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农业论文范例

创意农业论文

创意农业论文范文1

大数据时代是一个信息化、数字化的新时代。1994年我国首次应用互联网,1997年之后互联网在国内发展迅速。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统计,2001年中国互联网用户已发展至2600万户,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29亿。全年新增网民5653万,互联网普及率达59.6%,较2017年底提升3.8%;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全年新增手机网民6433万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由2017年底的97.5%提升至2018年底的98.6%。

(一)数字化

大数据时代,信息传播是通过没有体积、没有重量的比特完成[2]。海量数据、信息通过网络可以快速、便捷的传播,彻底改变了传统媒介滞后、单一的传播方式,随之也彻底改变了传统纸质出版物的“厚重”,一个小小的闪盘、移动硬盘或者阅读装置就可以承载成千上万本书籍内容。大数据时代,改变了出版物的发行传播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

(二)广泛性

大数据时代,人们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查看新闻网页、微信、微博及各种推送信息来了解世界各地的新闻事件、人文地理、舆论焦点等任何自己想关注、想了解的信息,对于信息的采集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没有地域的限制,人们只需打开手机、电脑,海量数据、信息可以随意选择阅读。较之于传统通过电视、报纸、广播传播信息的手段而言,大数据时代信息传播范围更广、受众面更大,信息的传播介质也不再单一。

(三)超时空性

传统媒体无论是纸质的杂志、书籍,还是以照片、录音录像方式呈现的媒体资料,其传播均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会受到地域的限制,而互联网突破了空间的界限,将偌大的地球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地球村”,信息跨越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地球七大洲。比如在地球的某处一则发现新物种的消息,最初看到消息的人数有限,但是经各大媒体、新闻平台推送,阅读数量会呈现几何倍数的增长,全球数亿人民在短时间内都会阅读到这一信息,真正意义上消除了信息在传播和交流过程中的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扩大了信息的传播范围。

(四)交互性

互联网用户通过网络海量信息,而互联网在传播海量信息的同时,也为这些海量信息提供了可以双向交流的通道。比如互联网用户可以通过博客、论坛、微软MSN、聊天室、ICQ、电子邮件等信息,信息的接收者可以在同一平台与信息者互动,陈述自己的观点及意见建议等,实现信息者与接收者之间的互联互通。通过网络改变了长期以来信息采集、传播的被动模式,转而变换为一种全新的主动模式。信息的者能在信息后看到别人的反馈意见,信息的接受者能在看到的信息后将自己的感受发表出来,实现了信息的交互性。

二、制约因素

(一)体制因素

我国农业科技期刊基本上还是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大多刊物目前都是依靠财政投拨款艰难为生。即便到了大数据时代,期刊社还是按照传统出版方式发展,仍将重心放在编辑印刷刊物上,对于发行、销售仍然通过邮局订阅或期刊社自办发行,并没有借助互联网,做新的尝试。传统销售方式,受众面小,刊物能销售数量很少,期刊社效益变差,导致期刊社难以为继、人员流失严重,尤其是年轻编辑人员,纷纷跳槽。分散办刊和重复办刊导致农业科技期刊数量虽然众多,但总体实力很弱[4]。我国大部分农业类期刊主管主办单位是政府、高校、单位,期刊社管理过程中,或多或少会有行政干预。比如在农业系列职称评审过程中,各地区、各单位很自然地将期刊划分成不同等级,但是在等级划分过程中,往往划分标准不一。国内部分农业科技期刊社为了跻身核心,并没有将工作重心放在期刊质量上或是没有找准农业刊物的定位或没有找到正确的办刊宗旨,一味模仿、参照,导致重复办刊,造成资源浪费。

(二)人才因素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5]同理,农业期刊最大的制约因素也是人才。做编辑原本就是在为别人做“嫁衣”,而农业科技期刊社往往附属与高校或科研单位,在职称评聘、职业收入方面比高校教师或科研单位一般的科研人员机会少,造成了编辑队伍大量年轻编辑非正常流动。再次,高校和科研单位重学历,促使年轻编辑不得不把精力放在攻读学位上,对编辑工作敷衍了事。最后,大数据时代期刊社需要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谙熟数字出版规律,能适应新技术新媒体发展和信息时代大众文化传播多元化需要,具有分析和解决数字出版运营和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在数字出版、媒体传播、影视制作等文化创意相关行业从事创意策划、多媒体信息表达、信息资源平台集成定制服务、跨媒体运营管理、出版流程控制与质量分析、数字出版规划与推广、数字版权保护与交易等岗位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应用专业人才[6],而这类复合型人才目前奇缺,这是农业期刊社乃至全国大部分期刊社限制其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三)文章质量因素

我国很多农业期刊一期动辄两百多页,刊登的文章越来越多,当然这其中也有几篇有创新、高水平的文章,但是总体质量却与页码数不成正比。据有关部门研究,刊登文章内容雷同,作者写作能力有限、刻意拼凑,文章无创新、可读性不强,编辑校对质量不高都是造成期刊文章质量不高的原因。对于文章拼凑问题,因我国大部分考核规定文章数量,而对文章是否具有价值、是否有创意没有考察标准,这就为拼凑文章提供了生长的动力,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期刊社,大部分要以刊养刊,通过收取编审费用以生存,这就为拼凑文章发展壮大提供了沃土。对于编校质量不高,去除编辑个人能力,编辑人员对编辑工作长期存在懈怠心理、缺乏责任感是首要因素。出现这种现象是长期以来各种因素叠加造成的,并不能归咎于某位编辑个人。但是作为编辑,在编辑岗位一日,责任感是一定要有的,保证编校质量,是作为编辑最基本的职责,而且是作为编辑一定要坚守的最重要的职责。

(四)出版周期因素

文章出版发表周期是指从收到稿件到刊印所需的时间。据曹淑华2004年对11种农业科技期刊调查显示:双月刊文章平均发表周期在160天以上,月刊基本88天以上,11种期刊平均发表周期为205天[7]。大数据时代地球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大数据时代,信息可实现实时传送、接收,这为缩短文章发表周期提供了最好的工具,而我国的农业科技期刊文章发表周期仍以百天、半年为计量单位,而Nature重要论文经常在收稿后1个月内发表,有些论文在收稿后2周内发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从投稿到接收的平均时间为42天,从接收到刊出的平均时间为33天,在线接收和刊出时间分别17天和18天。

创意农业论文范文2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类型分布;现状

一、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趋势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以“文化创意产业”为篇名检索词,对2004~2019年相关文献进行检索,总共得到6,380篇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文献,如图1所示。对文化创意产业文献的研究从2004年开始,之后文献数量呈逐步增长的态势,总量在不断增加,2013年文献数量达到巅峰,此后文献研究数量逐步下降,从数字来看,由2004年的3篇文献增长到2013年的681篇,此后逐步下降到2019年的357篇。2004年的一篇文献为郭少棠在《中国文化产业评论》期刊上发表的《香港与内地文化创意产业的渊源与转化》,文章从“创意工业”和“文化产业”两个概念的内涵和特征对比,提出“文化创意产业”是“创意工业”和“文化产业”的一个中介性概念,可以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促进二者在实际运作方面的磨合。随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实践逐步进入繁荣时期。2013~2019年,文献研究数量呈下降趋势,期间的文献研究更加深入细致,涉及面更加广泛,紧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图1)

二、文化创意产业文献研究类型分布

笔者对2004~2019年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文献(6,380篇)进行分类,结果如表1所示。2004~2019年共有5,089篇文章发表于期刊,占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文献总量的79.76%,其中,核心期刊(含北大中文核心、CSSCI、CSCD、EI来源期刊)1,055篇,以文化、经济、美术类期刊为主,占期刊研究总量的20.73%,占全部文献总量的16.54%,从数量上看,核心期刊以上的量所占比例不高,总体研究质量不高,今后应当加强高质量论文的发表。期刊类的研究主要注重于文化创意产业内涵、特征、发展机理、制约因素、发展模式、发展路径、绩效评价、竞争力评价,文化创意产业与科学技术、工业、旅游业、服务业之间的高度融合,文化创意产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此外还涉及文化创意、文化创意产品、人才、产业集群、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知识产权保护、立法等方面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42篇,占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文献总量的0.66%,硕士学位论文600篇,占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文献总量的9.4%,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大多选取自己家乡所在地或者读书学校所在地的区域为研究对象,紧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紧跟时代的步伐。

三、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内容分布

笔者通过对2004~2019年的文献进行分析,发现目前国内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创新与评价四个方面。本部分从这四个方面入手,分析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对文化创意产业内涵的解析。鲍枫、沈颂东(2013)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新兴产业,这种产业以创造为核心,以文化为基础,以高科技为手段,生产高附加值产品。邹樵、肖世姝(2018)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以人的思维、创造力和技能为核心,运用高科技和知识产权,以文化产业为依托,产生高附加值文化产品和创意成果的行业集群。

