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教育范例

普通高中教育

普通高中教育范文1

关键词:新高考制度;陕西省;普通高中

自2014年9月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之后,新高考政策陆续实行,直到2017年,已陆续在全国逐步推进[1]。伴随着各地改革方案的推出,新高考制度也将在陕西省推出,在新高考制度即将全面实行之际,陕西省普通高中教育必须根据新高考理念进行前瞻性思考,提前进入新高考的视域,以便为迎接新考高制度到来做好充分的准备。新高考制度下,“3+3”的高考模式为普通高中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2]。本次改革,取消高中文理分科制度,不再是一考定终生,这既给考生带来机遇,又带来挑战[3]。因此,在高考制度改革的背景下,新高考制度在陕西省的推行也同样面临大的挑战和机遇。

一、新高考制度下陕西省普通高中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首先,学校教育从分数选拔上转变为综合评价,向素质教育靠拢。新高考制度对课程的知识与经验、目的与过程、预设与生成、普遍与个性、科学性与人文性、整体与部分、知识测验与素质评价都有更高要求。其次,新高考制度下,陕西省高中教育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评价课程建设配套设施等方面都存在问题,需重新定位和调整。最后,由于政治、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是选修科目,所以,在学科的时间分配、班级分配、选课走班的班级设置上存在问题。

(二)教学模式转变存在的问题

新高考制度下,教育模式要适应课程结构,语、数、外三门是必修课程,政、史、地、理、化、生六门选修课程在教学模式需要做更大的调整,不仅要适应新高考制度的变化,还要在规定的课程时间、内容上,让学生完成课业,且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防止这门课程成为冷门课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呈现出“教师只管在讲台上讲,学生只管在台下听”的教学状态,教学形式也是按部就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较少。

(三)教师教学行为转变存在的问题

从新高考改革内容来看,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发展。而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新高考改革下,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开发要求,更为具体和严格。开放性、发散性的答题方式和自主选择性的考试策略,逐渐取代了过去靠背书、记答案的考试方式,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学习方式。这对教师而言,传统教学中的主导地位逐渐转向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需要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那么,传统的“师道尊严”“控制型”的教学行为逐渐被现代教学行为所取代,使得长期形成的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观念在短时间内被改变,这将对于陕西省的教育改革会是更大的挑战[4]。

(四)教学评价制度体系存在的问题

传统高考制度,注重学生分数,因此,教师的高水平教学,也以学生的升学率为依据,由此形成了奖惩性的教师评价;而新高考评价制度注重学生综合发展,倡导“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观念,发展性教师评价将作为教师评价的主要依据。它以教师的现在表现对教师未来的发展,提供建议和指导,同时由评价者和教师共同商讨,提出教师的未来发展目标。这对于新高考制度下陕西省高中教育的教学评价制度也是新的挑战[5]。

二、新高考制度下陕西省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策略

(一)完善课程体系,统筹发展

一是要把握新高考方案实施的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注重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二是要建立和完善学校多元、整合的课程体系,使学生有更多选择权利,学校可依据对学生人文、社会、科学、艺体等基本素养发展的要求,和高中课程标准,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整合后,设立几大门类课程领域及各领域所涉及的主要课程。三是调整学科课程内容,满足学生的上课需求。四是引导学生学会自主选择、自我负责、主动发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尽量能和未来职业目标靠近。五是完善学校课程建设的制度与管理,在学分制、选课制、走班制的结构上规范。六是建设特色课程,创新特色课程,满足新高考制度下课程的多样化发展,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二)重新确立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关系到教学质量和受教育者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合作关系。其次,实行开放的教学,采用学生讲、教师听的课堂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建立合作互助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而提升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三)转变教师教学行为,适应新高考的发展

新高考制度下陕西省普通高中教育改革需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引导教学行为转变。积极关注学生个体成长,尊重学生主观意志,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其次,教师要积极反思,促进教学行为的转变。反思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是否适应素质教育要求,是否以关注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为目的。通过反思,确保教师在教学中转变自己以往的教学行为,以素质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根本宗旨,以面向全体、尊重主体、发展个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着重点进行课堂教学。以此,真正成为新高考改革的实践者[6]。

(四)完善教师评价体系

教师的正确评价对于学校人才培养起着关键性作用。一是要确保教师评价目的的正确性。教师评价目的应具有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且要基于现在,面向未来,促进教师专业需要,让教师评价成为一种专业指导。二是丰富教师评价的主体,加强评价人员的培训。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评价学习,重视各个评价主体,明确他们各自的具体任务及作用。三是促进教师参与评价。四是使用多种考察方式对教师考察,扩宽教师的评价范围。教师及学校要做到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同时,改进量化方法,重视质性评价,做到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并重。五是学校要做到快速、准确反馈,重视教师评价的发展作用,并规范使用教师的评价结果,然后给予教师正确的指导,并帮助和鼓励教师完成自我发展,使得教师以更饱满的热情、更高的教学水平投身教育事业[7]。

三、结语

笔者通过对新高考制度下陕西省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前瞻性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对应的解决措施,以便为陕西省迎接新考高制度到来做好充分准备。

参考文献:

[1]匡双双.新高考方案下历史教学的优化探究:以浙江省高考改革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2]陈林福.新高考制度下高中教学遇到的挑战及应对之策的思考:以浙江省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为例[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5(1):106-110.

