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生劳动素养培养的可行性

中职学生劳动素养培养的可行性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因其学段特点,生源年龄多集中于15-18周岁,学生经过三年的中等职业教育,出家庭、入社会,要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这对中职学校而言是个挑战。如何开展合适的劳动教育、如何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如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笔者所在课题组多年的实践研究,现结合所在学校开展的劳动教育实践,提出中职生劳动素养培养的可行性路径。

关键词:中职学生,劳动教育,劳动素养,培养路径

近年来,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多次从国家层面发文对开展劳动教育提出指导性意见,可见开展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劳动教育的缺失性,以及劳动教育推行的困难性。本文力求,立足中等职业学校,从劳动课程体系建立、劳动实践组织形式、劳动实践参与度、校企及家庭协作的一体化育人机制等方面,对中职生劳动素养培养路径进行可实施性探究。

一、建立健全中职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1.中职学校管理层要发挥好带头作用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针对当前我国学生在劳动教育方面所存在的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正视劳动等凸显问题,明确了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内涵、主体指导思想以及总体目标。就劳动教育而言,现阶段各社会主要群体,也包括与劳动教育契合度高的职业学校的师生群体,对劳动这一推进社会发展的生产实践性活动,存在认知偏差;当前各办学主体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参差不齐,在中考、高考两考面前,一切的实践活动都显得多余。中职学校亦是面临诸如缺乏规范的劳动课程、缺乏专业的劳动师资队伍、缺乏专门的校内外实践场所等。中职学校的领导层作为学校的顶层设计者,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发挥指挥棒作用。第一,切实组织全体教师尤其是德育管理团队、班主任队伍学习新的劳动教育理念、端正劳动教育思想;第二,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等方面着手,编制方案、制定标准、修订计划,将劳动教育真正纳入到“五育并举”的育人体系中,通过开展劳育必修、选修课、开展丰富的主题劳动实践活动等方式,展开全面的劳动教育,提高学生的劳动核心素养;第三,建立健全劳动教育的评价体系,从劳动技能、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品质等方面将劳动教育成效纳入发展性评价体系。

2.开设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专题教育必修课程

中职学校开展必要的劳动精神专题教育,既可以系统培育学生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劳动素养、核心竞争力。[1]笔者所在学校,通过“江海▪职业”人文讲堂这一有机形式,定期邀请本地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劳模”等来校宣讲,用他们的成长历程向学生诠释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以此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唱响“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时代主旋律。

3.加强基础课、专业实训课等课程渗透

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不断强调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建设。从学校层面,学校各教研组正积极组织各学科开展课程思政点建设,笔者认为劳动教育亦可以借助于学科德育渗透。通过各基础学科的知识点梳理,以原有知识为载体;通过灵活的学科教学组织形式,开展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认知规律的渗透教学,将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中职学校因其特殊的类型特征,课程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以及专业实训课程,其中对于公共公关世界\PRWORLD基础课程、专业平台课程,笔者建议将其作为重要的劳动教育载体,各教研组通过知识点梳理,有机融合劳动教育思政元素,开展劳动教育渗透教学;对于专业实训课程,以实训项目为载体,不仅要培育学生的专业技能,还需对其劳动品质进行适时引导,对其考核,不仅从专业技能,还需要进行劳动品质、意识等层面的考核,将专业实训课作为劳动教育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4.建立劳动师资队伍,保证劳动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主导者。在对劳动教育提出新的内涵背景下,要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劳动素养,专业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不可或缺。较为尴尬的是,现阶段各学校,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尚未建立,各学校急需解决。笔者认为可以多渠道共同作用。其一,通过公开招考途径,招聘全职劳动教师,组建劳动教育教研组,这也是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的根本。其二,吸纳一批优秀的兼职劳动教师,如企业劳模、大国工匠、企事业单位优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此类型式较为灵活,有利于快速且高效地补充师资力量。其三,选派校内专业实习、实训教师进修培养,通过进修,革新劳动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水平,对于中职学校,有利于全面开展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落地实处。其四,要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可以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课比赛、主题板报设计等多种形式开展业务培训及业务竞赛,提升师资建设水平。

5.提高劳动素养在学生评价体系中的权重

评价具有导向性。教师开展绩效考核、学生开展考试考察,均是评价的体现。劳动教育要落地生花,要能为学生家长快速有效接受,对于劳动素养的评价体系建立,就显得尤为重要。中职学校必须建立健全学生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笔者所在学校,自2020年起,组织修订了学生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将劳动教育纳入考察范畴。从专门化的劳动教育必修课、选修课、社团活动、技能竞赛、创新创业、校园值勤、学农实践、志愿服务等方面多元评价,通过学生发展性评价表,对学生自入校以来至毕业的全周期进行纵向评价,依据标准,实现对学生劳动素养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

二、丰富学校劳动活动形式,提高学生参与兴趣

1.组织开展“校园值勤”“学农实践”等活动项目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校内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良好氛围,进一步促进文明校园建设,笔者所在学校开展了校园劳动值勤、开辟课学农实践基地—“耕读园”,为劳动教育提供场所保障。采取多种方式切实开展劳动教育,积极打造“耕读同行劳动至美”的劳育品牌。将耕读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和课程教学,在“耕”中突出劳动价值和劳动技能,培养劳动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在“读”中强化中华传统文化与专业知识学习,丰富人文底蕴,涵育道德品行。在耕读园内,学生通过“沉浸式”体验,亲身参与松土、播种、浇水、施肥、除草等劳动过程,充分体验劳动乐趣,提升劳动技能,享受丰收喜悦;学生在劳动中感恩生活,学会尊重劳动、尊敬劳动者、爱惜劳动成果,努力做到脚下有劲、手中有活、眼中有光、心里有爱,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精神。