(二)对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进行研究。洪振挺(2016)对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的演化进程、动力机制、主要模式进行研究,探讨了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机理,认为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演进过程既有文化产业内部子行业之间的相互融合———内部融合,又有网络技术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渗透与融合以及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外部融合,提出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政府策动力、企业源动力、要素驱动力、市场创新力和产业进化动力机制,并对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的渗透提升机制、传导迭代机制、叠加放大机制集、聚联动机制和创新扩散机制进行研究,最终提出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的生态化模式、集聚化模式、互联网化模式和城镇化模式。花建(2014)提出文化创意产业与工业、旅游业、建筑业和农业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四大路径。

(三)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研究。陈晓菡、解学芳(2019)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引入区块链技术,对区块链技术的工作原理、特征、“区块链+文化创意产业”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情况进行分析,提出区块链技术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响具有颠覆式的变革,既建立全新真实性验证与信任机制,构建互利共生的产业生态,重塑优质内容生产机制。解学芳(2019)对人工智能时代文化创意产业智能化创新的范式进行研究,认为主要是三个方面:耦合创新:AI技术与内容的聚类;平台创新:数据挖掘与精准服务的融合;人机协同:共同进化与模式重塑的联动,其认为人工智能时代文化创意产业智能化创新存在人文伦理、文化创意、引发AI入侵边界等方面困境,提出人工智能时代文化创意产业智能化创新应明确AI创新的文化科技伦理边界、理清AI进入文化创意领域的产业边界和引入基于精准治理的文化“善智”。黄国群、肖乐乐(2018)对北京、广东、上海、浙江四省市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和知识产权政策整理、分析、对比,发现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政策的特点以及政策走向,并提出了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政策体系运作机理以及创新路径。温雯、王青(2017)从文化创意产业业态创新入手,分析了创客创意丰富文化创意产业原创内容,创客技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创客平台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平台的创新。王亚楠、胡雪艳、姜照君(2016)对31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内企业的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社会资本、市场化程度与文化创意产业创新之间的关系,即企业的政治社会资本、企业间的横向和纵向社会资本对创新具有正向相关关系,企业的政治社会资本受地区市场化程度的负向调节作用影响,企业间的横向和纵向社会资本与创新的关系并不具有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

(四)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评价研究。孙丽文、任相伟基于生态位理论,以31个省市的文化创意产业数据为支撑,构建文化创意产业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进行空间维度上的生态位宽度评价和时间维度上生态位“态势”评价。狄子新、李明星等(2019)以15个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的省份(直辖市)为研究区域,构建“投入-环境支持-产出”文化创意产业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模糊优选法,对15个省份(直辖市)的文化创意产业绩效进行了评价,并提出未来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以及调整的重点。邹樵、肖世姝构建了19个评价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的二级指标,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相关外部环境、政府行为和市场需求进行评价。路海英、李丽辉、杨明基基于钻石模型,构建了14个二级指标、23个三级指标对西安市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要素、支撑产业、政府行为、需求条件和企业战略及竞争进行评价。

四、总结

国内专家学者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特征、发展机理、制约因素、发展模式、发展路径、绩效评价、竞争力评价等方面,分析了文化创意产业与科学技术、工业、旅游业、服务业之间的高度融合,探索了文化创意产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绩和问题,总结了一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和路径。学界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探索形成了一整套的理论体系和探索实践,为研究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相关的理论和研究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鲍枫,沈颂东.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评价与集聚水平的关系分析[J].当代传播,2013(1).

[2]邹樵,肖世姝.基于AHP的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统计与决策,2017(24).

[3]洪振挺.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机理研究[J].中国市场,2016.26.

[4]解学芳.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化创意产业智能化创新:范式与边界[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0(1).

[5]陈晓菡,解学芳.颠覆式创新:区块链技术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响[J].科技管理研究,2019.39(7).

创意农业论文范文3

关键词:职业学校;创新创业教育;TRIZ理论;课程思政

1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提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是稳增长、扩就业、激发亿万群众智慧和创造力,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公平正义的重大举措。”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有助于师生综合技能的提高。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表示:“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素质教育各环节、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两个转变。其中一个转变是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打破了学科专业之间的壁垒、产业与学校之间的壁垒,产生了令人欣喜的‘破壁效应’,实现了多学科交叉融合、跨学科学习、校内外协同。”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淮安生物工程分院不仅针对校内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还对校外人员进行创新创业培训,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学校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结合职业学校特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把创新创业教育和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大力培养思想政治觉悟高、专业技能水平强、实践创新能力棒的应用型人才。

2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

经过实践,探索出“一主线”“两协同、两融合”“三举措、三主体、三结合”“四过程、四阶段、四聚焦、四保障”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2.1一主线

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打破学科壁垒,实现跨学科跨专业培养综合型高素质人才。

2.2两协同、两融合

“两协同”即:校内外协同,和校外的企业、高校合作,提高教科研水平和产品的实用性;智慧农业和科技创新协同,智慧农业专业发展和创新教育协同发展,服务“三农”。“两融合”即产教融合、学科融合:进行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振兴乡村经济,促进成果转化;进行学科融合,打破学科壁垒,跨专业组建教师团队,形成优势互补。

2.3三举措、三主体、三结合

2.3.1“三举措”:引进来走出去,开展创新活动,进行资源整合引进来走出去。开展校际交流,请创新教育方面的资深专家为师生作创新知识讲座,为师生搭建平台,组织师生参观学习,同时为本校创新大赛优秀指导教师提供开讲座对外交流的机会。开展创新活动。定期组织活动,有目标、有内容、有提高。加强对师生指导,对表现突出的系部和个人进行表彰,设立优秀组织奖、优秀指导教师奖、最佳创意奖,鼓励师生参与创新活动,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写的教师组织起来,组建智慧农业创新团队,各自发挥优势,共同指导创新大赛,形成合力,组织精干力量进行技术攻关,实现跨学科优势互补,结合生产实际开发产品并进行推广应用。2.3.2“三主体”:学校、处室、教师学校提供资源。学校提供场地和资金支持,引导激励,树立典型。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导向很重要,榜样树立不好不如不树,引导不好不如不引导,营造出积极做事、积极进取的生态环境,人尽其才,让愿意做事能够做事的教师有收获有回报。处室搭建平台。处室组织开展讲座,培训指导,举办活动,定期召开指导教师会议,调动广大师生积极性,并为创新创业大赛提供相应的保障。教师组建团队。组建优势互补的教师团队,由不同专业的教师组成,实现优势互补,勤学习多做事,甘为人梯,乐于分享,宽容互信,共同提高,增强教师的动手能力和科研水平。组建教学相长的师生共创团队,组建创新社团,平时指导学生进行训练。创新社团采取平时训练和赛前突击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学生跨专业组建团队,勇于尝试,不断进取。创新创业教育与兄弟高校合作,提高教科研水平,增加作品的技术含量。2.3.3“三结合”:创新教育和课程思政相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后培训相结合,创新思维培养和专业技能提高相结合创新教育和课程思政相结合。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团队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提高创新创业的能力。在指导创新实践的过程中加强思想教育,把创新创业教育和课程思政结合起来,贯穿学生的学习生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有技能会创新思想觉悟高的复合型人才。课堂教学和课后培训相结合。教师把创新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利用好第二课堂和团日活动,开展创新教育活动,利用TRIZ理论指导学生创新实践。创新思维培养和专业技能提高相结合。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有助于师生掌握综合技能,打破学科壁垒,增强学生动手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创新实践是综合能力,既要有好的创意,又要掌握专业技术知识。比如温室监控系统的开发,既要能发现目前温室监控系统的不足,又要能找到一个好的解决办法,同时要具备物联网、智能控制、农业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2.4四过程、四阶段、四保障、四聚焦

2.4.1“四过程”“四过程”分别是兴趣、创意、创新、创业四个过程,即分为激发兴趣、产生创意、创新实践、进行创业四部分。发挥榜样引领作用,树立标兵,激发热情;采用头脑风暴(大家讨论,征集金点子,思维碰撞产生想法)和TRIZ理论相结合(培养发散思维、创新思维,采用九屏幕法和STC算子法)产生创意;利用TRIZ理论中的矛盾矩阵解决创新过程中遇到的技术矛盾,利用时间分离和空间分离的方法解决创新过程中遇到的物理矛盾,指导创新实践,加强专业技能训练,提高创新能力;在创新的基础上,申报专利,拥有知识产权,进行自主创业。2.4.2“四阶段”“四阶段”指师生由不愿意创新,到愿意创新但没有创意,到虽有创意但无法完成设计不会创新,最后到能够创新愿意创新主动创新四个阶段。激发兴趣,典型引领,榜样示范,校内创新创业大力宣传,形成人人爱创新、人人愿创新、人人能创新的创新氛围。2.4.3“四保障”搞好创新需要四个保障,分别是时间保障、经费保障、场地保障、技术保障。指导创新大赛的教师可以适当减少其他工作量,集中精力指导创新实践;对整个过程中所需的费用给予全额报销,包括产品制作费、食宿费、交通费等;提供适合创新实践的场地以及必备的工具;组建高水平教师团队作为提供技术保障的重要力量。2.4.4“四聚焦”创新实践聚焦四个方面,分别是专利申报、项目研究、论文撰写、成果推广。创新实践过程中申报专利,申报科技局课题开展研究,撰写创新教育类论文参加比赛或者发表,成果推广应用。

