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语文论文范例

高职语文论文

高职语文论文范文1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高职语文课程教学团队在企业和社会调研的基础上,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在《高职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定义了本课程的性质,即“高职语文是一门面向全院一年级学生开设的基本素质课程,目的在于提升学生语文综合应用能力”。课程的作用包括:一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及人文情感基础,重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基础;二是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把语文能力训练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起来,为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奠定基础,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三是为学生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有了正确的课程定位,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考核方式的确定等等方面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二、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标准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语言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特性决定了语文综合应用能力是个人职业能力中的“核心能力”。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在人们的职业生涯中发挥着重大影响。因此,根据这样的理念,我们确定了课程的设计思路。

(一)以能力为中心组织教学:课程主要围绕理解表达、思考辨析、综合应用三大方面开展能力训练,重在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二)结合专业特点组织教学:课程在强调语文学习共性要求的同时,注重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的个性特点开展语文教学活动。

(三)以行动为导向组织教学:课程根据能力培养的特性,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作驱动,以项目为载体,在模拟或真实的情境中开展语文能力训练。

三、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构成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高职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基于对语文学科性质、高职教育和高职学生特点的研究,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如下:

(一)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掌握汉语言表达基本方法;②掌握人文阅读基本方法;③掌握专业应用文体写作的基本要求和方法;④了解综合性语文活动策划基本知识。

2.能力目标

①能够准确、清晰、流畅地表情达意;②能够准确地解读话意、文意;③能够欣赏、分析优秀作品的思想情感与审美意蕴;④能够较为准确、熟练地进行专业应用文写作;⑤能够将语文基本技能灵活应用到实际生活工作当中。

3.情感目标

①养成良好的汉语言听说读写习惯;②养成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③培养主动与人交流沟通、团结协作的意识;④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高尚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

1.基础训练模块教学内容与要求

这一模块教学内容是“以语文要素为经,以听说读写为纬”,建议学时为26。安排了“提炼主题、设计结构、选择风格、锤炼词句、叙述事件、说明事物、论述观点”等语文要素,构成7个教学单元。具体内容和要求如下:(1)专业必修①主题观点(4学时):要求学生在与人交流时,能够迅速听出对方话语含义、表达自己的观点;在阅读文章时,能快速把握文章主题;在写作文章时,能做到主题鲜明集中。②结构层次(4学时):要求学生在与人交流时,能迅速听出对方话语层次,能围绕话题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阅读时能快速理清文章结构;在写作时,能做到条理分明,结构合理。③词汇语句(4学时):在阅读文章时,能准确理解文章词句的含义、区分措辞用语的优劣;在写作文章时,能恰切地遣词造句。④应用语体风格及写作(10学时):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恰当的语体、规范的格式较为熟练地进行专业常用应用文写作。(2)专业任选①事件叙述(4学时):要求学生能迅速把握对方讲述的事件要点,能恰当叙述专业活动中的事件;阅读记叙性文章时,能准确把握所叙事件的基本状况;写作专业活动中的记叙性文章时,能准确明晰地叙事。②事物说明(4学时):要求学生在专业活动交流中,能迅速听出对方说明的事物的基本特征;阅读文章时,能准确把握事物的基本特点;写作文章时,能准确、简明地说明事物。③观点论述(4学时):要求学生在专业活动交流中,能迅速听出对方论述的观点,能恰当阐述自己的观点;在阅读时能准确把握中心;在写作时,能充分阐明自己的观点。

2.综合训练模块教学内容与要求

(1)专业必修读书沙龙(8学时):要求学生能够撰写策划书、读书心得、读书交流会总结等;能够用口语较为准确、清晰、流畅地进行读书心得交流;在开展读书交流会的过程中,能够自主学习必要的新知识,能够主动、顺畅地与团队成员沟通合作,协同解决问题、完成工作任务。(2)专业任选①专业学习简报制作(8学时):要求学生结合专业特点,能够编辑“专业学习简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能够自主学习必要的新知识,能够广泛搜集、分析处理相关信息。②演讲比赛(8学时):要求学生能够搜集有效信息;能够脱稿演讲;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能够主动、顺畅地与小组成员沟通合作。③辩论赛(8学时):要求学生能够搜集与辩题相关的有效信息并在辩论过程中进行运用;在辩论中能够阐明自己观点、反驳对方观点,同时能够主动与小组成员一道完成任务。④调查报告(8学时):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调查要求小组合作完成调查问卷;能够通过调查问卷等形式进行调查;能够形成分析报告,并且在项目实施中,能够协同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三)实施建议

在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努力体现“大语文”教育的课程改革理念,提倡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方法,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强调过程性考核,体现多元化评价功能。

1.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指导下,主要通过自我学习、团队协作方式开展能力训练;

2.注意在课内根据单项能力的要求,灵活机动地通过任务驱动开展能力训练;

3.注意结合高职学生特点,采用项目教学法开展语文课外活动。

4.注意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积极开展个人训练、小组训练、班级训练。

(四)教学评价

1.考核评价遵循的四个基本原则

①以过程性评价为主,淡化终结评价的原则。在学习进程中,适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并帮助学生纠正偏差。②可操作原则。考核模式要有良好的可操作性,考核内容科学合理,考核方式便于组织实施,具有实践意义;③能力导向原则。考核方式要鼓励学生自我学习、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真正能够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作全面测评。④师生共评原则。采取三维度的评价方式。学生自评占20%,学生互评占30%,教师评价占50%,以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体现多元化评价功能。

2.考核评价

总成绩=平时成绩×60%+期末成绩×40%=100分平时成绩基础训练模块(30%),主要依据学习纪律、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和能力水平进行评价;综合训练模块(30%),主要依据学习纪律、活动协作、能力水平进行评价,主要以专业必选项目读书沙龙作为评分依据。

3.期末成绩

主要以专业任选项目的活动成果为依据进行测评,教师可根据评价要素及班级特点灵活设计具体评分细则。

四、特点与实施效果

高职语文论文范文2

(一)诚信的品质

诚信是做人的基本素质,也是做事的基本要求,因此诚信的品质是企业用人首先要考虑的品质,也是最基本的品质。

(二)发展潜力

文凭只是企业的敲门砖,最重要的还是看进入企业以后的发展潜力,个人将来的发展潜力对企业的贡献才是最大的。例如,日本东芝株式会社致力推行“适才所用”和“重担子主义”,这种给员工施加压力的做法目的就是让员工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三)学习能力

