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毕业总结范例

初中毕业总结

初中毕业总结范文1

关键词:初中;毕业生;体育考试

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制度的实施,对端正教育思想,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有效地促进学校、社会和家长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关心和重视,激发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也得到了改善。自1993年起,廊坊市作为河北省六个试点地市之一开始实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二十五年来从未间断。2001年,全省体育考试改革现场会在廊坊召开,进一步推动我市体育考试工作逐步走向成熟。2010年,作为河北省唯一试点,我市在总结历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调研论证,制订了新的《廊坊市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实施方案》,将体育考试总分提高到40分。本人多年来一直参与廊坊市初中体育考试工作的组织与实施,通过摸索实践,已初步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严密的实施办法。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我市在实施体育考试过程中的体会:

一、加强组织领导是做好体育考试工作的根本保证

(一)建立健全体育考试组织机构。市教育局成立了体育考试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局长任组长,纪检、招生、财务、基教等有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办公室负责体育考试的具体组织工作。各县(市、区)、学校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二)坚持把体育考试成绩计入中考总分。按照上级文件要求,体育考试成绩必须计入中考总分,部分地区在高中录取时,没有将体育考试成绩计入中考总成绩。于是,体育考试分值是否计入中考总分一直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意见甚至压力,但是我们一直认为这是能否保证考试质量,真正体现考试价值的关键,除2003年因非典而受影响外,均将体育考试成绩计入中考总分。(三)确保体育考试实施所需经费。由于中考一费制的实施,加上体育考试需在室外的特殊性,操作过程复杂、监考人员多,一度使体育考试经费出现问题。为保证体育考试工作顺利进行,教育局主要领导协调招生、财务等部门,确保了体育考试的顺利进行。

二、精心组织是做好体育考试工作的重要环节

(一)广泛宣传、发动,做好考试的准备工作。利用媒体等宣传工具,宣传体育考试的目的、意义、规则要求等内容;下发《体育考试考生家长通知书》等资料,使学校、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都了解关心支持体育考试工作。(二)制定下发文件,明确体育考试工作的具体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与《实施细则》,完善《体育考试要求与工作程序》等多种资料,为我市考试工作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三)使用专门程序,提高工作效率。我们聘请专业人员编制了《学生体育考试信息管理系统》,考试报名、编场、打印、成绩登统、统计等项工作均使用计算机操作,保证体育考试工作既能科学规范地管理,又能准确快捷的完成。(四)考点设置科学合理。本着方便考生、就近考试的原则设置考点。在具备体育考试应有的场地、器材、设施和组织条件的前提下,考点设置向乡镇倾斜,减少了考生路上所用的时间。(五)加强对考试环境的管理。考场实行全封闭管理,考场内外设置保安、保卫人员;监考人员挂牌上岗;考生凭准考证出入;严禁闲杂人员进入考场。(六)安全教育不放松。教育局主管领导专门负责体育考试全过程的安全工作。各学校在体育考试前对学生进行体检,对不宜参加考试的学生劝其免试。考前,各学校进行交通、医务监督、考试过程安全教育。各考试项目组安排安全检查员,随时检查器材的安全。

三、保证公正公平是做好体育考试工作的关键

初中毕业总结范文2

(一)初中教育辍学现象严重

针对农村义务教育辍学现象,笔者曾分别到豫南、豫西和豫北的四所乡镇初中进行调研,对在校学生总数作了统计比较,发现初一升至初二时,学生流失率平均为14%;初二升至初三时,学生流失率为42%。42%的学生没有真正完成义务教育就辍学,他们的处境和未来农民的素质可想而知。调查发现,没有接受完义务教育的学生分三类:一是主要分布在偏僻、落后的农村地区,考虑到自己升学无望,学习积极性骤减。二是农村部分留守儿童,因为隔代、单亲和寄养教育的原因,造成很多留守儿童学习和习惯不好,他们弃学厌学,过早辍学。三是城镇中少量外来务工的流动子女,他们因城市入学政策、居住、生活、经济等因素,不能正常接受义务教育。

(二)高中教育“瓶颈”问题凸显

高中阶段教育资源稀缺主要是国家宏观调控的结果。据统计,河南全省每年约有70万初中毕业生不能升入高中,30万高中毕业生不能升入大学,两者之比为1∶0.43;上高中比上大学还要难,这就形成了所谓高中教育的“瓶颈”问题。2004年,笔者曾调查的乡初中升学率约为18%,而同年高中考大学的升学率达到55%,可见当时制约农民子女接受高中教育的“瓶颈”问题就已严重存在。本次调查发现,由于各地普通高中优质教育资源的逐步扩大和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加强,农村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教育的升学率已超过30%,然而,与高中毕业生高考近80%的录取率相比,高中教育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其发展滞后的困境。

(三)职业教育生源严重不足

尽管每年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高困难,但多数学生仍然不愿就读农村职业学校。尤其是部分公办职业高中,体制不活,机制不新,办学专业与市场难以接轨,学生升学无望,就业无门,严重影响招生数量。生源不足必然引发招生大战,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工资难以保证,教学质量每况愈下,整个学校面临生死存亡。部分职业中学的老师首要任务是招生,其次才是教学。调查发现,目前农村有三分之一的职业学校已经倒闭,有三分之一处在生死抉择、咬紧牙关往前走的状态,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农村职业学校发展势头良好。其中,农村民办职业学校相对较好。

(四)家庭教育弱化甚至缺失

农村家庭教育功能弱化,社会教育滞后,难以与学校教育互补,农村子女成长缺乏良好的环境。其中,家庭教育功能弱化甚至缺失是近年来农村教育日益突出的问题。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城镇化转移,许多孩子的教育和监护陷入真空,出现“单亲教育”、“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现象。与城市父母重视家庭教育、为孩子选择合适的特长班相比,农村的家庭教育近乎缺失。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农村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缺乏及时有力的引导,导致一些农村青少年染上玩游戏、等恶习,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业和身体健康。

(五)学校教师编制问题突出

首先,教师编制供应不足。农村学校在推行新课改和素质教育中困难重重,专业的体、音、美教师十分缺乏,却又招不进来,只好以原有的其他科目教师兼任,影响教学质量。其次,编制的缺乏使在职教师的工作强度增大,他们基本上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甚至是一个萝卜几个坑,工作压力很大。第三,现行的教师评聘制度主要以人事部门为主进行,造成许多学校招聘教师却无法参与其中,影响了招聘教师的质量。第四,现行的编制制度是以学生人头数来确定教师的编制,但这一做法无法适应农村学校规模小、较分散的特点,造成了一些农村学校政策性超编、结构性缺编的现象十分严重,使学校在开全课程、实施素质教育方面受到极大的制约。

