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育人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全方位育人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摘要]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全方位育人工作的开展,需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辅导主体的理念,以此实现全员性、过程连贯性、全方位性的育人教育。对此,本文以全方位育人理念为指导,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进行详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有效可行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以期能够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提供有力帮助。

[关键词]全方位育人理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引言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明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就为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

全方位育人理念分析

1.过程连续性

面向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为了规范学生的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和优良的道德品质,此过程应具备一定的连续性。基于全方位育人理念,对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跟踪分析,遵循学生思想发展的特性进行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样既能明确教育侧重点,又能帮助学生克服思想问题,从而全身心投入学习,实现自身身心的健康发展。

2.主体多样性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比较繁杂,基于全方位育人理念,使授课教师与管理人员形成良性互动,彼此协作,共同创造党委领导、各部门积极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以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开展。主体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可呈现全方位育人价值,激发教师与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兴趣与热情,强化彼此的协调配合,明确划分具体职责,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以此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环境丰富性

丰富全面的教育环境即切实融合课堂理论教学、思政文化活动、实践学习、学生学习课堂的共同体。在校园活动环境中融入的育人文化,以及教师与学生的全方位育人思想认知、生活活动形式所呈现的精神文化,都属于思想政治教育与意识培养的主要影响因素。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可从不同途径,以不同方式方法,开展全方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全方位育人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1.主渠道与主阵地缺乏有机配合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依旧存在主渠道与主阵地配合不足的现象。“主渠道”即教育课堂、党课培训、班会讲座等,过于侧重输送“大道理”,通常都是教师单纯讲述,忽视学生的实际情况与状态,极易导致学生形成脱离实际的思想,且感染力与影响力不足,不够贴近学生的思想行为与习惯。而“主阵地”即校园文化活动与教育实践活动等,过于侧重传播活动内容信息,忽略思想理论的引导作用。由此造成理论实践相脱离,缺乏有机配合。

2.师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契合度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侧重点在于学生,针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太过注重学生教育,相对忽视了面向教师的思想培养,尤其是对于青年教师的思想动态掌控不到位。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趋势下,促使教师充分理解思想政治理论及其教育的重要性十分关键,然而当前高校在对师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依旧缺乏统筹规划意识,导致最终的契合度不足。

3.有形与无形的思政教育未能融合

在思想全球化的影响下,大量的多元信息相互融合,西方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对学生思想的影响急需高校加强重视。由于网络平台复杂,信息统一管理难以实现,而大学生是使用网络的主力军,网络是其思想来源、表达追求的重要载体,因此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主要阵地。目前在此阵地中,高校的管理与教育力度相对不足,认识不到位,通常都是以有形的舞台呈现,而对于隐性的教育力量,高校还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影响力,避免西方不良的意识形态与思想影响大学生。

4.教育实践活动主题缺乏创新性

在改革开放逐渐深化的形势下,不同社会群体各式各样的需求也在不断涌现,而怎样有效开展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便成为了高等教育的一项难题。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形式繁杂,主题繁多,然而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就业实际、思想动态、心理状态等相关的活动少之又少,大多数实践活动的主题千篇一律,难以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的实时变化,根本无法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全方位育人理念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分析

1.把握学生的个性化特性与需求

对高校大学生开展全方位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理念在于从学生特性与需求着手。寻求正确方向,才能找到最合适的问题解决方式。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需充分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实际需求,据此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马斯洛需求教育习题化系统理论中,高校大学生全方位育人理念的自我实现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求内容。所以,在思想政治课程中开展科学化教育时,需深层次挖掘与实施,解决学生困惑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产生的相关问题。

2.有机结合思政课堂与其他课堂

将第一课堂作为根本,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响应教学创新改革要求,以集体备课方式,优化课堂教学方式与内容,与时俱进,全方位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效率与质量,以此完善学生的基础知识体系,为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基于第二课堂,根据教师与学生的成长需要,高校可通过诚信教育与文化活动等多元化形式活动,同步开展科学实践与社会实践,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机融合。延伸第三课堂,遵守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相结合的客观发展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进互联网,合理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逐步探索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微阵地,通过学生喜爱的方式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还可打造对外交流平台,创建名师思想政治教育在线精品课程,以多元化方式开展全方位育人,实现课堂内外的有机融合,从而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全新活力。

3.合理组织校园文化与社会实践活动

(1)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全方位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可以在无形中发挥育人作用。然而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需注意数量与质量的相对平衡,并合理利用重要的时间节点。其一,校园文化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不同于课堂教学,其可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发展兴趣爱好,拓展视野,发现学习乐趣。校园活动内容应丰富,形式应多元,可基于演讲与辩论等方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兴趣爱好。课外活动不可忽略育人主旨,应始终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促成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一体化,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强化能力。其二,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应切实结合国庆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或者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等历史主题事件,科学设计教育主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与影响力。思想政治教育需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只有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才能巩固认识。高校还应强化对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与管理,通过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科学规划学生的社会实践,以保障实践活动的有序开展。

(2)社会实践活动

其一,可基于既定主题合理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结合教学任务与主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强化思政相关社会实践活动的针对性与全面性。其二,可制订相关规章制度,以优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考核评估。高校需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与社会实践活动相关的制度,构建并完善与专业方向、社会需求、创新创业有机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管理机制,常态化管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健康的社会责任意识,促使其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从而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社会实践活动应丰富多元化,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内容都应做到因人因地制宜,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着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4.针对教师创建良性联动关系

高校教师主要分为三部分:专业课程教师、导师、辅导员。专业课程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体现在课堂教学,而辅导员和导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体现在生活层面。所以,为使学生在学习与生活方面实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还需加强对优质辅导员和导师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其工作能力与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促使其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开展全方位育人工作。高校大学生思维活跃,怀揣理想,但是世界观与价值观尚未全面成型,这就需要能力与素质良好的教师作为引导者指导学生的生活与学习,而且只有这样,才可实现对学生思想的正面引导。此外,全方位育人理念的贯彻实施,还需要辅导员与导师拥有强有力的业务能力与良好的道德品质。所以,辅导员与导师应不断学习,健全优化理论知识体系,着重学习党中央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讲话内容,严格要求自我,并以终身学习为自身发展目标。针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应以学生为主体,实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提供指导性建议,帮助学生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由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性内容应体现在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与引导教育等方面,所以,导师与辅导员应与学生保持交流沟通,实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构建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这样一来,学生才会向导师与辅导员敞开心扉,而教师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纠正学生的错误意识,并基于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功能,从而实现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程,所以在开展相关工作时,需要院校所有师生协同努力。而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要求,全方位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高校需遵循全方位育人理念,以确保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形成有效互动,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多元化实践活动促使学生的思想品质得到提升,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得以正确树立,从而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作者:侯春晓 单位:榆林学院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