值集中体现在:第一,顺应了新时代下高校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趋势,有效地支撑和助力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混合式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传统课程教学模式与在线教学模式的充分结合,实现课程教学效果最大化,是新时代下教育改革趋势所在。第二,利于培养学生深度学习理念和引导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在学生主体参与,教师主导活动的共同作用下呈现出的理想的教学活动,是综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学生个体主体认知出发,激发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进行知识建构,促进学生个体深度学习,建构知识。第三,混合式教学模式利于促进教学资源的开发和深度应用,满足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师生对优质教学资源的需求,实现课程教学活动与优质教育资源深度匹配,为学生进行高效率的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可以切实有效地提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质量。总之,合理运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提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质量过程中具备重要的应用价值。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中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新形势下,社会进步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日渐凸显出来,成为阻碍专业教学质量提升的主要因素。通过分析当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可以发现,存在的不足集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对学生完整知识结构脉络的建构帮助不大。教学中,教师无法合理地进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涉及的知识点进行安排和教学,造成学生获取到的知识零散,对知识之间内在联系把握不足,不利于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脉络。第二,教学模式程式化,不利于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内化以及更好地指导实践。传统教学模式上教学活动局限于课堂,而教学的过程更多的是传递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情况下,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应有的主动性并未得到充分的体现,显然不符合新时代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第三,专业教学考核方式单一,不利于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无法形成对教学模式改进的有效反馈。教学考核既是评价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途径,也是评价教师教学方式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传统以出勤率、期末考试成绩等为主的评价方式,无法达到课程教学目标的,也很难提高教学效果。针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可以考虑将混合式教学模式引入其中,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综合素养的培养,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公共管理发展的需求,开展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

三、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路径

在分析现阶段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基础上,下文侧重探讨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路径。具体如下:

(一)树立尊重学生主体性的混合式教学理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做好引导工作,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1]。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要转变这种观念,将传授变为指导,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这时候教师就要积极现身指导学生,帮助学生梳理学习思路,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思路前进,从而更好地完成学习和实践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要做好监督工作,确保学生能按照要求开展相关任务。学生的知识体系是通过将所有知识梳理记忆后构建起来的,光靠教师被动传输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才能更好地掌握公共管理专业知识。

