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工作制度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管理工作制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管理工作制度

管理工作制度范文1

1.1有利于贯彻落实国家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政策

国家、省颁布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是从宏观层面出发、兼顾整体利益,一般比较笼统,其实施应结合本院实际进行相应调整。因此,通过建立医院工作制度,有利于将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

1.2有利于规范医院管理工作秩序

医、教、研、防、管理是医院的基本功能与特征。医院医疗管理工作,覆盖面广,涉及多方利益,对医院其他工作深具影响,是医院最重要的管理工作之一。因此,必须加强医院工作制度建设,确保管理工作有序、规范。

1.3有利于提升医院的文化建设

医院工作制度建设,是医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管理工作制度的建设,除了体现“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等道德、伦理文化外,还能实现个性化、多元化、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实现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提升医院内在质量,巩固医院核心竞争力,提升医院文化品牌。

2医疗工作制度建设遵循的原则

2.1合法性原则

合法性原则即医院内部管理制度的设计不能违背国家法规和政策,并与国家有关法规相协调。第一,内容不能与国家的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范相抵触,以保证它的合法性。第二,内容要符合国家相关政策的要求。第三,制定过程要符合程序。如,文件的草拟(调研、征求意见)、审核、签发、复核等程序。重要的、全局性的工作制度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讨论。

2.2适应性原则

即制度设计既应遵循统一法规,又必须充分考虑医院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密切结合单位实际作出具体规定。医院医疗工作制度的制定要讲实用性,其根本的作用就是通过规范工作行为及管理行为,最终为医院的发展服务。规章制度没有不行,但过多、过乱、过繁琐也没有益处。

2.3程序规范性原则

程序的规范性是指医院制度起草和通过要有明确规定。制度的立项、起草、审查、决定、、修订、清理、废止要规范。应当按照申请立项、调研起草、征求意见、协调论证、合法性审查、审议决定、签署公布等程序进行。文件的管理实行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统一公布。

2.4内容科学性原则

内容科学性原则即制度设计必须体现医学科学性、合理性,便于操作和执行。制度不合理、不科学、不易操作,很难富有生命力。医疗工作制度的制定,语言要精炼、简洁、明了,不能冗长;前后制定的制度不能冲突,要一致;不能增加临床的工作负担,执行路径要方便。

2.5连贯性原则

医院医疗管理规范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因此制定医疗管理制度时一定要参考医院已有的制度规定,从而保证医疗管理的连续性、稳定性,避免制度之间冲突与不一致,体现医院医疗管理制度的生命力和权威性。

3医疗工作制度建设的体会

近年来,我院根据制度建设的原则和标准化流程对照原卫生部《医院工作制度与人员岗位职责》和《等级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并结合医院实际,全面修订完善了医疗管理制度,确保了医院医疗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3.1规范医疗工作制度的出台

维护制度的权威性通过制度建设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确保各项医疗工作制度的立项、起草、审查、决定、、修订、清理、废止的规范性,避免制度出台的随意性。

3.2医院医疗管理工作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

医院建立健全各项医疗工作制度,如《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工作制度》《患者病情评估管理暂行规定》《超药品说明书用药管理暂行规定》等20余项。全面修订了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标准操作规程、应急预案和工作流程,成为推动和规范医院各项工作的重要抓手。

3.3医务人员管理意识明显提高

通过医疗工作制度标准化建设,让每位医务人员都“参政议政”,为新制度的出台献计献策,提高了医务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促使人人参与管理,提高了医院的管理水平。

3.4医疗质量明显提高

管理工作制度范文2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问题;策略

伴随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信息时代接踵而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迎来的新的机遇和挑战。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明显的管理理念落后问题,导致管理工作片面化,网络的普及也导致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升级,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普遍缺乏服务意识,管理团队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影响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这就要求各大高校充分认识现阶段学生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创新其管理方式方法,有效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难点解析

(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力度不足、管理工作理念落后

党的十八大以来,同志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强调高校要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但由于传统的学生工作理念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够、力度不足,大部分高校片面的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忽视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等综合素养的提升,导致学生在心理上不能真正认可部分管理工作内容,直接影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方式方法亟需创新。

(二)片面的学生管理工作制度

对于任何一个高校来说,均制定了诸多的学生管理制度,但是其条款偏重于对学生的约管制,片面化及缺乏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导致学生普遍产生反感现象,影响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只有合理化的学生管理工作制度,才能正确引导学生道德思想,让学生乐于接受管理制度对自己的约束。高校只有创新其管理制度,将服务学生作为管理目标,增强相关管理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才能保证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1]。

(三)网络信息化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

伴随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充斥学生的学习生活,尽管网络方便了高校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也同时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难度。近年来互联网游戏行业的快速发展,导致很多高校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还有部分学生浏览一些非法网站,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发展,这就导致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升级,增加了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如何规范高校学生互联网应用,是目前学校需要关注的问题之一。

二、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策略

(一)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新理念

正确的思想理论有利于高校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新时期高校要不断推进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学生管理工作理念改革创新,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将学生立于工作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需求,让学生从内心接受相关管理工作,做到入脑入心,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看法,指导管理工作人员不仅要秉持学生学习成绩提高这一管理目标,而且要将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等综合素质的提升作为其工作的重点,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引入到学生管理理念中来,从而更好地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

