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管理范例

城市公共管理

城市公共管理范文1

关键词:世界城市;公共治理;管理创新;体系完善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竞争的日益加剧,建设世界城市已经成为全球化时代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获取更大发展空间的必然的战略选择。时代的发展要求将首都北京建设成国际一流水平的世界城市。然而,如何推进实现首都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目标,给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提出了新的艰巨挑战。在加速建设世界城市硬环境的同时,软实力的提升凸显出重要性。人们对于城市发展方向的关注,开始从对于经济增长、物质丰富程度的追求,转向对良好生活环境、独特城市文化和丰富精神生活的追求等方面。未来城市的治理在不断地考验政府的执政能力,发展世界城市的目标,驱使首都北京突破传统的公共治理的理念、模式和方法,创新“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公共管理制度基础和政策框架。

一、世界城市的内涵界定及北京建设

世界城市目标的提出世界城市是国际城市的高端形态,是指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具有最高影响力的城市,不仅规模较大且城市现代化和国际化职能效应都达到“极强”或“较强”程度,在全球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作用的国际性城市。关于世界城市或者国际城市,国内外并没有一致的权威概念和衡量标准。综合各方面研究,一般认为,世界城市的标准主要体现在城市现代化和国际化职能效应两个方面。其中,城市规模和现代化水平是基础,国际化职能效应主要体现在其世界性的经济职能作用和竞争力上,同时也体现在社会、文化等领域的综合竞争力上。从量化的标准看,基本上可以分为经济发展、基础设施水平、控制力和影响力、国际交往水平等四个方面。根据国内外专家的研究,目前国际上公认的世界城市只有三个,即纽约、伦敦、东京,它们在世界金融体系及世界经济事务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近年一些观点还包括亚洲的大城市,如香港、北京、新加坡和上海。一般认为世界城市具有以下特点,即世界城市的13项指标:国际性、为人熟知;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且具影响力;相当大的人口;重要的国际机场;先进的交通系统;亚洲城市要吸引外来投资,并设有相关的移民社区,西方城市要设有国际文化和社区;国际金融机构、律师事务所、公司总部和股票交易所,并对世界经济起关键作用;先进的通讯设备,如光纤、无线网络、流动电话服务,以及其他高速电讯线路,有助于跨国合作;蜚声国际的文化机构;浓厚的文化气息;强大而有影响力的媒体;强大的体育社群以及举办国际体育盛事的能力和经验;在近海城市中,拥有大型且繁忙的港口。世界城市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相互关联、互为依存。但由于各个世界城市自身制度、文化结构的差异,以及全球化经济格局中职能分工的差异,世界城市在类型上也表现出多样性或差异性。北京将世界城市确定为努力目标,经过了长时间的研究和酝酿,《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至2020年)》提出北京城市发展目标的定位,第一步是构建现代国际城市的基本构架,第二步到2020年全面建成现代化国际城市,第三步到2050年成为世界城市。北京通过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以及随之全面展开、扎实推进的“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已进入了全面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新阶段。

二、世界城市建设与公共管理新课题

公共管理在其百多年的演进和流变历程中,出现了各种争奇斗妍的学术论争和理论流派。公共管理实践作为一种“国家的艺术”,伴随其纷繁杂芜的气候生态和波澜壮阔的丰富实践,总会有治理安排上的结构转型和制度创新(陈瑞莲)。伴随全球化和我国市场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一种有别于传统公共管理模式的大都市公共管理,正在迅速凸显和逐步成形,为应对世界城市公共问题,政府公共管理的治理结构和制度建构面临新的挑战和诉求。

(一)世界城市建设中公共问题凸显

全球化以及建设世界城市的推进催生了诸多公共问题。例如,社会流动性增强。世界城市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高度集聚地。外来流动人口的增加,不仅给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带来压力,如交通、环境等问题,也给公共安全带来潜在危机。此外,贫富差距的增大,不仅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也不利于实现公平竞争和资源的有效配置,不利于社会健康发展。学者们的研究表明,高等级的世界城市往往是贫富悬殊最大的区域,全球化使财富与权力集聚于这些节点,也带来了下层低技术、低收入移民的数量不断增加,同时,就业结构、福利体制的变化,以及世界城市独特的全球财富分配系统也加剧了这一问题。有学者将世界城市的社会影响与公共治理概括为两大层面(屠启宇):其一,世界城市中的参与与排斥问题。作为全球化产物的世界城市,受全球化进程的支配,其产业体系都经历了一个从制造业向金融服务业的结构转化过程,这个转化又必然会带来城市社会结构的变化,使城市中各利益群体的社会影响力与社会参与度发生分化,形成了一个二元社会:一边是全球化进程的参与者(theinsiders),另一边则是被排斥出这一进程的局外人(theoutsiders)。国际经验反映,二者的境遇差异往往表现在就业结构、收入结构、社会结构、社区结构、社会参与等方面;其二,世界城市的发展盲区,给公共治理提出紧迫的课题:营造和谐社会、达成社会共识、防止社会排斥现象泛滥、讲求平衡的公共投入等。尽管世界城市是一个强有力的集聚全球要素与能量的节点,但也可能是一个加剧社会乃至政治危机所在。为此,建设世界城市的公共治理就不仅仅是一个深化融入全球化进而掌握国际主导权的问题,同时,还是一个处理社会割裂、谋求共享世界城市红利的考验。另一方面,世界城市的治理,不再是专指政府的行为,参与治理活动的有政府、私营部门、民间社会等不同群体,突出表现为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治理形式合作化、治理结果的不可控。政党、利益集团、新闻媒体以及作为个体的公民的作用日益凸显,各主体彼此间的交互作用决定着未来世界城市公共政策的价值倾向和行为方式。

(二)我国世界城市管理中存在制度缺失

就目前来看,对于世界城市治理,无论是我国公共管理的理论界还是实务部门,都缺乏系统的理论思考和操作策略;最为关键的是,城市公共管理的制度设计链条中,还存在诸多漏洞与缺失。表现在:政府治理的价值导向还存有以追求经济增长的不当误区;政府依然是管理城市公共事务的主体,包办和代办了许多大小公共事务;城市化进程中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突出,城市与农村之间缺乏有效衔接的制度融合机制等。

(三)世界城市建设与公共管理的基本目标与理念

1、正义法则

正义是一个社会的首要价值,正义也是公共管理合法性的基石。针对世界城市中可能出现的贫富悬殊严重、种族矛盾尖锐、社区出现分裂等问题,世界城市的发展不能走只重经济的歧途,而是要正视问题的研究,特别是探讨怎样在世界城市中维护社会公正,缓解两极分化的问题。

2、审慎改度

很多“创新”、“改革”名义下的肆意妄为,不仅耗费了公共资源,还引发种种社会弊端。正如规制太滥一定导致低效率和腐败一样,“改革”“创新”太多太滥,一定会打乱社会内在节律,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运行。受“赶超战略”和政绩观的驱使,城市管理者对本地的发展有着强烈紧迫感,他们往往只看到GDP翻番、技术领先、破旧立新带来的正效应,却看不到超常速度和程度的改变对传统构成威胁而带来的负效应。正如疯狂开发自然资源会破坏自然生态一样,急剧拆旧建新也会破坏社会生态。建设世界城市,是北京战略规划,是高瞻远瞩的决策目标,需杜绝为了推进而推进的盲目行政,政府的决策、行为一切需在科学框架下理性从事。

3、廉洁政府

运用经营效率、成本管理、绩效评估等企业化管理理念和手段改革公共部门。在政府体系内部实施从政策制定、实施到日常事务管理的全过程绩效管理和成本控制,对于政府的大型公共项目在不同阶段走由社会、专家、政府共同参与的全方位开放的透明化路径。

