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管理课程范例

生产管理课程

生产管理课程范文1

《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及其重要的职业技能课程。为了加强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对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进行了改革,重新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整体设计和重构,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电子产品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的能力,符合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职业能力;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电子产品的竞争力不高。主要原因不是电子产品的研发水平不高,而是电子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具体表现在电子企业生产活动一线的生产工艺,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存在着不足,因此《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十分重要[1,2]。根据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的精神,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目的,强调加强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培养[3,4]。我院《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组结合学生学习和教学的实际情况,对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进行了改革,重新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整体设计和重构,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课程性质

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职业技能课程,其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工艺管理,掌握质量控制与可靠性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熟悉电子产品生产中的各种新技术、新工艺。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电子产品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的能力,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职业技能课程。本门课程的先修课程包括: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通过学习,学生应达到电子企业质量管理员等岗位相应的知识与技能要求,使其具有分析和解决电子企业生产活动中进行质量管理与控制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课程设计思想

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是一门介绍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的基本原理、理论和基本方法的职业岗位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电子产品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的能力。它依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对职业教育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以培养电子行业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为宗旨,为学生提供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与控制知识。在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续的职业岗位课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教学重点:掌握电子产品生产管理的基础知识;掌握质量检验的方法;掌握电子制造进料质量控制;掌握电子制造过程及成品的质量控制;掌握质量管理体系及质量认证;掌握质量改进及其常用工具的使用。教学难点:可靠性设计的基本知识;电子产品技术文件编制;电子产品生产工艺。

四、课程特点

1.综合性强。

本课程根据学生就业实际岗位的需要,将电子产品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方面最为实用的相关知识,进行了有机的综合,使学生通过学习逐步成为能组织电子产品生产管理、质量控制,能解决电子企业生产现场技术问题的技术骨干。

2.突出应用性。

本课程不强调理论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主要讲述了与电子产品生产相关的质量管理及产品可靠性方面的知识,内容与企业的需求相结合,通俗易懂,可操作性强,重视理论的实际应用,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与职业岗位贴近。

3.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按照岗位能力的要求,采用理论讲述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按照职业活动的工作环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动手的能力,使学生学习过本门课程以后,能够自觉地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电子产品质量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解决办法。

五、课程目标

1.学习能力目标。

(1)掌握质量管理的基本原理、理论;掌握质量检验的基本方法;(2)了解质量管理的新理论、新方法及发展趋向;(3)掌握质量成本管理与质量控制的基本理论;(4)掌握电子产品生产过程的各种新技术、新工艺;(5)熟悉电子产品认证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职业能力目标。

(1)具备管理电子产品生产现场的能力;(2)具备电子产品质量检验的能力;(3)具备编制电子产品技术文件的能力;(4)具备电子产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的能力;(5)能参与电子产品质量认证工作。

3.职业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质量、成本、安全意识;(2)培养学生勤奋好学、严谨的职业素质;(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4)独立承担电子产品生产组织管理、质量检验等岗位的工作,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5)掌握文明生产、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定及内容。

六、选用教材[5]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载体,是课程内容的具体形式,也是进行职业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电子产品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的能力的前提。所以选用注重电子产品生产过程职业能力培养的教材是本课程建设的保证,也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基础。根据注重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选用该课程教材的遵循下面几个原则:(1)必须选用高职高专类的规划教材与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优秀教材。(2)选用的教材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具有应用性和实用性,适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3)教材内容要文字简洁,能够反映当前该课程的最新成果,适合高职学生学习。基于以上三条原则,通过了解相关院校的情况,该课程教材最终选用的叶莎老师主编的《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项目教程》。本教材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是高等职业教育精品工程规划教材。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本教材对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了优化和提炼。本教材坚持基础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着重阐述了电子产品的生产工艺和生产管理两方面的知识。本教材内容以一个个实际的电子产品作为载体,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理论,以实际的工作岗位任务划分成六个项目。每个项目采用任务驱动的模式进行组织知识和技能,让学生采用学做结合的方式完成项目,掌握职业技能。

七、教学实施

1.教学方法。

目前,课堂教学采用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同时采用讲授式、案例式和讨论式等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多放些动画,让学生多在课堂上讨论,活跃气氛,教学内容易于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面向学生,贯彻因材施教,为此采取了启发式、讨论式、提问式等多种有成效的方法。教师在对每单元的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进行较为详细的讲解,特别强调在企业实际现场中的应用的有关理论。但是这种教学模式效果非常不好,不贴近实际工作岗位。学生学习起来枯燥无味。本课程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很高的课程。只采取理论教学模式,按照课本讲解知识,是无法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必须让学生有实践动手的机会,所以需要增加合适的实践教学内容。过去的教学是先理论教学,再上实验课,最后做课程设计。这样会造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完全脱节。实验课仅仅是知识验证理论。学生没有自由发挥空间。本课程改革后,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突破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屏障,在实验室和实训室上课,边学理论,边做实验,使理论教学、实验、实训有机地形成一个整体教学模式。建议以后增加企业现场参观教学等比较形象的方式。采用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以“项目驱动”为主要形式,学生通过若干项学习任务和六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实际电子产品的拆卸和装配的实践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整个教学工程围绕项目任务的完成开展,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具有电子产品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知识和电子产品质量控制理论知识,能熟练识读各类电子技术图纸和资料。

2.考核方式与要求。

改革以前的课程成绩采用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基本上是通过理论考试来决定课程成绩。其弊端在于忽视了对学生平时学习的关注和督促,容易造成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在快考试之前,突击背书,即使考试及格,也只是临时掌握,也无法保证学习质量。针对此情况我们改革成绩评定方式,实行学习过程考核和学习结果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制度,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不同教学环节考核的侧重点不同。各部分考查所占比例如下:平时成绩(考勤+课堂表现)占40%;项目测评成绩占60%。

八、结语

针对本课程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对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进行了改革。首先对本课程的性质进行了明确,根据本课程设计思想,提出了本课程的特点和本课程目标,然后介绍了教材选用的原则,提出了教学实施的意见。本课程的建设适合培养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目标的需要,提高了教学水平,保证了教学质量。

作者:韩宝如 黄果 梁帅 单位: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工程系

参考文献:

[1]郑惠群,赵敏笑.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建设与实践[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报,2010,10(6).