[3]李军靠,贺旗.新高考制度下普通高中教师教学行为转变探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7(12):100-101,107.

[4]李军靠,呼晓旭.新高考制度下普通高中教师评价改革浅思[J].课程教学研究,2018(1):16-19,29.

[5]杨伟明.新高考制度下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策略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7):122-123.

[6]李栋,杨丽.新高考制度下教师课程理解的新突破[J].中国教育学刊,2016(8):84-90.

普通高中教育范文2

关键词:普通高中;医学健康;教育课程

如今我国社会发展全面,人们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家长也不再担心孩子的物质生活,可是青少年健康却成了一项急需解决的问题。虽然政府对我国青少年的健康问题非常关心,但是很多时候也只是停留在体育锻炼这个片面的层次上,忽略了类似于“心理健康”“内外保养”等医学上所定义的健康培养,长此以往不论是学校还是家长,对健康都形成了错误的认知,这些错误的认知也影响了我国开设医学健康教育课程的进程,极大程度的耽误了青少年的健康教育。

1影响健康的因素

1.1个人对心理健康的重视

在传统的观念当中,健康仅仅是指身体没有病而已,大多数人认为身体健康就是健康,而对保持健康的观念存在误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解释:健康不仅指一个人身体有没有出现疾病或虚弱现象,而是指一个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作为身心统一体的人,要想有一个良好的健康状态,首先就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提高自身对于健康的思想重视程度,心理是影响健康的一大因素,当一个人无法调节自己的心理健康,那么一些特定的器官也会随之出现一些问题,从而引起一些身体上的疾病。

1.2生活方式不健康

有句话说“生活越好,诱惑越大”,在如今饮食、娱乐、放松等生活形式多种多样的情况下,人们的健康也存在越来越多的隐患,有研究表明,很多影响健康的因素都与个人的生活习惯方式密切相关,比如长期吸烟的人的肺、肝脏等器官机能更容易下降,得癌症的几率也更高,同时吸烟者患心血管疾病的几率也是“名列前茅”;喜欢喝酒或是酗酒的人,一般情况下,这些人群的人体健康状况都远远不及生活方式规律的人群;再比如说暴饮暴食的人,他们的胃的承受能力也在日积月累中逐渐达到降低,这些不良行为无时无刻不危害着我们的身体健康。

2高中开设医学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

2.1文理科无法接受同等层次的医学健康教育

现阶段我国高中的教学情况是分文科和理科来分别教学的,在没有医学健康教育课程的情况下,理科类学生还可以通过生物课程来了解到少量的医学健康知识,但是作为每天与政治、历史和地理等课程打交道的文科类同学,他们是很难在课堂以内接触到医学健康的东西的,很大程度的限制了文科类学生对于医学健康的了解。

2.2忽视健康学习,系统知识缺失

对于学生来说,有系统的知识是很重要的,但是如今在高中时期开设医学健康课程缺乏专业的团队以及缺乏规范教学内容的教材。因为医学健康需要了解的内容是非常零碎的,如果没有专业性的总结,很难使重点互相结合,不利于后期的应用。现在大多数学生在高中时期对于医学健康教学课程的学习仅仅停留在体育锻炼这方面。即使学校有开设具备多种活动的体育课,可是老师往往也忽略了对于各种运动损伤如何应对急救等知识的传授,只是一味的教学生如何去运动去锻炼,造成学生对于健康知识的缺失。

2.3缺乏紧迫感,搁置医学实践学习

首先,如今科技发展速度惊人,医疗医学条件也不短上升,减少了一些病的发病率,很少有像“非典”那样的病,从而降低了人们对发病而产生的紧迫感,学校也不在意,而造成相关类型教育知识科普的缺失。其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时期对于当代高中生来说又是一个面临高考的决定性时期,我们被学校灌输的思想是学习成绩比身心健康更为重要,所以同学们更在意考试内容的学习而将医学健康学习放在一边,因为思想教育层面的理解匮乏,导致医学实践学习搁置。

3普通高中开设医学健康教育课程的必要性探讨

《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生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适应教育是最基础的,而医学健康教育是生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之一,也是健康教育的基础。培养高中生掌握一定的健康护理知识与技能,是当前高中生医学健康学习的主要工作。

3.1医学健康常识是学生必备生活技能

生活技能是指人们对社会适应的能力,是有效的处理生活中日常问题的能力,是对周边环境相互联系的一个积极行为能力。在2006年起北京大学就对学生开设《生活技能教育与心理健康促进》课程,其目的就是为了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为切入点,主要是以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医学健康技能,以生活技能为基础,改变学生医学健康意识。同时,预防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受到的心理伤害。于现行社会,很多事物都追求多样化、复合型。高中生也不例外,医学健康常识的有效普及,有助于学生生活、学习的发展,同时也为国家未来发展输送高素质人才。所以,医学健康常识是学生必备的技能。

3.2传统教学对医学健康常识普及不重视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进步,我国政府已经开始重视急救知识的普及工作。但是传统的教学,还是只是循规蹈矩的教授学生日常科目知识。同时,在公众急救普及率上看,医疗健康教育是急救知识普及的基础工作,因此高中有效的切入医学健康常识是很重要的。据调查,2008年,红十字会总工会在中国奥运会召开之前为北京市民进行急救的培训率只是达到六十分之一。正因为医疗健康常识的缺失,很多人都无法完成急救培训。所以,医学健康常识在高中的教育质量直接影响到急救知识的普及工作的实施。

