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论文范例

创新创业论文

创新创业论文范文1

(1)授课情况。

大部分教师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授课方式采用填鸭式、满堂灌,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培养出的人才大多欠缺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课程内容与社会工作需求脱节,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不能灵活运用专业技术。

(2)教学资源。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新兴的多门类学科,专门教材稀缺,现有教材水平又参差不齐,能够选用的适合高职高专院校的优秀教材不多。可以学习的网络资源很多,但仅限专业知识,没有融入创新创业教育。

(3)学生方面。

学生缺少社会历练,独立能力弱,对教师、家长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加上高职院校学生绝大多数高考成绩不理想,内心自卑脆弱,无法承受创新创业教育压力。

2.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建成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就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网站开发方向的专业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提出几点建议。

(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创作能力。

课堂上教学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大量佳作赏析,互动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将企业一线的实际案例作为切入点,在模拟模仿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敢于创作。课堂外,成立项目工作室,按照企业要求完成专业项目;带学生到合作企业参观、实习,感受企业学习、工作氛围。

(2)创新实训环节。

网站开发方向的课程实践尤为重要。围绕职业能力培养,根据市场的需求,并结合学生的学习要求创新实训项目。利用合作企业的资源,结合教学大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设计出创新创业实训教学情景。实训过程中,学生了解了行业发展现状,又可针对性地提升综合素质和设计创新能力,使理论知识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

(3)教学手段。

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的应用彻底改变了几十年来传统的教学方法,向现代化教学迈出一大步,大大增强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4)网络教学资源建设。

在世界大学城空间建立专门的课程学习资源栏目,包括教学大纲、电子教案、实训案例等教学材料。开设网络辅助教学,功能应用包括答疑讨论、课程作业和在线测试等。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共享、互动交流等特性,帮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答疑讨论、网络仿真实验等学习活动,并对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进行跟踪、评价与管理。此外,将网站方向的专业课程制作成微视频,方便学生课后自学。

(5)教学方法多样性。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科学地设计问题,巧妙地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敢于提问,围绕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①小组研讨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课程中的问题,教师在课程结束之前,再将正确的答案提出并修正讨论过程中的偏差。②开放性实验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强调理论与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内容。③研究型教学法,局限于课堂内,可以延伸到课堂外,是课堂内外的互动。④任务驱动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师布置探究性的学习任务,学生查阅资料,对知识体系进行整理,再选出代表进行讲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

(6)考试形式多样化。

由于网站开发方向的课程更偏向于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考试形式也不能只是一成不变的纸质考试。可采用:①ISAS考试方式,并以演讲方式展示小组调查分析报告,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专业技能掌握情况。②提交作品考核方式,自命主题,自选题材,制作符合课程要求的网站作品,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③在线考试,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在线完成测试,要求学生充分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并能够熟练使用软件完成测试。

3结语

创新创业论文范文2

目前在不同层面上,却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创新创业型旅游人才的培养。

(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难以纳入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

第一,创业教育嵌入人才培养方案的程度较低。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定位及岗位群的分析往往只限制在当前旅游行业较为缺乏的初级岗位上,很少有院校将自主创业、独立就业,或是一些新兴职业纳入其中。这样就使得在课程设施、培养方式、资源配置上不能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第二,课程体系往往难以符合创新创业要求,目前院校有关创新创业的课程只是在原来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加入创业的章节,或者仅仅采用选修课的形式进行,这显然难以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第三,旅游院校“2+1”、淡旺互补等培养模式限制了在校教学时长,学生往往只在校学习两年就要转入实习或教学实践,这使得原来的课程都在一定程度在进行压缩,所以增加有关创新创业方面的课程难以被院校接受。这种状况一方面是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定位比较模糊。高等职业院校对于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与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之间关系,往往缺乏清晰的认识。另一方面,目前旅游行业的迅速发展和劳动力的缺乏,使毕业生往往是供不应求,因此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足够的热情和动力。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较为缺乏

按照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必须具备具有丰富的创业经验、或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承担教学工作。但从旅游类职业院校整体来看,这部分的教师数量较少,师资也严重不足。目前有关创新创业方面的课程主要是由辅导员来承担,从属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创业教育,也有着比较浓重的思政教育的性质。与此同时一些具有企业工作经历和双师资格的教师却过多地承担了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任务,难以保证有足够的精力从事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载体的缺乏也制约了这些教师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动力。

(三)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存在障碍

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具备相应的操作和实践平台,也就是说学生不仅要在课程上接受创新创业的理论教学,还要能够将之运用于实际的创新创业活动中。从院校内部的实践教学平台来看,大部分院校已经建成的实践教学基地仅仅满足于一般实训的使用条件,却难以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的使用要求,学生要利用校内实训设施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存在一定的难度。除此之外,一些院校出于维护设施的目的,不支持学生利用实训场地从事创业或者经营,由此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也给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客观上带来一定阻碍。而在校外创业条件上,由于创业成本的缺乏、市场竞争激烈、缺乏相应的政策或者资金支持,学生往往从事较为简单的创业实践。但是学生的创业实践却极易触犯市场和学校的相关管理制度,无法得到学校的支持。除此之外,学生的创业实践也难以与行业相对接,旅游企业一般也很难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机会和平台。

