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报告论文范例

财务报告论文

财务报告论文范文1

现在新颁布的《会计法》与《企业财务报告条例》的实行,从法律和法规方面对企业的负责人有着很强的约束性,这将会对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性有着较强的促进作用。在《会计法》的第六章里面有着明确的规定,企业要向不同的会计资料使用者,在对其进行提供财务会计报告的过程中,所编制依据一定要不一致的。由县级以上的人民政府财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对单位罚款三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对于其他的负责人可以处罚两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处理,如果是属于国家公务人员的话,还要对所在的单位或是有关部门进行处罚。

于此同时,《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对随意会计要素的确认以及计量标准进行随意的改变、提前或延迟结账日记账、在编制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前,没有按照条例上面的规定来全面的清查资产、核实债务和拒绝财政部门的监督和检查,或者是没有如实的向有关部门提供相关的行为,也要根据《会计法》里面的条例进行处理。对于那些企业的编制以及对外提供的虚假财务报告,都构成了犯罪,依据法律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如果没有构成犯罪,由县级以上的部门进式通告处理,并对企业进行一定数额的罚款等。

二、确保财务会计报告真实性应做的工作

虽然目前颁布的《会计法》和即将要颁布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对保障财务报告的真实性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一是由于人们的法律观念比较薄弱,二是人们受到一个利益方面的驱使,有法而不去执行,在执法方面不够严格的现象还是时有发生的。那么,如何能够在现有的法律和法规基础上更好的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性,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更好的深入探讨。

作者认为,要想在这个方面做得更好,第一是要加大法律和法规方面的宣传力度,为了更好的适应实际工作当中的需要,我国颁布了《会计法》,使得我们在工作能够有所遵循。但是从目前阶段看,我国对于《会计法》在宣传力度方面做的还是不够,应该对一些企业的负责人进行大力度的宣传,让企业的负责人可以真正的明白和了解,因为他对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性承担着主要的责任,如果企业的财务报告出现问题,企业的负责人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二是要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态度,从现如今的法律来看,基本上可以满足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工作需要,但是目前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在我们在工作要真正的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工作态度,这样才能更好的贯彻和落实法律。

第三是填补法律上存在的漏洞,从而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法律体系,不管是修改过后的《会计法》和即将要实施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都对企业的违法行为作出了规定。而在实际的工作中,企业的财务报告是要经过一些机构方面的审查,也就是说,企业要想把财务报告报出来,是要经过许多程序的。所以,在我发现报告存在问题时,不但要对企业的相关负责人进行处罚,还要对承担审查方面的有关人员进行一些相应的处理。现如今的法律对这方面的约束力有着一些差距,这样就需要我们对相关的法律进行不断的完善和修改。

第四是对违法处罚的力度加大,从修改过的《会计法》和马上要实施的《企业财务会计包括条例》上可以看出,对一些违法的行为已经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在处罚力度方面还要进一步的加强。加大对企业的负责人处罚,并对一些有关的负责人也要进行处罚,同时对审查部门也要进行处罚。

三、结束语

财务报告论文范文2

财务报告是一种以对外汇报的形式进行达到工作目的的会计,其内部的因素。如财务会计体系,财务会计工作途径,财务会计最终目的均会受到其所处的外界环境的影响,随着其参数的改变而不断变化。在这个物质需求快速变化的时代,财务会计的执行过程当中容易出现种种问题,对这些问题的不断深入探讨,才能够归结出适合当前经济市场的合理发展趋向,使财务会计可以更好地进行发展。

关键词:

财务;会计;知识化经济;国家化特征

整体来讲,市场经济越发达,会计的作用就显得越为重要,从我国并没有专业会计行业人员的历史,到现在拥有人数可观,质量上乘的专业会计人员,从极为单一的会计体系,发展到现在较为完善的财务会计理念,这些发展和变革与整个社会的市场经济水平及需求密不可分,因而可以得出,财务会计行业的发展与变化和整个会计市场一样,其发展的趋势由所处的大环境决定。我们要从整个社会的背景下去寻找当前财务会计的不足与问题,找出这些不能够符合当前社会环境的地方作为切入点,以促进整体财务会计发展。

1.什么是财务会计

说到财务会计的问题,必然要先了解财务会计的具体内容。简单讲,财务会计是一种对外报告的会计,它使用自己所存在的特有的方法与较为专业化的技术,将一个企业在一段时间内的财务状态用较为通用的格式整理并总结出来,因而我们可以通过财务会计来整体了解一个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整体动向,包括资金的方向,以及相关经济活动对整个企业产生的相应影响,以使得我们可以根据财务会计更好的了解整个企业的发展,并为其制定更加适合企业内部的发展方向。

2.财务会计的问题及改革方向

作为外部会计信息的直接接触者,确实需要其拥有一些基本的会计概念知识,可对于实际情况来讲,财务会计所提供的内容为不同对象提供的有用信息是不一样的,而不同对象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也是不同的,造成财务会计不能满足各色要求的状态,同时又不能实现能够同时满足不同对象要求的状态,这使得财务会计的通用财务报表失去了其原本要提供信息的意义。

2.1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不足

目前我们处于一个全球经济模式不断变化的时代,我们经常很容易把一些企业的风险与损失都归结到财务会计的头上,认为是企业财务会计的财务报表没有真实的起到对整体企业内部情况如实反映的作用。从这些观点来看,我国财务会计领域依然存在着相关从业人员的职业判断力不足的问题。而这个原因所产生的问题并不是客观不可改变的,而是由于主观的影响,如相关经验不足,对其整体的定位偏差,使整个财务会计工作失去了真实有效的特点,加上我们所说的不确定性的经济业务,这些会在最终的结果判定与输出中产生一定的偏差。而该问题的解决方式是在可控的角度上存在的不可完全消除状态。因为造成这种财务会计问题的同时,并不是我们刻意为之,而是因为相关技术从业人员本身的知识水平以及素质水平导致的。当我们按照相关的专业要求对相关的技术从业人员进行培养,使财务会计从业者得以实现内部提升时,虽然可以保证在整体操作过程中更加规范,更加严格,却不能保证不同个体之间会产生不一致的结论与成果。财务会计相关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存在太多人为的衡量,审视,对比的步骤,这些过程并没有明确化的相关指标与要求,因而才会造成主观意识影响整体结果的现状。因此,为了使整体财务会计职业在进行业务操作的过程中尽可能地避免对真实状况的失真反应,企业必须整体加强会计相关从业技术人员的资格水平,提高整体素质素养,为相关财务会计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必要培训,最大程度的保证判断内容的公正性以及客观可靠性,这一不可更改的步骤也将成为财务会计行业发展的必要趋势。

2.2企业管理结构不够完善

综合目前整体的财务会计行业来看,很大一部分问题在于企业的管理结构不够完善,其对内部整体的控制及监管工作不能得以有效实施,监事会对整个企业的经济活动业务不能有效行使监督权,这使得过多的披露信息并不存在客观的可信性,完善整个企业的结构,使得财务会计工作可以及时发现相应弊端,使得财务会计人员的业务真实性可以不轻易被领导层左右,拥有自主的客观判断权。企业管理结构的不完善会导致一监督为主的工作不能顺利开展,使得整体财务会计工作陷入较为尴尬的局面,在某种程度上无法保证对舞弊,违法等现象的避免。追其根本,根据企业内部结构与相应的发展状态,我们可以从优化股权结构作为一个基本切入点,在此之上对整个企业的管理结构进行相应完善。

2.3财务会计中的不确定因素及影响

通过对现有财务会计状态的整理与反思,我们可以看到不确定性在整个财务会计中起到很大影响,不确定性的经济活动给企业所带来的最终结果影响也是不确定的,我们无法同通不确定的性质来推测最终的情况,是盈利还是亏损。但可以确定的是,整个经济业务的实现与否是建立在单独一个或是多个不确定事件的是否实现上的。目前财会会计所采用的是传统的通用财务报表,在收入与成本关系间的处理来看,如果我们一味坚持传统原则,我们就不能够通过财务会计的财务报表来分析出企业内部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相关影响,也就是说财务会计的财务报表在某种程度来讲已经失去了对风险或利润结果的披露。从更实际的角度讲,准确并如实的对不确定性的经济活动进行披露,是一种有助于对整个企业相关状况进行深入了解的极为根本的途径。正是由于对不确定性的披露有如此大的影响,便出现了许多企业使用小伎俩,在财务会计的财务报表中使用“障眼法”,使真实存在的问题被分成不同部分或者不同步骤进行披露,以此来缓解进行集中披露所产生的相关影响。因而,对不确定性的企业内部经济活动披露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整个不确定性经济业务所涵盖的内容过于广泛,而在披露财务会计不确定性的过程中整体理论的不完善会存在一定的约束,使得太多内容不能够在财务会计的财务报表中显示出其真实的状态。因而不论是规范程度,实施方法方面,还是具体内容范围方面均有待提升。

3.财务会计发展趋势分析

3.1知识型经济发展

就目前的发展状态来看,整个世界都在朝着数字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使得目前的各色产业在向知识型方向转化,只有知识型人才,知识型企业,知识型变革发展才能追赶社会的需求。但我们迎来全新的知识型经济,整个市场社会背景将产生极大的变动,这使得以市场背景环境作为发展基础的财务会计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对于这样的一个将有可能颠覆传统的变化,其实前人早就做过一定量的分析与讨论。之所以说整个发展趋势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是因为我们从最初的对物质的要求已经被满足,当我们满足了外在要求的时候,一定会对更加高层次的经济有所追求,此时知识化经济就会因时代的变化而被融入各行各业,财务会计行业更是不会例外。企业的构架结构和财务会计制度及宗旨也必然会改变传统模式,融入更过内涵化财务会计发展,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拥有更高的操作技术水平及市场适应程度。

3.2国家化特征研究

在对整体财务会计问题的发展趋势分析中,我们必须融入对目前以及将来社会经济背景环境的整合以及预测。在前人对财务会计的发展分析中,我们得以总结出财务会计国家化特征中会计信息质量所制定的标准,这使得财务会计结果的质量与相应指标有标准可循。国家化特征研究是因为我们在财务会计工作中要切实要求一种“相关性”,相关性即为一种联系,其要求我们对整个财务会计工作进行一个复合性的界定,来保证财务报表的最终完成质量。之所以将国家化特征的研究放在财务问题的发展趋势分析上,正是因为在研究中,我们是将财务会计工作中的财务报表所呈现的相应事实信息与财务报表使用者的相关要求联系起来的。这对于整个财务会计的发展来讲是一个符合我国当前市场经济背景环境的全新切入点,使得国家化的发展研究想法得以实现对我国社会经济市场背景环境下财务会计工作完善的保障。在对国家化特征发展方向的研究分析上,还有一个部分不可忽略,即财务会计的财务报表的相应质量与其对财务报表要求所设定的方向是有相互制约的关系的。整个财务会计工作内容的完整度与保真程度,可以影响到最初我们发展财务会计的预定方位及具体实现程度,而最终的财务会计报表的目标设定又反馈出整体财务会计工作的质量特征。因而在,在国家化的财务会计发展过程中,财务会计基本假设与财务会计所反映出来的最终形式应该是一致的。只有在二者相互统一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对财务会计行业的整体发展。综上所述,依照知识型经济的转变与整体财务会计的国际化变革来分析发展趋势,是当今社会经济市场背景下财务会计发展的主流,可以在整个发展过程中解决相应的财务会计中存在的问题,也对整体财务会计行业水平与业务质量起到良好刺激作用。这需要在发展过程中做到对财务会计中工作报表保持我们所要求的各种标准,比如对真实性、可衡量性和整体性等各方面的衔接与衡量。同时要求,相关财务报告在合适性、可校对性等方面深下功夫。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财务会计的实质与体系的发展是在不断整体地跟随社会市场大背景的变动而进行改革与变化的,我们的发展方向也应该是为了不断实现背景的变化要求。

参考文献:

[1]黄娴雅.农村土地资本化与农民土地权益保障机制问题研究(硕士论文)[D].湖北省社会科学院,2016.

[2]韩英.行政会计行业财务会计系统分析与设计(硕士论文)[D].吉林大学,2015.

[3]周舟.中美部分会计准则扼要比较研究(硕士论文)[D].昆明理工大学,2015.

财务报告论文范文3

关键词:会计理论;课程教学;“会计理论”课程

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基本技能———会计核算操作”面临着严重的“机器替代”效应。这直接影响了会计专业学生未来就业的方向,也要求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不能只注重会计实务的基本操作,而是要使学生具备指导会计核算操作的能力,使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基本核算形成“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的能力,提升其会计理论水平,增强其利用会计信息参与企业管理决策的能力迫在眉睫。目前,高等学校会计专业开好“会计理论”课程势在必行。

一、会计理论的意义

(一)会计理论的含义

会计理论的含义在学术界没有统一的界定,有的学者从微观角度界定,认为会计理论是对会计实务操作的原则、方法的表述;有的学者从宏观的角度界定,认为会计理论是以财务会计目标为指引的理论体系。笔者认为,虽然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会计理论进行了界定,但其内在的实质是相同的。会计理论来源于会计实践、是用于指导会计实践的依据,是形成会计实践原则和标准的依据。会计理论包括:会计规范和会计基本理论。会计规范是对具体的某一项或某一类会计实务问题进行处理的标准,是以会计基本理论为基础制定的。会计基本理论是抽象地对会计实务处理的整体理论,是其他有关会计的概念和标准的依据。

(二)会计理论的作用

会计理论包含了对于会计实务的知识和对各种会计实务活动的描述,对理解会计实务、指导会计实务、预测会计实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是制定会计规范的依据。会计实务的操作要遵循会计规范,会计核算的四个环节的规范都是依据会计相关理论制定的,是因为其为会计目标服务的。为实现会计目标要求提供一定质量的会计信息,因此,会计核算的具体规范是以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为基础制定的。比如,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确认,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被企业控制使用如同企业拥有所有权的固定资产,因此,依据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把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确认为企业的固定资产进行核算;由于金融市场价格是波动的,依据有用性及谨慎性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金融资产计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这样可以体现出报告期企业资产的实际价值;根据重要性的原则,在报告非流动负债信息时还要报告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的信息等。

二是确定和选择会计规范的依据。会计的实务操作是遵循会计规范进行的,但现实情况远比理论上规范的情况复杂得多。因此,会计规范中针对一些情况制定了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但是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提供的数据信息不会完全相同,会对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作为一名会计专业的学生,只有掌握了相关的会计理论知识,才能理解会计处理方法确定和选择的原因。如我国会计实务中“收入”会计要素确认的口径与利润确认中“收入”的口径不一致,是由于我国收益确认的全面收益观导致的。发出存货计价的方法是按先进先出法核算还是按加权平均法核算,是按移动加权平均法核算还是按月末一次性加权平均法核算;无形资产的累计摊销是按直线法还是按加速摊销法等等。在会计理论学习中更注重区分不同方法的特点及优缺点,而在实务中侧重哪种方法更适合问题的解决,主要是解决应用的问题。但只有充分理解了会计相关理论才能根据理论标准解决具体的实务操作问题。

三是预测及指导会计实务的依据。会计理论能诠释会计实务操作根据什么原则、标准进行的,而且还能预测会计实务的发展趋势及前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会计规范很难及时、全面地对所有实务中的操作进行规范,这就需要会计从业人员根据其掌握的会计理论进行具体地处理。这是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的体现,因此,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理论素养必须学好会计理论,会计本科阶段“会计理论”课程极其重要。

二、会计本科阶段开设“会计理论”课程的必要性

会计理论可以加深对会计实务的了解,促进对会计理论的研究,无论是实务工作还是从事会计研究都需要会计理论的支撑。会计专业本科阶段的学生毕业后的去向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参加工作,另一类是继续深造———读研究生。开设“会计理论”课程对这两类去向的学生都有重要的作用。

(一)会计工作特点的要求

会计人员的职能主要是通过会计信息参与企业管理,满足企业决策的需要。会计工作的特点是规范性强但面对复杂的实际业务必须有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形成是靠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作保障的。本科阶段的学生,学习会计理论有助于其对会计实务的理解、分析,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对会计实务的发展及影响进行合理的预测,才能更深入地掌握会计理论在会计实务处理中的运用。因此,开设会计理论课程不仅能向学生传授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和训练学生会计思维,为处理繁杂的实际业务奠定基础。学生阶段是打下理论基础的最好时机。

(二)提高会计实务工作能力的保障

社会、经济环境日益复杂,企业管理及会计业务处理中技术手段的提高,会计从业人员更多地要做原则性、管理性的工作。就是要确定会计核算的标准、利用会计信息参与企业管理,需要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因此,掌握会计理论能深入地了解会计信息的来龙去脉,能更好地为企业管理决策服务。会计理论作为会计学专业本科生的会计素养提高课程,其对会计实务的解释功能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会计核算方法和处理流程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改善学生通过记忆会计分录及会计核算流程去学习会计的现象。使其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复杂的、新出现的经济业务能从经济业务的实质入手,运用会计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解决。

(三)开展会计研究的基础

会计理论可以解释会计处理方法的确定及选用,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判定其是否符合会计准则,是否比其他方法更合适,更能有效地服务于会计目标。在解释、评价作用的基础上,会计理论的改进作用就水到渠成。开展研究就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有原则、标准。在会计及相关领域做研究,会计理论是分析会计问题、解决会计问题的依据及方法,因此,具备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是研究生同学做研究的必要的基础。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会计研究方法。(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手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会计环境日益繁杂,会计实务内容日益繁杂。会计规范不可能对企业具体的经济业务处理全覆盖地进行规范,而且会计规范对经济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不可能实现实时更新。这些情况下,就需要会计从业人员具备深厚的会计理论知识才能解决。只有在本科阶段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才能形成良好的会计素养,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形成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三、“会计理论”课程开设的基本要求

