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经济范例

财经经济

财经经济范文1

根据笔者多年的微积分课程教学体会,目前微积分教学的实际情况不容乐观。课时少,内容多,教师受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约,往往忙于赶进度,不易照顾到学生的感受。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学生没能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没有真正融入教学过程,学生与教师主客体倒置,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学数学的兴趣,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内容抽象,理论性强,教材偏向于纯数学的理论和计算,学生得到的是一大堆的数学定理、公式,缺乏直观的演示,导致学生对微积分这门课程产生畏难情绪。缺乏数学与经济之间的相互渗透,使学生学习微积分的目的不明确,为学微积分而学微积分,许多学生学完微积分后不会具体应用,从而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好,微积分学习形成了一种不良循环。尤其是新形势下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大学毕业生技能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数学的教学工作必须跟上时展的步伐。微积分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体上可以分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三个方面的原因。

2.1从教学内容方面看

目前的微积分教材十分注重理论的严谨性。微积分的教学内容和体系长期以来基本沿用过去已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固有模式,以传授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主要目的。从内容展开的层次看,大多仍沿用传统的“概念(定义)→定理(结论)→例题”固定模式,过分强调了形式倾向严格化的东西,如极限的定义等,注重严密的逻辑推理和解题技巧,而忽视了微积分教育最本质的东西应是直观化和形象化。理论介绍缺少实际背景的铺垫。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总是被按部就班地朝着固定的方向引导,往往重视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其实际背景和应用价值。这使学生感到微积分课程非常抽象,非常难学,非常神秘。

2.2从教学方法方面看

目前大多数微积分的教学,出于对理论性和知识体系的严谨性考虑,教学方法仍显得抽象而陈旧,讲课中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而忽略了知识的产生和应用背景;偏重符号演算和解题技巧的训练,忽视从直观(主要来自应用和美感)和问题背景方面的引导。往往走的是一条只讲推理不讲道理的“最捷”路线,使学生难以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不少高校微积分课的教学,一直延用着传统的教学模式———讲授法、问答法。很少把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了多少微积分知识作为尺度,也很少思考如何用最少的语言和最新的教学技术和手段去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经常用单一的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而不注意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考核学生的认知能力。缺少实验课程环节,学生应用数学困难。缺乏微积分的验证性实验、计算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难以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学习效率低是高校微积分课教学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

2.3从教学手段方面看

目前许多教师仍然还停留在一支粉笔黑板教学的阶段,多媒体教学运用不够,过分强调教师的讲解,学生听与练,与数学发展和应用现状极不适应。缺乏数学软件包括Matlab、Mathematica等的使用。缺乏对网络平台和网络资源的利用。

3微积分教学改革的对策措施

3.1教材改革

微积分教学内容改革的成败,教材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一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世界其他国家的微积分教材改革经验,另一方面,根据我国微积分教学的实际情况加以调整。近几十年来,美国在微积分教材建设和改革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研究,不少改革者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使用自编讲义进行教学,并对原有教材内容作了比较大的改变和调整。在微积分教材改革中,由哈佛大学编写的《微积分》是最有影响的一个。作者在编写这本教材时采用了两个指导原则。其一,全书采用“三原则”的模式介绍定理和概念,“三原则”是指:每一个概念以几何,文字描述和代数形式呈现出来。其二,“阿基米德方法”。这实际上是对建构性学习理论的重述:该学习理论认为正式的定义来源于对实际问题的研究。这两个原则的采用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概念和定理的理解,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侧面和不同的角度为切入点,深入概念和定理的本质。后来,“三原则”又发展为“四原则”,即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上“写作”,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所学的定理或概念,从而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改革微积分教材中使用了大量的图形、表格,而且大多数的改革微积分都没有对证明进行严格的要求。改革者认为,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定理比证明定理更有价值。改革微积分教材应遵循着“精简而生动”的思路,在充分考虑到对学习要求较高的学生的要求的同时,可以将那些认为“不重要”的内容从微积分教材中删掉。我国的微积分教材大都是严谨的思辨的微积分体系。各种教材和教师讲课通常都是从极限理论开始讲授,并以极限为线索贯穿始终。缺乏以直观、具体的方式来描述微积分,不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微积分的思想和方法。美国的微积分教材通过几年的改革,已涌现出一批优秀教材。这些教材注意以多种表现形式向学生展现微积分的概念,处处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出发。通过比较可以发现,美国优秀微积分教材概念介绍详细、直观、通俗易懂,有着丰富的应用例题,涉及面广泛,有物理、化学、生物、经济、地质、气象、天文、心理、社会科学等。这对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过分强调微积分自身体系的我国教育工作者来说无疑是很好的借鉴。如何在保持我们的优势与特点的同时,加强微积分的几何直观教学、注重概念的理解以及实际应用,是值得我们思考与探索的问题。笔者认为现在必须加大微积分教材改革的力度,在适当考虑微积分自身体系的基础上,一定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前,我国使用教材中的应用部分内容多为传统的教学范畴内容,而反映经济学科、生命学科等目前比较活跃的学科的内容太少,换言之,微积分教学在应用方面的内容还远远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因此,一方面在教材建设中必须加强应用方面的内容和例题,另一方面,在微积分教学中要充实和加强应用知识,特别是反映经济学科、生命学科等方面的内容。

3.2教学方法改革

改革微积分教学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改变传统微积分以教师为中心,教学以讲授为主,在教学中学生起着次要作用的弊端,强化参与式教学。教师的重要职责是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学习,学生成为教学的主角。学生也不是以听课为主,而是在教师创建的环境下经过实践将知识变成自己的。在学习中理解知识,体会数学本质,学会应用;第二,处理好所讲述内容的严密性和清晰性。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定理可以给出严格证明,部分定理只提示定理证明的主要思路,而部分定理则可以不加证明,只需从一些简单的例子中总结出定理的内容,并解释如何应用即可。当严密性和清晰性相抵触时,应该选择清晰性;第三,处理好微积分教学中形式化和直观化这对矛盾。当形式化和直观化相抵触时,应该选择直观化。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直观理解,降低学习的难度;第四,在教学过程中,巧妙植入数学文化,激起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渗透相关的数学文化,让学生换个角度去观察数学,以一种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感与魅力,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第五,适时融入数学建模思想,增强实用训练。如运用微积分中的导数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用料最省、体积最大以及经济理论中的最大利润、最小成本、边际、弹性分析等问题。定积分中的微元法也是应用中的有效方法,可以用来计算面积、旋转体的体积、图形的重心等。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融入数学建模思想,对各专业特别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更有助于专业课的学习及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使得学习经济学和管理学变得容易,而且可以更完整、更深刻地理解和解释经济和管理理论;第六,加强微积分的验证性实验、计算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将微积分看作实验科学课程,强调实际操作和发现式学习。在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通过执行计算机任务,自己发现最重要的数学结论。这些任务都是教师精心设计的,以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思维构建;第七,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可以在加强应用性教学的基础上,开始增设研究性课题作业。让学生自己设计、参与探索知识和体验道理的过程。它能使学生像研究者那样,自主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自主地进行创造性探索。研究性课题作业将学生置于发现者、探索者的位置,可更大限度地挖掘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3.3教学手段改革

