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传播范例

网络信息传播

网络信息传播范文1

关键词:微媒体;网络信息;传播风险;风险防范

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较2017年末增加了3.8%,互联网普及率为57.7%,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3%。由此看出,近年来互联网的极大发展产生了一大批微媒体用户,这些独立的用户在信息传播和交互过程中形成了较为复杂的网络传播结构和规律,网络真假信息相互交织在一起,如果缺乏科学的微媒体网络传播规制思路,信息在高频次、多平台的交互过程中,容易形成多样化、多层次的传播风险,从而扰乱社会秩序,形成较大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一、微媒体时代网络信息传播特点

与传统媒体相比较,微媒体用户主要是由不同层级结构的微小个体组成,促使网络信息传播带有极具个人属性的特性,由此形成了网络传播的信息耗散性、集聚性、扭曲性等显著特征。

(一)信息传播耗散性

微媒体的信息传播在不同用户之间快速传播,经历了多主体、多频次的传播环节,网络信息在每个环节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信息内容损耗,致使传播信息存在一定的客观失真。

(二)信息传播集聚性

微媒体用户个体之间本身存在强烈的社会互动关系,用户之间的信息传递在微媒体平台的支持下,信息能够实现病毒式传播,在遇到社会敏感问题时,能够快速实现信息集聚,形成较大的信息流,从而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态势。

(三)信息传播扭曲性

网络信息在不同微媒体用户间传播的过程中,有些个体基于个人的利益诉求和情感表达,主观篡改原始传播信息内容,扭曲信息的原始初衷,从而在主观层面造成信息传播扭曲。

二、微媒体时代网络信息传播风险

微媒体时代网络信息传播的信息具有耗散性、集聚性、扭曲性等特征,致使信息在不断传播的过程中,在不同层面及领域形成了一定的风险源,这些风险源在外界环境的变化刺激下,有可能造成一定的社会冲突隐患,对社会治理提出巨大挑战。

(一)微媒体网络传播的经济风险

最高人民法院的《电信网络诈骗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显示,2016年至2017年,网络类诈骗从2016年的34.66%大幅上升至2017年的60.89%。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大量市场交易依托微媒体工具展开,一些不法分子借机诈骗,如二维码诈骗、盗号诈骗、代购诈骗、伪装诈骗、点赞诈骗、招聘诈骗等,给微媒体用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财产损失风险。同时,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化,不法分子的行骗手段也不断翻新花样,呈现出形式多样化、方式隐蔽化、跨区域化等趋势,导致微媒体经济犯罪追讨技术难度大、时间成本高、周期长等,从而给微媒体用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风险。

(二)微媒体网络传播的社会风险

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2.11亿,占整体网民的26.3%,且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网民分别为37.7%和25.1%,凸显了微媒体用户整体呈现出中等教育及以下学历群体占很大比重的特征,网民媒介整体素养较低。受认知水平和思维定式的限制,大部分微媒体用户难以在海量互联网信息中始终保持科学认知,多有理性不足而激情有余的特征。由于微媒体话语空间具有虚假性、低俗性、私利性、非理性的特性,当这部分群体面临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时,非常容易通过微媒体发辫言辞激烈的话语,并在短时期内形成话语失序的集聚效应,容易引发网络舆情危机,并通过舆情的不断发酵,形成一定的社会不稳定风险源,对社会稳定造成冲击。

(三)微媒体网络传播的法律风险

由于微媒体的个人特征显著,微媒体用户整体的法律知识和法制意识薄弱,用户和传播信息的感性意识大于理性意识,很容易出现虚假信息传播、信息内容侵权等话语滥用行为,从而对他人的名誉权、隐私权、人格权等造成损害,导致微媒体变成谣言、诽谤、侵权的滋生。尽管我国政府目前对于微媒体等互联网法治建设非常重视,相关法律法规已达70多部,但相比微媒体技术、平台、工具等快速更新迭代的速度,有关微媒体法律、法规、条例等文件的出台与均需要一定的法定程序和周期,客观上造成了法律滞后、立法不足、缺乏针对性等问题,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同时,在后期的诉讼环节也存在取证困难、行为界定难、执法责权界定模糊等系列问题,对微媒体的网络传播带来极大的法律风险,这些法律风险又有可能进一步转化为社会风险和经济风险。

三、微媒体时代网络信息传播风险防范策略

微媒体时代网络信息传播的经济风险、社会风险、法律风险等如果长期存在,并不能妥善科学管控,各风险源之间相互影响、渗透、转化,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容易诱发较大的群体冲突,如不能得到合理的防范,会影响到社会稳定。因此,必须从多方面提出微媒体事件网络信息传播风险的防范策略,合理形成科学的防范路径,为打造科学的网络信息传播规律提供制度保障。

(一)打造以政务微媒体为主体的多维网络传播矩阵

政务微媒体在引导网络舆情传播过程中具有先天的引导优势,如广泛的传播力、官方的权威性、极大的社会影响力,能够在舆论传播中发挥较大的传播引导和舆情规避作用。因此,在整个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不同的微媒体用户主体应当功能定位清晰,构建以政务微媒体为主导的信息传播核心,各职能部门和主流微媒体为传播引领,发挥准确传播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的作用,科学引导微媒体个体用户的传播导向,降低网络舆情风险,构建层次分明、主体传播边界清晰的立体式传播矩阵,从而实现信息传播的全过程疏导管控。

(二)构建分散立法与统一立法相互补给的法律保障体系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微媒体的工具和平台发展方式多样,导致信息传播的路径和规律变化快,完全的统一立法模式难以应对快速变化的多样化法律纠纷,系统规范的法律法规立法对于微媒体网络传播存在周期错位风险。尽管分散立法成本高,一定程度上会造成法规之间的相互冲突,但其优势也比较突出,即能够在短时期内为微媒体的网络传播管理提供规范化的指导意见,避免微媒体网络传播的各类风险不断扩大,从而为统一立法规避风险提供了时间保障。

(三)构建多维度立体式的微媒体媒介素养培养机制

微媒体的媒介素养培养体系首先要有良好的社会制度环境,在国家层面要提供充足的政策和财政等公共资源保障投入,在顶层设计层面做好媒介素养培养保障机制。在社会层面,要充分发挥不同社会主体的媒介培养功能,包括媒介机构的自身带头、家庭教育的有效补充、协会及行会的引领宣传。在学校层面,要充分重视媒介素养的基础教育工作,做好教师的媒介素养培训工作,加强微媒体媒介素养的基础研究,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做好微媒体用户的媒介素养初始培养,实现微媒体信息传播的良性循环,从而提高用户的信息甄别、价值观判断等特性,有效降低微媒体信息传播风险。

参考文献:

[1]许高慧.底层青年群体“微传播”的风险[J].青年记者,2018(15):38-39.