三、世界城市建设与公共管理创新的路径选择

(一)世界城市建设的公共管理创新

1、构建多元的、广泛参与的政策生态

世界城市文化具有多元性。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所在,也是一个城市真正成为世界城市的主导性软要素。从城市功能上说,世界城市不是属于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当地居民,而是属于全球和世界公民的。它包容着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种族、民族、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多元文化和多元文明,这些多彩文化在大都市里相互交流、碰撞、融合,最终形成一种平等、开放、自由、包容、互动、创新的城市文化精神。文化会构成特殊而持久的政策生态环境。城市为人而建,只有城市中的居民都普遍有意愿、有热情、有能力、有渠道参与城市公共事务的讨论、组织与规划,城市才会有灵魂。城市管理者需要建设城市制度文化,唤起公众对城市的认同感。最好的城市公共管理文化是实现市民自治,只有市民拥有自己的权利,拥有发表对城市建设意见权利时,一个符合地域传统的公共生活模式才有可能逐渐成型。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是一个不断学习、训练、实践的过程,它不仅是市民发生关联的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城市与市民合作与交流的方式。世界城市的公共管理不再是“政府管理”,它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协同、参与、联动和共治。社会参与度越高、主体越多元化,公共管理的“公共性”越高。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框架下,首先要树立的政治生态即为多元文化背景下公众广泛参与的社会生态,所有为城市建设贡献力量的公众都有权在法制框架下进行有序合法的政治参与,对制度建设、社会治理提出建议和看法。另一方面,公众在制度、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应一视同仁,打破现有的门槛和限制,无论国别,无论种族实现平等。不再有从前所谓的外来人口、本地人的界限。例如,北京过去对于外来人口和流动人口,以往采用暂住证等方式进行管理,弊端相当多。现在北京开始逐步取消暂住证,以居住证来取代。这一做法其实就是迈向世界城市必不可少的一步。

2、提高城市规划的可操作性,完善法规体系,加强宏观调控和微观开发管理

城市管理基准是可持续发展,要通过各种有效的管理手段,把城市引向经济繁荣、社会公平、生态友好的状态。城市规划在可操作性及规划指标的严密性和体系化等方面存在问题,就会造成在规划管理中执行部门的自由裁量权过大,规划执行因人、因事而异,乃至领导的一句话就能改变已定规划等现象,从而影响城市管理的效果,乃至其作为城市法规的严肃性和政府管理的权威性。因此,世界城市建设中不仅需要进一步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等宏观规划与分区规划、控制性规划等中观、微观的衔接和整合,还必须从进一步完善、明确、具体、量化的规划指标体系,提高规划管理程序设计的可操作性,加快建立系统、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等方面入手,努力提高城市规划的可操作性,从而保证城市规划的科学推进。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公共管理的理念和目标要从单纯的以促进经济增长、改善政府财政为指向,逐渐转向以提供市民生活服务和满足社会需求为目的的“社会服务”,政府可以通过延长服务时间、减少审批手续、积极开展政务公开、增加咨询服务内容等方式,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北京近几年来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在量提高的同时,尚存有质量问题亟待解决。

3、加快分配制度的改革

世界城市往往是高端人才聚集之地,如何吸引人才,一个重要法宝就是分配制度。在保证高收入者利益的前提下,更多的政策向低收入者倾斜,同时让社会上的中等收入者切实感受更多政策的福利增长,以有效地应对世界城市中出现的贫富差距加大等问题。4、提升城市社区管理的职能,加强参与型社区建设跟国外发达城市的社区相比,北京在社区服务及功能方面,还有很大差距。社区管理,无论是服务水平,还是质量和效率,都处于较低水平。各社区公共服务要达到国际化标准,需要政府制定一系列政策,用国际标准指导建设城市社区。同时,鼓励市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从政府立场来看,促进市民参与社区建设能够广泛听取意见,减少规划决策的风险;有利于推进政府工作的监督和评价机制建设,以帮助政府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市民参与城市社区改造,包括一些自助型开发项目,不仅可以减轻政府的压力和负担,对于提高城市改造项目的综合效益也能发挥极大的作用。

5、关注和扶持NGO的发展

NGO的发展对世界城市是不可或缺的。在纽约、伦敦和东京,都有不少有世界影响力的NGO组织在全球范围内发挥着作用。有专家指出要继承奥运经验,让社会主体多元参与社会事务(连玉明)。我国非营利事业发展可以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对NGO重新定位,明晰政府与NGO的关系,健全NGO相关法律法规,鼓励民间组织发展,发挥政府在其中的倡导者、合作者、管理监督者、法律保障者的作用。政府管理模式从过去依靠条块分割的官僚体制、自上而下的“管理”,逐渐向与社会、企业、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型管理”转变。利用、开发社会力量,积极推动委托经营、合作经营等方式,将一些原本由政府部门直接操作的服务内容,如公立学校的配餐、警卫保安、庭院管理等项目,转为社会化经营,减轻政府的管理成本和负担,提高管理效率,从而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目标。

6、塑造良好的公共部门形象,积极开展“城市外交”

世界城市中,“政治”处于大众媒体的视线之中,政治家们越来越扮演着大众化的角色,政治举措也已告别神秘化。随着新公共管理浪潮的推进,现代社会的公共组织更加重视处理外部关系,并试图实现对外部关系的有效管理。世界城市中,伴随着公共管理主体日益多元化、公共部门外部要素复杂性增加,公共组织在处理外部关系、追求良好的公共形象方面面临更多的挑战。公共部门形象是一种特殊资源,它虽然只是一个抽象的存在,但对公共组织影响力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公共形象有助于增强公共部门自身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有利于增进公众对公共部门的认同感和信任感,融洽公共部门与民间社会的关系,从而强化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统治、管理的合法性基础。近几十年来,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我国公共部门的形象问题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并日益受到世界关注。此外,经济全球化使城市的发展更加服从于全球市场的运行规律。欧美发达国家的不少事例表明,城市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或者通过参加国际组织,增加城市更多的国际和全球功能,扩大城市的国际影响力,拓展城市的资源来源;或者开展“姊妹城市”等“次国家外交”,使自己与其他国家的城市或企业在合作中共同获益。

(二)世界城市建设中的公共政策体系完善

城市公共管理范文2

在进行城市发展规划时,人们要遵循“三分规划、七分管理”的策略。这是由于对物质环境进行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所占的比重较小,相反人们对于规划中的而公共管理政策更加重视。尤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职能应该转变,重点转到服务于社会和经济上来。社会经济转型期,城市规划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惑,需妥善处理好规划与政治、经济、发展、现状、保护、环境、消费、未来、行政、市场、公众和利益等诸多关系。这些相互矛盾的关系是每一位城市规划工作者在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难题,在处理时往往会顾此失彼,有时让人不知所措,甚至对规划工作感到一片茫然。为了履行好城市规划职能,必须对经济转型期城市规划的职能进行解剖分析和合理配置。按照公管理的运行职能,可以把城市规划划分为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大职能。下面将针对公众管理视角下城市规划的四个职能进行详细探讨。

1.1计划职能

在传统的城市规划定义中,主要工作是对在城市空间和土地利用两个方面对城市发展建设进行规划,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狭隘性。在公共管理视角下对城市的计划职能进行研究,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为了保证对市民的精神和物质需求进行满足,以及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固化要设立明确的可行的目标和任务。在确定了目标之后,就要对城市规划的具体措施进行制定,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对城市多方面的发展提供方向。同时城市规划措施的制定,也为城市的发展建设提供了尺度标准。在制定了城市规划具体措施之后,就要考虑是否符合法律规范,在规划措施符合法律规范之后,对措施进行执行。交给城市发展的有关部门从整体到细节、宏观到微观进行详细的规划和执行,把措施落实到具体的每一个项目上。最后在进行完所有的城市规划措施之后,就进入对城市规划进行审核的环节,由相关部门对城市的整体发展规划进行审批。城市规划的计划职能是城市规划所有职能中最首要的职能,他对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起到了指导和引领的作用,在公共管理角度上来看,计划职能的实现使得城市规划具有先进性和合理性。