2.以创新创业推动学生参与劳动活动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中职学校要积极发挥创新创业对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普教有高考、职教有大赛。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在职业教育办学中已经提升到职教高考的同等高度。以创新创业、技能大赛为着力点,促进学生专业能力发展的同时,更磨炼学生的劳动品质,以赛促教,更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中职学生的核心素养表现为技能创新、服务意识。现阶段,笔者所在学校积极开展学生的技能大赛、创新大赛,依托学生社团,组建技能大赛集训队、创新大赛集训队。集训不仅培养了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更是拓宽了学生的创造性、创新性,集训还磨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了学生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品质。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校园氛围

一所学校的好坏不在于校舍面积、设施设备等硬件方面的好坏,而是由师资力量强大、教学系统完备、校园文化深厚等“软件”条件决定,软实力才是衡量一所学校好坏的主要标准。可见,校园文件的“软”条件对育人作用不可小视。一家有家风、一班有学风、一校有一品。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以劳模为榜样,努力学习,接力创新,以饱满的热情和更加昂扬的斗志,拼搏奋进,展现青春风采,从而培塑劳模精神;以专题片、微电影等形式,将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学生不懈奋斗的感人事迹,以视频方式在校内大屏、微信公众号等处推送,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自豪感,更激发了学生追求成功的动力,引导学生树立新时代劳动观念。

三、形成家、校、社、企协同育人机制

1.积极争取家庭在日常生活劳动方面的支持与配合

家庭教育是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其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共同构建全方位教育体系,家校互动,家校联系才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同样,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劳动素养培育其重要性可想而知。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方面开展:加强引导,家长要放开手,让学生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家长要注重孩子外在的劳动表现,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注重学生劳动品质的养成,磨练劳动意志,中职生多数学生存在着知难而退的现象,如何由“退”为“进”,离不开品质意志教育;主动与孩子分享自己的经验。[2]通过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一方面帮助孩子提前了解职业劳动的基础知识,建立职业期待;另一方面促进家庭对话,建立学生职场代入感。开展必要的家访活动,家校沟通应该是无缝对接,一些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和在家的表现判若两人,在校表现较为积极,在家则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开展家访,联合家庭力量,及时了解情况,采取必要的措施帮助学生提高劳动素养水平。习惯养成的有效方式是不断地重复,2022年4月,依据市教育局停课不停学的教育指导方针,学生在家,其劳动教育亦不停,经过为期一个月的实践打卡,学生返校后的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劳动态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2.加强校企合作建设,增加中职学生顶岗实习机会

校企合作并非口号,中职生短暂的三年在校学习生涯,即面临就业、面向企业。当前困扰校企的是,学校培养的学生不对口,企业接收的学生需在岗培养。中职生就业流动率相对高职、本科生要高得多。究其原因,在于校企之间的沟通不畅。笔者所在学校近年来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力求加强校企合作建设。企业不仅需要专业对口的高技能型人才,更需要具有精益求精、守正创新的工匠精神的劳动者。要提高中职学生职业劳动素养,笔者认为:1.提升学校自身发展质量,俗话讲,打铁还需自身硬,学校进入优质生源、优质培育、优质就业的三优良性循环,则能吸引更多优秀合作单位;2.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构建校—政—企多元合作的稳固局面,为学生争取优质的实践机会。现阶段,学校可将劳动素养培养标准与用人标准进行比较,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职业劳动素养,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

3.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拓展劳动实践场所

劳动所具有的具身性、实践性以及情景性的特点决定了劳动活动必须要有一定的实践场所。职业学校开展劳动教育面临的问题之一是无充分的实践基地,更无合适、充分的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如何提高劳育水平、增加实践机会,中职学校需发展社会力量,积极建设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满足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笔者认为学校可以从如下方面思考:(1)充分利用现有校内的资源,如校内专业实训基地、政府建设的公共实训基地、合作企业的实践岗位等;(2)学校要积极探索与校外的优质机构建立关系,拓展校外学生劳动实践场所,如现代示范农业基地进行学农实践等,开展必要的志愿服务等。以此拓展劳动实践场所,发挥社会对于促进学生劳动素养发展的重要价值;(3)争取政策支持,借助力量新建一批专门的校内劳动实践基地,笔者所在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场所,开辟出4亩学农实训基地,布设了水电管网,建立了文化宣传长廊,对学生劳动实景、劳动成果、劳动智慧进行必要的展示,该实践基地建设已经先后被地方媒体、省教育厅官微等媒体平台报道。劳动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劳动见证了人类发展的进步与历史的变迁。在社会主义新时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进步,劳动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不断变化,但劳动与社会发展的价值意义却一直没有发生变化。开展劳动教育,培育劳动素养,要结合时代特征、结合生源特征、区域特征,找寻合适的教育举措,达成学生劳动素养提升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万莉.试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D].华中师范大学,2013.

[2]切实解决劳动教育“虚化”“弱化”问题-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田小建 周莹 单位:江苏省南通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