财经经济范文2

关键词:财经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

0引言

计量经济学引入中国已有几十年时间,在此期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内的学者在吸收和创新过程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在计量经济学本科教学过程中,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已基本取得普及。然而,根据多年的计量经济学教学经验,尤其是财经类本科专业,在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加强对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的研究,对于推广和加强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学习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1财经类本科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教材选取不当问题。当前针对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教材琳琅满目,总体可以分为三类:其一,偏重理论的,该种教材主要针对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的来龙去脉、基本证明进行适当演绎和归纳;其二偏重实践的,该种教材主要针对应用,强调软件的使用,不告诉学生为什么,只教授学生怎么做;其三是理论和实践结合,该种教材既告诉学生为什么,又教学生怎么做。总的来说,这三种教材各有所长,以第三种效果最好。(2)软件不易选择问题。现在可以应用到计量经济学教学的软件业比较多,主要以STATA、Eviews、Sas、Matlab、Python、R等为主,但这些软件侧重点不一样、难易程度不一样,导致任课教师在选择过程难以做出合适的选择。(3)学生的积极性问题。普遍来讲,现在的财经类大学生,尤其是二本学校的学生,大部分缺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尤其是大学的课程大部分比较简单,一旦碰到譬如计量经济学这种稍微需要认真学习的课程,就是产生畏惧心理,导致学生厌学,这样就产生恶性循环,导致学生针对本门课程缺乏积极性。(4)师资问题。其一,授课教师只是就上课而上课,基本不做有关计量经济学的研究,这种情况课程就缺乏实用性,比较古板;其二,授课教师知识老化,由于近些年计量经济学发展比较迅猛,有些任课教师没有及时进行知识的更新,导致知识陈旧,这样也提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其三,有些任课教师自己较少实践操作,导致只能就理论而理论。

2财经类本科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提升对策研究

根据上文的分析,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1)因“生”选“材”。首先教材的选取,现有的教材种类繁多,要依据学生的水平,比如,一本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可以适当选取难度较大点的教材,比如古扎拉迪的教材等,二本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可以选用庞浩的教材等;其次,针对软件的选择,当前比较主流的计量软件是STATA,当然其他的软件也是可以的,但是从应用角度来看,应以STATA为主,兼顾其他软件,这个也是主要考虑学生的情况,针对基础好的可以选择Sas、R以及Python等高级点的语言,其他的学生可以选择STATA、Eviews。(2)提升学生兴趣。计量经济学学习给财经类学生的印象是难学、缺少乐趣,其实计量经济学也是很有趣的,可以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采用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模式、案例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学习兴趣。(3)进行师资培训。针对计量经济学知识更新过快,任课教师知识储备不足问题,学校要积极组织老师培训,比如计量经济的前沿知识从截面数据、时间序列数据过渡到面板数据,现在研究的热点又到了空间面板、断点回归、合成控制法、双重差分等新兴的计量方法,相关任课老师要掌握这些前沿的基本方法,这样才能达到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孟醒.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因果推断的逻辑与方法———评《基本有用的计量经济学》[J].教育发展研究,2020,40(21):85.

[2]向仁康,马嫚.应用型地方高校经济学本科专业数据分析类课程的优化探析[J].高教学刊,2020,(33):75-77+81.

[3]李媛.普通农业院校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J].现代农业科技,2020,(16):248-249.

[4]陈艺琼.“互联网+”背景下《计量经济学》教学优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25):120-121.

[5]李博.“计量经济学”课程群建设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0,(07):35-37.

[6]李春华,吴望春.《计量经济学》课程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的作用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17):86-87.

财经经济范文3

关键词: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经济法是一门综合了经济与法律两方面的交叉型学科,是一门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课程,也是我国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所有学生都必须精修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在会计师、资产评估师等相关职业资质考试过程中,经济法是作为一门单独考试课程而存在的。由此可见,经济法在培育财经类专业学生以及培养实用性人才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日常的经济法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结合经济与法律,从而培养出更多具有强大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的学生,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我国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的经济法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一直以来普遍存在一种十分错误的倾向,即教师过度重视理论教学反而轻视应用教学。这就使得大多数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更注重系统性的理论知识传授,而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也就不能正确引导、启发学生通过法律手段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为了改变目前这种经济法的教学现状,提升学生对经济法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就必须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感知力,提升学生的问题处理能力和分析能力,从根本上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经济法。

一、结合实际合理设计教学项目

所谓项目教学法,指的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自处理一个课题项目。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是由教师提出具体项目,从而引导学生带着这一课题项目,主动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使其通过与其他同学一起合作、交流的过程,找出最佳的问题解决方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项目教学法,可以促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方式得到转变,将教学重心转移到学生这个主体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动手能力及动脑能力都得到显著提升,在问题处理上也思考得更加全面。同时,项目教学法增加了师生之间沟通交流的机会,通过沟通交流使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从而帮助教师更好地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例如,教师在教授“合伙企业法”的过程中,可以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如你在毕业后,想要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合伙经营某家企业,有哪些事情你认为是必须前期约定、规划好的呢?在提出问题之后,教师通过相应的启发方式及引导方法,不断尝试着激发学生通过自主讨论的形式,归纳出自己对这一课题项目的所有认识,分条列明各项合伙协议的法定内容。在学生列出自己对这一课题项目的所有想法之后,教师应该让学生通过自由分组的形式,在组内进行交流、讨论,从而归纳整理出合伙协议的主要内容。与此同时要求每一小组自行建立一个合伙企业,签订相应的合伙协议。项目要求主要有:企业的名称,企业经营场所的详细地址,合伙人姓名,合伙人地址,合伙人的出资方式(包括出资数额以及缴纳期限),企业利润分配的方式,亏损的承担准则,相应事物的分配方式,入伙方式及退火方式,问题争议的解决方法,合伙企业的解散、清算制度以及违约所需承担的责任等。在模拟创业的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天马行空地进行讨论与想象,任意选择自己所钟爱的创业地点、创业项目以及相应的出资方式等。项目教学法的出现将课堂理论知识同实际教学活动很好地结合起来,学生在通过完成各种具体课题项目的过程中,也逐渐掌握了课堂上所传授的各项理论知识。在对课题项目进行分析讨论的过程中,相应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以及问题处理能力等都在短时间内得到迅速提升。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最后讨论结果轻易地发现学生最感兴趣的法律知识。与此同时,因为在各项课题提出之前并没有对所涉及的法律知识进行具体的讲解、介绍,所以学生在实际的课题项目讨论过程中,必定会犯下一些法律知识错误,这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生对这些法律知识错误的印象。教师需要对学生所犯下错误的法律知识进行重点的讲解与培训,不但可以实现针对性教学,还能够将学生摆在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长此以往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可能性,引导学生们更好地掌握课堂上所传授的理论知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适当增加情景教学、启发式教学比例

