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范例

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范文1

为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战略目标,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精神,结合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义务教育发展实际,现就深入推进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及基本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以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和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为重点,以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投入长效机制为保障,统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缩小义务教育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办学条件和水平的差距,努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优质的教育。

(二)基本目标

到2014年,全区城乡义务教育主要指标达到全国、全省水平,基本实现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保障管理制度化、办学条件标准化、师资配置均衡化、教育管理精细化、教育质量优质化,入学机会均等化,城乡学校之间差距明显缩小,全面接受国家教育督导验收。到2018年,努力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改善办学条件,均衡配置资源

1.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按照《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标准(试行)》要求,对辖区学校办学条件进行核定,做好分步达标改造规划,明确任务和时限。统筹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等项目,着力解决教学及辅助用房、运动场馆面积达标问题,着力解决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宿舍、食堂等生活设施配套问题,实现学校标准化达标率90%以上。按《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基本要求,均衡配置仪器设备、图书、音体美器材等办学资源,重点向农村学校,尤其是村小(教学点)倾斜。仪器配备达标率100%。

2.加速义务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强师生计算机配置和计算机室等功能性教室建设力度,确保达到省定基本标准。加强“中小学校园网”建设,逐步为农村学校每个班级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逐步建成数字化校园,“班班通”配置率达80%以上,推动“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促进现代化教育资源共享。开发丰富优质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重点开发师资短缺课程资源。完善区基础教育资源平台建设,帮助更多的师生拥有实名的网络空间环境,方便其开展自主学习和教学互动。

3.优化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按照《区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和《城乡中小学布局调整与建设规划》要求,统筹考虑人口变化趋势、地理交通状况、人民群众现实需要等因素,做好中小学校点规划及布局调整工作,规范撤并程序,坚决制止盲目撤并学校。

(二)合理配置师资,科学管理队伍

1.完善教师配置和补充录用机制。根据全区城乡人口分布和中长期学龄儿童变化情况,按省定标准核定教职工编制,配齐配足教师。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采取引进、公开招考等办法补充录用教师,坚持农村学校缺编优先补充、农村紧缺学科教师优先调配。健全“公开考调”机制,从农村选拔教师到城区优质学校任教培养。

2.统筹城乡教师队伍管理。坚持“区管校用”原则,实行城乡教师“网格化”管理。根据城乡生源情况和教育教学需要,推行城乡学校编制动态管理、人员动态调配和教师定校、定岗、定职责。统一城乡教师绩效管理,建立教育教学成果奖励机制和名校长、名教师津补贴机制。统一城乡教师职称评、聘办法,实行城乡教师评、聘工作一体化,建立评、聘分离机制和按需设岗、竞聘上岗长效机制。加强教师培训,提高培训效果,提升教师师德修养和业务能力。财政部门要按规定核拨教师继续教育经费,落实教师培训专项资金。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用于安排教师培训费。继续加强中小学校长培训,提高校长管理水平。实施“学区管理”,建立“骨干教师联盟”、“校本培训”、“对口帮扶”等长效机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3.实行校长教师交流培养制度。建立和完善城镇学校校长、教师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职任教和到民族地区支教援教机制,对到农村和民族地区任教教师实行生活补贴、交通补助;建立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岗位津贴制度和农村教师补贴制度;建立城镇学校教师评聘高一级职称原则上要有两年以上在农村学校任教经历的职称评聘机制。建设农村艰苦地区教师周转宿舍,改善边远艰苦地区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吸引优秀人才在农村长期从教、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促进城乡教师交流。

(三)关爱特殊群体,促进教育公平

1.完善特殊群体学生资助体系。加大统筹力度,建立政府主导,民政、残联、教育、公安、妇联、共青团等多部门参与的工作机制。落实好“两免一补”、“一减一免”政策。逐步扩大城市低保家庭和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范围,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鼓励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逐步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长效保障体系。

2.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坚持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两为主”政策,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纳入全区教育事业发展整体规划,确保与当地居民子女一视同仁,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3.健全留守学生、失足青少年教育关爱服务体系。把关爱留守学生工作纳入社会创新管理体系,构建政府统筹,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学校、家庭和社会广泛参与的关爱网络。实行留守学生的普查登记制度,动态掌握留守学生基本情况。加强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亲情补偿教育,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建立留守学生安全保护预警与应急机制,解决留守学生在心理、学习、生活、安全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优先满足留守学生进入寄宿制学校的需求。加强对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关爱失足青少年,积极推进学校矫正、社区矫正、家庭矫正工作。

4.重视发展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将特殊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整体规划,全面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按残疾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应不低于普通初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的3倍落实特殊教育学生公用经费,按编制配齐特殊教育教师,落实特殊教育教师待遇。拓展并规范管理“杰克森关爱中心”。在普通学校开办特殊教育班或提供随班就读条件,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儿童少年学习。加大特殊教育教学改革,有效培养残疾儿童少年的生存和生活技能。

(四)严格依法办学,强化学校管理

1.完善招生入学办法。按照区域内适龄儿童少年数量和学校分布情况,合理划定每所公办学校的招生范围。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划片招生、就近免试入学”政策,建立区域内小学和初中对口招生制度,让小学毕业生直接升入对口初中。城乡义务教育段班额分别控制在45人、50人以内,着力解决中小学“大班额”问题。改革高中招生办法,将市下我区省级及以上示范性高中招生指标、辖区高中学校招生指标均衡分解到全区初中学校,把区域内学生就近入学比率和招收择校生的比率纳入考核教育部门和学校的指标体系,切实缓解“择校热”。

2.完善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建立与国家和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平台对接的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和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以居住地学龄人口为基准的义务教育管理和公共服务机制。建立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目标责任制,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防辍保学”工作,小学生辍学率控制在1%以下,初中生辍学率控制在2%以下,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规范城乡义务教育办学行为。建立课程安排公示制度、学生体质健康状况通报制度、家校联动制度,及时纠正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行为。严格执行课程标准,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坚持“两操一活动”,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义务教育学校要均衡编班,严禁设立重点班、特长班和实验班。规范学校财务管理,采取切实措施加强义务教育经费监督,确保经费使用安全、合规、高效。规范收费行为,强化学校代收费行为监管,规范学校或教育部门接受社会组织、个人捐赠行为,禁止收取与入学升学挂钩的任何费用,严厉查处公办学校以任何名义和方式通过办班、竞赛、考试进行招生并收费的行为。

4.加强学校精细化管理。进一步加强学校行政管理、队伍管理、德育工作、教学管理、后勤管理和安全管理精细化,强化学校管理责任,健全学校管理制度,提升学校规范化和精细化管理水平,促进各学校科学优质、内涵特色发展,加快区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步伐。

5.强化学校安全工作。建立健全学校安全工作的长效机制,各乡镇(街)、区级相关部门要依法履行职责,做好义务教育学校及周边环境及治安综合治理,强化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卫生安全、大型活动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等管理,保障师生安全,构建平安和谐校园。

(五)坚持素质教育,提升质量内涵

1.加强和创新德育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素质建设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以“弘扬江姐精神、永做革命传人”为主题,深入开展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德育工作方式,丰富德育工作载体,注重知行统一,促进德育内化,增强德育实效。学校积极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实践教育,探索学校教育与校外活动有机衔接的有效方式。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紧密配合的德育工作网络,营造健康、文明、积极向上、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

2.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坚持育人为本,以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位学生为宗旨,树立学生全面发展、整体发展、科学发展的质量观,实施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教师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基本课堂教学模式,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和开展教育科研,打造兴趣课堂、愉快课堂、探究课堂、高效课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发展和积极主动发展,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探索义务教育质量评价和监控的手段和办法,推动城乡义务教育由外延均衡向内涵均衡发展迈进,推进教育质量监管由终端向过程转移、由局部优质向整体提升转移、由依靠拼时间拼体力向教改教研高效课堂转移。引导社会按照正确的教育观念评价教育和学校。政府教育督导部门要定期对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情况开展督导评估,对实施素质教育不力的学校校长实行问责。

3.推进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学校办学品质、品位、品牌,突出“一校一品”特色。按照《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指导纲要》的要求,深入挖掘“江姐”、“恐龙”、“燊海井”文化资源,着力打造特色校园文化,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学校特点的校园文化,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4.重视艺体教育和学生实践。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注重青少年体能训练,大力发展传统体育项目,蓬勃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注重动手能力培养,免费开放学生实践基地,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注重艺术修养,开展艺术教育活动,提高学生艺体素质。建设一批体育、艺术、科技、书法等特色学校,培养学生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强化保障和督查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

牢固树立“办好教育是政府的本职,办不好教育是政府的失职”的理念。建立区政府“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全力抓、区级部门和乡镇街道负责人配合抓的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组织领导体系。建立推动有力、检查到位、考核严格、奖惩分明、公开问责的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责任机制。开展全体县级领导、区级部门与学校“双联系”和骨干企业与农村学校、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三结对”活动,建立结对帮扶机制。

