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理论范例

新闻理论

新闻理论范文1

关键词:媒介;框架;呈现;理解;新闻事件

1974年戈夫曼在《框架分析》(FramingAnalysis:Anessayontheorganizationofexperience)对“框架”的概念做出较完整的定义[1],“用以阐述人们如何理解每天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托德·吉特林在《新左派运动的媒介镜像》中写道“尽管媒体不是反映现实的镜子,可它们也不是一副想象中的抽象作品。它们更像是一面哈哈镜,变窄加宽,延长和缩短,扭曲和忽略早已存在的事物。”[2]这就点出了媒介对事物的反应也就是利用框架圈定出了一个范围。塔其曼提出的“新闻框架”概念,认为“新闻框架帮助记者按照现行主流论调撰写报道,同时塑造读者对事实的理解”[3]。就媒体而言,新闻框架用何种方式呈现出新闻事件给大众,这将影响大众对事件本身的理解,这就相当于把框架理论当作现实世界和主观想法联系起来的桥梁。

一、研究方法

本文选用内容分析方法,《人民日报》和《卫报》这两报对巴黎圣母院大火的报道作为分析样本,在框架理论的视角下,使用内容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方法对其进行研究。根据框架理论,本文将针对样本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上进行类别解析,发现中西新闻报道的不同。

二、宏观角度

版面的大小和位置影响着报道效果的塑造,同时也反映出新闻工作者的不同用意和目的。根据统计《人民日报》共有13版面:要闻版、头版……国际版、专题版、民主政治版、副刊。《卫报》的版面共有11版面:世界版、国内版、科学版……社论版、文化版、读者版。基于新闻理念和具体操作的不同,两报的版面所采用的名称和划分标准不同,版面设计就呈现了巨大的差异性。具体就两报版面分析,《人民日报》在国际版以核心阅读的头版位置刊发此次事件,紧接刊发一篇评论,该事件总占据版面的3/4,《卫报》同样在国际版刊发头条,占据总版面的3/5。两报在版面上的共同点是把该事件当作国际要闻来处理,放在头版位置,而两报之间的一些微妙差异是《人民日报》报道该事件版面整体大于《卫报》。说明《人民日报》相对于《卫报》对此事件的报道注重程度稍微略高。报道数量的多少对大众产生正面的影响也有一定的关联,报道越多越丰富时,大众对该事件的印象就越深刻。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人类文明遭到重创,中国理应予以重视和表态。具体统计如下:《人民日报》要闻数2,评论数1,共计3;《卫报》要闻1,评论数1,共计2。报道数量是新闻框架构建的一个重要渠道,从数据可见,虽然两报整体报道数量偏少,但《人民日报》的报道数量是多于《卫报》报道数量,这说明中方对此次国际事件给予了高度关注。报道主题是一则新闻的核心,不仅能让大众对事件大概一目了然,更是通过主题能彰显报道的立场。恩特曼说“文本的架构是通过使用或拒绝使用某些关键词、常用语、僵化的形象、信息源和句子,通过某些事实和判断的聚合来强化主题”[4]。新闻需要通过关键词来进行建构框架,例如想要在一则报道中表达国家形象时,是通过类似于经济大国、科技强国等关键词来实现的。本文将两报报道的话语主题统计如下:人民日报:《巴黎圣母院大火再敲文物保护警钟》《珍重与保护,一样都不可少》《巴黎圣母院修复工作面临多重挑战》;卫报:地狱之火毁灭巴黎圣母院、《卫报》评巴黎圣母院大火:我们的哀思与法兰西同在;根据两报的报道标题,可以明显看出两报报道角度的差异,《人民日报》在表达对巴黎圣母院哀思的同时,也表达出对事件的反思,“保护”作为《人民日报》的关键词,希望引起各国加大对文物保护力度的重视,让人类文明能够延续。《卫报》作为欧洲英国的老报,关注点更多地放在巴黎圣母院对世界的意义,不仅是欧洲文明更是世界的瑰宝。同时,《卫报》更加强调事件本身,“火”与“巴黎圣母院”作为关键词,直接凸显出这场毁灭之灾,令大家的情感都受到了伤害。《人民日报》以一种宏观的视角看待这次事件,呼吁各国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卫报》更多的是情感表达。

三、中观角度

在内容方面,《人民日报》主要新闻报道题材涉及主要报道事件、次生事实以及原因和评论,而《卫报》就以主要报道的事件以及事件原因分析和评论为报道内容。以其中《巴黎圣母院大火再敲文物保护警钟》为例,全文21段,共计1642个字:“4月15日傍晚,巴黎圣母院的塔尖在一场突发大火中轰然倒塌……目前进入调查和损失评估阶段……需要构建一个科技化、系统化、全覆盖的文物安全保护机制。”就报道内容来看,是一种标准的“倒金字塔”结构的消息,5W明确呈现主题,不仅是对事件本身进行报道,还关注到大众对这件事的态度,以及针对频发的文物事故提出解决倡议。

四、微观角度

新闻的倾向性是客观存在的,对事件报道的情感色彩大多分为三类:正面、中性及负面[5]。对于巴黎圣母院大火的报道,《人民日报》和《卫报》的倾向有类似但也有明显的区别。根据文本分析,《人民日报》首次报道关于巴黎圣母院火灾事件《巴黎圣母院大火再敲文物保护警钟》,现场的篇幅占据全文的3/7,而次生事实占据2/7,仅有报道的最后是关于火灾的态度,倡议“构建一个科技化、系统化、全覆盖的文物安全保护机制”[6]。在《巴黎圣母院修复工作面临多重挑战》这篇报道中,罗列已有的背景材料并做分析,然后结合各位专家的看法以及巴黎圣母院发言人的讲话,报道最后总结所有并表达一点自身态度。不难看出这报道呈现中性倾向,陈述一个新闻事件,没有过多的情感表达。但在《珍重与保护,一样都不可少》这篇报道中,详细的报道火灾现场,使用较多积极倾向的用语“全世界只有一座巴黎圣母院,它不仅是法国的,更是全人类的。”[7]强烈的表达出对巴黎圣母院的高度评价与深刻哀思。《卫报》的两篇均以积极倾向报道,文中用大量的笔墨描写历史上的巴黎圣母院是如何的辉煌,衬托出它的历史地位,也用一些消极词语“destruction”、“terri-ble”、“heartbreak”反衬大众对它的哀思。如何选择和使用图片也是构建新闻的一种有效手段。《人民日报》选择图片时注重整体,在巴黎圣母院火灾事件的头版用的是现场工作人员为灾后的巴黎圣母院拍照的图片,相应文章主题号召,为文物敲响警钟,这张图片既有灾后保留下来的建筑主体又有抢救的工作人员。《卫报》选择是巴黎圣母院塔尖熊熊燃烧的烈火图,彰显标题中的“地狱之火”,也表示这场大火将会带来的破坏是难以估计。在《人民日报》第二篇报道以巴黎圣母院修复工作为主题的评论选择是已经扑灭大火后的巴黎圣母院的现场图,据图可见,塔尖只剩一个框架,暗含历经几百年的建筑修复将要面对很多挑战。《卫报》的第二篇报道是关于巴黎圣母院大火对人类造成的损失评论,选择是一张塔尖被烧毁后还未被扑灭的火灾现场图,这张现场图虽然没有头版图片的震撼,但依旧给人一种叹息,人类文明就被一场无妄之火毁灭了。

五、研究结论

新闻理论范文2

近年来,独立学院发展迅速,不少独立学院都设立了新闻学专业。与传统高校相比,独立学院在办学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都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以新闻学专业为例,独立学院即更加强调培养应用型人才,以适应新闻传播实践的现实需要。从客观形势来看,目前新闻学专业人才供大于求,很多新闻媒体倾向于选择重点本科院校的学生,这使得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实习和就业的过程中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挑战。但现实的严峻恰恰是促使独立学院新闻学专业进行教学改革的动力所在。独立学院新闻学专业在课程教学中,难度较大的是新闻学理论课程。现实的情况是,学生似乎对新闻实务课程更感兴趣,思想上更为重视,学习也更为主动,这主要是因为实践性课程有较明确的目标导向,学生能体会到参与感,并能在实践成果中获得满足感。而新闻理论课程参与度较低,无法使学生明显感受到能力的提升。面对这种现状,新闻学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随着新闻媒介传播格局的变化以及新闻传播领域对实践创新需求的日益迫切,独立学院在新闻学理论的教学过程中,应摆脱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求新求变,着眼于“理论促进实务,实务强化理论”,探索紧跟实际需要、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对此,笔者根据自己在独立学院的实际教学活动,谈一些看法。

