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总结范例

德育总结

德育总结范文1

一、现如今高等美术教育面临的现状   1、现在美术高考被过度热捧所引起的问题。不少文化成绩不够,也没有特殊艺术特长的学生只是将美术高考当作进入高等院校学习的捷径,那些学生的家长抱着同样的心情让自己的孩子选择艺术专业这条道路,他们将希望寄托在了高等艺术学院的大门上,这样的现状成为不能忽视的事实。作为学校,从中获利的心态更是有增无减,学费的增长,学生的扩招让高等美术的招生标准迅速降低。有违国家对于扩招的真正意义,也有违根本的教育规律。   如今我们所看见的高等美术教育与美术产业上的繁荣是虚的,兴盛是假的。在这种虚假美术教育发展势头的背面,无可避免地隐藏着各种危机。其一是美术人才的大量缺失,其二是美术教育极端功利带来的教育浮躁,以及因为高等美术招生规模盲目的扩大所引起的美术人才的大量过剩。但是真正的美术人才是缺失的,这和平庸的美术人才过剩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如今的高等美术教育不断的丧失人文精神与最基础的艺术审美能力。   2、现如今高等基础美术学术陷入冷落。美术学包括美术理论、美术史、美学以及美术批评论的研究。在一般人的眼中,这些学问是非常没有“钱”途的。很久以来,基础美术学的教学和研究不例外是会处于依附或者陪衬的地位,更有甚是可有可无的处地。根据资料显示,如今在高等美术院校的专业选择,美术学在总课时比中不到8%,很多新设的专业根本不开选设美术学课程,尤其是那些一般综合高等美术院校所开设的美术专业课程设置更是不可能出现。即便在开课的学校里,很多学生也对这类基础课程失去热情和兴趣,学生关注的仅仅是考试是否能够通过,老师也不做干预,能够考过就万事大吉。就连那些所谓研究纯粹艺术的人同样缺乏最基本的美术学素养,那些人只关心他们画怎样才能卖高价,把那些研究美术史论学者却看成了作品的寄生虫。这样给现如今的高等艺术教育带来了不正之风,和很坏的影响。   3、现如今国内的高等美术教育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   传统中国文化被“洋”文化冲击进入,无可避免地形成了美术形态的多元化多模样。除去中外传统意义上的架上手绘、工艺与设计、雕塑之外,如今的基础美术还涵盖了装饰艺术、电脑艺术与影视制作等各种全新的表现方式,包含属于大众文化中的通俗艺术、民间工艺美术、民俗器物等。这些涵盖了中外各种艺术领域的基础美术应当如何在高等美术学府中进行教育,才是现如今高等美术教育面临的严峻问题。   二、我国高等美术教育课程设置在如今更应该适应全球化的发展建议高等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当立足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要求:(1)普通知识课程与专业课程应当多样化,能够突破专业壁垒、可以有跨学科的特殊性;(2)不管运用学科中的课程还是接受主题综合性课程,要不采用规定性的方法还是形成性方法,都应该有探索与选择;(3)高等美术教学计划的制定一定要考虑到美术这门专业的本科课程与研究生的课程之间的链接;(4)必须关注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不断实施采用相关的课程,例如美术学与教育学针对某一项美术教育问题的探讨、将课程相融合,将不同学科在课堂上实现交叉学科、开放性课程,例如艺术哲学还有基础核心课程,就是以跨学科的课程进行组织教学,就如同现代重彩的表现;(5)高等美术教育的课程调整与设置与应当具备变通性与灵活性,在这样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带动本学科专业发展和社会不断变化的实际需要,同样带动学生单体多样化的抉择。现如今在以就业率决定招生数额的如今,有必要随时注意社会的动向来应对开设与其相关的新课程。   三、高等美术教育应当如何面对未来的发展和如今的现状   如今高等教育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的高等美术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动。高等美术教育模式从之前主要以传统上的技能训练,转变成为整体素质上的提高和培养,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意思想,更加注重他们心身健康和正确的人格培养,让他们具备社会生存能力与再发展的潜力和素质。我国高等美术教育如今的状态是在长时期的发展中形成的自己独立的体系和特点,在与世界其它国家相比中,还存在着由传统迈向现代转换的课题,同样也存在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不相匹配的矛盾对立,这些都需要我们改进和思考。从教育发展的规律来说,高等美术教育的模式形成是要很长一段时间的酝酿,高等美术教育具有长效性与稳定性。应当立足于长远,放眼未来坚实的发展具有本国特色的高等美术教育,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高等美术人才。

德育总结范文2

一、综合实践活动与高中语文教学相结合的重要性分析

大量的实践经验表明综合实践活动与高中语文教学相结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综合实践活动与高中语文相结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高中语文的学习兴趣。现阶段高中教育依然笼罩在高考的阴云之下,教师教学的最根本目标在于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这就必然导致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采用“填鸭式”教学为基本教学模式,即在课堂当中为学生灌输大量的与考试内容有关的知识,并要求学生通过强行记忆等方式进行学习。这就必然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受到严重影响。综合实践教学与高中语文的相结合允许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课堂氛围更加轻松自由,学生的学习效率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最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高中语文的学习兴趣。第二,能够提升学生的知识积累与思考能力。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现阶段大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只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对于学生的知识积累与思考能力培养并不是十分重视,这就必然导致现阶段许多高中生在历史、人文等方面的知识积累存在着较大的欠缺,同时思考能力也并不强。综合实践活动与高中语文的相结合,要求学生需要通过实践的方式学量的人文历史方面的知识,同时还需要通过逻辑思维对相关内容进行判断,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积累更多的知识,同时也能提升自身的思考能力。

二、综合实践活动与高中语文教学的结合策略研究

(一)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视野

现阶段大部分高中生的生活都相对较为封闭,同时由于认知能力的限制,大多数学生往往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在视野方面相对较为狭隘。综合实践活动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教学活动,在综合实践活动当中不仅有各种各样的知识,同时也包含了多种社会热点,这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此种情况,可以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视野的进一步拓展。在综合实践活动当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现阶段的一些社会热点融入到综合实践活动当中,实现学生视野进一步拓展。例如,教师可以针对当前阶段社会上的一些热点话题,要求学生完成针对特定问题的问卷调查活动。学生在接受任务之后首先需要完成调查问卷的设计、发放、回收以及数据处理,通过这种调查活动,学生不仅会了解到各种不同类型的社会热点,同时从调查问卷当中也可以认识到人们处理问题的具体方法。其次,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还需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接触,认识到不同人之间的差异,其视野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拓展。最后,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还可以积累大量的素材,从而为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也提供了必要的途径。

