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知识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审计知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审计知识

审计知识范文1

由于知识是以信息为基础的,因此,知识距离的含义,也可以表示为新知识的某一信息状态,转移到与买方的基础知识实现共同信息最多的新知识信息表达状态的距离。

知识距离三维结构模型为我们如何缩小与别的知识差距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指导。①对于已经文档化的显性知识,要缩短知识距离只有通过买方调整其知识基础来实现,或者是通过中介(如教师),加强对买方的知识培训,改变显性知识的现有信息表达状态,从而缩短知识距离;②对于隐性知识,一般而言,卖方将根据买方的基础知识的状态,通过不同的编码和形象化方式来改变新知识的信息表达状态,以缩短知识距离。

尽管该模型是一个关于知识买卖的模型,但是,由于知识价格的高低决定于知识在买卖转移中的距离问题,而这种距离大小又以双方的知识差距为基础,卖方知识显性程度强,与买方距离越近,越容易被买方所把握,知识转移的要价就低。如果买方知识基础好,对卖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越透彻,与卖方知识距离近,因而知识卖方要价也低。所以,从该模型阐释中,我们可以了解知识转移之间存在差距,要缩短它们之间的距离就应该从买方与卖方两方面入手。这已经接近罗斯·巴纳德(Ross.Barnard)的知识距离理论,为我们认识知识距离以及如何缩短知识距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然而,该模型在诊断一个企业(知识买方)与别的企业(知识卖方)知识差距时无能为力,不能通过它确切知道与其它企业的知识差距;它还给知识一个概念性模型,从而限制了该模型在缩短知识差距方面的应用性与操作性。

为更好地了解本企业与其它企业的知识现状与知识差距,我们可以借鉴罗斯·巴纳德的知识距离概念。

他认为一个公司至少会呈现出知识的4个维度,知识的每个维度都可以依据Bohn的知识成熟度八等级划分(见表1)来客观衡量,找到相应维度的知识所处的等级。这8个等级从低到高分别是:完全无知、有意识、可衡量、控制媒介、具备过程能力、具备过程特征、知道为什么、获得完整知识。在每个知识维度上将已有知识和待吸收的新知识的知识等级相减,将得到的每个知识维度上的知识等级差进行加总,得到的和就是表示已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知识距离或者称为企业的总知识距离。对那些引进技术的企业而言,在目标技术己经确定并了解所需具备的知识结构的情况下,知识距离还可以被用来衡量向新技术跨越的难度,并就技术知识的努力方向提供指导。因而基于知识的角度,每个企业在引进外源知识或技术时,都应该首先对自身知识结构及其知识构成和分布进行分析,然后根据相应知识势差跨越的难度,来确定可以引进的技术类型,使得企业既能够通过合理的引进而获取技术优势,又不因引进技术的难度系数过高或过低出现技术消化不良的状况。

巴纳德的知识距离理论由于运用了波恩(Bohn)的知识成熟度模型,使我们可以以之为参照诊断与识别出企业各方面的知识状态,并利用该模型分析标杆企业的知识成熟度,有利于企业双方的知识差距。该模型之所以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主要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诊断知识成熟与否的共同标准,学习企业可以根据该模型中的知识位置描述、知识典型形态和知识特色等进行对比分析,找出本企业的知识现状。同时,也可以以同样的方式分析标杆型企业的知识状态,通过如此比较,本企业与其它企业的知识距离就显现出来,为 学习型企业向标杆型企业学习提供了一个有针对性的知识缺口弥合导航图。该模型是一个知识管理的极佳工具,目前在企业界应用广泛。不过,该模型还不是很具体,还不能直接对比双方的知识差距,还需借鉴知识成熟度进行间接对比;同时,为了把握本企业与先进知识的具体差距,还必须结合一定的行业或企业知识标准进行深入分析。另外,该模型对如何弥补知识差距没有作进一步探讨,使得知识距离理论仍呈现出较强的概念性,需要理论界、企业界作出更多的实践性努力,使之发展为一个完全的、实用的诊断知识差距的工具。2两型一体知识差距弥补模型运用知识距离模型测量出本企业的知识状态与知识差距后,一个企业要将自身打造为一个真正的知识型企业,就应该采取合适的措施以加强对本企业的知识管理并弥补这些知识差距。为此,笔者结合知识的来源与转移机理,提出了一个两型一体的知识弥补模型。所谓两型是指企业的知识来源无非来自两个方面:内生型与外生型。内生型指本企业员工、工作小组、研究机构通过自身的知识努力与工作技能的提高、经验的积累创造出大量的知识,内生是知识创造与弥补的根本;外生型是通过人才的引进或者技术的购买等外在途径来获取知识与技术,它是企业积聚、积累知识及缩短知识差距的捷径,尤其在我们发展中国家,许多企业普遍使用该途径,这是由其追赶型的发展战略所决定的。但是,在这个知识大爆炸、大变化的时代,任何一个企业都不能只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否则就不能成功应对竞争环境的挑战,两者只有相得益彰才能架构起企业的知识根基。正如目前许多中国企业在经过了一段时期的引进与模仿之后,现在强调自主创新与引进相结合以实现更高的发展一样。一体指知识源、知识受体、知识通道、知识内容四者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缺乏任何一个环节,知识就不能转移,知识差距的弥补就无从着手。下面对该模型进行简单论述。#p#分页标题#e#

2.1两型

2.1.1内生型策略

内生指企业依靠自身的资源进行自主创新,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垫高知识平台,缩短与标杆知识的差距。

而内生知识又主要来自员工个体对某一问题的新解决所产生的思路或技能,来自项目小组或团队对某一新任务、新技术的联合攻关,来自企业整个发展思路的改变、新的企业文化倡导、新的组织结构实施,也来自企业的管理调整。企业应该鼓励这些知识主体加强对新环境的适应改变,以创造出更多更实用的知识,这是企业立足的根本。缺乏自主创新知识的能力,不仅产生不了合适的知识,而且也难以吸收、消化外在的新知识。这些内生知识或显或隐,鉴于内隐知识在整个企业知识总量中的地位与价值,我们应该重点加强对隐性知识的挖掘、管理,使之不断转化为企业的共享知识,以提高企业的知识层次,缩短与被吸收知识的距离,也可防止知识的流失。

2.1.2外生型策略

外生型策略是加快知识积累、缩短知识差距的捷径,对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而言,该策略尤显重要。外生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1)引进。从外部直接引进先进人才、技术或设备,是加快设备更新换代和知识更新的速度,培养娴熟技术人员,进而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

正是通过对外源技术的消化吸收,企业才逐渐培育自身的技术基础,实现对技术知识的有效和快速积累,尤其是引进专业人才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最便捷的途径。(2)兼并。兼并拥有特定知识的企业或企业的一部分,是企业获取与积累知识从而寻求发展的有效手段。在企业兼并的过程中,需要将双方的知识进行整合,在整合的技术上实现知识的共享,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3)合作。从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角度来说,合作途径主要分为合作生产、合作设计、合作R&D3种。