一、独立学院新闻学理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学生对理论学习有着畏难心理不少学生认为理论枯燥难学,“谈理论就头痛”,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一大障碍。这也许是独立学院的学生存在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解决的方法应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上。

2、部分学生认为理论无用一些学生认为,老师与其花时间讲授新闻学理论知识,不如传授几招新闻写作编辑技巧。他们渴望成为一名真正的新闻记者“冲锋陷阵”,却不愿意坐下来探讨“新闻是什么”、“新闻的特征和原则”这样的问题。一些学生不清楚理论如何应用于实践,他们认为理论是“纸上谈兵”,而不是“真刀实枪”地演练。殊不知,缺少理论指导的实践只能是盲目和肤浅的。没有理论功底,实践也难以企及一定的高度。“理论无用”这种观点的背后既有急功近利的心理在作祟,也归因于学生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认识不到理论对实践所具有的指导作用。

3、传统的“老师讲授要点,学生理解消化”的教学方法遭遇现实的尴尬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传统的单向式教学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的学生甚至游离于知识讲授之外,遇到有趣的内容听一下,感觉无趣便索性不听。在日益崇尚个性张扬的时代,学生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课堂的知识,而是渴望参与到课堂讨论当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再是绝对的权威,学生也不甘于充当单纯的听众,两者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变得非常重要。

4、理论知识“学过就忘”,难以形成长久的印象一些学生在课堂上似乎理解了理论知识,但却无法灵活地将其应用于实际操作当中,于是形成了“理论实践两张皮”,时间一长,理论慢慢被淡忘。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视野狭窄,对现实问题缺少深度关注,思维方法存在局限性。

5、在理论学习中,缺少辩证和发展的眼光,缺乏质疑和批判意识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新闻传播实践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不少理论需要在时代的变迁中被赋予新的视角和内容。这一点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密切关注业界动态,为学生提供学科前沿的资讯,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启发,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

二、新闻学理论课程开放式教学的总体思路

所谓开放式教学,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过程中,着眼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打破课程内容边界,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多种形式的课堂互动,体现出教学过程的延伸性和开放性的一种教学方法。开放式教学包括开放的教学环境、开放的教学内容、开放的互动探讨、开放的教学手段等。新闻学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掌握新闻现象和新闻活动的基本规律,理解新闻事业的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新闻传播观,运用原理分析和指导新闻实践。新闻学理论课程虽然并不直接讲授新闻采访、写作、编辑技巧,但其重在培养学生的新闻观念和新闻素养,而这对于新闻实践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新闻观念和新闻素养的培养,不在于学生记住了多少名词和概念,而在于对新闻及新闻事业的本质和特点有清楚的认知和理解。这种认知和理解仅凭教师的单向讲授无法形成,它更多地依赖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体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多种问题情境,吸引学生参与到对新闻传播现象和新闻实践的解析与讨论中,在讨论中掌握原理,在讨论中理清概念,在讨论中树立价值观。新闻学理论课程教学不宜从理论到理论,而应与新闻实践紧密结合。新闻传播领域的新现象、新课题层出不穷,大量鲜活的新闻实践案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新闻学理论中的原理和规律,而且能成为透视新闻事业的一面多棱镜,通过对各种“镜像”的分析,使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的社会角色以及社会责任,这对于新闻观念和新闻素养的培养无疑有着直接作用。

三、新闻学理论课程的开放式教学途径探讨

为了解决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在教学改革中尝试了以下做法:

1、改革原有的案例教学法,鼓励学生寻找案例,创建学生案例库在新闻学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的使用是较为常见的。传统的案例教学法通常是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具体案例,并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点。这种方法固然使得知识点的讲授变得生动有趣,学生乐于接受,但学生仍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参与度不高。有时还会出现教师花了大量时间寻找或编写案例,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却只是昙花一现的现象,案例的价值未能充分挖掘出来。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了让学生自己寻找案例的做法。即鼓励学生在课后尽可能多地浏览各种新闻媒体,做个有心人,记录下那些具有典型意义或存在争议性的案例,然后拿到课堂上面与大家交流探讨。每次课都会预留一定的时间来作“案例交流”,学生提供的每一个案例经过整理后都会被汇总到学生案例库中。这种做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增强他们的信息选择、处理和分析能力,并将理论与实践有效地联结起来,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对现实的敏锐洞察力。例如,学生通过搜集国内外不同媒体对“神九”升空的报道并进行比较,更好地理解了新闻的客观性和倾向性等问题。还有学生反馈,通过这种方式,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看问题的角度更加多元了,对问题的思考也具有了一定深度。#p#分页标题#e#

2、创建网络教学互动平台,将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互联网已经成为重要的沟通和学习渠道。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网络教学互动平台具有便捷性、互动性、延伸性等优势。教师可将教学资源放置在网络教学互动平台上,学生也可借助这个平台与教师展开更灵活的互动。网络教学互动平台有助于学生从接受式学习变为自主式学习,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对课程提出疑问并进行在线交流,更好地实现了“教学相长”。笔者发现,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提出的不少问题都对教学产生了较大的启发意义。

新闻理论范文3

新闻伦理,是伦理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投射和反映,是指从事采访、编辑、出版、播出、经营、管理等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人们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概言之,它是新闻媒体及其工作者出于自律而制定的成文或不成文的规范。随着2010年“公民新闻”的全面发展,以及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时代的到来,2010年对网络媒体新闻的伦理研究在伦理研究领域占了很大一部分。同时,相对于2009年和2010年,学界对于突发性公共事件和灾难报道中的新闻伦理问题仍旧保持着一定程度上的关注。

一、新闻伦理原理层面

2010年专门针对新闻伦理原理层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涉及这一领域的文章主要针对新闻传播与伦理问题的契合点、新闻摄影的伦理道德观等方面。有研究者从新闻媒介及从业者在新闻传播活动中遭遇的各种复杂的价值关系的角度来分析新闻价值、职业价值、新闻伦理道德与社会伦理道德这四重价值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指出正是这四种价值相互之间补充、融合的过程,才促使了新闻伦理道德体系的建构和完善。但也是由于这四种价值相互之间的冲突和对立,才引发了新闻伦理道德失范。①也有研究者从新闻摄影的伦理道德观方面来界定新闻伦理的定义和行为准则,就尊重拍摄对象与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研究者引用了“亲密圈”和“无知之幕”这两个概念,以此对新闻摄影的伦理道德观进行界定。②有研究者从新闻传播与伦理的定义着手,指出这两者互相交叉,从社会文明和精神文化的进化与发展的角度阐释新闻伦理问题研究的必要性。③

还有学者从中西方新闻图片伦理问题研究比较的角度,对当前的一些新闻图片的伦理问题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和分析当前我国与西方国家相比新闻图片伦理问题研究的不足之处。④也有研究者试图从社会学(历史、政治、文化)、道德哲学以及哲学性质的伦理学三个方面阐释其对新闻伦理学的理解,指出新闻传播理论和专业伦理理论本身所不能解决的,往往就是社会痼疾的病灶所在,但好在随着新闻从业者主体意志的苏醒,一种健康的媒体伦理已经破土。⑤有研究者通过对新闻伦理、新闻职业道德、新闻专业主义三者之间关系及其定义的重新分析与界定,指出新闻伦理和新闻专业主义只是一种对理想的不同表述而已,目的都是为了新闻事业能发挥最大的社会功用,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同时也指出,媒介行为失范归根到底是违反了新闻伦理、新闻职业道德和新闻专业主义的要求。⑥

随着对新闻伦理学研究的逐步深入,2010年单纯对新闻伦理学定义、原理、特点等方面进行论述的文章已经不多,就像有的研究者说过的那样,“新闻伦理学的研究阶段似乎已经进入到现象性、规范性等更为具体的应用层面。”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就可以对忽略对这一方面的研究。作为新闻伦理学的理论基石,只有在原理等基础性理论方面的不断完善与进步,才能促使实践工作更加顺畅地进行。

