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育教学范例

高中教育教学

高中教育教学范文1

一、宽容教育的重要性

“宽容”一词,原指“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追究”。有人认为,宽容是一种建立在对世界的多样性、真理的相对性与人性的多元性自觉意识基础上的理性和明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与人生态度,是在处理人际关系所存在的差异、矛盾和冲突时所表现出的一种成熟通达的美德和境界。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宽容教育”就是要求教师在进行教育活动时对学生本着宽容的态度。高中的教育教学工作,由于其阶段的特殊性、学生的差异性等特点,教师在开展工作时,更应当讲究语言的艺术性、方法的适当性。这方面做的好,则各项工作可以顺利地开展,师生共建和谐的班级;做的不好,则学生会对教师的教育行为产生抵触,进而抵触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宽容教育,不失为一种针对高中生特点的,重要而有效的方法,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宽容教育是高中教育的重要方法

作为人生由幼稚逐渐成熟的阶段,高中生已不再像初中生那样,为求独立而反抗一切,这种阶段上特点决定了高中教育的特殊性。他们能更为充分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能客观、公正、全面地分析自己的内心活动。他们生理和心理的逐渐成熟,在思想行为上就表现为较为矛盾的特征:一方面他们自诩比冒冒失失的初中生成熟许多,另一方面他们又有很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这种矛盾的表现,会给教师带来教育上的困难。概括来说,高中生的人格发展特点就是:变幻躁动,具有不稳定性;身心失衡,具有不平衡;渴望独立,具有自主性;充满朝气,具有进取性;文饰内隐,具有闭锁性;逐渐成熟,具有社会性。因此,这些矛盾的、多重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教师在实施教育行为时,必须要考虑到高中生的特殊情况,不可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要怀着一颗爱心,既要对他们给予及时的、恰当的肯定,又要针对他们的不足之处提出批评和建议,还要在态度上让他们乐于接受;同时,在方法上尽量委婉,对复杂的问题采取舒缓和引导的方式,这样的宽容教育方式能起到很好效果。反之,则可能对学生造成伤害。从心理学上讲,高中生的焦虑、抑郁、孤独、敌对、恐惧这5种不良情绪的状态均处于中等程度,随着年龄的增长,其不良情绪的状态呈缓慢上升的变化趋势。③如果教育方式出现问题,那么,不但不能阻止这种不良情绪的变化趋势,可能还会进一步加剧和强化这种趋势。

2.宽容教育适应高中新课程改革和教师转变“教学观”的需要

教师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宝库,很难完全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而且,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渠道大大拓宽,教师已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源,作为群体的学生获得的信息量可能还会大大地超过作为个体的教师。面对这种情况,国家提出了新课程改革的任务。教师的教学观须随之发生根本的转变。这些转变均要求教师进行宽容教育:

(1)由传授观向引导观转变需要宽容教育

传授观认为:教师简单地、单向地向学生传递知识,在教学关系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这就忽视了教学活动中师生双向交流的客观事实,极大压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而引导观认为:教师要引导学生确立学习目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辅导学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并指导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显而易见,引导观是符合新教改要求的。而教师在积极引导学生的过程中,宽容的态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教师要以宽容的心态去赞赏学生,以调动其积极性;要以宽容的心态去包容学生的错误,让学生发挥自身的优势,以达成学习的目标;要以宽容的心态去融洽师生关系,营造人性化的愉悦环境,创建和谐的课堂。

(2)由权威观向民主观转变需要宽容教育

权威观认为:教师处于教学关系中的中心、权威地位,学生处于次要、从属地位,师生之间是命令和服从的关系。这种观念强调了师生在人格上的不平等,必然导致学生独立意识和主体个性的弱化乃至缺失,进而形成学生对教师在学术和人格方面的“双重依附”格局。而民主观则强调民主精神和师生间的交互促进作用,倡导教师与学生保持各方人格独立和平等,在教学过程中相互影响和渗透的关系,最终实现“教学相长”的双赢目标。那么,如何具备民主的精神?如何保持学生的人格独立和平等?如何相互影响和渗透?这些都要以宽容教育为基础。

(3)由统一观向个性观转变需要宽容教育

我国长期以来在教学中形成了“大一统”的教学观,即:在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方法,直至教学评价标准上搞“一刀切”。这样做的结果,使得共性掩盖了个性,单方面发展替代了全面发展,部分学生的发展取代了所有学生的发展,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的人才千篇一律,缺乏特色。“个性化”的教学观则倡导充分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使学生的差异能够充分发展,培养多元化的人才群体。在“个性化”的教学观的实践中,宽容教育是其基础。每个学生在性格上,在认知方式都存在巨大的差异性。有了宽容,才能真正包容并鼓励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才能对每个差异化的学生都充满爱心,才能将培养多元化的人才群体落到实处。

二、宽容教育的基本要求

在实践中,实施宽容教育对教师有以下两方面的基本要求。

1.宽容教育要求教师对学生具有爱心

新时代的学生张扬个性,对教师的管理不再是一味盲从,他们敢于对教师提出质疑,甚至顶撞。处理不好,师生关系就会出现裂缝,如果矛盾积累,持续紧张,必定会妨碍和谐课堂的建立。宽容教育是解决这种矛盾的金钥匙。要做到“宽容”,则首先要有爱心。爱心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它能使师生的交流更加顺畅。具备爱心,教师眼中的任何一位学生———哪怕是最调皮的———也不会是故意扰乱课堂秩序的“坏分子”,他们每一个人都是教师生命中的一部分。他们的每一个举动都是那样可爱———即使顽皮,也只不过是一种想与教师拉近距离的不得当的方法;即使任性,也是孩子成长过程的必须经历的过程;即使失礼,也正是教师进行教育的良好的契机。有了爱心,才有了宽容教育的基础,才不会把学生的不良行为误判为不良人格。教师用真心,才能换取学生的真诚。用爱心,才可博得学生的爱戴。

2.宽容教育要求教师尊重学生

高中生虽未完全摆脱稚气,但在生理、心理各方面逐渐成熟,他们强烈渴望获得独立和尊重。针对高中生的这种特点,教师因势利导,往往能取得学生的好感,进而获取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方式的认同,达到教育的目的。反之,学生一旦判断教师对自身不尊重,往往会产生抵触情绪,甚至逆反心理,教师的教育效果也就要大打折扣。对学生的尊重,首先就要尊重他们的人格。不能把学生的一切行为都归因于他们的人品,从而加以辱骂与贬斥;不能把他们当中教师的附属品,忽视他们的独立性与个性。其次,要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对他们提出的各种看法,无论是针对教师的教育还是教学,无论是深刻还是浅薄,都要认识到他们愿意跟教师沟通,就是一种善意的表达,是一条疏导矛盾的渠道。即使他们的认识存在误区,也可以通过交流加以引导,通过引导化解矛盾。再次,要尊重他们的各项权利。虽然多数高中生并没有成年,但教师仍须尊重的他们各项权利,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爱,才能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懂得尊重别人的权利,才能让学生真正有主人翁的意识。比如班级里举办的民主选举班干部,比如批评学生之前给学生充分的申辩的权利,比如在关系学生切身利益等问题上征求学生的意见等。

三、宽容教育的手段

拥有爱心,懂得尊重之后,还需要一系列手段,才能进行宽容教育。归纳起来,教师要学会自控,冷静思考,慎重处理;还可以综合运用暗示、幽默等技巧。当然,宽容教育也要讲究宽容的尺度。

1.学会自控

教师也是一名普通人,也有喜怒哀乐。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屡教不改,或者直接顶撞,或者形势所逼,教师有时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愤怒,大发雷霆,辱骂甚至殴打学生。这样,非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容易激化矛盾,扩大事态,使师生关系异常紧张,也让学生看清了教师的严厉外表下的手段的匮乏,从而产生负面的影响。在以后的教育中,学生或者会“软抵抗”,不合作;或者会更加肆无忌惮,频频触犯教师容忍的底线,无论哪种情况,都不利于未来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2.冷静思考,慎重处理

在实施宽容教育时,作为教师,一定要学会沉着冷静,只有冷静的思考结果才是理性而可行的。对于各种突发的较为严重的事件,教师要全面了解情况,然后设计处理方案。方案的设计既要坚持原则,体现公正;又要注意其产生的影响,达到警戒众人的效果;还要兼顾各方面的感受,在教育的同时,又尽可能给犯错误者留下颜面,不伤害其心理与人格,尽量给他以改正的机会。3.掌握暗示法、幽默法、换位法、“虚张声势”法等技巧对于日常教育教学中发生的并不严重的事件,教师更需进行宽容教育:怀着一颗爱心,包容学生的小毛病,再通过适当的技巧加以引导,使其在和谐的氛围中逐步改掉那些毛病。这些技巧有:

(1)暗示法

暗示法就是通过表情、手势或者不直接点明的语言对学生进行宽容教育的方法。教学实践中常会碰到学生“讲小话”的现象,笔者会突然停止讲课几秒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再向他们使眼色,暗示他们这种行为是不对的,他们往往会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很不好意思地继续进入听课状态。实践证明:这种方法与对学生进行点名批评的方法相比,既节省了时间,又大大提高了教育效果,经过多次的反复暗示,再辅以课下的宽容教育,学生的学习习惯往往有明显改善。

(2)幽默法

幽默法就是用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的语言对学生进行宽容教育的方法。在实践中,当发现听课不认真的学生时,笔者会请他们来回答问题。他们常会说“不知道”,于是笔者会亲切地对他们说:“回答问题时不需要发扬谦虚的美德。希望以后能主动一些!”在大家的笑声中,他们一般都会有意识地去改进。

(3)换位法

换位法就是师生通过相互交换角色位置,以到达相互理解的宽容教育方法。碰到上课睡觉的同学,我会将他叫起来,问他:“是不是昨晚熬夜学习了?”并且对同学们说:“我知道大家学习很辛苦,但熬夜不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好办法。”然后顺势简要介绍几种好的学习方法。下课后,笔者会把他叫到办公室,跟他谈心,让他明白:老师理解他们,他们也要理解老师,他做出了不好的示范,使老师的教学活动和其他同学的学习受到了影响,自己也没听好课。希望他今后改进。这样做的效果往往比直接批评要好。

(4)“虚张声势”法

“虚张声势”法就是首先制定出相对较为严格的规矩,但在具体操作中采取各种方法,使学生不触及底线的宽容教育方法。

4.把握宽容教育的尺度

在开展宽容教育时,教师也要注意把握宽容的尺度。尺度过严,则宽容的力量无法有效展现出来;尺度过宽,则会放纵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而使他们形成不良的习惯,甚至会影响他们性格的形成。因此,教师在实施宽容教育时,要坚持原则和底线,做到:宽中有爱,宽中有度,严在该严时,爱在细微处。并经常对学生进行教育,使他们心中有一杆标尺,时时丈量自己行为的是非、善恶与美丑。

四、宽容教育的意义

教师进行宽容教育意义深远,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三方面的意义。

1.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教师对学生进行宽容教育,将教育以和风沐雨的方式展现出来,既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又能缓解被教育者的对立情绪,并且有利于未来教育教学活动的展开。在教育的同时,师生感情逐渐加深,和谐的师生关系也会逐步形成。这样,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时,学生都会十分配合,无论是课堂,还是班级,始终都洋溢着和谐的气氛,教师在这样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工作,学生在这样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均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由于进行宽容教育,学生会对教师自然地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因而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学生会积极配合,对教师充分信任,师生同心,教学任务也会完成得相对较好;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学生也会因为对教师的信赖而更容易接受教师的批评教育。

3.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全的人格

教师的宽容教育能唤醒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培养学生自省的品质;宽容教育也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克服求全责备思想,培养他们健康的人生态度;教师在进行宽容教育时,也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让学生学会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宽容,走上社会也能尊重和宽容他人,为他们今后的人生铺平道路。