(二)创新学生管理工作制度

要想有效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需要学校不断创新其学生管理工作制度,从而使管理工作有据可依。高校要加强学生管理工作团队建设,做好相关管理机构的优化工作,在精简机构的同时,保证部门管理能够各司其职,这样既能节省相关资金需求,而且能够保证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要将招聘工作要求及员工培训写入学生管理工作制度中,从而保证相关管理工作人员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对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从而使其管理观念及方法能够跟上时展的步伐。通过对管理工作制度的不断创新,促进学生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2]。

(三)将创新学生管理工作内容

高校学生毕业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就业,这也是学校和学生关心的首要问题。为了能够促进学生自愿参与管理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实时将学生就业问题引入学生管理工作中来,不断创新其管理工作内容。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就业实践指导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工作技能,为学生未来就业奠定基础[3]。新时期学生管理工作创新需要高校注重学生就业问题,不断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让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更多的实习机会,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从而有效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为其未来就业打下坚定的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各大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普遍面临效率低的问题,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方法已经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其管理理念落后和网络的引进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因此,高校要认识到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加强学生管理团队建设,提高管理团队人员服务意识,增强网络使用的安全性,创新行政管理制度,将就业问题积极引入到学生管理工作中,从而最大程度的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有效促进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发展,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水平的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李雪姿.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难点及应对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8,5(38):224-225.

[2]张丽.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难点与改革方向[J].价值工程,2018,37(29):298-299.

管理工作制度范文3

[关键词]员工行为;问题;识别;管理方式

1.引言

在基层信用社网点中,如果员工出现了违反工作制度的行为,轻则会给信用社、经营货币的银行造成一些风险隐患,严重的还会酿成案件,从而对银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并引发声誉风险。因此,对于银行类金融机构,一定要做好风险防控,但是做好此项工作首先还是要抓本溯源,在对员工日常行为分析管理的基础上,对员工违反工作制度行为进行重点识别,把好风险防控的关口[1]。

2.农村信用社加强对员工行为识别与管理的必要性

我们对近些年来银行系统内部与外部发生的一些经济案例进行分析后发现,有超过60%的案件或案件风险事件都发生在基层机构[2],深入调查取证后发现,当事员工均存在违反工作制度的行为,比如参与民间借贷、违规开办企业、充当资金掮客、与系统授信客户或者企业存在不当经济往来、归集使用他人普惠卡、与中介合作、参与六合彩等非法赌博活动等。很多员工上班期间频繁接打电话、业余时间出入高档场所等,但由于这些行为没有引起同事或者相关人员的警觉,直到案发后才被重视。所以,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员工行为的管理,也就成了各银行风险防控工作中不可回避、但是又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

3.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员工行为识别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农村信用管理人员责任意识比较薄弱。由于部分农村信用管理人员其管理责任意识比较薄弱,在工作中缺乏应有的职责担当,不能将各识别、管理措施准确地落实在具体的工作中。有一些管理人员总是一副老好人的心态,担心对员工进行违反工作制度行为识别与管理后会伤害与员工之间的感情,或者即使发现员工部分行为与日常状态相悖也视若无睹,甚至以哥们儿的心态,忽视其表现出的反常行为且还为其掩饰,导致无法预测和掌握员工违反工作制度行为引发的风险程度。例如省内某行社原网点客户经理林某近几年年度考核均为优秀,其绩效考核指标完成较好。2019年该网点出现小额贷款集中批量欠息,进一步审计后才知道林某经办的贷款具有集中归集使用特征,部分涉及中介介入办理并收取中介费用。正是因为该名员工长期表现优异,而其经办的贷款多以授信10万元左右的小额为主,让行社管理人员放松了对其的管控,导致贷款集中欠息形成不良案件。

3.2缺乏有效的管控手段。还有一些信用社管理人员在员工行为管理方面所用的方式方法比较单一,不能结合员工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行为管控,导致不能及时发现员工违反工作制度的行为。从各级管理人员所掌握的情况来看,其对员工履职情况所了解的比较多,但是对员工的生活圈、社交圈、朋友圈等了解的则比较少,加上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技术手段,甚至对员工“八小时以外”的生活情况一无所知,这也就不能准确地掌握到员工工作以外违反工作制度的行为。

3.3不能准确框定员工行为范围。信用社管理人员对一些制度的把握不够准确,从而不能将其有效地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也就不能准确对员工违反工作制度的行为进行定性。个别管理人员对部分员工行为理解存在误区,既没有修订相关的制度,也未对现存的员工违反工作制度行为进行问责、处罚,导致员工违反工作的制度行为范围被人为缩小,引致更加严重的后果。

3.4未建立完善的帮扶措施。还有一些信用社由于缺乏有效的责任追究制度,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导致管理人员对员工的帮扶措施未能做到位,从而未能有效排除一些风险隐患。虽然现在部分行社网点建立了员工家访制度,但是因员工人数多、家庭地址分布广、时间紧不便安排、参与家访的管理人员有限等,即便增加了监事长排雷行动和非现场监测环节,但受限于审计人员少、排查手段有限、跨行资金交易排查难等,员工违反工作制度的行为难以预防。同时,基层行社审计部门在发现个别员工违反工作制度行为并上报管理层后,管理层人员往往只采取简单绩效处罚问责的方式,对存在违反工作制度行为的员工没有给予有效的帮扶措施,导致出现屡查屡犯的现象。

