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课程总结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高一课程总结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高一课程总结

新高考下高中生物教学面临的困难分析

摘要:新高考与旧高考相比存在较多不同,教学形式的突然转变也为高中生物教学带来了较多难题,如何使学生在新高考背景下进行有效学习是当前生物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联系实际教学情况,认真探讨了当下高中生物教学面临的具体困难,并结合新高考这一背景提出了几点解决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高考;高中生物;解决策略

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生物教学面临着重重挑战,如突然改变的教学形式、学生缺乏扎实的知识基础、师生双方缺乏生物学科备考经验等。高中生物教师只有转换教学方向,才能够使学生适应新的高考形式。对此,高中生物教师必须要客观面对当下的教学难题,并以积极的态度探索教学改革、教学创新、教学优化的路径。

一、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面临的困难

(一)教师不适应突然改变的教学形式

传统教学模式应用多年,教师更习惯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学科教学,并没有打破传统教学的思维框架。新高考不仅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情况,还考查了其实际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多项能力。这就需要教师突破传统教学思维,建设生本化的教学课堂。然而,部分教师由于无法迅速转变心态、教学能力不足等多种原因无法适应高考模式的变革,导致课程结构混乱、教学状态不佳,使新高考背景下的生物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学生缺乏良好的生物学科基础

阅读全文

中学英语教学中衡平法则探究

一、严格把握校本课程的界限,给课堂教学留足空间和时间

认真分析校本课程开发的立足点,其对课程内容的延展和兴趣的培养远远高于内容本身的知识实践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时严格把握界限,注重它对课程内容的拓展和常识性内容的灌输,把提高学生对课程的感悟能力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首要任务,尽量减少它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重复和干扰,给课堂教学内容的有序开展提供基础层面上的保证。更重要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把知识讲解的任务分解到校本课程之中,而是要彻底完成教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完成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提高。这样的校本课程和课堂教学关系最为良好,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序性,也给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方式。

例如“HowcanwegotoBeijing?”一课,课堂教学中要完成let,us,by,take,bus,fast等这几个词语的理解,学会运用byplane/bus/train,Let’stakeatrain/bus/plane!Great!这三个短语或句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单词的朗读与识记入手,完成单词的理解,再根据教材内容创设对话情境和口语表达环节,让学生重复使用byplane等词语造句或者表达,最终突破重难点。整节课的教学中教学内容层次鲜明,内容安排丰富,学生在对话教学和口语交际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知识,而且这些内容难度并不高,校本课程再涉猎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拔高一个层次,注重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日常使用能力的提高。

二、挖掘课堂教学中的校本因素,做好二者之间的衔接

校本课程的开发并不是无中生有或者信手拈来,其编写有具体的方法指导和内容局限,这个内容形成的根源不在课程之外,而在课堂教学之中。教师要在备教辅改过程中注意观察,从学生的兴趣点、对知识的理解方式和程度等几个方面发现校本课程编写的内容指向;注重课堂内容的深刻挖掘,从课程标准入手,理解知识点的习得和能力的提高之间的关系,在编排校本课程时,考虑到与教材的适应性和对课堂的弥补性。充分挖掘课堂教学中的校本因素,就能做到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课堂教学的高度契合性,促进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例如“AlwaysorNever?”一课中,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发现了always,usually,sometimes这三个词之间的微小差异,而这三个词是重要考点,教师把这三者之间的对比拓展到其他词语、短语的对比等,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及目标指向。

三、总结

阅读全文

学校美术教学资源开发和应用

一、美术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

1.课程内容上

从2002年起实行多学科综合,在美术教学中将文化课知识作为研究的重点。由于普通高中的学生知识面窄,课外阅读量不够,把美术知识与历史、地理知识结合不但能整合美术资源,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高一美术欣赏课中有民族服饰、民居等内容,把这部分内容整合历史、地理知识,把傣族、苗族、回族等民族的聚居地生活习惯,美术文化特色进行单元学习,学生们不但能将文化课的知识进行拓展,而且寓教于学,起到了激发学生兴趣、开发课程资源的目的。

2.课程形式上

经过多年的总结与研究,普通高中的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较差,学生在课堂上的时间无法保证多个教学环节的完成,因此寻找一种可行的课堂模式成了课程开发的重中之重。经过近十年的探索,结合学校的教学科研开发“三学一验”的教学模式。“三学一验”教学模式为自学、导学、研学、检验四个环节,其中自学由学生在课前进行,导学、研学、检验在课上完成。这一教学模式在学校的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特点,经过四年的实践和完善,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沉闷的课堂变成了主动学习的阵地。在美术教学中如何更好地结合学科实际成为研究和运用这一教学模式的关键。