3校内创新实践活动指导方案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处处是创造之地。”团队教师采用头脑风暴和TRIZ理论相结合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把TRIZ理论引入职业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并结合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经过探索实践,形成具体的案例,找到适合指导职业学校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方法,让学生热爱创新,主动创新;通过培训,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创新有想法、有点子、有思路;通过现场指导,使学生能够创新;经过培训和训练,学生慢慢形成想创新、爱创新、能创新、会创新的局面,做到创意有思路,创新有技能。

3.1创新指导方法

用TRIZ理论指导职业学校学生创新实践,开发学生创新思维,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教师教科研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采取讲座培训与现场指导、学生交流与教师点评、TRIZ理论与头脑风暴法、课堂学习与课后训练、小组讨论与分组指导相结合的五结合指导方法。

3.2创新实践步骤

创新是教育发展的方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早在1996年就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也可以说是教育的四大目标:“Learningtoknow”“Learningtodo”“Learningtocooperate”“Learningtobe”。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提出“LearningtoCreate”(学会创造)。经过创新实践,总结出指导创新实践的一套方案,可分为六个步骤:调研分析、开展培训、形成创意、团队指导、实践活动、成果展示。

3.3创新能力培养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即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学校经过创新实践使学生具备七大能力:认知能力、吃苦耐劳、专业技能、创新思维、沟通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

4结语

创意农业论文范文4

科技期刊专刊是用整期版面登载某一学科领域专题,或某组专业内容相同稿件的特刊。相比通常出版的期刊,专刊主题集中、鲜明,容易征集到高水平的稿件,便于同领域科技人员系统了解专业进展,从而提高传播与交流效果,提升期刊的品牌影响力。许多科技期刊有过出版专辑的实践,有的还尝试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出版专辑,均获得了一定的效果和经验。《浙江农业科学》1960年创刊,为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与浙江大学主办的农科期刊。针对自由来稿主题分散、稿件质量良莠不齐的情况,自2008年以来,《浙江农业科学》根据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和农技工作者的需求,主动与有关单位、部门合作,积极向专家约稿,从创办特色专栏入手,逐步探索出版专刊的新模式。2015年成功与浙江省种子产业协会合作出版种子产业专刊,2016年又成功与浙江省水生蔬菜专业协会合作出版水生蔬菜专刊。借助学会(协会)力量出版专刊,不仅提高了《浙江农业科学》的质量,而且累积了一批专家、作者和广告客户,这为刊物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以《浙江农业科学》为例,总结农科期刊与学会合作出版专刊的优势与体会。

1农科期刊与学会合作出版专辑的优势

学会通常是由相同专业的多个单位会员组成,具有一定学术性和影响力的非营利社会团体。经浙江省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核准登记的涉农学会有一二十家,无一不把本专业的宣传培训、科技协作、经验交流、信息传递和理论研究纳入办会宗旨。学会的专业特性与专刊的专题特点吻合,担当社会责任,促进信息传播和交流,与编辑部组织出版专刊的初衷吻合。浙江省种子产业协会2002年成立后,常采用举办会议、评比会员优秀论文、不定期出版论文集的方式来促进会员间的交流。与学会论文集相比,期刊专刊时效性强、主题突出[9-10],借助编辑力量,可提高出版策划和编辑校对的水平;借助编辑出版平台资源,增加信息传播渠道,更方便读者系统了解和相互交流。涉农学会需要一个既有影响又相对集中的学术交流平台,来传递“三农”政策,传播农业科学新技术,促进会员学术交流和科技成果转化,这也是农科期刊与学会合作出版专刊能够成功的前提。浙江省种子产业协会会员单位分布广而散,100多家会员单位分布于种子科研、生产、经营的企事业单位,以及部分管理和教学单位,地域遍及浙江各地。会员单位一般是当地有影响的农业科研院校、推广组织、生产部门或经济实体,拥有大量农业新技术、新经验、新成果———这是专刊渴求的潜在论文资源。理事会由30位代表构成,会员都是各单位的专家和领导———这是专刊盼望的资深作者和审稿专家资源。学会需要展示会员的科技成果,也需要显示学会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因此,2期合办专刊一列入学会计划,即得到学会会员的大力支持,审稿专家、作者以及论文的资源得到充分挖掘。编辑部借助他们的力量,办刊能力增强,组稿、约稿、审稿顺畅,事半功倍。据统计,种子产业专刊、水生蔬菜专刊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正高级职称占比分别为24.2%和36.1%,副高级职称占比分别为35.5%和52.5%。他们有的来自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省农业厅等单位,也有的来自市县区乡镇基层单位,还有特约的农业部种子管理局专家、中国种子协会领导及中国园艺学会水生蔬菜分会领导。可见,2期合办专刊稿件质量普遍较高,在各自层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社会影响方面,种子产业专刊紧密围绕浙江省主要农作物种质资源、良种选育、种子经营和大田生产主线,探讨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推介良种良法。水生蔬菜专刊集中报道茭白、莲藕、荸荠等无公害生产技术,特色区域的生产经验。不仅特色明显,而且具有强烈的导向性和较高的实用价值。如推荐的浙粳、钱优、甬优系列水稻品种,浙大系列水生蔬菜品种,报道的双季茭孕茭障碍问题与解决措施,有害生物防治新技术,茭白鞘叶青贮综合利用技术,茭白套养鱼鸭技术,高山双季茭白生产技术,都是近年推广或即将推广的研究成果。浙江是水生蔬菜的重要产区,2015年种植面积4.2万hm2,总产量105.85万t,总产值35亿元,也是提出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和总产量的省份。随着纸质版期刊、网络平台的传播,学会和作者的宣传,这些技术对引导现代农业的发展,提高作物种植效益,确保粮食安全,保障蔬菜绿色生产和周年供应,发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值得一提的是,专刊出版后,《浙江农业科学》有关专刊主题内容的来稿量明显增加,有多个专刊广告新客户(学会推荐会员单位在专刊做广告的客户)愿意继续合作,在《浙江农业科学》品牌和产品广告信息,成了《浙江农业科学》的长期客户。从表1可以看出,种子产业专刊彩页广告总量16页,其中广告新客户11页,水生蔬菜专刊彩页广告总量8页,其中广告新客户7页。数家种子产业专刊广告新客户陆续在2015年6~12期,2016年1~9期、11~12期彩页广告15、14和2页。此外,2016年期刊编辑出版中心被主管单位评为“工人先锋号”团队,2015—2016年《浙江农业科学》被浙江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授予二等奖,对编辑工作的认可,专刊编辑出版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农科期刊与学会合作出版专辑的体会

选题是出版专刊的重要环节。配合“三农”大政方针选题是农技工作者共同的话题和难题,是农科期刊与农口学会合作的契合点。近些年来,浙江倡导高效生态农业强省、特色精品农业大省,开展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信息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五水共治等均是较为热门的选题对象。策划、出版种子产业专刊和水生蔬菜专刊,就是要响应省委省政府“三农”大政方针建立效益农业和绿色农业的号召,确保粮食安全和餐桌安全。“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2期专刊的出版,展示了浙江农业良种、良法的成果,突显了《浙江农业科学》的刊物特色,得到了农技工作者的肯定与赞赏。编辑部在市场调查、定位,了解学会基本情况,挖掘相关数据,框定大概设想后,与学会负责人(秘书长)共同商讨合作出版计划,包括专刊主题、具体栏目、征稿方法、交稿方式、审稿安排、编辑加工、退修校对、广告策划、出版寄送、信息反馈及预期效果,确定重点约稿对象。形成文字初稿,经学会、编辑部讨论后,双方签订周密合作出版计划。学会负责人一般对本会情况比较熟悉,共同制定的合作计划更能彰显专刊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特色。选题和计划确定后,双方借助各自优势,根据工作侧重,确定专人全面负责宣传和落实。除负责人外,学会和编辑部都要明确一位协助负责人的具体联系人。学会主要负责组织稿源、审稿,编辑部主要负责写作规范指导和稿件流程把控。充分利用双方平台进行宣传,利用学会会议进行写作辅导和交流。通过学会推荐,争取会员单位在专刊上刊登广告。双方分头落实、有序配合、定期交流,遇到具体问题共同协商解决。专刊出版过程中会接触一批专家和广告客户,以及他们为刊办事提出的一些有益的建议,编辑均认真记录、归纳整理,用以指导改进工作。编辑部对照合作出版计划,做好专刊总结工作,明确今后需要改进之处,并将有关结果通报给学会。有针对性地多与专家和广告客户联系,一旦有专刊传播信息反馈,及时传达,争取与他们的再次合作。农科期刊与学会合作出版专刊,具有目标一致、优势互补、效果良好的特点。配合“三农”大政方针选题是农科期刊与学会共同的目标,是双方良好合作的契合点。制订周密合作出版计划,分头落实、定期交流是提高专刊出版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方面。注意专家和重点广告客户的维护,争取他们的再次合作,利于期刊的持续、稳定发展。