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企业非常看重的一项素质,学习能力强的大学毕业生容易受到企业的青睐。目前一些发展好的正规的企业都重视员工培训这块,这些企业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培训体系,只要员工愿意学习,希望有所提升都可以参加企业提供的培训,对员工的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都有大大提高作用。

(四)团队协作精神

目前很多企业重视员工的团队协作能力,员工个人能力再突出也比不上强烈的团队协作精神受欢迎。企业要求员工要具有团队合作能力,服从企业的管理,认同企业的文化内涵,这对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具有重要的竞争力量。

(五)融合程度

一些大型企业在招聘时会看重毕业生是否认同该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企业文化,只有认同企业文化的员工才能更好地为企业奉献力量。比如,通用电气公司招聘时会选择那些认同自己企业价值观的应聘者,也就是认同“坚持诚信、注重业绩、渴望变革”的价值观。

(六)创新精神

在能够胜任工作和具有创新精神这两者中,企业更为看重的是后者。比如,微软公司在用人上面宁愿选择那些曾经创新失败的人,也不愿意选择那些处事谨慎毫无建树的人,正是因为微软公司看重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才使得微软成为计算机中的“巨人”企业。

二、医学类高职学生非专业因素的主要方面

第一,是满足学生就业必须的专业岗位的技能和素质,是就业谋生的必需。第二,是合格的医学类高职毕业生所要掌握的一套相对完整的某一领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第三,满足合格的高等教育属性应使学生尽可能在人文素质、思维方法及终身学习能力等方面上为其成就人生的事业打好一定的基础。

三、大学语文对医学类高职学生就业的作用

高职语文论文范文3

(一)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但是目前的问题是各个高职院校都在压缩英语课时,而教学内容没有减少,又要求学生通过AB级考试,再加上教学环境不理想,这样很难确保高职高专院校的英语教学质量。

(二)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资源匮乏。高职高专学校教师资源不够,流动性大。很多高职学校教师不足,一部分老师是聘请过来的,还有一些是在校的研究生,这些聘请的教师和研究生对学生情况不了解,对高职英语课程基本要求及教学目标不清楚,很难胜任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工作。

二、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方案

(一)时代在发展,英语教学也要与时俱进,现在很多院校普遍存在教学方法滞后,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同学们不愿意听英语,更不用说读英语文章了,他们很难用流畅的英语进行表达,对英语学习失去了信心,他们的目标就是通过考试,顺利毕业。这样的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懂一点点语法和记住几个简单的单词,基本上不会也不敢开口讲英语。例如,在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时,教师应该留出相对合理的时间让学生把这篇课文快速看一遍,并在规定的时间内把后面的练习题完成,然后提问同学,看看同学们的回答正确率,然后再和同学们一起完成,一步一步培养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

(二)转变教学思路,更新教育理念。加强高职高专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高职高人才的培养质量。这不仅仅是现代化社会经济和科技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确保“应用型”人才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条件。因此,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教学思路,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逐步提高教学质量。

(三)多种教学手段并用。现在的英语教学早已不是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以前是老师站在讲台上,不停的讲,学生认真听,而是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比如利用多媒体教学以及现在比较流行的微课教学,通过各种方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多鼓励,少批评,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生的英语水平会有显著的提高,教学质量也有了保证。

(四)给老师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学习英语创造条件。每个人的学习都需要有良好的学习环境,这样才能静下心来学习。同时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比如,现在在很多高职高专学校都有英语之角,英语爱好者协会,英语口语大赛,以及话剧小品等表演。这样的活动既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也激发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为学生创造了许多学习英语的好机会。

(五)高职高专英语课程必适应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优化课程结构,按照日常交际能力,初入职场,人在职场,专业培训四大模块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调整。在每个模块教学中尽量使用一些与生活或者职业相关的例子,一定要重视能力培养和素质的培养。

三、结语

高职语文论文范文4

1.高职语文教学在人文教育中的作用

语文的教学并不仅仅是高职院校中的一项基础性的文化课,同时也是人文精神以及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媒介。从一定的意义上来看,高职的语文教学具有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而课程本身的内容也体现出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于人文教育内容的不断丰富。与其他的学科相比,语文的基础性以及内容的综合性更强,同时其具有非常浓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人文的内涵,而其课程的实际性质和目的等也决定了高职的语文教育中需要不断的加强人文精神方面的教育。从目前的高职教育来看,由于学生专业性以及技术性能力的培养,进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没有重视人文学科的教育,这就使得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受到了非常大的阻碍。高职教育需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观念,通过学生创新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来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培养,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高职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实施对策

2.1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实现人文性的教育教学

从目前的教育发展理念来看,职业教育更加注重的是就业率的提高,这就使得高职院校的教学中更加的注重学生技能上的培养。这样的教育观念就使得高职语文在整个教学中的地位受到了非常大的挑战。在现实的教学中却出现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存在问题,这就需要职业教育工作者对其工作进行反思。再高职的教育过程中,语文是一门必须存在的课程,其对于学生的练习以及训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所涵盖的内容是其他学科发展的重要基础,其并不仅仅是一门学习的工具,其对于人文主义的传递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总而言之,在高职语文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转变传统的认知观念,在人文主义的角度上来对其进行理解和分析,最终实现学生对于基础性语文知识的掌握,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做人的道理以及职业道德能力,让学生不断的理解社会生存中所应该掌握的智慧,最终培养出更加符合时展要求的人才,实现人文情感方面的不断丰富,能够体验到生命中所蕴含的无限美好。

2.2借助教材的内容来实现学生人文情操的陶冶

高职语文的教材内容设计内容来看,其涉及的范围非常的广泛、起点非常的高并且形式多种多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实际阅读兴趣。高职的语文教师需要充分的认识到高职语文的独特性,充分的利用这些特点,进而对教材之中所蕴含的人文意识和因素等来进行充分的发掘与展示,进而对其中的内容、思想以及语言的风格方面进行充分的领悟,在此基础之上实现人文素养的不断丰富。高职的语文教材内容的选择是在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内容涉及的基础上,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对于教材中所涉及的内容背景进行详细的介绍以及内容的不断渗透和扩种,最终实现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以及知识范围扩大,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达到文化熏陶的作用。例如,对于课文《傅雷家书》讲解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的认识到课文中所蕴含的人文教育的目标,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父母对儿女进行教育中所体现出来的真挚情感,最终达到学生对于父母情感上的充分认识,拉近其余父母之间的距离。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文章精读,进而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与实际生活的关联来实现情感上的共鸣,之后再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进而实现文章内容的引申,与教材中的人文教育目标相契合,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实现人文情操的陶冶。

