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公司财务分析(3篇)

国内公司财务分析(3篇)

第一篇:公司财务状况与信息披露质量

摘要:

本文以深交所2010-2012年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的方法研究公司治理、财务状况与信息披露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公司股权集中度、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监事会规模以及财务状况能够显著影响信息披露质量,而两职分离、独立董事比例对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并不显著。

关键词:

公司治理;财务状况;信息披露质量;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

一、引言

目前,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主要依靠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判断企业获利能力和发展前景,从而做出相关决策,信息披露的质量与外部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直接相关。而近年来,国内外会计造假案件接频发,使得各方对信息披露的质量产生了强烈质疑。2012年证监会对上市公司做出的公开行政处罚中,近200项与信息披露相关,其中包括重大事项、关联交易等信息的隐瞒。这说明我国资本市场上信息披露效率较低,不仅挫伤了投资者的信心,更是损害了证券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最终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其健康长远发展。国外对于信息披露质量的研究起源于EugeneF.Fama(1970)首次提出的资本市场上信息的有效性问题。Healy和Palepu(2001)研究表明信息披露质量与股票报酬、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EngandMak(2003)研究发现,较低的管理层持股和较高的政府持股会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王斌,梁欣欣(2008)认为信息披露质量与与独立董事比例、财务收益能力、资产规模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林昕,安国祥和胡亚君(2010)得出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对信息披露质量有显著影响,而独立董事比重以及两职分离对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较小的结论。胡海川,张心灵(2013)研究表明董事会持股比例、董事会会议次数、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和高管持股因素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有显著影响。徐爱莉(2013)认为产权性质、股权集中度、高管报酬、两职分离与信息质量有显著关系。目前,国内外对于信息披露的研究存在以下特征:(1)研究结论在公司治理与信息披露质量的关系方面存在差异,这与样本以及研究方法的选择相关;(2)大多集中在研究公司治理与信息披露的关系,而忽略了公司财务状况对信息披露决策的影响;(3)在研究方法上,多数国内研究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将深交所的信息披露考评结果简单分为1和0,在数据处理上较为粗糙,可能遗漏重要信息。因此本文将以信息披露质量为起点,以2010年-2012年深交所上市公司为例,采用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的方法,研究公司治理、财务状况与信息披露质量的关系。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一)理论基础

委托理论认为利益取向的差异、责任不对等以及契约完备性缺陷使得人缺乏真实完整地进行信息披露的动力,因此从委托人的角度出发,需要加强对于人的监督,以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缓解二者之间的矛盾,这一监督过程就是实现公司治理的过程,信息披露决策即是公司治理的结果。而作为人,当企业经营状况较好时,充分披露信息不仅有利于增加自身利益,信息不对称的降低也为外部资本提供者的决策提供了更为有效的基础,从而有助于降低其面临的风险,进而降低资本成本,提高公司价值,因此信息透明度较高;而经营不善时,信息披露将不仅不利于自身利益的实现,还会为公司带来了融资风险,进行信息披露的主观意愿受到影响,从而降低了信息披露质量。由此可见,财务状况会影响企业信息披露决策。

(二)研究假设

(1)股权结构

不同性质的股东持股动机不同,在国有性质的上市公司中,由于控股方不具有剩余索取权,从而缺乏有效监督的动力,易于形成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同时政企不分、经营与行政垄断权力的结合可能会影响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因此提出以下假设:H1:国有控股的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差股权过于集中可能为控股股东之间达成联合协议,利用信息造假的手段如内幕交易、操纵股价等侵害公司以及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提供机会,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2:股权集中度与信息披露质量负相关流通股股东是唯一可随时“用脚投票”的股东,流通股比例的增加也加大了上市公司在经营不善时被外部收购的风险,因此对公司治理存在制约作用;相较于个人股东,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方面更加富有经验,同时便于集中股权发挥监督作用。因此提出以下假设:H3:流通股比例与信息披露质量正相关H4: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信息披露质量正相关

(2)董事会、监事会特征

董事会规模的扩大会增加沟通协调的成本、可能引起决策过程迟缓、产生内部分歧,从而不能对有效地监督管理层,易于发生舞弊行为;同时,董事会掌握公司经营事务的决策权,董事持股比例的增加为当局从自身利益出发影响公司决策提供方便,因此提出以下假设:H5:董事会规模与信息披露质量负相关H6:董事持股比例与信息披露质量负相关董事会的主要职责之一是监督、奖惩和评价经理人,“两职合一”将导致内部董事占主导地位,由此弱化对于总经理的有效控制,有利于管理者隐瞒不利信息,从而降低了信息披露质量。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7:两职合一的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较低独立董事在上市公司不担任除董事以外的职位,利益相关性较弱。对于重大事项的独立履职不仅能够制约控股股东的掠夺行为,同时有助于实现监督管理层的设立初衷,减弱内部控制人问题,因此提出以下假设:H8:独立董事比例与信息披露质量正相关监事会在治理结构层次上位于经理人之上,不仅能够监督经理人,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对董事会形成制衡压力。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9:监事会规模越与信息披露质量正相关