[2]刘津池.信息化社会媒介素养教育的践行理路[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8):1-4.

[3]岳宇君,巩永华,张耀珍.论微媒体的法治化治理[J].科技与法律,2017(3):47-53.

网络信息传播范文2

网络信息的发展,尤其是群体信息交流方式的发展,为美术教研提供了平台。分析美术教育群在美术教研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可以促进美术教研活动的顺利开展,提高教研的实效性。

关键词:

网络信息传播;美术教研;侃点美术教育群

为推进美术教研,构建美术教育群,教育者之间、教研员主导下的研究团体、师生之间都建立起各种网络群体,这些网络群体以美术教研为主旨联系在一起,集中起来,为推进美术教研、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提供了渠道。

一、基本理论概述

1.网络信息传播

网络信息传播借助现代通信网络,开展各种信息传送、互通和运作,从而实现其社会文化传播的目的,是一种高效的社会运作平台。它超越了时空的限制,让信息传递变得便捷。人们在相互交流中实现新的社会价值,由个体发展引向群体活动,代入信息时代,人们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网络和社会的良性互动,不断地引领社会发展。

2.美术教研

借助网络信息传播,美术教研是以美术教学活动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性活动,对促进美术教育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美术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美术教研,教师引领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进而创造美,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学生快乐学习提供支撑。

二、侃点美术教育群教研分析

1.美术教研活动的系统性、组织性有待提高

在侃点美术教育群中,有的人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几个人对某个艺术问题展开讨论,有的发表文章和作品,大都是在线随机进行,有问题随时可研讨,这就充分发挥了灵活性的特点,时效性很强,在线人员可以及时解决问题。但是,有些问题并不简单,需要系统研究,一些具有全面性的问题要组织全员参与讨论,在这样的情况下,侃点美术教育群缺乏必要的组织。同时,不好监控在线人员的研究行为,教研的实际效果和落实的状况如何难以确定。因此,要提升美术教研的效果,就需要进一步加强美术教研群的组织工作。

2.美术教研不够深入

侃点美术教育群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了超越时空的联系,有效提高了教研的效率。但是,教育群中有人提出一个问题后,在线人员多数是提出一些见解后便不再过问,或者就这个问题简单讨论,不求问题是否能够解决,下线后也不再谈及这些问题。这就使问题的讨论仅仅停留在表面。而且教育群中的人员联系并不是很频繁,有些人相互不认识,深入交流的可能性较小,下线后也没有其他的联系方式,导致联系中断,交流研讨受到时空限制而不能更加深入地进行。另外,教育群中的人员缺乏相应的情感基础,为对方承担责任的意识不强,谈到什么地方就是什么地方,可能随时中断,随意性较强,准备不充分,后续研讨可有可无,约束性不大。

三、提高侃点美术教育群教研实效性的对策

1.构建组织系统,规范群教研活动

美术教研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为加强教研活动的时效性,要丰富教研活动的形式,充实教研活动的内容,利用侃点美术教育群为开展教研活动提供有效载体和便捷平台,充分发挥教育群的积极作用。同时,要解决教育群存在的系统性和组织性不足的问题,提高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充分发挥教育群在美术教研中的作用。另外,在教研群中选出大家认可的人员作为教育群的管理人员和群内教研的联系者,有什么活动由管理人员联系,教育群中每位成员的联系方式也由管理人员统一管理,这样可保证开展教研活动时,能够及时通知所有人员及时在线参加教研活动。如,要求学校教师参与教研,联系学校主管领导加以监督,保证参与的人员及时、完整、有效地参与教研活动。为教育群制定完善的管理机制,可有效保证教研活动的时效性。

2.合理安排主题活动

美术教研活动利用网络平台,可以有效提高教研效率,为教研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信息渠道,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网络教研。利用侃点美术教育群进行教研更获得了丰富的教研资源,提高了教研的时效性,教研形式灵活多变,教研人员对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但是对于一些系统性较强、主题明确的问题探讨相对不足。要增强教研的实效性,就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在美术教育群中设置主题研讨,由教研员或者教师发起,管理员做好宣传工作,及时通知,设定时间段,制订教研计划,每人都要围绕主题积极准备,到规定时间按照计划展开集中研讨,之后可以随时相互交流。

3.构建深入交流的环境

美术教研活动的开展为美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研究支撑。利用网络平台能够随时进行教研活动,但是不够深入的问题也很明显。除了采取以上措施以外,美术教育群可以进一步加强群内人员的联系,群内人员可以互相加为联系人,保留联系方式,或利用微信群等,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结语

侃点美术教育群是推进美术教研的有效形式,但仍需要不断改善,使美术网络教研更加具有实效性。

作者:李兆宇 单位: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

参考文献:

[1]贺岚.网络背景下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研究.文学教育(下),2011(12).

[2]卢嘉丽,尹军.基于QQ群课堂讨论的互动分析.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1).

网络信息传播范文3

(一)信息源

信息源是指希望通过互联网向信息接受者传递的各种信息,主要以图片、文字、音频或视频的形式存在。信息源是网络信息传播的基础,优质的信息源是影响信息接受者认知度及消费行为的前提条件。地标农产品信息主要内容包括地标农产品的基本介绍、产品的地域特征、品质特征等相关信息。

(二)网络信息载体与网络信息传递渠道

网络信息载体是指网络信息的承载体,包括官方网站、电子邮件、搜索引擎。信息传递渠道指以企业网站、电子邮件、搜索引擎以及其他第三方网络资源作为信息载体。网络信息传播渠道是网络信息向信息接收者传递或者信息接收者获取网络信息的通道,主要包括搜索引擎、官方网站、第三方网络商务平台、网络社区、微博微信等。网络信息载体与网络信息传递渠道从及网络信息接收渠道的契合度的高低,决定了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及互动的友好性,是信息传递的关键因素。

(三)信息接收者

信息接收者指信息最终目标受众或潜在目标受众即用户或消费者。网络信息传播具有交互性,信息的接收者也会是信息的反馈者或是发送者。信息接收者的网络行为、网络习惯是选择网络信息源形式、网络传播方式和传播渠道的依据。在以用户(消费者)为核心的时代,信息接收者的网络行为直接影响网络信息传播效果。

(四)信息传递中的噪声和屏障

噪声和屏障即网络信息传播的影响因素。不同的信息传播渠道都有不同的噪声和屏障,并且对网络信息传播产生不同的效果,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对噪声和屏障进行消除,才能保证网络信息的有效传递。