[2]王成安.电子产品工艺实例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3]廖芳.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生产管理课程范文2

关键词:中职院校;生产作业管理;教学方法;优化

生产作业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项基本内容,生产作业管理主要是通过利用企业的资源合理组织企业的生产以便符合客户订单需求。中职院校的生产作业管理课程就是为了培养能够服务于企业的这一类人才。此前的生产作业管理主要是从老师的角度出发,进行单纯的上课授课。在这种教课模式下,学生们很难真正感受到在企业使用这门课程知识的真正作用,导致教学效果不好。随着互联网和新技术的发展,笔者单位也在尝试改进生产作用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互动性和实践性。

一、中职院校生产作业管理课程介绍

生产作业管理是中职院校的工商管理方面的一个主要课程。这门课主要向中职生们介绍当前公司的主要生产运作原理、使用的手段等,使其对这一管理过程中涉及的环节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比如公司生产部门的具体工作步骤、生产计划的制订与执行、库存的管理、物品的采购等。为此,进行生产作业管理课程的授课,能够让中职生在授课中不仅掌握一些理论知识,更具备理论结合实际的动手能力。课程的具体要求主要有三点。第一,整个课程的授课完成后,需要中职生能够在掌握之前生产作业的原理基础上,对最新的一些管理方法形成一定的了解与认识,能够熟练掌握MRP、MRPII、ERP等相关模型的基本思想和发展路程,并能够使用模型来计算企业的物流需求量和生产计划等。第二,在实训环节中,中职生应能够结合理论课程中学习到的生产作业管理知识,有效解决一些公司生产运作过程中比如需求预测、生产计划、库存管理、项目计划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能够给出一个较好的生产作业管理方案。第三,当前生产作业管理面临着系统化、互联网化的发展,也对学生们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让学生们能够顺利求职,进入岗位工作,授课过程中还应加入对生产作业管理系统方面的学习与了解。学生能够对当前比较主流的一些生产作业管理系统有一定的认识,能够了解系统原理和操作流程,以便顺利走向工作岗位。

二、中职院校生产作业管理课程教学现状

1.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职院校生产作业管理课程教学主要存在四种问题。第一,关于制造业与服务业方面的企业生产管理内容更偏向于理论,不适用于其他行业,更加不适用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导致其毕业后择业困难。第二,课程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知识点较多,当前教授主要还是偏向于管理理论与方法的介绍,对理论的实践这部分的教学时长偏短。第三,课程教学更加重视一些数学模型的介绍,但这些数学模型通常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中职生们在以后实际的工作中用到的机会也不大,不够实用。第四,课程教学当前还是偏理论轻实训,教学模式较为单一,教学成效不好。当前生产作业管理课程与企业之间的联系还比较少,还没有去企业进行实际的考察和学习的机会。由于生产作业管理所需要学习的内容多数涉及企业的一些机密内容,因此很多企业不愿意接待中职生进行学习。这也制约了这一课程的学习,不能让中职生真正进入企业进行实践。

2.教学优化的机遇分析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的发展,对生产作业管理课程也提供了一个新的教学改革机遇。运用互联网资源,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训课程在中职院校也开始推广起来。这种教学模式在生产作业管理课程中同样适用。运用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实践效果,能够将生产作业管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企业生产作业管理人才。

三、结合互联网技术的生产作业管理课程教学方法优化策略

1.结合互联网优化生产作业管理课程教学资源

生产作业课程的教学当前主要是依靠课本进行授课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还可以结合计算机和互联网资源,设计网络教学,根据当前行业的最新技术与方法,定制授课的内容和实训的课程。运用新形式的教学资源,不仅能够让学生们获得最新的行业理念和手段,还能够提高中职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把授课的东西信息化,让学生学习兴趣更高。具体来讲,可以由生产作业管理课程的授课老师根据最新的资源制作课件,并让中职生们可以依托计算机完成作业,并能够在计算机上搜索相应的资源,增加一个了解行业信息的渠道。

2.开发能够应用于生产作业管理课程的实训系统

生产作业管理课程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还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能够将生产作业管理理论真正用到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为此,当前可以结合生产作业管理相关方法,开发一套实用的实训系统。这一系统应结合课程的授课深度和授课重点来进行开发。可以由相关的老师组建一个系统开发小组,有专门负责在互联网上搜索资源,寻找合适实训项目的老师,有负责开发程序的老师,有负责将授课理论与实训进行整合的老师等,确保所开发的系统既能够展现生产作业管理的行业最新需求,还能够让学生学有所得。系统的开发过程中,可以运用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进行。实训系统可以采用B/S架构。此架构相比于C/S,能够远程使用。只要授课老师开发出来,在任何一台联网的计算机上都能使用,更适合几十个中职生一起上课的情况。目前中职生们对计算机都有了一定的操作能力,为此,运用计算机系统来进行实训授课和理论授课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适用性。

3.在生产作业管理课程中提高学生与教师的讨论效果

当前主流的教学方式还是以老师为主体的理论授课方法。这种授课方法主要由老师一手把握教学进度。从目前生产作业管理的授课效果来看,这种授课方法亟需要改变。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可以在授课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适当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在理论授课中,在进行课程计划的时候每节课留出一部分时间用于学生与老师讨论,学生们有什么疑问可以当堂提出来,也可以让学生们进行辩论。以生产计划模型为例,可以让中职生们自己讨论哪种模型更适用于锻造类的企业等等。另一方面,在使用网络系统进行实训授课时,也可以在系统中单独设立一个讨论的板块。学生们通过网络向授课老师进行提问,这样别的学生在以后遇到问题时,可以先去查看讨论板块,看有没有类似问题的解答,从而减少学生们解决问题的时间。此外,授课老师们还可以开通QQ群或微信群,让学生们可以在群里畅所欲言,提高沟通的及时性。传统的实训课程中,由于本来生产作业管理课程的实训课时就比较少,留给学生和老师沟通的时间更少了。运用系统讨论板块和微信群等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联系。即使课堂上没有时间,学生在课下也能够方便地联系到老师。这样就不会出现由于遇到难题一直无法解决导致的不想学习等问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4.在生产作业管理课程中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

生产作业管理课程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和行业情况具有密切的关联性。学生不能只是被动地学习书本上教授的理论知识。为此,为改变课程的授课效果,笔者在教学中还引入了案例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是由生产作业管理课程的老师提出一个实际的案例问题,由中职生们运用互联网资源,或查阅书本知识等来解决这个案例问题。在解决案例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们也可以随时向老师咨询,实现自主学习的过程。通过这种探索式教学,老师们可以将一些最新的生产作业管理方法融合到教学中,让学生们能够拓展知识,开阔眼界。在实训过程中,同样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开发系统的老师可以创建一个案例分析的模块,让学生们可以自主寻找知识来解答这一模块中的问题,也能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5.在生产作业管理课程中采用异步授课教学方法

异步授课也相当于是改变授课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一种授课方式。传统的生产作业管理课程采用的还是以老师为主体的理论授课方式。前文已述这种授课方式的教学成效并不理想。在采用了实训系统进行教学实训,在课程中增加讨论环节、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改良后,生产作业管理课程的授课中,老师所占的主体地位已经被大大削减,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变得更大。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另一个问题——中职生们是否能够把握住自主学习的机会,更好地运用互联网资源来进行学习?改变教学方式不代表要全权放权给中职生们进行自主学习,而是要有限制的异步教授,让中职生们有一定的自主空间,但学习进度和学习内容要在老师的把握之中,这样才能收获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小结

生产作业管理课程是中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一个重要的课程。这门课程不仅需要学生们掌握书本理论知识,还要掌握最新的行情和新的管理方法。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生产作业管理课程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采用实训系统进行实训授课,收集网络教学资源,在课程中增加讨论环节,采用案例和异步式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生产作业管理这一理论的课程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利.浅谈中职学校生产作业管理课堂教学的备课工作[J].祖国:教育版,2013(8).

[2]张恩娟.基于QFD理论的生产与作业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6(2).