二、影响农村教育发展的根源探讨

(一)经济因素

农村教育日渐枯竭,问题繁多,主要是因为教育投入不足。国家拨付经费难以完全到位,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不够,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得不到落实。就河南来讲,多数县级财政只能维持教师基本工资的发放,对于改善办学条件、改造学校危房、调整教育结构和布局、消除高中教育“瓶颈”问题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现有教育投入的使用结构也不合理。全省现有的教育经费投入90%用在了基础建设方面,5%~10%用在了软件方面,只有1%~2%用在了师资培训与管理方面,这一经费使用结构严重影响了农村师资力量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文化因素

农村教育问题表面看主要是经济因素所致,从深层剖析,则是农村特有的社会文化因素在起作用。这种社会的、文化的或心理的因素长期积淀后就形成落后的心态和一成不变的思维定式、价值取向,进而形成顽固的文化习俗、生活习惯。在农村,家长对孩子的基本要求是懂得农村的风土人情、伦理道德和劳动技能,而这些知识的获得不需要专门的培训或理论指导,通过观察或长辈指点即可习得,教育改变生活的示范和刺激效应难以显现。尽管农民自身也认识到教育是子女向上流动的主要途径,但鉴于农村文化教育落后,自身素质较差,无力辅导孩子学习,成绩优秀者甚少。家长在预期到孩子考不上重点高中或大学时,就会默认孩子辍学,甚至不支持孩子去职业高中就读,认为职业高中无法真正改变孩子的命运。

(三)市场介入

市场机制介入教育领域使得农村教育遭受严峻挑战。教育竞争导致农村学校和弱势人群雪上加霜,优秀教师和生源逐渐流入城市和强势学校,并展开新的升学质量竞争,甚至偏离教育原则以获取教育利益为目标。教育的市场化导致城乡、区域之间教育失衡,国家的教育政策在市场机制运作下失灵,高中教育资源的稀缺阻止了大多数农村孩子进一步学习的机会,市场经济和收费教育更为有钱人和地位显赫者开辟了道路,为社会强势阶层敞开了大门。在高等教育中,尽管高考升学率逐年升高,农村大学生的比例却日趋下降。清华大学近几年的统计显示,农村新生比例最高时也不超过1/3。显而易见,市场经济导致教育分层功能式微,底层农民通过教育改变阶层身份的途径受阻,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农村新一轮的“读书无用论”现象。

(四)理论解释

文化资本的获取是通过早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大途径实现的。文化程度较高的家庭,孩子会禀赋父母优质的文化资本并代代传承,同时选择资源较好的学校,获取精英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最终转化为适用的经济资本,成长为社会精英阶层。农村孩子的早期家庭教育有限,在学校教育极端失衡的今天,教育所具有的合理分层功能式微,农村孩子获取文化资本的渠道受阻,农村大学生日益减少,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所以,政府和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中心就是降低家庭背景和经济资本的重要性,弥补社会各阶层各群体之间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之间的差异,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农村义务教育资源流失,大量初中毕业生辍学,高中教育成为精英加收费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但就业难的教育状况日益加重和彰显农村教育功能的衰减,农民继续接受教育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对此,我们也可用北美著名学者维克托•弗鲁姆的激励和期望理论进行综合分析。该理论认为,激励水平取决于目标价值和期望概率的乘积,用公式表示就是:M=∑V*E。M表示激发力量,是指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人内部潜力的强度。V表示目标价值,是指达到目标对于满足他个人需要的价值。E是期望值,是人们根据过去经验判断自己达到某种目标的可能性是大还是小,即能够达到目标的概率。这个公式说明:只有当V、E都高时,M才高。对于农民来讲,子女受教育的目标是跳出农门,实现阶层向上的社会流动,即目标价值V高,而当前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很小,即期望值E低,所以动机M较低,激励水平很低。如此看来,大量初中毕业生的直接流入社会,乃是农民基于自身生活经验的理性选择。

三、构建新型农村教育体系的路径选择

农村教育问题直接导致农民素质低下,农村经济落后,甚至造成未成年人犯罪,大量的童工出现及权益保障问题。解决当前河南农村教育问题,提升农村人口素质,必须构建新型的农村教育体系,尽快保障农村学生实现十二年义务教育,保障教育的分层功能在农村社会继续凸显,增加农民的教育投资热情,切实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实现人口资源强省和中部的崛起。

(一)解放思想,全面优化农村教育资源

首先,教育部门要因地制宜,自力更生,积极挖掘整合本地资源。对生源极少的村小学应予以停办;为加强辐射和管理,每乡设一所中心小学;对人员居住较集中、交通较方便、校距较近的,进行改扩建,成为有寄宿功能的规范学校;应下大力气盘活农村闲置校舍,查处乱占用和校产流失问题,发挥农村教育资源应有的作用。其次,建议相关部门出台政策,争取资金支持,优化学校硬件设施,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说:“河南要构建中原经济区,必须有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要重点发展河南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全面培养和引进各种人才。”要解放思想,运用“大学生村官”办教育的思路,广泛开展“大学生村教”活动。让大学生走进基层乡镇,延伸到村级小学,全面提升农村教师素质。第三,村委会和教育部门联合,利用乡村闲置的校舍、编余的老师举办成人教育和家长学校,传授先进技能,提升农民素质和家庭教育功能。

(二)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加快普及高中教育,让教育政策尽快惠民,教育阳光普照农村。农民需要教育,穷人更需要教育。教育门槛太高只能使贫富差距拉大,国民素质两极分化,教育不公平愈演愈烈。实践证明,高中教育是更重要的基础教育,是奠定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关键时期,任何人不容错过。首先,各级政府要把高中建设纳入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切实解决资金、土地和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其次,要加大财政投入和转移支付,促成十二年义务教育政策尽快出台。最后,要结合本地实际,鼓励民办高中教育,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各类高中教育竞相开花,共结硕果。

(三)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现有的学历教育中,多数农村孩子上不了大学,难以融入城市主流社会。要解放思想,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完成农村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目前,应以民办职业教育作为办学方向;以市场需要作为专业导向;以企业需求作为就业指向;以全面发展重组教育资源为根本宗旨,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就业,以质量和就业吸引招生,促进职业教育大发展。同时,在推进职业教育大发展过程中,通过订单培养、校企联合来培养大批的农村技术人才,吸引大企业大集团来农村投资办厂,是一种农村的技术、人力资源和资金资源的有机组合。充分利用城乡资源重组,就地化解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农村留守问题,增添新农村建设的新鲜活力,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四)着力解决农村教师的编制问题

建议省政府成立联合调查组,对各市、县、乡教师编制比例进行全面核实,重新核定编制数,并实行编制动态管理。对于因政策性缺编的地方,及时给予补充。充分考虑农村中小学生源分散、规模较小、成班率低等特点,合理并适当放宽编制标准,实行城市教师编制以学生总数为据,农村以班级为据。当前,农村中小学要重点配备外语、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要通过新师资的引进,逐步改变农村基层学校师资(主要指转正的民办教师)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知识老化的不合理状况,让这些提前退下来的教师作为农村寄宿制小学的管理及生活教师。