(一)开课的时间

会计理论不等同于会计课程内容中的理论知识,会计课程体系根据课程内容的由浅至深包括《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学》和《高级财务会计学》,初级会计学中主要讲解了会计的基本理论知识,是对中级财务会计及高级财务会计实务处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锻炼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让学生知道相关的业务应如何进行账务处理。在学生学会了实务操作的基础上,学习“会计理论”使学生能进一步地理解实务操作的依据,了解会计规范要求的原因。即知其然的基础上知其所以然。这样更利于工作中针对实际业务选择会计处理方法时有理论基础,更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对于考研的同学,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更有利于在研究生阶段进行研究时利用理论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会对实际业务中存在的问题来完善理论。更利于研究的深入及发展。“会计理论”课程是面向本科阶段会计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主要的内容包括:会计理论的产生发展的影响因素、会计理论的研究方法、会计准则理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财务报告理论、会计行为理论、管理会计理论等内容,旨在培养学生较为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探索研究方法,为学生毕业论文写作以及升学深造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因此,“会计理论”课程应该在会计实务课程开设后的大三下学期或大四上学期开设合适。

(二)开课的形式

“会计理论”是在学生有了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和实务处理能力基础上开设的,目标是让学生理解会计实务操作规范的原因,以利于举一反三,利用会计理论作为依据处理实践中繁杂的业务。“会计理论”课程的内容:(1)会计基本技能的理论,主要包括会计目标的含义、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财务报告理论等;(2)会计应用规范的理论,主要包括会计准则的产生与发展、各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初步评价以及制定会计准则的理论框架、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与等效,是适应当前国际经济实际的主要内容。(3)会计前沿理论,主要包括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涌现出的新的会计问题和热点问题,会计理论需要对其做出解释,如:管理层会计行为、区块链会计、财务报告项目的设置等。本门课程是在学生学习了会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以后的拓展提高课程,因此,该课程不必严格地要求系统性。主要通过专题讲座和分析、讨论的形式,介绍、分析会计的一些基本理论形成与实践应用情况、适用情况。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向学生讲解专业的理论与实务问题,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和学科视野,从而加深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初步培养学生发现、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针对性地讲解会计核算规范的理论依据就可以达成目标,实现重点突出,应用性强。

(三)课程的内容安排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会计理论亦然。因此,会计理论的教学内容要结合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方面要体现经济社会发展对会计理论发展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要体现会计理论对会计规范的指导性作用。如: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应用的变化,我国在1998年开始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在一部分业务中应用,主要是公允价值能体现出一定时间上资产、负债的实际价值,可以弥补历史成本计量的不足,利于企业的估值以及部分金融资产的交易。但在2001年企业会计准则修订时中止了公允价值计量的使用,主要是因为我国要素市场不成熟,缺乏活跃的市场,很难获得公允价值导致企业在应用公允价值计量时随意性较大。在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又重新使用了公允价值计量,但是公允价值计量是适度使用且对公允价值计量使用时是否存在活跃市场有了明确的约束规定。重新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是因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本市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部分金融资产有了较为活跃的市场。会计理论的发展离不开会计理论的研究,因此,会计专业的学生应具备一定的会计理论研究的能力就要掌握一定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现代会计理论研究分为两大流派,应向学生讲解规范会计理论和实证会计理论的特点及其基本应用情况为会计专业学生进一步深造打下一定的基础。课程内容的安排使学生既能够从会计实务和会计准则中归纳总结出资产确认与计量理论,又能够用资产确认与计量理论去解释会计实务和会计准则中的问题;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有关收益确认和计量的会计准则,对收益确认与计量理论有更深入地理解;能正确认识与评价现行财务报表,并认清和把握财务报告的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能够对会计信息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进行初步的分析,理解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能够理解企业如何选择其会计政策,管理层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会计选择等。使学生注重理论形成的分析,能够灵活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会计及财务管理岗位工作的基本能力。

(四)课程的考核形式

财务报告论文范文4

摘要:

经济全球化发展,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利好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不断增加。在这种环境之下,企业要想达到属于自己的业绩,就需要提高应对能力,降低风险,而在社会市场中存在着很多不利的因素,这很大程度上都对企业的财务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要必须充分重视财务风险防范与内控管理才能让现代企业长远持久的发展。文章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企业;内控管理;风险防范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也在不断加大。现今,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的问题是现代我国企业运行和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而这也是我国企业的薄弱点。国外发达国家在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方面为我国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但是因为国情的不同,我国企业需要在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营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结合实际,探索出符合我国企业发展的有效方法。

一、财务风险防范与企业内控管理概述

(一)内控管理

在企业的发展中,内部管理起到了大的推进作用,这需要企业对其进行不断地发展,从而更好的扩大企业的发展机会,同时还可以促进企业的营业成效。保护企业会计信息以及相关资料的完整性与真实性是实施内控管理的目的,可以为企业管理层的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企业在进行决策时的果断性,促进了企业的信心增强,从而提高企业经营中的质量和效率。

(二)财务风险防范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这些风险都会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财务造成一定的影响,其中包括了不确定突发因素所造成的风险。财务的风险程度高低决定着企业能否达到预想的目标,这些风险甚至会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管理、营销、生产、采购等环节都可能会造成企业的财务风险。所以想要更好达成企业财务目标,就要做好企业的生产、经营各环节的财务风险防范,以保障企业的持续发展。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意识、管理观念严重不足

大多数的企业现在都还没有对企业内控管理起到重视,都将注意力集中在了经济效益与经营管理方面上去,都没有意识到要有效去推动企业的发展就要有科学的内控制度,这种方法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企业的效益,在如今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不少企业也开始产生了不良的心理,在上级检查时去应付上级而去采取内部管控措施,待检查一过,又回到原来的样子。这样错误的做法对于企业管理作用的发挥产生了严重的制约度。除此之外,大多数的企业管理者还有风险意识不足的问题,没有对风险的防范进行重视,导致了企业对风险的应对能力也较差。

(二)企业缺乏现代化企业治理结构企业的内部控制控制要平稳的运行

必须有完善的企业治理结构作为基础。我国企业大多数都缺乏现代化的企业之列结构,仍然采取少数管理者领导和决策的经营管理模式,企业的命运可以说完全靠少数人的主观意识来控制,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经营管理层作为内部控制的主体,如果缺乏完善有效的企业治理结构作为基础保障,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体制无疑是一纸空文,难以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更谈不上发挥作用。

(三)制度建设不规范

现在大多数的企业都开始重视经济利益、经济效益,并且将它当作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基础部分,只有让企业对其利益的具有足够充足的认识才能更好的提高其发展效果,同时企业需要做好对风险的认识,加大评估性,从而能更有效地提高内部管理控制的效果,要深刻的了解到内部管理结构对于企业的整体发展的重要性,了解的同时需要加大对其的管制力度。但是如今大部分企业都对企业的内控管理还有得到响应的重视,只是将注意力集中在了对经营的方面上,导致了其内部没有良好的管理效果,顺势的也不会有相应的奖惩制度来对员工起到督促效果,这很容易产生很多不正气的现象,从而会增加企业的潜在风险,所以制度的控制对于企业的风险还是有一定的关系。

(四)落实与监督不到位

企业在进行发展的过程中,有的企业为了能更好的提高管理效果,相应的在规章制度加入了对员工的约束,但是这些制度知识单纯的加人在了企业中,没有相应的人员积极的对其进行落实,从而导致其管理也失去了意义。同时还会造成企业的潜在风险,增加风险率,很容易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不利因素,严重还会发生经营上的问题,这些都是对企业在经营方面所造成的风险因素之一,另外,相关企业需要不断强化内控监督体系,并且充分调动内部员工和部门之间的配合。就会提高监管的效果。让内部审?与监督职能发挥出作用。

三、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提高风险管理能力的对策

(一)树立风险管理理念,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面对日益增加、曰益复杂的市场风险,企业要对市场大环境进行充分的了解,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对市场风险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充分的评估,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特别要重视金融衍生品的风险,要提高重视,加强防范,充分利用现代化风险管理手段防范和控制风险。企业要不断完善财务系统,提高风险预荇能力,对于金融衍生品所隐藏的风险做到充分评估、全面防范、有效控制。

(二)不断优化企业内部治理结构

企业应该建立专门的内部控制机构或者部门,不断优化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加强市场风险的研究和管理,创设良好的企业内部环境。对此,企业首先要对自身的性质和所处的地位加以明确,以市场为导向,利用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对企业的结构进行调整和完善。积极吸引外资,引入先进生产理念和生产技术,改善企业股权结构,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其次,企业要充分认识到独立董事的核心作用,并使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使独立董事能够真正的参与到企业经营中来。同时要不断健全企业内部法律环境,为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提供法律保障。

(三)不断完善企业风险管理体系

要使企业能够对各种复杂的风险问题有效的防范、从容的应对,就要不断完善风险管理体系。企业需要建立起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并对风险管理部门的工作给予积极的配合,以使其风险管理和控制的作用能够充分的发挥出来。企业要积极引进专业的、优秀的风险管理人员,打造专业、先进、优秀的风险管理队伍,特别是对于国际市场和金融市场风险有深入了解的人员,以提高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市场风险的能力。企业要对市场风险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分类,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风险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案。根据市场环境,结合自身实际,选择或者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风险管理方案,不断完善企业风险管理体系。

(四)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加强内部监督

企业要建立内部审计制度,赋予充分的独立性,并严格执行审计任务,加强内部监督,使内部审计能够充分的发挥内部监督的作用。内部设计部门对企业经营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进行全面仔细的监督,及时发现风险,并提出风险防范或者控制的建议或者意见。审计制度可以同风险管理结合起来,审计人员走到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中,充分发挥审计部门的优势作用,不断提升企业风险管理水平。

四、结语

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建设,起着关键作用的是企业法定代表人,企业法定代表人要身体力行,在企业全体员工中做好良好的行为,使企业的全体员工都能在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中形成正确的管理和理念,做到责任落实分工明确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付出努力,才成确保企业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雷军 单位:河南立信会计师事务所

参考文献:

[1]李明凯.浅议企业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J].经营管理者,2014(02).

[2]刘兴业.试析现代企业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的防范[J].中国总会计师,2014(05).

第二篇:外贸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腐败防控机制与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5AJY002);浙江省哲学社科规划课题“政府权力清单制度下经济责任审计问责机制和实施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7NDJC177YB);财政部课题“国家审计的治理功能研究———基于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项目编号:2015KJB034)

摘要:

外贸企业风险包括战略层面风险、经营环节风险和财务风险。外贸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风险管理的核心机制,其目标在于合理保证外贸企业财务报告等经济信息的真实、完整,合理保证外贸企业战略和经营活动的效率、效果,合理保证外贸企业财务收支活动的合法、合规,合理保证外贸企业各项资产的安全以及促进外贸企业实现其发展战略。外贸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要素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基于内部控制有效性视角,外贸企业风险的控制对策包括优化内部环境、加强风险评估、健全控制活动、强化信息与沟通和完善内部监督。

关键词:

外贸企业风险;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控制对策

一、外贸企业核心业务和关键风险

外贸企业是指专门从事对外贸易(进出口)的企业,在国家规定的注册地,这些企业对产品和服务有合法的进出口经营权。它的业务往来重点在国外,通过市场调研,把国外商品进口到国内来销售,或者收购国内商品销售到国外,从中赚取差价。外贸企业的核心业务主要由出口和进口两部分组成,简称进出口业务。笔者认为,外贸企业风险是指外贸企业作为一个社会经济主体,在存续期间内受所面临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其真实业绩与企业目标发生偏离的可能性。关于外贸企业风险。由此可见,外贸企业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经营风险,二是财务风险。

(一)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是指外贸企业经营目标无法实现的可能性。经营风险的极端形式是经营失败。从广义上分析,外贸企业经营风险包括:(1)战略层面风险。是指外贸企业在战略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其战略目标无法实现的可能性,包括政治风险、贸易壁垒风险、政策风险、投资风险和自然灾害风险等。(2)经营环节风险。即狭义上的经营风险,它是指外贸企业经营环节目标无法实现的可能性,包括信用风险、结算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法律风险和道德风险等。

(二)财务风险。

董峰(1996)认为,外贸企业财务风险按其财务活动的基本内容来划分,可分为筹资风险、汇率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与收益分配风险。朱威(2005)认为,我国外贸企业财务风险主要包括筹资决策风险、投资决策风险、股利决策风险、外汇风险(交易风险、折算风险、经济风险)、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企业重组风险等。吴晓庆(2010)认为,外贸业务财务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外汇风险、结算风险、现金流风险、反倾销风险。葛维璐(2012)认为,外贸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非关税壁垒风险。张小宇、王庆敏(2016)认为,中小外贸企业财务风险包括信用风险、融资风险、流动资金不足风险、汇率风险等。笔者认为,从狭义上理解,外贸企业财务风险是指外贸企业由于负债融资而形成的风险,或称资不抵债风险。而从广义理解,外贸企业财务风险是指外贸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无法实现的可能性,它包括资不抵债风险、坏账风险、流动性风险和现金流风险等。除此之外,外贸企业风险还可以区分为系统风险(市场风险)和非系统风险(企业特有风险)。外贸企业风险的存在往往会给外贸企业各项目标的实现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如何基于内部控制有效性视角,加强外贸企业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务研究非常重要。

二、外贸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和要素

(一)外贸企业内部控制的涵义和目标。

关于内部控制理念的演变,经历了内部牵制(20世纪40年代以前)、内部控制制度(20世纪40—70年代)、内部控制结构(1988—1991年)、内部控制———整体框架(1992年至今)等阶段(宋夏云,2003)。1992年,美国反欺诈财务报告全国委员会下属发起机构委员会(COSO)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并指出:企业内部控制是指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旨在为达成以下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1)财务报告的可靠(可靠性);(2)经营的效率、效果(效率效果性);(3)法律和法规的遵循(合规性)。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08)指出,企业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以下目标的过程:(1)企业经营管理的合法合规;(2)资产的安全;(3)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的真实完整;(4)提高经营效率、效果;(5)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外贸企业内部控制目标是指外贸企业内部控制机制运行的预期效果或理想状态,是构建外贸企业内部控制框架的逻辑起点。笔者认为,外贸企业内部控制可以定义为受外贸企业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员工的影响,旨在实现以下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一种过程:(1)外贸企业财务报告等经济信息的真实、完整;(2)外贸企业战略和经营活动的效率、效果;(3)外贸企业财务收支活动的合法、合规;(4)外贸企业各项资产的安全;(5)促进外贸企业实现其发展战略。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外贸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体系。

(二)外贸企业内部控制的要素。

COSO(1992&2013)指出,企业内部控制的要素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控。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08)指出,企业内部控制的要素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以下笔者分别对其进行讨论。

1.内部环境。内部环境设定了外贸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调,直接影响到企业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对外贸企业内部控制的功能定位。良好的内部环境是内部控制机制有效运行的基础。外贸企业内部环境包括治理结构与权责分配、管理层的理念和经营风格、治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对诚信和道德价值观的沟通与落实、对专业胜任能力的强调以及企业人力资源政策与实务等。

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指外贸企业选用定量和定性指标,在风险预警模型构建和优化基础上,对外贸企业所面临的战略层面风险、经营环节风险和财务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和科学评估,并及时外贸企业风险的预警信息。即风险评估过程的作用是识别、评估和管理影响外贸企业经营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

3.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指外贸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有针对性和灵活性的措施和方法,努力将外贸企业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范围之内。控制活动有助于合理保证外贸企业治理层和管理层提出的风险管控指令得到充分执行,其内容包括授权、职责分离、业绩评价、信息处理和实物控制等。

4.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外贸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整理、加工、汇总和传递与企业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有关的信息,确保各种控制指令在企业内外部之间进行有效传播和沟通。其中与外贸企业财务报告等信息可靠、相关的信息系统通常包括以下职能:(1)识别与记录所有的有效交易;(2)及时、详细地描述交易;(3)恰当地计量交易;(4)正确确定交易生成的会计期间;(5)在财务报表中恰当地列报交易的结果等。

5.内部监督。内部监督是对外贸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情况实施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机制运行的有效性。外贸企业可以授权内部审计机构等职能部门对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进行专门的评价,找出内部控制机制运行的优势和缺陷,并提出补救建议。

三、基于内部控制有效性视角的外贸企业风险的控制对策

(一)优化内部环境。

外贸企业内部环境直接影响到内部控制机制运行的有效性以及企业战略目标、经营环节目标和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程度。外贸企业风险管理的核心环节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理想的风险管理模式,需要外贸企业按照风险发生的轻重缓急进行有效排序。例如,对于战略层面的风险,外贸企业治理层和管理层应该高度关注,一旦决策失误,其前景堪忧。对于经营环节风险和财务风险,企业管理层应该高度重视内部环境的优化,采取合理的措施和方法,及时找出关键风险因素,按照风险程度高低进行正确处理。笔者认为,内部环境属于外贸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要素,是内部控制机制有效运行的关键影响因素。因此,外贸企业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不断优化内部环境,其内容包括治理结构与权责分配、治理层对内部环境的重视、管理层的理念和经营风格、对诚信和道德价值观的沟通与落实、对专业胜任能力的强调、人力资源政策与实务等,并确保外贸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得到有效运行,进而合理控制其风险。

