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法论文范例

建筑法论文

建筑法论文范文1

(一)公有制建筑经济的作用

公有制建筑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主导地位,对高质量完成建筑任务、加大社会劳动力再就业岗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增加创造经济效益能力,使公有制经济获得更多经济利润与发展空间,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收入水平,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高效的发展平台。同时加强公有制建筑经济的发展力度对于私有制建筑经济也有较强的促进和提升作用。

(二)私营建筑经济的作用

私营建筑经济是我国建筑行业市场在长期不断发展与深化的结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加强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对提升竞争实力具有积极意义。私营建筑经济不仅可以促进建筑行业经济市场的有效管理,还可以规范社会主义建筑市场发展秩序,能够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缓解城镇就业压力,提升农村劳动力人口自身素质,加速农村人口合理转移,有效地解决了国家人口剩余劳动力的问题。私营建筑经济对公有制建筑经济的改革深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我国公有制建筑经济共同发展、相辅相成。我国建筑经济发展的现阶段仍然是公有制建筑经济为主体,公有制建筑经济在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建筑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私营建筑行业在市场经济上的激烈竞争,使得私营建筑经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公有制建筑经济的一系列不正当市场操作行为,强化了建筑行业的市场经营管理制度。

二、我国建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国有建筑经济存在的问题

国有建筑经济的主要问题是一部分建筑企业管理层损公肥私行为严重,阻碍了建筑经济的发展。一些国有建筑企业高层管理者以经济改制为名义,对国有资产进行重组,将新成立的建筑公司的管控权移交给自己或亲属,将利益丰厚的建筑项目交给重组后的新公司来完成,在进行利润分配时,将多数利益分配给自己或亲属,严重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浪费,使国有资产变成私有资产。一些国有建筑企业的项目领导者不顾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经营现象混乱,大肆贪污,牟取私利。

(二)私营建筑经济存在的问题

私营建筑经济主要存在两个问题,缺乏有利的法制环境和经营规模小。我国目前建筑行业经济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私营建筑企业经常受到建筑相关管理部门乱收费、乱罚款等处罚行为,没有得到有效的法律保护;私营建筑企业的发展规模不大,经营形式单一,分布零散,缺乏抵御风险的实力,加上现阶段我国建筑行业整体处于发展低迷状态,建筑项目所需资金数额庞大,使得私营建筑企业融资渠道缩小,融资能力相对较弱,追求短期利益,不考虑企业长期发展规划。

(三)建筑经济管理理念薄弱

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建筑企业管理者缺乏积极的经济管理意识,管理理念相对比较落后,对建筑经济成本的管理缺乏一定的预见性,没有进行合理、有效的成本预算管理与风险管理,通常是在出现了问题之后才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一些管理者在建筑企业的运营发展过程中,目光比较短浅,仅对现阶段的经营状况进行分析,没有随着建筑工程项目的开展与发展情况进行动态经济管理,缺乏动态管理意识。缺乏全面性成本管理观念,管理者只对建筑材料、施工人员工资进行成本管理,对因工程质量问题返工、设计发生变化而造成的隐性成本缺乏系统全面的管理。没有建立高素质的建筑经济管理人才队伍,缺乏专业管理知识、自我学习意识,自身的责任心不强,一旦出现了问题,企业管理者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普遍存在,我国现有的建筑经济企业管理者人才队伍还无法及时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建筑经济管理水平相对比较滞后。

(四)技术水平落后,市场开拓能力较差

我国建筑行业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一些建筑企业缺乏专业的建筑设备和技术手段,自动化水平较低。建筑企业往往是劳动密集型的发展规模,将更多的资金成本浪费在人力成本上,缺乏对技术创新的投入,不重视高技术人才的积累和培养,技术创新能力较差,不利于建筑市场的开拓,产品质量、顾客满意度有待提高,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与国际同行业的竞争能力较弱,在对外发展的过程中问题重重,面对严峻挑战的竞争形势应对能力较弱,无法有效地与全球化建筑行业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相融合。

三、加强我国建筑经济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一)深化国有建筑企业改革

我国应深化国有建筑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将产权制度作为国有大中型建筑企业改革的重点,积极探索公有制多元化有效实现形式,把握改革指导思想,推动国有建筑企业产权的多元化形式,大力发展国有、集体、个人等多种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形式。明确国有企业产权,不断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成熟的改革经验,结合我国建筑行业实际情况,组建股份制合作制经济,对国有小型建筑企业进行合作、兼并、股份制等形式,将小企业转变为大企业,不断壮大发展规模,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建筑企业实力。加强对国有建筑经济的监管力度,通过内部监管与外部监管相结合的形式,有效提高工程质量,落实相关建筑经济发展政策,防范国有企业管理者滥用职权的行为,促使国有建筑企业健康发展,为我国私营建筑经济提供一个有效的发展空间,增强我国国民整体经济发展力量。

(二)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

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私营建筑经济的转变认识,正确处理好我国国有建筑经济与私营建筑经济之间的复杂关系,要深刻了解到国有建筑经济与私营建筑经济之间并非是相互排斥的关系,而是相互补充、共同促进的关系。加强法制建设,通过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保护私营建筑企业的合法权益,为私营建筑企业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提供全面的指导服务,改变单一的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市场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水平。鼓励私营建筑企业的发展规模逐渐向公司化、集团化模式发展,提高经济实力,促使我国建筑经济的发展状况更为稳定、持续。

(三)加强建筑经济管理理念建设

对建筑经济管理要具有前瞻性的意识,采取有效、合理的建筑成本预算管理与风险管理工作,坚持以预防为主的管理理念,对将要出现的问题具有预见性,并及时采取风险预防措施,减少由于风险防范应急预案不足带来的经济损失。定期对建筑工程的初始投建、施工、竣工收尾等全过程进行定期监督、检查,将经济成本的预算管理观念贯穿于整个建筑工程中,确保经济管理真正落实到工程项目的动态发展中。加强建筑企业各部门之间的配合,优化资源配置水平,把建筑成本控制到最低点。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建筑技术水平

我国建筑企业应加强经济管理人才的引进制度,定期对经济管理人才进行理论知识培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实践管理能力。经常组织参与建筑经济发展讲座活动,与其他企业相互沟通、讨论、学习,借用互联网系统,广泛搜集信息,及时跟踪、掌握我国政府经济政策动态和国内外建筑行业的市场发展形势。与时俱进,根据建筑行业经济变化不断调整经营战略,吸引就有新技术、新材料的国际企业合作,积极发展国际市场,提高建筑技术水平,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不断推动建筑行业走向规模化、国际化,提升建筑经济在国民经济的占有率。

(五)积极发展国际建筑经济市场

我国国内建筑经济行业应积极发展国际市场,调整企业战略结构,扩宽经营渠道,通过工程、贸易、劳务等与境外建筑企业相结合的经营发展模式,提高我国建筑企业的发展规模、资金实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国内建筑企业还可以与我国其他行业强强联合,走向全国,利用国内相对低成本的劳动力优势吸引国际企业合作。或者与国际具备先进科学技术、新型材料的知名建筑承包商共同合作,增加相关科技投入量,共同发展国际经济市场,有效的应对市场经济变化莫测的发展趋势,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实力。

四、总结

建筑法论文范文2

建筑经济学是一门属于建筑领域的一门基础性的学科,会涉及到国家相关政策以及地方法规的一门基础学科,同时还具有指导国家宏观调控以及地方政府根据建筑经济的现状来进行规范和市场引导,是一门紧密联系实际的一门综合性、实用性以及时效性很强的学科。这几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房地产从最初的粗放式经济开始发展到宏观调控和市场相结合的模式。建筑经济从发展到现在出现了明显的一波三折的现象,从最初的计划经济,再到粗放式的市场经济,如今则是由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这对于经济效益的追求也产生了不同的变化,在计划经济时代,房地产成为老百姓的福利房,这显然不能够满足国民的需求,但是到了粗放式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更多的房地产商追求的是经济利益,到了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阶段,则把建筑经济纳入到持续发展,追求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以及经济效益为一体的经济管理模式,因此这对于当前我国建筑经济的要求变得更高,而实现这一点,则需要充分发挥和谐发展理念下的建筑经济活动的导向原则。

2建筑经济活动的导向原则分析

2.1对综合平衡原则的分析

这个指导原则仅仅是宏观上的,但是涉及到具体应该要紧密结合具体的建筑工程项目来进行决策、立项以及设计和施工、竣工验收等,甚至还要包括建筑的维护期,从建筑项目的设计立项开始,到这个项目的终结,在整个建筑的生命周期中,都要做到综合平衡,确保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完美结合。而实现经济效益的综合平衡就要从每一个细节步骤进行评价,因为某些情况下,为了保证建筑经济的经济效益,往往就会损害社会效益或者环境效益,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适当的变化,来满足这三种效益的综合平衡,这就是综合平衡原则的核心所在。

