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课程总结范例

高一课程总结

高一课程总结范文1

关键词:新高考;高中生物;解决策略

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生物教学面临着重重挑战,如突然改变的教学形式、学生缺乏扎实的知识基础、师生双方缺乏生物学科备考经验等。高中生物教师只有转换教学方向,才能够使学生适应新的高考形式。对此,高中生物教师必须要客观面对当下的教学难题,并以积极的态度探索教学改革、教学创新、教学优化的路径。

一、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面临的困难

(一)教师不适应突然改变的教学形式

传统教学模式应用多年,教师更习惯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学科教学,并没有打破传统教学的思维框架。新高考不仅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情况,还考查了其实际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多项能力。这就需要教师突破传统教学思维,建设生本化的教学课堂。然而,部分教师由于无法迅速转变心态、教学能力不足等多种原因无法适应高考模式的变革,导致课程结构混乱、教学状态不佳,使新高考背景下的生物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学生缺乏良好的生物学科基础

初入高中的学生在接触高中生物知识时,其依赖的知识基础主要来源于初中的学习内容。然而,一些学生对于初中生物的学习效果不理想,忘记了大多数的生物知识,使自身基础不牢固。且教师未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连接,未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学习需求不同,使不同层次学生的差距越来越大,导致班内学生的分层现象明显。同时,一些学生使用单一的方式记忆生物教科书中的知识点,未理解知识点的内涵与原理,也无法对其进行合理应用,使自身的知识学习兴趣不高,最终造成学科基础薄弱的问题。

(三)课后作业的管理难度增大

新高考模式下师生之间的关联程度不够深,生生之间的课后交流合作也较少,教师对学生的约束管理大不如前。通常情况下,生物班的作业由课代表负责收集转交给教师,这就使得一些学生存在侥幸心理,以应付的态度完成生物作业。课后作业的主要作用是检测学生对课上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使其在课后回顾、反思所学内容,提升课后学习效率。然而,新高考背景下教师的作业管理难度增大,一些自律性差的学生拖延、甚至不完成作业。

(四)师生缺乏备考经验

新高考是近几年提出的,实施的时间不算长,可借鉴的教学经验、备考经验并不多。尤其是一些新教师,缺乏传统高考、新高考的备考经验,无法为学生传授具体的备考技巧,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备考效果。

二、新高考背景下优化高中生物教学的策略

(一)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加快改变教学形式

1.分解任务,集体备课,加快教师专业成长

新高考背景下的生物教学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专业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一形势下,高中生物教师不应闭门造车,而应积极与同学科教师交流探索。对“新高考背景下的生物教学”这一长远的教学任务进行分解,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整合教学模块,并结合每一模块、每一模块的每一个构成章节设计短期教学任务,在讨论中成长、在摸索中发展,逐渐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提升自身的生物教学能力。以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一书的教学为例,教师从以下几方面准备。第一,集体备课,梳理本册的高考考点,构建出本册书的知识网络,明确讲解要点与复习要点,如细胞的分子组成、细胞的结构功能、细胞的代谢等。第二,备课组长与任课教师进行讨论,将整册书的教学任务分解为单元教学任务、课程教学任务等,对教学范围、教学要求进行统一。比如,明确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需围绕着蛋白质、核酸结构等内容进行教学,并对细胞中的无机物进行简略讲解。第三,为任课教师提供备课、教学资源,使其能够在这些资源的支持下掌握备课与教学技巧,实现专业成长。

2.及时点评,落实评课制度,加速课程转变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问题,没有改变错误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影响生物课程的教学质量。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组应互帮互助,制订具体的团队管理方案,及时指出组内教师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正意见,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在教学管理中落实评课制度,让校内的生物教师定时听课,在听课中找到优点与不足,并在讨论中提出问题,使教师吸取经验,总结教训,改正课程教学缺点。以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1《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一课教学为例,授课教师先在课上直接讲解考点:“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分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被动运输可被分为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两种,其特点是由高浓度移动到低浓度,并不需要载体。主动运输是由低浓度移动到高浓度,需要载体,且会消耗能量。被动运输与氧气无关,而主动运输需要消耗氧气。”之后,授课教师在课上播放Flash动画,让学生观看动画并思考问题,“什么是物质跨膜运输?”“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的原理是什么?”一节课过后,授课教师与听课教师讨论本节课的教学优点,如课上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形式新颖等。同时,对课堂上的缺点予以点评,如教学平铺直叙、缺乏导入环节、学生自主思考不足等。讨论中教师对不足之处进行反思,保留教学优势,在不断评课、不断改正的过程中提高生物教学水平。

(二)创新教学方法,夯实学生的学科基础

1.开展分层教学,讲解理论,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

实际教学中,一些学生会因为自身基础不足、学习能力不强难以跟上教师的教学思路,使得生物学习的兴趣降低。新高考背景下生物学科教学的内容更多、课时更紧张,教师要利用好课上教学时间,优化教学模式,提升学困生、中等生的课上学习地位,使其能够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并从中得到收获。分层教学能够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可以进行针对性的讲解,使学困生、中等生、学优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将其应用到高中生物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比如,在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1“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一章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三个阶段的教学目标。针对学困生,重点讲解酶的化学本质、酶产生催化作用的原理,讲解ATP的相关概念,讲解叶绿体的具体理论知识,使学困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内容,并尝试理解更高难度的问题。针对中等生,将重点放在实验探究与问题探讨过程中,使其参与“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等实验,并在实验中应用基本知识,将知识融会贯通。针对学优生,将教学重点放在思维的发散上,引入普利斯特利实验、英格豪斯实验内容,让其在对比探究中总结光合作用的原理,并将其应用到综合题目的解答过程中。

