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经济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财经经济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财经经济

财经经济范文1

根据笔者多年的微积分课程教学体会,目前微积分教学的实际情况不容乐观。课时少,内容多,教师受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约,往往忙于赶进度,不易照顾到学生的感受。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学生没能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没有真正融入教学过程,学生与教师主客体倒置,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学数学的兴趣,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内容抽象,理论性强,教材偏向于纯数学的理论和计算,学生得到的是一大堆的数学定理、公式,缺乏直观的演示,导致学生对微积分这门课程产生畏难情绪。缺乏数学与经济之间的相互渗透,使学生学习微积分的目的不明确,为学微积分而学微积分,许多学生学完微积分后不会具体应用,从而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好,微积分学习形成了一种不良循环。尤其是新形势下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大学毕业生技能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数学的教学工作必须跟上时展的步伐。微积分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体上可以分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三个方面的原因。

2.1从教学内容方面看

目前的微积分教材十分注重理论的严谨性。微积分的教学内容和体系长期以来基本沿用过去已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固有模式,以传授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主要目的。从内容展开的层次看,大多仍沿用传统的“概念(定义)→定理(结论)→例题”固定模式,过分强调了形式倾向严格化的东西,如极限的定义等,注重严密的逻辑推理和解题技巧,而忽视了微积分教育最本质的东西应是直观化和形象化。理论介绍缺少实际背景的铺垫。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总是被按部就班地朝着固定的方向引导,往往重视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其实际背景和应用价值。这使学生感到微积分课程非常抽象,非常难学,非常神秘。

2.2从教学方法方面看

目前大多数微积分的教学,出于对理论性和知识体系的严谨性考虑,教学方法仍显得抽象而陈旧,讲课中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而忽略了知识的产生和应用背景;偏重符号演算和解题技巧的训练,忽视从直观(主要来自应用和美感)和问题背景方面的引导。往往走的是一条只讲推理不讲道理的“最捷”路线,使学生难以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不少高校微积分课的教学,一直延用着传统的教学模式———讲授法、问答法。很少把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了多少微积分知识作为尺度,也很少思考如何用最少的语言和最新的教学技术和手段去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经常用单一的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而不注意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考核学生的认知能力。缺少实验课程环节,学生应用数学困难。缺乏微积分的验证性实验、计算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难以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学习效率低是高校微积分课教学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

2.3从教学手段方面看

目前许多教师仍然还停留在一支粉笔黑板教学的阶段,多媒体教学运用不够,过分强调教师的讲解,学生听与练,与数学发展和应用现状极不适应。缺乏数学软件包括Matlab、Mathematica等的使用。缺乏对网络平台和网络资源的利用。

3微积分教学改革的对策措施

3.1教材改革

微积分教学内容改革的成败,教材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一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世界其他国家的微积分教材改革经验,另一方面,根据我国微积分教学的实际情况加以调整。近几十年来,美国在微积分教材建设和改革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研究,不少改革者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使用自编讲义进行教学,并对原有教材内容作了比较大的改变和调整。在微积分教材改革中,由哈佛大学编写的《微积分》是最有影响的一个。作者在编写这本教材时采用了两个指导原则。其一,全书采用“三原则”的模式介绍定理和概念,“三原则”是指:每一个概念以几何,文字描述和代数形式呈现出来。其二,“阿基米德方法”。这实际上是对建构性学习理论的重述:该学习理论认为正式的定义来源于对实际问题的研究。这两个原则的采用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概念和定理的理解,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侧面和不同的角度为切入点,深入概念和定理的本质。后来,“三原则”又发展为“四原则”,即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上“写作”,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所学的定理或概念,从而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改革微积分教材中使用了大量的图形、表格,而且大多数的改革微积分都没有对证明进行严格的要求。改革者认为,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定理比证明定理更有价值。改革微积分教材应遵循着“精简而生动”的思路,在充分考虑到对学习要求较高的学生的要求的同时,可以将那些认为“不重要”的内容从微积分教材中删掉。我国的微积分教材大都是严谨的思辨的微积分体系。各种教材和教师讲课通常都是从极限理论开始讲授,并以极限为线索贯穿始终。缺乏以直观、具体的方式来描述微积分,不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微积分的思想和方法。美国的微积分教材通过几年的改革,已涌现出一批优秀教材。这些教材注意以多种表现形式向学生展现微积分的概念,处处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出发。通过比较可以发现,美国优秀微积分教材概念介绍详细、直观、通俗易懂,有着丰富的应用例题,涉及面广泛,有物理、化学、生物、经济、地质、气象、天文、心理、社会科学等。这对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过分强调微积分自身体系的我国教育工作者来说无疑是很好的借鉴。如何在保持我们的优势与特点的同时,加强微积分的几何直观教学、注重概念的理解以及实际应用,是值得我们思考与探索的问题。笔者认为现在必须加大微积分教材改革的力度,在适当考虑微积分自身体系的基础上,一定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前,我国使用教材中的应用部分内容多为传统的教学范畴内容,而反映经济学科、生命学科等目前比较活跃的学科的内容太少,换言之,微积分教学在应用方面的内容还远远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因此,一方面在教材建设中必须加强应用方面的内容和例题,另一方面,在微积分教学中要充实和加强应用知识,特别是反映经济学科、生命学科等方面的内容。

3.2教学方法改革

改革微积分教学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改变传统微积分以教师为中心,教学以讲授为主,在教学中学生起着次要作用的弊端,强化参与式教学。教师的重要职责是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学习,学生成为教学的主角。学生也不是以听课为主,而是在教师创建的环境下经过实践将知识变成自己的。在学习中理解知识,体会数学本质,学会应用;第二,处理好所讲述内容的严密性和清晰性。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定理可以给出严格证明,部分定理只提示定理证明的主要思路,而部分定理则可以不加证明,只需从一些简单的例子中总结出定理的内容,并解释如何应用即可。当严密性和清晰性相抵触时,应该选择清晰性;第三,处理好微积分教学中形式化和直观化这对矛盾。当形式化和直观化相抵触时,应该选择直观化。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直观理解,降低学习的难度;第四,在教学过程中,巧妙植入数学文化,激起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渗透相关的数学文化,让学生换个角度去观察数学,以一种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感与魅力,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第五,适时融入数学建模思想,增强实用训练。如运用微积分中的导数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用料最省、体积最大以及经济理论中的最大利润、最小成本、边际、弹性分析等问题。定积分中的微元法也是应用中的有效方法,可以用来计算面积、旋转体的体积、图形的重心等。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融入数学建模思想,对各专业特别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更有助于专业课的学习及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使得学习经济学和管理学变得容易,而且可以更完整、更深刻地理解和解释经济和管理理论;第六,加强微积分的验证性实验、计算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将微积分看作实验科学课程,强调实际操作和发现式学习。在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通过执行计算机任务,自己发现最重要的数学结论。这些任务都是教师精心设计的,以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思维构建;第七,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可以在加强应用性教学的基础上,开始增设研究性课题作业。让学生自己设计、参与探索知识和体验道理的过程。它能使学生像研究者那样,自主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自主地进行创造性探索。研究性课题作业将学生置于发现者、探索者的位置,可更大限度地挖掘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3.3教学手段改革