2.2对全程全息原则的分析

在建筑经济活动的基本原则方面,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就是要实现全程监理,这是现代建筑经济下的基本概念,在过去建筑过程往往不会被监理,只有到验收阶段才会,这显然不能够满足全程原则的需求。全程监理要做到建筑环节中每一个环节都要受到监理部门的管理,同时还要受到施工单位的质量监督部门的管理,实现三方共管对于提升建筑工程的质量是非常有帮助的,而建筑工程质量的提升对于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的帮助都非常大。所以在全程监理方面,应该从建筑工程招投标开始,分析中标施工企业是否具有施工资质,然后对施工设计阶段进行监理,分析设计图纸是否存在缺陷,而且有大量事实和研究数据表明,在施工设计阶段和招标阶段的有效监理,对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超过了95%,这说明在前期阶段的监理不仅重要,同时必要。其二就是要主动控制,包括对建筑经济的论证,为什么这里提出了主动控制原则,因为通过被动式的监理来督促施工单位按照既定的方案设计进行操作,但是毕竟在设计过程中,特别是大型建筑工程设计,比如桥梁道路工程等,那么就很可能在设计阶段就会出现偏差,此时再按照设计进行监理,那就可能会越做越差,因此需要建筑单位主动进行技术革新,同时建筑施工单位同时有完整的质量控制手段,比如建立质量控制规章制度,确立施工单位自上而下的责任制度,明确到人,项目到人,真正介入到经济论证,包括经济合理化、精准标靶化,这样才能够提升主动控制的水平。其三就是串联监控,在建筑经济活动中,整个建筑流程是分段进行,同时具有串联的效应,前段是后端的前提,后端是前段完成情况的具体反映,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根据建筑工程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对于建筑立项、图纸设计、预算、合同等列为前段,而在施工以及竣工验收阶段可以设为中段,而在后面的维护则可以设定为后段。这三个阶段缺一不可。但是目前在建筑经济活动中前段和后段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脱节现象较为严重,造成建筑经济价值前后差距巨大,因此我们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应该强化这种串联监控的意识,来做好每一个阶段的工作,真正做到前者限定后者,而后者能够反映前者。

2.3市场导向原则

市场导向原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就是时效性原则。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筑相关的资源比如材料、人力成本、环境、以及设备等都会存在明显的时效性。时间和效率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关系,可能在这个时间段,建筑经济产生的经济效益以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非常好,但是在另一个时间段,这三个效益却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其中经济效益就更是如此,因为市场需求的变化,自然会导致建筑经济效益的变化,因此我们在建筑经济活动中,应该坚持决策快、时间准、建设周期短以及见效快等基本原则,在技术上既不能够冒进也不能够落后,避免时机稍纵即逝的问题出现。从而影响建筑经济的三大效益。其二就是动态性的原则,因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筑经济效益是呈现一种动态性的基本原则,因为时间的变化会产生不同建筑资料以及成本等方面的变化,这反映出建筑经济是呈现一种动态的波动。因此就需要我们将建筑的经济价值预估到建筑产生之前,同时也包括建筑产生之后,尽量避免因为波动误差的影响造成整个建筑经济面临巨大亏损。从具体工作的表现上来说,就应该对影响建筑经济变化的建筑资源、空间以及人力等进行一定的预留。这能够进一步防范建筑经济的隐患,提升建筑工程的质量。

2.4其他原则

上述研究的三个基本导向原则是最重要的,当然除了这三种基本导向原则在建筑经济活动中,同样也存在着突出重点、主从有序以及先进先出等原则,在发生建筑经济活动时,都需要进行一下预估,然后再进行过程控制,事后审核,最后全面总结。进而为下一个建筑环节提供良好的提前。在和谐发展理念下的建筑经济工作应该是综合效益大于单一效益,主动控制重于事后总结,决策重于实施,时效重于先进。

3总结

建筑法论文范文3

英国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有着众多的工业建筑,它们是英国城市环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这些区域在二战后衰败、甚至废弃,成为英帝国衰败最直接的象征。20世纪80年代开始,英国政府积极推进城市复兴运动,对历史建筑实行登录制度,限制任意地拆迁行为,也加强了对19世纪工业建筑的保护。英国历届政府对其工业建筑的再利用都十分重视,1987年,政府颁布了为便于工业建筑再利用而采取的使用类别规则。规定在保护区内将建筑类型从一般工业级或者仓储级转变为商业级(ClassB1),不需要规划许可。使用类别规则这一举措为旧工业建筑寻找新的用途打开了方便之门。英国旧工业建筑的保护及再利用可根据其工业产生和发展的区域性特点,分为工业镇保护及再利用、港口码头改造、铁路沿线工业建筑改造等。萨尔泰尔镇(Saltaire,WestYorkshire)是一个典型的维多利亚时代的工业镇,是19世纪的慈善家提多斯•萨尔特(TitusSalt)为安置工人所建造的。现在这个小镇已被整体改造成休闲娱乐区域。区内的原主厂房SaltMill被改造成大型购物场所(见建筑视窗)和艺术画廊(见建筑视窗)。区内其他建筑则被改造成了零售、展览和咖啡休闲空间(见建筑视窗),而一些小型轻质波状屋顶的平房则被改造成区内设备用房。

18世纪随着对美洲贸易的快速发展,英国中部以利物浦(Liverpool)为代表的城市滨水地段进入发展的最盛期。阿尔伯特码头(Albertdock)绵延七英里,20世纪初一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但随着工业调整,阿尔伯特码头于20世纪50年代就彻底废弃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整个码头区域内的建筑被登录为I类建筑,废弃的码头逐步被改造成高标准的国家展览区和生活气息浓郁的城市文化核心(见建筑视窗),区内由仓库改造的泰特美术馆(TateGallery)(见建筑视窗)为码头复兴亮点。1835—1892年建设的老大西主线(theOldGreatWesternMainLine)是当时欧洲最大的铁路综合工程,沿途留有众多历史建筑群、桥梁和隧道,被视为征服自然的象征,被盛赞为“上帝之精彩铁路”。对于这样一条具有特殊意义的铁路线的保护,英国采取了节点式线性保护方式。而从斯威登镇纷繁的铁路线(见建筑视窗),可看出它无疑是大西线的重要节点。由于铁路的兴建,斯威登从默默无闻的小镇一跃成为热闹的集镇(见建筑视窗)。斯威登镇铁路沿线工业(SwindonRailwayWorks)建筑改造服务于普通百姓,对工人新村进行加建和修整美化,将原大西线铁路工人宿舍改造成为铁路博物馆(见建筑视窗),将原市政厅改为舞剧院(见建筑视窗),将原火车发动机厂改造为购物中心(见建筑视窗),该购物中心将许多原铁路工业繁荣时代的遗迹和文物保留了下来,并使其与新的购物环境有机结合。这些对原有铁路工业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使得当地人的生活条件有了新的改善和提高,同时也赋予小镇独特的魅力。

我国旧工业建筑保护与再利用方面的不足

对比英国的旧工业建筑保护与再利用,我国现阶段在该方面的工作仍存在问题。观念的转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前面提到的英国利物浦阿尔伯特码头改造的成功,就是将城市复兴同其工业文明时代的城市文化相联系,这种城市文化存在于其港口兴衰的历史中。工业革命时代“港口”的城市背景,赋予了码头从创立开始就具有的历史价值,而码头的再度繁荣会让人们重拾对城市文化的敬仰和追忆。反观我国,一直以来社会观念习惯把农业时代的文化遗存作为文化遗产来悉心保护,而将那些能够反映城市发展道路的旧工业建筑,视为城市和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包袱。直到近些年,我国才开始意识到它们对于唤醒城市记忆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保护和利用观念上的滞后,是造成我国旧工业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相对落后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原因。当前,处理旧工业建筑的方式虽不再是“一拆了之”,但还缺乏统一规划、统筹考虑的过程。

英国在进行旧有工业建筑保护及再利用过程中最突出的方面之一,就是将旧工业建筑以集群形式加以保护和利用。从保护利用单体工业建筑,到保护整个工业区域,形成“点、线、面”的保护利用模式。很多单体旧工业建筑本身在历史、社会和科研上的价值并不突出,但它们所构成的工业建筑群则有着很高的综合价值。这就要求决策者在对旧工业建筑进行保护及更新时具有全局观,在对其中的单体建筑进行保护及利用时,也要全面、整体的考虑,要保持和延续旧工业建筑群的协调和统一。保护并不是让旧工业建筑成为孤立于世的一种纪念物,而应是让旧工业建筑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积极地融合到现代生活当中,使它的生命得到延续。在对旧工业建筑进行保护与再利用的实践中,不仅要系统、整体地看待旧工业建筑本身的建筑实体资源,还要积极重视其所在环境中的人文元素。在英国,对原有工业建筑生产氛围的保留也是其成功的一方面。如英国阿尔伯特码头改造和斯威登小镇的保护与利用中,大量与旧时工业活动相关的物品被保留了下来(见建筑视窗),使之成为唤起人们对历史回忆的环境小品。在斯威登镇上还有当地的老工人们为来访者讲述发生在那里的工业故事(见建筑视窗),延续着一代又一代人对那段工业历史的回忆。我国当前在进行相关方面的保护与利用工作时,对建筑实体重视度较高,而对人文层面的内容则重视不够。缺乏对人文元素的关注,忽视了人们对旧工业建筑的情感触发和延续,不利于保护与利用的全民性参与氛围的形成。

旧工业建筑保护及再利用模式

在各国工业遗产保护的实践中,工业遗产保护性再利用的重点是应用于商业文化休闲设施建设。典型的保护及再利用模式主要有两种:社会型综合开发模式,主要是指从社会需求、社会公益出发对旧工业建筑进行保护和再利用,同时发掘和延续旧工业建筑的非经济性价值。对旧工业建筑进行原址保护,或改造为博物馆进行陈列展示,是在工业遗产保护中较为基本和常见的方式。原址保存或将其中的某些构件、遗存置于博物馆中,是保护具有历史价值旧工业建筑的最优选择。主题公园模式是针对范围较大,工业建筑遗存较为分散的情况下,对有较高社会和历史价值的旧工业建筑进行保护和再利用的模式。有些工业建筑遗产的环境特征鲜明,可以利用场地环境本身的形状、坡度、绿化、设备、机械构件等工业遗存,以及周围邻近区域的历史人文因素等,整合成为工业遗址公园,以此对场地内的工业建筑物、构筑物遗存或某些工业设备遗存进行保护和再利用。如德国西部鲁尔区的北杜伊斯堡工业主题公园(LandschaftsParkDuisburg-Nord)。#p#分页标题#e#