众所周知,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着缺乏学习主动性的现象,所以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新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所要传授的知识不断进行优化、整合,创新、改革教学方式。与此同时,善于利用各种情景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亲自面对具体问题,不断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独立地探索与解决各种问题。教师进行问题情景设置的时候,可以多找一些性格较为活跃的学生作为情景设定中的主人公,列举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人作为情景设置中的人物,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尽快进入状态,形成强烈的画面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认真地学习相应的法律知识。例如,诉讼这类较为抽象的基本性法律知识,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教学情景:假设你们班的A同学在大一时向你借了人民币500元,约定好一周之后会还款。但一周之后A同学却并没有将这500元钱还给你,你碍于同学情面也并没有向A同学进行索要。大四毕业即将来临之时,你才向A同学要求还500元钱,A同学并不情愿还款,有拒绝还款倾向。面对这样的情形,你想通过诉讼的方式来解决。你是否能提起诉讼?你如何证明自己是债权人呢?小明是否可以拒绝还款,原因是什么呢?通过学生日常生活情景设定方式,不仅能够具体而生动地将相应问题情景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而且容易让学生自觉地进行角色代入,站在情景教学所设定的角色上去主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寻找相关的法律知识,在对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判断其应用方式以及应用场合,从而解决问题。如此一来,既能够加深学生对相关法律知识的印象,又能够提高学生对相关法律知识的运用。

三、优化教学案例

在日常的经济法教育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是最有效也是最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案例教学方式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也不能有效吸引学生进行主动学习。但如果能够将案例中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效地结合起来,那么学生就能更好地融入相应的教学过程中,从而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应的法律知识,学生在学习相关法律知识也就会相对轻松很多。为了能够找到这种既常常出现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又具有经典性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法律案例,笔者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各种网络平台以及各种媒体渠道上搜索相关的法律案例素材。其中笔者经常观看各种频道的法制栏目,这些法制栏目普遍采用了大众十分喜欢的栏目剧的播出形式,通过情景再现、剧情设定等相应的表现手法,对所搜集到的各种社会热点进行了二次创作,从而突出了这些热点中所暴露出来的一系列法律问题。笔者在多年的一线教学过程中试图对以往的教学案例进行优化,尝试向这些法制栏目制作方式靠拢,将学生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一些经济纠纷、法律纠纷等问题进行梳理,了解故事梗概,编写相应的剧本,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及拍摄,通过栏目剧的形式二次呈现在学生的视线中。要求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对自己的分析结果进行合理的判断,对自己的知识漏洞以及知识疑问与教师进行交流。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对教学案例进行优化,让学生亲自参与、拍摄相应的法律案例,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组织协调、团队合作、语言表达等能力,使学生能够真正主动参与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同时,这种形式的教学案例可以将一条条空洞、乏味的法律条文以另一种方式,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可以不断提高对相应法律知识的理解能力与运用能力。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巩固教学效果,使学生养成通过法律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教师还可以在完成相应的栏目剧视频制作之后,将这些已经拍摄好的法律案例以及对应的问题解决方法(包括案例中所涉及的法律知识点分析、知识点的具体运用等)整合成Word文档或者PPT的形式,上传到学校及其他的网络学习平台,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自行下载学习,可以与教师、同学等在平台上沟通交流,不断地加深学生对相应法律知识的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法律知识,并使之提升法律意识、增强法律思维,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对类似的法律问题进行分析、判断、解决。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经济法是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其对于财经类专业学生而言,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为了不断提升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敏感度,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设定合理的教学项目,增加情景教学、启发式教学的比例,并不断对教学案例进行优化,从而让学生亲自参与相应的法律案例分析中。如此一来,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善学生对经济法教学的固定认知,进而提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孙彪.高职财经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法制与社会,2019

[2]张贵兴,高旭.基于高职教育目标的经济法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

[3]夏莹.基于职业素质培养的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

[4]王文博.高职财经类专业经济法教学手段改革与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

财经经济范文4

关键词:财经院校;通识教育;战略地位;实现路径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从一定程度上讲,提升大学毕业生的专业外,社会适应能力、综合竞争能力是高校通识教育的根本动力。由于财经院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实施方案、管理措施、师资队伍、办学条件等现实局限因素的消极制约,导致通识教育战略价值大打折扣。财经院校提升通识教育战略地位不仅可以为促进财经院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创新财经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财经人才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而且对强化财经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减少专业教育的功利性对人的全面发展带来的各种束缚,培养学生完整独立的人格特征、辩证批判的思维逻辑、广泛适应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通识教育基本理念及现实意义

1.通识教育基本理念。通识教育旨在使学生获得比较完善的理性、健康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开发主体自我实现的潜在可能,成为比较完全意义上的人。根据通识教育首倡者美国博德学院教授帕卡德(A.S.Packard)的观点,通识教育是“一种尽可能综合的(comprehensive)教育,它是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的准备,为学生提供所有知识分支的教学,这将使得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种特殊的、专门的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①。通识教育既不是选修课教育,也不是通才教育。选修课教育的目的是拓展专业基础与专业方向,通才教育旨在使学生掌握某学科领域的知识体系,并以某个专业方向为突破点实现跨学科交叉学习、思维整合,最终成为该领域全才②。由于通识教育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并不体现在“专才教育”相对于“通才教育”上,而是体现在“通识教育”相对于“专业教育”上,需要通过通识教育弥合人才培养中过分强调专业教育带来的分裂趋势,增进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互之间对人才培养的向心力,共同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2015)首次提出高等教育要贯彻“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并重”的原则。2.通识教育现实意义。当前我国高校院校普遍面临的以下四个方面的实际问题,需要通过加强通识教育加以解决:一是独生子女导致的当代大学生社会生存意志、艰苦奋斗精神、承受挫折能力、人际包容程度下降等问题;二是各层次应试教育导致当代大学生在人文、心灵、智慧和体能等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弱化,致使大学毕业时适应社会需要的通识技能不足、市场化就业的困难不断攀升的问题;三是相对稳定的高校专业人才培养供给结构与不断变化的人才市场需求结构的不对应性所导致的大学生就业专业对口率日益走低的严峻现实,导致广大学生需要在专业教育之外储备更多的潜在知识结构、潜在适应能力和拓展发展潜能,以便最大限度地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市场就业竞争力、社会生存适应能力和全面发展后劲的问题③。四是随着社会分工不断精细化,高等教育办学中的以职业专门化为基础的专业主义倾向日益凸显,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社会离心力”问题,危及到了整个社会得以和谐存在的共同价值基础。