(五)提倡“省域范围”统一的教师公务员制度

公务员制度有利于以法律的形式保证城乡教师统一的工资标准,有利于教师的城乡流动,关系着大学生、师范生到农村任教的积极性,也关系着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继续改善农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提高工资待遇,完善绩效工资制度,认真解决“三金”问题。下乡教师的工资水平要高于城市教师,使其安心农村、扎根农村。在教师培训经费、名额等方面,尽量向农村地区倾斜。同时,加强农村教师的培训,重视教师的绩效考核标准,严格教师招录制度,不适应教学工作的人员及时退出教育系统,吐故纳新。

(六)提倡“人民教育社会办”的现代办学理念

初中毕业总结范文3

(一)初中教育辍学现象严重

针对农村义务教育辍学现象,笔者曾分别到豫南、豫西和豫北的四所乡镇初中进行调研,对在校学生总数作了统计比较,发现初一升至初二时,学生流失率平均为14%;初二升至初三时,学生流失率为42%。42%的学生没有真正完成义务教育就辍学,他们的处境和未来农民的素质可想而知。调查发现,没有接受完义务教育的学生分三类:一是主要分布在偏僻、落后的农村地区,考虑到自己升学无望,学习积极性骤减。二是农村部分留守儿童,因为隔代、单亲和寄养教育的原因,造成很多留守儿童学习和习惯不好,他们弃学厌学,过早辍学。三是城镇中少量外来务工的流动子女,他们因城市入学政策、居住、生活、经济等因素,不能正常接受义务教育。

(二)高中教育“瓶颈”问题凸显

高中阶段教育资源稀缺主要是国家宏观调控的结果。据统计,河南全省每年约有70万初中毕业生不能升入高中,30万高中毕业生不能升入大学,两者之比为1∶0.43;上高中比上大学还要难,这就形成了所谓高中教育的“瓶颈”问题。2004年,笔者曾调查的乡初中升学率约为18%,而同年高中考大学的升学率达到55%,可见当时制约农民子女接受高中教育的“瓶颈”问题就已严重存在。本次调查发现,由于各地普通高中优质教育资源的逐步扩大和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加强,农村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教育的升学率已超过30%,然而,与高中毕业生高考近80%的录取率相比,高中教育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其发展滞后的困境。

(三)职业教育生源严重不足

尽管每年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高困难,但多数学生仍然不愿就读农村职业学校。尤其是部分公办职业高中,体制不活,机制不新,办学专业与市场难以接轨,学生升学无望,就业无门,严重影响招生数量。生源不足必然引发招生大战,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工资难以保证,教学质量每况愈下,整个学校面临生死存亡。部分职业中学的老师首要任务是招生,其次才是教学。调查发现,目前农村有三分之一的职业学校已经倒闭,有三分之一处在生死抉择、咬紧牙关往前走的状态,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农村职业学校发展势头良好。其中,农村民办职业学校相对较好。

(四)家庭教育弱化甚至缺失

农村家庭教育功能弱化,社会教育滞后,难以与学校教育互补,农村子女成长缺乏良好的环境。其中,家庭教育功能弱化甚至缺失是近年来农村教育日益突出的问题。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城镇化转移,许多孩子的教育和监护陷入真空,出现“单亲教育”、“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现象[2]。与城市父母重视家庭教育、为孩子选择合适的特长班相比,农村的家庭教育近乎缺失。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农村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缺乏及时有力的引导,导致一些农村青少年染上玩游戏、等恶习,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业和身体健康。

(五)学校教师编制问题突出

首先,教师编制供应不足。农村学校在推行新课改和素质教育中困难重重,专业的体、音、美教师十分缺乏,却又招不进来,只好以原有的其他科目教师兼任,影响教学质量。其次,编制的缺乏使在职教师的工作强度增大,他们基本上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甚至是一个萝卜几个坑,工作压力很大。第三,现行的教师评聘制度主要以人事部门为主进行,造成许多学校招聘教师却无法参与其中,影响了招聘教师的质量。第四,现行的编制制度是以学生人头数来确定教师的编制,但这一做法无法适应农村学校规模小、较分散的特点,造成了一些农村学校政策性超编、结构性缺编的现象十分严重,使学校在开全课程、实施素质教育方面受到极大的制约。

二、影响农村教育发展的根源探讨

(一)经济因素

农村教育日渐枯竭,问题繁多,主要是因为教育投入不足。国家拨付经费难以完全到位,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不够,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得不到落实。就河南来讲,多数县级财政只能维持教师基本工资的发放,对于改善办学条件、改造学校危房、调整教育结构和布局、消除高中教育“瓶颈”问题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现有教育投入的使用结构也不合理。全省现有的教育经费投入90%用在了基础建设方面,5%~10%用在了软件方面,只有1%~2%用在了师资培训与管理方面,这一经费使用结构严重影响了农村师资力量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文化因素

农村教育问题表面看主要是经济因素所致,从深层剖析,则是农村特有的社会文化因素在起作用。这种社会的、文化的或心理的因素长期积淀后就形成落后的心态和一成不变的思维定式、价值取向,进而形成顽固的文化习俗、生活习惯。在农村,家长对孩子的基本要求是懂得农村的风土人情、伦理道德和劳动技能,而这些知识的获得不需要专门的培训或理论指导,通过观察或长辈指点即可习得,教育改变生活的示范和刺激效应难以显现。尽管农民自身也认识到教育是子女向上流动的主要途径,但鉴于农村文化教育落后,自身素质较差,无力辅导孩子学习,成绩优秀者甚少。家长在预期到孩子考不上重点高中或大学时,就会默认孩子辍学,甚至不支持孩子去职业高中就读,认为职业高中无法真正改变孩子的命运。

(三)市场介入

市场机制介入教育领域使得农村教育遭受严峻挑战。教育竞争导致农村学校和弱势人群雪上加霜,优秀教师和生源逐渐流入城市和强势学校,并展开新的升学质量竞争,甚至偏离教育原则以获取教育利益为目标。教育的市场化导致城乡、区域之间教育失衡,国家的教育政策在市场机制运作下失灵,高中教育资源的稀缺阻止了大多数农村孩子进一步学习的机会,市场经济和收费教育更为有钱人和地位显赫者开辟了道路,为社会强势阶层敞开了大门。在高等教育中,尽管高考升学率逐年升高,农村大学生的比例却日趋下降。清华大学近几年的统计显示,农村新生比例最高时也不超过1/3。显而易见,市场经济导致教育分层功能式微,底层农民通过教育改变阶层身份的途径受阻,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农村新一轮的“读书无用论”现象。