创意农业论文范文5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旅游;发展;创新

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话题,各地积极构建乡村旅游发展和创新体系,旨在进一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在乡村旅游实际发展中,存在一些比较普遍的问题,影响了乡村旅游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要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势,积极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促进乡村旅游经济发展[1]。

1乡村旅游背景和发展意义

2018年国务院颁布《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文件,强调要做好乡村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工作,积极推进乡村旅游以及特色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旅游和相关产业融合,实现乡村振兴。从乡村旅游研究来看,这一选题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搜索关键词,截至2018年底相关研究论文数量有5600多篇,相关研究成果逐年增长。从2016年开始,历史文化和乡村旅游研究呈现井喷式发展趋势,这与当时国家颁布乡村旅游和文化产业融合的相关政策和文件有关。目前,国内对于乡村旅游的研究更多关注乡村旅游经济,对于乡村旅游和文化关系研究不多。研究怎样在河南省挖掘当地优秀历史文化资源,探索乡村旅游的有效发展路径,具有现实意义[2-3]。

2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2.1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管理体制不健全。目前,在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体制不健全是阻碍产业融合的主要因素之一。从乡村旅游产业管理体制来看,常处于条块分割以及行业壁垒并存状态,受到相应的政策制度约束。在发展过程中,相关产业需要严格遵守管理规定。在纵向上都需要遵守相关体制,横向上还有不同的客户服务模块,因此将相关行业进行融合,很难实现相互渗透发展[4]。

2.2文化旅游发展水平低。从乡村旅游发展情况来看,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要实现融合发展需要有一定的助推力。总体来看,乡村旅游文化产业总量偏低,产业结构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加上缺乏高素质人才,导致文化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低下。省内高级别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工作较少,很多资源没有被合理开发,导致境内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是缺乏品牌建设,整体的发展水平不高,影响力不强,缺乏龙头企业[5]。

2.3文化旅游产品创意不足。要想实现乡村旅游产业的有效融合发展,创新创业是关键,也是产业融合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创新思维的应用能够让人们从关注资源自身应用转向关注相关需求,能够促进资源、要素、运营等不断完善发展,促进产业创新,带动产业发展进步。从乡村旅游创新发展来看,创意是文化不断发展的动力。要想实现乡村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创意思维是非常重要的。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具有多样性,而在文化要素之间的创新、构建文化创意特色、促进文化长效发展方面,目前大部分地区还存在较大不足[6]。

2.4人才短缺问题严重。文化创意人才、旅游开发和管理人才是促进产业融合的内在动力。乡村振兴背景下,在乡村旅游产业的创新发展中,更需要同时具备两方面知识、技能和素养的综合型人才,为文化产业发展创新提供可靠支持,促进产业之间的深度融合发展。目前在香薰旅游文化人才体系中,这类综合型人才还比较稀缺,相关人才培养也没有严格结合地区的旅游文化资源特点。随着香薰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本土旅游开发人才严重不足,因此要在加快产业融合的同时做好人才培养工作[7]。

3基于乡村振兴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和创新对策

3.1创新管理体制,促进相关工作发展。乡村振兴背景下,要想实现乡村旅游发展,首先需要构建完善的管理体制,创新管理理念和方法。要实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之间的有机融合,需要大胆创新,不断促进乡村地区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构建一个统一、协调、高效的文化旅游管理体制,确保香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产业有效融合。同时,构建政府主导、文化旅游部门主管、上下联动以及社会大众广泛参与的融合机制,定期开展联席会议,对于产业融合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中解决[8]。对此,乡村地区要基于现阶段政府颁布的相关产业融合政策和文件要求,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具体要求,积极构建区域乡村旅游和文化产业的有效融合管理机制,明确管理责任,确保提高整体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3.2深入挖掘整合,做好顶层设计。针对资源富集、缺少规划的问题,坚持“立足乡村、面向全国”的思路,把乡村地区旅游产业深度发展纳入地区旅游总体规划进行布局。大力推动乡村文化和旅游融合项目建设,深入挖掘整合各类特色文化研究会、纪念馆等机构平台。成立乡村文化历史档案馆,建立乡村历史文化研究基地,积极开展乡村红色文化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统筹协调、项目争取、申报审批、资金筹措、档案管理等各项工作。深入挖掘地区的传统、特色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建设一批特色乡村文化旅游景点,做到统一规划建设、统一保护修复、统一投资开发、统一经营管理、统一品牌运营,全力打造乡村优秀文化传承平台,构建区域文化旅游特色品牌。通过大力发展民俗、古村落旅游、极限挑战等旅游产品,致力打造生态旅游名片和全国知名特色产业。积极探索采用“党建+旅游+扶贫”模式,引进投资,实施民俗旅游项目,带动村集体和贫困户脱贫致富。同时,要重视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强化三产融合,增加农民收入。文化旅游主管部门要结合地乡村区文化产业特点,就如何构建农业产业园体系进行详细分析,提出全面的指导建议。坚持“规划先行、产业支撑、双轮驱动(示范带动和龙头带动)、加强党建”的工作思路。

3.3强化创新人才培养,促进文化旅游创新发展创新是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地区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在文化和旅游融合中,要立足乡村文旅发展,聚焦系统规章制度、科室管理、人员管理、机关建设、业务提升、文旅产业发展等,涉及各项工作体制机制、方式方法,提出具有前瞻性、全局性和创新性的思路、想法、建议。文化和旅游管理机构可以选拔推荐优秀青年干部,到县内相关企业挂职,拓宽工作思路和工作视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养,达到“学习、锻炼、实践、提高”的目的。激发全局干部职工开拓创新的巨大潜能,让青年干部在本职岗位上展现新担当、新作为。此外,还可以针对相关人才开展创新创意培训,通过探究《超级IP方法论驱动文旅指数化盈利》《文旅产品的设计与赋能》《国产动漫的发展与创新》等课程,在文旅IP发展、文旅产品设计、动漫创新实战等方面,分享实战案例、学术分析以及创新经历,促进人才创新创意能力不断提升,为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奠定扎实的基础。

4结束语

创意农业论文范文6

关键词:智慧旅游;乡村旅游;大丰区;乡村振兴

1智慧乡村旅游背景

1.1乡村旅游前景广阔

近年来,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的稳步增长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逐步提高,生活逐渐改善,人们对于精神文明的需求日益增加。乡村旅游是以乡村为旅游目的地的新型旅游模式。与传统紧凑的旅游模式不同,乡村旅游形式新颖多样,深受游客喜爱。2015~2017年国内旅游人数中,乡村旅游人数占比超过50%,2018年乡村旅游人数占比虽有下降,但人数增至30亿人次。由此可见,乡村旅游发展前景广阔。

1.2智慧旅游发展迅猛

当前,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等的广泛应用与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习惯、方式早已打破传统的地域、时间限制,实现了智慧化。在旅游行业,“互联网+旅游”则催生了“智慧旅游”模式。2015年,总理首次提出“互联网+”计划,同年,国家旅游局《“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重点培育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智慧旅游城市,建成并健全全国性的公共旅游数据共享平台,加强我国旅游行业的创新力,实现旅游业的智慧化发展。智慧旅游突破了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制约,倚靠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模式的游客体验,延长交通、医疗等服务环节,提高游客安全性与满意度。然而,现今智慧旅游在其实践过程中出现基础设施差、移动互联网环境差、自然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需要企业、政府与当地居民三方合作,探索智慧旅游模式现存问题的解决方案,完善乡村旅游发展的体系构建,实现智慧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

1.3智慧乡村旅游的意义

1.3.1理论意义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5G时代已经到来。互联网支付的兴起促使了电子货币金融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兴起促使了快递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这些成功的经验给予了我们将乡村旅游和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有力依据。智慧乡村旅游智能化提升乡村旅游资源,提供科技感旅游体验。这种新形态会打破“乡村代表落后”的偏见,同时保留乡村原有的风土人情。智慧乡村旅游不仅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更深化了“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内涵,从旅游业角度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新思路。