五、结语

宽容教育是一种符合时代和高中生心理特点、适应高中教育教学实践的要求、符合新教改和教师转变“教学观”的要求的一种教育方式。宽容教育要求教师要有爱心,并且懂得尊重学生。在进行宽容教育时,教师要学会自控,冷静思考,慎重处理问题;提倡教师综合运用暗示法、幽默法、换位法、“虚张声势”法等技巧。当然,宽容教育也要讲究宽容的尺度。进行宽容教育,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全的人格。

作者:史敏 单位:淮北市教育局

第二篇:高中信息技术课教育教学探析

一、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

信息技术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动手操作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技能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它不同于其它学科,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有其自身的特点,信息技术课绝大部分时间要求在计算机教室上机操作,它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充分的交互特点。把握好课程目标和课程教学特点,是明确实施有效教学的方向。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对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几点认识

信息技术是一门融知识性、趣味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在实际教学中常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对聊天或游戏很感兴趣,但对上课完成作业不敢兴趣。这除了与学科本身没有压力之外还和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关。同样的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同样的内容,有的学生几分钟就可以完成作业,而一部分学生一节课的时间也无法完成。针对以上情况我认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是教学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作为操作性很强与有着广泛实用性的信息技术课而言更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对信息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主动探索知识,掌握操作本领,才能体现出学习优势。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爱学、乐学,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例如在教学“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时可结合本节的教学内容(对办公软件Word的基本操作),展示同龄学生设计的作品《电子小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达到本节课教学的目的。

2.明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上好每一堂课

大家都知道,一堂课的好坏,备课占了很大的比重,而教学任务设计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好的教学任务,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给学生点明问题的关键,发挥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以锻炼其独立探讨问题的思维能力。

3.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满足于学生的好奇心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不同于其他基础课程,它是一门操作性比较强的学科,同时在高中学校中,这门课程没有升学的压力,学生可能在思想上首先就不太重视,认为本学科只是学业水平测试的科目,不用太在意,因而在计算机机房上课时,一部分学生总想着上网聊天、玩游戏,偏离了教学的主题。针对这一点我们在教学中就可以做到灵活多样,不同是知识点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学“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一节中这部分内容可以列为我们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部分的难点,教师在教学中会很困难,学生兴趣也不高,因而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一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迷恋网络游戏来解决这个问题,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可采用基于游戏的自主学习方式模式来教学,它是针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游戏方式开展的自主学习模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动手设计一个简单的小游戏,在游戏环境中,他们能快乐地进行学习而不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同样也可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使他们融合进角色之中,在快乐的游戏中掌握知识,训练技能,了解方法,培养情感。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他们的设计潜能,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是非常有效的,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

4.学生的学习方式应改变—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大家都知道,以往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灌输的方式,教师起主导作用,以讲为主,学生则以听为主,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有限。如果能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那么学生将会终生受用。新课标提出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留给学生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在教学中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巧设悬念,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提出一些问题,有意识地留下伏笔和制造一定的悬念,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思考和学习。例如,同上面的例子一样在教“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时,这部分知识在考试中是重点,但大多数学生都已经熟悉了Word的一些操作方法,对Word的学习兴趣并不大。有的学生对我说,“老师,我从小学就开始学习Word了,操作方法我基本上都会了”。我没有反驳他们,而是设计了几个技巧性问题给学生课上提出疑问,如让学生将页眉中的暗线去掉,改变页眉默认的样式,改变文字及图片按任意形状环绕等。让他们独自思考和完成,多数同学做不上来,之后学生就会带着悬念,去探究他们的未知领域,这样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就变成了一个有趣的“探宝”过程。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学生的手中,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结束语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深入理解和运用新课标中的教学理论,更新教学观念,开放思维,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创造性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一个创新的空间,积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只有这样才能依据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不断更新的特点,以及现代教育理论和学生与时俱进的要求,设计出更灵活、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作者:李秋仙 单位:会泽县茚旺高级中学

第三篇:高中生物教育教学情境思考创设

1高中生物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就高中生物教学的现状来说,并不乐观,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想要更好地创设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情境,需要先从实际出发,对它存在的问题予以客观地分析。就其存在的问题来说,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第一、教学模式落后。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较深,“灌输式”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教师单方面讲解知识,学生被动接受,没有把“教”与“学”相融合。这种单一化的教学模式使师生之间缺少互动交流,课堂沉闷,整个教学过程枯燥无味,课堂教学效率极其低下。第二、没有对生物教学引起重视。当下,就教育体制而言,应试教育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素质教育的实现还需要经过一段漫长的过程。在高中学习阶段,生物学科是其必考科目,但所占的分值却比较少。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讲解一些重点知识,学生也只是记住一些考试中会遇到的知识点,学校为了减少试验器材费用支出,并没有购置完善的生物试验器材,不利于教学实践的进行。第三、单一化的考试论。在新课标中,高中生物学科教学已被提出新的要求。在教学中,需要把学习和生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把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不断增加生物教学的内容,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在新课标的浪潮中,教师做出了一些调整,但考试仍然是其核心的评价标准,一切以考试为中心,与新课标的客观要求相违背,使其没有得到应有的落实。

2如何创设高中生物教育教学情境

2.1问题情境的创设: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创设合理化的问题情境进行教学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方法。就创设问题情境而言,可以从多样化的角度入手,比如,依据现实生活、结合生物教材。以现实生活为切入点,创设对应的问题情境。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把对应的生物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选取一些学生为之熟悉的事物进行教学。这样即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与学习,也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些抽象化的知识点。比如,关于细胞呼吸作用相关知识点的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人在运动之后会感觉疲劳?”这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但很多学生并不能给以正确的解释,误认为是乳酸进入人体血液的原因。教师在引入该问题之后,可以让学生相互谈论,并做出回答。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对此现象做出正确的解释。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引入新的教学知识点,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其更好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也能对他们已有的错误知识结构加以改正,加深对抽象知识的理解。

2.2多媒体创设直观情境:

在新时代下,多媒体已成为课堂教学中必备的辅助工具。就生物教学情境的创设来说,也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力量。以细胞知识点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生命,并对生命系统结构进行相关的层次分析。以此,使学生更加直观而形象地了解了生命系统的整体结构,也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生物世界,能够更好地学习生物这门学科。

2.3实践情境的创设: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可以创设对应的实践情境来进行课堂教学。对于这方面,可以通过开展一些生物课外活动,来创设对应的实践情境。以此,使学生可以在自主实践与探讨的基础上,学习生物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探究与实践能力,也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以“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相关章节内容为基点,可以开展“家乡环境问题”方面的实践调查活动。具体来说,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以组为单位,以相关问题为纽带,比如,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环境,对社区开展一系列的调查活动,在此基础上,学生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方式来找到解决的方案,比如,查询相关资料。

2.4生活情境的创设: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也可以创设对应的生活情境。主要是因为生物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切入点,联系实际。通过生活实际来引导学生学习抽象化的知识。以学习新陈代谢为例,在学习整个章节之后,教师可以借助所学的知识,在课堂中引入生活实际,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点的理解。对于这方面,教师可以引入酸奶的生产,便是利用乳酸菌的新陈代谢。这样即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灵活应用到实际中,也能对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加以正确的解释。

3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够使教师不断完善已有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学会独立思考,把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充分体现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它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抽象难懂的生物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改变了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现状。以此,为我国教学事业走上素质教育的道路提供有利的支撑力量,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作者:杨馨 闫桂琴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第四篇: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成效途径

一、培养良好的师资队伍

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只有教师具备专业的教学素质和良好的知识体系,才能为高中生信息技术的学习提供一个正确的引导方向,为学生以后信息技术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其中,教师的知识体系应该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能够使学生接触信息技术最前沿的发展状况。

二、完善信息技术教学设施

教师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在具备优秀师资队伍的同时,应该完善学校的教学设施,特别对信息技术而言,不通过教学设施的实践教学不可能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要领,信息技术的学习关键除了硬件设施还要有先进的软件系统作为保障。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是密不可分的,学校必须具备教育教学所需的网络设施。

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是新兴的行业,在高中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比较多,虽然学生可能对新兴的知识比较感兴趣,但是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比较枯燥,学生可能因为接触的知识较难而失去学习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信息技术行业中的前沿动态,介绍相关人物的先进事迹,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四、总结

总而言之,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成效离不开学校在硬件设施上的投入,改善教师的待遇,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热情,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更新教师的知识体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时刻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增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使学生不仅掌握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还能提出一些关于信息技术的创新想法。

作者:徐向东 单位: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第一中学

第五篇:高中阶段数学学科教育教学浅析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高中阶段的数学学科的教育教学应该从构建和谐师生间关系入手。此处所说的“和谐”不是中学课堂所展示出的“闹哄哄”的热闹表象,也不是教师严格控制下“惟命是从”的安静沉默,而是学生主动探索、教师有序引导,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种看似简单的和谐,需要教师沉下心、俯下身子踏实地做好基础工作。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为此,教师要在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学习观的基础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学生是有血有肉的感情个体,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的交流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开发教学情感因素,能够使学习过程充满情致和韵味,学生怀揣积极态度、畅快心情和活跃思维,情感体验得以强化,此外愉悦、轻松的课堂氛围也能使学生兴奋而快乐地学习数学.。所以,教师要把以情促知、以知增情、情知交融作为教学境界的理想追求,尊重学生的心理与个性,在亲切、幽默的教学语言交流中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用与教学内容有关联的故事渲染课堂气氛,调节课堂节奏,让课堂高潮迭起。同时,我们也可以适时利用学生的表现欲,将教学过程设计成欢乐大比拼等竞赛性的活动,让学生在充满乐趣的活动中实现学习目标。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二、明确指导思想,提高教学效果

对于高中阶段数学教学高效课堂构建的意义不容否认,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认为,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明确指导思想。根据数学教学活动的实际情况,融人新时代教育的思想及教学理念,对高中数学课堂数学课件进行有效的设计与教学,不能单纯地将课件教学作为传授知识的工具,要明确其教学目的,在课上调动占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从知识的接受者转变成为主动学习者,逐步培养学生在数学方面的综合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生知识掌握的实际情发,构建一个全新的教学认知体系,有助于构建数学的高效课堂。所以,数学课件的制作和设计过程中,要坚持新课改的教学思想,同时要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依据。比如:钻研教材,认真备课是建设高效课堂的关键。对教师而言,其对教材的把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的首要工作就是重视教材,钻研教材。首先,教师应把握好教材的知识体系,注重数学知识的阶段性。其次,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还应体现在对学科思维与方法的理解程度上。作为数学教师,应该通过言传身教将数学思维、抽象与概括能力等在课堂上体现出来,通过自身的兴趣与理解来感染和指引学生。只有从思维到知识的充分而有效的准备,才能做到创新性地运用教材,才能体现数学课堂的本质与魅力。同时,我们还要鼓励教师适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章教学,增加趣味性。通过优质的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将数学教学内容直观地呈现在课堂上,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使得高中数学课堂更加生动有趣,体现出来的教学内容更加真实,从而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同时在数学课件设计上,可以融入互动性比较强的数学会话课件,有助于解决教学中的难题,实现数学高效课堂。为此,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明确思想,加大备课以及课件设计的投入,从而构建高效的教学课堂。