(二)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

德育总结范文3

理论美国认知语言学家海曼于1985年先后出版了《自然句法:像似性与磨损》和《句法像似性》,他认同皮尔斯的符号三分法,将句法像似性分为同构、自同构和动因三类,系统地对语言句法中所存在的像似性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和研究。对于何为像似性,目前学术界还没有达成统一认识。皮尔斯认为像似性是一个符号代替另一个东西,因为与之像似。国内学者沈家煊指出,语言的像似性是相对于任意性而言的,它是指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有一种自然的联系,两者的结合时可以论证的,是有理有据的,语言结构的像似性就是语言结构直接印照人的概念结构,而不仅仅是一般地体现概念结构。王寅教授则定义为符号在音、形、或结构上与其所指之间映照相似的现象。尽管学者的研究角度不同,但是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将符号的“体验性”和“感知性”融入到像似性之中。国内的学者根据皮尔斯与海曼的像似性理论将大致分为六类:数量像似性、顺序像似性(线性像似性)、距离像似性、标记像似性、对称像似性和非标记像似性。结合英语饮食习语的特点,主要从最为常见的数量像似性、顺序像似性(线性像似性)、对称像似性三类进行分析。

二、英语饮食习语的像似性分析

1、数量像似性原则分析数量像似性的认知基础是,语符数量一多,就会更多地引起人们的注意力,心智加工也就较为复杂,此时自然就传递了较多的信息。语言单位的数量与所表示概念的数量和复杂程度成正比,与可预测度成反比。也就是说在语言交际中,输出的信息量越大,句子的语法结构就越复杂。英语饮食习语中的数量像似性主要通过重复、反复方式凸显警示后人、强调深化的目的。如:例1:Buttertobutterisnorelish.(黄油加黄油不成美味。)例2:assureaseggsareeggs(毫无疑问,千真万确)例1中出现两个butter。第一个butter是动词,“抹黄油”的意思,第二个butter是名词,黄油。虽然butter的词性与语义是不同的,但是语符butter“数量多了,所占空间也就大了,在视网膜上所形成的映像图也就较大(largermap-space)”。因此,例1隐喻千篇一律的东西,令人生厌。例2中有两种反复,一个是“as….as”句型,一个是语符eggs。两次反复叠用在同一习语中,极大地冲击视觉与听觉,强调“毫无疑问,千真万确”的概念。英语饮食习语的数量像似性形式变化多端,语言表达俏皮活泼,生动形象地表意语符的深层意义。

2、顺序像似性原则分析顺序像似性又称线性像似性,它的“认知基础是按事件发生顺序叙事,这符合人们直接体验认知规律”,也就是句子或词语的顺序对应客观事物或人们认知的次序。经典例证是恺撒的名言“Veni,vidi,vici”(我来了,我看见了,我征服了)。这句话所表现的次序和事件发生的顺序是一致的,属于时间顺序像似性。英语饮食习语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顺序像似性,例证也较为丰富,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按照饮食的主次顺序。英语国家最重要的食物是bread,相当于中国的馒头、米饭。黄油与面包搭配使用,是配料,一般放在bread之后,象似地显现英语民族的饮食主次顺序。一般喻意“饭碗,生计,谋生”。如:例3:breadandbutter面包和黄油(谋生之道、饭碗)例4thebreadandbutterofabusiness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例5quarrelwithone'sbreadandbutter自砸饭碗;和自己作对;和自己过不去例6breadandscrape只涂薄薄一层黄油的面包;待遇菲薄的职业除此之外,作为配料的食物一般出现在主食之后,与实际饮食顺序类似。如:例7Aftermeat,mustard.饭后上芥末;雨后送伞来。例8fromsouptonuts自始自终;一应俱全;完整详细2)按照人类生存所需的顺序。英语饮食习语的顺序像似性还显现在语符的排列顺序是按照英语民族人们生活所需的次序。最重要、最基本的放在最前面,次要的放在后面。如:例9breadandwater简单的饮食,粗茶淡饭例10meatanddrink饮食;乐趣例11breadandcircuses食物和娱乐例12beerandskittles欢乐,吃喝玩乐从以上四个例子,不难看出语符的排列顺序是按照吃(bread,meat)喝(water,drink)玩乐(circu-ses,skittles)的顺序。这符合人类生存的需求顺序,先温饱,后休闲。

3、对称像似性原则的分析对称的概念和对称的语言形式相对应。这条规则似乎与前面提到的线性像似性矛盾,因为语言形式本身就是不对称的,人们不能同时说出两件事情。海曼以大量的语言学例证指出,与想象相反,尽管有线性特征的限制,概念上的对称关系其实就是人类语言中最容易、也是最经常以拟象象似方式表达的关系之一。这些概念上的对称性在语言中往往都用固定的模式来表达。英语饮食习语的对称像似性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句型:

1)as+adj.+as+n.句型。如:例13aseasyaspie很容易例14assweetaspie非常可爱例15beaswarmastoast暖烘烘的例16fallasflatasapancake毫无效果了;失败例17asdeadasmutton僵死;确实死了例18asslipperyasaneel滑得像条鳗鱼,难以抓住;不可靠例19ascloseasanoyster守口如瓶例20asreadasabeet-root脸颊很红(指因受窘或高热后引起的脸红)例21ascoolasacucumber非常冷静;不慌不忙;泰然自若;不受干扰例22aseasyasshellingpeas像剥豆子那用容易,轻而易举例23beaslikeastwopeas(inapod)一模一样以上例子的n.部分是食物,将食物的特性与具有相同意思的形容词作比较,表达形容词的含义。如例13、14,pie是深受英国民族喜欢的点心,抽取pie“易做又甜美”的特点,与easy,sweet搭配,表达容易、可爱的意思。

2)as+n.1+as+n.2句型。n.1可以是食物或其它名词,n.2一般是食物。抽取食物的本质,与同类或其它事物作比较,传达固定的语符信息。如:例24asfullofmeatasanegg第一流的,最好的,本领极高的,学问渊博例25asfullofsthasaneggisofmeat(头脑等)充满了……;近是……这两例的meat与egg指代同一意思,都是高级的、最好的,as…as象似地作同级比较