它是德国北杜伊斯堡的一个后工业景观公园,由德国景观设计师彼得•拉茨(PeterLatz)与合伙人于1991年设计,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纪念过去的工业。其原址是炼钢厂和煤矿及钢铁工业所在地。原厂于1985年废弃。公园设计与其原用途紧密结合,将工业遗产与生态绿地交织在一起(见建筑视窗)。如奥地利维也纳GasometerCity。该商业综合体由4个储气罐改造而成。这些储气罐于1899年兴建,曾是维也纳城市煤气供应的主要来源,也是当时奥地利先进科技的象征(见建筑视窗),直到1986年才真正“退休”。现在这里成为维也纳市政改造工程的成功典范,也代表了强调资源再利用的环保理念(见建筑视窗)。GasometerCity分别由让•努维尔(JeanNouvel)、蓝天组(CoopHimmelblau)、曼弗雷德•维德尔姆(ManfredWehdorn)和维尔汗姆•荷尔兹博尔(WilhelmHolzbauer)设计,在保存完好的4个高70m,直径60m,内部体积90000m3的硕大储气罐内建造(见建筑视窗)。这种对旧工业建筑的再利用方式不仅在西欧国家十分普及,在中国的一些城市里,也早已不是新鲜事物。如上海1933老场坊、上海八号桥、天津长江道C92创意工业园、北京798等。当艺术家邂逅旧厂房、旧仓库时,他们没有随意地破坏,而是着力于原有区域、建筑、材料的再利用,完成了对这些近代工业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

工业建筑自身价值及保护再利用的对策

基于历史保护目的的再利用模式,主要指前面提到的博物馆模式。这一模式通常应用于具有较高历史价值或科技价值的旧工业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用较为先进和专业化的保护改造手法对其进行再利用。在整治和改造建筑实体的同时,对建筑空间进行重新整合,并对其中的构件和构筑物进行有选择的保留,从某种意义上讲,使之成为一件诉说历史的展品。通过这种模式,我们可以对这类建筑遗存做到最小干预,最大利用。基于精神纪念的再利用模式,为了留住对某些历史事件的记忆、保留怀旧感或进行历史教育,而对旧工业建筑进行再利用,除指前文所提到的博物馆模式之外,还包括主题公园模式等。该模式主要应用于历史社会价值及美学价值较高的旧工业建筑或构筑物,对原有旧建筑的现状要求不高,利用较为灵活。这种模式使得许多功能性较差的工业建筑遗存焕发了青春。该模式主要应用于具有较好社会价值以及一定历史价值,且所处城市地理位置较为重要的旧工业建筑。基于盈利为目的的再利用模式,大多表现为将旧工业建筑转化为出租式办公、创意工作室、娱乐中心、酒吧以及大型商业综合体等。由于以盈利为目的的这种改造,大多会依据新功能和新需求对原有工业建筑作出较大调整,所以,大多在历史保留要求较低的旧工业建筑中应用。该种模式在充分利用旧有工业建筑的同时,又节约了成本,且投资周期较短,由于旧工业建筑存在时间较长,周边环境条件较为成熟,故区位优势较为明显。

建筑法论文范文4

面对严峻的形势,我国自十一五以来逐步加大了节能减排的工作力度,提出了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明确了发展绿色经济的方针。在我国,发展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是实现绿色经济的重要方面。对于绿色建筑概念的理解有很多种,通常认为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物的规划建设和运行管理等所有阶段,尽量节约资源和能源,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建筑污染的目的。2006年颁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绿色建筑的定义: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约能源、节约土地、节约水资源、节约材料),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的概念源于“建筑节能”,建筑节能一般是指建筑的建设、运营等环节中的节能,侧重于材料和综合用能的节约,而绿色建筑的概念则比建筑节能更为宽泛。从建筑的生命周期来说,包括从规划设计开始到后期的建设运营等过程;从与环境的关系来说,绿色建筑更侧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以及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总的来说,绿色建筑应该是提供最佳环境且对环境影响最小的建筑。

2绿色建筑的外部经济性分析

绿色建筑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全国各地绿色建筑工作发展情况参差不齐,往往存在着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一头热”,而在开发商、消费者等市场主体那里“遇冷”的情况,这种发展的不均衡性和推动实施的难度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推动绿色建筑发展需要解决的是经济的外部性问题。依据经济学的原理,如果自然资源没有被过度使用,不存在自然垄断,也没有经济外部性等问题的情况下,社会资源的配置会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实现最高效率。但如果存在经济外部性问题,这种资源配置的平衡就会被打破。所谓经济外部性分为两类,一类是外部经济,另一类是外部不经济。根据一般规律,市场会优先甚至过度生产外部不经济的产品,而外部经济的产品则会出现生产和供货的不足。绿色建筑则属于典型的外部经济的产品。当边际内部收益曲线MPB与边际成本曲线MC相交于a点,此时价格为P1,产量为Q1,但这个产量并不是社会最优产量,因为绿色建筑生产行为所带来的“外部收益”没考虑在内。考虑到绿色建筑的“外部收益”,于是产生了如图所示的第2条需求曲线,即边际社会收益曲线MSB,当边际社会收益曲线MSB与边际成本曲线相交于b点时,价格为P2,产量为Q2,此时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正是由于绿色建筑外部经济性的存在,在缺乏其他调节措施的自然状态下,绿色建筑产品的供给总是倾向于低于社会需求,达不到社会最优产量。另外,绿色建筑的外部经济性和良好的外部效益产生于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也就是说,开发商等绿色建筑的生产方作为投资人和成本承担者得不到所有的外部效益,造成了内外部收益和成本之间的差异。用公式表示如下:内部收益(成本)+外部收益(成本)=社会总收益(成本)因此,在没有外部干预或调节的情况下,生产者得不到外部收益,也不愿意付出额外的成本,提供绿色建筑产品的积极性则不高。

3解决外部性问题,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调节措施

完全依赖市场机制解决绿色建筑发展的问题显然是收效甚微的,在现阶段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或许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方法和途径,来补益和调节市场机制的不足,通过行政手段的干预、新技术的运用、经济激励的实施解决绿色建筑外部性的问题,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

3.1加快推动绿色建筑政策法规的建立

从世界各国发展绿色建筑的经验来看,绿色建筑理念的深入人心不是一蹴而就的,基本要经过节约能源资源—关注生态和自然环境—环境量化—法律法规强制等4个阶段。我国在推进绿色建筑发展方面的立法工作还比较滞后。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建筑法》等法律对绿色建筑的界定和描述不清晰,建设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关于绿色建筑的规章制度缺乏强制性。立法工作首先国家层面要重视,其次政府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促进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工作走上法制化道路。与我国相比,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对绿色建筑进行研究和实践,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推动绿色建筑工作。以英国为例,英国是目前世界上政府强制推行绿色建筑的国家之一,从2002年开始,先后颁布了《欧盟建筑能源性能指令》(EnergyPerformanceofBuildingsDi-rective2002/91/EC)、2004年的《住宅法》(HousingAct)、2008年的《气候变化法案》(ClimateChangeAct)、《建筑能效法规(能源证书和检查制度)2010》【EnergyPerformanceofBuild-ings(CertificatesandInspections)andRegulation】、《能源法2010》(EnergyAct2010)。此外,美国、德国、日本在绿色建筑政策法规的建立方面都有很好的做法,有效推动了绿色建筑的发展。我国现行的《建筑法》和《节约能源法》中对绿色建筑未有涉及,虽然有关于建筑节能方面的规定,但表述比较模糊和笼统,基本是原则性的规定,可操作性不强。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应当加快推进绿色建筑政策法规制定的进程。因此,首先应提请全国人大,对《建筑法》和《节约能源法》这两部国家法律进行补充和修订,根据当前绿色建筑的发展情况和实际需要,增补相关内容,以规范和约束绿色建筑工作的发展。其次,为了明确和细化绿色建筑相关的管理政策、奖惩措施、管理结构等,应制定《绿色建筑管理条例》,由国家住建部会同发展改革委员会、环保等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国务院审核并颁布实施。其他相关的部门规章、配套政策文件也应当根据绿色建筑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修订和更新,增强实际的可操作性。

3.2推动绿色建筑相关新技术的运用

首先,提高对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的认识和关注,引入全生命周期成本和收益的概念。根据美国国家标准委员会的数据显示,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的成本有75%发生在运营和使用阶段,在此之前的设计、施工等建设阶段成本仅占25%。引入全生命周期成本和收益的概念后,对建筑物经济性的评价覆盖了其策划、设计、建设、使用、维护甚至拆除的所有费用,更加客观和全面。而绿色建筑一般具有初期投资大,而运行、使用成本较低的特点,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去评价绿色建筑无疑是十分有利的。其次,推动建筑工业化进程。据统计,我国建筑能耗约占总能耗的30%,传统建筑方式下,工期长、能源和材料消耗多、扬尘和污染严重、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关键在于依靠机械化装备和信息化管理,减少现场湿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集中工业化生产建筑部构件,降低建造过程中的综合损耗,可实现节能、节水约30%;通过标准化集成和生产,降低材料损耗,可实现节材20%-30%;与传统施工方式相比,可大幅节约人工和缩短工期,现场建筑垃圾可减少60%-80%,降低建筑施工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可以说,建筑工业化与绿色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要求不谋而合,同时实现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加强环境保护的目的。因此,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应当与推动建筑工业化进程相提并论,从而转变传统的粗放型的建筑业生产方式,实现建筑业发展的绿色目标。与建筑全生命周期理论和建筑工业化密切相关的还有BIM(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技术的运用。BIM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集成了建筑工程项目中所有相关信息和数据,是对整个项目的数字化表达。他可以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各领域得到应用,能够为绿色建筑的设计、施工、运营中的能耗、环境的分析和评估提供依据,实现合理用能、节约用材、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的目的,同时可以提出一整套合理用能与降低能耗的技术方案,并对绿色建筑的监测、评价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随着BIM技术研究和应用的不断深入,对绿色建筑的发展也将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3.3实施有效的经济激励