(二)加大经费投入,保障优先发展

牢固树立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削峰填谷”而是“填谷建峰”的理念,通过财政倾斜、项目整合、社会募集多渠道筹措资金,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坚持“以县为主”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教育经费实现“三个增长”,财政教育投入占比达到国家规定的比列,完善教育投入优先增长,建立健全教育经费向农村和薄弱学校倾斜的投入机制,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完善教育装备投入保障机制;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继续加强和完善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经费“校财局管”,实施教育经费集中支付,加强对各项教育经费的统筹和监督检查,调整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优先保障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所需资金。

义务教育范文2

城镇化对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政策提出挑战

城镇化是人们生活和生产方式的转变,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聚集和迁移的过程,是文明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表现。当前,世界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了50%。在我国,城镇化的发展状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也发挥着重大的影响力,被视为我国推动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然而,城镇化并不是单纯的农村人口减少和城镇规模扩大,它向国家的各项农村政策提出了挑战,这其中就包括现行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政策。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他们世代生活的土地,大批的农村人口将涌入城镇,他们改变了农业劳作的生产方式,转而成为二三产业的劳动力,成为城镇建设大军中的一员。截止2010年,我国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人数就已经超过了2.4亿人。根据有关部门的推测,到203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65%左右,这说明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的趋势还将继续发展和扩大,这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办学产生直接影响。

当农村人进城务工时,他们会将子女一起带入城镇,因此在迁移的人口中,很大一部分是跟随父母一起离开农村的义务教育适龄青少年,他们的离开直接导致农村义务教育生源的减少,即使留在村里的适龄学生也因教学质量的因素纷纷选择村外较大的小学就读。在我国,农村办学以行政区为基础,即“乡办初中,村办小学”。这些学校,有着分布散,规模小的特点,尤其是自然村内的村办小学。城镇化的发展,生源的减少,使这些原本就薄弱的农村学校陷入了生源稀少的困境,村内学校办不下去。在未来,城镇化带来的人口迁移趋势将持续存在,这些学校的适龄生源会越来越少,甚至出现“人去楼空”的景象。另外,农村人口的流动,给农村带来的影响除了传统农业社会的转型,还有村庄数量的减少。城镇的高收入,优越的生活环境等因素,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劳动力离开农村,进城务工。这对农村村庄的规模和数量是一个不小的冲击。劳动力离开农村后,往往选择在城镇定居,仅有年老的长辈留下,这不仅使得村内的常住人口数量减少,更使农村建设的劳动力缺失,农村的发展因此而减速。尤其对于那些原本就分布偏远,零散,人口数量小的自然村,人口的迁移甚至将造成几十年后部分自然村的消失。那么,自然村内的学校也将随之消失。

这些不断“瘦身”或是将消失的农村学校是我国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受惠者。国家对这些“瘦小”的学校建立了新校舍,配置了新的硬件设施,补充了师资力量。而实际上,由于在校生人数的减少,享受这些硬件设施条件的学生人数远低于它们本身可以承载的学生数量,学校的教学设备利用率低;在那些人口明显减少的村庄里新建学校,更是在将来会出现教育资源闲置的局面。我国现行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对农村学校的建设投入和维护投入目的在于,解决目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因经费不足而产生的各种问题,事实也证明了它的成果是显著的。但以长远的角度来看,伴随着人口迁移而引起的适龄学生离开农村现象的出现,如果只是盲目地对所有的农村学校采用统一无差别的财政投资方式,对国家的教育经费是一种浪费,将使政策的投入无法发挥可持续使用的作用。我国的义务教育财政政策将面临着投入大,回报小且无法持续使用的浪费情况。因此,当城镇化的发展为中国农民的生活带来深刻变化的同时,也对现行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政策提出挑战。

实现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政策是为解决农村教育经济问题而制定的,它在一段时间内,针对实际情况,发挥有效的作用,但这并不代表着它是一成不变的方案。回顾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政策的发展历史,它正是在不断地改进过程中得以完善的。因此,必须保持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制度的与时俱进,适时做出调整,实现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可持续性,以满足城镇化提出的新要求。

(一)停办生源严重不足的农村学校,对附近区域的学校进行合并农村基础教育建设与农村教育经费投入的收效有着密切的联系。农村各个学校间对教育经费是否真正充分和有效利用也有着很大的差别。生源严重不足的农村学校的运行,使国家的教育经费投入分散,而收效甚低。因此,在不违反国家的农村义务教育方针、政策的前提下,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农村教育经费,把教育经费投入的效益作为衡量教育财政投入可持续性的标准。有关部门可定期对农村学校进行实地考察,在确定学校规模过小,或实际学生数量严重低于学校可容纳学生数量,并呈现递减趋势的情况下,果断停办此类学校,以防止教育经费的浪费,缓解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要妥善安排所关闭学校生源的就学。可将附近区域的几个农村学校合并,对合并校进行财政投入,把零散的生源整合起来,在保障农村学生受教育权利的同时节约教育经费。

(二)科学预测人口流动方向,合理规划农村学校布局政府应对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义务教育进行前瞻性的研究,以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充分发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分配的积极作用。由于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农村人口分布呈现出动态的变化,未来农村人口的分布必定不同于现今。另外,不同时期,农村人口的相对集中区域也有所区别。但是,从总体上说,农村人口是逐步向生产水平发达,生活环境好的城镇搬迁,人口的流动方向是可预测的。因此,农村学校的建立不能只着眼于单个的村庄,而是要从区域人口流动方向和生源规模的角度来为农村学校选址。这就要求农村义务教育的办学应改变以行政区建校的方式。首先,政府应对农村人口迁移的走向进行科学和准确地判断分析,而后,根据人口迁移的趋势和规模合理对农村学校进行新布局,通过农村教育经费的拨款,在人口迁移的方向上相对中心位置建立中小学,让生源就近入学。这样既能确保农村学生能够接受义务教育,又使得农村教育经费准确及时到位,更为未来预留教育发展空间。例如,近年来,河南省对农村的中小学的布局进行了调整,撤销合并了一批农村中小学,使农村中小学的分布进一步向城镇收拢,并且对中小学的人数,规模进行了规定。作者认为,这种方式值得推广。#p#分页标题#e#

(三)保证转型期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合理使用农村义务教育财政经费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成分转变的过程,它需要花费一段较长的时间才能实现。因此,在这一期间,国家要通过教育财政经费继续保障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同时,更要注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合理使用,使其发挥最大的效能。因为从总体上来看,近年来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不断提高。2011年,中央政府还将从财政预算中拨款566.3亿元用于保障2011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但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仍存在总量不足的情况,因此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用到实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节约教育经费,缓解经费紧张的问题。各级政府应建立科学的经费管理体制,加强制度的约束作用,避免教育资金挤占、挪用、平调等问题。并定期对各农村学校进行评估,对学校的经费使用情况进行跟踪调查,以避免经费使用的无目的和低效率。

义务教育范文3

 