财经经济范文2

关键词:财经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

0引言

计量经济学引入中国已有几十年时间,在此期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内的学者在吸收和创新过程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在计量经济学本科教学过程中,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已基本取得普及。然而,根据多年的计量经济学教学经验,尤其是财经类本科专业,在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加强对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的研究,对于推广和加强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学习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1财经类本科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教材选取不当问题。当前针对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教材琳琅满目,总体可以分为三类:其一,偏重理论的,该种教材主要针对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的来龙去脉、基本证明进行适当演绎和归纳;其二偏重实践的,该种教材主要针对应用,强调软件的使用,不告诉学生为什么,只教授学生怎么做;其三是理论和实践结合,该种教材既告诉学生为什么,又教学生怎么做。总的来说,这三种教材各有所长,以第三种效果最好。(2)软件不易选择问题。现在可以应用到计量经济学教学的软件业比较多,主要以STATA、Eviews、Sas、Matlab、Python、R等为主,但这些软件侧重点不一样、难易程度不一样,导致任课教师在选择过程难以做出合适的选择。(3)学生的积极性问题。普遍来讲,现在的财经类大学生,尤其是二本学校的学生,大部分缺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尤其是大学的课程大部分比较简单,一旦碰到譬如计量经济学这种稍微需要认真学习的课程,就是产生畏惧心理,导致学生厌学,这样就产生恶性循环,导致学生针对本门课程缺乏积极性。(4)师资问题。其一,授课教师只是就上课而上课,基本不做有关计量经济学的研究,这种情况课程就缺乏实用性,比较古板;其二,授课教师知识老化,由于近些年计量经济学发展比较迅猛,有些任课教师没有及时进行知识的更新,导致知识陈旧,这样也提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其三,有些任课教师自己较少实践操作,导致只能就理论而理论。

2财经类本科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提升对策研究

根据上文的分析,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1)因“生”选“材”。首先教材的选取,现有的教材种类繁多,要依据学生的水平,比如,一本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可以适当选取难度较大点的教材,比如古扎拉迪的教材等,二本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可以选用庞浩的教材等;其次,针对软件的选择,当前比较主流的计量软件是STATA,当然其他的软件也是可以的,但是从应用角度来看,应以STATA为主,兼顾其他软件,这个也是主要考虑学生的情况,针对基础好的可以选择Sas、R以及Python等高级点的语言,其他的学生可以选择STATA、Eviews。(2)提升学生兴趣。计量经济学学习给财经类学生的印象是难学、缺少乐趣,其实计量经济学也是很有趣的,可以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采用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模式、案例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学习兴趣。(3)进行师资培训。针对计量经济学知识更新过快,任课教师知识储备不足问题,学校要积极组织老师培训,比如计量经济的前沿知识从截面数据、时间序列数据过渡到面板数据,现在研究的热点又到了空间面板、断点回归、合成控制法、双重差分等新兴的计量方法,相关任课老师要掌握这些前沿的基本方法,这样才能达到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孟醒.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因果推断的逻辑与方法———评《基本有用的计量经济学》[J].教育发展研究,2020,40(21):85.

[2]向仁康,马嫚.应用型地方高校经济学本科专业数据分析类课程的优化探析[J].高教学刊,2020,(33):75-77+81.

[3]李媛.普通农业院校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J].现代农业科技,2020,(16):248-249.

[4]陈艺琼.“互联网+”背景下《计量经济学》教学优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25):120-121.

[5]李博.“计量经济学”课程群建设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0,(07):35-37.

[6]李春华,吴望春.《计量经济学》课程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的作用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17):86-87.

财经经济范文3

关键词: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经济法是一门综合了经济与法律两方面的交叉型学科,是一门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课程,也是我国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所有学生都必须精修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在会计师、资产评估师等相关职业资质考试过程中,经济法是作为一门单独考试课程而存在的。由此可见,经济法在培育财经类专业学生以及培养实用性人才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日常的经济法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结合经济与法律,从而培养出更多具有强大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的学生,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我国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的经济法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一直以来普遍存在一种十分错误的倾向,即教师过度重视理论教学反而轻视应用教学。这就使得大多数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更注重系统性的理论知识传授,而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也就不能正确引导、启发学生通过法律手段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为了改变目前这种经济法的教学现状,提升学生对经济法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就必须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感知力,提升学生的问题处理能力和分析能力,从根本上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经济法。

一、结合实际合理设计教学项目

所谓项目教学法,指的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自处理一个课题项目。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是由教师提出具体项目,从而引导学生带着这一课题项目,主动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使其通过与其他同学一起合作、交流的过程,找出最佳的问题解决方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项目教学法,可以促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方式得到转变,将教学重心转移到学生这个主体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动手能力及动脑能力都得到显著提升,在问题处理上也思考得更加全面。同时,项目教学法增加了师生之间沟通交流的机会,通过沟通交流使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从而帮助教师更好地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例如,教师在教授“合伙企业法”的过程中,可以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如你在毕业后,想要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合伙经营某家企业,有哪些事情你认为是必须前期约定、规划好的呢?在提出问题之后,教师通过相应的启发方式及引导方法,不断尝试着激发学生通过自主讨论的形式,归纳出自己对这一课题项目的所有认识,分条列明各项合伙协议的法定内容。在学生列出自己对这一课题项目的所有想法之后,教师应该让学生通过自由分组的形式,在组内进行交流、讨论,从而归纳整理出合伙协议的主要内容。与此同时要求每一小组自行建立一个合伙企业,签订相应的合伙协议。项目要求主要有:企业的名称,企业经营场所的详细地址,合伙人姓名,合伙人地址,合伙人的出资方式(包括出资数额以及缴纳期限),企业利润分配的方式,亏损的承担准则,相应事物的分配方式,入伙方式及退火方式,问题争议的解决方法,合伙企业的解散、清算制度以及违约所需承担的责任等。在模拟创业的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天马行空地进行讨论与想象,任意选择自己所钟爱的创业地点、创业项目以及相应的出资方式等。项目教学法的出现将课堂理论知识同实际教学活动很好地结合起来,学生在通过完成各种具体课题项目的过程中,也逐渐掌握了课堂上所传授的各项理论知识。在对课题项目进行分析讨论的过程中,相应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以及问题处理能力等都在短时间内得到迅速提升。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最后讨论结果轻易地发现学生最感兴趣的法律知识。与此同时,因为在各项课题提出之前并没有对所涉及的法律知识进行具体的讲解、介绍,所以学生在实际的课题项目讨论过程中,必定会犯下一些法律知识错误,这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生对这些法律知识错误的印象。教师需要对学生所犯下错误的法律知识进行重点的讲解与培训,不但可以实现针对性教学,还能够将学生摆在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长此以往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可能性,引导学生们更好地掌握课堂上所传授的理论知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适当增加情景教学、启发式教学比例