2.2一体

2.2.1知识源

知识源是知识的拥有者,特别是作为企业内部的知识拥有者,企业要激发他们自主创造知识的热情,鼓励他们发扬自我奉献精神,实现知识源的共享。

2.2.2知识接受者

知识接受者是知识转移过程中接受知识的主体,知识接受者吸收知识的动机和意愿、吸收知识的能力等因素都会对企业知识转移产生影响。企业知识转移活动大多是由商业目标驱动的,因此,企业可以通过不断提高员工业务工作目标来推动员工产生知识需求,催生其获取知识的动机。知识接受者吸收知识的能力主要取决于其是否具有与所要吸收知识相关的背景、经历、经验等,企业通过提供岗位轮换或其它学习、实践机会,可以帮助员工提高吸收知识的能力。

2.2.3转移媒介

转移媒介是知识源与知识接受者之间传递知识的桥梁。从结构角度看,转移媒介由知识编码和转移通道构成,企业应倡导各知识主体将知识尽可能地转化为双方能接受的知识编码,对于那些内隐性强的知识,企业应该创造知识主体间的接触与交流平台,比如面对面交流、电话、信件、网络等。

2.2.4知识内容

知识内容指被转移的知识。一般来说,特定的知识内容总是对应着特定的知识源,由于知识源主体不同,知识内容的依附方式也不一样。因此,在进行知识转移时,应结合知识内容本身的特点选用合适的转移方法。Dixon给出了连续转移、近转移、远转移、专家转移和战略转移5种知识转移方法口],企业可以借鉴使用。

知识内容不论来自内生还是外生,它们都要经历一个从拥有者借助合适的媒介传到接受方的过程,它是一个连续统一体,四者缺一不可(见图2)。3缩短知识差距的措施根据以上所述知识距离理论及知识差距弥补模型,笔者以为,要加快知识创造与管理、缩小本企业与标杆企业的知识差距,最根本的是应做好以下3方面的工作。

3.1建立知识学习机制

彼得·圣吉认为,未来真正出色的企业,将是能够设法使得各阶层人员全身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口1。一个知识型企业,决定了其是一个学习型企业,惟有通过学习,才能适应这个多变的时代与环境,才能积累起极富竞争力的知识。学习是缩短知识差距、迎头赶上的必经之路与基本途径,企业应将学习作为一种机制深深地嵌入到企业的每一个角落以至每一位员工。

不仅要通过营造企业的饥饿文化敦促员工加强内部的自我学习,而且要借助区域集中、知识外溢进行大规模的外部学习;不仅要通过培训、轮岗、进修等正式渠道开展学习,也要通过师徒传教、实践社群、各种俱乐部等非正式途径加强学习;不仅要学习经验知识,而且要学习理论知识;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也要学习通用知识;不仅要在干中学,而且要在学中干;不仅员工、组织要有学习的危机感和学习动力,而且更重要的是企业内部各种团体要下大力气进行学习。正如彼得所言,在现代组织中,学习的基本单位是团体而不是个人,团体学习是企业一项非常重要的修炼卟]。

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也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你永远不能说,我们已经是一个学习型组织。学得愈多,愈觉察到自己的无知,因而公司不可能达到永恒的卓越,它必须不断学习,以求精进。台积电就是一个极力强调与挖掘学习潜能的世界级大企业,它成功最关键的是缘于它的不断学习、全员学习、全方位学习。台积电在新竹科技园区的大楼内有自己的训练中心,除了开设各种班之外,还请外面的专家来本部培训、做讲座,并送员工外出学习。它们与外面一些大学联合办班,不论你是新来的员工还是普通的作业工人,都能接受各种培训与学习。在台积电,尽管没有严格的打卡等考勤制度,但是,内部却自然有一种自己不努力工作、学习就会被淘汰的企业文化。也正因如此,1987年台积电建厂时,英特尔来台湾准备找工厂代生产晶圆,发现台积电有266个缺点,认为台积电不能当英特尔的代工厂。台积电自此借助有效果的知识管理和严肃的学习文化,使其在短短12年内,迅速扩建了5个工厂(包括南科厂、新加坡、波士顿厂),还在美国硅谷建成台湾第一座12寸晶圆厂,一举而成为世界级的大型电子科技企业。

3.2建立知识创新机制

按照熊彼特的定义:创新是指新产品的开发、新市场的开拓、新生产要素的发现、新生产经营管理方式的引进和新企业组织形式的实施。通俗地说,它是一种全方面的创新。创新能力是一个企业区别于其它企业的根基,是缩短知识差距的快速通道,是成为知识型企业的核心要素。为发挥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必须先有一种创新的文化价值观,它是凝聚人才、实现人才自我价值的灵魂。国外的研究认为,留住企业中前20%的人才的最关键因素中,创新的企业文化价值观排在了第一位。与此相应,海尔的实践提供了另一方面的证据。海尔连续14年以平均年增长82.86%的高速度前进,它的成就主要得益于海尔的创新文化,得益于技术创新,得益于文化与观念创新,海尔文化的核心只有两个字:创新。#p#分页标题#e#

在企业创新机制建设中,不仅要通过任务压力迫使员工创新,比如,中集集团从2005年开始,积极推动“3+1技术创新工程”,还要求管理人员和全体技术人员结合集团业务发展目标,每年提出3项有效创新提案,完成1项有价值的创新成果。该工程取得了明显效果。例如,集团下属的上海宝伟的“出箱口龙门吊下线运输设备”项目,由工程师赵声录率几个基层员工,基于对产品生产流程和工艺的深入研究,仅1个月便自主开发出了方便实用、并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的通用性出箱下线运输装置。公司每年可节省几百万元,而投入只需要20万元左右¨J。

而且要营造一系列的创新风气与环境,鼓励与支持员工们自主创新,其中最关键的是管理者在企业创新中的作用。管理者如果只口头宣扬企业的创新而不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予以保障,提供一系列的创新服务,甚至自己只是作为一名创新的监督者与旁观者,那他对创新的作用是阻碍而非促进的。所以,美国社会学家奈比尔斯有句名言:创新自下而上,风尚自上而下。现在的研究结果已表明,“员工跳槽更多的不是为了炒公司鱿鱼,而是炒上司的鱿鱼”,因为,这些员工都是那些富有知识和创新精神、追求自我发展的新一代知识型员工。

3.3建立知识共享机制

审计知识范文2

(一)审计观念落后,民生审计长期被忽视

最近几年,各种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大大降低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复杂多样的社会问题对民生审计提出了迫切的需求。政府审计如果不能够切实有效地解决这类问题,必将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多年以来,政府审计主要关注“硬性”审计,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审计资源,却忽视了对“软性”民生审计的政策倾斜。这种长期以来的政策忽视导致政府审计发展很不平衡,与民生相关的政府审计在制度层面和人力层面都严重不足,造成了巨大的民生审计类服务的缺口。

(二)审计模式僵化,审计方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由于中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再加之政府职能改革的滞后,中国的政府审计是一种事实上的内部审计。这种“内部审计”使得政府审计不得不向上级行政单位负责,行政系统上的隶属性,大大弱化了政府审计的监督功能。在政府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出现矛盾的时候,政府审计必然会倾向于政府的利益诉求,使得社会公众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现有政府审计存在着事实上的独立性不强问题,大大降低了其权威性和公信力。知识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都对政府审计的方式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由于多种现实因素的影响,现有政府审计的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不少政府审计工作运用的审计方式无法满足需求,特别是在对待大型复杂类项目的时候,政府审计工作的开展举步维艰,既费时费力又不能解决问题。

