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实践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大学实践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大学实践

大学实践范文1

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大学生本领的途径,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项重要教育课程,培养学生具有承担社会责任、奉献社会的意识和品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有助于促进青年学生了解社情民意,增长才干;有助于培养青年学生投身实践、服务社会的思想观念;有助于青年学生锻炼意志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日益多样化,一般有五种类型:一是以共青团组织牵头实施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挂职锻炼等;二是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牵头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如参观学习、调研考察等;三是以学校教学部门牵头实施的教学型的社会实践,如教学实践、生产实践、毕业实习等,有的高校开设了社会实践课;四是由就业指导部门主管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就业体验、创业实践等;五是以学工部门主管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勤工俭学、家教服务等。从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看,一些高校缺乏对社会实践顶层设计和系统的过程指导。具体表现在:一是多部门管理,部门之间相互扯皮;二是同级部门沟通协调欠缺,没有与学业学习相配套的措施;三是一些专业教师对社会实践认识片面,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四是活动内容单调、活动形式陈旧、活动经费欠缺,无可避免地陷入学生的可选择范围过小。

二、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运作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所谓“项目”就是一种一次性的工作,是在规定的时间内,由为此专门组织起来的人员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来完成一个课题。“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具有明确的实现目标和具体的操作程序,是对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资源进行优化整合的一种系统管理方法。

(一)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运作的必要性中央16号文件提出“高等院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的要求,这为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课程化、专业化、制度化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制度保障。当前,社会实践活动呈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但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这就是采取项目化运作的根本原因。首先,项目化运作要求高校有统一的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协调学校社会实践活动具体开展,从而避免多头管理、资源浪费;其次,项目化运作加强了与专业的融合。社会实践活动应与专业知识学习紧密结合,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夯实专业基础、增强就业创业意识等;再次,项目化运作有利于形成团队合力。通过项目化运作进一步发挥大学生的团队优势,使实践团队明确目标、细化方案、取得实效。

(二)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运作的现实意义项目化运作使社会实践活动目标更明确、思路更清晰、重点更突出,有利于整合资源、有利于提高效率、有利于科学管理。首先,项目化运作进一步深化了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成长成才不可或缺的平台,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是加强高校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多次阐明了素质教育要具备社会实践品性,社会实践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次,项目化运作是实现学校产学研有效结合的途径。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运作使高校的科研项目、人才、活动等资源进行合理的流动和分配,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实践实效性,切实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再次,项目化运作有利于发挥大学生参与社会管理的职能。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国家的改革、发展、稳定做出青年大学生应有的贡献。因此,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努力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层次和水平,增强其实效性,对于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运作的途径

项目化运作是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运用系统的观点、科学的方法对项目进行有效的管理,从项目的立项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实施协调、控制和评价,以实现项目的目标。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行项目化运作,通过立项使多方面资源得以最优化的配置,将科研与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真正明确自己的实践方向,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青年人才。

(一)项目化运作,开展分类分层实践模式

根据大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重点的不同和认知社会能力的逐步深入,开展分类分层社会实践活动:大一学生重点选择以提升思想政治素质为导向的“志愿服务类”项目,如义务家教、宣传青奥、科学发展观宣讲等内容;大二的学生主要选择以提升学生专业素质为导向的“科技学术类”项目,如“挑战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机器人比赛、电子技能大赛等内容;大三学生选择以提升学生就业创业为导向的“岗位体验类”项目,如挂职锻炼、参观考察、创业项目孵化等内容;针对四年级的同学,主要是用理论指导实践,开展结合专业特点的理论研讨、实习实训、撰写调研论文等内容。另外,在普通同学和学生骨干之间、文科学生和理工科学生之间也可以分别开展不同特点的实践活动。分类分层实践使工作更容易为学生接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分类分层实践模式结合各年级学生的特点,针对性强,结构明晰,在不同层次间实现升降机制,既能激励先进,又能勉励后学,满足各层次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通过分类分层实践,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获得适合个人特点、兴趣和未来发展的实践途径。

(二)项目化运作,规范实践活动的机制建设

在学习目标与就业需求的接轨越来越快的今天,如何解决大学生对高质量社会实践机会饥渴的难题?项目化运作既能开阔学生眼界,又能让参与者的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得到提高,让社会实践不只是列在课表上的“绣花枕头”。

1.成立领导小组。由学校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任组长,党委宣传部、校团委、学生工作处、教务处、招生与就业工作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任副组长,成立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挂靠校团委。

2.选题和申请。学校社会实践领导小组提供社会实践的选题供学生选择,学生也可以自主命题,填写学校社会实践项目申报表,上报校社会实践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审批。

3.立项评定。领导小组根据实践项目的方案设计、参与学生、指导教师、活动经费、预期效果等,评选重点团队和一般团队。

4.活动经费。领导小组根据重点团队和一般团队给予资金资助。鼓励团队用社会化的方式与企业合作,采取冠名等方式,多渠道筹集经费。

5.项目开展。各团队成员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根据日程安排有计划地开展调查研究、文艺演出、支教帮扶、科技扶贫、医疗服务、文化宣讲等实践活动。

6.撰写报告。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实践团队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团队调研的真实材料撰写社会实践报告。

7.评比表彰。领导小组对社会实践成果进行评定,选取优秀团队和先进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学生获得相应学分,指导教师获得相应工作量。

8.宣传成果。领导小组对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典型进行宣传,联系媒体给予报道,提升社会实践活动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三)项目化运作,彰显实践活动的品牌效应