(四)学生创业兴趣不高,缺乏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

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困境,不仅是由于创业条件和平台的缺乏,也与学生创新创业动机不强、意愿不足、创新文化氛围的缺失有着直接关系。首先,学校在进行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过多地强调塑造学生技能以符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员工教育”,而没有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进取心,教育学生怎样才能做好一个管理者、掌舵者。因此在学生的潜在心理中,就比较缺乏大胆去创业的意愿。其次,学校的教学安排压制了学生创业的动力。在实施“2+1”的职业院校要完成教学任务,必须要将课程压在四个学期内完成,除此之外学生还要面临着普通话、计算机、英语和职业资格证等考试,如此繁重的学习压力使得学生难以抽出精力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最后,创新创业要求有一种允许犯错、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而这与我们一直以来要求精确、准确和规范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所矛盾的。我们的学生会不自觉地将失败和错误看成是耻辱,这使得他们宁愿选择不犯错,也不愿意去冒险,这与创新创业的精神不不相符的。

二、路径和对策

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一种技能教育,也是一种素质教育。要破除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难题,要坚持素质教育和技能教育两个方面起头并进。

(一)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

创新创业教育首先是指以开发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从事事业、企业、商业等规划、活动、过程的教育和事业心、进取心、探索精神、冒险精神等心理品质的教育。要使学生具备创新创业的心理品质,离不开多个层面对创新创业文化的营造。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应重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不仅将重心放在培养技能型人才,还要重视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在课程的设计上,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中心地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相应的课程,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加强职业技能的培养,还要鼓励学生打破束缚勇于追求与众不同的事业;在学生管理上要强调规范与灵活性并重的形式,对于由创新创业需求的学生应设计出一套管理办法,扫除管理机制上的障碍。

(二)以实训教学为平台,整合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应根据不同行业和院校的特点,采取灵活的形式。针对目前旅游类高职院校的教学情况,应将创业教育整合进入实训课程当中,真正使创业教育成为技能教育。生产性实训是目前采用得最多的一种形式,生产性实训是一种学习型生产,是专业文化知识获取过程的“理念性生产”体验,也是在专业理论指导下的实验性生产、课堂内的模拟实践。在某一个课程或科目的生产实训过程中,过去往往只强调产品的产出,却忽视了生产只是产品周期中的一个环节。将创业教育作为一个学习过程整合进入生产性实训中,也就是将重心放在“市场调研—策划—计划—生产—销售”整个环节,将实训过程还原为真实的经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指导教师打破课程和科目的界限,根据学生经营中的实际问题补充理论方面的知识,使创业教育和实训融为一体。例如可利用酒吧、餐厅等实训设施中,学校应让学生承担起经营的责任,通过承包、参股等形式,学生利用设施进行经营并获取利润,学校从中分享利润或收取用于维护设施的管理费,教师对经营过程进行指导和智力支持,由此使学生完成创业和经营的整个过程。

(三)面向行业,使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接轨

创新创业论文范文3

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工程科技人才

1引言

目前,我国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清晰,工程教育与行业企业所需人才实际脱节过大,工科学生存在综合素质与知识结构方面的缺陷。而物联网工程专业作为新兴专业,又是计算机、通信工程、电子等多学科交叉的产物,各院校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不尽相同,而且差异还比较大[1-2]。以考研为主的院校在计算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增加物联网导论、物联网安全技术等专业核心课程,以就业为主的院校就在计算机、通信、电子等专业核心课程中进行裁剪和叠加,选择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以上两类人才培养模式都没有体现出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相关优势,没有对接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3-4]。在当前创新创业背景下,如何提炼物联网的专业共性基础,展现专业特色,使培养的人才能够系统地掌握物联网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技能,具有较强实践能力、较好岗位适应能力,成为企业“用得上、上手快、留得住”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2工程科技人才培养面临问题

物联网工程专业是多学科交叉复合的产物,结合我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发展的实际情况,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下。

1)如何发挥物联网工程专业优势

无论是“美国工业互联网”“德国工业4.0”还是“中国制造2025”,都预示着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跨界融合成为必然趋势,在“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战略实施过程中,如何发挥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多学科交叉复合的优势问题。

2)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定位问题

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中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新形势下如何制定的问题。重点研究如何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符合实际的理论知识导向、市场导向等问题。

3)师资短缺问题

物联网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培养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需要应用型师资,目前师资短缺,教师经验不足问题制约着物联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

4)毕业生就业去向问题

从人才市场需求来看,工程科技人才是炙手可热的,但是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相当高,不但要求学历还要求相关工作经验,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我们要如何培养学生,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才能使得学生顺利就业?