(三)有关政府审计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时代的进步要求政府的全部行为都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政府审计工作也不例外。没有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政府审计工作就不能有理有据地展开,也无法满足日益复杂多样的审计需要。例如,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民营、非公企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农村经济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然而,与之相关的审计类法律法规却没有及时得到健全,这种法律上的缺失大大迟滞了相应审计工作的开展。尤其令人扼腕叹息的是,一些本可以借此打开突破口的经济案件,却因此断了线索。除此之外,相应法律法规的缺乏,也阻碍了审计工作范围的拓展,大量新出现的事物,没有能够纳入到政府审计之中,使得政府审计转型困难重重。

(四)审计人才储备不足,存在着巨大的人才缺口

多种现实因素的影响,造成了能够胜任工作的审计人员的匮乏,尤其是基层审计人才严重不足。最近一次的审计人员问卷调查显示,审计人员认为自身计算机知识达不到工作要求的占53.6%;认为相应法律知识缺乏的比例为47%;认为需要加强自身财务审计等专业知识学习的占32%。一方面,计算机知识的缺乏,使得审计人员无法充分利用其所带来的工作便利,更无法利用其建立大规模的数据库,进行复杂的项目审计。另一方面,不少的审计人员除了财务会计方面的知识之外,对法律知识、经济金融知识等往往一头雾水,不具备分析复杂情况的能力。这两种情况的存在,反映了审计人才储备的严重不足,人才缺口巨大。这也是政府审计工作创新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二、政府审计创新的对策

(一)变革审计理念,重视民生审计

政府审计的创新离不开指导思想的变化,只有新的符合知识经济时代需求的指导思想树立起来,政府审计的创新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具体来说,第一,政府审计要具备宏观、整体意识,将整个审计工作看成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体,改变原有的部门分割、条块分割的弊端。第二,政府审计要引进成本效益原则,合理评估审计的成本和效益,增加政府审计的价值。第三,政府审计要注重时效性。管理学的发展已经以事实告诉我们,事前的有效防范能够大大降低损失的发生概率和减少损失的后果,这就要求政府审计注重时效,积极主动地进行事前审计,建立预警机制。社会日益增长的民生需求,迫切的需要政府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民生审计之中。民生事业的发展关系着社会大众的切身利益,民生审计的不足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的和谐。创新政府审计,内在的要求审计关注民生,对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的问题进行及时发现和披露。只有重视民生审计才能体现社会的公平,政府审计的创新也才能够完满。

(二)创新审计工作模式,优化审计技术手段

知识经济自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这就使得政府审计也必须做出相应改变。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审计工作的重点应放在信息、知识以及人力资源等传统审计工作忽视的方面。与之相对应,新的审计形式也不断发展,环境审计和管理审计应运而生。传统的政府审计工作目标是发现并披露会计方面的错漏。而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政府审计的主要目标还必须包括对问题发展根源的探析和可能造成结果的研究。这种种变化都要求政府审计必须与时俱进,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审计工作主要以会计信息为主要对象,知识经济时代下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对审计工作也形成了相应的需求。在这种条件下,政府审计必须采取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手段来工作。例如,建立大规模的数据库进行云计算等等,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成果,能够极大地提升审计工作的效率。

(三)健全审计法律法规,为政府审计创新提供法律支持

政府审计的创新,离不开法律的支持。审计机关应当在遵守现行已出台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向立法部门进行积极争取,完善审计法律法规。特别是要着重加强民生审计类的规章制度建设,以弥补现有政府审计的不足。具体来说,审计机关应当与各级政府和人大进行有效沟通,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审计发展规划。在法律和指导层面上为政府审计创新提供支持,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构建政府审计工作的操作规范和程序,完善和健全审计工作后续流程。例如,温州市审计局积极与当地人大进行沟通,在获得合法授权的前提下,对当地民众关心的审计项目和公共服务进行专项审计。在合理利用新审计手段的基础上,快速地对民众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解答,使得政府审计以实际的民生需求为导向,大大拓展了传统政府审计的范围,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加强人才培养,加大政策支持

审计知识范文3

(一)财务网络化的发展及商务电子化推广给审计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思路及指导方向

知识经济背景下,计算机的应用正在不断的普及,审计行业应该利用计算机的高智能性及其精确的计算能力,使计算机审计得到实现。因此各审计单位应该及时将业务及财务信息进行整理上传,集中处理,增大了审计行业的网络化与电子化的发展弹性。知识经济的大环境下,审计工作人员应当及时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反省,学会审计网络化和会计相关软件的使用,并在日常工作中对其进行熟练。同时审计相关的服务咨询机构也可以实行行业内部联网,充分的利用互联网强大的网上共享功能,及时提供信息咨询等服务以满足用户的实时需求。

(二)审计的现有标准和原有准则已经跟不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审计对象及审计要求都随着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而发生变化,审计行业传统的准则已无法应对现代审计工作的要求。而目前我国并没有明确地制定统一的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审计工作的行业标准。因此知识经济模式对于现代审计工作的标准化也有一定要求。

(三)电算化系统在审计线索上的积极应用

电算化信息系统能够通过改变与审计线索的相关因素,对审计人员在对审计对象业务的追踪过程中造成一定程度的阻碍。会计电算化能使两种追踪审计线索进行有机组合,从而达到有效降低追踪结果不准确度的效果。

二、知识经济时代审计创新的基本内容

(一)创新之审计观念的更正

在知识经济模式的大背景下,目前我国的审计行业的发展环境严峻莫测,审计行业工作人员的岗位观念应该有所更正。一是由于经济全球化不可避免地也对国内审计行业产生了影响,审计工作者更应该在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上发散出审计全球化的岗位观念;二是行业内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审计行业的工作人员对于审计工作的热忱及基本的职业道德,定期对审计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三是在审计行业的创新变革上,应该结合国际局势,以长远的眼光,把握国际局势,进一步拓宽审计创新变革的视野,发散性的建立审计行业的创新思维。