2.开展实验教学,探索原理,发展生物学习思维

高中生物课程中的部分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只进行理论讲解很难让学生了解知识点的具体内涵,反而会使其一头雾水,影响学习效果。新高考对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提出了更多要求,教师也要注意提升实验教学的比重,在课上组织多样化的实验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分析、联想、探究实验的过程中感悟知识点。同时,教师要注意在实验教学中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以问引思,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发展客观分析、实践探究学习思维。比如,在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2《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实验演示。播放豌豆杂交实验的相关视频,让学生直观观察实验现象。第一,豌豆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结果自交产生纯种豌豆;第二,人工杂交去雄套袋——授粉(采集另一种豌豆花粉授到去掉雄蕊的花柱上),获得杂种豌豆。在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过程中,引出性状、相对性状、自交、杂交、正交、反交等知识点。再播放纯种高茎豌豆与纯种矮茎豌豆的杂交实验微课视频,让学生观察得到的高茎豌豆自交后的情况,并让其数出杂交后自交得到的高茎豌豆、矮茎豌豆的数量,引入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等知识点。之后,教师再提出问题:“微课视频中出现的3:1的性状分离比是偶然的吗?为什么会发生性状分离现象?”引发其对课程内容的深度思考。

(三)加强课后教学管理,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

新高考背景下的学生按科上课,只在课上与教师交流,个人与教师的关系不够紧密,很容易产生懈怠心理。教师要注意改变学生不爱做作业的心理,提升其自主学习意识,使其主动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对此,教师可从以下两方面做起。第一,利用线上教学系统进行作业管理,使用自动提交、自动批改、自动计分功能管理学生的作业;第二,利用互联网教学平台课后学习打卡任务,通过布置观看微课教学视频作业、综合实践探究作业等调动学生的做作业兴趣,使其主动就相关内容与同学、教师展开讨论。在此期间,教师鼓励学生上办公室或者通过微信、QQ问问题,并指导其自学方法与技巧,利用好课余时间。比如,在完成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2《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一课的教学后,教师布置两项作业:第一项,对比翻译与转录、复制过程的异同点,并将其总结成表格上传到云班课的云作业管理系统中;完成云作业中的云练习,包括填空题、选择题与简答题。第二项,观看《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一课的微课导学视频,探究问题“同一根水毛茛裸露在空气中的叶和浸在水中的叶表现出两种不同形态,两种形态叶的细胞基因一样吗”,并阅读教科书中的相关内容。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将思维导图法、头脑风暴法等思维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其学会有效总结所学知识,并对新知内容进行类比推理,从而提升自学能力。

(四)深入研究新高考,积累备考经验

新高考推出的时间不久,要使学生从容应对新高考,需要教师认真对考纲、考题进行研究。深入研究这几年的考试模式和试卷考查的内容,结合考纲的具体要求优化课堂教学形式,组织实战演练活动,在此过程中,帮助下学生积累备考经验,使其能够在综合训练中积累经验。比如,在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一书的教学中,结合2021、2020、2019等年份的高考生物考纲确定本册书的教学重点。如“细胞的减数分裂”“动物配子的形成过程”“动物的受精过程”等相关知识点都是重点考查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点的含义,还要使其学会区别、判断、分析、评价具体知识点。同时,教师要模拟新高考的考卷形式,在学期中进行阶段性测试,让学生适应新题型、新考点,使其能够在日常考评训练中积累考试经验。

三、结语

高一课程总结范文2

认真分析校本课程开发的立足点,其对课程内容的延展和兴趣的培养远远高于内容本身的知识实践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时严格把握界限,注重它对课程内容的拓展和常识性内容的灌输,把提高学生对课程的感悟能力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首要任务,尽量减少它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重复和干扰,给课堂教学内容的有序开展提供基础层面上的保证。更重要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把知识讲解的任务分解到校本课程之中,而是要彻底完成教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完成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提高。这样的校本课程和课堂教学关系最为良好,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序性,也给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方式。

例如“HowcanwegotoBeijing?”一课,课堂教学中要完成let,us,by,take,bus,fast等这几个词语的理解,学会运用byplane/bus/train,Let’stakeatrain/bus/plane!Great!这三个短语或句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单词的朗读与识记入手,完成单词的理解,再根据教材内容创设对话情境和口语表达环节,让学生重复使用byplane等词语造句或者表达,最终突破重难点。整节课的教学中教学内容层次鲜明,内容安排丰富,学生在对话教学和口语交际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知识,而且这些内容难度并不高,校本课程再涉猎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拔高一个层次,注重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日常使用能力的提高。

二、挖掘课堂教学中的校本因素,做好二者之间的衔接

校本课程的开发并不是无中生有或者信手拈来,其编写有具体的方法指导和内容局限,这个内容形成的根源不在课程之外,而在课堂教学之中。教师要在备教辅改过程中注意观察,从学生的兴趣点、对知识的理解方式和程度等几个方面发现校本课程编写的内容指向;注重课堂内容的深刻挖掘,从课程标准入手,理解知识点的习得和能力的提高之间的关系,在编排校本课程时,考虑到与教材的适应性和对课堂的弥补性。充分挖掘课堂教学中的校本因素,就能做到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课堂教学的高度契合性,促进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例如“AlwaysorNever?”一课中,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发现了always,usually,sometimes这三个词之间的微小差异,而这三个词是重要考点,教师把这三者之间的对比拓展到其他词语、短语的对比等,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及目标指向。

三、总结

高一课程总结范文3

1笔记法的研究情况

1.1国外研究现状

1925年,美国心理学家克劳福德(Crawford)发表在教育研究期刊上的《Thecorrelationbetweencollegelec-turenotesandquizpaper》一文,是目前能查到的最早的关于笔记法的文献。从古至今,学生在接受知识时通常的反应就是:记笔记。所以笔记法对教育的进步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国外教育心理学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起就开始对笔记法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研究,并在关于笔记法的研究中形成了多种理论模式和实验研究。笔记法是在元认知策略的指导下,学习者对知识进行加工的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1989年,凯若提出笔记法有三种功能:编码功能、外在贮存功能和编码加外在贮存功能。运用记笔记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在书面上留下痕迹,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回忆和理解,而且学生在复习阶段整理笔记的过程中,可以有计划地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实现对生物知识体系的建构。

