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教学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高一语文教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高一语文教学

高一语文教学范文1

自从推行新课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就备受重视,新课标不止一次的提到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在应试教育的指挥下,考什么学什么依然盛行,老师教的是考试重点,学生学的是考试重点,而考试重点基本又都集中于教材上,因此想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十分困难的。这种狭隘的语文教学内容限制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就需拓宽语文学习范围,延伸语文学习,而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就是为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量身定做的,是践行新课标的有力推动剂。

二、如何将“大语文”教学思想渗透到高中语文教学中

1、从课堂教学入手。“大语文”宣扬语文是宽泛的,广义的,与其他学科有着深刻的联系,如果课堂上能够与其他学科进行延展,形成合力,互相促进,那么会更有利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落实素质教育。比如,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中第二单元是古文单元,包含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三课。在教学这一单元时,我们就进行了文史哲的有机融合。由语文教师和历史教师共同备课,理清其中的丝丝缕缕的联系,然后探讨如何结合来讲。最终确定第一节课由历史老师用一节课的时间介绍三课的历史背景,然后由语文教师引领学生读原著,细细品读,研究,体会,感受中国灿烂的历史文化。此外,高中学生思维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阅读表达能力,发展他们的合作探究能力应成为选修课程的重要任务,而且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实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因此教师课堂上不应做过多讲解和干涉,而是更多由学生通过自身体会与小组合作来理解教学内容,提高语文能力。

2、从教材内容入手。“大语文观”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它不仅能关注语文教学,更重视“语文与人”、“语文与文化”、“语文与精神”、“语文与社会”等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就要时刻注意“大语文”的宗旨,将其与教材内容结合起来,通过对不同类型文本的处理,注重引导学生去品味,去感悟,去领会文本蕴含的思想文化、丰富的情感和高雅的审美情趣。从而逐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健全学生人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对人事的敏感度。如教学《沁园春•长沙》时,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美丽的湘江秋景,进而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性。又如学习日本作家清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我们不能仅仅着眼于语文本身的东西,而且要引入美学原理以及物理学上的相对论,只有基于以上东西,才能促使学生真正的把握这篇文章的内涵。

3、从教法入手。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传统教学中,“授之以鱼”是常见现象,教师是教学的中心,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是被动的“填充者”,学习的内容都是老师机械的灌输的,即使当时学会了,也没有太深的印象,即使以后也没有忘记,却不会举一反三,学不会学习的方法。要想践行“大语文”教学思想,首当其冲的就是从教法入手,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如在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诗歌的教学中,我做了积极的尝试。教给学生的不仅是关于诗歌内容本身的东西,更主要的是鉴赏诗歌的方法、手段。之后要求学生自主对某一诗歌进行鉴赏,利用教授的鉴赏方法,学生学有所用,对知识的印象愈加深刻,对鉴赏方法也略知一二。

三、结语

高一语文教学范文2

关键词:语文教学;校园文化;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活动

校园文化是综合体现学校教育理念、办学思想、校园风气的“灵魂”。优秀的校园文化能够展现一所学校的良好风貌,更能给其中师生带来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校园文化的发展与语文教学息息相关,语文教学不仅教学生读书识字,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人文思想、道德情操和价值观念等。语文教学直接影响校园文化建设,优质的语文教学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助推者,更是建设者。因此,要正确地认识到语文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推动校园文化建设,还能促进语文教育更好发展。我就高中语文教学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及语文教学在繁荣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实践提出一些见解。

一、语文教学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校园文化指的是学校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主要由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这几个方面组成。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通常经过较长的时间沉淀,根基较深,会形成属于自己的特色,主要表现为学校的办学理念、校训校规、校园氛围、学校精神、历史沿革等。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文化心态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高目标是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而服务。作为一门最重要的学科,语文是人们学习、生活的工具,是学生获取知识、交流思想、表达感情的工具,更是学生生存、发展、创造的工具。语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最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更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思想道德、人文素养等精神品格。这种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不仅在平时语文教学中实施,在课外文化活动中实施起来效果也会更好。应该说,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追求上与校园文化建设目标是一致的,在各门学科中,与校园文化建设交集最多的当属语文学科。无论是制度文化的升华、物质文化的点染,还是精神文化的提高,都离不开语文教学的推动。可以说,校园文化是语文教学的依托,是语文教学的横向拓展;语文教学是校园文化的内化因子,语文教学的多元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不难想象,没有了校园文化的良好氛围和有效辅助,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将会是极其困难的;失去了语文教学的有利保证和积极引导,校园文化的发展将举步维艰。从这个意义上说,校园文化在外部作用于语文教学,对语文教学任务的顺利、高效完成起着极其重要的辅助作用,是语文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外部手段之一;语文教学在校园文化内部起着无法替代的主导作用,它渗透在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

二、语文教学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1.发挥语文教师的主动性,建设校园文化。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往往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应试上,而忽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甚至有些老师认为语文教学与校园文化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校园文化并不重要,这些观念都阻碍了语文教学与校园文化间的良性互动。学校经常忽略语文教师在建设校园文化中的重要性,许多校园文化建设方案并不征询语文教师的意见。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教师忽略素质培养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追求片面的教学质量,没有宏观把握学生的成长,另一方面是学校没有认识到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对建设校园文化的作用。语文教师应改变狭隘的观念,成为校园文化资源的开掘者和传播者。学校的校园环境、人文历史、校园活动等其他方面,其实都蕴含了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这些资源对学校语文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和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条件。在实施新课程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挖掘这些校园文化资源,结合自己的教学需求,传播相关校园文化,引领学生关注母校,由此追求更加广阔的世界。学校应该充分调动语文教师建设校园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笔者所在的桂山中学为例,学校积极组建校园文化建设小组,力邀优秀的语文教师作为成员,编写新校史,并邀请语文教师书写墨宝,挂在各办公室,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向各年级语文科组征集对学校道路、教学楼、花园等进行命名。在这种良好的互动与交流中,不仅教师增加了对学校的认同感,而且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2.活用语文课堂教学,渗透校园文化内涵。语文课堂是实施语文教育的主阵地,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起到积极作用,在课堂中可以适当设计一些环节让学生感知校园文化。当然,语文课堂教学首先需要学生从语文课本学起,语文教材对于语文课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收编至语文教材的文章都经过了编者的精心挑选,教师应在教学中对文章进行深度挖掘,发挥其作用。如学习《再别康桥》时,笔者引导学生发现校园的美,并让他们自行选择校园的景象写一首诗歌;在讲授老舍的《我的母亲》一文时,笔者通过对文章的品读,着重唤起学生的情感,培养感恩意识,并布置他们也写一篇关于“我的母亲”的作文;在讲授《呼唤生命教育》时,笔者着重引导学生加强生命教育,懂得珍爱生命,并按照类似的结构写一篇对于校园问题看法的小作文;在《劝学》一文,笔者启发学生重新思考高中学习的意义,树立目标,并努力做到持之以恒。陶行知先生说:“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把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要只拘泥于语文课本,要更多地寻找其与时代、与生活的结合点,帮助学生打开视野,关注生活,关注现实。一方面,教师可以在现代文化成果中选择优秀的内容与学生交流,积极挖掘优秀文艺作品中的正能量,对学生适时进行教育,比如《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这样的优秀综艺节目,并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策划类似的活动。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积极关注国内外热点,鼓励学生发表观点,形成感悟,可以让学生自选时事热点进行课前演讲,也可以选择其中热点让学生展开辩论。教师应该牢记自身学校的校训或者培养学生的目标,把其融入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引导学生对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进行重新思考,让学生明白有所为有所不为,在语文课堂学习中提高核心素养,塑造健全人格。

3.落实语文课外实践活动,融合校园文化特色。语文课外活动资源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仅能够丰富校园文化的形式与内容,还能够让其得到提升和丰富。积极开展课外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培养各种兴趣和特长,对学生语文素养和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以良好的文化活动占领校园文化阵地,语文综合活动有着明显的优势。语文科组可以结合学校特点积极开展与语文学科相关又具有人文性的综合活动。以笔者所在的桂山中学为例,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在教学实践中,我校把每年的8月、9月定为读书月,开展了“桂山读书节———书香校园”活动。结合阅读节,我校开展读书报评比、读书心得比赛、“我荐一本书”评比等一系列活动。又如我校语文组每年都会举办“语文风采周”系列活动,高一语文科组举办的诗歌朗诵比赛,实质上既是粤教版必修教材“含英咀华赏佳作”专题中有关诗歌学习的拓展,又能引导高中新生从诗歌中体验情感,抒发情感,培养良好的审美趣味。高二语文科组举办的“小记者”比赛,既是粤教版必修教材“到新闻视窗亮相”专题中有关时评写作的拓展,又能引导高二学生关注校园生活、关注社会现实,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两个科组共同举办的“语通天下文行四海”晚会,更是融合了朗诵、吟诵、戏剧等诸多语文学科因素,不仅给全校师生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表演、审美、语言表达等各方面能力,大大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另外,我校还结合实际情况每学期都举行“校园主题文化”的课外活动,如高一新生入学时都会举行“我爱我校我爱我班”的团康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来到校园,感受小琅环脚下吹拂的微风,感受落英缤纷、绿树葳蕤的校道,感受校园建筑一砖一瓦的内涵,同时构建班级文化。根据学校历史举行“重走英雄路”的大型徒步活动,让学生感知先烈的革命意志,并开展征文活动,内化活动意义,并提高学生的表达书写能力。

三、结语

语文教学的特点注定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相连。无论是语文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是语文教学内容的延伸、课外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都在不断地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他们全方位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与追求。这种由语文教学带来的熏陶,必然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主阵地上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诚然,语文教学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推动非一日之功,需要语文教师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在课堂教学、课外综合实践活动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度,营造具有浓郁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欧阳梅.品味校园文化提高语文素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1).