(四)理论解释

文化资本的获取是通过早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大途径实现的。文化程度较高的家庭,孩子会禀赋父母优质的文化资本并代代传承,同时选择资源较好的学校,获取精英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最终转化为适用的经济资本,成长为社会精英阶层。农村孩子的早期家庭教育有限,在学校教育极端失衡的今天,教育所具有的合理分层功能式微,农村孩子获取文化资本的渠道受阻,农村大学生日益减少,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所以,政府和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中心就是降低家庭背景和经济资本的重要性,弥补社会各阶层各群体之间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之间的差异,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农村义务教育资源流失,大量初中毕业生辍学,高中教育成为精英加收费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但就业难的教育状况日益加重和彰显农村教育功能的衰减,农民继续接受教育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对此,我们也可用北美著名学者维克托•弗鲁姆的激励和期望理论进行综合分析。该理论认为,激励水平取决于目标价值和期望概率的乘积,用公式表示就是:M=∑V*E。M表示激发力量,是指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人内部潜力的强度。V表示目标价值,是指达到目标对于满足他个人需要的价值。E是期望值,是人们根据过去经验判断自己达到某种目标的可能性是大还是小,即能够达到目标的概率。这个公式说明:只有当V、E都高时,M才高。对于农民来讲,子女受教育的目标是跳出农门,实现阶层向上的社会流动,即目标价值V高,而当前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很小,即期望值E低,所以动机M较低,激励水平很低。如此看来,大量初中毕业生的直接流入社会,乃是农民基于自身生活经验的理性选择。

三、构建新型农村教育体系的路径选择

农村教育问题直接导致农民素质低下,农村经济落后,甚至造成未成年人犯罪,大量的童工出现及权益保障问题。解决当前河南农村教育问题,提升农村人口素质,必须构建新型的农村教育体系,尽快保障农村学生实现十二年义务教育,保障教育的分层功能在农村社会继续凸显,增加农民的教育投资热情,切实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实现人口资源强省和中部的崛起。

(一)解放思想,全面优化农村教育资源

首先,教育部门要因地制宜,自力更生,积极挖掘整合本地资源。对生源极少的村小学应予以停办;为加强辐射和管理,每乡设一所中心小学;对人员居住较集中、交通较方便、校距较近的,进行改扩建,成为有寄宿功能的规范学校;应下大力气盘活农村闲置校舍,查处乱占用和校产流失问题,发挥农村教育资源应有的作用。其次,建议相关部门出台政策,争取资金支持,优化学校硬件设施,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说:“河南要构建中原经济区,必须有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要重点发展河南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全面培养和引进各种人才。”要解放思想,运用“大学生村官”办教育的思路,广泛开展“大学生村教”活动。让大学生走进基层乡镇,延伸到村级小学,全面提升农村教师素质。第三,村委会和教育部门联合,利用乡村闲置的校舍、编余的老师举办成人教育和家长学校,传授先进技能,提升农民素质和家庭教育功能。

(二)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加快普及高中教育,让教育政策尽快惠民,教育阳光普照农村。农民需要教育,穷人更需要教育。教育门槛太高只能使贫富差距拉大,国民素质两极分化,教育不公平愈演愈烈。实践证明,高中教育是更重要的基础教育,是奠定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关键时期,任何人不容错过。首先,各级政府要把高中建设纳入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切实解决资金、土地和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其次,要加大财政投入和转移支付,促成十二年义务教育政策尽快出台。最后,要结合本地实际,鼓励民办高中教育,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各类高中教育竞相开花,共结硕果。

(三)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现有的学历教育中,多数农村孩子上不了大学,难以融入城市主流社会。要解放思想,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完成农村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目前,应以民办职业教育作为办学方向;以市场需要作为专业导向;以企业需求作为就业指向;以全面发展重组教育资源为根本宗旨,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就业,以质量和就业吸引招生,促进职业教育大发展。同时,在推进职业教育大发展过程中,通过订单培养、校企联合来培养大批的农村技术人才,吸引大企业大集团来农村投资办厂,是一种农村的技术、人力资源和资金资源的有机组合。充分利用城乡资源重组,就地化解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农村留守问题,增添新农村建设的新鲜活力,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四)着力解决农村教师的编制问题

建议省政府成立联合调查组,对各市、县、乡教师编制比例进行全面核实,重新核定编制数,并实行编制动态管理。对于因政策性缺编的地方,及时给予补充。充分考虑农村中小学生源分散、规模较小、成班率低等特点,合理并适当放宽编制标准,实行城市教师编制以学生总数为据,农村以班级为据。当前,农村中小学要重点配备外语、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要通过新师资的引进,逐步改变农村基层学校师资(主要指转正的民办教师)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知识老化的不合理状况,让这些提前退下来的教师作为农村寄宿制小学的管理及生活教师。

(五)提倡“省域范围”统一的教师公务员制度

公务员制度有利于以法律的形式保证城乡教师统一的工资标准,有利于教师的城乡流动,关系着大学生、师范生到农村任教的积极性,也关系着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继续改善农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提高工资待遇,完善绩效工资制度,认真解决“三金”问题。下乡教师的工资水平要高于城市教师,使其安心农村、扎根农村。在教师培训经费、名额等方面,尽量向农村地区倾斜。同时,加强农村教师的培训,重视教师的绩效考核标准,严格教师招录制度,不适应教学工作的人员及时退出教育系统,吐故纳新。

(六)提倡“人民教育社会办”的现代办学理念

初中毕业总结范文4

关键词:课程改革;中职;数控教学;改革

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新课改不断深入,数控行业像雨后春笋一样遍布全国各地,社会对数控技术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在中职数控的教育方面,各大院校也在扩大生源,不断的增强师资力量,扩大师资团队,引入先进的数控实训设备。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与缺陷,所以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下,教师应该在教学方法的优化与调整方面加大精力,从而对中职数控的教学质量与效率进行一定的提高,对教学效果进行改善。

1中职数控专业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制造战略在不断的深入,大部分企业内部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与改革。但是在中职学生的数控专业教学中,一般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很好的解决出现的问题,大部分中职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由于自身能力不足和社会的发展,导致其在工作的过程中比较吃力。为了适应科学技术在不断提高的需要,数控行业必然要进行大规模的调整与改进。社会的发展推动着数控领域逐步走向信息化,数控设备也逐步走向智能化。机器人逐步取代传统人工操作,这就意味着对数控工作人员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中职学生要想毕业之后很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数控专业教学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

2中职数控专业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首先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分析,百分之九十的中职学生都是在初中毕业之后选择进入职校,甚至有些学生没有初中毕业就选择了中职,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由于年龄比较小,社会经验也比较欠缺,对数控的知识不够了解,学习过程中比较困难,在理解方面也有一定的难度。其次,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课程设置较为呆板,学生上课过程中容易分神,不能很好地掌握数控的理论,在这种情况下在进行实训,会使学生对数控产生厌恶的心理,很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中职数控教学改革与调整的策略