1.2国内研究现状

相较国外对笔记的研究,国内起步较晚。一是对国外笔记研究动态的梳理、归纳和总结;二是心理学和语言运用学领域对笔记行为的实验研究;三是一线教师就笔记问题提出的意见或建议、方法或技巧;四是学科类的笔记策略研究,特别以攻读教育硕士的学位论文为代表。2018年,王莉媚在她的论文中提到笔记类型包括课前预习笔记、课堂笔记、课后笔记和错题笔记四种类型。高中生物课程知识容量大、体系繁杂,学生对二次笔记的加工十分欠缺。如果能合理利用笔记法,将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生物知识进行记忆和理解,构建生物知识体系,完成知识的内化,进而提升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成绩。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最有力的体现。其中预习笔记是预习的重要体现形式。杨小红在她的研究中发现,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时间无法监控和自主学习的非智力因素未被调动是限制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因素。在她的研究中还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在学习时缺乏教师指导、没有时间、机会不多。魏涛根据高中阶段学生的预习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在预习与课堂衔接时,教师应关注学生课堂的参与,灵活处理课堂突发情况;教师不仅要要求学生预习,而且要提高学生的预习意识、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多尝试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合理安排预习时间,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及时给予反馈。但是关于课前预习的策略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关于现在高中生使用笔记法进行学习的策略依然很普遍,但是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和不同性别所使用笔记策略的效果都是不一样的。2018年,张玉凤在她的硕士论文中提出:高质量笔记和理解笔记、复习笔记有助于外部存储、加强交流和减少焦虑、提高学生选择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材施教、简化笔记内容和笔记形式等建议。

2笔记法的实施过程

2.1预习笔记

教师在上课前会布置学生对下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预习的方式是将教材中出现的提纲式文字勾画出来,通过教材初步理解所勾画的概念。在预习过程中遇到任何疑点都可以记录在笔记本上或在教材相应位置做好标记,在课前与同学一起交流讨论。如果经过讨论没有得到解决,那么考虑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如果老师在讲授新课时没有讲到,再考虑课上或者课后提出疑问。高一年级的学生刚从初中升学上来,对于做笔记的积极性不强且没有系统的方法,所以教师除了布置学生做预习笔记的作业之外,还要及时地进行检查或者是抽查学生的预习笔记并进行简单的评价和指导。

2.2课堂笔记

高中生物课堂上学习的概念比较多,而高一的生物课堂更加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做课堂笔记和养成做课堂笔记的好习惯。教师在高一生物最初几节课上需要记笔记时,要提醒学生拿出笔,在笔记本或是教材的相应位置记笔记,使学生快速地养成上生物课自觉将教材、笔记本拿出来的好习惯。在需要记笔记时,指导学生多使用总结归纳和使用多种颜色或不同符号标识记笔记的方法进行笔记。在检查学生笔记的时候,发现做得好的同学要加以鼓励和表扬,发现字迹潦草和不认真做的学生要给予及时指正。

2.3课后笔记

在课堂上,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听懂老师讲授的知识。所以老师会经常要求学生通过课后完善课堂笔记、段落总结或自制表格或者绘图等不同形式总结所学知识。在下一次课时,通过抽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4错题笔记

做题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知识的最好的方法,也是提高和加深学生对知识点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在课堂上已经理解和学会了某个知识点,但是一到做题目就不会了,这就强调学生要做好错题笔记。具体做法是教师在指导学生的每一次习题讲解或是每次测验解析的时候,将错误的题目解析到对应题目的空白处即可。

3笔记法实施的效果评价

3.1笔记法实施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分析

经过一个学期的坚持,通过期末考试得到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期末成绩。实验组平均成绩为42.34分,对照组平均成绩为39.63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无显著差异(p>0.05),但实验组平均成绩有所提高。

3.2学生表现分析

在高一开学的第一节课,学生对学习充满了信心和激情。生物学科布置的预习笔记大部分同学都能够完成,但是仍有少部分同学并没有将预习笔记放在心上。并且完成预习笔记的这部分学生,他们虽说是预习了,但是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并不能准确作答。这也说明了,刚升入高中的高一年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有待提高;在实验组上课的过程中,还有少部分同学总是需要老师提醒才将课堂笔记本拿出来,这体现了这个阶段的学生习惯了听老师讲解,而不愿主动学习的情况。课堂笔记不仅能帮助学生识记知识,还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教师通过积极引导,让学生养成做学习笔记的好习惯是有必要的。经过一段时间的笔记法实施,有部分同学掌握了制表比较法、画图填图法、总结归纳法,而且普遍表示笔记法教学最有利于自己的学习。根据对学生成绩的分析,学生的成绩有进步,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对笔记的检查,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书写和总结能力都有所提升。高一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但对于学习的主动性不高。作为一名优秀的老师,备课一定会备学生笔记,根据各班学生的不同,因材施教。比如在上《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这一课的时候,老师让学生在笔记本上用若干个五角星、圆形、三角形和矩形四种图形画出两种蛋白质,学生们纷纷用这四组图形组成了各式各样的图案。有的拼成了心形,有的拼成了字母,还有的拼成了动物等,十分漂亮,这使得整个课堂的气氛十分活跃。待学生完成作品之后,老师用投影仪将学生的作品展示在大屏幕上,学生们看到屏幕上的作品后,更加欢悦,甚至平常课堂上安静和调皮的学生都认真地听讲起来,教师再加以引导,让学生通过自己总结出蛋白质种类不同的原因,并让学生将归纳好的结果写在笔记本画图的下面。但是纵使在这样活跃的课堂上,仍有个别学生只顾着享受那种氛围,却没有来得及记录笔记。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应将其列为重点关心对象,在抽查笔记的时候,经常查看他们的笔记并给予指导。

3.3结论

经过实践可知,笔记法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更是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对生物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但是目前的笔记法使用还是存在很多问题。首先,高一的学生对于笔记的认识是非常片面的,所以在使用笔记的时候,很多时候是没有头绪地乱抄写一通,这样会造成原本可以提高学习效率的学习方法变成了学生学习的阻碍;其次,记笔记的过程是枯燥的,在学生刚开始养成记笔记的过程中,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是教师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教学过程要更加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注重教授学生学习的方法。笔记法毋庸置疑是学习的好方法,将笔记法运用到高一生物教学中来,无疑是促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好措施。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时更要注重传授学生学习的方法。笔记法是一个好方法,但是要如何传授这种方法才能使学生通过此方法来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培养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呢?目前,关于这方面已经有了相关研究,但是在生物教学中的研究还是相对较少,作为教师,不仅要借鉴别人的研究,还要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套适合这一学科的笔记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能够终生受用。

参考文献

[1]孙继民.记笔记研究的理论模式与实践[J].外国教育研究,2004(8):26-29.