(3)财务状况

一般认为,盈利能力较强的上市公司舞弊的动机较小,信息披露的主观意愿较强,信息披露质量较高;而负债水平较高的公司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甚至是破产风险,粉饰财务报表、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较大,信息披露质量较低,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10:盈利能力与信息披露质量正相关H11:负债水平与信息披露质量负相关相对而言,规模较大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较为完善,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较大,因此接受的外部监督更为广泛,信息披露质量较好,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12:公司规模与信息披露质量正相关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本文选择了深交所2010年-2012年A股主板和中小板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公司治理和财务状况数据来源于锐思金融数据库,信息披露数据来源于深交所的监管信息一栏对于信息披露质量考评结果的披露。本文研究剔除了金融行业上市公司、被特殊处理以及数据不全的公司,最终得到3186个样本。

(二)变量定义(1)因变量。本文将信息披露质量评级作为因变量Y,参考林昕,安国祥和胡亚君(2010)的设计,将“优秀”设为4,“良好”设为3,“合格”设为2,“不合格”设为1。(2)自变量。

(三)模型构建本文采用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来检验公司治理、财务状况与信息披露质量之间的关系。建立累计Logistic模型如下所示:Y=?+∑βiXi,其中i=1、2、3...13,?为常数项,βi为相应自变量的回归系数。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评级大多为“优秀”和“良好”,且评级为“良好”的公司比重不断提高,说明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正在不断的改善。

(二)相关性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除了X2与X3之间相关度较高外,自变量间的相关性均集中在0~0.3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因此在回归分析中剔除了X2指标。

(三)回归分析

对变量进行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以评级为“优秀”的上市公司作为参考类别,按信息披露质量等级从高到低排序,所得结果如表3所示。如表2所示,对比评级为“良好”与“优秀”的上市公司,评级为“良好”的上市公司流通股比例、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董事持股比例、净资产收益率以及资产规模显著较小;而监事会规模和资产负债率显著较大。假设H3、H4、H10、H11和H12得到验证,而H6和H9的实证结果与假设相反,这可能有以下解释:第一,适当水平的董事持股有助于其为了实现股票收益提高决策的科学性;第二,部分监事会成员由公司内部人员兼任,因此缺乏独立性,造成监督职能更多流于形式;同时,上市公司为了掩饰舞弊行为,有可能会设置大规模的监事会掩人耳目。对比评级为“合格”与“优秀”的上市公司,评级为“合格”的上市公司中股权性质为国有控股的显著较少,前十大股权持股比例、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净资产收益率和资产规模显著较小,董事会规模、监事会规模和资产负债率显著较大。假设H2、H4、H5、H10、H11和H12得到验证,而H1、H9的实证结果与假设相反,这可能是因为评级为“合格”和“优秀”的国有性质的控股方能够关心公司事务、认真履职,进行有效监督,内部控制人效应较小。对比评级为“不合格”与“优秀”的上市公司,评级为“不合格”的上市公司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和资产负债率较大,前十大股权持股比例、净资产收益率和资产规模较小。假设H2、H10、H11和H12得到验证,而H4的实证结果与假设相反,这可能是因为评级为“不合格”的上市公司机构投资者履职不恰当,或者机构投资者与本公司存在直接或间接控制关系,监督作用有限。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文以深交所2010年-2012年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公司治理、财务状况与信息披露之间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1)在股权结构方面,相较于评级为“优秀”的上市公司,被评级为“良好”的上市公司流通股比例、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小;被评级为“合格”的上市公司国有控股较少,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显著较小;被评级为“不合格”的上市公司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显著较小,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显著偏大。(2)在董事会及监事会特征方面,相较于评级为“优秀”的上市公司,被评级为“良好”的上市公司董事持股比例显著较小,监事会规模显著偏大、被评级为“合格”的上市公司董事会规模和监事会规模显著偏大。(3)在财务状况方面,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规模与信息披露质量显著正相关、资产负债率与信息披露质量显著负相关。(4)两职分离以及独立董事比例对信息披露质量不具有解释能力,这表明“两职合一”现象比较普遍,使得董事会对于经理人的监督作用有限;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所起的作用较小,这可能是因为独立董事的选择是建立在股东的利益之上的,因此独立履职受限。