三、教学方法的合理指导

方法,老生常谈的话题。可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方法显得格外重要。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仅影响老师的授课效率,而且影响学生的学习方法。如今的数学教学条件与早期相比早已不可同日而语。高科技含量的教学仪器普及,汗牛充栋的辅导教材以及大量计算机教学软件的投入使用都让高中数学的高效教学成为现实。在新课改背景下应当提高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勇于创新教学方法,克服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老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自学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特征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环节。同时,数学老师要主动改变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结构,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数学教学中不适合时代要求的部分。例如,许多教龄较长的老教师不习惯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教学,这不仅对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影响,也让教学资源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浪费了教育投入,与高效课堂建立的根本思想相违背。与此同时,由于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各种因素会不断发生逆转,教师原计划的教学方法可能无法应用。教师不必拘泥于课前预设或常规,要大胆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以学情的变化为依据,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目的,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为此,我们要重视方法的指导,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思考讨论,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总结

高中教育教学范文2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课程标准的主要理念,通过提供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地理生存能力和学习能力。尤其在21世纪,频繁发生的巨灾给社会人类造成的危害使防灾减灾成为重点关注话题。而地理学科的特点使其教学在灾害教育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本文则主要从各个方面分析灾害教育教学策略,望给予高中地理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关键词】

高中地理;灾害教育;教学策略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自然灾害成为威胁人类发展不可避免的因素,灾害教育在这种形势下就显得十分重要。当前国际和国内都很重视灾害教育,运用了多种措施保证灾害教育的有效推进。高中地理教学作为灾害教育的实施主体,研究其教学策略对提高灾害教育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深度挖掘地理教材知识,合理构建灾害教育体系

近年来,社会各界都极力呼吁加强灾害教育,特别是自新课程改革后,教育部新编的《自然灾害与防治》让学校越来越重视灾害教育,该教材主要分为三个章节,其中第二章讲述中国主要自然灾害时给出了点位图和成灾人口示意图以及中国因灾难死亡牲畜图和中国农作物成灾面积图。而在教材第30页讲解地震灾害中只单独标识了地震在中国某些区域多发图,并没有标识世界地震多发区域图。本文研究认为如果要提升学生生存和能力和学习地理能力,就必须深度挖掘地理教材内容。首先在教材第81页中有关洪水和地震自救、互救方法中将其作为重点内容讲解,但教材只单纯描述了灾害情况,还可增加自然灾后逃生器材如何使用、逃生方法、逃生路线、逃生措施等。其次教师还要对地理教材中隐含的灾害教育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并联系实际情况合理扩充。例如在讲解《地球的圈层结构》时,内容涉及到地震波,此时教师就可以恰当的引入地震灾害使学生思考,设置问题时多偏向“地震是怎么产生的?”、“地震会造成什么危害”、“地震发生前有哪些预兆?”、“地震后应注意哪些事情?”借助问题延伸给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促使学生正确认识地震灾害病掌握相应的救助措施,提升学生灾害素养。

二、优化灾害教育教学设计,提高灾害教育实施效果

高中地理教师应科学合理设计灾害教学,提高灾害教育在地理课堂中的实施效果。一般灾害教育教学设计内容包括灾害情感教育、灾害知识教育以及灾害技能教育,其教学设计载体素材要和学生实际生活相接近,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注意力。例如在学习《地震灾害与防御》一课时,某高中地理教师就设计了以下教学案例;首先课标要求学生掌握世界上地震带分布,在学习此章节内容后能准确口述地震灾害产生机制和发生过程及列举相应的应急措施。教学目标为通过查看地图寻找世界主要地震带分布,了解地震特点和地震灾害监测与防御,从而掌握有效的避震方法。教学过程:通过课堂活动促使学生讲所学地理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和开放性思维,梳理正确的灾害观。具体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方式创设情境并播放一段汶川大地震影像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之后让学生结合教材制作小实验,用手掰断木头感受断裂时的声音和震动,尝试总结发生地震原因。最后通过观察地震带分布,课堂提问,学生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说出这堂课的知识脉络,进一步提高灾害教育实施效果。

三、加强灾害教育综合实践,提高学生应对灾害能力

一般灾害都有突发性,灾害发生以前可能没有预料到,因此预防是防灾减灾的关键。根据国际通行的规则得到,一旦发生灾害就要按照事先制定的灾害预案进入应急状态。灾害应急预案是为了降低突发性意外事件建立的响应机制,主要包括装备、人员、组织、器材等。其内容有:①基本要求;②应急事故预防、应急危险辨识、应急风险评价;③应急控制与指挥;④应急反应机构;⑤疏散与警戒;⑥应急关闭程序等。为提高预案的可操作性,当应急预案出来后要进行相应的演练,加强学生掌握。同时教师可在地球日、消防日、世界水日、交通安全日等节日组织演讲比赛或知识讲座,请亲身经历过灾害的人讲述实际感受或邀请交通、消防部门的专家向学生介绍知识,进一步渗透灾害意识。必要时还可进入当前普遍应用的信息技术,例如某高中就建立了相应的网站宣传防灾知识,其中包括地震、火山爆发等一系列灾害信息和气象信息,便于学生查阅。

四、结语

总之,当前我国已高度重视地理灾害教育,并且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已形成相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规模。但在具体教学中仍缺乏灾害演习实践及系统的灾害教育体系,影响灾害教育的教学质量。因此要求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深度挖掘教材知识,不断优化灾害教育教学设计,加强灾害教育综合实践,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应对灾害能力和灾害教育实施效果。

作者:李尊宝 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第四中学

参考文献:

[1]刘慧婷.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地理灾害教育现状分析及提升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高中教育教学范文3

伴随互联网技术发展速度的加快和新课程改革程度的加深,我国教育教学工作中对互联网的依赖性也在不断提升。“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将其应用到教育改革和教学管理这两项工作中,不仅能够提升教育改革的效率,还可以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质量,为高中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对此,本文以高中教育教学工作为立足点,分别就“互联网+”在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工作中的具体应用情况展开分析研究。

关键词:

互联网+;高中教育教学;管理;改革

伴随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和信息教育概念的提出,各个阶段教育教学改革程度不断加深,教学管理方式随之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互联网+”作为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中的重要产物,将其应用到我国高中院校教育管理与教学改革工作中,不仅能够有效满足当前新课改在教育信息化改革方面提出的要求,还能够为教学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有效的推动力,从而极大的提升高中院校整体的教育水平和教学管理质量。

一“互联网+”指导下的教学改革

(一)教学内容和方式得到了全面优化

就“互联网+”来看,其倡导的宗旨就是共享资源。网络教育平台在高中院校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拓宽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的范围,还可以为教育公平化发展和高校教育服务形式的变革提供一定的推动力。从具体范围上来讲,“互联网+”在高中教育改革中的应用,高中教师可以通过拓宽课外教学资源,进入在线教学课程系统,确保校外优秀的“慕课”可以在课堂教学期间被共享,从而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新型的教学学习理念,培养和提升高中生的创新能力与探究精神。此种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将高中生的创新性、自主性充分发挥出来,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提升了高中院校人才培养水平

利用“互联网+”模式进行教学改革,可以将传统教学学习方式包含的优势与网络化教学的优势有机结合,借助课程资源库、微课教学视频、在线考试等方式,让教师在完成几次当面集中式的授课之后,学生通过在线自学的方式,借助在线考试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而后,教师在安排不同类型的课程组时,可以按照当前实际授课进度,在学生在线学习平台上逐步完成课程单元教学内容与课程测试的。在实际改革期间,高中教师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教学水平和学生在教学学习期间的实际情况,将各类型的理论知识整合到同一个教学环境之中,从而强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资源库获得了进一步丰富

首先,在“互联网+”模式指引下,高中院校可以借助搭建课程教学平台的方式,建立起优质且丰富的教学资源数据库,为进一步推动线下线上教学模式的结合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让高中生可以在教学期间获得更多的收益,提升高中院校的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在推进教学课程资源库建设的过程中,高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出“互联网+”模式具有的重要作用,并以此为基础,促进高中教学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1]。

(四)课程中心建设完成

当前我国各大院校正在应用的课程中心,是隶属于清华大学的教育科技研究所开发出的一种网络化的综合性教育教学平台。从这个平台本身来看,其不仅支持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施行,还能够为网络教学模式的施行提供一些辅助性的帮助。因为该课程中心本身的功能较为强大,所以,其能够覆盖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使高中教学中教学活动和内容的个性化设计、教学资源的管理与重组、学生在线综合学习效率的评价与分析等工作都能够得到顺利的完成[2]。此外,因为该课程中心本身是以“互联网+”为基础建设完成的,所以,将其建设课程中心工作应用到高中教学改革中,还可以将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教学等较为重要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模块结合到一起。

二“互联网+”指导下教学管理

(一)正方教学管理系统的引入

所谓的正方教学管理,其指的是在教学期间最为重要的综合性的教学管理系统。从本质上来看,这一教学管理系统是以互联网技术为重要基础,目的在于最大限度的实现教学管理期间数据信息的共享。从正方教学这一管理系统来看,其包括了学生管理、教育信息和公共信息维护、成绩管理、毕业生管理、选课管理、学生综合信息的查询、教师成绩的网上录入、英语等级考试等管理模块。在进行教学管理建设的过程中,学校内部相关人员可以将正方系统同学校内部的财务系统、一卡通系统、成绩自主打印这三个系统连接起来,以此来实现多个系统的相互连通,确保各个系统中数据信息能够同步共享,推动各系统的一体化建设。将正方管理系统应用到教学改革工作中,可以提升教学管理系统建设期间的信息化水平,推动教务工作智能化、专业化、高效化、便捷化的发展[3]。

(二)微信公众号的应用

伴随科学技术发展速度的加快,互联网应用范围的扩大,即时通讯业因此成为了互联网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微信作为现阶段开发技术最为成熟、客户总量最广泛、使用最为便利的一种移动式的即时通讯软件,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微信也必将会成为一种新型且十分重要的教育教学媒介。因此,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做好校园内部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也开始成为传递校园内部新数据的一个主要的媒体形式。为了能够进一步快速了解校园内部全体师生的具体情况,借助“互联网+”模式本身带有的创新型特点对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信息更新模式等进行转变,对于提升高中学校内部管理工作的创新性、互动性、实效性等可以起到一定的帮助[4]。

(三)实践性教学管理系统的建设

实践性的教学管理主要是高中院校按照自身当前实际的教学情况,对校内实验室、实习课程、实验教学、仪器耗材、实验教务等展开有效管理,为实践性教学体系综合管理模式的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其中,实验室管理指的是对校内实验室、实验房间、会议室、实验楼进行管理。实验教育管理包括教师教学学时统计、对接一级课表中的数据、课表的锁定和解锁、课程对调申请等管理内容。实习课程管理指教学期间易损伤的仪器和工具、消耗量较大的材料、高低值仪器等展开有效管理[5]。实习课程管理则包括了实习课表、实习课程、实习项目、实习基地等管理内容。

(四)自助打印成绩系统的应用

学校内部自助打印成绩信息系统的应用,能够帮助学校在校内对自己的信息进行打印和查询。为了确保信息和打印出的成绩的有效性,成绩打印系统中使用纸张的相应位置需要加盖学校用来证明成绩的专用章[6]。在互联网时代迅猛发展的今天,我国高中院校应当以“互联网+”模式的发展和应用作为主要契机,通过不断的总结相关的工作经验,探索和发现在教育改革和教学管理中创新改革管理方式的具体方案,从而培养出能够满足社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人才。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科技发展技术不断加快的今天,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模式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这使得其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改变。在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的指引下,“互联网+”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也开始被逐渐应用到教育教学的各个阶段中。高中教学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内容,其教学水平的高低和管理质量的好坏,不仅会对我国基础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未来发展与我国人才培养水平。因此,借助“互联网+”这一教学模式,推动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教学改革与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便成为当今社会教育界必须要重视与落实的一项内容。

参考文献

[1]连秀丽.高效课堂视角下普通高中课堂管理改进策略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2.

[2]刘宇.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整合的实践与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3]李黎,王冠愚.“互联网+”模式下的教育教学管理与改革探索——以北京农学院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6,04:87-90.