大学实践范文2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适应社会;大学生社会实践

为更好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很多高校都对大学生社会实践非常重视,并且广泛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但是在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指导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因此本文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视野下,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现状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大学期间和社会建立一定的联系,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之中。[2]不过目前很多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往往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只需要交一份实践报告就行了,忽略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对于他们今后就业和适应社会的重要作用。一些高校在实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时也出现了偏差,认为让学生适应社会的方式就是让学生去企业实习,让学生上交企业实习证明,再交份报告就草草了事。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社会实践不能起到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作用,也没有实现将学生的专业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预期。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域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启示

(一)实践的目的是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实践的理论主要有两层含义,首先,实践是指对社会进行改造或者其他有意识的活动;第二层含义就是一种实际的“做”的行为,结合起来就是进行改造世界的实际行动。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应该是一种能够对大学生了解社会和适应社会有实际帮助的实践活动,而绝不是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的一些表面文章。因此学校和学生都应该正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学校应该为学生安排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实践,例如组织一些“青年志愿者”活动,让大学生理解他们肩上所担负的社会责任。也可以安排一些主题鲜明的社会调查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对于社会某一方面发展的真实情况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学习到一些社会调查的方法和手段。学校也可以安排一些课外创业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在学校内兴建创业孵化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二)实践与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的来源主要依靠实践,同时正确的认识对实践也能够起到促进作用。[3]在大学中学生可以学到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在今后的工作中单单依靠这些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实践的经验。因此社会实践对于提高学生的认识,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有着非常深刻的意义。同时也要求学生在实践中将所学到的知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让实践发挥出更大的效果。这就要求学生要选择一些和所学知识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对我国物流近年来的发展情况进行社会调查,金融专业的学生则可以参加一些虚拟炒股比赛,或者在股市投入一些零花钱,真实地进行操作等。让认识和实践相互促进,从而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人们通过实践不断深化认识,并将深化的认识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去。学生通过在大学中的学习,学到了很多知识,也可以说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就是通过实践去增加对社会情况的认识,认识到社会的真实情况之后,等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就能够更加适应工作环境,面对工作也更加游刃有余。因此在学生参加完社会实践之后,学校要让学生总结社会实践报告,无论是社会调查的结果还是学生对整个社会实践中的真实体会,都是一个在实践中深化认识的过程。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报告中的反思和总结,将认识升华,有利于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三、结语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学生需要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提前建立和社会的联系,从而更好地适应毕业之后的社会生活。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域下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进行了浅要的分析,以期阐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科学性,促进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牛瑞凤.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域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研究[J].山西农经,2016(11):84.

[2]潘俊英.马克思主义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正确导向[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129-131.

大学实践范文3

大学作为教育性与学术性双重结合的社会组织,在人类教育中处于最高的层次,它成为知识理论和学术研究的最高殿堂,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高屋建瓴的作用。因此,为了保证教育正义在我国大学能够稳妥、高效、公正地发展,首要的任务就是努力营造公正合理的教育氛围。

(一)科学建构正义制度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如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1]从罗尔斯的正义理论中,我们不难发现,正义作为指导社会制度建构的根本原则,它在社会制度运行中起到了支撑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以正义为基础来建构大学教育制度,运用“教育正义规导教育制度的建立,并引导教育制度的变革,指导教育实践实现正义所规定的变革方向”。[2]就大学宏观层面上而言,制度性的教育正义要求大学管理人员理应依据我国教育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趋向,秉着公开公正的原则制定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以正义为中心积极妥善地处理好教育制度、管理体制、教育资源等诸多方面的关系,明确它们之间各自的权限责任,扩大大学教育管理自主权,确保对大学教学资源的平等投入,给大学教学活动提供丰裕的物质条件,方能确保教育正义的有序开展。就大学微观层面上而言,制度性的正义要求大学教育主体切实按照自身实际,合理制定教学实践活动的具体规则,并能开诚布公地告知教学客体,以便于教育双方在平等的氛围之中敞开交流,进而在教学活动之中继续完善教育规则。同时,教育规则实施时必须严格按照制度办事,方能提升教学规则的公正性、公开性和权威性,这样,就为教育正义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坚决贯彻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作为教育正义的应有之义,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也是达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和途径”,[3]在大学教育中坚决贯彻教育公平,已经成为我国大学发展教育正义的必由之路。实施教育公平,意味着大学必须结合自身教育实际状况,深化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想方设法保障教育客体在教育起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中的公平,才能让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切实感受到公正的教育氛围,提高他们对教育正义的认识,达到我们顺利实施教育正义的目的。就现阶段的中国而言,“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教育公平就是为人人提供同等的受教育机会”。[4]我们坚决贯彻总理这一指导性的认识,就是要求大学必须充分尊重、重视和保护教育客体的各项教育权利,确保他们受教育机会的均等性,惟有这样,才能提供最大意义的教育公平原则。“在教育公平的原则下,每个受教育者享有相同的受教育机会,才能使其潜能、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才能实现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活动”。[5]

(三)积极提倡素质教育

大学要想合理地运用教育正义,就需要在大力贯彻教育机会平等的同时,积极提倡素质教育,让教育客体自身得到全面发展,切实体悟到教育正义的实质效果。因此,教育正义就是让他们充分意识到:进行终身学习、提升自身素质才是大学教育的主旋律,引导他们提高学习的自主性、技巧性、目的性成为教育正义的关键环节。这样,有助于他们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强化自主学习的能力,树立起终身学习的意识,提高他们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为以后工作生活中顺利开展提供坚实的依据。众所周知,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为旨归,由于人是以个体的方式存在于世界之中,因此,提倡和完善个性教育就成为它的应有之义。我们必须把个性教育融入到素质教育中来,根据他们不同的天赋能力,在贯彻大众化教育方针的同时力求做到因人而异,在统一性教育的基础上做到甄别性的教育,鼓励他们根据各自的偏好来发掘自身的特长优势,以便于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推动我国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塑造向善爱人的人本教育