高一语文教学范文3

[关键词]衔接;兴趣;实践;积累

每年9月,都会有一批稚气未脱的学生走进高中的殿堂,他们带着不可磨灭的激情和不可言说的兴奋开始了他们的高中生活。可是,在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大多是以教师的“讲”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听”的地位。在倡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今天,这种教与学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了,而且初中和高中语文所学的重点内容不同,因此,学生在升入高中后,很难适应高中语文的学习生活。如何教学才能做好初高中衔接呢?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有了自己的体会。

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1.现状分析,急于星火

由于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上不同,形成了断层的态势,致使学生在升入高中之初,很难适应高中语文教与学的方法,这要求教师必须尽快解决这一问题,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明确目标,高瞻远瞩

居高临下,才能高瞻远瞩。学生步入高中之初,教师首先要全面、系统地告诉学生学什么的问题,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做好铺垫。在现代文阅读中,能自主赏析文本,能准确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等。在古诗文阅读中,能自主学习重点实词、虚词,能独立分析特殊句式,能读懂浅易文言文。在写作方面,要养成多看、多听、多读、多写的习惯等。目标明确,才能有的放矢。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做好初高中过渡衔接

高一新生入学之初,对高中学习有着各种各样的美好憧憬。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往往会出现雾里看花似的迷茫感。初高中语文学习差异之大,让他们很难接受,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久而久之,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成绩一再滑坡。著名教育家于漪说过:“语文教学,重要的是把学生的心握在手心里,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的动力。”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创设教学情景,通过对初中已有知识的回顾,让学生在似曾相识的感觉里产生追求新知识的欲望,从而激发学生对高中语文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打好基石。在教高一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可以与学生一同回忆初中学过的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在读书声中,学生似乎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了初中年代,同时他们也急切地想知道,同样是的词,高中学习与初中学习有什么不同,带着这种好奇心走进课堂,走进诗歌,走进高中语文。在学习杜甫的诗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下整理初中学过的杜甫的诗歌,再通过查找资料,总结杜甫人生的四个阶段,概括其每一阶段诗歌的主要特点,然后在课上交流心得。这样,学生在学习新课前,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回顾,就已经可以做到知人论世,而这对体会诗歌中蕴藏的情感有很大帮助。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所教的学科成为学生最喜爱的学科,让他们像向往快乐一样向往你的课堂,做到这一点,你便是成功的。”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把这句话当成一种鼓励,并不断为之奋斗。

2.给予学法指导,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

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一餐之需;而教人以渔,终生受益。”这句话表明方法的重要性。教学不应该只考虑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更应该考虑提高他们获得知识的能力。由于初高中语文关于教学与评价的建议不同,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所讲的内容就是考试的内容,考试题多为教材中的原题,学生学习没有创新性,只要学会了就可以了。而到了高中阶段,并不是让学生简单背诵一些课文和基础知识,而是要以课文为载体,通过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实现从学会知识到会用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知识的转变。什么是自学能力呢?魏书生先生说:“自学能力是一种很好的品质和特征,他要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即知、情、行、恒的心理过程。”而其中的“行”是要教学生自学语文的方法。比如,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自己整理相关的作者介绍、写作背景等一般常识,其次要根据选修教材、必修教材、现代文、文言文、小说、戏剧、诗歌的不同分类,将文章归类,找出赏析的一般切入点及方法。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自然会爱上语文这门学科。在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时,学生学习的热情很高,我的教学目标是要提高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和欣赏小说的水平。于是,我先请学生明确单元学习目标,再由学生分析指出本课学习重点,并设置探究问题,然后在接下来的自主合作学习中,学生概括出鉴赏小说的一般方法。这样,再遇到小说一类的文章,便可以请学生来分析鉴赏了。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书的诗歌单元时,我通过设置思考题的形式,让学生首先了解自己要学什么,然后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明白该如何学,最后在课下由学生自己总结不同题材的诗歌该如何鉴赏,学生收获颇丰,不仅对鉴赏诗歌产生浓厚兴趣,而且习得了学习的方法。

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课文学习:举一反三,注重迁移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学教材学课文的目的就是起到示范的作用,让学生可以解决类似的问题。由于初中语文学习中忽略语法问题,学生对语法了解很少。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没有安排课时去系统教授,这时便可将语法的讲解融入到课文中,如果典型事例分析透彻了,其他的就可以触类旁通了。必修一的第一篇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中出现了很多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现象。如“晋军函陵”中为什么“军”属词类活用,可引导学生先分析词性,三个名词联用,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缺少谓语动词,由此不仅得出“军”活用为动词,而且了解了一些语法知识,掌握了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一种规律。再如“何厌之有”,这时可以先让学生想一想初中学过的类似的例子,学生很容易就能想到“何陋之有”,发现是倒装句,然后分析谓语、宾语的关系及位置,便可得出这是个宾语前置句。如此再遇上诸如“瓮牖绳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此类问题,便可轻易解决了。

2.课外拓展:举三反一,注重积累

语文教学中所谓的“举三反一”,是指大量积累阅读材料,通过综合分析、概括得出学习方法和学习规律,形成语文学习的能力。古语有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高中语文教师应深知不能只教教材,不做拓展。没有量的积累,哪里会有质的飞跃。在教学实践中,怎样通过积累做好初高中衔接呢?第一,重视试卷或资料中的试题积累。很多学生在进入高中后不知道语文要学什么。他们感觉包装精美的练习册、花样翻新的试题到处都是,根本辨不清方向。其实,无论是资料,还是试题,大部分都是专家经过潜心研究而成的,其中的营养是需要我们自己去发现并吸收的。每年高考过后,我都会组织学生将诗歌鉴赏题、仿写题、成语题、病句题等各模块试题归类整理到本上,然后自主学习,交流思想。在这一积累过程中,学生首先可以了解到初高中试题类型的差别。其次,在整理的过程中,学生会在知识上、方法上、情感上有很多收获。比如,学生在整理2012年辽宁省高考语文试卷中的仿写题时,例句为“爱心是昏暗夜空中的歌谣,使孤独者感到了慰藉;爱心是茫茫沙漠中的绿洲,使跋涉者感到了希望。”用双色笔写下了这样的话:“爱是人间最美的情感,他总能创造出奇迹。”学生不仅在仿写中发现了方法,更重要的是其真、善、美也再次被唤醒。在整理病句题时,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将病句类型归类整理,有的将病句类型制成树型,有的画成图表,学生不仅进一步学习了初中所欠缺的语法知识,而且也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第二,选择适宜的课外读物拓展阅读。增加学生课外阅读量,除了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外,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感受力和自主研读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寒暑假给学生推荐名著,由学生自读名著,然后写读书心得,最后在开学读书交流会上讨论交流。在高一的第一个寒假,因为刚刚学过必修一的现代诗歌,所以我给出的课外必读书目为《泰戈尔诗选》和《普希金诗选》,选读书目为自选一本喜欢的诗人的诗集,要求写读书心得,并自创一首诗歌,开学初的读书交流会非常热烈,学生拿出自己写的诗来参加诗歌朗诵会。通过拓展阅读和参与活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逐渐浓厚,高中语文学习的陌生感逐渐消除。通过迁移学习,学生也拓展了自己的视野,为接下来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高中语文教学应早点确定方向,不断为之努力奋斗,最终定会收获成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魏书生.魏书生与民主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韩军.韩军与新语文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于漪.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高一语文教学范文4

【关键词】高一语文;学习兴趣;课堂教学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便是对课堂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重要性的诠释。而针对于高中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如上述所言,通过对语文学科知识魅力的挖掘和展示,进而诱导学生发现语文知识的“美”,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动机,笔者深以为然。关于语文知识的魅力内涵,笔者分别作了意境美、语言美、内涵美三种界定,并以此为契合点,对在课堂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进行以下总结:

1.通过诗词意境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关于“意境美”一项,当首先以我国独有的古诗词体裁为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在我国,无论文化水平的高低与否,大多数都能顺口吟出一首唐诗宋词以表情达意。这也皆是因为古诗词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意境美”,让人一读便能被深深吸引,一深入研究,便会无法自拔。例如:以我国伟大领袖的《沁园春•长沙》一词的教学为例。其中,词的上阙在写景方面独树一帜,意境旷达。对此,为了让学生们能够真切体会其所表现的意境,笔者首先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分别为学生们展示了诸如“独立寒秋”、“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视频以及相应画面,从视觉层面对词中的“问苍茫大地”之意境做出了引导。学生们在这一激发下,便初步掌握“意境”的契合点。之后,对于下阙的描写,笔者鼓励学生们依其语言所述,尝试自主结合对革命生涯的了解进行相应的对照,探究其意境所在。如:“忆往昔峥嵘岁月”、“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学生们便相应的将主席学生时代的事迹进行穿插对比,如此,学生们便被导入了一个“谁主沉浮”的境界当中,深刻感悟到了词的旷达意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诗词的学习兴趣。