1.2领导职能

城市规划公共管理过程中处于领导的地位,其在领导职能方面的体现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分别是规划引导、规划权利和规划协调。所谓的规划权利是指各级政府主管部门通过采取命令、引导等手段来对权利进行规划,为社会主体提供公平的平台,使公众参与到城市管理的大环境之中去。通过公共管理的力量对城市的发展进行统一规划,同时政府进行组织、指挥和监督等工作。而规划协调是指对城市发展中的各资源进行协调和管理,充分应用社会学、管理学和规划学等方面的知识,用科学的眼光对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实现城市发展的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最后关于规划引导的职能是指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为了确保城市规划在具体建设项目中很好地贯彻,而建立的有效的控制规范和引导机制。

1.3组织职能

在公共管理角度上来看,城市规划的组织职能是由成熟规划组织构成、组织运行机制和组织管理体制所组成的。现如今随着公共管理力量的进一步加大,传统的城市规划设计院、城市行政主管部门等城市规划组织机构加入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建设投资主体和广大市民也成为了城市规划组织的重要一员。主要表现在管理规划运行机制方面,我国现如今的市场调节机制还不完善,有些地方存在严重的官僚主义使得城市规划的决策不够合理。与此同时,组织管理方面的问题也阻碍了城市规划的有效开展,因此在我国,城市规划的组织职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1.4控制职能

在对城市发展进行规划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使得城市规划的开展过程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由于政府各主管部门之间的协调差异,部门领导的决策不同,都会对城市规划造成影响。因此,城市规划有关部门对于城市规划过程中的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掌握和处理,确保城市规划向着合理的方向发展。现如今,由于我国正处于转型期,公民的法律意识相对薄弱,为了保证城市规划的正常进行,政府各部门需要协助合作通过实现城市规划的有效发展。

2结语

城市公共管理范文3

关键词:城市规划;公共管理;职能

城市管理在新时期的经济发展模式下,有一些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如不能很好地解决空气污染、卫生问题和城市内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等。同时,还有一些矛盾存在于城市建设过程中,如不能与时俱进、具有相对落后的城市管理理念等。基于此,在城市规划上从传统视角向公共管理的视角转变,对于进一步发展和稳定社会经济有重要意义。

一、城市规划职能中公共管理的概念

公共管理在城市规划中,很好地补充了管理的缺陷和盲区。通过加强政府治理,可以产生更加有效的治理效果。在治理方面,为了使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公共管理由各级城市规划管理机构执行,各个部门之间有着明确的分工。借助于政府在各个方面的支持以及城市各界力量,可以完成公共事务方面的管理工作,促进政府治理效果的不断提升。在学科方面,作为一门重要和独立的学科,公共管理包括教育、经济和政治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二、公众管理视角下的城市规划特点

(一)具有长远的目标。首先,在规划城市发展方向时,必须有长远的发展目标。不只要对城市当年的需要充分考虑,同时,还要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具有适用性与合理性的规划;其次,为了对市民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给予最大化满足,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中的可持续发展。

(二)严格执行各项制度,明确划分职责。首先,在城市规划过程中,需要对国家相关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严格遵守。该制度在具体规划过程中,要符合一书两证制度;其次,要有清晰的机构、明确各方职责。各部门间对相应的责任进行承担,为顺利推进城市规划工作提供了保障。

(三)公共管理性。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民享有监督权,由人民当家做主。随着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日益凸显了在城市规划中群众监督和参与的作用。随着日渐完善的城市建设体制,极大地提高了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程度。在城市发展中,公众的监督和参与发挥着重要作用,并进一步推动了城市规划的发展。

三、公共管理视角下城市规划职能的分析

“三点规划,七点管理”是在规划城市发展时应遵循的战略原则。在城市规划中,对自然环境的设计占据着很小的比例,而在公共管理的规划时,对于政策更加注重,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需要对城市规划功能进行改变,将服务社会经济作为重点。因此在城市转型期,城市规划比较混乱,有必要正确处理与规划政治、经济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在实践过程中,每个城市规划工作者经常遇到的难题,就是如何处理现状、未来、环境、消费公众与利益之间的关系。对于经济转型时期的城市规划功能的分析和合理配置,是正确履行城市规划功能的关键。下面将在公共管理视角下,探讨城市规划的四个主要职能。

(一)领导职能。领导职能具体是指在进行城市规划和管理的过程中,应运用多学科知识,并开展多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各个部门、学科和类别之间,具有非常高效的定位和协调,由此实现统一领导,对城市规划总方针进行建设。在实施城市发展计划的过程中,还体现了城市职能规划,如分配权力和制定规则等。利用政府法规和制度对城市规划进行管理,指定管理单位或人员制定城市区域的规章制度,由此对于城市的发展给予科学的指导。在领导职能中,发挥主体作用的是政府,主要参与力量是社会公众,由各方面人才综合讨论与分析规划方案的制定和确定,由此决定了参与部门的多样性,所以需要相关部门统一的领导和管理城市规划。为了促进各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需要进行统筹规划,将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明确分工,使各部门的职责更加明晰,据此才能对城市规划发挥更好地推动作用。

(二)计划职能。城市规划是城市管理规划的主要职能,是结合城市的发展空间,来合理划分土地和空间,所采取的主要方式,是审核土地使用申请。计划性是保证城市规划先进和合理的关键,同时,计划性还能引领和指导城市未来发展。计划职能涵盖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目标规划和任务进度规划。其涵盖回顾城市化进程、调查城市经济目标实现情况以及城市人口和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现行的政策。二是城市的发展计划。城市会有很多问题层出不穷,其中涵盖了城市规划的问题。为了有效预防权责不明现象的出现,在对发展计划进行制定后,还要及时进行具体规划的更新。三是城市项目的规划与决策。在审查的过程中,为了促进城市科学发展,还需要对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严格遵循。在城市规划的全部职能中,城市计划职能是最重要的功能,能够对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指导。而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分析,通过发挥计划职能和领导的作用,能构建更加合理的城市规划。

(三)组织职能。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分析,公共服务是在社会生活中,我国政府所承担的一项重要职责。组织职能涵盖完善的管理制度、运行机制,以及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的组织。为了顺利开展城市建设规划工作,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运作。当前相应市场调节匮乏,使城市规划不具备合理的决策,城市组织问题也对有效发展城市规划产生了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加强市场调节的作用,进一步完善组织功能,通过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控制职能。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会遭遇各种阻力。实施和开展城市规划,往往会受到部门差异和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效率的影响。现阶段,中国正处于转型期,公民的法律意识相对薄弱。为了能对正常实施城市规划给予保障,需要部门协助合作,才能有效发展城市规划。通过城市规划控制体系的制定和完善,以真正有理有据、有法可依,实现对整个城市规划的控制。监督是为了顺利开展城市规划,通过制度监督以及规划活动监督,以真正达到内外并行。在分配资源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很多不可控制因素的影响,如操作过程中的系统限制、计划中的资源分配不足、决策者的知识滞后,以及物价水平的价格影响等,而出现了蝴蝶效应,可通过制定和严格执行监视规则和规划制度,严格监视过程,尽可能减少这些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

(五)程序职能。结合城市空间和土地利用,对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进行规划,是传统城市规划的定义。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分析,对城市规划功能的狭窄性进行了体现,具体表现在:应对具有明确日常标准的任务和城市进行构建,以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对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给予最大化地满足。通过城市规划的具体措施的制定,对社会发展的需要给予满足,通过科学指导,促进城市各个方面的发展。同时,还提供了具体的规模和标准,明确了城市的建设方向。在构建的过程中,还应与相关的法律规范相符。能够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细节,详细规划和实施城市发展措施,并从具体措施为着眼点。在结束项目时,也基本上完成了城市法规。

四、结语

城市公共管理范文4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城市规划已经不能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对传统城市规划职能定位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基于公共管理及城市规划职能,给予公共管理视角下城市规划中的计划、组织、领导等职能新定义。

[关键词]

公共管理;城市规划;职能定义

一、公共管理及城市规划职能

(一)公共管理

管理是促进人类协作劳动、维持和谐生活的重要手段。管理工作在社会生产以及生活的各方面均有表现。在现代社会中,公共领域与非公共领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构成。公共领域主要是指社会公共利益,政府和非政府公共组织是其主要组织形式,承担着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责,并且遵循社会公共生活的制度和规则。