众所周知,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着缺乏学习主动性的现象,所以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新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所要传授的知识不断进行优化、整合,创新、改革教学方式。与此同时,善于利用各种情景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亲自面对具体问题,不断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独立地探索与解决各种问题。教师进行问题情景设置的时候,可以多找一些性格较为活跃的学生作为情景设定中的主人公,列举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人作为情景设置中的人物,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尽快进入状态,形成强烈的画面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认真地学习相应的法律知识。例如,诉讼这类较为抽象的基本性法律知识,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教学情景:假设你们班的A同学在大一时向你借了人民币500元,约定好一周之后会还款。但一周之后A同学却并没有将这500元钱还给你,你碍于同学情面也并没有向A同学进行索要。大四毕业即将来临之时,你才向A同学要求还500元钱,A同学并不情愿还款,有拒绝还款倾向。面对这样的情形,你想通过诉讼的方式来解决。你是否能提起诉讼?你如何证明自己是债权人呢?小明是否可以拒绝还款,原因是什么呢?通过学生日常生活情景设定方式,不仅能够具体而生动地将相应问题情景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而且容易让学生自觉地进行角色代入,站在情景教学所设定的角色上去主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寻找相关的法律知识,在对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判断其应用方式以及应用场合,从而解决问题。如此一来,既能够加深学生对相关法律知识的印象,又能够提高学生对相关法律知识的运用。

三、优化教学案例

在日常的经济法教育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是最有效也是最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案例教学方式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也不能有效吸引学生进行主动学习。但如果能够将案例中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效地结合起来,那么学生就能更好地融入相应的教学过程中,从而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应的法律知识,学生在学习相关法律知识也就会相对轻松很多。为了能够找到这种既常常出现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又具有经典性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法律案例,笔者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各种网络平台以及各种媒体渠道上搜索相关的法律案例素材。其中笔者经常观看各种频道的法制栏目,这些法制栏目普遍采用了大众十分喜欢的栏目剧的播出形式,通过情景再现、剧情设定等相应的表现手法,对所搜集到的各种社会热点进行了二次创作,从而突出了这些热点中所暴露出来的一系列法律问题。笔者在多年的一线教学过程中试图对以往的教学案例进行优化,尝试向这些法制栏目制作方式靠拢,将学生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一些经济纠纷、法律纠纷等问题进行梳理,了解故事梗概,编写相应的剧本,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及拍摄,通过栏目剧的形式二次呈现在学生的视线中。要求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对自己的分析结果进行合理的判断,对自己的知识漏洞以及知识疑问与教师进行交流。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对教学案例进行优化,让学生亲自参与、拍摄相应的法律案例,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组织协调、团队合作、语言表达等能力,使学生能够真正主动参与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同时,这种形式的教学案例可以将一条条空洞、乏味的法律条文以另一种方式,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可以不断提高对相应法律知识的理解能力与运用能力。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巩固教学效果,使学生养成通过法律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教师还可以在完成相应的栏目剧视频制作之后,将这些已经拍摄好的法律案例以及对应的问题解决方法(包括案例中所涉及的法律知识点分析、知识点的具体运用等)整合成Word文档或者PPT的形式,上传到学校及其他的网络学习平台,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自行下载学习,可以与教师、同学等在平台上沟通交流,不断地加深学生对相应法律知识的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法律知识,并使之提升法律意识、增强法律思维,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对类似的法律问题进行分析、判断、解决。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经济法是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其对于财经类专业学生而言,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为了不断提升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敏感度,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设定合理的教学项目,增加情景教学、启发式教学的比例,并不断对教学案例进行优化,从而让学生亲自参与相应的法律案例分析中。如此一来,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善学生对经济法教学的固定认知,进而提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孙彪.高职财经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法制与社会,2019

[2]张贵兴,高旭.基于高职教育目标的经济法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

[3]夏莹.基于职业素质培养的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

[4]王文博.高职财经类专业经济法教学手段改革与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

财经经济范文4

从古至今,数学都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必不可缺的一门基础科学,有学者甚至认为数学才是人类真正的“通用语言”。在贸易全球化的今天,金融经济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而经济学是不能离开数学单独发展的。在金融市场的运作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不仅仅是复杂的数学理论,看似简单的加减乘除和方程同样撑起了经济学的半壁江山。在高中数学中融入财经知识,可以培养理性投资的理念,提高个人理财能力,对每个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关键词:

高中数学知识;财经;意义与价值

1财经与数学知识

1.1财经相关概念概述

财经是指财政、金融、经济三大领域。包括财政学、金融学、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审计学、统计学、税务学、会计学等。中国的财经概念源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年代,就经济学角度来说,我国已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时期,与传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基本告别,国家投资更关注再生型增长,能够促进发展的可持续的增长速度越高越好,这其中运用好相关财经方面知识尤为重要。从国家投资,又可谈及与个人理财,对于高中生来说,关注我国经济动向,以及其他财经相关,如培养合理的理财观念等,对于未来学生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1.2高中数学中融入的财经理念

高中数学中涉及财经理念的知识比比皆是,如我们最常见的存款问题,在银行存款,到期后所得到的本金与利息是多少;还有在工程施工中,哪支工程队的工作效率和成本可以使该工程在工期内的成本花费最低;类似的问题在学习中还有很多,最低成本,最低投资,利润最大化等等。虽然初看仅仅是单纯的数学运算题目,但这就是在逐步培养我们的理财能力,教会我们合理理财的重要性,使我们能理性消费,杜绝浪费,为进一步学习经济学打下基础。

2高中数学在金融财经工作中的应用

2.1数学分析在金融财经中的应用

经济学是在一系列假定的基础之上,用严格的推理得到结论的学科,而这正需要严密的计算和严谨的逻辑推理。相对于其它科学,经济学不能在金融市场通过重复实验来得出结论,所以数学应用的好坏直接决定了经济学研究的成败,数学分析也成为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手段。高中数学所学习的函数、极限、推理与证明等等概念便是基础的数学分析,没有足够的基础,就不能很好地理解金融财经中的各类数学模型,更不能对经济学有更好地理解。比如宏观经济分析中非常重要的IS-LM模型,就是由描述产品市场均衡的IS模型和描述货币市场均衡的LM模型移至同一图上组成,两模型的焦点便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利率水平和收入水平。而不论IS模型还是LM模型,其本质都是在严密的数学分析之上得到计算公式而绘制出的图形。

2.2几何在金融财经中的应用

优秀的几何学知识可以体现在大型工程上:举世瞩目的三峡水力工程中,混凝土重力坝基本剖面的设计呈直角三角形,依靠坝体本身的重量产生的压应力来抵消由于水压力所引起的拉应力,其设计基础正是几何学,并通过数学计算得出物理学中力的作用方向,完成了这样举世瞩目的工程;几何学知识在经济学理论上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经济学中的数学模型很多较为抽象,比如文中所述的IS-LM模型,就是将抽象的公式转化为几何图形,在坐标系中描绘出来,便于直观理解与记忆,在很多方面,代数就是几何的多维扩展。