2.利用文本语言美,启发学生应用兴趣

语言美是文学文本的基本要素之一,只有语言的组成具备足够的美感,文本的整体才具有优秀的可读性,吸引读者进行阅读、分析等的行为。有鉴于此,在课堂中我们亦可以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们通过对文本语言的剖析、对比等学习方式,去发现和认识语言的美之所在,从而启发学生由此爱上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为兴趣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以《荷塘月色》一文的教学为例。笔者在教学中首先通过引导学生对文中的写景部分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进而以此对学生进行启发。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的泄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这一句。此段内容作者为了表达叶子和花的美好画面,借助于对月光以及多种比喻的描写作为陪衬,侧面进行了表达,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形象的月夜荷塘。对此,笔者指导学生尝试将“月光”这一主题在此段中的有关描写祛除,体验单纯利用文字平铺直述描摹这一画面的写作语言。譬如,笔者将这一句改为:“月亮升起来了,照着每一片叶子和花。……此时的叶子和花显得十分干净洁白;看上去十分朦胧”。由此,让学生们在直观的对比下认识到文本的语言美对表达的重要性,进而达到启发学生学习并应用语文知识的兴趣。

3.挖掘语文内涵美,拓宽学生语文视野

所谓内涵美,即文学文本中所蕴含的创作者个人的思想情感,价值取向等内在的意蕴,包含着作者想要通过文本表达的一切所在。针对于这一点的教学,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优势在于,能够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作者的表达意向,进而体会到语文知识对于思想表达的重要性所在。例如:在教学《小狗包弟》一文的相关内容时,笔者便通过这一方法在课堂中展开了教学。如:在挖掘出本文出自作者对“”那段特殊历史的反思后,及时向学生们引出文中主角“包弟”所具有的折射作用。即那个时代的特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扭曲,人性的变异以及一切美好事物因之被摧残、泯灭殆尽……深刻表达了作者对彼时人们无法成其为人,无法有效把握自己命运的反思和无奈。通过此,学生们在对背景了解的基础上,对文本思考的视野和方向也得到了大大的拓展,为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奠定坚实的基础。总之,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只有善于把握学生实际学情,并结合学科的知识规律进行有效融合,作出灵活的调整,如此,才能为学生们创设出一个舒适而高效的学习平台。

参考文献:

[1]柴鹏霞.浅议如何培养学生高中语文学习兴趣[J/OL].学周刊,2019(04)

高一语文教学范文5

关键词:教研课;课堂观察;人文关环;多元;反思

长期以来,公开课都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听课者关注的焦点大多在教师这个主角身上。前不久义乌市级公开课启用了课堂观测的方法,笔者有幸分到了“学生状态”这一观测点(其它观察点研究对象均是教师的表现)。第一次抛开“主角光环”专门去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观察、记录、反思,这两节课让我感慨万千。

一、学生状态:基于核心素养的人文关怀

义乌市语文教研员吴云芳老师可谓用心良苦,一开学就组织了高一语文“同课再构”教研活动,活动的主题是“语言建构与思维发展”。这是一场新课标的预热与普及活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于2019年在浙江省正式推行,适应这一形势最好的方式就是主动出击。主题研讨重在围绕主题,有的放矢地解“惑”。这个“惑”不是学生的知识之惑,而是教师在新旧课程标准交替之际其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调整过程中的诸多困惑。课堂观察是新形势下科学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这种方法曾被广泛运用于医学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其实质是拆解与合成的艺术。几个小组从几个维度同时观察课堂,就好比是戴上放大镜去看一块美玉,在放大美丽的同时,也让瑕疵无处逃遁。后期的数据汇总与综合分析则是合成的艺术,教师通过合成可以填补研究的漏洞,以期在下次设计活动时有所改进。语文课程是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2017年版的新课标最大的亮点是在立德树人的前提下提出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项基本阐述的旨归都是人文关怀。鉴于此,新课程的推行也将是人文关怀理念深入课堂、深入人心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教研课特意开辟学生视角的观测与汇报是基于学生素养提升的人文关怀。

二、数据观测:基于学生发展的多元评价

通过观测对学生学习状态进行动态评价,这是一个全新的理念。接到观测任务后,笔者就思考如何全面客观地观察学生状态这个问题。很显然,在新课标视野中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不仅仅包括学生的学习状态,也应包括其他方面。因此,为了观测的方便和剖析的合理,笔者提前编制观察表,力求多元合理。观测数据整理如下文课堂观察表所示。1.学生的情绪状态是课堂中学生兴趣度、积极性、迎合率的综合体现。情绪状态是学生精神面貌的基础,也是课堂教学氛围的基础。遗憾的是,这两节课学生情绪状态并不理想,但这又是值得欣慰的,因为我们观测到的是原生态的学生状态,没有像其他公开课中有师生作秀的现象。2.学生的参与状态和学习状态都很优秀,展现了省重点中学学生的良好素养和优良的学风、校风。3.学生思维发展是本次课堂观测的主题探究单列项,需重点研判。思维发展是学生潜能的体现,是其思辨力、探究力和质疑力的综合呈现。通过观测统计不难发现:学生主动质疑的意识不够,但对教师提出的思辨性问题有浓厚的兴趣。这使我明白了高中语文课堂“活跃”的核心应是思维活跃,任何不能激发思维活跃的活动都是演艺秀。这就是所谓的“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高中语文教学课堂观测就是科学地“看门道”。4.关于学科素养。学生回答问题表达严密,逻辑清晰,高一新生就已经具备较高的学科素养了。对于与同学、老师有争议问题的据理力争也体现了学生敢于质疑和善于创新的潜质,令观测者倍感欣慰。

三、剖析反思:基于时代需要的职业突围

当今时代的发展对各行各业来说都是空前的机遇和挑战。在崇尚实干和创新的今天,高中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经历一个阵痛与质变,尤其是中年及以上教师,直接面临着职业突围的现实。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洗脑”(教育理念更新),还要“洗手”(教学实践的与时俱进)。1.树立一个理念:状态在学生,根源在教师。“状态”固然是学生的状态,可是“学生状态”的根源还是教师。除了课程内容、学生的性格特质等因素外,语文教师要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思考如何启发、引导、感染、牵引学生,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教师哪些理念和行为不利于学生语文学习状态的提升呢?一种是灌输式。不顾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教师课堂灌输的结果就是学生不买账,教学效果也很差,这是与新课程标准背道而驰的传统教育方式。另一种是碎片化,即过度解读。没有逻辑思维,按照应试思维肢解课文,美其名曰精读细读,实则是支离破碎,一地鸡毛。高中语文教学不排除细节研读,但细节研读是整体关照下的重点突破与深入,并不是没有梯度的碎片阅读。碎片解读没有深度和逻辑,过度咀嚼,会让学生陷入“学而不思”的危险境地。2.巧用两个支力点:善于激趣,推波助澜。一是善于激趣。课前要预设激趣点。笔者以前在教授这一课时,针对贝尔曼“老是迎风流泪”曾预设过这样的激趣点:他是眼睛有问题吗,如果不是又是为什么呢?最后我套用艾青的诗作结“为什么他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他对楼上的两位美女爱得深沉!”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课堂的氛围也活跃起来了。课中捕捉兴趣点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奚娟娟老师的课堂,前半部分都是男同学在抢答,女同学要么沉默不语,要么微笑附和。而当老师抛出“为什么画叶子是贝尔曼而不是苏艾”这个问题时,女生就有人作答了,而且是接二连三的女生主动作答,且水平都很高,效果也很好,直接把课堂推向一个小高潮。可见,兴趣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是多么重要。二是推波助澜。所谓的推波助澜就是教学收放艺术。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拘谨,敢收不敢放,总是把学生往预设的轨道上拉。殊不知适度的“放”会使课堂更显大气。学生讲得好,继续放,可以使课堂教学无形中达到高潮。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放开则可以让学生见识谬误,体现一种归谬思维。楼敏燕老师的一个教学环节设计就是典型的推波助澜。在介绍完小说的情节和欧•亨利式结尾后,她提出了一个富有创意的问题:“意料之内的曲线该怎么画?为什么这样画?”这时学生的探究欲望马上被勾起,他们争先恐后地登台画图并解说。这堂课一开始就非常活跃,得益于这个独到教学环节的设计。叶圣陶的教育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重提,那就是“在需要的时候说恰当的话”,这也启示我们语文教师要把握时机,推波助澜,巧妙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修炼三项素养:语言的张力,思维的活力,个性的魅力。学生的核心素养必须由教师的专业素养来涵养,这才是真正的教学相长。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贯彻推行新课标的大背景下,普通高中语文教师的下列核心素养不可或缺。一是语言的张力。就像义乌一中的伏锐老师一样,他的说书绝活在教学中往往能轻松打开局面。作为语言学方向的研究生,楼敏燕老师的语言也是具有张力的,这样会在无形中增强课堂的吸引力。二是思维的活力。新课标很重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教师思维应完成三个转变:重预设到重生成、重共性到重个性、重标准到重创造。楼敏燕老师布置的作业——对欧•亨利小说《女巫的面包》结尾的批判,是一个极具思维活力的思考题,能够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三是个性的魅力。语文教师要感性得可爱,又要理性得可敬。感性就是与青春同步、与人情同声、与时代同歌,这样可以让语文教师有温度。理性的教师长于分析,纵横捭阖,见微知著,这是一个语文教师应有的风度。上述两位教师一个是更具温度的,一个是更具风度的,都是很有潜质的年轻教师。

参考文献:

[1]张正耀.语文究竟怎么教[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钱理群.解读语文[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

[3]陈建新.论述类文章精选精评[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6.