3.3科学的医学健康常识有助于学生身心发展

中国人口开始逐渐增长,家庭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家庭未必能对学生的身心照顾到位,很多高中生因为家庭的疏忽教育,导致轻重不等的心理疾病,而这种疾病可能会伴随少年成长,甚至会步入社会,更严重的结果就是影响到高中生的正常发展。如果处理不当,很有可能为社会带来威胁。所以学生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有效、科学的医学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良好身心的发展。

4高中开设医学健康课程的工作建议

如今,高中生了解医学健康常识的途径有媒体、讲座、医务人员、课外活动、同伴影响、报刊杂志等等,其中家庭影响与生物课程学习影响因素最为常见,而通过高中生物课程学习去实现“医学健康常识”是非常片面的,因为医学健康常识涉及很多方面,比如心理健康,就不能在生物课程中体现。因此,高中医学健康常识普及工作应该多方面结合。

4.1紧扣高中教材,适当切入

高中教材中很多事关于医学健康常识的切入点,比如高中人教版生物教科书中《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这一课时,老师可以适当的增加人体构造图,普及因为某些外在原因引起的健康疾病。这样在高中生物课程的铺助下可以做到“与实际结合”的学习效果。还可以以课外拓展的形式展开高中医学健康教学。

4.2依托社会为基础,实践活动

校方应该强化高中生的“医学健康常识教育”,建设第二课堂,利用第二课堂提高学生的兴趣,社会实践活动就是很好的教育方式。有效构建各种主题的“第二课堂”,学生可以化被动为主动,既可以有效的完成学习任务,也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与实际结合,增强健康意识,提高医学常识。

4.3创设医学课程情景,拓展活动

在课堂创设中,老师应该适当的创设医学课程情景,学生在一个模拟又真实的学习氛围中,实现融入生活,凸出教学创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中学到日常的医学健康知识。老师再适当的加以引导,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环境影响下有效的利用学科知识认识“医学健康常识”。

5结语

影响健康的因素除了身体状况等外部因素,心理健康也是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今高中开设医学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主要有文理科无法接受同等层次的医学健康教育、忽视健康学习,系统知识缺失、缺乏紧迫感,搁置医学实践学习等,要改变这些现状,就要了解高中开设医学健康课程有助于促使高中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身心发展与身体的健康状况,激励学生的自我调节。

参考文献:

[1]张向荣.高中生在生物课学习医学健康知识探析[J].学周刊,2017(31):98~99.

[2]刘开湘.普通高中开设医学健康教育课程的必要性探讨[J].中学生物学,2016,32(08):74~75.

[3]刘开湘,张松.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医学健康常识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4(07):156.

普通高中教育范文3

关键词:普通高中;口语教学;现状;策略

众所周知,英语是一种语言,这就决定了其是一种交流工具的性质。所以高中生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不是应付各种考试,而是使自己能够用英语说出自己的思想。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逐步实施,今后我们与外国人交流的频率会超过以往任何时候。而英语又是公认的世界通用语言,所以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一定会成为高素质人才的标配。然而,现实中的很多高中生的英语口语能力远跟不上社会的需求。如何提高普通高中生口语教学质量,提高他们口语交流能力,是我们高中英语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目前我国普通高中英语口语教学及学生口语的现状

素质教育虽然提出已有很多年,全国大部分普通高中教学设施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由于高考制度的存在,我国广大高中尤其中西部相对落后地方的普通高中口语教学仍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而没真正开展。大多数学校的英语教师不能坚持用英语授课,更不用说专门开设英语口语课了。虽然很多英语教师在公开课上能用英语组织各种课堂活动,但他们在平时的英语课堂上却缺乏系统的口语教学策略,很多教师只重视词汇及语法教学而忽略了对学生口语的培养。其结果是很多学生词汇语法掌握较扎实,应试能力普遍很强,但他们英语口语却很弱,只能用一些初中水平的口语词汇与人交流甚至完全不能与别人交流。

二、普通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英语口语认识不足。虽然目前高考已经把英语口语作为测试对象,但口语成绩却不计入总分,这样的现状很容易导致部分学生甚至教师认为训练口语是浪费时间和精力。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的教学重点仍停留在各种语言知识点的讲解上,结果造成很多高中生笔试能力强但无法张口说英语的现象。2.学生说英语信心的缺乏。由于平时缺乏足够多的口语练习,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在课堂上说英语时都缺乏信心。很多高中生在说英语时都感到力不从心,他们只能先用汉语思考,再翻译成对应的英语后说出来。在这过程中学生既在乎自己说出的英语的语法的正确性,又担心自己说出的英语发音是否正确。久而久之,他们就失去了说英语的信心。

三、客观条件对口语的限制

1.教师自身口语的制约。我们很多英语教师都是进入大学后才进行了几年短暂的系统的口语训练,所以部分教师本身口语水平不是很高。更糟的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很多高中英语教师上课都忙于训练学生的做题正确率,教师很少定期开展口语训练。2.缺乏浓厚的口语氛围。高中学业任务繁重,学生白天在学校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学习新课,晚上回家也是忙于应付各科作业,所以学生很少主动去练习读英语。在家和学校都缺乏说英语的氛围,学生练习口语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了。