1.3.2实践意义

智慧乡村旅游的发展,能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对农村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智慧乡村旅游将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进行了有机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乡村的产业结构,将乡村农业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提高了农副产品附加值,增加居民收入,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与此同时,发展乡村旅游能够有效地解决农村地区就业难问题,帮助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1.3.3大丰乡村旅游景点分析

经过一段时间发展,传统乡村旅游模式遇到瓶颈。“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注入新的活力,大丰区抓住机遇,结合自身的条件,尝试进行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1.3.4产业融合发展——丰收大地

2008年,大丰区紧跟长三角一体化、江苏沿海开发这两大发展战略,建立了丰收大地现代农业示范区。园区的建设思路为“一个核心、两个支撑、三大载体、四大产业”。“一个核心”是指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业,将传统农业与现代技术及服务业相结合;“两个支撑”分别指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以及高端技术人才的任用;“三大载体”是指园区中主要可划分为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和农业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三大分区;“四大产业”指的是园区主要带动与促进种苗产业、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创意产业、旅游产业四大产业的发展。丰收大地主要采用产业带动模式来实现自身的发展:生产特色农产品,形成特色品牌。以农产品吸引游客消费,拉动餐饮、农产品采摘、现代农业知识科普等旅游项目发展。示范区中的孙桥现代农业科技馆利用电子技术以虚实结合的方式向游客们展示了植物培育、生物科技、科学技术运用。同时科技馆还设有体验区,让游客们亲身体验现代农业,认识到现代科技农业模式对农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芳彩园艺科学研究院也是园中一大亮点。研究院致力于运用科技创新,培育优良农产品,促进三农的发展。目前已经设置有花草、瓜果、小杂粮等研究机构,对优化农产品品种、农业科技进步、现代农业的发展有极大促进作用。“丰收大地”开设“创意农业馆”展示结合了创意、科技和农业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以及农产品。现代的数字技术为创意农业的发展增添了活力。在农作物栽培中,用数字技术创造最佳生长环境,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同时改善农作物的质与量;创意加工农产品,进一步延长产业链,从多方面实现农户创收;利用数字网络宣传农产品,打造农业品牌,拓宽销售渠道,提升竞争力。“丰收大地”还设有网络营销中心,致力于打造“丰收大地”品牌,利用品牌优势扩大“丰收大地”的影响力,吸引更多居民参与当地现代农业建设,带动农业发展模式转型升级;通过网络平台农业相关信息,提供农业的相关培训,让当地居民更科学、有效地进行农产品的生产与经营。丰收大地以农业为基础,结合电子科技,融合了旅游度假等概念,打造了较全面的乡村旅游服务,使得乡村旅游突破农事体验及观光两种项目的局限,以科技和多元化满足游客不同需求,增加旅游体验感。

1.3.5主题打造——荷兰花海

“荷兰花海”是大丰当地在“民国村镇规划第一镇”的历史基础上打造的,以“花海、田园、风车”为主要设计元素的特色旅游风情主题小镇。景区以花海为主题创意,通过环境塑造和特定的布局,将虚拟的荷兰风情以实体呈现出来,表现独特风情的乡村景观。通过科技的运用,培植不同时节的花海,将主题贯穿时间空间维度,打响景区知名度,建立新乡村旅游形象。“荷兰花海”引进荷兰先进的郁金香种植技术和品种,同时还依据当地条件种植玫瑰花、薰衣草、绣球花、百合、龙翅海棠、三色堇等多品种花卉。同时景区还会根据不同时节的花海推出不同的主题活动,如:郁金香音乐节、百合花文化月、风情大巡游等,并在官网上宣传,也多次被中央电视台等知名媒体报道。“荷兰花海”成立了郁金香科研中心,该科研中心同国内外众多专家合作,运用现代科技,旨在培育出新的郁金香品种。同时科研中心还兼顾郁金香的生产与销售活动。除此之外科研中心还开展了对风信子、花葱、洋水仙等其它球根花卉的研究,为荷兰花海的发展助力。“荷兰花海”将互联网行业融入到自身的产业中:开设官方网站向游客提供景区的相关资讯、餐饮住宿的线上预订服务;与阿里巴巴等知名平台合作宣传;利用大数据收集游客需求以及意见反馈,改善景区管理、服务水平和营销方式。“荷兰花海”还积极参与当地居民扶贫事业,促进当地农业转型升级,如组织花卉种植培训活动,提供花卉苗木产业技术、信息支持等。“荷兰花海”的“互联网+农业”以及“旅游业+农业”的农业发展新模式给大丰地区其它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1.3.6文旅乡旅结合——大丰知青农场

“大丰知青农场”位于盐城市大丰区的海丰农场内,是以上海知识青年在大丰农场留下文化底蕴为基础,打造的独特文化乡村旅游景区,其内部主要由上海知青纪念馆、北上海历史展览馆等五大部分构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贫瘠滩涂上留下具有特殊历史含义的知青文化。目前文化旅游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呈现上升趋势,知青文化越发受到游客的关注和青睐。除了五大展馆,大丰知青农场在不断地修整改建后,还扩展众多特色项目,融入乡村旅游的要素,例如生存技能培训、野外露营、垂钓等。凭借服务业务的开拓,多元化的模块使景点更具有吸引力。在农事体验等旅游项目中,实现“活动”带动“文化”,寓教于乐,营造知青氛围,深刻展现知青文化的内涵。目前,“大丰知青农场”主要针对三大游客群体,一是老知青群体。农场收录的物什、留存的旧址,能帮助他们回顾岁月。二是组织团建活动的企业。农场可以针对企业的不同要求,提供特殊团建项目活动。三是学生群体。“大丰知青农场”具有历史教育意义,可以向学生提供研学项目,传授历史知识、知青文化,培养学生积极的价值观。“大丰知青农场”已经具备了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简洁合理的景区设置,以及相关的特色项目规划,并完善了民宿、小厨等配套基础设施,做到了文化旅游的突破性发展,也是文化旅游与乡村旅游融合的一种成功尝试。景区将文化体验加入到乡村旅游之中,使得旅游模式多样化,兼备多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景区引进电子科技技术,还原真实历史场景、历史故事,增加了游客的代入感和趣味感;开设官方网站以及与各大旅游平台合作,进一步增加大丰知青馆的知名度。“大丰知青农场”的建设发展为其他拥有浓厚历史底蕴的地区提供了可行的发展经验,有助于文化产业以及乡村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

2智慧乡村旅游发展策略和问题

2.1推进智慧乡村旅游特色化发展

乡村旅游特色化指,以当地特有的自然资源、风俗文化、历史背景为依据,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乡村旅游产业。2016年《关于深入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若干建议》中提到,加快培育特色小城镇,提升县城和重点镇基础设施水平,加快特色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将会是乡村特色化的核心。发展文化特色智慧旅游,应立足当地的人文历史优势,挖掘有坚实基础、成长潜力的文化特色,培养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产业形式单一,受到传统旅游模式限制,以观光旅游和休闲旅游为主。随着人民生活的改善、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以观光旅游为主导的旅游模式很难满足中国游客日益增长的对精神文化的需求。特色化旅游迎合了旅游的新需求,这对于普通乡镇,将会是宝贵的发展机遇。特色旅游产业建设的根本在于深入挖掘、精准定位当地文化特色;动力在于延长产业链、形成产业网。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信息传播的速度、范围、效率都显著提升,随着手机等个人终端的普及,信息途径也更加便利。特色型智慧乡村旅游应当抓住这一特点,缩小旅游项目与游客之间的距离,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度、参与度。把物联网、5G等技术投入到实体运作中,实现景区、信息媒介终端、游客三者的紧密联系。通过结合VR、AR等技术,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让传统观光式旅游可以进一步发展为文化体验式旅游。例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生动再现传统习俗活动,风俗文化景象,改善以单一图片文字、导游讲解的乏味旅游项目,增加游客的旅游参与度。对于较为晦涩的历史介绍,乡镇旅游企业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以微视频、纪录片、动画等形式展现,并借助互联网传播宣传,加强游客对区域历史的了解。

2.2智慧乡村旅游特色发展潜在问题

2.2.1产品单一,同质化严重,创新动力不足

目前已有不少特色旅游业的成功先例,如乌镇古镇、丽江古城等。一方面这给准备打造自身特色的乡村提供了借鉴价值,一方面这也预示了盲目跟风的潜在问题。部分城镇没有透彻分析自身的资源比较优势,没有认清现有的产业基础和要素禀赋,对文化特色发展方向定位模糊,不合理的照搬照抄个别成功案例,盲目发展、过度追求数量目标和投资规模。