4.农村信用社加强对员工行为识别与管理的方式

4.1提高信用社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感。信用社管理人员一定要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还要认识到自身职责的重要性,对各级工作人员进行行为管理、在机构内部开展员工违反工作制度行为的排查工作、帮助员工进一步落实风险防控的管理目标。将事后处理的方式转变为事前防范,强化每个员工责任意识及职责意识[3]。定期组织员工进行一些相关制度的学习,让员工尽可能地明确只要违反相关的规定就一定属于违反工作制度行为,加强对员工自身从业行为的规范,让员工在工作中做到知规矩、明底线、遵规章,减少参与民间融资、经商、银行卡套现等行为的发生[4]。管理人员在对员工进行管理时,需要根据员工对工作的意愿与能力对相应的问题进行诊断。比如,工作能力比较低,并且工作意愿比较低的员工会比较容易出现一些问题,而对工作的意愿比较高,并且工作能力比较高的员工则会表现得更加积极乐观(如下表1所示)。因此,管理人员可以定期组织员工参与一些金融系统典型案例的学习,消除员工“违反工作制度行为不一定会引发风险”这一侥幸心理,进一步增强员工违反工作制度行为的敏感性,在员工的思想层面上构筑起防火墙和安全网,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学习,让员工以案为鉴,进而建立起正确的思想防线,从而能够对自身从业行为进行主动约束[5]。

4.2加强对重点岗位、重点领域的排查。信用社管理人员还要对自身工作思路进行优化,从而对员工行为可能会引发的潜在风险进行综合性的分析,比如在日常工作中要坚持“以事找人”的排查思路,围绕一些频繁发生的违规问题所涉及的业务领域进行排查,对相关业务操作人员进行持续性的跟踪[6]。另外还要加强对关键岗位的人员排查,比如长期处于业务运营风险较高的岗位人员、工作时间弹性比较大的工作人员、客户经理,业务风险事件频发岗位的工作人员,也要对其进行重点排查。管理人员还要结合不同时期社会融资热点,对一些员工是否参与民间融资行为、银行卡套现、违法放贷、经办企业等行为进行排查,在保证排查工作针对性的同时,结合排查线索,并将其与员工日常工作表现进行综合性的分析,进而对存在的潜在风险程度进行排查,确定出现违反工作制度行为的人员[7]。

4.3加强对排查手段的创新,准确的确定员工的行为。在大数据时代,信用社管理人员可充分地应用大数据技术对员工违反工作制度的行为进行排查,比如目前所使用的个人征信系统、天眼查、中国执行信息网等多个系统平台,对员工的恶意透支、经办企业、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涉诉信息等进行排查,在掌握员工业务能力的同时,进一步了解员工的资金波动、大额消费等情况。管理人员还可以通过关注员工朋友圈、谈话、组织家属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及时了解员工在工作以外的生活情况,或者还可以通过对客户进行走访、电话回访等形式了解员工的行为情况[8]。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行为管理工作访谈制度,对于一些新入职的员工、家庭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重大差错事件的员工要及时对其进行家访,及时掌握其内心想法,给予员工更多的关心与爱护,对于一些长期请假、长期不在岗、存在特殊困难的员工要加大对其的排查力度,从多个角度了解员工在实际生活及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及时掌握员工的思想动态,并将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行为管理等融入日常的经营管理工作中,对于一些出现违反工作制度行为的员工,尽量做到早发现、早化解,将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从源头上进行消除[9]。

4.4建立完善的帮扶措施。信用社对排查出的违反工作制度行为人员,应该结合相应的规章制度,对其及时进行管理、帮扶、管控等措施,从而及时消除风险。比如可将其立即调离关键岗位,视情节的严重性对其进行相应的批评教育、解聘职务、解除劳动合同等处罚,另外还可以适当地加大对员工的帮扶力度,定期对帮扶效果进行评估,做好对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员工正确的解决生活及工作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10]。

5.结语

管理工作制度范文4

关键词:石油;钻井设备;管理工作

随着近年来石油需求的快速上升,石油钻井工作逐渐频繁,相关部门也意识到了钻井设备的重要性,开始对钻井设备展开管理工作。对于石油事业发展来说,如果缺乏有效的钻井技术,会严重影响领域发展,如果不能确保钻井设备的安全与稳定,也同样无法发挥有效的钻井效果。但在目前的钻井设备管理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使得管理工作质量不佳,基于此,相关领域必须关注石油钻井设备管理各环节存在的不足,并采取有效策略予以解决,为钻井工作的高效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1石油钻井设备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1缺乏管理专业性

从当前我国石油钻井设备管理工作现状来看,其存在最明显的问题就是管理过程欠缺专业性,这会严重影响管理工作的高效实施。甚至可能导致钻井设备一些严重安全隐患未及时察觉,给钻井工作埋下安全隐患。设备管理工作的专业性和管理人员职业素质密切相关,有些管理人员并没有过管理经验,不能满足钻井设备管理要求。而在有的企业中还在使用比较传统的管理方式,与当代钻井设备管理需求不符,严重制约着管理工作的进行。

