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食品类专业课程研究

高等院校食品类专业课程研究

“民以食为天”,随着中国轻工业的迅速发展,食品产业成为了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然而,目前我国食品行业依旧存在着食品安全风险等多方面的问题。为了防止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要从根本上提高该领域从业人员的资质、行业标准规范等。作为食品行业人才培养的摇篮,高等院校应从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以及价值塑造等多方面对食品专业人才进行培育,注重培养德才兼备型人才。

目前,国家高度重视高等学校的思政建设,要求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原则,将专业教育课程与思政理论进行深度融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在历史的长河中富有活力,深入人心,也蕴藏着独具民族特色的课程思政基因。因此,在中医药院校食品专业的核心课程中适当地引入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医药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学生的中医药传统文化素养,有助于学生培养和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工作态度。本文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必修课食品微生物学为例,探讨了课程思政背景下传统文化融入中医药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的有效途径与具体方法,为中医药院校的食品专业课程思政提供理论支撑。

一、课程思政理念融于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的必要性

食品微生物学是专门研究微生物与食品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是食品类相关专业的一门核心、必修、基础课程。该课程通常由基础知识讲授和实验操作两部分构成,涵盖了食品有关的微生物种类、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分类;微生物学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微生物引起食品腐败变质及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途径等内容,涉及内容广、知识点多,同时具有抽象性,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弃学的想法。从传统食文化的角度切入,是食品学科在课程思政教育方面的独特优势。因此,在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融入传统食文化,能有效丰富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解决“课程思政”在中医药院校食品专业基础课程中“渗透什么”的问题。另外,随着近年化工业的发展以及化学合成品的泛滥,食品安全问题也日趋复杂,苏丹红辣椒、瘦肉精猪肉、三聚氰胺毒奶粉等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出现,加强食品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及道德已迫在眉睫。对于食品专业学生而言,将课程思政理念融于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至关重要。

二、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将传统文化融入食品微生物学课程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涵盖了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工程技术、生命安全与健康等多个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把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与教学有机结合,从而提升课程思政效果。特别是微生物学与日常生活以及传统的发酵生产实践联系紧密,蕴含着诸多课程思政元素,能够被用于课程教学中。例如:酵母菌(酿酒)、霉菌(酱油)、乳酸菌(泡菜)等微生物在传统中华美食加工制作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微生物与传统中华美食为切入点,以专业教育为载体,充分挖掘课程中蕴含的育人价值,并提炼出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爱国情怀、社会责任、人文精神、道德修养等元素,形成课程整体育人的联动效应。在酵母菌发酵原理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国酒茅台与酵母菌酒精发酵的关系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酒文化和“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的理解,引导学生树立人文情怀,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同时,通过介绍中国传统发酵产品白酒以及酒文化的国际地位,鼓励学生在遵守传统的同时也要进行创新,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心。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改革,湖南中医药大学的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在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传承与创新,打造了集“基础学习、深入研讨、实践运用、延续教育”为一体的精品课程,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结构合理、逻辑性强。同时,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前沿学术交流,让学生能够在相互交流中了解专业发展的热点,对元素库进行补充、拓展和更新,并定期进行论证。

三、微信支持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打造微生物与传统文化的展示平台

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终端的普及,移动学习开始流行于全球并成为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在这其中,微信不仅是移动设备的热门应用程序之一,其丰富的功能更为翻转课堂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通过深入挖掘微信的教育功能,我们在食品微生物学课程中开展了基于微信公众号平台的翻转课堂实践教学,构建了“公众平台—微信推送—微信群—即时沟通”的微信平台。在该平台上,学生围绕“微生物与传统中华美食”这一主题,通过PPT演讲、微信推送等方式加深对相关知识的了解,使同学们主动了解更多中华传统食品背后所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从而坚定文化自信、担当文化使命,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崇尚之情,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四、传统文化融入食品类课程的实施路径

1.明确食品类专业的顶层设计,精挖思政元素,建立专业共享思政元素库。自教育部提出及推动实施课程思政以来,各高校食品专业相关教学内容的思政建设不断加强,教师的思政教学意识不断觉醒,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果。从教学内容来看,食品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除基础研究以及工程技术外,对于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生命安全与健康等方面也有所兼顾,能深入挖掘的思政元素非常多,并能与教学进行融合。然而,由于教师自身对于思政元素的敏感度存在差异性,无论是在挖掘的深度还是广度上都存在着不平衡现象。为此,教师要对所授专业进行顶层设计,充分挖掘课程中的传统文化等思政元素,突出传承与创新,建立相对完善的食品专业共享思政元素库。而比如:通过介绍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举世无双的中国食文化,可以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担当文化使命;通过介绍白酒、酱油等传统食品的酿造工艺,可以让学生养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教学学生全面、客观、辩证地看问题,学会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特别是量变质变规律分析、看待食品安全问题;通过介绍我国的传统美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助力中国美食走向世界。

2.构建基于OBE教育理念的食品专业实践课程思政教学模式。OBE(Outcome-basedEducation)理念,即成果导向理念,强调专业教学设计和实施以学生接受教育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为导向,教学的重点聚焦于“以学生为主导,目标导向,持续改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等能力。国家教育部工程专业认证工作中强调高等教育教学要以“成果导向(OBE)”理念来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此理念已被教育界高度认同。结合OBE教育理念,通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结合力,将“传统文化”“药食同源”等课程思政元素融入食品微生物学实验等实践课程,可以加快学生由知识型转向创新型、应用型人才转变,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和文化自信。同时,在综合类实践课的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活化教学方式,并形成公正、公开的教学评价体系,可以在提高学生专业自信的基础上培养创新型、综合性人才。

3.教师勇担课程思政使命,构建持续改进的课程思政闭环体系。对于高校食品相关专业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每一位高校教师都义不容辞。在建立食品专业思政元素共享资源库的过程中,要以食品科学专业的专任教师为主体,整理食品专业的思政元素资料,各课程教师可结合教学目标在资源库中寻找有效资源,扩大思政元素的涵盖领域,并在既有基础上对元素库不断进行完善与更新,定期进行论证,引导整个专业对培养方案的制定形成思政逻辑,穿插到整个培养体系的每一个关键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每位教师都要将思政元素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贯穿到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各个阶段,相互联动,实施全程评价并不断完善,最终形成富有专业特色、育人成效显著的产出导向培养体系。综上,在新工科的背景下,将中医药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开展具有中医药特色的食品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发挥出食品专业课程的育人价值,能够培养出具有高尚道德及社会责任感的合格食品人才。

作者:田星 丁云龙 肖作为 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