二、新闻伦理的失范原因及对策

2010年,有不少学者就新闻伦理的失范、媒体新闻职业道德的缺失等现象进行了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分析和阐释,同时也就制定和完善新闻伦理与职业道德规范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方法。有研究者分析并反思了近几年传媒界出现的一些“乱”象,并总结出传媒在开展传播活动时必须遵循的几个伦理原则:真实、仁爱、正义、适度、自由。⑦有研究者从新闻工作者本身出发,针对记者伦理道德失范事件的发生进行反思,通过研究记者自身情感、认知层面以及意志层面对其职业道德的影响和塑造,指出记者的良心是记者自身内部的道德评价,而唤起记者的良心是实现新闻自律的必由之路。⑧另外有研究者通过分析社会新闻的特性,指出社会新闻要写得好看、耐看、可看,就必须摒弃那些血腥夸张的现场描述、摒弃浮夸的文字风格和炒作式的细节渲染。⑨

有研究者从网络传播自身的内部根源和外部因素两个角度,对网络传播视域下的伦理失范进行了分析,指出其失范的原因主要包括:网络技术的特殊性,如网络的无中心离散性、网络的开放性等;网络传播的特殊性,如信息消费时空上的隔离性、信息消费方式的匿名性、网络“把关人”的缺位等等。⑩有研究者针对近几年流行于网络的网络恶搞现象展开分析,指出网络恶搞带来的传播伦理危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原有的传播者应当遵循的法则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二是道德判断所需要的舆论缺失。究其原因,研究者从网络传播的虚拟性、隐蔽性、随意性、快速性,传播群体的心理因素,以及以网络世界的道德自主性、多元性与开放性为基础构建的道德价值体系对恶搞行为的推波助澜作用等等。⑾

新闻理论范文4

网络新闻舆论成为广大民众表达自身的诉求、倾诉内心想法、进行思想碰撞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成为行政管理者了解民情民意、集思广益制定政策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的许多网络舆论话语权看似多样性表达,实则由少数人掌握,在网络新闻舆论的传播过程中把关者的作用被严重削弱,网络运营的过度商业化倾向也使得其忽视社会责任和信息传播的正面效应。网络新闻舆论在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管理困境,这对网络新闻舆论自身的发展产生了制约,也给社会秩序造成了一定的不稳定性。政府应稳步调整网络舆情的治理目标,建立健全有效的防范体系,积极加强网络舆论媒体内部的自律。

关键词:

网络新闻舆论;公共管理;困境

伴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即时通讯、微博、微信、社交网站、视频网站等为代表的新兴网络新闻舆平台在虚拟空间中得以不断延伸,呈现出日新月异的趋势。互联网逐渐成为广大民众表达自身的诉求、倾诉内心想法、进行思想碰撞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成为行政管理者们了解民情民意、集思广益制定政策的重要手段。可以说,互联网上的网络新闻舆论已经变成各种各样的社会观念以及思想意识的显示器和晴雨表。网络新闻舆论对一国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在这样一个信息瞬息万变、呈几何式不断裂变的时代,任何区域、任何时间的任何事件都会经过蠕虫一般数以兆计的比特单位,迅速扩散到无限的空间和场所,冲击、迷惑着人们的心理认知和情绪判断,如果缺乏事前与事中必要的信息安全策略和应对措施,就会对社会酿成严重的不良反应,也必然导致事后更大的处理成本。所以,在目前网络舆论盛行的时代,如何有效实施对网络新闻舆论的公共管理,保证网络新闻舆论朝着合法合情合理的方向发展,是当前值得我们重视和思考的问题。

一、当前网络新闻舆论的传播特征与信息监管局限

伴随着网络新闻舆论的不断发展,其产生的社会作用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在近些年来,由于网络新闻舆论参与的人数越来越多,参与者身份地位的复杂性以及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网络新闻舆论已经成为影响当前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日常化的重要因素。在这种情形下,我们深刻了解到网络新闻舆论的重要意义,但是同样也不能忽略的是,网络新闻舆论并非一个神圣的净土,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网络新闻舆论发展的困境也越来越明显。如何正确认识网络新闻舆论公共管理的困境,是我们有效完善网络新闻舆论的重要参考。

(一)多样性表象下的单一

互联网的受众性是非常广泛的,不同年龄、职业、身份、地位的人都可以尽情参与到网络新闻舆论中来,通过网络平台发表自己的看法,发泄自己的情绪。因此,网络新闻舆论的参与主体是具有多样性的。特别是在当下网络新闻舆论极度膨胀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被纳入到网络新闻舆论当中,从而凸显出网络新闻参与主体的多样性与多维性。但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在这样一种多样性的网络新闻舆论主体下存在着一定的隐忧和风险,这就是这种多样性可能只是以参与主体多样性表象的一种话语权的统一归属。网络新闻舆论虽然给广大民众提供了更为便利和多样性的渠道,也因此导致了话语权格局的重新整合,但是这种整合并非完全平等地将话语权分享给了每一位参与主体。一方面,网络新闻舆论的发言权与话语权并不是等同的。发言权主要是网络新闻舆论的参与主体能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发泄自己的情感,这种权利基本上是处于平衡的。但是话语权则不一样,它不仅代表着发言权,还代表着对于该种舆论新闻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决定了网络新闻舆论的走向[1]218。在各种网络媒体当中,媒体空间的不断膨胀造成了话语权的一种虚假转移,许多参与民众在媒体当中往往只具有发言权而不具备真正的话语权。另一方面,现实空间与网络媒体空间之间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参与主体虽然具有一定的差别,一方为现实中的民众,一方是网络媒体舆论中的抽象符号,而两者背后都有统一的现实中的人在主导,后者成为了前者的一种映射,因此,现实中资源的多少会影响到个人参与者在网络媒体中的发声大小。网络新闻中的真正话语权其实是被所谓大V等领袖意见所左右的,网络媒体的参与者们虽然能够借助各种媒体平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发泄自己的情绪,但是,这些各种各样的意见和建议最终都会统一为领袖意见。这些领袖们由于身份、地位的特殊,掌握着实际的话语权,引导着整个网络媒体的舆论走向。因此,在网络新闻媒体舆论的多样性的表象之下依然是单一性的发声存在。

(二)网络舆论引导运作模式不协调

当前的网络运营模式逐渐偏向商业化。而这种商业化的运作模式与网络新闻舆论引导和管理的责任感之间形成了一种冲突和不协调,继而导致了网络新闻舆论公共管理不能顺利和正常进行。当前的大多媒体都是采取商业的运作模式,商业运作模式对于经济利益的诉求超越了对于社会效益的诉求,这无疑给网络新闻舆论的公共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特别是在当下的网络新闻舆论的情形下,由于网络舆论本身所具有的开放性,网络媒体的运作势必会受到商业化的市场运作模式影响。近十余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新浪网的诞生是我国网络新闻媒体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新浪是我国第一家主要以网络媒体起家、逐步成长为综合性、多元化的商业性信息平台,从其最初将自身打造成“世界各地中国人的全功能网上生活社区”的娱乐性定位,到目前已然发展成为覆盖中文世界乃至每一领域、每一细胞的网络帝国,其影响力早已成为中文信息世界的风向标,新浪网无疑在网络新闻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这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其他众多商业网站投入巨大的精力和财力到网络新闻之上。商业网站一般都能够通过巨大的资金投入和人力投入使得新闻传播迅速在网络和现实中得以展开,为社会公众知晓。然后,在这种迅速传播的背后主要还是以实现自身的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对于社会效益的关注度不高,有的甚至往往成为负面的导向,产生了诸多不利的影响[2]。由此可见,在对网络新闻舆论的公共管理过程当中,要充分注意经济利益对其产生的不利影响。

(三)网络新闻舆论把关功能薄弱

网络新闻舆论需要具有决策力和辨明力强的个人或者集体进行把关,这对于网络舆论的良好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把关人就是对传播过程中的各类信息进行准确判断、合理筛选、正当决策的人以及集体,其主要工作是在海量的信息交互与的过程中,进行专业的信息甄别、筛选、剔除或加工,本着国家利益和社会责任至上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使信息契合群体的规范或价值观,避免对个人或社会产生负面的影响。某种程度上,把关人或集体无形中充当着意识形态维护者和管理者的角色,他们需要规范、纠偏那些似是而非的信息造成的紊乱和伤害,必须充满大局意识,尽可能地通过对受众输入某种价值观或者意识形态使他们的思想得以同化[3]。当然这种思想应该是符合大部分群众的价值规范的,是具有正能量作用的。在当今互联网不断发展,信息泛滥的大数据的社会形势下,把关者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因而,他们在信息化条件下能够影响网络新闻信息的导向、价值和效应,能够极大影响社会发展趋势。然而,当前的实际情况却是,在网络新闻舆论的传播过程中把关者的作用已经极大地被削弱了,这主要是由网络舆论传播的特征引起的[4]。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舆论媒体的言论自由与开放性被大大提高,每一位网民都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需要信息,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对信息筛选和过滤的限度。而且,网络舆论的把关者多数是以诸如网站管理员的删贴与网络系统的有害信息过滤等隐性的形式存在,这样导致把关者对网络新闻舆论的控制力和引导力被极大削弱。加上一些网民可以利用黑客等其他网络技术解除这种限制,能够很轻易地避开这种限制,通过其他的变相方式去信息。这无疑给网络新闻舆论空间的净化和有效管理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二、网络新闻舆论的公共管理对策