1.2管理制度缺乏完善性

在对钻井设备展开管理时,不少企业都没有关注管理制度完善,有的企业管理制度比较零散,特别是在钻井设备储存和管理规范等方面更是缺乏足够重视。在没有得到制度支持下,就使得设备管理行为得不到约束和规范,管理效率自然不佳。而且,在钻井设备管理时,企业没有充分提高安全意识,有时管理人员在不知不觉中埋下了安全隐患都没有察觉,严重时不仅会影响钻井效率,甚至还会威胁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企业必须加强钻井设备管管理制度完善。

1.3缺乏设备报废处理

设备报废主要是指一些已经不能正常投入使用的钻井设备应上报给上级部门,及时进行后期处理。但从国内现状来看,个别企业在发现设备不能正常使用后依旧将其投入至钻井工作中,这就阻碍了石油钻井工作的顺利实施。如果钻井设备在钻井途中突发故障,会耽误钻井工作进行,企业需要立即重新引入设备才能正常工作,会严重浪费工作时间。当然,也有一些企业是因为管理工作不细致,没有及时排查钻井设备安全隐患,只对一些显性问题进行处理,忽视了隐性问题,最终给钻井工作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

2石油钻井设备管理工作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2.1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石油钻井设备管理之所以效率低下,与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密切相关。从当前企业钻井设备管理人员群体来看,大部分人员都不具备安全管理与专业知识,这使得管理人员在展开管理工作时没有充分引起安全重视。当缺乏专业知识支撑时,就会导致钻井设备安全隐患得不到及时发掘与解决。并且,在管理时有些管理人员抱有侥幸心理,认为钻井设备发生事故的概率较小,所以不予重视。正是因为思想上的缺乏,导致钻井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一些小隐患在遭到忽视后会不断放大,并最终在工作中体现出来,造成严重损失。对于石油钻井设备来说,在运行时管理人员应时刻关注设备运行状态,及时掌握施工现场情况,并对设备故障进行预测,制定有效策略预防风险发生。然而很少有设备管理人员具备这种工作能力。

2.2企业重视度较低

企业的重视程度高低也会直接影响钻井设备管理质量,正是因为企业对这方面工作的重视度偏低,使得钻井设备管理在企业内的地位不高。许多企业都将重心放在业务发展和规模拓展上,没有过多关注设备管理,这也是导致钻井设备管理制度欠缺完善性的主要原因。钻井设备和石油发展有很大关联,所以企业应时刻关注钻井设备质量与安全。分别从技术、安全、效率多方面制定管理对策,减少无用设备投入。

2.3部门联系不紧密

有些石油钻井设备在出现问题故障后可以进行维修,如果维修未果才会进行报废处理,企业再购置新设备。石油钻井设备报废处理工作落实不到位,主要是因为企业各部门间的联系不紧密引发的。站在部分石油企业内部情况来看,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比较缺乏,当在对设备进行维修时,维修费用很难争取到,使得设备故障逐渐严重,最终不得不进行报废处理。而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必须购入全新的钻井设备才能不影响工作实施。但有的设备再进行维修后依旧可以使用一段时间,当企业不愿意支付维修费用时,不仅会造成设备资源浪费,还会造成资金成本流失。

3石油钻井设备管理工作的推进策略

3.1提升管理人员专业水平

石油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而钻井设备则是石油生产的主要工具之一。管理人员作为设备安全、稳定保障的主要群体,必须具备较强专业水平,才能充分保障钻井设备质量,最终为推动经济进步作出贡献。所以,企业应在内部或对外招聘一支安全与专业知识兼具的管理队伍,并在正式上岗前组织培训考核工作。对管理人员基础素质有所了解,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升级,从而使管理队伍综合素质与当代设备管理要求相符。在展开培训工作时,可以融入一些与钻井设备运行特征、结构等有关的内容,确保培训内容科学性,最好可以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传输给管理人员钻井设备理论知识后,再引导管理人员进入一线岗位加以实践,将理论充分应用于实践工作中,最终全方位提高管理人员专业水平。

3.2健全设备管理工作制度

企业应加强钻井设备管理重视度,在工作制度上进行完善。企业应意识到拥有科学合理的工作制度可以充分保障企业高质量运作,所以完善石油钻井设备管理工作制度势在必行。对于当前已经制定或正在实施的制度,企业应仔细分析,将与现代设备管理工作关系不大或实用性不强的制度加以删除,重新制定切合实际的工作制度,使得工作制度可以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发挥作用,起到对应的管理效果。同时,企业还需健全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对于工作中表现较好的管理人员给予物质奖励,而对于工作中频繁出错在纠正后依旧没有改善的管理人员进行惩罚,充分贯彻工作制度,保证管理人员能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在其位谋其政。这对于钻井设备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而言至关重要。另外,还应加强设备管理工作的定期落实。企业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每周或每半个月对设备进行维修管理,在每次管理工作实施后,企业要求管理人员将相关信息予以记录,比如,钻井设备名称、型号、具体管理工作内容、验收是否合格等,为钻井设备后续应用提供有力依据,并将责任落实到人头上。