(1)教学内容的改革。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以及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在中职数控专业课程的授课过程中,院校应该在教学内容上加大力度的进行改革与调整。由于数控专业在内容方面涉及的领域比较宽阔,较为复杂,所以,教学老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应该注重重点的讲解,围绕重点展开内容,对教学质量进行一定的提升。学校也要选择较为科学和合理的教学方法。对于处于刚入学阶段的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对数控专业基础知识的认识与理解,降低数控专业的基础难度;针对于有了一定基础的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光专注于基础知识,要提升知识的难度和专业性,使学生建立更加完善的专业知识体系。涉及到学生实训的课程,学校应该和数控相关的企业进行密切的交流和沟通,多增加学生去企业进行参观的机会,将专业知识更加形象的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对自身专业进行更加充分的了解。(2)教学思路的改革。为了使中职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好适合社会的要求和企业岗位,教师对教学思路进行改革,学校增加师资力量,给教师增加学习和培训的机会,提升教师自身能力,同时让教师深入到企业中学习相关的专业技能,对数控行业的发展与需求进行了解和明确,根据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增加学生实训的机会和平台。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转变教学思路,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实操,将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解决实际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极大的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3)教学方法的改革。①项目教学法。在利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数控教学过程中,首先对数控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其次,进行分组讨论教学;再次,进行具体的实践与操作,从实践中找出问题进行探讨优化并进行改进,最后学生将成果进行展示,并相互评价,老师加以指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根据课程需要自行进行资料的收集,然后进行小组资源共享,一起解决问题,提升了发掘新知识和技能,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培养具有很大的作用。②参与式教学法。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都是以老师为主体,学生对老师的讲授方法具有一定的依赖性。由于中职的学生基础较差,意志力比较薄弱,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如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重点,以引导为主,为导而备课,为学而上课。在课堂上,可以尝试着抽取某个学生在课堂上做老师,讲给其他学生听,然后下面的同学寻找某同学在讲授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学们共同进步,根据讲课的情况,教师在最后进行相应的总结与归纳。这种参与教学法能够使师生共同参与到教与学中去,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语言组织能力,为毕业以后进入社会和岗位中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中职数控专业学生只有经过大量较为科学、合理的实操训练,教师积极的调整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思路以及改革教学方法,才能极大的提高中职学生的自身能力,还能使其毕业后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岗位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实施传统的教学方法,也要多角度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思考问题,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更直观、易懂地进行数控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刘倩,苗绘香.中职数控机械课程教学改革策略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11):55-56.

[2]王茹.基于课程改革背景分析中职数控机电教学改革策略[J].南方农机,2019,50(03):194.

[3]夏中坚.基于课程改革背景分析中职数控机电教学改革策略[J].南方农机,2018,49(19):144.

初中毕业总结范文5

数学家苏步青在专业上的研究可以说是赫赫有名,名震天下。就是这位数学家,他上小学时就能背诵《左传》《唐诗三百首》,这对他撰写论文来说如虎添翼。再如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上初中的时候就开始了对《孟子》一书的背诵,大约是初中毕业以后,已经能够非常熟练地背诵,并获益良多。很多学生错误地认为,某个学科和另外一个学科没有什么关系,学不学都无所谓,只要学好专业对可以了。殊不知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错误,因此,教师要引领学生学习先人博闻多学的精神。一件件前人成功的事例,难道对我们没有启发吗?难道不能激起我们想学的动力吗?有了这些认识,想学的种子自然萌芽,学习的激情水到渠成地被点燃。

二、给学生创造快乐的学习氛围

数学教学,尤其是低年级的教学,教师一定要循循善诱。学生年纪小,天正烂漫,憨态可掬,甚至童言无忌,教师要唤起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学过的知识,要利用生活的所见所闻与之结合,要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逆向思维,多总结成功的经验,进行全新的有效教学,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让数学课堂春风拂面、其乐融融。

三、了解学生的特点

小学生年龄幼小,天真烂漫,由于受到生活环境所见所闻的限制,他们的见识比较短浅,思维缓慢,反应不是很敏捷,很多事情他们都显得孤陋寡闻。因此,教师要引发他们重视学习数学的认知,认识到认真学习数学对自己的人生有什么帮助,同时引发他们的家长倒动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在平日里对他们进行一些数学知识重要的灌输,如果能够懂得辅助教育的方法,让学生有进取的人生观,则“善莫大焉”了。

四、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

教师的职业很平凡,但教师的努力,证明了三尺讲台,有我会不同!教学之路漫漫,有时候虽有泪流,却觉得幸福满怀,无法言喻。我积极参加各种教科研活动,多次外出学习,寤寐之间,行止之际,对教学刻难忘怀、殚精竭虑。深研于课本之内,穷磨于课堂之外。我学习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应用,使原本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精彩、春光融融,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欢声笑语。

五、结语

初中毕业总结范文6

本文主要探讨信息化多媒体等相关技术应用于中职学校班级管理,分析信息化多媒体等相关技术的教育特点和班级管理的方法和特点,并讨论将二者整合后的应用策略。在中职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开创性地应用多媒体技术,利用互联网信息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主人翁意识,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人生观的建立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以供中职班级管理参考。

关键词:

信息化多媒体;中职教育;班级管理;技术应用

现代信息化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特别是处于发展和接触新鲜事物能力比较强的中职学生,对互联网和各种信息技术接触更多,这促使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信息化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中的应用,因此,信息化多媒体技术逐渐成为班级管理的重要手段。

一、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中职教育是学生处于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主要针对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基础的学生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人才。中职教育是现在国内职业教育的主体,由中职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历的人员,学制大部分以三年制为主。学校在对在校学生进行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岗位的特点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教育和技能训练。而中等职业学校的班级管理工作是办好中职教育的中心和基础。这也是本文探讨信息化多媒体的应用与班级管理的整合的意义所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差异大;存在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差、习惯不良、学习方法单一等各方面的特征表现问题,造成班级管理难度大,困难多,为本文探讨认识中职学生的特征以及如何采取相适应的信息化多媒体班级管理策略提供了一定的切入点。

二、多媒体技术发展与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当中,班主任要充分利用信息化多媒体相关载体,通过校园内网、互联网上的资源、信息,多媒体教学平台、电子音像阅览室、手机等多媒体设备和技术,拓展学生视野,建立学生主人翁意识,改变学生旧有的学习方法和管理方法,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管理意识和习惯。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来源于初中毕业生,知识水平低、家庭背景差别大。现行的学生管理理论、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在新形势下学生管理工作中作用渐衰,这就要求班主任和学校管理者不断进行管理观念和管理体制的探索与创新,在中等职业学校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班级特色,创造性地运用现代信息化多媒体技术设置“情景模式”,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帮助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

三、信息化多媒体与班级管理的应用策略

1.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充当着组织者和领导者的角色,由于多媒体网络资源丰富多彩,在班级管理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促进学生亲自接触、涉猎相关知识,既能锻炼学生的信息识别能力,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强获取知识的乐趣,又能创造宽松的交流和管理环境,建立学生自主管理的支点。通过建立创新、有趣的信息化多媒体应用于班级管理的有效机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学生自由的环境,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促进作用,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使中职学生健康、良好地发展,达到预期班级管理目的。我校每年开学初都有入校教育,相比较传统的以讲为主的班会形式,我依托学校电视台的多媒体教育资源,组织入校新生学生观看“爱我母校、爱我班级”专题教育片,使入校学生增强了集体荣誉的认同感,也加深了对学校的接受感,这样的多媒体视频教育,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形成向上、健康的价值取向。