(二)加强风险评估。

在日趋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环境下,我国外贸企业风险不断凸现,时刻威胁着外贸企业的安全。对于战略层面风险,应该引起外贸企业治理层和管理层的共同关注。外贸企业可以采用PEST分析法、SWOT分析法和Porter五力分析法,对外贸企业的战略及其潜在的风险进行诊断与分析;对于经营环节风险,外贸企业各个职能部门可以采用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构建不同经营环节的风险预警模型,对其风险进行评估和应对;对于财务风险,外贸企业可以采用财务指标为主、非财务指标为辅的评估模式,在指标选取和指标赋权基础上,合理构建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对外贸企业财务风险进行动态、精准评估。笔者认为,风险评估是外贸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核心环节,是外贸企业风险有效应对的关键。在条件允许情形下,外贸企业可以成立专门的风险管控机构,对外贸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动态评估,及时提交高质量的风险预警报告,以最大可能减少外贸企业的损失。

(三)健全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指外贸企业对其风险进行正确识别和评估后,制定科学的风险应对政策、程序、机制和措施,对其风险进行有效应对,其最终目的在于将外贸企业风险降低至可以接受的水平。例如,对于外贸企业的系统风险,企业治理层和管理层应该事前评估和科学应对。对于系统风险或市场风险,必须承受的,坚决承受,不能承受的,可以选择放弃,或者退出战略;而对于外贸企业的非系统风险或企业特有风险,外贸企业管理层可以考虑事先设定一个合理的风险承受水平,选择风险分担或者风险转移策略。笔者认为,控制活动属于外贸企业风险应对的重要机制,其关键要素包括授权、职责分离、业绩评价、信息处理、实物控制等。为了有效降低外贸企业风险,企业可以考虑建立以下控制机制:(1)对于重大投资活动,应该由企业治理层和管理层共同做出科学、民主的决策;对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可以由企业管理层进行自主决策;(2)对于企业各项业务活动,外贸企业应坚持职责分离的原则,尽量避免出现失误,甚至欺诈行为;(3)为了避免出现人才流失、业务流失等风险,外贸企业可以建立科学的员工激励机制。外贸企业可以适时构建合理可行的业绩评价体系,对外贸企业业务人员进行定期考核,做到赏罚分明,并努力留住人才;(4)对于外贸企业,尤其是外贸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等信息披露,其管理层应该承担应有的法律责任;(5)外贸企业应该建立、健全实物资产的有限接触制度,以确保外贸企业重要资产的安全、完整。

(四)强化信息与沟通。

良好的信息与沟通机制是外贸企业内部控制机制有效运行的重要条件。在外贸企业的风险管理中,企业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应该精诚团结,共同肩负着各自的职责。为了有效识别、评估和应对外贸企业风险,企业应该强化信息与沟通过程,做到企业各个层次的人员都能清晰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包括对战略层面目标、经营环节目标、财务管理目标及其潜在的风险进行有效识别,了解与认识外贸企业内部控制各个构成要素及其相应的功能,并能够积极参与到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活动中。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尤其需要外贸企业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员工清晰地认识与理解企业风险控制活动的目的、机制、模式和方法,而如何强化外贸企业的信息与沟通能力,是实现企业风险控制目标的关键。

(五)完善内部监督。

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企业战略层面目标、经营环节目标、财务管理目标及其风险都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调整,这要求外贸企业的治理层和管理层及时监控企业风险管理的运行状况。内部监督是内部控制的必要环节,外贸企业应设置独立的机构,配备专门人员,科学、有效地评估内部控制机制的运行状况,及时发现和报告内部控制机制运行的重大缺陷,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及时修补。外贸企业的内部监督包括主管部门的监督、外部审计的监督和内部审计的监督。其中内部审计监督在整个内部控制系统中发挥着基石作用。内部审计可以合理保证外贸企业遵循国家的政策与法规、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企业投资和经营管理活动的效率效果性,以及企业战略目标、经营环节目标和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程度等。正因为如此,外贸企业应当不断拓展和强化内部审计职能,增强其独立性,提升专业胜任能力,督促外贸企业优化内部控制的运行机制,以合理保证外贸企业的健康、高效发展。

作者:丁立 王珏茹 熊雯 单位:浙江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南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胡通海.试论外贸企业经营风险类型及内部控制的建立[J].国际商务财会,2013,(10).

[2]刘永泽,张亮.我国政府部门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的构建研究[J].会计研究,2012,(1).

[3]钱剑婉.外贸企业风险控制与全面预算管理研究[J].国际商务财会,2010,(2).

[4]宋夏云.刍议内部控制的运作机制[J].审计与理财,2003,(9).

[5]吴晓庆.我国企业外贸业务的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6]徐芳.外贸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基于宁波地区的研究[D].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7]徐珂.基于企业财务视角的外贸经营风险防范研究[D].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8]袁玉霞,张璐,王霞.外贸企业风险管理与控制[J].国际商务财会,2010,(10).

[9]朱威.我国外贸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0]COSO: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方红星译[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11]何建国,雷佳睿.基于风险管理视角的内部控制评价[J].商业会计,2011,(9)

第三篇:电力企业风险管理财务内控研究

【摘要】

内控即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风险管理下的内控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的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由此可见,内部控制不是目标本身而是实现目标的程序和方法,也不仅是某个部门的事,而是需要企业各级人员的实施与配合。财务内控是内控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仅是对财务资金等的控制,而是包括了一切涉及到财务活动的控制。这里需要重点强调的是内控针对的风险是可控的纯粹的风险。

【关键词】

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财务内控;战略管理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电力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促进了电力企业的稳步发展。电力企业不仅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问题,而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面临风险的机会大大增加。因此,为了电力企业健康、平稳的可持续发展,应加强企业风险的内部控制,而处于内部控制核心地位的财务内控更应被放在工作的首位。财务内控做得好,可以保证资产安全,财务资料及相关信息真实可靠,以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对企业规避风险,实现财务目标和企业的战略有着重要的意义。当今社会,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给电力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是风险往往与机遇相伴。这就需要我们加强企业的财务内控来控制风险,紧抓机遇,创造收益,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竞争力。下面主要是对电力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一些建议。

一、加强对财务内控的认识,增强风险控制的主动性

部分电力企业对全面风险管理下的财务内控认识不够,内控制度不完善,使得财务内控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1)加强财务内控的认识,新形势下的企业要获得竞争优势,需要将财务内控纳入到企业战略管理当中,上升到战略管理的层面,对涉及财务的活动进行全过程控制。(2)增强财务风险控制的主动性,需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弘扬“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树立风险意识,将风险管理融入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之中,形成企业内部各层面风险管理的文化氛围。

二、加强企业财务内控活动,实现重大风险所涉及的业务流程全流程控制

企业应当建立风险收集和评估机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控制措施一般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授权审批制度,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电力企业应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结合电力行业自身特点对企业可控的纯粹的风险建立科学完善的财务内控制度和实际操作手册,确保风险在控,可控,将控制落在实处。当然事情都有两面性,过度的内部控制会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造成效率低下,所以需要明确重大风险业务流程全过程控制,其他风险业务流程关键点控制。

(一)电力企业的特点是固定资产密集。

近年来,随着特高压智能电网的发展,电网资产的投入逐年加大。对此,企业应当从资产的投资立项开始加强监控,对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重大投资项目要进行集体决策。施工过程中,加强工程资金管理。加强会计系统对投资项目的控制,建立投资管理台账。工程结束后,财务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应严格按照结算标准对工程项目及时进行结算,编制财务竣工决算。建立资产清查制度,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资产清查,对于清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查明原因,追究责任,及时处理。

(二)加强对营运资金的控制。

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生产经营中的资金收入及时入账,严禁设立”小金库”,严格付款审批,定期进行资金安全检查。对应收账款回收情况实时监督,对不同的客户使用不同的信用标准,减少坏账风险,加强电费的回收。资金实行集中管理,这不仅可以对成员单位资金收支进行严密监控,而且可以增强集团资源配置的能力,在保证企业资金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前提下,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强化全面预算,预算是加强财务内控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首先,明确预算的目的,预算是对未来的预测,对未来不确定事项的提前思考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反应能力,增强企业抵抗风险能力。其次,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程序,预算的编制是从下而上,由基层人员草拟编制,部门汇总,预算委员会审查,总经理批准的预算编制程序使得预算更符合实际和更具有操作性,同时预算编制的过程也会增加企业内部的沟通和协调。再次,预算是是生产经营活动的控制依据,制定合理的预算指标至关重要,预算编制不科学可能会导致预算无法实施或者企业资源浪费。建立以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等反映企业总体状况的总预算和反映某一经济活动的专门预算相结合的全面预算体系,可以实现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本控制。最后,严格执行预算,加大预算执行考核力度。通过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可以更准确的评价企业的实际绩效,提高企业的绩效管理水平。加大预算执行考核力度,避免预算管理流于形式。

(四)建立企业财务信息系统。

推进ERP系统建设,财务信息和生产经营信息有机集成。信息化技术规范了流程,降低了随意改变流程带来的风险,同时提高了流程的效率和准确性,改善了工作质量,进而进一步降低风险;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的及时融合,才能进行更有效的财务控制,提高电力企业整体的财务管理水平。当然,在积极利用信息系统的同时要注意系统使用的安全性,利用防火墙保护;实行局域网与互联网的分开;传输企业的关键数据采取加密措施;建立用户管理制度,加强对访问权限的管理,访问系统的密码定期更换。

(五)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竞争的核心能力,一切技能的掌握都依赖于人的进取心。

财务内部控制的成败与否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内控人员的素质和执行力。财务内控岗位需要一定的专业人才。为此,电力企业应重视人力资源建设,加快建立一支具有较高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的财会人员队伍。加强财会人员对电力专业知识的学习,为财务内控培养复合型人才。同时建立员工培训机制,促进员工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更新。

三、内部控制的评价与内部审计

财务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是管理层实施的对内控有效性的评价,应当包括内控的设计与运行。评价小组应汇总评价结果,对于被认定的内部控制缺陷,应当提出整改意见并跟踪落实,完成财务内控的闭环。内部审计也是对内控的一项监督,内部审计主要是复核和评价企业的活动,以改善企业的风险,目前电力企业已基本建立了内部审计职能部门。确保内审部门的独立性,并直接向董事会报告。提高内审人员的专业性,鼓励其参与后续教育和培训,鼓励参加专业的研讨会等来不断加强专业素养。

四、结语

电力企业应提高对风险管理下的财务内控重要性的认识,加强财务控制活动,进行内控自我评价和监督,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加可靠的保证。

作者:咸阳 单位:江苏电力盐城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财务报告论文范文5

【关键词】财务会计;信息;质量;对策

1引言

财务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可以帮助单位更加快捷和健康地发展,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同时,要做好财务会计的管理工作,为了使自身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节奏,还要正视单位内部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创新,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及利用效率。

2影响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因素

2.1内部财务制度及控制制度不完善。为了保证单位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同时,确保会计资料的合法性及真实性,并且可以让相关的业务和经济活动顺利开展,制定了相关政策和制度,这种行为叫做会计的内部控制。但是由于部分事业单位的财务制度还不够健全,在实际的制定工作中没有充分地结合运营管理状况,无法满足越来越多的工作需求。同时,内控制度落实不到位,导致财务会计人员的日常行为得不到规范。而且在财务管理过程中,会计信息是由会计系统不定期提供的,各项会计工作相关的年度报表需要在年度终了后的几个月才得以公布,相关的管理部门不能及时了解重要信息,无法开展下个年度规划,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控制的有效性。

2.2财务会计审核力度不足。部分事业单位中没有先进的监督方式,思想观念相对传统,对会计信息的审核仍然停留在面对面、以书面记录为主要方式的阶段,对内外部经济运营活动的开展没有全程跟踪和深入了解。在搜集和整理财会信息时,没有好的方法予以配合,导致信息经常会出现不真实、不准确的情况,使得财会工作人员的工作及个人行为得不到有力监督和审查,管理中存在的疏漏会为别有用心之人提供可乘之机,使财务会计信息的安全得不到保障。此外,部分财务管理人员没有长远的目标,审核工作只针对近期计划,如果出现工作任务无法按照预期计划完成的情况,就会利用假的财务会计信息报告蒙混过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信息的真实性。

2.3财务会计人员的素质不高。在单位的日常运营活动中,财务会计人员会负责相关信息从搜集到保存整个过程的工作,所以财务会计人员的整体能力和综合素质对工作质量有直接影响。一些财务会计工作人员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实践经验不够丰富,不能做到对计算机的操作进行熟练掌握,而且对相关的信息披露不够充分,在不断波动的市场环境下,无法满足单位更高的发展需求。财务会计人员不具备很强的资源利用能力,导致内外部的知识资源不能被充分挖掘,同时,得不到合理应用,无法体现应有的价值。

2.4财务会计信息较为单一。对事业单位来说,财务会计信息可以集中反映出单位整体的运营状况,其中也包含各项业务及经济活动,要求财务会计信息可以对涉及的每一个领域进行充分反映。但是在运营过程中,对非财务信息没有给予高度重视,发展过程中过于注重可以直观看到利益的交易事项。但无论是单位的自身发展还是市场的导向,二者都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所以为了使自身可以对未来的经济走势有很好的预测,事业单位应该摒弃传统的单一化财务信息反映模式,要让信息跟踪变得更加多元化。另外,财务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普遍存在,即会计信息的输入和输出数据不一致,使得财务报告不能与原始的凭证相对应。部分员工正是利用职务之便钻了这个信息空当,对相关的数据记录及财务信息进行伪造,进而达到从中牟利的目的。

3提高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3.1完善内部财务制度及控制制度。要想做好对内部财务的控制工作,必须对自身的组织结构进行优化,明确部门及员工的职责,将责任细化并落实到具体的每一个人身上。对单位运营中的各项资金消耗与建设项目支出进行全面的规划和掌握,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将计划有针对性地落实下去。在不同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之间要建立互相监督机制,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在开展预算控制工作时,要将费用的支出与收入状况作为工作重点,从预算的编制、审核及命令下达等方面入手,对预算结构进行详细分析,对工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完整及准确地记录各项业务活动中的支出及收入,安排专业人员进行财产保全,不允许任何人在未经批准的情况下动用单位款项。增强各部门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对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做好防范工作,避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3.2建立内部会计稽核制度。会计稽核制度的建立,可以进一步确保有效地落实财务管理控制制度。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可以很大程度上帮助单位找出运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找到有效的措施进行完善和处理,弥补发展中的漏洞和不足。同时,在组织结构中还可以设立专门的审计机构,定期对会计的相关工作内容和进度进行检查和监督,提升会计信息质量。财务部门的领导要做好任务分配工作,在进行材料采购工作时,尽量获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之后针对此种发票开展后续的财务处理工作。此外,想要从根本上提升会计信息质量,还要增强会计信息披露能力,要求单位对外界提供的财务信息与投资者或者其他利益相关者对应的财务报告保持高度一致,从而方便投资者或者其他利益相关者预测未来发展方向及趋势,使财务会计信息的更加完整和真实,可以从客观角度反映出单位的实际运营状况,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风险。

3.3充分利用社会监督机构。社会监督机构是指具有法人资格的社会组织,如资产评估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及税务师事务所等,这些机构在对财务会计工作进行审核之后,会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审验报告,从而可以有效地监督与管理相关运营活动和费用支出。充分发挥社会监督机构的作用,可以使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更有依据。在委托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监督工作之后,会计师事务所要对其财务状况定期做好检查和了解,一旦发现问题及时与相关领导进行有效沟通,商讨完善的解决对策,为之后的财务审核工作提供充足依据。财务年终报表要经过注册会计师的审核,并且报表上面要有注册会计师的签字或者盖章,利用好社会监督机构,可以进一步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社会监督机构的科学化管理可以帮助税务核算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税务事务所可以作为税务,通过税务事务所的资产评估,让核算拥有更准确的数据基础,帮助单位进一步实现有效管理和分析。

3.4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的素质。事业单位管理部门的领导应该建立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从整体素质方面出发,提出严格要求。首先,对现有的财务会计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培训,加强其专业知识储备,拓宽其知识领域,并配合设置一些实践活动,让其基础理论得到巩固。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很多行业得到普遍应用,事业单位也要加强工作人员的技术改革及创新,并购进一些先进设备,引进现代化技术,培养工作人员直至可以熟练操作。其次,在人才招聘时,要对应聘人员进行全面考察,不仅对专业技能要有严格要求,还要对其道德素养有较高的衡量标准。最后,工作人员还要有严谨的学习精神及积极的工作态度,善于沟通和交流,这样有助于各部门间的团结协作,为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进一步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的准确和可靠,提高信息的质量。

4结语

财务会计信息可以帮助单位完成各项规划的制定,同时,对发展与业务拓展方向进行明确,在财务会计信息管理工作中要融入现代化发展思想,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其中,建立财会信息交互平台,实现部门间的资源共享。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及工作能力,完善内部相关制度,加强政策和规范的落实,优化内部组织结构,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及使命感。对当前经济背景下的资源及财务会计工作进行全面分析,把握单位发展总体方向,做好相关规划和统筹,提高财会信息质量,为单位业务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董秀玲.影响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及对策[J].经济管理(文摘版),2016(7):161.

【2】杨婷.影响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及对策探究[J].商场现代化,2018(06):148-149.