[2]李今朝,葛秋芬,谭桂娟,等.国内外关于笔记的研究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2011(26):9-11.

[3]王莉媚.基于高中英语笔记现状的调查研究[J].考试周刊,2018(48):99.

[4]杨小红.高中生物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策略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4-5.

[5]魏涛.高中生物课前预习环节的优化研究[D].南充:西华师范大学,2018:6-7.

高一课程总结范文4

1.课程内容上

从2002年起实行多学科综合,在美术教学中将文化课知识作为研究的重点。由于普通高中的学生知识面窄,课外阅读量不够,把美术知识与历史、地理知识结合不但能整合美术资源,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高一美术欣赏课中有民族服饰、民居等内容,把这部分内容整合历史、地理知识,把傣族、苗族、回族等民族的聚居地生活习惯,美术文化特色进行单元学习,学生们不但能将文化课的知识进行拓展,而且寓教于学,起到了激发学生兴趣、开发课程资源的目的。

2.课程形式上

经过多年的总结与研究,普通高中的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较差,学生在课堂上的时间无法保证多个教学环节的完成,因此寻找一种可行的课堂模式成了课程开发的重中之重。经过近十年的探索,结合学校的教学科研开发“三学一验”的教学模式。“三学一验”教学模式为自学、导学、研学、检验四个环节,其中自学由学生在课前进行,导学、研学、检验在课上完成。这一教学模式在学校的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特点,经过四年的实践和完善,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沉闷的课堂变成了主动学习的阵地。在美术教学中如何更好地结合学科实际成为研究和运用这一教学模式的关键。

(1)课前自学。在教学进行之前把课程系统单元整合,请学生按单元系统自学。例如雕塑艺术部分,在课前把需要自学的要点制成自学提纲,并下发给学生。请学生在课前自行完成提纲,在完成自学提纲的前提下还布置了若干思考题,布置的思考题不能过多地限制学生的学习思路。

(2)课上的导学。五十八中的学习模式是分组制。班级的各小组已相对完善,组长负责制,并且在班级的座次也安排的很合理,这就解决了课堂的许多问题,以小组为单位的导学完成得很顺利。再以雕塑艺术部分的“外国雕塑撷英”一课为例,按教材体系把教材内容按时间和区域在自学提纲中分成六部分,小组自由选择,可以多选。

(3)研学环节最精彩。在课上各小组展示课件,展示准备的作品,介绍雕塑家,总结本组提纲的雕塑艺术特色等。如发言中有问题和不足,本组成员一同完成,也可其他组补充。这样一来,生动的课堂就出现在教师面前了,更惊喜的是学生的自我总结更让我们对学生有了新的认识:以往他们没有如此优秀并不是他们自身的原因,而是没给他们充分展示的机会与舞台。总结评价的方面有很多,如积极性、灵活性、动手能力、合作性、独立性等,总结评价的方式也可多样,如语言、文字、数据、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间互评等。这让课堂变的更加鲜活,生动。

(4)检验环节可以课上完成,也可以作为家庭作业,还可以变为展示内容后面的单元进行展示,这就解决了以往课堂教学无法检验的弊端。在课堂上期待已久的学生们的热情目光,感受到了他们释放的深藏已久的学习热情,创造性与主动性就是这样被调动起来的,这也成为教学中一个特色。在这段教学中体会到美术学科教学一直以来处于高中教学的薄弱环节,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积极性不高,师生互动少,这些都成为教学的屏障。自五十八中的“三学一验”教学模式运用以来,更加明确了美术课程改革的目标,真正改变了美术课堂的那种生、死、硬的印象,作新型的美术教师,为学生营造全新的美术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动脑,找到符合学校美术教学的新路。本次高中美术课程改革同以前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教学课时数增加了,由过去的36课时增加到54课时。二是教材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过去单一的美术鉴赏变为五个系列、九个模块,增加了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和现代媒体艺术等内容。并且实行学分管理,每个学生必须修习美术课程54学时,才能获得规定的3个基本学分。单就增加的八个模块而言,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学识修养提出了极大挑战。面对巨大的挑战,通过积极参加并组织市、区培训,不断明确理念,理清思路,读懂课标,学习意见,深刻认识到:课改是一个平台,是一个能促进师生交流、师师交流、探讨、实验的平台。课改也是一个舞台:是一个能促使师生充分施展自己特长,发挥各自资源优势,探讨各种教学形式,呈现“异彩纷呈”教学效果的舞台。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师要实现专业化发展,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必先实现专业化,这是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的前提。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教师的发展是不可能专业化的,只能是“教书匠”。因此采取多种教学方式目的就在于促进教师与学生间教学地位的改变,这也是课程开发的又一大特色。

二、美术素质教学资源的开发

高一课程总结范文5

1.采用贴近生活的材料进行科学实验

教师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时候,尽可能使用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材料,比如直尺、易拉罐、可乐瓶、橡皮泥等,这样可以使实验贴近生活,学生更容易接受。比如在做“热胀冷缩”的科学实验时,教师可以用牛奶的玻璃瓶和透明塑料吸管代替实验室的玻璃烧瓶和玻璃管;在学习“声音的产生”一课时,用学生学习用的塑料直尺代替实验室的音叉,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会自己开动脑筋想办法使直尺发出声音来。用贴近生活的材料进行科学实验,不仅能达到相同的实验效果,而且使学生不局限于实验室的科学器材,在课余时间也能利用生活化的材料进行科学探索。