四、提高普通高中生英语口语的策略

普通高中教育范文4

普职融通是指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相互沟通相互融合。既不是“普职沟通”也不是“普职融合”,而是一种“职业教育普通化、普通教育职业化”的“立交桥”式的教育方式。它使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融合为一个整体,并且可以相互沟通往来。其普职融通主要有三种类型:

类型一:普职校际间融通是指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间可以双向沟通。

学生既可以从普通教育渠道转向职业教育渠道学习,也可以从职业教育渠道转向普通教育渠道学习。但在实际教育中,职业教育学生往往由于文化课方面的原因,不易转到普通教育中来,使这种沟通往往变为普通教育对职业教育间的单向沟通。目前,我国特殊教育高中阶段的普通教育与中等特殊教育职业学校之间,就是这种意义上的单向沟通,缺乏职业教育向普通教育的沟通。

类型二:普职校内融通是在实施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阶段基础上,进行普通教育或职业教育的分流。

目的是延迟学生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分流时间,避免学生过早分流的弊端。在特殊教育高中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多数因分流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多由于学术文化知识的限制,较难转入普通教育路径学习。类型三:普职融通一体。这是指在整个特殊教育高中阶段,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内容融合在一起,学生均接受普职两类教育知识,学校不依据高中阶段普职教育过程对学生进行分流。

二、我国特殊教育高中阶段实施普职融通的必要性

一方面特殊教育高中阶段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升学需求逐年增加;并且我国残人高等学校数量也逐年增加,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残疾人高校数已有原来的9所增加至22所,增至原来的2.44倍。同时,特殊教育高中阶段毕业生人数与残疾人高等教育学校数量的增加;另一方面,残疾毕业生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逐年下降,其中折射出我国特殊教育高中阶段毕业生升学不畅的问题。究其原因,则是由于我国特殊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模式单一,没有实现“普职融通”式的“立交桥”式教育模式所致。其模式单一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目前我国特殊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模式分为特殊教育普通高中和特殊教育中等职业学校两种。

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模式分为普通高校和特殊教育学院校两种。残疾人高等教育分别录取特殊教育普通高中阶段毕业生和特殊教育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普通高校主要招收符合国家相关规定范围内,达到文化课录取分数线的残疾毕业生,对于文化课分数要求较高,国家虽参照规定,在分数上酌情给予照顾,但整体上与健全学生分数基本一致。特殊教育普通高中毕业生,由于自身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缺陷,在文化课方面很难达与健全学生竞争达到分数线要求,从而加大了特殊教育高中毕业生进入普通高校的难度,导致特殊教育高中毕业生升学不畅。

2.我国特殊教育高中阶段的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多以就业为导向

很少兼顾文化课程,使部分特殊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文化课知识方面深度不够,不具有升入普通高校应具备的文化课知识,达不到普通高校文化课录取分数线,因分数原因而无法顺利升入普通高校。

3.我国特殊教育普通高中,受“重普轻职”的思想,在课程设置上通常以升学为目的

重视文化课教育,轻视职业教育,虽开设置职业课程却大多流于形式,却进行职业能力培养,却很少形成一定的职业能力和知识,使部分因升入普通高校无望,而想升入特殊教育学院进行高职学习的学生,无法通过特殊教育学院的职业考试,而高等教育徘徊在高校的大门之外。

三、结语

普通高中教育范文5

首先,高中普遍不会重视计算机教学课程,计算机课堂教学也存在应付现象。本来信息技术是教育部要求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但是由于该课程没有列入高考科目,因此高中领导、学生家长和师生都没有把这门学科当回事,学校计算机课堂教学也流于形式,学生在计算机课堂上居然上网聊天、玩游戏、看电视剧等。计算机教师长期处于闲置地位,往往成为学校计算机网络的辅导员和维修人员,计算机教师和教学得不到重视,因此教师也疏于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计算机教学工作,结果浪费了大量的教学资源和时间,学生也没能真正学习到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即使开设了这门课程,一周也不过短短一节课时,结果成为学生上网娱乐的时间,教师也存在着严重的应付心理,学校既然把这门课程当成一个附属品,优先发展一些高考科目,教师就理所当然不负责任了。加之高中计算机课堂教学模式呆板无生趣,计算机软件教学都是十分生硬无趣味的理论教学,学生也没有什么兴趣学习那些抽象的理论。其次是计算机硬件建设问题,由于很多高中不愿意花钱购置先进的计算机器材,很多淘汰的计算机已经不能再投入使用,学生自家的电脑都比较先进,哪里还会对学校的陈旧设备感兴趣?很多学校计算机设备长期闲置不用而受损,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有些学校计算机教师本身水平较低,掌握计算机软件使用能力较弱,无法胜任飞速发展中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第三,计算机教材晦涩难懂,脱离实际,不符合高中学生使用要求。学生在听教师讲解计算机理论时就像听天书,全新领域和全新思维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生思维能力,教学内容学生无法及时消化,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同时计算机教育忽视上机操作。学生严重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无从谈起。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问题存在。这就有必要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创新计算机教学思维,积极提高计算机教学效率。

