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防控论文范例

风险防控论文

风险防控论文范文1

会计作为一门古老的管理科目在现代企业管理工作中发生了质的转变,会计工作的功能从过去简单机械的收支管理、现金管理等实务性操作逐渐向参与企业全面管理、为企业决策者和经营者提供决策及管理数据支持的管理层面转移,因此会计工作自身的水平高低不仅体现了本部门的工作成效,同时也直接影响了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而在当前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会计信息化成为了热门议题,但如何真正有效地实施会计信息化是每一个管理者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1.1树立科学管理意识

会计信息化水平提升是建立在会计工作得到充分重视与配合的基础之上的,但目前看来,仍然有为数不少的企业管理者因为陈旧落后的管理意识而忽视了不能直接为企业获得经济收益的管理部门,尤其是不能真正了解财务会计工作对企业的重要意义。所以企业管理者首先必须端正态度,明确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其次还要加强具体的会计知识及理论学习,这样才能在具体工作中真正起到指导与管控的作用,同时还要对当前应用于会计工作的信息化手段进行充分了解,避免加强会计信息化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实际作用。

1.2推行会计档案管理双模式

所谓会计档案管理双模式就是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相结合的模式,这样一方面能够有效提升会计档案在调阅与信息使用方面的效率与质量,另一方面也能够避免因人为或非人为原因造成的数据遗失、错漏与篡改,提升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在会计档案管理双模式推行的具体方面,首先要进行会计管理软件的及时开发与应用,现在市面上的会计档案管理软件五花八门,主要有定制软件与成品软件两种,成品软件的优点在于能够适应企业一般化的管理工作需要并且在价格方面也相对便宜,其缺点是无法进一步实现功能拓展以及难以完全契合企业的管理要求。定制软件能够按照企业的管理工作需要进行功能模块设计,是为企业管理工作量身定制的专门化软件,其缺点是如果想要移植会表现较差甚至出现不可兼容的问题,同时会产生从设计开发到人员培训等一系列支出,所以选择何种软件需要企业通过详细的自我分析及市场定位后做出决定,但不管是何种软件的使用都应该遵从科学合理适度的原则,切不可盲目攀比、好高骛远。

1.3加强绩效管理

会计信息化的应用与推广其最终目的仍然是提高企业的会计工作质量,因此在绩效考核工作方面也应该进行相应的创新与加强。具体来说,除了需要巩固原有的在会计人员道德修养、会计工作基础实务技能方面的考核之外,还要针对会计信息化及软件操作方面进行内容增添,从而体现出绩效考核工作的实际作用,在绩效考核体系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被考核人员的考核成绩,更要加强考核结果的分析研究以及与被考核人员的沟通交流,及时获取一线信息,不断改革考核工作的内容及手段,确保绩效管理工作能够始终适应企业的具体管理需要。

2加强风险控制的对策

会计信息化在企业会计工作效率提升及全面管理质量提升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但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以及在网络环境下管理工作方式的转变,出现了新的风险防控问题。如果无法做好风险管控,那么会计信息化在给企业带来推进的同时也将造成更大程度的制约与破坏。在会计信息化日益发展的今天,想要切实发挥会计信息化的优势,我们必须在风险防控方面狠下功夫。

2.1加强监控机制建设

人为风险是指因为会计工作人员职业道德缺失或者工作技能偏低而造成的数据错漏、遗失、篡改等,从而给正常的管理工作带来阻碍与影响。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人为因素给企业造成直接破坏的风险,应该加强监控机制建设,监控机制建设的主要内容就是设置以会计信息化人员风险防控为核心的内部审计小组,通过审计人员的监管来加强对人员意识及行为的约束,在审计人员的任用方面应该推行内外结合的模式,即内部财务管理人员与社会专门审计人才共同参与,这样一方面能够实现审计工作与企业在会计人员监督约束具体要求方面的契合,另一方面能够帮助企业更加全面地进一步规范内部审计工作流程及会计信息化应用流程,确保会计信息化推广更加合理与科学。

2.2加强制度建设

制度风险是指缺乏与会计信息化相适应的制度而让管理工作无章可循,从而出现管理漏洞及问题。在制度建设方面首先要进一步完善会计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责任制,严格贯彻职务不相容原则,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推行岗位轮替制度,这样一方面能够避免长期任职同一职务而滋生利己意识的危险,另一方面也能够帮助财务会计人员熟悉相关职务的具体工作内容,帮助其形成全局意识,从而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此外要针对网络化条件下的会计工作推进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加强网络环境下的数据保护及安全管理等级,规范网络操作的行为,加强对各种硬件设备的保养与管理。

2.3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

风险预警机制建设是确保会计信息化风险防控工作切实开展的重要手段,风险预警机制建立健全应该包括3个方面内容。首先是建立风险防控数据库,数据库的信息不仅应该包括企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风险信息及解决对策,同时还要在全行业范围内加大经验积累与数据收集力度,确保数据库信息能够最大限度覆盖已知风险。其次是要就会计数据信息运行进行安全、预警、危险3个等级设置,并根据不同等级做出相应的应对反应。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定期开展风险预警及管理工作成效的分析与研究,就现阶段的风险防控成绩和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及时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同时对下一阶段风险防控工作进行目标设定,这样才能确保风险预警机制始终适应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及全面发展需要。

2.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不论是为了提升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应用水平还是为了加强企业会计信息化风险的防控力度都必须建立属于企业自己的优秀人才队伍,因为管理工作和具体操作不论制度如何严密最终都要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人员头上,因此队伍建设刻不容缓。现代企业的人员队伍素质建设不仅应该关心如何用好人,更要关注如何培养人。在人才培养方面首先要实行新型人员档案管理制度,从职工进入公司开始就为其建立专门化的人员档案,档案内容不仅应该包括基本的工作绩效、日常表现、出勤率以及绩效考核成绩,同时还要增加人性化方面的内容,增加与被管理人员的交流时间及内容,不仅要关注他们在本职工作方面的能力与意识,更要关注他们其他方面的技能、专长及创新意识。通过这样的资料收集,一方面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队伍及工作人员,能够更合理地进行岗位调配与调度,同时也能够让工作人员获得更加适合自己的岗位、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稳定他们的工作情绪,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2.5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是现代企业巩固管理工作质量的有效手段,现代社会由于社会意识及人员素质的不断提升,机械粗糙的管理手段已经不适应实际需要。通过文化建设能够让会计信息化及风险防控从制度转变为潜移默化的企业文化,能够通过日常的渗透及影响让企业员工更加全面细致地了解何为会计信息化以及会计信息化推广能够给企业带来的好处和风险,进而促使他们更为积极主动地配合各项管理工作,形成管理配合、人人有责的良性环境,帮助会计信息化水平提升及风险防控工作更加有序地开展下去。