2.2.2农村人口流失严重,乡村文化遭受打击

就内部而言,乡镇居民自身文化保护意识不足,近几年流入城市的农村务工人口数持续保持高位,乡村传统文化正面临着无人传承的危险局面。就外部而言,随着信息时代外来文化的大量输入,以及城乡融合步伐加速,传统习俗正不断遭受侵蚀。该局面预示了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业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2.2.3泛商业化现象

部分乡村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过度捆绑文化与商品。在旅游景点生硬地推出旅游项目、产品,甚至以此为主要的盈利项目,强制游客消费。这种泛商业化的模式,不仅降低了游客的旅游体验满意度,还严重损害了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不利于特色化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倘若乡村人文气息不复存在,乡村旅游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所以合理商业化、保留乡村底蕴,也是建设智慧乡村旅游应该注意的问题。

3推进智慧乡村旅游智慧平台发展

3.1智慧乡村旅游智慧平台建设

3.1.1建设公共服务平台

旅游项目组织者包括政府,企业和当地居民。一项乡村旅游项目的建设需要政府提供政策、资金支持,企业投入一定资本,当地居民配合,并构成劳动力基础。所以智慧乡旅的建设需要增强三者之间的联系。基于“互联网+”的背景,构建智慧公共服务平台成为了增加联系的首选方法。公共服务平台以社区为单位,具有沟通、查询、监控、保护和管制的作用,使政府、居民和企业可以形成紧密的纽带关系。居民可以对企业发表改进建议,也能根据企业在区域内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反馈,帮助企业建立归属感,提高企业环境意识,实现居民和企业的互惠双赢。平台应具有专业的数据库,包括优惠政策数据库,地方信息数据库和法律条款数据库,方便企业和居民查询。在完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条件下,政府可以利用平台进行实时监控,监视各侦查点的企业行为,保证市场安全有序。对于居民和企业提出的创意想法,政府可以利用平台为其申请专利,保护居民和企业利益,保障乡村旅游有效运行。政府通过平台各项通知,完善加强管制体系,定期对企业进行平台联系和线下访问,双重管制,确保企业有序正当地经营。

3.1.2建设游客智能平台

不同人群的旅游需求、旅游意愿不尽相同。乡村旅游为迎合市场,需要让旅游项目内容更具针对性,以提升顾客满意度。这要求企业花费大量时间资金,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其次,倘若每个景区都采用纸质宣传单的形式介绍区域特色景点,不仅效率低下,还对环境有一定的破坏;最后,游客的意见反馈对于旅游景区的改善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目前的反馈机制落后,使得游客的意见很难被有效收集利用。针对以上三个问题,旅客智能平台提供了解决措施。首先,游客可以利用游客智能平台,按照自我需求进行体验型、养老型、科技型。放松型等旅游项目的私人定制,景区根据定制信息提前做好景区工作安排。此外,游客还可以通过平台定制旅游纪念品。使用游客智能平台不仅可以满足旅客复杂的需求,还可以减轻旅游项目市场调研的压力,提高信息准确度。游客智能平台拥有本地景点信息库,方便游客查阅景区的特色景点介绍,实现无纸化宣传;最后,景区可以通过游客智能平台,对游客进行满意度调查,定期收集旅客建议和想法,基于游客的诉求改进景区服务。

4智慧乡村旅游智慧平台发展潜在风险

4.1流失老年群体游客

智能化平台的运用要求旅客有智能移动设备并能熟练使用,这对大多数老年群体来说,是一项较为困难的任务。大部分老年群体很少使用电子设备,对互联网了解较少。假如普遍推广智能化,景区可能无法及时响应老年群体的需求,甚至可能流失一部分老年游客。这要求智慧乡旅在进行景区智慧化的同时,还要将老年群体的需求列入考虑范围。

4.2智能平台存在安全问题

互联网诈骗,互联网访客信息泄露等问题揭露了互联网技术的不安全性。公共平台涉及政府信息和企业信息,一旦信息泄露,政府和企业可能面对着严重的威胁。智能平台涉及了货币交易,保障支付安全是平台的首要目标。这些潜在的问题要求平台注重网络安全保障,做好信息保护工作。

4.3基础设施跟紧缓慢

智能化的平台需要良好的通讯环境:畅通的网络、普及的移动设备、及时的维护。倘若只注重智能平台的建设,而不考虑基础设施的完善,智慧旅游难以发挥,旅游项目将失去活力。基础设施的建设应该包括道路建设、公共设施建设、通讯建设、水电供给建设,商业服务和卫生事业建设等。政府应注重并合理安排多元化旅游项目周边的基础设施建设。

参考文献:

[1]郭明艳.丰收大地三产融合发展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农村经济,2017,34(7):39-41.

[2]郝丽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019.

[3]李霞.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整合发展研究——以郑州为例[D].开封:河南大学,2017.

[4]李桂熙.“互联网+”背景下贵州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18.

创意农业论文范文7

一、汉字图形化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运用原则及体现

1.汉字图形化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运用原则

目前,汉字图形化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已非常普遍,成为了一种民族审美的趋势。在对汉字图形应用于标志设计进行研究和创新的过程中,我们应遵循标志设计的原则,按照标志的客观规律,以市场信息为依据分析设计的目的和具体要求,注重从形象思维、审美情趣、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对标志的设计思路进行综合考虑,从而达到以简化的符号传达丰富的意蕴和美感的目的。具体来说,将汉字图形化应用于标志设计中应遵循四项基本原则:一是视觉识别原则。要通过设计使标志容易辨识,具有能够与同类商品区别开来的视觉识别效果。二是信息传递原则。要通过视觉语言把设计对象的特征、寓意等信息明确地传达给观众。三是特色鲜明原则。要求设计的作品要醒目突出、生动活泼、形象鲜明,要具有艺术感和审美价值。四是形象集中原则。设计作品的艺术形象要集中,要有高度的概括性,要明快、清新,在视觉艺术特征上要达到以小见大、以少胜多的效果。

2.汉字图形化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体现

(1)借鉴书法艺术

书法艺术是我国特有的文化艺术形式,按照字体风格可以分为草、隶、篆、楷、行等书体,各种字体的审美形式构造为汉字图形化提供了丰富的借鉴空间。汉字具有“神形合一”的特性,草书的简练连贯、行书的潇洒、篆书的浑厚、隶书的典雅、楷书的端庄无不体现着汉字特有的美。把书法艺术图形应用到标志设计领域,可以使作品更具生命力和文化底蕴,让观众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书法标志的设计形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使用传统书法字体或名人题字,颇为直白;另一种是突出视觉个性,追求传统书法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的设计。如北京2008奥运会的标志和修正药业的标志,它们融合了书法艺术的精华,具有气、韵、形、神,提升了字体内涵和艺术效果,体现出了深层次的意境之美,使作品更具视觉冲击力和文化艺术价值。

(2)吸取篆刻艺术精华

篆刻艺术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民族特色,在现代标志设计中是极为实用的设计素材。在现代标志设计中,融合汉字篆刻艺术更能使作品体现出中国传统美学意象。“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就是现代标志设计中体现传统民族文化精髓的典范。

二、汉字图形化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运用方式

1.现代标志设计中对汉字的替换借用

此种方式指对汉字部分笔画借用图形进行更改或替换,并通过事物内部构造及信息的沟通找到汉字与事物之间的相关联系,以获得一目了然的、具有情趣的视觉艺术形象。如花生油品牌标志的设计,汉字“油”的三点水用形象的花生来代替,使标志的含义让人一目了然,这些图形的应用使标志所要传达的概念更直观、易懂。

2.现代标志设计中汉字笔画的共用

通过把汉字之间相同或相似的部分进行共用,形成一个整体形象。在共用过程中要注重字形和字意的双重结合,达到形神合一的效果。湖北省图书馆的标志是比较经典的、有代表性的作品,此标志通过湖北的简称“鄂”和“图”字两个字的结合变形,使标志在准确传达意象的同时具有了很强的图形感和良好的视觉效果。

3.现代标志设计中汉字的变形

在标志设计中以汉字的象形、指事、会意、假借、形声、转注的组字方法为基础,根据设计要求,对汉字的结构或笔画进行图形转化,使汉字更为形象、有生命力。如首都机场的标志,设计者通过巧妙的构思把飞机和机场跑道的图形与汉字“首”形象地结合在一起,通过汉字的图形化,以音、形、义结合的手段把设计主题和意蕴直观地传达给了人们。

4.现代标志设计中汉字的组合

在标志设计中通过把汉字字体进行组合来表达主题能够使标志在主体视觉上更为直观,此设计中要注重汉字与图形的点、线、面相互融合、统一。例如中国丝绸标志的设计,它以汉字“中”和“丝”作为设计的原型,两个字相复合,通过“中”字字型构成的空间将丝字融入,使作品在视觉效果上具有了简洁、形象、直观的特点,突显了主题。