2.3通过与其他专业的关联来实现其实用性的发挥

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基础,语文是人们进行学习和工作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学生学好专业性额课程的重要基础。从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来看,高职的语文教学具有非常强的功能,但是实际上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高职语文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与其他学科的结合来形成独特的教育张力,进而不断的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实际需求,从过去的技术指向型转变为现今的综合发展的全能型人才。总而言之,在进行人文素养的教育以及专业技能培训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不仅能够实现学生职业技能的掌握,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过程中实现个人优势的充分发挥。

3.结语

作为我国教育体系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分支教学体系,高职教育对于学生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教学育人的功能实现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高职教育需要认识到其对于人文素养的提高的重要作用,通过其人文教育的职能发挥来实现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最终实现高职学校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

作者:常妮 单位: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高职体育教学人文教育研究

1研究背景

新世纪的教育提出应当重视教育的伦理内涵和文化内涵,要求学生在教育中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同时要将终身教育的理念渗透到各领域的教育中去。高职体育教学也应当顺应改革潮流,将人文教育渗透到体育教育中去。

2高职体育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内涵

高职体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就是要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发现自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生创造具有人文特点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高职体育教学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理论,将学生看作是教学实践的主体,通过体育教育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在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应当以“以人为本”为指导目标,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选择适当的课程,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突出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在体育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就需要将学生活动作为教学的中心,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兴趣,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技能基础选择适当的课程讲授方式,为学生营造具有人文特点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人本主义价值观。

3高职体育教学中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3.1顺应社会对人文教育的需求

高职体育教育中的人文教育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社会生活的能力,能够对社会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学会怎样将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相衔接,树立起终身体育的意识,坚持进行体育锻炼,最终达到终身体育培养的目的。高职体育教育中的人文教育能够加强学生的体育情感,提高自身的体质,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质。高职院校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实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具备先进理论知识和较强动手能力的人才。高职体育教学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必须进行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根本价值,是社会改革发展的需要,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高职体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也应当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人文体育的观念。

3.2顺应学科对人文教育的需求

高职体育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学习,将学生培养成体魄健康、心理健康的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不仅需要使学生具备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充分吸收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的传递和环境的影响,使学生内化成为人格健全、气质非凡的优秀青年,使学生兼具内在气质和外在体魄。因此,高职体育教育需要将人文教育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3.3顺应学生对人文教育的需求

传统高职体育教育中一般采取常规模式进行体育教程布置,但是这种课程内容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忽视了学生兴趣对教育的影响作用,根据常规模式和功利性的体育训练目标设置的教学内容背离了当前教育改革的要求。现代体育课程学科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学生的认知发展、情感需求作为课程设置的基础,体育课程的重点就是满足学生需求,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学生在课程选择中享有自主权,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能够设置满足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课程内容,实现学生体育健身、健美娱乐的需求。面临激烈的社会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要想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就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优秀的品质,同时还应当具备完善的人格和极强的创造力。学生的这些需求依靠人文教育辅助体育教育,两者共同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

4高职体育教育中人文教育的措施

4.1重视人文教育

目前较多的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中忽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只注重对体育基础知识的传播,忽视了教学内容的人文性,在体育课程中,往往以教师引导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注重完成教学课时,没有根据教学内容及时变更教学方式,不注重灵活变通,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往往以任务的形式督促学生进行训练,以严厉的教学态度要求学生完成训练目标从而忽视情感教学的作用,也不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这种教学方式只会培养出一个个训练机器,而无法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体育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充分重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发挥体育学科的优势特色,利用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将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培养与个性差异和性格特色结合起来,明确人文教育的目的,加强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人文环境塑造,将课堂变为学生活动为主的课堂,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促使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4.2增加人文教育的教学内容

传统教育中队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认识都存在一种误解,认为人文教育与体育教育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教育体系,体育教育只是对学生体能的训练,人文教育只是人文学科的学习。但实际上人文学科教育只是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其精神内涵能够与体育教育相融合,两者相互作用,相得益彰。长期以来,体育教育都缺乏人文教育的滋养,体育学生被公众当作野蛮粗暴的象征。因此,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增加人文教育的内容,挖掘体育教学内容中的人文因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人格魅力。现代的高职院校体育教材已经很好地反映了体育教学的时代性和实用性,但是却缺乏了相应的人文因素,要充分挖掘体育学科中的人文因素,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注重在体育教学中进行相应的艺术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另外也可以在体育竞赛中宣传人文精神,增设人文教学选修课,充分挖掘体育教学中的人文因素。

4.3强化人文教学环境

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往往采用强制性的教学方式进行体育知识的灌输和体能训练,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往往使学生形成不良的性格特点,不利于培养完善的人格。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育人最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怎样更好的做事、做人,使其更好的与人相处,更好的进行社会生活。高职院校教学的目标不仅仅要服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需要以学生的需求为基础,培养学生独特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应当进行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理性和情感的融合,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为学生塑造良好的人文学习氛围。在体育教学中既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同时又要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抽象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意志,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4.4增加人文教育实践

如果只依靠简单的知识传授,学生往往难以对人文教育形成深刻的认识和感悟。因此,需要将人文教育实施与体育教学实践中,如进行体育动作示范时,不仅教会学生怎样做出正确的动作,还需要引导学生挖掘其中的人文内涵。也可以通过回放优秀运动员的竞技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人文素质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更深刻的理解到祖国给予的自豪和民族责任感的重要性。高职体育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认知体育基础知识,对健康的生活方式有一定的了解,然后进行集体意识、合作意识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制力,使学生有意识的进行人文素质锻炼。

4.5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一般都从专门的体育院校毕业,对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十分擅长,但是其对文化、精神等领域往往捉襟见肘。教师的人文素养水平极大的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高职院校应当首先加强对体育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开展培训活动,加强教师素质评价,通过多种活动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

5结语

高职体育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新时期教育改革目标的重要人物。因此,高职院校要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深化人文教育的理念,在体育教学的实践中,挖掘体育学科的人文因素,根据体育的特点和学生的性格特征,制订适当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