各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直有关单位:   为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落实全国、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切实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快我县教育现代化进程,实现“建设城西学城,打造教育名县”的教育发展目标,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结合我县实际,现就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树立科学发展意识,全面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化水平   1、深刻认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意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基本要求,是国民教育体系不断完善的本质要求。当前,我县义务教育已经全面普及,进入了巩固普及成果、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的新阶段,各镇(乡、街道)、各部门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教育公平,把我县建设成为“全省工业经济强县和全市宜居宜业首选县”的高度,充分认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意义,把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2、把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总体要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大力提高农村薄弱学校教育水平为重心,按照“农村教育城镇化、学校建设标准化、教育装备现代化、师资队伍专业化、教育教学优质化”的战略要求,努力构建一个充满生机活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城西特色的区域文化教育中心。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不断促进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教育资源配置、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处于一个比较均衡的状态,使全县不同学校、不同群体之间的学生均能享受到相对公正、平等的教育,使每所学校每位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3、明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任务。到年,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达到省定办学条件标准,基本消除薄弱学校和大班额现象,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到年,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   二、完善校园网点布局,全面提高学校建设标准化水平   4、科学规划学校网点布局。结合农村城镇化建设,扎实开展农村中小学校网点布局调整,按照“高中教育集中在县城、初中教育集中在中心镇、小学教育集中在中心村”的原则,结合生源及地域交通等情况编制小学、初中教育网点,实现一个乡镇建一所中心小学、两至三所完小的目标,实施初中教育相对集中在中心镇的教育网点布局。新建居住区和旧城区改造要优先考虑义务教育学校发展用地,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得侵占教育规划用地,或改变教育用地性质。   5、全面建设标准化学校。根据省定学校建设标准,按照“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的学校园内建设思路,对全县布局调整保留的学校进行校园总体规划编制。当前,着力抓好县城六中和七中的校舍建设,确保两年内全面实现县城学校标准化,使之成为全县校舍建设标准化的典范。要充分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大结对帮扶力度,通过整合、重组、兼并、托管等多种形式,实现区域内优质学校支持带动薄弱学校全覆盖,尽快提高薄弱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   6、加快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完善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按照省里要求,继续实施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实施农村初中实验室建设工程和农村中小学配套设施建设工程,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同时,落实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相关优惠政策。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规划,年以前,县域内40%以上乡(镇)中心小学具备寄宿条件;2020年以前,县域内所有乡(镇)中心小学具备寄宿条件。要重视完善村级小学办学条件,使之达到相应标准。逐步完善农村学校音乐、体育、美术、综合实践等课程教学场地、器材等条件,按照规定标准配齐图书;逐步完善师生生活设施,特别是食堂、住宿、卫生等设施。全面推进校园美化文化工程,进一步加强校园的净化、绿化和文化建设工作,按照“60%以上学校达到‘森林学校’”的标准,创建一批绿化标准高、生态质量佳、环保意识强的“绿色学校”,促进学校文化品位的提升。   7、加强城镇中小学校建设。按照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把中小学建设切实纳入城镇建设总体规划。认真执行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市城区学校网点布局规划》,明确责任,加快改造、新建中心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规定,实现新建、改建居民区的学校设置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时投入使用。年前,在老城区,以县中为中心,东面扩建一小,西面规划建设县六中、县八小及第三幼儿园,形成教育园区,同时,在城北新建县七中,城南新建青少年活动中心,达到大型教育设施共享。年前,在城南新区新建教育园区,规划建设一所小学、一所幼儿园、一所初中和一所高中。同时在县城北区新建县特殊教育学校、县四小、县九小,彻底解决城区教育大班额问题。   三、实施“三名”培养工程,全面提高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   8、进一步加大农村教师招聘培养力度。深化实施教师队伍专业化战略,按照“国标省考县聘”的教师准入制度,提高新聘教师教学水平。完善农村教师的培养补充机制,实施好国家“特岗计划”和“硕师计划”,做好小学教师师范生定向培养,化解、清退代课人员,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教师编制标准。   9、进一步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力度。认真落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精神,县财政按教师年工资总额的1.5%安排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并做到专款专用。县教育体育局、各中小学校要认真贯彻落实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中关于“按照农村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的要求,统筹安排好教师培训经费并确保专款专用。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等多种方式,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培训,促进教师教育水平和校长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继续加强“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培养工程,建立和完善培养考核机制,引领中小学教育教学水平和学校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打造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p#分页标题#e#   10、完善教师增补机制。要对义务教育学校科学设岗,合理定编,满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师资的需求,要按照实际学生数和编制标准配备教师,严禁有编不补。在编制总额内,对中小学教师编制实行动态管理,根据学校网点布局调整及学生人数变动等实际情况,合理配置教师,确保村小和教学点按照每班1.5名教师的编制标准配备教师,在编制范围内每年的教师增补人数不少于上年教师的自然减员人数。严格执行城乡中小学统一岗位结构比例的规定,认真解决好农村学校英语、地理、历史、生物、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科学等专业教师缺乏的问题。   11、完善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建立完善公办中小学教师、校长定期交流和轮岗制度,建立城镇中小学教师到农村中小学任教服务、农村中小学教师到城镇中小学跟班学习、城镇学校之间教师交流制度和区域内骨干教师巡回授课、紧缺学科教师流动教学制度,广泛开展送教下乡活动,推动校长和教师在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合理流动,鼓励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到农村中小学校和薄弱学校任职、任教。 12、落实农村中小学教师优惠政策。对高等院校毕业生到农村特别是边远山区、贫困地区学校任教,实行提前执行转正定级工资、代偿国家助学贷款等优惠政策。在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岗位结构比例、评优评先等方面,继续实行向农村学校倾斜的优惠政策。做好艰苦边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发放特殊津贴工作,逐步提高对艰苦边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特殊津贴标准。按照省、市部署安排,实施好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计划,逐步解决农村中小学食堂等生活条件问题。   13、切实保障和提高教师待遇。巩固和完善中小学教职工工资保障机制,确保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本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绩效工资水平与公务员津补贴标准等同。公办学校教师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社会保障资金要按国家政策予以解决。民办义务教育学校要按照《省民办教育促进条例》规定,按时足额发放教职工工资,为教职工缴纳基本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费,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住房公积金。要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妥善解决现有代课人员问题,坚决制止聘用新的代课人员。   四、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资金使用效率   14、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比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经费投入,确保年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的目标。要逐步提高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和公共投资计划中用于教育支出的比例。县级新增财力要重点用于教育事业,确保在中央和省级教育投入增加的同时地方教育投入同步增长。   15、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按照国务院、省政府要求,进一步完善各级政府分项目、按比例分担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提高保障水平。把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确保义务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年初预算、预算执行和年终决算中的超收收入分配都要体现法定增长要求,保证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并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建立和完善防止发生义务教育新债务的机制,把义务教育建设项目纳入政府统筹范围,未经县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审核申报、发改委立项,不得擅自建设义务教育基建项目,确需建设,按照职责,由政府安排资金统筹解决。今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举债建设。要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免费政策,根据中央、省统一部署相应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建立多形式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助学体系,完善学生资助中心工作职能,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工作,推进资助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确保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   16、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切实加强财务管理,确保中央、省、市、县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资金全部及时落实到位。完善“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实行义务教育经费县级统筹,并纳入教育会计核算中心管理。上级下拨的义务教育经费,财政部门必须及时、足额划拨给教育部门使用,任何部门都不得挤占、挪用。积极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预算编制制度改革和财务公开制度,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必须严格按照要求编制学校预算,将收入、支出全部纳入预算管理。   17、加强对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的征收和管理。税务部门要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3%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专项用于教育事业;要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2%足额征收地方教育附加,专项用于均衡发展城乡义务教育。财政部门要加强教育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的支出管理,做到专款专用,不得抵顶正常的财政拨款。教育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由教育部门、财政部门统筹安排使用,用于改善办学条件。   18、计提土地出让收入的一定比例用于教育事业。要根据财政部关于从土地出让收入中计提教育资金的有关要求,从当年以招标、拍卖、挂牌或者协议方式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取得的土地出让收入中,按照扣除征地和拆迁补偿支出、土地开发支出、计提农业土地开发资金、补助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支出、保持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补贴支出、支付破产或改制企业职工安置费支出、支付土地出让业务费、缴纳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后余额10%的比例计提教育资金,重点用于农村(含县镇)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校舍维修改造、农村学校设备购置以及其他与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相关的开支。   19、切实加强义务教育经费的使用和管理。财政、教育部门和各义务教育学校要建立科学化精细化的预算管理机制,科学编制预算,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财务会计制度建设,完善经费使用内部稽核和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义务教育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学校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管理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使用效益。坚持勤俭办学,严禁铺张浪费,建立节约型学校。加强教育经费监督检查,强化重大建设项目和经费使用全过程的审计,确保义务教育经费使用规范、安全、有效。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加强重大项目经费使用考评。建立义务教育教育经费公告制度,每年在县内重要媒体公告上一年度全县义务教育教育经费执行情况,#p#分页标题#e#   20、督促和指导民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继续增加投入。民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继续增加基础设施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按要求建设校舍和实验室,根据需求更新设备,补充器材,添置图书。要充分保证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合理开支,保证按国家要求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任务,特别要为德育、体育、教师培训等活动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五、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义务教育办学整体水平   21、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积极探索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加强对学生的管理,积极开展学生成长“六个一”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有专长。各类公益性的文化、体育场所和设施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加快建设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年以前,完成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建设工作,确保按时投入使用,发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积极作用。   22、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义务教育学校必须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好国家、地方课程,开足课时,不得随意增减,不得挤占音乐、体育、美术、科学和综合实践等课程的课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农村小学开设英语课程。要创新举措,开设有本县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要全面开展特色学校创建,自主开发校本特色课程,引领学校走“规范立校、文化兴校、特色强校”的特色化发展之路,努力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坚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加强学校艺术教育、科技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3、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深入开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全面开展“问题导学、互动探究”基本教学模式实验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建立和完善适应新课程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实行学业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办法,进一步完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化系统管理,完善中招录取将中考成绩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办法。按照省、市统一部署,积极推进高中招生制度改革,逐步扩大优质高中均衡招生指标比例,“十二五”期间达到60%。改革对教师和对学校的评价办法,改变以学生考试成绩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做法,开展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工作的督导和检查,完善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义务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加强教育科研,加强教学指导,在分片教研的基础上,建立多种形式的教研共同体和教学合作组织,共享教学经验、教学资源和教研成果,全面提高义务教育办学质量。   24、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规范中小学招生行为,依法保障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公办学校就近免试入学。不得以任何名义改变或变相改变公办学校的性质。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义务教育生源调配,明确每一所学校的服务范围。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以考试、竞赛、表演等形式进行选拔性招生。不得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分为重点学校、非重点学校,严格控制热点学校借读人数,尽快使小学、初中班额分别控制在45人、50人以内。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非重点班,不得擅自举办各种名目的实验班。学校不得违规组织学生集体补课,教师不得进行有偿家教,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加强义务教育学籍管理,建立与全省学籍信息化管理相衔接的学籍管理制度。   25、切实强化学生安全管理。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舍的安全,全部消除D类危房,及时维修加固B、C类危房,杜绝危房倒塌造成师生伤亡的事故发生。积极推进学校安全标准化管理,加快人防、技防、物防“三位一体”安全网络建设,改善学校安全保障物质条件,增设现代安全防范设备,提高学校安全管理能力。加强安全管理制度建设,明确校长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建立安全管理的分级责任机制,强化教育行业风险管理。加强安全教育,开设安全教育课,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要重点加强交通安全、饮食饮水安全、用火用电安全、学生校外集体活动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和管理。加强学校安保力量配置,中心小学以上学校要配备两名以上专职安保人员,村完小要至少配备一名由教师兼职安保人员。要加大进出校园人员的管理力度,严防不法分子进入校园和在校园门口制造伤害事件。各镇(乡、街道)和公安、教育部门要及时、妥善处置校园伤害事件,把负面影响控制在最低程度。   26、积极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信息化建设。深化实施教育装备现代化战略,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财政部门要按上级要求安排学校信息化建设专项经费,教育主管部门要专款专用,义务教育学校要将不低于10%的公用经费用于教育技术装备的建设。升级优化县教育城域网,对边远地区上网条件差的学校采用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基本建成全县村完小以上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强化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有效应用,造就一支具有较高教育技术素养的骨干教师队伍,能熟练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课堂教学和学校信息化管理。构建县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县级信息数据库建设,使学校管理在年以前基本实现信息化。   27、依法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将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总体发展规划,不断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进一步增加对特殊教育的投入,做好特殊教育学校的新建工程,确保在年投入使用。同时,做好特教班和随班就读工作。   28、巩固普九成果。要确保适龄儿童少年的入学率,提高巩固率,严格控制辍学率。坚持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中小学为主保障进城务工就业人员随迁子女与当地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全部实现就近入学。重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建立政府统筹协调、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共同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服务体系。继续实行“普九控辍”七项制度,继续推行“五证”监督制,继续实行“双线三级保学控辍责任制”。#p#分页标题#e#   六、大力加强组织领导,全面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质量   29、加强组织领导。各镇(乡、街道)要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内容。县政府将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落实情况纳入对镇(乡)政府、政府各部门的目标管理,考核结果与政府、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政绩挂钩。要建立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定点联系学校制度,及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实行政府向同级人大、政协报告教育工作的制度,主动接受人大、政协的监督,要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报告和监督的重点内容。积极开展创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活动,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实现创建“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目标。建立表彰制度,形成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机制。   30、明确部门职责。教育部门承担着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具体管理工作,要把该项工作列为义务教育“重中之重”的任务,从发展规划、资金安排、人员调配、生源分配等方面予以落实。发改委要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项目作为重点项目从先、从快、从优予以落实,每年都要安排一批发展项目。财政部门要按照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的要求,落实相关经费,及时足额拨付,并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项目工程资金实行倾斜政策,优先安排;要向县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报告义务教育经费预算和决算情况,对于预算、决算执行结果达不到法定要求的,要限期补足;要建立依法落实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监督检查机制,确保有效使用。规划、国土、建设部门要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优先提供必要的用地和其他建设条件,确保义务教育学校与新建城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防止城镇化过程中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不足,出现盲点。各镇(乡、街)、村委会要配合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网点调整工作,并为学校建设提供用地保障和其他必要的支持,有效组织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和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公安、工商、文化广播电影电视、卫生、食品药品监督、电信、供电等其他相关部门,都要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便利条件,积极支持义务教育学校建设与管理。   31、强化督导检查和监测。县政府教育督导室要建立和完善对镇(乡、街道)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督导评估制度,按照省里确定的评估细则和标准,定期进行督导评估。要重点督促纠正区域内教育资源配置不当或学校差距过大问题。县政府每年将对区域内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和城乡、学校之间的差距进行监测、分析,并以适当方式公布,接受社会监督。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质量的监测评估,实行目标管理,防止学校出现教育质量滑坡。   32、优化教育发展环境。各级行政执法机关要进一步增强服务学校、服务教育、服务大局的意识,依法保障学校、师生的合法权益,共同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坚决制止对学校的乱罚款、乱摊派和乱检查行为。继续开展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重点抓好治安建设,进一步优化校园周边环境。各类新闻媒体要积极宣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意义、政策措施和典型经验,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要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形成科学评价学校、评价教师、评价教育的风尚,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义务教育范文4