5.现代标志设计中汉字虚拟空间的利用

虚拟空间是一种运用视觉原理通过视觉上的错觉产生的一种实际上不存在的立体幻象和空间假象,具有让人感觉变幻莫测的神奇的视觉效果。通过把汉字利用虚拟空间的效果进行图形化设计,可以使标志设计作品的造型更具艺术美感和审美价值。这种方法主要是将汉字进行简化和概括,形成一种抽象的图形。如中国包装技术协会标志中,通过将汉字“包”的笔画和结构形态进行艺术归纳和概括,通过与折纸包装形成容器这一工艺相结合,准确传达了行业的特点,在视觉上能给人以强大的冲击。

6.现代标志设计中字形的简化和装饰

在现代标志设计中通过对汉字或一组字的笔画、部首、外形等要素,进行自然和人工的各种肌理、传统的图案纹样等元素的装饰性设计,可以使汉字的意义和思想在图形中得到更好的表达和突显。将汉字结构进行整体和局部的图形化装饰处理,能使作品更有创意感和艺术价值。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海基会标志和京通天泰房地产公司标志。海基会标志通过传统云纹来装饰汉字“交”,使二者合理地融合在一起,在视觉上把标志的意义清晰地表达给了观者。京通天泰房地产公司以中国的风水文化为设计基础,把“泰”字下半部中的“水”字以优美的云水纹图来代替,并通过八卦形把中国传统的风水学中房屋朝阳而建的寓意完美地融入到了设计中,使作品在视觉效果和意义传达上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结语

汉字是中华文明浓缩的精华,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具有强烈的符号感和高度的造型潜力。以汉字为基本原型把汉字图形化应用于现代标志设计中,运用汉字文化的传承性和视觉领域的创造性思维方法,把中华文化的特色和历史内涵良好地表达在设计作品中,能使作品展现出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

作者:张丽 单位:武汉纺织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第二篇

一、正负形在标志设计中的作用

标志作为一种视觉符号,存在于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中。对于常态性的标志符号,伴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容易淡忘,而正负形的图形标志所产生的视觉效果能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虚实对比的艺术特色、一图双关的创作手法、阳刚与阴柔结合的特征,让标志的艺术特色更具有文化特质。阳刚阴柔的美交相呼应,不仅把艺术特色提升到了一个文学高度,还在视觉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在心理学上,正负形的标志设计满足了人们的好奇欲,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此同时,企业文化、设计师的情感则在这正形负形的结合之中得到展现。

二、正负形在品牌中的实例运用

正负形在有限的视觉幅度中准确、鲜明地表达企业的形象或精神语言,并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1.以字母图形为基础的正负形标志

在联邦快递的标志中,字母E和X中间有一个箭头,代表企业的文化:征服,不屈不挠,掀起革命。当时弗雷德•史密斯首创的隔夜快递服务在全球范围掀起了一场企业革命,它改变了世人做生意的方式,从此,企业可以远离市中心。箭头代表以时效著称的联邦快递行业。

2.以几何图形为基础的正负形标志

家乐福的标志在菱形的几何图形上加入了Carrefour的第一个大写字母C,衬在法国国旗的红蓝两色上。字母C左右边缘呈极力扩张态势,象征企业征战市场的雄心壮志。这是设计者最具匠心的举动,也是该设计的最成功之处。

3.以自然图形为基础的正负形标志

匹兹堡动物园标志以大树为原型,在大树中巧妙地构造动物园中动物的负形,由于匹兹堡动物园是一个生态动物公园,设计者采用植物动物正负形组合的方式图构标志。这样的形象使得标志的视觉感受自然而又不失独特。

三、总结

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发展市场经济,国际贸易往来密切,尤其是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的扩张,对经济全球化起了推动作用,随之而来的是繁荣的消费品市场。起初人们在选择消费品时,选择的并不是产品本身,而是品牌形象。优秀的品牌设计能在视觉上引导消费者的注意,进而调动消费者的认识能力,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最终达到推销商品和服务的目的。一个优秀的标志设计作品不仅仅要易于识别,更要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应用正负形的标志兼具标志设计的凝练概括,又显现出旧元素新组合的巧妙,令人印象深刻、回味无穷。

作者:欧阳慧 单位: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

第三篇

一、标志设计的相关文献综述

余沐人,端木志坚主编的《标志设计》中,对标志设计做了详细的定义,并指出标志设计是一种象征的艺术,它通过图形创意来传达人们的思想;王亚非在《标志设计》一书中对标志设计的发展、设计创作以及商标的注册和保护做了详细的介绍;周峰编著的《标志设计》中国美术院校视觉设计同步教程,书中标志设计的创意方法、表现技巧、制作手段、流行趋势进行了详细的解说与分析,市场上关于标志设计的书有众多版本,在此不一一列举。标志设计中创意图形的成功与否,在企业传播力度上会占有很大的因素,标志设计中图形创意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

二、图形创意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文献综述

在中国设计学范畴的历史里,“图形创意”一开始并没有与视觉传达设计“发生关系”,只是视觉传达设计是在“图形创意”的思想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其发生有一个自然流变的过程——时展的需要。据考察,现在市场上单独关于《图形创意》和《标志设计》的专著和教材不下千百余种,与之相关的学位论文有上千余篇,只是从图形创意入手专门针对标志设计的研究著作几乎没有,与之相结合的论文倒有不少,如:江南大学陈新华的《标志设计中的图形创意》一文中对标志设计的图形创意特征和手法做了简单介绍;周平在《谈标志设计与图形创意》一文中涉及格式塔心理学对图形视知觉方面的理论研究,为创造现代标志提供了理论依据;李秀梅在《中国传统图形创意对现代标志设计的启示》提出:从现代标志设计与传统图形创作过程的角度出发,归纳出平面与秩序、吉祥与象征等规律,从而更好的为标志设计服务;席志新《汉字图形创意》一文中分析了汉字图形创意应用于标志设计的可行性,指出其创意应遵循的原则,并结合生活中具体的标志设计探讨应用方法;孙建峰在现代企业教育中《论图形创意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强调了注意图形的“形”与“义”,要求以形表义,以义塑形,这样才能设计出优秀的标志设计,常利在硕士毕业论文《对标志设计中的图形应用研究》一文中提出:利用图形的“形”和“内涵”来进行标志设计以及对图形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趋势做了尝试性的理论分析,其他论文在此不一一列举,在此初步得知图形创意在标志设计中的具体运用:即通过“具象图形”和“抽象图形”,以不同的角度和方位静观,而后以“设计思维”的方法再造物象于标志设计,进而付诸这些物于标志设计。国内外一些优秀的设计师利用传统图形创作了一批经典的标志设计作品,如:北京奥运会标志、奥运会火炬接力的标志设计、中国银行标志设计、陈幼坚公司设计等,相信这些前人的研究将能为后来的学习者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也能引起这一领域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与“图形创意”作为传统艺术精神相对应,图形创意同时也是视觉传达设计尤其是标志设计的重要范畴之一。传统图形创意理论沿着“重组与解构”的创意思维模式逐渐意象化和具体化,综合反映在现代标志设计中图形创意的不断演绎。在近代不同版本《标志设计》的专著和教材里,大多是大专院校的教材,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这方面的迹象,应该说,“图形创意”作为名词在《标志设计》里已经屡次出现,如“解构”“重组”,但这些大多是关于标志设计的基本概念知识,部分章节涉及到图形创意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也还稍嫌不够透彻,或者说与其论“图形创意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的精神相比还未达到同样的高度,这需要热爱视觉传达设计的同仁们继续努力,为之不停奋斗!