高一语文教学范文6

一、教学设计充分体现自主理念

自主合作教学模式最核心的理念是自主,是由过去教师的教转向现在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参与、有效驾驭整个学习活动。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重视自主理念的贯穿与渗透,教学流程设计上体现自主合作模式,让学生成为整个学习活动的主角。有了这样的设计作为基础,从根本上凸显了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学生能获得更为广阔的空间,在学习活动中也能全身心投入,有了发挥的平台,有了引领的线索,整个学习活动才能向着更加高效的方向发展。

二、搭建小组平台集聚学生智慧

首先,高中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而且相互研究讨论的愿望也更加迫切。教师可乘势引导,将学生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个合作小组,以此为基础让学生学会合作研究,发挥集体的力量解决学习难点。笔者在小组设置中按照每组6人的标准进行了安排,可以按照学生的班级座次,将相邻的前后排组成学习小组,最好是在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每个小组都体现好中差相结合的特点,既有优秀生在里面发挥启发引导和领路人的作用,同时也将中等生和学困生均衡安排到每一个小组中。小组的有效搭建让学生形成一个个扁平化的学习集体,这些学习集体既可以集聚学生智慧,又可以形成相互竞争的动力,一举两得。其次,在小组平台搭建完成之后,教师要重视对牵头学生的培训。教师在课堂上开展启发引导之后,接下来的引导借助于小组的力量,在牵头学生的带领下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从而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在小组牵头学生的培训中要重视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学会如何有效承接教师提出的学习思考题,组织本小组的成员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从而达到集中智慧突破难点的目的。

三、设计思考提纲引领学生深入学习

在高中语文自主合作教学模式中,学生的思维线索至关重要。整个教学活动既然要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那就需要一条自始至终引领学生学习探究的线索,以保证整个学习活动不偏离方向,不背离重点与难点。教师要将教学目标要求罗列出来,设计出一组思考题作为引导学生学习研究的线索,这对整个自主合作模式的运用具有基础性作用。思考题应全面性与重点突出相结合,循序渐进性与内在联系相结合,每组思考题控制在6~8题,数量适中,保证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基本完成,同时也体现了难点。在语文思考提纲的设计上还要注重内在的关联性,前后连贯,逐层深入,保证学生的思维能够沿着既定的方向进行。

四、鼓励相互交流实现博采众长

自主合作模式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运用,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学生的思维充分活跃起来,在交流活动中博采众长、百家争鸣。教师应注重收放结合,既充分放手让学生分小组对照思考提纲进行讨论研究,大胆地说,大胆地讲,讲出自己的观点,对他人的学习成果进行点评等等,同时也重视小组间讨论交流,在更大范围内营造竞争的氛围,集聚大家的智慧,以实现深入理解。实践表明:小组内进行学习交流时,学生之间没有压迫感,不但相互督促、相互竞争,更重要的是打破了独立思考时思维的局限性,学生集思广益,充分发挥了每位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进行自主互动的基础上,教师一方面利用分散巡视的机会,对各个小组遇到的难点进行思维方式的点拨,帮助学生提高学习领悟效果;另一方面注重启发引导,鼓励学生针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辩论辨析,摆事实找证据,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而且营造了民主包容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受到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使语文课堂更加生动活泼。

五、当堂检测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与课后检测相比,当堂检测能够较好地体现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估反馈,也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成效的及时评价。每节课教师都要留有一定的时间用于当堂检测,检测的内容有时通过作业纸的方式体现出来,有时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示,题目的设计尽量摆脱陈旧、呆板、单调的模式,数量不多但较为精炼,涵盖本节课教学涉及到的知识要点和难点。这样的检查既是对学生学习成效的检查,也可以用来评估教师教学成效。开展当堂检测之后,教师要在课后及时进行批改,及时反馈给学生,让学生明白自己在学习活动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哪些知识点掌握不牢,哪些方面还有问题,等等,在下一步的自主合作学习中交流一下这些错题,通过错题集和错题讨论的方式达到巩固记忆、消化吸收的目标。

六、结语

综上所述,自主合作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广泛的运用前景。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与组织过程中要强化这一模式的探究,更好地服务于语文教学,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作者:杨倩玲 单位: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

第二篇:高中语文课堂学案设计思路

一、高中语文课堂学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案教学可能会增加学生的负担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学案教学,要求学生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预习,学生要花更多课余时间自己学习本来要由老师讲授的内容。这样,每天都要用额外的时间来填语文学案,如果增加查资料的时间,学生每天学习语文的时间会更多,自然就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负担,而且花费这么多时间也没有对语文学习的质量有太多提高。学案教学刚开始学生还会有新鲜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抵触、反感,学案开始抄袭,也不会认真去预习,这样一来,语文学案教学的效果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学案教学可能会增加老师的负担

学案教学不仅会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更会加重老师教学的负担。高中语文老师教学任务本来就重,每天备课、讲课、批改作业,工作量非常大,如果实施学案教学,老师还要每天抽出时间做学案,要预设学生在预习、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根据各种资料、各种解读设计学案,据统计,老师要做一份自己满意的学案至少要用四个小时,而且每一份学案都要经过与教学组其他老师的讨论、探究,再加上排版、设计、打印、分发,老师每天制作学案的时间不少于七个小时,这些工作量远远高于老师原本就很多的工作量,长此以往,老师将会不堪重负,承受不住学案教学带来的重担。

(三)学案教学可能会抑制老师的教学个性

每个语文老师的教学都有自己的一套风格、方法,每个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也不尽相同,所以,一份好的语文学案应该是老师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并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编写的。而现在有很多老师为了节省时间,直接从网上下载学案,或者直接引用教学组集体编写的教学学案,无论是从网上下载,还是采用教研组的教学学案,都不能体现老师教学的个性,不带有老师自己创新研究的成分,而且这些学案不是针对本班级学生的情况编写的,对学生学习语文的质量肯定有所影响。

(四)学案教学可能会使课堂变得沉闷

很多老师对于语文学案教学的理解不足,学案教学应该是高效促进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催化剂,但是很多老师在设计学案时更多的是注重对学生知识点的考察,而很少设计能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讨论的研究型问题。而且在课堂上一味地对学案进行讲评,整堂课不进行任何的讨论,课堂枯燥乏味,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听课的兴趣,更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二、高中语文有效课堂中的学案设计思路

(一)高中语文的学案设计要“活”

高中语文有效课堂中学案设计的“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案的设计形式要“活”,一是学案的设计问题要“活”。首先老师在设计高中语文学案时,不能一味地盲目跟风,学案设计有一些固定的规律和模板,但是老师不能完全根据这些模板,更不能完全参照教材上的内容,而应该以这些模板为基础,创新学案设计的形式,切实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根据实际授课情况,进行学案设计。比如说,老师需要教授理论知识较多的课程,可以采取纸质的学案进行辅助教学,而遇到需要播放较多视频和图片的课程,就可以采取多媒体学案进行授课,例如高一课本中的《再别康桥》,老师就不用做太多的纸质学案,可以将重点放在教学生如何更好地朗读,或者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标准的朗读,这样就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二)学案设计的问题要“活”

其次,老师学案设计的问题要“活”,高中语文学案中的问题设计对于学案教学有着无可替代的意义。所以,老师在设计学案问题时,一定要注意问题的质量。老师应该博览群书,提升自我素养,并且读透课文,利用多方面的书籍并结合自己的见解进行问题设计,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学案设计。比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细读课文,每个人提出两三个问题,然后老师根据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进行总结、分析、探究,进行学案问题的设计。

(三)高中语文的学案运用要“活”

学案教学作为新课标教学模式下的一种创新教学方式,它并不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必需的手段,所以老师要懂得何时何处用学案,不需要学案教学时要果断地舍弃,没有必要在每节课都使用学案教学,因为有的课程中需要学案教学,而有的课程可能用其他教学模式更好,这时就需要老师懂得取舍,敢于放弃。就像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该“拿来”的,就要敢于“拿来”为我使用,并用出效果,不需要的就要敢于舍弃,千万不要沦为学案教学的奴隶。

三、结束语

总之,学案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良好催化剂,但是,教师要有效的利用这一催化剂,避免它产生负作用。老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有效的编写学案,并且尽量发挥学案教学的积极作用,而学生要积极配合老师进行学案教学,这样高中语文有效课堂的学案设计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作者:李艳 单位:云南省富源县胜境中学

第三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探析

一、灵活设计目标,体现教学明确性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线索和灵魂,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行为,以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课堂教学成效,教学目标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目标设计要体现“三维性”,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在具体操作时,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度挖掘,对学生学习实际进行细致考查,这样才能设计出适合度更高的教学目标。灵活设计教学目标,意在提升目标设计的精炼性,一堂课时间有限,其容量也有限,不能贪大求全,三维目标也未必都要涉及,这对提升教学有效性有重要意义。如在学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设计这样一组教学目标:①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②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③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很显然,这组教学目标的重点是学习散文的特点和情景交融的写法,提升思想情操属于情感目标。教师没有设计太多知识内容目标,也没有对语文能力方面做过多涉及,这表明课堂教学的集中和统一。实际教学效果是显著的。这表明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是实用的、明确的。

二、合理选择内容,体现教学针对性

课堂教学虽然有比较固定的教材,但内容选择依然是不容忽视的问题。语文教学有单元主题,每一篇课文也有学习重点,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优化,选择适合角度切入,针对学生实际需要展开教学。这种“选点式”教学体现的是教学的针对性。一篇课文包含众多内容,教学不能套用固定模式,对教材内容处理也不能面面俱到,要抓侧重点,从一个角度形成突破,让学生学会对文本展开“定点式”解读。如在学习《我与地坛》这篇课文时,教师让学生速读课文,厘清文章思路,重点学习第二部分,从课文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产生的影响。教师没有遵循一般讲读课授课模式,对教材展开预习、导入、整体感知、逐段分析等常规性教学,而是直奔文本第二部分,从景物描写入手,联系作者情感发展脉络,形成教学突破。其教学针对性非常强,给学生带来的情感触动也很大,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都简化了,学生获得的教学感知却得到加强,这样的课堂自然是高效的。

