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微实践作业设计分析

小学数学微实践作业设计分析

摘要:“双减”政策背景下,既要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又要提高学生素养,教师作业设计则尤为关键,学生的作业应当增加更多的操作性、实践性作业。小学数学微实践作业基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将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实践作业,使学生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具有趣味性、探究性、融合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这些特点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自主学习。教师要精心设计小学数学微实践作业,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微实践作业中实现玩中学习;通过调查研究,让微实践作业与学生生活实践紧密联系;通过开放探究,在微实践作业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微实践作业;动手实践;调查研究;开放探究

“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需要教师转变理念,尽可能地丰富作业的形式,提高学生对作业的兴趣,达到减负提质的目的。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中,开展实践性作业的研究意义重大。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是根据数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将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实践作业,使学生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微实践作业是一种“聚焦主题、简洁精致”的作业形式,有助于促进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一、微实践作业的内涵与特点

微实践作业是在实践性作业的基础上提出的新的概念,和实践性作业相比,微实践作业的形式、内容和方法与之是相同的,但也具有其独特的内涵和特点。

(一)微实践作业的内涵

微实践作业突出了“聚焦主题、简洁精致”的特点。“微”是基于学校教育的时空限制这一客观原因设计的,“微”也是充分考量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做出的匹配性选择,“微”更是对“双减”政策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方面要求的积极回应。微实践作业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自主学习,能够有效地保护和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又简洁实用、方便易行,在课内镶嵌穿插展开和课外自主合作完成都可行,契合了“双减”的教育价值追求和政策导向。微实践作业包括完成一项小技能、一个小探究、一个小作品、一个创意制作等,选取数学教材中或数学延伸的知识,让学生运用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来完成作业,获取成功的体验。微实践作业要凸显活动,丰富形式。在确定了探究主题后,可以在课前实地调查、访问、收集素材,课中进行实践操作、讨论、设计等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课后可以通过亲子参与、同桌讨论、小组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动手、合作等能力。

(二)微实践作业的特点

微实践作业具有趣味性、探究性、融合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其一,微实践作业具有趣味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而言,趣味性的实践作业更易于让他们亲近数学、热爱数学,从而使数学学习成为生动的、轻松的活动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乐学者。进行微实践作业设计时,教师应当从数学角度、学生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具有趣味性的数学作业。其二,微实践作业具有探究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制作、调查、探究、实验等拓展体验。设计探究性微实践作业时,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选择素材,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中成长,养成乐于探索的好习惯。其三,微实践作业具有融合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适当采用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跨学科微实践作业是以一个学科为主,其他学科相互融合、相互渗透进行综合设计,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作业,是对学习资源的一种重新整合,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发展,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这类作业有利于拓展知识视野、淡化学科界限,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其四,微实践作业具有开放性。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定势思维,这不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严重影响了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放性作业的算法和答案都是不唯一的,要求学生去推理、猜想、验证,这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善于联想,敢于标新立异,进行大胆创新。

二、微实践作业的设计策略

教师要精心设计微实践作业,一是要基于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规律,多途径探索微实践作业设计。教师要注重课前的预习,让微实践的准备性作业实现预习功能;关注课后习题中可进行微实践的素材,对知识进行深化;重视课后“你知道吗”内容的分析,对知识进行拓展;突现学科整合,促进知识的架构;重视“综合与实践”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造性;等等。二是要注重对学生的微实践作业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从知识性、创新性和趣味性三个维度进行考量。微实践作业要求学生完成制作类、调查类、欣赏类、阅读类、游戏类、实验类等作业,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服务生活、美化生活,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成长。客观地讲,微实践作业本身是一个开放的范畴,其种类也是在实践中不断出新、日臻完善的。

(一)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微实践作业中实现玩中学习

1.绘画与数学结合的微实践作业,突出画中思维绘画与数学结合的微实践作业就是改变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方式,找到适合学生学习数学的独特方式,让学生动手画,画出数学,让学生思维显性呈现。在这样的作业中促进学生的理解表达。“画”让学生的思考跃然纸上、呈现画中,让思维可视化。例如,在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平移和旋转”教学之后,教师可以设计生动具体的动手“绘制”和“上色”等学生乐于体验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先带学生欣赏大师埃舍尔的作品,借助图片和视频对两幅作品认真观察,发现伟大的作品背后的数学知识,品味数学的艺术之美。再让学生用基本图形通过平移、旋转,设计出各种美丽的图案,涂上喜欢的色彩,比一比谁的设计更有创意。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仔细观察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点,体验平移和旋转的价值,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2.游戏与数学结合的微实践作业,突出玩中学习游戏与数学结合的微实践作业就是将所学数学知识蕴含于游戏之中,学生在玩中学,对学习产生亲切感,在愉快欢乐的气氛中完成作业。教师在进行微实践作业设计时要紧扣教学内容,凸显数学本质,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玩游戏熟练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创新设计类似的游戏,并提议在家和父母玩。通过游戏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乐趣,还体会到学以致用的途径。例如,在学生学习了苏教版二年级“有趣的七巧板”之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微实践作业:你还能用七巧板拼出哪些图形?把你拼出的图形与同学们进行交流,互相欣赏。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课后继续拼,还可以回家和家长一起拼。