正义从产生初始就和伦理学密切相连,将德性因素注入到正义之中,构建内在向善的正义不仅成为古典正义的核心所在,而且在现今正义理论中依旧具备持久的生命力。因此,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通过道德教育夯实社会和谐的道德基础,首先是公平正义这一道德基础,为实现社会和谐创造基本条件”。[6]可见,强化内在向善教育,将善的理念根植到教育客体的认知中来就显得势在必行。于是,运用内在伦理的至善性来塑造教育客体,成为现阶段大学教育正义的价值目标。

(一)注重内在道德的圆满性

教育正义就是要运用正义的至善性来加强对教育客体的德性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心意识,“教育与正义以善为中介,实现了二者在根本上的沟通。教育必须是善的,也因此必须是正义的。教人不正义或用不正义手段的教,可能是教唆,可能是欺骗、恐吓,惟独不是教育,正义是教育的根本性质”。[7]教育正义的宗旨在于完善他们的内在品质,目的在于与人为善,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学生,成为我国大学弘扬正义教育的必然之物。显然,实施教育正义需要我们积极开展博爱教育,把善作为通向正义的根本,让他们明确善是人之为人的价值所在,把善作为人之为人的基础,提升他们对人的本真存在的认识。教育正义要求我们注重人文关怀,加大实施人格伦理教育的力度,培养他们向善爱人的道德情怀,以至善的正义观念来引导、熏陶、塑造他们,使他们成为理性的道德人。这样,才能健全他们的人格,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强化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将他们培育成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规范恰当的行为举止

“正义,是一种所有人由之而做出公正事情来的品质,它使每一个人成为做公正事情的人,使其思想和行为符合社会规范”。[8]通过在大学实施教育正义,可以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举止得体的文明行为,很好地纠正他们“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错误行为观,促使他们采取恰当合理的行为,有效避免他们在一味追求外在物欲的过程中迷失自我,杜绝他们沉湎于物欲之中丧失掉自身理智的错误之举。不容忽视的是,由于中国古典教育正义过于注重运用内在道德的圆满性来规范人的外在行为,一味强调内在的伦理软约束和自我规范,在实践中有意的忽略掉人性恶的一面,因而缺乏正义外在的刚性约束,无形之中淡化了正义的有效性。针对这一弊端,就需要我们实施教育正义时,在保持传统正义德性规范个体行为的基础上,加强对西方正义外在有效制约理论的认识,充分利用正义的刚性约束来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将依法治国的理念贯彻深入到他们的意识之中,塑造健全他们的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让他们能合理利用法律制度规范自身的行为。#p#分页标题#e#

(三)弘扬乐观进取的理想价值

“正义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希冀所在,反映了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表达,成为人类衡量判断现实活动的标准和依据所在”。[9]教育正义亦是如此,它源自于现实又要超越现实,它能够充分开发大学生的智慧潜能,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引导他们从现实的浮躁喧嚣中苏醒出来,从容地消解世俗功利给他们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让他们保持一份平和的心态,引导他们寻求人生发展方向的真谛。因此,教育正义的价值理想能够超越现实世俗功利对大学生的影响,能够引领他们对现有的社会生活进行理智分析,维系他们自身相对独立的品格,深入他们对现实生活的理解,让他们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坦然面对现实生活的压力,积极筹谋自己的未来。这样,有助于他们加强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树立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望,将实现人类生活普遍的福祉作为以后人生奋斗的目标。

三、完善现代公民权利教育

众所周知,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的功能之一,大学的组织特性决定了它在超越于人类社会的同时又要引领人类社会的发展。于是,利用教育正义来促进社会正义的实现,已经成为它们义不容辞的重要使命。

(一)树立平等自主的公民之维

教育正义由于在价值取向上充分尊重大学生的基本权利,积极培养他们的现代公民意识,塑造他们权利平等的意识,强化他们对他人权利、尊严和价值的尊重,促使他们自觉的维护个人合法的权益。退而广之,教育正义不仅能够加强公民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还可以从根本上消解传统等级意识、臣民意识给我国民众所带来消极影响,树立起独立、自主的平等意识,建立起真正的权利意识,进而形成完备的公民意识。大学通过弘扬教育正义,引导他们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让他们“依据自身的理性对社会公共利益做出独立、清楚的判断能力、理性对话的能力和利益协调的能力以及对公共事务进行社会批评的自觉性”。[10]这样,能够让他们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对人的尊严价值的维护,积极投入到国家社会各项事务的管理之中,加强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和救助,能够公正地对待他人他事,有效维护每一公民的合法权益,自觉担当起自身在社会的各项责任和义务。

(二)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

人的自然本性决定了人是有限地理性存在体,人的社会现实关系的好坏,往往取决于人的利益是否出现冲突,“正义本质上是调节人们之间各种社会关系的一种规范,旨趣在于建构合理的社会合作体系,为人的幸福生活提供条件和保证”,[11]因此,教育正义成为人们有效解决人际关系的重要依据。通过教育正义的导向作用,能够有效地减缓天然本能与有限理性对大学生的制约,缓解人与人之间为生存发展而引发利益的冲突,引导他们形成知行合一的正义观,在他们之间形成诚信、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他们在和谐的生活关系中实现彼此的利益。可见,实施教育正义能够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他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有助于缓解利益冲突所引发的紧张性关系,让他们树立起诚信友爱意识,在强调个性发展的同时学会彼此关爱,相互尊重理解,在合作中形成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实现彼此利益的最大化。通过教育正义对社会正义的辐射影响作用,可以确保我国社会不同阶层能够和谐处理各种现实利益冲突,保障我国社会发展“成果共享”正义目标的实现。