二、财经院校通识教育战略现实困境

财经类高校通识教育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财经院校人才培养创新能力与适应能力的提升,而且涉及到财经院校能否按照现代教育规律不断完善财经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财经高校学生毕业后多在公司、企业、银行、证券、会计、审计等机构任职,常常面临诚信、公平、正义和利益的权衡和考验。因此,财经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专业技能,而且需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格、厚实的人文修养、强烈的社会责任和广阔的科学视野。财经院校通识教育战略旨在从财经院校办学实际及其特有的通识文化、通识课程、通识课堂和通识管理特点出发,构建独具财经特色的通识教育模式及其运作体系,有效解决财经院校特有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张力冲突问题,切实提高当前财经类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的实际效果。1.财经院校普遍存在的学科专门化办学模式,导致其通识教育资源的供求矛盾更为突出。从资源供给的角度看,财经院校多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导,学科门类比较单一,优势师资主要集中于经济和管理学科专业领域,通识师资力量匮乏是制约通识教育质量提升的一个根本瓶颈,难以全面满足“文、史、哲、艺、美、科”等方面的通识教育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师资数量与结构的教学需要,很难构建全面、系统而且高质量的通识课师资队伍体系支撑,甚至导致一些通识教育计划难以有效实施;从学生需求方面看,由于财经院校生源素质普遍较好,学生对通识课教学的教师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其有渊博、融通的财经相关知识基础,而且要求其讲课方法灵活多样、生动有趣、深入浅出,而现实有限的师资资源难以从数量结构和质量水平上满足财经人才培养的要求,势必导致财经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与就业竞争力不断降低。2.财经院校师生强调实用至上的功利主义倾向,导致其通识教育实际推进难度相对更大。在就业导向压力下,财经院校以市场化为中心的实用主义办学思想,导致其师生更多地强调“经世致用”教学理念与“学以致用”教学原则,往往将培养学生财经类应用性专门知识技能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与办学特色,导致广大财经院校师生对通识教育存在认知偏差,试图以此为依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从而使广大师生更容易受到社会功利主义的消极影响,更多地从现实利害上考虑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改革方案,过度注重人才培养中的市场短期功利需求导向,这导致财经院校师生对通识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足,对通识教育课程的选择存在更强的短视、片面的功利态度。一方面,由于目前缺乏公认的科学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合理性及其效果优劣的建设评价标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缺乏明确的教育宗旨、教育目标,导致通识课程设置往往因人设课现象严重,课程大而滥的现象普遍,根本无法有效合理实施[1]。另一方面,因为通识课程数量大、涵盖面广,但多数学生能够选的学分、获得的知识结构却非常有限;在通识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上仅将其视为专业教育的补充品或拼凑学分的选修课,缺乏开展深入通识教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这使学生更为重视功利价值比较高的通识课程、不太重视功利性较差的通识课程。这种财经院校人才培养中的短视化倾向,显然难以有效适应财经人才市场不断变化的客观需要,而那种试图通过培养“专才加通才”扩大学生就业适应面的过度改革倾向,也反映了财经院校办学理念上的另一种极端倾向。3.财经院校办学中过多突出财经特色定位,导致其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更为困难。新中国全面学习苏联教育模式的结果导致财经教育逐渐转变为与社会分工对口匹配的“专业教育”,各专业学院想方设法用各种专业课程挤占通识教育课程的课时,教育资源很少流向通识教育。陈维在《从战略分析角度透视通识教育发展之路》中阐述了高等教育正面临严峻的“就业导向”挑战,导致高等教育在办学理念与培养目标定位上的专业主义理念过于强势与通识教育理念被显著弱化。其实,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实质上是相互融合的,通识教育的内容体系虽然是非专业性的,但其教育目标主要是为学生更好接受财经专业教育服务的。财经院校过度强调狭窄的财经专业教育的现状(专业教育过于强势,通识教育被过度弱化),不仅直接导致通识教育难以与财经专业教育紧密融合,还使师生难以充分认识到通识教育对财经专业教育、对市场变化适应性提高的重要支撑作用。由于财经类大学毕业生除了应当具有必备财经专业知识技能之外,还需要了解相关现代技术、社会原理、法律规范、伦理原则与政治观念,并具有运用计算机网络、大数据分析软件工具处理综合性财经问题的能力。因此,财经院校必须在优化财经专业教育的基础上不断强化通识教育,财经院校的通识教育已经成为其自身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办学水平的根本路径。

三、财经院校通识教育战略构建原则

在财经院校通识教育战略总体改革思路上,要在注重国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重新审视思考现代财经院校通识教育的时代价值,通过科学确立财经院校通识教育改革原则,促进财经人才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1.立足财经院校办学实际走中国本土化道路。高校必须立足中国财经院校的办学实际,积极吸收西方先进的通识教育理念与教学规律,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通识教育改革方案。通识教育作为社会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特定国家、民族、时代高等教育文化长期演化的结晶,具有一定国别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特征。西方特色的通识教育是西方自由教育思想下的产物,中国特色的财经院校通识教育也应当与中国本土的高等财经教育文化有着密切关系。作为适应全球化教育语境下发展起来的中国高校通识教育,要确立传统与当代价值融合的概念内涵,探寻本土化的通识教育发展之路,对待外国的通识教育经验要以自觉的本土文化意识和中国时代精神为根本进行批判性吸收和借鉴,重构与中国基本国情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通识教育模式。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通识教育航向。通识教育的实质是现代社会的公共价值观教育,旨在以凝聚价值共识的方式来解决现代社会的价值分裂和价值冲突问题[3]。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红皮书就是从美国国家通识教育战略意义出发,塑造与美国主流价值观相符合的美国公民,使之具备“有效的思考能力,交流思想的能力,作出恰当判断的能力,辨别价值的能力”为目标,从国家战略高度做出一种综合诊断和总体改革方案。我国通识教育当然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立德树人为根本,从国家战略高度积极培育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政治使命感,将通识教育改革同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特征、时代追求目标结合起来,建构一套集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和世界视野相互融合的通识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向全面、和谐、可持续和国际化发展。3.以实现财经人才培养目标为价值引领归依。财经院校通识教育作为现代大学精神的一个重要体现,应当对财经人才培养中出现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的解决发挥价值引领作用。一方面,财经院校要努力通过强化通识意识,唤醒并促使人们反思已有的高等财经教育观念的合理性问题,引导、帮助其对高等财经教育活动中蕴涵的时代价值进行辩证分析与批判,从而提高从事财经院校通识教育教学活动的战略理性与自觉。另一方面,财经院校要通过正面积极的通识教育战略价值引导,将通识教育理念贯穿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明确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价值取向,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价值实现,来实现学生的全面、自由、充分的发展。为此,财经院校要针对通识教育改革中存在培养目标相对模糊、课程体系相对混乱、配套措施不够得当等一些有待克服的现实问题,成立强有力通识教育推进指导机构,进一步明确通识教育的基本目标和保障条件,不断完善通识教育实施方案,按照“少而精”的原则重点打造高质量的通识核心课程;还可以通过建立区域高校通识教育联盟,实现资源共享,进一步解决师资短板问题,为通识教育的实施打下坚实基础。财经院校要在校内外遴选公认的具有学术影响力、人格魅力和大爱情怀的名师,牵头组建教学团队、规划课程设计、开展教学活动、进行教学评价,从优提供政策倾斜、经费支持和制度保障,切实提高课程的质量,确保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及其运行效果,并能有效完成人才培养目标。4.以贯彻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融合为原则。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互补配置原则要求通识教育战略实施方案必须以财经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在优化专业课教学体系的基础上,不断完善通识课程体系的战略配置体系。深化财经院校通识教育改革应当秉承与专业教育融合、互补的基本理念,将通识教育融贯到整个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与体系之中,围绕财经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有共同向心力的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有机联系,共同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4]。大学教育不能弱化专业教育,但过窄的专业教育难免使人才培养趋向偏狭。于志刚在《推动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培育与完善》中,强调通识教育对于人才培养具有基础性价值和决定性作用,构建通识教育立体闭合型课程体系。由于通识教育是一种厚基础、宽口径的素质教育,旨在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具备知识、能力、素养协调发展的综合素质的专向性人才。因此,通识教育更注重方法论教育和思维能力训练,使他们可以敏锐地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思考推理、找出论据、做出选择、给出合理结论,为其终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四、财经院校通识教育战略提升路径