建筑法论文范文5

升板法工程施工中,柱子不仅具有承重功能外,还能在提升阶段发挥导杆的作用,因此柱施工质量关系到整个升板工程质量,同时也是提升过程安全的保障。这就需要确保柱施工质量满足施工要求,同时符合抬升楼板荷载。在柱施工阶段,应该保证施工现场的场地平整、坚固,同时做好施工现场的排水工作。对于较长的支柱,在制作过程中可以分段进行。现阶段,对于上节柱制作有两种方式。第一种,可以采用现浇法,就是在楼板、屋面板提升到下节柱的顶端位置时,将提升设备拆除,然后将屋面板当做施工平台,进行上节柱的浇筑,等到上节柱混凝土得到一定强度后,再进行后续的升板施工;第二种是预制上节柱,就是事先在地面进行上节柱的预制,然后待楼板、屋面板抬升到下节柱顶端位置时,在屋面板上利用小型的起重机进行上节柱的吊装,然后将两节柱进行连接。另外,在柱施工过程中,也可以采用柱滑膜与升板技术结合的方式,保证接柱质量。

2升板法施工工艺———板工程施工

板工程是升板法施工中重要的环节,包括板预制、板提升以及板固定。

(1)板预制。建筑工程预制板施工一般是将地坪当做胎膜,采用一次重叠浇制法完成屋面板与楼板浇制。这就需要保证地坪平整坚固,同时将柱孔附近胎膜标高误差控制在2毫米以内,尽可能减少搁置差异。具体施工时,需要事先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包括平整与加固地基,如果忽视了准备工作的重要性,很可能对施工质量造成影响,同时也会延误工期,造成施工成本增加。在浇制板前,需要做好板与板、胎膜与板之间的隔离层施工,避免板与板之间发生粘结现象。一旦板与板之间出现粘结,就必须进行重新浇制,不仅延误工期,还会提升施工的难度,给施工单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板提升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提升差异,同时确保整个提升过程的稳定与可靠,其中提升差异也被成为升差,是建筑工程升板施工中重要的设计指标。通常来说,应该将升差指标控制在10毫米以下,这样就能保证板搁置差异小于5毫米。另外,在提升过程中必须保证各台提升机采用统一的提升速度进行同步提升,避免在提升过程中吊点出现支座沦陷等问题,防治梁内产生附加弯矩。经相关试验表明,梁附加弯矩会随着升差增加而变大,当附加弯矩到达一定极限时,就会导致提升过程中板开裂。特别是如果单点升差过大,会导致改点周围出现严重的裂缝。此外,升差太高也会影响提升机吊杆内力,到达一定极限时会使提升机处于超负荷运行中,对提升机设备造成损坏。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的存在,需要严格按照提升规范进行相关操作,做好提升前各项计算与准备工作,尽可能较小升差。现阶段,控制升差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标尺法、起重螺母旋转数控制阀、起重螺母上升螺距数控制阀、数控法、光电管控制法、激光控制法等等。在实际施工中,需要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结合施工工艺要求,选择合理的控制升差方式,确保施工质量。同时,板的提升项目中,需要严格控制提升顺序,保证提升阶段柱稳定可靠。首先,在提升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每层板间距,控制柱自由长度;其次,坚持操作方面的原则,尽可能选择吊杆与螺杆拆卸次数较少的方式。

(3)板固定。当楼板被提升到预计位置时,为了控制搁置差异,需要利用厚度在5毫米以下的垫块对搁置差异进行相应的调整,将板搁置差异控制在5毫米以下,确保板平面位移小于30毫米。对于普通的后浇混凝土柱帽施工,需要在提升板到设计位置时,在板底部提升柱根部绑扎钢筋,同时进行模板的组装,然后利用楼板上预留的灌注孔进行混凝土浇筑;对于无柱帽节点,可以采用两种方式进行固定,包括承重销及剪力块。其中,承重销节点。用加强焊接的工字钢插入柱的预留就位孔内作为承重销,以销的悬出部分支撑平板,板与柱之间另用楔子楔紧和焊牢。剪力块节点。采用机加工斜口楔铁作为板柱传力构件。剪力块节点中的承剪预埋件和剪力块应能承受全部的荷载设计值,并应分别对承剪预埋件、剪力块进行抗剪个具备承压以及对个链接焊缝进行承载力验算。

3建筑工程升板法施工安全措施

建筑工程升板施工过程,特别是提升阶段存在一定的安全危险,需要保证支柱的稳定性,防治失稳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笔者根据多年的建筑施工经验,现提出升板施工过程有效的安全措施:

(1)提升前需要对支柱在各提升阶段稳定性进行相关验算,并且严格按照提升规范进行操作;

(2)在提升三层及以上楼板过程中,需要保证最上两层半中的一层楼板能够与每个桩进行交替楔紧;

(3)在水平方向上,设置水平支撑,与周围坚固的建筑物进行拉结,保证提升过程的稳定性;

(4)如果在大风天气进行施工,需要设置临时固定措施,用缆绳将高层板四周固定;

(5)提升过程中,需要在板四角悬挂线锤,如果线锤同时向一个方向移动,说明提升不同步,需要通过拉缆风绳、架设临时支撑等措施进行处理。

4总结

建筑法论文范文6

关键词:建筑工程分包合同法律问题

近些年以来,建筑行业一直都保持着较为良好的发展势头。然而,各种类型安全事故的出现,工程延期现象比较严重,农民工工资的发放不够及时等等,都是建筑行业一直存在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建筑行业的发展。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总承包人在分包或者转包过程中没有进行严格的审查,相关法律也缺乏足够的约束,这就给建筑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将具体的案例汇总分析可以得出,建筑工程的相关纠纷呈现着不断上升的趋势,这应当引起法律工作者和有关人士的足够关注。所以,将理论分析与实践调研结合到一起,我们应当将与建筑工程分包有关的法律规范都整理起来,详细分析这些法律规范的现实性,将实践需要和法律规范更好地结合到一起,进行合理的调整,更好地弥补法律规范中存在的漏洞,从而有效避免相关法律风险的发生。

一、建筑工程分包法律风险分析

(一)与工程质量相关的纠纷。在建筑工程具体的分包过程中,总承包者往往都会将自己承包下来的项目分包给多个不同的企业共同完成,但对于这些企业的施工水平、工作人员专业能力以及专业技能证书的持有情况都没有精确全面的了解。在经过层层分包下来,总承包者为了弥补在前期投入的资金,就会扣留部分工程款,而具体的施工单位也会从其中留出预期的利润和税费,这就使得最后用于施工的人力费用、材料费用和其他相关费用远远达不到预期的数额。在施工过程中,施工者就会在材料选择、工程质量方面有所折扣以满足各方的利益需求,这就为日后安全事故的发生埋下了重大隐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程质量。[1]

(二)与工程延期相关的纠纷。在施工过程中,有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到工程项目的完结时间,工程延期的现象也会时有发生。而在建筑工程分包过程中,这些不确定因素就会成倍增加。一方面,在多层分包之下,总承包者对工程项目提出的要求、目标和具体问题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够完全传达到具体的施工单位,这就增加了很大的沟通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耽误了很多时间。另一方面,工程款也会由于分包层级过多而需要经过很多手续和程序才能够发到施工单位和每一个工人手中。这些问题都会导致工程的延期以及管理问题的发生。[2]

(三)与建筑工人工资相关的纠纷。一般来说,劳务单位往往都会与总承包者签订有关工人劳动时长、工资等事宜的合同,而并不是与具体的施工单位签订这一合同。而工人就会与劳务单位签订合同,从而接受劳务单位的分配来到工地进行工作。在多个层次的分包之下,无论是资金,还是有关信息的传递,都会有所延迟,消费比较大的时间成本。随着这些现象在建筑企业当中是比较常见的,但却给劳务单位带来了很大的工作压力,经常出现工人在工地中工作比较辛苦,却没有及时收到工资的情况。这不仅会使得工人出现不良情绪,对劳务单位和工作任务都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更严重的是,工人可能会将这些负面情绪带到工作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率。[3]

二、建筑工程施工违法分包的困境

(一)有关立法还不够完善。从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来看,已经有多部有关建筑工程的法律法规出台,形成了有关建筑工程的法律规范体系。但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些法律法规在适用上存在着很多问题,有关立法还不够完善。一方面,在具体的语言表达上用语比较模糊,所规范的内容也不够全面;另一方面,充斥着大量原则性的条款,在司法实践中往往起到较强的宣示性作用,却缺乏实用性,无法落实到具体事例中。这就给某些施工单位利用法律漏洞提供了机会。

(二)法律文件的标准不一。除了法律以外,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也是与建筑工程有关的最主要的法律文件。然而,我国幅员辽阔,各个省市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制度在某些问题的规定上可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甚至不同地区的规范条款和司法判例存在着明显的矛盾之处,这就给司法实践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这一现实情况不仅给施工单位具体工作的落实和开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还会使得部分施工单位利用规章制度上的漏洞之处,进行违法活动。因而,法律文件的标准不统一是建筑工程施工违法分包面临的最主要的困境之一,地方各级立法部门应该积极采取措施予以解决。[4]

(三)法律规避现象时有发生。为了避免受到法律的约束和制裁,部分建筑工程的管理者还会采取其他措施来钻法律的空子,从而为自己和单位谋取不正当的利益。例如,做两份合同往往是规制法律约束的有效手段,也就是所谓的“阴阳合同”。其中,阳合同可以用于向社会各界公示并在主管部门进行备案,而阴合同就是用于各方具体利益的分配和相关问题的解决。虽然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会有各种类型的合同存在,但其主要目的都是解决成本投入、利益分配和风险负担等重要问题。总之,精心设计各类合同以规避法律约束主要就是为了获得利益的最大化,建筑工程分包过程中涉及到的各级单位都会在利益的驱使下采取各种手段避免受到法律法规的约束与规制,法律规避的现象因此就会时有发生。