二、地标农产品网络信息传播的关键因素解决策略

(一)提供详尽且多样的信息源

首先,地标农产品信息源所包含的用户所需要的信息要尽可能地详尽,能够包含用户希望了解或未了解的所有信息,诸如地标农产品千百年来所沉淀的文化、地标农产品的独特品质特征、独特地域特征及生产工艺;其次信息源形式要多样化。要灵活采用文字、图片、视频和音频等形式,制造适合目标客户多方面需要的高质量信息源;第三,要保证信息源的有效性,及时更新信息源,增加用户对信息的可信度。以地标农产品安化黑茶为例,他们通过制作大量的文字、图片、视频等高质量的信息源,向消费者展示黑茶所沉淀的人文历史、养生功效、茶艺文化。安化茶马古道旅游景点的打造、纪录片的拍摄、茶艺视频、网上大量的功效宣传、相关企业官网如湖南黑茶龙头企业怡清源官网信息的及时更新等等,这些多样化的高质量的信息源提高了消费者对黑茶的认知度,为安化黑茶取得巨大成功奠定了基础。也正是因为消费终端的撬动,带来了安化黑茶巨大的经济效益。

(二)选择可靠的信息载体,建立更多的信息传递渠道

政府、企业官网是最具可信度的地标农产品信息源的主要载体;行业资讯网站、综合网络资讯媒体也是地标农产品信息源的重要平台;B2B与B2C电子商务平台、开放式在线百科及博客、微博、微信是信息载体与传递合为一体化的资源,这些都是可靠信息载体,综合使用这些资源可以使地标农产品信息最大限度地呈现在消费者面前。不同的地标农产品面向的消费者群体不同,所采用的信息传递渠道也就不尽相同,而网络上各个年龄层次、各个阶级层次的人群都存在,根据不同的人群选择不同的搜索引擎、第三方平台等、传递信息,往往能取得好的效果。此外,还要将网络信息传播渠道与传统信息传递渠道(如电视、广播等)相结合。对地标产品安化黑茶,怡清源不仅制造了多样化的高质量的信息源,而且充分利用独立的企业官网、博客、茶叶行业平台第一茶叶网、腾讯财经等网络媒体信息,同时还在阿里巴巴批发平台、淘宝和天猫零售平台及手机终端开设展厅、网店;在维基百科、博客、微博大量的黑茶信息及相关的词条,增加了地标农产品安化黑茶的网络信息可见度,提高了消费者的认知度。与此同时,根据不同消费者特点,利用搜索引擎、电子邮件、网络广告、网络社区、博客、微博等多种网络信息传播渠道和电视、户外广告等传统信息传递渠道相结合,多渠道、多途径地向不同的消费者传递信息。

(三)消除信息传播中的噪声和屏障,提高信息传递效率

信息传递渠道越短,信息传递效率越高,越不容易受到噪声的干扰,信息也就越容易被接收者发现并接收。地标农产品在推广与信息传递过程中,必须消除来自同类产品信息的噪声干扰和打破竞争对手制造的壁垒,要通过采取各种优化技术,让消费者在使用搜索引擎、B2B、B2C或其它第三方平台站内搜索工具时,地标农产品的信息排名能靠前,或地标农产品相关信息展示在网页的重要位置,以提高其相关信息的传播效率。

(四)了解消费者网络行为,保持信息传递的交互性

信息接收者的网络行为、网络习惯直接影响信息的接收和传递。要充分了解目标消费者的网络行为,获取网络信息常用的工具及渠道,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投放地标农产品信息,方便消费者主动获取信息。可以利用QQ、阿里旺旺、微信等网络沟通工具,论坛、网络社区等建立信息传递的交互渠道,保证信息的双向传递,有效地提高消费者对地标农产品的认知度,也有助于地标农产品开发者更好地了解消费者,采取更有效方式与策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三、总结

网络信息传播范文4

关键词:网络信息;传播乱象;治理策略

互联网便利了人们交流互动,也便利了人们获取资讯,快餐文化逐渐盛行。目前,我国网民数量已超过7.51亿,网络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网络信息传播由此更加简便、高效,但由此也引发了诸多乱象。为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净化网络环境,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治理措施。

一、网络信息传播乱象

自本世纪初以来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极为快速,网络逐渐走进了千家万户,我们迎来了信息时代。网络成为了信息传播的主阵营,由于面对网络这种新事物,社会缺乏相应的规范机制,因此存在大量传播乱象[1]。07年某地“信息时报”进行了有关香蕉感染“蕉癌”(巴拿马病)的虚假报道,从广东香蕉致癌最后演变到海南香蕉致癌,此类消息不绝于网络,被大肆传播,导致海南香蕉一度滞销,严重影响了海南区域经济以及相关焦农生活。13年类似宣传又出现在了网络上,仍旧使用07年的案例,又一度导致海南香蕉滞销,焦农经济损失极大。15年歌唱家于华文艺术家阎肃逝世的信息,网站未经核实予以推送,这并非第一次名人“被死亡”事件。近几年还存在女子未就幼儿被狗咬成重伤,男友募捐的新闻,经证实该事件纯属骗捐行为,引起了极其不良的社会效应。互联网兴起但对网络媒体的监管不足,许多未经训练过的从业者为了吸引受众眼球、追求时效,随意传播、转载信息,杜撰虚假信息、制造谣言,引起社会恐慌等问题层出不穷。就女子被狗咬募捐一则新闻来看,从记者采编到传播整个过程都未对新闻的真实性进行核实,导致网络媒体成为“骗捐”的有力助推者,对网络传媒发展十分不利。另外,还存在网络媒体从业者采编信息直接从网络上拼凑、组合资源,形成新闻予以的情况,频频突破底线。

二、基于网络信息传播乱象的治理策略

(一)发挥网台作用,做好事实把关

西安电视台设有西安网,属于西安主流媒体,在报道与传播热点公共事件时应当严守“5W”要素,做好事实把关工作,为受众提供真实的信息。西安网属于西安地区独家门户网,虽然目前主流媒体传播网络信息受到微信、抖音等自媒体冲击,但受众大多更倾向于信任地区主流媒体,西安网可以运用自身优势将真实事件呈现给受众,严禁道听途说。某电视台曾播报了一则为了帮助市民避开危险老人在雨中站立一小时的新闻,该新闻事件线索源于网络,创作者为了验证事件的真实性到实地调查,但当地无监控且范围广,核查难度高。后经由一名细心的记者发现老人身后有一个巨大的漩涡,这印证了该新闻确实为真,善举才得以传扬,但老人终未出现。该电视台就十分负责,在全民皆媒的网络信息时代不主观臆断,在印证事件真实的情况下才进行传播,在根本上规避了事件为谣言的风险,有助于提高媒体影响力。