生产管理课程范文3

关键词:生产物流;教学改革;物流管理;“中国制造2025”战略

《智能制造2025》第一次从国家战略层面描绘建设制造强国的宏伟蓝图,并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对人才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服务“中国制造2025”的国家战略,职业院校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接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加快专业教学标准体系建设,强化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因此,物流管理专业应该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打破原来专业定位基本为培养面向仓储、运输、配送、国际物流等岗位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局限,增加培养面向制造企业内部物流岗位群(例如采购、储存、生产计划、生产现场管理、质量管理员等)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必然要以职业(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为准则进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在课程体系建设中,《生产物流管理》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就显得犹为迫切。在中国制造2025全面提速的形势下,如何适应高职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制造企业需要的企业内部基层作业与管理人才,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应该考虑的首要问题。笔者下面就根据多年的任教经验及在制造企业工作的经历,对《生产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进行初步探讨。

一生产物流管理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适合高职层次的教材少,缺乏实践教学内容

市面上的相关教材汗牛充栋,但真正可以为职业教育提供高水平服务的教材并不多。生产物流的边界起源于原材料、外购件的投入,止于成品仓库,贯穿生产全过程,在整个制造系统中循环流动。这种物流活动是与整个生产工艺过程伴生的,实际上已构成了生产工艺过程的一部分。所以说生产物流管理是生产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是从动态的角度来研究生产企业内部物料的实体移动,综合考虑企业的各种因素,以提高物流整体作业效率。而教材中缺少企业生产的相关知识,即使有相关知识也只是泛泛而谈,不重视与先修课程和后修课程的关系,导致课程教学内容的重复性与不连贯性。另外,大多数教材只强调本课程知识点的学习,缺少可操作的实践教学内容。

(二)采用理论教学模式,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产物流管理是一种动态的管理思维,是随着生产环境的改变而不断变化的,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各高职院校由于经费及场地方面的限制,再基于现代物流技能大赛方面的考虑,大部分将实训室建设投入到了仓储配送方面。即使有生产管理相关的实训室,也是由简单的生产线和更加简化的ERP软件组成,学生在实训中基本上充当简单的操作工,教学仍以教师的讲授与引导为主,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强,参与课堂互动不积极,学习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获得学分。

(三)课程考核方式相对单一,没有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

目前,本课程的考核成绩主要是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平时成绩以学生出勤情况和课后作业为考核依据。期末闭卷考试侧重于对理论知识的考核,很多学生只在考前突击就可顺利过关,缺乏对综合能力的考核。这种考核方式无助于学生扎实地掌握知识和自我更新能力的提高。

二改革措施

针对目前《生产物流管理》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当前高职学生的学情,提出以下改革措施。

(一)教学内容系统化

教学内容应针对职业岗位群的知识技能需求、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以及后续课程的学习要求,同时教学内容还应该具有一定的适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专业能力、学习能力、工作态度和质量意识。考虑当前高职学生学情,变“教材”为“学材”,让学生了解在相应的岗位上,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必须会哪些操作,强调教学内容的系统化,从实用的角度出发,联系先修课程《采购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和后修课程《跨专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对现有教学内容进一步优化与调整。

(二)教学方法多元化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必须基于对学生情况的认识和了解,才能因材施教。在教学中,教学方法要多元化,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考虑不同类型学生的学情,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项目一生产物流基础知识时,可以采用视频观摩、参观校办工厂、案例分析、模拟教学等多种方法。组织学生观看宝马工厂汽车制造过程、机械制造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和典型机械零件加工的视频,让学生对生产过程有感性认识,并能直观地理解生产中的一些术语。在观看过程中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引导学生说出生产过程的组成,讨论分析不同生产类型的生产过程有何不同,并为下面学习生产物流的相关知识打下基础。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物流与生产的伴生关系,以物流实训中心为背景,模拟配送中心按订单要求发货的案例,要求学生在实训中心设计货物入库、拣选、流通加工、打包、发货等流程,并画出标有物流路线的实训中心平面布置图。组织学生课堂讨论同学们设计的流程是否合理,实训中心现有的平面布置是否合理,如果新建一个配送中心应该如何规划与布局等问题,从而为学习项目二打下伏笔。

(三)考核方式多样化

考试是检验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将考核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实施“学、教、考”的有机结合,重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并真正体现“以能为本”的理念,使考试真正起到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主要考核方式有以下几种。1.过程性考核。在课程教学全过程中,除了传统的课堂出勤和课堂表现外,还可以根据课程教学内容,每个教学项目分别设置考核,比如:流程设计、案例分析、调研报告、课堂测验等,分阶段进行,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自主性、语言表达能力、知识掌握程度、团队协作精神等。考核内容不同,考核成绩的评定根据考核方式不同,可以是教师自己,也可以是教师打分和学生互评共同决定。2.期末考核。期末考核可以是开卷或闭卷等试卷考试,也可以是调查报告的形式。试卷内容除了对基本理论知识的考核外,可以增加一些案例分析,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教师也可以在课程开始就将专题内容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询资料、分析并解决问题,完成一份报告。3.奖励加分。为了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对于那些学习表现突出,学习任务完成良好,对解决问题有自己见解的学生,可以适当奖励加分。

三结语

为了满足工业发展对高技能劳动者的需求,职业教育必然要改革,顺应这种潮流,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的《生产物流管理》的教学需要基于“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对人才的需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知识学习的系统性和实践性,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注重实效,为以后本专业的人才培养与毕业生面对就业激烈竞争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伍玉琴.“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对职业教育人才质量的新要求[J].时代农机,2017(12):237.

[2]谢月梅.基于职业(行业)标准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46-47.

[3]孙克武.企业物流管理研究[J].河北企业,2008(11):7-8.

[4]吴斌.“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7(7):4-5.

生产管理课程范文4

关键词:工艺过程;安全管理;可视化

0引言

涂料生产过程包括配料、分散、研磨、调漆、检验、包装、储运等,以及相关的树脂合成或油脂热炼等操作工艺和过程[1],多伴随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物料和产品。因此,在涂料生产过程中实施可视化安全管理,可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隐性的问题显性化,实现每一过程风险可见、隐患直观、行为可控,有效提高涂料行业现场管理水平。

1涂料工艺过程风险分析

涂料生产过程多涉及有机溶剂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质,由于敞开、间歇式生产工艺特点[2],相关物质泄露、挥发可至作业场所遇静电、明火等点火源引发火灾、爆炸等生产安全事故以及中毒性职业危害。此外,厂区机动车辆、电气等可引发机械伤害、触电等安全事故。火灾、爆炸风险多集中于配料、分散、研磨、包装等环节;机械伤害风险多集中于物料储运过程;触电风险多集中于配电房、控制室等场所。

2可视化安全管理的基本内容

可视化安全管理就是基于涂料生产工艺过程的风险识别管控,贯穿于生产工艺全过程,通过有效的载体,形成对操作者的视觉冲击,实施风险管控、隐患治理和应急处置一体化管理。

2.1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结合AQ3013—2008《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通用规范》,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并梳理企业现场固有建(构)筑物、设施、设备,制定门卫室、配电房、厂区道路交通、车辆、废弃物、设施、设备等各项管理制度。同时,一方面以公司正式文件形式发放给有关从业人员;另一方面将相关规章制度制作宣传挂图设置在厂区相应的位置,便于从业人员相互监督执行。