前述网络新闻舆论供给管理中的一些主要困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网络新闻舆论的良好发展,而鉴于网络新闻舆论对社会影响之深刻与广泛,就有必要寻找切实有效的措施来解决好这些困境,以便积极应对网络新闻舆论发展中可能存在的一些矛盾与冲突,以推进网络新闻舆论更好的发展,为社会带来积极的效应[5]。

(一)调整网络舆情的治理目标

网络新闻舆论的治理目标对政府与网络舆情的关系模式以及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定位有着重大的影响。网络新闻舆论究竟是应该成为当前政府管理的对象还是应该成为政府合法性的来源,对于这一问题,不同的态度与看法就会形成不同的治理目标。就目前的情况来说,积极有效地维护网络空间的安全与稳定,并积极利用网络新闻媒体去宏扬社会主义价值观,传播正能量是政府调整和治理网络新闻媒体舆论的重要目标。我们知道,网络新闻媒体多是以匿名和无限的方式进行信息的传播,这就在无形之间加大了政府在治理网络新闻媒体舆论方面的压力。网络新闻媒体的相关舆论与众多参与者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新闻媒体的作用是要能够发挥切实的监督作用,一定意义上成为了公共权力的对立面,而这种对立面绝不是单纯的对抗。其实,网络新闻媒体也以能够为公共权力和社会矛盾与冲突提供相对的缓冲地带而成为公共权力的合法性来源之一。与此同时,公共权力在为社会提供相应的运行程序和运行规则之时也同样为网络新闻媒体舆论的运作提供了相对良好的保障机制。网络新闻舆论应该得到政府有效的保护和改善,发挥它们对社会监督的积极作用。因此,政府应加大力度去适应、改善网络新闻舆论的环境,对网络媒体新闻舆论的运行与操作机制加以有效的规范和治理,积极重视民众利用网络媒体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的这样一些诉求来实现政府与网络新闻舆论之间的良性互动。要实现这样一种目标,就必须加大力度调整网络舆情的治理目标,正确对待和认识网络新闻舆论的积极作用,努力参与到网络新闻舆论的公共管理进程中来。政府要利用公共权力的手段来建立健全网络新闻舆论的发展规则和运行机制,为网络新闻舆论的发展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并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保障网络新闻舆论的正常有序开展。

(二)建立健全有效的防范体系

网络新闻舆论是自由度高、以匿名形式开展的一种网络活动,由于网络新闻舆论自身的特殊性,有必要建立健全有效的防范体系确保网络新闻舆论的健康发展。首先,构建一支专业性强的网络新闻舆论管理团队,做好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引领工作。网络新闻舆论的信息量是非常繁多的,其覆盖面和影响力也是极为广泛的,仅仅依靠政府部门的力量难以实现全面有效的管理。因此,政府部门要有意识地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建设角度出发,将引导网络新闻舆论的工作放在重要战略位置[6]。长沙市委市政府在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方面就做得非常出色。政府通过组织召开专题会议,专门讨论网络新闻舆论的治理工作,建立了专门的网络舆论管理办公室,组建起专业化的网络新闻舆论管理团队。并且从市政各单位通过考评精心挑选了十多位政治素养高、专业技能强的工作人员组建起专业的网络评论队伍,以实现对网络舆论的正确引导。与此同时,长沙市市委市政府还下发了《关于组建长沙市网评员队伍的实施方案》对网络新闻舆论专员的工作职责、对象、程序、考核等都做了严格和正规化的有序管理。网络评论员不定期的登陆相关新闻舆论网站,本着“以事求实、对事不对人”的工作原则,以普通网民的身份参与网络新闻的讨论,积极引导网络新闻舆论的正确发展方向。其次,搭建网络新闻舆论监控平台,准确把握和控制网络新闻舆论导向。可以组建起搜索频繁、监控面广泛的监控平台,适时关注一些网络新闻舆论的重要网站,如人民网、新浪网、中国网、天涯社区等,严密关注相关舆论的导向,对于网络新闻舆论中出现的特殊和意外情况予以及时和有效的解决,确保网络新闻舆论的正规性和合法性。当然,也应该适当赋予这些网络新闻平台一些特殊权利。为传播正能量和正确的价值观提供一定的途径,由此在网络新闻舆论界形成良好的示范和导向作用。最后,要有效地疏通网络新闻舆论的渠道,对于不合适的网络新闻舆论及时地加以疏导。利用正面的宣传来以正视听,积极引导网络新闻舆论的发展态势,及时有效地应对网络新闻舆论突发事件、对于一些敏感信息要通过权威的客观事实来杜绝那些虚假造谣的信息,一方面要及时化解网络新闻舆论出现的矛盾,另一方面则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双管齐下,有效净化网络舆论的氛围,创建和谐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三)积极加强网络舆论媒体内部的自律

治标先治体,治体要先治心,网络媒体不仅是信息化的载体,也是各类信息的中心,从国家利益、法律法规、从业道德、人文素养、职业培训、社会责任意识等各方面提升网络舆论媒体的内部自律,是促进网络新闻舆论公共管理效益的有效手段。西方许多国家在网络新闻舆论方面就采用的是这种方式,它们很少利用公共权力强制控制网络舆论的导向,而是通过一些比较柔和的方式,例如“网络内容分级制度”、“业者自律规范”等方式,这些方式不仅尊重了网络舆论使用者的权利,而且也是行之有效的解决方式,比起通过公共权力强制控制要缓和、有效。例如美国对于互联网的管制就是通过协调和权衡各方面的实际利益而实现的。美国在制定网络舆论管理管制的条例或法规的时候,“考虑到了互联网的行业利益、公众利益、以及一些特殊条件下的国家利益,很好地将这些利益融入到了立法和条例当中,通过利益协调机制在不影响网络发展的前提下完成对网络舆论的引导”[7]。因此,美国的网络舆论管理在实践中表现出的多层级性、策略灵活性等本质上是植根于民众、网民尤其是网络媒体和从业者的网络素养和网络自律性的不断提升。提升行业自律和加强网络素养,需要不断加强网络生态文明和网络和谐环境的建设。这主要可以从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首先,扶持、培育具有公众效益的网络新闻舆论网站。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网路当中,那些保存下来的网站都是具有真正实力的,而且也是很好地协调和融合了各方面利益的。我们熟知的例如新浪、搜狐、网易等主流门户网站在商业化运作模式下主要以盈利为目的,其拥有的网民占到了绝大部分。但是因为商业化运作的原因,许多网站本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社会效应以及公益性行为还非常不足。而以社会效应为主的政府性官方网站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还缺乏相对的吸引力和灵活性,一些重要的主流网站迫于生存的压力也在逐步尝试向商业化运作模式迈进,盈利则成为这些网站的主要衡量标准。鉴于此,有必要加强网络新闻舆论的公益性建设,借此引导网络新闻舆论的方向。其次,要加强对网络新闻舆论的内容建设。要能够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有效搜集和整合相关新闻信息,利用网络开放性的特征,打造丰富多彩的网络新闻形式,以吸引网民的参与,提升网络新闻舆论的参与度和影响力。此外,要注重网络新闻舆论的全面化建设,尽量给网民们提供丰富多彩的言论与观点,并积极做好对网民的引导工作,促使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最后,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结合国内外经济社会的发展形势、根据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以及民众的心理需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受众普及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政治意识,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权。在日常的思想教育和意识培育活动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原则性、灵活性和有效性相结合的原则,积极融合民族性与世界性,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到网络舆论的引导之中,在网络信息社会进步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开展。

三、结语

在信息化的今天,网络无处不在、无时无刻地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网络空间更加给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网络新闻舆论作为网络时代的产物,正在不知不觉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以及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的导向和稳定发展的作用是不可言喻的。在复杂的网络新闻舆论空间当中,应该密切注意网络新闻舆论的动向,有效加强对网络新闻舆论的引导,积极做好对网络新闻舆论的公共管理工作,使其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面对信息化条件下错综复杂的局面,网络新闻舆论的公共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和努力,需要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加强对实践经验的不断总结,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总结的基础上做好引导工作。

作者:吴彤 单位:郑州大学学报编辑部

参考文献:

[1]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2]张音,张新苗.破解塔西佗陷阱的舆论怪圈[N].人民日报,2008-06-14.