。3)as+n.1+as+(n.2)+v.句型。n.与后面的句子表意同一层级含义,有时候后面的句子仅经济性保留v.。如:例26Thereareasgoodfishintheseaasevercomeoutofit.机会有的是。例26中,海里多的是鱼与机会到处都是内在均表意事物很多,因此这里用as+n.1+as+(n.2)+v.句型形象地对称表达语言信息。

4)…morethan/ratherthan…句型。该类句型运用比较级对称地表达两个事物的舍取。如:例27morepraisethanpudding口惠而实不至;恭维多而实惠少例28Halfaloafisbetterthannobread.半块面包胜于没有面包;有聊胜于无例29puddingratherthanpraise宁要实惠,不要表扬以上三例的两个事物分别处于morethan/betterthan/ratherthan两端,正如天平的两头测量重量,对称地表达事物的孰舍孰取。

三、结束语

德育总结范文4

微博舆论场,指的是借助微博舆论而形成的时空环境,微博舆论场不是一个单一的时空结构,它其实是由“新媒介场”、“心理场”、“社会场”三部分交汇而成。需要指出的是,这一舆论场往往不是传统主流媒体的舆论场,而是社会公众形成共同意见的“民间舆论场”。值得关注的是,转型期的中国已经进入社会矛盾凸显的风险社会,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因为微博的介入而使舆论不一律特征更为明显,微博这一民间舆论场在信息把关、安全出域、情感宣泄、理性表达、话题跟进上,与传统主流媒体都存在诸多差异。在重大突发事件中,如果从流量分析、关键词、词语频度、文本、粉丝结构、影响力、活跃度、地域、事件立场等角度量化分析微博舆论,不难发现微博传播的“场”特征。本文以“温州动车事故”为分析样本,通过对温州动车事故中微博舆论场的传播解构,梳理微博舆情在此次重大突发事件中的传播特点,为微博舆情应对和管理提供思路与借鉴。此次对温州机动车事故微博舆论场的探讨,笔者选择了300个样本进行实证分析,这300个样本的分析,以流量为考量标准,同时从整体角度分析博客舆论场的构建和传播特点。样本数据全部来自“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官方网站,其中新浪微博样本221个,腾讯微博样本79个,样本选取时间截止于2011年8月2日下午6时。

一、“新媒介场”的时效与内涵

与传统媒体的舆论场对比,笔者认为微博舆论场的新媒体属性鲜明,时效与内涵更具看点,其信息的丰富性“,快”和“广”的特点使舆论传播更具优势,主要体现在:

(一)微博传播时效性强

笔者认为,在微博舆论场的构建中,从媒体相应速度来看,微博传播无疑是“第一时间、第一地点、第一报道”的范本。7月23日20时27分,距事故发生前7分钟,温州当地居民“@Smm_苗”通过微博发出动车行驶缓慢的消息。事故发生4分钟后,D301次列车车厢内的乘客“@袁小芫”通过微博出第一条事故消息,称动车紧急停车并停电,有两次强烈的撞击。事故发生13分钟后,乘客“@羊圈圈羊”发出第一条求助微博。事故发生45分钟后(23日21时19分),浙江交通之声广播电台才播发了第一条有关此事的消息,事故发生4小时56分钟后(24日1时30分),温州电视台才开始对事件进行新闻直播,次日早晨,事故消息才出现在各大报纸版面。由此我们发现,微博与传统电台相比,报道快了41分钟,与传统电视相比,报道快了4小时52分钟。

(二)舆论建构速度极快

微博的开放性,让人人都可以话题、参与讨论,而且博主与粉丝构建的网上“社会群落”相对稳固,一条微博信息可能引发庞大的后续反应,在此次事故话题的舆论建构中,微博的转载量和评论量均呈现指数倍增长,显现金字塔式的传播结构轮廓。根据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官方网站提供的数据,截至2011年8月3日晚20点,也就是在事故发生后的11天时间内,新浪微博累计共产生与此话题相关微博10505166条,腾讯微博为22042915条,如果仅就此两家微博网站计算,那么在这11天时间里,平均每秒产生34条相关微博。从单个微博的传播流量(转载量与评论量之和)来看,所收集的300个微博样本的平均流量为38007次,其中达到万次以上的有227个,占所收集数量的76%,达到十万次以上的有16个,达到百万次以上的也有1个,为1191072次。

(三)信息传播形式丰富

在此次微博舆论建构中,微博信息的表现形式丰富,笔者把微博样本按照主要表现形式的不同分成四类:文字式、文字+图片式、文字+视/音频式、文字+图片+视/音频式,其中:文字式微博为102篇,占总数的34%;文字+图片式微博为172篇,占总数的57%;文字+视/音频式微博为15篇,占总数的5%;文字+图片+视/音频式微博为11篇,占总数的4%(表一)。文字+图片式是主要表现形式,且图片与文字内容关联度很高,说明微博者不再单纯地把图片作为对信息的装饰,而是作为信息的一部分,甚至是信息的主体,注重对信息的立体化表达。此外,针对微博在文字容量上的局限,不少微博主通过把文字转化成图片巧妙地实现了长篇幅的文字,如@声音法制周刊7月25日09:17的“一个机车乘务员对7.23事故的看法(图)”,@新闻哥在7月28日17:40的“写给铁道部发言人的一封信……(图)”。

(四)舆论涉及范围广泛

围绕此次事故构建的微博舆论场涉及多个话题多个角度,只要有联系的,可谓无所不包。在对收集的样本内容进行统计的过程中,笔者把微博内容分成八类:事故动态、官方动态、社会动态、祈祷哀悼、批评质疑、寻人寻物、相关事件、其它。其中:事故动态类微博为49篇,占总数的16%;官方动态类微博为59篇,占总数的20%;社会动态类微博为12篇,占总数的4%;祈祷哀悼类微博为32篇,占总数的10%;批评质疑类微博为82篇,占总数的27%;寻人寻物类微博为17篇,占总数的17%;相关事件类微博为14篇,占总数的5%;其它类微博为35篇,占总数的12%(表二)。另外,笔者注意到,网友们转发、讨论的微博并不局限于事故发生之后的消息,只要跟事故话题相关联,都有被网友挖掘的可能,比如新浪微博中“@季业”在2011年3月29日19:23的有关前铁道部部长刘志军的微博,在此次事故发生前并没有受到多少关注,评论量仅为78条,但由于此微博内容与此次事故中被舆论推到风口浪尖的铁道部有关联,7月31日被网友注意到,在随后的两天里,评论量增加了2680条,转发量也达到12928条。此外,由于此次事故的最后一名获救者项炜伊受到人们的关注,她父母生前的微博也迅速引起了网民的注意,有四篇博文流量在万次以上,有两篇博文流量在十万次以上。