作者:任晓燕 单位: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

第三篇: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现状反思与探讨

一、“人文”与人文素养

“人文”一词源于拉丁文,意指人性、教育。公元前11世纪,《易经•贲经》有记:“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是“人文”在我国文献中的首次记载。显然,此处的“人文”与“天文”相对,“意在‘人文教化’”。而后,儒家学派继承并发展了这一理念,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肯定人的价值,强调人的责任,提倡人文教育。今日,“人文”一词的内涵进一步扩大,《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解释为“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足见涵义之广。与“人文”相应,“人文素养”强调“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周丽在《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调查及语文对策研究》一文中认为可将其分为三个层面———人文知识、人文态度、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最高境界,格外值得追求和珍惜。

二、高职院校与高职学生的人文现状

事实上,人文素养的重要性早已被全球共识,并渗透到人才尤其是高等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国内,早在1978年,时任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先生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先生就倡议,通过在全国各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培养学生人文理念、提高人文素养;国外,1989年,美国发表《必须恢复文化遗产应有地位———关于高等学校人文学科的报告》,规定要“以历史、哲学、语言和文学的学习为基础”“人文学科和西方文化的学习必须在高等学校的课程中占有中心地位”,以此规范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国际方面,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的人才观———“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强调除了拥有丰富的知识外,做人的素养乃是新世纪人才所不可或缺的,进一步提高了世人对人文素养的关注。然而如前文所言,人文素质教育是一种深层次性教育,弹性大、实施效果短时间内难以体现,表面来看似乎与强调职业性、应用性和市场紧密结合性的高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再加上随着竞争的加剧,高职教育在发展中开始“带有明显的应急性和社会功利性”,这些均使得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中打开“市场”举步维艰。放眼国内可见,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现状令人堪忧。笔者试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重视度不够,形式主义色彩浓厚。尽管在国内外大教育环境的影响下,在认识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重要性的基础上,大多数高职院校开设了人文课程,如语文、历史、心理健康等等,然而,在“实用主义”和“能力主义”价值观的主导下,人文素质教育仍在高职教育中扮演配角一色,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具体来看:其一,在课时上,整体来看,人文课程的设置比例严重失衡,往往仅占总课时的4%-8%,尚不足专业课的一半,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同类学校(25%-30%),有的工科类院校甚至至今仍未开设;其二,对此类课程的学习存在要求过低、态度过于随意的现象。如部分学校将其规定为“选修”而非“必修”,弹性过大,且与专业课程的学习相对独立,考核缺乏硬性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学生对学习此类课程的轻视。其次,校内人文建设偏废,人文感召力不强。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在图书、网络、人文景观等方面的建设明显薄弱,远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查看图书馆馆藏书目,大多仅收藏最基本的阅读刊物,鲜有国内外的大家名作,整体水平有待提高;校内人文元素缺失,感召力不强,且缺乏职业特色,间或出现的海报、倡议书、宣传语等则又彰显着与本科院校的人文差距。最后,对人文课程发展的重视和推动力度不够,忽视对教师的培养。与对专业课程改革、发展的大力推动相比,对人文素质教育形式、方法、规律性等方面的探讨研究鲜有人问津,且较难获得资金支持。同时,授课老师也并非全部“科班”出身,有的对人文课程的教学了解并不多,再加上工作量大、学习提高的机会甚少,导致教学理论落后、教学方法陈旧,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三、大力发展高职人文教育,推动教育回归本体意识

尽管在传统观念和社会现实的影响下,国内大部分高职院校仍存在着“重专业,轻人文”“重职业选择,轻素质教育”的现象,然而,“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同时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高人文素养的“社会人”,是一种“T”型的复合人才,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和职业发展。因此,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更是从“教育工具意识向本体意识的回归”。大力发展高职人文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重视人文课程教学,强化课堂“硬建设”

在转变教育理念的基础上,面向全体学生增设文学、历史、伦理、传统文化等“必修”课程,帮助掌握最基本的人文常识,为陶冶人文情操、提高人文素养奠定基础;同时,通过“选修”途径开设与专业相关的文化课,如专业认知与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等,引导学生转变对人文课程的固有观念———与专业相互独立,促使自觉提高关注度。另一方面,改变因循守旧的教学模式,采用如讲座、座谈会、专题报告等多样化的课堂呈现形式,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认同感和参与度。人文主义内涵的重心是“人”,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质在于精神性与智慧性的引导。因此,应多采用讨论、演示、启发、引导等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内心感悟将传授的知识内化为人文修养与人文情操,进而在实现情感教学和愉快教学的过程中,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

(二)丰厚校园人文积淀,关注文化“软建设”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和不竭动力,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渗透力和震撼力,因此,必须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提高人文素养打造过硬的精神平台。针对大部分院校存在着文化积淀单薄、底蕴不足这一弊病,可从图书、网络、社团活动、人文氛围等方面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如大力扩充馆藏图书,开拓学生人文视野,利用网络、文化墙等宣扬身边典型的先进事迹,提高文化渗透感,定期举办主题征文比赛、国学大赛,检验学生人文实践能力,等等。这样,在通过引入更多人文元素重拾失落的人文精神,解除学校演变为“职业培训基地”这一危险的同时,利用校园文化的无形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敏感度与文化认同感。需要指出的是,不同于本科教育,高职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学校的一切活动必须围绕这一目标展开,专业性和职业性色彩较为浓厚,而这亦可融入到校园的人文建设中去,如举办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能力大赛、简历制作大赛、就创业知识竞赛等等,从而实现巩固、检验专业知识和丰富人文涵养的双重目标。

(三)充实人文师资力量,强化人才支撑

人文授课教师是向学生传授、渗透人文精神的直接资源,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提高具有关键作用。当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人文师资力量不足、质量有待提高、处境尴尬等系列问题,笔者认为应尽快改变各校人文教师备受忽视的现状,加快充实师资力量的步伐,创造更多的研修机会,并对相关的课题研究提供应有的资金支持,以此推动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人文教师是高校人文课程的直接承担者,但并不意味着他们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唯一责任人;相反,这一任务更多地落在校园内其他工作者身上,其中当以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尤为重要。由于与学生接触机会较多、时间较长,二者已成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中坚力量,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应倍加重视此二者自身的人文涵养,鼓励在工作之余扩大阅读,充实人文知识储备,主动学习交流,培养如语言表达、组织协调等多方面能力。与此同时,关注日常言行举止,通过自觉与不自觉的言传身教达到引导学生、帮助提高人文素养的最终目的。