[3]李金霞.网络传播对把关人理论的挑战与对策[J].今日南国,2009(4).

[4]刘正荣.网上舆论引导中的“议程设置”[J].新闻战线,2007(7).

[5]刘静.政府网络舆论引导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4(1).

新闻理论范文5

【关键词】网络新闻舆论;公共管理;监管;困境;对策

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舆论平台,人们的言论愈加自由,造成的社会影响愈来愈大[1],但当不法分子通过网络传播虚假信息时,就会冲击、迷惑人们的情绪,影响判断,这就需要公共管理进行纠偏。因此,网络新闻舆论在创建便捷的意见表述通道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公共管理的难度。舆论监管是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手段,如何完善网络新闻舆论的公共管理,保证舆论往合法、合理、合情的方向发展,是当前工作的首要目标。

一、网络新闻舆论公共管理的特点

网络新闻舆论指的是,新闻媒体通过网络反映和表达公众的意见,是一种特定的舆论存在形态和表现形式。[3]网络新闻舆论的公共管理是对舆论信息进行一定的控制,以维护社会秩序。网络新闻舆论的快速发展,在给公共管理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使其具有传统新闻舆论公共管理所不具备的特点:首先,网络新闻舆论的传播速度更快,导致公共管理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其次,网络新闻舆论的传播范围广,其途径已经拓展到微博、微信、社交网站等,信息呈几何式速度分裂传播,导致公共管理范围增大。[4]另外,网络新闻舆论的公共管理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只要有网络就能对舆论导向进行一定的监督与管理。

二、网络新闻舆论公共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网络新闻舆论对社会产生作用也愈来愈大,已对人们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而网络舆论不是一方净土,并非所有新闻都是正面、令人积极向上的,出现不良新闻舆论时如不加以引导,便容易危害社会健康、扰乱社会秩序,这就对网络新闻舆论的公共管理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以下是舆论监管落实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受众盲目跟风

网络新闻舆论中较常出现受众盲目跟风的问题,这在公共管理工作中较难处理。[5]该类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时,容易受到新闻作者的主观影响,盲目跟风,不能理性、客观地分析新闻事件,这样的行为在人人都能发表自己声音、人人都可以是媒体的今天,一旦被扩大,极易引起不良的社会风气,危害社会健康,给公共管理工作造成一定阻碍。

(二)监管手段欠缺

当前的新媒体为网络新闻舆论提供了开放性平台,使其能容纳多种多样的海量信息。网络新闻舆论存在极强的随机性,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的移动终端设备都能充当网络接入口,使监管部门在公共管理过程中难以迅速查找不良舆论的信息源头,相关部门要严格把控各种各样的网络舆论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就目前来看,部分不良新闻舆论仍未得到全面有效的控制,存在一定的信息传播风险与社会网络安全隐患。

(三)缺乏专业团队

网络新闻舆论管理工作,要求管理人员具备良好的决策力、辨别能力及过硬的专业技能。网络传播的随机性、广泛性及高效性,要求管理人员有较高的网络技术,在信息的海洋中对各类信息进行甄别、筛选、剔除或加工,基于国家利益与社会责任至上的观念,以契合国家、社会群体的价值观或道德准则为原则,用网络技术甄别不良新闻舆论的来源,并以删帖、设置敏感词汇等手段处理网络系统中的不良舆论信息,减少负面影响。部分不法分子通过变换IP地址等技术四处逃窜,躲避对信息的限制,对管理人员的网络技术提出更大的挑战,也给网络新闻舆论的公共管理带来极大的不便。

(四)运营模式落后

当前,网络新闻舆论引导的社会义务与媒体商业化严重的运营模式存在冲突与不协调,影响了网络新闻舆论公共管理的顺利进行,尤其是当下网络新闻舆论娱乐至上的风气,致使网络媒体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忽略社会效益,甚至出现负面导向,产生不良舆论风向,因此在网络新闻舆论公共管理过程当中,要充分考虑新闻媒体运作模式对管理的不良影响。

三、网络新闻舆论公共管理应对困境的对策

上文主要讲述网络新闻舆论公共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该类问题对网络新闻舆论良好发展的影响,鉴于网络新闻舆论对国家、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应寻找切实有效的措施应对困境。

(一)强化素质教育

网络新闻舆论的受众即网民,是网络新闻舆论公共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努力争取网民的配合是网络新闻舆论公共管理工作的重要方式。应构建全面的网络新闻舆论,为网民提供丰富多彩的言论与观点;与新闻媒体相配合,积极做好网民的引导工作,使网民能保持客观心态,做出正确选择;结合当前国际社会发展形势了解民众的心声与社会的焦点,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大众普及正确的、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和政治意识,让网民能更好地规范自身的舆论行为,理性思考,不盲目跟风,提升网络新闻舆论公共管理效率。

(二)有效监督管理

监管网络新闻舆论是保证网络正确新闻舆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途径,相关监管部门应搭建网络新闻舆论监控平台,实时关注用户众多的网站、客户端等舆论平台,了解当前网络新闻舆论现状,对网络新闻舆论导向进行准确把控和控制,营造良好的网络新闻舆论氛围。同时也要适当指导网络新闻媒体,落实责任,使其对网络新闻舆论有一定的把握,积极参与构建网络新闻舆论监控平台。另外,相关管理部门要善用网络渠道,鼓励网民自主监督,积极推广实名举报机制,畅通举报渠道,为网络新闻舆论监督管理提供便利。

(三)加强团队建设

由于网络新闻舆论传播的随机性、广泛性、高效性及匿名性,网络新闻舆论的公共管理难度异常之大,想要保证网络新闻舆论的工作效果,建设有组织、有纪律、有技术的专业管理队伍格外重要。在当前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网络新闻舆论的信息量十分庞大,覆盖面和影响力广泛,只有不断壮大管理队伍,强化管理队伍的专业能力,才能应对网络新闻舆论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引导舆论走向,稳定社会秩序。

(四)优化运营模式

网络新闻媒体必须坚持对公平正义价值的判断,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忠实反映社情民意,正确引导网络新闻舆论走向。网络媒体以往的商业化运营模式必须做出改变,在不放弃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还需重视社会效益的诉求,畅通网络新闻舆论的渠道,对不良的网络新闻舆论及时控制,避免虚假新息的传播。

四、结语

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今天,网络新闻时刻都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给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带来了巨大冲击,网络新闻舆论作为新时代的产物,正在逐渐改变着人们的思维范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及意识形态。在错综复杂的网络条件下,应密切注意网络新闻舆论的走向,努力做好网络新闻舆论的公共管理工作,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网络新闻舆论公共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协助,并在理论与实践并行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才能做好引导工作。

参考文献:

[1]陈艳红.互联网新闻传播中的舆论引导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9(S1):1-4.

[2]刘海明.新闻机构的网络舆论风险与应急管理[J].中州学刊,2018(03):167-172.

[3]刘晓研.如何为网络新闻舆论立规矩[J].人民论坛,2016(32):64-65.

[4]刘洪举,任镝.网络舆论的传播与控制机制[J].情报科学,2015,33(04):20-24.