(二)契合专业教学需求做好混合式教学模式准备工作

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契合专业教学需求做好混合式教学模式准备工作。具体而言:第一,教师应契合专业教学目标设计优质的在线课程。例如,教师在进行主题目标设计时,要参考教学大纲对知识点和重难点的掌握要求,对相关课程知识点、方法和技能的转化进行设计。特别是基本概念和方法等内容进行设计,例如,公共事业管理模式、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等内涵[2],将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融入到在线课程和学习资源中,让学生通过学习能了解这些知识点内容是什么,如何将这些知识点应用于实践当中,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加深记忆和理解,并对公共事业管理的流程和方法有深入的认知,促进学生课外更好地开展自主学习。第二,合理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在明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严格把控质量的进行内容设计。在设计内容时要紧紧围绕教学主题,要以最快的速度进入正题,将浓缩的知识精华利用这简短的时间充分表现出来,使学生能够全神贯注地听完。同时,知识层次要分明,教学重点突出,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从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对同学们比较难理解的知识点,要使用简短有力的教学语言,将知识点的关键词和关键原理表达出来。教师在设计案例教学语言时,要将与案例材料相关的知识点、原理等结合起来,对案例进行仔细分析。第三,合理地选择合适的混合式教学工具。混合式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通过拍摄视频、剪辑视频、插入图片和插入音频等手段完成教学设计,使专业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成为教师开展教学的有力工具。生动、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有序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公共管理的相关知识和实操技能,从而毕业后更好的运用这些知识和能力从事公共管理工作。这就要求教师创新教学方法,采用信息化和智能化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公共意识和公共思维。在具体实施环节,可以引入颠覆传统的教学形式,实现教学活动的翻转。具体而言:第一,课前自主学习、有效交流。教师要在教学平台和微信平台上创建班级群,然后让所有的学生都加入进去。课题组教师要在课堂教学前制定出导学方案。在制作视频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教学内容,并对内容进行精华提炼,还要收集网络教学资源,制作内容简短丰富的视频。将制作的微视频课程和其他相关教学资源上传到教学平台上,让学生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到平台上学习视频和查阅学习资料,并完成教师布置的自学任务;学生要按照教师的要求下载学习资源,并根据教师布置的自学任务完成自主学习,如果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记录下来,在课堂上请老师和同学帮助解决。第二,课中集中探讨,有效释疑。教师可以利用提问等方式检查学生课前学习情况,并进行教学内容专题式研讨,对学生不明白的地方进行解答;通过划分学习小组,对公共事业管理案例进行模拟分析。小组完成分析任务后,各小组可以相互讨论和评价,教师做最后评价,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在开展理论课教学时,可以选择专题讨论的形式,老师选择一个具体的社会公共管理专题内容,让学生以这个专题为中心开展资料查找工作,然后将资料整合汇总形成这个专题的见解。教师组织学生在课上发表自身见解,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生要运用自己的公共管理专业课知识作为讨论的依据。在整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做好组织和指导工作。教师在开展实践课程教学时,可以选择社会调查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社会公共管理题目,然后对选择的题目开展社会调查,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指导和帮助学生,并对学生的调查成果进行全方位的评价。第三,课后及时总结评价,有效反馈。教学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共同将课堂上的讨论评价等进行总结,及时反馈给学生,提高学生今后学习的动力。同时也要总结学生提出的合理建议,调整下次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在此基础上,对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评价。这个环节,教师应建立完善的成绩评定方式,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开展自主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3]。可以将成绩评定方式分为三部分:日常测试情况、课堂表现情况、日常作业完成情况。其中,平时成绩通过自我评价、系统评价完成;课堂表现通过互动参与和发言情况评定;课后作业评价根据教师评价、同学评价实现。总之,社会在不断发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也在不断与时俱进,社会需要更多的新型管理人才,这就需要有公共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紧跟时代发展步伐,迈向更高的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公共事业管理》课程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操性,是公共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对培养公共管理专业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公共事业管理》课堂教学必须要进行改革,创新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效果。而通过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合理应用,可以有效弥补传统教学存在的不足,实现在线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势互补和深度融合,适应新时代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求,能够更好地促进专业教学质量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成欣欣.浅谈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研究性教学改革思考与探索[J].高教学刊,2019(16):132-134.

[2]高杰.《公共事业管理》微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应用[J].教育现代化,2020,7(23):121-123.

公共事业管理范文7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政府对我国的公共管理体制进行了数次的改革,这些改革在某种程度上完善了我国的公共管理体制改革模式。现在,在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公共管理体制和大部分西方国家一样,政府出现了财政负担沉重、办事效率低下、公共服务落后等问题。但是,随着新公共管理体制理论的不断发展,西方国家根据新公共管理体制理论取得了明显的改革成果,这对于我国的公共管理体制而言,具有深远的引导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公共管理;体制改革;发展方向页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性政府公共管理体制改革浪潮的兴起以及政府内部关系的调整,公共管理理论出现了从传统的研究公共管理部门的公共行政学向研究公共事务的“新公共管理学”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丰富了公共管理科学研究的研究方向和视野,还促进了公共管理事务治理模式和公共管理治理理念的变革,为广大人们的公共利益的有效实现铺平了道路。本文就公共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了讨论,分析了公共管理体制未来的改革方向。