3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物联网工程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专业,培养的都是复合型人才。作为一所地处边疆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结合人才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政策,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发展,系统地掌握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了解物联网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具有创新意识,并具有工程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熟练掌握物联网系统的实际应用工作,熟悉物联网技术的软硬件配置,熟练应用各种感知识别设备。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一定的工程意识,能够进行与物联网、计算机、自动化相关的应用、开发及工程设计,具有较强实践能力、较好的岗位适应能力,能够成为企业“用得上、上手快、留得住”的身心健康、品德优良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

4校企协同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

4.1校企协同“2.5+1+0.5”联合人才培养模式

黑河学院作为一所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结合我校工科专业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构建了校企协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采用“2.5+0.5+1”人才培养模式。其中“2.5”是指前五个学期在校内进行基础课及专业必修课的学习,“0.5”是指第六学期进入企业实训,由企业资深项目经理进行前沿专业课程的讲授及项目实战训练。“1”是指第七、八学期进入企业带薪实习、就业,实现毕业和就业无缝对接。

4.2校企共建理论教学体系

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以落实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基础,坚持“课程精,实验强”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原则。在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上,一方面参照全国建设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标准,另一方面在专业课程的安排上结果学校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共同制定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理论教学体系。使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同目前社会实践紧密联系,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计算机与工程学院的教师经过多年研究与探索,将课程教学体系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基础实训课程、项目实践课程和职业技能课程。

1)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一方面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大学体育等全校学生统一上公共课程,另一方面包括工科学生需要开设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

2)学科基础课程

括程序设计、离散数学、并将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三门课程进行整合开设电工学1和电工学2,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信号与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等以上课程组成全院大平台课程。为满足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学科交叉共性要求,学校开设了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和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课程。

3)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突出体现物联网工程的感知识别层、网络构建层、管理服务层和行业应用层等4个层次的核心课程,开设课程为物联网控制原理与技术,物联网数据处理技术,物联网系统设计与实现,物联网安全技术,无线定位技术,嵌入式网关系统与应用移植,CC2530与ZigBee应用开发。

4)基础实训课程

为了让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系统地掌握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软件编程能力,硬件设计能力、系统开发能力及后续发展潜力。开设了C程序课程设计、C++课程设计、Matlab仿真及其应用、电子技术实训、联网系统设计与实现课程设计。

5)项目实训课程

为了培养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开设了综合布线实训课程、局域网组建实训课程、Linux开发课程设计,、QT程序设计、物联网应用系统智能家居系统实现与开发、物联网应用系统安防监控系统实现与开发

6)素质教育课程

依据人才培养方案设定,开设军事理论、军训、形势与政策、社会实践、心理健康教育等素质教育课程。为了让学生早日了解企业文化,第1学期企业完成入学教育;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实习岗位,更早地做好职业规划,在第6学期企业会指导学生如何设计简历、如何面试。同时为了做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毕业设计工作也是在企业教师的指导下完成。

4.3校企共建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应用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尤其重要,在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时,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采取校企合作方式,实施“三环境+三阶段+三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5-6]。“三环境”是指学校内实训、企业基地实训和企业实习。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建立“互联网+农业”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包括智慧农业系统、物流追溯系统和大数据分析平台;建立了无线定位实验室、智能家居实验室。学生在第六学期进入中软实习基地进行项目综合实训。第七学期进入中软集团或者下属公司进行企业实习,未就业奠定基础,实现学习与就业的无缝对接。“三层次”是结合物联网体系结构分别从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培养。第一层次即为“感知层”,作为物联网信息的源头,包括射频识别设备、温湿度传感器、气体传感器、无线传感网等,本层次教学在校内实训室完成的。第二层次为“网络层”,本层次是各种信息与物联网的融合、传输和接入,包括设备服务器、交换机等的应用,本层次教学由校内实训室和基地实训室共同完成。第三层次为“应用层”,该层次主要实现物联网与行业的深度融合,最终实现智能化操作,本层次在实习基地完成。“三阶段”是整个培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校内教学”阶段,在学校实训室进行基础实践教学活动,完成感知层教学内容和部分网络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基础实践能力;第二阶段为“基地教学”阶段,开展项目实训,完成网络层教学内容和部分应用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第三阶段为“企业实习”阶段,学生真正参与实际项目开发,完成应用层学习,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4.4校企协同开辟就业通道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第三阶段学生去企业实习,获得了实际工作机会,根据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有针对性的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缩短了进入企业的适应期,使得学生能快速适应企业环境和岗位需求,能够成为企业“用得上,上手快,留得住”的有用人才[7-8]。经过多年探索与努力,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与实习基地构建了校企、校地的用人策略。目前,计算机学院共建立十几个就业实习基地,分布在北京、上海、苏州、沈阳、大连、哈尔滨等地,已有五届学生200多名同学在实习基地进行实习,大部分同学都在实习单位或者实习单位所在城市就业。

5结束语

物联网工程专业作为新兴专业,又是多学科交叉的产物,实践性、应用性较强,构建校企协同“2.5+1+0.5”人才培养模式,更加亲近业界,使得学生能快速适应企业环境和岗位需求,能够成为企业“用得上,上手快,留得住”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黄瑜岳,常晋义,许秀兰.物联网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2(12):58-62.

[2]肖贤建,李晓芳,庄燕滨,等.物联网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计算机教育,2015(5):5-9.

[3]葛崇勋.“校企政协同”: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8(17):71-75.

[4]孙华峰.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8):31-34.

[5]唐文竹,许艳,王伟,等.基于“卓越计划”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10):22-26.

[6]周洪波.基于CDIO教育模式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探究[J].高教学刊,2018(21):30-34.

[7]董慧.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6(11):38-41.