2.3统计与概率在金融财经中的应用

时下,“互联网+”不单单是一种概念,它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大数据所带来的便利中。最常见的例子就是电子商务,通过对每位客户在各商城浏览商品种类、价格、质量这些数据的汇总、计算、分析,就可以得出该客户近期最关注的产品,从而有针对性的在各终端推送合适的广告。大大提高了商品销量的同时,也使宣传费用进一步降低,从而达到了利润最大化。这些大数据的汇总分析都离不开统计学中“聚类分析”的应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逐渐由静态转向动态、由对确定性问题的分析转向对不确定问题的分析,体现在当今世界经济的就是随机事件正变得越来越重要,比如股票价格这样的变量的变动就是一个随机过程,对随机事件的认识可以在合理评估风险的同时预测某支股票的走势。随机过程是以概率论为基础的,它的研究对象是过程,即对事件在各个时刻的积累结果进行研究。学好高中数学的概率论,是为今后的合理投资、理财打好了科学方法的基础。

3高中数学在财经生活中应用的意义与价值:

数学是工具,能够给我们更多定量而非定性的分析,也可以提供众人能够接受的说理。高中数学作为高等数学及其它各学科的基础,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起到重要的作用。随着理财、投资人群结构的逐步年轻化、全民化,我们有必要在高中数学这样一个经济学与数学的重要衔接点为年轻一代逐步普及基础的经济学知识,培养年轻人科学投资,合理理财的观念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一种严谨的经济学—数学思维来对待生活中所遇到的事物。

4结论

作为社会群体中普普通通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是经济发展的参与者,同时也是受益者。高速发展的经济在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和幸福生活的同时,伴随而来的还有新形势下的挑战。将较为基础的经济学知识引入高中数学的课堂,让学生在了解并认识到人类的经济活动的同时学习数学,能使我们能够有一定的独立理财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对于财经知识的兴趣,使更多的学生能够热爱经济学,并且投入学习、研究经济学理论的精英队伍中。

作者:李正言 单位:保定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1]陶广连.浅谈高中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实际作用[J].教师,2011年第35期.

财经经济范文5

(一)财经类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可能性

财经类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着众多的关联性,二者对接的可能性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梳解:首先,从特征上看具有相似性。其一,二者同具有综合性。一般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四个部分组成。其二,二者同具有社会性。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必然反映时代的变迁。其三,二者同具有历史性。都有其自身的形成、变化与发展过程;其次,从基本功能上看具有相通性。二者都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和约束功能等;再次,从对接的基础上看:一方面,在指导思想上,二者均需坚持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另一方面,在目标与内容上,二者都必须使其成员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成员的人文素质与修养,调动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提高凝聚力与向心力,同时协调人际关系,改进方法,提升能力,在终极价值目标上,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二)财经类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创新性诉求

“创新实践是当代人的生存方式。当代的现实生活是由知识经济、全球化构成的,它们充满了创新实践的特点。”在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市场经济的当下,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因此,无论企业还是高校,都必须抓住培养创新人才这个核心,力求解答“钱学森之问”。换言之,以创新实践为特点的当下,创新无可非议的成为人才的内在属性,我国的任何一个领域,这里自然包括财经类企业与财经类院校,都必须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一种应然与实然的诉求,这是其一。其二,无论是从财经类院校的地位上,还是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上看,亦或是从知识经济的客观需要,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上来看,财经类院校必致力于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与整合中谋求创新人才的成功培养。“从主观而言,创新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人格与创新能力的人,是以探究的态度不断地实现自我创新和超越的人;从客观而言,是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在某一领域、某一方面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的人。创新的普遍性与主导性使现代社会的一切人才都必须具有创新性,要求现代所有的教育都必须适应创新实践的要求作出相应的变革。”这意味着,一方面,财经类院校仍然是知识创新的平台与载体,与此同时,又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及其它各方面创新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另一方面,财经类院校培养的创新人才,除了应具备相应的知识与技能素质以外,还应该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创新素质,与此同时,创新人才还必须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积极贡献。换言之,财经类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必须实现与企业培养创新人才模式的链接,实现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实践创新与文化创新的整合。既要注重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又要关照现代人才的内在属性———创新,以及创新人才的价值取向———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作出积极贡献。“……创新人才的培养不是心理实验室里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实验,并不仅仅是对学生创造力的开发,更不能把创新人才培养作为一个单独的项目去攻关,而要通过开放办学、参与创新实践等推进学校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二、缺位———财经类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问题厘析

(一)二者在自身特质方面存在差异

财经类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除了具有上述关联性之外,各自又具有自身的特质。财经类院校校园文化的特质主要有:包容性、超前性、主导性,在多元化中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财经企业文化的特质主要有:效益化、竞争化、现实性、在效率至上的文化导向基础上存在众多需要进一步引导与规范的因素。二者自身存在的上述特质使二者的对接存在某种疏离。

(二)文化对接自觉性不强

长期以来,我们对财经类院校校园文化的认知过于狭隘,以为财经类院校校园文化就是学工部等部门组织开展的各类文化活动。在实际工作中,财经类院校大多缺乏构建财经职业类型校园文化的自觉意识与行为,导致目前财经类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缺乏财经特色。这样导致了如下的后果,一方面,有许多财经类院校毕业生根本无法适应企业的工作;另一方面,财经企业又无法找到自己所需的人才,进而影响到自身以至于国家经济的发展。“然而一些信息渠道显示,因为缺乏对职业文化、企业文化足够的理解和认同,不少刚走上工作岗位的财经专业毕业生的从业态度、专业意识和职业精神成为制约他们在行业、企业中生存、发展的瓶颈,相当一部分学生产生了对企业的不适应症,出现了心理差异、文化差异、习惯差异和经验不足等问题,这使得学生不能尽快融入企业并有效的开展工作,有的甚至不能达到企业的要求而最终无奈离开。”

(三)在实践对接中缺乏整合与创新

目前,财经类院校学生职业精神、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薄弱,究其原因,与财经类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缺乏财经行业性、职业性、应用性的特点有直接的关系,也反映出我国财经类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与规范性的特点。“在财经教育与社会经济同步持续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分析原因,会发现目前财经类院校育人实践中专业知识教育重于职业素质教育,专业技能培养强于专业观念教育,注重能力的训练却忽视职业精神的塑造,校园文化建设注重高校校园文化的共性却忽视了财经人才培养职业化的特点这些带有一定普遍性的突出问题。”当前,整体上看,财经类院校还没有把职业化的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发展战略来考量,缺乏系统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还未形成学生的职业素质。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与行为文化对接上,财经类院校与财经企业缺乏进一步的整合与创新,并没有形成“四位一体”的对接格局。在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模式上,财经类院校尚没有突破传统“象牙塔”式的教育,没有形成现代开放式办学格局。在软硬件设施共享、网络及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人才交流与合作方面、以及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融合方面,财经类院校与财经企业之间还没有形成创新的文化对接体制与机制。