(二)城市规划职能

城市规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城市发展进行计划与控制,城市规划通过确定城市发展的方向,从而制定实现规划目标的战略、途径、方法以及行动纲要,并通过引导社会实践以及干预城市各方面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需要依靠一定的可操作手段,其需要在社会不同范畴以及层次实施。城市规划在经历不同经济体制的影响后,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已经成为国家管理以及宏观调控中的重要工具。在城市化趋势不断加深以及社会转型时期,城市规划将具备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社会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二、传统城市规划职能定位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传统城市规划中对城市规划的定义就是为了实现一段时间内城市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目标,对城市性质、规划以及发展方向进行明确,从而合理开发城市资源,科学划分城市空间并且实现各种公关基础社会的部署与建设。这一观念是对我国过去城市规划理论及实践目标进行总结归纳而得出的。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传统城市规划职能定位存在不完善、不科学、不主动等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传统城市规划缺乏创新精神,城市规划既然是以城市经济以及社会发展为目标,那么就应该有效掌握城市发展的潜在规律和特点,而在传统城市规划中,没有明确和预测城市性质、规模以及发展方向,这就使城市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二是传统城市规划的内容以及手段比较单一,只考虑对城市土地以及空间的规划,行政手段使用的频率比较多,出现了“重规划,轻管理”的局面,三是传统城市规划中,对各项建设进行规划和安排后,没有强力的监督与管理部门,无法发挥保障作用,导致城市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我国过去长期实施计划管理体制有一定的关系。在实施计划经济制度时期,国家财政是城市建设投资的唯一主体,既是创业者,又是投资者,能够根据城市发展的需求不断修正城市发展规则,但城市规划仅仅对城市各行业发展以及建设的需求进行空间布局。城市建设中没有对立的利益冲突,城市规划的作用以及矛盾被隐藏起来,城市规划职能定位的偏差所产生的影响也不是非常显著。改革开放后,城市各项资源由市场进行调配,许多市场主体进入城市建设领域,导致各方面的利益冲突越发激烈,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以及自身存在的问题逐渐凸现出来,传统城市规划职能定位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三、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城市规划职能定位

(一)城市规划中的计划职能

城市规划的侧重点在于对城市土地以及空间的利用,计划职能是城市规划中的主要职能。因此,首先要确定规划目标。城市规划的目标可细分为三方面,其一是基础目标,即城市规划需要满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城乡协调发展,最大程度满足城市居民物质、精神生活的需求;其二是现实目标,即城市社会及经济发展的现实目标;其三是理想目标,即区域城市发展战略及城市化发展水平、城市性质、发展方向、规划期限、规划范围、城市发展规模、规划技术经济指标、城市近远期发展目标以及五年建设目标等。其次,要编制科学的规划方案,在此过程中,确定目标并按照法定程序批准后,规划单位需要按照相关规划纲要进行细节规划。最后要进行决策和审批,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审批主体,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向政府或主管部门进行审批。

(二)城市规划中的组织职能

政府是典型的公共组织,在社会生活中,政府承担着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责,政府的行政管理是其进行公共管理的主要表现。公共管理是以公共组织为基础,合理使用公共权力,从而实现公共利益而开展的管理活动。城市规划中的组织机构可细分为政府、人大常委会、行政主管部门、规划设计院等机构。为了加强城市规划中的民主与法制,城市规划协会、城市规划委员会以及城市规划艺术委员会成为各城市开展城市规划活动的正式结构。随着市场经济机制的确立,越来越多市场主体进入城市规划建设中,因此,需要加强规划协调。城市规划作为公共管理的一部分,既要维护各方面的合法权益,又要保护群众的利益,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社会与环境的共同发展,要遵循“城乡统筹、合理规划、确立方向、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的城市发展原则,正确认识近期建设与远期利益、局部规划与整体统筹、现代化建设以及传统文化保护等方面的关系。

(三)城市规划的领导职能

城市规划的领导职能是指通过合理行驶权力,协调和引导各方面。城市规划主管部门需要依靠法律及上级组织赋予的权利,使用多样化手段,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城市规划的编制、城市土地使用以及各项工程的建设。在使用权利的过程中不能针对个体实施命令、指示等强制性方法,而是通过建立一套普遍使用的规范体系,使得城市建设主体能够平等地参与到城市建设中,提高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度和民主性。

作者:王锴 单位:浙江警察学院治安系

参考文献:

[1]周世辉.城市规划中的生态环境营造方略[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11):21-22.

[2]肖晖.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城市规划职能探析[J].大观周刊,2012(24):53-53.

[3]王维.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体制与职能的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31):122-122.

[4]王晓川.论城市规划调控房地产的目标职能与作用机制[J].规划师,2008(4):5-8.

[5]石楠.试论城市规划社会功能的影响因素———兼析城市规划的社会地位[J].城市规划,2005(8):9-18.

[6]张国新.城市规划管理体制与职能的转型研究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6):105-105.

城市公共管理范文5

关键词:北斗导航;车辆管理;大数据分析

目前随着物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类传感技术以及互联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分析方法等交叉综合应用为智慧城市生活提供了可选择的解决方案。2018年12月27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会上,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闻发言人冉承其宣布: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完成建设,于今日开始提供全球服务[1]。据介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水平和高程的定位精度均达到10m,测速精度达到0.2m/s,授时精度达到20ns,系统服务可用性优于95%。在亚太地区,北斗系统的水平和高程定位精度更是可达到5m[2]。因此,针对目前城市道路交通存在局部道路及上下班高峰时段的结构化严重堵塞的突出民生交通问题,设计了一款基于北斗导航、大数据分析的城市出行车辆城市车辆公共管理系统,区域交通主管部门可依据本系统的数据分析决策制定差异化车辆进入特定路段的管制措施政策,可依据系统的车辆历史数据记录为执法提供数据技术支撑;并可针对实时道路路况的车辆精确数据及车辆集聚状态做出智能化数据分析和堵塞趋势告警提示,可提供数据指令自动实施道路红绿灯口智能调整,达到城市道路交通结构化堵塞的有效疏导目的;同时通过本项目对区域车辆的电子身份标识管理及实时运行数据监管,有利于区域城市车辆的安全及社会治安监管,减少车辆盗抢且便于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工作。

1系统方案

系统通过4G网络将车辆上安装的北斗卫星模块采集到的定位数据、车辆行车环境的数据使用TCP/IP模式传回数据中心,数据中心解析收到的数据包一方面将通信数据包中的定位信息通过地图显示系统显示出来,另一方面,启动车辆数据分析系统分析出车辆差异、路段拥塞情况等。

2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北斗系统信号质量总体上与GPS相当,北斗卫星导航将有利于减缓交通阻塞,提升道路交通管理水平。通过在车载终端上安装卫星导航接收机和数据发射机,车辆的位置信息就能在几秒钟内自动转发到中心站[3]。这些位置信息可用于道路交通管理。本系统采用广州某公司北斗导航模块安装在车辆上,此北斗卫星数据采集模块数据通过4G传入数据中心。此模块已经在运营中投入使用,定位精度约10M。北斗卫星数据采集模块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与串口相连接的北斗卫星模块采集当前的北斗卫星信息;定位数据上行转换模块把接收到的北斗卫星定位信息数据包以及相关的车辆状态信息转换成约定好的数据格式以便同网络通信服务器进行数据通信,该模块会将相关状态信息组合转换成一个包含车辆状态信息的定位数据包,然后以设置的间隔时间发送到网络通信服务器中。指令下行数据转换模块将网络通信服务器发来的命令进行识别后交给车载终端,车载终端则根据具体的指令进行相应的操作。

3数据通信模块设计(见图3)