创新创业论文范文4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条件、学科建设、师资情况和本科教学体系建设以及大学的文化内涵、积淀等相对于办学历史悠久的高校而言不具优势,甚至在传统本科院校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之间处于“尴尬”的处境,这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现实,也是最基本的共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地理位置,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很多都是由原来高专升格,所以地处非省会城市的居多,从地理上看劣势更加明显。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开展上,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困难肯定比传统高校要多。虽然,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都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而且有些高校还形成了“本土化”的实践经验与模式,但在实施过程中不可回避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

(一)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够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深受“升本”前院校的影响,抹不去“师专”或“高专”的痕迹,非常注重学生专业学习的理论性、系统性与完整性,而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有些高校可能有提及,但不深入,也没能达到一定的重视程度。有些高校只有“标语式”的内容,没有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实施办法,流于形式。首先,应该是部分高校领导的观念没有转过来,他们没有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其次,是高校的有关部门、二级学院在具体操作层面,主要是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层面,没有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动力,因而不能积极、主动地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进行丰富和拓展。再次,就是学生本人,还是以学好专业基础知识、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为最终目标,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二)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及内容创新不够

虽然,随着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视和学校自身的发展需求,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也顺应形势的发展和现实的需求,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积极的实践,有些高校还取得了“本土化”的经验和富有个性的模式。但从总体看,其教育形式与内容的创新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还远远不能适应学生学习的需求。一方面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主要还是采取课堂讲授、专题讲座等传统的“课堂灌输式”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进行授课,这种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的教学形式效果较差,不受学生欢迎,而且也不能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比较偏向宣讲政府各类政策、讲述创新教育的基本理论或个人案例分享等,缺乏体验式的学习环节设计。综合分析,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创新不够———最典型的就是从案例的角度看,现在很多教学案例都是围绕成功人士或大集团、大公司的运行情况来介绍的,但事实上我们的学生创业起点比较低、形式比较散,和所讲述的案例之间相距较大,不切合实际,也没有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指导意义。

(三)对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不够

师资队伍建设不能适应新时期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这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方面,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由高专或高职升格而来,其总体的师资就是非常薄弱的,距离本科教学要求还比较远,长期处于“爬坡”阶段。为了应付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等各种检查和考核,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大力引进人才方面可谓不遗余力,竭尽全力。但是,人才引进主要还是考虑学科建设和专业布局,极少会考虑到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目前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主要是由原来的高专教师转型而来,他们相对来说职称、学历偏低,虽然近年引进的高学历优秀辅导员充实到该队伍中去了,但尚缺乏教学经验,总体来说,结构性矛盾问题依然突出;第三个方面,就是教师本身属于传统的以教学为主营业务的师资群体,自身没有创业经历,在实例讲授和实践操作中无法给学生带来真实的创业故事分享,这不但会影响学生对于创业的积极性,同时还影响学生对教师的信任程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势必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

二、推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处理好几种关系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单纯的某一种知识或某一方面能力的提升,而是需要系统设计、系统推进的综合素质提升,例如该教育涉及了创新精神培养和工商管理、企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行政审批及其他相关专业知识,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在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必须要处理好几种关系,这是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高等教育和高校专业教育中去的首要条件。

(一)知识普及教育与实际操作能力提升之间的关系

创新创业教育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普及固然重要,但就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而言,关键还是实际操作能力———即“怎么看”和“怎么办”的问题。所以,只有在教育活动中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科学划定它们的比例,合理掌握这两者之间的相互支撑关系,才能真正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其本科教学体系尚不成熟,仍然在探索中,特别是原来由师范专科学校升格而来的新建本科院校,在教育教学环节设计上,始终走不出“师范教育”的影子,非常注重理论教学,在教学方式上也采取单一的理论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这个问题必须首先解决好,在教育教学活动设计的时候就应该先考虑起来,侧重实践能力的提升,强调实践才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所在。

(二)专业课程学习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关系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学生需求的不断增大,而新增加的一门专业课程。当前,在我国大力提倡创新教育的大环境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更应该尝试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专业课程学习的内容之一,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调动学生创业热情,传授创新技巧,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因此,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应该从低年级学生入手,逐步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专业课程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面向全体学生与培育重点学生之间的关系

首先,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求每个大学生都去尝试创业,而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对于绝大部分大学生来说,接受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为了树立创新意识和学习创新技巧,极少部分学生真正在大学期间尝试创业或是毕业之后自主创业的。因此,这就需要高校处理好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培养重点学生提升创业能力之间的关系。其次,当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课程体系和实践经验都不够完善,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创业指导和实践训练的平台还没有搭建好。所以,我们需要有重点、有选择地开展创业人才的培养,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大众化、重点化和特色化结合起来,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深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又要对具备创业热情和基础的学生开展实际的创业指导和培训。

三、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构建

(一)建设专业、稳定的创新创业教学团队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上还存在较大缺陷,在队伍建设上应当以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指导实践背景、工商管理知识背景的专业教师为主,吸引部分有指导创新创业活动经验的教师和辅导员,担任学校该项教育的核心团队成员,共同探讨和研究创新创业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同时,鼓励教师前往其他高校学习成功经验,再结合本校实际,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此同时,要聘请企业家、企业高级技术人才、投资专家、创业成功人士担任创业导师,用他们的亲身经历来示范、激励、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内还可设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研究所和创业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负责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活动训练和项目孵化的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工作,以及就业教育的教学研究工作。