[4]张明雪.导学案与微课融合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5.

[5]罗肖霞.高中生物校本教学资源平台开发的理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

高中教育教学范文4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与德育教学关系密切,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也是新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为此,加强对德育知识的渗透,立足于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并有针对性地展开德育教育是每一位政治教师应尽的义务。为此,笔者在本文就如何加强德育渗透进行简要分析,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借鉴。

关键词:

高中政治;德育教育;渗透途径;探讨研究

高中政治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为基础的学科,提高高中生认识、理解与参与社会生活能力的学科,与时俱进也是这门功课最突出的特点。可以这么说,高中政治课不仅应该成为一门考试课,兼顾高考要求的同时还要成为一门德育课,在教学中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力求做到高考、德育两不误。为此,需要每一位教师共同努力,一起完成。本文将围绕下面五点进行分析,希望为其他政治教师的教学提供一些好的借鉴。

1剖析教材中的材料,提升情感德育的质量

现行的高中政治教材在编写内容上对学生的三观教育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比方说,高一课程中,教材内容主要讲述的是经济学知识,其中涉及到的很多内容都可以作为德育教育深入开展。比如说合理消费、公平与效率、支持国家发展、诚信品质等;而哲学知识知识涉及到的德育内容也比较广泛,比如说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正确世界观的树立等;政治学常识则涉及到的因素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这些都是直接典型的德育素材,因此,利用好这些素材,进行德育渗透,对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可谓是益处多多。

2联系社会热点,将教材中的德育点充分挖掘出来

政治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时要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因为社会现象有好坏之分,要帮助学生注重研究自己如何应对这些状况,加强对学生如何看待社会现实问题等方面的教育,将科学理论知识用于分析社会现实。此外,也要进一步改进并完善现有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通过分析社会现象和问题,促使学生掌握辨别美丑、判断对错、区分善恶的能力,以此来提高他们的道德行为能力,这样,也就能抵制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的影响。为此,需要教师不能仅依托政治教案和辅导资料,也要和社会的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确定好德育教育的目标。例如,在讲解“消费观”一课中,要引导学生树立起健康合理的消费观念,让学生明白消费不仅是个人的事情,同时还涉及社会和国家的利益。因此,在讲解这一章节内容时,就可以和学生生活中崇尚的绿色消费结合起来,师生一起为完善消费环境而努力,适当引导学生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

3注重师生之间的内心的交流,将德育的魅力彰显出来

高中政治教师进行德育渗透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和学生的内心交流,因为内心真正的想法和声音才是进行德育的最佳推手。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出自真心地去关爱学生,加强和学生的内心交流。通过有效的交流沟通,学生也能加深对教师的认识,并且深刻体会到学习政治学科的重要性,了解教师的立场与困难,进而有助于增进彼此间的感情。触动人的内心,必定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因此,高中政治教师一定要真诚、坦率的与学生交流内心真正的想法,让学生认识到教师将他们摆在和自己平等的位置上,为德育教育营造出和谐美好的教育氛围,让德育教育自然流畅渗透到政治课堂的各个环节之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的熏陶与洗礼。

4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活动当中,引导学生德育生活化

我们都知道,德育教育不能“纸上谈兵”,应该实实在在地融合在日常生活之中。所以,高中政治德育教育也应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之中,让学生都能在社会实践中体会德育、深化德育,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并引导他们德育生活化。例如,在学习完《投资理财的选择》内容后,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过年时收取的部分压岁钱进行投资理财,在实际生活中切实体会到投资理财的乐趣,这样的引导有助于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理财观;在学习完《政治生活:有序参与》的内容后,也可以将政治生活中的有序参与扩展到生活中的有序参与,引导并鼓励学生学会排队,不要插队、不乱队,引导学生在公共场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要做一个有素质有教养的有序参与者。

5拓展教材的主干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教育

时代的发展也要求政治教学也要与时俱进,要结合时展的需求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政治教师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要随时关注社会的发展情况,将课堂教学与实际相结合,在主干知识上适当扩展时事新闻,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有助于调节沉闷的学习氛围。在有限的条件下,政治教师可以将现代化技术融进教学中。比如,在课堂上给学生观看短视频,以此为基础展开教学,创设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课堂讨论。课堂氛围在学生的各抒己见中也逐渐变得活跃起来,学生的积极性也在讨论中越来越高涨,兴趣越来越浓厚,这也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6总结

总体上来说,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时,教师一定要立足学科知识理论体系之中,把握时展的机遇,知晓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让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展现自我才华和个性,并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师的带动下,促进学生的“德”、“智”、“趣”全面发展。

作者:闫鹏 单位:河北武邑中学

参考文献

[1]汪素珍.论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如何增强教师个人魅力[J].中学时代2014年08期.

高中教育教学范文5

关键词:高中历史;传统文化;教育教学

中国有着非常深厚、悠久的传统文化。对我们每一位中国人都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随着当代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特别在青少年身上可以体现出来。所以,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中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现代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从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来看,教师的教学通常局限于历史教材,一般很少会有教师把教学的内容和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紧密的结合,致使学生也没有很高的传统文化意识。所以,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把历史知识和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增强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提升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一、深入挖掘历史教材,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在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历史教材作为课堂主要的载体,是历史教学中的很重要的教学工具,教师对历史的教学不能单单局限在教材。教材往往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我国历史的知识结构编制而成的,教师要深入挖掘历史教材,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学时,不要只是给学生传统理论方面的知识,要结合教材里的史料内容一起教学,这样才可以加强历史教学的说服力,从而有效提升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中关于“百家争鸣”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要灵活地运用教材,以荀子的观点作为例子来给学生进行讲解。在教材中往往会穿插一些与知识点有关的史料内容,或者有一些著作,教师要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整合来促进学生的理解与吸收。教师可以把荀子在《荣辱》里有代表性的观点找出来,特别是“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这一句很好地代表了荀子的观点。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荀子的观点,也进一步掌握了儒家传统的文化。

二、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是通过“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给学生讲解历史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非常单一,学生在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认真地听讲,时间长了就会产生厌烦的心理,消磨掉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搜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做成多媒体课件,在上课时播放给学生看。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历史的知识点,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水平。比如,在对高中历史必修中“儒家思想的形成”这一小部分内容教学时,教师就可以把“孔子”作为例子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方式进行讲解,提前搜集有关“孔子”的图像和影视作品,或者是一些文化作品,在课堂上给学生观看。学生就可以非常直观地了解到当时的社会风俗与习惯,在文字中要体现出“孔子”的各种观点,帮助学生学习儒家思想的提出和产生的深远影响,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学习的印象。

三、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创建良好的课堂氛围

一般高中文科生的学习任务比较沉重,如果教师总是让学生通读历史教材,学生就会对教材中繁多的文字失去耐心,不愿意进行通读,严重的就会导致学生丧失了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所以,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根据教学的内容积极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创造出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主的学习历史知识。比如,在学习第一单元第三课“宋明理学”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做游戏,让学生抢答自己所了解的历史故事。学生就可以在愉悦的游戏中学到了历史知识。或者是让学生对“儒家几位代表人物的观点”在游戏中进行竞答,可以充分唤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意识,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历史课堂的参与度。

四、结束语

教师要认识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学的重要性,运用各种方法来提升我国传统文化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课堂地位,结合学生自身的认知特点,深入挖掘历史教材,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历史传统文化的兴趣,营造出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从而有效提升历史教学的质量。让学生在学习历史文化知识的同时,了解与掌握我国传统的文化,把我国的历史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高中教育教学范文6

任何一个学生在某一方面都会有自己的独特性,仔细发现,他们都是各不相同的。在教授任何一门课程当中,了解和发现学生的特点才能更有助于找准学生的关注点提升其学习兴趣,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导。1.结合背景环境,善于观察发现不同。到了高中,学生的基本价值观和人格发展方向都已经大致形成,这其中和他们所处的家庭环境、学习环境、生活环境都息息相关。而环境的不同从而影响并造就了当前学生们的认知习惯和性格特点的不同。真正了解掌握这些特点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比方说讲地域文化和人口,有的学生可能对于当前社会的人口增长速率过快有着自己的见解,而有的学生则可能对不同地区甚至是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会更感兴趣,所以就必须要“分而识之”。对有兴趣部分的学生进行区别教学和分步发展,将学生们的兴趣充分地调动起来。当然,在课堂上不可能将学生区别开,对一部分学生只讲授一部分他们喜欢、感兴趣的内容,而是采取一些其他的方法,比如说让学生们回答一些他们感兴趣且了解充分部分内容的问题,让其在课堂上也能找到更多的存在感和自我认同感,研究表明,愉悦的情绪将更加有利于兴趣的提升。还有就是利用少部分课余时间向学生们讲述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从而提升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当然,能否让学生在课余也愿意向老师们去了解学习地理方面的知识,这就非常考验该教师在教学方面的人格魅力了。也只有在充分地了解了学生的特点和喜好,才能更好地做到以上几点。2.综合学生的表现,进行特性的启发。除了从学生的所处环境当中分析,其课堂和生活中的综合表现一样是衡量学生特点喜好的极其重要条件之一。因为高中生同样会有自己的一套思维、行为模式,并且处在这个年纪的学生大多比较叛逆,因此,他们在更多的时候可能会更愿意将真实的自己和真实的兴趣隐藏起来,即便通过他的环境分析也很难对其做出准确的判断,在这时,细致地观察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行为习惯能更好地帮助老师掌握学生的真实性格特点,对他们的天性进行开导和启发。拥有良好的耐心和细致的观察能力能从很小的细节更好地去了解学生。并且,老师们所真正应该做到的,是将学生们放在一个和自己同等的地位去接触去交谈。并非是老师教授学生就意味着老师将高出学生一等,而应该是老师将自己放在与之同等的地位,将自己当成是学生的朋友来进行交流和沟通。试想,关心朋友而去努力尝试接触了解他们好让他们能在学业上取得更高的成绩为今后的发展铺路,这样是不是就更有动力了呢?而相反一些教师将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地位,从不苟言笑,一贯以一种严肃的面容示人,将严格甚至严苛的教学理念强加在学生身上,这样不但难以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并且即使你是出于好心和责任心的教育,但也极有可能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从而达到反效果。

二、良好的兴趣发展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以上讲述的是对于学生,了解其特点,启发其天性的一些建议,但究其原因,都是为了达到引起学生兴趣的效果。唯有让学生真正地对学科对学习产生兴趣,才更有助于其学业的真正发展,并为今后的人生规划打下良好的基础。

1.愉悦的情绪有利于兴趣化的提升。

研究表明,愉悦的情绪是有利于人类对当前事物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并愿意深入发展和了解的。因此,在课堂和生活中,在学生了解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刺激愉悦情绪的产生将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学习地理兴趣的提升。只是抽象的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空瘪无味地念一遍,然后画重点,背关键,这样下来,要是能提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那才是出怪事了。在这样的一个教学环境当中,即便学生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其中又有几人能对书本上的知识做到真正记住进行更深刻的理解呢?更不要说融会贯通将书本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了。不是学生不用,而是当初学习的时候就根本没记住,为考试而学,真正能学到的东西太少,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毫无疑问是非常不利的。就比方说讲城市化过程和特点的时候,完全就可以穿插一些其他国家发展的历史和期间发生的一些故事,让课堂变得更有趣味性而不是枯燥无味的,放松愉悦的情绪自然就很容易产生了,从而也能更好地提升学生们学习地理的兴趣。还有一点就是不论学生的表现有多么差,答案给得多么离奇,老师们都应该首先在鼓励的前提下进行一些相关疏导。学生们是祖国未来的花朵,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对老师来说是义不容辞的,良好的鼓励将更有助于学生们建立信心实现自我肯定,从而才能更好地开展今后的地理学习计划。可如果只是一味地否定和责罚,最终只能让学生产生排斥情绪,负能量只会阻碍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