数据通信层作为整个系统中间环节的设计,需要对数据采集模块的数据进行一定格式管理,规定一种方式与数据采集模块进行通信,又预留了对上层应用的接口,同时从机制上保证了对数据采集模块的通信质量与对综合应用层的通信质量。本系统数据通信设计为:上一层数据采集模块(北斗卫星采集终端)采集到的数据通过4G接入到网络通信数据服务器(数据中心),数据中心的数据通过B/S访问模式提供给各级管理部门应用终端用户,或者通过移动网络提供给移动用户。本系统中采集模块的数据上行转换模块的功能是把接收到的信息数据包以及相关的车辆状态信息转换成约定好的数据格式以便同网络通信服务器进行数据通信,该模块会将相关状态信息组合转换成一个数据报文。系统将北斗卫星数据接4G卡通过GSM网络接入数据服务器,中间通信仍通过TCP/IP方式建立socket套接字完成通信。数据通信层还完成以下功能设计:数据传输、原始数据处理、数据传输协、容错处理、数据格式化、数据打包、数据日志等功能。所以,系统设计了两种数据包格式分别用于不同场合。

4软件部分设计

4.1综合应用平台设计

(1)综合应用平台在整系统中发挥以下重要作用:①承担城市车辆公共管理系统数据信息的采集、融合、分析及管理工作,为城市车辆系统中的其他交通应用系统提供交通数据及交通信息支持;②为区域道路提供路况交通评价等核心模型、算法以及专家预案库等决策支持;③为城市车辆系统管理提供统一灵活的管理及运行维护工具。(2)综合应用平台的用户所面向的用户。综合应用平台主要面向的系统用户类型包括几类:普通司机、交通信息者、交通管理者、交通规划者以及交通决策者、以及系统管理的维护人员。(3)综合应用的系统功能设计如下:①实现数据采集模块所采集交通信息的接入;②实现对采集来的车辆道路等交通信息进行加工及处理,通过加工处理使得综合应用平台内的交通信息能够基本满足应用系统的业务需求;③实现车辆道路交通信息的存储功能,同时保证这些信息的存储性能能够充分满足交通信息处理以及应用的需要;④对存储的交通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以满足路况分析与决策、路径规划、交通预警等功能;⑤实现各类交通信息的功能,满足各交通应用系统各方式的要求。(4)综合应用平台的功能具有的特点及要求。①由于综合应用平台是一个开放的平台系统,其内部的处理功能往往受到外部输入及输出的影响,这就要求在交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的建设中能够充分地考虑到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兼容性,以此来减少系统后续开发的工作量;②综合应用平台作为系统框架的核心,担负着城市车辆管理系统核心处理的任务,这就要求在城市车辆管理综合信息平台的建设中能够充分地考虑到系统的稳定性和工作性能,以此来保证系统高可用性;③综合应用平台将形成分布式数据处理及存储架构,具备较强的可扩展性,并为交通智能管理提供稳定、高效的数据服务以及提供数据保证和功能上的保障。(5)综合应用平台的功能逻辑设计。根据以上分析,从逻辑设计上综合应用平台分为三部分,分别是:设备接入中心、数据分析中心、综合应用中心。设备接入中心面向系统维护人员,数据分析中心面向交通管理者、交通规划者以及交通决策者,综合应用中心面向普通司机、交通信息者、交通管理者。

4.2设备接入中心设计

(1)应用框架选择。接入各类平台设备,windows用户、LINUX用户、移动平台用户等。目前基于物联网的应用一般具备跨平台特性,设备接入中心为一类中间接口的设计。软件程序框架是JAVA、Hibernate框架。Hibernate框架是一个开放源代码的对象关系映射框架,它对JDBC进行了非常轻量级的对象封装,使得Java程序员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对象编程思维来操纵数据库。Hibernate可以应用在任何使用JDBC的场合,既可以在Java的客户端程序使用,也可以在Servlet/JSP的Web应用中使用,最具革命意义的是,Hibernate可以在应用EJB的J2EE架构中取代CMP,完成数据持久化的重任[4]。这类架构对于中间件的设计是十分便利的。(2)数据库设计。设备接入中心的数据库使用ORACLE数据库,ORACLE数据库系统是美国ORACLE公司(甲骨文)提供的以分布式数据库为核心的一组软件产品,是目前最流行的客户/服务器(CLIENT/SERVER)或B/S体系结构的数据库之一。ORACLE数据库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作为一个通用的数据库系统,它具有完整的数据管理功能;作为一个关系数据库,它是一个完备关系的产品;作为分布式数据库它实现了分布式处理功能。在数据库的设计上,本系统将遵循以下原则:(1)降低关联的复杂性;(2)尽量不使用联合主键;(3)ID的生成机制,不同的数据库所提供的机制并不完全一样;(4)适当的冗余数据,不过分追求高范式。

4.3大数据分析中心

从数据中心来的数据是海量的,从这些海量的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得到智能化模型。本模块采用行程时间预测、事件检测等算法得到车辆路径导航等数据,此数据可存于数据库,也可直接在前台显示于用户。该模块也包含车辆身份异常分析、道路交通阻塞情况分析、车辆运行路径分析、道路交通阻塞预警、非法车辆参与营运预警、行车路径规划、交通发展规划等道路交通预测信息与交通辅助决策信息。从数据仓库过来的车辆以及道路数据需要通过软件进行由浅入深的数据挖掘,以形成真正的有效的道路交通信息预测以及交通辅助决策功能,图6显示了数据挖掘到数据分析的过程以及内容。

4.4综合应用中心

综合应用中心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软件部分,它面向一般车辆管理人员、普通司机,此部分软件也是整个系统软件的核心部分。综合应用中心软件分服务器端以及客户端两部分。服务端软件主要完成车辆、路况、司机等数据的上传下达、数据库管理,以及公共接口的设计与使用。客户端软件主要是给具体用户通过发送HTTP命令获取来自服务器端的各类车辆、道路信息,达到实时掌握路面车流动态信息和辅助交通管理的目的。综合应用中心面向交通部门车辆管理人员在交通管理中心使用的软件功能如图7所示。

5结语

目前,国内外车辆管理中车辆的定位数据所使用的传感器仍然以GPS定位为主,交通部门对出行车辆的智能交通公共管理系统的应用主要在大城市,还未普及到二、三线小城市。本文主要研究开发一套基于北斗卫星遥感与大数据技术的分布式城市出行车辆智能交通公共管理系统,对于以上国内外同类城市公共交通智能管理系统产品所忽略的技术及市场需求问题进行补充,突出了以下优势:①针对区级及二、三线小城市的智能交通公共管理需求,开发分布式城市出行车辆智能交通公共管理系统,适用于在区级及二、三线小城市试点实施;②针对区域城市出行车辆精准管理细分市场需求,应用我国北斗卫星遥感技术实现车辆的电子身份升级管理和城市车辆数据采集,为以后的城市出行车辆差异化智能管理带来各种的拓展应用功能。

参考文献

[1]北斗正式提供全球服务[J].电世界,2019(3):16.

[2]刘建,李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交通运输行业的应用及展望[J].卫星应用,2019(3):28.

[3]陈军.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应用综述[C]//第九届全国信号和智能信息处理与应用学术会议专刊,2015.