2.2建立健全安全操作规程

一般来说,涂料生产工艺主要包含配料、搅拌、研磨、检验、分装(包装)、入库储存等主要过程。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需要根据涂料生产工艺、技术、设备特点和原料、半成品、成品、辅助材料的危险特性,编制岗位安全操作规程、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并结合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投产或投用前,及时更新安全操作规程。同时,一方面将相关安全操作规程以正式文件形式发放至相关从业人员;另一方面将相关安全操作规程制作挂图设置在相关岗位或设备上,并相应制作岗位或设备操作流程、操作明白卡和应急处置卡,以便使所有从业人员熟练掌握、应急处置等。

2.3生产储存场所和公用工程及其设备、设施可视化安全管理

厂区内的所有建(构)筑物、设备、设施等均应设置名称和编号,进行有效的风险辨识,并悬挂相应的风险点、隐患源告知卡,明确管控措施、应急处置措施及注意事项等。并按时足额提取安全生产费用并对其进行全方位、规范化管理,有效投入到企业生产过程中安全设施、设备的经常性维护保养,使其处于良好适用状态,具体的应用范围主要包括生产设施设备、安全防护设施设备、应急救援设施设备、安全生产检查评价以及安全事故监控设施设备。

2.4储存场所可视化安全管理

原材料、半成品、成品以及原辅料应严格分类分区摆放,当班多余原辅料一律退库密封储存,严格墙距、垛距、柱距、灯距和顶距的要求,并对应设置安全周知卡,并在相应位置悬挂或粘贴安全标签。严禁超量、超高、超品种储存危险化学品,严禁相互禁配物质混放混存,严禁在仓库进行开桶、分装、取样、检测等不安全行为。

2.5生产场所可视化安全管理

企业实际控制人、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要从根源上重视安全生产管理的作用,坚持通过生产技术的优化来提升生产过程的本质安全性。在生产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自觉提高个人安全素质,掌握生产活动所要求的安全生产知识、化工专业知识和管理技能。从具体操作层面上来看,生产车间应根据生产实际,设置原料(产品、半成品)暂放区、移动设备摆放区、配料区、分装区、包装区等,互相禁忌的原料应划定区域分类隔开或分离储存[3]。合理规划生产作业区与通道区域,并针对原料(产品、半成品)规定最高允许存放量、存放时间,采用黄色和白色标记在地面上,整齐堆放,保证所有通道畅通,以满足生产运输和应急处置需要。

2.6厂区安全文化可视化安全管理

安全文化是从业人员安全态度和安全行为的集中体现,是从业人员认同,共同遵守的安全价值观,因此,企业应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安全文化建设工作,让安全看得见。一是根据风险辨识结果,按照红、橙、黄、蓝等级设置公司区域总平面布置图,人员应急疏散集合点和厂区风向标;二是设置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文化宣传栏,并定期更新安全信息;三是结合实际在厂区出入口、车间、仓库、配电房等场所设置安全警示标志标识。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规定》,通过专业的安全技术培训并经考核合格,持证上岗作业。从企业角度来看,相关部门需要构建岗位责任、安全隐患治理以及紧急情况应急处置等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并对其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完善。同时要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使生产现场当中的特种设备处于安全工作的状态之下。企业需要依照自身安全生产的相关特点,根据厂区内的物料特性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化的培训和安全教育,使全体从业人员懂生产、会管理、能应急。

2.7应急措施可视化管理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全面重视应急管理的作用,全面提升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针对生产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安全事故制定相应的应急组织和应急预案,同时要注重其与社会应急组织体系的衔接状况。一旦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突发性事故,企业主要负责人必须要坚守岗位,在第一时间启动紧急救援预案,通过必要的措施组织抢救,防止生产安全事故进一步扩大,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结语

综上所述,强化涂料行业安全管理,必须以涂料生产过程为主线,实施全过程的可视化管理,实现涂料生产过程风险辨识、隐患治理和应急处置一体化,不断探索创新更加实用的安全管理方法,从而推动涂料行业安全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AQ3040—2010,涂料生产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实施指南[S].

[2]马新华,胡义铭,包晓跃.AQ5204—2008,涂料生产企业安全技术规程[S].

生产管理课程范文5

[关键词]GMP;飞行检查;教学改革

随着2019年12月1日新《药品管理法》实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认证已被取消。取消认证并不意味着取消GMP、GSP的规范要求,原先认证检查的相关内容将与许可证检查相结合,这也预示着药品相关的飞行检查将成为常态。GMP规范的要求也必将被企业提到新的地位。那么我们高职院校的在教学中应该如何更好的开展GMP这门课程的教学?本文将以新形势下GMP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着力点,探讨如何更好开展GMP课程教学改革。

1课程定位

GMP是英文GoodManufacturingPractice的缩写,意为“良好作业规范”,作为国家法规就是《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是药品行业的基本准则,适用于药品生产的全过程。国家大力推行GMP,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药品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和交叉污染,降低混淆和差错的发生,保证药品质量。本课程是药学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是在《药事管理与法规》、《药理学》和《药物化学》等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学生药品质量风险管理意识和药品安全生产质量意识,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指导下,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在药品生产的全过程实施GMP的重要性,有效控制药品质量,树立正确的职业精神,提高全面素质。

2课程教学的现状

2.1教材不能满足教学要求。目前市场上关于GMP的教材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1-2]。大多教学内容相对陈旧,跟不上法律法规的变化,比如新《药品管理法》取消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GMP认证),但是大多教材的教学内容还是之前的内容。此外,很多教材中的教学案例比较陈旧,不能很好的反映当下药品生产监管的要求。

2.2教学内容繁杂。教学内容多杂,前后关联性小。GMP课程的内容主要围绕《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版)的三百一十三条规范开展。主要有质量管理、机构与人员、厂房与设施、设备、物料与产品、确认与验证、文件管理、生产管理、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委托生产与委托检验、产品发运与召回、自检等十四个方面,还有无菌药品、原料药、生物制品、血液制品、中药制剂等十二个附录部分,涉及的内容既有管理学科又有安全、药学和化学等工程学科的内容,内容抽象复杂,知识点多而且零乱。同时,课程内容过于偏重理论。对于数学生来说,学习本门课程之前没有任何药品生产方面的实践经验,而教材中的知识点更多的是纯文字的表述,学生特别容易厌倦整段的文字叙述。此外,其中一些知识点对于已经有生产实践经验的人来说理解都有一定困难,比如确认、验证、变更和偏差等内容。对于缺少经验的学生来说就更加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这些知识点学生反馈较差。有的学生会觉得学习内容与日后就业不相关,不太重视课程的学习。