3.3积极配合设备维修

当管理部门在对钻井设备展开管理工作时,企业各部门都应积极配合。当设备需要进行维修时,财务部应积极拨款,避免设备故障延伸。石油企业各部门都应加强钻井设备管理重视度,充分意识到钻井设备在企业运作与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并定期进行养护维修。当发现安全隐患时,要及时上报给上级部门,在得到允许后展开维修,如果维修后没有彻底解决问题,企业就需对设备进行报废处理,再购入先进的设备系统,从而确保钻井工作高效落实。

4结语

管理工作制度范文5

一、企业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应用优势分析

在现代化企业开展财务管理工作过程中,应用会计电算化模式拥有十分明显的技术优势,首先会计电算化结合了现代化信息处理方式的应用,相比传统的财务核算工作模式中主要以人工记账为主的信息处理方式,会计电算化工作模式是依靠电算化配置系统来完成会计信息的记账、结账和审核工作的,能够有效减少财务核算工作误差的出现,提升财务核算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会计电算化模式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财务管理控制水平,在电算化系统的使用和操作过程中,会计人员的使用过程难免会留下操作痕迹,这样能够出现错误直接责任到人,确保企业的财务管理实现制度化、精细化管理,减少财务风险的出现。会计电算化的应用能够让财务管理流程更加简化,提升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可靠性。在财务管理工作当中涉及到大量信息数据,需要财务工作人员能够针对信息数据进行收集和处理,实现数据化财务管理的目的。在财务管理中不管是会计信息的审核计算,还是在工作中编制会计报表,都需要针对大量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如果采用了人工处理信息数据的方式,会对数据的准确性产生较大的应用。通过结合会计电算化模式的应用,通过配套的数据管理运算系统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理和管理数据信息,能够有效提升数据信息的利用效率,确保财务数据计算更加准确,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逐渐提升。

二、会计电算化应用现状分析

在企业发展中会计电算化的普及改变了传统企业中的会计工作管理模式、记账方式以及财务工作开展流程,传统的会计制度会对会计电算化工作模式的贯彻落实造成一定影响,需要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够找到有效的问题解决策略。

(一)监督牵制力度不足。在现代化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会计电算化逐渐普及使用到财务管理过程中,因此现代化企业内部的会计操作系统整体来说集成化的成都不断提升,在企业中很有可能一部分会计工作岗位会被合并或者是直接取消,这样会计管理工作流程也会变得越来越简约有效,结合现代化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设备的应用,实现财务管理的集中统一处理。电算化工作模式能够有效减少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但是在电算化模式的贯彻落实中,并没有针对性强调职务的分离,因此在工作中不同的工作岗位互相没有牵制和监督,缺少了内部监督和牵制,会影响内部控制水平的提升。

(二)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在现代化企业会计管理工作中应用电算化系统,大部分情况下都是采用了口令授权的方式进行系统运行,这样能够提升系统操作的便利性,确保系统的运行和使用更加方便快捷。但是如果操作的人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知识,那么在企业计算机系统中的口令授权实际上安全性并不高,很轻易的就可以被破解,影响企业的财务信息安全性和准确性。还有一部分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过于重视私人利益,选择使用口令以及特殊软件,来进行系统授权之后擅自删除和修改会计信息,给企业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影响了企业的稳定发展。

(三)会计制度创新不足。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应用会计电算化管理模式,需要企业积极创新财务管理观念和财务管理模式,传统的会计制度已经无法满足企业会计电算化模式的推广和应用。通过使用会计电算化来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发展,能够确保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逐渐数字化和信息化,但是需要企业能够积极创新和优化会计制度,这样才能够满足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发展需求。目前一部分企业认识到了会计电算化模式的重要性,并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引入会计电算化技术,但是并没有改变工作形势和工作制度,依然采用了手工核算的基础工作方式,影响了企业会计电算化水平的提升。还有一部分企业过于重视在会计电算化过程中的软件更新和系统升级,忽视了企业的会计工作制度更新,也会影响企业的稳定发展。

(四)缺少专业人才。具备专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人才,才能够确保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快速贯彻落实,现代化企业中大部分会计人员都是经过专业的会计知识学习和财务管理培训的,但是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信息技术培训。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会计电算化技术也在日新月异的更新和完善,新的技术、新的软件和新的功能都层出不穷,如果无法掌握最专业和先进的会计电算化专业知识,也就会应影响会计电算化的贯彻落实,导致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得不到有效的提升。

三、在企业财务管理中会计电算化的应用措施

(一)完善工作制度和监管机制。想要在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贯彻落实会计电算化,需要具备科学合理的会计工作制度和监管机制。企业的管理人员需要创新自我意识,认识到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会计电算化起到的重要作用。企业的管理人员要综合当前企业的发展实际情况,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适当的调整企业的会计工作制度,并创新出新的财务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确保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方式符合企业的发展需求,跟企业的发展目标协调统一。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要严格按照新的财务管理工作制度进行工作,把企业的内部会计制度贯彻落实到工作实处。企业的内部监管机制需要不断的完善,通过监管机制的要求来明确员工的自身职责,在企业中可以设置专门针对会计财务管理的监督管理小组,小组成员可以由不同工作部门的员工组成,高层管理人员负责监督小组的工作开展,结合会计制度的要求监督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了解财务管理是否规范、严谨,并把工作中的监督结果即使上报,优化会计电算化水平。