城市公共管理范文6

关键词:公共管理;数字化城市管理;对策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城市管理出现了新模式,即数字化城市管理,这种城市管理方式革新了城市管理的组织、技术和方法,实现了城市管理制度等的突破。但这种尝试还不可能达到完美,所以需要在管理模式的应用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结合目前的城市管理实践进行分析可知,城市管理属于公共管理范畴,基于公共管理的视角对数字化城市管理的问题解决等进行思考,同时提出数字化城市管理过程中需要解决和改变的问题,这样,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实践效果会更加显著。

一、数字化城市管理现状

数字化城市管理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成了改善城市软环境、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数字化城市管理已经成了诸多国家管理城市、服务社会的主要方式。在我国,随着城市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城镇化进程的明显加快,城市管理的要求有了显著提升。为了适应城市管理的具体需要,数字化城市管理悄然兴起并获得了迅速的发展。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我国数字化城市管理展现出了非常强大的生命力。总结目前的国内和国外城市数字化管理现状会发现,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在管理过程中,尤其是在城市公共组织方面,主导者都是政府,即城市管理数字化的核心主导是政府。正因为如此,在城市管理信息化过程中,信息化平台的构建主体和运营主体都是政府,而参与城市管理的主要对象便是政府组织。就这种模式而言,其忽略了城市内非政府组织的重要价值。就城市公共政策过程而言,其环节实现了进一步明确,相关信息也正在积极地录入城市管理信息平台,这些措施的利用推动了信息对外公布的深度和广度,即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力度等有了显著加强,在这样的背景下,公正政策过程的数字化管理有效加强。

二、数字化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

对目前数字化城市管理进行具体分析发现,虽然实现了数字化管理,但是却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以下是对数字化城市管理存在问题的详细阐述。

第一,在目前数字化城市管理实践中,城市公共组织的职能存在着重叠情况,且工作效率十分低下。城市管理需要消耗一定的资源,管理效率低下会拖长管理的周期,而这种情况的出现会导致大量的管理资源浪费,这对于节能型城市建设是非常不利的,也不符合数字化城市建设的初衷,所以在现阶段的城市管理实践中,尤其是在数字化城市管理实践中,解决组织职能重叠、效率低下的问题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第二,对目前的城市数字化公共组织管理进行分析会发现,存在志愿者管理混乱的问题。在城市管理实践中,尤其是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具体实施中,志愿者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结合实践进行分析,志愿者的管理有效性提升会使志愿者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显著提升,这对于增强城市服务能力、提升城市服务水平有巨大价值,但是目前的志愿者管理水平无法发挥志愿者的实际价值,城市管理存在着有资源却无法发挥资源优势的情况。

第三,目前数字化城市公共组织服务管理意识尚显不足。结合城市管理实践进行分析,优秀的城市管理者一定是城市服务者,也就是说要全面提升城市服务水平,城市管理者必须具备比较强的服务意识,同时要有突出的服务管理意识。只有在意识的引导下,服务工作开展和管理服务工作的实施才会发挥出更加突出的效果。目前,因为服务意识和管理服务意识比较差,导致具体工作的开展存在一些问题。

第四,在数字化城市管理公共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对城市管理工作进行分析,作为城市公共管理的执行者,其在执行政策的时候需要明确政策的影响范围,并对政策可能产生的影响做科学预判,这样,政策的落实才会保证有效。结合目前实践进行分析发现,在政策执行中,比较多的执行主体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政策实施会有不好的社会影响,这导致了政策的稳定落地受阻。

第五,在数字化城市管理实践中,市民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不高,而且公共政策的执行力明显不足。正所谓社会是我家,建设靠大家,作为城市生活的一员,城市居民应该参与到城市管理实践中,要积极地为城市的发展和管理建言献策。总结实践发现,目前的城市居民参与城市建设以及管理的积极性不高,主要是因为城市居民参与城市管理的渠道较窄,且很多居民没有意识到自身的价值。

第六,数字化城市管理绩效评估的标准存在问题,而且能效问责机制存在着不完善的情况。在城市管理过程中,为了提高管理人员的积极性,需要通过一定的措施执行来调动其积极性,比如通过奖励措施的实施来使工作人员的热情进一步高涨。目前因为针对管理人员的绩效评估标准尚不成熟,且没有完善的问责机制,所以工作人员的热情大受影响。

三、基于公共管理视角的数字化城市管理问题解决策略

基于公共管理视角对目前的数字化城市管理问题进行分析,要真正发挥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突出优势和价值,必须要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下是基于实践总结的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

第一,完善城市公共组织的职责划分。对数字化城市管理进行分析,城市公共组织机构的职责划分对自身工作的影响是显著的。基于职责明确和效率提升的具体要求,在实践中,城市公共组织需要积极地改善机构臃肿的状态,消除自身效率低下的弊病。在具体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组织需要对自身的责任进行明确划分,并基于自身责任落实开展工作,以此来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基于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具体需要,从数字化城市政府组织入手对政府组织的性质以及职责进行完善,积极推动组织管理层级扁平化,并积极完善对外服务窗口,这样可以有效地提升组织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与此同时,还要依法赋予非政府组织监督权,使其能够在实践中发挥突出效果。

第二,重视数字化城市公共组织志愿者管理。在数字化城市管理实践中,城市公共组织应该对志愿者组织形成积极引导,使其能够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在实践中,要合理划分志愿者服务活动性质,并在实践中发挥志愿者的突出作用,这样,非政府组织在城市管理实践中的有效性发挥会更加显著。就城市公共组织的具体工作开展来看,需要确定志愿者招募的前提条件,同时要思考志愿者的具体定位,要探索志愿者的招聘原则、方法、途径,同时还需要考量志愿者的录用以及培训等。在实践中,志愿者的工作开展需要有物质基础和领导基础,所以要强调对其的引导,同时要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志愿者工作的有效性表现得更加突出。与此同时,将志愿者工作纳入城市信息管理平台中并做有效管理,最终的志愿者管理工作表现会更好。

第三,增强服务管理意识,提升管理水平。在目前的城市数字化管理实践中,需要从城市居民的需要出发,所以在城市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民众的审美、服务,以及产品方面的需求进行考虑。对城市组织的服务管理进行分析,市民满意是核心理念,因此在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强调市民理念的外化,要将市民满意作为一切工作开展和评价的核心导向。基于此,数字化城市公共组织在管理服务落实的过程中需要加强服务管理意识,同时要对自身的服务管理手段等进行优化,以此来提升服务管理水平。不仅如此,城市公共服务组织在服务管理工作强化过程中还需要制定具有核心目标的服务工作战略,这样,工作开展的体系性和实践性价值会更加突出。在增强城市服务管理意识、提高管理水平的工作实践中,还要加大数字化城市管理公共政策过程的信息不对称治理力度。结合实践进行分析发现,在数字化城市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公正政策失效的风险,而此问题的出现与信息不对称有显著关系,因此在实践中需要针对此问题加强治理力度,改变公共政策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样,城市数字化管理的实践效果会更加突出。

第四,提升市民参与意识,提高市民参与质量。城市是公众活动的重要场所,市民有参与城市管理的责任和义务。在传统的城市管理实践中,市民对城市管理漠不关心,所以不会积极主动地对城市管理提出意见。在数字化城市管理工程中,基于公关管理的具体需要对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意识进行培养,使其能够主动参与到城市建设与管理实践中,并积极地为城市建设与管理建言献策,同时成为城市管理的监督者。当市民积极参与城市管理和城市管理积极吸收市民意见形成良好的循环机制,城市管理的整体力量会更加强大,城市公共管理政策的落实有效性会显著提升。

第五,要有效预防城市公正政策执行失控,加大公共政策过程执行力度。数字化城市公共政策执行体系对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有效落实有显著效果,优化数字化城市公共管理体制,可以有效防范数字化城市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失控现象发生。结合实践进行分析,城市公共政策体系的组织建设也是需要积极加强的,因为组织建设工作的加强对优化组织层级结构有显著意义,对推动管理的扁平化、网络化、秩序化也有重要作用。在稳定、科学的组织关系基础上完善公务员制度,这样,基于公共政策执行者的职业伦理教育和道德教育开展会更加顺利,在教育实施的情况下实现人员素质提升,相应的实践表现会明显加强。

第六,完善数字化城市管理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健全效能问责机制。结合目前的实践进行分析会发现,在数字化城市管理标准体系中,城市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是不可或缺的。在完善城市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之后,立足于当前城市的公共管理对原来数字化管理的基础内容指标进行修改与优化,能更好地对业绩指标、能力指标和工作指标等进行分类。在指标分类明确的基础上构建清晰、完善的指标评估体系并加以应用,城市数字化管理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工作的开展会更加有效。与此同时,结合目前的实践情况进行效能问责机制的健全,可以有效规避城市数字化管理过程中的倦怠行为,这对于城市数字化管理实效提升意义显著。