三、重构———财经类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创新对接方式探寻

(一)理性的建构———财经类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自觉、自信与自强

1.顶层设计方面

财经类院校在办学定位与理念上,应具有与企业文化对接的自觉性。在办学定位上,务求与财经行业零距离就业;在办学理念上,渗透重诚信、公平、效率与效益的企业文化精神。

2.文化对话方面

实现财经类院校与财经企业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与行为文化全方位的对接。财经类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在物质层面应体现财经行业特色,如在校园雕塑设计与使用上体现财经文化,在学校校园网、宣传栏、标语、指示牌设计上紧扣财经主题。在精神层面,应使大学精神与企业文化哲学相互渗透,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大学精神接地气,展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又可以使企业精神脱俗升华,展现企业精神的科学发展指向,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在制度与行为层面,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为切入点,将财经企业严格的规范制度与体系、经营文化融入财经类院校制度与行为文化建设中,逐步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使其在校期间成为准职业财经人。

(二)实践的导向

如果财经类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各自“喜欢幽静孤寂、闭关自守并醉心于淡漠的自我直观”,那么二者之间的疏离就成为难以化解之殇,再合理的文化建构只能是孤芳自赏,无法达到雅俗共赏。因此,二者在理论层面顶层设计上,需诉求文化对话、沟通、理解与回应外,在实践层面具体操作上,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则成为破解二者疏离之殇之匙。“创新能力必须经过实践才能转化为创新成果,必须坚持知行统一。特别是大多数普通高校培养的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只有通过产学研的方式才能锻炼与实现创新能力。”

1.搭建科研与实习平台,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

财经类院校和财经企业双方都应搭建合作与交流平台,共同磋商理论与实际问题,实现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管理创新体系、科技中介服务创新体系良性互动与整合。一方面,对于财经类院校而言,要把财经企业文化融入到财经类院校校园文化当中,充分发挥校内实验室、实验基地的科研功能,通过举办各种竞赛、讲座、聘请财经行业专家做兼职导师的方式,使财经类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技术革新、经营哲学紧密联系起来,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促进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财经企业实训基地的前沿作用,加强企业管理与学校管理的整合,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真正实现订单式培养。

2.发挥创业教育孵化器作用,加快构建实践导向型的创业模式。

财经经济范文6

关键词:财经类高校;理性人假设;课程思政

引言

自希腊哲学时代,西方先哲就以“理性”来彰显人的本质属性。西方经济学注重由假设前提出发,经过逻辑推理得出结论,“理性人假设”(hypothesisofrationalman)是西方经济学最基本的假设前提,也是西方经济学立论的原点。财经类高校在开展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就是让受教育群体接受西方经济学中“理性人”这一假设,只有在接受这一假设的前提下才能有效地进行后续的授课。因此,做好“理性人”假设的课程思政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财经类高校“理性人假设”的课程建设背景

(一)财经类高校经济学类学科教育现状

财经类高校是以财经类专业为主的院校,学校绝大部分本科专业都以经济学为必修课程,同时,学校会根据自身的财经特色面向其他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开设财经类课程的系列选修课,可以说,在财经类高校,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覆盖面非常广。例如,南京某高校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就明确指出,其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双语)、宏观经济学(双语)等。在实际教学中,学校也提供了大量与经济学知识相关的选修课程,供非财经类专业学生学习。例如,南京某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课表中就包含着大量经济学相关的课程,如经济学入门、经济统计学和中国经济专题等[1]。财经类高校以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相关课程为课程设计的重心,在人才培养方面也以具备一定的经济专业知识为教育目标。因此,财经类高校的学生,不只是专业较为对口的经济管理相关专业,其他专业的学生也会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有通识化认识。这样的安排一方面充分利用财经类高校丰富的教师和教学资源,对在校学生进行恰当的财经类相关知识的教育,掌握基本的财经观点;另一方面,这样的教学安排也使得一些学生对“理性人假设”的相关知识一知半解,仅仅理解“理性人假设”作为西方经济学核心观点的积极性一面,而忽视其存在的固有弊端,使得学生在试图理解经济知识和经济现象的过程中陷入迷惑的境地[2]。

(二)“理性人假设”在西方经济学中的地位

同时,“理性人假设”在经济学相关课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西方经济学注重由假设前提出发,经过逻辑推理得出结论,“理性人假设”是西方经济学最基本的假设前提,也是西方经济学立论的原点。自希腊哲学时代,西方先哲就以“理性”来彰显人的本质属性。亚里士多德认为:“一种生命物就存在于它所特有的种属活动之中,也构成它同其他生命物种的界限。”而“理性”就是人所特有的本质的活动。因袭西方哲学的理性传统,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资产阶级理论家将“理性”与人在经济活动中的“逐利”本性结合起来,甚至将“理性”的内涵直接限制在“逐利性”之内,从而推导出“理性人”这一假设[3]。“理性人假设”的基本内涵包括:“理性人”是指在经济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征的一般性抽象,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都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西方经济学不仅以“理性人”作为进一步推理的假设前提,更将其视作经济活动中本质的“人”的属性,即将经济学的研究范围限制在对“理性人”的研究之中,也即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理性人”的经济活动,非理性人的经济和社会活动不在西方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之中。因而,财经类高校在开展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就是让受教育群体接受西方经济学中“理性人”这一假设,只有在接受这一假设的前提下,才能有效地进行后续的授课。

二、财经类高校“理性人假设”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一)“理性人假设”的形成逻辑

“理性人假设”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逐步发展的。亚当•斯密作为西方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同样认为人作为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的首要目标就是满足自身的私利,只有满足人私利的活动才有可能激发人从事经济活动的热情,自利活动所形成的“看不见的手”最终形成了完备的市场机制。在伦理学领域,穆勒将追逐利益的活动同人的本质属性结合起来,并以“功利”或“最大幸福原理”作为基本的道理伦理追求。行为的对错,与它们增进幸福或造成不幸的倾向成正比,这就将“理性人假设”从单一的行为描述上升到道德行为的高度,在伦理道德的领域为“逐利”的“理性”行为建构正向的道德评价标准。

(二)“理性人假设”的内在合理性

首先,“理性人假设”是符合人在从事经济活动过程中采取逐利行为的合理抽象。以最小的经济代价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是人的本性,在“理性人假设”中,通过对从事经济活动中人的最本质属性的抽象,使得经济学后续的推理过程具备了充分的内在动因和目标导向。生产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最重要目标就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其在经营活动中的一切策略和调整都是为这一目标服务的,而对于消费者来说,其从事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其在经济活动中采取的种种措施都是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的目标。其次,“理性人假设”使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更为聚焦,这便于西方经济学后续的推理和研究。在日常的经济社会活动中主体千差万别,有不同性质的政府、企业、居民等要素,如果不能将其本质进行合理的抽象,就会使理论研究陷入无所适从的境地。因此,“理性人假设”为西方经济学提供了较为合理的假设前提,不逐利的行为不在西方经济学传统的研究范围之内,即无论是何种政府、企业、居民都将其视作理性的经济主体,抽象出其逐利的本质属性,在这个统一的层面上进行理论的研究。需要指出的是,即便在西方,“理性人假设”仍然受到了诸多批判,但是“理性人假设”始终是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的主流。其根源是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经济活动中人的“利己”行为进行合理性论证,并以此为原点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和压迫提供理论依据。