大学实践范文4

关键词:高校教学改革;大学物理;光学;教学方式;实验探究

1大学物理光学教学中的问题

在大学教学系统中,大学物理光学的教学内容专业性非常强,并且其具有很强的系统性以及独立性,使其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不强。换言之,大学物理光学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对于教育学科的完善上,但是却与实际生活拉开了联系,以至于学生难以对于物理光学的教学体系进行系统全面的掌握。所以,学生的学习动力主要是为了面对考试以及拿学分,对于书本知识进行死板的背诵记忆,只能被动的接收知识灌输,出现了对于物理概念以及公式只知道如何套用却不知道其原理的现象。

1.1对于知识的摄取关注力度大于学习方法

受到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我国不管是中学生还是大学生,各个阶段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会出现只重视知识获取的结果的现象,而对于知识的获取方法不够关注。例如,在进行大学物理的光的折射现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实验过程中采用的介质是水,使得部分学生们的思维定式中认为只有水才能当介质,在思考过程中没有主动的进行思维发散,这虽然与教师的授课方法有关,但与学生知识获取的导向性结果也不无关系,导致学生对实际性解决问题的方法没有进行掌握。

1.2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一般情况下,学生们初入大学,对于大学课程都会有较强的好奇心,特别是对于大学物理光学中的奇妙物理现象有着非常浓郁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氛围也是非常融洽。然而,随着学生对于相对晦涩乏味的物理理论的了解日进加深,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兴趣也开始慢慢的被消磨掉,从光的电磁理论到光波的叠加,再从光的反射到光的折射再到光的传输,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被逐渐消耗殆尽,以至于掌握能力也越来越低,更甚至有学生对于这门课程产生了厌恶心理。

1.3学生的数学能力相对薄弱,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难度大

大学物理的光学内容有着非常强烈的专业性,因此,其学习难度也非同小可。物理光学的主要学习内容就是物理公式的推算与演练,物理现象的记录等。这样以来,就要求学生必须有着良好的数学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够保正物理公式的推演过程中一帆风顺。但是现实情况是,很多学生由于数学底子不够坚实,对于物理公式的推演有难度,进而就选择对于物理知识进行死记硬背,这样以来,学生对于物理公式的含义就不会有正确的理解,没有明白其中所包含的要义。

2高校教改形式下对大学物理光学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在大学物理光学教学中,教师不能仅把课堂当做知识传播的途径,更要将其当做知识的创新以及延伸的一个过程。在大学物理光学的教学方式的探索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系统性、启发性、科学性以及趣味性等教学方法与措施来促进学生对于物理光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将物理教学中的对于公式的死记硬背,转变为思维能力的发散层面上,让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与吸收的同时,对获取知识的方法即学习方法亦能掌握与培养,对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自主探讨的能力、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提升与培养。通过对于笔者的从教经验以及对教学方法的探索,建议从以下几个角度对大学物理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与总结。

2.1更新教学理念

教学过程中的理论知识实际上就是对于现实生活当中的某些现象进行总结,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时候,应当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当中现象结合起来,将其进行生动直观的展现。这样以来,学生就能够以此为基础对于问题有着明确的认识与了解,并且寻找出最合理科学的解决方案与办法。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教师的教学质量得以提高,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兴趣,能够在学生的脑海当中留下物理图像,为学生解决相关的物理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好的方式就是能够通过一个知识点引出其他的知识点举一反三,换言之,学习方法比学习本身更有价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教会学生对于上课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即在课堂上应当学会学习知识的方法而不是仅仅对于知识的掌握。问题是永远在变的,而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永远不会变的,这就是大学生在学习物理光学所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2.2调整教学内容

大学阶段的物理光学教育有着非常强的专业性,并且还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很难用实际现象对其进行准确的表述与显示,因此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教育活动,会让学生对于物理光学的相关知识理解起来存在很大困难。需要对于现代化化的教学方式进行引入,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比如对于幻灯片、视频播放等软件的使用,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质化与具体化,能够使学生对于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知识进行理解与掌握,进而使学习效果能够得到进步与提高。

2.3优化教学模式

关于高素质专业性人才的教育与培养,是双方互动的教育行为。因此,在课堂上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对于师生之间的互动要加强重视,不能一味的只知道单方面的知识灌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的采用讨论式以及启发式教学方法进行讲授,这样以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有更多的独立思考的空间,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及创新能力,对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学习兴趣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达到学生学习目标以及教师教学任务有效加强与提升的目的。

3结语

综上所述,物理学科当中的光学板块的发展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历史非常悠久的过程。是人类对于外在的各种客观规律的探知与开启的过程。大学阶段的物理课程中,光学教育贯穿了整个物理学知识教学系统。因此,学生只有对于相关的物理光学知识进行深刻的学习与掌握,才有机会进行更深层次的物理光学课程的学习与探究。大学物理学教师,应当在对学生进行物理知识传授的过程中,积极尝试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积极性进行锻炼与培养,从而使每名学生的学习发展都能够得到相应的提升,为学生日后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与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玉红.“光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成果[J].高等理科教育,2006(2):97-99.