一、公共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模式

政府控制公共管理模式其实是我国政府为了能更好地满足计划经济体制,建立起来的一种管理模式,并将这种模式运用于公共事业领域。一直以来,公共事业管理体制都是处于政府控制的模式,这其中不仅包含了历史因素,还有一部分经济因素。主要的经济因素有:特权、辅助政府管理以及与事业单位或组织代行我国政府的职责有关。首先,政府在选择适用模式的时候,由于一些历史原因,政府部门理所应当地把自己当成公共事业的垄断者,他们认为,只有政府才能为人们提供那些公共事业上的服务,然而,这样的做法极易滋生特权主义。这些特权主义又与寻租行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政府在从事公共事业管理时需要承担大部分活动经费以及全部政治风险所产生的成本,这就为政府在从事公共事业管理的同时带来了极高的风险。然而,只有政府部门在从事公共事业管理的活动中取得较高的利益,才能让政府有能力承担那些由公共事业管理带来的活动经费和活动风险。其次,政府本身的管理能力是有限的,但是这个社会需要管理的公共事业的数量却远远超出了政府的能力范围。为了能保障政府在公共事业管理的权利,政府在公共事业的各个阶层都设立行政组织,这样,不仅造成机构臃肿,还增加了政府的管理成本,造成了国家财力不支的状态。因此,由事业单位代替政府实施公共事业的管理职责,不仅能对社会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还能有效地节约管理成本,提高行政效率。最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事业单位对政府部门进行直接服务,社会公众成为了事业单位服务的间接对象。事业单位的服务目的并非是为了向广大的社会公众提供更加优质、更加健全的服务,而是为了获得政府部门的财力支持。因此,事业单位的活动常常受制于政府部门的意志。由于事业单位并非政府机构,所以,事业单位在人员编制、财务支出上具有很大的弹性,或许是出于对临时安排离职或者退休人员的需要,或许是出于政治方面的考虑,或许是出于满足领导者个人需求或者满足政府部门利益,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对事业单位进行整改,比如合并、成立、撤销、扩张等来达到上述目标。

二、公共管理体制改革发展方向

从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的管理实践来看,社会选择和政府控制是两种根本不一样的公共事业管理机制。在传统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下,政府部门对公共事业的控制是连通整个公共事业管理机制的重要力量,但政府部门的这种控制完成方式是通过组织的形式达到的,换而言之,政府将自己的权利通过社会组织延伸到整个社会的各方面,从而达到政府部门对整个社会的控制。实际上,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大部分是人们运用公共资源获得利益的一种方式,但是,当国家成为那些社会公共资源的绝对拥有者和占有者时,那些事业单位或者社会组织就会转化成一种组织化手段,而这种组织化的手段有利于国家目标的实现。社会选择和政府控制不仅是不一样的管理方式,它们的意义也完全不一样。第一,在政府控制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过程中,政府部门是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主体,但在社会选择的管理模式下,社会是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主体。政府控制比社会选择更适用于计划经济体制,而社会选择比政府控制更适用于市场经济体制。第二,从法律方面来说,政府控制承担着所有的社会责任。然而,事业单位则具有相当独立的法律地位,在法律上,事业单位属于事业法人。第三,社会选择和政府控制下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结果也不一样。社会选择下的公共事业单位独立性高且数量多,然而,政府控制下的公共事业单位独立性较低且数量少。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对待国外的公共管理体制时,要保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不能一味地推崇国外的公共管理体制,也不能一味地固守自己的公共管理体制。公共事业管理机制是构成我国社会管理机制的主要组成部分,公共事业管理机制和企业管理机制、国家行政管理机制及一些其他方面的管理机制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要想探索出一套适合我国发展的公共事业管理机制,必须依据我国的根本国情,这样才能确保我国公共事业管理机制的健康发展。

作者:韩康 单位:贵州省凯里学院学生处

【参考文献】

[1]朱仁显.公共事业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7.