财务报告论文范文6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课程思政;教学

企业内部控制作为三江学院省级一流专业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课,2020年入选校级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通过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将课程思政贯穿于备课、授课和课后的全过程,并结合时事热点进行价值引领,做到课程思政的“三个层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第一层级是教师与课程融合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契合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地方发展战略为统领,育人先育己,为师先为人。作为讲授企业内部控制的老师,应该在尊重课程内容的科学性、逻辑性、完整性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引“经”据典,多“管”齐上。

1.1整合教学内容

《企业内部控制》课程的知识目标是通过学习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内部控制基本知识;能力目标是通过学习内部控制程序,培养学生初步具备设置基本内部控制活动的能力;素质目标是通过学习内部控制规范框架体系,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现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教材,有的是按照内部控制的五要素展开,有的则按照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法规体系,即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应用指引(18个)、评价指引和审计指引来编写。企业内部控制课程建设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选择;经过多年的实践并不断总结,逐渐把企业内部控制的教学内容定为“11511”:即1段内部控制历史演进、1个内部控制基本理论、5大内部控制要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1个内部控制评价,以及1个内部控制审计。

1.2融入学科前沿

在教学中,注意将学科前沿引入课程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如财务共享、业财融合、“双循环”等背景下企业内部控制出现的新变化,让学生去网上查找案例、资料,看看企业在财务共享、业财融合、“双循环”等背景下如何进行流程再造,如何对再造后的业务流程和财务流程进行梳理,如何营造更好的内部环境,如何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信息化技术进行风险评估和分析,如何有针对性调整控制活动措施,如何保障信息沟通的畅通和安全,如何强化内部监督等。

1.3丰富课程资源

(1)线上教学资源。本课程已自建《企业内部控制》独立SPOC,完成了课程全部必须掌握的知识点讲解视频拍摄制作,建成了习题库。视频中除了有老师的讲解,更有电视、电影等视频、新闻中与企业内部控制相关的资料,让同学们能够不断得到视觉冲击,学到知识的同时开阔视野。已完整运行三个学期,正在进行第四个学期运行,并在运行中不断完善。(2)案例库。每一个企业内部控制的知识点都由案例教学贯穿,先由案例导入引发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再由老师来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课后再运用案例辅助学生消化知识点、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案例库尽量选择知名企业案例,每年持续更新,保证案例的时效性。(3)习题库。《企业内部控制》独立SPOC课程中和慕课堂里均按章节建立了巩固知识点的习题库。课题库既可以用于学生课前预习,也可以用于课堂练习,还可以用做课后复习,同时还把学生的易错题进行整理后放入习题库,供学生强化练习。如此循环反复的练习,有助于学生尽快掌握企业内部控制课程的重难知识点。(4)试题库。企业内部控制同时也开展了试题库的建设。期末考试采用试题库随机组卷的形式进行闭卷上机考试,实现了教考分离,很好地解决了学生要求老师画重点的侥幸心理。由于试题库题量巨大,考试的时候随机组合,相邻的学生自动生成的机考试卷各不一样,没有考前重点,只有课程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想要在期末在线考试中取得满意的成绩,只有平时脚踏实地去学习。

2第二层级是思政与专业知识融合

2.1结合时机融合

结合时机、巧妙融入课程思政,让学生在新冠疫情背景下,深刻理解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从国有企业在抗疫中的担当,对比西方国家的抗疫现状,引导学生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再从疫情在全球各国肆虐,引导学生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2.2情景教学融合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模拟置身企业的某种情景中利用情景教学来巧妙融入课程思政。例如讲解业务活动控制时,让学生模拟企业的总经理来对采购业务流程、生产流程、销售流程等进行控制。由学生来讲解他们对于业务流程和财务流程控制的理解,体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管理的作用。

2.3运用案例融合

企业内部控制课程每个知识点都以案例导入,教师进行知识点讲解后,课后布置拓展案例让学生讨论,然后学生走上讲台进行案例分享(已提前将学生按8-10人分成小组,由学生按要求做好充分准备),最后教师点评和总结。专业课程中插入生搬硬套的政治教育,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尝试巧妙融入课程思政比较适宜,如,以方太因爱伟大讲解诚信道德观时融入讲仁爱,以中航油巨亏讲解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时融入重民本,以康美药业财务造假讲解财务报告控制时融入守诚信,以华为狼文化讲解企业文化时融入崇正义,以中石化的家规家法讲解内部控制的定义时融入尚和合,以海底捞你学不会讲解信息与沟通时融入求大同,以万科“捐款门”事件讲解社会责任时融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第三层级是学习共同体与课程思政融合

3.1更新教学理念

经过教学实践,发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非常适合企业内部控制课程。从“以教师为主导”到教师引导并“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一次本质上的飞跃。通过教师的引领作用,引导学生主动采用各种方法来进行探究式学习,老师与学生形成“学习共同体”,共同探寻内部控制的起源、发展、现状与未来,实现教学相长。

3.2鼓励探究式学习

企业内部控制课程教学以适合学生全面发展、个性与终身发展为指引,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思政、知识、能力、素养“四维并重”,引导学生去进行探究式的学习。企业内部控制课程知识点多,可以引导学生对其中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收集资料进行研究并撰写相关论文,课程论文的撰写过程即是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过程。

3.3优化考核体系

企业内部控制课程在进行课程思政改革的过程中,也试着对考核体系进行了优化。

3.3.1平时考核中融入课程思政

《企业内部控制》自建了独立SPOC,线上有企业内部控制课程所有知识点的教学视频,也有与视频配套的习题库,还有配套的讨论题和单元测试题。教学视频通过案例教学实现课题思政的融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习题、讨论和测验题也注意融入思政元素,比如引导学生对时事的关注和思考。

3.3.2期末考核中融入课程思政

(1)线上试题库融入课程思政。试题库里的试题包含爱课程中所有测验题和慕课堂中所有习题,爱课程中所有测验题和慕课堂中所有习题中的思政元素,在试题库里的试题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2)线下课程论文融入课程思政。要求学生对企业内部控制课程中感兴趣的知识点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资料撰写相关论文,目前已经连续三个学期,要求学生在学期结束前撰写完成课程论文作为期末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来贯彻学生理论知识“必需、够用”,兼顾“上手快、后劲足”的需要,重综合能力和素质提升。

4教学成效

企业内部控制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以教学与科研融合促进科研成果向教学和产业双重转化,以理论与实践融合促进学生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提升,以专业与产业融合促进各方协同育人。课程组教师教学与科研、教书与育人结合,形成了一系列与本课程有关的教改课题以及优秀论文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成果:立项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基于‘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推进策略研究”;团队教师获江苏省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作品大赛微课作品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三等奖各两项;指导学生发表与企业内部控制相关的论文2篇;校级优秀毕业论文7篇;校级重点课题5项;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获奖省级3项校级7项;与企业合作横向课题1项,课程示范辐射效应明显。

5结语

经过课程团队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深挖课程思政元素与企业内部控制知识点的融合点;从课程大纲开始提炼课程思政元素;将课程思政贯穿于备课、授课、课后全过程。在教案、课件、习题、测验、期末考核中体现课程思政元素;组织课程思政《内部控制》教材编写;以科研带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企业内部控制》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实践还将不断继续并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正光,张晓花,王淑梅.“课程思政”的理念辨误、原则要求与实践探究[J].大学教育科学,2020.

财务报告论文范文7

一、高校财务成本控制的含义

一般意义上的财务成本指的是企业在生产产品、提供劳务等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费用,而高校财务成本不仅包括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教学物品支出、教师工资的支出等,还包括行政管理、决策成本以及隐形消耗等的费用。因此,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财务成本控制,高校财务成本控制是按照高校预定的目标,对高校教学、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成本进行严格的监督、审查,并及时纠正发现的问题,将高校财务成本控制在预定的范围内。高校财务成本控制是财务成本控制人员对高校工作的每一个流程、每一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控制,是现代化的成本核算、控制等管理理论在高等院校中的应用,也是提高高校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对高校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高校财务成本控制的内容

1.高校人力成本控制

随着我国高校综合化办学的发展,一般情况下高校的教职工与学生总和在一万人以上,其人力成本在高校的财务成本中占很大比例,因此人力成本控制对高校财务成本控制起到重要的作用。控制人力成本首先要完善高校教职工的工资结构,设置合适的工资项目体现,并且配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制度;其次要合理控制高校教职工的人数,对已有的教职人员进行合理安排以降低高校人力成本,一般来说高校学生与教职工的比例大约为18:1,高校学生与行政人员以及教辅人员的比例大约为15:1。

2.高校资金成本控制

高校资金成本主要包括取得资金来源成本、使用资金成本以及占用成本等。取得资金来源成本指的是在高校在资金筹集过程中需要支付的宣传费用、担保费用等。使用资金成本指的是高校在使用筹集的资金时需要支付的一定费用,如银行手续费等。占用成本指的是资金使用者需要向资金提供者支付一定的报酬,如贷款利息等。目前,高校资金来源多种多样,不仅包括政府部门的财政拨款、收缴学生的学宿费收入,还包括了社会性质的捐款、科研项目研究经费、银行贷款以及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办学资金以及对外提供服务的营业收入等。因此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合理控制资金成本,维持高校资金的流转。

3.高校决策成本控制

高校决策成本是指高校做出某项决策所付出的机会成本。资源的稀缺体现了高校决策的重要程度,决策失误可能使高校损失更好的事业发展机会。因此若想控制决策成本就要在决策前,对决策方案做好充分的论证。

4.其他成本控制

其他成本包括隐性成本以及管理监督成本等。高校隐性成本指的是教学办公设备的重复性购买、贪污腐败现象以及高校办公效率低下等等,这是管理学意义上的“公地悲剧”在高校的再现。从高校角度来看,隐性成本占用了原本正常的教学经费,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学事业的开展,因此控制高校财务成本也要控制隐性成本,完善高校内部的管理制度,降低不必要的隐形消耗。高校管理监督成本指的是高校在控制财务成本的同时所产生的成本,这也是高校财务成本控制的内容之一。高校财务管理监督机制的完善程度取决于高校财务管理监督所增加的效益与管理监督产生成本的比较。高校财务管理监督所增加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高校新开某一项专业时,既要考虑教学成本,还要考虑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高校自身的优势、政府相关政策、社会就业环境等因素,因此可以这样说高校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更重视社会效益。

三、高校财务成本控制现状

1.财务成本控制目标不明确

目前,高校财务成本控制目标存在片面化、不明确的问题,仅仅为控制成本支出而控制,没有全面考虑到财务成本控制对高校教学效率的影响,也就是说高校财务成本控制是否能够使高校能够保持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并且有严格的管理监督制度,能够满足教师、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需要。另外,高校财务成本控制往往将控制的目标与重点放在学校内部各职能部们,很容易造成职能部门只注意完成成本控制任务,而忽视其他方面的责任,影响高校教学的效果。

2.财务成本控制在局部范围内

目前,高校财务成本控制往往是以各职能部门为中心的成本控制,局限在各职能部门范围内,没有在整个高校范围内进行成本控制。如果说从高校整体角度考虑,高校财务成本控制也只是各职能部门成本控制的叠加,忽视了其财务成本支出的上下游工作成本,没有全面、系统的成本控制。局部范围内的财务成本控制既没有考虑到高校招生、学生分配方面的成本控制,也没有与其他高校支出成本的比较,财务成本控制工作盲目发展。

3.定额预算,控制不严格

一般来说,高校控制经费主要是通过定额预算的方式进行的,事前对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控制,但忽视对经费使用事中的监管,经费使用事后的考核。高校经费预算往往由各级职能部门根据部门事项编制经费预算,并上报领导部门进行审批。在这个过程中,缺乏预算执行过程的控制,也就没有经费使用后的报告与分析,即不能严格的对高校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控制。另外各职能部门往往按照部门的需要盲目进行预算编制、申报,很容易出现单位负责人为了有更多的经费想方设法地多报预算,其编制的预算报告缺乏科学依据,内容也不够完善,高校的计划与财务等部门也没有实际调查各职能部门的具体工作,放纵了对各职能部门的经费管理,没有行使到管理监督的职能。

4.财务成本控制效率低下

高校财务成本控制按照职能部门的职能范围划分成本控制责任,要求各职能部门对本部门的财务成本进行控制。这样的成本控制方式没有考虑到不同职能部门相同性质的管理工作以及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问题,从而导致高校财务成本控制效率低下,很难有效控制财务成本。

四、高校财务成本控制路径思考

1.完善高校成本管理体系

高校成本管理体系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涉及到财务成本预测、控制、核算、分析以及考核等方面,而财务成本控制仅仅是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中的一项。高校财务成本控制依赖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提供的成本数据与分析,因此高校要逐步完善成本管理体系,进而更好的控制高校财务成本。

2.全面控制高校财务成本

高校每项业务涉及到的每个流程、每个环节都会产生成本,为了控制方便可以将财务成本控制分为几个方面,但要注意到在进行财务成本控制时,要站在整个学校的高度去思考成本控制,将控制中心由各职能部门转移到财务审计部门,全面控制学校内的财务成本。

3.加强高校成本预算管理

预算是高校财务成本控制的基础,加强对高校成本预算的管理可以实现对高校资金的有效控制。首先,要区别对待不同的预算项目,学校日常工作性多的经费如学生实习费用、教学用品等可以按照学生人数进行定额预算,一些专项的费用则可以采用零基预算的方式。同时在编制预算时,编制人员要站在学校的高度上,并根据实际的项目调查研究情况,来进行整体范围内的项目预算编制,以增加预算的可操作性,同时要注意项目预算要与学校的长期战略规划适应,编制3年滚动预算,以避免学校资源的浪费。若实际项目支出与预算出现较大差异,要及时寻找原因并完善预算编制流程。其次,要加强对预算执行过程中的管理与监督。在项目预算确定后,各职能部门、各级组织以及个人要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做到两不超,也即项目预算使用范围不超、预算额度不超。第三,可以考虑建立激励制度,加强对预算执行后的绩效考核。根据各职能部门每一年的预算执行情况,分析项目各个环节出现差异的原因,按照主要负责人对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贡献程度,对表现良好的职能部门、负责人等进行一定程度的奖励。

4.引入外部审计制度

随着我国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财务成本支出情况越来越复杂、额度越来越大,在高校自身的财务、审计等部门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有效控制财务成本的情况下,高校可以考虑引入外部审计制度,这样财务审计可以很好地处理学校内部关系,进而实现对高校财务成本的有效控制。

五、结语

总而言之,要想优化高校资源配置,提高高校资金的使用效率就要加强对高校财务成本的控制。针对我国高校财务成本控制现状,财务部门要完善成本管理体系,全面控制高校财务成本,并加强项目预算管理以及引入外部审计制度,切实降低高校财务成本,促进高校的健康发展。

作者:刘宗惠 单位:暨南大学珠海校区

第二篇:新预算法对高校财务管理影响探析

一、新预算法的突出贡献

新预算法明确了预算法的立法宗旨,“为了规范政府收支行为,强化预算约束,加强对预算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从原预算法“健全国家对预算的管理”到新预算法“规范政府收支行为”,这是一个从“政府管钱袋子”到“管好政府的钱袋子”的重大转变。立法宗旨的转变带来了新预算法全新的改变。

(一)预算做到全口径,保证预算完整性

按照新预算法要求,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应纳入预算,不应再存在游离于预算之外的收支,保证预算做到全口径。换句话说,政府预算需要涵盖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从而做到预算全口径,保证预算完整性。

(二)讲求绩效管理,注重资金使用效益

在新预算法中,共有8处提及“绩效”字样,第一次将“绩效”的理念纳入预算编制基本原则,强调了“绩效管理”。第一章总则中,将“讲求绩效”列入各级预算所要遵循的五原则之中;第四章预算编制中,将上年度预算支出绩效的评价结果作为各级预算编制的重要依据之一;第六章预算执行中,要求各级政府及预算部门与单位,必须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绩效评价;在有关预决算审查的章节中,明确要求人大负责审查年度预算如何提高绩效以及重点项目支出结果绩效的情况。在不久的将来,政府预算的编制、执行与审查将终结粗放管理阶段,逐步过渡到“得绩效得天下”的精细化管理轨道。

(三)建立透明预算制度,加大预算公开力度

新预算法总则第一条就提出要“建立健全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首次把建立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摆在了首要位置。同时。预算法还重点强调预决算公开的详细内容、具体时间以及保障措施。为保障预算信息的有效公开,新预算法第九十二条规定对于“未依照本法规定对有关预算事项进行公开和说明的”,将“对有关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追究行政责任”。

(四)规范债务管理,严控债务风险

新预算法增加了允许地方政府举借债务的规定,但是从主体、用途、规模、方式、风险控制等五个方面作出限制性规定。既达到了从严控制地方政府债务的目的,又适应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建立起规范合理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有利于人大和社会监督,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

(五)严格管理结余与结转资金

新预算法明确规定,“各级政府上一年预算的结转资金,应当在下一年用于结转项目的支出;连续两年未用完的结转资金,应当作为结余资金管理。”新预算法加快了财政资金的支付进度,让更多的财政资金不再躺着睡觉。

二、新预算法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

(一)新预算法要求高校实施全口径预算,管理日趋精细化

新预算法的实施,对于高校而言,全部的收入与支出都需纳入年度预算,意味着高校除了将财政补助收入和非税收入纳入预算外,还需将其他收入如横纵项科研收入、非本级和本级横向财政拨款等纳入预算管理,同时将这些收入涵盖的支出纳入预算。全口径预算的实施,要求高校必然要提高预算的精细化管理,只有预算管理达到一定的精细化水平,才能做到全面预算,涵盖学校可能取得的所有收入,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落户所有支出项目。

(二)新预算法要求高校加大信息公开的力度

建立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是新预算法的基本原则,也是此次改革的一大亮点。为了充分体现出预算管理的科学性、民主性,高校的预算必须经得起监督与检查,而监督的基本前提就是公开。为了适应新预算法公开透明的原则,高校应加大信息公开的范围、内容、项目,对于公开的信息提供必要的通俗的说明与解释,提高信息的可读性。