[2]郑晓东,刘向东.光电信息工程实验教学的思考与改革[J].光学技术,2007(S1):280-281.

[3]黄汉华,陈勇,李璋.电子科学与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30):5.

大学实践范文5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教学实践;教学策略

教学信息化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使教学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是现代教学比较常见的现象之一。伴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改革,很多学校纷纷响应教育教学课堂改革号召,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配合特定的信息传播技术手段,进行课堂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学习能力。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师应该及时反思日常教学,为营造轻松活泼的高效语文课堂做准备。下文是作者在长期的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总结所得,敬陈管见,愿对从事相关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提供积极有益的帮助。

一、信息化时代下大学语文教学的背景

1.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教学课堂的融合

现代科学技术的突破助力了现代教学课堂的发展,各种先进教学科技手段的运用更使现代教学课堂异彩纷呈。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还突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性,使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增强,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语文自助学习能力,有利于构建信息化教学课堂。

2.现代教学课堂对教师信息教学技能的要求

信息化教学课堂的构建不仅是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还是对教师个人信息教学技能的要求。现代教师应该具备必要的多媒体设备基础操作知识,当然在多媒体设备投入使用前,学校会对教师进行设备使用培训,以方便教师更好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使之为教育教学课堂服务。在掌握基础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大学语文教师还可以在能力之余学习掌握新的技能,不断学习新知识,提升自己的现代化教学能力。

二、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中出现的若干问题

1.课堂教学氛围淡漠,学生学习兴趣低下

这可能不仅是大学语文课堂存在的一个问题,其他教学科目也会出现这种情况。任课老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但是下面的同学们却熟视无睹,丝毫提不起来语文学习的兴趣,师生之间的互动少之又少,怎能使课堂氛围不淡漠?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又从何培养,我们不得而知。

2.沿袭传统教学课堂,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

在信息化教学时代,仍有部分教师没有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只是简单地讲授课堂知识内容,以知识传授为最终目的,而不是以培养学生语文学习思维为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方式长此以往很难实现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3.课堂知识呈现局限,缺乏相应的知识补充

许多大学语文教师自身也没有意识到,就是课程外相关知识的补充,因为最后考试内容的设计,对很多课本知识都无法完全考查,更别说课外知识的考查了,所以很多大学语文教师对于课程的一些课外知识就选择性忽略了,这样学生的课外知识就很难得到扩充,语文学习的知识视野受到局限。

三、信息化时代下大学语文相关教学策略及具体实践

1.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在我国,基本上所有高校都配备了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可以充分运用这些教学设备进行教学。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形式。众所周知,语文这门语言类学科是我们一直都非常重视的,大学语文课程在很多高职院校被列为公共基础必修课,作为我们的母语,我们更应该重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为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人文社科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在备课时对大学语文学科特点进行分析,结合学生未来专业发展进行合理教学,配合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运用,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构建轻松、愉悦、互动、高效的大学语文课堂。例如,大学语文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视频或者音频,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进课堂教学顺利高效进行。在分析我国作家的相关作品的时候,单纯的知识输出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这时候教师可以针对上课内容,选择一些优秀的语言类节目,为学生们播放。随着国家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视程度的提升,许许多多的语言类综艺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出现在公众视野,并且受到大众的好评,像《朗读者》《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都是比较好的语言类综艺节目,教师可以选择其中一点片段为学生播放,以活跃课堂氛围,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

2.创新现代大学语文教学课堂,增强师生互动交流

当代大学生中可能存在这样的一些现象:平时不努力,考前来突击。我们都知道大学有期末复习周,很多大学生平时不怎么听课,就考试前突击复习,有的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种投机取巧的方式对于一直兢兢业业、刻苦钻研的同学来说是不公平的。针对这一类现象,大学语文教师可以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对原有的课程考查制度进行改革,突出平时成绩的重要性。而在课堂教学模式上,有的时候整个课堂都是老师在讲,学生在听,偶尔有提问和回答,这样的教学课堂多数情况下,很多学生会沉迷于其他的事物,课堂教学效率很难得到提升。具体的教学改革和实践可以体现为如下方面,教师将课程分数比例设置为考试占60%,考勤占10%,平时作业占10%,课堂表现占20%,这样分值分配更加合理化,使学生更加重视平时课堂知识的学习和与教师的互动,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与管理。针对课堂互动这一方面,教学形式又是多样化的,教师仍然可以利用教学软件或者教学APP,进行课堂随机点名,每位同学被点到的概率是相同的,这样不仅能够减轻教师的负担,还能帮助教师及时反馈出勤率,防止学生逃课。另外,教师还可以布置一些实践性语文作业,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最后以总结课的形式让学生汇报实践结果,增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语文的能力,同时增强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师积极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拓展学生语文学习思维