(二)行业制度和标准的创新完善

审计行业的相关行业标准,是审计行业更好发展的前提,为审计工作提供了一个具体的评估准则,创造一个更加友好的行业内部竞争环境,有效地提高审计行业的工作质量水平。对目前知识经济大环境下审计行业的创新性问题进行监督解决,以制度和标准的创新为基本点,向有关审计行业监管职能的执行部门提供针对性解决思路或具体方案,结合行政职能与专业意见,实现更具人性化的审计行业监管。在审计工作监管体系的工作流程及运行路线的过程中,执行人员应当以审计环境的实际情况为监管基础,结合实践对审计工作的相关理论进行充实与有机重组,更机动地实现对审计工作人员管理。而灵活多变的审计相关监督活动的开展,将更有利于审计工作社会价值的提高。以下为几个监督制度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第一是审计工作的监督制度的创新变革,应该以不破坏审计工作的行业内平均质量水平为基础,以更有效地维护工作报告的真实性、有效性及合法性为监管目标,同时要避免为了监督而监督,而错过了监督的本来目标,坚持为行业更好地发展为最终目的。二是审计行业的监督制度应该建立在合法的基础上,任何监管人员都不能滥用行政权力,行业内应该不断强化提高审计监管工作人员的岗位基本素质及职业道德,同时,政府也应该实行对监管部门的权限进行制衡规范。现行的审计行业制度与标准没有跟上审计对象的发展步伐,因此行业制度无法很好的满足客户对审计工作的要求。我们应该拥有超前的眼光,对审计传统标准中不合理的地方进行坚决清除和摒弃,然后结合新经济模式的特点及优势进行融合和重组,创新审计方法。相关机构应该对审计工作人员的从业资格证明进行严格的监管,并定期进行审计专业素质考核,规范审计工作者的专业素质水平。

三、审计行业创新变革的内涵及要点

审计行业的创新变革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内涵。

(一)审计行业创新应该立足于现阶段我国审计行业的生存现状,在目前审计行业的发展基础上,针对性解决现存的问题,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创新;

(二)审计工作的行业创新应该避免过度自然的跟随创新自身发展趋势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要努力实现更多的创新价值;

(三)审计工作的行业创新应该有机结合合规律性与原创性,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摘到更大更红的苹果;

(四)审计行业创新除了有意识地利用历史已有的发展基础,更应该强调一定程度的原创性,不能过度听取别人的意见,而遗失了自己的主观特点;

(五)审计工作的行业创新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及实用性,否则,这种创新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

四、结语

审计知识范文4

【关键词】SECI模型;隐性知识;知识获取;审计质量

一、引言

Poplanyi[1]在其名著《个人知识》中对个人知识给予广泛讨论,并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大类别,指出知识具有嵌入性,即知识资本中的主客观成分无法分离。审计师作为知识型员工其个人知识获取以及对审计质量的影响,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审计师的专业技能本质上是将知识运用于实践、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审计师进行职业判断所必备的核心能力则更多地来自于其执业过程中获得和积累的隐性知识[3]。Nonaka等[4]基于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形态间的差异,提出有关个人知识转化的SECI理论模型。SECI理论认为,通过“干中学”过程中的模仿和经验积累将显性知识内化为隐性知识,是个人知识转化中的核心环节。本文以SECI理论为基础,考察审计执业过程中隐性知识获取及其动力机制对审计质量的影响,有助于将个人层面的审计质量研究推向深入。

二、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一)审计执业中的隐性知识获取与审计质量

审计师执业是对个体知识的运用过程,也是一个知识转化的过程。基于SECI理论模型,审计执业过程中的知识转化可分解为以下环节:第一,审计项目团队中审计师个体在知识和技能方面存在差异,各自拥有不同的特长,审计执业过程中的知识传导与共享,有助于审计师各自的组件知识转化为项目执行中的高层次体系知识,并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形成审计报告,完成知识的外显化与社会化。第二,审计师个体在项目团队执业过程中通过对知识较为丰富或富有经验的合作伙伴的观察、模仿等,提高了自身的职业判断能力与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发展出为自身所拥有的新的审计隐性知识。第三,审计执业的过程即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知识进行归并、综合、调整的过程,最后将审计结果高度凝练为审计报告,这一过程是知识的联结化过程。第四,审计师在执业过程中将各种显性知识内在化为隐性知识,从而积累了经验,提高了审计技能,为审计执业活动开展与隐性知识获取打下更强的知识基础。审计师在执业过程中所获取和积累的隐性知识,不仅有助于其专业胜任能力的发挥,而且有助于审计师保持应有的独立性,确保审计执业质量。首先,在执业过程中所获取和积累的隐性审计知识越多,审计师对财务报告中存在的问题就越敏感,越容易发现被审计单位存在的虚假事项,从而使其职业判断更为可靠。其次,在执业过程中所获取和积累的隐性知识越多,审计师越能够发现被审计客户财务报表中存在的错误或信息遗漏,进而获取充分的证据说服对方进行调整,减低因自身知识不足或思维限制所引致的独立性风险。最后,在知识转化和隐性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审计师会积累越来越多有关特定客户经营特点、业务特征、市场地位、内部控制体系等方面的知识。这类知识有助于审计师识别财务报表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进而采取有效的审计程序、搜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形成恰当的审计结论,提高对客户企业财务报表可靠性的保证水平。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如下研究假设:H1:执业过程中审计师的隐性知识获取度越高,其所主持的审计项目质量就越高。

(二)隐性知识获取的动力机制与审计质量

知识型员工的知识获取能力与其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积极性密切相关[5]。学习能力一般是指对所要学习的显性知识进行有效辨别,进而对其进行消化吸收和运用的能力。在同等外部环境下一部分审计师能够获得较高的学历教育水平,这说明他们对书面知识进行鉴别的能力更强并能对知识进行消化吸收,从而以较少的成本获得更高的教育水平。学历教育水平较高的审计师具有较强的知识吸收和运用能力,学历水平高低是审计师隐性知识获取能力强弱的外在反映。现有显性知识充当了知识创造流程的输入、输出和调节因素,是个人隐性知识获取和积累的基础[6]。审计师的学历教育水平越高则意味着其所拥有的显性知识越多,越有利于执业过程中的隐性知识获取和积累。因而可以认为,高学历审计师因拥有较高的显性知识水平与较强的学习能力,从而表现出较强的隐性知识获取能力,在审计执业中隐性知识获取与审计质量提高程度更为显著。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如下研究假设:H2:审计师学历水平越高其隐性知识获取能力越强,随着隐性知识获取度的提高审计质量的提升效果更为显著。知识获取能力与员工的学习积极性密切相关,因而需要对审计师个人的学习积极性进行有效激励,以增强其积极寻找和参与学习有价值的业务知识的动机,促使其在加强知识吸收利用的基础上获取和积累更具创造价值的隐性审计知识。当前国内大中型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均采用特殊普通合伙制,利润分享是合伙制组织形式最重要的特征[7],对审计师的专用性投资有很强的激励作用[8]。Teece[9]指出,知识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实现价值增值与收益递增,原因不仅来自于知识型员工的学习能力,而且还与其高昂的专用性投资成本有关。审计师为参与会计师事务所利润分享所做的专用性投资在隐性知识获取与审计质量提高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专用性投资具有易“套牢”特性,这会抑制审计师围绕审计知识进行专用性投资的热情,当审计师获得晋升参与事务所利润分享的收益大大超出专用性投资的成本时,就能够对其进行持续性专用性投资产生有效激励,从而有助于他们在执业和人力资本投资的过程中获取和积累更多隐性审计知识。其次,审计师在晋升为合伙人被赋予参与利润分享的资格后,更加有动力通过知识的运用获取和积累隐性审计知识,从而实现知识的自我循环累积效应,提高审计能力。最后,参与事务所利润分享使得合伙人团队成为利益共同体,收益共享、风险共担,能有效增进审计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事务所内的知识共享与转化,为审计执业质量的整体提高奠定知识基础。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如下研究假设:H3:合伙人参与事务所利润分享能够对隐性知识获取产生有效激励,随着隐性知识获取度的提高审计质量的提升效果更为显著。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我国资本市场2013—2016年间的A股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及其审计报告为研究样本,审计师的个人信息通过手工整理获得,样本公司的财务数据主要来源于CSMAR数据库。借鉴韩维芳[10]的研究经验以签字顺序衡量审计师的身份,将审计项目负责人的相关样本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遵照研究惯例对样本数据做了筛选,其中剔除金融类和公共事业类上市公司样本181个,剔除会计年度当年上市的公司样本52个,剔除财务数据缺失的样本725个,剔除审计报告签字人个人信息缺失的样本346个,最终得到8276个有效样本。