关键词:美术教育;互动教学;模式探索

一、互动教学模式概述

1.互动教学模式的含义

理论上讲,互动教学模式指的是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之间寻求切入点,将教授内容与学生自身的兴趣点进行有机结合,进而在提升自身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让学生也能够获得更加优质的课堂学习体验。互动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要求教师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构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堂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以保障课堂教学的互动性与学生的实际体验。构建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堂情境关键在于如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对学生的学习需求有着充分的了解,并且对于如何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有机融合也能够做到精准把控。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主要集中在课堂中,对于课前准备以及课后延伸教育都有着较为明显的缺失。而在互动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需要打破传统的课堂局限。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想要完成互动教学模式的教学,需要将整体教学过程进行拓展,从课前到课中进行分别规划,为学生的学习质量提升创造更多可能。就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堂中实施互动教学模式而言,在课前准备方面,教师首先要做到充分了解学生在美术相关方面的真实兴趣取向,同时还要明确学生在美术课堂中对于教学内容的实际学习需求。在对以上两点有了明确把控之后,教师要在此基础上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与学习需求进行有机融合,为课堂实践中互动教学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充分调动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学习积极性,这源自于教师前期充分的准备,同时也需要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做到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及互动,这样才能够在教学中让学生对于教学内容产生足够的学习兴趣,进而通过长期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建立对于美术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以提升实际学习效果。

2.义务教育美术课堂中互动教学模式的作用

互动教学模式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在其本身具有良好课堂互动性的同时,也兼具内容上的包容性以及教学方法上的多样性,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堂的实际教学中应用,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还能够为学生拓展学习内容,充分发挥美术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环节的作用。首先,互动教学模式应用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其良好的互动性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会忽略互动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一味地“填鸭式”教学,学生很容易对于教学内容产生“疲乏感”。甚至有些教师由于自身能力不足以及教学理念陈旧等原因,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照本宣科,课堂教学缺乏新意,长期处在这样教学环境中,学生也容易对美术学习产生抵触情绪,这样不能让学生感受到艺术教育的美,更无法完成美术所承担的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互动教学模式应用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能够让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渠道,避免传统“填鸭式”教学所产生的不良效果,并且让学生在“沟通”中学习,也能够使其更容易感受到美术中的“美”,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乃至正确价值观的养成都有着利好作用。对于正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而言,其本身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学习兴趣具有极高的需求度。互动课堂教学模式能够从根本上满足学生对于学习兴趣的实际需要,并且还能够通过更加广泛的教学内容以及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获得更加优质的课堂学习体验,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义务教育美术课堂中互动教学应用现状

1.教育观念相对滞后

经过调查,笔者发现,在现阶段的义务教育美术教学过程中,有许多教师在教学观念上相对落后,并没有充分认识到美术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乃至学生整体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在此基础上,由于学校实际情况限制以及教师自身能力的原因,许多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师也并没能够充分发挥美术课堂教学的审美培养作用,致使实际的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生不能够得到高质量的美术学习,进而导致在自身发展上存在缺失。在传统的教学理念当中,美术教育相比于语文、数学以及英语这三门“主科”课程,在受重视程度上存在严重不足的现象,对于美术教育的“不重视”源自于三个方面,首先是作为教学管理者的学校对于美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一味强调学生“主科”成绩以及所谓“升学率”,忽视艺术教育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在课时安排以及教育资源上不能够为美术课堂提供足够的支持。其次,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对于学生的美术教育也存在严重缺失,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由于课程压力相对较轻,其有许多“家庭时间”,而学生在家庭环境中与家长共处时,很少有家长能够为学生提供正确的美术引导,甚至有些家长还会对孩子“乱涂乱画”的行为进行训斥。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极容易使儿童对于美术产生排斥的心理,这对于课堂教学有着非常严重的影响,尤其是学生如果对绘画行为产生抵触的心理,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很难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也就无法构建互动教学的课堂环境,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第三点,由于许多教师自身教学能力有所欠缺,导致其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够精准的把控学生的学习需求,也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最终无法实现互动课堂教学。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由于能力欠缺而不能实施互动教学的教师往往也不能认识到互动式教学的优势,他们更愿意采用较为刻板的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样的情况使得教学效果很难得到提升,学生也对美术课程的学习兴趣越来越低,最终导致其在综合发展上有所欠缺。