(1)课前自学。在教学进行之前把课程系统单元整合,请学生按单元系统自学。例如雕塑艺术部分,在课前把需要自学的要点制成自学提纲,并下发给学生。请学生在课前自行完成提纲,在完成自学提纲的前提下还布置了若干思考题,布置的思考题不能过多地限制学生的学习思路。

(2)课上的导学。五十八中的学习模式是分组制。班级的各小组已相对完善,组长负责制,并且在班级的座次也安排的很合理,这就解决了课堂的许多问题,以小组为单位的导学完成得很顺利。再以雕塑艺术部分的“外国雕塑撷英”一课为例,按教材体系把教材内容按时间和区域在自学提纲中分成六部分,小组自由选择,可以多选。

阅读全文

生活化小学科学论文

一、教学贴近学生生活,让生活真正融入科学课堂

1.采用贴近生活的材料进行科学实验

教师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时候,尽可能使用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材料,比如直尺、易拉罐、可乐瓶、橡皮泥等,这样可以使实验贴近生活,学生更容易接受。比如在做“热胀冷缩”的科学实验时,教师可以用牛奶的玻璃瓶和透明塑料吸管代替实验室的玻璃烧瓶和玻璃管;在学习“声音的产生”一课时,用学生学习用的塑料直尺代替实验室的音叉,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会自己开动脑筋想办法使直尺发出声音来。用贴近生活的材料进行科学实验,不仅能达到相同的实验效果,而且使学生不局限于实验室的科学器材,在课余时间也能利用生活化的材料进行科学探索。

2.营造贴近生活的氛围进行科学讨论

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过于注重学习的功能,从而忽视了温馨快乐、友好融洽的学习氛围对小学生的影响。模拟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场景中自由地交流学习观点,使学生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对学习“生理与健康”一课时,虽然该课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但是小学生并不在意和参与家庭事务,因此很少有学生了解食物的营养知识。根据对学生以往的大概了解,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一周所吃的食物,设计一份最佳食谱。等正式上课后,将学生分组为一个个小家庭对自己准备的食谱展开讨论,然后其他成员可以大胆表达出对食谱的不同意见。学生在下面能自由交流、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大家共同讨论研究出成果后,孩子们对食物与人体关系一定会有更深入的了解,还能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主动去了解这些生活常识。

二、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1.选择生活化的内容导入新课,使学生在不自觉中学习科学

阅读全文

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思考

[摘要]很多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以后,他们的语文成绩会一再下滑,探究其原因,主要是初中、高中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不同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学生依旧使用陈旧的学习方法,就不可能满足新课改的要求,因此,要立即解决这种初中和高中教学上的衔接问题。总结多年来的教学经验,重点探讨怎样利用课堂教学与课外延伸,进而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

[关键词]衔接;兴趣;实践;积累

每年9月,都会有一批稚气未脱的学生走进高中的殿堂,他们带着不可磨灭的激情和不可言说的兴奋开始了他们的高中生活。可是,在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大多是以教师的“讲”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听”的地位。在倡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今天,这种教与学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了,而且初中和高中语文所学的重点内容不同,因此,学生在升入高中后,很难适应高中语文的学习生活。如何教学才能做好初高中衔接呢?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有了自己的体会。

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1.现状分析,急于星火

由于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上不同,形成了断层的态势,致使学生在升入高中之初,很难适应高中语文教与学的方法,这要求教师必须尽快解决这一问题,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明确目标,高瞻远瞩

阅读全文

核心素养下初高中历史教学探讨

历史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意义不言而喻,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历史学科都是学生必修的课程。然而,随着学生由初中步入高中,心理上、生理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同一问题的思考和探究也有了很大的不同。面对学生的这种变化,高中历史课堂既要了解初中历史知识的内容,又不能简单重复。如何做好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衔接成为当前教师所关注的焦点。然而,初中历史教材与高中历史教材之间,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评价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要想做好教学衔接的确不易。但是,初中、高中历史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围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目标实施的,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妨将核心素养目标作为衔接点进行探究,以此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连贯性,推动初高中历史教学的顺利衔接。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依据

(一)基础性

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相比,知识比较浅显,知识结构相对简单。而高中历史在课程结构和教学目标上都有升华。然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对历史学习转变态度,就要从基础知识抓起,让学生将基础知识的学习进行对比,发现初高中教学要求的不同,从而进一步理解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一步步向高中历史学习目标迈进,实现初中向高中的过渡。