三、科学运用教法,体现教学互动性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唯恐学生听不懂,讲得细致入微,结果是适得其反,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现代课堂教学中的“满堂问”,看似热烈,其实也将问题复杂化了,学生和教师都为问题所累,课堂疲态尽显。因此,教师在选择教法时,需要根据课堂教学进程进行适时调整和设计,不需要教师讲的坚决不讲,需要学生完成的,教师绝不越俎代庖。要科学设计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模式,让合作、探究、和谐、高效伴随课堂教学始终,这样的教法设计才是成功的。在学习《最后的常春藤叶》时,教师先让学生初读课文,然后提出研究问题: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请说明原因。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很快给出价值很高的思考问题。如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藤叶是他的杰作?对于这个情节,能够从前文中找到伏笔吗?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是小说重点情节,为什么作者却没有展示出来呢?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呢?教师整合相关问题让学生展开思考。从这些题目设计上来,学生思维非常有条理,对问题的挖掘很到位,这个提出问题的过程,其实是非常好的学习过程。

四、多元设置训练,体现教学实效性

课堂训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为巩固教学成果,教师在对教情学情进行深度挖掘之后,设计梯度明显的课堂训练任务,让不同群体学生都能够获得训练的机会。课堂训练设计的关键点在于体现个体差异性。教师要正视这种现象的现实存在,设计梯度课堂训练内容,给不同学力学生量身定做训练任务,学生接受自然,完成坦然,对提升学生自信心有重要帮助。如在学习《一个人的遭遇》时,设计一组课堂训练任务:①简答:本文采取的是第一人称的写法,这种写法有什么特点?在情节安排上有什么独到之处?联系人物命运说说文本表现的主旨是什么?②论述题: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是灾难,我们应该如何反思战争的危害呢?虽然课堂训练设计内容只有问答题和论述题,但其训练力度并不小,学生不仅要掌握文本主旨、写法特点,还要对战争进行深刻反思,其心路历程是丰富的。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备不好课不上课也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应从不同视角出发,对教材展开探研,确立教学立足点和切入点,对教学内容和教法进行科学筛选运用,对课堂教学训练进行多元设计,提升课堂教学发展维度,促生学生学习成长空间。

作者:李秋菊 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三厂中学

第四篇:高中语文课堂电子白板应用

一、电子白板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新课标中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提高课堂效率,丰富学生的视野,新的科技手段在课堂中的应用必不可少,多媒体教学是当前教学的常用手段,而电子白板的出现丰富了多媒体教学的内涵,将传统的计算机+投影仪的多媒体手段与黑板相结合,打造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可实现交互功能的先进课堂教学工具。利用电子白板,对学生而言学习更轻松,对教师而言,讲课更便捷。高中语文的主要教学内容是阅读、语言表达与写作,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有很多需要板书的内容,学生也需要记录大量的知识点,以普通黑板教学为例,教师越想带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内容,越耗费时间,使得课堂不多的时间都浪费在教师板书、切换投影、学生记笔记上,加上板书的过程非常死板,学生兴趣较低,如果采用电子白板,那么将可以利用电子笔进行随意书写、标注以及任意擦除,操作简单,教师摆脱了粉笔末的侵害,还为学生带来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能够帮助高中语文教师实现新课标的要求,让教学更加形象生动。

二、电子白板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方案

高中语文内容教学有一定难度,利用电子白板能够让学生接受和理解起来更为容易。在教学中,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来进行教学设计,电子白板作为一种教学方式,不能喧宾夺主,但却可以在教学的各个方面发挥大的帮助作用。

1.针对文言文教学,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高中语文中,文言文是非常重要的知识内容,在每一册中都会有一个专门的文言文单元,高中阶段的文言文在难度、长度以及思想的高度上都比初中阶段学习的文言文不止高了一个档次,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全面教授文言文作品的作者、出处、字词含义、语句章法、思想内容,通常一篇文言文的知识点很难在短时间内教授完,教师需要整理大量的资料内容,学生也需要记录教师提供的知识点的分析,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都比较辛苦,但如果利用电子白板教学,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相关的资料,以电子课件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大大节省了板书的时间,另外,如果需要板书,学生也不必拿出时间来专门记录详细的笔记,教师的板书都可以直接输出成清晰图片打印出来,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料。

2.针对阅读理解,展现更为丰富的资料

阅读理解是语文教学及考试的主要内容,很多教师在阅读理解教学方面难以把握教学的深度,如果只是干巴巴地讲解书本上的内容,学生兴趣也不会很大。但电子白板可以轻松地在黑板和计算机投影之间进行转换,比如在讲解高一语文《再别康桥》时,为了让学生能够体会徐志摩诗中的意境,教师可以借助电子白板来展示康桥的优美风景,让学生直观地看到诗人当时的所见,从而理解诗人的所感。

3.针对作文教学,给学生带来更为直观的感受

对于高中生而言,语文作文的要求有明显提高,学生不仅需要通顺连贯地表达出符合主题的内容、对每种作文格式都能熟练应用,还需要有一定的文学高度和思想高度,为了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电子白板的教学应用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电子白板在讲作文谋篇布局时可以轻松画出作文的思路图,并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想象思维。

4.解析教学重难点,更加清晰明了

结合高考,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可以利用电子白板来做出区分,不同的颜色、标注、突出显示等等,都能够让学生产生直观的印象,并了解高中语文知识该重点掌握哪些内容,这比教师平常一次次地强调要明显地多,加上电子白板本身能够吸引注意力的优势,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思路能够更加清晰明了。

三、结语

综上所述,电子白板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能够起到比传统的黑板、白板以及计算机多媒体更有效的作用,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化,学生理解起来更简单。加上电子白板能够充分利用电子资源,将课堂变得更为丰富,可以进一步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效率。

作者:秦音 单位:吉林省公主岭市第一中学

第五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提高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性的途径

1.改变语文课堂的教学方法。

要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改变语文课堂的教学方法是最根本的一种方法。而要改变语文课堂的教学方法首先要了解初高中语文的不同性和相关的联系,能做好初中高中语文衔接的性是一个极为关键的方向。初中语文较高中语文文学色彩上较为清浅,可以说初中是语文基础只是的一个全面积累而高中是语文运用的全面实施。所以教学方面老师们应更加注重学生们的语文运用能力,在课堂上制定较为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们学会独立的思考,让学生们积极主动的去说出自己的看法。高中的语文教学课堂上要形成一种“以老师问为辅,学生答为主”的模式。

2.课堂教学以开发学生思维为目的。

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要实行以开发学生思维为目的的教学,在这种有目的有方向的教学方法下,无论是对老师的教学方法还是学生的吸收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老师们应多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无论是古代文言还是现代文学,更不必说作文教学,都要进行全面的思维引导,促使学生形成学习该模块知识的特有思维方式。这就要求作为老师,自己的知识面首先要广,然后才能将自己的知识有效的灌输到学生们的头脑中,并使之具有思维特质。作为学生,自身不仅要多练习多运用。,更应该独立思考、善于钻研;不仅应在课堂上积极响应老师的提问、做好笔记,更应该在课下及时预习、复习和梳理,只有如此,才能促使自身语文学习思维的形成与提升。也只有师生双方全面的准备,才能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有效性。

3.针对不同年级教学内天设计针对性教学。

高中三年,每一阶段都有其特殊性。要提高高中整个阶段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从不同的阶段出发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另外高中各阶段对学生们语文水平的要求不同,学生们的学习重点不同,思维也不同。要针对这些不同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增加相应的课堂教学道具,从而提升课堂有效性。针对高一的学生,课堂应较为轻松活跃,老师们可以采用将课本还原显示的方法,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们的理解能力。例如,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课本剧表演;可以让学生们分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将学生放入故事中,设想“假我是故事中的某某我会怎么做”等等。此外,老师们还应对学生们语言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加强训练。毕竟语文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是一个重在语用的过程,必须从高一开始积累准备,这样才能为高中三年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高二的学生思想有了一定的认识,对语文的学习上有了自己独立的方法,在自助学习上也有了一定的积极性。所以针对高二的学生课堂的教学应转变为“引导为辅,练习为主”的模式。课堂教学不应太松也不宜太严厉。老师们要给学生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独自练习,而此时老师们的首要任务就是针对学生们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文本解读中对人物的分析不够到位,进行及时有效的讲解。此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将有一个很大的改变,学生们的理解能力的提升会是这种改变的一个根本原因。所以此时教学课堂上,老师们要放下身段去鼓励学生们,去帮助学生们。高三是学生们压力最大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学生们心理上压力增大,学业上负担增重。这个阶段要提高课堂上的教学有效性已经不单是从学习方面下手还要考虑到学生们的心理需求。首先要引导学生们心态的良好性让学生能放松情绪的去学习。另外课堂上的主要教学重点也应放到应对高考,分分突破上面来。老师们要进行高考语文得分点的详细分析,从各个考点出发,分析此考点的问题设置,答题技巧,总结学生平时容易出错的地方并及时给学生讲述易错点,将学生们积累的知识得到全面的释放。老师尤其要关注高考知识点的变化,例如2015年福建高考语文的默写篇目比去年增加了5篇,语文老师要督促学生背诵默写这新增的篇目,并要求学生规范书写,而文学名著阅读变化也不小,文学名著书目、考点、题型、分数减少,语言文字运用分数增加。特别是即将结束自2004年以来的福建省高考语文自主命题,回归全国卷,这些变化都是老师需要重点讲解、提前准备对策的地方。此时的课堂可能较为凝重,同学们都在为高考努力,但这种严肃的氛围丝毫不会影响学生们的学习有效性,反而有时候会激发学生们的潜力,所以此刻,老师们要更加注重去发掘学生们的潜力。