3结语

风险防控论文范文2

高速公路准备建设前都会进行一番充足的预算,但是,所做的预算准确度难以保证。高速公路施工单位为了承揽项目,经常会在招投标过程中不断的压低报价,更有甚者,以比成本还要低的价格揽下了工程,致使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隐患。另外,就算之前所做的预算是准确无误的,但是由于高速公路建设周期长,通常需要经历数年才可完成,所以,其建设过程中,诸多的原料价格有着较大的变动空间。有的高速公路建设部门在与施工单位进行相关合同的签订时,提出了十分苛刻的要求。比如,工程材料价格上涨风险应归施工单位负责、所约定的工程款支付比例较低等,使得施工单位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一旦成本超支,为了自身的盈利,施工单位会故意延误工程工期,以给建设单位带来压力,存在着偷工减料行为,以次充好,工程整体质量无法提高。

收入风险。现阶段,高速公路经营过程中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收取车辆通行费,同时高速公路经营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还有服务区收入与经营开发收入。其中,车辆通行费收入是受国家价格管制部门控制的,经营公司无法将其改变,而根据货币实际购买力,车辆通行费存在不断降低的可能性,车流量又由运输的实际需求及公路连接地段的交通情况来决定,这样就导致经营公司面临着巨大的风险。服务区的主要收入来源靠着往来的车流量,这也是经营公司无法有效控制的因素之一。从经营公司的角度出发,控制能力高的要属经营开发收入,不过,该收入会被高速公路沿线的客观条件所限制,无法进一步的拓展。所以,高速公路运营过程中,收入风险是其瓶颈。舞弊风险。财务舞弊现象屡见不鲜,由于高速公路经营公司有着十分复杂的收入来源,并且,成本支出项目比较多,因此,存在着一系列的舞弊现象。当前,高速公路公司中新加入的投资者与管理者均不具备高速公路经营管理方面的经验,管理漏洞多,而部分不法人员会借着这些漏洞干违法的事情,致使公司发生严重的损失。

在高速公路财务管理中,一个核心环节就是成本费用的管理,其直接的反映了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从成本的经济性质角度上看,可将营运成本划分为两种,一种是管理费用,一种是维修养护费用。成本费用控制的关键在于预算,关于成本的测算以及费用预算计划应详细和准确,同时,将其落实到各部门中,明确各自的职责,将预算执行情况与奖惩制度联系起来。具体做法是:财务部门在每年的年末把制定的统一表格分发到相关的业务部门中,然后,业务部门再结合实际情况对第二年的成本费用开支进行一番预算,并如实的填入表格中,最后交给财务管理部门。财务人员在将各部门提交上来的数据汇总后,根据第二年的经营状况、历年的经验数据等诸多因素进行认真全面的分析及合理的调整,最后编制一套行之有效的预算方案,在确立预算方案之后进入到具体的实施阶段。应严格实行预算方案,对预算的执行过程加以有效的监督与控制,对实际执行和预算方案两者间存在的差异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制定有效的解决措施;预算方案必须按照公司年度经营计划的变动情况加以必要的动态调整,以确保其切实可行。要想使预算方案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顺利的实施,就必须健全预算制度。一套健全的预算制度具体涵盖了预算编制流程的规定、奖惩措施的规定等等内容。

在高速公路车辆通行费方面,经营公司难以控制,所以,其应从服务区收入与经营开发收入方面入手。关于服务区收入,应确保有较高的服务质量、洗车、修车技术水平、良好的服务态度等来留住老顾客,吸引新顾客。经营开发收入是经营公司提高自身收入的关键领域。当前,高速公路经营公司应加大沿线土地的开发力度,实行广告招商来提高广告收入,同时,结合公路沿线实际条件构建贸易市场或者物流中心等设施。反正,高速公路经营过程中虽然难以提高收入,但是只要将主动性发挥的淋漓尽致,树立起正确的理财意识以及开拓思想,高速公路经营收入的开发空间就会很大。

风险防控论文范文3

加快构建新型畜牧养殖业的思路和建议

推进适度规模化、标准化饲养,培育科技型畜牧龙头企业推进适度规模化、标准化饲养是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和畜产品质量的核心,是实现畜禽产品优质、安全、高效的重要手段。加大科技型畜牧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通过建设稳固的产业基地、拓展销售市场、发展深加工等途径,使小规模、分散饲养与大市场进行有效连接,使养殖从业者在加工和流通等诸多领域得到收益,形成畜牧业的良性循环。畜牧业适度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是解决目前小规模生产模式导致产品质量不稳、投入不足、产业化水平低、品牌优势不明显、无序竞争等问题的可行途径[3]。建立完善的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保障食品安全畜产品质量安全是当前面临的严峻问题,应按照畜产品安全管理规律建立动物检疫检验机构、行业组织检疫检验协会、企业质量安全自律体系以及出入境检疫检验体系,这些机构应在不同的层次和角度发挥其执法、监督、检查职责,使畜产品的生产、销售与消费置于严密的监控中,实现“从生产到餐桌”的全程控制与管理,确保畜产品的质量安全[4]。同时,要建立畜产品安全快速警报体系,专门应对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的防范与补救问题。在日常管理中,相关部门应对屠宰场、规模养殖场、饲料生产经营等企业进行动物源性食品的兽药残留、饲料和畜产品违禁添加物等的检测工作,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加大对涉及畜产品安全事件责任企业和责任人的惩罚力度,健全畜产品生产许可证、产(成)品市场准入制度和不安全畜产品的强制召回制度,从源头上铲除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滋长的土壤,切实解决有毒有害物质残留和病死畜的危害,有效保障畜产品的质量安全[5]。

走生态畜牧业之路,提高畜产品质量、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随着畜禽养殖业的迅猛发展,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大量固体废弃物、废水和恶臭气体,已逐渐成为广大社区污染的主要来源,严重影响了工农业生产和城乡人民的生活,使新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面临严峻挑战[6]。在构建新型畜牧养殖业进程中,应重视环境保护,将养殖业中的生态保护列入最基本的质量标准控制之中,对养殖场地、禽畜粪便的处理、畜产品废弃物、病死畜禽的无公害化处理制定严格的环保标准,降低各种畜禽病菌的滋生与传播概率,以免危害人类安全。因此,应尽早实施生态畜牧业发展战略,不断提高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提高畜牧业的经济效益,保护好生态环境,确保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7-8]。大力发展现代参与式畜牧业现代参与式畜牧业是一种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现代畜牧业经营方式,即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使消费者共同参与畜牧业生产、加工、管理、投资和营销等过程,与畜牧从业者结成紧密的联结关系。现代参与式畜牧业主要针对工业化时代畜牧业生产中大量使用违禁原料带来的畜产品污染问题,以及现代都市文明远离大自然和高度紧张的生活节奏所带来的各种“城市病”,消费者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变被动接受畜牧业为主动参与畜牧业,既可保证获得安全优质的畜产品,同时又找到了治疗“城市病”的有效方式[9]。现代参与式畜牧业包括生态畜牧业、观光休闲畜牧业与文化畜牧业。畜牧业经营者向参与者提供体验畜牧生产和乡村生活的服务,提供休闲旅游的场所,积极展示国内外优质畜禽品种,并使之得到现代畜牧业科技成果带给人们精神和物质上的极大满足。