三、建筑工程分包合同法律问题的具体解决途径

(一)加强对建筑工程分包资质的审查工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出台以后,最高法推出了一系列的司法解释,其中就有专门针对建筑工程合同的部分。在司法解释第一条中,就明确规定了违法分包合同的效力问题,更加清晰了我国司法机关对违法分包问题的否定性评价。另外还规定了实际施工单位享有代位权,当转包人或者违法分包人没有积极行使相关权利时,实际施工人就可以代位向发包人行使,这在很大程度上就保证了实际施工单位和工人的合法权益,减少了违法分包行为对工程开展和工人合法利益的侵害。总之,严格遵照法律规定,坚决避免非法转包和违法分包这类现象在建筑工程的工作中出现应当成为建筑工程发展与运行的重点任务。因此,应当加强对分包者施工资质的审查,只有具备一定的经营资质和等级条件的企业才能够成为分包方。在源头处对分包方的营业资质进行规范,能够有效地解决工程质量等问题。另外,为了在最大限度上避免缺乏相应资质或者根本没有资质的企业单位进入到建筑行业当中,各个主管部门之间应当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也应当以相应的资质作为基本依据,倘若超过了资质所能承担的内容和范围,就不能进行相应活动和项目的建设和开展,更不能为了开展项目而利用其他有资质企业的名义进行经营。总之,想要有效地对建筑工程分包方进行管理,首要任务就是审核分包方的施工资质,从而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和经营管理奠定一定的基础并提供充足的保障。

(二)建构建筑工程分包的有关检查制度。在前文中,笔者已经简要地分析了建筑工程分包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和目前的法律困境,为了有效地缓解或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应当建立统一的体系和标准,并以此开展建筑工程分包的检查和监督工作,建立较为健全完善的检查制度,从而使得建筑工程分包工作的开展更加科学、规范。在相关司法解释中规定,对于工程质量问题,发包人应当承担一定的过错责任,这就使得发包人在分包过程中会依法办事,严格审核分包单位的资质,避免在后续出现工程质量问题时承担责任。在各个相关部门以及建筑施工单位的共同努力,分包检查制度一定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和价值。因此,想要使得建筑工程分包工作的开展更加规范科学,建构有关检查制度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应当建立起对于建筑工程分包工作检查监管的总体框架,使得各省市地区之间能够形成统一的检查标准,使得检查监督工作的开展更加统一化、规范化。另一方面,还要从具体的施工实践出发,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建立起建筑工程分包运行的制度,各个部门之间做好沟通和配合工作,积极采取措施共同助力于相关制度的构建和落实。

(三)建立建筑行业诚信平台。从具体的实践情况来看,在建筑行业中诚实信用原则并没有全面落实并得到各单位的认可和遵循,相关的制度发展和体系建设仍然有很多不足之处。因此,建立建筑行业诚信平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2005年,已经有相关文件出台,对于从政府的角度出发来评价建筑行业内各企业的信用有着关键性的作用。通过进一步深化落实建筑行业诚信平台的构建,能够基本建立起建筑行业在诚实信用方面的发展目标,并在不断的探索与研究中形成具体的问责制度,将责任落实到各个相关部门和建筑企业身上,并将所有的工程项目都纳入到诚信平台的监管中来,对于没有进入到监管平台中的工程项目,不允许其进行施工。通过建立起这一诚信平台并加强监管机制的落实,不仅能够有效地强化社会和政府对建筑行业中各个工程项目的监督与管理,还能够确立起一人一岗的责任落实机制。另外,在诚信平台建立过程中,也可以将目前一些运行良好的平台也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起一个综合性更强、覆盖面更广的诚信信息平台。利用这一平台的监督机制,各类分包的违法行为都能够得到有效的监督,从而使得建筑工程分包工作的开展更加规范化和秩序化。

四、结语

综上可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建筑行业分包的法律问题一定会凸显出来。从具体的实践情况来看,分包的较高效率与良好效果即将成为建筑行业最主要的选择,而注重建筑工程分包的法律风险并积极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则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建筑工程的总承包者不仅应当进行好自我管理工作,还要加强对分包单位的管理和监督,在最大限度内避免违法行为的发生。另外,还要加强对相关法律规范的学习和钻研,在对项目工程进行更好地管理和经营的同时,也能有效减少法律风险,逐渐提升建筑企业的工程质量和经济收益。

参考文献:

[1]付英.建筑工程分包合同管理实施策略[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0(03):296-297+300.

[2]孙小桐.我国建筑工程分包合同法律问题的研究[J].经济师,2020(03):68+70.

[3]王双兴.建筑工程分包方管理法律风险研探[J].法制与社会,2020(33):60-61.

建筑法论文范文7

(一)当前金融学科发展的特点

1.金融学科微观化发展趋势凸显。

金融的范畴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金融的宏观层面主要研究货币的流通、信用的授予以及汇率等,包括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等课程。金融的微观层面主要研究与资本市场有关的运作机制,包括证券投资学、公司金融、金融风险管理等课程。国外经济学界通常认为金融的范畴是指金融的微观层面。从过去几十年金融学科的发展看,宏观金融理论创新比较少,发展已相对稳定,而微观金融理论创新不断,发展较快。1952年马柯维茨提出的资产组合理论成为现代微观金融学的标志和整个现代金融理论的奠基石。1958年米勒和莫迪利亚尼提出的MM定理奠定了公司金融这门学科的基础。20世纪60年代,夏普、林特纳和莫辛分别独立提出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1973年布莱克和斯科尔斯提出了期权定价模型。20世纪80年代,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兴起。这些微观金融理论的提出导致现代金融发展的微观化趋势更加明显。

2.金融学科发展面临金融创新的挑战。

金融业是高风险的行业。金融机构为了规避风险和向客户提供优质服务,需要不断进行创新。20世纪60、70年代,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创新来逃避金融管制和规避市场风险。20世纪80年代,金融创新的步伐日益加快,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金融创新产品如期权交易、互换交易和远期利率协议等不断推出。20世纪90年代后,资产证券化产品和信用衍生品规模不断膨胀,成为2008年金融危机的重要诱因。除了新的金融工具不断被推出,金融体制也开始创新。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金融自由化浪潮的持续,美国等西方国家普遍放松了对国内金融市场的管制,持续多年的金融分业经营格局退出,混业经营成为趋势。金融工具和金融体制的创新,需要与其相适应的金融理论指导和金融技能支撑,也对金融学科发展和金融教学提出了挑战。

3.金融学科知识和技能更加市场化。

金融的重要功能是使资金从盈余方向短缺方转移,实现资金融通。资金融通存在间接和直接两种方式。间接融资是指通过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进行融资。直接融资是指通过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双方直接实现资金融通。当前,银行间接融资在我国占主导地位,而美、英等一些发达国家通过金融市场的直接融资占主导地位,其市场主导型的模式在全球逐渐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多年的金融业发展,我国金融市场逐步完善,货币市场、多层次资本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风险投资市场等不断建立。这些市场的建立不仅为融资者提供了多途径的市场化融资方式,导致市场化的金融活动增加,而且市场化的金融产品也越来越丰富。这就要求教师在金融教学中向学生传授更加贴近金融市场的金融知识和技能。

(二)当前金融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师生教学缺乏互动。

目前我国金融学课程教学模式一般是教师上课放PPT和讲授理论知识,学生听课和记笔记。由于金融学课程理论性和逻辑性强,教师按照教材的章节内容平铺直叙地讲授,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学生课堂学习也容易感到疲倦,并且由于不能和教师互动,导致对课堂听到的金融知识缺乏深刻和形象的理解,习惯于死记硬背。期末考试前,学生往往会要求教师划复习重点,考前突击背。考试结束后,学生又很容易忘记所学的金融知识。这样缺乏互动的教学,既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又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热情,不利于教学相长。

2.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随着金融创新的推进和金融市场的完善,金融学教学内容需要不断更新以联系金融市场实际和跟上金融学科发展,然而当前不少金融学参考教材内容跟不上金融学科发展。教材内容往往偏于理论和模型,而脱离具体的金融环境,陷于理论上侃侃而谈,缺乏实务指导。如货币银行学课程,内容多是比较宏观的货币理论与政策,教师课堂上往往也主要按照参考教材,周而复始地讲授这些多年不变的内容。如果不能把这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置身其中去感受,学生就只能简单记忆和理解,难以真正理解这些货币理论的实质。

3.教学不能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金融学作为一门应用经济学科,需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能力。然而当前教师教学重点放在讲授金融理论和模型上,缺乏指导学生如何把理论应用于具体的金融环境,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很难有机会身临其境地面对金融问题,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学生陷于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难以增强应用能力。由于微观金融的快速发展,微观金融理论往往从微观主体的行为决策分析金融问题,以计算机技术和数理模型为基础,运用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方法量化金融市场的波动与价格走势,对学生应用能力要求高。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模拟具体的微观金融情境,让学生参与进来,协助他们掌握一些实际技能,如风险管理、证券定价、金融产品设计、市场分析等。

二、建构主义理论及情境教学法内涵

建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其认为知识由个体通过自身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构建,即个体通过个人经历和与环境的互动逐步建立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因此,学习是一个主动处理信息的过程,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非常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的参与及体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四个部分:情境、协作、交流与意义建构。学习者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显然,基于这样的观点,建构主义反对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要求营造适当的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与协作中学习,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构建知识。建构主义非常强调情境在学生知识建构中的重要作用。情境教学法便是把建构主义理论应用到实际教学中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认为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从建构主义理想学习环境的四个组成部分看,情境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都有所不同。从两者的对比可以看出,情景教学法对教学的要求都是直接针对当前金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因此能更好地适应教学需要。