二“社会场”的复杂与多元

与传统媒体的舆论场相比,微博“社会场”更为复杂与多元,这主要根源于微博的原生态传播特点,因为传统媒体的信息要经过甄别与筛选后才能进行传播,而微博“社会场”则呈现出复杂性,博主背景纷纭,话题随意多样,立场与态度多元,相对而言,微博“社会场”的不可控性较为明显。#p#分页标题#e#

(一)舆论话语权结构的多元与集中并存

笔者对信息源的社会属性进行统计,根据微博主的认证信息分成五类:传媒机构、传媒人士、社会知名人士(不包括传媒人士在内)、事故当事人或其亲属、普通民众或群体,其中:传媒机构的微博为67篇,占总数的22%;传媒人士的微博为51篇,占总数的17%;社会知名人士的微博为77篇,占总数的26%;事故当事人或其亲属的微博为20篇,占总数的7%;普通民众或群体的微博为85篇,占总数的28%(表三)。笔者发现,普通民众在这次微博舆论场中的主动构建作用大大增强。在300个最具影响力的微博样本中,普通民众或群体的微博达到85篇,占总数的28%,居类目第一。笔者认为,这种结果的出现并不完全在于微博本身的技术因素,微博之外的社会因素也是重要原因。“微博初步唤醒了民众的‘有意识境’,很多人不是新闻的‘敏感者’,处于‘无意识境’。但微博通过议程设置、情感共鸣,有效唤醒了网民对社会事件的关注。”[1]这种关注不仅体现着对事故信息的跟帖与转发,更体现在主动到线下去搜集信息,情报。从事传媒行业的组织和个人由于具备专业优势,依然主导着微博舆论场的议程设置和舆情走势。

如果将传媒机构与传媒人士二者合并在“传媒”类目下,那么300个样本中,就有118篇出自此类,占总数的39%。笔者还发现,作为新浪新闻中心的官方微博“@头条新闻”在此次微博报道中表现抢眼,在收集到的300个样本中,“@头条新闻”微博信息达到23篇,占样本总数的7.7%,平均流量达到12045次;如果再加上@新浪视频、@新浪体育、@新浪拍客的话,新浪以机构名义的微博达到29篇,占样本总数的9.7%。社会知名人士在此次微博舆论建构中,扮演着舆论领袖的角色,其影响力也相当巨大。在300个样本中,著名演员姚晨的新浪微博“@姚晨”的微博达到8篇,平均流量达到63587次,此外,黄健翔、崔永元、何炅等名人在此次微博舆论建构中也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

(二)不同社会属性的微博在报道上存在较大差异

1.传媒机构类微博侧重对官方动态和事故动态的报道,在统计数据中,传媒机构类微博共官方动态29次,占传媒机构类微博总数的43%,占官方动态类微博总数的49%;传媒机构类微博共事故动态14次,占传媒机构类微博总数的21%,占事故动态类微博总数的29%;传媒机构类微博在报道立场上偏中性,比例为72%;语言偏平和,比例为67%。

2.传媒人士类微博同样侧重对官方动态的报道,不过批评质疑之声也较为突出,在统计数据中,传媒人士类微博共官方动态17次,占传媒人士类微博总数的33%,占官方动态类微博总数的29%;传媒人士类微博共发表批评质疑10次,占传媒人士类微博总数的20%;传媒人士类微博在报道立场上仍然偏中性,比例为57%,不过负面立场相对传媒机构的比例要大,占29%;语言偏平和,比例为35%。

3.知名人士类微博在报道类型上高度集中,批评质疑之声很大,共发表批评质疑31次,占知名人士类微博总数的40%,占批评质疑类微博总数的38%;知名人士类微博在报道立场上偏负面,比例为42%;语言分布相对分散,以平和、尖锐、激动和愤怒为主。

4.当事人或亲属类微博侧重对事故动态的报道,共事故动态10次,占当事人或亲属类微博总数的50%;当事人或亲属类微博在报道立场上偏中性,比例为70%,语言偏平和,比例为55%。

5.普通民众或群体类微博在报道类型上高度集中,批评质疑之声最大,共发表批评质疑34次,占其它类微博总数的40%,占批评质疑类微博总数的41%;其它类微博在报道立场上偏负面,比例为45%;语言上,平和类比例为31%,诙谐类比例为27%,诙谐类占诙谐类微博总数的74%。

三、“心理场”的情感宣泄

与传统媒介舆论场相比,微博舆论的“心理场”宣泄性更强,这种情感的原生态宣泄,语言褒贬分明,生动而富有个性,此外,博主心态也由前期的观望情绪蓄积为质疑与批评,批判立场比传统舆论更为鲜明,情绪更为激烈,情感爆发性强。

(一)借助生动而富有个性的语言宣泄情感

笔者把300个微博样本按照语言表达类型分成七类:平和、尖锐、激动、诙谐、愤怒、褒扬、哀伤,其中:平和类微博为122篇,占总数的41%,如@日本潮流最前线在7月28日08:58的“NHK记者在温州动车事故现场采访捡拾残骸的人”;尖锐类微博为34篇,占总数的12%,如@李承鹏在7月26日23:46的“我们要验尸…埋了,怎找证据?…这是毁尸灭迹?……”;激动类微博为44篇,占总数的15%,如@袁国宝在7月25日23:17的“今晚的温州!!!!!!”;诙谐类微博为31篇,占总数的10%,如@热门搞笑精选在7月29日17:08的“赶紧到花园埋了吧,别让你妈妈看到!……”;愤怒类微博为28篇,占总数的9%,如@赵普在7月26日14:48的“…好多说不出的恶心,失望,铁道部真的是破罐子破摔了,他们要干嘛?”;褒扬类微博为19篇,占总数的6%,如@姚晨在7月30日01:52的“今晚,向媒体人致敬。”;哀伤类微博为22篇,占总数的7%,如@马苏在7月24日17:59的“请各位转这黑丝带,为温州动车脱轨死难的死者致哀!!!”(表五)。