(二)模型设定和变量定义

1.审计质量

本文采用以客户公司财务报表盈余质量为基础的连续变量指标对审计质量进行度量。主测试部分借鉴Kothari等[11]的研究经验,在修正的Jones模型基础上加入截距项和公司资产收益率(ROA)计算出操纵性应计值(DA),并以其绝对值DA作为审计质量的替代度量。在稳健性测试中,借鉴Gul等[12]的研究经验,采用审计报告激进度(AR)指标作为审计质量的替代变量。

2.知识获取度

根据前文所述,审计师个体的知识获取度取决于SECI循环次数及每次循环中执业“干中学”时间。审计项目越多知识获取过程的循环次数越多,而执业“干中学”时间取决于每个项目的审计期间。鉴于具体审计项目周期数据难以获得,以目标公司总资产自然对数与样本全体总资产自然对数均值的比值作为项目相对审计周期。其中,前一项为审计师j所签署的审计报告数量,后一项表示审计师j所审计项目相对时长的加总。

3.审计师学历水平

审计师个人的学历水平(EL)由低到高分别进行赋值:高中或中专以下学历赋值为1,大专学历赋值为2,本科、硕士和博士学历则依次赋值为3、4和5。

4.合伙人身份

合伙人身份变量(PS)代表审计师被提升为合伙人,具备参与事务所利润分享的资格。鉴于审计师获得合伙人资格需进行前置性专用性投资,该指标在样本期内审计师晋升为合伙人前1年及以后各年度取值为1,否则为0。

5.其他控制变量

鉴于审计质量还受客户公司财务状况、治理特征、内部控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本文控制了部分上市公司特征变量(Controls)。另外还控制了年度因素(Year)和行业因素(Ind)变量。各变量定义及度量方式见表1。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表2列示了计量检验模型中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模型中被检验变量可操纵性应计的绝对值(DA)最大值为0.823,最小值0.001,标准差为0.535,说明样本数据之间有明显差异性,辨识度较高;样本中|DA|的均值为0.069,中位数为0.051,这说明多数样本公司财务报表的盈余操控程度较小,另有部分公司盈余操控幅度较大,样本数据的区分度较为明显。表3列示了计量检验模型中各主要变量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被解释变量客户公司财务报表可操纵性应计的绝对值(|DA|)与知识获取度(KG)、审计师学历水平(EL)、合伙人身份(PS)之间的相关系数均显著为负,初步表明执业过程中审计师的隐性知识获取度越高,其所主持的审计项目质量就越高,并且审计师个体知识集成效应可能受到审计师学历水平、合伙人身份等因素的调节。

(二)回归结果分析

表4为对各计量模型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模型(1)的回归结果显示,以可操纵性应计的绝对值作为审计质量的替代变量,知识获取度(KG)的回归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负。这一结果表明,在执业过程中审计师能够不断获取和积累隐性知识,根据特定行业或客户的业务特点并结合内外部环境进行更加有效的职业判断,不断提高审计过程中所遇到问题的能力,被审计客户财务报表盈余操纵现象的抑制作用不断增强,最终提高审计质量。假设1的论断得到了验证。模型(2)的回归结果显示,审计师个体知识获取度与学历水平交乘项(KG×EL)的回归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负。这一结果表明,与低学历审计师相比较,高学历审计师的隐性知识获取与审计质量提高效果更加显著,支持了假设2的论断。具体来说,学历水平较高的审计师因具有较多的显性知识与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够在执业“干中学”过程中体现其较强的知识获取与积累效果。随执业过程中知识获取与积累各环节的实施,审计师能够不断积累越来越多的隐性审计知识,有助于其识别财务报表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进而采取有效的审计程序、搜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形成恰当的审计结论,提高对客户企业财务报表可靠性的保证水平。模型(3)的回归结果显示,隐性知识获取度与合伙人身份交乘项(KG×PS)的回归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负。这一结果说明,特殊普通合伙会计师事务所中的利润分享机制,对合伙人知识集成及知识专用性投资产生很强的激励作用,有助于激励合伙人在执业“干中学”过程中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积累更多的隐性审计知识。晋升为合伙人参与事务所利润分享对专用性投资的激励作用,还有助于改善合伙人个人的知识结构,增强其根据被审计单位内外部环境进行审计判断的能力,在审计质量提高中发挥越来越强的作用。假设3的论断得到了支持。

(三)稳健性检验

表5提供了采用审计报告激进度(AR)指标对审计质量进行替代度量对前文假设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对模型(1)进行回归的结果显示,知识集成度(KG)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验证了审计项目质量随审计师个体知识获取程度增加而提高的假设。对模型(2)做回归的结果显示,审计师个体知识获取度与学历水平交乘项(KG×EL)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说明高学历审计师群体的学习能力更强,从而有助于执业过程中的隐性知识获取与积累,在更大程度上提高审计质量。对模型(3)进行回归的结果显示,隐性知识获取度与合伙人身份交乘项(KG×PS)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说明特殊普通合伙会计师事务所中,合伙人参与利润分享有助于其提高隐性知识获取程度,提高专用性投资水平与职业判断能力,出具更具公允性的审计报告,对被审计公司财务报表的稳健性提供合理保证。稳健性检验得出的结论与主测试的结果相一致。

五、结论与启示

审计知识范文5

关键词:知识经济背景;企业内部审计;创新

众所周知,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业态,已成为我国主流的经济形势。知识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基础,换而言之,知识经济最本质的内涵就是借助生产并应用知识来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企业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最本质的目的就是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做出更好的控制以及调节,随着知识经济不断的深入发展,企业内部审计创新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之一。为此,企业内部审计的相关职能部门需要做出相应革新与调整,以便于更好的为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企业提供相应的服务。

一、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与传统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之间的区别

1.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内容不同

传统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心通常放在了企业财务数据信息的真实性、现行内部制度的合规性以及企业的经济效益上。然而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心则发生了转移,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相关工作人员会将主要的工作精力放在企业内部各种无形资产、金融工具以及人力资源等相关方面。

2.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范围不同

一般来说,由于传统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是由企业财务部门分割而产生的,其内部审计工作更多的是着眼于对企业财务管理数据信息等方面的审查,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范围审查。而在知识经济背景下,跨地域、跨空间的经济交流已成为常态,这就使得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主体得到了延伸,金字塔结构的组织管理也随之调整为网络组织形式,使得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范围不再受限于空间的影响被局限于企业内部的某一个部门当中,而是更广更加难以界定。