统筹城乡发展进程中可行的新型养殖合作模式

新型养殖合作主要模式———养殖小区养殖小区是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环境下,符合现代畜牧业养殖规律且易于被接受的主要合作模式,它取代了传统落后的分散养殖,实现了畜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养殖小区模式将原来分散经营的养殖户组织起来,把生产同类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相关环节组织起来,把千家万户的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市场对接起来。养殖小区的建设可以满足发展现代畜牧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10]。股份制运作模式,提升产业水平股份制养殖模式即畜禽散养户以畜禽、设备、劳力、资金等形式,加入养殖公司的股份经营管理,由公司统一提供技术培训及市场供需信息的方式与股东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公司负责向股东提供品种认定、畜禽防疫、疾病防治和产品销售等方面的帮助,调动股东养殖的积极性。公司各股东也可以原经营项目为主,管理经营自己承包的核算单位,采用融情、理、法于一体的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原来的养殖、市场、技术等资源优势,充分调动每位股东的积极性,增强股东的责任感,促进股份制公司的发展壮大,提升畜牧业的产业化水平。采取集中寄养模式,实行公司化运作以规模化养殖企业为龙头组建核心公司,畜禽所有者将畜禽寄养于公司,畜禽所有者也可以公司员工的身份并纳入公司的管理,其场地、设备等原有生产资料若能达到标准要求,公司原则上应优先租赁。公司与畜禽所有者之间签订“统一人员管理、统一配送种苗、统一配送饲料、统一技术服务、统一疾病防控”的“五统一”寄养协议,公司将畜禽所有者应获份额的养殖利润和场地、设备租赁等费用实行按时分配。该模式有利于推进现代畜牧业的公司化经营,让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落到实处。

构建新型畜牧养殖业进程中的风险防范

保护养殖者的合法权益,稳步推进新型畜牧养殖业进程统筹城乡发展进程中构建新型畜牧养殖业,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作为保障,要从维护养殖者的切身利益出发,让养殖者参与有关政策的制定,在履行中监督政策的执行。要着力打造统筹城乡发展的宽松环境,建立养殖者广泛参与和监督的机制[11],打通政府政策传递和基层民意表达的途径,让统筹城乡的政策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切实保护广大畜牧从业者的合法权益,稳步推进新型畜牧养殖业的进程。转变畜牧业发展观念,积极规避养殖风险从“三聚氰胺”事件到“瘦肉精”事件中得到的深刻教训是:应转变畜牧业的发展观念,树立为消费者着想和行业健康发展的全局观念。在构建新型畜牧养殖业进程中,应实现由传统型畜牧业向生态型畜牧业的转变、由传统型畜产品向生态型畜产品的转变。建立切实可行的畜产品安全追溯制度,便于广大消费者进行监督,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监督氛围[12]。畜牧从业者要增强风险意识,不断强化自身的抗风险能力,提高对市场行情预判的准确性和养殖风险的应对能力,正确认识市场规律,积极规避风险,才能实现利润的最大化[13]。养殖业主应以平和的心态来对待行情变化,当风险来临时,不必过度紧张,要对整个养殖过程的每个环节进行认真的分析与总结,进一步加强饲养管理。更为重要的是,要借助统筹城乡发展的契机,参与到新型畜牧养殖的产业化队伍中来,共同延长畜牧养殖的产业链条,尽最大可能来规避养殖风险,实现畜牧业健康、持续的发展。畜牧业规模化生产不可违背自然规律畜牧业规模化是指采用工业化思路谋划畜牧业,扩大畜牧业生产规模,通过工业的连续生产工艺来提高畜牧业的产出效率。在畜牧业中采用工业化生产技术一定要符合不同禽畜生产过程的生物学规律,不可随意扩大规模化程度。由于过度的规模化养殖中畜禽数量多、密度高,如有个别畜禽发病,则会迅速导致群体感染,加之反应时间短、应对难度大,群体一旦发病则极不容易控制。同时,规模化饲养可导致疫病交叉感染,饲养密度过高会导致畜禽抵抗力下降,加快了疫病的传播进程,造成疫病发生和流行的潜在风险[14]。因此,在统筹城乡发展进程中构建新型畜牧养殖业,应该遵循自然和生物学规律,积极、稳妥地推进畜牧业的现代化。#p#分页标题#e#

风险防控论文范文4

中小软件企业的经营特定与一般企业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性,比如说,中小软件企业的产品基本上具有服务性质,软件产品价值实现的主要阶段是产品的研发与服务阶段,软件企业的人力资源也是最为宝贵的资产之一。因此,中小软件企业的财务风险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人力资本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融资风险。其中,人力资本是一种无形资产,如果对它处理不当,就有可能引发技术风险以及人员风险等,从而对中小软件企业的财务工作带来一定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主要就是指中小软件企业的主要业务就是开发软件,而软件项目能否成功会直接关系到资金的回收状况。一旦回收不利,就会引发财务风险。融资风险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即中小软件企业融资渠道较为单一化,另一方面则是中小软件企业的融资利息较高以及软件项目开发周期长短与结果如何。

2中小软件企业财务风险的特征

一般来说,企业的财务风险与企业的发展规模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性。当企业发展规模较大的时候,其面临的财务风险相对较大。那么,中小软件企业由于发展规模不是很大,因此,它面临的财务风险并不是最大的。然而,由于中小软件企业受到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较大,它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比一般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更大。就上述所言,中小软件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主要分为人力资本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融资风险三种。那么,我们就可以对其特征进行详细的解析。具体来说,中小软件企业的财务风险特征表现为:软件企业资产组成的不确定性、软件企业收益的不确定性以及软件企业融资的单一化。这些都是造成中小软件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根源。

3中小软件企业财务风险监控的主要内容

中小软件企业的财务风险监控与一般企业有着很多类似之处。具体来说,中小软件企业可以通过对核心财务指标的监控、对财务支付能力的监控以及对财务结构的监控来对整个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监控。其中,对核心财务指标的监控主要就是指对企业现金比率、流动比率等指标的监控,对财务支付能力的监控主要就是指对企业资产变现能力等方面的监控,对财务结构监控则是指对企业资产结构、负债结构等几个方面的监控。