(二)建议

由此得出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建议如下:(1)优化股权结构,加强股份的外部流通、适当提高机构投资者的比重,并注意避免股权过于集中带来的不良效应,利用外部监督有效促进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2)完善董事会制度,加强董事会职能:首先要实现两职分离,充分发挥董事的监督作用;其次提高独立董事比重,并保障其独立性,在提高公司决策水平的同时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3)明确监事会的职责,实现其内部监督职能,避免由管理层决定监事会的报酬从而影响监事的恰当履职,并考虑设立由外部董事构成的审计委员会。(4)改善公司经营状况,从而提高管理层主动进行信息披露的意愿,增强信息透明度。

作者:余杰 田康乐 单位:重庆邮电大学

参考文献:

[1]王斌、梁欣欣:《公司治理、财务状况与信息披露质量》,《会计研究》2008年第3期。

[2]林昕、安国祥、胡亚君:《公司治理与信息披露质量》,《财务通讯》2010年第6期。

[3]胡海川、张心灵:《公司治理与信息披露质量的关系分析》,《统计与决策》2013年第22期。

[4]徐爱莉:《公司治理与信息披露质量关系研究—来自深交所的经验数据》,《会计研究》2013年第16期。

[5]李忠:《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研究:理论与实证》,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6]伊志宏、姜付秀、秦义虎:《产品市场竞争、公司治理与信息披露质量》,《管理世界》2010年第1期。

[7]FamaEugeneF.EfficientCapitalMarkets:aReviewofTheoryandEmpiricalWork.JournalofFinance,1970.

[8]BeasleyM.S.AnEmpiricalAnalysisoftheRelationbetweentheBoardofDirectorCompositionandFinancialStatementFraud.TheAccountingReview,1996.

[9]PankaJSaksena.TheRelationshipbetweenEnviron-mentalFactorsandManagementFraud:AnEmpiricalAnalysis.InternationalJournalofCommerce&Management,2001.

[10]Healy,P.MandPalepu,K.InformationAsymmetry,CorporateDisclosure,andtheCapitalMarkets:AReviewoftheEmpiricalDisclosureLiterature,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2001.

[11]EngL.L,MakY.T.CorporateGovernanceandVoluntaryDisclosure,JournalofAccountingandPublicPolicy,2003.

第二篇:公司财务会计信息透明度研究

摘要:

对公司财务会计信息透明度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从信息不对称、委托理论、不完全契约理论、投资者保护等方面进行了多维度的研究,并在计量方法上也有了一定的进步。本文主要对会计信息透明度的相关理论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会计信息透明度及其经济后果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会计信息透明度;计量方法;理论基础;经济后果

一、引言

近年来,对资本市场的关注越来越多,随着股市的繁荣,更多的人关注公司的信息披露及会计信息透明度,信息披露成为资本市场中的永恒主题,资本市场中流行的两句话“透明度是黄金定律”,“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也表明提高公司透明度能更好的帮助投资者评价公司的未来发展前景和公司的价值,保证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完善,缓解资本市场中存在的管理者和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增加市场交易量,降低投资者的价格保护,降低公司债务和权益资本的成本,提高股票收益率及增加公司会计信息的信息含量。中国是新兴的资本市场,资本市场的发展还不完善,会计信息披露也存在许多问题,从上个世纪开始,许多国家的财务专家认为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是由于其公司信息不透明所致,2001年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安然事件,让人们对公司的信息披露及信息透明度产生不信赖,世界范围的专家学者对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关注因此也越来越多。加上我国目前处于转轨时期,会计信息披露准则和制度不太完善,目前上市公司存在着多起造假案,给投资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对会计信息透明度的研究显得更加的重要。

二、会计信息透明度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委托理论

目前存在两类问题,一类是股东和经理人的问题,一类是大股东和小股东的问题,委托理论是会计信息透明度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由于存在两权分离,委托人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来约束管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降低成本,Jensen和Meckling(1976)认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组合体,且以会计信息系统作为契约达成的基础,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公司会计相关信息透明度越高,委托人就能更好的了解经理人的努力程度等信息,在设计薪酬方案等决策时也就越有效率,因此会计信息透明度越高,成本越低。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

管理层出于不同动机的考虑,可能会选择性的披露或不披露相关的会计信息,对公司会计信息透明度因此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国家出台强制性披露准则一定程度上会抑制管理层披露中存在的机会主义行为,以实现资源更加有效的配置,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因此,通过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实现高质高价,降低投资者通过价格对自身的保护,打破柠檬市场的低效率博弈均衡结果,实现高效率的博弈均衡。

(三)不完全契约理论

Jensen和Meckling(1976)表明企业是一系列的契约组合,维持契约也需要相应的成本支出以实现契约的高效率的执行。一般来说,对各种契约的制定、监督和执行也都是基于会计信息系统,因此,管理层签订财务报告或者是会计信息系统,第三方审计部门进行独立审计,最后会计信息公开披露,在披露信息时,管理层存在机会主义动机,因此通过高透明度的会计信息来约束经理人员的机会主义行为显得必要,降低对经理人的监督成本和激励成本等支出,通过多方博弈分析,达到更优的均衡结果,实现帕累托改进以增加社会的福利。