(二)通过调查研究,让微实践作业与学生生活实践紧密联系

1.微实践作业与学生学习生活相联系微实践作业是连接数学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纽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知识的真正含义,也要让学生应用已经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既可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兴趣,又能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生活实践之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条形统计图”教学之后,教师可以让全班学生分组调查统计全校六个年级的人数,要求调查清楚每个年级每个班男女生人数及总数,先制成统计表,再制作条形统计图。每个小组在完成的过程中,除了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还极大地考验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和生活实际,尽可能组织学生进行微实践的调查研究,紧密联系学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不断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的能力。2.微实践作业与其他学科相融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要“适当考虑跨学科主题学习”。学科的整合可以促进跨学科知识、跨学科技能、跨学科思想方法的提升,并以“大概念”为整合点进行学科的融合,以促进学生对跨学科知识的理解。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学科知识叠加,而是学科间的一种深度融通。学生可以通过调查研究的方式开展学习。例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时,为了凸显圆的数学本质,有效渗透圆文化,更好地落实思政教育,可以在微实践作业设计时这样进行学科融合:让学生先观看伏羲女娲的神话视频,并自己查找有关圆文化的名言和典故,再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有关圆的文化。这样的调查研究有助于学生在圆文化中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体会圆的本质,感悟圆的寓意。这样的微实践作业有利于打破学科壁垒和学科边界,走向学科融合,让学生的视野更加广阔。调查研究是人类了解自然和社会的重要路径,也是学生获取广博知识的有效工具。调查研究的微实践作业便于引导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境界,更有助于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同时还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活动带来的精神愉悦感和成就感。

(三)通过开放探究,在微实践作业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1.探究条件开放的微实践作业,挖掘学生思维的深度开放性微实践作业注重让学生发挥自主性、开放性、主动性,一方面能够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让学生在开放思维过程中积极思索,从而获得全面、立体、生动的发展;另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对信息进行提取与处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条件开放的微实践作业,就是要设置有干扰条件或开放条件的习题,让学生能够仔细观察题目所给的条件,选择有用的条件。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设计一道这样的开放性操作题:下图中每个小方格的面积为1平方厘米,请你利用方格纸中的点和线,分别画出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这道题不仅能引导学生抓住各种图形的本质、掌握计算方法、体会图形间的相互转化,还能在策略开放的探究过程中通过操作培养学生深度思维能力。设计这样的开放性作业,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开放性操作方法和技能,也可以发展学生的开放性操作思维和经验,打开学生的思维视角,培养学生抽象推理和想象推理能力。2.探究答案开放微实践作业,拓展学生思维的宽度在开放微实践作业中,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思考方向、多种解题思路和策略,没有现成的算法和确定的答案,学生可以纵横联想,一题多解、一题多练、一题多变、一题多思,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避免思维呆板。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在认识二分之一的基础上,采取项目学习的形式构建自己的几分之一“分数墙”。活动过程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充分利用学具从创造几分之一到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再综合观察发现分子为1的分数分母变化和分数大小之间的关系,极大地提升了综合应用能力。这是一种内生动力支撑下的积极学习,更是一种思维充分激活的高质量学习。

参考文献:

〔1〕陈桂.例谈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数学实践性作业设计策略〔J〕.数学教学通讯,2017(26):75-76.

〔2〕董淑清.提高数学素养从实践性作业开始〔J〕.小学教学研究,2012(5):43-44.

〔3〕夏雪梅.作业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106.

〔4〕江丽芳.浅谈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设计〔J〕.名师在线,2018(14):7-8.

〔5〕周敏.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的探索与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8(S1):80.

〔6〕苗林.浅谈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设计的原则〔J〕.新课程学习(下),2014(8):130-131.

〔7〕邹燕.数学实践性作业设计的原则〔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7(Z2):6-8.

〔8〕刘善娜.把数学画出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2-5.

〔9〕曹培英.兼议HPM的实践探索〔J〕.小学数学教师,2021(2):4-14.

作者: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