4中小软件企业财务风险的监控防范措施

(1)中小软件企业应该切实提高自身的财务风险防范意识。

中小软件企业作为一个受到科学技术影响较大的企业,其财务风险的监控防范必须要从领导层与经营管理者方面入手,切实提升他们的财务风险认识水平与监控防范意识,引导他们充分意识到中小软件企业的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并要让他们在风险防范意识的指导之下,着手去采取一些有效监控防范财务风险的有效措施,比如说建立相关防范机制,建设相关防范制度等,不断提升企业经营者与管理者对于企业财务风险监控防范的执行能力。此外,中小软件企业还应该聘请专业的风险防控人员来企业进行相关的讨论,并给出一些可行性报告,比如说在进行投融资决策时,或者在进行软件项目开发和营销的时候,软件企业可以聘请财务分析师来对潜藏的财务风险进行专业评定,并设计出几套有效方案,根据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把资产负债比例与结构控制在合理范围以内。当然,中小软件企业还应该充分加强全体员工对于风险防控的科学认识,引导软件开发人员随时关注财务风险的防控工作,不断提升软件开发质量与运用效率,并建立一个配套的财务风险防控监督与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起全体员工的风险防控积极性与主动性,真正降低中小软件企业的财务风险。

(2)中小软件企业应该做好财务风险的事前评估工作。

这就是说,中小软件企业在进行软件开发与投融资的时候,应该做好相关的事前评估工作,并让整个评估过程做到全程化与规范化,还应该有选择性的借鉴其他成功软件企业的先进经验与科学理念,提升财务风险评估人员的评估水平与能力,并引导他们使用科学合理的评估方法,在评估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评估方式,让中小软件企业的财务风险评估具有可行性特征与全面性特征。当然,这种中小软件企业的财务风险可行性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与有效实施,离不开财务风险的正确识别与有效评估工作。这就需要中小软件企业的领导与财务人员做好相关经济环境的认真分析,并严密监控企业财务活动与软件开发活动中的各种潜在风险,还应该预测并评估好有可能对企业盈利能力造成冲击的风险,提前做好财务风险的监控防范准备工作。

(3)中小软件企业应该做好事中财务风险的控制工作。

这就是说,中小软件企业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工作。首先,中小软件企业应该控制好投资风险。这就需要中小软件企业尽快建立一个健全完善的财务风险监控防范体系,并通过该体系的运用来有效做好企业的财务风险预测与预警工作。那么,中小软件企业就应该提前对对方公司进行全方位的调查与分析工作,并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来综合考察对方公司的资信状况,最终让中小软件企业的财务风险被控制在最小化范围以内。其次,中小软件企业还应该做好融资风险的监控防范工作。经过我们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我国不少中小软件企业的开发资金更多的来源于自筹资金,然后才有一部分来自于银行贷款。而中小软件企业的融资难度较大,这就需要企业在融资前做好相关的融资预算,充分考虑清楚融资的资金规模与来源渠道,并基于此来进行整体融资方案的确定,以更好的应对各种融资风险。当然,中小软件企业还应该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的融资方式,并设计好融资结构,尽量把融资成本与风险控制在最小化水平。再次,中小软件企业还应该做好资金回收工作。这就是说,中小软件企业应该充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对财务核心指标进行监控与管理,关注企业的现金比率等多个指标,确保软件企业的财务监控,有效监控防范财务风险。此外,中小软件企业还可以设立相关的专门部门来进行回收资金的管理与控制,也可以更好的促进财务风险的弱化。只有中小软件企业做好以上几个方面的事中财务风险控制,才可能真正确保企业的盈利能力,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4)中小软件企业还应该做好业务流程再造工作。

中小软件企业财务风险监控防范的重要障碍物之一就是企业的一些经营管理环节是冗余的,一些业务管理流程不够规范。因此,中小软件企业就应该从这个角度出发,对自身的业务流程与业务系统进行全面且系统化的调整与重塑,并对未来的业务发展趋势进行及时的关注与有效的监控,尤其是要在及时监控防范财务风险的过程中,再造和重组业务流程,切实提高中小软件企业的财务风险监控防范系统的整体作用与效果。

5结束语

风险防控论文范文5

学术与学风诚信问题,根植于科研工作者的科研能力和工作质量中,根植于一个国家和民族创新驱动、长盛不衰的发展进程中。“民无信不立”、“诚信者,天下之结也”、“小信诚则大信立”,在我国古代先民智慧中,诚信的思想文化观念就已经根深蒂固,并在远古文明发展进程中不断绽放光芒,其文化内涵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在兵荒马乱的战争时代,我们的古人尚且手不释卷,嗜书如命,他们谦虚好学、勤奋刻苦,一点一滴,一步一个脚印地在求学上进的路上不断前行。苏步青不放过一个错误的标点,严谨治学,一丝不苟;李白铁杵磨针,坚持不懈,勤奋不已;李政道兴趣广泛,广泛涉猎,学有所成;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匡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没有一种知识可以不通过勤奋努力而获取,也从来不会有在学术的高峰上一步登天的美事,唯有通过勤奋积累、诚信向学才能有所成就。

二、高校学术与学风建设问题浅析

当前高校学术与学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高校教师、科研工作者和广大学术是高校学术与学风建设的重要载体,学术与学风建设更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生命线,良好的学术环境和学风氛围有利于科研思维和创新思想的形成,有利于高校综合实力的进一步提升,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然而,在当前高等教育中,学术与学风建设问题突出,其中的廉洁问题日益凸显,高校学术与学风廉洁底线存在严重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目的模糊,科研态度不端正。受到当前急躁的社会风气和就业压力的影响,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做学术、做学问方面均存在不踏实、浮躁的不良风气,对待科学研究及项目赶时间、追成果、求数量,不注重科研过程,不注重完成质量,在这个环境影响下,容易出现收贿受贿、学术不端等学术廉洁问题[2]。2.学术与学风诚信问题突出,学术过程缺乏严谨作风。高校中一些教师和学生在学习或科研工作中急功近利,盲目追求论文数量,忽略科学精神的培养塑造,缺乏严谨治学、勤奋严谨的学术态度,诚信丢失,抄袭剽窃、一稿多投、数据篡改、等学术不端频繁发生,如此产生的学术性泡沫极大地侵蚀了学术研究这一庄严圣地,众多低水平低质量的灌水性论文充斥,不仅仅破坏了科学和学术的权威性,更在国际社会中对我国学术氛围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有损国格。

三、推进高校学术与学风诚信建设,探索校园廉洁风险防控新途径

1.建立健全长期有效的风险防控机制。各大高校不仅要建立针对学术与学风建设的专门领导机构,更要将二级单位的学术与学风专项检查纳入日常工作范畴。同时在二级单位也要建立相应的专门办公室,定期对本单位新阶段的学术与学风情况进行学术清查,例如新发论文、本单位专家评审等,建立并完善自查自纠地工作机制,形成本单位学术与学风情况简报并在校内网进行公告。各学院根据实际情况,要设立学术与学风建设舆情反馈机制,及时准确地把握舆情,有利于及时进行内部纠正和惩戒,有利于将学术与学风廉洁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生态。2.形成学术与学风廉洁风险防控新格局。要将高校学术与学风廉洁风险防控纳入党建工作中去,并将之列为本单位党建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并完善由学院党委直接领导的学术廉洁风险防控办公室,充分调动起各教工党支部、学生党支部的积极性,加强以支部为单位的学术与学风廉洁教育,促使广大党员带头形成尊重学术规范,严守廉洁底线的良好基层氛围。同时,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与校园工作行为相结合,与党的建设相结合,与教工队伍建设相结合,不端提高广大师生的参与性,在全国高教系统中形成良好的学术生态,营造诚实守信、廉洁自律的学术与学风建设氛围。此外,高校还可以自建校园学术与学风建设文化廊,定期开展学术与学风问题研讨会,就广大教师身边的实际案例进行研讨,对学校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关举措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赵娇.高校廉政文化建设视域下廉洁话语教育功能及实践维度解析.