(二)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大学生职业发展总体课程中,融合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内容,将“创业基础”纳入公共必修课,启动校级重点教材开发项目;开设SIYB、KAB等课程,在通识课程中逐步增加创新创业课程的数量;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鼓励开设若干门如管理学、人力资源、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创业教育选修课,针对特殊专业(如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应该将创新创业课程增设为必修课程。

(三)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办创新创业实验班

在学生通过为期一个学期的创新创业基础教育课程后,由学生自主申报,从中选拔出创业热情高、创业资源丰富、创业基础较好的少部分学生组成创新创业实验班。这部分学生仍然归属于原二级学院,再通过一个学期左右的课余时间接受更为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教育,如开设“大学生KAB创业基础”“创业管理”“商业计划书”等创新创业类课程,经过一年的专业训练,最终确定以创业为方向的学生,以创新创业实践代替专业实践和毕业论文。经过试点,取得成功后,可以逐步开设单独的创新创业实验班,单独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从学生入校到毕业、从学习到生活、从专业教育到素质教育、从理论学习到实践训练、从课堂内到课堂外———开展一系列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四)开展丰富多彩、实践性强的创新创业活动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一方面要注重课程的基础性教育,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和创业实践的经验积累。课程教育要与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和竞赛,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在总学分中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必修学分,条件成熟后逐步增多学分,修订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学分认定管理规定,将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整体纳入创新创业教育学分体系,推行学分替代制度,试行将学生创新创业标志性成果替代毕业论文和课程修读制度。

(五)拓展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创新创业论文范文5

1、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现状。

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上典型的有个体本位说和社会本位说。这两种学说站在不同的视野下,得出相应不同的理论观点,也表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个体本位说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应以大学生自身为中心,是对大学生“事业心与开拓技能的培养,是一个人的‘开创性’形成的教育”。在教育方式与手段上,注重遗传与环境等因素,倡导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与教育的主导作用。社会视野下的社会本位说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在国家实施“创新战略”背景下,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教育理念。在社会本位说看来创新是一国发展之基石,更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主导战略,我国目前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为后盾。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对此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当前,我国“教育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还不足,办学活力还不够”。创新创业教育“是经济与社会教育活动双重作用的结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两种理论观点都不无道理,实现不同价值维度的融合是未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发展的必然之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应该实现知识价值、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培养大学生的创新人格、创新精神及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高校应从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要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树立“新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意识,站在国家发展的高度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2、当前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现状。

当前,我国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上存在一种误区,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就业指导,把它当做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权宜之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进行岗位职业培训,并把就业率的高低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败的衡量标准。在这种错误观念指导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呈现出功利化、肤浅化和非规范化特点。首先,当前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表现出了功利化倾向。把技能培训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内容,开展短期“创业培训班”、“企业家速成班”等。所站的立场多为学生个体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上,在培训内容上很少触及到社会价值层面。同时,落后教学方法与手段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潜能与个性化发展。其次,当前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表现出了肤浅化倾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往往表现为“职业规划”、“专业比赛”、“挑战杯”等比赛形式。在这些比赛过程中,许多学生只是为了比赛而比赛,很多都是都流于形式。再次,当前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表现出了非规范化倾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系统有待逐步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需要完善,学科地位需要提高,课程设置体系和培养目标需要统一,缺乏有影响力的统一教材;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缺乏一支经验丰富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师资队伍;高校中系统开设创新创业相关课程的学校数量很少,在已经开设的高校中,教师的授课和考察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这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上的问题究其根源在于没有站到大学生创新创业应有的高度。它“应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其宗旨是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定的基础”。要立足学生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要认识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重要举措。总而言之,无论是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理论发展路径还是从实践现状来看,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向上走”,需要上承到国家与社会层面。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则表现出相反的特点,需要“向下走”,下接到学生个体的自身发展和生活实际。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论与实践现状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文化、道德规范等多方面内容,是基于我们国家精神、社会理念和公民道德的高度概括,集聚了正能量。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要强调理论认知和价值认同的统一,从而达到知行合一。从不同的层面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站在国家层面,“民主、富强、文明、和谐”指向的是整个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并成为我们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第二层面是站在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表达的是我们社会建设要达到的理想目标;第三层面是站在公民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公民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的高度概括,它集中继承了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理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认同,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普及与践行又是一个重大课题,因为一种价值观的践行要经历理论认知、价值认同和道德规范这样三个过程。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由于没有遵循道德与价值哲学固有的逻辑,只注重理论与知识的宣讲,脱离生活,忽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导致教育效果不佳。针对这些现实情况,理论界对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理论进行了发展,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理念得到学界广泛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理念包括教育要符合人的心理认知、人的需要理论和人的理想追求三个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理念立足于人的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让思想政治教育诉诸于人对其生命成长与价值的不懈追求,关注人的内心与精神世界,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现状。