(三)“理性人假设”的理论缺陷

虽然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根据实践的发展对“理性人假设”做出了诸多合理性论证,但这并不能掩盖该假设中存在的种种内生缺陷。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的,“国民经济学不考察不劳动时的劳动者,不把劳动者作为人来考察;它把这件事交给刑事法院、医生、宗教、统计表、政治和乞丐监督去做。”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用“理性人”这一抽象概念作为考察对象,就必然“不把劳动者作为人来考察”,劳动者作为“利己”的经济环境下绝对的弱势群体,必然被排斥在“对等”的交易关系之外,这正是“理性人假设”内在缺陷的根源。“理性人假设”对人的本质的定义是异化的。“理性人假设”的逻辑内涵是这样表现的,其前提:一是根据西方哲学的历史传统,人的本质是理性的;二是人在经济活动中理性的表现就是“以最小的经济代价获取最大的利润”,因而推导出结论:人的“以最小的经济代价获取最大的利润”的“逐利”行为就是人的本质,这样的人就被定义为“理性人”,而不这样进行经济活动的人不在经济学的考查范围[4]。一旦将“逐利”行为等同于“人的本质”,那么凡是“不理性”的行为就是对人的本质的剥夺,这不仅是现实的社会生活所不允许的,也是道德伦理的评价所不允许的,资产积极经济学家也因此站在了现实和道德的制高点上。这也就是“理性人假设”在西方社会的经济学研究中始终长盛不衰的根源,通过这一套逻辑的论证,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成功地将“逐利”这一经济意义上的人的特性同人的理性本质联系起来,将人在经济活动中展现的特殊性与人的本质的普遍性混为一谈。这无疑是对人的本质的异化,且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这一逻辑是经不起推敲的。马克思对人的本质有过多次论证,马克思认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只有在这一层面对人的本质进行考察,才是真正科学的认识。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属性就在于人作为类的、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这一活动真正区别了动物与人,也真正地表彰了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而“理性人假设”正是恰好忽略了这一层能动性的因素,仅仅将从事经济活动中的人看作是“逐利”的、缺失特殊性的主体,更深一层的批判则在于,“理性人假设”将人的本质限定在“以最小的经济代价获取最大的利润”这单一的“逐利”目的之中,就看不见人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真正可以表彰人的本质的创造性活动,看不见经济社会运行中从事创造性活动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别。“理性人假设”仅就人在经济活动中的“逐利”进行规定,而不考察人在从事经济活动时所涉及的伦理道德问题。人在从事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必然会将追求利益作为最重要的动力,这种追求利益的行为如果没有伦理道德的约束,就会造成社会道德的滑坡,不受道德和伦理约束的经济行为必然纵容人的自私与贪念,给社会生活带来极大的恶果。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财经类高校“理性人假设”课程建设的举措

(一)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立场批判“理性人假设”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共同富裕,而造就“理性人假设”的西方世界,其核心价值观则是个人主义。“理性人假设”的逻辑内核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并不统一,而“理性人假设”的内核实际上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是资本主义经济现实在社会意识上的反应,是资产阶级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生活领域人的价值判断。诚然,“理性人假设”能够进一步激发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在追求个人价值最大化的基础上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是“理性人假设”在一定程度上也鼓励了社会经济活动的参与者以追求个人私利为唯一出发点,这就违背了社会公平正义的道德原则和伦理要求,忽视了社会弱势群体在追求群体利益中的差距,就必然会导致资本家对无产阶级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占有与阶级之间的压迫和剥削[5]。

(二)把握“理性人假设”课程的意识形态导向

课程思政以专业课为核心,将意识形态工作深入到专业课教学的方方面面,其目的是实现学科教育与思政政治教育的结合。在“理性人假设”的相关课程建设中,要把握指导思想的引领作用,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系统总结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经济学的重要论述,批判继承中国传统经济学理论中的合理成分,贯注到新时代“理性人”假设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中。在“理性人假设”的课程开发过程中要突出丰富的思政元素,结合“理性人假设”的种种弊端进行批判教育。诸如要在市场经济活动中重视法律意识和道德建设,不能成为“理性”的奴隶,不能成为异化的资本的工具等。在教学方法上,课程思政教学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是刻板地说教会适得其反。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把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知识教学中,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讲授法、分组教学、案例教学法,启发互动式教学、角色模拟教学法,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大力开发课程资源,将复杂问题具体化、简单化,提高教学效果,突出课堂的专业性及德育育人功能。

(三)加强“理性人假设”授课教师理论能力和教学能力建设

财经类高校的教学活动仍然以讲授型教育为主,教师是课程的主导力量。教师对思政建设的重要作用不言自明。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主要建设者和授课的主要执行者,对改进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理性人假设”的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要着力培养财经类高校教师的工作责任感和育人信念感,充分发挥教师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提升育人实效,培养有担当、有信念、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结束语

财经经济范文7

 