(二)立足网络传播,注重双向互动

在移动终端、网络逐渐普及的今天,人人都可作为网络信息的传播者,一般用户传播信息主观感情色彩浓厚,对所传播的信息可能存在偏颇。作为主流媒体人面对这些带有真实情感的新闻线索有必要进行核实,并进行反馈。互联网的交互性便利了媒体人与大众交流。记者可以将调查核实对话公布出来,供人们参考,若有必要应当到实地调查。新时期,单纯的事件传播难以满足人们求真心理。对此,主流媒体,如西安网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打造互动平台,与受众进行沟通,在满足受众需求过程中还有助于抓捕新闻线索。另外,在这一过程中主流媒体还能够更有效地承担社会责任,引导广大网民注意自身网络言论,学会辨别信息,安全、合理用网。另外,还可以向网民普及一些安全用网注意事项,比如说不宜过多暴露个人信息等,培养网民网络安全意识的过程中还有助于提高主流媒体的亲和力,提高网民对媒体的信任感,继而促进媒体发展。

(三)完善相关法规,提高监管力度

法律法规作为规制社会的上层建筑对于治理网络乱象具有积极作用。它能够规制电视台及其网络平台,可以完善传播信息相关法律制度,加入辟谣内容,同时引导电视台、网络媒体引进先进技术,加强对网络信息筛选、识别效果,鼓励网络平台积极承担社会责任[2]。另外,还应当发挥政府的作用,采取直接有效的措施对网络信息传播乱象予以规制。在法律的引导下积极与网民、媒体从业者交流,端正相关人员态度,促使其理性传播信息,发表言论,培养网民用网素质。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电视台、网络媒体信息传播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面对信息传播乱象,西安广播电视台、西安网作为主流媒体,应当积极主动迎接挑战,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从自身做起杜绝网络乱象,严格要求媒体从业人员谨守媒体人职业操守,在不断规避乱象的过程中提升媒体公信力与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蒲建国.网络时代,垃圾信息霸屏的隐忧——浅析自媒体信息传播的乱象、危害及对策[J].中国地市报人,2017(09):26-28.

网络信息传播范文5

随着时代不断演变,科技飞速发展,信息数据呈爆发式增长,网络已成为传播各类信息的核心途径。在网络信息传播中,版式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技术”、“艺术”二者有机融合的关键点。因此,本文作者站在客观角度,多角度分析了网络信息传播、版式设计,多层次探讨了网络信息传播中版式设计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

网络信息;传播;版式设计;应用;分析

一网络信息传播和版式设计

(一)网络信息传播

在新形势下,各类技术正处于飞速发展的浪潮中,比如,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时代随即到来。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网络已成为其核心途径。就信息传播来说,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某些社会成员以某种信息传播媒介为切入点,传播特定的信息,期待获取预期传播效果的社会活动全过程。当下,网络传输设备不断完善,网络成本也大幅度降低,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随之,智能化移动终端不断普及,信息传播媒介发生了质的变化,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介,比如,电视、报刊、广播,在传播各类信息过程中,互联网发生着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而传播已成为新时期互联网行为的一种基础性形态,也就是说,互联网多样化功能的展现和网络信息传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各类信息数据海量出现,在不同行业、领域中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一种稀缺资源,想要更好地展现各类信息价值,传播便是其关键性手段。在此基础上,随着网络信息价值不断展现,网络社会建设步伐也会不断加快,现实社会的和谐度也会有所提高。

(二)版式设计

站在客观角度来说,版式设计是平面设计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性组成要素,占据核心位置,也就是说,版式设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关乎平面设计的传播效果。在现实生活中,社会大众对平面设计并不陌生,随时随地都在接触以及感受,比如,浏览网页、翻阅报刊,平面设计和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层次的社会大众会在无形中不断“感知、品味”平面设计。在此基础上,作为平面设计的核心组成要素,版式设计是视觉传达艺术的关键所在,版式设计属于“科技”、“经济”二者作用下的产物,是对各类文化传统的真实写照,也是审美观念、时代精神面貌等的一种客观呈现,其涉及的方面较多,被广泛应用到不同平面领域中,比如,招贴、包装、网页,在不同平面领域中展现出不同的特点与价值,起到不同的作用,也被广泛应用到网络信息传播中,利于促进不同行业、领域的持续发展。此外,版式设计具有多样化的功能,其体现在不同方面,在多样化的文字、图形等作用下;客观呈现了各类信息内容,在留白和虚实、韵律和节奏等作用下,具有鲜明的阅读诱导作用;在“色彩、形式、意蕴”等作用下,极易吸引读者眼球,激起购买欲望,刺激消费,具有鲜明的促进购买作用,也就是说,在新形势下,版式设计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二网络信息传播中版式设计的具体应用

(一)网页设计方面

在数字技术、网页技术作用下,网页版式设计为网页融入了更多新元素,网页表现形式日渐多样化,网页信息模式也日渐形成。在网络信息传播方面,版式设计已被广泛应用到网页设计方面,在网页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可以借助版式设计,巧妙设计网页字体,客观展现网页信息内容的同时,促使设计的网页更加生动、形象。以“休闲服饰类网站”为例,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应用版式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全面、深入把握其核心受众,即年轻人,根据其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客观需求等,围绕设计网页主题,优化设计网页字体,要具有鲜明的“活泼、动感”特点,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在此过程中,设计者必须综合分析多方面影响因素,根据网页设计、版式设计二者的特点、性质,准确把握文字大小、字体各自变化情况,巧妙设计字体,促使设计的休闲服饰类网页具有较强的冲击力,能够有效吸引受众眼球,阅读上面信息的同时,购买相关产品。设计者还要准确把握网页版面中的图像,要从不同角度入手准确把握其大小,适当增减其数量,控制好远近,明确该网页主题的基础上,有效提高网页的整体视觉效果,刺激受众视觉感官的基础上,使其准确把握图像所传达的信息,要以该网页主题为基点,以浏览群体的色彩心理为媒介,选择适宜的色彩,科学控制色调,有效传达相关信息,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网页版面阅读性。

(二)操作界面设计方面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版式设计也被应用到操作界面设计中,来传播相关信息。设计者必须全方位准确把握操作界面设计的具体要求,坚持相关原则,借助界面版式设计,在导航作用下,客观呈现操作界面构架,使其更加简单、形象,符合新时期社会大众的思维习惯,用户可以准确理解界面整体结构,清楚其操作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操作界面重要的信息,这也是版式设计实用价值的客观呈现。同时,设计者要借助版式设计,科学编排操作界面一系列要素、内容,优化设计的基础上,最大化提高操作界面在视觉方面的表现力,使其更具特色,能够在读者接触的第一时间吸引其注意力,对其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在版式设计作用下,操作界面设计的审美效果大幅度提高,在操作界面传递一系列重要信息的同时,读者也会感受到这是某种情感的传达,促使操作界面赋予生命力,能够使读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三)电子杂志设计方面