2.让兴趣演化成习惯,促进自主学习能力。

在兴趣的培养完成之后,就是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了。兴趣的养成让学生们对地理这一门学科真正地感兴趣,再加上老师的良好引导以及趣味的教学,就更加能带动学生的主动性。但老师也不可能每时每刻都注意学生的学习发展,因此,将兴趣培养成为一种习惯,让学生从今以后不是依靠兴趣而是习惯来进行学习,将从本质上解决问题。因为兴趣是养成的,所以也同样可以慢慢被磨平,将兴趣发展成为习惯,将不断学习养成为自身的良好习惯。这不仅是对学习地理提高地理成绩有好处,这更是教会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甚至参加工作中产生一个良好的习惯,不断地提升兴趣放在一些更有意义的事物上,提升自主性,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将更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人生中有能力走向更高的高度,这也是教书育人所最终想要达到的效果。

三、兴趣化教学有助于改善师生间的互动能力

毋庸置疑,兴趣的提升,将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课堂上表现力的提高,从而创造更好的课堂环境,以配合教师们的教学计划得以良好的实施。

1.环境和历史促使教师和学生关系起点并不高。

因为从中华的五千年历史来看,“师道尊严”这四个字一直都给予人们以深刻印象,自古以来,严师出高徒,包括在学生们刚进学校时还能依稀记得家长们重复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记得一定要听老师的话”。而高中的学生们大多又都处在叛逆期,多年以来的压抑最终导致高中学生在心理上是对于教师最为排斥的学生群体。学生对于教师似乎从一开始就在未经接触下已经默认产生了抵触情绪。也就是说即便老师什么都不去做甚至是在一定程度上做得都比普通水平要好很多,但一部分尤其叛逆的学生依旧还是我行我素地和老师唱反调,自己不学不说,更加影响到了其他同学的学习。虽然很不想承认,但当前很多老师对于这种学生的处理方式就是放任自流,不管不顾,甚至将这类学生的座位直接调到最后,让其“自生自灭”。

2.提升学习兴趣能更好地促进课堂的互动和良好学习环境的形成。

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将能更好地让学生配合完成老师的教学目的,增强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程度。并且这也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产生兴趣,在课堂上充分的表现力让其得到了足够的自我肯定以及学生和教师的高度关注,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学生也愿意在良好的情绪环境之中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更专心努力地学习地理知识,最终在即使没有老师和同学关注和赞扬的环境之下也依旧已经培养出了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在一两个、一小群有着浓厚兴趣并愿意自主学习的学生带动之下,再配合上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及老师的兴趣化教学课堂,完全能带动整个班级的对于地理课程的主动学习。因为在大环境之中人类总会有一个从众的心理,主流大众如果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度,即便有极个别的并不是很爱好地理的学生,在大环境的带动之下也会加入到学习的浪潮中。在大环境中,学生之间同样还会起到一个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的作用。学生们相互比较的是学习成绩的好坏,对地理知识掌握的程度深浅,那些不愿意学习的学生会被大众在不自觉之中就排除到群体之外,从而使得他们也不得不好好学习地理才得以更好地融入群体。兴趣的更好提升不但是能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性,更多的程度上能很好地改善和带动整个学习环境的提升,让学生们在一起相互促进学习和成长才真正达到教育的最初目的。

四、结束语

高中教育教学范文7

关键词:高中历史;传统文化;教育教学

中国有着非常深厚、悠久的传统文化。对我们每一位中国人都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随着当代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特别在青少年身上可以体现出来。所以,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中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现代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从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来看,教师的教学通常局限于历史教材,一般很少会有教师把教学的内容和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紧密的结合,致使学生也没有很高的传统文化意识。所以,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把历史知识和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增强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提升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一、深入挖掘历史教材,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在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历史教材作为课堂主要的载体,是历史教学中的很重要的教学工具,教师对历史的教学不能单单局限在教材。教材往往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我国历史的知识结构编制而成的,教师要深入挖掘历史教材,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学时,不要只是给学生传统理论方面的知识,要结合教材里的史料内容一起教学,这样才可以加强历史教学的说服力,从而有效提升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中关于“百家争鸣”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要灵活地运用教材,以荀子的观点作为例子来给学生进行讲解。在教材中往往会穿插一些与知识点有关的史料内容,或者有一些著作,教师要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整合来促进学生的理解与吸收。教师可以把荀子在《荣辱》里有代表性的观点找出来,特别是“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这一句很好地代表了荀子的观点。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荀子的观点,也进一步掌握了儒家传统的文化。

二、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是通过“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给学生讲解历史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非常单一,学生在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认真地听讲,时间长了就会产生厌烦的心理,消磨掉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搜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做成多媒体课件,在上课时播放给学生看。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历史的知识点,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水平。比如,在对高中历史必修中“儒家思想的形成”这一小部分内容教学时,教师就可以把“孔子”作为例子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方式进行讲解,提前搜集有关“孔子”的图像和影视作品,或者是一些文化作品,在课堂上给学生观看。学生就可以非常直观地了解到当时的社会风俗与习惯,在文字中要体现出“孔子”的各种观点,帮助学生学习儒家思想的提出和产生的深远影响,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学习的印象。

三、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创建良好的课堂氛围

一般高中文科生的学习任务比较沉重,如果教师总是让学生通读历史教材,学生就会对教材中繁多的文字失去耐心,不愿意进行通读,严重的就会导致学生丧失了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所以,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根据教学的内容积极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创造出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主的学习历史知识。比如,在学习第一单元第三课“宋明理学”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做游戏,让学生抢答自己所了解的历史故事。学生就可以在愉悦的游戏中学到了历史知识。或者是让学生对“儒家几位代表人物的观点”在游戏中进行竞答,可以充分唤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意识,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历史课堂的参与度。

四、结束语

教师要认识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学的重要性,运用各种方法来提升我国传统文化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课堂地位,结合学生自身的认知特点,深入挖掘历史教材,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历史传统文化的兴趣,营造出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从而有效提升历史教学的质量。让学生在学习历史文化知识的同时,了解与掌握我国传统的文化,把我国的历史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高中教育教学范文8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包括心理、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可以说,情感世界的贫乏比知识的贫乏更可怕。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呢?

一、深化教师的情感感染,以情带情

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里。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充沛的感情,在课堂教学中将自己的感情表现出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情的感化和陶冶。在语文教学中若能讲究情感教学的艺术性,通过教师自身丰富的感情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喜于听,乐于学,学生就更容易理解语文知识。比如在学习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这一课文时,教师可以饱含深情地讲述一个故事:在二十世纪中叶的美国城市亚特兰大,有一个五岁的黑人小女孩跟妈妈乘坐公共汽车,途中上来一个白人男青年,妈妈赶紧让女儿为他让座,女孩不解地问:“妈妈,我们为什么要给叔叔让座?”妈妈说:“孩子,因为我们是黑人,我们的皮肤是黑色的!”小女孩回去以后到水池边用刷子使劲刷洗自己的黑皮肤,直到鲜血淋漓……讲这个故事,教师一定要通过语言、声调、表情等把自己对黑人女孩的深深同情表现出来,这样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如果教师每上一篇新课,都能够以情激情,以情引情,导入新课,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饱含激情地诵读课文,辅之以轻重缓急的语调,使文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活化教材的情感内涵,以情促知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教材中的课文无一不蕴蓄着作者深刻的思想和强烈的感情,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结晶。教师要精心挖掘情感目标,注重课堂教学设计的适宜性与多样性。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依据作品的类型,作者的生活时代、思想感情、写作思路及学生的品质、情感等因素,来设立恰当的情感目标。以古诗文教学为例,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无不是“情动于中”的产物:《离骚》中浪漫又深沉的爱国情,《登高》中暮年飘零、忧国伤时的愁情,《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伤情,《赤壁赋》中对宇宙人生超然豁达的豪情;《秋思》中断肠天涯的游子的羁旅情……无不体现了作者深沉厚重的情怀,可谓字字珠玑,句句含情。语文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要活化教材的情感内涵,以情促知,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首先,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如学习《孔雀东南飞》这首诗,教师可以先播放古典名曲《梁祝》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梁山伯与祝英台那凄婉动人的爱情,或者先让学生讲述自己知道的古今中外凄美的爱情故事,那么学生就会更容易走进文本描述的焦仲卿与刘兰芝的爱情故事。其次,反复诵读,品味意境。古语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不同方式的诵读:教师声情并茂、韵律和谐的范读会更直观地再现诗歌的音韵美;播放示范朗读录音,使学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诗中意境。当然,范读只是一种先导,只有学生自己吟诵,才能体味出诗歌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使他们掌握朗读的技巧,在反复吟诵中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艺术效果。以上是古诗文教学方面挖掘并活化教材情感内涵的基本方法,而其他类型的作品教学也是类似的。总之,教师要用心去挖掘、感悟教材中蕴藏的感情,通过适当的方法感染学生,让学生走进教材的情感世界,在获得审美享受和情感体验的同时也积累了知识,即以情促知。

三、强化过程的情感交流,以情换情

新课程倡导的是开放、民主、合作的课堂,师生在课堂上应该呈现出一种交流与沟通合作的动态关系,尤其是双方内心情感的真诚流露,能使语文课堂成为极具人文性的场所。师生之间传递的是以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综合训练为主的情感对话、情感交流。师生之间可能学识上有高低,水平上有差异,但情感上却是绝对的平等、同样的真诚。正因为这样,语文课堂上会出现这样的情景:教师以真情感动了学生,学生以真情理解了教师,师生共同用情把教学推向了高潮。激动的泪水被情催下来了,智慧的火花被情点燃了,创造的思维被情引发出来了,刻骨铭心的感受被情定格了。在这样的过程中还有什么知识学不会?还有什么内容不能理解?这就是语文教学过程中流动的最珍贵的一股力量———情感的力量。有时候,一个信任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动作、一句温暖的话语都是巨大的情感力量。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强化情感的交流,让师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和真诚的情感交流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提高人文素养,让语文课堂成为巨大的情意场。

四、注重结果的情感积淀,情知互融

凡优秀的文学作品,必然有作者真切的人生体验。读者从作品的文字声音开始,对作家和作品做一番“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感知,反复体味,感受作者的激情,最后达到共鸣的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一段人们耳熟能详的妙语:“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王国维先生所引晏殊、柳永、辛弃疾三首词中的句子,皆为写男女之恋的情词,他却做了另一种解读,这就是融会贯通,是情感积淀、情知互融的结果,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活动。学生要达到这样一种情感积淀内化的境界,绝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要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感悟和积累。一节成功的语文课不只是让学生感动,而是动情之后在学生心里留下印迹,种下一颗情感的种子、力量的种子,激励他们为自己的目标去努力,为自己的追求去奋发、思考。很多个这样的一节课积累起来,才能给学生以厚重的人文积淀和知识积累,知情相融而统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的方法很多。只要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情感教学,灵活运用各种方法,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语文教学定工作会得心应手。当然,语文教师也要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继续学习,努力提高、完善自我。相信,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春风,情感教育一定会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在潜移默化中滋润每个学生的心田,使语文课堂焕发出应有的光彩,进而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张洪艳 单位:安徽省临泉第二中学

第二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与情感教育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只有充满情感,只有让学生在感悟和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完成训练,学生才能在感悟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融入语文学习。如果按照理科的思维模式进行逻辑思维,将会对全文的脉络进行分解,并涉及文本的框架、脉络和神经末梢,学生将会对答案进行照搬照抄,极大遏制了他们的天性和创造力,并且很难轻松有趣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