(二)营造出安全稳定的会计电算化工作环境。在现代化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只有保障会计电算化的工作环境安全可靠,才能够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水平得到保障。现代化企业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来为会计电算化营造出安全可靠的应用环境。首先需要进行工作系统升级,定期地升级会计电算化工作系统,优化系统运行环境,明确的规定系统的操作权限,能够有效的减少数据信息被删除和篡改的几率。要定期的开展系统维护工作,技术人员要严格遵守会计电算化使用规范来定期地检查系统的运行情况,出现问题及时维护,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贯彻落实系统维护工作,确保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开展更加安全和可靠。要重视会计核算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开展,定期地针对会计信息进行备份,应用先进的杀毒软件和防火墙技术,避免出现信息丢失或者是数据损失的情况。

(三)企业要提升财务报表的分析能力。结合会计电算化模式进行财务管理工作,需要企业提升内部财务报表的分析能力,重点突出财务分析也就是初等的财务报表。财务报表主要是记录了企业的基本活动,财务报表的内容就是财务信息,通过分析财务报表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当前企业的财务管理情况和现金流量,帮助企业的管理人员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企业管理制度和发展方案。在现代化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应用会计电算化工作方式,企业的股权投资人能够了解真实的财务报表内容,通过分析财务报表的结果来了解当前企业的盈利情况,掌握更加真实和全面的企业资产信息。通过实现企业的会计电算化管理之后,在财务的报表编制过程中添加了财务收支表,让财务报表的内容更加完善。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在填写报表内容的时候需要如实进行填写,才能够确保财务报表准确有效。

(四)强化专业人才团队建设。在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应用会计电算化模式,需要具备完善的硬件系统,同时也需要专业的财务管理人才,打造出高素质、高水平的财务管理团队。现代化企业需要结合当前发展现状,完善财务管理的基础设施,例如计算机设施和软件设施等,并优化计算机设备的运行环境,明确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权限,要求非财务人员没有使用系统的全县,提升硬件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企业要选择复合型人才组成专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团队,既要求掌握全面的财务管理知识,同时也要经过专业的计算机操作培训,了解会计电算化工作开展的注意事项,为企业培养出更多的专业财务管理人才,提升财务管理质量。

四、结语

管理工作制度范文6

关键词:档案共享;医院档案服务;信息技术

1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电子文件存在着来源广泛、业务伴生、三元合一、依赖系统以及形式多样等问题,现有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功能已不能满足各部门的多样化需求,怎样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帮助用户解决问题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目前,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档案查阅工作流程复杂、速度缓慢,增加了查阅难度、降低了档案查阅效率;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功能模块有限,无法满足用户多样性的需求;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权限设置清晰度不够,数据查询类用户需要通过数据管理类用户查询,导致无法精确高效的查询医院档案,降低了工作效率。

2影响医院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效率的主要原因分析

根据上述鱼骨图和投票数据的归纳分析,我们发现影响医院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效率的根本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档案信息资源

档案信息资源是开展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见证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目前,档案信息资源主要包括文书档案、实物档案、科研档案、设备档案、基建档案,其中文书档案又涉及行政档案、党群档案和医务档案。虽然室藏档案甚多,但是档案信息来源广泛,分类不到位和档案数字化程度有限,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档案共享效率,降低了档案管理工作水平。

2.2系统内部动能

系统内部动能是从档案工作根源出发,借助外部技术条件改善档案机构基础设施,提升档案管理能力。系统内部动能主要表现在系统软件接口的衔接、系统功能模块的多样性和系统权限设置几个方面。系统软件接口是档案科室内部与外部的重要纽带,可以帮助档案管理者简单便捷地将内网文件(OA)进行在线归档,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提升档案工作效率。系统权限设置中用户模式主要括维护类用户、查询类用户以及管理类用户。用户权限设置不清晰会导致档案管理工作顺序紊乱,用户查阅档案体验感差,影响档案服务质量,从而降低档案管理工作水平。

2.3档案管理工作流程

档案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档案的接收与征集、整理、鉴定、保管、编目与检索、编辑与研究、统计和利用服务。其中,档案利用服务是档案实现价值的体现,档案借阅检索流程的顺畅性和档案检索途径的多样性能够提升用户的满意度和体验感,帮助用户快速获得有价值的档案信息内容。档案查阅结果的反馈主要是借阅记录的相关信息,如用户信息、调卷/还卷信息、利用目的、利用方式以及利用效果等,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档案管理者更好地提升档案工作水平,帮助用户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档案服务质量。

2.4档案机构

档案机构的基础建设设施、内部可操控技术以及档案管理人员是档案管理工作开展的坚实保障。档案基础设施工作是开展任何工作的重要保障,主要包括管理环境、标准规范、网络环境、档案信息资源、资金筹措、人力资源等。信息技术是档案机构开展档案管理工作的核心,信息技术的专业性和高投资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档案机构信息资源共享水平。另外,具备高级信息素养的档案管理者是档案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和先导,建设一支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队伍是非常必要的。