四、总结

在强调全面、和谐发展的当下,关注人文素质教育、重拾失落的人文精神这一任务早已融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中。为此,应提高对人文素质课程的关注,丰富校园文化积淀,抓好学校软、硬两方面建设,同时重视提高人文授课教师、辅导员、专业老师等高校工作人员的人文素养,通过全方位合作育人这一途径推动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工作的步伐。这是新时代背景下对人文精神复归的呼唤,亦是高职教育对教育本体意识的回归。

作者:陆敏 单位: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高职院校人文教育思考探析

一、人文知识竞赛带动人文教育

(一)行动起来,将比赛作为学习人文知识的助力器

引导大学生“精神成人”是高等教育的天职。大学不仅是教授专业知识、培训职业技能的基地,更是大学生“精神成人”的重要场所。“精神成人”中很重要的一项是人文素质教育,上海交通大学的夏中义教授对此进行了专门的研究,提出大学生的“精神成人”教育须从人文素养教育开始,并编撰了《大学人文读本》。我院在引导学生精神成人的过程中,把人文知识竞赛作为一项重要抓手,通过参与人文知识竞赛,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带动学校人文教育,促进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升,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创新精神。自2009年起,我院每年定期举办全院学生人文知识大赛。学院通过数百名学生的海选报名,经过初赛,选拔出一批基础较好的学生,再进行复赛选出10名选手参加全市比赛。5年来,全院共有1千余人参加了人文知识竞赛。学院为增加学生的人文知识,开设了相应的人文课程,增加了学习辅导,配备了相应的书籍等,有利促进了学校人文教育。可以说,组织和参加人文知识竞赛已成为我院学生广泛学习人文知识的助力器。

(二)深入研究,为做好人文教育奠定基础

为全面提高学生自身人文素质,学院基础部专门成立了《人文知识读本》课题组,系统分析研究,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精选出一套适合我院学生提高人文素质的参考书。包括《开心学国学》《大学语文》《唐宋诗词鉴赏》《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中国传统文化》《先秦文化典籍》《西方文学十五讲》《西方文化概论》《名画百幅赏析》《名曲百首赏析》《山水中国》《新编北京导游基础》《职业人文读本》等书籍。这些书籍汇集了历史、文学、哲学、军事、宗教、艺术、科技、经济、教育、风俗等各方面的入门知识。学生们可以通过这些书籍的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了解学习中西方文学知识,并通过对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哲学、科技等学识的认知,强化中国优秀的社会价值观;通过对西方文学知识的学习,了解近现代西方社会的各种重要思潮和文化运动的发展,西方文学生生不息的运动历程;通过了解美术史的发展过程,从绘画发展的规律中领会“名画”的艺术魅力与精神内涵,提高审美趣味,并在审美过程中进行道德价值判断;通过领略音乐艺术世界、音乐家的心路历程,读懂音乐语言。特别是其中一些书籍,结合北京的建筑、胡同、王府、京剧、曲艺、老字号等人文历史地理,帮助学生了解北京、认识北京、欣赏北京,解读博大精深的北京。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特点,我院选编《人文知识读本》中还专门选取了《职业人文读本》,帮助学生在编织职业与尊严、文化、生命、自由、信仰、美感、幸福的梦想中,热爱生命,积极生活,自豪自尊,自律自强。从全院学生积极学习、积极参与人文知识竞赛,以及在北京市的人文知识竞赛中取得良好成绩中可以看出,这些书籍的选取,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为组织好我院人文知识竞赛工作,课题组还结合上述人文知识读本系列丛书,编撰了近2500道自主测试题,希望从巩固知识的角度,帮助学生学习、理解,全面掌握人文知识。

二、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现状

(一)学生入学时人文知识现状

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将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揭示了高等教育发展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在这一演变过程中,我国高校扩招,使数百万人享受到高等教育的机会。1999年是高考扩招的第一个年头,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增幅达到42%,高校扩招成为1999年最受老百姓欢迎的教育政策之一。从1999年开始的这次高校扩招一直持续到现在,是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扩招规模最大的一次[1]。北京市近十年的高考录取率逐年递增,2010年后,随着考生人数减少,高考录取率进一步提升,2010年超过70%,之后一直稳定在80%以上,2013年,“高考升学率继续稳定在80%以上”。北京市的录取率反映出北京市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迈入高等学校的学生已不再是精英群体,按照分数从高原则,高职院校属于专科教育,进入高职院校学生为进入高等学校学生群体中的低分段考生。在这一演变过程中,从过去几十年中一直以高考成绩为依据,逐渐转向分类考试。作为入学限制条件的高考成绩虽然仍为人们所普遍接受,但更加强调教育机会均等,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通过补偿性计划来减少丧失了接受良好教育权利的社会群体和阶层的入学机会的“不平等”。2011年以来,包括北京在内,先后有4个省市试行高等职业教育注册入学制度,高等教育对所有希望入学并有资格入学的人开放。可以说高职院校学生入学变得越来越容易,学生人文知识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参差不齐,已成为当下现状。

(二)对人文教育的认知差异

高职院校专业教育的重要性已成为校内、校外共同的认知,无论是教育决策者、教育实施者,还是社会公众、家长和学生本人,都是方向相同、目标一致、努力并行:通过专业的学习,掌握一技之长,以此安身立命,实现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学生在接受各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习之后,可以凭借所学知识与技能,找到一份自食其力的工作;通过工作,实现个人价值,通过工作,完成对社会的贡献;使个人与社会形成良好互动,完成由学生向社会成员的转变。但是,专业技能与素质仅是作为社会成员自身素质的一个维度,要想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对社会有益的人,还需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格、基本的人文素质、合格的身体素质等等。相对而言,对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在认识上和实践上都存在较大差异。认识上,从教育者到学生家长,乃至学生本人,有重视的,也有不重视的。重视的,认为这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必须有人文教育这个内容;不重视的,认为开展人文教育当然好,不开展人文教育也没有什么大碍,不影响学生正常毕业,学校是否开展人文教育对学生的未来也不一定起决定作用。实践上,教师与学生在进行人文教育过程中有主动型的,有被动型的。主动型的教师,除按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进行教学,还会注重教学效果,采取多种方式方法;主动型的学生则会在教师引导下,延伸学习。被动型的教师仅仅完成教学计划,没有对学生进行进一步关注和引导;被动型学生则是任凭教师洋洋洒洒,我自“岿然不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张开一只耳朵闭上一只耳朵,考完试之后就将教师传授的东西如数奉还。可以说,在学生精神成人的道路上,主动与被动并存,需要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方共同努力,不断迈过沟沟坎坎,才能完成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实现学生的“成人”教育。