财经经济范文5

关键词:网络经济;财务管理;财务创新

一、网络经济下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网络经济环境下,传统企业财务管理已经无法适应现代财务核算要求,虽然能实现财务工作自动化记账,但依然限制企业财务发展。造成这一现象主要原因是由于现代社会发展与企业财务间存在矛盾,传统财务核算范围较小,无法满足现代企业产生大量经济业务活动。企业利用云计算技术对企业内部工作有效整合,并将其应用在资源共享平台中,能确保内部稳定运行,保证各部门之间信息实时对接。为保证资源共享平台稳定运行,利用云计算与大数据能完成系统升级,并能通过系统加强客户与供应商之间交流,实现财务信息交流。为保证企业能构建完整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需要基于大数据技术,简化信息系统构建流程,进而降低系统构建成本,最终通过财务信息化系统运行,为企业创造更多财富价值。

二、网络经济下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财务人员专业能力不足

网络经济时代下财务信息化建设速度加快,企业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能正确操作计算机处理财务数据。虽然现在社会对人才专业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但企业无法根据社会这一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造成企业无法真正利用计算机开展财务处理工作,无法使财务信息化作用发挥,而使企业财务现代化发展受到限制。若企业无法准确利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依然采用传统财务处理方式,会影响企业财务数据处理工作效率,尤其是利用人工核算,财务工作人员需要具备较强责任心,才能保证在处理财务业务时,约束自身行为,避免因数据录入不当而造成偏差。但会为企业财务工作人员带来更多工作压力,使财务工作人员缺少工作积极性,造成企业经济业务交易数据处理速度较慢,无法为企业战略决策制定提供更多实时数据。再加上人工信息处理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只有利用互联网才能将信息有效传递。财务工作人员并未参加到企业战略决策制定中,造成企业最终制定的决策全面性不足,无法真正了解企业现存问题,由此造成企业获得利润降低,偿债能力降低,甚至破产。

2.企业缺少对财务管理的重视

企业应用大数据技术建立财务信息化系统,虽然能带来较大经济效益,但同时也会对企业造成经济风险。具体表现在企业缺少对财务管理重视。企业在处理经济业务信息时,财务核算方式较为简单,造成信息处理准确性不高。企业内部财务部门涉及业务较多,在行使财务职能时,能对企业资源开展分类处理工作。但在实际管理中,企业虽然能够意识到财务部门的作用,但无法对企业财务部门进行合理配置,缺少资金投入,造成企业财务部门设备不完善,致使财务信息化系统无法将最大作用充分发挥,限制企业经济发展。财务部门数据信息是企业战略决策重要依据,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利用大数据优化企业信息化系统,需要实现信息共享,与其他企业进行信息交换。这种新型理念遭到部分企业抵制,由此造成企业财务信息化系统无法有效构建。企业在发生经济业务活动时,依然采用传统核算方式,企业数据信息处理准确性降低,致使企业经济风险提升。

3.企业财务非结构化信息不完善

企业财务信息主要包含两种,即结构化信息与非结构化信息。企业财务核算利用结构化信息,进一步确定财务计量对象。在财务核算数据时,一般不会用到非结构化信息,只有在创造企业价值过程中,才需要结合非结构化信息确定企业潜在价值。由此来看结构化信息能准确将企业经营活动记录,非结构化信息能将企业存在价值进一步发掘。“互联网+”时展,促使非结构化信息逐渐增多,比如电子信息,其中电子商务交易中客户的评价最具有价值,管理者可以通过客户评价分析某件产品未来发展趋势,并根据分析结果进一步确定企业发展战略,以此制定企业未来工作方案。大多数企业采用传统财务核算方式,并未使用非结构信息,造成企业无法有效利用潜在资源,出现资源浪费现象。再加上企业财务处理财务活动时,对非结构化信息理解程度不深,在评估企业价值时,无法将企业潜在价值进一步确定,对于市场交易情况了解不足,由此造成企业制定战略决策无法促使企业获得更多经济效益。

4.会计信息化系统法律不健全

科学技术发展促使更多专业化技术应用在行业发展中,尤其是在会计行业应用过程中,缺少相关标准与法律法规,致使法律监督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大多数黑客利用网络技术攻克企业财务信息化系统,造成企业信息泄露。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面临网络安全问题。在我国法律中,并未对信息安全管理提出相关规定。由此造成企业在利用网络技术时,由于网络安全监管工作力度不足,造成资源平台信息共享泄露风险加大,致使企业遭受经济损失。

三、网络经济下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路径

1.构建现代化企业财务小组

网络经济时代下的财务信息化构建,需要更多专业技能较强的人才,这样才能准确利用财务软件处理经济业务,降低财务数据信息处理失误率。为此企业需要根据现在市场实际需要对财务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只有提高财务工作人员能力水平,才能保证财务信息真实有效,继而降低企业经济风险,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为此构建现代化企业财务小组,并通过三方面优化财务小组,对企业可能出现的经济风险开展预测,并采取相应防控措施。一是财务专业学科体系进行调整。通过提高财务工作人员适应能力,帮助工作人员使用企业数据信息技术为主的数据处理工具。既能提高企业财务信息处理速度,又能使财务工作人员素质能力提升。二是企业利用针对性培训方案,提高不同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利用继续教育,帮助财务人员正确认识财务理论。首先企业要对在职财务人员进行综合性测评,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培训方案,才能保证财务人员通过培训掌握相关网络技巧,进而使财务人员形成较强工作责任心。在处理经济业务时,减少主观因素带来限制,保证数据处理真实有效。三是企业应建立相关考核制度,能有效提高财务人员工作热情,使企业能准确掌握财务人员实际情况,根据工作人员情况进一步调整培训方案。同时企业应对经济市场开展调研,将调查结果应用在培训中,使财务人员能准确掌握市场动向,准确使用财务信息处理软件,开展高效率管理工作。

2.扩增企业财务核算范围

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带来的网络经济优势,进一步促使财务信息化核算方式增多,为保证财务数据处理准确,现代企业对财务信息核算提出更多要求。财务信息化的出现能有效缩短数据处理时间,简化财务人员工作。由于传统财务信息核算具有局限性,财务核算范围较小,若企业产生大规模业务,传统财务核算无法将数据分类处理,无法为企业战略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为此需要进一步扩大财务信息核算范围,在“互联网+”背景下,利用大数据技术对财务数据开展全面性处理,对企业不可量化数据开展综合性管理,比如企业人力资源。利用互联网开展财务信息化,使财务数据信息处理过程改变,由业务完成后处理转变为实时处理,在提高数据信息有效性的同时,促使企业战略决策科学性增强。新型财务信息化核算范围扩大,企业根据数据核算结果决定未来发展方向,组织企业经济活动逐渐趋向于多元化,实现对企业综合性管理与发展,促使企业获得更多经济交易,进而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

3.推动“互联网+”财务信息化发展

为保证网络经济作用能最大化应用在企业信息处理中,需进一步加强财务信息及时性、共享性、传播速度。促使企业管理者获得更为准确数据信息,为企业战略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利用互联网构建财务信息化系统,为保证数据处理行为规范,利用相关法律约束财务人员工作行为。利用大数据技术、云计算作为财务信息化主要应用工具,财务人员只有准确掌握技术要点,才能在处理经济业务活动时,对财务信息数据进行分析,为管理者制定战略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同时要想保证企业准确应用互联网技术,需要进一步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综合素质,财务人员在处理经济活动时,能具有较强责任心,才能保证财务管理工作顺利进行,进而促使企业竞争力提升,在同行业竞争中,具有一定地位。