(二)观望情绪蓄积为尖锐质疑与批评

德育总结范文5

打造特色专业——线式对接教育

视觉艺术学科可以校际院际间跨专业连线,创建特色专业。例如《三维造型设计》专业,将绘画、雕塑、影视、动漫、游戏等视觉艺术类专业有关三维造型的课程经过遴选、压缩,组成综合的三维造型训练课程;再利用综合性大学的工科教育科研优势,开设三维造型软件应用、三维造型数字采集、三维数字化快速成型等相关课程,贯通现实空间中实体艺术造型与虚拟空间中数字化艺术造型,培养具有在两种空间形式中自由转换三维造型的艺术设计人才,实现性智为主的美术类专业与量智为主的科技类专业的线式对接。

目前,不少高校已经同时拥有了工科与艺术学科中的三维造型技术,具备了三维造型设计特色专业开设的基本条件。这个专业的毕业生,运用数字化信息采集和实体造型输出技术,在完全避免与母本三维造型直接接触的条件下,就可以完成母本三维造型的复制,这些技术在现代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假如应用于中国古代泥塑的保护和研究,是极有前途的一项工作。同时,在国际文化交流和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具有极大的潜在价值。中国的古代雕塑艺术作品有相当数量以泥塑彩绘形式存在。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历代寺院雕塑作品,多数都是这一类材质的作品,总数量在两万件以上,这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遗产中最精华的一部分。由于这些作品的材质和工艺特点,对于这些作品的保护和研究是多年来困扰我国文物及艺术研究等部门的难题。

其一,我国古代泥塑作品使用木架或石胎做骨架,外部以泥沙、麻质纤维做基本造型,表面以细泥深入塑造并施以彩绘而最终完成。这种材料和工艺极易受气候和环境的影响而遭到破坏。因此这一类作品也只有在气候比较干燥的西部地区才得以保留至今,并且随着气候变化与文物环境商业化,所遭受的破坏正在日益加速;其二,西方传统雕塑多用石材或金属材料,可以直接接触表面复制模具;我国古代泥塑由于材质松软容易脱落,无法直接翻制。所以,我国古代彩塑迄今无法进行造型复制,既不能有效地保存原始造型,也不利于开展造型艺术研究与国际文化传播。目前,我国文物部门对敦煌石窟和蓝田水陆庵的彩塑都进行了 3D 数字采集和储存,但还没有与快速成型技术组和运用,因为世界所有快速三维打印、复制设备在输出造型时都有尺度限制等问题。这个难题在依托高校工科快速成型技术的三维造型设计专业实验室可以很快解决。

科学艺术对接——面式对接教育

按照“大成智慧”教育理念:科学工作源于形象思维,终于逻辑思维。而形象思维源于艺术,所以科学工作是先艺术,后才是科学。相反,艺术工作必须对事物有个科学的认识,然后才是艺术创作。科学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科学。我们可以依托高校的综合资源优势,开设全校性大面积公共选修课,打破科学与艺术的壁垒,实现科学与艺术大面积对接。其一,开设大面积艺术类选修课。2006 年 3 月 8 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要求普通高校开设 8 门艺术类限定性选修课程:《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在全国综合性院校,尤其是理工特色院校,这些课程能使学生对艺术的发生发展、各门各类、本体语言、风格流派、名家名作、鉴赏门径、格韵雅俗等,获得较系统、较完整的了解,并从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作品中开启心智,在全校范围内实施大面积量智与性智地对接。

其二,创建艺术类精品课与核心课。根据各个高校的自身特点与人才优势,创建有特色的艺术类选修课程。音乐可以开设声乐、器乐、西洋音乐、民间音乐、高雅音乐、通俗音乐等相关课程,美术可以开设绘画、陶艺、环艺设计、平面设计、摄影、书法等相关课程。这些课程既可以采用实践的形式,也可以采用讲座的形式。这些课程培育三年后,可以申报校级精品课程,校级精品课程评定后,可以参加省级精品课申报,省级精品课程评定后,可以申报国家精品课程。最后可以依据“大成智慧”教育思想,运用教学主管部门的管理机制,整合全校选修课、精品课资源,推出可以震撼学生心灵的核心课程。

其三,明确的艺术教育管理体制。为了培养大成智慧人才,对综合性大学的艺术类选修课程,要有规章制度来保障。譬如,本科 4 年必须在 8 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至少选修 1门并且通过考核,或者不修满艺术类选修课程若干学分不准毕业等等。艺术选修课老师也可以提出严格的考核要求,如《美术鉴赏》要求每个学生修课期间至少参观一次美术作品展览,并制作提交 DV 短片;《戏曲鉴赏》则要求学生修课期间至少完整地欣赏一出戏,并提交 VCR 作业。不少大学生将自己“专业”孤立起来,认为只靠勤奋与钻研就可成才,这是一种偏见。一名具有艺术修养的大学生,总是胸怀宽阔,不计小事小非,非但不会影响本职本业,反而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倾力完成所从事的事业;因此我们要用规章制度让科学与艺术联姻。#p#分页标题#e#

其四,加强学生社团活动。创造条件,成立丰富多彩的社团,诸如书画协会、交响乐团、合唱团、民间艺术团、舞蹈团、民族管弦乐团、吉他俱乐部 、话剧团、VCR 沙龙、ACM/ICPC协会、网络协会、电子工作室 、Linux 协会、诗社、书社、文苑、文学社、思辩学社、钱学森思想研究会、新视角协会、交际与口才协会、摄影学会、动漫协会等等;分别有专家教授指导,独辟蹊径、各领风骚,号称“百团大战”。学生可自由参加,由学生会、团委协同组织。强调普及型,能使大学生学活学宽,心情舒畅,在审美愉悦中闪现灵感,激活大成智慧。