所谓“两种监督模式”,是指人大财经监督与政府审计监督。长期以来,这两种监督主体各自按照不同的运行方式独立运行,形成了迥然不同的监督模式。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监督力量分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监督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对此,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与审计机关根据各自监督模式的优劣现状,力求取优去劣、取长补短,从而,加强人大财经监督与政府审计监督模式的对接。   一、着力探寻两种监督模式对接的有效途径   在实际工作中,人大财经监督不是孤立进行的,需要多种监督形式的综台运用,尤其需要审计部门的配台和参与。在目前向立法型审计模式过渡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研究和探索两种监督模式实现对接的有效途径,提高人大监督与审计监督的整体效果。近几年来,我们从客观实际出发,以维护经济秩序、规范经济行为、促进经济发展为宗旨,以财经法律法规为依据,以两种监督模式为互补,努力寻求人大财经监督与政府审计监督两种监督模式实现对接的有效途径:   1、加强监督程序和监督手段的对接。具体说,就是要依托审计部门的帮助和支持,延伸人大财经监督,提高监督质量和效果。如,南县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的具体作法是:一是充分利用审计监督手段。对一些专业性很强的问题,委托审计部门依法进行审计。比如,财政预决算专业性非常强,一般人难以看懂,也难以从复杂的报表数字中发现问题。   人大通过审计部门对上一年财政预算执行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的过程,及时发现违反财经法纪、浪费国家资财、挪用财政专项资金、侵占国有资产等问题,进而监督查处,使人大财经监督既能有的放矢,又能提高实效。二是组织重点审计和调查。对一些涉及财政监督方面的重要审计意见,人大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与审计机关联合组织调查,并委托审计部门组织对重点项目、重点资金和重点领域依法审计。对发现和掌握的违规违纪案件,及时转送和督促政府有关部门依照相关程序严肃查处。同时,对典型案件,还通过新闻媒体曝光,形成舆论压力,推动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三是积极开展审计执法检查。人大财经工委每年结合预算执行性的实际,开展审计执法检查,督促政府及审计部门加大对违纪违规问题的查处力度,维护时常经济秩序,维护国家法律的尊严。   2、加强监督力量和活动阵地的对接。从现实情况看,人大机关和审计部门现有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机构存在一定的互补性,如何有效的调动好、利用好,对于强化财经监督和审计监督都将会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鉴于此,我们两家,一方面,充分利用各自的人力资源和物质条件,联合开展活动。   每年人大财经部门和政府审计部门在研究工作计划时,都坚持互通情况,尽量在工作内容和时间安排上协调同步,通过优化人力配置,实现监督工作的对接和双赢。有时,双方还联合组织有关财经法律法规和财税审业务知识方面的讲座、培训,进一步提高法制水平和业务能力,更好地为实施监督工作服务。另一方面,利用各种宣传阵地,扩大监督工作的社会影响。与市县报刊、县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一起开辟专栏,宣传和反映实施财经监督和审计监督工作情况、实际效果,给人们一个观察、了解的视窗。同时,人大机关和审计部门自办的刊物、资料,也及时反映这方面的信息,扩大监督工作的社会影响。   3、加强监督信息和监督资料的对接。为了加强人大财经部门与政府审计部门的对口联系,双方要套结有关工作“链条”,以保持正常的工作联系。一是抓好信息反馈。审计部门作为行政执法机关,专门从事审计监督工作,将平时掌握的经济生活和预算执行的大量情况和线索,及时、主动地向人大反馈。人大财经工委又及时将审计部门反馈的信息通过收集、整理、加工,提供给人大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使他们结合审计议题,分析和研究一些深层次问题,提出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审议意见。同时,人大财经工委也将平时调查了解的有关信息,及时反馈给审计部门,以保持监督信息的畅通和有效对接。二是搞好资料传递。对人大财经工委和政府审计部门双方各自形成的调研成果、审计报告、情况通报等资料,通过一定的制度和方式及时传递,使双方保持相互沟通和交流。三是加强活动联系。每年年初,人大财经工委通过邀请审计部门参加对口联系会议等形式,通报上年工作情况和新的一年人大财经监督工作的重点、主要活动安排等情况。审计部门除经常向人大汇报工作外,每年还适时邀请人大代表、常委会委员视察、指导审计执法和监督工作。   二、切实把握两种监督模式对接的重点环节   审计监督是国家监督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财政预算健康运行的有效监督形式。坚持人大财经监督与政府审计监督的有机结合,实现两种监督模式的对接,必须把握以下重点环节:   1、找准对接的切入点。切入点,就是要支持审计部门依法履行职责。审计的基本职能就是监督,就是检查被审计单位在经济活动中是否授权或既定目标履行经济责任,有无弄虚作假、违法违规、损失浪费等行为,并督促其采取措施在正常轨道上运行。审计的目的是为了保障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作为人大来讲,就是要认真宣传贯彻审计法,特别是要认真贯彻新修改的《审计法》,切实加强对审计法律在本行政区域内贯彻实施情况的检查监督,并把审计监督与人大财经监督有机揉合,做到协同运作、相互促进,既不干预正常的审计执法行为,又能支持审计部门依法行使职权,真正做到寓监督于支持之中。如,近两年来,南县人大常委会正在找这个切入点,大力支持审计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2、探寻对接的结合点。结合点,就是要借助审计监督手段强化人大财经监督。在审计监督中,审计的对象或客体是财政、财务收支,它与人大财经监督的主要内容基本吻合。每年人大常委会都要审查和批准财政决算,监督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审计部门也要对财政决算进行审计监督。这两种不同层面的监督,对规范财政收支行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就监督而言,目前仍是程序性的比较多。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办法是:对审计出来的问题和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以交办函的形式交政府整改,并要求政府限期报告整改结果。我县近几年人大工作的实践证明,这样做既有刊于推动被审计单位和部门落实审议决定,解决实际问题,严肃财经纪律,又能更好地树立人大权威,使人大常委会对财政预算的审查监督逐步由程序性向实质性转变。#p#分页标题#e#   3、抓好对接的着力点。着力点,就是要建立健全财经审计制度。从严格意义上讲,目前人大在审查预决算方面还缺乏强有力的检查监督手段。有的地方对预算只审不查,使得“审查”变成了“审议”。   尽管各级人大为提高预算监督质量而“提前介入”,但因财政预算专业性强、内容宠杂,常常感到无从下手,监督的深度、力度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从近几年我县的实践来看,人大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离不开审计手段的运用,这是由审计的功能、性质和地位所决定的。人大建立健全财经审计制度,既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足额及时入库,控制和监督财政支出,又能判断和检验财政活动成果的真实性。   人大借助于审计部门运用的现代审计手段,实施对同级政府预算执行和财政收支活动的审查,客观上起到了两种监督模式对接的作用和效果。   4、重视对接的关节点。关节点,就是要逐步理顺审计领导体制。我国现行的审计领导体制是审计部门在同级政府首长和上一级审计部门的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审计工作,履行审计监督职能。这样就形成了政府部门监督政府的状况(审计机关实际上是政府的内审机构),极易受到行政干预,影响审计执法的独立性,特别是进行“同级审”时,审计机关只能先向同级政府报告审计结果,经政府对有关问题筛选后,再向同级人大常委会报告“能够反映的问题”,这就影响了审计执法的真实性和严肃性。因此,各级人大机关要积极呼吁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宪法和审计法,将审计部门作为权力机关实施监督的职能部门,并列入人大序列,加大审计对财政预算的监督力度,推进人大财经监督与审计监督的有效运行。   三、充分发挥审计机关的职能作用   实现两种监督模式对接后,各级人大常委会务必发挥审计机关的重要作用,强化对政府财政经济的监督。   首先,要发挥“同级审”的“明镜”作用,强化对财政预算执行的监督。所谓“同级审”,就是对同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这是国家审计的永恒课题,也是审计机关为同级人大常委会审议、监督财政提供科学依据的重要使命。如,南县人大常委会每年在审议、批准同级财政决算之前,其财经工委按照《南县财政预算审查监督办法》的有关规定,督促审计机关对财政部门批复预算的情况、预算执行中的调整情况和预算执行中收支变化的情况、预算收入的征收、缴库、退库情况、财政专项拨款、上级财政专项补贴的拨付与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并听取他们的审计结果报告,还就审计的力度与深度提出初审意见,以增强“同级审”和人大常委会审议财政预算执行的实效。   其次,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眼睛”作用,强化对财经权力的监督。经济责任审计的全称为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即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工商企业等主要负责人进行离任或任中审计的一项制度,也是对财经权力制约与监督的一项重要措施。近两年,南县人大财经工委一是根据县人大常委会的意图,委托审计机关对政府财经序列组成单位将要任免的主要负责人进行离任或任前审计,为人大常委会的人事任免把好“出口关”和“入口关”。   二是在县人大常委会组织述职评议前,人大财经工委遵照人大常委会党组的要求,委托审计机关对有关县直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进行任中经济责任审计。   如,前年和去年,南县人大常委会组织省市县三级人大代表分别对县农业局、建设局、国土资源局和计生局的主要负责人进行了述职评议。评议前,人大财经工委还根据人大常委会的意见,委托审计机关对上述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进行了任中经济责任审计,为人大的述职评议提供了确凿的事实依据。   再次,发挥基建审计的“卫士”作用,强化对国家财产的监护。基建审计是社会极为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人大财经监督模式与政府监督模式的对接,南县的基建审计工作正在不断加强。2004年,南县人大常委会采纳了财经工委的建议,委托审计机关对新县政府办公大楼的造价及其财务收支情况进行了审计,共审减建设资金700多万元。   2005年7月,南县人大常委会听取县审计机关《关于国家建设项目审计情况汇报》后,责成县政府召开常委会议制定、出台了一个《南县国家建设项目审计暂行办法》,这既为南县的基建审计提供了工作指南,又为南县的审计执法人员监护国家财产提供了有力武器。