一、在阅读中让情感交流融合

学生在进行阅读时,并非简单地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看法,而是经过内部加工言语的编码,把原文的字句、段落和文章结构用自己的理解表述出来,进而转换成自己的观点,并在潜意识中保留下来。由此可见,阅读的特点集中表现在内隐性、体验性和全息性上,其内隐性即为读者和文本的“会意”,换言之,即表示作者和读者之间思想擦出的火花,二者实现情感的交流和融合。阅读是通过学生自主完成的,而不能由教师代劳,不能将自己对课文的深入理解直接灌输给学生。学生必须经过模糊状态的探索,从中获得感悟和启发,教师不能把文章整体结构中的知识点分离出来,在剖析的过程中分割这些知识点,也不必将晦涩难懂的知识点全面灌输给学生,不放过任何细节,而忽视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促进学生遵循“披之—感物—体情”或“寻言—明象—悟道”的规律进行阅读,训练学生形成较强的语感,提高内省体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

二、高中语文的特点决定其“见全身”的感性认知

语文和数学的差别比较大,主要表现在数学具有明确的知识点,在掌握了数学内容的基本知识点后就能掌握足够的技能,完成数学学习。但是,学习语文这门学科并非仅仅学习每一篇课文的基本知识点,而是将每篇课文作为案例,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语言鉴赏和运用的能力。传统阅读教学倾向于抽离出文本中包含的知识点,逐一解决各个复杂的问题,把所有知识点的考察写在试卷上,反复进行相同的练习,对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却重视不够,将数学课上理性学习的方式运用在语文课的学习上。以《威尼斯的小艇》一文教学为例,过去在教授“船夫驾驶技术特别好”这一节时,老师通常让学生将船夫驾驶技术好的表现用列表的形式整理出来,然后学生以表格的形式将整段内容列出提纲,将整段课文的框架概括起来。然而,通过这种方式是否能让学生深刻领悟和理解如何是驾驶技术好呢?显然不能。因为学生对整篇文章的内容还没有形成全面的把握,没能仔细认真品读文章的每一句话。特级教师王崧舟为了使学生的感悟能更深刻,通过让学生反复阅读文章之后,请一位同学扮演船夫,对下面的“游人”进行吆喝,将游人吸引到自己的小艇上。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但对这段文字有更深刻的理解,还能对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在介绍时应侧重不同的重点,有人会对小艇的舒适感进行介绍,有的人会对行船较快的速度进行介绍,还有的人会对驾船的安全性进行介绍,等等。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能生搬硬套,必须通过切身感受和理解,在加工处理之后,转变为自己的思想,再表达出来。

三、结合课文和语言文字感悟其中的情感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并不一定完全要照本宣科,学生也并非一味被动接受老师的知识灌输,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对问题答案的渴求,应对作品带有的批判性思想进行品读并做出评价。一旦发现有问题,必须积极将所假设的问题提出来,如果意见存在不一致,必须大胆进行“二度创作”,若出现空白,应善于用独立的思想重新思考问题。以《再见了,亲人》一文的学习为例,在阅读到其中的离别情节时,老师可以运用“移情体验法”进行教学,如果班级里刚好有一批贫困山区的孩子刚刚离开,则可以指导学生回想离别的画面,唤起学生曾经有过的切身经历和感受,接着再对文中的送别进行领悟,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将自己想象成志愿军战士或者送别的小金花,进而感受其中的真情实意,融入自己的感情进行深情朗读。教师在教学时,如果学生不能很好达到移情体验的效果,则可以采用对话或者观看教学录像等方式激发他们的情感,通过这种方法能够促进学生深刻领悟。然而,由于这种训练仅仅是一种形式,其效果并不显著。以《猫》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让学生把心里对老舍先生想说的话写下来,大部分学生都会写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或者称赞老舍先生的善良等毫无意义的感慨。若能使学生将自己想象成这只小猫,进入厨房,又会发生什么呢?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对小猫的特点有更深刻地了解,还能使学生体会老舍先生如此热爱猫的原因。因此,选择读写结合的训练方式,重要的是有效结合感悟课文和训练语言文字。

总之,高中语文的教学必须将情感积极融入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协调一致。指导学生把自己想象在作品之中,感受文学作品的内涵和精华,从作品中感受到更多的情感体验。从社会生活中感受和领悟,增强学生的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进而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高,奠定深厚的人文基础。

作者:李德贤 单位:庄浪四中

第三篇:高中语文高效课堂信息技术构建

摘要: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结合的优势体现在信息获取的便捷化、信息呈现的多样化和实用化。为此,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拓展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丰富语文知识呈现形式和构建开放式语文教学课堂。

关键词:

高中语文;高效课堂;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对课堂教学进行探究,还应积极探究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以及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的有效结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不断提升现代化教学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效果,进而凸显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1]。

1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点

1.1信息获取的便捷化,丰富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师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宽广,同时,信息获取的便利性也获得了显著的提升。在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充分结合后,其教学内容的搜集与整理获得了显著的便捷化,教师据此可以在现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材料的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补充材料,从而提高备课的效率,并保障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2]。

1.2信息呈现的多样化,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在传统教学观念中,语文知识的呈现只是以单一的文字为载体,教师一般通过文章的教学来传授基础的文化知识。而实际上,高中语文教学还包含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其传承的载体不仅仅是优美的文章,还有相关的图片、音乐、朗诵以及部分统计图资料等。这就决定了在现有的教学环境下,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知识的呈现形式,不断推动语文知识呈现的立体性,从而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的深入理解。

1.3信息技术的实用化,为师生课堂交流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信息技术的引入,除了能在教学内容与知识呈现方面体现其优点外,还能将师生从教材中解放出来,即为师生构建一个共同探讨的平台,变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为师生交流的有效空间。这样的课堂教学体现在:一方面氛围热烈,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面更大更广;另一方面整个课程教学的效率也得到了提升。

2借助信息技术的有效性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

2.1拓展语文课程教学内容,构建多样化的语文教学主题

高中阶段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内容的难度也有所加大。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并以教学大纲为依托,借助信息技术搜集相关的视频、名著的简介、相关人物的发展故事等资料,利用这些资料在课堂教学中构建文化探究的主题,以使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工作能在教学主题的引导下不断地拓展深化,促使学生从文章写作的背景、作者的实际情况、课文描述内容的影像等方面加深对课文知识的理解程度,达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目标。

2.2丰富语文知识呈现形式,以感官刺激手段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程度

在高中语文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仅应借助教材文章的实际表述引导学生理解语文知识,还应借助如影视资料、图片等形式加深其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在现阶段,教师可以凭借多媒体信息工具的帮助,在有效整理资料的前提下制作精美的电子课件,进而立体化地呈现高中语文知识,自然能增强学生的感官刺激体验,从而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提供了保障。

2.3构建开放式语文课堂教学,以多媒体教学工具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提升课堂讨论氛围

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以及知识的呈现方式都得到了显著的优化。同时,在多媒体教学工具与信息技术有效结合的背景下,教师与学生必然能从书本中解放出来,必然能拓展其知识面和思维的广度、深度。在现阶段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还应积极地改变传统机械式的教学方法,以课堂小组讨论、电子课件习题的有效互动等形式不断地促进师生交流[3]。

总之,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对丰富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优化知识呈现形式以及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等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拓展语文教学内容、优化语文知识的呈现形式并构建互动式的教学课堂,以期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杨永红 单位:石门县第五中学

参考文献

[1]白臻.巧用信息技术,创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J].中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12):138.

[2]赵霞.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利与弊[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5(7/8):96.

[3]易志芳.运用电化教学构建初中化学高效课堂[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5(10):43.

第四篇: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探讨

【摘要】

高中语文课堂中的阅读可以说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高中语文课堂中的阅读不仅是学生对知识汲取的一种重要的途径,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的基本知识素养、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基本途径,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高中语文课堂中的阅读教学模式也暴露出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就以高中语文课堂中的阅读教学现状为出发点,提出其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使其阅读教学不仅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有效的提升,同时对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语文知识素养都有所加强。

【关键词】

语文;教学;阅读

高中语文课堂中的阅读教学不仅是“应试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基本素养的提高更有着重要的作用,但高中语文课堂的中阅读教学现状是不容乐观的,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高中语文课堂中的阅读教学中问题分析

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社会的发展进步,教育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之而来高中语文课堂上的阅读教学模式也引来越来越多的重视,其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阅读教学目的不明确

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不仅是“应试”,而是为了在阅读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情感体验能力和表达能力等。而目前大多高中课堂的阅读教学目的并不明确,由于现代的“应试”教育注重考察的是学生思维的拓展,即课外文本的知识考察,导致高中课堂的阅读教学忽略对课本上阅读的知识考察。虽然对课外阅读的知识考察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但不容置疑的是,教材内容是有其重要的作用的,它是学生基础知识积累与思维开发、拓展的基础,因此,阅读教学目标的不明确,会导致急于求成的教学思想影响着阅读教学,进而影响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

(二)阅读教学形式单一化

目前的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虽然有所变化,但教学形式仍是处于单一化的,甚至可以说是千篇一律的,无论是提问的形式、还是学生朗诵的方式都是呈模式化的。语文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其教学模式大多为讲解阅读重点、教师通过提问形式进行引导阅读,这种过于模式化的方式使得学生的阅读不是带着兴趣、充满热情的阅读,而是带着老师的问题去阅读,影响着学生思维的转换,长久以来,对学生的思维也产生了禁锢,影响着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三)现代多媒体手段的不合理运用,影响着阅读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现代科技的进步,使得现代多媒体普遍的运用于课堂教学当中,而多媒体手段的不合理运用则影响着阅读教学。实质上来讲,现代多媒体只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在课堂中使用,但是,大多数教师过于重视这一“工具”的作用,无论是在平时的阅读教学、还是在公开课、评优课都会对这一“工具”充分的进行研究和使用,而忽略了对阅读文本内容和教学方式的研,影响着阅读的教学效果。

二、高中语文课堂中的阅读教学改善策略

阅读教学方式出现问题,必然会影响阅读的教学目的,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知识素养的积累和提升,因此,要积极的改善阅读教学中的问题,促使高中语文课堂上的阅读教学真正的实现其目的性和影响力。

(一)改善教学方式,明确教学目的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教师阅读教学策略的改善,一方面教师应该对阅读的教学目的清晰化,通过对教材和阅读文本的研究,对阅读的精髓真正的掌握,使的阅读教学实现其目的性;另一方面,教师应该改善教学方式,突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方式,即课堂上引导阅读和常规的问题提问形式,可采取情境教学方式、小组讨论的形式,使学生不是带着问题阅读,而是带着兴趣去阅读,这种阅读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言语表达能力,更能开拓学生的思维;而情境教学更能够促进学生情感的激发,寓教于乐使学生带着充分的情感体验和饱满的热情充分的体验阅读的乐趣。总之,教学方式的创新能够强化阅读教学的目的性,实现课堂的需要和阅读的目的。

(二)拓展阅读内容,促进多样化

大多语文课堂上的阅读教学都是以教学为载体,这种情况导致教学内容的单一化,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较为狭窄,同时也影响着学生思维的拓展,因此,阅读教学也应注重对阅读载体的丰富化、多样化。首先,教师应该适当的推荐名著阅读,高中生大多都形成一定的认知能力,对于阅读可以说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对此,教师不应该把阅读内容一味的禁锢在教材中,可以推荐学生进行时代名著和古典名著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也可以促进知识面的拓展,语文知识的积累,与此同时,应该促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好笔记,可在课堂中进行定期的交流,更能实现其目的性;其次,使“课外书籍”走进课堂,学校应该在图书馆丰富经典的课外书籍,并且使学生感兴趣的课外书籍真正的走进课堂中,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使学生在阅读中对书中人物的情感、人物的形象以及细节的构建进行分析,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并且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和阅读视野。高中课堂上的阅读真正的实现其目的性和高效性不仅需要教师教学方式的创新,同时也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因此,高中语文课堂阅读的现状的改善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作者:林惠 单位:安远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江炎.教师的态度与行为对学生学习的影响[J].山东教育,2003年8期