2.营造贴近生活的氛围进行科学讨论

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过于注重学习的功能,从而忽视了温馨快乐、友好融洽的学习氛围对小学生的影响。模拟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场景中自由地交流学习观点,使学生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对学习“生理与健康”一课时,虽然该课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但是小学生并不在意和参与家庭事务,因此很少有学生了解食物的营养知识。根据对学生以往的大概了解,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一周所吃的食物,设计一份最佳食谱。等正式上课后,将学生分组为一个个小家庭对自己准备的食谱展开讨论,然后其他成员可以大胆表达出对食谱的不同意见。学生在下面能自由交流、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大家共同讨论研究出成果后,孩子们对食物与人体关系一定会有更深入的了解,还能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主动去了解这些生活常识。

二、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1.选择生活化的内容导入新课,使学生在不自觉中学习科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课堂刚开始的导入部分对整堂课的教学很重要。教师在导入的过程中既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要注意与新课内容相联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新课内容的学习,学生也会意识到生活中充满了科学知识。比如在学习“哪杯水更热”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安排:课一开始就准备两杯水,要求一样多但温差比较小,探讨有什么不同?再用手触碰杯子外壁,感觉有什么差别?仔细体会能否发现两杯水的不同之处?通过以上问题,使学生经过自身眼睛看、手摸、体会、比较和总结,最终得出结论。会有部分学生觉得第一杯水温度略高,也会有部分学生觉得第二杯水的温度略高,从而引发争论,这时候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这个适当的时候可以提出问题,问学生有什么方法判断哪杯水的温度稍微高一些。此时,学生一下子从迷惑状态转移到寻找问题的方法中来。有的同学说用手仔细摸,有的同学说喝一口感觉一下再做比较,还有的同学说直接拿温度计测量等等,这时候同学会仔细比较各种方法,发现对方方法的不足,例如用手摸不精确,喝一口也难以分辨,只有用温度计测量才是最客观正确的。最后学生意见统一,决定使用温度计的测量结果来判定哪杯水温度相对较高。通过这一学习过程,学生认识到借助科学仪器地测量能够得到科学准确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之所以将两杯水的温差设置得比较小,是为了创造学生为不同意见争执的情境,使学生在问题的答案中产生分歧,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一来,可以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自己研究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选择生活化的内容探究新课,使教学氛围轻松愉快

生活化内容的课程导入无非是给新知识的探究学习做铺垫,课程的重点还是在新课知识的学习。如何使新课知识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是教师努力的方向,这就需要教师通过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容易地在生活中发现科学。比如“阳光下的影子”这一课的重点内容是研究影子的产生条件,教师要是只在室内讲课,学生很难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因此,应该把课堂安排在室外进行,在课程开始之前,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在课程结束后写一篇关于影子的总结,回答的内容可以有:(1)何种条件下可以发现自己的影子。(2)如何改变影子的方向。(3)影子是否可以藏起来。(4)如何变化自己的影子。(5)是否能踩到别人的影子等等。了解任务后,教师带领全班学生来到室外的操场上。在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下,学生比较放松,还可以进行互相探讨交流。通过这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方式,教师不用太多的讲述,学生在玩耍的同时可以学到新的知识,提高自身探索问题的能力。以这种方式进行科学探索,相比课堂教学既轻松愉快,还能给学生更深刻的印象。

3.选择生活化的内容巩固知识,使科学文化学以致用

小学科学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生活化的内容中学习科学知识,并将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现实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对知识的巩固过程中,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对知识的运用能够举一反三,联想本课的知识内容在现实中的其他运用,从而真正掌握所学知识,能够灵活运用。比如在学习完了“物体的沉浮规律”这一课后,教师在对课程内容的复习巩固过程中提出一个现实的问题:通过本课知识内容的学习,大家知道钢铁丢入水中会往下沉,可钢铁制成的轮船却能漂浮于水面。提出这个疑问后,教师可以用橡皮泥替代钢铁,捏一个小船模型放入水中,用相同的道理帮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4.选择生活化的内容开展课外活动,使科学与生活和谐统一

“科学”这个词在很多小学生眼里都觉得有距离感,觉得与自己的生活遥不可及。事实上,科学来源于生活,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是通俗易见的。因此,要让学生贴近生活,放开其手脚,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科学,探索科学。对于小学生来说,应该通过“玩”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索基础的科学知识。科学课程要由狭隘封闭的课堂回归到课堂以外,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课程内容要贴近实际生活;二是教学形式要突破课堂,走出课堂,接近生活。在平时,经常性地根据教材内容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做些小制作、小发明等,让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开发思维能力,挖掘其内在潜力。

三、结语

高一课程总结范文6

[关键词]衔接;兴趣;实践;积累

每年9月,都会有一批稚气未脱的学生走进高中的殿堂,他们带着不可磨灭的激情和不可言说的兴奋开始了他们的高中生活。可是,在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大多是以教师的“讲”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听”的地位。在倡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今天,这种教与学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了,而且初中和高中语文所学的重点内容不同,因此,学生在升入高中后,很难适应高中语文的学习生活。如何教学才能做好初高中衔接呢?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有了自己的体会。

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1.现状分析,急于星火

由于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上不同,形成了断层的态势,致使学生在升入高中之初,很难适应高中语文教与学的方法,这要求教师必须尽快解决这一问题,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明确目标,高瞻远瞩

居高临下,才能高瞻远瞩。学生步入高中之初,教师首先要全面、系统地告诉学生学什么的问题,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做好铺垫。在现代文阅读中,能自主赏析文本,能准确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等。在古诗文阅读中,能自主学习重点实词、虚词,能独立分析特殊句式,能读懂浅易文言文。在写作方面,要养成多看、多听、多读、多写的习惯等。目标明确,才能有的放矢。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做好初高中过渡衔接