3.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职能不同

传统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主要工作职能是检查错、漏,防止舞弊等影响企业形象的行为发生,它更注重于监督财务活动的合法合规性。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主要工作职能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调整,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更加关注经济的评价。这就意味着,企业内部审计相关工作人员将利用现代化的内部审计手段,评价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方案、经营管理活动预算和经营管理活动计划等是否具有可实施性,以及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合理。

二、当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实际上,有一部分的企业经营管理者并未认识到知识经济已经到来,这就导致了他们要求企业内部审计相关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时,仅把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内容作为关注重点,这种缺少对人本增值内部审计观念的正确认知,导致企业经营管理者以及企业内部审计相关工作人员并未意识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企业文化等文化要素对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影响,造成了企业内部审计需求之间的矛盾不断上升,严重阻碍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有序推进。除此之外,还有的企业经营管理者过于重视企业存在的主要业务风险和财务会计风险,而不是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加以解决,不仅使得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还导致内部审计无法对企业现有的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众所周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不仅对企业财务管理信息进行审计,还需要协助企业找出影响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所产生的风险问题,并结合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提出具有可实施性的风险应对措施以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效率,然而由于企业经营管理者以及企业内部审计相关工作人员难以准确把握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重点,导致他们过度关注对财务管理信息的审计,使得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重心出现了严重偏移的现象。除此之外,当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在开展过程中不仅存在企业经营管理者以及企业内部审计相关工作人员难以准确把握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重点的问题,还存在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缺乏重视的问题。之所以会存在这种问题是因为有较少一部分的企业经营管理者对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缺乏必要性的认知,这就使得这些企业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更像是为了应付上级而开展,难以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应有的职能作用。

三、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内部审计的创新途径

1.加强企业内部审计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一个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先进的企业文化,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当下,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更应当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加快企业内部审计与企业文化融合的步伐,从而有效地发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应有的作用。为此,一方面,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需要重点关注企业文化与企业内部审计之间的发展,确保企业文化与企业内部审计能够同步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的管理以及产品质量的管理等人本管理工作纳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当中,从而有效地准确把握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重点。另一方面,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应当将工作重心放在利用现代化的内部审计手段来评估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方案、经营管理活动预算和经营管理活动计划等是否具有可实施性,以及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合理当中,并及时找到企业存在的主要业务风险和财务会计风险,结合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提出具有可实施性的风险应对措施以优化企业组织结构,从而恰到好处的规范企业内部员工的行为和态度,进而提升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市场竞争的软实力。

2.加快融合企业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进程

知识经济就意味企业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进程也应当随之加快,借助审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云审计等先进的审计信息化技术,从而实现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信息化以及科技化,进而有效提升企业内部审计的创新水平。与此同时,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也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将企业内部审计的业务流程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利用大数据共享云平台实现对企业内部审计业务信息的采集以及查询。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以及企业内部审计相关工作人员不仅需要加强对于内部审计信息化安全机制的建设,还需要加大对于企业内部审计相关工作人员信息化水平的培养工作,从而构建符合知识经济要求的内部审计体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开展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企业内部审计创新研究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应当正确的认识到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全面了解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与传统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之间的区别,从加强企业内部审计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以及加快融合企业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进程这两个方面入手,准确把握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重点,使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范围得到进一步的扩大,进而打造一支具有高水平、高素质、高技能的内部审计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海兵.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J].中国内部审计,2015,(2):16-20.

[2]王海兵,董倩.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创新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5,35(3):43-45.

审计知识范文6

关键词:知识经济背景;企业内部审计;创新

一般来说,于企业实行内部审计能够有效地监督和评价企业的活动以及行为。而且,通过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实际的经济活动等的审查,不仅有助于企业完善其经济管理工作,还有利于企业实现其预期的经济目标,以促进企业又快又好地发展。因此,如何基于知识经济背景下来创新我国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是现阶段我国各类企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只有改善了这一情况,企业的后续发展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一、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现状

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政策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市场经济水平也在逐步提升,各项社会设施也在日益健全和进步,各个企业的组织机制也在相应地发生变化。由此,各种审计机构却显示出一些问题,且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内部审计机构未发挥职能

如今,部分企业虽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其基本上与其他职能部门居于平行位置,而某些中小型企业甚至都还没有专职内部审计工作的相关组织或机构,由此,根本无法确保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性、独立性,以及客观性。同样的,内部审计机构一般都隶属于企业经营者,其独立性虽有所保障,但是,仍旧是难以充分发挥其根本性的作用,从而无法提供准确有效的服务。

(二)内部审计人员的水平不够

为了更好地完成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对内部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他们必须具备丰富的理论基础知识,掌握并灵活运用较高的专业技能,具备足够的细心和耐心,方能更好地胜任这份工作。然而,我国的部分内部审计人员却达不到这一标准,他们有的仅仅只熟悉财务工作或会计工作,更有甚者完全不懂这些,这就给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增添了难度。此外,某些企业对内部审计工作不够重视,导致内部审计人员的地位不高,也致使他们缺乏足够的工作热情或信心。这些方面的因素都不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

二、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创新举措

(一)明确企业领导对内审工作的责任监管

为了推进内部审计工作,必须要在整个企业内树立并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意识,让全体员工都明白该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还要明确企业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责任分布情况和相应的监管任务。只有企业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足够重视,并提供足够的支持力度和成本投入,方能更好地保障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方面,要加强企业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管力度,保障其能有序进行。另一方面,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工作时,也要注意摆正自身的位置,端正态度,转变自身的思想观念,助力于推动企业其他职能部门的工作进程。通过一系列的审计监督工作,查看纠错工作,了解其他部门的工作情况,及时地提出一些合理的指导思想和改进意见,以增长企业的经济效益,防范某些运营风险,为企业的美好明天贡献力量。

(二)完善企业内部审计机构

企业领导要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而且,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必须要脱离于现有的平行位置,进一步彰显其与其他职能部门的不同特征,保障其权威性,要使其向着更高层次更全面的体制结构发展。同时,在详细规划内部审计机构监督其他职能部门权利与义务后,还要有效保障机构以及所有内审人员的基本利益,保障其工作经费来源的相对独立性。

(三)提高内审人员的专业素质

提高内审人员的专业素质,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关键环节。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竞争的加剧,企业的经营环境也日益趋向复杂化,这就对内部审计工作和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更有难度的要求。因此,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在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和高度的敬业精神外,而且还努力学习并掌握审计专业的理论知识,增长自身的工作经验。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还要注重引进先进的审计技术与方法,创新地实施计算机审计,以更好地完成一些数据的收集处理等工作,逐步提升内部审计工作的水平。此外,企业还要重视审计人员的基本工资、福利待遇,以及升迁考核等情况,以做到吸引专业人才,留住专业人才,从而逐步组建一个高水平、高质量,高标准的专业内审队伍,以保障内部审计工作的持续推进。

(四)健全企业内部审计的规章制度

企业还要注重健全内部审计工作的法制建设,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有效地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要明晰内部审计机构的实际地位,使内部审计人员知晓自身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和该行使的权利,对内部审计人员的从业资格进行严格审查,并实时监控其执业行为。同时,企业审计部门还要制定更加全面且具体的业务水平规范,完善相应的操作指南,使内部审计规范的可操作性得以彰显,致使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确保其审计工作结果具有极高的权威性。企业要逐步加快内部审计工作的职业化进程,构建内部审计工作协会,使其完善行业的自律管理工作,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总结

不同的企业对内部审计工作有着不同的要求,但它们的归宿点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促进企业的稳步发展。虽然现阶段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有些瑕疵存在,但随着审计人员的自我提升,企业的愈发重视,终能克服这些问题与困难。通过内部审计的创新化发展,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为其未来的发展保驾护航,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海兵,董倩.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创新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5,35,(3):43-45.