三、总结

创意农业论文范文8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品;IP;经济价值;产业发展

引言

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时代在变化,需求升级导致消费升级,消费结构的演变带动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我们正处在第三次消费结构升级转型的进程当中,人们一改过去只为功能买单的消费状态,现在,人们还为体验、服务、情感买单。正是在这样一个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之下,文化创意产业才有了蓬勃生长的优渥土壤。中国拥有五千年的丰厚文化,把这些独特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创意产品中的有生力量,是有巨大经济收益的思路。

一、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

(一)研究方法:对于文创产业发展的理论研究,显然还未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需要借鉴地使用经济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的概念。因此,本文关于文创产业发展的理论思考,使用最基础的“总结归纳”,从文化创意产业的性质特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动因,及统计等角度做一粗浅思考。因此,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为:案例研究法和归纳法。

(二)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典型的文创案例的分析研究,论证文化创意产业在当今时代焕发出的巨大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服务价值,以此来指明当前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城市转型的方向所在。

二、文化创意产品的概述

文化创意产品从属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范畴,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文化创意产业是由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知识产权共同构成的。文化创意产品是将文化资源以创意的形式展现出来的现代社会的产品,也是将精神层面的概念进行物化之后形成的产品,这需要设计师在有形与无形之中把握文化的内涵,将其转化为当代生活中具有创意和实用价值的产品,进而成为具有高附加值的商品。文化创意产品目前还没有科学系统的官方分类。但参照目前市场上主流的文化创意产品,可将其分为如下三类:工艺美术品类;文博文创产品与艺术衍生品类;影视与动漫文创产品类。

三、案例研究

本章通过3个文创案例的分析,来阐述文创的经济价值。

(一)迪士尼:迪士尼每创造出一个新的角色形象,除了电影票房,由这个角色形象开发的一系列文创衍生品所带来的利润,是迪士尼公司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迪士尼推出动画电影《冰雪奇缘》,同时推出了一系列周边文创产品。其中的爱莎公主裙在一年的时间里,仅在美国就销售了300万条,直接带来4.5亿美元的营利,超过了北美总票房,如图1。

(二)故宫:火热的故宫文创,把博物馆里的一个展品变成一个手机吊坠、一个小包、一把扇子等,这时候功能发生转变,展品变成附着历史、艺术、文化的商品,可以大量复制,让更多的人拥有,可以融入进人们的生活中。因此,文创产品把单一的观赏价值变为了多元的商业价值+使用价值+观赏价值。且故宫的数据显示,2016年开始,故宫的文创商品销售额超过故宫门票的收入,如图2。

(三)掌生谷粒:掌生谷粒是台湾十大文创品牌之一,品牌主营产品是大米。这个品牌凭借独特的农家形象产品包装、动人的品牌故事和品牌理念吸引了众多消费者,在情感和温度加持下,传统平常的事物呈现出新的内涵、新的形式感和新的价值,一袋两公斤的大米六十多元的售价也得以被市场接受,如图3。

(四)案例小结:通过上述的案例分析,不难发现,文创产品并不便宜,但依然销售火热,原因正是消费升级。过去人们为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茶买单,现在人们为琴棋书画诗酒茶的茶买单。正是文化创意产品独具文化和情感加持的特点,使得产品拥有了附加价值,人们愿意接受功能之外的溢价。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消费升级的时代背景,所有文化性、精神性、无形性的东西,才会在今天这个时代越来越焕发出经济价值。

四、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思维方法

(一)逻辑闭环思维:当前中国文创产品设计的整个大环境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面对某一IP元素,设计师没有真正解读到其文化内涵,只是机械地将一些视觉图案印在包、本子、明信片、冰箱贴等各种产品之上。这样的文创产品,其文化流于表面,创意也稍显不足,没有真正触到当代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所谓逻辑闭环就是要考虑和解决一系列的问题,这个产品的受众人群是谁,人群的特点、需求、审美、痛点是什么,这个产品怎么传播,在什么渠道、什么样的环境背景之下展现给消费者,在购买前、购买时、购买后的使用阶段分别与用户有哪些交互,存在哪些触点,如何在每个触点中让用户体验达到最佳。一个文创产品的设计绝不是进行简单的视觉元素贴图,而是在这样一个严密的逻辑闭环之下被定位出来的。唯有这样,文化创意产品才是真正能够触到大众精神需求的、有生命力的产品。

(二)“软”、“硬”结合思维:“软”文创还可以跟更多的“硬”产业密切结合。比如,全国各地的地铁、新建楼盘都大同小异,但是加持上不同的文创内容,可以打造出不同的玻璃、钢铁、地铁、地产。让文创走进城市地铁,既贴近地气,真正与市民生活融合,又可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城市地铁文化。具体可以如何融合?比如,大到地铁站点、车厢内部的装饰,小到候车椅扶手拉环的设计,都可以融合文创。

(三)基于制造工艺的供应链控制思维:设计师要在现有的制造工艺范围之内进行创意设计才是有意义的。一个IP元素就能衍生出成百上千种品类的文创产品,而这背后对应的是庞大的供应商网络,这对供应链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文创项目中,供应链的管控最好能由设计团队来承担,只有设计师充分了解当前的生产技术和制造工艺,才能最大程度减少从设计到生产之间的沟通成本。因此设计师应该有意识地在实战项目中去积累自己的供应链渠道,逐步形成一套自己充分了解和熟悉的衍生品品类供应矩阵,从而提高设计工作的效率和商业成熟度。

五、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之路

(一)政策支持:2014年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2017年文化部了《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7年年底,上海市了“上海文创50条”。可见在政策层面上,从国务院到文化部再到地方政府,层层都在出台相关政策要大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二)实践探索:整个国家社会的大环境开始越来越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因此很多高校、科研机构会成立相关项目,去尝试着探索这条道路。例如,同济大学有“设计丰收”项目,华东理工大学则有“设计立县计划”。“设计丰收”是把乡村加持上设计,他们在探索能否把农村的乡野体验、闲置空间、艺术事件、传统手工艺、生态农业全部加持设计创新,进行重新整合、改造,看农村能不能焕发出新的气质和体验,让城市人更愿意到农村休闲度假,从而带来经济效益。很多地域拥有当地的传统技艺和传统文化,这些技艺和文化本身具有非常高的价值,但由于缺乏与市场对接,缺乏创新资源的进入,逐渐走向没落。“设计立县计划”就是让设计师了解这些技艺与文化,通过设计师的设计,让走向没落的传统技艺再次回到人们生活中,并被赋予更高的价值。

(三)产业升级:制造产业升级链路的四“O”模式是:代工生产(OEM)—原创设计生产(ODM)—原创品牌(OBM)—原创策略管理(OSM)。OEM生产也称贴牌生产,中国的大量OEM企业亟待转型,而OEM转向ODM,最行之有效的便是注入设计创新的力量。一些传统的代工生产企业可以运用逻辑闭环思维,分析产品受众人群需求,找到市场空缺和触点,实现功能和形式的创新和升级,实现自主品牌建立,打破贴牌生产和来样加工低利润模式。江苏省宝应县小官庄镇被称为“东方圣诞礼品之乡”,其玻璃制造技艺主要运用于礼品的生产,占全球很大市场份额。由于缺乏原创能力,大部分都是按图纸加工,订货商更关注生产成本。为了让小官庄镇的礼品玻璃制造更具有市场竞争力,设计立县的团队提出:加强对国外圣诞文化的研究,开发适合西方文化生活形态的产品,从被动的来样加工(OEM)向主动推出新产品(ODM)跨越。这便是文创设计思维帮助企业实现从OEM向ODM跨越的典型案例。

(四)城市转型:由腾空的厂房、码头、仓库、民居等转化而成的文化创意园区,越来越多地涌现在各大城市中。伴随着我国城市产业转型战略更广泛和更深入的实施,城市有更大体量的工业空间在不断释放。且“创意城市”理念兴起以及当代城市空间与创意相互借力升级,将这些释放的工业空间变为文创园区是工业城市向创意城市转型的最佳选择。创园区或是强调空间、人才、产业的融合,或是强调空间的创意规划,具有很强的品牌化升级导向。放眼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往往高度集聚于城市,好莱坞的电影业、麦迪逊广场的广告业、米兰的时尚业、东京的动漫业、柏林的设计业等均是文创空间品牌化升级的典范。利用文创园区的空间将文化创意产业在城市中高度聚集起来,集中打造城市的文化特色和产业特色,在国际竞争中交付出一张独具特色且漂亮的城市名片,是未来中国城市转型的方向所在。

六、结语

在人民大众物质生活日益提高的今天,人们不再满足于基础的产品功能消费,于是逐渐兴起了体验消费、服务消费和情感消费。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之下,文化创意产业得以沃土蓬勃发展,文化创意产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了人们生活当中,人们愿意为一件产品附加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付出更高昂的价格。但同时,文创火热的背后,也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真正好的、能触动到大众的文创产品要求设计师从逻辑闭环思维、“软”、“硬”结合思维、供应链控制思维出发,完成从IP内涵挖掘到产品设计再到生产交付的一系列工作。此外,我们还应该具备更高的格局,文创设计思维和文创产业发展是中国部分制造企业升级和城市转型的方向所在。

参考文献

[1]杨慧子.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品设计[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7.

[2]田青芬.台湾文创产业的发展及其向大陆延伸的趋势[D].南开大学,2013.

[3]王兴全,王慧敏.破局“千园一面”的文创园区品牌化升级模式[J].中国软科学,2017(05):78-91.

[4]陈曾.从故宫文创谈我国文创产业的创新之路[J].设计,2017(19):68-69.

[5]刘静.文化创意产业格局下的工业设计思考[J].设计,2017(03):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