随着各类技术飞速发展,比如,现代化通讯技术、数字技术,电子杂志应运而生,属于文化载体方面的一种全新形式,这也是网络社会不断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在多样化的表现手段作用下,电子杂志不断完善,比如,动画、视频、人际交互。站在客观角度来说,以使用功能为基点,电子杂志有着多样化的类型,比如,商业类、人文社科类,如果以制作方法为媒介,也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比如,模板集成软件制作类、PDF软件制作类。在电子杂志设计过程中,设计者要将围绕电子杂志设计主题,借助版式设计,科学调整文字字体样式、字体大小、页面图片数量、杂志背景色调与亮度等,促使电子杂志版面某部位有所变化,尽可能提高电子杂志页面整体设计效果,呈现出独特的风格。从某种角度来说,色彩属于关键性的设计语言之一,也是更好展现电子杂志版式特色,突显其主题的有效途径,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必须准确把握配色原理,以受众、市场为基点,科学选择色彩,促使电子杂志形式、内容有机融合。以“时尚类电子杂志”为例,青年人是其核心受众,在版式配色方面,设计者需要灵活应用“艳丽、明快”这类型色调,使其当下年轻人口味,起到不一样的视觉作用。此外,设计者还要注重版式设计的互动性特征,科学安排电子杂志版面多样化元素,科学设计交互按钮,比如,选择背景音乐、翻转页面、放缩图片,促使电子杂志版面更加丰富多彩,充分展现不同文化、民族等背景下电子杂志有具体的韵味,可以有效防止电子杂志风格单一化。设计者要多层次合理改变各类信息传播形式,读者可以在导航链接设置作用下,阅读自己喜欢的内容,不需要阅读杂志上所有的信息,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对应的背景音乐,充分感受阅读带来的乐趣。在版式设计交互性方面,设计者还要优化设计不同类型的版块,促使读者可以编辑沟通、交流,科学设计超链接,将读者带入不同的网页界面,参与不同类型的活动中,获取所需的各方面信息。在一定程度上,编辑也能更好地了解各类群体各方面客观需求,优化完善电子杂志版式内容,及时传递不同层次受众所喜欢的信息,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电子杂志行业进一步向前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网络信息传播尤为重要,而在网络信息传播方面,版式设计发挥着关键性作用。设计者必须坚持相关设计原则,全方位客观分析版式设计特点、性质、功能等,将其灵活应用到操作界面设计、网页设计、电子杂志设计等中,充分发挥版式设计多样化功能,借助“文字、图像、色彩”等,最大化提高视觉整体效果的基础上,客观呈现不同设计主题下的信息,促使产品更具吸引力、感染力。以此,有效满足不同层次受众多样化客观需求,促进不同领域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蔡顺兴.非理性主义版式设计的熵定律视角及其视觉感知分析[J].民族艺术研究,2013,03:103-109.

[2]王晨.网络环境下信息有效传播的障碍与对策研究[J].情报探索,2016,02:127-130.

[3]王昭.版式设计对新媒体情景中高效信息传达影响的探讨——内容列表页的版式设计对用户获取信息效率的影响[J].设计,2015,15:154-157.

[4]郭艳燕,童向荣,刘其成,龙宇,李晔.基于博弈论的网络信息传播模型的研究[J].计算机科学,2014,03:238-244.

[5]王卫兵.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优势与缺憾[J].大众文艺,2016,01:215.

网络信息传播范文6

网络信息的发展,尤其是群体信息交流方式的发展,为美术教研提供了平台。分析美术教育群在美术教研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可以促进美术教研活动的顺利开展,提高教研的实效性。

关键词:

网络信息传播;美术教研;侃点美术教育群

为推进美术教研,构建美术教育群,教育者之间、教研员主导下的研究团体、师生之间都建立起各种网络群体,这些网络群体以美术教研为主旨联系在一起,集中起来,为推进美术教研、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提供了渠道。

一、基本理论概述

1.网络信息传播

网络信息传播借助现代通信网络,开展各种信息传送、互通和运作,从而实现其社会文化传播的目的,是一种高效的社会运作平台。它超越了时空的限制,让信息传递变得便捷。人们在相互交流中实现新的社会价值,由个体发展引向群体活动,代入信息时代,人们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网络和社会的良性互动,不断地引领社会发展。

2.美术教研

借助网络信息传播,美术教研是以美术教学活动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性活动,对促进美术教育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美术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美术教研,教师引领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进而创造美,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学生快乐学习提供支撑。

二、侃点美术教育群教研分析

1.美术教研活动的系统性、组织性有待提高

在侃点美术教育群中,有的人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几个人对某个艺术问题展开讨论,有的发表文章和作品,大都是在线随机进行,有问题随时可研讨,这就充分发挥了灵活性的特点,时效性很强,在线人员可以及时解决问题。但是,有些问题并不简单,需要系统研究,一些具有全面性的问题要组织全员参与讨论,在这样的情况下,侃点美术教育群缺乏必要的组织。同时,不好监控在线人员的研究行为,教研的实际效果和落实的状况如何难以确定。因此,要提升美术教研的效果,就需要进一步加强美术教研群的组织工作。

2.美术教研不够深入

侃点美术教育群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了超越时空的联系,有效提高了教研的效率。但是,教育群中有人提出一个问题后,在线人员多数是提出一些见解后便不再过问,或者就这个问题简单讨论,不求问题是否能够解决,下线后也不再谈及这些问题。这就使问题的讨论仅仅停留在表面。而且教育群中的人员联系并不是很频繁,有些人相互不认识,深入交流的可能性较小,下线后也没有其他的联系方式,导致联系中断,交流研讨受到时空限制而不能更加深入地进行。另外,教育群中的人员缺乏相应的情感基础,为对方承担责任的意识不强,谈到什么地方就是什么地方,可能随时中断,随意性较强,准备不充分,后续研讨可有可无,约束性不大。

三、提高侃点美术教育群教研实效性的对策

1.构建组织系统,规范群教研活动

美术教研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为加强教研活动的时效性,要丰富教研活动的形式,充实教研活动的内容,利用侃点美术教育群为开展教研活动提供有效载体和便捷平台,充分发挥教育群的积极作用。同时,要解决教育群存在的系统性和组织性不足的问题,提高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充分发挥教育群在美术教研中的作用。另外,在教研群中选出大家认可的人员作为教育群的管理人员和群内教研的联系者,有什么活动由管理人员联系,教育群中每位成员的联系方式也由管理人员统一管理,这样可保证开展教研活动时,能够及时通知所有人员及时在线参加教研活动。如,要求学校教师参与教研,联系学校主管领导加以监督,保证参与的人员及时、完整、有效地参与教研活动。为教育群制定完善的管理机制,可有效保证教研活动的时效性。