2.教学方法与内容的把控

传统的义务教育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依赖校本教学内容,在课堂讲授过程中也只是将课本上的内容进行讲解便完成“教学任务”。但就义务教育阶段的实际教学而言,这样的做法几乎完全忽略了学生真正的学习需求。前文提到,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兴趣有较高的需求程度,而教学内容是否能够满足内在需求是学生产生兴趣的核心动因。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他们由于年龄以及认知的原因,对于具有较为鲜艳色彩的具象美术作品有着较高的认可程度,尤其是在作品中有明确人物动态的画作更加容易让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产生好奇心。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从这方面入手,在讲解时多采用上述类型的作品进行举例,这样就能够行之有效地提升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初步学习兴趣,再结合其他教学方法便可以构建出基本的互动教学环境。除此之外,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也不宜选取理解难度较为高深的作品让学生进行欣赏,这种为学生平添认知压力的教学行为无异于揠苗助长,不但对学生的美术学习不会起到帮助作用,反而容易让学生在超负荷的认知压力中丧失对美术的兴趣。教学内容作为教师授课讲述以及学生学习的核心主体,需要得到教师的足够重视,随着基础教育的发展,美术早已经脱离传统的“小科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悉心准备,充分做好内容的把控,才能够给予课堂教学以及在课堂中实施互动教学模式以充分的保障。与此同时,在义务教育美术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课堂观察笔者发现,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陈旧,在课堂教学开始阶段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地引导,以调动学生在本课堂中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没有注意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并且对于教具的使用也存在缺失。这些教学方法上的问题都严重制约着课堂教学质量的发展。并且,笔者还发现许多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经常喜欢给学生讲解一些诸如高难度的绘画技巧、晦涩的美术理论等内容,正如上文所述,这些内容会给学生带来非常大的认知压力,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教师切忌操之过急,应尝试从画面内容、作品的背景故事等方面入手进行讲解,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为其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互动教学模式在义务教育美术课堂的应用探索

1.互动教学环境的建立

互动教学模式应用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堂实践教学当中,首先需要强调的就是在课堂中互动教学环境的建立。而如何与学生在课堂中展开互动,是作为美术教师需要思考的重点。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教师在教学上首先要从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入手,让学生充分认可教师以及教师讲授的内容,从被动学习逐渐转变成主动沟通,这样才能够为互动教学建立优质的前提。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学生心理出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本身年龄较小,认知能力有限,对于完全陌生的事物容易出现认知障碍,相对来说更容易对与生活中接触过的事物产生关联的内容产生兴趣。基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这样的特点,教师便可以从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方面入手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让学生在相对较为熟识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也更容易促使其打开互动的渠道,进行主动沟通。与此同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需要注意自身的语言及行为,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会刻意与学生之间保持一定“距离”,以提升自身的权威性,这样的教学行为在实际授课当中具有一定可行性,但却并不适用于义务教育美术课堂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本身年龄较小,正处在天真烂漫,充满好奇心的年龄阶段,如果课堂氛围过于严肃,会使学生产生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非常不利于学习。并且美术课堂作为艺术教育,其授课过程应该是相对轻松的,学生也只有在课堂中放松下来,才能够充分体验到“美”的存在,进而才能够愿意配合教师进行互动,愿意建立沟通的渠道。

2.利用多媒体教具构建体验式教学模式

随着发展的深入,现阶段义务教育美术课堂中多媒体设备已经逐渐普及开来,而美术作为视觉艺术,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多媒体设备有着较高的需求程度,并且在互动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设备进行图片、视频的展示,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从而在互动中提升教学质量。在美术课堂中,多媒体设备的应用有多种方式,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与教学主题内容相关的视频素材,以此拓展学生的学习内容。其次,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教学中需要应用的图片,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可以在图片的切换过程中加入一些有趣的特效内容,或者为图片设计一些美观的背景,切忌将图片简单堆叠、切换,教师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保持课堂内容的趣味性和丰富性。与此同时,多媒体教具也不局限于简单的播放工具,如果具备条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应用到更加多样化的用具,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同学们用3D打印笔来进行一些立体绘画的创作,在共同创作中让学生构建立体观念,在此基础上结合课本中的雕塑内容进行讲授,学生就更加容易理解,也会获得更好的课堂体验。总而言之,多媒体教具的应用,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体验感,并且教师也能够通过多样化的工具来丰富自身的教学方法,以期更好的与学生建立沟通渠道,产生良性互动,最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3.建立具有实际意义的课堂评价机制

互动教学模式顾名思义,其核心在于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在通过课前准备以及课堂中教学实践来构建出良好的课堂互动氛围这一前提下,教师还应该对于师生之间的课堂反馈保持足够的重视。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带领学生共同建立起具有实际意义的课堂评价机制。课堂评价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二是学生对于教师的课堂反馈。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是基于鼓励式教育原则,对学生优秀表现进行褒奖,但需要注意的是,鼓励式教育并不意味着对于学生的错误行为不进行制止,奖惩之间需要教师进行尺度的把控,既要纠正学生的错误,又不可以打消学生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要避免扁平化、单一化。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许多教师只是对学生上交完成的美术作业进行简单的点评,这种“一次性”的评价给学生带来的积极影响显然是不足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随时对学生进行鼓励,比如有同学对问题进行了比较好的回答,教师要及时作出鼓励;或者有学生在非美术课堂范围内进行了一些创作,教师也可以针对性地予以鼓励,这些及时且更加丰富的正面评价能够行之有效地提升学生对于美术这一科目的好感度,并且也会让学生对教师更加认可,从多种角度而言对于美术教学都有着诸多利好。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也同样重要,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他们对于课堂的反馈是教师对于教学进行自我评判的重要指标。教师在课后可对学生进行课堂意见的征集,这种评价并不拘泥于形式,可以在班会中进行,也可以是教师课后与学生的交流,核心目的就是收集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真实反馈,教师在了解之后对自身的教学方法进行针对性的调整,这样才能够在长久的教学过程中,保持自身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也能够让教师对学生有更加充分的了解,以提升教学质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互动教学模式应用于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堂教学实践中,能够行之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进而逐渐培养其对于美术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综合素质的培养都有诸多益处。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提升,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有效沟通渠道,逐步创建具有良好互动性的课堂学习氛围,能够进一步提升美术课堂的实际教学效果,并且随着师生评价机制的建立,教学效果得到不断地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也会得到有机增长。

【参考文献】

[1]黄帅.如何建构义务教育美术教学的互动模式[J].江西教育,2021,(33):88-89.

义务教育范文5

关键词:义务教育课程;课程改革;变化;反思

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深化到各个学校,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不仅丰富了学校职能,也给课堂带来了生机,促进了教学的发展,然而受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等因素的制约,新课改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一、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所带来的一些变化

(一)学校的职能变得更丰富了

学校是专门教育人的场所,唯一的使命是培养人,而这也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好坏与否的唯一标准。而新课程改革强调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对教师的发展价值,以及对课程本身的改善价值,建立发展性的课程评价体系。因此,学校就有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基于这一新要求,许多学校在注重培养学生的同时也更注重教师的培养与培训,提供各种机会让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使学校教师增广见识,提升自己。

(二)课堂变得更加有活力了

以前的教学总是力求整齐划一,把不同的学生培养成为同样的产品,现在则特别珍视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前教师讲得多,学生只能被动地听,课堂上死气沉沉效率不高,现在教师让学生动手做实验,查找资料,小组讨论,再加上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的交互运用,学生大多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了。因而新课程的课堂较之传统课堂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活力四射”,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精神状态。

(三)学生的学习方法变得更灵活了

课程改革改变了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等。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等,实现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实现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转变,从而使学习方法变得更灵活了。

(四)教师的身份变得多样化了

新课程倡导一种课程共建的文化,需要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教师再也不单纯是由专家编写的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及其家长、社会人士等一起共同建构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师再也不是一种只知“教书”的匠人,而是拥有现代教育观念、懂得反思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究者。在改革的感召下,教师突破和超越了学科本位的观念。教师角色也随之转换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新课改使教师不拘泥于课本,为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提供了平台和依据。

二、值得反思的一些问题

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应了新时展的需要,带来了突出的变化,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如若不能有效得到解决,将阻碍新课程向纵深发展的进程。

(一)课程改革的区域性差异得不到关照

课程改革推行后,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教学方法可谓是推陈出新、花样百出,教材上出现了好多的实践活动,譬如实验研究、调查报告、社区专访、网站搜寻等等,加强了课程内容与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实践性很强。这样的一些改革在经济发达地区硬件好、信息广、教师素质比较高的条件下,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而在一些贫困地区,所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却很多。他们的基础设施不健全、教师素质得不到提高、网络信息也都处于冰冻状态,这些活动在学校往往流于形式。

(二)课堂的实际效率得不到提高

在新课程改革后,自主、合作、探究、分组交流、参与式等方法手段都被教师运用到课堂上,可说是花样翻新。可使用不当师生就被这些牵着鼻子走,成了名副其实的表演者。还有,多媒体课经常被运用,一些公开课、示范课、展示课更不例外。教师所制作的课件,兼声、形、画于一身。于是,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只得千方百计引导学生按既定的思路走,无法越雷池半步,颇有“请君入瓮”之嫌。于是,本该重点关注的学生主体被忽视了,整堂课变成了频频切换画面的展示会。其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

(三)学生的良好身心得不到发展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的体育课程标准还提出了“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新的领域目标。为此,教育部门还要求在学生的课程中要相应地增加一两节体育课。但一些学校为了成绩、为了升学,使这些规定都只能流于纸上。在一些地区,在片面追求升学率和素质教育外衣下的应试教育愈演愈烈,迫于学校、家庭的压力、为了应付考试,学生更多地将眼光放到了鲜红成绩上,从而忽视了自我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而某些教育者也为了自身利益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使学生成为了思想的瘸子、道德的盲者。可以说,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新时代的雄关漫道中踯躅前行着,已经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仍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反思,需要不断地修补完善,以期发挥出新课改的真正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晓明.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的进展与反思[J].2004(2).