(四)有效市场理论

有效市场是指没有信息获取成本、没有交易成本,不考虑税收等因素的影响,所有参与者都是理性经济人,有效市场是一个理想化的资本市场,目前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市场可以达到有效市场的要求。

三、会计信息透明度的涵义

国内外研究文献中对会计信息透明度涵义有不同的界定,虽然形式上的侧重点不同,但实质上相同,都针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以及有用性加以界定,但是国内外的研究中并没有形成对会计信息透明度的被统一接受的概念。本文认为,基于财务报告形成过程和信息传递及转化过程考虑,即公司编制财务报告,CPA审计财务报告,董事会批准财务报告,媒体财务报告,分析师分析,投资者和债权人获取财务报告等信息链的考虑,以及在信息传递和转化过程中存在的传递偏差,信息不对称,提供财务报告的机会主义行为考虑,投资者和债权人的理解偏误导致的最终对财务报告的分析解释和公司真实可靠的财务报告不相符,在信息传递和转化过程中的缺失和扭曲就是和会计信息透明度相对应的信息不透明,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扭曲和缺失越多,会计信息的不透明性越大,因此会计信息的透明性越低。但是信息传递过程中的这种偏差很难加以计量,因此对会计透明度下定义时,我们不考虑这种偏差。

四、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影响因素

(一)宏观层面

对于会计信息透明度宏观层面的研究,主要关注政治制度背景、文化背景、经济法律环境以及媒体等市场监管力量对信息透明度的影响。

(1)政治制度。Balletal(.2003)表明市场和政治的力量交互作用,并由此产生管理层编制财务报表具有机会主义动机。Paul、MaraandDavid(2009)认为没有政治背景的公司,其盈余质量一般高于有政治背景公司盈余质量。LeuzandOberholzer-Gee(2001)通过研究印尼公司表明,和政府有政治关联的公司在很多方面具有优惠政策,容易获得国内的资本,但是这些公司不愿意在国外上市,或许因一旦在国外上市,公司必然面临着对外公开披露和政府之间关系及优惠使用政府控制的相关资源等情况,因此是否具有政治关联也对会计信息透明度具有重要的影响。BushLmanetal(.2004)研究政府的干预对会计信息透明度产生的三种影响方式:第一,通过政府直接对公司管理,降低对公司公开披露信息的要求,对人事任命以及违规行为可能隐瞒,因而也会抑制公司对外披露的信息,降低了会计信息的透明度。第二,政府通过控制银行等财团以及通过规章制度给利益相关公司相应的优惠政策,保证这些利益相关公司的垄断地位,来获得税收优惠,也会抑制公司会计信息的提供,降低了公司会计信息透明度。第三,政府给予利益相关公司优惠如前所述是为了获得相应的税收优惠,作为理性经济人,公司也具有足够的动机隐瞒利润来降低税收支出以增加公司自身控制的资源,因此这也会在第三个层面上降低公司会计信息的透明度。

(2)文化制度。GrayandVin(t1995)研究了文化方面的因素恶、权利等级观念等角度进行研究。RobertBushmanetal.(2003)研究会计信息披露水平关注法律因素和文化因素对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两者对信息透明度有影响,但两者并不能完全替代,随着社会信息的不断完善,法律因素和文化因素对信息透明度的影响以及对信息披露水平的影响逐渐降低。

(3)经济法律环境。我国1990年建立证券市场,1998年颁布《证券法》,但仍不能有效保护投资者,由于不同地区的市场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竞争程度不同,地方保护主义不同,当地政府的行为规范程度不同导致了不同地区市场化程度不同,随后樊纲、王小鲁的市场化指数也反应了这一特征,法制化程度高的地区,对投资者的保护水平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也相对较高。杨之曙,彭倩(2004)通过计算A股公司和所有B股公司收益激进度的值以及收益平滑度的相关值,得出B股收益透明度在整体上都高于A股透明度,国外期刊也有类似研究中国A,B股之间财务会计信息含量的相关文献。但高质量的财务会计准则并不是高透明度的财务会计信息的充分条件,魏明海,刘峰(2001)的研究表明,影响公司信息透明度的许多因素都是超出了会计准则之外的,比如企业是否严格按照会计准则执行和披露,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等。

(4)市场监管力量。市场对会计信息透明度的监管力量主要是通过外部审计,相关的会计信息披露准则要求,对投资者的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以及媒体关注对公司会计信息透明度的作用等起作用的。其中对投资者的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在前述法律环境中阐述,该部分内容就不进行额外论述。