2.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引导学生参与班级管理。

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要认识到班级管理目标的完成仅凭班主任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全班学生的共同努力,要充分认识学生是单独、自由的个体,有自己的个性,具有主观能动性,也有能力、有义务参与班级管理,特别是正处于青春期发展的中职学生。作为班主任,通过信息化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利用网络、邮件、视频、影像等媒介,形成班级管理的圈子和探讨问题的氛围,引导、激发学生作为班级管理主人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班级管理添砖加瓦。例如我在担任我校15级动漫游戏设计班级管理中,高一军训期间就组织全班学生建立个人微博、班级学习QQ群、班级管理微信群等,在新学期开始时,督促30名学生制定新学期规划,建立各自的学习文件,在群内积极开展同学之间的互动、聊天,定期交流书籍阅读感悟,增长阅读知识和人物学习体会,总结各种课程的上课、学习情况。这样,不仅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更新。同时,作为班主任,能够系统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做到班级管理和学生管理一体化、多媒体化。班主任要按教育教学与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点,管理班级、管理学生,通过信息化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创造出宽松、舒适、热烈的班级氛围,使学生作为班级的管理主体,能够心情舒畅、踊跃参与、严谨活泼、大胆开放地接受技能和知识教育,管理班级各项事务,必然会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作者:花伟 单位:江苏模特艺术学校

参考文献:

初中毕业总结范文7

电工电子应用技术是理工类应用型本科(中职本)的专业基础课程,为了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技能,针对目前中职本学生的教学特点,将项目教学法引入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实践表明,项目教学法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参与性、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应用本科;电工电子技术;应用研究

应用本科(中职本)教育是介于高职和普通本科之间的一种新的教育层次。应用本科(中职本)的培养目标是面向企事业单位工作岗位实际,培养具有实践技能强,知识面较宽、能够适应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岗位需要、专业应用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其核心是“实践能力”的培养。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应用本科(中职本)理工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电路原理,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核心基础课,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打下良好基础。应用本科(中职本)的招生生源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这些学生与高中起点的高职和普通本科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为此有必要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环境,对项目化教学法在应用本科(中职本)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和探讨。

1应用本科(中职本)的教学特点

应用本科(中职本)的招生生源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走访相关中职本的生源学校,了解到这些学生具有如下特点:

1.1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据调查,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生源主要分为初中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包括高中已毕业的学生和从高中转到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为此从总体来看高中毕业生学生的素质较高,而初中毕业生相对素质较低,在学习成绩、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等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1.2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正确的人生理想和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应用本科(中职本)的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上课经常出现睡觉、讲话、玩手机等厌学现象。通过与学生谈话我们了解到这些学生没有正确的人生理想和人生目标,抱着得过且过,不知道将来要做什么,也不知道学习专业知识有何用处。

1.3文化课理论基础较弱,实践动手能力较强

中等职业学校主要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能够适应一线岗位的工作需要的技术型人才。为此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中职学生不爱学理论,愿意动手的特点,着力实践技能的培养。同时由于在中职本入学考试中,以专业实践课为主,一定程度上致使学生的文化基础课分数较低。从而造成中职本学生的理论基础较为薄弱,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成体系,但愿意动手、乐于实践,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工科类学生尤为突出。

2项目化教学法

项目化教学法是一种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一个项目的完成就是一项实际工作过程的完成,其成果是一件产品的诞生。它将企业实际工作任务或者模拟的真实企业项目引入课堂,并把课程的教学内容融入到工程项目和任务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项目设计为多个任务或子任务,每一单元的教学即完成一个或多个子任务,教师在讲授必要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将设计好的任务或企业中的实际任务下达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完成项目任务。学生在参与实际项目和任务的完成过程中,获取知识、经验和实践技能,教学过程实现了人人参与学习和实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3项目化教学法在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主要包括项目和任务的设计、实施项目的器件(材)和设备的准备、整体项目情境的设计、项目计划方案的实施以及项目的教学评价六个阶段。

3.1项目和任务的设计

项目和任务的设计是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关键环节,一个项目可以是企业的实际工作项目,也可以是根据企业实际工作项目模拟的项目。但项目的设计必须要能够整合课程的教学内容,能够建立课程的知识体系。为此项目教学法必须要设计好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和教学单元设计。(1)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是指对一门课程的教学活动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是在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基础上进行,遵循行动导向和项目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原则。整体教学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课程目标、项目设计、任务设计、情境设计和教学进程设计、课程考核方案设计等。课程整体教学设计的依据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整体教学设计依据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大纲,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入手,通过引入项目和任务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专业能力。(2)课程单元教学设计。课程单元教学设计是项目化教学方法的核心教学文件,单元设计一般以一项完整的学习内容作为对象进行设计,主要内容包括授课时间、教学班级、教学地点,单元教学目的、单元教学内涵(其中包含单元训练任务、教学案例等),教学过程设计,主要包括组织形式、教学次序、教学方案与方法、媒体、器材、材料、工具以及考核等。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项目设计时,我们充分考虑当前电工电子新技术的发展,结合电子制造类企业生产实际,电工电子技术的项目主要包括目的、原理、步骤、结论、数据等。包括低压电气控制、模拟电路、数字电路模块、电动机等模块,每个模块选取综合性强和很有代表性的项目。

3.2项目实训设备的准备

项目化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将教学环境从课堂迁移到了实验实训室或工厂车间,使学生亲身感受实际的工作环境。为此在项目化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必须要有充足的设备和实训场地。从目前来看,大连海洋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电工电子教学做一体室设备需要改进、数量不足,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有必要不断地改造和完善。

3.3创设项目情境

创设项目情境是教师根据项目任务的实际工作为学生营造的较为真实的情境。通过项目情境的设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了解项目任务的具体环境要求以及任务实现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内容。项目情境的导入可以是案例式,也可以播放录像片,还可以是音乐剧等。例如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中,通过放映视频资料,使学生看到家用电器在每个房间的布置情况,然后通过实际铺设的照明线路图片资料,引出居民家庭用电线路应如何合理设计和安装;放映相应大赛的预决赛影像资料,使学生了解比赛时评委投票时红灯或绿灯亮起,带出举手表决器的设计和制作等问题。

3.4项目计划方案的设计

项目计划方案的设计是项目化教学法的核心和重点。教师可在上节课结束时,布置下次课程预习的知识点和项目任务的要求。要求学生在课后对本节课的知识内容进行预习,搜集相关资料,为项目计划方案的设计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教师也可以在本节课布置项目任务,并对项目任务的要求进行分析,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和相关的材料支撑。学生在教师对项目任务分析讲解的基础上每组同学分工合作完成项目计划,提交教师进行检查指导。教师如果发现项目计划的不合理之处,提出完善意见,最终确定项目计划。