[2]曹勇军.苏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的三种呈现方式[J].现代语文(理论研究版),2005年第4期

[3]黄厚江.苏教版国标本高中语文新教材的基本特点及教学建议[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6年第2期

第五篇:高中语文课堂文学味浅论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日益深化,语文教学模式在新形势下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局面,尤其是在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方面。高中学生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尤其是思想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笔者就谈谈如何使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文学味。

一、调动积极因素,融合文学味

语文作为加强学生之间交流的一个最主要的工具,处处体现着人文性和文学性。自从新课程改革之后,高中语文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势在必行。首先,教师应该充分结合当代学生的身心特征和实际现状,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文学性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然后根据学生的文学基础对课本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和挖掘,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语文的文学魅力。其次,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生尚处在身心发展不健全的阶段,面对外部世界的诸多诱惑,抵抗能力不足。这就需要教师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例如,在讲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诗中有一处“幸福的闪电”运用得很巧妙,也会激起学生内心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的学生理解“幸福的闪电”就是指幸福虽然很短暂,但是却能直击人心,要及时珍惜。有的认为幸福就像闪电一样,虽然可以看见,但却是触摸不到的,要用心去感受的。这种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来理解文章的含义,学生也可以通过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都能转变语文学习观念,语文课堂俨然变成了一个文学论坛。

二、提升教师素质,发散文学味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不仅要进行正确引导,还要及时提高自身的修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授课之前,首先要对高中知识体系进行一个系统的构建,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逐步提升自我,才能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将文学性渗透于高中语文课堂中去,不仅要使学生受到文学的熏陶,还要能从中有所顿悟,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挖掘文学作品的精髓,自己首先从中受益,然后才能向学生传授知识。如在讲《五人墓碑记》时,教师首先要对主要内容有一个认识,然后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主要是对五个百姓在国家危难之时英勇献身的赞美之情。教师就可以针对这五人之死,还有文章中对于生死的取舍让学生展开讨论,思索什么样的人可以将生死放在江山社稷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阅读其他相关传记或者资料对这五人的行为做进一步剖析,最终由文章转入现实,向学生阐述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既对学生进行了爱国情怀的教育,也使学生积累了更加丰富的知识,同时让学生见识到了当时的进步思想和政治立场。教师构建的知识体系,对于带领学生步入文学海洋,获取知识和提升自我是至关重要的。

三、活跃课堂气氛,品悟文学味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将学生真正带入到学习氛围中去,关系着学生能否将语文学好,学生不能进入状态就很难真正理解文章主旨。例如,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一首词时,教师可以使学生对词中气势巍峨的景象和作者的情怀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之后引出该词,介绍写作背景,讲解完之后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歌曲,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地体会长江的波澜壮阔。最后,教师要求学生朗诵该词,以此来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这种方式就使课堂教学充满了文艺性。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时,还要注意在教学中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自主阅读,通过阅读来感受不同文体和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从经典作品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传记进行阅读,还要让学生对书中涉及到的问题进行讨论,从中感受语文的文学之美。比如在学习小说这一体裁时,由于它多讲故事,学生大都很感兴趣。教师就可以针对小说进行专题讨论或者举办读书会,使学生在阅读小说的同时,能够感受到作者的人生变化,从中找到与自身对应的部分,从而感悟人生。例如,在讲《项链》这篇小说时,主人公马蒂尔德因其自身的虚荣,衍生出一生辛苦还债的故事。针对这篇课文,学生就可以各抒己见,然后由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总结,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品味文学作品的思维品质。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文学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也是符合新时代教学要求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及时转变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充满文学气息。在进行课堂知识的讲解时,也要适当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文学素质,在提升自己道德情操的同时,也实现了教学目标。

作者:孙彬 单位:江苏省沭阳高级中学

第六篇:高中语文课堂师生有效对话探析

摘要:

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就是课堂,在整个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师生之间的对话,师生之间的有效对话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有效对话是对语文教学的内在要求。因此,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不仅是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更是教学的根本目的。对此,本文以高中语文课堂师生有效对话为主题,分析了师生对话的现状,并阐述了其现状的原因。

关键词: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师生对话

所谓的“师生对话”,就是教师组织并控制教学内容,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约束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各种教学情境互相提问,互相进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有效对话就是以师生之间的语言交流为载体、以对话的内容为指导、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目标的互相学习的活动,通过有效的对话,情感的交流,分享学习经验和心得,最终以求师生之间互帮互助、共同发展。

1高中语文课堂师生有效对话的现状分析

1.1学生参与对话的积极性不高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师生对话的积极性不高。首先,学生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喜欢语文也就不喜欢老师,因而产生一种不愿参加师生对话的消极情绪;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表达方法也会影响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例如:语气较硬、对学生的评价过激等;还有就是教师准备的教学内容偏离学生的生活,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1.2师生对话的目的具有功利化倾向

首先,很多教师认为进行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应对考试,而在日常的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就着重强调考试,而忽视了师生对话的内在含义,忽视了学生的健康成长;第二,受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学生的学习任务较重;最后就是社会环境的影响,舆论的导向有偏差,影响了师生之间对话的根本目的,这种社会氛围不利于师生之间的有效对话[1]。

1.3对话的内容缺乏针对性

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对话内容缺乏针对性。新课改以来,虽然讲师生对话的教学理念渗透到了课堂教学当中,但是学生并没有将对话中的内容完全吸收,教师的对话只追求表面上的,追求课堂气氛,因此选择的课堂内容也比较随意,所以,在内容上缺乏针对性。

1.4师生对话不够深入

首先,教师本身的素质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要求,有待提高,并且对教学内容的研究也不够透彻,不能准确的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对话内容缺乏针对性,单纯的为了对话而对话;其次,学生本身语文素养基础较弱,导致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思维跟不上,混乱,师生之间对话不能有效的进行[2]。

2高中语文课堂师生有效对话现状的原因分析

2.1师生对话认识不清

首先就是对师生对话的理论认识不清晰。教师会通过不同的途径了解师生对话的涵义,但是很多教师误以为师生之间的交流就是师生对话,这样就很容易将这种教学理念当做是一种个很好的教学方法,一味地想尽各种办法与学生沟通,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只注重了自身的主导作用,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很容易是教师的教学方法走向极端。师生对话和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相互作用的,加强师生之间的对话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2.2缺乏师生对话素养

2.2.1教师本身

教师缺乏较专业的教学知识,不能准确的掌握学生的兴趣点,不能把握住教材中的重点内容,不能在课堂教学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师生对话中缺乏话语上的感染力,对知识的解读较生硬,思想深度不够,在根本上扼杀了学生参与师生对话的兴趣。

2.2.2学生方面

学生缺乏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意识,不积极参与师生对话,不思考、不质疑、更不去创新。长此下去,学生缺乏对师生对话的兴趣,缺乏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并且学生的阅读面也很狭窄,在一定的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师生对话有效性的展现。

2.3受环境的制约

课堂环境是制约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对话的直接原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对话需要自由、开放的心理环境和物理环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不存在于真空中,它产生主要由主体意识、能力以及素质等条件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环境的约束;具体而言,是这种环境是指校园环境、课堂环境、心理环境以及社会环境,这些环境的影响下,不同程度的影响了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师生对话的有效性和主动性[3]。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生的语文课堂教学逐渐发生着改变,尤其是当师生对话教学观念的引入,是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中孤单的教育者,学生也不再是沉默地接受者,课堂也不再是寂静的教学环境,师生之间有了沟通,将学生的个性充分彰显出来,使学生和教师之间有了不受限制的交流。

作者:黄燕 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07:5-16.

[2]《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总目录[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2:133-140.

[3]《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4年1~12期总目录[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4,12:147-154

第七篇: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方法研究

内容摘要:

语文是高中教学体系的核心课程,优化语文教学课堂是教师工作转型重点。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教师要懂得灵活调整现有的教学平台。结合“高效课堂”概念,本文分析了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

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方法

高中语文教学也树立了新目标,以先进思想理论为中心展开教学是改革趋势。高效型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可以根据书本教材内容要点,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为教师展开教学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高效课堂”概念

“高效课堂”是高效型课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课堂基于高效教学。“高效型”教学模式以高效性为准则,倡导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重课程教学效率,实现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达到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的目的。伴随着教学实践活动广泛开展,高效型教学法用于语文也呈现了多元化趋势。在教学改革阶段,高效型教学坚持从现实生活出发,把生活中的语文思想带入高效型教学,按照高中生群体发展状态拟定思语文教学方案,这些成为其它课程共同借鉴的模式。基于现代教育改革趋势下,高中语文教学采用高效型教学,可以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水平,综合培养高中生听力学习能力。当前,我国高中教育体制步入深化改革阶段,新教学方案实现了教学模式的优化升级,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体制。

二.把握知识特点,优化教学体系

尽量创造真实或接近于真实的环境,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和加工真实的语言信息,使他们在课堂上使用的语言和技能在实际生活中同样能得到有效的应用。教学方法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师必须根据书本教材要求设定教学方案,才能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环境。鉴于高效型教学法用于课堂教学活动的优势,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任务编制方案,从多个角度呈现语文的知识特点,满足教师与学生共同的教学需求。此外,教师需将语言形式和功能的关系明确化,让学习者在任务履行中充分感受语言形式和功能的关系,以及语言与语境的关系,增强学习者对语言得体性的理解。语文是高中知识体系的重要构成,从思想观念中培养学生的个人意识,综合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高效型教学是高中文化课程教学的新方法,可以根据不同教材拟定新型教学模式,创建符合高中生学习去的教学体系。高中语文课程教学必须按照标准流程执行,才能达到教学前期预定的目标,让高中生深层次地理解语文课程知识内涵。教学方法是决定语文课程教学质量的核心因素,教师必须跟随教学大纲调整课堂教学方法,坚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口语交际活动,增强知识能力

当前,我国语文教学从早期的“灌输式”转变为“开放式”,各种教学内容更加符合社会主义社会实况,所设定教学理念也是最先进的,体现出了语文的可持续性。在高效型教学中,一堂课的若干任务或一个任务的若干子任务应是相互关联、具有统一的教学目的或目标指向,同时在内容上相互衔接。任务设计者要尽可能为学生的个体活动创造条件,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互动和交流的机会,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语文是文化知识课程的主要构成之一,学好语文对高中生个人发展意义重大。高中教学模式中,教师仅关注语文教材传授与引导,对一些实质性的学习能力缺乏培养,限制了高中生语文综合能力培养因此,以新课标为引导准则,建立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体系是极为关键的。口语交际融入高中语文教改中,既有助于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水平,也能从根本上开发高中生语文学习潜能,实现高中语文教学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开放式教学模式可采用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等方式,为学生构建更加优质的学习平台。为了向高中生构建多样性的中文学习平台,课堂教学需积极引入多元化知识内容。教学方法是决定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因素,教师可根据新课标准则要求,筛选符合课堂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