(二)微观层面

对于会计信息透明微观层面的研究,主要关注财务风险指标,公司内部特征、管理者动机对信息透明度的影响。

(1)财务风险指标。公司资本结构代表公司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的不同构成,通过不同的资本结构安排可以获得税盾收益等,也可能提高公司的杠杆水平以及相应的经营风险。主营业务增长率高的公司,其公司会计信息透明度也越高。周泽将(2007)用公司的权益净利率衡量企业的盈利能力,对深交所上市公司研究发现信息透明度和公司盈利能力显著正相关,也选择主营业务增长率作为企业成长能力替代变量,发现相同的结论:主营业务增长率和会计信息披露透明度显著正相关。公司的现金流量和会计信息透明度之间也是正相关关系,安然公司因为现金流恶化带来披露水平降低,降低了会计信息透明度,最终导致了会计丑闻的发生。

(2)公司的内部特征。Rulandetal(.1990)研究结果表明外部投资者持股比例高的公司盈余预测的概率更高。Klein(2002)研究表明外部独立董事比例越高,其独立性越大,进而公司盈余管理程度会越低,公司会计信息透明度越高。但Eng,Mak(2003)研究结论和Klein的结论恰好相反,认为独立董事比例越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反而越低。Forke(r1992)研究表明审计委员会在改善内控及提高公司财务会计信息披露水平中发挥重要作用,且显著降低公司持有信息不披露带来的收益。Shieifer,Vishny(1997)认为大股东控制产生利益协同或者是利益侵占效应,关键在于其现金流权和控制权所有权两权分离的程度。El-Gazzar(1998)认为机构投资在持股比例会提高公司自愿的信息披露水平,Schadewiz(1998)得到相反的结论,认为机构持股比例越大,信息披露水平越低,公司会计信息透明度也越低。

(3)管理者动机。SinghviS,DesaiHB(1971)表明公司有动机选择性披露会计信息来传递内部现金流具有较低风险的信号。很多公司设计管理层持股以使管理层和投资者的利益趋于一致,来降低冲突,许多文献研究如梁杰等(2004),表明增加管理层持股比例会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但Healy,Wahlen(1999)发现管理层具有自利动机,为了获得更高的收益不如实披露会计信息或者是隐瞒不好的消息,降低了公司会计信息的透明度。Verrecchia(2001)等文献认为公司自愿信息披露是为了获得流动性的好处,如果投资者信息不对称程度高,会采用较高的价格保护,从而增加了公司资本成本。公司信息披露有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影响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水平,从而影响公司会计信息的透明度。还有一些文献表明为了降低投资者的预期,降低股东诉讼风险,公司披露相关的会计信息以提前矫正市场价格,防止坏消息传递到市场上给股价带来的更大程度的波动。且由于第一类问题的存在,公司管理层和所有者之间拥有信息不对称程度也会影响到所有者对管理层的监管,为了降低对自身的监管水平,管理层也会通过更多的信息披露将企业的相关经营情况传递给所有者,以增加其控制的公司资源,并提高管理者报酬。

五、会计信息透明度的计量

(一)用披露数量替代会计信息透明度

Botosan(1997),Meek(1995),Alfordetal.(1993)用自愿性信息披露的数量替代公司会计透明度,或根据强制性会计披露准则的相关要求构建相关的评价指数,给公司的会计透明度打分。汪炜,蒋高峰(2004)用上市公司临时的公告数量及季报数量和替代会计透明度构建评价指标,得到的结论和崔学刚(2004)相同。CIFR(国际财务分析与研究中心)开发的CIFAR指数(用来评价各国信息披露评价指标),替代公司会计信息透明度,类似的指数还包括标普公司S&P开发的T&D评级指数(Transparency&Disclosurescore)。Bushman和Smith(2002)将这些指数应用于分析各国会计信息透明度。

(二)用披露质量替代会计信息透明度

Lang和Lundholm(1993),Lang和Lundholm(2000),Botosnan和Plumlee(2002),Heflinetal(.2000),Healyetal(.1999)等文献中使用AIMR(美国投资管理和研究协会公司信息委员会)的每年度评分报告,该年度评分报告是通过聘请买方和卖方分析师对公司年度、季度以及其他自愿披露信息、投资人关系加以打分,加权后的结果作为行业的信息披露总得分,且给出行业排名结果,目前由于该评级结果考虑到披露数量和披露的质量,因此该指标具有较大的权威性。2001年深交所对在其上市的公司进行信息披露情况进行评级,张程睿和王华(2005),王雄元和管考磊(2006),陆颖丰(2007),曾颖和陆正飞(2006)、谭劲松和吴立扬(2006),方军雄,洪剑峭(2007)等采用该信息考评结果研究会计信息透明度的相关内容。