财经经济范文8

自从教育部对地方一般高校提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以来,各个高校,特别是独立院校开始探讨目前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对应用学人才培养的意义,不足以及改革措施。目前大多的探讨都过于宏观,较多立足于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的研究。文章基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立足于日常教学,探讨在经济类专业课程中引入时事新闻对独立院校经管学生应用能力的影响。

关键词:

独立院校;教育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时事新闻

在笔者这些年教学实践中为了培养学生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日常的教学中间加入了时事财经新闻的讨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从最初尝试性的发表意见,到后面可以有比较深入的讨论。

1独立院校学生的基本特点

(1)基础知识薄弱,知识结构欠佳。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而独立院校的学生相较于公办本科类的学生录取分数线较低,学生素质有所下降。并且大部分经济学的学生在高中时段较多的关注力在应试部分,比较少的接触到经济方面的课外知识与实践。然而由于经济学所涉及的知识面广,要求学生能掌握许多复杂的专业基础知识来进行定性分析,而且也要求学生能掌握难度较高数理知识进行定量分析。很多经济学生学习专业课时觉得枯燥,难懂。

(2)学习方法偏重死记硬背。在日常经济类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发现,学生相对一些案例分析感兴趣,但对于逻辑性较强的专业知识却缺少兴趣。他们更倾向于感性的思维方式,容易接收到贴近生活的知识点。但是大部分的经济学专业课程都是理论性比较强的,中间很多课程涉及大量的数学推导等,同时非常多的理论都还有自己所特定的适用条件。大部分学生没有办法有透彻的理解,只得采用高中时候留下来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觉得非常困难。

(3)实践经验不足,缺乏对经济世界的了解。经济类的学生要求对经济社会有较好的了解,是大学生群体中对经济现象反映最为灵敏最具有前瞻性的群体。同时他们应该对当下的政治、经济政策以及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动都能有自己的相关意见与看法。但是大学之前的应试教育体系将他们的思维限制在家庭,学校、课堂之上,使得他们较少接触到经济学理论,较少感知其运行规律。所以对经济学专业课程的学习感到较为吃力。

2经济学专业课程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对落后。目前大部分的课堂教学还是沿袭传统的老师讲授,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形式难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很难培养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发现目前的学生在碰到问题时缺少分析解决问题的自主性而是更多去考虑老师上课有没有说过这类问题,老师的解决方法是什么。这种现象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老师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纵容了学生的思维惰性。大部分的年轻高校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了讲台,自身的实践经验比较贫乏。并且工作后大多参考自己在校时老师的上课方式,从而导致很多教学方法还停留在多年前的模式,缺少突破性的创新方式。然而相对于一些资历,职称较高的老师,多年的教学方式一成不变,难以受到思维活跃的95后学生的喜爱。

(2)教师评估体系有偏移。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各个高校包括独立院校的教师评估中科研要求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出现了大量的年轻教师注重科研,轻视教研的做派。导致年轻教师尽量压缩自己上课时间,全身心投入科研中。较多的科研成果也使得年轻教师更加容易获得教学事业上的成就,当这些老师功成名就之后就更多地将自己的生活重心偏向于家庭生活中间。这些问题的存在有部分老师的个人原因,更主要的是整个教师评估体系的问题。

(3)教学管理粗放。大部分的高校对经济学专业管理方式比较粗放,采用的考核方式比较单一,主要以期末考试的方式为主。虽然很多课程会综合平时表现与期末成绩,不过平时成绩部分的比重较小,而且包含一些阶段性的测试。期末专业试卷考试的出题更多来自于课本的理论知识,或者上课时候老师的案例分析。学生较多地以记忆的方式来学习通过考试,学习的方法较为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以及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入时事新闻的意义

(1)提高学生们对经济专业课程的兴趣。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经济学类专业课程较多地以讲授专业知识点为主,内容形式都相对于比较枯燥,与学生日常生活的关联性也较弱,难以形成直观的联系。课堂中加入了财经时事性的讨论,首先可以让学生们对自己日常的经济学现象有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也容易将财经信息从他们日常丰富的信息中间突显出来。其次能让学生们意识到课堂上较为枯燥的理论知识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有如此灵活的应用。最为重要的是却可以通过课堂上对财经新闻的讨论增加学生日常生活中对财经新闻的涉猎,并且容易让学生有更加深刻的思考,课堂上对其涉猎过的新闻的探讨也可以让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获得较好的成就感。

(2)知识的动态性。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当下的世界格局,经济形势变化莫测,一成不变的经济学理论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发展。财经类时事新闻能较好体现当下的全新的经济现象,各个政府以及经济组织为了应对新的形势所提出来的政策和制度。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财经新闻有利于知识的动态性,也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当下经济的变化与发展,和经济专业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对经济规律有更好的掌握。

(3)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财经类新闻在课堂中的引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以及思考的能力。时常在课堂中间引入财经新闻,并且鼓励学生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参与讨论,有助于学生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容易提高学生们在日常的阅读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联系的能力。在实践中去分析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能有对当下经济制度与政策有自己的见解与建议。不仅有利于学生经济学基础知识的巩固与应用,也容易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再仅以课本老师的言论为标准。

4引入财经新闻应该注意的事项

(1)学生的参与度。在笔者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的对财经新闻讨论的参与度不够高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虽然财经新闻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容易增加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参与的人数常常固定在那些上课较为活跃的同学中,而性格相对比较内向的同学参与度则相对较低。这个时候老师首先要鼓励学生多看财经新闻,最好可以在每次上完课之后提醒学生下节课要讨论的内容,好让他们可以有一些初步了解和思考。其次就要关注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因为大部分的学生还是会有一些自己的意见与看法,只是羞于表达,或者缺乏自信。然后对于那些不怎么认真的学生要给他们施加些许压力,尽量能让他们开始关注时事新闻,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2)注意时事新闻的时效性。财经新闻在课堂中间的应用优势之一就是能够保证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的时效性,如果在实践教学中忽视了财经新闻引用的时效性,那么跟传统教学中引入那些年代久远,以及前人分析熟透的案例就没有区别。虽然这些案例会对教学有帮助,但是它不利于体现当下的最新经济状态,同时由于分析材料已经比较多,不利于学生自主的分析能力的提高,因为思维会受到所谓的前人解读所束缚。同时时事新闻的时效性能帮助学生对当下经济形势,政治格局有比较好的认知,更利于对经济运行规律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