三、基于建构主义的金融学情境教学法实施路径与途径

(一)金融学情境教学法实施路径

首先,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在教学中,创设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教学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教师可以在教学开始时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使教学围绕该问题情境进行,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教师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把最近发生的新事物、新观点融入课堂,创设合适的意境。其次,协助学生自主性学习。教师要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和动手的机会。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培养必须经其自身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体验和操作实现,教师只能起协作的作用,不能代替学生自身的参与。为了传授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应该协助学生亲身体验和完成从知识和技能的“接触”到“理解”再到“掌握”的全过程。再次,参与学生互动交流。交流是教师协作学生学习和帮助学生意义建构的重要环节,对于推进学生的学习进程是至关重要的手段。通过交流,可以在互动中提高学生参与学习体验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学习体验中的问题,学生也可以获得教师的指导和协助,从而最终帮助学生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最后,促进学生意义建构。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其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就金融学来说,就是要帮助学生对自己切身体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有较深刻的理解和较熟练的运用。学生由于受自身能力所限,不一定马上能把情境体验中获得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教师这时可以深入浅出,通过一些直观的方法与途径,诠释这些金融知识的内涵,帮助学生达到知识内化和意义建构的目标。

(二)金融学情境教学法实施途径

1.通过提问方式组织情境教学。教师可以以提问的方式把学生带到实际情境中去感受和体验问题,使学生对课程内容发生兴趣。问题出现后,教师的教学内容和进程就可以围绕该问题展开。教师可以进一步采用设问、反问等形式来启发学生思考,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中帮助学生识别问题和解决问题。以金融风险管理课程为例,教师可以提出下面几个问题:金融机构主要面临哪些风险?房价的下跌会给银行带来什么风险?金融机构如何应对这些风险?通过这些问题,把学生引入风险管理的情境中,引导学生思考并得出自己的结论。

2.引入案例讨论开展情境教学。

教学中引入案例可以避免理论知识的枯燥无味和营造一个生动活跃的学习情境,增强学生理论学习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乐趣。教师可以在案例分析开始时,把学生分成3-5人的讨论小组,让小组成员就案例展开讨论,不事先下结论,在小组讨论中活跃气氛和培养思维。小组讨论结束后,各小组向大家综合展示讨论结果,包括讨论过程回顾、学习感悟等。以公司金融课程为例,教师在讲授兼并收购、投融资决策等内容时,可以利用一些公司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这样往往比单纯讲授理论效果好。

3.利用多媒体开展情境教学。

多媒体技术能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增加信息量,便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教师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可以化静为动,寓教于乐,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前在线教育发展迅速,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上的在线教育资源,如示范课件、纪录片、财经视频等。以本科金融学课程为例,教师在讲授相关内容时可以穿插播放央视大型纪录片《货币》和热播财经节目《财经郎眼》中的相关片断。学生对这些视频很感兴趣,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消化课堂教学内容。

4.通过金融实验室模拟与仿真训练开展情境教学。

建筑法论文范文8

1绿色工业建筑成为研究新热点

1.1绿色工业建筑是绿色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绿色建筑,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并且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我国现阶段发展的绿色建筑,还主要集中在民用建筑领域,还有大量的工业建筑在节能减排方面可能会有更大的潜力,因此,绿色工业建筑的理论和实践工作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近几年,我国每年新增建筑面积约10亿m2,其中住宅建筑约6亿m2,公共建筑近3亿m2,工业建筑有1亿m2。但在建筑工程投资额方面,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分别占53%和43%,虽然工业建筑量比例不算太大,但其工程投资额却超过了民用建筑。

1.2发展绿色工业建筑对我国更为迫切

应该看到,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处于后工业时代,经济结构中,最大的是第三产业,工业只占较小的一部分。而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进程中,工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并且在可见的数年内,工业仍然是我国经济结构中最大的产业。同时我国正处于工业化阶段,工业行业多,技术与工艺各企业参差不齐,高污染、高能耗产业仍将在一定时间内存在。这些我国都与西方发达国家有所不同,使得绿色工业建筑在我国的发展更为迫切。同时,在我国发展绿色工业建筑,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东西,更应该根据我国的国情,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走自己的绿色工业建筑之路。因此,工业建筑在我国仍然会大量兴建,其产生的资料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等问题仍会有增无减。如果不果断采取措施,避免工业建筑的大量盲目随意兴建,那么因此产生的问题将成为我国业已脆弱资源、环境的难以承受的问题,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也将深受影响。

1.3发展绿色工业建筑是实现制造业强国的必由之路

我国发展绿色工业建筑是形势所需,是实现工业强国的必由之路。当前,在我国经济结构中,高污染、高能耗、高费水的“三高”企业还占较大比重,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得我国能源消耗总量在世界上的比重,已大大超过经济增长总量在世界上的比重,难以持续。“三高”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也使资源环境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工业建筑领域也应引入绿色建筑理念,在设计中予以注重和改进,体现绿色与环保。这对于我国的节能减排任务的完成、降低我国制造业成本、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以及我国制造业强国战略的实现,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2工业建筑的特点

要发展绿色工业建筑,首先应了解工业建筑的特点。工业建筑的设计前提是为了满足工艺需要,因此,与民用建筑相比,工业建筑有其显著的特点。

2.1建筑结构不同

生产工艺不同的厂房具有不同的特征,但大多具有跨度大、单体面积大、层高大的特点。工业建筑内部空间较大,这主要是因为建筑内生产设备多而且尺寸较大,并配有多种起重运输设备,还有的车间要加工巨型产品,通过各类交通运输工具。如有桥式吊车的厂房,室内净高在8m以上;万吨水压机车间,室内净高在20m以上;有些厂房高度可达40m以上。

2.2污染物排放量大,室内环境较差

民用建筑室内污染物主要为装修材料散发的挥发性有机物和人体散发的代谢产物,而工业建筑内的污染物则要复杂的多。具体的生产工艺复杂多样,排放污染物种类也是千差万别,并且污染物排放量大,不仅有废气,还有废水和废渣。这些污染物的排放不仅对周围环境造成巨大的污染,更会严重影响室内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此外,工业建筑内的噪声水平一般也是较高的。

2.3能耗高

工业建筑由于体形系数大、层高大、窗墙比大、建筑保温性能重视不够等因素,使得工业建筑一般比民用建筑单位面积能耗高。同时,用于污染物排放量大,其换气次数一般都比较高,且工业建筑大多是24h连续运行,使得其建筑能耗水平更显著高于民用建筑。工业建筑由于采光、通风等要求,大多采用组合式侧窗、天窗,使屋面排水、防水、保温、隔热等建筑构造的处理复杂化,技术要求比较高。

2.4各种资源浪费比较严重

在工业建筑内,各种资源的浪费比较严重。首先大规模的资源对于工业行业而言,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进行工业生产,各种小规模的资源浪费通常不被看重,认为这对企业效益的影响微乎其微。其次,工人的节约意识淡薄,节约行为不能带来个人经济利益。这些都导致工业建筑内跑冒滴漏严重,材料利用率低。

2.5室内环境参数控制精度高

民用建筑室内环境对温度、湿度、洁净度等参数都有一定要求,但控制精度都要求较低,将参数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即可。但在工业建筑内,控制参数虽不多,但大多控制要求高。工业建筑的这些特点,都与民用建筑有着显著的不同,因此,在发展绿色工业建筑时,必须考虑到这些特点,同时,紧密结合具体工艺要求,才能实现工业建筑的真正绿色。

3绿色工业建筑发展要点

由于工业建筑在设计理论、结构、能耗等多方面与民用建筑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在绿色工业建筑的设计与发展方面,都会有很多的不同。我国正处于工业化阶段,要发展绿色工业建筑,应根据工业建筑的特点,将民用绿色建筑的理念,移植到工业领域。

3.1科学总体规划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大,土地资源越来越成为稀缺资源。绿色工业建筑应优化设计,节约耕地资源。应在总体布局、规划选址、工艺流程、工业生产中人流和物流等多方面进行优化设计,尽量使工厂紧凑、高效。在进行科学总体规划时,一个总的基本原则是应考虑到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工业建筑功能的差异,不能生搬硬套搞“一刀切”。应根据绿色工业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资源情况、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等影响因素,进行科学的总体规划。

3.2建筑结构保温

为了实现建筑节能,在民用建筑领域,国家出台了数个节能规范,对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最低限值进行了规定。但在工业建筑领域,传统结构设计考虑的大多是结构受力方面(车间内大多设计有天车),而保温性能则考虑较少。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集约型发展模式将取代传统工业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因此,对建筑热负荷影响最大的围护结构保温问题,理应受到重视。但在选择围护结构保温性能时,还必须要考虑工业建筑所在地的气候情况。如我国北方地区年平均气温低,则对工业建筑保温性能要求高;在我国的南方地区,考虑更多的可能是夏季的隔热,因此,建筑围护结构的热阻值则不宜过高,以降低围护结构成本以及建筑夜间的散热。

3.3通风和遮阳设计

由于工业建筑内部存在较多的余热、余湿及粉尘、有害烟雾等污染物,通风系统对于工业建筑而言意义非常重要。自然通风不需要消耗动力,节省能源,节省设备投资和运行费用,因而是通风方式的首选。但自然通风与室外气象条件密切相关,难以人为控制。这就要求在工业建筑设计时,做好室外气象参数的调研工作,根据建筑内的热压情况,缜密计算,并利用通风领域的新技术和研究成果,如分层通风技术、置换通风技术及计算机模拟技术等,实现通风效果与节能的平衡统一。由于设计有通风及采光系统,工业建筑的窗墙比一般都比较大,但这将易造成夏季工业建筑得热量过大(特别是西晒围护结构),车间温度过高。为此,可通过优秀的遮阳设计,在保证通风以及采光系统的正常运行下,有效降低工业建筑夏季得热量。