(三)用盈余质量替代会计信息透明度

Balletal.(2000),Francisetal(.2004),Ball,Robin,Wu(2003)将会计稳健性和盈余确认的及时性等特征结合起来,作为会计信息透明度的测度指标。类似采用盈余质量替代会计信息透明度的研究还有曾颖和陆正飞(2006),王艳艳和陈汉文(2006),沈艺峰和黄娟娟(2006)。通过以上对会计信息透明度的不同计量方法加以比较,发现用披露数量替代会计信息透明度的相关研究中认为如果会计信息披露数量多,则会计信息透明度高,这种方式暗含一个假设条件,也就是说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相关信息都是真实可靠的,投资者可以根据其作出投资、信贷等决策,如果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不真实可靠,那么披露数量的增加并不可以提高公司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对于采用披露质量来替代公司会计信息透明度的计量方法,缺乏必要的质量参数,AIMR指数一般是针对美国公开上市的大公司的信息披露排名,对于其他国家的会计信息透明度的计量不适用,且只关注信息披露过程,对于信息传递和获取中存在的偏误忽略不计,也可能给研究带来偏差。目前国内研究采用深交所的信息披露情况评级较多,也较为合理。Bhattacharya(2003)文献中衡量会计信息透明度的方法被很多学者采用,用盈余平滑度、盈余激进度以及两者的综合构建相关指标来衡量会计信息的透明度,虽然此方法具有一定的优点,但是很多数据收集上存在较大困难,特别是在资本市场不太发达的中国,资本市场的半强势有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因此,基于披露数量和披露质量构建的各种替代会计信息透明度的指标有待于继续优化,采用计量方法和统计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等考虑多种对会计信息透明度产生影响的因素,尽可能提高对会计信息透明度计量的准确性是未来研究的重要目标,也是未来研究的难点之一。

作者:高明亮 单位:无锡市气象局

参考文献:

[1]谭劲松、宋顺林、吴立扬:《公司透明度的决定因素———基于理论和信号理论的经验研究》,《会计研究》2010年第4期。

[2]刘峰、周福源:《国际四大意味着高质量审计吗》,《会计研究》2007年第3期。

[3]王艳艳、陈汉文:《审计质量与会计透明度》,《会计研究》2006年第9期。

[4]魏明海、刘峰:《论会计透明度》,《会计研究》2O01年第9期。

[5]贺建刚、魏明海、刘峰:《利益输送、媒体监督与公司治理:五粮液案例研究》,《管理世界》2008年第10期。

[6]周晓苏、吴锡皓:《稳健性对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影响研究》,《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2012年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2年。

[7]JensenMC,MecklingWH.ThetheoryofFirm:ManagerialBehavior,AgencyCostsandOwnershipStructure.TheJournalofFinance,1976.

[8]LaPortaeta1.CorporateOwnershiparoundtheWorld.JournalofFinance,1998.

[9]Lang,M.,Lundholm.Cross-sectionalDeterminantsofAnalystsRatingsofCorporateDisclosures.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1993.

[10]Lang,M.H,Lundholm,R.J.Voluntarydisclosureandequityofferings:ReducingInformationAsymmetryorHypingtheStock?ContemporaryAccountingResearch,2000.

[11]Shleifer,AndreiandRobertVishny.ASurveyofCorporateGovernance.JournalofFinance,1997.

第三篇:A电力公司管控模式及财务管控

摘要:

文章在阐述相关管控模式理论的基础上,结合A电力公司发展实际,对其如何选择管控模式及如何运用财务管控手段提出建议,同时,为发展转型期的公司在实施集团化运作,提升管控能力提供了思路。又重点分析了管控手段中对财务的管控,强调财务管控的重要性。文章主要针对狭义的管控模式进行分析。

关键词:

管控模式;管控手段;财务管控

A电力公司2007年工作会中明确,要实施“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细化管理、标准化建设”,其中,“集团化运作”最为重要,它为指导集约化发展、精细化管理、标准化建设提供了纲领。集团化运作的优势不言而喻,然而对于有众多下属公司的集团,只有正确选择管控模式及加强财务管控能力,才能提升企业整体的运作效率、提高核心竞争力和企业综合实力,真正达到集团化运作的目的。因此,采用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战略及财务管控模式是企业集团化运作的重要保证。

一、管控模式概述

(一)管控模式的概念

管控即管理与控制,就是要通过一套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来保证公司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使命在整个企业集团的顺利实现,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如何处理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其中不仅包括集团公司对下属企业的管控模式,还包括公司治理结构的确定、集团公司的角色定位等。

(二)管控模式的类型

管控模式整体可以分为操作管控型、战略管控型和财务管控型。总体来说,操作管控型是集权的一个极端,而财务管控型是分权的另一个极端,战略管控型则处于中间状态。三种管控模式各有特点。