3.5项目的实施

项目的实施阶段是项目化教学方法的最重要的环节。项目计划方案确定后,各小组成员分工协作,按项目计划的任务要求和设计思路完成项目任务。在此过程中,每组学生可以相互协作,也可以跨组合作。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中首先用Multisim10软件对设计好的电路进行仿真分析,然后各小组按照实施方案完成项目制作。在项目实施过程,教师要巡查各组学生自主协作的参与情况,同时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检查指导。对于学生无法完成的操作规范时,教师要进行操作示范,并进行适当的点拨引导和纠正,指导学生完成项目任务。3.6项目的总结评价,拓展提高学生根据实施方案将项目任务完成后,最终评价至关重要。最终评价多采取过程评价和总结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过程评价贯穿每个项目任务的执行过程,考核方式包括学生自我评价、组内互评、组间互评及教师评价。其中教师评价是对学生的参与情况、合作情况、专业能力及其解决问题情况逐项进行。最终评价依据项目成品演示,如项目报告、模拟仿真演示、PPT报告,不同的项目可同时采用多种形式交互进行。项目结果展示后,教师应根据各小组项目计划的完成情况进行归纳总结,一方面总结本单元课项目任务的总体完成情况以及总结本节课涉及的相关知识点和重点的实践技能,另一方面对各组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使学生清楚努力方向,越来越稳健,一次比一次进步。

4结论

项目化教学法的运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但项目化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设计能力,并且由于中职本学生参差不齐,经常会出现部分学生吃不饱,部分学生吃不了的现象,从而造成项目任务的时间很难把握,出现学时不足的情况。因此需要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并不断地完善和改进。

作者:霍艳飞 单位:大连海洋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吴丽波,杨瑞芳.基于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法在应用型本科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风,2015(13):192.

[2]谢碧君.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教学法在通信类课程中的应用探讨[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93-96.

初中毕业总结范文8

(一)培养六年制本科生的目的

作为从初中毕业的学生,他们直接迈入了大学环境,住进了大学的寝室,进入大学课堂,感受大学文化,参加大学生式的文化活动,面对的是相对开放的社会和校园,这与一般性的普通高中的学习生活环境相对安静、社会关系相对比较简单、学校家庭约束相对严格等比起来有着许许多多的差异。因此,如何引导他们快速地适应大学生活,积极乐观地面对许多困难和困惑,是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二)关于六年制本科生的校园文艺活动

初中生起点的大学生需要快速、平稳地适应大学生活,校园文艺活动是个很好也是非常重要的载体。何谓校园文艺,即在我们的校园所展开的文艺活动和所表现出来的艺术行为,可视为校园文艺。开展六年制本科生的校园文艺活动目的何在?一是提升素质,二是促进心理融合,三是促进适应能力提升。校园文艺活动触及到每个学生,对促进师生员工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升具有巨大重要。素质的提升,对培养团队精神、拼搏精神、合作意识、坚忍不拔的意志力有促进。学生们置身于这种环境之中,受这种精神的熏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教养、有进取精神,有良好气质的当代大学生。总的来说,开展六年制本科生校园文艺活动研究,将有利于学校优化六年制本科生管理规范;有利于提高文化艺术素质和涵养;有利于促进校园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二、六年制本科生文化艺术素质现状

(一)学习目标比较明确,但方式方法存在缺失

六年制本科生自进校起就知道自己的使命是成为人民教师,为农村和偏远地区贡献青春与热血,职业理想很伟大。但作为普遍只有15-16岁入学的“准大学生”(实际是高中生心理层次),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都不够完善、不够健全。很多学生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来实现人格自我学习和完善。对于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如何去学习、去创造,去做一个让人民满意、社会放心的园丁,他们还存在许多迷惑和不解,这些都需要正确的引导。

(二)对校园文艺活动有较强的表现欲望,但整体艺术素质有待提高

笔者通过多次对学生校园文艺活动的参与度、表演情况摸底调查发现,这类学生由于刚刚从初中毕业,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望,但在艺术表演等方面缺少专业的水准,对如何参与、组织、策划、协调大型的文艺演出等方面的基本认识欠缺,对如何协助教师组织好一次文艺演出、文艺活动还处于学习起步状态。

(三)校园文艺活动数量较多,但艺术性、学术性有待加强

现有的文化制度体系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变化,有待进一步的健全和完善。当前的校园文化活动主要集中在前卫、流行、庸俗、商业化的选秀、歌舞比赛等方面,缺乏高雅和具备较强教育引导功能的活动,一些校园文艺活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和继承也渐行渐远,偏离了主流校园文化的要求和发展方向。

三、六年制本科生开展校园文艺活动的基本原则

开展好校园文艺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一个好的校园文艺活动,不仅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促进他们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也可以作为尺度,从一方面来衡量学校整体的综合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另外还能作为院校、师生的幸福指数的测量仪。开展活动,有时就要走出校园,走进街市、工厂、农村。况且,学生来自四面八方,教职员工也与社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的精神状态、道德行为等等都会在校园之外表现出来。这些与社会、校园有关的文艺活动,人与人产生了社会关系,各种复杂情感产生,其中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情绪。如何保证通过文艺活动来使得在人际交往中的情感朝着健康、积极、乐观等良好方向发展呢?这时候,文艺活动组织就需要一定的原则来保障。作为特定群体的六年制本科生的文艺活动同样需要原则保障。

(一)开展校园文艺活动基本原则的标准

在开展文艺活动时,应坚持是否有利于培养国家人才、是否有利于学生德业健全、是否有利于院校师生共赢的标准。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和大众传播媒介的日益现代化,学生所接受的社会信息容量越来越大,负面影响的绝对量也大幅度增加,这些负面影响抵消了学校和家庭的正面教育效果。六年制本科生身心处在成长阶段,对外界各种现象充满了好奇,对各种庸俗或低俗的东西还缺乏甄别的能力。学生的品德和学业都能达到良好或者优秀,既体现了学校的良好发展,又从一个层次上促进了社会的良好发展。

1.坚持是否有利于培养国家人才。

这是大前提,国家通过教育来选拔培养人才,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国富民强。当代社会是多元化社会,衡量人才的标准也有差异。但总的方向就是人才当为国家、社会所用。他们的才能能够为社会和谐、经济发展、国家富强而作出贡献。因此,开展六年制本科生文艺活动,应把是否有利于培养国家人才作为根本出发点。

2.坚持有利于学生德业健全。

当代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教育学生的方式多种多样,但讲究以人为本,落脚点就是学生的德业均衡发展,品德塑造与专业修养两者并重。任何形式的教育、活动(文艺活动)都要秉着这个目标,加强对学生的德业培养,实现两者健康有序发展。

3.坚持是否有利于院校师生共赢的原则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教育的发展壮大是随着师生的成长、院校的发展而发展,后者是前者的具体体现,开展本科生文艺活动应充分考虑是否有利于院校师生共赢的原则,达到院校师生共同发展的目标。