高一新生入学之初,对高中学习有着各种各样的美好憧憬。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往往会出现雾里看花似的迷茫感。初高中语文学习差异之大,让他们很难接受,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久而久之,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成绩一再滑坡。著名教育家于漪说过:“语文教学,重要的是把学生的心握在手心里,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的动力。”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创设教学情景,通过对初中已有知识的回顾,让学生在似曾相识的感觉里产生追求新知识的欲望,从而激发学生对高中语文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打好基石。在教高一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可以与学生一同回忆初中学过的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在读书声中,学生似乎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了初中年代,同时他们也急切地想知道,同样是的词,高中学习与初中学习有什么不同,带着这种好奇心走进课堂,走进诗歌,走进高中语文。在学习杜甫的诗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下整理初中学过的杜甫的诗歌,再通过查找资料,总结杜甫人生的四个阶段,概括其每一阶段诗歌的主要特点,然后在课上交流心得。这样,学生在学习新课前,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回顾,就已经可以做到知人论世,而这对体会诗歌中蕴藏的情感有很大帮助。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所教的学科成为学生最喜爱的学科,让他们像向往快乐一样向往你的课堂,做到这一点,你便是成功的。”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把这句话当成一种鼓励,并不断为之奋斗。

2.给予学法指导,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

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一餐之需;而教人以渔,终生受益。”这句话表明方法的重要性。教学不应该只考虑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更应该考虑提高他们获得知识的能力。由于初高中语文关于教学与评价的建议不同,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所讲的内容就是考试的内容,考试题多为教材中的原题,学生学习没有创新性,只要学会了就可以了。而到了高中阶段,并不是让学生简单背诵一些课文和基础知识,而是要以课文为载体,通过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实现从学会知识到会用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知识的转变。什么是自学能力呢?魏书生先生说:“自学能力是一种很好的品质和特征,他要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即知、情、行、恒的心理过程。”而其中的“行”是要教学生自学语文的方法。比如,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自己整理相关的作者介绍、写作背景等一般常识,其次要根据选修教材、必修教材、现代文、文言文、小说、戏剧、诗歌的不同分类,将文章归类,找出赏析的一般切入点及方法。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自然会爱上语文这门学科。在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时,学生学习的热情很高,我的教学目标是要提高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和欣赏小说的水平。于是,我先请学生明确单元学习目标,再由学生分析指出本课学习重点,并设置探究问题,然后在接下来的自主合作学习中,学生概括出鉴赏小说的一般方法。这样,再遇到小说一类的文章,便可以请学生来分析鉴赏了。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书的诗歌单元时,我通过设置思考题的形式,让学生首先了解自己要学什么,然后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明白该如何学,最后在课下由学生自己总结不同题材的诗歌该如何鉴赏,学生收获颇丰,不仅对鉴赏诗歌产生浓厚兴趣,而且习得了学习的方法。

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课文学习:举一反三,注重迁移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学教材学课文的目的就是起到示范的作用,让学生可以解决类似的问题。由于初中语文学习中忽略语法问题,学生对语法了解很少。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没有安排课时去系统教授,这时便可将语法的讲解融入到课文中,如果典型事例分析透彻了,其他的就可以触类旁通了。必修一的第一篇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中出现了很多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现象。如“晋军函陵”中为什么“军”属词类活用,可引导学生先分析词性,三个名词联用,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缺少谓语动词,由此不仅得出“军”活用为动词,而且了解了一些语法知识,掌握了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一种规律。再如“何厌之有”,这时可以先让学生想一想初中学过的类似的例子,学生很容易就能想到“何陋之有”,发现是倒装句,然后分析谓语、宾语的关系及位置,便可得出这是个宾语前置句。如此再遇上诸如“瓮牖绳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此类问题,便可轻易解决了。

2.课外拓展:举三反一,注重积累

语文教学中所谓的“举三反一”,是指大量积累阅读材料,通过综合分析、概括得出学习方法和学习规律,形成语文学习的能力。古语有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高中语文教师应深知不能只教教材,不做拓展。没有量的积累,哪里会有质的飞跃。在教学实践中,怎样通过积累做好初高中衔接呢?第一,重视试卷或资料中的试题积累。很多学生在进入高中后不知道语文要学什么。他们感觉包装精美的练习册、花样翻新的试题到处都是,根本辨不清方向。其实,无论是资料,还是试题,大部分都是专家经过潜心研究而成的,其中的营养是需要我们自己去发现并吸收的。每年高考过后,我都会组织学生将诗歌鉴赏题、仿写题、成语题、病句题等各模块试题归类整理到本上,然后自主学习,交流思想。在这一积累过程中,学生首先可以了解到初高中试题类型的差别。其次,在整理的过程中,学生会在知识上、方法上、情感上有很多收获。比如,学生在整理2012年辽宁省高考语文试卷中的仿写题时,例句为“爱心是昏暗夜空中的歌谣,使孤独者感到了慰藉;爱心是茫茫沙漠中的绿洲,使跋涉者感到了希望。”用双色笔写下了这样的话:“爱是人间最美的情感,他总能创造出奇迹。”学生不仅在仿写中发现了方法,更重要的是其真、善、美也再次被唤醒。在整理病句题时,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将病句类型归类整理,有的将病句类型制成树型,有的画成图表,学生不仅进一步学习了初中所欠缺的语法知识,而且也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第二,选择适宜的课外读物拓展阅读。增加学生课外阅读量,除了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外,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感受力和自主研读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寒暑假给学生推荐名著,由学生自读名著,然后写读书心得,最后在开学读书交流会上讨论交流。在高一的第一个寒假,因为刚刚学过必修一的现代诗歌,所以我给出的课外必读书目为《泰戈尔诗选》和《普希金诗选》,选读书目为自选一本喜欢的诗人的诗集,要求写读书心得,并自创一首诗歌,开学初的读书交流会非常热烈,学生拿出自己写的诗来参加诗歌朗诵会。通过拓展阅读和参与活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逐渐浓厚,高中语文学习的陌生感逐渐消除。通过迁移学习,学生也拓展了自己的视野,为接下来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高中语文教学应早点确定方向,不断为之努力奋斗,最终定会收获成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魏书生.魏书生与民主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韩军.韩军与新语文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于漪.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高一课程总结范文7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直线方程;教学心得