三、对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思考

如果说技术教育能够教人成为某种专业人,人文教育则能够全面培植人性。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大教育观念的确立,人们已认识到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具有时代特点并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文教育,必将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情感支持,培养出具有较高人文素质和高尚人格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自1999年高校扩招,特别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及就业压力的增加,高等学校由精英时期以文化知识教育为主的文化教育模式逐渐转向以就业为目的的职业教育模式。高职院校更是如此,职业训练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在文理分科背景下,特别针对理科生开设大学语文等人文知识课程,逐步在高校中发展出相关的人文教育课程。

(一)养成自我教育,进行自我塑造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全面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在我国高校开展了20年。南开大学自1995年以来,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并重”,逐渐形成了包含人本、专业和发展3个层面的多层次素质教育观,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通过不同类别的课程和不同层次的教育活动来承载。一般高校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是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些还为学生提供了专门的引导人,营造良好的引导环境。但无论是拓展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覆盖面、扩展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内涵,还是提升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质量、增加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数量,乃至将文化素质的精神与价值灌注到各种专业课程之中,这一切都是教育者所做的努力,实施的都是教育者的教育,或者说是灌输式的教育。教育从来都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的活动,受教育者如果一直处于被动,且不与教育者产生互动,一方的努力是不能实现教育目的、达成教育目标的。因此在教育活动中更要强化受教育者的主动性,使受教育者养成自我教育,通过受教育者的主动行为,努力学习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逐步掌握人文思想,学会用人文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并在今后的人生中始终遵循人文精神。高校人文教育如能形成学生自我教育为主,外在“灌输”为辅的互动格局,就能够使学生在人生的成长中不断进行自我塑造,精神成人。

(二)培养阅读习惯,延展课堂教学

如前所述,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我院课题组专门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精选出快速提高人文知识水平的读本。同时,课题组结合选取的书目,编制了近2500道测试题,用以帮助学生牢记所学知识。但是,仅仅靠课题组选取的十几本书籍解决学生人文知识的匮乏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积极发展课堂外的教学,引导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在阅读中增加人文知识的积累,并经过学生自身的吸收、思考,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涵养文化品质,真正成人。具体来说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深化人文教育。一是延伸课堂教学。从课题组的课题研究可以看出,人文知识涉及历史、文学、哲学、军事、宗教、艺术、科技、经济、教育、风俗等方面,可以说,学生学习的任何知识都是人文素质的组成部分。换句话说,就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每一门课程都包含着他们应该拥有的人文知识,都应当赋予内在的人文内涵。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将所教授的知识背景做简单介绍,并给出相关的阅读书目,引导学生在学习各种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同时,对这些知识的来源、产生的背景、带来的作用、给后世的影响等进行深入了解,引导学生从根本上了解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了解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或文明的真谛所在,这些阅读会起到非常好的作用。二是充分发挥图书馆作用。图书馆拥有极其丰富的图书、期刊、报纸以及数据库、影视库、网上报告厅等馆藏,包含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政治知识、法律知识、艺术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语言知识等各种关于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图书馆的教育不受时空和内容限制,是教室之外的“第二课堂”。图书馆可以组织一些专题讲座、图书介绍等,引导学生阅读;可以打破常规,将不同门类的图书、杂志、报纸以及数字电子资源摆放在一起,提供舒适的阅读空间,吸引学生阅读;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手机、ipad、电脑、校园网、QQ群、微信群等,随时传递图书信息,提供专业的新书推荐,带领学生阅读,让阅读形成习惯,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三是开展沙龙、知识竞赛等各种活动。无论是课堂外的延伸阅读,还是利用图书馆的阅读,基本上都是学生个人阅读,自我学习的一种方式,是个人不断积累的过程。要想使个人的人文素质不断提高,还需强化课外阅读,发展阅读带来的效果。开展沙龙、知识竞赛、生活体验等多元丰富的文化活动,在与其他人相互交流的同时,不但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充分理解人文思想,而且在交流互动中,相互之间产生思想的碰撞,产生新的认识。将上述活动中的所思所得带到现实生活中,学会尊重理解平凡人的朴实与伟大,真正理解自己的生活样式,学会用人文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学会做人。

四、总结

高职语文论文范文5

“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心态,良好的环境能产生使人积极向上的感觉,并创造出良性的发展路线”。因此,良好的教学环境无论是在重点高中、普通高中还是高职学校而言都显得非常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创设能积极改善每一个人。它打破传统教师的“专制”现象,实现教学的民主化。在教师眼中,学生不应只是教育对象,而更应是真正意义上的新生主体。在教学中,提倡平等参与课堂双边活动,以合作者的身份激励他们独立思考问题,形成个人意见,进而树立一种主体意识下的责任感。通过这样的教室环境和教学气氛的改善,使学生逐渐消除对课堂教学的紧张感,能够放松地自然而然地参与教学,改变过去被动听课的状态。同时,教师还可以改革教室空间及运用多媒体设备来达到创建民主的课堂环境。如笔者在教学《雷雨》课文时,课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在网络观看电影《雷雨》。上课伊始,教师播放从影片《雷雨》中剪辑下来的“雷雨之夜”电闪雷鸣的镜头,以强烈的视觉感受和听觉冲击创设氛围。随后在对教师空间进行改革,把教室内的桌椅腾空置两侧,让学生再来选入角色进行话剧表演,在亲身体验了角色后,领悟起来更加容易。通过这些经典视频及角色带入,使语文教学环境更生动自然,学生更快地入情入境,从而有效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改变职高生学习上的畏难情绪。