3.4工业余热的利用

长期以来,我国工业行业能源消耗高、利用率低,除了生产工艺相对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因素外,工业余热利用率低也是造成能耗高的重要原因。我国能源利用率仅为33%左右,比发达国家低大约10%,50%以上的工业耗能是以各种形式的余热被直接废弃。我国现阶段的节能减排工作,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就是对现有工业行业的节能改造。但这种改造是后期的一种“被动式”节能,对于新建的工业建筑,如果能在设计阶段,就对各种余热利用予以考虑,让其进入工艺生产流程,其效果要远比后期的改造要好。

3.5污染物排放

降低工业行业的污染排放,是我国节能减排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绿色工业建筑是绿色的,那必然是生态的,是无污染排放或者低污染排放的。因此,绿色工业建筑必须靠精心设计、依靠科技进步的力量,采用低排放新设备及新技术应用等措施,使其在气候变化、生态系统、水资源、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地区环境、人体的潜在危害等影响方面做到最优,环境影响最小。

3.6完善评价体系

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工业建筑评价体系是发展我国的绿色工业建筑的前提和关键,对积极引导大力发展绿色工业建筑,促进工业行业的节能减排和降低工业生产成本,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推动我国绿色工业建筑的发展,规范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识,我国建设部组织有关单位编制了《绿色工业建筑评价导则》,作为开展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指导我国现阶段绿色工业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管理的依据。这方面的工作才刚刚开始,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完善和实施。

4结语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阶段,工业行业多,技术与工艺各企业参差不齐,高污染、高能耗产业仍将在一定时间内存在。但我国的资源及环境承受能力已达到极限,使得发展绿色工业建筑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工业行业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按照国家节能减排工作要求,工业领域十分重视绿色工业建筑的发展,对如何做好绿色工业建筑的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和运行管理提出了迫切要求。但应该看到,绿色工业建筑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还不长,在该领域基于我国国情的研究还非常有限,这都需要广大科研、设计、管理等各领域的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作者:李洪欣 沈超 于小婷 李国顺 单位:郑州大学土木学院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人文社科系

第二篇

1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发展

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建设总体上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但发展较快。目前,国内较权威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有《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这是我国第一部生态住宅评估标准;为了实现把北京2008年奥运会办成“绿色奥运”的承诺,清华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14家科研机构,2002年联合立项“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研究”课题,2004年结题,成为国内第一个有关绿色建筑的评价、论证体系;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建设部于2006年了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这是我国第一部从住宅和公共建筑全寿命周期出发,多目标、多层次地对绿色建筑进行综合性评价的推荐性国家标准。但我国目前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主要针对民用建筑(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尚未涵括工业建筑。虽然工业建筑量只占总建筑量的15%左右,但其工程投资额却占到53%。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进程中,工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一定的比重。现在工业建筑正在全国各地、特别是各地工业园中大量兴建,为避免工业建筑再走高耗能、高污染,再走节能技术改造的民用建筑老路,就必须首先建立和完善绿色工业建筑评价体系,以引导我国工业建筑向着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绿色工业建筑的绿色评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评估体系建立过程中需要解决好一系列的问题。

2绿色工业建筑评价体系的问题分析

2.1立足国情,走自己的路

在国外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中,有对于绿色工业建筑的评价部分。其做法是在公共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工业建筑的特征,专门编制了一个绿色工业建筑的评价标准。如英国的BREEAM,在后续版本中推出BREEAMINDUSTRIAL,专门适用于工业建筑。国外在绿色工业建筑方面的评价方法,都是根据国外的工业建筑的实际情况建立的,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所在国家工业建筑的评价问题,但对于我国,直接采用国外的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并不一定能很好地解决我国工业建筑存在的众多问题。应该看到,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处于后工业时代,已经将高污染、高能耗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工业方面保留的都是高新技术产业,生产工艺和环保水平都比较高。而我国正处于工业化阶段,正在实现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跨越。我国发展绿色工业建筑,必须立足于我国的国情:工业行业多,各企业技术与工艺参差不齐,高污染、高能耗产业仍将在一定时间内存在。因此,鉴于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阶段和特点不同,我国应根据实情、国情和经济发展阶段,建立适合自己的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

2.2要克服“唯技术论”

要评价绿色工业建筑,重要的内容还是要看工业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各种资源的消耗、污染物的排放量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以美国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LEED)为代表的罗列式评价体系,则主要看建筑采用了哪些节能技术,节能技术越多,评价越高。但在实际项目中,采用了各种先进的节能技术,实际能耗水平高于同类项目的情况屡见不鲜。例如,在工业厂房屋顶采用了光伏发电技术及设施,但从全寿命周期来看,并不一定节能。因此,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必须要克服“唯技术论”,应该立足于实际效果,用数据说话。这些反映在评价方法上,就是要尽可能采用定量,同时减少定性的评价方法,才能尽可能使得评价结果接近客观实际。

2.3行业多,差异大

民用建筑的使用性质虽有差别,但都是人在使用和居住,因此,其室内环境控制、能耗、污染物排放等方面差异不大。但在工业建筑领域,行业太多,各行业在建筑能耗、污染物排放、室内环境控制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如果对于不同的行业,仍按相同的评价标准而不加以区分,由影响因素数值大小进行打分的方法,会存在较大的不合理性。

2.4评价影响因素多

与民用建筑的评价体系不同,绿色工业建筑除了拥有建筑的一般特性外,还要用于生产,因此,对其绿色评价的影响因素更多。由于工业建筑主要用于生产,生产过程中需要原料、能源;生产产品需要运输、销售。基于减少物流运输消耗的考虑,在工业建筑选址时,应对其在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料的来源地、产品的主要销售地、交通网络的便利性进行评价。工业生产易产生各种废水、废气,其污染物排放种类多、排放量大,生产过程还可能产生较强的噪声,这些都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大,同时,还可能对室内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这在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其影响更易受到关注。

2.5某些评价因素的界定及区分

工业建筑包括进行工艺生产的建筑和生产、管理、科研等人员工作和生活的附属建筑。工业建筑能耗是指为创造满足正常生产所需要的环境所产生的能耗,如各类工艺性空调,以及创造生产、管理和科研人员所需要的室内外环境需要的各种能源耗量的总和。在工业企业的耗能、耗水等影响因素的计算过程中,必须对工业生产中的能耗、水耗与建筑中的能耗、水耗进行区分。在工业建筑中,还有很多能源、水是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这种消耗进入了产品成本,属于工业增加值的一部分,因此,不能计算到工业建筑评价中去。

3评价体系方面的实践与推动

3.1绿色工业建筑评价体系的发展实践

进入21世纪,绿色建筑及其评价的研究也扩展到了工业建筑领域,我国科研工作者也在该领域不断开展各方面的实践。为促进绿色工业建筑评价体系的建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专门成立了绿色工业建筑学组,并于2008年10月在郑州召开了绿色工业建筑学组成立暨首次工作会议。2009年10月,国家建设部《关于同意开展<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编制工作的函》致有关单位部门,开始了《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的编制准备工作。2010年8月,为推动我国绿色工业建筑的发展,规范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识,国家住宅城乡建设部组织了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有关单位,编制了《绿色工业建筑评价导则》,并颁布执行,作为开展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指导我国现阶段绿色工业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与运行管理的依据,以积极推进绿色工业建筑的发展。2012年9月,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研究中心开展了绿色工业建筑评审工作。采用已颁布的《绿色工业建筑评价导则》为依据,从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室内环境与职业健康等多方面,对博思格建筑系统(西安)有限公司的新建工厂、南京天加空调设备有限公司大型中央空调产业制造基地、友达能源(天津)光伏厂房、永高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公司厂房4个首批申报绿色工业建筑设计标识的项目,进行了认真评审,并给出了相应的改进意见与客观建议。这是我国采用颁布的《绿色工业建筑评价导则》,对我国绿色工业建筑进行评价的初次尝试。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相信会不断有更多的工业建筑加入到绿色评价中来。

3.2宣传与推动

工程实践中,人们的绿色环保意识,特别是在绿色工业建筑领域,还有待提高。在对工业企业调研时可看到,一些效益差的企业对绿色工业建筑的高投入非常敏感,而一些效益好的企业,特别是一些企业集团,其单位领导认为他们的主要职责应是企业的正常顺利生产,而对于绿色工业建筑及其评价的认知和推广,都是集团总部的事,不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而关注度较低。这些都显示,在具体的绿色工业建筑的推广过程中,并不会像想象的那样顺利,加之地区的条件限制,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和差异,都决定了绿色工业建筑及其评价还有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

4结语

我国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阶段,决定了我国发展绿色工业建筑不能照搬西方模式,必须立足于我国国情、现有资源状况和工业发展水平,解决好我国绿色工业建筑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近年来,我国虽然在绿色工业建筑及其评价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和实践,但总体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加强工业建筑领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增强人们、特别是工业企业的管理者的绿色工业建筑意识,对于绿色工业建筑及其评价的整体推动及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李洪欣 陈远 李国顺 宋高举 单位:郑州大学土木学院 机械部第六设计研究院

第三篇

1对工业建筑进行绿色认证的意义

按照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对绿色工业建筑进行绿色认证,并对通过认证的绿色工业建筑颁发认证证书,不仅响应了国家节能环保的政策,而且还有利于企业宣传。另外,从企业投资、运行费用的角度来说,对工业厂房实施绿色建筑并不一定会增加造价,某种意义上说还会减少造价。例如,因采用保温良好的围护结构并做精细化分析计算,使采暖和空调负荷减少,进而减少空调设备的额定容量,减少设备投资。在政策层面,国家和各地方政府更可谓不遗余力。2012年5月,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发的《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绿色建筑奖励标准。此外,江苏、安徽、武汉、青岛、天津、深圳、广州、西安等省市均出台了有关补贴政策,通过认证的绿色工业建筑能享受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财政补贴,根据住建部和财政部的发文,绿色建筑二星级有45元/平方米的补贴,绿色建筑三星级有80元/平方米的补贴,并且对三星级绿色工业建筑可以考虑减免物业税。