自十八大以来,全国上下不断掀起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的热潮,面对这喜人局面的同时,我们反思我们的教育效果,不难发现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上存在知性化与形式化现象及任务化与功利化现象。首先,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知性化与形式化现象。在教育过程中,过分注重相关理论知识的宣讲与学习,举办大量的学术报告、理论辅导培训,印发众多学习资料,有的还进行相关知识的竞赛等,其目的集中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知识的传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当做一门专业知识进行学习,忽略其价值认同和道德行为的规范。其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任务化与功利化现象。许多高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当做一项纯政治任务来完成,制定了相关教育活动计划,收集整理了一堆活动材料,或者妄图在很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任务,忽略了教育的本质内涵,违背了价值教育的逻辑,出现了任务化和功利化现象。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融合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价值指导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反映社会主义基本的、长期稳定的社会关系及价值追求的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指导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观念。”它是对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合理内核的借鉴吸收,并在自己理论体系内加以创新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对象是整体的人类社会而不是针对个人的价值规范;它是实现自己价值追求和人类普遍价值追求的辩证统一。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准则,也必然是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它对我们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各方面都起着价值指导作用,也肯定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价值指导作用。

2、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内核上的融通性。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包含两个方面,创新教育更多的是强调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创业教育必然涉及对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作为创业者,其创办的组织目标包含了三个不同层级的目标。首先是整个创业组织的整体目标,其次是创业组织内部关系的管理目标,最后是创业组织内部个体的培养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目标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个目标作为一个创业组织的整体目标同样适用,具有鲜明的指导意义。第二个层次目标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它同样也是一个创业组织内部治理所希望要达到的理想状态和治理准则,这四个要素也代表着现代创业组织所崇尚的使命。第三个层次目标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它必然也是作为创业组织个体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创业组织得到良好发展的基本人才素质保障。这三方面内容上的融通性使得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有效结合。

3、创新创业教育是实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着陆点。

创新创业论文范文6

(一)对多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概念认识模糊。

对多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理解过于片面、狭窄。把实践教学停留在实验、实习、实训等环节上,虽然也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但这种实践能力是被当作技能并以知识的形式加以传授。学生参加了实践教学活动,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创新性技术应用能力、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对多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计不尽合理。

高职多媒体技术专业教学组织过程中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教学分割交替安排不合理,实践教学模块太少、太小、太零碎,教学过程中缺少侧重学生思维的训练、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等综合应用能力的实践教学活动等现象。

(三)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有待加强。

第一,高职院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双师型”教师不足,兼职教师比例偏低,作用发挥不足分。第二,由于学校的特殊性,很难或少有请到企业的专家、技术能手来学校授课。教师培养培训制度不太健全,培养培训基地条件也相对比较薄弱。总体而言,大部分职业院校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实践课程缺少一定的创新性,缺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而创新创业教育正好解决相关的问题。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相对模糊交叉性较强的概念。高晓杰等人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教育观念和教育形式”,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创业人格的高素质的新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在国内学术界大致有三种理解:第一种理解就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创新教育;第二种理解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创业教育;第三种理解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为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结合,认为理解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以理解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为基础。由此可以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一种兼顾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并以创业教育为重点,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为受教育者奠定良好基础的新型教育思想、观念、模式。

三、以创新创业教育引领高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实践课程构建

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引领构建的高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实践课程体现了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该课程共分为四个层次,美学基础类课程、计算机技术类课程、创意设计类课程、综合实训类课程。

(一)美学基础类课程:强调基础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美学基础类课程主要包括:设计素描与速写、三大构成、美学基础、动画基础、多媒体技术基础和摄影摄像技术。这些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锻炼学生的具体动手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在学习基础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二)计算机技术类课程:强调实用性,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技术类课程主要包括:平面设计辅助软件(PS、AI)、平面动画设计软件(Flash)、网页设计、三维动画设计(Maya)、视音频编辑(Pr)、影视后期合成(AE)等。这些课程实践性很强,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巧,“教、学、做”三位一体,结合实际教学案例完成学习内容,合理认识各课程间的联系与区别,分析实际问题,解决问题。

(三)创意设计类课程:强化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意识。

创意设计类课程包括:平面广告设计、多媒体制作工具使用(director)、网页设计等。这些课程包含很多设计技巧,如设计文化内涵、美学欣赏、色彩搭配等。采用项目化教学,把企业的实际项目拿出来,让学生充当企业员工的角色使其有效地快速掌握各种计算机技术技巧。通过企业实际项目的训练使其得到全方位训练,强化实践,初步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

(四)综合实训类课程:体现职业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

综合实训类课程包括影视短片制作、动画短片制作、CI设计、多媒体作品制作、招贴设计等,这类课程更能体现职业性和综合实践性,让学生了解多媒体技术和设计制作的方方面面,以便其能够准确、快速地熟悉相关的工作。

四、结语

创新创业论文范文7

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主要是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从单个纬度着手,首先解决“有”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还未有能力解决“优”质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要么解决一部分优秀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问题,要么解决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理论问题。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以下4种类型——

(1)纸上谈兵型。

主要是指高职院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创新创业知识的传授,以增设创新创业理论课程的形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类型。因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薄弱,缺少实训项目、实训场地等条件,部分学校采用开设必修或选修课程的形式来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覆盖,从思维、创新、创新思维的方法、创新技法、创业、创业的概念与涵义、创业准备等概念和方法出发,普及创新创业知识。