四.坚持教学创新,提升课堂效率

新时期语文教学体制呈现多元化趋势,培养高中生口语交际能力是新内容,教师要懂得如何把握高中生知识需求,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培养方式。教师在引导高中生学习语文知识过程中,要懂得应用教学理论辅助教学活动,共同实施多元化的教学平台。教师只有在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说话,大胆质疑,在疑问中辩出真伪,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在质疑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练习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使学生之间形成相互倾听,表达和应对。教师既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也要懂得灵活应用案例教学、对比教学、兴趣教学、思维教学等方式,构建更具现代化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方式。通过在课堂上进行广泛交流,提高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水平,增进语文知识的应用领域。即要坚持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认真领会语文课程中口语交际教学的要求,用好教材中设计的“口语交际”内容,使学生通过典型话题的实践,积累口语交际的经验。例如,情境教学是现代高中课堂常用方式之一,可从多个角度设定不同的教学情境,辅助教师全面开展中文课教学活动。因而,基于教学大纲标指导下,教师需灵活应用情境教学方法,为学生搭建多元化的学习平台,使其在课堂中体会到中文知识的学习乐趣。

五.重视教学管理,优化教学模式

教学管理是对语文课程的综合调控,利用管理方式优化语文课教学流程,为学生建立更加优越的课堂学习环境。高等教育是培养专业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对教学课程实施优化管理与调控,可降低课堂教学工作难度。因此,高等院校需重视语文课教学管理,从教学资源、师资队伍、成绩考评等方面进行。语文课程涉及面广阔,主要围绕汉字语言知识开展教学。随着时间的推移,语文课程知识体系发生变化,学校要结合教学资源使用情况,定期更新校内中文数据库,为教师编策教学方案提供查询依据。例如,可与其它高校建立资源共享平台,收录更多的语文课程知识资源,丰富了本校的课堂教学内容。学校也可以建立专项数据库,定期收录中文课程知识,为教学资源调配做好规划。学校要安排中文专业教师授课,保持语文课程教学的专业化水平。受到思想观念影响,部分高校对语文课程教师要求不严,非专业教师授课现象普遍,这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是相互违背的。对在校师生定期进行考评,更好地掌握语文课程开放式教学成效,及时调整现有的课堂教学方案。成绩考评是围绕语文课程教学流程开展的,从课堂教学、应试考核等方面,对学生日常学习情况详细评估。对考核中发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为开放式教学模式做好充分准备。语文课程是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培养大学生汉字语言知识具有多方面帮助。同时,定期向教师及学生开展教学考评工作,考察语文课程采用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具体成效,为后期教学工作调整提供科学的指导意见。“高效性”是衡量语文教学的硬指标,体现了课堂教学实效与质量水平。随着种植教育模式不断改革与调整,文化学习语文过程中更加重视有效性原则,从而为学生创设更具高效率的教学平台。树立科学的教学原则,坚持教学方法多样化,实现教学形式创新化,这些都是有效教学思想的新方向。

作者:杨丽萍 单位:重庆市来凤中学校

参考文献

[1]谢建民.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角色定位[J].现代教育科学.2012(04)

[2]王永年.构建高效课堂的意义[J].甘肃教育.2012(05)

[3]曹园平.继承与创新并重,践行新课程改革[J].学子(教材教法研究).2011(11)

[4]王惠荣.论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J].陇东学院学报.2010(05)

[5]高洪艳.论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08)

第八篇:高中语文高效课堂之我见

孟子说过:“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这就是教学生做学问的方法。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就是教会先学,这是我们教学的长远目标.“高效课堂”就是这样的一种教育责任。“我认为,我们平时所说的减轻负担、提高质量、向课堂45分钟要效益等,都是高效课堂教学理念的折射和反映,当前的高中语文急切需要实施高效课堂教学,如何才能取得“高效”呢?这里我以自身的语文教学实践为基础进行反思,谈谈关于打造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想法。

1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急切呼唤课堂的高效率,高效益

随着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备受关注,可是作为实现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主阵地———语文课堂仍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有的课堂,教师在讲台上激情满怀,滔滔不绝,而台下学生两眼茫然,昏昏欲睡。语文课通常被当作休闲课、放松课,这固然与有学生认为语文学不学都是一个样,同时与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不无关系,为了使学生取得高分,花大量的时间去死记硬背一些繁琐的语文知识,功利的去告知学生的答题方法。我们所有的目的就是提高考试时语文那张卷子上的分数,语文的人文性内涵被我们有意无意的忽视了。课堂上,为了追赶所谓的进度,往往是教师在唱独角戏,学生少有自己的思考。即使有提问也只是关注到少部分同学,不能关注全体。在这样的状态下语文不在是充满激情的美文,润物细无声的熏陶,而是变成了面目可憎的说教,无边无际的试题。在竞争日益严峻的今天,高考制度决定了许多学生过多的被功利思想支配,希望花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效益,这是无可厚非的。因为课后学生不会花过多的时间学习语文,我们能够抓住的只有有限的45分钟的课堂。这45分钟我们教什么,怎么教,如何改变语文课堂教学中效率低下的现状,打造高效率、高效益、的课堂?这成为我们语文老师急需思考和探究的课题。

2打造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反思

如何打造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反思。

2.1应具有渊博的知识和善于吸取新知识的能力:

这就需要我们必须潜下心来读书,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常言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想给学生水喝,教师自己必须有取之不尽的水源。学无止境,教师这个职业比其他任何职业都来的艰难,需要不断的加强学习。读书是我们的常态生活,语文教师更应如此。试想一下,语文课如果有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我们不能只批评学生,一定要从自身考虑,是不是我们的语言乏味,课堂枯燥,讲解浅薄,了无生气?一个从来不爱文学、不看“闲书”,不能有自己的感悟和解读的语文老师,如何让自己的学生爱上语文,爱上读书,又如何提高成绩,提升内涵?所以,要实现语文课堂高效的目标,语文老师必须潜下心来读书,不断提升自己。

2.2关心爱护全体学生,不亲不疏,真正摆正爱的天平:

好的教育者首先应该是一个好的管理者。当你不能很好的去管理学生,不能很好的去驾驭课堂,又如何去实现高效课堂?“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班级,学生的纪律、学习肯定参差不齐,我们决不能过于亲近优秀生而疏远后进生,要真心去关心、尊重每一个同学,适时适地的和学生谈谈心,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陶行知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作为老师一定要把爱的阳光雨露洒向每一位学生,不予优秀生过于偏爱,不予后进生过于冷漠、蔑视,不要一味的埋怨、批评,“良言一语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对于全班同学要摆正爱的天平,使学生既能感受到“严父”的威严,又能感受到“慈母”的厚爱,从心灵深处迸发出对老师崇敬的火花,“亲其师,信其道”,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喜欢这门课,才能很好的提高课堂效率。

2.3因材施教,教学目标要明确,教学重点突出: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灵魂,它既是教师教的指南,又是学生学的指标,也是课堂评价的依据。这个目标要根据教师选取的教材内容而定,这就要求教师吃透《大纲》精神,用好教材,研究学生,写好教案,做到脑中有纲,腹中有书,目中有人,胸中有案。一堂课既要全面又要保证重点。所谓全面,是指在课堂45分钟内能够解决的最大范围;所谓重点,是指从面面俱到的任务中找出占主导地位的任务。例如《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学习重点在散文语言的品味;《廉颇蔺相如列传》、《烛之武退秦师》学习重点在人物形象的分析……通过一堂语文课的教学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所发展,在不同的学习领域中都有所提高,真正实现课文课堂“三维”目标。

2.4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启而于发,是老师诱之不当”……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育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诗经》中的“赋”时,在解释了“赋”的含义实际上就是直接叙述或描写后,我引用了《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好看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说的“赋”。讲“兴”的手法时,我引用《天不下雨天不刮风天上有太阳》的歌词:“天不下雨天不刮风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讲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我想: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以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

总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讲究方法,摸索规律,寻找有本学校特色和自己特色的管理和教学方法。让我们的教学真正地为学生所接受、所喜爱,让课堂教学焕发出它本应有的生命活力。正如华东师大张华教授所言: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诞生精彩的“观念”,要让课堂成为诞生学生精彩“观念”的地方。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真正称之为有效教学。才会使我们无愧于自己的学生,才会使我们的学生无愧于自己生命长河中的这段历史。

作者:张国玉 单位:甘肃省庆城县西川中学

第九篇: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摘要:

高效课堂是每位教师不断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怎样做才能使课堂高效,也是我们每位教师永恒的追求。笔者在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中积累了一些相关的经验,下面就简短地谈谈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

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有效方法

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习效率不高;二是对合作学习不擅长;三是对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对老师的依赖,使得他们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导致在新课改后对高效课堂的各种学习模式非常不适应,导致了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甚至丧失了学习兴趣。创建高效课堂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师首先要明确高效课堂应具备怎样的内涵,关注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其次,教师要努力避免课堂教学的无目的性与无效性,细心备课,积极引导。鉴于此,本文立足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进行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探究,以期为教育教学做出贡献。

1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关键

随着教学形式的更新,教师要以新思维武装自己的头脑,抛弃以往那种陈旧、过时的教学观念,学习和实践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学生打造全新的课堂,以新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这不仅是当前教育形式的大势所趋,也是语文教学进行改革的总体的目标。无论是观念还是具体的行动,教师都要付出较多的努力,进行开创性的改革,把方方面面的工作做好,让教学工作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要想让学生学好,首先教师本身就要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以充满艺术性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的智商得到开发,思维激活,学得快乐,学得高效。其次,教师要不断学习,努力做到博览群书,增广自身的见闻,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如学习闻一多先生的《死水》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本文的情感基调,学习它的象征手法,我就让学生结合本文进行仿写。同时,我还结合自身的学识,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材料,帮助他们积累写作的素材。这样做不仅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为他们带来成功的体验与乐趣,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学生有了主动的意识,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随之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多媒体逐渐走进了课堂,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成为了一种全新的语文教学方式,也使语文课堂得到了优化。多媒体具有丰富的形式、动听的声音、色彩鲜艳的图片、妙趣横生的动画和视频等,都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为他们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使语文学习更有活力。同时,在烘托气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方面,多媒体也有着其他教学方式所无法企及的优势。利用媒体教学很快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扣住了他们的心弦,使学生的思维随着我一路走下去,沉浸在我所创设而得情境中。当学习有了积极性,很容易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辅助教学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有的教师是为了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只考虑课件的精美和华丽,而忽略的语文本身的工具性和交际性。并且,有的教师信手选取网络上的课件资源,不考虑本校、本班的实际,导致教学呈现模式化,课堂结构也变得非常代表,无法实现开发学生智力、启发学生思维的目标。

3建立科学的课堂评价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我们的课堂评价方式也要随之产生变化。课堂评价首先要考虑的是课程类型的差异,不能所有的课程都选用同一种评价方式。其次,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课堂评价语言,要以科学、中肯、恰当、幽默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教师的语言艺术增强了,学生对教师评价的接受程度就会随之而增加。课堂评价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它的最终目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自觉完成教师制定的学习任务,积极表现,力争上游,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良好、有效的评价能够给课堂教学带来很大的助益,它不仅能够引领课堂教学的方向,也能为课堂教学带来良性的发展。在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的今天,我们高中语文教师要对课堂评价的机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引导者,也是教学的实施者,同时担负着评价者的责任。我们要顺应改革所需,让评价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多对教学评价进行思考和反思,与同仁多加交流,促进课堂评价体系的不断优化和完善,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让我们真正走进新课程,树立为学生多方面主动发展服务的教学立足点,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而且还能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语文课堂中得到一种美的享受。语文是一门实用且具有魅力的学科,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体验语文的魅力。高中语文课堂的高效不仅仅是体现在认知和能力水平上,也体现在情感与态度上,价值观的形成上。要想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师就要做好一个旁观者,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教师要给予学生最大的支持,通过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等增强课堂容量。教师在课堂上除了有一身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之外,应多方调动教学资源,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在当前教学方法层出不穷的时代,我们作为教育者,要坚定目标,树立正确的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严格筛选教学方法,用智慧教学,用理性思考,最大化的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和水平。

作者:董海彪 单位:吉林省大安市第一中学校

参考文献

[1]赵全民.高中语文有效课堂中的学案设计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