[2]代国丽.高校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

风险防控论文范文6

关键字:审计机关;廉政风险;PDCA

一、前言

党的十八大会议提出,党内反腐倡廉工作是一项艰难的政治任务,要实现对权力行使的监督和管理,让权力不再是个别官员的敛财工具,确保国家机关尤其是监察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拥有的权力。目前地方微权腐败的形势很严峻,2016年全国纪检监察发现地方微权腐败的比例高达95%。而审计机关作为国家的职能部门,更要注意廉政风险防控体系的建设。地方单位的反腐更是重中之重,是社会大众密切关注的热点问题。党的十八大会议指出从严治党应该注意向地方延伸。地方审计机关是廉政建设中比较薄弱的环节,只有地方的审计机关防控体系加强,整个上层的审计机构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地方审计单位的清廉关系着国家的稳定,如果不及时清理,腐败只会由小变大,因此廉政建设必须从地方开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研究地方审计机关的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尤为重要。

二、文献综述

20世纪以来,国内学者已经开始研究健全和预防腐败体系。廉政防控体系主要是在查找风险的基础上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防止风险的发生。岂振玲(2009)的研究表明廉政风险需要建立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机制,识别潜在的风险,从而化解风险。审计机关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可以借鉴PDCA循环理论,提高廉政防控的工作质量(李满春,2009)。庄德水(2011)的研究表明,全面风险管理可以作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的理论基础,利用全面风险理论的三个维度建立健全风险防控体系,应对已经出现的廉政风险。李辉(2013)指出廉政建设必须依赖公众力量,实行监督机制,使社会大众成为反腐倡廉的一部分。在防控体系的运行机制上,谷艺(2016)年的论文以威海市审计局为例,分析了现有审计机关廉政风险防控体系的现有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审计机关廉政风险防控体系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毕秀玲和张蕊(2017),研究了PDCA视角下的审计机关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提出防控系统需具有动态性和实效性。

三、审计机关廉政风险防控体系的现状及问题

通过对现有文献和网站信息的搜寻,以及对部门县级审计机关的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审计机关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1.审计机关廉政风险防控体系的现状自全国审计机关廉政建设会议做出建设决策,到多次会议部署,廉政风险管理体系已全面建成,审计机关的全国性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已经全面展开,业务和功能结构日益完善。经过几年来的工作检验,审计机关中的风险防控体系在发现问题与改进中前进。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的系统方法被广泛运用在岗位职责中。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应对措施三个方面,来实现对运行机制的不断完善,进一步推动系统的更新检测,以清理为切入点,深入防控管理工作的审核和检验。风险防控体系已经逐步实现信息化。这种科技手段实现了对审计流程的全程监控,信息技术的引入可以大大减少人工成本,实现智能化防控风险体系。2.审计机关廉政风险防控体系的问题(1)廉政风险防控体系时效不足。廉政风险防控体系仅作为审计机关工作的审查监控系统,存在一定的时效性。防控体系仅仅是针对审计业务中的风险点进行识别、查找、反馈,最终的工作结果还要依赖审计人员的后续处理。至于后续的更正、调整以及管理问题并不能检测进行。风险机制的建立并不代表防控工作的结束,只是为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提供一个突破口和解决方法,针对具体的解决方案,在修正的环节提出相应对策,需要我们以现实情况为参考。廉政风险防控体系一旦缺少时效性,那么监管的意义也将失去。(2)审计机关的运行复杂性。审计机关内部权力体系错综复杂。审计岗位特征、岗位的廉政风险性导致审计机关面临的廉政风险远高于其他机关,而审计组又往往是临时性组织,缺乏成熟的管理体制和团队协作的熟练性,在工作开始时便埋下隐患。独立的审计执法,不受其他机关和个人的干涉,在法律层面具有较强的独立执法能力,在自由度上存在很大的风险空间,可操作性强容易导致徇私舞弊的廉政风险。工作场所地域性较强,现场工作时间存在不确定性,有较大的变数空间,在与被审计单位的长时间相处中,会影响审计组人员的客观公正性,使得审计工作面临人员价值观的诱惑和威胁等诸多考验,影响廉政风险指数。(3)审计机关的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实践难度系数高。首先是在审计机关内部,由于权力的过度集中和职权分散,导致相关工作人员能力素质存在差异,不可避免会出现人为操作因素和沟通问题,影响最终的审查结果。审计业务质量的高低与审计人员的能力素质有很大的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廉政风险防控系统的操作性。其次是防控体系在实际参考案例数据库、量化标准尺度方面缺少完善的对应标准。审计业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及复杂性,特别地方审计业务有地域性,很难建立统一的标准去考核,因此想要系统的建立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就存在一定的难度。

四、地方审计机关廉政风险防控体系机制

为了增强现有风险防控机制的全面性、适应性以及时效性,具体实施的过程可以参照全面质量管理中的PDCA循环。

1.计划阶段

首先,需要识别审计人员廉政风险点。上层领导岗位(书记、局长)重点查找的廉政风险点包括制定决策、人事安排、项目决策和资金以及监督权等方面;中层领导岗位(各科长)的风险点是行政、管理、执法等方面;实际办事人员(科员以及乡镇办事员)主要是查找业务执行环节存在的廉政风险。其次,需要对廉政风险点进行排查。审计机关建立风险排查方法:建立上中下三级自身排查,领导科级科员三级。首先自己查,每级的人员都按照自身的工作要求以及风险点进行排查,随后进行互查,最后开展群众排查,利用调查问卷,全面分析评估。最后,建立风险信息库。对于已经识别出来的廉政风险点,需要对风险进行评估,并划定风险等级。将风险等级设定为三级:一级高危高概率风险,这种风险一般可能引起较大的后果,一般涉及违法;二级风险为概率中等危害程度一般,这种风险一般对审计工作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不会造成重大损失;三级为低概率低危风险,一般需要追查内部人员责任。

2.执行环节

审计机关廉政风险防控体系的核心部分是执行环节。执行环节的任务是根据计划,落实各项措施,形式有效的风险预警。审核各部门上报的廉政风险点,对于潜在的廉政风险进行实时监控并进行评估,建立动态的预警信号,形成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预警系统可以根据风险库里的等级建立三级状态。