城市公共管理范文7

关键词:公共管理;城市文化;文化建设

在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文化在整个城市发展中正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城市建设是在城市文化的驱动下不断推进的,城市文化为整个城市的建设工作赋予了灵魂,每一个市民都需要积极参与到城市文化建设工作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城市建设变得更加完善化、人性化,使城市发展具备一张更具吸引力的名片,城市居民才能更好的凝聚起来。在城市文化建设中,需要对其相关问题予以深入考虑,充分认识到城市文化在城市建设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明确城市文化建设中相关问题产生的根源,并制定一个科学的建设策略,这样才能使城市文化建设工作得以有序开展。为此,以下便对城市文化建设现状进行探讨,分析其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在此基础上以公共管理为视角提出城市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策略。

1城市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共性问题

1.1城市文化建设现状

在现代社会中,城市的快速发展,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巨大的便利,而城市文化在其中也发挥出越来越巨大的作用。对于城市建设而言,其内在文化的建设直接关乎城市自身的发展,这已观点是公共管理者与学术界所共同认可的。对于国外许多发达国家而言,其都对城市文化建设非常重视,并在建设中总结出了许多新颖而先进的建设方法。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却并未对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城市发展是由其自身的文化底蕴所决定的,这也导致许多城市因其文化魅力的缺乏而影响到自身发展。所以,我国必须要积极转变城市建设中的文化建设意识形态,真正关注城市的文化建设工作,并鼓励更多城市发展其自身文化。对于城市文化来说,其对城市中的经济、政治乃至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有着很大影响,而就目前来看,我国在开展城市文化建设工作中却有很多不足需要弥补,为了有效弥补这些不足,便需要对更多的文化政策进行熟悉与学习,然后结合城市的文化发展情况及相关优势,以此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从而有效减少我国在城市文化建设中所形成的误区。在我国城市文化建设中,其还是具备一定优势的,在对城市文化建设工作中所制定的相关政策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并取得了许多成就,城市文化理念的革新速度也日益加快。不过,对于城市居民而言,却并未对城市文化建设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知,这也使我国在城市文化建设中走了许多弯路。为此,对我国而言,必须要对传统落后的发展模式进行摒弃,不断强化城市居民的城市文化建设意识,使其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城市文化建设工作之中,以此确保该项工作的稳步、有序开展。

1.2共性问题分析

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其共性问题主要有四点:首先,城市文化建设工作中,仅仅是单一的城市文化是难以满足城市发展需要的,而这就需要发展更加多元化的城市文化,通过制定先进的城市文化管理模式,能够极大程度的推动城市文化建设进程。不过,在开展城市建设过程中,政府在其中更多的是扮演城市文化建设主体的角色,这使其在城市文化建设模式上仍旧是采用以往的单一化文化建设模式。实际上,城市文化的建设是关乎全部城市居民的,仅仅通过政府来进行建设,则势必会给后期文化建设带来很大难度,因此,这需要所有城市居民以及社会组织能够共同开展文化建设,使其对国家政策有一个积极的响应。其次,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尚有许多问题亟须解决,政府并未对城市居民在城市文化建设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有一个充分的认识,更没有将其放到城市文化建设工作的首位,从而造成城市文化建设工作难以与城市居民需求进行有效关联起来。所以,对于政府而言,必须要关注城市居民在城市文化建设方面的需求,并给出合适的建议,积极听取民众在城市文化建设上的意见,使城市民众能够积极参与到城市文化建设中,这样才能使城市文化建设得以有序推进。再次,城市文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因没有对资金进行合理的分配,导致许多资金在工作开展之处便被浪费了,这使得城市文化建设后期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资金短缺问题。最后,城市文化建设还需要充足的人才储备支持,而这就需要建立一支强大的建设团队,并由该团队来带领大家共同开展城市文化建设,但实际上在建设团队方面却存在人才匮乏问题。

2城市文化建设工作问题的产生原因

2.1城市文化建设人员的服务意识淡薄

针对城市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要想得到有效的解决,就必须要深入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首先,对于政府而言,其在城市文化建设中起到主导作用,但政府人员在对城市文化建设进行规划时却不够系统化,而且负责城市文化发展与建设的相关人员缺乏较强的服务意识,再加上政府在初期开展城市文化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经验不足的问题,这也造成政府在做出与城市文化建设相关的决策时,难以取得较高的社会满意度。此外,政府管理人员并未针对城市文化建设相关主题及内容开展相应的培训,其服务意识也较为淡薄,这也导致其在进行管理和决策过程中可能会对城市文化建设造成一定的影响,进而增加了城市文化建设的开展难度。

2.2政府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定位不清

在城市文化建设中,政府虽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过其对自身的角色定位却并不明确,这也导致政府在开展城市文化建设工作中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失误,进而给城市文化建设带来较大的影响,同时也会引起市民的质疑,认为政府在管理方面存在能力不足的情况。长此以往,势必会动摇政府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所以,对于政府而言,必须要高度重视城市文化建设工作,对自身在城市文化建设中所起到的作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并不断提高政府人员的业务水平与岗位素质,使其能够端正自身态度,以确保在城市文化建设中能够有效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3城市居民及组织的参与意识不强

现阶段,我国现代化城市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但在文化建设方面却较为缓慢,之所以在文化建设上存在短板,其主要原因是城市居民及组织并未有效的参与到城市文化建设工作中,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城市中的各个社会组织,其都很少参与其中,这与其参与意识不强有着直接的关系。对于城市居民而言,需要积极配合政府的工作,共同做好城市文化建设工作。但许多城市居民及组织并没有较强的民族观念,而且也未充分认识到城市文化建设对整个城市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从而使其难以将城市利益联系到自身利益身上。正是这种思想观念的影响,造成城市居民及组织难以有较高的积极性来参与城市文化建设,进而影响了城市文化建设速度。

3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城市文化建设工作开展策略

3.1城市文化建设中的参与主体需要完善

为了使城市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与建设,使城市文化能够有效渗透到整个城市中,就需要对城市文化建设工作中的各个参与主体进行不断完善,使这些参与主体的潜能得以充分挖掘和发挥,进而使其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作为参与主体,需要对市场中的商机进行不断发现,并且对城市内所潜在的文化资源等进行全方位的收集,对于一些具有重要文化意义和象征的遗址、资源等要进行及时的保护,以确保其能够成为城市文化建设的资源支持。此外,政府在开展城市文化建设工作时,需要将城市居民作为其工作主体,对其大局观进行正确培养,使其能够在城市文化建设工作中积极的参与进去,并使其认识到城市文化建设和每名市民都有着直接的联系,使其能够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养成较强的“主人翁”意识,进而使城市文化建设进程得以进一步加快。

3.2城市文化建设手段需要创新

现代社会的发展,使我国急需创新更多的城市文化建设手段,首先,需要高效整合城市内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城市文化能够更加便捷的实施改革与创新。其次,需要深入挖掘和开发城市内所具有的各类文化资源,在确保这些文化资源得到有效梳理与利用的同时,使这些文化资源能够形成一种旅游效应,从而使人们能够了解城市内的文化资源,并进一步促进城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3.3城市文化建设中的治理机制需要创新

在城市文化建设工作中,其相关机制及体制的建立可以借鉴其他城市的文化建设经验,例如深圳、大理、成都等城市在其文化建设中便积累了许多先进的经验和方法。以深圳为例,其前身还仅仅是一个规模不大的渔村,其经济发展和现如今的深圳可谓是天壤之别,但我国改革开放的实施,使深圳逐渐开始了自我蜕变之路,其率先建立了管理体制以此保护当地的文化艺术,以此整合与重建文化艺术组织及各类团体,此外还打造独属于自己城市的影视基地及电视台等,进而加大了对自身文化艺术的高效宣传。随后,深圳还积极改革新闻出版等领域,使自身的城市文化能够通过新闻出版物来扩大宣传,并进一步加强了城市文化的保护工作。深圳在开展城市文化建设过程中,根据企业所属类型对其采取区分性管理,并加强监管城市中的艺术团、影视以及广播传媒等,进而使深圳的文化建设管理水平得以大幅提升。此外,深圳还推行了许多重要体制来提高对城市文化的监管力度,如文化融资体制、文化审核体制等,进而使城市文化能够在全方位的监管过程中得以快速发展。

3.4提高人力资源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利用率

在城市文化建设中,人力资源能否得到充分的利用,将直接关乎城市文化建设工作的成败。因此,城市管理者必须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利用,使人力的利用效率得以不断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使城市文化建设工作得以更好、更快的完成。对政府而言,一方面要充分做好人才的培养工作,并为人才提供可以发展的空间与平台,使其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需要加大城市文化的宣传力度,使城市文化相关知识能够渗透进每名城市居民的内心之中,有效调动城市居民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参与积极性。最后,政府各个职能部门除了要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发挥出应有作用以外,还要通过高效的市场监管来确保市场作用的良好发挥。

4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城市文化建设工作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代下,城市发展要形成独树一帜的文化特色,就需要对自身所蕴含的城市文化进行不断的深入挖掘与保护,同时加强文化建设人员队伍的培养与打造,使城市文化建设特色得以更好的在全世界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于礼.公共管理视域下城市文化治理的问题及对策[J].经营与管理,2019,(05):140-142.