二、结束语

高一语文教学范文7

【内容摘要】

与普通中学的学生不同,职业中学生学习的重点在职业上,他们需要学习并掌握一些职业技能。对职业中学生而言,职业技能的提升是必要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因此,基础的文化教育在职业中学的教学中也占有一席之地,而语文就是这些基础文化学科中的一种。本文主要结合当前职业中学情境教学的状况,对语文情境教学进行相应的分析与解读,对情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给予相应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

情境教学;职业中学;问题解读;方法策略

情境教学法是由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实施,设计一个具有目的性的教学情境,通过这一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学习,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让他们更容易理解语文教材,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学习能力。对教师来说,教学的难点已经由提高教学效率转化为构建有效的教学情境,如果不能够构建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学生就无法身临其境,无法感受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学习效率自然也无法提升。作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我们应该采取措施解决这一问题,从而发挥情境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最大作用。

一、运用巧妙的课堂导语构建语文教学情境

笔者觉得每一节课都可以划分为三段,第一段是学生的思维稳定时期,因为他们才刚刚开始上课,所以他们的思维还没有进入最好的学习状态,学生可能还在思考上一堂课教师讲述的内容,也可能在回忆课间发生的事情,在这一段时间内,他们需要稳定自己的思维,引导自己进入学习的状态。第二段就是认真学习的阶段,学生经过一定时间的缓冲之后,他们的思维已经稳定下来,所以他们开始认真地听教师上课,在这段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效率是最高的。第三段则是思维松懈时期,学生在认真学习之后,他们的思维开始松懈,学生开始等待下课,在这段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状态开始急速下滑,会经常出现上课走神的情况。在语文课堂上只有两种人,一是学生自身,第二则是我们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引者,教师需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在课堂上运用积极的课堂导语,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让他们将注意力重新集中在课堂上,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始终处于一个认真学习的状态,学生的学习效率才能够得到一个质的提升。比如说在学习《我的母亲》的时候,笔者发现学生的思想状态还没有开始集中,他们还在低声交流着,所以笔者就给学生讲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个事例,笔者告诉学生韩红《天亮了》的歌曲创作背景其实就是以2000年秋天贵州风景区缆车意外事故为背景的,在这次事故中一个年仅2岁的小孩幸免于难,小小年纪的他之所以能够幸存,就是因为他的父亲在事故发生的时候一直高举着双手,将他托于手掌之中,让他从缆车掉落事故中幸存。当笔者讲完之后,学生开始陷入深思,他们的注意力已经集中在课堂上,这时笔者再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将会变得非常轻松,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将得到一个很好地提升。

二、教师运用音乐构建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

为了提高教学情境的影响力,我们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加入背景音乐,音乐有很好的渲染氛围的作用,在电视剧以及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音乐构建氛围的例子音。音乐之所以能够发挥巨大的能量,主要是因为音乐可以传递作者的思想感情,它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音乐比文字、语言更容易构建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只要教师采用适当的背景音乐,那么必定可以构建一个好的教学情境。比如说在学习《雷雨》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章中各个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每个人心中复杂的情感,笔者播放了话剧雷雨中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在这样一个夜晚每一个人内心复杂的情感,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实践证明,音乐构建氛围是一个科学的举措,学生可以更加快速地进入学习的状态,他们在听着音乐的同时能够很好地理解了周萍、鲁妈、周老爷相互之间的关系,整篇文章各个人物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复杂,如果学生不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地梳理每一个人物之间的关系,他们就很难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

三、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受文章的情感

俗话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当学生朗读课文的次数多了,文章所蕴含的情感自然也就显露出来。因此,笔者觉得教师让学生多次朗读课文也是一个构建情境的方法。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占据了课堂的主体地位,他们包揽了所有的学习任务,而学生只需要坐着听讲,这种教学方法对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不利的。随着新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得到了提升,教师也应该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多次朗读课文,从而构建一个好的学习情境。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当周围所有的同学都在认真读书的时候,那么处在中心的学生也会不由自主的参与其中,成为一名认真学习的学生。

四、结语

综上所述,情境教学是提升教师教学效率的重要方法之一,作为优秀的语文教师,我们应当发挥它在语文教学中的最大作用,笔者觉得教师可以通过运用课堂导语构建教学情境、运用音乐构建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反复朗读构建情境等方式提高情境教学的效率,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中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

作者:杨国栋 单位:甘肃省会宁县郭城农业中学

【参考文献】

[1]姚荣平.新课改下中学语文情境教学探究[M].青年日报,2014.

[2]孔祥武.关于职业中学语文学习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M].教育报,2014.

第二篇:中学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运用水平对策分析

【摘要】

语文课堂对于语文教师语言的运用有着极高的要求。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恰当的运用精准、激情、幽默与艺术化的语言来进行课堂教学,对于提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教学的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运用

语言是知识传播的手段和媒介。课堂教学不仅要求语言清晰明了、准确到位,而且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智力发育特点。中学语文教师高水平的语言运用,能够在教学中激起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提高中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因此,本文主要探讨通过语言运用的技巧来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精准的语言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精准的语言表述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提高时间利用率,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接受量,提升课堂的有效性。精准的语言要求教师语言运用中的精炼、准确。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语言的精炼首先要具备坚实的语言功底和深厚知识储备,这是教师精炼语言的前提和基础。坚实的语言功底和深厚知识储备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一个语文教师通过长期不间断的学习和积累,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积累和储备才能够对所讲授的知识有一个更为深入的认知。但是,精炼的教学语言的运用并不是越简练约好。其前提是建立在中学生的理解能力所能够接受的前提和基础之上,尤其是对于那些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确保其能够对教学内容能够理解和接受。语言运用的准确性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基本知识的准确性,即具备标准的普通话,发音要标准,杜绝方言在课堂上的使用,对于各种语言的变换,例如多音字、音近字、同音字等都要熟练的运用,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参考标准;另一方面要做到讲授内容理解上的准确,即教师在上课前要对本节课将要将受到内容有一个充足的准备,做好备课,在讲课的过程中通过最准确的语言将所要讲授的内容有条理、有逻辑、简单清晰的传达给学生。

二、激情的语言提升课堂的吸引力

教师激情语言能够激发学生内心的学习热情,满足当前中学生成长的阶段特征,提升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中学生正处于一个活泼好动的成长阶段,其课堂注意力一般而言只有十几分钟,一旦教师语言表达平淡无奇则会使其对课堂迅速失去兴趣。所以,中学语文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语言的运用要能够根据所讲授的内容做到,充满激情、协调和谐、抑揭顿挫、语速能够根据内容的变化而调整。以白居易的《卖炭翁》为例,作者生动的描述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其中那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将老百姓的心声与无奈表现的淋漓尽致。可谓“声声血,字字泪”。教师讲述中语言表达的语调、语速及情感要能够符合文章作者渲染的氛围,引导学生去体会和感受其中的意境。这样学生的的认识才会更为深刻,才能够有利于文章的理解和学习。

三、幽默的语言增进课堂的趣味性

幽默的语言运用能够增加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中学生更容易接受和记忆所学习的内容。在学校的教学实践中,没有任何一个学生会喜欢古板单调的教学方式和不苟言笑的教师,幽默风趣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学生的记忆,一个简简单单的幽默的词语可能就深深的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在今后的学习中信手拈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联系生活、顺口溜或歇后语、夸张的表演以及故意设置陷阱,先扬后抑等方法来增强课堂教学语言的幽默性,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幽默风趣的语言运用的背后存在着一定的教学隐患。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要有一个度作为把持的方向,在教学中仍然要以学习知识为主,不要舍本逐末,将精力放到幽默的创作中去而忽视了教学;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诙谐的教学风格自然受到大家的喜爱,但是不要只仅仅记住了幽默的语言而忘记了教师在幽默的背后所传达的知识。

四、艺术的语言增加课堂的美感

艺术性的语言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美感,这也是语文教学所独有的一种魅力所在。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语言上需要发挥出对教材讲解的示范作用,将它富有意境的讲解出来,既要讲出课本终于要表达的意境和基础的知识,还要尽可能的讲感情融入到教学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够通过课堂语言的应用,对学生产生一种再教育,通过课本所传达的知识更进一步的结合现实的思考,对学生进行启迪,陶冶学生的情操,在学生思走向成熟的阶段起到良好的最用。初中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是生动形象的并且结合教师丰富的想象力,将美感的语言和艺术性的表达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使语文课的教学更加生动,让学生在充满艺术气息的语言氛围中感受汉语言的博大精深。用艺术性的语言来展现文章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之美,可以给学生以无限的遐想和美的感受。但是,这种意境之美往往是一种较为抽象的美,需要信心的受众者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和美学素养。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在运用艺术性的语言讲授文章的意境之美的时候,需要考虑到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水平,能采取一种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对中学生加以引导,切不可拔苗助长。

五、总结

总之,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语言的表述、语言情感、语言风格等方面提升中学语文教师语言的运用能力,通过恰当的语言运用给中学生语文学习以正确的引导和良好的智商讲授,使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修养上都得到一次升华,更好的完成教学的目的。

作者:赵冬辉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第一零四中学

参考文献:

[1]陈洪波,龙华仙.浅议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表达艺术的三宜三忌[J].中国校外教育,2015(19).

[2]赖玉芬,罗浩珍.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如何与时俱进[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5(28).