正式提出核心素养是新一轮课改最重要的变化之一,随着近几年课改持续深入推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已成为高中数学教学的基本导向。作为一线教师,要能够在日常教学中逐步培养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不仅是新课改提出的基本要求,更已成为当下迫切的教学任务。本文基于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体会,拟就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谈一些个人见解,冀对一线教师有所助益。

一、高中数学培养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

2017版高中数学新课标在第二部分“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中明确定义,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思维品质、关键能力、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在数学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逐步行程和发展的”。然而究竟如何具体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课标中并未给出明确的途径。但由上述的基本定义可以看出,所谓核心素养是一种非常抽象的东西,其形成和发展必然是通过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内生性感悟则在其间起着关键性作用,而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性探索学习则为形成内生性感悟最基本最便捷的途径,具体的课堂教学方式上,可以采取教师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索完成,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充当引导者和把控者的角色。事实上这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重要的非接受式学习方式之一。当然,学习任务中要渗透章节课程中所蕴含的核心素养要素,并以突出和强调这些要素为教学活动的基本指向。根据课标中的叙述,高中阶段的数学核心素养具体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六项要素,通常情况下不同的章节内容中包涵着一种乃至数种要素。就某一节课的具体教学而言,教师应在课前挖掘和明确课程内容中的核心素养要素,并将其合理融入学习任务之中,让学生在自主性探索学习中获得具有针对性的锻炼。实践证明,这是一条比较有效的途径,长期为之是有着较为显著的效果的。下面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对此作一较为系统的探讨。

二、例谈具体教学中如何培养核心素养

这里拟以人教版高一必修2第三章第2节“直线的方程”第一课时(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为例,该课时设计几何与代数两个基本领域,蕴含较多的核心素养要素,同时前面刚学了直角坐标系内确定一条直线的几何要素,该课时利于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大体属于比较典型的案例。以下将从课前的准备工作和课上的具体实施两个基本阶段来加以探讨。

(一)课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明确本节课程中所包涵的核心素养要素,这是为了在学习任务中更好地加以渗透,使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中更具指向性和针对性。就本文案例而言,高中阶段几种主要的核心素养均有所涉及,我们在下面的学习任务中加以呈现和分析。其次是学习任务的设计,学习任务设计的合理与否无疑对最终教学效果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应基于课本上的知识呈现方式,合理设置一组若干个学习任务,以便与学生循序渐进地展开思维和进行探究活动,同时也便于教师在每一个任务阶段与学生积极互动,步步为营地完成教学。每个学习任务应尽量兼顾学和练两个方面,以便学生及时巩固,同时也便于教师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学生情况。当然,不要忘了核心要素的合理渗透。基于以上的原则,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这一课时,其学习任务体系可涉及如下:任务一:①先独立阅读本节第一个思考栏目前的内容,写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而后组内成员讨论点斜式方程的推导过程,分别用自己的话加以叙述,在讨论的基础上共同形成一份精简而准确的书面叙述。②先独立完成课后练习中的第1题,而后组内对照并讨论,形成的统一的意见和答案。任务二:①先独立思考课本93页思考栏目中的问题并写出答案,然后思考当直线l的倾斜角分别为为0°和90°时,其方程各是什么,并写出表达式并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其图像,而后组内对照并讨论,形成的统一的意见和答案。②先独立完成课后练习中的第2题,而后组内对照并讨论,形成的统一的意见和答案。任务三:①先独立阅读教材中例1,写出直线斜截式方程的表达式、系数k和常数项b的几何意义,以及函数y=2x-1,y=3x,y=-x+3图像的特点,而后组内对照并讨论,形成的统一的意见和答案。②先独立完成课后练习中的第3题,而后组内对照并讨论,形成的统一的意见和答案。任务四:①独立阅读例2,并与组内成员加以讨论,交流体会。②先独立完成课后练习中的第4题,而后组内对照并讨论,形成的统一的意见和答案。对照教材就会很容易看出,上述任务体系正是基于课本上的知识生成思路而涉及,每一个任务充分了利用了课后练习题,以达到学练结合的效果,能够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指引,便于学生学习的顺畅展开。同时,各任务之中也很自然地蕴含着各种相同或不同的核心素养。任务一主要是逻辑推理、数学抽象以及数学运算,同时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本身也可视为一种基本的数学模型,故也包涵一定的数学建模要素。任务二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属于点斜式方程的特殊情况,体现的是直观想象素养,任务三同任务一相类似,任务四除了逻辑推理、直观想象、数学运算之外,还包涵数学分析,因为需要判断位置关系。综合言之,各任务中均包涵一定的核心素养要素,但侧重不同,教师要对此有充分了解,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下面来看课堂上具体的教学过程。

(二)课上的具体实施

学习任务设计到位后,课堂上的教学思路实际上是很简单的,即引出课题,教师即借助多媒体屏幕逐一出示任务,在学生自学并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学生中间,做好引导者、点拨者和把控者。概括来说,教师要密切关注各小组情况,并注意发现问题随时给予指导,视各组进展即课堂进度安排,适时宣布该阶段学习结束,而后根据任务完成成果及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针对性教学。在本文案例中,任务一是本课时学习的重点,教师要着重带领学生经历点斜式方程的推导过程中,根据各组所写出的推导过程判断其思维上容易忽视的地方,进而有针对性的加以强调,确保学生切实理解所谓点斜式的涵义,尤其是对两种情况加以分类讨论,这是一些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教师对此要给予适当的强调,这是确保逻辑推理过程严密性的重要一环。任务二难度较小,但属于点斜式方程的特殊情况,对学生的直观想象素养是一个很好地锻炼,教学中结合图像略加总结即可。任务三阶段的教学活动与任务一阶段类似,需要注意的是要使学生切实理解斜截式y=kx+b一式中k和b所代表的确切的几何意义,同时结合学生的练习结果进行习题讲评,突出数形结合和运算过程,锻炼学生的相关素养。需要重点关注的是任务四,从笔者的实际教学来看,这一任务有着一定难度,由于需要抽象的判断直线的位置关系,对学生的数学抽象、直观想象、逻辑推理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但也正因如此,对学生相关方面的素养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除了结合图形加以阐述讲解外,可借助结合画板演示动态的位置变化过程,然后在讲评和总结详细的推理证明过程,并注意平行和垂直两种位置关系之间的联系,从而最大限度地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素养。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了一条培养高中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并结合教学案例进行了较为具体的探讨。事实上,核心素养的培养当然是一个兼具深度和广度的教学课题,在新的教育形势下,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和总结有效的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良好发展,本文抛砖引玉,尚盼与同仁多所交流。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S].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7.