2.3课程地位被忽视。对药品GMP实务课程重视不够。首先是药学专业的任课老师不太重视本门课程,认为自己只需要教好自己所负责的课程就好。比如GMP中近些年一直强调的数据完整性,在各个课程里面都有涉及,这就需要所有的授课老师在教学中横向比较。同时,药学专业的很多专业课程老师没有生产实践经验,很难将所教知识点和生产实践结合。此外,部分领导忽视GMP课程教学。以我校来说,跟药学相关的院系有药学院和制药工程学院,药学院的药学专业和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设置GMP相关课程,尽管制药工程学院所有专业都有开设本门课程,但是对于个别专业仅仅是作为专业拓展课。

3教学改革措施

3.1合理选择教学材料。目前市面上关于GMP的教材都很难满足于教学需求,主要是由于这几年法律法规更新较多,教材的修订明显存在滞后性。因此在选择教材时,应根据教学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合理选取。我校本门课程的教学主要是以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全文作为教学的主要材料,结合国家药监局和江苏省药监局网站通报的关于GMP方面的案例作为教学素材。这些最新的教学素材学生更易于接受,也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同时,课程团队中的企业兼职教师会将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案例变成教学材料,充实教学内容。此外,我们还建立了在生产企业工作学生的QQ交流群,收集他们在不同工作岗位的教学案例。

3.2丰富课堂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养成药品质量风险管理意识,掌握GMP实施目的和内涵,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1)比较法。学习GMP的变革历史,就可以通过比较教学法,帮助学生理解GMP动态化特性[3]。课程学习可以通过横向对比现行的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内容,从而突出GMP认证取消但是合规性检查仍以GMP为标准。(2)多媒体教学与现场实训教学相结合。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抽象的知识点通过声音、图片和视频等完美呈现,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4]。如在学习人员进入洁净区部分内容时,给学生展示进入洁净区的流程图,并结合洁净区的示意图学习,这样学生就更容易接受。此外,通过七步洗手法的视频来学习人员进入洁净区的洗手要点,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也更易于理解。最后,再带领学生到GMP车间,让学生模拟进入洁净区,指出每一位同学进入洁净区操作的不到位之处。(3)案列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离不开案例,一个成功的案列教学法离不开一个好的案列[5]。GMP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本课程的学习需要关注行业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能够将最新的案例融入到课程中。国家药监局网站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资源,飞行检查通报案例可以作为我们课程教学中案例的重要来源。这些案例具有权威性,也具有代表性,在教学中融入这些案例,学生都非常感兴趣。同时,我们收集的已经毕业同学在工作中遇到的案例,更易于被学生接受理解。(4)虚拟仿真技术。GMP实训需要在GMP车间完成,场地的建设和运行需要大量经费支持,因此多数高校将《药品GMP实务》设置为纯理论课。虚拟仿真引入实验教学可以解决教学资源匮乏的问题。借助于虚拟仿真技术,学生可以在计算机软件模拟的真实环境中完成GMP实训教学,所取得的实训效果甚至优于在真实环境中所取得的效果[6]。今年突发的疫情更让我们的实训教学没有办法开展。药育智能智慧教育云平台是一个整合药学专业绝大多数课程的学习平台,疫情期间更是对学校师生免费开放。平台上的GMP仿真项目形象有趣,涉及药品生产的多个环节,为实训教学提供了很大帮助。我们在平台上开展了制水系统、空气净化系统、人员进入洁净区和GMP车间布局等实训项目,学生反映实训以游戏的操作界面完成药品生产的环节,非常有趣。

3.3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如今的学生大多数都是00后,学习热情不高,他们认为学习内容与日后就业没有关联性。很多学生顶岗实习以后,才开始学习岗位中用到的知识,本人就多次收到学生就业后的反馈“XX知识确实很实用,后悔在校期间没有认真学习”。因此,我们在开展教学时应该以知识实用性为目的,加强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应当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我校就建立了GMP实训车间。另一方面,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扩大校外实训基地规模。我校药品相关专业与多个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机会,涉及生产和销售等各个就业方向,并采用为期六个月的顶岗实习,学校、企业“双导师”共同教学及考核制度,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标。

3.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目前大部分职业院校教师虽然具有较高学术水平,但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重理论研究,轻实践能力培养,脱离行业发展。同时,这些年职业院校的发展,很多老师并不是药学专业的人才,对于药品的生产了解来源于课本,在教学中很难将药品的质量理念贯穿到教学中。针对这一状况,我校要求老师寒暑假期间深入企业,熟悉企业的工作环境、工作流程和企业标准、企业文化。今年我校领导亲自带队,组织药品相关专业的教学老师到企业集中学习,进一步加强了校企合作。这种集中培训相比零散式的教师企业学习具有更高的效率,也方便企业统一组织教学。同时,邀请企业的专家、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参与学校的相关教学任务,我校本门课程的兼职教师队伍占比在50%左右,为课程的模块化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4小结

生产管理课程范文6

【关键词】运营管理;实践教学;仿真模拟;实践创新研究

“运营管理”是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作为一门强调实践性的课程,必须改变纯理论的教学模式,增加实践内容,引入企业真实的环境,才能提升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但是,建设真实的企业环境,需要大量的资源,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当前的许多高校难以做到。本文基于仿真模拟技术,探讨运营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以期能够对接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对人才要求。

1“运营管理”课程的性质

“运营”是指将投入变换为产出的活动过程,运营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本职能之一。在一个企业内的各项活动中,运营活动是其创造价值、服务社会和获取利润的主要环节,运营管理绩效的好坏对于企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运营管理”的前身是“生产管理”,它是管理学中一门传统的经典的课程,主要研究制造业中有形产品的生产过程。随着金融、贸易、技术服务、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生产管理的研究对象已突破了传统的对象范畴,扩大到了各种非制造业的服务过程和服务提供系统的设计上去。它是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其他相关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运营管理”课程的内容包括对生产运作系统的设计、运行和维护改进过程的管理。设计包括研发、选址、设施布置等。运行主要包括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作业计划、项目管理、质量控制等内容。生产运作系统的维护和改进包括人员的培训、设备和设施的维护以及生产系统的改善,以保障生产运作系统的正常运行,并不断降低成本、提高产销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需要了解运营职能如何为生产效率的提高做贡献,还要了解企业为了创造竞争优势正在通过运营管理做什么,并且要掌握通过实际可以运营的一系列方法和工具在市场上创造竞争优势。

2“运营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

2.1“运营管理”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2.1.1重视课堂理论教学,实践环节投入不足

目前的高校专业建设中,主要关注课程体系和授课教材等方面,对实验室建设不够重视。大部分高校在“运营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块非常薄弱,甚至有的高校根本没有开展,仍然停留在纯理论教学阶段。

2.1.2教师实践经验欠缺、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

实践课程以学生为主体,但还需要教师的指导与点评,所以教师在其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必须要有足够经验且接受过相关训练的专业老师。但目前许多老师都是从学校直接到学校,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大量的知识还停留在理论上。老师们缺乏实践经历,导致实践教学课程的效果不理想。

2.1.3缺乏激励政策实践教师队伍建设滞后

大部分高效普遍重视学术成果与科研项目,而忽视实践教学。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历,学校没有重视,也没有相关的政策支持教师到企业实践,导致教师对实践教学建设缺乏足够的兴趣与热情,不愿意投入精力进行探索。实验教师队伍建设滞后已成为制约高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2.2“运营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方法的不足