3.检查环节

前边两个环节的重点在于防,主要是防患于未然,将风险的发生降低。而后边的环节主要是控,主要是对已经产生的问题进行监督与处理,对于一级风险进行实时监控,以及动态管理模式,随时掌握风险情况。对于二级风险点,主要实行定期抽查,监督审计人员的工作和业务。对于三级风险点,只需要不定期抽查监督。定期对目标和工作记录进行相结合的方式考核,风险考核制度不能脱离实际,不能顾此失彼。

4.处理环节

健全考核制度和问责制度。对于按照工作要求完成业务的人员,且具有较强自律性的人员进行奖励、提拔。对于没有监督到位的人员也要问责,追究两方的责任。在处理阶段实行问责制,地方员工出现问题,领导同样需要处罚。地方的审计机关除了自查之外,更要接受上级机关的监督和检查,同时将自己的问题总结之后反馈给上级,并且要经常和同级的其他县级审计机关沟通,不断完善内部的体系。同时对上层机构同样要监察,实现监察与被检查同步。处理环节是一个总结的环节,对这一环节出现的问题进行回顾和反思。这一环节提高了原有审计系统的时效性和动态性。

五、结语

只有将廉政建设做好,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而审计机关作为监管部门,易于出现权力被滥用的情况。本文分析了现有审计机关防控体系的现有成效及存在问题,最后提出了PDCA模型下地方审计机关防控体系的机制。首先在计划阶段,识别可能的风险点,对风险进行评估,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在实施阶段,落实排查风险的各项措施;在检查阶段,对现有行为进行奖惩和监督;在处理阶段,把结果和目标进行对比,重新梳理新的风险,进入下一次的循环。只有在PDCA循环中不断更新防控体系,才能真正地发挥审计机关防控体系的作用,才能使防控体系更加的具有时效性、全面性以及动态监管性。廉政风险的建设不应该流于形式,制定的计划与措施要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与可行性,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处理。

参考文献

1.毕秀玲,张蕊.PDCA视角下审计机关廉政风险防控研究.财会研究,2017(01).

2.谷艺.审计机关廉政风险防控体系研究.山东财经大学,2016.

3.李满春.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机制的架构.中国监察,2009(14).

4.李辉.当代中国反腐败制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5.庄德水.廉政风险管理的分析框架:理论,过程和机制.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0).

风险防控论文范文7

[关键词]内部控制;疾控中心;科研;管理

近年来,国家在医学科研的投入逐年增加,疾控机构科研经费也迅速增加,科研实力水平已成为衡量疾控中心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多样,包括纵向课题如部级、省部级、厅局级及单位内部自立课题,以及横向课题,而疾控中心科研管理能力相对不足,给科研管理带来挑战。本研究采用内部控制理论,探讨在疾控中心科研管理中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

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1]。20世纪40年代,国外就对内部控制理论进行了研究;50年代,美国颁布了《会计与审计法》[2],明确了政府部门应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开展内部控制理论研究,2006年国家卫生部颁布了《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试行)》[3],明确了医疗机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2012年,国家财政部统一了行政事业内部控制管理规范,明确了内部控制目标,加强了内部控制的力度和方法。2014-01-01实施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2016年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4]。上述规定也适用于我国的公立医院、疾控中心等事业单位,可以提高单位的内部控制能力水平,有助于内部管理制度的健全发展,标志着公立医院、疾控中心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开始。

2科研管理内部控制的问题和分析

2.1内控建设重视不足。由于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内部控制管理思想意识不强[5],科研管理部门以及科研课题负责人对内控的重视不足,对内部控制知识的培训学习不到位,意识不到科研管理中的风险以及实施内控的必要性。而且从单位领导到科研管理部门均不熟悉内部控制,缺乏对科研管理内部控制的顶层设计,不能真正使用内部控制原则来指导科研管理。

2.2管理机制不畅。单位在科研管理上“重申报、轻管理”,把工作重心放在项目申报上,而疏于对现有项目经费的管理,在经费管理缺乏管理流程的细化,过度依赖国家或者省市现有科研管理制度,不能根据本单位情况制定更为切实可行的制度或流程,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目前科研经费管理涉及到项目负责人及所在部门,以及科研、财务、审计、人事、后勤等职能部门。在经费管理上存在项目负责人及所在部门、部门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沟通交流不足、经费执行不合理、甚至超支或剩余过多等管理机制问题。

2.3预算编制不规范。从事科研的人员多为专业技术人员,对科研预算编制的要求缺乏了解,项目申报期间预算编制不规范,有的甚至随意编写;单位在管理上缺乏相关制度,科研预算管理内部控制的目标不清晰,导致项目经费执行困难;而预算调整过程,缺乏必要的内控制度约束管理,存在科研资金管理的风险。

2.4经费支出核算粗放。在科研支出过程中缺乏有效管理,在审批流程中存在制度不完善,经费核算粗放,支出不按预算执行,超出预算编制范围,审批不严等问题,导致支出流程和报销单据不规范,甚至是虚构支出等。在结余项目经费使用上,未明确指定经费的结余比例、使用范围和使用流程等。财务部门在报账单的审核、报销程序等方面存在疏漏。审计部门只进行定期检查一些项目资金的支出,对项目经费情况不能及时掌握。

3科研管理内控体系的建立

3.1成立内控领导小组。针对内控体系的建立、实施和监督,单位成立了专门的内控领导小组,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明确财务部门作为牵头部门,科研、人事、后勤、审计等职能部门等共同参与,发挥各部门的主动性,共同构建内控体系。对于科研管理内部控制,疾控中心内设科研培训处,主要负责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实施、结题和报奖的管理,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外部管理要求和内部管理环境,不断完善各项科研管理制度,设有专人负责科研管理,实现对科研的全过程管理。

3.2强化内控知识学习。单位的高层管理者及科研管理人员不断加强内部控制的知识和理论学习,邀请外部会计师或审计师事务所协助建立科研内控体系和制度,借鉴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开展国家最新的科研管理文件的培训,进一步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加深对内部控制原则的理解并加以运用。确保单位科研管理内控体系的科学性和规范性,通过建立内控体系,规范科研活动,提高疾控中心的科研管理水平。

3.3风险防控。按照内部控制方法,梳理工作流程,抓住关键环节,确定控制目标和风险点,制定控制措施。从方法流程到组织流程,成立一把手为核心的领导组织机构与具体工作部门,执行以“风险”为核心,“流程”为内容的建设工作[6]。在风险防控方面,单位通过自查、互查和针对风险程度进行等评级估等方式,查找出一级、二级、三级风险点共248个,其中将科研课题、科研奖励、临床试验项目经费、学术委员会和伦理委员会换届等科研管理相关工作均作为二级风险点。同时,一级、二级风险点制定了风险防控流程图,明确决策、执行、监督各方的职责权限,厘清环节和工作流程,可操作性较强。建立和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出台单位落实科研经费的审批流程,针对单位实际情况,细化科研经费管理的操作流程以及风险防控措施,确保科研管理有章可循。