第三篇:中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探究

摘要:

语文课程改革过程中,师生互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效率。因此,文章从转变教师角色,促进行为互动;创造教学情境,促进情感互动;创新学习方式,促进认知互动这三方面,对师生互动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中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探究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语文课程改革过程中,课堂上频频出现师生互动的生动局面。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建立了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创设了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转变了课堂教学的师生角色,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在一个有效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行为、情感、认知的互动是其三要素。笔者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进行了分析。

一、转变教师角色,促进行为互动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道德的说教者、教材的照搬者。新课程要求转变教师角色,教师应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或者多边活动,是师生共同协作的过程。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仅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彰显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促进师生间的行为互动。笔者在教授《小地主》一课时,设计了探究环节,让学习小组进行探究:①激趣导入:播放歌曲《丹顶鹤》。之后问:“同学们听的这首歌讲述的是个什么故事呢?”(讲述了一个小女孩为救丹顶鹤而陷入沼泽地的故事,歌颂的是小女孩儿爱护动物的精神。)②整体感知:用你喜欢的方式(朗读、默读等)阅读课文,用最简练的动词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提示:我______“小地主”。(我偶遇“小地主”,我照料“小地主”,我离别“小地主”。)③点拨升华:“我”对“小地主”十分关爱,“小地主”为什么最终要离开我?(“小地主”想回家与亲人团聚;人类对动物曾经的伤害,使“小地主”不再信任人类。)④拓展延伸:在当今社会中,还有许多人虐待、捕杀动物,为了使人类与动物更好地和谐相处,让我们呼吁全社会共同爱护动物吧!请同学们拿起笔写出一则关于保护动物的广告吧!(要求新颖、简练,朗朗上口)如:同在地球上,共享大自然;同在蓝天下,人鸟共家园等。通过引导激发,各组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回答问题有序、有理、有据。这样教师不仅成了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还促进了师生间有效的行为互动。

二、创设教学情境,促进情感互动

新课程教育理念强调以生为本,回归自然生活,注重个性发展和情境创设,综合利用丰富先进的教学手段,通过师生的双边或多边教学活动,营造一种和谐、宽松、平等、开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求知心理,主动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促进情感互动的关键。在教授《绞刑架下的报告》一文时,笔者剪辑了一段视频《信念———不屈的抗争》。视频讲述的是伏契克被捕入狱,经历了敌人多次毒刑拷打之后依然写下《绞刑架下的报告》这部作品的过程。课前,笔者利用4分钟时间让学生观看视频,发现学生的表情肃穆,个别学生还低下了头。于是,笔者顺势引导“伏契克在这种情形之下写下了红色经典《绞刑架下的报告》,大家想不想知道这部红色经典著作里究竟向我们报告了什么?”这时学生自觉打开课本,静静地开始阅读文本。这种情境的创设不仅拉近了学生与作者、文本的距离,学生的情感得以感染与熏陶,与作者、文本产生共鸣,还促进了师生间的情感互动。

三、创新学习方式,促进认知互动

王湛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创新学习方式。笔者曾经在备《羚羊木雕》一课时,一名学生问道:“老师,如果课文中的事真在我们生活中发生了,我该不该把木雕要回来?”笔者深受启发,为什么不把它当作一个辩题交给学生呢?学生热火朝天地辩论,从友谊到亲情,从责任到义务,从权益到法律,立意角度各异,碰撞出了思想的火花,充实了自己的经验和认识,发散自己的思维,获得理智的情感体验。创新学习方式,促进了师生之间的认知互动。

四、总结

总之,师生互动不仅是发展学生的手段,也是教学主体的生命活动过程。建立有效的师生互动,必须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以单纯的行为互动为前提,以积极的情感互动为助力,以高层次的认知互动为核心,努力突出师生互动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心灵交融、情感呼应、认知升华的平台。

作者:马雪云 单位:甘肃省临泽县第四中学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5.

[2]刘严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4):34,53.

第四篇:从标题着手激活学语文课堂教学

[摘要]

研读文本,标题的作用不容忽视。以它为抓手,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无论是教学内容的确定,还是训练过程的设计,都可以围绕标题进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重视对标题的探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

标题;目标;脉络;活动;感情;主旨

标题者,文眼也。它是打开文章内容的一把钥匙,是窥探作者心灵的一扇窗口,沟通了作者、文本和读者。它有时是线索,贯穿全文;有时是主旨,一语双关;有的言简意赅,概括全文;有的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引领学生从标题入手,可以巧妙地进入文本,理解文本,对打造高效课堂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根据标题,设问生发目标

一节课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不仅是教师应该胸有成竹的,学生也应该心中有数。因此,从标题入手,让学生生发疑问,确定课堂教学内容,是确保学生积极参与,体现主体作用的重要手段。在学习《幽径悲剧》这篇课文的时候,笔者首先问大家,面对这个题目,你会有哪些疑问?学生七嘴八舌地提出:哪里的幽径?发生了怎样的悲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悲剧?再如《都市精灵》,他们会情不自禁地设问:写了哪些都市,哪些精灵?都市和精灵应该是怎样的关系?这些问题就是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本课的教学目标。就这样,他们带着问题,带着阅读期待,主动去阅读文本,去理解作者,学习效率得以提高,质疑和创新思维能力也得到培养。

二、根据标题,理出文章脉络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把握文章思路是文本解读不可小觑的重点,也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题目就是认识文本的窗口,循题涉文,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顺藤摸瓜。有的标题例如《草》《枣核》等名词性词组大都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学生可以在课本中筛选出关于题目的信息:战士误食毒草—主席辨尝毒草—主席乐观议草;索枣核—交枣核—话枣核。有的标题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烈日和暴雨下》,根据介宾短语结构,两大部分一览分明,“在百草园”和“在三味书屋”,显然有二者比照的况味;“在烈日下”和“在暴雨下”是自然环境的更替。思路理清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也就有了章法,一切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三、根据标题,设计训练活动

语文训练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积极有效地利用标题来设计训练,并以此作为切入文本的主问题,既便于宏观把握,也适合微观深入,往往可以起到读写互促的作用。例如,在学习莫怀戚的《散步》时,笔者设计的主问题是“这是一次    的散步”。学生有的答是“有分歧的散步”,也有的答是“温馨的散步”,甚至有的说是“责任重大的散步”,等等。教学《安恩和奶牛》时,笔者在课末设计了这样的训练:请你写一段话,用奶牛的口吻来评价安恩。这些活动都是从标题出发,快捷地深入文本,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对文本的认知和理解中,可以说盘活了语文课堂。

四、根据标题,探明课文主旨

洞察作者的写作意图,是指导学生文本阅读的重点和难点。其实很多文章的标题,除了能概括课文内容,还在彰显着文章的主旨。教师要引领学生养成分析标题的良好习惯,要学会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循表入里,探明文章主旨。例如《童年的朋友》,可以从“朋友”着眼,什么样的人才可以成为朋友?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彼此关爱才能成为朋友。文中的外祖母和童年的“我”,恰恰体现了这些。“你睡吧!还早着呢,———太阳睡了一夜刚起来”,这是她对“我”的关爱。“不想睡,就不睡好了”,“你小点声说”,这些就是她和“我”之间特殊的友情。再如《智取生辰纲》中的一个“智”字,可以说高度提炼了文章中心。晁盖他们巧选天时,巧占地利,还有巧妙配合。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他们机智谋略的具体体现。杨志的“慎”,最终败给了英雄们的“智”,更可见他们智高一筹。

五、根据标题,品析作者情感

题好文一半。有的标题意味深长,耐人咀嚼,它既有一目了然的表层含义,也有丰富的深刻内涵。有的一语双关,如《紫藤萝瀑布》,“瀑布”一方面指作者所见紫藤萝生长之繁密茂盛,另一方面指作者所感到的关于历史长河之生生不息的阐释。作者要赞美的不仅是藤萝,还有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怀。又如,在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笔者引领学生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考了以下问题:(1)为什么题目不是《长妈妈与〈山海经〉》?(2)为什么不是《我与阿长》?(3)为什么不是《阿长买〈山海经〉》?通过几个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学生懂得了原委:原题目既能概括课文内容,又突出中心事件,更能突出“我”对长妈妈感情态度的变化,且内涵更为深刻。阿长是普通的劳动妇女,她却带给作者一世的温暖与鼓舞,让他终生感激敬重;《山海经》只是一本印刷拙劣的小书,她却视之为宝物,引领他走上文学的道路。两者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恒久的。就这样,抓住标题,大做文章,能最大限度地触摸到文本的命脉,实现和作者心灵的契合。

六、总结

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标题在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它是解读文本的好抓手,是激活课堂的好帮手。希望教师能有意识地巧用标题,活用教材,活学语文,从而让语文课堂拥有实际的教学内容,实在的教学过程,最终取得实惠的教学效果。

作者:刘春芳 单位:江苏昆山市葛江中学

第五篇:德育教学融中学语文课堂探究

【摘要】

语文教学既教书又育人。语文教学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进行德育的渗透、品德的教化、情操的陶冶,引导学生品味情感,欣赏意境,逐渐提高审美能力,使他们的审美情趣向着健康、高尚、遵守道德规范的方向发展,培养他们辨别社会的善、美、丑、恶的能力,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才。

【关键词】

语文教学;德育渗透;陶冶情操

语文教学可以增加人的才智,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质涵养和审美情趣。我们浏览的文学素材流露出社会美、艺术美、自然美、情感美、道德美。我们阅读那些形神俱佳、文质兼美、充满着灵和肉的韵味的文章,往往给读者美的享受、心灵的震撼、深远的想象,在作品的喜怒哀乐中体验手足之友谊、莫逆之交、患难真情,赤子之心、做人的标尺等。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还帮助我们辨别人世间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等,帮助我们为祖国和人民树立远大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体现人格之美,下面就来谈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途径。