2普通高中计算机教育教学的创新策略

(1)合理创设问题情境,用情境模拟方式将抽象问题具体化。

改变以往陈旧单一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单调的教学模式,设置合理的教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利用现实生活背景为学生创设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再有效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理,积极寻找自己想要的答案,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创设问题情境教学可以使得学生在问题解答过程中学习到计算机知识,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再用情境模拟方式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在计算机教学课堂上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还能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创设教学情境之中。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计算机相关知识的理解,大大提高了计算机课堂教学效率。

(2)课堂教学要注重自主实践能力的培养。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他们接触的计算机教学主要以技术实践性为主,至于计算机理论与编程方面的知识内容,他们还不可能去接触,对于计算机一些基本应用软件的学习,只能通过大量的自主实践活动才能掌握。计算机一些基本操作能力的培养也只有通过上机实践的培养,好在现在许多家庭都拥有了计算机和网络,因此教师告诉学生可以利用休息时间在家学习一些实际应用软件,也只有通过具体的操作实践,才能真正了解和掌握所学习的软件应用知识。尤其各种输入软件的运用只能通过大量练习才能掌握。让学生加强自主实践能力的培养,只能利用计算机课堂仅有的一些时间与大量的家庭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方能实现。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采取有效的自主学习模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帮助他们掌握计算机理论和实践操作技巧,提升高中生自主学习计算机的能力。通过网络环境中的个别化自主学习法、分组教学法学习、项目教学法、效果评估等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

(3)计算机课堂教学模式的合理化、科学化。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教师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采取合理、科学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研究性学习方法和分组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任务驱动学习、情境创设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对学习过程开展研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升学生计算机技术素养。例如教师在教学计算机IP地址和管理等内容时,由于学生不熟悉这样的专业理论知识,教师采取情景教学方式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不妨多收集一些IP地址相关的资料,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切实可行的课件,通过图片、视频等对IP地址相关知识进行讲解,运用图片、视频等直观的教学手段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再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精彩的网络犯罪记录视频,让学生通过运用IP地址来侦破这种网络犯罪形式,让学生明白IP地址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作用,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计算机教学活动中去。

(4)进一步推进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育。

在这个知识信息爆炸时代,网络的普及和使用完全生活化了。现代化的计算机教学具有大量文字、数据、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教学信息,这得益于智能化的多媒体教学条件,为计算机教学提供了高效、交互、实时的操作环境。作为普通高中,构建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化教育技术体系是必不可少的。除了多媒体计算机及相关设备和多媒体教室之外,还要拥有8兆以上的光纤网速网络系统。争取让所有高中学科都能利用计算机作为辅助教学手段,这样就为师生提供了广泛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机会,也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不会仅仅利用一点计算机课时来接触计算机教学,可以所有科目都能学习计算机,这样他们就知道了计算机的用途是如此广泛,学习兴趣就会大增。在课外,学生就会利用网络学习资源继续自学,也可以利用网络进行问题讨论、交流、下载学习资料等。通过这样一种开放式、大容量的学校校园网建设,实现了数字化网络教学,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育使得学生学习主动性大大提升。

(5)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计算机教学的主体对象还是童心未泯的高中生,利用他们爱玩游戏的天性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和学习任务。作为计算机教师应该挖掘计算机教材中的重难点知识,将这些知识点融入到游戏当中,让学生在玩游戏过程中获得学习的快乐,通过引入竞争意识,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激发学习动机,同时提高学习效率。在情境模式教学过程中,化抽象为具象,把抽象的理论教学化为生动的情景教学,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例如在讲解CPU理论知识时就可以通过扮演CPU部件、运算器部件等上台表演,教师通过这些“演员”生动地演示计算机是如何正常传输数据运算的,学生就会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当中搞清楚这些部件之间的关系,理解计算机是如何工作的。为了营造良好的计算机教学环境,教师要在理论讲解与计算机实践活动时间上进行合理的分配,理论讲解与上机实践的最好比例是一比一,这样可以有效保障计算机教学质量。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时,可以在相关操作流程演示学生的优秀作品,给予不同的口头奖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结语

普通高中教育范文6

关键词:教育评价改革;普通高中;班主任工作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它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评价指引着教育教学,普通高中的班主任老师应该仔细领会文件精神并重新思考教育评价改革方案下的班主任工作。

一、教育评价改革方案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总书记高度重视并就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特别是在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五唯”顽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坚决改变简单以考分排名评老师、以考试成绩评学生、以升学率评学校的导向和做法;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要担起育人的社会责任,率先破除唯名校、唯学历的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的人才使用机制,给全社会带个好头。这些论述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普通高中应该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的办学行为;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通过完善绩效考核,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引导教师更好地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树立科学成才观念,严格学业标准,“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1]。

二、加强和改进班主任工作的必要性

1.推进教育评价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对改革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都做出了宏观部署,明确了改革任务。面对学校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师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等任务,加强和改进班主任工作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班主任老师是落实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实施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十四五”时期,我国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2],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必然要求加强和改进班主任工作。