3.4制度化与流程化。根据疾控机构科研工作的实际情况,加强多部门协作,落实不同部门在科研管理中的职责,明确科研、财务、采购、资产、审计等职能部门职责,科研部门负责科研内容合理性审批,财务部门加强财务管理,采购部门负责科研设备、耗材的采购,后勤部门负责设备的验收、维修、校准,审计部门负责科研经费审计监督。制定切实可行的科研课题管理办法、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科研工作奖励办法、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中心学术委员会管理办法、中心伦理委员会管理办法、论文(著)管理办法等相关内控制度,对本单位的经济和业务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7]。按照业务流程规范化管理要求,通过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健全完善中心“协同办公系统”,对“科研课题备案登记表”、“科研课题年度进展表”、“科研课题结题表”、“论文备案登记表”、“伦理审查申请表”、“合同审查备案表”等多项实施流程化、信息化管理,基本达到科研管理流程的内部控制全覆盖。

3.5预算和支出内部控制。科研经费是实施科研项目的重要基础[8],因此必须重视科研预算、支出等经济活动的内部控制。科研部门加强对政策文件和项目指南解读,确保科研人员正确认识科研预算,协助编制出符合实际情况的科研预算,为科研人员提供支持;财务、审计部门加强对科研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确保科研预算顺利执行;制定科研预算的调整制度,在科研预算执行困难时,保证科研预算调整的合理合规。同时,科研部门与财务、采购、审计等部门多方协作,制定科研经费支出的流程、核算、采购等制度,为科研支出提供保障;财务部门加强对科研预算的核算,开展项目绩效评价,在确保可以支出真实性的同时,确保科研支出按预算执行;采购、审计部门,加强对科研设备、耗材、药品等采购管理,控制科研支出风险。

4小结

风险防控论文范文8

关键词:微传播;高校;网络舆情;风险管理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7%。20~29岁网民占比19.9%[1]。由此可见,高校学生是网民中的主力军。网络是大学生发表言论、表达诉求、宣泄情绪的重要渠道,也是引发高校舆情的重要载体。

一、网络舆情风险管理的特点及意义

风险管理是指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降至最低的管理过程。风险管理实质上是在对风险进行系统认知、评估、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较为合理科学的办法,进行科学有效的、有计划的处理,从而付出最低的成本,达到最优的效果[2]。舆情风险管理对高校的形象塑造和声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加强舆情风险管理是实现校园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舆情风险管理一般有应急和长效两大机制。应急机制即危机管理机制,是指当舆情信息出现后,高校管理者根据舆情事件作出判断,核实事件的真实性后及时给予回应或依据相关制度流程加以处理,为引导网络舆论赢得先机。根据网络舆情传播的一般规律,网络舆情管理一般都会经历监测、预警、研判、处置和修复几个步骤,这套处置流程也被称为舆情管理的标配。大多数高校都是按照这样的基础流程制定相关的预案,有条不紊地对舆情事件进行积极妥善处理,尽可能将事件可能引发的后果以及带来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但网络舆情风险管理应急机制只是权宜之计,一般情况下仅用于单一的舆情个案,并不能替代长效机制的建设。微传播时代,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可能被关注、被监督,网络舆情风险管理需要更专业、规范、权威的内容来源。这就要求高校各级管理者要有将自己从危机处理者变为问题预防者的意识,将可能出现的风险消化和控制在舆情爆发之前,有效预防、及时控制以及杜绝舆情事件给学校带来的舆论影响。

二、高校网络舆情风险管理的现状

高校中发生的网络舆情,大多都是由某一个局部问题引发,最终导致学校整体“买单”。从当前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现状来看,大部分高校还未形成运转协调、引导规范、高效有序的网络舆情管理体系,尤其是忽略了网络舆情发生前的预防及事后的总结工作,缺乏主动预防的意识和能力。

(一)网络舆情风险管理意识薄弱。1.日常管理不规范,风险防范意识不强。2018年,某高校学生向媒体爆料称被学校强迫安排到某公司实习引发热议。此事件中学校通过中介劳务公司组织学生到某公司实习,在实施前没有进行合规性审查,没有评估可能由此产生的舆论风险。早在2016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就印发了《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强调不得通过中介机构或有偿组织、安排和管理学生实习工作。2.线下工作不到位,师生媒介素养不够。2020年7月,某高校“艺考生两次查成绩‘合格变不合格’”事件引发舆情。经查事件发生原因是该校工作人员在上传考生艺术考试成绩时系统出现故障,造成数据录入错误。7月20日,此舆情已经发生;8月14日,考生向媒体爆料;经媒体报道后,8月17日,该校才通过微信公众号正式回应。从舆情首发到媒体报道,中间间隔了25天,相当于学校在近1个月的时间内所进行的解释沟通工作均未得到考生认可,最终导致舆情二次爆发。3.回应言论不当,处置沟通意识不足。2019年,某高校官博连续出现不良信息引发舆情。事件发生后,该校面对网民的询问和质疑并未第一时间回应,而是采取控评、拉黑等方式处理,引发了网民不满,各种猜测和质疑不断增加,推动舆情升温。

(二)网络舆情管理机制不完善。1.网络舆情监测技术落后。网络是舆情事件的主要爆发地,网络本身具有渠道多、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等特点,舆情监测成为必要的应对和防范手段。目前部分高校基本上还依靠人工监测控制舆情,比如依靠学生干部对网络交流平台进行巡查,发现涉校的负面信息后上报负责老师,仍然采用比较传统的监测方式,没有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和专门的检测工具来全方位开展涉校舆情监测。2.网络舆情管理规范欠缺。虽然部分高校建有网络评论员队伍,但其指导老师和管理部门没有给他们开展常规性培训,当涉校的网络舆情发生时,他们普遍表现出应对能力不强、处置经验不足等问题。面对涉校网络舆情时,大部分高校管理者不能做到坦然应对,反应迟缓或敷衍了事,最终导致舆情风险升级,给学校和社会带来不良影响。如某大学发生的“学伴”事件,在舆情聚焦阶段,相关部门的回应不仅回避责任,还将主管部门、同行等卷入其中,最后将学校推向舆论漩涡。3.部门之间缺乏协同配合。高校的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主要归口党委宣传部门,但这也让很多业务部门甚至是二级学院误认为网络舆情处置就是学校宣传部门的事,平时组织开展的风险防控培训是“无事生非”,导致各部门业务工作水平难以得到提升。部分舆情风险防控部门对已监测到的舆情信息预警不重视、不引导、不回复,结果错过最佳处置时机,造成工作上的被动。当涉校网络舆情出现,部门间不能协同配合,就很容易横生枝节,衍生新的网络热点。

(三)网络交流沟通平台不通畅。舆情是情况,更是情绪,网上舆情源自网下实情。高校网络舆情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师生特别是大学生群体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近些年,各大高校纷纷设置了书记校长信箱,应用了微信微博等网络交流平台,以加强师生与学校的沟通交流。但部分高校只是将开设信箱作为一种形式,对信件没有做到认真回复,没有及时解决师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另外,大多数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意见建议、吐槽批评等能在一个平等的舆论平台上呈现出来,但校园内的很多平台进行的都是单向的沟通,这造成信息的“断层”。不顺畅的沟通渠道是高校出现舆情风险的“助推器”。