2.2.1案例教学

案例式教学是指通过一些典型的“运营管理”案例讲解,帮助学生对企业的运营状况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原因,提出解决方案。合适的案例可以帮助学生加深教学内容的理解,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但案例本身是一种静态的事件,其训练目标大多是追求标准的答案或得出唯一的结论,缺乏对真实情况下各种因素影响的考虑,以及在外界竞争环境发展变化时的应对策略或对企业持续经营可能产生的影响。目前缺乏合适的“运营管理”案例,主要原因是:篇幅太长,偏理论性内容多,而反映企业生产运营的实际数据和实际场景少,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2.2.2参观企业

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参观,由企业的技术人员接待,讲解企业的布局、生产流程、生产计划、质量控制、现场管理等基层的运作管理,学生实地感受企业的实际运营,专业理论知识联系实际,加深教学效果。笔者曾经带领学生去南京的一家制造业进行参观,在课堂上结合参观内容讲解企业布置、流水线安排、生产计划等理论内容,非常生动易懂,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好。这种方法对学校的资源要求很高,需要有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稳定的校企关系,绝大部分学校均难以做到。并且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人数越来越多,过多学生的到来干扰了企业的正常生产,企业不太愿意接待。

2.2.3ERP沙盘模拟

ERP沙盘模拟通过直观的企业经营沙盘,来模拟企业的运行。包含市场环境分析、战略制定、生产、营销和财务结算等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体会企业经营过程。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真正感受一个企业经营者在市场竞争中的经营风险与责任,领悟科学的管理规律,提升管理能力。但是“运营管理”课程的实践环节采用ERP沙盘模拟不太适用。主要是因为:一是不符合实际。沙盘全程手工操作,其局限性导致模拟过程与实际企业经营差别较大,容易引起学生对实际企业的运营产生误解。如:税务内容不全,采用了虚拟的计量单位等。二是ERP模拟规则不健全。各模拟公司可以在同一时期随意交易,公司间交易没有多大限制,如果有些公司合作的话,对于不合作的公司有失公平,如有些濒临倒闭的公司把自己的公司资产贱卖给其他公司,引起市场的混乱。三是物流功能未能体现。物流只能仅仅体现在库存管理方面,如原材料库存、在制品库存和产成品库存,物流的其他职能未能体现,物流系统的特点被忽视。

3仿真模拟的主要内容

仿真模拟是将企业实际环境中复杂多变的变量简化,然后把这些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建立起来,通过这些变化来仿真企业的内外环境,模拟运行并预测企业可能的结果以及竞争对手的反应,并积极探索出企业的对策。仿真模拟的经营竞赛课程,在西方各大学商学院、企管研究所或是管理顾问公司均已采用。通过仿真经营,能够提升学生分析环境、制定战略和团队合作的能力。通过对虚拟企业的运营,与其他虚拟公司的学生互相竞赛,并按既定的标准决定胜负。这是目前管理类课程领域最有效的实战训练方法之一,欧美高校管理类专业教学中也广泛采用此种方法。仿真模拟课程全程采用电脑模拟,各虚拟公司的经营决策输入电脑。整个实践教学平台由三部分组成:服务器端、教师端和学生端,教师端和学生端均是通过局域网或互联网连接服务器使用。包括以下内容:

3.1仿真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体实训内容

以一个季度为一个周期,最多可连续经营16个季度的企业运营管理实践训练过程中,各个虚拟企业运营管理工作等各个方面的经营决策,均由学生根据市场发展形势与竞争形势的变化独立完成,最终通过净现值(NPV)的高低来确定名次.各虚拟公司在运营中,应尽可能避免破产,因为一旦破产,此虚拟公司的竞赛队伍必须退出比赛,再也无法参加后期的竞赛。破产规则只有一个:企业经营不佳,造成总负债超过业主权益十倍,平台将宣告公司破产,退出比赛。各虚拟公司由六个学生(可以3-6人)组成一支企业经营模拟创业团队,分别周期性演绎企业总经理、企划经理、生产经理、采购经理、销售经理、财务经理的角色,从事各自的经营与决策活动。系统可以同时容纳多家企业(每一个环境十家,可以设置十个环境),每个企业在老师设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政策环境和各种市场环境背景下,与其它企业进行竞争。在企业的模拟运营中,学生参与到战略环境分析与制定、营销策略、生产计划、财务决策的制定,体会企业从投入、产出的全过程,体会到企业经营的艰辛,提升了风险意识,训练了学生综合管理知识的应用能力,提高团队合作与管理沟通能力。

3.2教师端系统的主要内容

在仿真模拟中,教师主要是进行指导,对课程进行控制,每期运营结束后点评,均在教师端进行。教师的主要任务如下:设置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参数(共计9*9*9*9种环境,每种环境下最多容纳十家虚拟公司)、开课管理、控制时间和进度、答疑、分析点评成绩等。在整个模拟中,教师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熟悉运营规则,分析不同公司所出现的问题,总结企业绩效,改进企业运营成绩,帮助学生树立风险意识,深刻体验公司的运营管理。

3.3学生端系统的主要内容

学生分组建立虚拟公司,每组最多6人,最低3人,分别周期性演绎企业总经理、企划经理、生产经理、采购经理、销售经理、财务经理的角色,进行分工并熟悉公司运营规则,从事各自的经营与决策活动。各公司是在同一种环境下互相竞争,每个公司的首要目标不是盈利多少,而是保证不能破产,必须牢固树立风险意识,稳健运行,先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下来,其次才是实现经营目标,获取胜利。在仿真模拟中,企业经营决策涵盖企业整个运营过程,包括企业战略、营销、生产、采购等管理决策,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经济、政策、市场环境分析能力、企业目标规划与战略制定、战略选择、战略实施与决策能力。同时,各人做自己独立的决策时,必须要考虑到企业整体运营状况,必须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各决策之间是相互影响的,进一步训练了学生的管理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荣秋,马士华.生产与运作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3-11.

[2]金中坤,应可福.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生产运营管理”课程建设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5(6):85-88.

[3]冯根尧.“运营管理”实践教学方法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1):118-120.

[4]荆全忠.工商管理专业运营管理课程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5(2).

[5]李闻一,黄林.基于商业模拟技术的财务管理课程实践创新研究[J].财会通讯,2011(1):349-355.

[6]郑宁,孟林丽.学生本位的运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11).

[7]俞矜慎.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策略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2).

[8]杜战其,上官春霞,曹守启.生产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价值工程,2012(06).