2.防止功利性教育诉求扭曲学生评价改革目标

当前社会存在“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望子成龙的家长把“上名校”这种功利性教育诉求强加给学生、学校和教师。高考唯分数评价的弊病无疑又强化了这一诉求,致使当下学校教育教学中智育一家独大,德育、体育、美育、劳育效果寥寥。班主任老师辛勤工作、培育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既讲究过程性付出又蕴含着对结果的美好预期。但育人的过程性付出和结果预期不一致很难保证学生评价改革目标的实现。

三、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班主任工作重点

1.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班主任老师要弘扬正气、是非分明、立场坚定、用自身的人格力量感染学生,给学生以可信任感和可钦佩感。这是师德师风的具体物化,也是有效开展班主任工作的基础。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关心时政、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希望自己一生有所作为,是他们的共同人生愿景,这也是学生时代最具感召力的学习原动力所在。因此,班主任老师一定要抓住时机,定期开展时事政治教育,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讨论当前热点问题。例如国家追赶超越国际经济科技潮流,谋求民族复兴伟业的机遇和挑战;中美贸易战、美国打压华为背后的政治、经济阴谋;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效果的中外对比情况等。教师要激发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帮助他们树立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学习、提高本领的理想信念。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是班主任老师的日常工作,提高学习效率的根本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班主任老师要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课前预习、认真上课、课后及时复习、定期复习、适当练习强化等环节,分析比较不同学习方法的性价比,随时取舍调整,直到学生学习习性完全养成。班主任老师还要多频次和科任老师沟通交流,形成年级教育合力,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具体科目的学习方法进行全方位指导。在督促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的过程中也要不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原生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是学生达成成才目标所必备的核心技能。

3.加强班级管理,做到培育有尺度、管理有温度

普通高中教育范文7

[关键词]普通高校;通识教育;中医药学

近年来,在不同场合多次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传统价值体系的认同和推崇。特别是在北京大学与北大学子座谈时,几次提及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自信的问题。可见,党和中央非常重视在普通高校学生当中开展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教育。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体系完备,思维逻辑缜密,蕴含着中华民族5000年来的智慧结晶和实践经验,在新时代依然充满着潮气蓬勃的生命力。因此,很有必要将中医文化的一般性常识作为通识教育的一部分引入普通高校的课堂。通识教育脱胎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是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的教育模式。“通识教育不是一种简单的课程设置模式,而是一种基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精神成人’,具体来说就是‘做什么人’和‘如何做人’。”[1]也就是说,通识教育强调的不是将教育作为职业培训的手段,而是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和理性发展。因此有必要在普通高校之中为本科生开设中医文化的通识教育普及课程,让在校大学生或离校的知识青年成为继承、传播中医文化的活的载体。

一、普通高校开展中医通识教育的意义

在普通高校的非医学类专业开展中医通识教育,有利于扩展在校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和范围的认知,使其认识到我国的传统文化不仅包括哲学、文学和史学等,还包括含医学在内的自然科学和实用技术。因此,在普通高校学生中,特别是在本科生中以通识教育的形式将基本的中医药知识传播开来,有利于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自觉性,有利于充分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的优势,更有利于为中医等传统科技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沃土。1.在普通高校开展中医通识教育,有利于非中医专业大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了解,树立对中国传统医学思想、技术的信心,增强文化自信。目前虽然多数人都能够理性地看待中医药学的价值和意义,但是仍然受到知识的局限,认为中医就是“望闻问切”的诊断方式,就是针灸汤药的治疗手段而已。与此同时,由于社会上出现了小部分打着中医药旗号招摇撞骗的企业与个人,使得大众,特别是有一定知识水平、学识素养的民众开始以谨慎甚至排斥的态度来对待中医,让真正的、科学的、传统的中医受了不白之屈。这些存在都不利于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科技进行传播,在高校开展中医通识教育一方面可以为中医正名,另一方面更有利于加厚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2.在普通高校开展中医通识教育,有利于加深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的基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学只有在继承、传播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这绝不仅仅是中医药从业者(包括中医医生、教师,中药药剂师等)的任务,还需要全社会为其提供土壤和环境。尤其是在学历、素质相对较高的人群(本科以上),对中医药常识有一个基本的、客观的认知,这是构成中医药文化健康传承、发展的重要基础。开展普通高校非中医药学专业中医通识教育,必然有利于这一基础的形成。当接受过正规的、集中的中医基础常识教育的大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就会将客观的、正确的中医认知观念带到社会各个领域,从而加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并从根本上杜绝恶意夸大、歪曲利用中医,或刻意诋毁、一味排斥中医的情况,为中医药学的进一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3.在普通高校开展中医通识教育,有利于拓展高校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思维模式。众所周知,本科阶段的学习、生活经历通常会影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及思维模式的定型,但由于高校专业的划分,多数学生所接触的学科门类和知识体系相对单一,因此也容易形成惯性思维模式。加强普通高校非中医类专业本科生的中医通识教育,能够为学生提供中国古代传统逻辑思维和科技思维的参考模式,并为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提供多样的思维模式。4.在普通高校开展中医通识教育,有利于中医药学的良性发展,同时提高中医与其他多学科交叉共进的可能性。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都必须眼界开阔,寻求多学科、多领域的协同共进。中医药学也不例外。目前中医药学领域的重大理论创新和技术突破几乎都是在交叉学科背景下产生的,例如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正是利用中医药学理论结合西医药理学、化学等进行实验,最后提炼出青蒿素,为整个人类作出巨大贡献。因此,中医药学的进一步发展,或者说现代化发展,不可能离开跨学科研究。在普通高校的非中医类专业学生中开设中医通识教育,可以使更多的大学生初步了解中医,在中医药学和其他各学科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为中医与其他学科间的交流提供初步的可能。