2.合理安排主题活动

美术教研活动利用网络平台,可以有效提高教研效率,为教研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信息渠道,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网络教研。利用侃点美术教育群进行教研更获得了丰富的教研资源,提高了教研的时效性,教研形式灵活多变,教研人员对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但是对于一些系统性较强、主题明确的问题探讨相对不足。要增强教研的实效性,就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在美术教育群中设置主题研讨,由教研员或者教师发起,管理员做好宣传工作,及时通知,设定时间段,制订教研计划,每人都要围绕主题积极准备,到规定时间按照计划展开集中研讨,之后可以随时相互交流。

3.构建深入交流的环境

美术教研活动的开展为美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研究支撑。利用网络平台能够随时进行教研活动,但是不够深入的问题也很明显。除了采取以上措施以外,美术教育群可以进一步加强群内人员的联系,群内人员可以互相加为联系人,保留联系方式,或利用微信群等,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结语

侃点美术教育群是推进美术教研的有效形式,但仍需要不断改善,使美术网络教研更加具有实效性。

作者:李兆宇 单位: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

参考文献:

[1]贺岚.网络背景下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研究.文学教育(下),2011(12).

[2]卢嘉丽,尹军.基于QQ群课堂讨论的互动分析.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1).

网络信息传播范文7

“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作为一种典型的文化信息传播过程的教育过程,就是信息流动的人际交往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信息符号的传递交流和相互作用的过程。网络技术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一种新的途径与方式,结合传播学和信息论原理,建立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模式,运用网络传播理论和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对教育对象进行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和网络素养等的教育传播。信源对应着信息发出者,是传播和教育的主体;编码器对应着教育者按照社会要求,制定教育目标、计划和方案,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转化为网络平台传播的超文本多媒体信息的过程;信道对应着网络环境,指多形式、多渠道的网络技术平台;译码器对应着受教育者注意、理解、接受教育信息的过程;信宿对应着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对应着信息;反馈对应着受教育者接收教育信息的结果,及受教育者接受信息后的行为,即外化;噪音指网络特点造成的对教育信息传播的干扰;环境的优劣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过程就是信源(教育者)把需要传递的教育信息经过编码,加工成信号系统,在多种网络技术平台上与信宿(受教育者)进行传播、交流、反馈、互动的过程。

2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模式基本要素的特点

2.1教育者(信源、编码器)的主导性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教育信息的来源———信源,依据受众的反馈意见,分析受众的需求和思想发展水平,制定传播目标和传播策略,采集、鉴别、选择、加工、传播和控制信息。教育者处于主导、主控地位,教育者传播什么内容的信息、传播多少、怎样传播,教育者的价值取向、认识能力、思想水平、信息素养等因素,特别是编码能力,影响着对信息的收集与筛选、加工与处理,影响着受教育者对传播信息的接受。编码是教育者将内容、意义、信息转化成形式、符号等信号的过程,是对信息进行组织和编译,是把关行为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网络传媒的新特点,教育者不能仅把简单的文字内容上传到网络上,而要将教育信息收集、筛选、加工,制作成让受教育者愿意接受的信号。

2.2信息的多媒体化

信息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传递的内容,主要包括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方面。教育内容必须体现时代性要求,贴近受教育者实际,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网络信息有着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多媒体组合的传播方式和超文本的组织形式,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动静皆有、灵活多样,既生动准确地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又吸引着受教育者广泛接受,成为受教育者“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精神食粮”。

2.3信道的技术性

信道是信息在网络上传播交流的通道,网络媒体有信息的时效性、个性化,信息传播的海量化、迅捷性,交流方式的双向性、共享性,传播手段的信息化、多媒体化,传播区域的多边性、灵活性等特征。互联网作为新的传播媒介,传播信息的渠道、手段、工具、技术多样,在新媒体、自媒体时代,包括了如静态网页、BBS论坛、博客、QQ、微博、微信等各种途径,在现实的传播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和信息形式,选择不同的传播途径。

2.4受教育者(信宿、译码器)的主体性

信宿是信息内容的接收者、符号的解码者,也是信息的反馈者。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只有被教育对象接受、内化,并成为个人的价值观点、思想理念,整个教育活动才算成功。受教育者在教育接受过程中,受其接受动机心理特征、个性表现影响,发挥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的主体选择的功能。译码是将符号还原为信息或意义的过程,这很大程度上受教育对象的接受程度和接受心理的影响。一种信息最终得到的反馈是正还是负,取决于“信息解码”,取决于对信息的理解、意见和评论,意见领袖起到重要作用,他能够左右人们对事件的理解,进行网络舆论引导。

2.5噪音的多元化

噪音指在网络上传播的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丰富多元的信息内容、开放互动的网络社区空间使网络成为学生学习和交流的重要载体,但网络信息超载、冗余甚至污染影响到学生正常的认知活动,导致思维认识上“碎片化”、无序化,“快餐”式的信息获取使学生难以深刻地进行知识和信息的内化整合,无法形成系统和富有逻辑性的认知结构,学生过度的沉迷于网络娱乐、消费和网络虚拟社交,影响学生对非娱乐信息的接受力及现实交往能力的提升,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鼓吹所谓绝对民主等不良和错误思想导致学生难以建立明确的思想道德价值标准。

2.6反馈的及时性

反馈是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信息后所作出的反应,教育者依据反馈,及时调整教育信息的输出,并对下一次教育活动进行改进,体现传播过程的双向性、互动性。网络的互通快捷使反馈更加及时、方便、高效,BBS、朋友圈、微博、QQ空间等工具建立了信息交流的平台,转发、评论、跟贴、点赞、邮件互动等方式丰富了反馈的形式,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触角与涉及范围。

2.7环境的开放性

环境是指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过程和效果的氛围,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等外在的宏观环境以及网络道德、网络人际关系、网络心理等内在的微观环境。良好的环境有助于增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积极性,有利于信息的有效传播。而网络拟态环境传播的广泛化、构建主体的多元化、控制主体的大众化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中心性、稳定性和权威性,在一定程度上消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效果。

3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应遵循的原则

3.1开放性原则

互联网精神体现的是“开放、平等、分享”,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网络平台上的传播是多向性的、非线性的,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系统。社会上的信息通过各种途径流入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影响信息传播过程和效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又通过教育主体以及网络媒体流向社会,净化、引导社会发展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社会大系统之间不断地通过网络平台、网络社区和网络文化等形式,进行信息资源的交换,维持自身协调和平衡。