(二)发展性

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相较于初中历史而言有一定的梯度性,他们设计的教学内容和目标都是围绕学生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拥有了一定的基础后而设立的。所以,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和目标是初中历史教学的延伸与发展。为了能做好教学衔接,教师要分析初中生与高中生在心理发展方面的变化,并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设计教学活动。相较于初中历史教学活动而言,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会变得更加自主化,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课堂知识进行探究,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行构建知识框架,绘制思维导图将课堂知识以及历史事件间的关系加以明确,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品质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所以,在核心素养下开展初高中教学衔接的前提是要保证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的发展性,进而完成课程改革提出的教学要求。

(三)普及性

阅读全文

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摘要】在当前的新课改形势下,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是高中数学教学的基本导向。一线教师要能够在日常教学中逐步培养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不仅是新课改提出的基本要求,更已成为当下迫切的教学任务。本文提出了一条培养高中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即教师为学生布置包涵核心素养要素的学习任务,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从而产生内生性感悟,事实上这也是新课标“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基本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本文以人教版高一必修2第三章第2节“直线的方程”第一课时(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为例对此进行了系统探讨。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直线方程;教学心得

正式提出核心素养是新一轮课改最重要的变化之一,随着近几年课改持续深入推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已成为高中数学教学的基本导向。作为一线教师,要能够在日常教学中逐步培养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不仅是新课改提出的基本要求,更已成为当下迫切的教学任务。本文基于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体会,拟就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谈一些个人见解,冀对一线教师有所助益。

一、高中数学培养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

2017版高中数学新课标在第二部分“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中明确定义,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思维品质、关键能力、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在数学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逐步行程和发展的”。然而究竟如何具体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课标中并未给出明确的途径。但由上述的基本定义可以看出,所谓核心素养是一种非常抽象的东西,其形成和发展必然是通过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内生性感悟则在其间起着关键性作用,而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性探索学习则为形成内生性感悟最基本最便捷的途径,具体的课堂教学方式上,可以采取教师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索完成,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充当引导者和把控者的角色。事实上这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重要的非接受式学习方式之一。当然,学习任务中要渗透章节课程中所蕴含的核心素养要素,并以突出和强调这些要素为教学活动的基本指向。根据课标中的叙述,高中阶段的数学核心素养具体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六项要素,通常情况下不同的章节内容中包涵着一种乃至数种要素。就某一节课的具体教学而言,教师应在课前挖掘和明确课程内容中的核心素养要素,并将其合理融入学习任务之中,让学生在自主性探索学习中获得具有针对性的锻炼。实践证明,这是一条比较有效的途径,长期为之是有着较为显著的效果的。下面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对此作一较为系统的探讨。

二、例谈具体教学中如何培养核心素养

这里拟以人教版高一必修2第三章第2节“直线的方程”第一课时(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为例,该课时设计几何与代数两个基本领域,蕴含较多的核心素养要素,同时前面刚学了直角坐标系内确定一条直线的几何要素,该课时利于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大体属于比较典型的案例。以下将从课前的准备工作和课上的具体实施两个基本阶段来加以探讨。

阅读全文

“双减”背景下中学教学管理策略分析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育人主体,提出了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要求。“双减”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体现了党中央对学生学业负担的宏观调整,以及加大对校外培训,尤其是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治理决心。本文以郑州市郑东新区文苑学校为例,探讨“双减”背景下的中学教学管理策略。

一、以学习拓格局,深化教师职业认知力

萧伯纳曾言:“直接追求幸福和美丽,是愚蠢的行为。”这句话也可理解为“答案永远比问题高一个维度”。就像在面对教育问题时,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站在生命和社会发展的高度上来思考。思想决定思路,意识决定行动。“双减”减的是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对教育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示我们必须循道而行。作为学校管理者,我们有责任带领教师积极领会重要文件精神,引领教师从国家发展、民族发展、生命成长的高度思考教育工作,提升站位,打开格局,让教师深刻认识到“双减”工作的意义,从而在“双减”工作上积极思考、主动作为。

二、以创新促课改,培育教师课程实施力

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年的课程改革实践证明,抓住了课改,就抓住了育人工作的“牛鼻子”。高考改革背景下,考查指向已经实现了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再到素养立意的变换。学校管理者必须引导教师做好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使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一)上好开学第一课,在学科活动中培育素养

开学第一课是最好的教育契机。我们要求教师认真准备开学第一课,带领学生熟悉知识框架,于细节处认知学科方法,使学生认识到学科的重要价值,调动学习的内驱力。每学期,学校都会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内容丰富的学科节活动,每次参与都令笔者感触很深,学生参与积极性高涨,学科思想在这一过程中被培育,学科知识因这一平台散发光芒。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