其五,依托书院启迪性智。近年来,我国某些高校为了探索大成智慧人才培养门径,借鉴了西方大学住宿学院的做法,纷纷成立“书院”。每个学生从属两个院,“学院”管学习,“书院”管生活。“学院”像父亲,高标准,严要求,以搞好专业教学和科研为目标;书院则像母亲,无微不至,启迪性智,以传授软技能与全面发展为己任。由于“学院”多在教学区,而“书院”多设在学生住宿区,书院更方便组织形式多样的艺术活动,能与学生打成一片,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性智与量智的对接。

艺术生态环境——体式对接教育

营造立体的美的空间环境,是培养大成智慧人才的必要条件,需要社会各界的协同努力。首先,高校要调拨学科建设资金,吸纳社会募捐资金,营造自己特色的艺术院系。艺术院系应包括大成智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艺术楼、艺术庭院、陶艺坊、专业教室、模型室、摄影室、琴房、舞蹈教室、音乐教室、多媒体教室等艺术专业环境。这里经常举办艺术展览与活动,肩负着全校艺术类选修课任务,承担着提升全校学生形象思维,进行量智与性智对接教育的重要使命。

第二,高校要努力建设全校综合艺术环境,营造浓郁的艺术氛围。例如,校门的形式美、广场的景观规划、图书馆的浮雕、著名校友的塑像、会议厅的壁画、形象墙的设计,以及音乐会、联欢会、歌咏比赛、钢琴演奏会等等,这些潜移默化的美育,对大成智慧人才的培养,都有着积极的作用。黑格尔认为美育具有解放人精神的作用。

第三,地域的艺术环境是培养大成智慧人才的雄厚基础,也是立体式实施人才战略的重要支撑。每所大学所在城市周边的音乐厅、美术馆、画廊、画院、歌舞剧院、文化广场、历史文化遗址等场所,都是进行大成智慧教育的理想场所。

第四,有效开展校级合作,形成艺术生态环境链。我国首批“985工程”建设高校的九所重点高校简称C9,2009 年签订了《一流大学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协议书》,通过实施本科生交流和研究生联合培养等措施,共同培养拔尖人才。9所高校联合举办了具有浓厚人文艺术氛围的 C9-Summer School,并加强与美国常春藤联盟、澳大利亚“G8”等大学组织的交流与合作,扩大“C9”的国际影响。这标志着人才培养的校际合作进入到全方位、立体式的强强联合的崭新阶段。C9高校制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原则,发挥人才培养中的示范与引领作用,使艺术生态环境多元交叉。从思维观念、意识形态、表达手段、艺术介质、艺术发展史、学校资源、社会资源等各方面带动了当代大学生艺术素养的提高,艺术教育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和训练模式,融合到各门各类教学中,达到了相辅相成的效果。

德育总结范文6

(一)实现高职学生“零距离”就业的重要因素

“零距离”就业就是高职学生在走上企业的工作岗位后,能够迅速适应企业的管理环境,真正成为企业“用得了、留得住、管得好”的员工。但事实上,相当多的高职毕业生刚上岗,往往水土不服,不是没有胜任岗位的知识和能力,而是由于缺乏适应企业环境和文化的能力素质,无法在企业的环境里找准自己的位置,很好地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从而不适应企业管理环境而被企业淘汰或不断跳槽。所以,高职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必要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适应企业,并在企业中生存、发展的能力。所以要不断将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进一步对接,使得高职学生从入学起就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熟悉并认同企业文化,从而在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企业岗位需求,实现“零距离”就业。

(二)建设高职院校特色品牌的重要支撑

目前,我国大多高职院校已经从规模式发展走向内涵式发展道路。内涵式发展的核心就是要不断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打造学校的特色品牌,其关键内容就是要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高职校园文化只有融合具有强烈行业背景的企业文化,才能从同类院校中脱颖而出,形成自身特色。另外,特色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道德人格也具有再塑造的功能,可提升学生道德人格的文化品味并逐步转化为具体的能力,再通过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人才,把这种能力和文化展现出来,辐射到社会,从而获得社会对学校的认同感,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新时期的高职校园文化只有与企业文化对接,才能体现高职教育的独特魅力,才能真正培养出高技能型应用性人才。但高职院校在实施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过程中,会发现两种文化在价值理念、管理理念、竞争理念和集体理念都存在巨大差异。

二、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理念对比分析

(一)价值理念的差异

高职校园文化的价值理念主要指凝聚、激励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为国家培养高技能应用性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而企业文化的价值理念主要指凝聚、激励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形成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的需求。对比以上两种文化的价值理念,可以得出,第一,高职校园文化价值理念的指向目标是师生员工,而企业文化价值理念的指向目标是企业员工,两种文化价值理念指向目标不同;第二,高职校园文化价值理念的主要内容是培养人才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而企业文化价值理念的主要内容除了服务社会以外更注重经济效益,所以两种文化价值理念的内容也不尽相同。

(二)管理理念的差异

相对于企业而言,高职院校管理的目的比较单一,就是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技能型应用性人才。高职校园文化的管理理念中社会效益肯定是第一位的,是通过实现社会效益的从而达到一定的经济效益,以此来扩大学校办学规模,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为培养更多国家、社会需要的人才创造条件。而企业文化管理理念不仅仅注重员工的人本管理和自觉性管理,更加注重通过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提高经济效益。所以企业文化的管理理念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但就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来讲,经济效益还是占主导地位。

(三)集体理念的差异

高职校园文化中的集体理念是一种“大”集体的理念,具有被动、持久的特性。具体来说师生身处学校大大小小的各种集体中,必须具有集体理念,才能被大家接受。从众心理和希望得到他人好评的动机驱使他们被动具有这种集体理念。长期以往,“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我为荣”的集体理念便持久养成。而企业文化中的集体理念是一种“小”集体理念,具有主动、短暂的特性。具体来说,当员工身处这个企业时,具有集体理念会增强团结协作,从而提高企业生产能力和水平,最终企业员工通过企业经营收益的提高而获益。所以,企业员工会积极主动具备这种集体理念,但如果员工离开原来的企业,员工的集体理念就会随之淡化。

(四)竞争理念的差异

新时期的高职校园文化竞争理念的形成应该是晚于企业文化竞争理念,它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竞争意识已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高职生源日趋紧张的环境下逐渐建立起来的。其主要还是集中于精神层面,具体体现在办学特色的较量、学生技能的竞赛、就业市场的比拼等方面。企业文化的竞争理念应该也强于高职校园文化理念。哪里有生产,哪里有市场,哪里就必然存在竞争。这是固有的经济规律。企业文化竞争理念目前主要还是集中于物质层面,主要表现在企业规模、产品质量、市场占有率等。如何在两种文化存在理念差异的情况下,求同存异,实现两种文化融合对接,笔者提供了以下四条路径。