4.加强信息化平台安全

基于网络经济构建企业信息化资源平台,企业只有加强网络安全工作,才能通过资源共享平台与其他企业分享信息资源。首先,企业需要提高技术人员能力水平,只有技术人员专业能力提升,才能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应用系统加密,保护数据信息,降低信息数据泄露风险。由此企业可以开展专业技能培训,以技术维护人员为主要培训对象,加强其专业知识与操作能力。或者企业可以高薪聘请技术人员,为公司网络加密。其次,根据企业实际需要构建网络防火墙,利用虚拟机对财务数据保护,既能提高系统安全性,又能降低数据泄露风险发生率。由此构建网络防火墙能有效提高企业信息安全,促使企业财务信息处理效率提高,为企业经济发展提供重要保障。最后,提高财务人员工作责任心。只有保证财务人员在处理经济业务活动时,具有较强责任感,才能有效降低数据泄露风险发生率。财务人员要约束自身行为,不能因个人因素而为企业带来经济风险。企业可以根据内部实际情况开展相关制度,在约束财务人员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工作,保证企业内部稳定,才能对外部发生风险有效防范。为有效应对外部风险,需要加强财会人员工作责任意识,能对企业已经发生风险开展详细分析工作,从企业应对风险措施中寻找规律,为现在企业风险防范提供依据。比如企业管理费用支出带来风险,可以从管理费用入手,确定各项支出详细,减少不必要费用支出,控制风险。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上文通过对网络经济下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以及创新路径的研究,我们发现随着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互联网技术应用普及速度不断加快,基于网络经济背景下不断提升我国企业经营效益,对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财务管理的创新在其中确实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财务处理方式已无法适应现代市场需要,为打破企业经济数据处理带来局限,企业只有对现代市场发展情况分析,并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创新,才能促使企业形成新型管理理念,才能有效提高企业经济业务处理速度,在确保信息及时有效的同时,确保信息数据提供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张祥艳.网络经济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创新趋势与路径--基于组织平衡理论[J].财会通讯,2015(35):43-45.

[2]丁华飞.网络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创新路径探索[J].市场研究,2017(10):56-57.

[3]赵建芹.网络经济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思路与对策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6(3):130-130.

[4]傅燕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探微[J].特区经济,2017(3):124-125.

[5]李馥秀.关于网络经济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模式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4(18):192-192.

财经经济范文6

关键词:乡村振兴;财务管理;农村;经济;创新

引言

为实现农村经济更好更快地可持续性发展,我国不断改进和完善农村财务管理的指导方针和政策,因地制宜,因情施策,较为有效地解决了一些久而不决的问题,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的问题不断出现并分化,必须要不断创新管理模式,才能够真正实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带动农村农民进步。本人就职于基层街道办事处,多年来主要负责农村财务管理方面的工作和辖区内企业破产清算方面的工作,本文将结合工作经验,围绕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相关课题展开研究和讨论。

一、新时期农村财务管理的内容

所谓农村财务管理指的是对农村集体资金资产和农村固有资源展开合理、科学、高效的整合管理,实现农村在现有经济发展条件下的再提升,然后随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依据农村发展政策和法律法规要求,推进农村集体经济权益的合理分配,为农村农业农民发展提供经济物质保障。首先,农村财务管理要对农村产业具体情况有切实认识。随着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扶持农村经济发展政策落地实施,地方政府也逐步认识到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专款专用,资金要用到刀刃上,避免出现贪污挪用、造成资金流失、不利于农村基层稳定发展现象的发生,保证农村经济持续向好发展。其次,要认识到农村财务管理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管好钱才能促发展。近年来,我国从上到下不断完善农村经济发展的财务管理体系机制。随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财务管理体系机制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优化与完善,基层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和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管理人员观念和方法也在不断与时俱进和创新。最后,农村财务管理工作进程中,应该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政策,推进落实。要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使农村经济得到腾飞式发展,抓住新时期农村发展政策机遇,鼓励群众和社会人士参与,群策群力,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利益最大化。

二、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现状分析

(一)资金管理仍存在混乱现象。长期以来,基层多是采用村财镇管的资金管理模式,但是,资金管理混乱的情况仍然存在。像有的地方存在财务管理工作不透明,群众反映问题较多,官民矛盾突出;有的地方村级财务会计账目不够清晰细致,财务公开机制也是形同虚设;也有的地方审计监督不够科学严谨,流于形式。多种原因使村级财务管理体系存在一定程度的漏洞,便出现了一些村干部违法违纪的案例,造成了农村集体经济财产的流失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不利于农村整体的良性稳定持续发展。

(二)缺乏合理高效的公开机制。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不透明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财务公开存在一定的复杂性、专业性,群众难以从财务公开的内容中全面了解到本村资金运转和流向。另外,虽然国家出台一系列公开制度规范,但是仍然在很多地区存在着张贴、拍照、然后撕掉的现象,使财务公开流于形式,也不利于群众对村级财务管理的社会层面监督。

三、农村经济管理中财务管理创新的路径

(一)不断创新完善财务管理保障制度。随着经济发展形势不断变化,农村经济扶持政策不断更新,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中也逐渐出现了很多新问题,在矛盾出现的同时地方政府也及时正面应对,依据农村发展实际制定合理高效、因地制宜的财务管理制度。首先,积极探索构建不定期、定期相结合的财务公开抽查制度,及时发现和改正财务管理公开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公开公平地择优选拔、竞聘上岗,保障财务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专业水平。并定期进行专业培训和职业守则教育,知晓财经纪律要求,干专业事,做守则人;最后,推行村级记账工作委托制度,在征求多数村民意见,听取村民合理建议的前提下,在保证农村集体财产所有、经营和收益不变的前提下,在确保村集体能有效实施财务审批和经济活动监督前提下,可试点推行村集体会计委托模式进行农村财务管理。当然,任何制度的制定实施,必须考虑当地发展实际情况,金坛区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全面推行了村账镇管的委托记账模式,村级财务管理水平明显提高,违法违纪事项显著减少,达到该制度施行的预期效果,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助力。任何制度在正式运行之前要经过实地考察,政策评估,征求意见等步骤,然后才能在法律法规范围内制定相应政策,并推进措施保障政策落地开花,只有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指导才能真正推进农村财务管理工作达成实效。

(二)不断创新改进财务管理监督手段。监督是对政策实施的一种良性推进手段,为了更好地推进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水平,首先,可以由县(区)级相关部门牵头成立县审计监督小组,建立运行制度,调配专业会计人员采取不定期和定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财务核查,了解村财务运转支出情况,确保村级集体财产合理高效利用。其次,要最大程度使村务监督委员会、村级理财小组和人大政协的监督作用得到发挥。加大村级自身对财务工作的自查监督,多听取村民的意见建议,对村民集中反映的财务问题要给予重视,合规范围内向村民公开,保障村民的监督权、请求权和知情权。金坛区人大常委会就曾组织人大代表多次视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他们到农村看项目、听报告、提建议,广泛集中民智民意、凝聚各方力量,推进强农惠农富农相关政策实施。再次,持续做好财务管理工作中村干部离任和任期内审计制度,对村干部履职尽责情况展开专项审计,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对存在违法乱纪行为及时上报,坚决打击。最后,落实好岗位不相容运行制度。财务人员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从制度层面减少违纪行为发生,保证财务人员队伍的专业性和稳定性,确保专人专责,问题能够追溯到人,实现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高效化、标准化。同时要不断完善绩效考评制度,根据成绩做好绩效工资分配,通过绩效鼓励机制,提高财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促进工作效率得到提升。通过建立起多层次的网格化监督制度体系,促进农村财务管理向现代化运行模式转型。