公共事业管理范文8

关键词:早期接触;医院管理实务;医院管理学;见习

自2011年1月卫生部《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来,要求“建立卫生管理人员职业化制度,全面提升卫生管理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1]。截止到2015年,我国共有卫生管理人员47.3万人,仅占全国卫生人员总数的4.4%,2014年,中国医师协会对145所医院的调研结果显示,医院中高级管理者中有管理背景者仅占21.5%[2]。可见,目前我国医院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在专业化和职业化的进程中存在薄弱环节。医院管理学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与医疗服务管理方向)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目的在于教育学生掌握这门学科的理论体系,以利于今后在工作中将这些理论用于实践,指导管理工作。因此本研究主要调查医院管理学课程见习教学改革前后学生对见习活动的主观感受及建议,以便改进见习教学氛围和促进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以期达到让学生早期接触医院管理实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16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157名学生为研究对象,主要专业方向有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和医疗服务管理方向。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本调查使用自填式问卷,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学生基本信息和学生对见习活动的主观感受,共计6题。共发放问卷157份,回收有效问卷153份,有效率97.5%。

1.2.2个人深入访谈法

通过访谈主要了解学生对医院管理学见习活动的建议。每班随机抽取5%学生参与访谈,其中卫生事业管理1班3人,医疗服务管理班1人,卫生事业管理2班3人,卫生事业管理K班2人,共计9人。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Excel10.0软件建立数据库,对数据进行整理并进行逻辑错误检验。利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主要应用描述性统计分析。

2结果

2.1医院管理学课程改革前后学时变化情况

该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医院管理学课程于2016级开始执行新的教学培养方案,两个专业方向医院管理学课程改革前后学时变化情况。

2.2教学班级基本情况

该校2016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共分成两个教学班,教学1班有卫生事业管理1班55人,医疗服务管理班18人,卫生事业管理2班51人;教学2班有卫生事业管理K班33人,见表2。

2.3学生见习部门/科室分布情况

本次见习学时为12学时,将学生分成两组,见习部门/科室主要有6个部门:护理部33名学生(21.6%)、检验科10名学生(6.5%)、门急诊部27名学生(17.6%)、神经外科24名学生(15.7%)、信息部24名学生(15.7%)、医务处35名学生(22.9%);见习带教教师共16名:护理部4名、检验科1名、门急诊部4名、神经外科2名、信息部2名、医务处3名。师生比最高的是神经外科和信息部,均为1∶12,最低的是门急诊部1∶6.8。

2.4学生对见习活动的主观感受

主观感受评价共计5题,学生喜欢,觉得很有意义的122人(79.7%);觉得见习活动有必要传承下去的149人(97.4%);觉得本次见习加深了对医院管理了解的144人(94.1%);觉得见习时间分配偏短的105人(68.6%);觉得见习内容安排合理的110人(71.9%)。

2.5学生对见习活动的建议

从访谈情况来看,学生希望增加见习学时,并能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科室见习;见习带教教师尽可能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教师;希望能去行政科室见习,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等。此外,希望带教教师能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跟随教师学习,理论结合实践,让学生对课程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产生浓厚的兴趣。

3讨论

3.1见习活动中教学方法应多元化

问题导向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基于团队学习模式和案例教学的方法等参与式教学方式都比较被学生认可[3-7]。北京中医药大学将学生参与式教学在医院管理学教学活动中应用,取得良好效果[8];广州中医药大学在医院管理学课程中开展“医院管理热点问题微型辩论赛”活动,也将参与式教学方法运用到课程当中,教学改革持续多年,成效良好[9]。可见,参与式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获得知识更容易。因此,首先,该校医院管理学课程教学团队应根据见习科室的特点,要求医院见习带教教师提前向教研室提交见习教学方案,该方案应有具体的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辅助教学工具等。其次,对于医务处的见习教学方法,可以尝试采用案例教学与团队学习模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带教。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不再决定讲课的内容、方式和方法,而是成为开放、互动的学生讨论的组织者与推动者[10]。带教教师在走动式见习活动中,可以通过案例问题引导,学生以团队方式围绕案例提问,将见习与案例相结合,让学生更容易参与到见习当中,理论联系实践。

3.2见习活动应增加学时,见习科室应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