新闻理论范文6

关键词:人工智能;新闻生产伦理;道德困境

一、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生产中的现状分析

诞生于1960年的计算机辅助新闻是人工智能在新闻生产领域最早的应用。2000年左右,计算机辅助新闻开始进入数据驱动新闻阶段。2006年,汤普森公司开始将新闻机器人运用于财经数据分析,并生产出新闻,这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新闻真正产生。当前,人工智能主要依靠自然语言处理、预测分析和机器学习三种技术。在新闻报道中,人工智能的运用大致可分为自动化生产、人机交互和智能推荐三种类型。

(一)数据挖掘和机器写作推动新闻的自动化生产

数据挖掘和机器写作是一种打破了新闻人工作常规模式的特殊的新闻生产方式,依赖于庞大的数据资源,运用技术的手段化繁为简,省去了传统新闻出稿的步骤。因此,数据的积累和清晰的数据支撑是推动新闻自动化生产的关键。这种将采访、写作、编辑、校对、分发、反馈等新闻生产环节融合在一起的方式,节省了人力、物力和时间,大大简化了新闻生产的过程,进一步优化了新闻生产的流程。这意味着,在一些专业报道中,机器人挖掘的数据会比记者发现、找到的数据更为精确可信,人和机器展现出平等合作、相互理解、辅助的关系,在不同方面各显其能,互相配合,可以让记者从单调重复的工作中逃离,从而更加专注于挖掘数字背后的意义,去做更有创造力的事。

(二)智能音箱和聊天机器改变人机交互的传统模式

2017年7月,国务院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到未来我国几十年人工智能的发展蓝图,着重强调发展人机智能共生的行为增强与脑机协同及人机群组协同等关键理论和技术,并指出未来人机协同将成为主流的生产和服务方式。智能语音服务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硬件,一部分是智能语音助手。硬件为语音助手提供运行环境,从物理上接受声音指令,并进行反馈。因此,智能语音可以通过声音方便地与终端交流,不需要控制手机或者终端界面就能参与数字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社会学家戈夫曼的场景理论认为,媒介、场景和行为之间存在高度的关联与互动关系。“场景”作为内容、形式、社交之后媒体的又一核心要素,在定制化需求体验和实现用户价值匹配方面得到了极大程度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智能语音扩张了我们进行媒介消费的空间。

(三)基于兴趣的智能推荐助推新闻传播的个性化

人工智能视域下的智能推荐是指通过技术手段介入信息内容和信息受众之间,更改内容的传播方式和路径,从而更好地利用用户行为大数据,在“千人千面”的背景下实现用户不同偏好的内容推荐,达到分析并改变信息受众阅读偏好的效果。2019年,尼曼实验室在预测新闻业趋势时选出的一个关键词是“Newsfatigue”(新闻疲劳症)。因此,基于用户兴趣的算法可以督促记者更加全面地考虑用户需求,增加新闻内容曝光量,唤起用户的更多互动,从而更加有目的地进行个性化的推荐,将信息精准地投向用户,节省时间,优化用户在人工智能视域下的新闻阅读体验。

二、新闻生产伦理在人工智能视域下面临的困境

新闻伦理学的研究对象除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外,还应包括新闻媒体的社会道德功能。无论是从社会和谐还是科技发展的角度,传统媒体一直遵循的生产伦理价值,如真实性、客观性、把关控制等,都在新媒体技术的冲击下不断地受到挑战。

(一)新闻工作者面临的职业道德挑战

1.人在技术裹挟下影响对新闻客观性的认识

黄旦教授认为“客观性是指意识到新闻报道中的主观”,从而要求事实和价值分开的一种专业信念和道德准则。2019年两会期间,国内多家媒体都采用了时下流行的轻松、生活化的vlog报道形式。在传统新闻人看来,这种在生产过程中模糊新闻和娱乐、事实和意见的边界,无异于“国家和教堂间的界限”。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算法成了大众传播中的“把关人”,控制着人类信息分发的权力,驱动着媒介生态环境的重构。这种信息生产、筛选与分发其实是一种有意识的信息“加工”行为。技术本身无好坏,但技术如何使用,算法按什么逻辑编写,界面如何设计等,都受到政治经济和人类心理的影响。

2.科技的发展加剧新闻反转,影响新闻真实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近年来,“反转新闻”大量进入公众视野。闾丘露薇认为:“所谓的反转,只不过是公共舆论基于错误或者并不足够的信息而做出的价值判断,之后被更多的事实所证明是错误的而已。”“反转新闻”之所以出现,是由于传统媒体面临着互联网科技的冲击而陷入经济运营的困境,调查型记者的数量急剧锐减,越来越少的媒体机构有充足的时间、资源投入深入的调查。同时,在智能化算法的分发下,具有视觉冲击力、语新闻与传播言夸张的报道得到更多的推荐,使得真相或有用的信息隐藏在众多的声音中,用户更加难以把握事件的真实性。因此,信息不再是人们发现真相的帮手,而变成了认识世界的障碍,当用户无法获得优质的信息时,再多的信息也失去了意义。

3.人工智能视域下新闻生产权力主体的转移

法国思想家布莱兹•帕斯卡曾说,人的“主体性”指的是“与客体相对的主体所具有的特性,包括独立性、个体性、能动性以及占有和改变客体的能力”。但人工智能介入新闻生产与报道后会对部分职业新闻工作者带来冲击,担心一旦新闻生产的权力从人类手中交给机器,人类为了追求幸福快乐会放弃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秉承以数据为中心的世界观,那么新闻生产者所谓的思想,即其引以为豪的创造天性也就逐渐逝去了,成了麻木的人、过时的人。但就目前来看,机器新闻取代的只是程序化、格式化的新闻报道,而这正是人的主体性得到释放的一种方式和渠道。然而需要承认的是,人工智能发展的脚步不会停止,只会被更巧妙地利用起来。在这种情况下,新闻生产者调和好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的冲突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二)新闻媒体面临的社会道德挑战

1.个性化的推荐导致信息茧房和政治极化现象

2006年,美国学者桑斯坦提出了“信息茧房”的概念,指的是人们根据不同的兴趣、价值观、身份、经历形成不同的部落,通过增强部落内部联系获得归属感。但由于每个人只接触属于自己的个人议程设置,就会出现和圈内人交流加剧意见极化的现象,而对外交流则很难进行沟通,从而使社会意见整合变得更加困难,公共生活更加难以协调,整个舆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有价值、有意义的信息难以得到有效的传递。如果说,过去我们评价一个新闻事件的影响力,看中的是它是否推动了制度变革,那么现在的评价标准或许就变成造就了几篇“10万+”。尤其是社交媒体中的机器人,运用算法,通过点赞、分享和搜索信息,将未经过筛选的假新闻传播力进行数量级扩大,导致受众缺乏社会责任感,难以认知自己所处的大环境,封闭于自我的想象中,使得极化现象在种族、宗教分裂原本就十分剧烈的发展中国家显得更加突出。尤其是对那些基础机构薄弱的国家来说,虚拟世界的愤怒激发的是现实世界中的暴力。而在经济结构稳定的国家,新闻生产的低门槛和低成本也使得假新闻泛滥,选民的自由意志被操纵,政治站位被重新定义。这一切都是技术缺陷在流量驱动商业模式下所带来的结果。

2.社会资本的推动加剧了算法歧视和社会偏见

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一种技术如何被使用、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固然和技术本身的特性有关,但也会受到政治经济社会整体环境的影响。萨菲娅•诺布尔提到,Google搜索引擎的返回结果及其排序主要受到PageRank算法的影响,它会根据一个页面的超链接被其他页面引用的数量来决定搜索结果的排序。其背后的逻辑可以称为“引用多的即是好的或重要的”,这是一种价值判断,也是一种利益交换,遵循和延续了社会上的主流看法,但如果主流看法本身是带有偏见的,那么算法将延续这种偏见。这说明了算法并不是中立客观的,歧视就在眼前,但是披着中立的外衣,对社会上的边缘群体产生系统性的压迫。算法既可能复制主流社会对边缘群体的偏见,也可能受到商业资本的影响,将信息和知识商品化,从而加剧社会的不平等。

3.人工智能扩大对数据的使用和隐私的侵犯

信息社会的发展使得各国对隐私权保护的重心再一次发生了转移,促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于政府和商业组织搜集了太多受众自己都不知道的信息。因此,人工智能时代,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数据与算法中,无时无刻不在被“记录”和“监控”着。就像福柯所说的“全景监狱”,受众就是其中的一个个“囚犯”,而作为“狱卒”的媒体集团投其所好地向受众推送新闻,受众在享受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服务的同时,也会对自我控制权的丧失、个人信息的使用以及隐私的侵犯感到深深的忧虑。2019年1月,腾讯对各年龄层用户特征进行画像分析的大数据报告被网友质疑:微信“监控”了聊天数据。这不是社交媒体第一次遇到类似的质疑。即使腾讯声称所有数据均已进行匿名及脱敏处理,不涉及具体用户的隐私内容,但并不能完全消除公众的疑虑。当忧虑隐私近乎成为生活的一种常态,我们不禁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到底是如何被技术力量裹挟着走到今天这一步的?又是在何时,我们开始认为体验了就要记录,记录了就要上传,上传了就要分享的这种行为模式再正常不过?