3.2系统性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内部是个大系统工作,其构成基本要素、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既发挥各自功能,又协调发展,它不是一次性的单线性传播,受教育者通过主体作用发挥在对信息进行内化整合和外化践行时,对教育者予以反馈,教育者及时作出调整,形成了系统的回路,循环发展。

3.3互动性原则

互动虚拟的网络空间,交互式、互动性的网络生存方式,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交往平台,双方在网络学堂、网络课堂、在线学习中交流思想、信息、情感,利用BBS、QQ、网络电话、电子邮件等网络工具实时沟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地通过网络获取信息,教育者失去了掌控信息资源的垄断权和优先权,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平等意识、自主意识、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平等互动关系。

4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具体措施

4.1提高信源的信度

首先,提升教育者的理论修养。教育者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增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信心,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善于运用马列思想去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进一步深化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自身政治甄别能力和敏锐性,利用马克思主义占领网络阵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武器帮助学生对抗西方文化的入侵。其次,提高教育者的信息能力和媒介素养。教育者要有敏锐的信息意识、丰富的信息知识、良好的信息道德和较强的信息能力。要有良好媒介素养,了解网络的特征与发展趋势,理解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善于通过检索查询获取有效信息,善于将网络上的新信息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知识有机结合,创作并传播适合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不断给受教育者以新的知识信息思维和视野,自觉抵制各种负面信息,传递健康的信息知识。再次,提高教育者的信息传播技能。传播策略不同会获得不同的传播效果。一是“润物细无声”策略,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内容、价值渗透到虚拟课堂教学中去,渗透到上网浏览信息等非课堂网络学习中去,渗透到网络社区的互动交流、舆论引导中去,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循序进行。二是以“正面宣传”为主策略。三是一面传播与两面传播,应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心理、学历层次等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一面传播或两面传播。四是情理交融,“情”是指通过现实情境和真实感受来打动人、感染人,“理”是指客观公正地讲道理、列事实,将二者适时结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后,增强教育者网络传播“把关”水平。把关不仅仅是简单地对信息进行“过滤”,而是对信息再次加工,对信息内容进行把关。在搜集、加工、审核信息时,教育者要对良莠混杂、虚实相交的信息进行客观的认知和合理的评价,对各种信息进行鉴别、过滤、整合、加工和传输,提高传播信息质量。

4.2增强信宿的有效接受

首先,研究受教育者的心理特征和现实需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关键看受教育者是否对教育者发出的信息有所理解、有所收获、有所反应、有所行动,这与受众的包括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在内的选择性心理和受众的个体差异、心理需求、动机等有关。教育者一是尊重学生的主体选择,发挥其主体地位的作用,分析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认知水平,传输适合的教育信息内容。二是研究受教育者不同的动机、需要、心理、行为等,将教育目标的统一性要求与学生的个性发展诉求有机结合。三是引导学生心理的情感体验,对学生体贴入微的关怀、细致周到的关心,让学生从心底觉得教育者是“自己人”,引起学生的“共鸣”。其次,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网络信息意识。面对五花八门、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学生获得大量信息开阔眼界的同时,也容易在信息中迷失自己。教育者一是开展网络法制教育、网络伦理道德教育、网络心理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网络心理。二是培养学生选择、运用信息的能力,教会学生筛选信息、判断信息、分析鉴别和处理信息。三是开展对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四是提高学生信息“自滤”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创立一个“中心”,吸引受众以弘扬正能量。

4.3提升信息的价值度

首先,传递具有价值性的信息。对学生教育传播的内容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的性质和主流意识形态,要时刻与党中央精神保持一致,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基础,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优秀的思想道德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其次,设计契合受众需求的信息。大学生上网主要有满足求知、求客观、求新、休闲娱乐、人际交往、自我实现等心理需求。可针对这些心理需要,策划、设计、加工教育信息。如为了满足休闲娱乐心理需求,可以打造理论版的游戏平台,或者将理论教育融入到文化娱乐中,渗透到网络音乐、视频、游戏、微电影、微视频中,寓教于乐。最后,设置引导大众关注教育的信息。媒介在设定公众议程上具有强大的效力,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选定的话题和议题的议程。一是重视议程维度的精选与设置。议程设置要围绕学生的心理感受和生活学习实际,“生活是道德得以生长的土壤,道德是无法进行‘无土栽培’的”。二要着眼于大局,充分考虑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教育价值,要有一定的高度。三是重视微议程的大能量。一个话题、一个倡议等一经发贴人发出就会引起大量的粉丝关注和参与,在人人拥有麦克风的新媒体时代,个人和社群通过新媒体平台实现了议程的设置,并越来越对公众议程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很多议程被后续的大众媒介跟进,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要针对微议程为学生自我设置的特点,想尽办法进入学生的群和朋友圈,成为学生关注的好友,在参与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教育。

4.4丰富信道的多样化

首先,加大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建设。促进学生门户网站建设,建成以“红色网站”为标榜,以学生门户网站为主体,集学术、新闻、服务等特色网站为补充的校园网络教育阵地,使专业化与多样性相统一,教育性与服务性相渗透,生活性与娱乐性同引导。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搬到网络上,将教学安排、课程资源、课程练习、课程测试等挂到网上,在网上对学生进行考核、开展网上辅导等。对当下国内外热点新闻进行解析与评论,展示反映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内容,注重网络页面和结构的设计,吸引学生广泛关注。其次,开发利用各类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网络平台。开通电子信箱、QQ群、博客、微博、微信、朋友圈等交流和讨论平台,设置议题,由学生点击进入,阅读内容、发表看法、提出论点,建立个人资料、学习授课、表达思想的平台,与学生分享教育资源、交流教学心得,实现师生之间互动交流,形成同辈关系、朋友关系、倾诉关系。发挥手机微信、飞信、短信、尚邮、熊猫看书、手机杂志、微店、微商等功能优势,利用4G技术推动工作。

4.5发挥网络环境的涵化功能

首先,发挥校园文化隐性育人作用。建立和谐的校园环境,以自然景观的美影响学生;孕育感人的教育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教育的关爱,塑造健全的人格;举办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挥校园文化内隐性、间接性、广泛性和持续性的特点,将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让学生无形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其次,打造校园网络文化。一是加强网络安全制度建设与管理,运用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等网络安全技术手段,对网络言论进行实时监控和处理,清除网络垃圾,净化网络环境。二是充分利用校园新闻网页、校园BBS、网络视频等校园媒体网上平台,制作上传蕴含丰富教育意义的多媒体课件、电子书籍、视频等,开展多种健康有益的网络文化活动,建设健康向上、时尚文明的校园网络文化。