2.5档案安全

档案安全是开展诸项档案工作流程的基础保障,只有在保证档案信息资源安全的前提下,才能高效地提高档案工作效率,提升档案服务质量。目前,影响档案安全的因素主要包括档案物理安全、档案信息安全以及档案环境安全。档案物理安全是保障档案实现价值的基础。档案信息安全是保证档案信息资源原始凭证价值的屏障,需要从网络层、数据层和应用层加强防范,构建医院档案社会记忆,促进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档案环境安全主要包含软硬件环境和系统应用环境,良好的档案环境安全才能保证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运行,促进档案信息资源集成,提高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水平。

2.6档案工作制度

档案工作制度是开展档案工作的风向标,只有紧跟档案法规政策修改完善适用于本医院的档案工作制度,才能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档案工作制度缺失会造成档案管理工作流程紊乱、档案查阅速度缓慢以及档案信息安全存在风险。规范和建立档案工作相关制度是档案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3解决问题的有效建议和措施

首先,加强档案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对档案资源建设的深入认识。始终以为院守档为中心,通过口头宣传、档案陈列与展览以及档案专业报刊等向公众传播档案知识,增强社会档案意识;积极与各部门沟通交流,及时归档保证档案的原始性,充分发挥医院档案的凭证价值、现实价值以及行政作用,保证计划和决策科学化,提高医院档案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其次,加快信息化建设,完成档案综合管理系统与OA等相关系统的接入,深度挖掘档案管理系统的其他功能,巩固信息技术管理系统平台的建设。利用档案综合管理系统与OA等其他系统,更好地实现在线归档、实时归档、全流程系统管理以及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加强内部工作流程控制,实现部门内部档案信息和工作流程信息的集成与共享。再次,修订医院相关档案管理工作制度,明确档案的移交期限,完善档案行政奖罚制度,简化档案利用手续,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效率,提高档案服务质量,促进医院档案可持续发展。第四,构建三防三备安全保障体系。档案安全是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安全防范机制,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设备,保证档案实现异地备份、容灾备份以及异体备份的存储环境;制定保障档案信息安全的管理制度,从管理理念和增强工作人员安全意识方面,实现物防、技防和人防三位一体,保证档案信息安全。最后,加强顶层设计。顶层设计是一种充分体现全局性、发展性、长效性的总体管理思路的自上而下的设计方法。利用顶层设计方法,对管理体制、功能模型、数据结构组织变革等进行统筹规划,确定数字档案室建设的国家战略和顶层框架,打破当前的基层推动模式,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意识,避免形成“档案信息孤岛”,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避免人力、物理和财力的浪费。

参考文献:

[1]冯惠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管理工作制度范文7

关键词:新常态;学生管理;管理制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新常态”背景下高校更应该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方法,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效率,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对“新常态”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进行探讨。

一、“新常态”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

(一)管理理念陈旧

我国高校学生刚刚进入人生的青年阶段,有着较好的身体机能和充沛的活力,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往往还没有真正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其思想观念还不够成熟,因此需要高校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加强学生管理,但现实情况是,高校管理者为了能够顺利地完成学校的管理任务,仍然遵循传统的学生管理理念,即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常常用权威去压制学生,忽略学生的实际情况,极大地影响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质量。

(二)管理方式单一

“新常态”背景下,对高校学生管理提出了新要求。但是一直以来,目标管理是高校现阶段学生管理的重要方式[1]。基于目标管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由各院系专门的领导分管,同时,辅导员进行协助管理。这样层级式的管理方式存在较多弊端,很难从本质上改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管理成效很难提升[2]。

(三)管理制度不完善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制度是落实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指导方案,关系到学生管理工作的运行。就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本身而言,比较繁杂和琐碎,但是学校管理者往往以偏概全,过于重视教学工作,而忽视学生管理工作,并未制定系统的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制度不完善的形势下,学生管理工作只是流于形式,很难达到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目的。

二、“新常态”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策略

(一)创新管理理念

新时代,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深化改革政策,这为高校管理者创新学生管理理念提供了契机。创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理念,要求高校管理者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将为学生服务作为基本准则,紧抓学生的特点,重视培育学生本身的人文情感需求。同时,高校学生管理服务开展过程中,高校应该以学生综合素养提升为前提,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此外,高校管理者还应该树立“民主平等”的管理理念,让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参与自我管理,从而提升学生的服务满意度,并提升学生管理工作成效。

(二)优化管理方式

对于高校来说,优化学生管理方式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3]。高校管理工作者作为引导者,应该注重对学生群体的心理、学习状态的调查,不断创新管理方法,体现管理的时代性和管理工作的规律性。在实际学生管理工作中,高校应在传统管理方式的基础上,利用校园网站和校园、学院、班级微信群等平台实施学生管理工作,达到创新高校学生管理方式的目的。具体而言,就是管理者使用微信、QQ等社交软件,建立交流平台,及时了解高校学生的不同问题,进而给出相应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管理工作效率。同时,高校还可以利用这些平台学生管理工作的相关信息,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以便顺利推进学生管理工作。