生产管理课程范文7

1.人才培养目标错位

课程是专业人才培养的载体,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首先取决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生产运营管理》课程是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错位正是当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首要问题。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工商管理专业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每年大量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涌入市场,人才市场上“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求职难及专业对口就业率低”和“企业难招到合适的人才”两种声音并存。这一现象折射出我国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工商企业高层从业人员必须经历基层的管理工作职业生涯,而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均着眼于“高级管理专门人才”,加之各高校生源质量差异明显,现实中部分地方性高校毕业生难以成为高级专门人才。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之一就是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市场需求的脱节。因此,各高校特别是地方性高校应根据自身师资和生源情况,差异性地确定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总体上,各地方性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应突出应用性人才的培养。

2.教学内容的理论化、制造业化倾向明显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错位造成各高校在《生产运营管理》课程教学中普遍出现偏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因为“高级管理专门人才”首重的就是管理思维,而不是具体的管理技巧。加之,当前大部分生产运营管理的教材在内容设计上均以理论阐述为主,设计性、实践性内容少有涉及,即使有部分案例思考题,也是偏重于理论思考,缺乏实践检验。以目前在各高校生产运营管理课程教学中广泛使用的由陈荣秋、马士华主编的部级“九五”重点教材《生产与运作管理》为例,该书被公认为我国生产运营管理课程的示范教材。该教材在每章附有大量的思考题和案例思考题,便于学生进行课后复习。但除在第七章“生产计划”、第十一章“制造业生产作业计划与控制”和第十二章“服务业的作业计划”等章节有设计性、操作性的内容外,全书其他部分还是以理论阐述为主,对于生产服务设施选址、布置、工作流程设计等实操性很强的内容都缺乏设计性内容的安排,即使有涉及,也是蜻蜓点水,使人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另外,由于《生产运营管理》脱胎于《生产管理》,而生产管理的重点就是加工装配业的车间管理,自然造成传统的生产管理内容聚焦于制造业的生产管理。虽然随着服务业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的兴起,生产运营管理开始涉及服务业的运营管理,但惯性使然,生产运营管理教材中的服务业运营管理的比重依然较低。同样以上述教材为例,全书四篇18章,虽然大部分章节涉及到服务业的运营管理,但在服务业运营管理的独特技术、方法上均缺乏介绍,且全书仅第十二章“服务业的作业计划”单独对服务业的运营管理进行了介绍。综上所述,当前生产运营管理的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理论化、制造业化的倾向明显。

3.教学内容与衍生课程的重叠性高

随着生产运营管理的不断发展,《生产运营管理》的研究行业从传统的制造业发展到服务业,管理范围从企业内部延伸到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内容从单纯的工作设计和生产计划的制定与控制延伸至生产运营战略的制定。并在此基础上,《生产运营管理》衍生出多门课程,如《供应链管理》、《质量管理》、《物流管理》、《项目管理》、《ERP》等。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现有各种生产运营管理的教材均包括了各种衍生课程的内容,这就导致《生产运营管理》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与衍生课程产生重叠,相关课程在教学内容取舍上陷入两难境地。如果对这些重叠内容不进行教学,则显得内容体系不完整;如若教学,则会降低学生对后续衍生课程的兴趣。

4.教学方法重灌输、轻启发

课程教学内容上的理论化倾向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课程教学方法上的重灌输。课程完整的理论体系为教师进行“填鸭式”教学提供了先天便利,部分任课教师从事的就是PPT演示和朗读的角色,即使穿插一些案例教学,也是侧重思辨,缺乏对实际管理方法、工具实操的启发教学。

5.考核方法单一、狭隘

经典的课程考核方法采用平时成绩加期末测试的模式,而平时成绩大多由学生出勤、回答问题组成,期末测试则是闭卷考试,且闭卷考试内容大多由名词解释、简答、论述、计算题等组成。这样的考核方法最大的好处就是适应了理论化教学、灌输式教学的需要。但弊端是没有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没能考核学生的实操技能,最终使学生失去对本门课程的兴趣。

二、《生产运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1.修正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突出课程教学的应用性指向

我国工商管理专业高等教育与人才市场需求之间的结构性失衡明确告诉我们,“高级管理专门人才”需求的不足。加之,“高级管理专门人才”必须历经一个从基层管理者锤炼的过程。因此,对于广大师资等教学资源不够充分,生源质量难以与一流高校相媲美的地方性高校而言,必须科学合理地修正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上突出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对此,吉首大学商学院自2004年开始,就根据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要求,积极优化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将原来单纯的“高级管理专门人才”修订为培养“具有职业经理人潜质,能够从基层管理岗位做起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高级管理专门人才”。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优化,直接的影响就是要求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突出应用性指向,强化课程教学内容的应用性、设计性,在教学方法上积极采用案例教学、研讨式教学、解决问题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在考核方法上改革单一的卷面考试的方式,采用多元化考核方法,逐步加重课程设计在课程考核中的比重。通过以上改革,使学生通过对《生产运营管理》课程的学习,提高对具体生产运营管理方法、工具的掌握水平,提高对课程学习的兴趣。

2.科学设计教学内容体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地方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上的应用型基层管理者的人才培养规格定位,要求我们必须科学设计《生产运营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使之适应人才培养规格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应用型基层生产管理者的任务就是采取一切措施确保产品(服务)的高效率产出。基层生产管理任务由一系列工作任务组成,组成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程。总体上而言,完整的生产管理任务流程包括生产服务设施选址与布置、工作设计、生产服务过程的组织与管理等三个部分。因此,课程教学内容也就应按照这三个流程来进行设计(见下表),至少应将教学重点限定于这三个部分。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无论在哪个教学部分,都需要兼顾制造业和服务业。

3.采用多维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当前《生产运营管理》课程教学以教师课堂教学为主,究其原因:一是本科学生本身没有实际生产运营管理体验,案例讨论难以深入;二是本科学生人数较多,课程压力较大,案例教学组织较为困难。但由于单纯的教师主讲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现象明显,学生学习效果不佳。因此,应积极探索并实施多维教学手段。目前,学者们提出的《生产运营管理》课程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教师讲演、企业参观、录像放映、模拟与游戏、案例教学、研讨式教学等内容。对于这么多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应根据具体章节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如在生产服务设施选址部分,可以采用研讨式教学和软件模拟教学方法,教师通过设计具体的选址项目(如快餐店选址),要求学生分组设计自己的选址,并上台介绍自己的选址和理由,最后老师进行点评;实验室安装有选址软件的条件下,还可以采用软件模拟教学,由选址软件进行情景模拟教学。在物流需求计划章节,则可以采用游戏教学手段,通过参与“啤酒游戏”,让学生深入体会传统物料管理模式下的弊端;在设备管理、5S管理等章节,则可以采用企业参观、录像等形式向学生展示现代设备管理、5S管理的技术、效果等。总之,应积极探索各种教学手段,弥补单纯教师主讲的不足,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参观中学习、模拟中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4.采用多元化、个性化的考核方法,综合考核学生能力

生产管理课程范文8

关键词:职业学院;成本会计教学;改革对策

一、成本会计的重要性

对于企业来说,成本管理把握住了企业的生命。成本核算对于企业来说是较为重要的环节。企业成本核算能够较为及时准确地反映出成本的成本变动以及成本管理水平。此外,成本会计及时反映的特性也决定了它能够为企业的经营决策出谋划策。特别是在现在市场经济信息越来越完善的情况下,成本会计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企业想要生存并且做大做强,成本控制就成为了关键的一步。企业需要通过成本管理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改进生产方式以及提高利润等措施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所以,成本会计至关重要。