一、欣赏优秀作品,激发爱国情怀

语文教材蕴含着感人的情境美、华丽的语言美,也孕育着无穷的情感美、教化之美。我们引导学生欣赏美丽佳作,丰富学生想象,领悟语言之灿烂,体味故事的感人之情。使学生在欣赏佳作时,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例如引导学生欣赏《三峡》一文,从网络上把三峡两岸美丽的风光剪辑下来制成课件,紧紧围绕课文中浓墨重彩描写江水的四季变化和与之相伴的万千气象,用配乐配音在课堂上呈现出来,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三峡的四季风光:春冬清荣峻茂,夏季水流湍急,秋季空灵肃杀。使学生沉浸在美轮美奂的三峡美丽的风光中,品味文章优美隽永、遣词造句的精炼,使学生陶醉于祖国锦绣的大好河山中,心灵受到深深的熏陶、情感受到震撼,由衷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使学生更加热爱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祖国情怀,自然融合德育因素了。

二、融入教学情境,促发情感升华

语文教学是一门魅力无穷的艺术,充满着灵和情。教材中一些动人、感人的故事往往能使人油然产生情感交融,升华人的情感,洗礼人的思想,净化人的灵魂。例如语文老师给我们上朱自清的《背影》一课,老师为了感化、感染学生,别出心裁地设置教学情境,把朱自清在火车站送别时的那段描写用多媒体播出,用饱含深情的普通话朗读,配着低沉的音乐。当学生听到父亲外貌描写时:带着黑布毡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袄,蹒跚地走过铁道,慢慢探身下去……他穿过铁道,要爬上月台,就不容易了。读到这里的时候,教室里已经安静,全神贯注地听,我发现有的学生脸已经潮红了,说明已经被感染了。当朗读到: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腿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它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留下来了,这时教室里又看到了有的女孩子的抽泣声,说明学生已经与作者产生心灵感应,形成共鸣。当声情并茂朗读到: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他也把抱着朱红的橘往回走……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将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流下来了。我作为语文老师也被深深地感染,情不自禁两行热泪流下来了。这时我看许多女孩子用手捂住脸哭出声来,即使平时淘气的孩子眼眶也红红的。这篇流淌真情实感的散文,使学生产生对自己父母的联想,从内心深处感受到父子依依惜别的拳拳之情,油然产生自己对父母亲的愧疚,隐隐萌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珍惜亲情。

三、情境感化,净化学生的心灵

有一条情境化的公益广告非常有教育意义,一个稚嫩的孩子看到他的妈妈端了一盆水为他的姥姥洗脚的场景,他受其启发,自己也端来一盆水为妈妈洗脚,我的老婆看到这种画面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对她心灵促动很大,因此他三天两头去看看老人,嘘寒问暖,力所能及为老人做一些生活不便的事。我在作文课上,就放映了这条公益广告片,学生反响很大,我要求以这个素材写一篇作文,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把自己对妈妈、爸爸、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血浓于水的亲情写出来,使学生在思想收到了无形的洗礼,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还有一次作文课我以两首歌曲为素材,一首是陈红的《常回家看看》,另一首是王铮亮的《时间都去哪儿了》,我有意创设情境,在教室用多媒体播放这两首歌曲的MTV,学生一起热情高涨唱起来,之后我进行点拨,这两首歌都是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寓意着我们做晚辈的无论工作怎么忙,时间多么紧,在外路途多么远,学生都应该抽出一些时间去慰藉一下焦心、挂念自己的父母,个个为之感动,每人都写出了极富深情的文章来,使学生心灵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洗礼,净化。

四、捕捉教材美好内涵,陶冶人的情操

语文教学中,我们在欣赏美丽佳作时,有时也会起到修身养性的作用,教育人要疏财仗义,要高风亮节,要坦坦荡荡做事、明明白白做人,不要见利忘义,忘恩负义,要与人为善,要有善心,要有同情弱者的怜悯之心,要有担当、责任心,甚至为正义事业舍身取义,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事。我们有许多优秀的作品有明志教化作用,例如,《爱莲说》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贵品质,折射出人要保持自己的高洁。还有《岳阳楼记》里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出范仲淹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伟大的胸襟胆识;还有《屈原》不随其波、扬其流的做人准则,无不渗透德育,陶冶人的情操。

五、总结

总之,语文德育渗透无处不在,每堂语文课对学生德育的洗礼都是无声胜有声,教育中学生要谦恭礼让、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宠辱不惊、弘毅坚韧,让语文教学不仅获得丰硕的文化知识,也开放精彩的德育之花。

作者:沃美芳 单位:江苏省沭阳县龙庙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高一语文教学范文8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科目专业中一个颇具特殊的学科,大学语文担负着非常重要的功能但是却显现出很明显的落后和错位状况。所以大学语文应该从科目的分类、功能的确认和课程的体系三个方向进行进更深层次的定位。大学语文分类应该从开始的教育类科目转变为文学性质学科。要想成为具有自主性和完整性的科目,大学语文迫切需要有自己学科的独特性。一套相对系统的课程体系的建成是一个学科完善的标志。文章首先讲解了大学语文科目的分类,随后对学科的特性进行相关探讨,最后对学科功能展开了分析。

关键词:

大学语文;学科定位;功能特性

在中国的高等教育科目的发展的长河中大学语文是一个颇具特殊色彩的领域,其担负着非常重要的功能但是却显现出一个很严重的落后和错位状况。语文有着悠久的过去但是却以较慢的速度向将来发展,未来对于语文有着较大需求,但大多数民众却没有意识到这点。语文有着大量相近相似的专业,但不被大众认可;同时语文也较高的标准,但学习队团队参差不齐。所以最好从科目的分类,功能的确认和课程的体系这三个方向进行更深层次的定位。

一、科目的分类

首先要从头开始考虑大学语文这一学科的分类问题,语文教学工作者应该将语文的类型逐渐从教育类科目转变为文学性质的科目。一个科目专业的建成与完善,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他名字的完成。就目前我们国家的科目目录看来,大学语文作为二级学科被叫做“课程与教学论”,同大学物理、数学、体育和化学等都是同一个二级学科归于教育学门类下。在各大高校内部对这种分类不甚了解,而且这种分类方法极其奇怪。就单纯对大学语文的分类来看其中没有太多的政治问题,所以可以进行深层次的学术探索。事实上中文学科方面的主流方向极少关注大学语文学科的分类问题,更不要说是对他产生疑问。产生该现象主要是由于法律早就将这一科目归类到教育学门类中,不存在重新对他进行归类的价值。民众仿佛在逐渐丧失对一些已经成为常识知识的质疑反思能力。所以在这种探索能力缺乏的条件下想要创新即为困难。因此我们需要改变固有的观念,来解决大学语文科目分类问题。从教学内容来看,将大学语文叫做”课程与教学论”很明显偏离了本质,由此来看,大学语文应当归类于文学性质门类里的中文学科。就学科角度而言,语文是一门学科的基础,上层建筑基础牢固才会更加稳定,保证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过程具备更强可操作性。

二、学科的特质

作为一个边缘化状态的学科,大学语文要想成为一个完善自主的学科,他必须具备自己的独特性。大学语文和其他普通的中文专业学科有着很大的区别,其主要体现在知识网络和教学实方面的普遍性、实施性以及综合性。首先,知识网络的普遍性。目前中国教育的很大的盲区就是研讨的出发点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忽略了人的重要性。所以在对教材的改革上应该增强对人文的解释和渗入,加大文学内容,不止要做到丰富内容,更要丰富内涵,所以这样会对教师也有了一定程度的高要求。其次,科目的独特性和综合性。近年来国内掀起“素质教育”的热浪,由于想法不够完善,所以很快就被扼杀,但是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出于功利性的目的所发起的运动终究会失败。大学语文的功能是要将视听说读写提高一个层次,如果脱离原本的目的,失败则是必然结构。再次就是教育的实施性。因为他与其他中文学科的教学方法的差别,使得其实施性需要更加突出的使用在实际教学中。总而言之,在我们确立学科时不仅要丰富教学内容,教学内涵的丰富更是重中之重,所以教师也要随着发展对自身进行深造。

三、功能的确认

首先,教育方面的确认。近几年时间很多专家一直仔宣扬大学语文在教育中的社会功能来提高大学语文地位,想要将大学语文向思想品德教育靠拢。现代中国人糊涂的将重要性与政治性划等号,我们要跳出这个圈子对大学语文的功能进行清醒的认识。不能将其与思想品德课程相提并论,要着重强调文化的传承,提升自身品味与能力,增强语文成绩。第一语言。将语文二字拆分语字在先,语言的深层次学习是对学生综合思维的发展。第二人文素养。文字在后,文明是做人的道德底线。大学语文不止教授知识,使学生文学素养提高文化水平提高,更要教授做人的道理,完善学生人格和正确规范的三观。其次,课程体系的设置。一个专业的建立最基础的标志就是从一个课程转变成一门学科,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有很大的波动性。一些高校将其设置为必修课,但还有一些高校只是将其作为选修课,这对其学科的地位是有一定的影响。从选修课向必修课的转变是由一门课程向一个学科转变的开端。随后则是从教学角度考虑问题,内容的设置要突破常规勇于创新,因材施教,与当今大学生生活联系紧密适应时事热点。

四、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大学语文目前仍是普及性质的学科,还没有完善的教学体系,正因如此大学语文有很大程度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不同高校的不同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但是还要保证学科的整体性,不能破坏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与学科特质,还有要保留大学语文学科的基本功能。以此原则来对大学语文课程进行适当的设置和完善,更好的进行教育,探索出一条适合当代的教学之路。

作者:刘重达 单位:长春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张福贵.大学语文教育的学科定位与功能特性[J].中国大学教学,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