三、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路径

(一)注重吸收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顾客至上,服务第一的理念的已成为大多数企业奉行的核心价值理念。因为企业对社会需求变化的判断要比学校敏捷,因此,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应用性人才这种“商品”的“企业”在文化在建设过程中应注意吸纳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大多数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1.团队协作精神

“合作共赢”是当今社会特别是现代企业所追求的目标。只有将企业每个员工的力量凝聚起来,发挥团队的力量才能完成企业的大部分工作,单单凭个人的力量是几乎不能完成的,发挥团队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高职院校作为给企业培养基层生产、服务一线工作人员的学校,应该高度重视培养高职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这就需要在全院师生员工中大力倡导团队协作意识,营造浓厚的相互合作的校园文化氛围。

2.以客户为中心

俗话说“顾客就是上帝。”虽然过于夸张,但确实说明越来越多的企业奉行顾客至上的原则。日本三菱电梯公司的维修电话拨通后的第一句话永远是“这是我们的错!”。深刻地表明对顾客的重视。高职院校也应全心全意地服务自己的“顾客”————学生、学生家长及企业和行业,树立以“顾客”的需要为中心的办学思想。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成立家长委员会、学校理事会,本着“教育学生无止尽,服务企业无休止”的思想,共同关心和教育学生,真心实意地为企业服务。

3.平等对待员工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优秀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必定是以人为本、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摇篮,更应该充分尊重每一位教职员工,创造条件为每一名教职工实现自我价值,让教师更加出色,学院才能更加卓越,永远倡导学院与教师共同发展。在学院内要通过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淡化学校内的行政等级差别,使全体教职员工成为一个平等、团结、和谐的整体。4.创新与激励机制创新是当今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样,创新也是高职院校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就应该成为这股源泉中的重要力量,高职院校应有浓厚的创新氛围,特别是针对技术的创新,优秀的高职院校应该是企业的引路人。此外,高职院校应该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鼓励和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创新热情。鼓励“双师型”的教师为企业提供技术革新,开展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提供场地设置校园创业街就是高职院校激励创新的良好手段。

(二)注重吸收企业文化的质量管理理念

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同样,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水平也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死存亡。高职校园文化引入质量管理理念,通过搭建质量管理载体,才能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办学宗旨。高职院校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质量文化载体建设:

1.引入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

将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引入到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学生管理、后勤保障和科研等日常工作中后,目的是引领高职院校管理走上标准化、规范化的轨道,减少高职院校与现代企业之间管理水平的差距。通过引入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全体师生今后将更加熟悉企业经营管理尤其是质量管理的运作模式,从而实现学校教育对学生的要求与企业对学生的要求逐步趋同,培养出现代企业认可的技能型应用性人才。

2.制定全程化质量评价标准

高职院校将专业建设标准、课程建设标准、师资队伍建设标准、实训基地建设标准、辅导员队伍建设标准等所有涉及高职校园文化的要素全部纳入质量标准管理体系,通过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全程化实施质量评价标准,从而达到在全校师生中形成质量立校的意识。

3.建立质量保障机制

高职院校通过建立状态数据采集平台,自动监测人才培养质量的全过程,从而建立和运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确保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始终符合企业需求。通过质量保障机制的建立,把包含专业质量、教学质量、课程质量等内容的高职院校质量管理理念内化为教职工的意识、外化到教职工的行动中,与企业质量管理接轨,为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高质量的人才奠定基础。

(三)注重吸收企业文化的主动集体理念

高职校园文化的集体理念可以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两种方式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实现与企业文化集体理念的对接。

1.“走出去”即建立校外实训基地高职院校要以“实用、实际、实效”为原则,以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为支撑,主动出击,在具有资深行业背景的企业里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定期组织学校专业教师到校外实训基地开展顶岗实践和技术服务活动,定期组织学校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开展认知实践和专业见习活动,使得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和学生参与企业建设,熟悉企业流程,用企业的真实环境促使他们的集体理念向主动性转变。

2.“请进来”即聘请企业精英担任客座教授首先,企业精英都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掌握行业发展的最新资讯,具备担任学院客座教授的前提条件。其次,他们的企业经历丰富,对企业文化中的集体理念都有着深入和透彻的理解。聘请这类人员担任学校客座教授,让他们在指导专业建设的同时培养校内老师的主动集体理念,让他们在完成课堂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们主动集体理念,从而实现高职校园文化的主体老师和学生集体理念的整体转变。

(四)注重吸收企业文化的特色竞争理念

不断打造高职院校品牌,建设富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才能在同类院校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中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高职院校园文化的硬件设施、软件环境、文化活动与优秀的企业文化全方位结合。

1.硬件设施要融入企业文化

校园文化硬件设施是指校园各功能建筑、校园雕塑、道路等物质设施。高职院校要坚持“校中厂、厂中校”的设计理念,各功能建筑应注重渗透企业文化,彰显职业精神,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课桌与设备并存、实训室与教室间隔;学生在企业化的氛围中能够潜移默化地理解、接受、认可企业文化,真正实现学生与员工的零距离。

2.软件环境要折射企业文化

校园文化软件环境是指学校标识标语、网站、广播、校报等精神设施。高职院校要引入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的理念,学校的校风、校纪、校训、校徽、校歌等方面建设都要围绕敬业、团队、责任等职业道德素养而进行,要通过网站、广播、校报等宣传阵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渗透企业文化,创造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校园育人环境,为培养学生职业精神夯实文化底蕴。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对企业文化产生积极的认同感。

3.文化活动要结合企业文化

德育总结范文7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进步,互联网的发展改变社会发展模式以及人类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构造了丰富多元的网络文化。网络文化囊括了包括政治、科技、经济、娱乐等方面的信息,具有高实效性以及复杂性。从过去的社会实践上看,网络文化为人类及时提供其发展所需要的大量信息,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然而,任何事物均具有两面性,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同时也包括了低俗、暴力、无用的信息,这对不具备成熟稳定是非判断力的高中生来说存在较大的威胁,不利于其健康人格的发展。因此,教师在开展普通高中德育工作时应充分考虑网络文化的优势与弊端,通过科学利用优势、摒除弊端帮助学生获得有效发展。