义务教育范文6

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性因素,是否将学前教育纳入到义务教育体系中,是多年来始终存在较大争议的热点话题.学前教育纳入到义务教育体系,不仅关系到我国教育理论体系的变革,也直接关系到教育体系未来发展的实践;可以为学前教育的发展形成巨大的推动力,但也会对学前教育非公办机构产生较大的冲击.从学前教育整体的发展趋势来看,笔者认为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体育体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给予足够的保障条件,可以促进学前教育健康、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

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体系;合理性

关于是否将学前教育纳入到义务教育体系中,有几种不同的观点,很大一部分认为这会导致政府财政支出的增加,使政府承受更大的财政压力;同时,也会导致很多民办学前教育机构面临倒闭的危险.然而,对于学前教育的发展,应当坚持发展的眼光,将其纳入到义务教育体系中,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属性,使每个适龄儿童都可以获得公正的教育机会,可以保证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得到正规的、良好的学前教育,这对于学生顺利过渡到义务教育有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同时,有利于消除市场经济发展对学前教育产生的强烈冲击,也可以规范学前教育管理体系,有利于促进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

1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我国拥有超过1亿的0-6岁学龄前人口,但是入园率却不高,仅能达到47.5%左右.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着很多难题,幼儿园管理缺位、政府投入有限等等,公办幼儿园具有教学质量高、师资力量稳定、价格合理等优势,但是公办幼儿园的数量很少,入园难问题困扰着广大的家长;私立幼儿园存在着两种极端现象,一种在激烈的竞争形势下不得不采取底价策略,虽然价格较低.另外,在经济水平较低的农村地区,入园率低、办学条件差等问题凸显,尚有很多学龄前儿童都无法顺利入园.上述问题的存在,与政府的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有密切的关系,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带来很大阻碍.加之缺乏完善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政府在财政、法律和政策等方面都不能为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指导和保障,也无形中为学前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很多不利影响.

2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近些年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日渐完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必须要具有均衡性与整体性,只有加强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才能促进学前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作用获得充分发挥,进而实现学前教育的持续发展.所以,考虑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必要性,体现在:

2.1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学前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基础部分,对于学生后续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已经意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而且通过相应的改革措施,为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欧洲的发达国家已经在多年前就已经实现了学前教育的义务化;在加拿大、日本等国家也加大了关于学前教育的管理力度,而且也顺利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并且实现了顺利发展,日本甚至将义务教育的年限延长至十年以上.因此,从国际上学前教育整理的发展状况来看,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是可行的,而且在很多国家都取得成功,这也为我国学前教育义务化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2.2有利于促进我国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

从我国教育资源的结构分配来看,主要是分为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两种,教育体系中的物质资源包括开展教育活动所需啊哟的一切配套设施,而人力资源则主要是指从事教育工作的师资队伍.目前,我国在学前教育的资源分配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均衡现象,在幼儿教育机构的办学条件方面、幼儿师资力量的配置方面都缺乏均衡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前教育的质量.而学前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基础组成部分,其教育成果直接影响整个教育体系的发展,如果将学前教育纳入到义务教育体系中,可以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化,从而促进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教育成果.

2.3有利于促进学前教育的规范化管理

学前教育纳入到义务教育体系中,可以为学前教育的健康开展提供更多保障,尤其是为农村地区的学龄前儿童,提供均衡的学前教育,有利于促进学前教育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政府在制定教育发展规划和经费投入规划时,都可以将学前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考虑,有利于实现对学前教育的规范化管理.同时,通过政府的综合管理,可以为学前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到学前教育管理工作中.

2.4有利于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

近年来,政府对学前教育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幼儿教师的薪资待遇和工作环境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这不仅提高了幼儿教师的工作热情,也充分体现出国家对幼儿教师社会地位的强化.但是,很多民办幼儿教育机构的幼儿教师都没有被列入到国家公职教师的队伍中,在薪资和福利待遇方面都没有得到相应的保障,所以这些教师在工作时缺少热情和动力,这对于学前教育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将其纳入到义务教育体系中,可以使幼儿教师的薪资福利得到改善,同时激发幼儿教师的工作热情,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

3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需要解决的问题

社会化、市场化的日益严重为学前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制约和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将学前教育纳入到义务教育体系中,可以有力的保证学前教育得的公平性、公正性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而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

3.1为幼儿教师赋予公职教师的身份

目前,幼儿教师队伍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没有享受到公职教师的待遇,无论是在薪资待遇还是在工作环境方面,尤其是在民办学前教育机构中的幼儿教师,并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也影响了幼儿教师队伍本身的长远发展.将学前教育纳入到义务教育体系中,便可以赋予幼儿教师真正的公职教师身份,改善幼儿教师待遇不高、地位低下的现状,也可以激发幼儿教师更大的工作热情.当幼儿教师的公职身份得到肯定,教师的工作热情也将不断提高,这对于丰富幼儿教师队伍的知识和艺术结构,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2应当保证适龄儿童可以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

学前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启蒙阶段,学生是否可以获得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对他们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有着关键的影响,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中,可以将其作为政府教育工作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其健康开展提供更多保障.在很多农村地区,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即使是民办幼儿园的数量都很少,很多适龄儿童都无法获得相应的教育.所以,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可以免去教育费用,使每一个适龄儿童都可以接受学前教育,保障儿童的教育权利.

3.3要制定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管理制度

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中,可以提高学前教育的管理效率,在教师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设定方面,更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可以保证学前教育的开展与义务教育实现有效的衔接.同时,根据义务教育的开展要求,可以对参加学前教育的儿童减免学费,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治理乱收费现象,使幼儿教育机构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教育质量方面.

4学前教育能纳入义务教育体系的保障措施

为了保证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的顺利开展,除了上述问题的解决,还需要从其他方面给予足够的保障,主要集中在:

4.1财力保障

政府投入不足是长期以来影响学前教育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而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可以使学前教育获得更多的教育经费支持.我国教育经费占GDP不到4%,如果将学前教育义务化,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义务教育的期限,而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学前教育经费支持显然是可以达到要求的.所以,只有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加大政府投入,才是保证学前教育可以获得长远发展的基本保障.

4.2社会保障

从社会条件方面来说,我国已经基本具备学前教育义务化的条件,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教育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如何保证适龄儿童可以获得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受到了很多家长的关注.与此同时,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进一步深化,为义务教育的健康开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加之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使得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具备了足够的社会保障.

4.3法律保障

学前教育纳入到义务教育体系中并且获得稳定发展,必须要依靠完善的法律保障,一方面要对学前教育的性质、地位、方针机制等用立法的方式进行明确;另一方面制定明确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和管理责任,明确学前教育管理中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主导责任与管理职责,以立法的形式为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5结束语

综上所述,从当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将学前教育纳入到义务教育体系中,可以更充分的体现出学前教育的公共属性,同时也可以为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多保障;另外,学前教育纳入到义务教育体系中,可以促进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的完善,有利于促进学前教育管理质量的提升.总之,将学前教育纳入到义务教育体系,有显著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可以实现我国学前教育健康、持续的发展.

作者:王亚楠 单位:绥化学院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叶飞.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的合理性探析[J].教育科学,2011(02).

〔2〕郭学毅.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的合理性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

〔3〕杨明胜.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的合理性研究[J].时代教育,2015(06).

〔4〕闫建璋,张欣.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现代教育管理,2011(06).

〔5〕刘焱,涂玥,康建琴.学前一年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经费需求及可行性研究[J].教育学报,2014(06).

〔6〕袁婷婷,汪菁,尤静.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可行性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07).

〔7〕董京峰.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的必要性[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3(04).