二、职业学院成本会计教学现状

(一)学生方面

高职学院学生的主动性较差,求知欲较低,所以成本会计课程并不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学生在课后并没有及时去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学生自身没有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所以高职学院的学生普遍存在没有企业经验的现象。而这种现象直接导致了他们在成本会计课程的学习上不能深入理解书本上的意思,不能消化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无法对教师传授的质量进行评判,也无法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及质疑。知识接受式学习成为了他们的学习方式。而在成本会计课程下,学生在课堂上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只能浅浅了解课本所讲,并没有真正理解其内涵。其学生所学习的内容都是与实际脱轨,并不能与现实进行很好对接。所以成本会计课程中,学生只成为知识的吸收者,但并不能成为知识的有效运用者。在成本会计课堂上学生的作用弱化,提不出自己的见解也少有疑问,并不能深入学习好成本会计课程,而且知识的交流沟通和运用也无法实现。在学生“学”这个大环节上就开始掉链子,学生对成本会计知识掌握的程度值得引起我们的深思。

(二)教师方面

高职院校的教师从以前到现在的招聘质量有所提升,也逐渐在向双师型教师靠拢。但整体上教师团队仍然缺乏实践经验。大部分教师都是经过理论学习就走上了教师岗位,对于所传授的知识也没有实际去接触,而是理论知识学习然后去传授给学生。而现代企业类型繁多,对于成本会计这门课程的特殊性来说,教师如果没有深入了解企业生产环节是很难更加准确地解释和结合实际去讲解。现实中大部分教师停留在成本会计书本内容,由于自身经验有限,对于成本会计概念不能很好地结合企业的实际结合去解释,对于成本会计的算法不能与企业实际结合起来讲解,对于成本核算的新思想不能结合企业的实践去创造新思想,发现新思想,解释新思想。所以,教师日复一日的课堂教学沦为机械地重复课本内容,而且教师也并不能随着企业实际情况去分析,不能与时俱进更新成本会计新思想。成本会计这门课的实际作用在教师的传授下变得弱化,实际运用与理论学习脱轨。

(三)学校方面

由于学校的资源有限,所以课时短,课程内容多成为了职业学院的普遍现象。一方面,学校有意压缩学生的在校时间,这样不但节省了学生占用在校资源,降低学校成本开支,也为学生有了作为在校生实习的时间。但弊端也显而易见,课时缩短的情况下,课程门类繁多,成本会计课应有的课时也被压缩。而成本会计课程需要的教学小时被压缩以后,别说对学生对成本会计在实际的应用程度难以达到,就连基本的教学要求掌握程度都难以达到。这就导致了学生在成本会计这门课程的掌握度远远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这样其实对于学校来说,在节约资源的同时其实并没有能很好的利用好资源,并不能真正地教会学生掌握成本会计课程以及运用成本会计内容。开设的课程更像是完成任务,而忽略了学生掌握程度以及实际能调动成本会计运用的能力。

三、职业学院教学改革对策

(一)强化在校生的在校外的实践

学生在校时没有企业经验,对企业运作一无所知,更对课本知识难以理解透彻。所以加强在校生的企业实习显得尤为重要。充分利用学生假期让他们走进企业实习,这不仅仅是能让他们实地观察了解企业的运作,了解企业生产的流程,更能让他们能在课堂学习时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明确规划好学生未来就业方向,在此基础上与未来对接,逐渐在课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中架起有效连接的桥梁。在学习成本会计课程过程中,有企业实践经验机会的学生也容易将课本的内容落实到实际中去,相互促进理论和实践的共同掌握。除此之外,学校在学生上课时也可有计划让学生进行企业实习,利用好周末的时间,强化在校生在校外的实践,这样能使理论真正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在校时就能明白什么需要掌握和运用,也能明确学习的方向和动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钻研精神。

(二)强化老师在成本实践方面的继续教育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表达都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虽然目前教师都有继续教育的网上课程,但是却没有针对性相关教学科目的继续教育。即使有终生学习观念的教师,不断从网上渠道去完善自我的知识体系,但依旧不能代替企业的实践操作经验,也弥补不了教师对现代生产企业的客观片面的了解。所以教师成本会计实践环节也显得非常重要。建议强化教师成本实践方面的继续教育,这样教师就能从讲解成本会计课程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去解释、去启发学生。而且,教师在成本会计实践过程中,也容易发现新思想,运用新思想,从而使成本会计课程更接地气,更贴合时代。而教师在成本实践中,也能清晰地了解企业运作,在课堂的讲授上也更有代入感,更能让学生明白知识的运用,也能将成本会计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的知识讲活和灵活运用,而不是将成本会计课程变成简单的数学计算演讲课程。

(三)对人才培养计划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对人才培养计划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站在学生角度紧跟时代的步伐去规划课程,而不是对课程的开设课程一成不变。定位好学生未来就业的位置,合理开设课程,增强开设课程之间的关联度,避免学生在学习某项课程时出现严重的“常识不匹配”现象。成本会计课程也是如此,建议引入生产管理课程,适当削减其他相关性较弱的课程。成本会计作为一门与企业紧密联系的课,单单只从成本会计的角度去讲解也显得生涩难懂,而加进生产管理课能让学生对企业运作更加了解,更有利于知识的内化。所以培养人才课程体系上引进生产管理课,对学生对成本会计课程的掌握更加有利。除此之外,成本会计脱离不了生产线,让学生知根知底了解,并不是教师的几句概括就能清楚了解,而在讲解生产线时让熟悉生产线的工作人员或者专门的负责人来讲解,这样能使学生更加对企业的生产线各种情况进行了解,也能真正站在企业的角度去介绍和讲解。这样不仅仅有利于资源优化,也有利于学生的掌握。学生也能在成本会计课程中的教学环节中深入了解思想的渊源与运用。

(四)校企合作尽可能引进多种形式的企业

目前职业学校普遍的都是记账公司。因为会计记账公司在资料搬运上比较容易,地点的选择比较灵活,而且学生上手比较容易。但是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以后就业的行业并不仅仅是会计公司。校企合作的形式考虑了场地和学生的特点,比较单一。建议校企合作的企业多样化,这样也有利于学生成本会计课程的掌握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能让学生增进不同类型企业的接触,也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思考与尝试运用。这样学生在“走出去”环节也能快速适应不同岗位。

(五)优化课时资源

目前职业院校的学制比较短,但课程内容多,导致各种课程齐开,但却不能有足够的时间让教师去讲解,让学生去内化。建议优化课时资源,合理选择课程。会计专业也有细化的分支,规划好培养目标,优化开设课程的课时,合理安排每学期的学习目标。

四、小结

中职院校在面临企业成本会计工作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受重视的情况下,成本会计课程对学生来说也越来越重要。但传统的成本会计课程授课的弊端也是越来越凸显出来。如何才能使学生与未来职业真的进行无缝对接,这是一个很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而成本会计课程的改革对策,也希望能在这个巨变的时代给予成本会计教学一些启发。

参考文献:

[1]高琳琳,解月光.“互联网+”背景下智慧课堂教学设计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20).

[2]李玉存.高等院校“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困境与对策研究[J].山西能源学院学报,2018(4).

[3]罗万丽,王蕊.“互联网+”时代智慧课堂设计的原则及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18(26).

[4]吴正英.对高职成本会计教学的思考[J].时代经贸,2018,(0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