2.网络文化背景下普通高中德育工作现状

基于网络文化背景下普通高中德育工作实践可知,目前教师在学生德育方面的工作内容、形式以及成效均存在一定的缺陷。笔者经过观察和分析,并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将目前网络文化背景下普通高中德育工作的现状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德育工作的内容没有与时俱进,无法切实解决学生发展与网络文化弊端之间的矛盾;(2)德育工作的形式未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成长规律,导致工作成效低下;(3)没有形成成熟、稳定、科学的高中德育工作思路,工作实际与网络文化背景的契合度较低,导致其工作实效性不足。总之,教师只有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网络文化背景下达成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目的。

3.网络文化背景下普通高中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升策略

3.1以时代特色为基础,对高中德育工作内容进行优化和升级

随着时代的改变,要真正实现高中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教师必须首先以时代特色为基础,对高中德育工作内容进行优化和升级。首先,必须充分把握现阶段的网络文化背景特色,并通过交流、沟通、调查等形式了解高中学生普遍关注的网络文化领域。其次,针对学生的热门关注领域进行分析,结合传统意义上的高中德育工作内容进行改造、优化和升级。在改善与创新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德育内容应遵循学生的人格发展规律,利用“顺应与改造并举”的教育模式帮助学生获取人格的健全发展。

3.2充分考虑学生特点,丰富创新高中德育工作形式

德育工作形式是联系工作内容以及工作对象的重要桥梁,恰当的德育工作形式可提高学生接受教育的几率,从而有助于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而强制性、落后、呆板的德育工作形式则容易引发学生的反叛情绪,为工作的进行造成阻碍。因此,教师在进行高中德育工作形式创新和改造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使德育方式符合学生的人格发展规律以及个人性格特点,从而可促进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发展。其次,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文化以及信息技术等学生感兴趣的途径开展高中德育工作;例如,通过建立微博官方平台,并定期与学生分享德育内容,将德育工作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其更容易接受性格、价值观等情感方面的教育。

3.3及时总结并分析德育工作思路,以促进德育工作的长久发展

除了对高中德育工作内容以及形式进行重塑、改革以及创新以外,要取得高中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发展,教师必须及时对工作过程、成效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从各方面入手分析德育工作思路。首先,教师应制定科学、合理的以网络文化背景为依托的高中德育工作计划,使后期的总结分析具有真实可靠的参考依据。其次,教师应在德育工作的各个阶段进行定期总结和分析,只有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上才能真正促进德育工作的有效发展。另外,为实现德育工作的先进性与现代化发展,教师在进行普通高中的德育工作内容、形式以及思路等方面的研究基础上必须以信息时代的网络文化动态为导向进行相应的更新,只有充分保证自身的发展速度,才能促进高中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4.总结

德育总结范文8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进步,互联网的发展改变社会发展模式以及人类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构造了丰富多元的网络文化。网络文化囊括了包括政治、科技、经济、娱乐等方面的信息,具有高实效性以及复杂性。从过去的社会实践上看,网络文化为人类及时提供其发展所需要的大量信息,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然而,任何事物均具有两面性,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同时也包括了低俗、暴力、无用的信息,这对不具备成熟稳定是非判断力的高中生来说存在较大的威胁,不利于其健康人格的发展。因此,教师在开展普通高中德育工作时应充分考虑网络文化的优势与弊端,通过科学利用优势、摒除弊端帮助学生获得有效发展。

2.网络文化背景下普通高中德育工作现状

基于网络文化背景下普通高中德育工作实践可知,目前教师在学生德育方面的工作内容、形式以及成效均存在一定的缺陷。笔者经过观察和分析,并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将目前网络文化背景下普通高中德育工作的现状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德育工作的内容没有与时俱进,无法切实解决学生发展与网络文化弊端之间的矛盾;(2)德育工作的形式未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成长规律,导致工作成效低下;(3)没有形成成熟、稳定、科学的高中德育工作思路,工作实际与网络文化背景的契合度较低,导致其工作实效性不足。总之,教师只有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网络文化背景下达成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目的。

3.网络文化背景下普通高中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升策略

3.1以时代特色为基础,对高中德育工作内容进行优化和升级

随着时代的改变,要真正实现高中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教师必须首先以时代特色为基础,对高中德育工作内容进行优化和升级。首先,必须充分把握现阶段的网络文化背景特色,并通过交流、沟通、调查等形式了解高中学生普遍关注的网络文化领域。其次,针对学生的热门关注领域进行分析,结合传统意义上的高中德育工作内容进行改造、优化和升级。在改善与创新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德育内容应遵循学生的人格发展规律,利用“顺应与改造并举”的教育模式帮助学生获取人格的健全发展。

3.2充分考虑学生特点,丰富创新高中德育工作形式

德育工作形式是联系工作内容以及工作对象的重要桥梁,恰当的德育工作形式可提高学生接受教育的几率,从而有助于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而强制性、落后、呆板的德育工作形式则容易引发学生的反叛情绪,为工作的进行造成阻碍。因此,教师在进行高中德育工作形式创新和改造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使德育方式符合学生的人格发展规律以及个人性格特点,从而可促进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发展。其次,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文化以及信息技术等学生感兴趣的途径开展高中德育工作;例如,通过建立微博官方平台,并定期与学生分享德育内容,将德育工作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其更容易接受性格、价值观等情感方面的教育。

3.3及时总结并分析德育工作思路,以促进德育工作的长久发展

除了对高中德育工作内容以及形式进行重塑、改革以及创新以外,要取得高中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发展,教师必须及时对工作过程、成效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从各方面入手分析德育工作思路。首先,教师应制定科学、合理的以网络文化背景为依托的高中德育工作计划,使后期的总结分析具有真实可靠的参考依据。其次,教师应在德育工作的各个阶段进行定期总结和分析,只有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上才能真正促进德育工作的有效发展。另外,为实现德育工作的先进性与现代化发展,教师在进行普通高中的德育工作内容、形式以及思路等方面的研究基础上必须以信息时代的网络文化动态为导向进行相应的更新,只有充分保证自身的发展速度,才能促进高中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