(二)要坚持主导性和多元性相结合的原则

这里所说主导性和多元性相结合的原则是从文化意识形态来讲。意识形态从狭义的角度来讲反映了学校等社会团体、组织能不能寻求长期有效的机制在现代思想潮流中体现主体的同时突出自我保证之一。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现代中国思想潮流的主线,六年制本科生的文艺活动应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元素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先进文化。同时,大学是思想者的乐园,各种奇思妙想,百家争鸣,层出不穷。大学应对多元的文化特征保持批判性吸收的态度。在各种文艺活动中,坚持主导性,但要学会适当吸取一些科学的、先进的、与时俱进的多元文化,充实主流文化,发展和壮大主流文化。所以,开展六年制本科生文艺活动,应当考虑到活动背后升华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和结果。

(三)要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

普遍意味者是大众的、常规性的,一般都是积累了多年的活动经验和方法,按部就班,具有一定的重复性和程序化。因此,开展普遍性的活动,有助于实现学生广泛参与,加强沟通。如合唱、普遍性的文体活动等。但是光有文艺活动的普遍性还不够,容易忽视学生个体特点和亮点,容易忽视学校、师生发展的客观性,容易导致活动普遍但收效甚微的局面。应在许多普遍开展的文艺活动的时候,适当注意当前校园文艺现状的特殊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有机结合起来,能够使得文艺活动更加符合实际,更加突出亮点。

四、分阶段、分层次开展六年制本科生校园文艺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校园生活多样化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它既体现着师生的精神面貌,也体现着教育的品位。采取分阶段、分层次开展六年制本科生的校园文艺活动,有助于学生们保持心态过渡的通畅和接受能力的逐步提高。加强对六年制本科生的文化艺术修养教育的探讨和实践,可分为三个阶段,两个层面。

(一)第一阶段:入学适应阶段

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起点,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的开端和基础,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对于刚刚初中毕业的大一学生(年龄上相当于普通高中的高一学生),是校园文艺活动的积极分子。通过校园文艺活动,增强新生教育的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大学文化的科学发展,培养和造就一流能力的学生具备重要意义。当然通过分析这阶段六年制本科生,其年龄较小、思想还未成熟,这个阶段开展的活动主要以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类文艺活动,爱院爱系爱班主题文艺活动,榜样力量以及普及各种安全、诚信、职业规划设计等教育类文艺活动为主。注重培养新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坚定理想信念;培养爱院、荣院意识;科学设计职业生涯,明确成才目标;遵守公民道德规范,提升文明素养;适应大学生活,实现自我从初中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换;让学生学会交往和合作,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加强寝室文化和班级文化建设,增强集体凝聚力,促使学生更好更快发展。

(二)第二阶段:逐步融入大学生活阶段

丰富的大学文化艺术活动,是促进大学生树立坚定的人生信仰,完善稳定、成熟的人格,提高全面的个人素质的重要方式。这个时候的学生主要以大二、大三学生(年龄上相对于普通高中高二、高三学生)为参与主体。他们已经可以基本摒弃初中时候的生活与学习习惯,逐步融入到大学校园文化当中。当然,毕竟他们绝大多数年龄还是偏低,对未知充满好奇,心智处于容易被外界影响的不稳定时期。这个时候,校园文艺活动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要注意把握活动的开展逐步向体现一个学校校园文化内涵的方向发展,以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知识,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构建和谐校园,发挥正能量为目的。可以多开展与专业相关的文艺互动或具有一定爱好基础的各种文艺演出类、演讲类、正能量事迹宣讲类、特色活动展出类、才艺展示类等文艺活动。通过这些文艺活动,帮助学生们活跃思想,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学生对国与家、社会与自己、学校与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通过这些文艺活动,锻炼学生的协调、组织能力,并展示学生才艺,提高他们对未来的自信心。

(三)第三阶段:实习和就业期阶段

他们中绝大部分已充分融入大学校园生活,生理和心理方面日渐成熟,他们的专业素养、爱好、综合素质达到了新的高度,在各种文艺活动当中实行从生疏到娴熟的转变。但是,需要充分认识到的是,六年制本科生本质上来说是定向生,他们的就业工作压力相对较小,也就是说他们在进入大四大五的时候极可能会存在学习懈怠,参加活动不够积极等不良现象。同时他们的精力也主要放在了学业和个人兴趣等方面,这个时候,针对这个阶段的六年制本科生组织策划的校园 文艺活动应从数量上相应减少,逐步以精、少、优的文艺活动为主。在这个阶段,如何通过这些精、少、优的文艺活动来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保持提高和进步的态势,是值得重视的。因此,这个时候的校园文艺活动,可结合各专业特色,以实习、毕业汇报演出、专业教学比武、新老生交流、三笔字比赛、感恩、就业规划等主题文艺活动,强调活动的意义和作用,肯定活动的举办意义,动员学生积极参与;同时通过这些活动,唤起学生对大学生活时光的珍惜,不浪费光阴,奋发图强,树立远大职业目标,并为之奋斗,为即将做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而努力。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六年制本科生的校园文艺活动与其他普通本科生的校园活动,既有相同性又有不同点,相同的都是从陌生到熟悉,从积极到懈怠。不同点就是,年龄层次不一样,对活动内容、形式、支持、参与程度都有很多不同。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六年制本科生活动时,注意把握两个层面,一是从六年制本科新生入校开始,应本着简单到复杂,二是从量多而粗到量少而精的思路,逐步开展校园文艺活动。这是比较符合六年制本科生成长需要的,有助于学生较快地适应大学生活,提高参与校园文艺活动积极性,确保校园文化有序发展和繁荣。

五、开展特色校园文艺活动和其他各种活动对接的方式方法

这里面就有两个对接问题,一个是以六年制本科生为参与主体,其他专业情况的学生为辅助的特色活动的对接问题;另一个是以全校性学生为参与主体的文艺活动,六年制本科生作为一份子参与的对接方式。

(一)采取“准确定位、统筹兼顾、精心策划、反复认证”的宏观思想来制定校园文艺活动

所谓定位要准确,就是说在开展文艺活动之前,有必要明确这次活动的主体,是针对全校学生还是特别院系、特别专业的学生的文艺活动。这些活动是不是有助于丰富六年制本科生校园文化生活?所谓统筹兼顾,就是说既要充分考虑到特色活动的特殊性,也要照顾到活动参与的广泛性和普遍性,保证活动的特色和亮点。精心策划,是每次活动策划组织者需要做到的必备条件,精心意味着周到、细心。反复认证,就是要求文艺活动组织策划者,应理顺活动流程,对活动前、中、后的所有布局和安排进行反复论证,找到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存在或发生的问题,设计预案,保证活动顺利进行。

(二)采取“有调查有研究有反馈”的方式对接

现代社会是一个适合个性张扬的大环境,可以张扬但不乖张,学生在参与校园文艺活动方面拥有自己许多的看法和想法。这些想法有些是学生对自己才华显露的一种渴望,可以说,在制定特色文艺活动的时候,制定者如果一味追求上级领导或其他单方面的效应,忽略学生希望在活动的才能展现等其他方面的影响;或者一味地追求完成任务,不计效果的态度,是很难把活动组织好,很容易打击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因此,出台方案之前,要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普遍听取师生,尤其是基层教师、学生的意见;经过论证后,再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

六、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