[2]田学琴.基于知识经济时代审计创新问题研究[J].财会学习,2017,(8):150-150.

审计知识范文7

【关键词】知识经济;审计方法;方法创新;审计制度

引言

在我国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的经济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商业经济等一系列的形势。目前我国正处在知识性经济的背景之下,故而我国的审计方法也需要跟随时代的脚步进行适当的创新,促进我国审计的发展。知识经济也被称为信息经济或智能经济,其主要促进我国知识和信息的分配、生产和使用等。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知识性经济的发展,由于知识、科技和信息等在世界范围内引起的关注度较高,故而促使了知识性经济的诞生。知识型经济影响了我国的多方领域,为适应知识型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审计方法也需要随之进行一定的创新和改进。除此之外,知识型经济也促使了我国的审计环境发生一定的改革,故而我国的审计方法不得不进行创新,以适应发展的知识经济。

一、知识经济环境下审计工作的特征

在知识型经济的背景之下,我国的审计工作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征。首先,审计工作在财务网络化发展和商务电子的推广中逐渐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和指导方向。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网络逐渐开始普及,我国的不少领域都在普遍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目前,我国处在大数据时代,故而审计工作与大量的数据相接触。将云计算合理运用在审计工作中,大量的数据就能得到精确的处理,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审计工作网络化和电子化。目前,“互联网+”的时代已经到来,故而电子型商业经济也处在蓬勃发展阶段。在知识型经济的背景下,我国的审计工作不仅得到了发展,也遇到了极大的挑战。审计人员为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审计能力,并且提高自身的素质,以便顺利进行审计工作。其次,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审计的现有标准和原有标准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要求。随着网络化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并且我国的经济也逐渐呈现多元化的形式,这导致了我国传统的审计方式与时代脱节。因此,为适应新的知识型经济,我国的审计标准需要随着时代进行变化,故而建立现代化审计方式的标准迫在眉睫。最后,电算化系统在审计线索上的积极应用。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审计的方法也在逐渐科技化。目前,我国的审计工作基本上都是通过使用先进的软件来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并且提升了审计人员的职业能力。电算化信息系统虽然能够提升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但是其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审计人员的业务追踪过程。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审计工作与信息技术息息相关,故而审计人员需要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自身审计的效率。

二、知识经济环境下审计工作的基本内容

在信息化时代,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目前我国的审计工作的主要内容有如下两点。第一,创新审计观念。审计工作比较繁复,故而只有审计能力较强的工作人员能够胜任,而审计工作人员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审计能力,以便顺利完成审计工作。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形式逐渐开始多元化,故而审计工作者需要更新自身的工作观念,并且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来进行审计工作,增强审计的准确性。审计人员观念的转变,不仅能适应新的经济时代,并且能够了解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以便增强审计人员的创新意识,促进我国审计方法的发展。拥有先进审计观念的审计人员更能接受新的审计方法,并且自身乐于对审计方法进行创新,促使自身成为一名优秀的审计人员。第二,行业制度和标准的创新完善。由于知识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审计工作也在蓬勃发展,故而只有完善的行业制度和标准才能适应发展的审计工作。对我国的审计工作进行一定的创新能够促进我国审计的发展,而科学的审计标准是审计创新的重要前提。合法的监督制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监管人员的权力,减少职权滥用情况的发生。同时,行业中审计监督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自身素质应该不断加强,以保证我国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目前,我国的审计部门主要附属于政府机构,而政府对审计部门的有效监控才能保证审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三、知识经济环境下审计方法创新路径

1.树立面向知识经济的竞争意识。知识型经济的到来,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新兴技术,而这些技术的广泛传播能够促进我国多方领域的发展。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我国的审计工作也在顺利有效地进行。但是在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的前提下,审计部门对于审计人员的能力要求就在不断增加,故而审计人员需要增加自身的竞争意识,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除此之外,我国各领域中的审计部门也要树立良好的竞争意识,合理的竞争才能促进我国审计工作的发展。俗话说,竞争产生完美。

2.开发新的审计程序与方法。在信息化时代,知识经济是我国的主流经济,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知识、科技、信息成为主要的商品。目前,我国的审计人员还不够重视知识和信息,故而我国的审计工作发展缓慢。由于知识型经济的来临,我国传统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已经与现代社会脱节,故而只有开发出新的审计程序和方法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由于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审计人员能够使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进行精确的审计工作,并且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3.提高审计人员专业素养。目前,人力资源在世界范围内都处在重要的地位。审计工作是较为复杂的工作,故而这种工作对于审计人员能力素养的要求极高。优秀的审计人员不仅要精通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技术等相关技术,并且自身还要能紧跟经济时代的脚步,拥有创新审计方法的能力、深谋远虑。因此,审计部门需要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保证审计部门的审计工作合理进行。审计部门需要组织适量的审计人员培训活动,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并且引导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方法创新行为。

4.完善相关的审计制度。审计制度与审计工作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息息相关,并且审计制度包括内部审计、民间审计和外部审计三种。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我国政府的审计工作也在信息化时代的影响之下,这就导致我国的政府审计逐渐向绩效审计开始发展。为适应新的知识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审计制度也需要进行一定的创新与完善。只有完善的审计制度,才能保证我国审计工作的合理进行,并且使我国的审计工作更上一层楼。

四、结语

在知识经济环境下,我国的审计工作如果要迅速发展,离不开对于审计方法的创新行为。只有创新的审计方法才能适应新的审计环境,促进我国审计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钱晓能.试论审计创新及其发展策略研究[J].知识经济,2009,(5).