二、普通高校开展中医通识教育的方式

在普通高校的非中医类专业开展中医通识教育,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也可多种方式结合使用。1.开设选修课。目前普通高校一般会要求本科生选报与自己专业相异的选修课,旨在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质。有师资条件开设中医药类选修课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在校内开设有关课程,并赋予相应学分,吸引对中医药学有一定兴趣的非中医类专业学生的学习。但应注意,开设中医相关选修课,绝不能以培养行医治病之医师为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明确并强调其通识教育的目的。2.利用网络课程教学。普通高校可以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黄帝内经》选读等中医类课程录制教学视频,上传至本校校园网站,以供学生自行下载、学习并计入学分。也可要求学生注册、登录智慧树、学堂在线、爱课程等微课、慕课平台,在线学习中医药学有关基础课程,以达到普及中医药知识、文化的目的。3.开展校园中医药文化通识教育讲座。有条件的普通高校可以招聘、配备中医药学专业教师,并由这些教师定期向学生开展中医药基础知识、中医药文化的讲座。如果不具备直接招聘、配备中医药专业教师的高校,也可以邀请临近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或中医医院的相关专业教师、医师等前来开展不定期的讲座。这类讲座宜浅不宜深,宜广不宜精,以达到中医知识普及、通识教育的目的。以上所涉及的几种教育、教学方式宜综合使用,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重在让学生能够参与其中、乐在其中。不宜以严格的考试形式进行考核,避免让不同学科学生将中医通识教育视为严重负担而产生逆反心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普通高校非医学类专业学生中开展中医通识教育是非常有意义并且有必要的,这不仅仅可以促进大学生对中医的了解,普遍提高中医文化在国民中的认知度,还能很好地为大学生提供思维模式的多样性,更为我国提倡的文化自信充实内涵、扩展外延,有利于全民文化自信心的进一步提升。“在大学通识教育体系中纳入中医传统文化的内容,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意识、学习科学的健康理念与相关健康知识,以增强体质,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领略传统中医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提升人文素养。”[2]因此,在普通高校非中医类本科教学过程中加入中医通识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并且从长远来看,普通高校非中医类本科教学过程中加入中医通识教育无论是对学生个人,还是对社会、对国家,都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王君明:《中医药通识教育的应用及策略》,《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年第7期。

普通高中教育范文8

关键词:普通高校;声乐教育;教学问题;解决办法

0引言

人文素质教育的布局与推进在我国高等院校体系内起到了较好的教育成效,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点,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教育,全面完善学生知识体系构建。声乐教学模块在素质教育中具有较高的地位,通过情感、语言、音乐为融合点的教学设定,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念。但现阶段,声乐教育的实际开展形式受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评价等方面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推进。对此,必须从多个角度制定教学计划,深度落实人文素质教育战略,提高声乐课程的实际教育效用。

1普通高校声乐教育开展的重要性

1.1健全人格,培养审美情操

音乐作为情感抒发的重要载体,在不同音乐场景的建构下,可增强美育的实效性。西方学者认为,音乐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可渗透人们的内心,引导人们的情感,进而达到心灵净化的作用。高校声乐教育工作的开展,可强化学生在情感层面的认知,增强学生的艺术洞察力,通过不同音乐层面的领悟,使学生真正了解自身情感所能衍生出的艺术价值,弥补学生艺术素养的缺失,为完善学生素养、健全学生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1]。

1.2认知升华,锻炼创新思维

声乐教育与学生思维具有紧密配合与相互影响的特性,在相关教学内容的设定下,可为艺术与科学提供融合路径,为两者之间的相互渗透打下坚实基础。从教育的实现目标来看,真理作为音乐体系的一项重要教育指标,通过唯物主义的论证,使音乐教育充分发挥出高等教育的本位价值,发散学生的思维。以课程教学为主体的教学设定,可进一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对艺术本身形成多维度的观察视角,经过不同的教育延伸,增强学生对音乐知识的辨证能力,长此以往,可拓展学生艺术思维。

2普通高校声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2.1个性化教学内容的匮乏导致教学目标不明确

在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下,声乐教育呈现出多元化特点,教师要从不同维度对学生进行引导。但从教学目标设定形式来看,声乐教学体系在最初建构时受市场化教育的影响,整体教学目标无法与当下素质教育的拓展形成精准对接,导致教学目标不明确。主要表现为普通高校体系之间的教学设定过于同质化,跟风复制的教学属性在一定程度上无法与地区教学特色相贴合,一旦教学理念不具备普适性特点,必然导致实际教育工作的落实与课程教学规划产生断层,无法真实通过教学内容反映出声乐教学目标。此外,从目前社会市场的需求角度来看,多元化人才在市场中的占比较为匮乏,高校如未能针对多元人才结构设定具有针对属性的个性化教学内容,则极易产生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脱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2]。