义务教育范文7

 

任何一个国家,由于各地区的经济条件、种族、性别、语言、宗教等社会因素的不同,导致了其国内地区间发展间的不均衡。源于此,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也普遍存在于世界范围内,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无一例外。又因为义务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它的均衡发展关乎国家的整体发展,这就使得各国都十分重视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并且为致力于本国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而努力。本文将对美国、英国、南非、韩国四国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制度加以介绍,以期对我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起到借鉴作用。   一、国外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制度   1.美国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制度   美国在均衡区域间义务教育财政供给方面的财政政策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联邦政府推进区域义务教育财政均衡的各类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计划。联邦政府用于学区最大的义务教育拨款计划是标题Ⅰ计划,该计划主要是为低收入学区成绩不佳的学生提供教学帮助,使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不因其家庭贫困而降低学业成绩。这项拨款计划的分配范围很广,全美大约有2/3的小学生得到此项拨款。联邦政府拨款的第二部分为集中拨款,其目的是为贫困儿童集中的地区集中的地区提供额外补助,以满足特殊需要。二是州政府推进学区间义务教育财政均衡的财政补助计划。为弥补地方政府即学区政府的财力差异,美国州政府对下辖学区实行财政补助。衡量补助的指标主要有学区财产价值、学区财产税率、学生数。从公立中小学系统的经费来源来看,美国联邦政府分担的经费比例在10%左右,州政府分担的经费所占比例超过学区政府,接近50%。   针对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不均衡状况,美国联邦政府通过设立“农村教育成就项目”,旨在通过对州和学区的差别性专项教育经费资助,帮助拨款不利的农村学区更有效地获得和使用联邦教育资金,改善农村学区的教育教学环境。除此之外,为缓解农村教师紧缺的问题,提高教师质量,联邦政府也提供了招募教师专项资金。地方政府为保障农村学区学生完成义务教育,许多州的农村学校都根据学生情况差异提供各类的财政补贴,主要有为家长发放边远地区教育补贴,学生寄宿补贴,家长陪读补贴等。   为加强薄弱学校建设,联邦和州政府也施行了资金辅助计划。联邦主要是通过各种计划、基金来辅助薄弱学校,如综合学校改革论证计划、阅读优异法案计划等。州政府主要通过州立法机构的拨款和设立的基金项目、专门的扶助计划来扶持薄弱学校,如2000—2001年,得克萨斯州为教育服务中心共拨款9370万美元,用于扶助薄弱学校。   2.英国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制度   英国政府均衡区域义务教育财政供给能力的核心政策是建立中央直接拨款的学校。英国中小学的开办和维持主要由地方政府负责。但中央政府为了加强对义务教育的控制,同时也有利于实施国家课程,根据《1988年教育改革法》的规定设置了新型的中央直接拨款的学校。根据该法规定,任何学生人数超过300人的公立学校都可以向中央教育主管大臣申请脱离地方教育行政当局的控制,成为直接拨款的公立学校。转制后的学校直接接受中央政府的拨款,并在管理方面享有与独立学校同样的自主权。中央直接拨款公立学校政策的实施,隔断了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水平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及教育财政供给能力的关联性,从义务教育供给源头保证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英国政府在改造薄弱学校方面,制订了教育行动区计划,并通过《1988年教育法》颁布实施。该项计划立足于“不让一所学校失败的目标”,旨在帮助那些处于最不利地位的地区、教育标准低下的学校和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摆脱困境。在改造教育行动区薄弱学校的过程中,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举措: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指导薄弱学校资格的认定、举办和考核;广泛吸纳社会企业和社会资金的投入,扩展薄弱学校改造的资金来源;在教育行动区内创办“特色学校”,政府投入资金,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等。   3.南非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制度   南非政府主要是通过均衡分配公式促进区域间教育财政供给能力的均衡。均衡分配公式是根据国家收入中各省所占的份额对各省的收入进行分配,反映了几个省级变量,包括学龄人口规模和公立学校学生入学数量、各省农村人口规模,以及根据贫困指标确定的社会保障金涉及的人口规模等。政府的均衡分配公式通过建立在相对需要和需要解决事项的基础上在各省之间对全国收入进行分配,从而促进了各省之间的财政均衡和(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李银萍国外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制度比较及启示教育经费均衡。   南非均衡校际间义务教育的主要政策是建立“国家学校经费规范和标准”,通过教育预算分配实现均衡。“国家学校经费规范和标准”是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的非人员经常性经费分配,目的是使学校非人员经费支出方面取得平等。1999年,“国家学校经费规范和标准”成为一项全国性政策,2005年南非对其进行修改,确保全国范围内贫困程度相似的学校都能获得相同的贫困倾斜投入,从而进一步缩小全国范围内校际间教育资源分配差距问题,而不只是省内校际间均衡的问题。   4.韩国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制度   韩国中央政府均衡区域间教育财政供给能力的财政政策主要是,依法由中央政府依据地方政府不同的标准财政需要和标准财政收入来分配的“国库补助金”和“地方负担金”。“国库补助金”是依据《关于补助金的预算与管理的法律》的规定设立的经费补助。“地方负担金”是由地方教育收入和地方政府的财政转入金构成的地方教育经费。其最主要的部分是依据《地方教育财政交付金法》制定的“地方教育财政交付金”和依据《教育税法》《地方教育转入金法》制定的“转入教育税”。地方教育财政交付金是中央政府把地方设置、运营的教育机关和教育行政机关所需经费的全部或一部分,向地方教育当局的拨款。转入教育税是把教育税拨给地方政府,让地方政府用于教育机关及教育行政机关的运营的经费。#p#分页标题#e#   韩国在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方面也做出了许多努力。历史上韩国政府选择免费义务教育首先从岛屿、偏僻地区开始的。1967年韩国政府颁布了《岛屿、偏偏地区教育振兴法》,目的在于通过法律来保障振兴岛屿和偏僻地区义务教育,使所有地区的儿童都能接受同样的教育。1985年韩国政府政府公布了《关于实施初中义务教育的规定》,决定首先从经济困难的岛屿、偏僻地区的居民子女开始实施义务教育,再向邑、市地区推行。1985—1987年期间,政府拨款425亿韩元首先对偏僻地区的初中生实行免费教育。在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的过程中,政府又逐渐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学校餐,政府提供相应的财政补贴,减轻贫困地区家庭教育负担。   为了消除薄弱学校,促进初中学校教育质量的均衡,韩国政府从1969年开始实施包括私立中学在内的一切初级中学的平准工作,消除学校之间教育设施、教育质量的差距。撤销一批“名门中学”,增加拨款大力改善“不利学校”。在加大对“不利学校”拨款的基础上,规定教师每四年流动一次,确保学校师资水平均衡。   二、共性与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和比较可以看出,各国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制度虽然是纷繁复杂的,但是透过其外表却可以发现他们具有很多内在一致性,这些内在规律对建立我国规范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大有裨益。   1.以法律为保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   从各国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可以看出,国外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的财政政策基本是上升到法律层面,依靠法律来推行的。比如韩国政府均衡区域间教育财政供给能力的财政政策主要是基于《地方教育财政交付金法》的“地方教育财政交付金”和依据《教育税法》、《地方教育转入金法》制定的“转入教育税”。英国的教育“行动区”计划也是通过《1988年教育法》颁布实施的。正是这些建立在相关法律基础上的教育财政政策,有力地保障了政策的执行效果。相比而言,我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的相关政策主要是由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直到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才把义务教育均衡上升到法律层面。受此影响,地方政府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的财政努力程度也相应大打折扣。   2.中央和省级政府承担更多的财政责任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央和省级政府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进程中承担越来越多的财政投入责任。比如美英等国均通过相关法律规定中央和省级政府在义务教育财政均衡当中的财政责任,政府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同程度出现了中央化的趋势。从美国公立中小学系统的经费来源来看,联邦政府分担的经费在10%左右,州政府分担的经费所占比例超过学区政府,接近50%。2003年韩国地方教育财政来源构成中央与地方比率为72.7%:27.8%。相比而言,我国中央和省级政府在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的总和不超过10%,这也正是义务教育均衡推进速度较为迟缓的重要原因。   3.打破既得教育利益格局义务教育非均衡条件下的教育财政制度形成了不同教育利益群体在教育财政资源上享有不平等的格局,一部分人成为原有政策的教育利益的既得者。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的财政政策必然涉及对教育财政资源的重新配置,需要打破既得利益格局。比如韩国平准化政策是对教育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南非“国家学校经费规范和标准”就是根据地区和学校的贫穷程度决定国家教育财政资源的分配,贫困地区的贫困学校可以获得更多的教育支持。这些都是打破既得利益格局的重要举措。而我国推进义务教育的财政政策是在承认和维护既得利益格局的合理存在的前提下,在义务教育财政供给的增量范围内给现有利益格局中利益受损者象征性的补偿,缺乏从根本上打破既得利益格局的勇气。而这也正是我国一些地区出现的,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的进程中,城乡间、校际间生均教育经费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出现差距扩大态势的原因。   4.保持和加强基层政府管理的责任与自主权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比较成功的国家,在上级政府加大对义务教育财政均衡投入的同时,仍然保持和加强基层政府的责任与自主权。因为义务教育的举办者与管理者主要是基层政府,他们更了解本区域公众的义务教育需求,上级政府并不能够以财政支持的理由过分干预基层政府的自主权。大部分国家尽管州与中央承担越来越多的教育财政投入责任,但均未改变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的基本模式。同时上级政府在对基层政府进行财政支持时,一般把基层政府教育投入的努力程度作为重要的因素考虑在内。因此,在我国实行义务教育财政管理“以县为主”有弊端。