(三)不断创新推进财务管理工作形式。随着我国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更加高效便捷。县(区)镇基层政府应该要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变革的重要意义,不断推进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信息化平台建设和运用。要推进硬件软件双管齐下,为财务管理工作提供技术和人力支撑,不断强化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信息化水平。各地要根据农村经济发展和财务管理工作开展实际,构建完善、专门的财务管理信息平台,推进实现会计账目记录、集中支付、档案管理、收支情况、资金运转等工作一体化运作,不断完善信息化系统,为财务管理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2019年常州市农业农村局联合银行、纪检和软件开发公司整合开发出一套集农村财务管理、资产资源管理和资金使用为一体的新三资管理平台,使的村镇区市四级农经部门以及纪检部门都可以使用该平台各司其职,充分利用该平台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支出,并同步推行村务卡制度(政务卡)和非现金结算制度,利用信息化系统和网络平台,使所有的资金使用都留痕,每一笔开支都经过镇村两级财务管理层人员的审核,在资金使用环节就杜绝烟酒支出和公款私用。纪检部门也可以随时通过该平台查看到各个地方的财务收支真实状况,行使监管职能。这个信息平台的运用使审核和监察工作也融入了整个业务过程,技术层面创新推动了常州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水平。镇村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要及时转变思想,与时俱进,要不断更新知识储备,学习新的信息处理技术,充分利用好会计电算化系统等的财务信息技术,使财务管理水平不断优化,效率不断提升,程序更加规范。

四、结语

农业作为立国之本,农业和农村发展水平对我国社会整体进步、经济水平整体提升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财务管理工作作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农村集体经济整体发展走向,所以,我们要从上而下高度重视农村财务管理,不断创新措施,不断提升水平,改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文章阐述了新时期农村财务管理的内容,以此展开探索创新农村财务管理路径,为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微薄理论建议。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优化的大环境下,要不断创新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模式,从思想转变、制度创新、监督管理、信息技术等方面,建立起一套创新性的管理体系,促进农村财务管理创新工作合规高效可持续发展,为乡村振兴添砖增瓦。

参考文献

[1]马玲玲.乡村振兴背景下集体经济的财务管理创新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20(16):122–123.

[2]王积慧,戴红.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服务乡村振兴[J].财会学习,2019(32):4–5.

财经经济范文7

1.课程设计的重要性

课程设计的概念一直没有一个定论,众说纷纭。廖哲勋教授认为“课程设计是按照育人的目的要求和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之间的必然联系而制定的一定学校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编制各类教材的过程,是课程建设系统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1]。”如果以此为标准去探讨,同样的在财经课程设计的最后的体现就是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程使用的教材的综合结果。从课程设计的发展历程来看,课程目标是一门课程设计的目的和最终达到的要求,目标模式也成了运用最为广泛的财经课程设计表现。随着其他人文社科类的学科的发展,例如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很多的学者开始提出新的模式,虽然这些模式都不是最合适的,但是对于教育者和研究者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泰勒(R.W.Tyler)在其著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BasicPrinciplesofCurriculumandInstruction)中,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课程评价等维度,指出课程有四个基本问题,后被人们称为“泰勒原理”[2]。“泰勒原理”简单的描述了课程设计原理,是目标模式的经典表现形式,也是将课程设计科学化的开端,对课程设计的理论发展起到里程碑的作用。经过多年的经验发现,在高职财经课程的设计中,不论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还是校本课程的财经课程设计,如果依据“泰勒原理”,都可以是“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过程。课程目标是最终要达到的目的,课程内容是专业的物质内容,课程组织是教学过程中的逻辑表达,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课程设计使得三者实现统一,服务于教学课程,为课程评价搭建平台。“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是泰勒对有效课程提出的三大标准。其中连续性与顺序性是研究课程的垂直组织关系就是讲究的一个次序关系,整合性则是对课程内容的一个大的归纳是一种水平组织关系。泰勒提出的这三大组织标准指出了“应该如何组织课程内容”,但却没有回答“如何刻画课程内容的组织结果”。相对来说实验性的学科来说,财经理论具有很强的抽象性,所以,安排出课程来具体化,将抽象的内容具化,看到整个财经课程设计的全貌,这种安排是人为的且客观存在,形象的反映了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各种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结构系统中产生合力,以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3]。”尽管财经课程设计的研究具有很大的难度,但是从课程内容的实现来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一步必须走好,所以财经课程设计非常重要。不同的课程设计者在同样的课程目标下对课程的设计不同,对学生知识的产出效果就会产生差异,由此也能反映出不同的课程设计理念的优越性。例如,现在很多课程都是“一标多本”的政策,各个学科都受到这样的影响,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市场上出现了多本的教科书,呈现多样化,而所有的教材都是以同一个课程标准进行编写的。所以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是两个定量,唯一在其中的变量就是课程的设计,教育者在编写教材时的不同的理念和财经课程设计的风格。

2.财经课程知识点具体

知识点是课程中的主要内容,是课程目标最终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内容,对于财经课程的设计来说具有指导意义,事实表明,人是以逐个知识点为单元完成知识学习的,这样学习者学习的时候能够更加直接的获得学习重点,以及更加有效的掌握教材课程的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知识点甚至进行自主学习,那么如果将知识点进行整合,快速的定位所需要的知识点,进行深入的学习,学习效果得到最优[4]。一门专业课,各个知识点是由很多小的知识点串起来的,要实现对一门专业课的理解,就要对知识点进行分解,化整为零,采用现在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通过对一个个小的知识点的学习不断地积累,进行深入的学习,达到对每个小的知识点的理解,从而掌握整门专业课。教师作为课程的设计者、创造者、传递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以学生为中心,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所以在传授的过程中,要注意知识点要从简单到复杂的这种变化,难度系数逐渐增大,使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能够由浅至深的逐渐接受。将知识分为事实类、概念类、程序类、元知类,难度逐渐变大。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得越来越快,学习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每个人都更趋于个性化、智能化,高职财经课程设计也应当顺应这个时代的发展。在过去的教育教学中发现,对学生来说,财经课程偏于理论,所以是枯燥的,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教育者也在不断的探索,建立了各种奖励机制用于对于学习者的鼓励,增加课程的趣味性。例如精神激励机制、物质激励机制、短期激励机制和长期激励机制等。这些激励方式可以给学习者得到认同感,例如积分的累加、获得鼓励的勋章等都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端着学习的态度,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乐趣,发现学习的意义。另外进行排名,不仅可以对学习者学习的状态进行分析,也可以让每个学习者感受到公平。长期激励与短期激励的结合可以使得学习者具有更长的耐力去完成学习任务,持续的对每个知识点进行学习,让学习者对自己学习的知识有一种积累感,处于不断提升的过程。这样能够让学习的过程更加的轻松,知识点的接收更快。