(三)新预算法要求高校确立预算的权威性

新预算法确立了严格的预算调整程序,一经批复,非经法定程序,不得调整,未列入预算不得支出。这就需要高校建立具有权威性的预算制度,保证预算严肃性,在编报年度部门预算时做到收入应编尽编,支出全方位覆盖,凡是没有列入年度预算的支出项目,除发生不可抗力因素外,一经上报、批复,严格按照预算执行。权威性的预算管理既可以提高预算编制的精细化水平,也是实现全口径预算的重要保证。

(四)新预算法要求高校加快项目资金的执行进度

新预算法规定,当年未使用完毕的项目资金可以作为结转资金下年度继续使用,但是连续两年未用完的结转资金,应当作为结余资金管理。按照现行管理体制,结余资金一般是需要收回的。财政专项资金对于缓解高校自有资金投入不足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应在现行法律法规框架下,按照主管部门的管理要求,加快项目资金的支出进度。

三、新预算法下高校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加大新预算法的宣传力度,促进财务人员加强学习

新预算法的正式实施必将引发高校预算的一系列改革,各高校应时刻关注政策的变化,认真学习并宣传新预算法,通过讲座、聘请专家等形式向全体职工尤其向预算直接相关人员系统讲解新预算法的出台背景、内容变化、政府意志、具体要求等等,要求全体人员特别是财务人员熟知新预算法。全体人员知悉新预算法,才能自下而上编制科学合理、精细化的预算、认真贯彻执行预算,财务人员熟知新预算法,才能自上而下发挥预算监督的职能,维护预算权威性。

(二)建立预算执行绩效评价制度

高校担负着人才培训、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的使命。要坚持勤俭办学,坚持厉行节约,管好用好每一分钱,更多注重资金使用效益和项目绩效,更多注重投入产出的分析。新预算法要求高校加快财政专项资金的执行进度,但是加快进度不是盲目的突击花钱,而是要在科学论证基础上,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因此,高校需要建立多部门共同参与、协同考核的绩效评价制度,建立一套涵盖产出指标、效益指标和服务对象满意度指标的考核指标,通过收集相关基准数据,如过去三年的平均值、以前某年度的数值、平均趋势、类似项目的先进水平、行业标准、经验标准等,确定绩效标准,对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全面考核,考核结果作为下一年度项目申报、预算安排的首要因素,提高绩效指标考核的分量和权威。

(三)加强预算的精细化管理,加大信息公开力度

新预算法要求实施全口径预算,加强绩效考核,充分信息公开,这必然要求高校加强预算的精细化管理,预算收入分部门、分单位、分项目注意列示,综合考虑各种增减因素、数据量化,实现收入完整编入预算;对于支出,学校按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和《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进行明细核算,实行零基预算,财务部门应与各二级单位共同研究编制,逐项论证,提升预算编制的精细性、科学性和前瞻性。高校作为教育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教育投入占GDP4%目标的实现,社会民众对于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益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办人民满意大学的期望也越来越强烈。在预算管理实现精细化之后,高校不再“犹抱琵琶半遮面”,逐渐对外揭开“面纱”,更有自信全方位的实现信息公开。对于信息公开,首先是“三公”经费问题。根据中央八项规定和各省政府的有关规定,“三公”经费要严格控制,不能超支。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高地,更要特别注重“三公”经费的公开[3]。其次是债务问题。沉重的债务负担是所有信息使用者都关心的问题,高校应在综合评定偿还能力、学校长远规划、国家财政政策等多种因素下,制定科学合理的贷款增减计划。最后,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在基本建设、大型修缮、政府采购以及大宗消耗性货物服务集中采购方面的信息公开。

(四)建立结余资金定期清理机制

高校支出预算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对于项目支出。高校应实行“单项核定,单项考核,结余收回”的管理原则,连续两年未使用完毕形成的剩余经费,收回学校统筹安排。建立基本支出预算执行与结转结余资金管理相结合的机制。对于学院基本支出预算当年末如有结余,统一结转为学院发展基金,由各学院统筹安排,可用于学院学科发展、人才引进、平台建设及其他发展性支出。对于其他单位基本支出预算,当年末如有结余,回到学校统筹安排。

四、总结

总之,新预算法的实施给高校预算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冲击,高校应借此契机,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预算管理在学校财务管理中的影响力,增强预算的公开性、透明性,让广大师生知晓资金的来源以及支出去向,发挥他们的监督作用,另一方面实现预算管理精细化,加快资金的列支进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作者:马伟光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计财处

第三篇: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创新研究

一、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概述

(一)管理目标

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目标从两方面分析:其一是基本目标,民办高校要通过财务管理获取经营管理所需要的资金,保证高校内部财务健康运行。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人们对办学理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各项教育经费支出不断增长,因此民办高校要以灵活的手段筹措资金,保证日常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要对资金的使用进行合理规划,使这些资金被科学、合理分配;其二是经济目标,民办高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其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教育目标,还要考虑到经济利益,在不影响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要尽量将经济利益最大化。

(二)管理特征分析

首先是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与普通高校不同的是,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内容更多,学校以及各个二级学院的办学经费需要审核、在建项目需要根据进展随时对费用登记入账、各类数据需要统计制作成报表,可以说财务部门在民办高校的各项经济活动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管理范围广,民办高校与普通高校的最大区别的就是不能获得公共资金,要想保证经营管理顺利进行下去,就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通过各种途径从外部筹措资金,也就是说民办高校财务部门不仅要处理内部财务事务,还要经常与银行或者企业等沟通,处理好与外部的经济往来;最后是具有灵敏性的特征,民办高校要想得到社会的认可,需要不断提升教学质量,聘请一些知名讲师或者教授到本校任教,同时还要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这些都需要财务的支持,这就需要财务部门衡量好融资、投资、经济利益以及办学质量之间的关系,不断提升处理事务的灵敏度。

二、新形势下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创新策略

(一)创新管理理念

理念决定制度和方法,民办高校要想提升财务管理水平,首先就要创新管理理念。首先,从融资的角度来说,因为民办高校需要自己筹集运营资金,所以要想保证自身持续发展下去,就需要改变以往将学费作为主要筹集渠道的方式,而是使用灵活的手段扩展融资渠道,例如,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筹集资金,学校为企业培养专业人才,企业为学习提供部分办学资金,这样不仅可以吸引众多企业投资者,还能解决就业问题;其次,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说,前面分析到民办高校管理不仅要实现教育目标,同时要获取经济效益,因此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时,最好引入成本效益观念,管理过程中衡量好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如果没有达到预期利润,就要想办法在不影响办学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成本支出,而不是将办学收益的希望都寄托在筹集资金上;最后从财务决策的角度来说,目前大多数民办高校的决策权都集中在投资者的手中,做出的各项财务决策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没有从学校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民办高校应该成立董事会,实行董事会决策制度,高校管理者、财务部门人员以及投资者共同做出财务决策,保证决策的科学性。

(二)创新管理制度

制度会对财务管理水平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应该将制度的建设作为重点:首先从会计管理模式的角度来说,最好采用权责发生体制,由于当前民办高校融资主体越来越多元化,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更加重视经济效益,采用权责发生体制以后,成本核算工作将更加细致、合理,以此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实现预期经济效益;其次从政府监管的角度来说,应该加强对民办高校财务部门的监督,因为其虽然具有自主办学权力,但是如果疏于监管也容易出现问题,管理部门不能干涉民办高校使用灵活的筹资手段,但是却要明确其经济责任,要求民办高校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兼顾社会效益;最后从内部财务管理的角度来说,要建立科学的预算制度,财务管理部门要根据自身办学特色、生源特点以及市场需求形势等作为依据,对资金进行科学预算,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创新管理方法

当前大多数民办高校比较重视核算工作,却忽视日常财务管理工作,导致财务效应没有达到预期水平,因此民办高校应该成立财务管理机构,专门负责日常财务管理工作,其不仅发挥核算职能,同时对融资、日常支出以及所有资金运作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将财务效应最大化。同时,民办高校应该创新运行机制,具体有以下几种做法:首先从筹集资金和使用资金的角度来说,财务部门要对资金的筹集和使用进行合理规划,丰富市场手段,提升资金价值,教育资金不允许被挪为他用;其次要完善效益保障机制,能够洞察生源、投资等各类风险,避免资金贬值;最后财务部门不仅要做好日常财务管理工作,还应该发挥协调者的作用,协调好投资者、学生、学校自身等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利益的同时,不断提升办学质量。

三、总结:

民办高校是我国教育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门,其自身特征决定着财务管理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民办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创新管理理念、制度和方法,不断提升财务管理水平,获取预期经济效益、提升办学质量,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

作者:杜艳丽 单位:西京学院

第四篇:高校财务信息公开探析

一、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的必要性

1.财务信息的概念。

财务信息是指以货币形式的数据资料并结合其它资料,反映经济活动,表明经济主体的资金运动状况及其特征。财务信息具有较强的规范性、客观性,财务信息的运用具有广泛性,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财务信息披露在我国的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已经广泛应用。高等学校等非营利性组织在财务信息公开方面相对滞后,但在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已经成为一种惯例。近年来,我国的高等学校在财务信息公开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2.理论依据。

理论依据是了解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前提。第一,公共产品理论方面,高等教育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性,属于准公共产品的范畴;社会共同消费和受益的特性使高等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各投资主体都需要获得与自己相关的信息,这为财务信息公开奠定了基础。第二,公共财政理论方面,高等教育是公共服务领域的组成部分之一,高等教育支出也是政府的重点工作支出之一,本世纪以来,财政制度各项改革(如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政府收支分类体系等)在高校陆续实施,高校财政资金在使用过程中必然受到监管。第三,委托—理论方面,我国公办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着两对委托者和者。首先是包括政府在内的投资者和高校间的委托关系。其次是学校与内部基层之间的委托关系。推行财务信息公开,可以满足这种契约关系、提升监督管理作用,又大大降低了成本,符合经济效益原则。

3.公开的必要性。

高校财务公开的重要意义主要有:第一,提升高校管理水平。高校财务公开是落实《信息公开条例》、深化校务公开、依法治校、提高高校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第二,推进高校防腐体系建设。高校财务等重要信息未公开是导致近年来高校腐败案发生的原因之一,更是监督机制滞后的表现,高校财务信息公开是形成有效的内部监控和有力的社会监督推手,可以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第三,利于社会监督教育经费使用,提升高校社会公信力。财政拨款和行政事业性收费我国的公办高校经费主要来源,作为公共财政经费的使用者及管理者,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公开财务信息是学校的义务。第四,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内在要求。公办高校不以盈利为目的,会计目标难免存在不明确的、资金也存在着使用率不高等现象。如果是没有面向社会公开,约束力十分有限。公开财务信息对于推进财务决策科学化,减少资金运营风险,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等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高校财务信息目前的现状

1.公开的途径。

按照公开范围,高校财务信息分为面向校内的公开和面向社会的公开。目前公开的主要途径有:第一,网络公开。在学校的相关财务信息在校务公开网页及本校财务处主页上予以公示。第二,教职工代表大会。教职工代表大会是高校的议事机构,也是实施学校财务公开的重要载体,在教代会上向职工代表通报学校财务状况,可以充分发挥教代会在高校财务公开中的民主管理作用,便于接受监督。第三,公告或公示栏。学校设立财务公开或公示栏,定期或不定期公布财务信息,可以使广大师生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得到保障。第四,下发的文件、通知。通过下发文件,公开有关财务规章制度及财务办事规则等。第五,媒体。通过学校的报刊、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及时公开。

2.公开的内容。

《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对财务信息公开做了明确的规定,需要公开的财务信息主要包括:经费收入、经费支出及经费使用管理情况;财务相关审计情况;年度财务预算、决算等;设备、图书等物资采购和重大基建工程、重点维修的招投标;财务、资产与财务管理制度等。明确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内容对高校坚持依法治校、提升管理水平有着促进作用。财务报表是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的主要内容,高校通过财务报表、报告或附注等载体向教育管理部门、学校教职员工、相关信息使用者揭示高校财务状况、收支情况、评价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学校预算和决算是财务报表的主要组成内容,成为教育部直属高校财务公示的常规内容,有必要做进一步的了解。

3.预算的公开。

教育部直属高校按照要求在约定的时间在学校的门户网站上,在公布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舆情反应,及时解释疑虑。目前预算需要公开的信息主要有:收入支出预算总表及情况说明;收入预算表及情况说明;支出预算表及情况说明;财政拨款支出预算表及情况说明。预算表中全部细化为功能分类科目中项级科目。一般公示时间为当年4月公布当年预算。4.决算的公开。直属高校在收到部门决算批复后,原则上集中在统一时间公开,一般公示时间为当年7~8月公布上一年度的决算,形式上通过学校门户网站主动向社会公开。公开的决算内容主要包括:决算表格即《收支决算总表》、《收入决算表》、《支出决算表》、《财政拨款支出决算表》。上述表格应当全部细化公开至功能科目中项级科目;文字说明为便于社会公众理解,在公开上述表格的同时,要附文字说明。主要包括:学校基本情况、当年收入支出预算执行情况数据分析、专业名词解释等。对部门决算公开可能出现的问题,学校要事先做好解读的工作预案。

三、财务信息公开中存在的问题

1.公开内容不完整。

《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颁布实施后,大部分高校在网站位置开设了校务信息公开栏,公众可以看到高校按信息公开的要求公示的相关内容,但信息公布情况不够完整。一些高校在进行财务信息公开时,避重就轻,公开内容不完整或模糊不清,仅公布总账不公布明细账或流水账。

2.公开的内容不够通俗易懂。

某些财务信息公开的内容太专业,一般公众无法理解其中的内涵,一些高校财务部门对于公众提出的疑问或建议,不能作出及时答复和解释。财务公开在某种程度上被认为是一种形式,引起公众疑问增多。

3.公开的渠道不科学。

教职工代表大会、学校文件形式公开、财务公开栏、学校的各种会议、财务简报等传统公开渠道存在及时性较差、信息更新慢、信息量有限、公布范围受限制等缺点。

4.高校财务信息时效性差。

教育部直属高校的预算公布在当年的4~5月份,实际上当年预算已经执行了1/3,当年7~8月份公布上一年度的决算,相对于企业的年报公开晚了2~3个月。有的高校公开的财务信息主要是财务制度,对于重要的财务信息,如教育经费收入、支出及使用管理情况、财务审计等并没有及时公开。

四、意见及建议

1.加快实施“阳光财务”。

高校通过实施“阳光财务”,主动接受外部监督。增强财务工作的透明度,扩大群众的知情权,提高民主理财的意识,而且对于规范财务管理,堵塞漏洞具有积极作用。

2.明确公开的内容。

根据《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的规定,财务信息公开的内容一般包括:财务管理制度,主要有各类经费管理制度、财务核算管理制度、会计科目财务管理制度、财务工作流程等。教育收费,包括收费的项目、标准、依据、程序等内容。年度财务预决算,包括高校预算、决算报表及说明等。财务审计情况,包括高校财务收支审计、预算执行、经济责任审计等内容。资产管理方面包括高校固定资产的范围、分类和计价的确定,资产的使用、处置以及资产状况的报告等。校办产业管理,包括校办企业的规范与改革以及公司治理等。其他如物资设备采购及招投标管理等。高校要不断扩大公开范围,细化公开内容。

3.保证公开的时效性。

时效性决定了信息公开的及时性,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必须尽量做到及时,发挥信息的最大效用。财务部门可以通过用户数据库,根据使用者需求不同层次电子财务报告,高校内部要建立监督小组,时刻关注财务情况及其公开情况。教育主管或财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的检查和考核,建立问责机制和监督机制,定期、不定期地对运作状况进行绩效评估,激发公开的主动性。

作者:邓建华 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第五篇: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研究

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内部控制的概念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将所有的财政资金通过一个固定账户实现收支,这个固定账户由各个用款单位依托于计算机网络平台提出收支申请,财政统一结算管理,用通俗的语言来描述,就是“机关点菜,政府买单”。高校内部控制是指为保证各项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财务信息真实完整,防止舞弊和预防腐败,通过一系列控制方法、条例、措施、程序来管理经济活动、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我国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执行十多年来,由于涉及面广、改革中出现了诸多问题有待改善,例如:资金支付方式存在风险、资金支付效率低、集中支付系统功能不完善等制约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运用和发展,因此,有必要加强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的内部控制。具体是对高校内部环境、内部活动、监督检查等方面进行管理和控制,从而降低财政资金风险,确保高校各项活动正常有序开展。

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内部环境控制问题

高校内部环境的好坏会直接影响职工的控制意识,进而影响内部控制的成效。自高校实行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后,部分高层管理者及教职工认为不再需要进行内部控制,通过国库集中方式,财政部门及预算单位能有效掌控资金风险,达到资金使用、银行结算、财务入账全过程的监控。事实上,高校如果没有依托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这种方式进行内部控制,很容易使高校不能按照完整的控制流程去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另外,高校内部没有建立完善健全的经济责任制度,导致财务内部控制无法顺利开展,经济责任划分不明确,没有真正发挥财务内部控制的作用。

(二)内部活动控制问题

高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将用款计划分为授权支付和直接支付两种方式进行申请和使用,然后通过银行将零余额账户与国库单一账户进行清算。如果预算单位本年资金未用完,财政部门会酌情缩减下年经费,因此造成高校在年末通过大量报销方式来滥用结余资金,或通过改变财政资金用途,违规划转财政资金;或将结余经费大量划拨到代扣款专户中;或于年末提前支付下年待发生的支出。高校的专项经费指标下达与国库集中支付额度拨付存在一个时间差。专项经费指标通常在项目立项、经费实际发生后才下达,而高校往往在经费指标未到位的情况下,先用自有资金垫付相关支出,忽略了项目资金不到位的可能性,造成已经垫付的资金存在很大的财务风险。另外,在高校内部的预算管理中,通常预算编制人员会根据往年预算的经验来申报下年的预算,这样就容易使预算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在资金实际使用过程中,国库集中支付人员有可能与预算编制人员不是同一人,经济分类、资金来源、会计科目等没有完全按照预算设定的类别来支付,使得支付、核算不能与预算管理同步,无法严格地执行预算,导致预算与执行存在偏差。