我们经常对学生们说学无止境,以勉励他们不断学习汲取新知识,丰富自己的人生。对于教师来说,学无止境同样适用,永远要相信登峰造极境,也永远要记得我们是永远的学徒。在语文教学这件事上,大学语文教师仍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改进教育教学课堂,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还要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汲取教师专业知识,充实自己,以便于更好地教授学生。一直以来,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可能都对语文的学习有理解偏差,认为语文这门学科很简单,识字就好。当你沉下心来仔细思考的时候便懂得,与其说这是一门语言,不如说这是一门艺术,我们不仅要有语文知识的解读能力,更要培养我们的语文思维,带着这个独特而又奇妙的思维去热爱这个世界。在具体的实践应用过程中,这一教学策略主要针对教师而言,在教学的课余时间,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进行自身教学能力提高,不断学习新知识。信息化教学时代,网络教学资源是丰富的,但是在选择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针对教学内容的可以选择,而不是盲目的吸收,一味地接收新知识,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信息化教学时代,很多教学资源是流通和共享的,教师还可以针对这一特点,与其他语文教师进行资源沟通共享,交流教学经验,以促进双方不断提升教学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从另一方面讲,也就意味着学生拓展思维方式、获得进步的可能性增强了,一个专业素养高的教师培养的学生能力和思维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4.教师多开设教学实践型活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第四个教学策略其实在第二个教学策略叙述的时候就已经提到,现在我们对这一教学策略进行详细说明阐述。所谓教学实践型活动,通俗地讲就是在学习完一定的理论知识后,把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去,以便于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促进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重点在于这个实践过程,实践活动的实践者是学生,学生亲自参与理论转化为实际的过程,以便能更好地感受理论知识,体会实践操作的目的。具体的教学事例还是要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又是比较丰富的,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未来专业发展为学生选择实践主题,大致的主题有了,就可以为学生分配特定的实践任务,每个学生具体的实践任务可能是不同的,这主要还是考虑到学生自身的实际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四、结论

综上所述,大学语文教学课堂实现了教学信息化的改革,在不断的实践中探索大学语文教学课堂的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以不断适应学生的发展。教学相长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和学生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相互配合,相辅相成,相互支撑,大学语文课堂才会更加丰富多彩而具有生机。

参考文献:

[1]聂凌燕.高职院校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政渗透的有效途径[J].文学教育(上),2019

[2]王灿龙.推进“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加强“大学语文”素质教育[J].汉字文化,2019

[3]万志全,龙溪虎.论立德树人在“大学语文”中的价值实现[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9

[4]李全星,杨敏.基于高职高专院校人文素质培养的大学语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以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戏剧之家,2018

[5]陈慧姝.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融入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运用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

[6]魏红霞.《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新探——以陇南师专非语文教育专业学生为例[J].汉字文化,2019

[7]李全祥.试论“大学语文”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01

[8]梁晨霞.大学语文在素质教育中的定位[J].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

大学实践范文6

在我国,通识教育的开展已经取得了诸多成果,大学生对通识教育的认可程度也有所提升,高校对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然而,不容否认的是,教学方法单一,师生互动不足,学生实践操作缺失,评估方法单一等弊病也挥之不去。应力主从教学方法上积极突破,彰显教学过程中大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为他们创设“接地气”的课堂环境,让大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体验教学内容,以此强化他们的认知水平,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让通识教育真正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材的文化土壤。为此,本文课题组成员在讲授通识教育课程中大胆革新教学方法,积极引入实践操作的理念,从众多“实操”方法中筛选出诸如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小组辩论等方法,历时一年对4门通识课程、650名大学生进行教学改革实验,取得了些许的成果。

二、实践操作法应用于通识课程教学的效果评估实验

(一)实验假设及对象

实践操作方法植入课堂教学后的效果评估经由实验研究予以求证,假设教学方法改革后的班级教学效果优于未改革班级。实验选取4门通识课程,共计8个班、65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以2门课程、4个班的学生330人设为实验组,其中男生100人,女生230人,另外2门课程、4个班的学生320人设为对照组,男生120人,女生200人。发放问卷650份,回收有效问卷617份,有效率为94.9%。

(二)测量工具及信度效度检验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进行教学效果评估,正式问卷包括批判力、灵敏性、参与度、表达力、统筹力、满意度6个维度30道题目,采取课堂随机整群抽样方式完成测量,以李克特5级量表作答,用SPSS16.0进行问卷统计分析。在信度上,采用克龙巴赫(Cronbach’sAlpha)系数和斯皮尔曼•布朗(Spear—Brown)分半信度检测所有题目的内部一致性,检验后发现Alpha系数为0.912,分半信度为0.813,说明问卷具有很好的信度。本研究主要从量表总分与各个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方面考察问卷的结构效度,各维度间相关在小于0.01水平上差异显著,也证明了本问卷具备了良好的结构效度。

(三)正式施测

1.教学效果的总体状况。

在已知信度、效度良好的基础上对实践操作方法植入后的教学效果作描述统计,发现6个维度上M得分为4.254、4.183、4.130、4.026、3.910、3.783,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是满意度、灵敏性、统筹力、表达力、参与度和批判力。

2.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教学效果评估。

在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后可知,经过实践操作教学方法的植入,实验组教学效果优于对照组,同时,实验组在6个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

三、“实践操作”教学效果评估分析

(一)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由实验可知,经过为期一学年的实践操作教学法的植入运用,实验组教学效果提升较快,从M平均分值可判断,最高分是4.254,最低分是3.783,6个维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满意度、灵敏性、统筹力、表达力、参与度和批判力,说明实验组大学生对教学效果满意度的提升最快,批判力提升最慢。不难发现,相比于以前通识教育授课过程中“教师→学生”的单一教学模式,由于引入了能够调动大学生参与热情的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方法,让他们的情绪体验得以释放,激发了融入课堂的学习动机,尤其是情感因素的介入,使课堂教学有了鲜活的生命,原先单一的教学模式逐步转化为“教师—学生—情景”的稳定互通模型,促使教学效果从满意度、灵敏性、统筹力、表达力、参与度和批判力6各方面均得到提升,其中满意度提升最快也就不难理解了,而批判力提升最慢也说明“实操式”教学方法的改进还可以向升华批判力方向着力。