二、教学中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是这么认为的: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中最活跃、最不可缺少的主干。大多职高生因为中考落榜进入职校,语文由原来的主科沦落为副科,学习兴趣更加不比往前。正因为这样,在职高语文教学中,更应重视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习中的主体作用:首先,要注重培养、鼓励学生对语文材料的自主阅读的习惯,便于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能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系统性的学习思维;其次,要培养学生对阅读材料中的时代背景、形色人物、描写事物等有质疑的良好习惯,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质疑态度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能力;最后,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创新精神要重视,在职高的教学中,要求学生们在自主学习语文的基础上充分的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从而满足他们对语文学习的需求。例如笔者在执教鲁迅小说《阿Q正传》时,为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可以率先让全体学生观看电影《阿Q正传》,以在初步了解故事背景、人物形象后,使他们能对人物有初步的看法;其次,在观后诵读范文后,针对时代背景对不同人物进行讲解,在讲解过程中设问出系列问题:举人老爷的乌篷船来未庄做什么?什么时间来的?说明了什么问题?举人老爷和赵秀才素不相识,现在却排了个“转折亲”反映了什么问题,等等。最后,根据学生领悟实际情况,进行小组合作探讨,并根据自我认识在网上搜集材料,以《说不尽的阿Q》为主题,每组学生进行组内研究某一问题,形成主要观点,制作网页,进行班内交流。在这样的主体发挥中,学生由最初从电影了解到课文的深入,在至自行搜集材料进行自我认识,效果自然比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效率更出色。

三、灵活运用教学法,使课堂行而有效

职高学生由于没有升学压力,往往在学生上缺少紧张感,其课堂自觉性、积极性较差。而由于职高其他的专业课具有实验、操作、实习等特点,往往要求更多的灵活教学方式,而这个理念同样适合于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心理学认为:单板单调的刺激使人疲劳、注意力降低,多变的刺激能促发精神焕发。因此,高职语文教学手段的灵活多变,不仅符合学生实际需求,也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各种教学手段,使教学更形象更生动地传送信息,并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来接收信息。笔者课堂实践中,主要运用一下集中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学效率。

①巧置悬念激趣:针对学生的好奇心理,巧妙地在课前或课中设置悬念,提出疑问,激发学生兴趣。

②创设情境致趣:采用多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此情此境下受到感染熏陶,以境来达到激趣的目的。

③利用朗读促趣:恰当运用读的方式教学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读的方式很多,可以有诵读,表演读等等。

④采用角色扮演:运用角色变换训练,使学生变成作品中的人物,利于调动情感因素,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⑤利用现代手段:利用投影、录像、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不能比拟的好处。

⑥下放评定主权:把自评和互评的权力交给学生,使他们的身心始终处于主动的最佳学习状态。如作文教学,可采取学生互评的方法,更有利于作文水平的提高。此外,学生也可以平等地参与评教。

高职语文论文范文6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在课堂中,教师占据了绝对的主体地位,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信息接收者,无法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从而导致整个教学气氛沉闷、死板、毫无生趣。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加入则使课堂教学信息得到了有效激活,它以多种方式将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从多渠道发挥作用。

首先是用声音来代替文字描述,其次是用动态的过程来代替传统教学活动中的静止图片,学生再也不需要通过自己的想象来对教学内容进行理解;最后,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通过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字体来表述不同的内容,使学生能够一目了然。由此可见,多媒体技术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使教学信息“活”起来,便于学生接受。

二、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传统教学课堂模式不仅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而且对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但如果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的情感,那么势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以“故都的秋”一文为例,为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开展教学之前,教师可以首先播放一遍配有音乐朗读的录音,让学生在优美舒缓的音乐中逐渐进入教师所设置的情境中,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的思想。然后再次播放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一起对文章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还能够使其接受美的教育和熏陶。

除此之外,教师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的两个重要主体,教学则是双边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应该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将课堂还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教学的整体质量。

三、能够充分挖掘课文中潜藏的情感

目前,高职语文教材中所纳入的作品,都是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对于文章情感的表达都是教师凭借自己的语言向学生展示的,整体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一些写作年代比较久远的文章,由于时代、背景、生活阅历的限制,从而使得学生很难对作者的情感进行把握。但如果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教学中,该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四、总结

高职语文论文范文7

预习可以克服学习的盲目性,增强自觉性,有效的提高听课的效率,可以可以培养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对于学生要先让他们明确预习的要求,并且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只有以兴趣做支撑,学生才会坚持下去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然后是通过实践训练,来对学生的预习习惯进行培养。首先是对全文通读,并且在通读全文的过程中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文中的生字、多音字及词语,然后是圈出重点、难点,弄清段落层次,并对重点的章句细细领会、反复思考。在预习的过程中必需做好预习笔记使预习习惯常规化,要求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预习笔记可以从以下的几个方面进行:(1)课题分析,课题分析的主要内容可以是文体特点,也可以是语法结构等等;(2)文体知识、文学常识,这些知识散见单元提示、注解以及课后练习中,在预习中,可以单元为单位,将有关常识系统整理;(3)字词注音及注释,以注解以及教师提供字词为重点;(4)词语、句子摘抄,这样做可以有效的积累词语,并能够对句子的语法、修辞、思想意义等内容进行分析;(5)层次分析,在分析时要充分考虑到文体特色,如议论文,可以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去考虑;(6)疑难问题解答,预习课文时,提出的问题越多,则意味着对课文理解得越深,但是必须注意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针对性,不能够太随意不符合文章的主题。预习笔记的内容并不是一层不变的,可以依据文体特色、学生层次特点做些调整,并随时肯定学生在实践中冒出的智慧火花。

二、培养学生多思、善问、敢于质疑的习惯

很多知识来源于课堂,学生上课集中注意力听讲的学习效果远比学生部听讲自学要强上很多。也正因此要要求学生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并做到耳听、目视、心思三者结合。特别是要培养学生多思、善问、敢于质疑的习惯。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研究表明,怀疑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索”反射,当这种反射产生后,思维也会随之扩散。而且很多的科学创造都是从质疑开始,从解惑入手。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能启发学生提问,学生不会质疑,不会问为什么,不会解疑,即使教学手段再先进,形式再新颖,也难免走入灌输式的老路。“学而不思则惘”因此要启发学生多思善问,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整个学习过程成为学生质疑问难,探究创造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的习惯。为了调动学生的思维,达到“教”与“思”的统一,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生动的有吸引力的课堂氛围,巧设思考、入情入境,获取知识,养成习惯。例如在教《荷塘月色》时,首先用多媒体让学生听音乐欣赏几幅美丽的荷塘及荷花的画面,然后播放配乐朗读的录音,学生被这动人的情景所陶醉,从而为本文教学创造了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同时提出思考问题:在课文中的第4至6节中运用的最多的是比喻修辞,谈谈它们在文中有何妙处?你对通感是如何理解的?说月光和青雾分别用“泻”和“浮”字,是否可用"照"和"升"代替?这样让学生在思考和讨论中,全速的运转他们的思维,有效的调动了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并且还能够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让他们在课堂中一直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还能够培养他们良好的听讲的习惯。