(三)管控模式的选择

1.选择原则

要以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推进集团战略的贯彻实施为中心来合理选择管控模式。比如,对于一些下属企业,它们的运营与集团主业发展方向相关,那么为了确保上下的战略协同,集团可以选择操作型管控模式;而对于另一些与集团主业发展方向无关的下属企业,较分权的模式将会具有更好的效果。并且,集团通常不会死板的采用单一的管控模式,而是要使所选的管控模式与企业总部的战略定位及组织机构相匹配。集团公司为了满足下属公司在业务方面的不同(核心业务、新业务和未来业务)采用不同的控制方式。总之,集团公司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2.选择依据

一般来说,可以从企业的发展时期、企业规模、总体战略、业务布局、资源关联度、总部管理能力及其信息化水平等因素来综合分析,进行管控模式的选择。

(四)管控的手段

1.操作管控型的管控手段战略方面,母公司负责战略制定,而子公司仅负责战略实施;人事方面,由集团公司来任命各子公司领导层的正职,再通过职工选举产生副职,母公司负责劳动工资总额的管理;财务方面,财务管理体系要由集团公司制定并富足而对子公司的监督,帮助子公司进行筹措,其中,全资子公司实现的全部利润归集团公司所有,子公司无权占用,之后由集团公司负责进一步的利润分配,而对于控股、参股子公司的利润分配,母公司将会通过在子公司董事会中的代表行使其拥有的决策权;业务方面,子公司的重大业务均由母公司统一管理,且没有对外投资的决策权。

2.战略管控型的管控手段战略方面,首先由母公司确定一级利润中心的发展方向、把握发展速度、控制发展规模;人事方面,确定一级利润中心重要领导及主力成员的组成;财务方面,母公司制定统一的会计政策(包括资金政策和财务报表政策),要求各企业统一执行,杜绝假帐等,并且负责各利润中心经营成果的考核,审核和批准各公司上报的预算。

3.财务管控型的管控手段战略方面,母公司不再制定战略方案,而是由子公司负责其制定、落实和实施,但母公司会其方案进行审批,再实施过程中适度监督,最后进行战略效果与预期差距的评估;投资方面,子公司无权进行投资管理,只能对母公司制定的投资计划进行实施;人事方面,全部由子公司进行管理,但是,董事长和总经理必须由母公司进行任命,并进行考核与监督;财务方面,母公司财务公司负责子公司的财务管理、预算以及对外融资等,但利润分配方案可由子公司自行拟定,通过母公司审批即可。总之,无论选择哪种管控模式,都应使集团公司与下属企业之间尽可能多的共享资源,并在不破坏各自利益平衡的同时,也可以达到二者共同利益的最大化,保证二者协同效应的最优化。值得注意的是,集团公司不应死守着一种管控模式不做变化,当企业内外部环境有变化时,应该及时根据这种变化判断现有管控模式是否符合当前环境,即灵活的对管控模式进行调整。

二、A电力公司管控模式选择

(一)选择原则

集团的功能定位是确定管控模式的一个“纲”,它在管控体系确定中起到关键作用。功能定位为具体管控模式的选择、组织形式的确定等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并且可以使总部与下属公司间的相互关系和界面有了明确的界定。公司2007年工作报告将本部定位为战略决策中心、资源调配中心和运营指挥中心。由此可以将公司本部的功能确定为引导方向、资源整合、协同支持、运营管理、风险控制、管理输出六方面。分别指战略制定、资源的配置与分享、战略与财务协同、生产销售等过程的管理、财务及运营等风险的控制,管理输出则包括总结经验、推广技术、培育企业文化、下属业务单元业绩考核等。为了对本部与下属公司间的相互关系和界面给出清晰的界定,管控模式的选择要与A电力公司的总部功能相一致,这样也可以明确各部门的职能的定位及具体职责的划分。

(二)选择依据

发展时期方面,目前公司发展正处于新一轮发展期的初期阶段(即转型期),需要选择新的管理模式,建立符合这一特殊时期的管理流程及标准。企业规模方面,A电力公司是一家单一城市电力公司,截至2006年底,公司资产总额达到近400亿元,供电面积1.68万平方公里,职工总数超过了9000人,主营业务收入270多亿元,32个下属单位的规模均小于大部分省级电力公司。总体战略方面,A电力公司的主营业务明确突出,其核心业务是对A地区电网进行建设运营,即保证A地区的电力供应的正常运行及销售和输电、变电、配电设施的建设。可以看出,A电力公司仍属于一体化经营战略。业务布局方面,由于新的电力法尚未出台且三级电力市场建设也尚未实施,而根据现行《电力法》有关规定:一个营业区域只能有一个供电主体。因此,A地区是公司业务的全部范围,尽管还存在其他区域供电公司,但A电力公司整体仍属于单点布局。资源关联度方面,由于在建设运营电网过程中的各项业务环环相扣,联系紧密(比如电网建设、生产运营、营销服务等业务),业务关联度极高,即使是公司的多经公司、辅业单位业务也离不开与电力供应的联系,因此资源关联度极高。总部管理能力方面,在建制调整前,公司采用车间式管理模式,对于本部来说,在战略制定、资源调配、运营指挥等方面不存在主动决策权。而建制调整后,公司正在探索新的模式,但是没有足够的经验,管理能力不足,其协调配合能力有待加强。信息化水平方面,以国网公司SG186工程中心,公司正在逐步加强信息化建设,比如,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信息系统已经在建设之中。可以看出,为了符合公司长远的发展战略,信息化水平正稳步提高。A电力公司的7个方面均符合操作型管控的判别标准,应采用操作型管控。