3.评分方法的量化分析

课程设计评分目前作为最终的设计成果,是高校教师对学生指导的最后的结果。学生与教师都以自己主观的方式进行评价打分,教师与教师之间也相互评价,上级对下级进行评价,尽管最后的结果可能出现不一致的情况,但是这种评分的方法也不是完全没有参考的价值。近年来,很多高校为了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衍生出更多的评分机制。多样的评分机制也造成了很大的问题,多种评分机制的交错,使得结果不尽一致。因此,不能绝对的保证其中的公正性和主观性,不能从实际上解决客观评价的问题。例如通常财经课程的期末成绩采用的百分之六十的期末考试成绩与百分之四十的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最后看到自己分数时,总会认为分数不公正,在学生对老师进行评价时也很难保证没有带上主观的情绪去评价,容易引起师生之间的矛盾。这也使得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设计产生怀疑,不利于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果。高职财经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都是一样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书,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解决方案,那么学生在其中的感受和收获就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评分时学生的主观认识就会发挥较大的效用。有些认为是由专业课程的特点和难度决定的,但是这完全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应该认识到的是每一门课程的难度都可以在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中被破解,达到教学的目标。所以,财经课程设计评价体系是不可能做到完美的,但是作为课程的设计者,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清晰的教学目标与评价体系相对应,通过一定的方法,可以给未来的教学设计提供更好的思路。在设计评分制度的过程中,评分点应当与专业特点、教学的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计划等各个方面结合起来,尽管不能面面俱到,但是要尽可能的契合,形成较为完整的评价体系。在进行评分的量化过程中,应当注意到尽量准确,专业课程的设计上,即使评分制度采用量化的方式,其目的也是为了用量化得分点的这种手段给出一个标准,这个标准适用于任何使用这个制度的人,做到相对的公平公正,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设计可以使知识点更加的突出,教学效果能够更好,体现先进的教育理念。量化评分点的设计,要考虑教学要求,以及一门专业课在专业中的地位,依据教学大纲对财经课程设计提出具体的要求,有针对性的对知识点进行深入,强化必须掌握、了解的知识点。所以,评分系统的设置标准并不是独立的,是相互交错的网,相互之间互相关联,各个课程的评价体系形成一个教学链。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学生的整体能力,以及现阶段能够接受知识的程度,随着知识点的积累,学生的能力会逐渐提高,教师能够更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向不容易掌握的部分进行学习。例如,会计系的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完全学会财务管理的相关内容、熟悉会计电算化软件、不能对很多经济活动进行核算等问题,在设定量化评分的标准时就可以针对这些点去制定,引起学生的重视,引导他们掌握相关的知识点。通常在设置评分项目时也会对各个项目的比例进行调控,这个必须将主观与客观相结合,要保留主观性,也要保证客观的公正性,有利于在最终的分数体现上。例如在会计一年级的时候,可以将比例更多的放在学生对基本知识、理论的掌握程度,使学生能够关注基础知识,到了高年级的时候,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系统的学习。

4.总结

财经经济范文8

关键词:互联网背景;财务会计;管理优化

现代技术的飞跃式发展一方面为企业单位的发展注入了持久、新鲜的动力支持,另外一个方面则是对企业现有的财务运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互联网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到各个行业的发展中,对各个行业的经营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为了能够提升企业财务会计管理效率,促进企业财务会计管理深化发展,需要相关人员在树立先进财会管理思想的基础上,将先进的管理技术、管理模式等全面引入到企业财会管理中。

一、互联网背景对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的影响

第一,互联网背景下企业财务会计体系发展趋势。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财会信息处理会应用到更多先进的数据处理理念、处理方法,并在以往会计核算内容基础上额外添加了电子货币、单据网络处理等项目,在先进网络技术的作用下提升了企业财会管理成效。第二,互联网依托下信息技术在财会会计系统中的应用。在互联网的作用下能够在以往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企业财会信息处理效率,简化以往繁琐的财会信息处理流程。

二、互联网背景下财务会计管理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财会管理理念落后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有序进行离不开完善的财会管理,具体包含资金的调控、资金的使用分配、资金的预算管理等,总体操作十分复杂。在互联网背景下,企业以往的财务会计管理问题日益凸显,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落后的财务管理理念无法满足时代进步发展对企业财会信息的使用需求,且在进行财会管理的过程中相关人员没有树立全新的财会管理理念,使得整个企业的财会管理工作效率低下。

(二)财会人才缺失、财会管理方式刻板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社会发展对企业财会管理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企业现有的财会人才工作能力无法胜任对繁琐财会信息的处理,突出表现为一些财会人员不懂得根据需要富有效率的使用财会信息系统,由此使得企业财会信息管理效率低下。另外,在企业财会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管理方式刻板的问题,表现为财会信息管理模式仍然为纸质模式,不仅缺乏精准的更新财会信息,而且还会使得财会管理出现不同程度的错误。

(三)缺乏完善的财会管理系统

为了能够更好的发挥出互联网技术在企业财会管理中的作用,需要在企业内部打造出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财会管理系统。但是从发展实际情况来看,一些企业虽然打造了财会系统,但是并没有依托这个系统简化财会管理流程,使得该系统逐渐失去其构建的初衷。

三、互联网背景下财务会计管理优化对策

(一)树立科学、先进的财会管理理念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企业财会管理朝着创新方向发展,为了能够更好的发挥出互联网技术在企业财会管理中的作用,企业财会管理人员需要积极迎合时展需要转变自己以往的财会管理思想认识,以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企业财会管理,并根据企业发展实际情况制定出有针对的财会管理发展目标。

(二)加快培养高素质财会管理人才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企业现有财会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为了能够满足社会发展对企业财会管理的要求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财会工作人员的管理培训,通过培训帮助企业财会管理人员掌握更多财会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全面提升企业财会人员的工作水平。

(三)创新企业财会管理体系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企业以往的财会管理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受网络环境复杂的影响,在互联网时代背景对企业财会管理安全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整个企业的财会管理体系中,资金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在资金利用方面一旦出现失误不仅会对整个企业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也会影响企业其他各部门的发展。为此,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需要相关人员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各项资金的使用安全,不断优化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体系。比如在财务人员进行财会信息管理的时候可以在企业内部进一步推行完善的财务管理软件,在这一财务管理软件的作用下对宏观经济市场进行合理把控,并强化企业内部各个模块之间的沟通协调,优化各项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

(四)强化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整,优化财会管理制度

为了更好的发挥出互联网对优化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作用,减少网络环境不确定性对整个财会管理的不利影响,政府部门需要充分发挥出自身职能作用,加快制定出完善的网络会计管理制度,为企业财会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严谨、规范的制度支持,从而在最大限度上降低财务信息管理利用不合理现象的发生。

四、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时代的到来和发展对传统企业财会管理来讲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为此,要求企业财会管理相关人员立足于互联网时代这一宏观背景,在深刻认识网络对财会管理辩证影响的基础上,从思想意识提升、制度完善、人员培训、体系打造等方面思考怎样更好的优化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企业财会管理,旨在能够更好的促进现代企业管理发展。

参考文献

[1]段梦媛.“互联网+”背景下财务会计的创新发展路径[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