三、培养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

在职业高中阶段,教学方式与初中的教学方式存在很大的不通过,同时与普通高中相比也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区别。因此要培养学生养成自主、自觉的自学习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启发、点拨,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通过学生翻阅工具书、查找资料、课堂质疑、小组讨论、师生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在课堂上可以通过“阅读——探讨——交流——总结”活动过程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可以拓展视野,丰富知识,从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的、自觉的学习习惯。

高职语文论文范文8

一、正确定位语文在教学中的角色和作用

首先,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所提倡的,很显然,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但职业思想素养的培养也绝不能忽视,高职语文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基础学科。大部分高职生高考成绩较低,语文功底普遍薄弱,对掌握专业知识和培养人文素质都有影响。其次,目前高职语文是公共基础课,没有强制的级别考试制度,学生不太重视。在“重技能和业务,轻素质和知识”的观念影响下,导致语文教学学时少,学生语文水平很难提高。因此,语文教学在高职教学中的重新定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职语文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能力

当前我国的高职语文课作为公共基础课,语文知识在培育社会和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中的作用往往被忽视了。要想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高职语文是关键,因此更要把语文当成一种技能来传授和学习。第一,作为文化教育之一的高职语文教育,要突显出职业道德、品质意志、人文素养等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第二,语文教学和专业知识学习的高度融合,培养学生整合语文和专业专项技能的全面职业能力,提高语言和文字的应用能力,包括语言表述,应用写作水平等。第三、提升文学审美能力,社会交往礼仪素养,交流沟通能力,应聘面试能力。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应当引起高职语文教育的关注,培养方向的明确性,选择和采用更具针对性的教材和教学方法。对技术突出的专业,既要注重选择与专业相关文学的教学内容,又要加强对各种调查报告、各项工作总结、论文写作等技能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专项职业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为学生的将来指明方向。

三、根据职业特征,大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质

职业教育过程中要注重职业的倾向性,在高职语文的教学工作中也同样要注重职业特性所要求的文学基础。例如文秘专业,从其专业特性来说要求具有过硬的文字功底,应下大力度对学生文字语言能力的培养,既要重视阅读理解分析鉴赏,又要注重各种应用文体的写作,对学生文字处理技巧要求是很高的。面对高职学生的特点,进行语文知识的教学同时,应指导学生多获取文学知识,养成阅读的好习惯,这样可以从阅读中体会幸福的感觉。语文教学可以利用多媒体和微课等教学手段,满足了新时代学生求知求新的愿望。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根据教学目标要求,语文教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能吸引学生的目光,结合课程内容采用丰富多彩的视频资料,达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此外,高职语文教学不仅承担着语言文学的应用教学,也担当着传承文化知识的责任,有利于学生对职业道德的重新感知和认识,更有利于职业素质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应用写作能力,赢得用人企业的赏识

微时代信息化学习受到很多学生的欢迎。如果语文老师让学生在作业本上写一篇2000多字的文章,大多数学生会感到厌烦而不愿意去做。可以改变方式,利用网络的便捷,让学生把作业发到老师的邮箱里,学生们会喜欢这种形式。信息化不但给高职语文写作的改革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途径,而且提高学生应用写作水平。有利就有弊,学生可以在网上找到相关内容完成任务,这样就不能考查学生的真实写作水平,也达不到提高写作水平的最终目的。这样的话,教师在安排文题上就要尽量以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为中心,鼓励要求学生创作自己作品的真实性,避免抄袭。往往写作水平是衡量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全面综合能力的标准之一,用人企业很重视和关注这一点。丰富变化的高职校园学习生活就是学生的应用写作创作的生命,教师多鼓励学生创作,并给他们提供展示的机会和空间,使学生们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展示才华的天地,从而提高他们的创作激情、兴趣和能力。

五、结语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的精髓,职业能力的养成,绝非是一项技术和一门专业所能满足的,需要不断地积累很多的知识,高职语文是汲取知识的重要工具和基础,在高职教学环节中的职能地位和角色明显提高,既是职业能力提高的工具和基础,又是专业技能和全面能力的拓展和延伸。因此,要不断深化和发展高职语文教学,今后要突出语文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实用性这一特征,已不言而喻了。

作者:李玉玉 单位: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

第二篇

一、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构建职业汉语能力培养课程体系

高职语文教学应当构建以学生职业汉语能力素质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首先,在高职语文基础性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职业汉语能力培养,利用高职语文教材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进行系统训练,强化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教学。其次,要在语文基础课程教学的基础上,适当的拓展职业汉语能力素质提升的专门课程,例如开设演讲指导课程、辩论课程、职业应用文写作课程以及公文阅读写作课程等等,拓宽和丰富学生的职业汉语能力教学素材和教学形式。另外,还要加强职业汉语能力实践教学,要通过与实际生活、职场生活相贴近的场景或者是话题对学生的职业汉语交际能力进行训练,通过辩论赛、研讨会、演讲比赛以及办公室真实情景模拟等形式加强学生职业汉语能力实践和训练。构建基础课、拓展课和实践课为一体的高职语文教学课程体系。

二、创新高职语文教学职业汉语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首先,与职业汉语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相适应,应当对高职语文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和改革,形成语文基础教学内容、职业能力教学内容、拓展实践教学内容三大教学内容板块,对学生的职业汉语基础能力、拓展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其次,要对高职语文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和改革,一方面可以通创设汉语能力交际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语言交流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未来所要从事的职业相符合,根据专业特点开设“就业竞聘模拟”、“专业知识经验交流会”等情境,培养学生的职业汉语能力。在创设情境过程中要注重运用多媒体营造语言环境和职业环境氛围,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现实职业交流情境。另一方面,要创造机会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和巩固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语言开展人际关系沟通的能力,高职语文教学应当“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在社会大课堂中指导和教育学生。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积累职业汉语能力训练和培养素材,开阔眼界、拓展思路,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完善高职语文教学中职业汉语能力的评价机制

当前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的评价模式比较单一,评价内容是教材基本知识,评价方法是笔试考试,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就是成绩,这种评价模式根本无法体现高职语文教学的职业汉语能力教学效果,也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不良影响。因此要完善和改革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中职业汉语能力的评价机制,形成过程测评与结果测评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其中结果测试也不在是单纯的笔试考试,还要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职场语言应变能力等进行测试。另外,还要注重职业汉语能力的发展性评价,制定能够体现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和学习发展进步空间的评价体系。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