(三)完善管理制度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维系学校稳定,确保教学与管理秩序的基础。制定相对完善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制度是顺利推进学生管理工作的保证。具体实践中,高校管理层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借鉴优秀的管理工作经验,明确学生管理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然后通过召开座谈会,对学校现行学生管理规章制度进行全面梳理,按照“坚持方向、抓住重点、把控质量、守住底线”的原则,形成“1+X”的制度体系。其中,“1”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X”为相关配套文件。高校要将学生管理的各项内容纳入其中,确保配套文件符合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施要求,从而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成效。

三、结语

在“新常态”引导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该突破传统学生管理模式与管理方法及制度,应从教书育人的角度出发,打破常态,开拓创新。高校应该明确创新与研究之间的重要关系,分析并改善当下学生管理工作的不足,才能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从而提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促进学生自身管理水平与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晓娟.新常态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研究[J].智库时代,2019(3):214-215.

[2]李勤,夏璐.新常态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分析[J/OL].轻工科技,2018(11):157-158[2019-03-07].

管理工作制度范文8

一、社会保险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从根本上来说,社会保险是企业为员工建立的一项福利保障制度,不仅涉及员工的利益,而且也涉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试想,如果一个企业社会保险制度不完善,员工满意度不高,那么就会出现较大的离职率,员工的稳定性不足就会制约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应当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社会保险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大力加强和改进社会保险工作,对于稳定员工、用好员工以及激发员工具有很强的基础性作用,较好的社会保险制度可以使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更高,进而能够专注于工作,提高劳动效率,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大力加强和改进社会保险工作,有利于促进员工薪资体系的合理化,同时也能够为员工提供有效的保障,减轻家庭负担,提升员工抵御风险的能力;大力加强和改进社会保险工作,能够使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性更强,特别是对于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率至关重要,这也有利于使企业人才建设取得更好的成效。

二、社会保险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随着我国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绝大多数企业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都已经将社会保险工作纳入整体运行体系中,而且在重视程度方面也在不断加强,但按照较高标准和要求来看,个别企业的社会保险工作仍然面临诸多问题,直接导致社会保险工作的整体水平不高,甚至因此而出现了很多劳动纠纷、人才流失以及制约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现象。有的企业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还没有构建科学和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相关工作的系统性不强,规范化相对比较薄弱,甚至很多员工没有享受到应有的社会保险,同时也有一些流动性较大的企业员工不愿意参加社会保障,而企业并没有进行教育和引导,直接导致社会保险参保率相对较低;有的企业则没有构建科学和完善的社会保障工作机制,尽管将其纳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但相关的运行机制不完善,还没有将社会保险工作与企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员工利益以及防范法律风险等紧密结合起来,社会保险的全面性、综合性、系统性仍然有待进一步提升;有的企业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尽管社会保险工作体系比较完善,但其激励性相对比较薄弱,甚至还存在“论资排辈”的现象,年轻人的机会相对比较少,不仅违背了相关法律法规,而且也导致年轻员工的积极性不高。

三、提升社会保险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对策

(一)完善社会保险工作制度

制度具有根本性的重要作用,同时制度也能够使各项工作更加规范有序,而且还能够促进相关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因而,企业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当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社会保险工作制度,严格按照《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开展社会保险工作,并制定与企业实际相符合的社会保险工作制度。社会保险工作制度应当包括法律法规要求的各个方面,同时还要建立相关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将社会保险工作纳入人力资源部门绩效考核中。在完善社会保险工作制度的过程中,还要对这项制度不断进行优化和完善,特别是对于一些中小企业来说,由于自身管理能力不强,应当加大社会保险工作的专门化和专业化管理,配备既懂法律又懂专业知识的人员开展这项工作,同时还要在防范法律风险方面加大力度,确保企业能够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开展社会保险工作。

(二)优化社会保险工作机制

健全和完善的工作机制,对于促进社会保险工作科学和健康发展具有很强的基础性作用。企业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当进一步优化社会保险工作机制,使其能够有条不紊地运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除了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工作制度之外,也要在构建融合机制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企业经营者应当深刻认识到社会保险工作对于促进企业战略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从吸引员工、留住员工、用好员工的战略高度开展社会保险工作,同时也要将其与企业“人才建设”进行有效结合,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险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在优化社会保险工作机制的过程中,还要建立相关工作流程,经办人员应当具备专业能力,同时还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交流,通过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责任意识促进企业社会保险工作向纵深开展。

(三)改进社会保险工作体系

要想使社会保险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发挥更积极、更系统、更有效的作用,还要在改进社会保险工作体系方面加大工作力度。由于社会保险涉及企业员工的切身利益,因而各个部门都应当参与社会保险工作,努力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要建立企业员工激励机制,通过如增加社会福利待遇等方式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增强员工的归属感与凝聚力,确保社会保险在员工激励机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助力企业的发展。在改进社会保险工作体系的过程中,还要突出社会保险的公开性、公正性和公平性,各类信息应当公开透明。同时,还要进一步强化社会保险的激励功能,对于企业的核心员工应当提高社会保障的档次。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企业的监督和检查,同时也要在教育和引导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使企业既深刻认识到社会保险工作的重要性,也能够严格按照要求组织实施,确保企业社会保险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