三、新闻生产伦理在人工智能视域下的发展策略

(一)从个人层面规范新闻生产伦理

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使新闻制作的门槛和成本降低,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被打破,我们已来到一个人人均可发声的“去中心化”时代。作为人工智能时代的信息传播者,我们不仅要提高自我的媒介工具使用素养,还应不断加强在海量信息中筛选出有用信息的鉴别能力,从源头上降低新闻受失真、虚假信息误导的可能性。同时,在传受角色功能定位不断消弭的今天,提高传播者的媒介素养,使其拥有多元化的信息获取渠道、独立自主的思想意识和道德水平,给冰冷的算法和数据注入“温度”和人文关怀,不仅可以抵御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也是净化舆论生态环境的需要。只有这样,人工智能时代的传媒业才能走得更远。此外,在智能信息时代,科学家、工程师不仅人数众多,而且参与社会重大决策和治理,他们的行为会对他人、社会带来比其他人更大的影响。他们在参与新闻生产的过程中通过合理的结构代码决定什么被看见,什么被隐藏,直接影响着新闻生产伦理。利用技术能做好事,也能做坏事,关键是被谁使用,如何使用。那么,要研究媒体技术在新闻生产伦理中的应用就不能忽视对开发应用这一技术的科技工作者的伦理道德规范。

(二)从组织层面规范新闻生产伦理

与其他完全市场化的商品不同,媒体机构的公信力一方面承担着自身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也关乎着国家社会的安全稳定。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新时代的媒体机构具有大众性和多元性等特征,覆盖的内容更加广泛,大多是靠广告获取收入,部分是通过付费订阅,且不同媒体机构间的竞争愈发激烈。但受众情愿买单的背后是对媒介机构的信任,一旦媒介机构肆无忌惮地利用受众的信任去欺骗受众,不遵守基本的媒介伦理,终会遭到受众的抛弃。因此,媒体机构要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不断强化媒体机构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式,推动社会的进步。在本质上,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商业利益是一致的。当企业成长得足够强大时,“外部性”就会被内化。一个假新闻和低俗信息泛滥、全民娱乐至上、戾气十足的社会,不会为互联网的健康发展提供适合的土壤,所以要追究新闻平台的主体责任。平台在享受着杠杆规模效应的同时,更应该用高于法律和行业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另一方面,对于技术导致的部分问题,平台也可以通过技术的发展来解决。目前,“区块链+媒体”肩负着媒体人的夙愿,虽然这种模式对现有媒体生态的改变十分有限。但从“效率”转向“价值”,单一的技术思维转向立体的社会思维、公共思维来看,这是平台型产品发展壮大过程中的必经之路,也是以后互联网产业的重要动向。

(三)从社会层面规范新闻生产伦理

在技术迭展的情况下,与新出现的人工智能相关的法律制定,在缺乏有价值的参照系下,很多方面的实施往往落后于新技术、新实践的发展。因此,我国于2017年开始实行的《网络安全法》对网络运营者在搜集用户信息、个人信息方面做出了规定,并对不当运用用户信息的行为给出了明确的处罚条例。人工智能媒体时代条件下,我们必须本着维护和发展的原则来实现人工智能的法律体系,慎重处理人工智能技术给社会带来的贡献,客观地看待它的价值和潜在的风险,尽快完善法律法规,适应新的媒体环境,特别是在人工智能技术无所不能的情况下,更要强调其价值理性,规范其行为,慎用公众数据,保护公众隐私,营造一个良好的新闻生态环境。

四、结语

人工智能与新闻传媒业的融合越来越成为行业人讨论的焦点。人工智能技术在改变着新闻信息生产、传播方式的同时,也要求着原有的新闻生产伦理做出调整,以适应科技的发展。除此之外,人工智能导致的在新闻生产领域产生的伦理问题,不是技术的失败,而是科学发展与我们对自身及他人在新闻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伦理之间的深层联系。因此,探究人工智能在新闻生产伦理领域的发展及其带来的问题,不仅能够拓展新闻生产伦理与技术的研究视野,更有助于指导人工智能在未来不断变革的新闻实践。

参考文献:

1.张志强.新闻算法推送对“信息茧房”的构建探究[J].新媒体研究,2018(14):24-25.

2.赵瑜.人工智能时代的新闻伦理:行动与治理[J].学术前沿,2018(24):6-15.

3.许向东.关于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伦理与法规的思考[J].学术前沿,2018(12):60-66.

新闻理论范文7

在江苏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护理部的网页中,有首页、护理部简介、新闻动态、护理管理、护理教育、护理科研及天使文苑栏目,还有副栏目是医院首页、网站地图、护理邮箱、院规政策和联系方式,很详细地开展了护理网络信息化管理。护理部是在医院分管护理院长的领导下,实行护理部主任、护理督导、护士长三级管理,有成员组成介绍,主要负责全院护理质量管理,全院护士培训考核、继续教育进修、实习生管理以及各项护理常规操作规范,制度的制订与修订工作等,利用网络信息化管理这些事务既全面又省时、方便。对全院护士能快速有效地组建、分配,分工合理,各科室老、中、青护士相结合,高、中、初级职称相搭配;护理部能及时掌握各科护士长排班信息及各护士的工作动态,通过各科的语言提示系统来垂直领导各科护理工作。有了统一的全面的领导,才能有利于护理队伍的整体建设和合理分配管理;另外在新护士的招聘方面网络信息化管理带来双向选择的渠道,新护士可以通过护理网络信息化管理了解该医院的护理情况,护理部也可从联系电话或护理邮箱中收到应聘护士的简介等,就可快速、有效地了解新护士的基本情况,利于护理队伍建设。

2有利于实现护理工作的现代化、科学化和标准化

在医院网络信息化管理中,护理管理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而护理管理中的护理信息包括护理工作量、护理质量控制、护理物品供应、医嘱处理、差错分析、护理排班信息及以各科室护理站应用的最多的护理语言提示系统,语言提示系统可按时语言提示各位在班护士准确地及时地为患者进行治疗与护理,还有试行的电子护理交班等等,护理信息化管理后可有效地降低差错发生,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使护理工作标准化、现代化和科学化,也使护理跟上当代飞速发展的脚步,翻开护理工作的新篇章,为护理的内涵增添新的活力。例如常规护理操作的标准化,可通过网络信息化管理中护理质量控制栏目输入,图文并茂,使护士达到规范标准化操作的目的。

3有利于提高护理专业的科技含量,丰富护理理论

在护理网络信息化系统管理中,有护理教育及科研成果交流栏目,可以学习目前先进的护理理论,发表专业学术论文,在此护士们可以互相交流,学习和应用新的护理科研成果。在此大力鼓励护士们在护理的学习与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表达自己的观点,把实践中学到的新东西上升到理论,再由理论指导更多的实践,不断提高护士知识水平,与国际、国内先进的护理模式相适应,提高护士的护理本领,例如整体护理模式的开展,优质化护理服务的临床应用,都极大地提高了住院患者的信任度和满意率,从护理网络信息化系统的友情链接可以很快地查出诸多的护理期刊,很快捷地查阅文献和网上发表的专业学术论文,提高护理专业的科技含量,丰富了护理理论,真正意义提高了护理内涵。

4有利于拓宽护理领域的横向联系,开阔护理服务的范围

在信息化管理系统中新闻动态一栏会及时报道国际国内大事及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护士能及时了解并与医院其它部门相协调,积极参与全社会的护理服务,如社区的护理、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等,扩展了护理内涵范围,再如与医疗上临床路径相适应的临床路径护理服务,极大地丰富了护理内涵范畴;也可以通过网络信息化管理系统开展护理网上会诊,跨科护理服务,解决护理中的疑难问题,通过网络信息化管理系统相互联系,请有关护理专家进行实际考查,解决本科内不能解决的疑难护理问题,拓宽了护理服务的范围。

5有利于全面提高护士的自身素质

在护理园地一栏中,设有护士情趣、天使风采、护士吧、文化娱乐、音乐、图片和更多的文化交流,使护士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增加多方面信息交流,调节护士心情,使之放松心身,增强修养的同时使护士达到劳逸结合,保存体力,充满生机与活力,这样就更有利于做好护理工作。自身修养的提高也是提高护理内涵的必备条件。信息时代护士要学习与健康人的信息交流,也要学习与患者的信息交流,如在院患者的心理护理、出院患者的健康随访、护理科普知识交流等等,在不断的学习中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时代的召唤。