义务教育范文8

一、工作目标

确保到2020年,全省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更加合理,“乡村弱”“城镇挤”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全省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更趋均衡;全省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稳步提高,师资队伍建设切实加强;全省教育脱贫攻坚各项任务全面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6%;全省义务教育改革持续深化,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全省所有县(市、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水平得到巩固提升,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稳步推进。

二、工作举措

(一)完善经费保障机制。

1.持续保障财政教育投入。健全财政教育投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保障机制,确保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合理划分省以下教育领域政府间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完善教育转移支付制度。巩固完善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

2.科学规划教育经费支出。坚持“保基本、补短板、促公平、提质量”的原则,调整优化义务教育支出结构,经费使用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困难群体和薄弱环节倾斜,实现建档立卡贫困学生义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加大义务教育经费统筹力度,推动义务教育经费使用重心从硬件建设向软件提升转移,在改善必要办学条件的同时,加大对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法,坚持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严禁随意扩大免费教育政策实施范围。

3.加强学校经费使用管理。认真落实“对农村不足100人的小规模学校按100人拨付公用经费,对寄宿制学校按寄宿生年生均200元标准增加公用经费,对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和随班就读残疾学生按年生均6000元标准拨付公用经费”的政策,确保经费及时足额到校,保障学校正常运转。强化义务教育经费全过程监管,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加强审计监督,提高义务教育经费使用效益。

(二)优化服务供给结构。

4.加快解决城镇义务教育供需矛盾。按照“合理布局、适度超前、够用适用”原则,结合城镇化进程和常住人口规模,抓好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编制及调整工作。健全教育行政部门参与城市建设规划的前置审核制度,落实各级教育专项规划提交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备案制度,提高学校规划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加强人口变动趋向预测,预留足够的教育用地,纳入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并严格实施。依法落实城镇新建居住区配套标准化学校建设要求,旧城区改造配套学校建设不足和未达到配建学校标准的小规模居住区,由当地政府统筹新建或改扩建配套学校,着力解决城镇化加速推进带来的城镇义务教育资源紧缺的矛盾。

5.有效统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落实“乡村振兴”“精准扶贫”要求,按照“既保障交通便利就近入学、又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原则,统筹乡村小规模学校、乡镇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完全小学布局,以县(市、区)为单位及时修订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并按要求于2019年10月31日前报省政府备案后组织实施。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合理确定学校服务半径,杜绝一刀切式撤点并校;切实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益,在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同步抓好师资调配、科学管理、文化内涵等软件建设,坚决避免“边建设、边闲置”现象发生。

(三)改善整体办学条件。

6.全面消除城镇学校大班额。统筹“十三五”义务教育学校建设项目,严格按照国家和我省规定班额标准,积极推进校园校舍新建和改扩建工作,不断扩大城镇义务教育学位供给。进一步消除校际间办学水平差异,科学划分招生学区范围,切实规范招生入学,严格管控班额超标学校招生人数,合理有序做好学生分流工作,确保“大班额”零增量,加快消除“大班额”存量。2019年底前,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消除66人及以上超大班额;2020年底前,56人及以上大班额控制在5%以内。从2019/2020学年起,义务教育起始年级班额严格控制在国家和我省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规定的班额范围以内(小学45人/班,初中50人/班)。

7.严守基本办学条件底线要求。强化底线思维,做好“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程收尾工作,确保在2019年底前全面完成规划项目的建设任务,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达到国家“20条底线”要求。做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保障学校功能教室、运动场地以及音体美设施设备、教学仪器、图书配备等教学设施满足基本教学需要,保障学校宿舍、床铺、食堂、饮用水、厕所、浴室等生活设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

8.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合理规划统筹本地教育城域网建设,加快进度,确保2019年底前全面完成教育城域网建设目标任务,中小学(含教学点)教育城域网覆盖率达到100%,并按省定标准对乡镇及以上学校进行数字校园改造,确保2019年底前全部具备网络教学和备课环境。健全教育信息化建设及运行、维护长效机制,推进各类教育资源互联互通,抓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建立评价与激励机制,确保男性50周岁以下、女性45周岁以下的教师能够常态化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依托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推进“云专递课堂”“赣教云课堂”“智慧作业”、网络学习空间的常态化应用,进一步提高“赣教云教学通”在课堂中的使用率,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9.加强中小学教育装备建配管用。落实教育装备配备标准化、管理信息化、使用常态化要求,在配齐配足各类教育装备的基础上,遵循“宁可用坏,不可放坏”的原则,切实提高中小学教育装备使用效益,严禁闲置、浪费等现象。健全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实验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创新学校图书馆、体育馆以及校外综合实践基地管理方式,做到节假日面向全体学生开放。加强对相关专业教师、实验教学人员、管理人员的装备管理与运用培训,着力提高教师应用水平。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0.切实强化教师编制保障。有效盘活事业单位编制存量向教师队伍倾斜,落实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政策。2019年底前,未落实该政策的设区市要全面完成中小学教师编制核定、统筹配置和跨区域调整工作。健全中小学教师岗位动态调控机制,及时足额补充中小学教师,严禁“有编不补”、违规聘用编外教师、挤占挪用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和各种形式“吃空饷”。

11.不断优化师资层次结构。完善教师招聘机制,加大音、体、美、英语、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补充力度,扩大乡村教师培养计划中男性教师的培养规模。深入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加快“县管校聘”改革进程,统筹抓好编内教师资源的城乡、校际均衡配置,着力解决好乡村教师结构性缺员、城镇师资不足及骨干教师分布不均等问题。按照不低于教师工资总额的1.5%安排教师培训专项经费,抓好教师培训培养工作,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12.着力提高教师待遇水平。健全义务教育教师工资随当地公务员待遇调整的联动机制,学校所在地调整公务员工资待遇时,相应调整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全面落实乡镇工作补贴、艰苦边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特殊津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对在乡村有教学任务的教师给予交通补助。

(五)提高教育治理能力。

13.推进办学模式改革。立足本地实际,探索推行合并托管、一校多区、集团办学、学校联盟等多样化办学模式,推动学校协同发展。深入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手拉手”对口帮扶,2019年底前,本行政区域60%以上的乡村学校与城区学校实现对口帮扶;2020年底前,实现对口帮扶全覆盖。

14.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推行义务教育学校办学绩效考核机制,科学运用考核结果,完善配套奖惩政策,有效激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活力。制定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化建设。完善统筹协调机制,严格控制面向义务教育学校的各类审批、检查验收、创建评比等活动,为学校发展松绑减负。加强义务教育质量评价监测结果的应用,不断提升中小学校教学质量。

15.保障学校安全稳定。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建设,健全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机制和学校安全风险预警机制,2019年底前,义务教育学校封闭化管理达标率100%,城市义务教育学校专职保安配备达标率100%,城市义务教育学校一键式报警安装达标率100%。加强学校校园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校车及学生安全等安全管理,抓好校园欺凌专项治理和学生防溺水等工作。

(六)保障和促进教育公平。

16.健全完善招生考试制度。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严禁非政策性择校和同城借读,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不得以面试、评测等名义选拔学生。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落实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政策,公办民办普通高中严格按上级批准的招生计划、范围、标准和方式同步招生。

17.扎实抓好控辍保学工作。依托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建立控辍保学动态监测机制,重点关注农村、边远、贫困等重点地区、初中等重点学段以及流动留守儿童、家庭经济贫困儿童等重点群体。建立健全双线控辍保学、部门联控联保、宣传教育、书面报告、行政督促复学、督导考核等机制,精准做好控辍保学工作,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零辍学,到2020年,全省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6%。

18.精准落实教育扶贫任务。进一步落细落实贫困家庭子女就学资助全覆盖、关爱贫困家庭留守儿童全覆盖要求,深入抓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改善计划、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扎实推进高校音体美专业大学生赴边远农村小学开展支教志愿服务和贫困家庭学生结对帮扶等工作。

19.加大特殊困难群体关爱力度。落实以公办学校为主、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简化优化随迁子女入学流程和证明要求,实现混合编班和统一管理,依法保障随迁子女在城镇就学、升学得到平等对待。采取扩大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规模、提高特教学校招生能力、开展送教上门等方式,保障残疾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健全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强制报告、排查解忧、结对帮扶等机制,确保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工作落到实处。

三、组织保障

20.强化责任落实。各地要深入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将巩固提升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水平列入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推进机制,确保各项任务落地生效。各设区市要及时制定本地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总体规划,对照国家提出“2022年,优质均衡发展的县域单位占比达到20%”的目标要求,划定工作推进的时间表、路线图,推动条件成熟的县(市、区)积极申报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