5结论

网络信息传播范文8

关键词:区块链;高等教育工作;信息传播;优化对策

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2020年,随着肺炎疫情的爆发,各大高校纷纷将课堂搬至互联网平台进行集中授课,由于网络授课打破了时空限制,任何人均可在线观看,这无疑给网络课堂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所谓思想政治工作,是指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为引导和促进人们认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政治取向、政策主张而进行的宣传、动员、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及其科学理论。[2]以大数据、算法和计算力为特征的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渗向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并逐渐成为一种泛在的社会存在和媒介景观。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底层基础技术,可以将互联网从信息互联网推向价值互联网,人们可以在网上进行价值交付和交换,让价值在互联网上流通。[3]

一、当前高校网络课堂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网络课堂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存在的问题为:网络课堂削弱高校教师作为信息传播主体的权威地位、网络课堂对高校思想政治传播效果产生影响、网络课堂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价值引领作用带来冲击。

(一)网络课堂削弱高校教师作为信息传播主体的权威地位。网络课堂打破了学生传统学习模式的时空限制。只有拥有互联网,任何学生均可在互联网观看名家名师的任何授课资源和在线直播。这在无形中削弱了传统线下教师的权威地位,特别是教育资源弱势的偏远地区,容易造成学生对课堂教师的不信任和质疑,而网络权威教师则无形中拥有一大批拥趸。特别是在疫情中,所有高校学生均在网络进行知识学习,各种资源的无障碍获取会助长其对自己以往价值观的怀疑。“高校教师被动或被迫把部分信息生产和传播权让渡给互联网络的参与者,导致其对学生的教育话语权被削弱、信息把关能力下降、议程设置能力转移。”[4]

(二)网络课堂对高校思想政治传播效果产生影响。互联网具有迭代特征,即信息更新速度极快,且互联网信息体量巨大,良莠不齐,碎片化的信息尤其多。传统的思想政治注重学习的系统性,往往根据教学计划进行系统性知识传授,还包括课堂后的强化训练和线下活动实践。然而,在网络课堂中,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均在网络进行,这使得学生聚焦力不强,其沉浸在碎片化信息中,对信息的接受与思考模式都是稍纵即逝的,未加思考便转向其他有吸引力的线上娱乐。这使得高校思想政治传播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网络课堂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价值引领作用。带来冲击受到网络世俗文化的影响,一些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没有坚持正确的方针路线,容易在授课时给学生造成负面影响,不能起到正确传递价值观的作用,并且有可能误导学生。此外,一些教师没有很好地坚持主体性原则,一味迎合学生的价值偏好,导致忽视甚至放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导目标,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本应承载的价值传导功能。

二、利用区块链技术优化网络课堂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崔保国教授认为,网络空间是一种世界传播的新体系,也是一种新范式。[5]利用区块链技术优化网络课堂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表现在:区块链技术可以集中管控网络舆论,强化思想政治的价值引领;区块链通过激活平台内的节点,形成了一种受众在互动交流中学习强化思想政治的良好氛围;区块链通过共识机制构筑了一种信任环境,形成了一种助推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环境。

(一)区块链技术可以集中管控网络舆论,强化思想政治的价值引领。区块链使用P2P网络实现去中心化的目的,网络中各节点处于对等关系。区块链是一个由不同节点构成的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区块链将主导权从传统的中心机构下放至权利平等的社会个体,由此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从价值上实现了受众赋权。区块链是完全开源的系统,可以通过创建共享的程序代码实现精确定义的智能合约或交易类型,以此实现自动化交易,极大提高了交易效率。用户注册成为区块链用户后接收到一对密钥,包括公钥和私钥,其中公钥作为用户在区块链上的账户地址,私钥用于操作该账户,只有接收方自己知道。交易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事先以电子化的方式进行机器语言编程写入区块链架构中的扩展层。生成双方认可的智能合约并在全网中扩散,每个节点都会自动备份,一旦满足智能合约的规则设定即自动触发交易。区块链运行的核心为“工作量机制”,即优质的网络节点会被标识为权威节点,其信誉度由此提升,而且其是基于区块链平台中所有节点的共同投票构建的。在基于区块链构建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中,区块链信息不可篡改特性实现了对虚假言论节点的标识追踪。这无形中增加了对虚假言论的威慑力,净化了网络空间,很好地起到了价值引领的作用。

(二)区块链通过激活平台内的节点,形成了一种受众在互动交流中学习强化思想政治的良好氛围。区块链核心是“区块+链”。“区块”是系统一定时间内加密的全部信息交流数据,“链”是每一区块与下一区块的连接关系,区块链即一种按照时间顺序将数据区块以顺序相连的方式组合成的链式数据结构。[6]如果要对区块链数据进行篡改,必须获准全网51%的节点同意。同时,一旦区块链某一节点被篡改,后续更改也会重新生成新版本,由此形成完整链条。高伪造成本提高了系统的高安全性,进而降低了信任成本,信用成为区块链的最大价值,其用一种技术保证替代了传统的信用授权。区块链中的决策都是由所有节点共同投票决定的,因为所有的节点地位都是均等的。这使得区块链看起来像是有机连接的网络社群,营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更为重要的是,区块链依靠虚拟加密货币构建了一种自给自足的商业模式,受众生产的优质内容会被大家投票和点赞,这些数据累计后可以兑换加密货币。通过经济利益对思想政治学习者的补偿,获得了一种布尔迪厄所说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之间的互相转换,由经济补偿实现了受众的黏度。[7]

(三)区块链通过共识机制构筑了一种信任环境,形成了一种助推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区块链作为可用的前沿科技,其应用范围正从最初的货币、金融、市场领域扩展至教育、健康、科学、文化和艺术等领域。区块链的本质是一种数据存储方式,或者叫作“超级账本”,其不仅是一种技术创新,还是一种思维方式、社会组织方式。“区块链技术本质为分布式数据库、组织形式为链式数据结构、核心价值是共识机制”。[8]法国学者皮埃尔·莱维提出过“集体智慧”这一概念来指称“群体成员各自拥有的、可以用来解决应对特定问题的信息总和”。[9]技术与法律在某种程度上是互补关系。法律由于其滞后性往往会带来难以补足的缺憾。技术作为一种创新性运用,可以修复法律的不足。当前我国虚假舆论层出,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法律上的细化不足导致的,而技术往往可以与法律互补促成问题的解决。具体而言,区块链所有节点平等决策的机制和智能合约构建的共识机制,形成了一种大家信任的环境,并且其提供的证据具有法律效力,这无形中增加了对虚假舆论主体的威慑力,形成了一种自我决策、自我运行的良性循环系统。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