三、管控手段———对财务的管控

对财务的管控在管控体系中最受关注,因为财务数据指标是公司管控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也是管控的核心。

(一)管控目标

通过对下属单位进行财务管控,降低公司运营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以保增长、提质量、控风险、促发展为根本任务,坚持稳健和积极相结合的财务策略,夯实财务管理基础,推动财务管理创新,提高财务管控能力,全面建立规范、稳健、高效的集团化与集成化财务管控体系,确保财务综合绩效显著提升以及财务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管控关键

1.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指利用对公司年度经营目标编制预算,并以此作为经营基准。主要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分析,也会包括预算调整和预算奖惩等,涉及到公司投资、成本、收益、费用等各方面的内容,因而将影响到公司的各个方面。在全面预算管理中,要注意预算管理与战略目标的结合,预算管理与风险控制的结合,形成强化预算管理意识,强化预算的严肃性。预算编制时,要对销售、采购、费用、成本、现金收支、利润等方面进行全面的预算编制,使公司的预算符合公司未来的生产经营,实现对公司经营管理过程动态控制;预算执行时,要求财务部门在审核资金支付时,除了审核凭据是否规范、是否符合合同约定付款条件外,还应将资金预算作为控制的依据;预算分析时,除把本单位完成年初预算、本期预算、时间进度情况作为分析重点外,对于指标未完成的原因更要进行深层的探讨,并且寻求解决方案。

2.资金统一管理

资金统一管理的目标是公司通过对资金流和资金信息的集成化,实现对资金的统一监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锁定经营风险。第一,出于对资金占用和资金成本的考虑,要采用多种融资来源进行融资以便使利益最大化;第二,资金利用率方面,要对资金使用过程进行合理的控制、调配与监督,比如为了不使资金浪费,可以实行资金审批报账制度;另外还要考虑银行贷款利率的变动趋势,合理安排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的结构,以确保资金占用和资金成本最低。

3.强化结算管控

对电价和电费的收集手段进行完善并对结算的管理控制进行强化。电价管理中的上网侧电价电费管理、销售侧电价电费管理可以对购售电明细信息进行归集整理,在此基础上,使电价测算、电价分析、购售电预算管理等核心应用得以实现。通过两级数据中心实现与营销、交易系统数据集成,流程贯通和业务协同。通过财务管控系统建设,成功实现了新营销系统与财务信息系统的无缝集成,实施传递电费明细数据,数据共享。

4.完善企业财务风险预警和监控措施

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增强现财意识,提高企业对风险的应变能力;为了定期对财务风险进行预警,建立财务风险预警评价组织,为投融资决策提供依据;增强财会人员职业判断力,及时准确估计和发现潜在的财务风险,并能提出解决方

案;加强企业间的合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增强抗风险能力。

四、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A电力公司在此发展背景下,应采用操作型管控模式。他可以实现公司的优劣互补及协同效应,并对人事、财务等方面进行统一管理、集中管理;而对于一些核心业务,比如营销、配电等,进行专业化的管理,这样既可以表现出公司本部的管理职能,又可以使基层单位的主观能动性得到调动。选定管控模式后,公司应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架构及其配套的企业管理制度体系,使其实行时保持与企业的组织架构、业务流程体系的紧密联系。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管控模式的作用,尤其是对财务方面的管控。总之,管控模式的选择与运作是企业管理活动中的重大战略举措。在实际应用中,要坚持“切勿急于求成,谋定而后动”的原则,充分考虑组织变革的承受能力,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分步骤、分阶段的实施,最终实现公司的战略目标。

作者:杨琳琳 解宇欣 单位: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 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群.浅谈公司财务分析实现公司管控目标[J].管理学家,2014(03).

[2]姚远.沈建荣河南开心一方公司财务管控模式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05).

[3]张国华.完善财务风险预警和监控机制提高公司财务管控力[J].商业会计,2010(11).

[4]王东方.高浦青海省电力公司财务管控项目全面推进财务集约化管理[J].电力信息化,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