三、高校网络舆情风险管理的举措

2018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3]。2019年,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建立健全风险研判机制、决策风险评估机制、风险防控协同机制、风险防控责任机制,主动加强协调配合,坚持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4]。高校的网络舆情风险管理亦是如此。所有的舆情都有其特定载体,因此,防止舆情载体出现是预防舆情事件的重要基础。高校应建立健全网络舆情风险管理机制,督促各级管理部门对其所管辖点内的风险源建立全面规范的管理体系,既要有防范舆情风险的准备,尽可能地清除舆情滋生的“土壤”,防止“认不清、想不到、管不到”等问题的发生,又要有应对和化解舆情风险的对策,使网络舆情风险管理规范化、标准化,营造清朗的校园网络环境。

(一)占领网络思政教育新阵地,把握舆论引导。主动权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接触最多,关系最为亲密,对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有着重要影响,是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主体力量。学校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作用,培养辅导员的政治敏锐性及洞察力,提高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另外,学校也要加强两微、抖音、B站等媒体平台的建设,多渠道、全方位地增强高校传达的信息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在这方面,南昌大学的做法就值得借鉴。多年来,这所多校区、大规模的学校基本上没有出现重大网络舆情事件,这与该校充分利用网络传播文化以及管理者及时了解掌握情况、快速有效督促各部门解决好现实中的各类问题有很大关系。疫情期间,该校更是积极打造了战“疫”思政“立体课堂”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全校师生的责任担当[5]。

(二)强化舆论监管队伍建设,提升全员媒介素养。“互联网+”时代,网络舆论已经成为了解民情、掌握民意的晴雨表。高校需要培养和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素质高的网络舆情监管和网评队伍,同时,要大力开展面对师生的网络伦理道德教育,提升他们对网络中海量信息的辨析能力、对敏感信息的捕捉能力、对突发信息的反应能力,促使他们更好地发挥校园“宣传员”作用。2018年某高校学生干部在工作中因不妥言辞引起误解,另一位关注此事的学生没有将此情况通过正常渠道反映给老师,而是在网络了帖子寻求解决方法,最终引发了舆情,此事在学校两次发声后才逐渐平息。2020年,几所高校都出现了因学生在网络平台不当言论引发网络舆情的事件,这些案例反映出加强高校师生尤其是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刻不容缓。

(三)构建舆情风险管理体系,做好应对准备工作。网络舆情风险管理应该是一个有计划且动态化的过程。高校网络舆情发生前期一般要经历酝酿形成、危机转化和危机爆发三个阶段。在网络舆情风险管理中,可以将风险消化和控制在舆情爆发之前,将修复阶段与监测未来可能发生的舆情首尾衔接,最终将舆情管理升级为闭环。1.人机结合提高监测效能。在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网络舆情信息容量越来越大的时代,要做到第一时间发现涉校舆情,就必须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部分高校建设有大数据中心,日常管理工作中,通过学生网络、学业、心理、家庭等有关数据,能有效分析学生的政治态度、利益分歧、价值取向、心理压力等,提升学校对危机事件的预警能力。部分高校通过与专业的舆情机构合作,对受众人群较多的互联网平台信息进行重点监控和监管,做到对涉校舆论早发现、早行动、早解决。这些举措一方面能尽可能地将网络舆论控制在萌芽状态,不给舆情发酵的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也能通过系统对已发生的信息传播进行追踪分析,为学校的舆情应对方案制定提供参考依据[6]。2.健全舆情风险防控预案。进行网络舆情管理时,与其事后亡羊补牢,不如事前明察秋毫。高校网络舆情风险管理应该建立健全以制度、组织、队伍为主的管理体系,从多层面、多环节、多渠道筑起舆情风险的“防火墙”。高校中容易出现舆情的部门必须转化思维,提前对可能出现的舆情风险类型和程度进行细致可行、科学系统的风险评估,掌握工作的主导权,从源头上降低网络负面舆情发生的概率。例如,时事政治热点,疫情期间返校复课、封闭式管理举措等都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开学季、招生季、毕业季是容易出现舆情的时节,高校相关部门应针对具体事件或舆情高发期提前谋划预案,预防或减少由人为因素引起的网络舆情事件。3.及时总结舆情处置情况。高校在舆情发生时,往往更加重视处置过程,一心想着怎样尽快平息事件,却忽略了网络舆情发生后的善后、恢复和总结改进。在事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深入分析此次网络舆情发生的原因,全面评估此次处置方法的优点及不足,是高校网络舆情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可以为以后潜在和未知的舆情处理提供借鉴和警示。应尽快完善缺失的规章制度或应急预案,让后续工作有章可循;预测其他有可能出现的后续危机,防患于未然;积极开展形象修复工作,为高校重建良好的社会声誉。如果舆情事件涉及师生生命安全,则要持续加强对师生的安全宣传教育和心理团体辅导。4.重视各级部门联动合作。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把自己职责范围内的风险防控好,不能把防风险的责任都推给上面,也不能把防风险的责任都留给后面,更不能在工作中不负责任地制造风险”。高校进行网络舆情风险管理时,必须改变宣传部门在舆情管理中孤军奋战的局面。对外,高校需要积极与地方政府、媒体单位、公安部门等建立实时联动合作机制,加强信息沟通;对内,高校需要充分调动学工部、技术中心、教务处、保卫处、后勤服务中心尤其是二级学院等单位的积极性。要从政府到学校、从部门到班级,全校各层级通力协作配合,形成领导重视、外界支持、部门协作、师生参与的良好局面,从而使高校网络舆情风险管理向着解决问题的良性轨道发展。

(四)畅通网络交流互动渠道,使师生形成爱校情结。建设畅通无阻的网络沟通平台是促进学校管理效果提升的良好形式,可以实现师生间的互动互信互通,激发师生参与学校事务管理的积极性,增强其责任感。一方面,高校要做到校务公开,通过主动收集师生思想动态、开展学习生活恳谈会等了解师生利益诉求;另一方面,高校在进行网络舆情风险管理时,要主动创造条件让师生特别是大学生合理表达情绪,让师生在有问题时可以更方便地求助学校。高校对师生提出的有关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各种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要给予耐心、充分、详细的解答,把情绪和问题尽可能管控在校内和线下。学校要推出改革新举措、管理新规定时,要求得学校与师生思想认识的“最大公约数”,只有学校做到与师生主动沟通,才能换来师生的积极回应和理解支持。2019年,某高校毕业答辩现场一位教师向学生扔论文的视频引发舆论关注,事后不少学生及时发声,表示该老师对学生很负责,教学水平也很高,被扔论文是答辩学生自己的问题。这样的发声使得网民的讨论焦点从最开始关注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逐渐转移到理解教师对学术和学生的责任心,舆论走向良好。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