另外部分地区也有当地政策进行补贴,例如青岛,一星级补贴40万元,二星级补贴60万元,三星级补贴80万元,这样算来,做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并不高,而且绿色工业建筑可以降低后期运营的维护成本,迅速收回投资,使企业有利可图的。从工人劳动效率的角度来说,工业建筑绿色化能为工人提供相对舒适的工作环境,这能提高工人劳动的积极性和劳动效率。综上所述,从长远来看,绿色工业建筑随着绿色技术的推广而受市场认可,并能获得相应的溢价效应。由此可见,绿色节能、环保是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价值取向,是绿色工业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通过国家政策引导企业建造绿色工厂,对符合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等级的绿色工业建筑进行认证并颁发证书,并以此带动污染相对较大、能源结构不合理的工业建筑进行绿色改造,最终实现绿色工业工程的目标。这样工业建筑市场才会从整体上实现节能、环保并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2绿色工业建筑通过中国绿标认证的过程和方法

2.1绿色工业建筑认证的过程

总结绿色工业建筑获得认证证书的过程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以供企业参考:(1)准备工作阶段,该阶段主要进行咨询委托并编写绿色工业建筑方案书。(2)初步方案阶段,该阶段主要进行初步方案咨询,对项目的整体绿色工业建筑设计理念进行策划分析并确认项目目标,分析项目适合采用的技术措施与实现策略,进行投资估算以及星级自评估。(3)可行性分析阶段,该阶段主要进行方案设计,对确认的绿色生态技术提供可行性分析报告。(4)施工图深化设计阶段,完成图纸设计。(5)设计标识资料汇总阶段,该阶段要完善相关的申报材料并进行绿色工业建筑星级申报。(6)项目评审阶段,相关机构依照《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对申报材料进行评审,企业按照相关机构审查意见,补充资料,完成评审。最后对符合要求的绿色工业建筑颁布《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证书》。设计满足相关要求后,进行绿色施工,竣工运行一年后可以申报《绿色建筑运营标识证书》。首批进行绿色工业建筑设计标识申报的有南京天加空调设备有限公司大型中央空调产业制造基地、博思格建筑系统(西安)有限公司新建工厂、友达能源(天津)光伏厂房、永高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公司厂房。

2.2绿色工业建筑认证的方法分析

相关部门按照《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采用权重计算分值的方法对申报绿色工业建筑标识的工业厂房进行评分,采用分级制来体现绿色工业建筑的实现程度。绿色工业建筑的评价等级根据《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所规定的方法评价后的总得分(包括附加分)分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共3个级别。虽然采用权重体系进行评价,但是《标准》也有必达分要求,主要涉及到一些能耗、水耗等指标和国家对工程建设的强制性要求,这些是评价绿色工业建筑的前提,只有满足必达分要求,才可以申请绿色工业建筑评价。绿色工业建筑评价体系由节地与可持续发展的场地、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外环境与污染物控制、室内环境与职业健康、运行管理七类指标及技术进步与创新构成。节能、节水所占的权重相对较大,节地、室外环境次之,室内环境和运行管理也不容忽视、。下面以2个最关键的指标为例进行简要分析说明。

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最关键的指标是工业建筑能耗,是指为保证生产、科研、人员和室内环境所需的各种能源耗量的总和。《标准》要求工业建筑能耗指标必达分为2分,即要求单位产品(或单位建筑面积)工业建筑能耗指标至少达到国内同行业的基本水平。《标准》对节能的评价主要从“空调系统”、“动力设备自动控制系统”、“热回收系统”、“可再生能源利用”、“照明节能系统”几个方面按照《标准》确定的评分权值进行评分。绿色工业建筑综合水耗是绿色工业建筑评价的另一个关键指标,是指为保证正常生产、科研、人员和室内外环境所需的各种水资源耗量的总和,不包括直接用于产品的耗水量。《标准》对水资源利用指标也做了必达分要求,要求单位产品取水量指标和水重复利用率的必达分均为1分,即要求至少达到国内同行业基本水平。《标准》对节水的评价主要从“水资源利用”“、节水系统”、“废水再利用系统”等方面评分权值按照《标准》确定的进行。节地与可持续发展的场地、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外环境与污染物控制、室内环境与职业健康、运行管理等指标项在此不再做单独分析。在这7个评价指标中,节能与能源利用、室内环境与职业健康属于暖通专业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包含了35分的有效评分,可以看出暖通系统在绿色工业建筑认证中至关重要。有资料还显示,空调能耗占建筑能耗的60%以上,而且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这个比例还在不断上升。由此可见给工业建筑设计一套绿色节能环保的空调系统对工业建筑通过绿色评估认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蒸发冷却空调技术在绿色工业建筑认证中的作用

3.1蒸发冷却空调技术的特点

蒸发冷却空调技术是利用自然环境空气中的干球温度与露点温度差,通过水与空气之间的热湿交换来获取冷量的一种环保高效而且经济的冷却方式。它具有较低的冷却设备成本(初投资约为常规空调设备的1/2),能大幅降低用电量和用电高峰期对电能功率的要求。运行能耗约为常规空调设备的1/5,节能达70%以上。采用水做为制冷剂,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而且对臭氧层无破坏,有“绿色空调”、“仿生空调”之称,是一种的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制冷空调系统。此技术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传入我国以来,目前已经在宾馆、办公楼、餐厅、体育馆、影剧院等民用建筑,以及数据机房基站、纺织厂、电厂、制鞋厂等工业建筑领域大量应用。

3.2蒸发冷却空调技术在工业上的应用特点

在工业厂房安装空调设备供冷,不但能保护建筑物和设备,节约材料,减少清洗和维护费用,改进了产品质量和加工工艺,而且有利于企业招收工人,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减少事故、旷工和工人的流动率。然而,工业厂房的供冷很复杂,一些厂房内的加热炉、电子设备、照明、生产机械以及所有的热加工或湿加工过程都会产生大量热量,或者要求大量的通风;还有一些厂房,诸如化工厂、造纸厂、水泥厂、印刷厂、铸造厂等要通过排出大量空气来控制与上述生产过程有关的灰尘、蒸汽、烟气或异味等。这就需要用大量的新风来置换排风,而新风量过大使得采用机械制冷方式来供冷能耗极高,是不现实的。另外,和蒸发冷却不同,大多数机械制冷系统趋于集中化,因此,从制冷机房到空调区需要大量的风管、水管、电缆布线等,开支相对较大。而蒸发冷却空调技术几乎免费就能处理余热、烟气、和灰尘等问题,而且可以全新风运行,风量足够。再加上蒸发冷却空调绿色环保,设备成本较低,这都证明在工业厂房采用蒸发冷却空调技术降温是明智的选择。

3.3蒸发冷却空调技术在工业上应用的案例分析

蒸发冷却空调受降温幅度的限制,使得制冷量一定时,采用蒸发冷却空调会使得送风量较传统空调大,送风焓差较小。大风量造成较多的换气次数,不仅有利于工业厂房内温湿度稳定,而且有利于工业废气以及污染物的排出,能够维持厂房内相对较好的室内空气品质。以下2个案例都是基于西安工程大学蒸发冷却团队与澳蓝(福建)实业有限公司产学研合作的研究成果的分析。

实例1:制鞋厂空调项目,该项目工厂成型车间面积22m×120m,人员较多,设备发热量大,从6月份到9月份有大约75%的时间段,车间温度在35℃以上。而且,粘合剂的使用产生大量的甲苯等有害气体,危害工人身体健康。为了改善工厂车间环境,业主决定采用蒸发冷却空调技术对车间进行通风、降温。该项目设计选用22台风量为15000m3/h的蒸发式冷气机,总送风量为330000m3/h,换气次数达每小时42次。夏季,蒸发式冷气机全部开启,系统全新风运行,对车间进行通风降温,排出甲苯等有害气体;过渡季节,可根据需要开启部分蒸发式冷气机,对车间进行通风,维持车间所需的温湿度以及良好的空气品质;冬季,可作为通风加湿系统,排出有害气体,保持车间良好的适性。机组投入运行后,对运行效果进行了测试。发现在炎热的夏季,未开启蒸发式冷气机时,车间温度均在35℃以上,但通过冷气机降温以后,车间温度大部分时间在30℃以下,在靠近出风口的工作岗位,降温效果更明显,空气品质较好,使工人工作的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实例2:福州某通信机房改造项目,机房面积为380m3,层高4m;机房主设备功耗45kW。原配置3台机房专用精密空调机组,单台制冷量为46kW,功耗为15.6kW。夏季高温季节,3台机组全部运行,其他季节部分运行。该机房全年空调耗电约26.4万kWh。该项目改造后该机房采用蒸发式冷气机替代部分原有的机械制冷空调机组。该项目设计选用5台风量为15000m3/h,电机功率为1.1kW的直接蒸发式冷气机,对应配置5台排风机,每台排风机的风量为10000m3/h,电机功率为1.1kW。根据福州气象条件和冷气机的降温能力测算,在福建,全年大约有300天,室外温度低于30℃,此时,单独使用冷气机就能满足通信机房的温湿度要求;而在少数高温潮湿天气,可采用冷气机与机房专用空调联动来满足机房要求。度要求,而从耗电量来看,采用冷气机比机房专用空调节电率达90%,可见,采用蒸发冷却空调节能效果显著。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