(2)以赛代教型。

主要指的是高职院校将创新创业类的大赛作为教育载体,以竞赛培训以及参与竞赛的过程替代创新创业教育过程,达到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类型。这是我国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主流类型。因为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起步于1998年举办首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而目前“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已经成为衡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标杆。高职院校也毫不例外地将其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载体,从校内竞赛的设立,到培养选手参加省、全国竞赛,创新创业教育以“竞赛”的形式出现。

(3)项目培育型。

主要是指高职院校通过让学生自行根据专业兴趣、研究专长申请各类创新创业项目,自主选择指导教师,经过项目实施、项目结题等环节完成创新创业模拟或实践,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类型。这一类型主要源于国家到地方实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有的在实验室中完成,有的在创业孵化基地完成,有的则以调查报告形式出现。高职院校通过遴选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计划,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4)精英设班型。

主要是指高职院校通过校内选拔优秀学生单独开设“精英班”、“创新班”,利用课余时间对该班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知识培训、项目申报及指导、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等,从而提高一部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类型。该类型目前在高职院校中比较流行。这种形式可以一方面满足对创新创业有极大兴趣且学有余力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又能通过小班化教学培养一部分精英,在各类竞赛或项目申报中取得优异成绩。

2校企合作:激活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

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我国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微观生态环境不容乐观。高职院校不论是课程开发、实训条件,还是师资队伍、创新创业文化,都远远不能满足创新创业教育要求,严重影响了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而这种生态环境如何改善,如何激活现有的教育生态环境,不得不依靠“校企合作”这一“改良剂”。

2.1构建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激活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突破口。因我国没有专门的创新创业学科,而普遍将其视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所以,高职院校没有专业的师资队伍,在创新创业教育师资聘任上的侧重点也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学校注重科技创新,则师资队伍就由工科背景的教师组成;有的学校注重创业,则师资队伍就以经济学、管理学的专业教师和学生工作人员为主;有的学校注重理论普及,则师资队伍就更是文理兼有,参差不齐。既懂得技术创新,又懂得将其转化为生产力投入市场的教师在高职院校是相当稀缺的。这就需要通过校企合作来激活师资队伍,补充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的不足。高职院校需要根据自己的薄弱环节,聘请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技术专家、优秀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甚至是成功创业的毕业生作为兼职教师,让他们通过讲授项目课程、学术讲座的形式参与到学校的创新创业教学中去。同时,校内教师可以利用校企合作的资源,通过企业锻炼的方式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实战能力,逐步构建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2.2开发虚实结合的实训项目,激活学训载体

实训项目是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载体,它的开发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创新创业实战能力的提高。而目前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训项目开发上是比较薄弱的,主要表现在项目与专业结合度不够、项目仿真性低、项目的渐进性和推理性差。高职院校迫切需要借助企业资源进行虚实结合的实训项目设计。所谓虚,即模拟项目;所谓实,即实战项目。这种实训项目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训项目,即为解决某一认知问题的小型项目;第二类,创新创业模拟项目,即为解决系统性思维的模拟软件或仿真项目;第三类,创新创业实战项目,即为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开展的实操性项目。随着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逐步重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走进第一课堂是必然趋势,第二课堂的创新创业模拟和实战项目将成为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更高平台。校企合作可以为实训项目开发注入鲜活的素材、提供仿真或真实的环境,更好从教学与实践结合、系统性与灵活性结合、模块化等方面提高实训项目的实用性,大大提高创新创业实践效果。

2.3建设内外互补的实训条件,激活锻炼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实践性教育,所以实训条件是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土壤。之所以很多学校选择“纸上谈兵”的形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实训条件的匮乏。实训条件建设不仅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而且在技术不断更新、创新创业模式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实训条件的升级远远不能跟上。面对这样的情况,高职院校积极引入企业资源建设内外互补的实训条件非常关键。对于校内而言,学校应该注重基础实训条件的建设,如创新工作室、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等,以提供必要的实践场地和基础设备为主;对于校外而言,主要是得到企业的支持,或将企业资源引入学校,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室”,或利用企业现有资源建立校外创新创业实训基地。通过校企资源的整合利用,形成功能齐全、紧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要的实训条件。

2.4营造校企互融的校园文化,激活两创氛围

校园文化具有独特的引领功能。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建立校企互融的校园文化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助推教育成果的显现,为大学生埋下创新创业的种子。相比学校而言,企业在创新创业方面的文化氛围更浓,企业必须不断创新产品、创新渠道、创新服务来赢得市场,每一个企业从成立到发展到成熟都饱含了丰富的创业经历。优秀的企业文化往往承载着一些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经营理念、管理风格等,这种文化又以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的形式渗透到企业的每一个角落。所以,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文化资源,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企业故事、企业家名言,甚至是企业管理理念和模式迁移至学校,形成面向未来、校企对接的优秀校园文化。