审计知识范文8

关键词:全球化;审计人才;英语交际能力

伴随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对审计工作的要求逐渐提升,审计从业者对自身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为此,审计部门应不断提升对人才的关注度,将人才招录作为着力点,将培训作为重要举措,将绩效考评作为推动力,持续健全各种用人机制,推动审计事业长效、稳健发展。

一、全球化背景下审计工作对审计人才英语交际能力的要求

(一)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合作的审计内容日趋复杂

在国内企业跨境业务逐渐增多的情况下,审计人才需依托国际审计工作的开展提高自己的外语交流能力,且在审计工作实践中始终保持自主性与警惕性。这主要是由于,在全球化背景下,作为比较特殊的人力资源,审计人才逐渐发展为国际审计实践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审计无形资产时,审计人才起着不可忽视地作用,从某个层面而言已高过有形资产所占比重。另外,全球化背景下,高新技术产业得以迅猛发展,人们在信息领域的资金投入逐渐增大,这也要求审计人才具有杰出的外语交际水平。

(二)全球化背景下审计工作呈现多样性

全球化背景下,审计人员应增强知识储备,以应对网络快速发展情况下出现的新产品、产生的新问题、凸显的新现象。尤其是在我国政府实施“走出去”的经济发展方略的大背景下,国际化审计逐渐发展为审计实践的全新领域,加上“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社会对审计人才的要求逐渐提高,对审计人员外语交流水平的要求逐渐提高。外语交流水平低下、国际审计经验匮乏的审计人才将难以正确估计与应对工作开展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导致审计工作无法有效开展,无法给出科学的审计结论。然国内许多审计专业的高校毕业生不仅缺乏实践经验,外语交际水平也十分低下。当其步入审计行业开展审计工作时,便很难满足实际工作需求。

(三)全球化背景下的审计需求持续升级

全球化催生了全新的审计需求,而新的需求必定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综合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在思想理念方面,便要求审计人员追随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转变工作观念,提高创新能力,且以实事求是为原则不断增强审计深度。另外,应有效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养,将科学的理念观点作为引导,让审计人员的活动与全球化环境下社会对审计行业的需求相一致。再者,对审计人员整体素养来说,应当将国际审计实践作为媒介,基于此深化对跨文化交流的认知,提升自身文化修养,经过工作实践的开展提高自身外语交际能力,并科学看待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审计工作。唯有这样,才可以在全球化背景下更为科学、客观、全面地发现、分析与处理问题。

(四)全球化背景下对审计队伍素质能力提出新要求

全球化语境下国际审计需求逐渐增多,审计人员应当在积极顺应时展潮流,不断学习新知识、改善已有知识结构、提高知识整体应用水平的同时,在广泛涉猎法制、财会等有关知识的前提下,以参与教培的方式提高本身的外语交际能力,以满足经济全球化发展对审计人才的需求。另外,基于审计环境日趋复杂的需求与审计目标重新定位的需求,审计人员应当紧跟国家的大政方针,以更为主动的态度监督国际政策的实施状况;审计人员应当顺应社会发展形势,提升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以对监管举措的实效性、经济方略的科学性给出客观结论。

二、全球化背景下审计人才英语交际能力培育的具体路径

(一)契合国际合作项目的审计实践,增强审计人才英语交际的实用性

可采用将和审计有关的英语知识融合到英语培训课程中的举措来提高审计人才英语交流水平,以便于其更轻松地应对国际审计挑战。在审计人才教培实践中,不但要注重其英语交际能力的提高,还应当注重审计人员英语文化有关知识的掌握,用英语的思维模式树立更科学的财会理念与风险防范思想,以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审计人员英语交际水平的提升需建立在其广泛涉猎法制、经管、财务等有关知识、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的基础上,这样英语应用水平才能大幅提高。应当将英语培训内容与国际审计活动相融合,以实践促进审计人员英语知识的掌握。此外,应当为参与教培活动的审计人才提供深入理解英语知识、实践运用所学内容的平台。譬如,在以审计人员为对象开展培训活动时,应当重视审计人员对英语知识的实际需求,结合审计行业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以提升培训成效,让审计人员通过参与培训提高国际审计工作能力。

(二)增强审计人才交际主体性,满足国际审计合作项目需求

在涉外经济业务中,我国审计人员缺乏对其他国家文化知识的了解,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水平低下,这便导致其在开展国际审计工作时面临诸多阻碍。为此,在涉外经济业务中,审计人员需采用多种模式进行国际化审计,而要想取得理想的审计成效比较重要的一点便是跨文化交流水平的提升、以英语表述工作有关流程和结果能力的提升。此外,应当将国际审计作为驱动要素,不断增多审计人才跨文化交流的频次,提高审计人员参加国际审计的积极性。比如,审计人员应当将国际化审计座谈会与交流会视为宝贵机会与平台,借此提高自身的英语交际水平。只有审计人员深入了解汉语与英语的语言特征与文化差异,才可以更高效、科学的完成国际审计工作。

(三)依托有效的培训教育体系,提高审计人员的交际水平

在以审计人员为对象组织英语培训活动时,可采用大班授课的模式,在培训实践中,应当注重审计人员的实际需求与审计人员当前的英语水平。在培训过程中,应当遵照人本原则,让参培的审计人才在与讲师进行充分沟通的情况下增强学习英语知识的积极性,且结合自身现状进行更为自主的学习。另外,培训讲师应当有意识地创造和全球化背景近似的英语交流环境,在与审计学员进行互动的过程中尽可能为其创造发挥主体意识的机会,以有效提升审计人员英语知识应用能力。为在涉外经济业务中提高参与水平,以更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国际审计活动中,审计人员应当广泛了解各个国家的审计文化,能够以英语为交流语言表述审计活动有关内容。为此,审计教培单位应当有意识地增强和网络教育平台的合作,让拥有国际审计实践经验、英语交际能力突出、广泛涉猎多国审计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加入到培训课程的创建中,为审计人员提供以全球化语境为立足点的以互联网为平台的英语课程,让审计人员提高英语交际水平的同时,开阔眼界,更新知识结构,提升综合素养。

(四)结合国际合作审计需求,增强审计人才的综合素养

深入剖析审计人才在英语交际方面的实际需要,以研发语料库等方式不断提高审计从业者的英语交际水平,另外,还应当注重审计人员英语表达能力的提升。譬如,充分利用英语教师与有关培训组织的效能,让其拓展英语知识范畴,将审计内容引入到课程知识中,开设以审计人员为对象的针对性突出的培训活动,另外,培训教师应尽量收集和国际审计、跨文化经济协作有关的以英语为表述语言的资料,并把其推介给审计人员,为审计人员英语实践水平的提升创造机会。譬如,在国际审计与鉴证业务中,审计人员应学会审计结果如何以英语的方式呈现,怎样以英文正确表述无法表示意见、无保留意见、否定意见等专业审计术语。此外,应当注重英语行文有关知识的学习,特别是职业素养的英文表达,力争以英文娴熟、准确地表述专业、客观、独立等有关诉求。在审计方案与风险预估方面,审计人才在方案落实过程中始终保持谨慎的态度,以英文正确表述管理风险、固有风险、审计风险等概念,可以对分析性质的复查流程、舞弊风险、重大错报风险等进行准确阐释。

三、结语

审计人员的英语交际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审计成效。全球化背景下,跨境经济业务逐渐增多,这给审计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审计部门应当立足于国家和企业权益的角度,深入探究国际审计这一全新业务领域。另外,审计人员应当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专业技能,做到在国际审计实践中以正确的英文表述有关审计事项。为此,审计部门应在注重审计人员英语交际能力提升的同时,还应当注重审计人员专业知识的更新,不断深化审计人员对跨文化交流的认知,将审计人员培养成知识涉猎广泛、英语交际能力突出、专业技术过硬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谭建立.中国审计文化历史变迁的特征探讨[J].审计研究,2018(02):32-39.

[2]宫军.审计文化影响力与审计文化建设[J].中国内部审计,2012(12):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