2.2单一化教学形式的约束导致教学导向不科学

课堂作为声乐教学工作开展的场所,通过有序的知识教导,可最大限度地解决知识传输不对称的问题。但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局限,声乐教育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呈现出一定的滞后性特点,主要表现为课程教学形式单一化。普通高校声乐教育工作单一化、机械化,“填鸭式”的教学形式无法为课程教学的科学配比提供有效支撑,导致教学工作失衡。学生长期接受单一化的理论知识容易产生逆反心理,降低学习声乐课程的积极性,进而影响教学质量。

2.3理实化教学权重的失衡导致教学内容不具体

声乐教育具有较高的实践性,除了教授理论知识,学生还需通过实际演唱了解不同演唱模式所能达到的实际效果,以此提升演唱技巧。从现阶段教育开展形式来看,大部分普通高校声乐教学体系中,理论教导比例高于实践教导比例,部分理论知识甚至不具备相对应的实践教学环节,实际演唱缺乏理论支撑,学生无法全面掌握演唱技巧。教学层面的不对称必然导致学生对知识只能进行表面化解读,逐渐加大了学生理论技能与实践技能之间的差距,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声乐类教育的拓展,无法更好地践行艺术素质教育,进而降低教育工作的实效性[3]。

2.4针对化教学评价的缺乏导致教学监督不规范

教学评价是衡量学生学习行为的重要指标,通过逻辑性的指标判定,可精准查证出声乐教学内容是否全部落实到学生的学习诉求中,进一步通过评价数据落实后续教学工作的开展。然而,从现阶段普通高校声乐教学评价模式来看,多数教学任务的设定只是对学生的演唱功底进行考察,而缺少对其他教学方面的监督,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单一化的教学评价,把学生局限在某一种学习思维内,与多元化教学形式相悖,进而导致学生无法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造成学生学习兴趣锐减。

3普通高校声乐教育工作的开展途径

3.1创办特色化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随着国际化的发展,声乐教育工作也逐渐呈现出一定的多元性,专业、系统的教学整合,为声乐课程的设定提供了理论支撑。为进一步增强声乐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应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结合教学资源与学生学习行为呈现出的对接属性,界定出不同教学范畴下,课程内容是否能够全面落实到学习体系中。与此同时,应摒弃固定化、同质化的教学模板,立足于高校声乐专业的办学初衷,建构出特色化的教学体系,保证各项教学工作的落实可进一步服务学生群体,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以确保高校人才培养的多元化,满足声乐专业的发展需求,为社会市场提供持续性的人才供给。例如,利用高校现有的资源,开展具有特色的声乐演出活动,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突破自我,强化心理素养,在不断的实践活动中提高音乐素养。

3.2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普通高校声乐教学体系设定过程中,各项教学工作的落实必须结合现有的教育资源,充分界定出不同教学层面之间,课程资源配置的针对性。考虑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单一化弊端,在落实相关教学策略时,应进一步查证出不同操控视域下教学资源与学生学习诉求之间呈现出的针对性,在原有教学目标上辅以乐曲赏析、艺术赏析等教育资源,开阔学生视野。通过塑造学习意识,使学生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学主体的特性,增强学生艺术素养。同时,高校声乐教学可适当增加实践教学比例,注重理论教学与课程实践之间的对接,确保每一项课程教学都具备理论与实践的支撑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受固有课程模式的限制,对教学内容进行自由化学习,激发学习兴趣[4]。

3.3建立双师型教学团队,强化教师的教学能力

声乐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单纯理论化的教学体系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诉求,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加强引导声乐实践教学,学生在自我完善过程中可实现理论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同步提升。高校应强化原有的师资团队,特别是在当前教学压力逐渐加大的情况下,应针对教学课程的设定对教师提出更高的执教需求。基于双师型的双素质教学团队,不仅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理论教学能力,还要具备同等的实践教学能力。为此,高校可针对目前的教学任务聘请声乐演唱专家进行在校培训,积极探究声乐理论与声乐实践之间的关联,通过声乐教师之间的互通,增强教师的职业素养,使教师在声乐课程教学中将知识内容全部贯穿于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增强实际教学效用。

3.4建设维度化测评机制,增强教学的监督效能

教学评价体系的设定是对当前学生学习行为进行反馈,然后通过设定相应教学目标,分析当前教学活动的教学效果。高校必须建立全面的教学测评机制,从专业理论、实践能力、艺术素养等方面对学生在声乐教学中的表现进行全方位测评,对学生进行不同层面的教学监督,为学生塑造一个规范化的教学环境。例如,通过课堂表现、专业成绩、声乐演唱成绩等,了解学生在当前学习环境中的不足之处,然后制定针对化的教学目标,确保各项教学工作的开展与落实,进一步对学生进行情感层面、艺术素养层面的塑造,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增强声乐教学质量。

4结束语

普通高校声乐专业课程的开设可提升学生素养,满足国家推进素质化教育的新要求。在开展声乐教学工作时,必须充分考虑声乐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校园声乐专业的开设目标、现有教育资源等,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对学生进行规范教导,提高实际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晓舰.审美教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渗透探析[J].北方音乐,2020(21):173-175.

[2]于芳.探究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与方向[J].北方音乐,2020(19):196-198.

[3]张倩.“翻转课堂”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儿歌表演唱教学中的运用[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9):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