6小结

新闻理论范文8

本系统采用B/S模式架构,以JSP为主要开发技术,SQLServer2005为数据库开发平台,结合Web2.0时代中Ajax等技术的应用,来进行系统开发。

(一)B/S模式

B/S(Browser/Server)模式是对传统C/S(Cli⁃ent/Server)模式的改进。它将应用从逻辑上划分为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存储层3个层次,构成了浏览器为前端、WEB服务器为中间件、数据库服务器为后台的完整3层体系结构。由于服务器端集中了所有应用软件的开发和维护等工作,客户端只需安装一个浏览器便可实现数据访问。这种模式开发简单、部署灵活、维护方便、共享性强,能实现全校师生随时随地的访问和管理需求,而且成本不高,非常适用于本系统的开发。

(二)JSP技术

JSP(JavaServerPages)是由Sun公司倡导建立起来的一种动态网页技术标准。它基于Java并继承了Java的所有优点,为创建安全快速、高度动态的Web应用提供了便捷方法。它能够适应市场上包括ApacheWebServer、IIS4.0等在内的大部分服务器产品,可以方便地整合到多种应用体系结构中并扩展到支持企业级的分布式应用中,是目前B/S系统开发的主流技术。本系统中,采用JDK为运行平台、Eclipse为开发工具,搭配Tomcat6.0运行服务器来进行JSP开发。

(三)Web2.0技术

1.Web2.0简介

Web2.0是相对于传统Web1.0的新一代互联网应用的统称。它利用WebService、Ajax等技术手段,依据6度空间理论支持,实现了数据和网页分离,开创了以微内容为基本单位的信息传播模式,并在技术上提供对更多移动设备的支持,带给用户真正无缝的在线体验。相比Web1.0门户性、内容性、封闭性的特点,Web2.0成功实现了去中心化,开创了一个面向用户个性化应用的、开放的、联动的互联网新时代,使用户成为网络信息的主体,拉近了用户之间的距离。

2.Web2.0相关技术——Ajax

Ajax全称为AsynchronousJavaScriptandXML(异步JavaScript和XML),是Web2.0的核心技术之一。Ajax为B/S结构中的数据传递方式带来了一场技术和理念变革。其最大特点在于提供用户与服务器端之间异步交互的能力,允许从服务器“按需取数据”并只对页面进行局部更新。这种方式优化了浏览器和服务器之间的传输,减少了不必要数据的往返及带宽的占用,使服务器响应时间大为缩短,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

(四)SQLServer2005

SQLServer是Microsoft公司推出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它基于标准SQL语言提供强大的企业数据库管理功能。相比之前版本,SQLServer2005的优势体现在:集合了分析、报表、集成、通知、复制、统合、开发、管理等功能,具有较高安全性和较好兼容性,允许使用多种方法进行访问,还可以帮助企业快速构建和部署经济有效的BI解决方案,为高性能数据库应用程序的设计和开发带来极大便利。

二、系统分析

(一)功能需求分析

根据设定的研究目标,系统主要实现两大功能:学生信息的自动化管理和互动平台的构建。通过对汕职院基层学生管理工作进行详细调研和综合分析,确定系统的功能需求如下。

1.权限管理:

进行用户权限的分配。

2.班级信息管理:

提供系、专业、班级信息的初始化设置和管理。

3.学生基本信息管理:

提供学籍、学籍异动状态、奖惩等基本信息的收集、维护和查询。

4.入党事件管理:

对党支部信息和学生入党历程信息进行管理,可以按党支部、年级、专业、班级等字段对入党历程记录进行查询、统计和导出。

5.贫困认定管理:

实现贫困认定申请的在线提交和审核,提供贫困认定记录的查询、统计和导出。

6.综合测评管理:

完成综合测评相关原始分数的收集,自动生成综合测评总分、排名和获奖等级,并提供相关信息的查询、统计和导出功能。

7.奖助贷管理:

提供奖学金、助学金和助学贷款3个项目的在线申请和审核,提供申请条件的设置,实现申请资格的自动筛选,并提供奖助贷记录的查询、统计和导出功能。

8.宣传版块管理:

在系统主页上建立校园新闻、通知公告、资料下载等版块,用于新闻公告、提供资料的上传和下载。

9.互动版块管理:

实现校园论坛、在线咨询和班级博客3个版块功能,供学生和辅导员进行信息分享和交流,由系统管理员在后台统一管理。

(二)性能需求分析开发出来的系统应具有如下性能:操作便捷,数据管理有效便捷;较强的交互性;较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较好的适应性和兼容性;良好的扩充性,需预留与其他管理子系统(如教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等)的接口,实现更多数据的交流和共享。

三、系统设计

(一)总体功能设计

根据功能需求分析,将系统划分为4大功能模块。

(二)具体模块设计

本文从4大模块中选取几个代表性的子模块进行设计论述。

1.权限管理子模块

这是系统管理模块中的重要子模块,提供权限管理功能。从汕职院管理工作实际出发,采用系统管理员—教学系管理员—辅导员—学生4级访问设置。各级用户通过用户名和密码登陆,登陆后拥有相应权限。其中,系统管理员拥有最高权限,其他角色的权限由系统管理员赋予。

2.入党事件管理子模块

实现党支部信息和学生入党信息的管理,主要提供学生入党历程的记录,以及党支部信息、学生党员信息的查询。通过该模块,辅导员可以查询名下班级所属党支部的信息,并负责对学生的入党历程事件进行管理。这里将入党历程依次划分为递交申请书、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和正式党员4个标志性事件,辅导员可以对学生各个入党历程事件进行添加、修改和删除,可以对名下班级所有入党记录按入党阶段和专业、班级、时间段等不同字段进行查询、统计和导出。教学系管理员可以对系党总支和党支部的信息进行添加、修改、删除、查询,也可对全系所有班级的入党记录按入党阶段和其他字段进行查询、统计和导出。学生在这里仅能查询本人入党历程事件和所在党支部的相关信息。

3.贫困认定管理子模块

主要实现贫困认定事件的自动化管理,建立完整的贫困生信息库,并与奖助贷等模块实现数据交流。通过该模块,学生可以填写申请资料、提交贫困认定申请、查询申请的审核情况,并查询本人在校期间各年度的贫困认定记录;辅导员可以查询学生提交的申请记录和申请资料,根据申请资料给予审核是否通过的响应,可以修改审核结果,还能按年度、班级、学号、姓名等字段查询指定审核状态(全部/通过/不通过/未办理)的记录,并将结果以Excel表格形式导出;学系管理员可以按年度、年级、专业、班级等字段查询本系通过贫困认定审核的学生名单,并将名单导出作公示用。模块中,通过审核的贫困生信息,允许为奖助贷管理子模块所调用,为奖助贷评选工作提供必要的数据来源。

(三)数据库设计

通过对实际工作中的信息流转过程展开研究,进行数据库的概念结构设计,得到系统的总体E-R模型。该模型清晰反映了系统中主要实体的结构关系。由于SQLServer是关系型数据库,在接下来的逻辑设计阶段,需把E-R模型转化为对应的关系数据模型,再根据这一关系数据模型,绘制出具体的数据结构表,为下一步的数据库实现做好准备工作。

四、系统实现

(一)系统模块的实现

1.系统主页

实现后的系统主页。主页上不仅提供了用户登陆界面,还提供校园新闻、通知公告、资料下载3个信息版块,以及进入校园论坛、在线咨询和班级博客等网页的链接。

2.贫困认定管理模块

实现后辅导员的贫困认定管理页面。在该页面,辅导员通过选择相应的年度、年级、专业、班级和审核状态等信息,得到指定审核状态下满足所选条件的贫困认定申请记录。点击单条记录后面的“查看”链接,可以查看该生提交的详细申请资料和该申请的具体审核情况,在该页面最下方点击“审核”链接,还可在刷新后的页面中对该申请做出响应。

(二)系统关键问题的解决

1.数据库连接问题

JSP与数据库的连接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采用JDBC技术直接访问数据库,另一种是数据库连接池技术。前者需要为每一次数据访问请求建立一个新的数据库连接;而对后者来说,数据库连接被作为对象存储在一个Vector对象中,它一经建立,可被不同的数据访问请求共享,这种连接的复用能为系统节省大量资源。这里采用数据库连接池技术来实现。其基本配置策略是,根据具体应用需求,为连接池设置一个初始的连接数目和一个允许扩张的最大连接数目,当连接请求超过当前连接数目时,连接池会逐个添加数据库连接,直至达到最大连接数,此后的连接请求则被加入请求队列,直至有一个连接被释放。

2.Ajax技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