(三)监督检查控制问题

我国大部分高校对内部控制的重视意识不强,在机构设置上,没有单独设置内部独立审计机构,往往通过教育局、财政局、审计局、纪检等外部审计机构监督检查,使得内部控制流于形式,无法根据单位自身情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外,内部审计主要是事后监督,政府审计采取定期或不定期抽查方式,存在一定的随机性,监督作用和力度非常有限。由于发生的问题既成事实,对高校只能采取罚款、通报等整改措施处理,无法实时监控,内部监督检查效果不是很理想。

三、加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高校内部控制的建议

为解决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高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切实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可以从如下方面采取措施:

1.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

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授权批准制,明确各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监督,实行权责分离,当出现问题时,负责人必须承担责任,这样能使每个部门、每个人都认真对待工作。内部牵制强调分权制衡,差错防弊。例如:设立《财务人员岗位责任手册》,明确每人的分工及权限,制单、审核、记账相互牵制,工资与核算相互牵制,收支实行两条线等等。

2.以财务控制为核心,控制程序内置于业务流程之中

高校通过定期梳理业务流程,查找问题及原因,通过细则优化来实现内部管控。要使所有内部控制程序都镶嵌在具体的业务流程中,而不是游离与现有业务之外。例如:政府采购业务中,采购录入员按照中标通知登记中标商品信息,包括付款比例。制单人如果按100%比例付款并提交,采购中心审核后退回,提示“未按合同比例付款”,制单人可查询付款比例,询证合同或备案,核对无误后重新支付。将这种实时反馈嵌置于支付系统中,能便于及时发现问题,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3.加强全面预算管理,确保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预算编制的准确与否关系到高校整个预算管理工作的正确开展,预算不是财务部门的工作,而是全员的工作,高校的财务预算编制是一个非常庞大和系统繁复的过程,各部门要针对经济内容、指标特性、是否政府采购、资金性质逐一部署,归类至部门、项目甚至个人。预算要做到细致,事无巨细,尽可能保证与实际一致,将常用项目建立历年执行情况评估体系,为后期的项目预算编制提供指导。各项预算指标尽可能分解到最小,保证每笔资金的支出都有明确、详细和合理的解释。

4.完善内部监督检查机制

高校应当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设立专门的内部独立审计机构,经常性地开展监督检查活动,对内部控制实施的有效性进行监督评价,确保监督工作处于常状下,方式还有问卷调查和财务数据分析等。加强对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业务的监督,包括资金支付、账务处理、银行对账。对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和完善。另外要借助社会专业的独立审计机构对内控情况进行再控制,提出良好的建议,帮助高校进入正常的资金运行和监管通道,保证国库财政资金的安全。

作者:张咏华 单位:江阴职业技术学院财务处

第六篇:高校后勤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探讨

一、我国高校后勤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一)财务管理模式多样化

十多年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出现了“小机关大实体”、“甲乙方分开”、“向社会企业托管”等多种模式,因高校后勤企业管理模式不同,财务管理模式也各异。一是,后勤不设财务部门,仅在学校财务处设立后勤财务科负责后勤财务的核算工作;二是,后勤财务独立设置,模拟企业化运作,接受学校相关部门的审计和监督;三是,后勤服务向社会企业托管的高校,学校不单独设置后勤财务核算机构,后勤经费完全纳入学校财务核算。

(二)财务核算体系不规范

后勤企业经营范围主要涉及餐饮、住宿、幼儿教育、医疗服务、物业管理、商贸服务等诸多行业,行业跨度大、涉及面广、收入性质复杂。高校后勤企业脱胎于学校,大部分未注册为独立法人,与学校之间的产权关系不明确,国家对高校后勤财务核算又没有统一的规范,使财务信息缺乏可比性,难以为高校后勤企业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三)财务管理职能行政化

高校后勤企业在管理上受学校行政管理模式的影响,凡事无论大小“一支笔”审批,财务管理行政化,程序复杂、效率低下。高校后勤财务部门重“管理”轻“服务”,重视对资金、成本和财务审批程序的管理,缺少对业务部门的“服务”职能,财务的分析评价职能和业务指导职能弱化。

二、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运行模式

(一)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

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是将战略决策和经营管理权全部集中于公司总部,各级分公司或子公司只有执行权,母公司是集团财务活动决策中心,子公司是执行中心。这种模式的优点是:集团整体财务活动统一性高;财务资源共享,合理配置;易于监控成员企业异常行为;降低财务决策风险。缺点是:决策效率低;制约子公司理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往往通过行政命令替代市场行为,不能适应资本结构多元化和市场经营多元化的企业,很容易造成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两难境地。

(二)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

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是指财务决策权分散于各个子公司,子公司相对独立,母公司不干预子公司的财务管理活动,只对子公司的财务完成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反应机制灵活,子公司能够根据市场经营情况机动灵活的进行财务决策;分散了母公司融资风险,建立了一道防火墙,自行筹资、自担风险;有利于调动成员公司积极性和创造性,决策机制灵活,抓住商业机会。缺点是:集团总部决策和控制能力弱化,不利于整个集团财务资源优化配置;各成员企业财务目标不协调,很难实现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影响规模经济性的发挥,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相融型财务管理模式

相融型财务管理模式是指集权型和分权型相结合的财务管理模式。集团企业财务战略、投融资管理、财务制度建设和内控管理等职能统一到集团总部,各分公司或子公司有相对独立的财务管理权,负责日常财务核算、成本管控、财务分析等职能。这种做法有利于调动子公司积极性,同时也兼顾集团的整体利益。优点是:有利于发挥母公司的总体协调功能,调动子公司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集团公司的整体安排调度,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调剂资金余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降低财务成本。但相融型财务管理模式也应避免以下问题:一是,名义上是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实际在财务制度设计上仍是集权型;二是,名义上是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在实际工作中相关政策得不到落实,实际上仍执行的是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三是,名义上是集权和分权相结合,实际上没有一种具体的管理模式,财务管理模式摇摆不定,最终为企业埋下了巨大的财务隐患。

三、建立适合高校后勤集团企业发展的财务管理模式

(一)建立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模式

高校后勤企业大多成形于2000年前后,发展时间较短,但却横跨多个行业,虽然从总体目标上来讲高校后勤企业都是要坚持教育属性和经济属性并重,坚持为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服务和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三服务两育人”宗旨,但涉及到学生公寓管理、餐饮服务、校园绿化、水电暖保障等具体的业务,每个行业都有自身的经营和管理特点,必须遵循各自行业发展规律。因此,只有建立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财务管理模式才能适应高校后勤集团的特点,既充分调动后勤集团各中心和子公司的积极性又确保其财务决策目标与集团总体财务目标的一致性。在集权方面,高校后勤集团要做到:第一,建立结算中心,统一资金管理;第二,建立预算管理制度,推广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第三,统一投资决策管理,规范投资行为;第四,统一财务管理制度和核算规则,实现财务管理规范化。在分权方面,要做到:第一,各子公司可以根据自身特点独立设置财务机构;第二,建立分级财务审批制度,下发财务审批权;第三,制定母子公司利润分配原则,调动子公司增收节支的积极性;第四,各子公司根据行业特点建立企业财务分析评价体系,发挥财务分析评价职能。

(二)建立全面、全程协同的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

我们已经进入了互联网+的时代,信息集成和大数据已经实现了很多以前我们想都不敢想的功能,集团企业的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中信息集成程度最高的一项业务,建立全面、全程协同的财务管理系统成为了高校后勤集团财务管理的必由之路,完善的财务管理系统可以在分权和充分授权的条件下实现财务信息的自动集成、监控和分析评价,是财务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管理模式的最佳实现途径。目前,建立全面、全程协同的财务管理系统已经不是技术问题,在企业财务管理及资源管理方面已经有很多现成的软件和成功的经验可循,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意识却制约着财务管理系统的建立与应用。大多数高校后勤集团应管理水平不高,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对财务信息管理系统的认识还停留在只要买了用友、金蝶等财务软件,实现了计算机记账就是实现了财务信息化的层面,与全面、全程协同的财务信息管理模式还相差甚远。高校后勤集团要想建立全面、全程协同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就要在全面和全程协同上下文章,全面协同是指企业全业务链协同,不仅涉及到财务管理部门,还要涉及到采购、生产、销售等业务部门和资产、人事等职能管理部门,需要企业各类信息的实时集成与融合;全程协同从狭义上将指财务预算、审批、核算、报表生成与财务分析等各个财务管理环节实时动态管理,实现财务信息的实时收集管理、动态分析评价,从而实现在线管理、实时监督。

(三)加强高校后勤集团财务内部控制管理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也已经于2014年正是实施,依法治国、依法治校、依法办事已经成为了社会各届的共识。在高校这一大的背景下,作为脱胎于高校又服务于高校的后勤企业要完善董事会领导下的企业财务决策机制,健全高校后勤集团内部审计机构,完善内部审计制度、责任人离任审计制度、重大投资追踪评价和审计制度,适当适时引入第三方外部审计;健全和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主动接受社会职能部门与学校财务、审计部门监督;推行企业全面预算管理,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实时监控和异常情况自动预警;监控监督资金流向、降低融资成本,保持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吴加顺 单位:河北大学后勤集团

第七篇: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探究

一、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及其含义

计算机技术在财务会计领域大规模的应用始于1981年我国推行的会计电算化改革,到现阶段已经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历程。通过在会计活动中对计算机技术的使用可以看到会计人员的工作强度被大大减轻;会计核算的精度和效率被大大提高;并且依靠其强大的计算和储存功能,在会计核算方法的创新上和信息数据的保存形式上也有了诸多的突破。现阶段随着计算机、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飞速发展和高校财务管理越来越复杂化,相对简单的会计电算化已经跟不上了高校快速发展的需求,财务管理亟需向信息化时代迈进。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是高校以先进信息管理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手段,对高校财务工作系统、模式和资源进行升级改造,将高校财务管理活动与以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网络与通信为主的信息技术进行整合重组,以建立能够有效整合财务资源,提供充分、准确、迅速、集成、高效、综合的财务信息,支撑高校财务决策、提高资源使用效益与效果的综合系统。

二、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于20世纪80年代初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提出来的,是一种能够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的方法。主要通过对影响目标实现的内部优势(Strength)和劣势(Weakness)以及外部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四大因素的客观分析和评价,进而制定出有利于目标实现的策略和计划。

(一)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优势

1.高校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办学层次的不断深化以及多样化办学模式的出现,促使高校由过去单纯以教学、科研为主的国家包揽办学模式向科研、教学、合作开发、生产经营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多样化办学模式进行转变。多样化和复杂化的高校财务活动,多元化的办学资金筹措渠道,特别是跨校区办学与财务分级管理普遍的施行,使我国传统模式下高校财务管理面临严峻的形势。高校财务信息化管理,通过网络信息技术与财务信息管理相结合,打破传统模式下会计信息需求的局限性,为高校管理人员和广大师生提供即时、动态、完整的会计信息内容。这既在电算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减轻了财务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了财务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同时也有利于推动高校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促进高校整体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数字校园建设取得了良好的发展。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和改造的浪潮下,高校的校园数字化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且已经初具规模,同时在后续的信息化建设方面也取得了积极地进展,比如经费的持续投入、平台建设的规划和设计等等,这为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氛围,是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推动力,目前,植根于良好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基础上,我校财务部门正在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研究开发网上预约报账系统、无现金报账系统和个人收入网上申报管理系统,以实际的行动积极推进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3.具备了先进的硬件设施。

硬件设施的完备是实现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近几十年来,随着国家对高校基础设施方面的持续投入,高校校园网和WIFI无线网络已基本实现了校区全覆盖,特别是近几年来“云概念”技术的提出和应用,促使高校硬件基础平台的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同时应用系统和信息数据的安全保障建设方面也都得到了显著地提高。这些都为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奠定了扎实的硬件设施基础。

4.强大的智库资源。

高校作为全社会精英人才的主要聚集地,普遍拥有比较高的文化教育水平,对于先进的技术和事物接受和学习能力普遍较强,汇集大批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技术及财会方面的专业人才。人才优势是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独特优势,为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二)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劣势

1.各个部门信息共享程度低。

现有的高校财务系统虽然已经支持广大师生对相关财务信息的实时查询,但是目前财务系统中所提供的这些实时信息大都是“数出财务一个部门”的信息,财务信息的综合化程度不高。特别是提供给领导层进行决策辅助的会计信息,也只是对过去一段时间财务数据的汇总分析,在时效性方面有所欠缺,这样势必对管理层的正确决策带来一定的影响。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综合性的信息化建设程度不高,财务系统同其他业务部门的信息系统彼此互不关联,财务部门所需的会计信息并不能从其他业务部门的信息系统中进行实时快捷的提取,会计信息的采集主要还是依靠其他部门以人工方式传送的纸质材料为主。相对独立分散的信息系统构建,可能在信息的安全性方面会得到最大的保障,但是由于这种状况的存在必然会导致高校各部门的信息系统“各自为政、封闭管理”,使会计信息与其他信息受到制约,从而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实时汇总、分析及处理。

2.缺乏复合型会计人才。

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质是通过在具体的会计活动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实现财务管理的高效率和高时效。这就要求必须拥有一支的既懂会计专业知识又懂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但是目前这种复合型的人才在高校的财务人员中仍然严重匮乏,一方面,部分拥有丰富财务专业知识的大龄财务人员对计算机这一新生办公设备心有抵触不愿接受新事物,觉得不易完全掌握;另一方面,年轻的财务人员虽然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但由于是非专业出身,缺乏深层次的计算机系统设计、程序编译等技能,不能有效地根据财务管理需求来沟通设计系统架构;计算机专业人员虽然熟络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但又对会计专业知识知之甚少。因此,复合型的财务专业人才的缺失制约着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

(三)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机遇

1.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最近几年,国家从上层结构上对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了指导,陆续出台颁布了一系列指导性法规文件,对高校进行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大力支持。处在这样政策利好的大环境下,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期。

2.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目前,以网络传输、信息存储、数据处理、网络安全为主要特征的高速发展信息化技术,为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特别是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eXtensibleBusinessReportingLanguage)技术标准规范的出台与成功实施,使会计信息“集中一处、信息共享”以及对财务管理信息的深度发掘利用得以实现。而“云概念”技术的出现和移动互联网新兴网络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不仅大大降低了信息化建设的成本,还促进了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为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3.软件行业的快速发展与成长。

经过多年的努力发展,我国软件研发企业的研发能力和售后服务水平大大增强,特别是有些软件企业已经深耕于财务管理软件研发多年,且对高校财务运行管理特点非常了解。以往研发的管理软件在实际的应用中也得到了广大高校财务会计人员的高度认可,软件行业的快速成长与发展为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软件条件。

(四)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威胁

客观存在的会计信息安全风险。任何一项新的技术都会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信息化建设所依赖的信息技术当然也遵循这个技术发展的自然规律。另外一些看似非常成熟和完善的技术设备也会随着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而暴露出一些新的缺陷,这些技术发展的自身特点和某些相关因素导致风险客观存在。主要表现在:

(1)网络系统安全风险,主要指网络信息化系统受到信息技术发展自身规律的限制,会不可避免且不时地出现一些系统漏洞,如果这些漏洞被一些不法分子或者网络黑客所利用,就会造成会计数据被窃取、篡改或丢失的可能性;

(2)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风险,主要是指会计人员为谋取个人私利或者被人利用,利用自身的工作便利,对信息系统进行非法操作的可能性;

(3)自然灾害和责任事故风险,主要是指自然灾害或者人为责任事故的发生,导致信息系统的硬件或软件部分受到损毁,致使信息系统瘫痪或会计数据丢失的风险。安全风险的客观存在,威胁到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

三、基于SWOT分析的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应对策略

通过对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机会和威胁等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准备。首先,争取领导支持,积极推进信息化整体建设。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庞大且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高校管理的方方面面,从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和修改、各部门间的协调沟通、信息化设备的购置、财务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等等,都离不开单位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首先将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纳入本单位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详细的目标、内容及具体的措施,分布实施,加强监督和管理,并在资金、设备、人才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构建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其次为高效推进信息化建设,保障信息化建设与高校各项工作的无缝融合,考虑建立由学校主要领导任职的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办公室,协调指导各部门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同时也从整体规划上对信息化建设进行把控,督促各部门之间高效地信息资源共享。将教务处、学生处、人事处、科技处、国有资产管理处等有关信息部门的非机密信息资料交由学校信息化建设办公室形成科学的制度管理体系。由“数出多门、分散管理”转变为“集中一处,信息共享”的局面。具体包括:教务处的学生注册备案信息、人事处的职工工资信息及人事信息采集、科技处的科研信息以及国有资产管理处的资产管理信息等财务管理信息化所必须的非机密信息,可以统一由学校信息化建设办公室集中管理。这样做既实现的学校范围内的信息资源共享,避免出现“信息孤岛”现象,同时又减少了信息重复建设成本。其次,重视财务信息化建设复合型人才的培育,加强信息化人力资源建设。高校财务人员不仅要利用财务软件系统编制外部用户所需的财务报告,而且更要善于分析财务软件输出的其它信息并服务于重要决策,其素质高低直接关乎到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所以要使财务信息化建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重视培育财务复合型人才就显得至关重要。高校财务部门可以根据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实际运行情况,充分利用强大的人力资源邀请本校有关领域的专家教授,对会计人员进行不定期且有针对性的专业指导或技能培训。同时加强对高校财务会计人员职业素养教育,防范信息化环境下的职业道德风险。第三,加强信息系统网络安全保障建设,保证系统运行流畅、高效且安全。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目的之一就是通过构建统一的信息化平台、做到信息数据采集的唯一性和权威性,进而实现这些数据在各个部门之间或者单位之间高效传递,因此网络传输安全问题是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积极防御、综合防范,创建安全、高效的系统网络运行环境具体有以下两点措施:

(1)完善设备采购管理体系。

在硬件设备的采购和防护技术上把关,确保购买优质的硬件设备同时加强日常运行过程中的管理和维护;另外,在网络层面采取安全技术的集成化应用和安全产品的联动启用措施,与软件制造商合作加大对信息加密、反病毒、网络信任、安全监控等信息安全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全面提高网络的综合防范能力,确保数据在技术层面上的万无一失。

(2)完善财务管理体系。

遵照国家有关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的相关配套措施,包括财务管理的制度建设、网络信息安全的应急计划等,促使财务日常工作制度化,业务操作流程规范化,满足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对信息安全的首要要求。

作者:葛涛冯 桂芹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

第八篇:高校财务风险成因与控制探究

一、高校财务风险的现状分析

1.债务偿还风险

由于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张,招生人数的增加,校园基础设施扩建等资金需求量的增大,财政补助资金、教学及科研活动收入等主要资金来源仅能满足基本教学、科研支出,而面对基础设施、教学环境等大规模资金投资,高校只能通过从银行贷款来解决资金需求。银行贷款虽部分缓解了高校资金短缺的状况,但是这种基础建设投资本身不会形成快速的收益且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目前贷款的偿还主要依赖高校学生学费收入,高校背负着沉重的还款负担,面临较大的债务风险,财务结构日益恶化,偿债能力逐渐降低,降低高校再融资能力。

2.投资扩建风险

高校规模的扩张要求投资基础建设项目,同时也要及时加强对人才培养与引进等投资。但是很多高校不顾自己的资金负荷能力,对投资项目不认真进行科学的可行性分析,投资随意性较大,导致资金流动性风险加大;浪费资金、资产流失等现象较为严重;其次,一些高校投资产业的经济效益差,投资收益不佳;还有些高校甚至将资金用于股票以及其他风险性债券投资,加剧投资风险,可能会造成巨额的资金亏损。

3.资金日常管理风险

高校资金运动的主体表现形式是现金的收支活动,在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制度下,高校虽然非常重视对收支活动的控制,但对现金流量的日常控制却重视不足,极易造成现金日常运转困难的情况。高校资金活动必须严格按照预算来执行,现实中,高校的资金预算管理不严格,预算管理存在编制过程不精细、不透明,编制仓促,各部门的预算内容不能准确、全面的反映具体的财务活动,预算对高校未来的资金使用方向无法准确定位。预算使用中,一些领导预算意识不强,批准经费随意性大,预算变更较为频繁,不能严格执行预算。由于高校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资金用量大,往往出现财务赤字,加剧了财务风险。另外,因多种原因,一些高校学生欠缴学费现象较为普遍,欠费使财务风险加大。

二、高校财务风险的成因

1.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财务风险评估系统不完善

企业会破产。与企业不同,以公办为主的高校实行部省共建,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财政拨款和事业收入是其资金主要来源,高校不会像企业那样破产。政府与高校在经费支持上就像“父子”关系,这种管理体制造成了高校领导者经济责任意识差,高校纷纷举借债务,债务还不起,政府最终会埋单。对于高校快速扩张,财政拨款虽然不断在增长,但仍无法满足投资扩张的需要,而且,由于国家财政教育资金投入的倾斜,西部地区的一些地方高校因当地政府财力投入不足,只能通过巨额的银行贷款解决基础建设投资的资金需要。银行债务产生的高额利息影响学校日常活动资金的运转,甚至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活动,以及教职工的收入,阻碍了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监督机制不完善,预算约束不力

在高校投资建设中,由于领导权力过于集中、一些基建和采购等大的项目的话语权基本上掌握在主要领导者手中,监督机制的不完善,监管缺位,内部审计形同虚设,一些人从中收受贿赂,为财务风险埋下了隐患。由于政府无法有效地全面监管高校财务的预算执行情况,只能监督抽查。高校目前预算编制采用的是传统增量编制法,各部门想方设法每年在上年基础上增加预算额,而忽视实际需要。预算编制人员也主要是各个部门掌握资金的领导和财务部门的人员,人力和时间有限,有些公用类预算项目不能具体落实到每项工作、每个人,预算编制过于简单,编制过程不精细、透明性差,一般人员基本不参与预算编制工作。预算执行环节中,政府一般对财政补助资金和财政专户核拨资金的预算不予调整,其余预算部分高校可自行调整,只需要向主管部门和财务部门备案,预算执行中有一定的灵活性,缺乏刚性。预算反馈机制和奖惩机制不健全。普通教工因为不参与预算,对预算内容不清楚,也无法有效对预算使用情况进行监督。预算的软约束加大了高校领导者在有些公用项目开支上随意超预算、变更预算的情况,时常出现挪用公款、铺张浪费等现象,甚至出现终止一些未完工的项目等现象,极大浪费了资金却不承担财务损失的责任。这使得高校及高校内部责任人承担经济损失责任意识淡薄,缺乏财务风险的防范意识,导致高校资源使用效率低,风险加剧。

3.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问责机制缺乏

由于高校不可能倒闭,高校领导虽拥有管理权,在现行管理体制下,责任的承担者最终是政府,高校领导者对高校不负最终责任。而且,高校领导实行任期制,政府对高校领导的政绩考核没有把财务绩效的考核与评价作为重点,也没有建立起对高校领导者的财务方面完善的问责机制,不能及时追究高校领导者的决策失误、管理不善等责任,即使追究,大多数也是事后追究,而财务损失已难挽回。高校领导者为追求自己任期内的政绩工程,不从学校的实际财务状况出发,提高高校银行贷款的金额,投资一些规模较大的项目,造成了巨额债务本息,增加高校债务偿还风险,这种风险也不会对领导者利益造成严重后果。部分高校还出现前任借钱,后任还钱的问题,大量债务需要用大量预算额度进行偿还,这种超前消费的行为,导致高校出现债务负担沉重的财务风险。

三、高校财务风险的控制

1.加强法人治理,完善监督及问责机制

由于高校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领导责任意识不强,政府应转变职能,进一步明确与高校及其领导者之间的委托关系,加强对高校宏观指导。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让教代会真正发挥其充分的作用,使重大财务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得到保障,避免领导者的一言堂。要把财务风险控制的责任分级落实到具体人,明确高校各层级财务风险管理责任人,增强其风险防控意识,保障财务活动的安全性。为加强财务监督力度,还应建立健全完善的多方位财务监督体系,通过财政、主管以及审计等政府职能部门及教代会等监督财务活动风险,组织相对独立的社会机构进行社会审计监督。进一步制定科学的责任考核和严格的财务问责制度,对高校已出现的违法违纪行为或带来严重经济损失的行为责任人要依法追究其经济责任。多方位的监督体系和严格的问责制能加强各级领导经济责任和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在财务决策上减少高校对政府的依赖行为,有效控制财务风险。

2.完善预算管理工作,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高校要切实完善预算管理工作。要进一步强化预算管理部门的职能,提高预算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加强落实全员参与预算的编制和实施,细化预算的编制过程,有些项目应采用零基预算、滚动预算等先进的预算编制法,全面协调各部门活动。把所有经济活动都要纳入预算体系范围,杜绝账外账、小金库的资金违法违规行为,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各级领导严格按照预算审批支出金额,加强对预算资金执行的刚性管理。建立和完善对预算考核情况的评价和奖惩机制,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

3.构建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构建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应结合高校财务活动的特点,设置合理的指标临界值,认真分析导致高校财务风险的深层次成因,采取有效措施,从根源上避免财务危机的发生。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构成应包括货币资金、日常运营资金、基建投资项目资金和负债资金等全面的预警管理模块。还应健全高校内部控制制度,从制度上控制财务风险,落实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规模较小的工程投资和零星采购可采用内部审计的形式,工程投资规模较大和采购金额较大的项目先内审,然后委托中介机构进行再审可采用内外结合的审计方式,从制度上最大限度地避免漏洞,防范管理上的风险。

4.加强校企合作,为地方经济服务

高校通常可通过拓宽筹资渠道、创新筹资等方式缓解自身资金压力,采用高校与企业合作共赢的模式。高校为企业提供专业服务,可以将研究成果在企业转化成产品使企业从中获益;企业可为高校提供研究经费和实践平台,实现人才交流,双方互利共赢。校企合作模式为高校增加了横向科研经费、改善了科研条件,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学校资金压力和偿债风险。高校还应努力寻求校政合作,实现高校与地方政府协同发展,发挥高校在人才和学科方面的优势,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高校对地方政府的发展规划进行理论论证,提供决策的合理性建议;地方政府在资金和政策等方面为高校提供支持与保障,使高校的财务风险直接或间接地得到化解,促进了双方的发展。

作者:马国清 单位:西安财经学院

第九篇:现代财政制度高校财务影响探析

一、高校财务是高校治理的重要基础和重要支柱

(一)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启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决定》将财政定位于“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高度,它突破了财政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杠杆和手段,是史无前例的重大理论创新。本文认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理论依据是:

1.财政乃庶政之母

亚当•斯密指出“财政乃庶政之母”。2011年12月27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也指出:“财政是庶政之母,邦国之本。”何谓“庶政”?庶政乃各种政务,可以演绎为:财政是各种政务之母。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而《预算法》被称为“经济宪法”或“亚宪法”,表明了财政在国家善治方面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2.预算是国家的政治权力

财政是一个经济杠杆,不能简单视为分配的工具。预算是政治权力,而权力是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因此,预算是一项政治活动。国家如何行使权力属于国家治理的范畴。瑞宾和林奇(1990)指出:“预算是权力的体现”,“预算涉及到财富的分配决策,人们的生活深受其影响,所以,这一过程总是与权力的行使紧密相连的,预算过程如不与权力概念相联系是难以完全理解的。”爱伦•鲁宾(2001)认为:“预算过程分配着决策权力。”威尔达夫斯基和凯顿(2009)指出:“从总体上看,联邦预算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政府活动。如果政治被部分地看作是具有不同偏好的利益集团争夺国家政策决定权而发生的争斗,那么预算就是这一争斗结果的记录。……如果有人把政治看作是政府动员资源以应付紧急问题的过程,那么预算就是这些做法的体现。”冯俏彬(2007)指出:“‘钱包权力是一切权力中最重要的权力’。预算决定着政府活动的范围与方式,是一切政府行为的起点,谁控制了预算,谁就控制了政府。反过来,在预算方面不受控制的政府,必然是专制的政府和不负责任的政府。”权力是决定预算资源分配的关键性因素,在预算管理中,谁拥有权力,谁就获得了资源分配的机会。因此,预算过程就成为权力分配的过程。同志早在1950年就提出了“国家的预算是一个重大的问题,里面反映着整个国家的政策,因为它规定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的科学论断。1954年1月,时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财政部长的邓小平同志也强调指出:“财政部门是集中体现国家政策的一个综合部门”。他批评了“不懂得数字中有政策,决定数字就是决定政策。……数目字内包括轻重缓急,哪个项目该办,哪个项目不该办,这是一个政治性的问题。……切不可‘有财无政’”的观点。综上所述,预算是国家决策的政治权力,它规定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谁控制了预算,谁就控制了政府。

3.民意机关审议预算将财政定位于国家治理层面

1215年,英国颁发的《大宪章》中规定:“英皇未获得议会同意不得征税。”这表明纳税不能由皇帝或国王一人决定,而必须通过民意机关的同意或批准,这是财政进入国家治理层面的开始。正如马斯格雷夫(1980)指出:“税收是现代民主制度兴起的先决条件。”我国财政进入国家治理层面始于清末。1910年9月23日,清政府成立资政院,1910年10月召开了资政院第一次会议,这是我国第一个具有国会性质的机关审议的宣统三年预算案,当时的资政院议员刘春霖认为,开国会“最重要者何?就是预算案。预算可以察看一国大政之方针,若预算不交,而仅议零星末节,即终年开会,于国计亦无所补救”。一个末代王朝的第一任国会议员能敏锐地洞察到经国会制约皇权的预算是有效的预算。著名预算学者林奇(2002)指出,“从共和国时期开始,会计之友2015年第24期几乎每次预算改革都强化或影响了立法机构和政府行政部门之间有意设定的紧张和权力平衡”。王绍光、马骏(2008)在其一篇文章的开头引用了国外两位著名政府预算专家的名言,指出了政府预算与国家治理的关系,即“SchickA.(1990:1):‘毫不夸张地说,一个国家的治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预算能力。’WldavskyA.(1988):‘如果你不能预算,你如何治理?’”由上可知,财政权力的配置是在国家所有权力中的核心权力,要对国家配置的财权职权和行动进行硬性约束,只有将其定位到立宪的层面上,成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民意机关审议预算才能成为民主国家治理权力的重要形式。

4.财政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支柱

(1)财政收入是行政权力的源泉

马克思指出:“赋税是官僚、军队、教士和宫廷的生活源泉,一句话,它是行政权力整个机构的生活源泉。强有力的政府和繁重的赋税是同一个概念。”埃德蒙•柏克指出:“国家的岁入即国家。事实上,无论是为了寻求支持还是为了推动改革,一切都有赖于它。”

(2)财政是现代国家的基础

熊彼特认为:“日益增加的战争支出是现代国家的基础。首先,它们刺激国王寻求新的岁入来源;其次,它们导致了一种观点,即战争不再是国王的私人事务,而是应当共同承担费用的公共问题。一个民族的财政史首先是其一般历史的基本组成部分。归根结底,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水平、社会结构以及其政策所预备的行为等———所有这一切以及其他更多的东西都反映在它的财政史当中。”

(3)财政是研究国家的最佳着眼点

熊彼特认为:“公共财政是对社会,尤其是政治生活进行研究的最佳着眼点。”公共财政是解开“亚利亚特纳的线团”,“所有发生过的财政现象,都带有政治结构发生变化的预兆”;“从国家财政入手的这种研究方法,在用于研究社会发展的转折点时,效果尤为显著。……社会的转折总是包含着原有财政政策的危机。”他还指出:“税收不仅有助于国家的诞生,也有助于它的发展……一旦税收成为事实,就好像一柄把手,社会力量握住它,就可以改变这个国家的社会结构。”他在1918年发表的开创性论文《税收国家的危机》中认为:“对我们最有吸引力的是从财政角度来观察国家、国家的性质、国家的形式,以及国家的命运。”综上所述,财政是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因此称为国家财政。财政的主体是政府,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必须由财政作为基础和保障。财政的收支在全国范围内是全覆盖,国家运用其权力从全国范围内筹集收入,又运用权力承担国家全方位的公共产品责任。由此可见,财政与国家权力的关系密不可分,无论是国家统治、国家管理乃至国家治理都离不开财政作为基础和重要支柱,而财政职能的有效发挥也离不开政府权力。

(二)高校财务是高校治理的重要基础和重要支柱

1.高校预算是高校决策的政治活动,规定了学校活动的范围和方向

乔春华教授曾论述过高校预算的政治权力。见“论高校预算的政治视角”,《东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年第1期,不再赘述。

2.高校预算具有治理职能乔春华教授曾论述过高校预算的治理职能。见“论预算的治理职能———以高校为例”,《会计之友》2014年第19期,不再赘述。

3.“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的地位对高校财务的影响

上面论述了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公办高校资金主要来自财政拨款,高校财务必须接受财政的制约,如高校预算必须列入财政的部门预算,高校的支出必须列入财政的国库集中支付,高校的采购必须通过财政的政府采购等等。

4.依法理财是高校善治的重要依托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该《决定》的说明中指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公办高校的资金主要来自财政拨款,是纳税人的钱,合规性是高校财务的首要目标,对高校接二连三的审计、经费监管、检查监督概源于此,因此,依法理财是高校善治的重要依托。

二、现代财政制度对高校财务的影响

(一)现代财政制度对高校预算的影响

2013年11月15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第17条指出:“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2014年9月26日,《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2014〕45号)指出:“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楼继伟(2014)指出:“预算是财政的核心,现代预算制度是现代财政制度的基础,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

1.高校应编制中期预算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新《预算法》第十二条规定:“各级政府应当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2014年9月26日,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2014〕45号)规定:“改进预算管理和控制,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财政部门会同各部门研究编制三年滚动财政规划。”高校应着手研究三年滚动预算,以适应财政部门的预算。

2.高校应加强预算执行管理,提高财政支出绩效

《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指出:“加强预算执行管理,提高财政支出绩效。”高校预算执行必须硬化预算约束,强化支出责任和效率意识,健全预算绩效管理机制,逐步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

(二)现代财政制度对高校收入管理的影响

楼继伟(2013)指出:“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主要包括政府预算制度、税收制度和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政体制三方面内容。”

1.完善《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的立法依据

犹如“未获得议会同意不得征税”那样,高校必须依照立法程序规定收费范围和标准。如1996年12月16日的《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第一条规定:“为加强高等学校收费管理,保障学校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十九条的规定和国家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的规定,制定本暂行办法。”而《教育法》第二十九条却只规定“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这让人感到立法依据不足。