(二)男女生对教学效果的感知同异并存

实验组的数据表明,男女大学生对教学效果的具体感知并不完全一致,T检验中参与度和灵敏性的P值均小于0.05,满意度、统筹力、表达力、批判力的P值均大于0.05,说明实验组男女大学生除在参与度和灵敏性2个维度上存在感知的明显差异外,其余4个维度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实践操作方法引入通识教育后使男女大学生在满意度、言语表达能力、规划统筹力和批判能力的提升上感知非常明显,但在参与度和灵敏性的感知上存在差异,可能的原因是由性别和思维模式的不同引起,并不能否认实操方法的优越性,但可以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三)实验组教学效果优于对照组

大学实践范文7

(一)善职能定位,提高艺术实践教学效率。

要使艺术团在实践教学中的效率更高,必须有一套完善的组织构架和职能定位科学性是完善的组织架构的重要指标。要想提高独立学院艺术团的专业、高效、迅速、快捷的水平,就要随着时展对艺术团的组织结构科学性的论证来进行优化和合理的组合,这样才能更好地顺应时代的发展,从而满足校园文化需求。准确性在职能定位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自我生存的环境中每个艺术团都有不同的定位,只有定位准确根据环境摆正自己所处的位置,才能将自己的作用真正的发挥出来,价值观才能得到体现。应坚持五个统一的原则,即:普及与提高相统一、课内与课外相统一、继承与创新相统一、审美与育人相统一、规范与引导相统一。在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活动中,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与美育方面的引导,从而使高校的教育理念体现其中,而且还能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得到弘扬与宣传,反映出大学生健康向上、意气风发的校园艺术和精神面貌,对广大同学文化艺术修养的提高和审美水平的改善有着极大的意义,促进了校园精神文明发展与建设。

(二)大投入,挖掘人才。

独立学院艺术团没有过多的盈利手段和权力,这就需要学校提供强大的后勤保障和较为方便的实践环境,才能更好的没有后顾之忧的开展时间活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出浓厚的艺术氛围。在校园里对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活动进行全方位的大力宣传及引导,使艺术氛围不知不觉中充满整个校园,从而让校园的同学更多的了解艺术团的实践活动。同时对艺术人才的挖掘也可以起到宣传的作用。

2.加大投入。建立专门的实践场所,艺术团艺术实践应该有固定的场地。

二、结束语

大学实践范文8

关键词:大学体育;合作学习;实践研究

为了能够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当代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和合格的身体素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良好的身体素养是学生步入社会后的基本保证。只有不断加强学生的体育教学,全面推进大学生的体育建设,才能确保学生形成良好的身体体魄和积极向上的体育运动精神。当前大学的体育教学大多都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的单一授课模式下,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按部就班的进行体育训练,不仅不利于学生自主创新精神的培养,同时也严重阻碍了学生体育课程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基于此情况,有必要探究新型的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全面提升大学体育教学实效。

1、当前大学体育教学暴露的问题

1.1、大学体育教师师资储备不足

在大学体育教学的相关标准中,明确指出了大学体育课程中的教师和学生的相关比例,但是由于大学学生人数庞大,绝大多数大学的体育教师配备并不能满足标准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就导致了在开设体育课程时,一门体育课程的班级人数众多,直接导致体育教师需要负责很多学生的体育教学,加大了教师的教学强度,这样直接影响了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而且很多大学的体育教师需要全天进行体育授课,难免会影响教师的授课积极性,直接影响学生体育课程的进行;除此之外,由于很多大学对体育教师的综合教学素质缺乏足够的重视,绝大多是教师只懂得按部就班的进行授课和体育技能训练,教师缺乏创新的教学观念,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培养。

1.2、大学体育课程学生缺乏自主性

当前的大学体育教学,学生更多的是为了达到学校的体育教学学分要求,教师也只是采取单一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完成相关体育项目技能训练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并没有从心里意识到大学体育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大学之所以开设体育课程,是为了能够保证学生在大学期间,具备优良的身体素质;除此之外,更要求学生能够在体育课程中养成体育运动的良好习惯,形成积极向上的乐观形态和终身运动的运动精神。可是由于很多大学体育课程的单一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在体育课上的自主学习,学生并没有形成一种体育课程主人翁的良好学习习惯,进而导致了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效果并没有达到教育部门的要求。

2、大学体育合作学习式教学的具体模式

2.1、同伴合作互助式教学

同伴合作的互助式教学是大学体育教学中,比较合适的一种教学模式,也已经得到了良好的应用。所谓的同伴合作互助式教学,就是在体育课程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进行实践训练的时候,教师要求学生自由结成两人或三人的合作队伍,进行自主练习。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通常都会选择与自己最为熟悉的朋友进行合作互助练习。通过引导学生形成同伴合作互助学习,能够活跃学生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形成一种轻松的体育锻炼心态,能够有效的提高大学体育教学的效率。比如,教师在进行乒乓球训练时,就可以让学生采取两两一组的动作训练,由于学生与同伴之间比较熟悉,能够很大程度上促进实践训练的顺利开展,默契的同伴互助练习也增加了学生在体育课程中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2、小组合作互助式教学

由于大学体育课堂中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如果要求教师全面负责班级学生的课堂教学管理,对于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件强度很大的课堂任务,甚至会影响课堂体育教学内容的顺利进行。小组合作互助式教学在学校教学中已经发展了较长时间,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日常教学中,通过利用小组合作互助式教学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因此,在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互助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分为数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派一名小组长专门负责组内成员的教学训练。在这种小组合作互助式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主要以小组长为对接对象,能够有效的减缓体育教师的工作量,为教师留出更多的时间进行课程的充实教学准备;而各个小组之间还能够形成组间竞争关系,激励学生更加认真的对待体育课程的实训内容,进一步提高教学实效。