[2]张园园,林少敏.从政治性与本土性双维视角看城市文化发展的驱动模式———基于24个中心城市相关数据的分析[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04):407-412.

城市公共管理范文8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管理;深入探究

城市轨道交通,本质上属于一种现代化的公共交通模式,主要是让列车或单车在预先设置好的专用轨道线路和固定导轨中正常运转,使其能够更好地承担城市的客运工作。同时,城市轨道交通具备固定的线路及轨道,并且有与之对应的交通运输车辆及服务装置。从广义的视角上来看,其主要是将轨道运输作为关键手段,具备中等以上的客载量及客运量,可以覆盖城市内部大部分区域的公共交通工具。城市轨道交通具体包括轻轨及地铁等交通运输方式,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可以在遵循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的同时,进一步优化城市内部交通建设,为群众的日常出行带来极大便利。

一、城市轨道交通的优势所在

(一)拥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交通系统日益成为了群众日常出行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输能力在不断强化,拥有十分显著的聚集性特征,在促进城市整体客运流量持续提升的同时,也进一步带动了城市内部的经济发展及商业效应,为城市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属于工程量相对较大的项目,政府必须要提升对城市轨道交通的重视程度,充分发挥自身职能,更好地解决城市轨道交通在实际建设阶段中的各种问题,为城市轨道交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出行服务。

(二)具备安全高效的特征

相对于传统的交通运输方式,城市轨道交通有着更加安全和高效的特征:主要是运用各种现代化、信息化的高科技智能体系及开展工作,结合先进的技术手段来保证整个城市轨道交通运行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保证轨道交通管理运营的高效性及可靠性。同时,城市轨道交通还可以将列车内部的温度稳定控制在特定区域之中,保证群众在乘坐过程中的舒适感,在提升城市交通运行效率的同时,提升整体交通运行质量。除此之外,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巨大的客运量也进一步突出了城市轨道交通的集约化及优质化特征。由此可见,在未来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城市轨道交通必然会成为交通系统中发展的关键和重点所在。

(三)具备节能环保的特征

当前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遵循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在燃料选择上没有使用石油等污染性较大的燃料能源,极大程度地降低了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大幅度降低了城市轨道交通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度提升了城市交通的效率、品质和形象。城市轨道交通还在节约资源及保护生态环境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在碳中和时代现代化交通的标杆,为构建绿色、生态、和谐的文明社会做出了贡献。

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作用及意义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具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节能环保等多重属性,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事业,不仅能提升交通效率、优化和改善交通环境,还能带动和促进周边产业的发展,为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奠定坚实基础。

(一)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可以更好地带动绿色GDP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遵循节能减排及降低污染的基本原则,因此与我们国家构建生态文明、和谐社会的宗旨是一致的。城市轨道交通不仅可以更好地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可以在城市里打造出一种优质的生态环境:通常情况下,城市轨道交通大多都是利用电力驱动,并不会排放出其他污染源,属于一种典型的绿色交通工具。同时,城市轨道交通使用的直流电牵引动力技术,能够有效降低对宝贵土地资源的占用和对能源的消耗,带动绿色GDP的持续提升,构建出更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二)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可以更好地推动城市化进程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越来越成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城市居民交通乃至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大力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做好城市轨道交通的管理和运行,不但能够有效改善城市交通状况,更好地推动城市化、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并且在缓解城市人口压力、治疗“大城市病”等方面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还能够促进周边土地的大幅度增值、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优化城市整体布局,全方位推动城市化进展。

(三)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可以整体化提高城市竞争力

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能够有效推动城市内部经济的增长,促进相关产业的高速发展,并且还能在促进土地增值的同时,为城市化的发展进程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城市轨道交通的高效建设,能够进一步连接不同的城市,使得不同城市之间的商业、经济、文化、体育等领域的交流力度不断提升,不仅可以优化城市整体产业结构,改善城市工业产业的基本布局,还能够最大程度上刺激就业。除此之外,通过城市轨道交通自身强大的物流量、客流量及资金流,能够提升交通运输网络的总体服务效率及服务质量,有效优化社会生产及社会消费的主要模式,提升城市自身的软实力,促进城市内部各类经济体的高速发展。

三、优化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管理的主要措施

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属于公共性工程项目,其主要目的在于有效改善城市内部的道路运输情况及交通情况,为群众的日常出行提供便利,从而为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政府在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阶段中作用极其重要,在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发展、管理过程中,必须进一步发挥出政府的管理职能及公共服务职能,起到关键的推手作用。

(一)理顺政府部门的公共管理职能

政府部门具有社会公共服务的基本职能,在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指导、引导、管理和监督职能,确保城市轨道交通的施工建设整过程和建设方案、施工方案保持一致。政府部门要通过出台扶持政策等手段,从资金、人力、物资、环境等多方面为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服务,确保轨道交通能够在短时间内达到预期的建设目标。同时,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政府还要兼顾城市的整体利益,在通盘考虑城市各地区、各阶层、各行业利益的基础上全方位促进城市轨道交通的协调发展。除此之外,在城市轨道交通的公共管理中,政府部门还应当建立完善具备战术性、前瞻性的公共管理方案,在其中明确自身具备的引导职能,为城市轨道交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二)理顺城市轨道交通的管理体制

在对城市轨道交通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相关政府部门要根据实际细化各个部门、各个企业的具体工作责任,建立起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联合综合管理模式,将管理巡查和日常养护有效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全新的城市轨道交通管理机制。进一步发挥出政府部门自身的管理职能,在强化路政管理的同时,有效维护城市轨道交通的路权。同时,还应当重点开展集中防治,避免在城市轨道交通中因公共管理力度不足而产生一些不良问题,从而保证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水平能够不断提升,有效改善城市内部的交通环境。

(三)落实具体责任,严抓管理养护

在管理城市轨道交通的实际过程中,务必要遵循养护到位的原则。首先,政府部门应当明确主要管理责任,建立起具备现代化特征的管理模式及轨道交通养护模式,同时,财政部门和银行还应当适当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确保城市轨道交通的养护资金百分百到位;其次,要积极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行的实际情况展开评定,加大对城市轨道交通的日常养护力度及安全预防管理力度,保证各类极端天气、气象和地质灾害都不会对城市轨道交通的正常运转带来影响;最后,要积极探索符合实际情况的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管理新模式及新途径,在发挥政府部门实际作用的同时,充分调动起群众的积极性,使得群众能够积极参与到轨道交通的管理和维护中,推动城市轨道交通能够向着规范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四)合理优化资源配置

从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管理的角度看,在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及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安全风险评估、资金投入、资源利用、土地占用、人力、物力及财力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这就需要政府部门积极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科学合理地对各类、资源进行高效配置,如适当引进竞争机制、优化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网规划、完善客运组织方案、坚持票价制定科学化等,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确保城市轨道交通的稳定、安全、合理运行和发展。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