3校企合作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3.1建立校企参与的组织支持体系

如何从校企合作的角度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首先需要建立与之相支持的组织机构。部分高职院校在启动创新创业教育时基本都是成立“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或“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前者从领导分工上予以明确,后者从行政职能上进行独立。这两种组织机构显然不利于企业资源的投入。所以,高职院校可以将创新创业教育视为一种“专业”。一方面,建立由学校党政领导、经验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和企业专家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主要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符合大学生成长规律和学校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载体等研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咨询与指导工作。另一方面,建立由教学与管理人员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学院”,主要负责校企合作课程的开发、校企共建实验实训条件、校企共建实践训练项目、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等工作。这一组织机构不仅可以面向在校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还可以为待就业的社会人员提供创新创业教育咨询与服务。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在此基础上成立“创业校友会”,让成功创业的毕业生反哺母校创新创业教育。

3.2建立校企联合的分层培养体系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法”将思维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综合6个层次。这6个层次的思维水平是构建分层培养体系的理论基础。给学生搭建不同难度层次的教育平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高层次思维,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1)点拨启化层:以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为主,实现认知与理解目标,主要针对大一年级学生。学校通过面向学生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必修课程以及《KAB创业基础》《创业管理》等选修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规律和实践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必修课程的部分实践性较强的模块可以由企业专家承担。选修课程可以根据企业资源的情况,邀请知名企业家、企业界校友、创新创业教育专家以专题的形式开展系列讲座,形成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的特色课程。该课程亦可进行视频录像和编辑,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网络课程资源,便于对创新创业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进行即时学习。同时,在全校性必修课、选修课教学得到保证之外,各二级学院层面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开设“创新创业大讲堂”“企业家论坛”“学长讲堂”等创新创业教育讲座作为补充,形成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2)仿真强化层:以创新创业项目训练为主,实现分析与应用目标,主要针对已经具备一定创新创业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大二年级学生。这一层次主要依托各种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来培养。创新训练项目包括国家、省、市、校甚至是二级学院的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创新设计大赛、创业计划大赛、企业模拟大赛等。这些项目都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来推进。校企联合构建的项目体系可以使训练内容与未来岗位需要接轨,同时解决高职院校一部分经费、训练环境等问题。高职院校通过搭建各个级别的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平台,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加项目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应用创新创业知识及技能的水平。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在此基础上对产业化前景优秀的项目进行长期跟踪和支持,鼓励支持开展创业。(3)实战孵化层:以工作室(园)实战为主,实现评价与综合目标,主要是针对具有一定创新创业水平和专业技能的大三年级学生。高职院校可以联合企业建立大学生创新工作室、大学生创业园等实战基地。创新类实战,主要是借助学校的工程中心等机构,承接各类真实的企业创新或研发项目,以团队招标形式入驻创新工作室。创业类实战,主要是学生通过对创业项目进行市场调研和前景预测后,提交商业计划书,通过专家评估后入驻创业园。创新工作室以及创业园,一方面作为实战基地,可以通过大量真实项目的锻炼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另一方面作为精英课堂,可以通过聘请各类企业工程师、创业基金会的导师、具有丰富企业经营管理经验或创业经验人士等担任创新创业导师,使学生在实战中再学习,迅速成长为创新创业型人才。

3.3建立校企合作的评价反馈体系

创新创业论文范文8

在现阶段,大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在指导学生怎样创办企业,以及培养学生在创办企业时必备的一系列素质和能力,其中存在着几个误区:

(1)创新创业教育仅仅是就业教育的一部分。

许多高校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只是停留在表面上,通常是对政策与形式的分析,对创业中最重要的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和创业意识还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

(2)创新创业教育只针对那些想开公司的学生。

在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一般都是以讲座、规划大赛和社团的形式展开的,参加的也一直是一批对创业非常有热情的学生。但真正创新创业教育是面对全体学生的,但只有极少数人的参加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教育效果并不乐观。

(3)创新创业教育是教学生怎么赚钱,与他的专业背景无关。

在我国,很多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校级公选课,统一进行授课,无论什么专业的学生讲述的内容都是一样的,缺乏针对性,没有将学生所学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使学生不明所以,觉得这种教育方式在以后也不会对自己有什么帮助。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必要性

要使创新创业教育真正的对学生起到作用,必须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1)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

大学生一般都是以自己专业知识为基础开始的创业之路,在需要人才的社会,大学生也深深认识到专业知识才可以帮助自己发展事业,这样更有利于他们创业的成功。所以将专业教育作为基础,让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在一起,从而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2)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是高等院校改革发展的趋势。

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看到了现有教育模式中存在的弊端,只有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出更多有利于社会的人才。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路径探究

(1)培养专业课教师的创新创业思维。

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过程中起着重要衔接作用的是教师,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大部分的知识都来源于教师,对于教师布置的任务也会认真对待并及时完成。然而由于很多专业的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认同感,使得本专业学生也对此了解不多,只有商学院、管理学院等商务应用性较强专业的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有一定程度上的认同。所以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将专业知识与创业知识相结合,找到两者切合点,适当的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并要求学生认真学习对待。

(2)建立培养人才新方案。

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属于新兴课程,属于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很多学生和教师都感觉陌生,在学校的根基比较薄弱,不易得到关注。因此,要及时为创新创业教育建立规章制度,设立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有倾斜的新育人方案。

(3)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