2.3、全员合作互助式教学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由于很多学校的体育硬件场所和设施并不足以满足学生的日常训练教学,如果采用前面提到的同伴合作互助和小组合作互助的体育教学合作学习模式,可能会导致在学生体育课程过程中,增加现场管理的难度。因此,可以进行班级全员的合作互助式学习。所谓的全员合作互助式教学,就是教师和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在教师的协调部署下,班级的所有学生参与到合作学习的环节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互相协作,促进教学能够更加顺利的开展。而在全员合作互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充分观察每一位学生的训练情况,进而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确保每一位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比如,教师在进行篮球投篮教学时,由于学校的篮球设施不一定能够满足基本的训练要求,教师可以开展全员依次运球投篮的训练模式,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引导每一位学生轮流进行投篮训练,同时也方便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进行后续的针对性训练。

3、大学体育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实际作用

3.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通过在大学体育课堂中开展合作学习的授课方式,改变了传统大学体育课程中,教师作为主体的单一的授课模式。在运用合作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无形之中将课堂的主人公教师变换为学生,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了学生的教师之间相互监督、相互交流的良性互动模式,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学生合作学习教学中,学生一旦完成了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就能够产生成就感和满足感,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3.2、帮助学生建立团队合作观念

当前社会,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观念,作为一个相互竞争和相互帮助的集体社会,就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养成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一个合格的大学生,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知识体系,更要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当前社会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通过团队之间的互助合作能够全面加强学习或者是工作的效率。因此,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开展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为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学生通过在体育课堂上的合作模式,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观念,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

3.3、锻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能力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倡导的是学生和教师以一种朋友的关系,互相帮助和沟通,解决在大学体育授课中遇到的体育疑难问题。比如,在体育课程训练中,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由于有些学生不习惯向老师请教或者是课堂中不能及时与老师沟通等,导致学生不能够及时解决体育训练中遇到的问题。而通过实行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能够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通过与组间成员及时沟通而帮助学生形成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仅有益于学生体育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更加起到了重要意义。

4、大学体育课程合作学习的实践要点

4.1、合理进行合作学习小组划分

大学体育课程的学习和大学其他科目的学习存在一定的差异,大学体育教学更加注重的是学生实践操作的培养,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充分明确体育课程与其他理论课程的区别,将教学内容中的实践操作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在进行大学体育教学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够对学生进行随意的分组,而应该结合实际情况,不断优化班级内学生的分组机制。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异,教师就要在小组划分的时候,尽可能将身体素质和运动水平相近的学生划分为一个小组,这样不会造成学生体育能力不一样而使得学生产生不如他人的抵触心理。比如,教师在进行长跑训练时,就要结合之前的教学检测,将长跑耐心相近的学生分为一组,方便学生互相激励,完成课堂任务;而在进行类似于足球练习和篮球运球等技能性突出的教学任务时,就要让表现优秀的学生帮助学习能力不高的学生进行练习教学等等。总之,教师要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合理优化教学合作学习小组的划分机制,尽可能考虑到每一名学生的实际情况,确保合作学习能够达到最佳效果。

4.2、合理优化合作学习教学内容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够再按照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安排,要结合合作学习的特点,不断优化教学内容。首先,教师在进一步加强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的指导教学。由于合作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帮助学习自主完成体育课程的内容学习,但是同样也增加了学生自主训练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几率。比如一些高难度的训练内容,如果学生在练习中并没有掌握体育技能的要点,就会造成学生在体育训练中身体受伤的可能性,特别是一些学生不了解的高强度动作,很容易造成身体扭伤的严重后果。因此,在开始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通过进行示范,帮助学生了解体育运动的要领。而在学生进行自主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实时检查学生的联系效果,一旦发现学生动作存在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其次,教师要适当调整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大学体育更加注重的是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保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确保学生的实践素养培养,也不能忽视学生的理论知识构建,必须要结合合作学习的特点,进行合理优化。除此之外,不同的体育课程侧重点也不同,长跑、篮球等更加注重学生的爆发力、耐力和动作的准确性,排舞、瑜伽则更加注重学生身体柔韧度、协调性的培养,教师必须要结合实际的课程特点,创新合理的合作学习教学内容,提高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

4.3、形成健全合作学习评价机制

在进行合作学习的大学体育教育中,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同时也造成了教师不能更加直观的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弊端。因此,结合这种情况,教师就要不断给创新,形成健全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首先,教师要通过与学生的双向沟通,每一位学生要向教师反馈自己的学习情况,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练习评价,通过这种双向沟通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学习的不足和优势,方便学生开展进一步的练习;同时也能够让教师更加直观的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进行下一阶段的体育教学计划。除此之外,教师要加强各小组内的成员互评和不同小组的评价机制,通过这种同学之间的评价活动,能够激励学生更加认真的对待合作学习的训练内容,增加同学间的沟通交流,进一步促进大学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大学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青年的场所,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更要同时兼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这就要求大学将学生的体育课程教学落实到实处。通过不断创新大学体育教学模式,才能促进大学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本文从大学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问题出发,分析了大学体育教学合作学习模式的具体内容和实际作用,并详细分析了开展合作学习的实践要点,希望能够对大学体育教育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贺林.大学体育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实践[J].体育世界(学术版),2020(03).

[2]章前.探讨合作学习在大学体育课中的有效运用[J].运动,2013(19).

[3]任晓燕.“合作学习”在大学体育专业教学中的实施与探索[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