2.清理规范教育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一般不采取挂钩方式。”楼继伟(2013)在“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一文中指出:“清理规范重点支出挂钩机制。据统计,目前与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的重点支出涉及教育、科技、农业、文化、医疗卫生、社保、计划生育等。”我国财政拨款曾实施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还实施过“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清理后高校应用什么指标是值得研究的。

3.规范专项资金拨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逐步取消竞争性领域专项和地方资金配套,严格控制引导类、救济类、应急类专项,对保留专项进行甄别。”高校各种专项资金的主要问题:一是“锦上添花”不是“雪中送炭”;二是重预算进度考核,轻预算绩效考核;三是易造成“跑部钱进”,诱发权力寻租。建议减少“项目支出”中的各种专项资金,提高“生均拨款标准”。

(三)现代财政制度对高校财务透明的影响

楼继伟(2014)指出:“公开透明是现代财政制度的基本特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一般都是提“公开透明”,但《决定》中强调的是“透明”,乔春华教授曾论述过高校财务透明度。公开并不等于透明,公开是前提,透明是目的。公开程度表示信息披露的程度,也表示信息对公众知情权的设定程度。而公众期望的是通过公开对信息透明进行识别,要求充分披露,这就要求财务信息的精细化。

三、现代财政制度对高校会计的影响

2014年12月31日,国务院的《财政部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指出:“我国目前的政府财政报告制度实行以收付实现制政府会计核算为基础的决算报告制度……难以满足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促进财政长期可持续发展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逐步建立以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核算为基础,以编制和报告政府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等为核心的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提升政府财务管理水平,促进政府会计信息公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高校会计信息是国家治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高校提供的会计信息不仅涉及到财政拨款、学费、银行贷款、校办企业上缴、社会捐赠等收入信息,而且涉及到经济功能和经济性质与用途的支出信息,以及结转与结余的信息。这些信息对政府的决策机制、监控机制等十分有用,是国家治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前已述及,公开透明不仅是国家治理的客观要求和重要内容,而且是现代财政制度的基本特征。高校信息公开透明也是高校治理的重要内容,高校会计信息是学校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治理的重要内容。

(二)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对高校会计的影响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建立规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2014年12月31日,国务院的《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指出:“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是基于政府会计规则的重大改革,总体目标是通过构建统一、科学、规范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建立健全政府财务报告编制办法,适度分离政府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政府财务报告与决算报告功能,全面、清晰反映政府财务信息和预算执行信息,为开展政府信用评级、加强资产负债管理、改进政府绩效监督考核、防范财政风险等提供支持,促进政府财务管理水平提高和财政经济可持续发展。”该《方案》要求在2018—2020年,“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等”。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虽然采用收付实现制,但新《医院会计制度》采用权责发生制。而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一波四折:2009年8月12日,《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财会便〔2009〕62号)规定:“高等学校会计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基础”;2010年9月2日,《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规定:“高等学校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2013年7月12日,财政部办公厅公布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修订)(征求意见稿)》规定:“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2013年12月30日,财政部印发了《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财会〔2013〕30号)规定:“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二次征求意见稿)》给高校的启示:1.《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二次征求意见稿)》是否意味着还有《政府会计准则———具体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是否也将分为“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乔春华教授曾在2010年提出过《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应分为“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2.2014年12月26日,财政部公布的《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二次征求意见稿)》第三条指出:“政府会计由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构成。财务会计应当采用权责发生制。预算会计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实行权责发生制的特定事项应当符合国务院的规定。”高校会计由高校财务会计和高校预算会计组成。高校应开展对高校财务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高校预算会计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的研究。这样,有利于会计信息真实,有利于绩效评价,有利于与资产管理结合。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财政制度的提出对重大改革具有深远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现代企业制度曾引起企业治理结构的根本变革;现代大学制度正在对大学的治理结构产生重大变革。而现代财政制度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将会对国家治理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仅对现代财政制度对高校财务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的阐述,因为到2020年才基本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因此是抛砖引玉,旨在引起学界同仁的关注和深入研究。

作者:黄宏杰 乔春华 单位:南京医科大学南京审计大学

第十篇:XBRL高校财务报告应用研究

一、XBRL财务报告的应用优势

不同高校缘于自身原因,财务报告会计信息迥异,基于互联网技术开发的数量巨大且风格差异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智能搜索引擎产生的海量搜索结果、采用IE浏览器和Firefox及360浏览器研发的HTML网页格式等因素,使财务报告会计信息使用者通过互联网搜索很难得到其所需要的信息。而XBRL财务报告是以XBRL技术为核心的新型网络财务报告模式,能实现电子财务报告的自动生产、存储、处理、交换和使用。XBRL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一)能够自动生成和处理满足于各类使用者需求的财务会计信息并形成财务报告,极大地减少会计信息的原始数据的采集及校对成本;

(二)高校的内部信息系统将更快捷地进行整合并形成低成本、标准化的会计信息及财务报告;

(三)能帮助高校相关人员便捷高效的分析财务结果,使其从繁琐的数据录入和数据处理过程中解脱出来,专注于高校未来的长效发展规划,挖掘出富有创造力的方法不断改进管理模式。

二、新旧制度高校财务报告体系的变化对比

旧制度对高校财务报告的规定是反映高校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的书面文件,随着社会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和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其局限性日趋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报告目标过分强调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服务,不能满足多方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2)按照旧制度的规定,在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的要求下,高校存在财务支出不能反映事业活动中的应付未付债务、年终事业结余信息反映不实、固定资产的实在经济价值反映不实等现象,这必然导致高校财务报告不能及时、完整地反映高校的营运状况,造成信息使用者无法获取决策性的财务信息。

(3)高校基本建设实行独立的会计核算,财务报告不包含基本建设数据,致使高校财务报告信息披露不全面。

(4)旧制度下高校编制的基本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和支出明细表,主要反映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但财务报告信息披露不完整,也无法提供更多的表外信息与非财务信息。

(5)财务报告滞后性严重,时效性和相关性差,严重影响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新制度规定的高校财务报告是反映高校一定时期财务状况和事业成果的总结性书面文件,高校报送的年度报告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财政拨款收入支出表、固定资产投资报表等主表及有关附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等。新旧制度对财务报告的规定相比较,可以看出新的财务报告体系及其披露的信息更全更多。从所披露信息的实质性内容看,主要变化内容为以下几方面:①高校会计核算增设了政府公共财政改革相关的科目,如:应付职工薪酬、财政应返还额度、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财政拨款结转和财政拨款结余等,能够公开透明地反映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②高校在规定的使用寿命内按月对固定资产(文物和陈列品、动植物、图书、档案、以名义金额计量的固定资产除外)和无形资产(以名义金额计量的无无形资产除外)计提折旧和进行摊销,在资产的预计使用寿命内系统地分摊资产的成本,并且合理确定教育成本和真实反映资产的实际价值。③将基建会计信息纳入统一核算体系的会计报表能够真实、全面的反映高校的资产、债务和收支等整体经济活动。④将校内独立核算的非法人单位财务会计信息纳入学校财务报告体系,全面反映高校内部各类运营实体的业务收支情况;⑤新制度的会计报表取消了旧资产负债表中的收支相关要素,改进了报表格式,取消了年终清理结算和结账的内容而要求按月进行相关的结转,对高校财务会计信息的披露时间提出的更高的要求;⑥新制度下财务报告体系中,财政拨款收支表按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反映财政拨款的收支及结转,为预算管理提供需要的收支信息;基建投资状况表可以直接反映高校与基建投资相关的财务信息;财务报表附注可以提供与财务状况相关但无法在财务报表主表中反映的信息。

三、XBRL在高校财务报告中应用

(一)XBRL在高校财务报告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为反映企业会计准则变化,规范采用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编报财务报告行为正被广泛运用,进而保证以XBRL格式编报的财务报告质量。财政部根据相关的法规和准则,对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进行了修订,并形成了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2015版)。这有助于企事业单位和机构中具备一定XBRL知识的相关使用者了解2015版通用分类标准的架构及内容,通过这些使用者来创建扩展分类标准,同时编制和报送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和通用分类标准所规定的XBRL格式财务报告。正是XBRL具有许多的优势,因而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应用和推广,目前已应用到多个领域,如企业的管理、审计方面、企业信用等级评估领域、证券市场领域、贸易与纳税领域、金融行政领域。在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下,随着我国高校与国际交流合作越来越频繁,基于新制度下高校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要求,考虑将XBRL技术应用到高校财务报告中,在技术、资源、经济和体制等方面都具有可行性。

(二)XBRL在高校财务报告中应用的对策建议

采取相应措施,搭建一个跨领域、跨平台、具有国际标准数据描述通用语言的高度开放共享的高校财务报告信息平台,进行高效、快速、准确的财务报告会计信息数据自动生成、存储、和共享,以提高高校财务报告会计信息的公开透明度,为报告使用者的决策行为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更好地促进高校财务管理体制和权力监督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因此,将XBRL运用在高校财务报告中迫在眉睫。

1.建立高校专属XBRL分类标准

XBRL为财务报告的每个项目建立不同的标签,所有的标签统称为分类标准。分类标准定义了各项目的属性及其之间的关系,相当于一个行业财务信息交换的“词典”。按照分类标准的通用程度来划分,XBRL分类标准可以分为通用分类标准、行业分类标准和企业分类标准三类。XBRL虽然是一个统一的格式,但是高校作为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的事业单位,无论是会计科目还是核算基础及会计核算方式,都与企业有着很大的差异,可视为一个特殊的行业,因此需要建立高校专属XBRL行业分类标准,将XBRL的优势充分发挥。

2.需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

政府公共财政改革涉及到部门预算、政府采购、收支分类、非税收入、公务卡、国库集中收付等方面的内容,对高校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作为管理者和高等教育经费拨款主体,对高校具有领导权、调控权、监督权。因此,在我国现实的国情下,在高校中推广XBRL需要国家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并加大经费支持,建立开放共享式的研发平台,这样才能建立更具有规范性、权威性、可行性的高校XBRL财务报告体系。3.加大XBRL应用软件的开发高校有其自身的科研优势,可以与我国软件厂商进行校企协同合作,设计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强大易用的XBRL技术平台。同时也可以将高校现有所用的不同管理软件、财务软件、办公软件融合统一到一个系统中,便于信息的采集和传输,更有利于高校财务信息格式的集约化和统一化。

4.提供充足的XBRL人力资源保障

充足的XBRL人力资源是XBRL在高校财务报告的应用得以实现的保障,应充分发挥高校教学资源和校外实习基地等优势,培养XBRL人才。通过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育方式的调整重构,培养具有XBRL相关知识的财务专业毕业生;通过对高校财务相关人员进行XBRL相关知识的继续教育培训,提高财务部门在岗人员的XBRL知识和操作技能;对高校财务会计信息传递流程涉及的相关部门

大力宣传XBRL理念及其应用优势,普及XBRL基础知识和操作技术,促进基于XBRL技术的高校财务报告会计信息化建设。

5.采用安全的会计信息披露方式

财务报告论文范文8

自2007年以来,新会计准则才在我国开始得到全面实施,新会计准则的实施给我国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本文首先阐述了加强电厂财务管理的重要意义,其次分析了电厂财务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论文提出了在新企业会计准则背景下,完善电厂财务管理的一些重要措施,这对促进电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新会计准则;企业会计;财务管理

新会计准则在我国的全面实施,开启了我国企业发展的新历程,由于新会计准则的内容已经达到国家准则水平,因此,我国企业才可以被准许使用自行编制的财务报告进驻国际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企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电厂在新会计准则的指导下,电厂的内部管理工作和我国其他企业一样也越来越完善,因此,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也极大的促进了电厂的快速发展。但是,电厂在发展中也显现了一些新的财务管理等多种问题,这严重阻碍了电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下,我国电厂应该针对内部存在的现状和问题,从多方面完善和加强其内部的财务管理工作,才能最终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一、加强电厂财务管理的重要意义

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不仅单指企业的财务活动,而且关系到企业的管理活动,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电厂的财务管理工作是指财务人员在相应的规章制度约束下,将筹集到的资金合理的投放到电厂的运营中,达到以低成本获得高额利润的经营目标,并做好资金的监督等相关财务工作。因此,电厂财务管理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电厂的生存和发展,在电厂的整个经营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电厂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电厂财务管理工作在新会计准则的指导下,有了很大的提高和进步,财务管理工作也越来越规范,但是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例如,电厂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不足、财务管理理念落后、财务管理目标并不明确、缺乏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等方面,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电厂的财务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因此,在现阶段,完善和优化我国电厂的财务管理工作是很有必要的。

(一)财务管理理念比较落后

目前,很多电厂的管理者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认识还不足,从而导致企业处于粗放的财务管理中,造成低效率的工作状态。我国很多电厂的财务管理领导者都遵循重视发电量和产值,而忽视了成本和利润的观念,这种落后的管理思想和理念,不仅束缚了财务人员的思想,不能建立起系统的、完整的财务管理和预警机制,从而也不能对电厂的工作计划、经营利润以及成本控制等方面做到合理的规划,这严重影响了电厂的长远发展。

(二)电厂的信化建设水平不足

近年来,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成熟和发展,工业化和信息化通过不断的相互融合,我国的“两化融合”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很多企业为了应付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表面上支持和鼓励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但实际上并没有建立起真正的信息化系统,企业的这种行为和工作态度导致电厂内部的信息不能做到及时的传输,更不能做到信息共享。例如,很多电厂内部并没有建立起统一的信息编码标准和软件,这导致电厂内部信息不能共享,一旦某个电力系统出现故障和问题,企业不得不花费较长的时间和较多的人力进行排查,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

(三)财务管理目标并不明确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只有做好财务工作,企业的资金才能得到健康的运转,其他各项工作才能顺利的开展下去。在电厂的日常经营管理中,有些电厂的管理者一味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目标,没有考虑到国家宏观调控的需求,更没有兼顾企业所有者利益及其他人的利益。因此,电厂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缺乏明确的工作方向和工作内容。

(四)缺乏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

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对控制电厂的财务成本,促进电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很多电厂的财务管理制度并不健全。例如,有些电厂没有设置与财务会计及相关岗位的管理制度、针对会计人员的激励制度以及相关的考核制度等管理制度,从而导致电厂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极易造成工作人员相互推诿,降低工作效率。

三、新会计准则下完善电厂财务管理的有效措施

为了更好的贯彻和实施我国新会计准则的内容,提升电厂财务管理工作,电厂的管理者和人员要从转变财务管理理念,提高财务风险意识、提高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及加强其财务管理的监督等方面入手,并认真查找以前财务管理中的不足,积极改进工作态度,提高电厂的整体发展水平。

(一)转变财务管理理念,提高财务风险意识

在当前新会计准则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会计准则越来越与国际准则相接轨,因此,我国电厂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就必须转变传统的财务管理理念,将降低成本和提高电厂经济效益相结合,牢固树立财务管理、税务管理及会计核算等内容为一体的统筹管理理念,并在加强财务管理过程中,逐渐提高财务风险意识,从而树立科学的财务管理理念。在转变财务理念的同时,电厂也要强化自身的财务风险意识。由于电厂经营性质的特殊性,使得很多电厂的负责人和管理者没有一定的风险意识,在今后的发展中,电厂应该紧跟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潮流,将电厂经营管理和财务风险相互结合,才能提高电厂的抗风险能力,主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树立风险意识。电厂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针对当前所面临的风险进行科学的预测和评估,全面了解电厂面临的各种风险,才能在财务管理中做好控制风险的对策;二是建立完整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减轻电厂在财务管理中遇到的风险,从而降低财务风险给电厂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提高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

在当今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电厂更应该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高度重视电厂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优化内部管理结构,最大程度上提高电厂的财务管理水平。在实际工作中,电厂要将财务管理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积极推进相关财务软件以及软硬件防火墙的开发和使用,从而确保电厂财务管理系统信息的保密性和安全性。

(三)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为了更好的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建议电厂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并通过不断加强预算控制、严格预算审批程序、完善电厂经营环节等措施建立起高效而又科学的预算管理体系。在过去的财务管理中,电厂并不注重对其成本管理和预算管理工作,才导致电厂的发展没有明确的目标。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电厂应将预算的重点放在成本费用方面,这就需要电厂财务人员不断拓宽预算内容,建立起以产、供、销为主体的全面预算管理。同时,为了能够建立起全面预算管理体系,还应加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并完善相关的预算管理制度,不断优化预算管理机构,明确各级财务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才能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如果出现财务问题,也能及时找到相关的负责人;二是鼓励和组织财务人员要不断学习新的财务知识,提高自身的财务技能素质能力,并建立起科学的考核机制,从整体上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能力。

(四)加强对电厂的财务管理监督

通过加强对财务管理的监督工作,不仅能督促财务人员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而且能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主要可以做以下工作:一是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考评体系。根据每个电厂的实际发展水平,制定有效地考评机制,选取科学的考评方法,定期和不定期的对财务部门的预算编制情况、非税收收入情况、年初计划完成情况以及财款下拨等事项进行全面的考评,并按照考评结果实施奖励政策;二是不定期对电厂的财务预算以及财务报告进行抽查,加强监督力度,提高电厂的资金使用率。

四、结束语

通过了解财务管理对电厂发展的重要影响和积极作用,我们得知,企业只有加大加强财务管理,才能全面提高整个电厂的管理水平,提升电厂的经济效益和利润。因此,在新会计准则早已实施的大背景下,无论是电厂还是其他企业,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必须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认真反思企业所处的地位,针对关系企业命脉和发展的财务管理状况,认真探讨和改进,通过加强对财务人员的管理和激励,达到优化资源配置,转变企业经营方式等措施,促进企业的稳步增长。

作者:郑华 单位:韶关发电厂

参考文献:

[1]何苗.用友ERP-U8财务管理系统的构建及应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