[2]关晶.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及教育价值[J].亚太教育,2016(26):1-2.

高一课程总结范文8

关于主题的选取,可以是一个人的生活经历,也可以是一个案例、一个热点,又或是一段材料。如,以“舌尖上的中国”爆红谈“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以第三届“核安全峰会”的召开谈“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每一框题的情境虽然以一个主题为主线,但视情况也可以补充其他材料。

二、打造主题情境的必要性

1.有利于创建紧凑的课堂教学结构

在教学中,教师已普遍认同情境教学法,将情境大量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但在具体教学中往往是每点一境———每一个知识点都设置相应的情境,以致一课多境。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的注意力始终跟随情境的变化而转移,无法聚合对课程知识的关注以及清晰地把握知识结构体系。这种零乱的课堂结构同时也是很难深入与欠缺张力的。

2.有利于打造学生全面的思维方式

现代思维方式要求学生既具备发散思维,又具备聚合思维。所谓发散思维是指以问题为中心的扩散性的思维模式,具有多向性的特点,如政治教学中常见的“一题多解”、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的就是发散思维能力。而聚合思维则与发散思维相对,是把多向性的思路聚集成一个焦点的收敛性思维方式,从不同源头、不同角度探求出一个正确答案。如高中政治标准化考试中的单选题,就是对聚合思维的应用。而主题情境教学在主题的选取上,先要经由发散思维对周遭的时事热点问题进行关注,再经由聚合思维进行筛选;在情境问题的解决上,往往先由发散思维广泛猎取可能涉及到的学科知识,在此基础上运用聚合思维归纳出正确的结论,充分展现了两种思维方式的整合。

3.有利于培养学生剖析问题的能力

纵观近年的各类考试题型,无论是出题方向还是具体解题要求已不再过多地关注知识的记忆,而是关注关键信息的筛选和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而现实生活中也处处充斥着“高分低能”甚至是“低分低能”的现象,在很多学生的意识中,在学校所学的学科知识是“形而上”的,与“形而下”的、真实的生活之间不构成联系,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尤其面临这样一种尴尬:据笔者所作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学习情况调查问卷》统计显示,起初仅有5.56%的学生会经常使用所学的经济、政治等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运用主题情境连通学科知识和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形成自觉运用政治学科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

三、主题情境探究教学的实践操作

1.联系社会生活选取主题

“主题情境探究”的核心就在于“主题”,因此,如何选取一个能够引领整个课堂教学的主题尤为重要。实践发现,在与自己联系密切的情境中体验现实生活中的疑惑,尤其能引发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因而主题的选取应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基点。且高中生的一大心理特点是求知欲旺盛,对新鲜事物存在天然的兴趣趋向,因而确定主题时材料的新颖性也是必不可少的。如:“经济生活”第九课第一框题“市场配置资源”的课堂教学以探讨品牌眼镜店如何在市场竞争中获利的问题作为主题。这一主题集社会关注度高、与学生生活关联度高等优点于一身,因而雀屏中选。

2.把握知识脉络取舍信息

确定主题后,由于可收集到的与主题相关的材料较多,为避免造成信息的堆砌,必须对其进行取舍。我们认为信息呈现的目的是为了达成知识目标,因而在取舍信息之前须对教材的知识体系进行梳理和把握,明确教学重难点,厘清知识的逻辑关系,清晰教材的整体思路和所有表达的意图。如设计“新时代的劳动者”这一课题时,考虑到该课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目标是劳动和就业的意义、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及其形成原因、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策略、正确的就业观、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等,为使主线明晰,舍弃了东莞“民工荒”、马克思论劳动等题材,改以财会专业大学毕业生齐齐的就业波折,使选取的信息紧紧围绕该主人公经历变化所涉及的知识点。

3.选取呈现情境的合理方式

筛选出一个好的主题只是第一步,要想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注意选择呈现情境的合理方式。在情境引入部分,是文本引入还是多媒体引入,是叙事引入还是播报引入;在情境推进时,是文字推进还是音频、视频推进,是学生活动推进还是教师主导推进;在归纳总结部分,是表格总结还是知识网络总结,是学生归纳还是教师总述,这些都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自身特质和学生情况来提前思考、设置。如在“市场配置资源”一课中,考虑到执教的高一2个班学生的文字解析能力较强,而本课内容又与生活联系密切较易理解,因而在情境引入的部分采用图片和文本引入;在情境推进时采用视频展示的形式,让学生解构视频中涉及的市场信息;而在课后布置探究任务时采用图片展示的形式,让学生结合这节课所学的相关知识为我市品牌连锁眼镜店的健康发展写一份发展计划书,实现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新课标要求。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主题情境探究教学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关于教学设计的空间

主题情境最大的好处是情境的整体化和系统化,避免零碎之感。但过分强调主题性,围绕一个主题统编情境,还要注意课程知识体系与情境主题之间的逻辑衔接,往往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有掣肘之感。因而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应避免机械生硬,其他有益于课程的形式和素材也可适当选用。

2.关于学生活动的形式

主题情境教学在实施中易使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过分注重情境的编排,在其逻辑性和合理性上花费大量的工作,重预设而不利于激发“生成”。特别是在学生活动的设计上,往往流于“师问生答”的单一问题教学模式。虽说好的问题往往能给予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但若一旦沦为“满堂灌”,则极易造成学生的思维疲劳,使课堂气氛活跃不再。鉴于此,教师应引入大量的学生活动方式,如演讲、播报、现场调查、即兴辩论等,既可以活跃课堂,又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归纳、演绎、表达等能力,同时也是对“能力立意”的新课程理念的践行。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