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角下高校英语教学研究

文化视角下高校英语教学研究

摘要:公共文化是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作用下的结果,其具备共享性和开放性、仪式性和符号化、差异化和地域性、建构性和空间性等功能和特征。在高校英语文学翻译教学中,教师应以公共文化为视角,坚持功能对等原则,采用直译、意译等翻译方法,帮助学生了解文化功能,明确各种语言文化或语境的融合,促进不同语言文化的有效融合。

关键词:公共文化;审美效果;英语教学;文学翻译

公共文化是指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成的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各种公益性文化机构和服务的总和,其目标是人人参与文化,人人享受文化,人人创造文化。公共文化包含社会心理、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经济环境等要素,给语言语境的形成、文化交流与互动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土壤,有效促进了不同种类语言本身的关联和沟通,对高校英语教学目标生成有着促进作用。对于文学作品翻译而言,教师需依托不同地域和社会背景下的公共文化来进行语义和核心精神的挖掘,从而不断提升学生对于不同文化语言的认可度。

一、公共文化语境下的英语语言特征

1.1 公共文化促进现代语境的生成

公共文化是社会现实的真实呈现。作为历史、社会、生活、制度等要素的有效集合,公共文化体现出一定的动态特征。从本质上来说,公共文化与语言形成和发展有着至关紧密的联系,能有效促进现代语境的生成。特别是对于英语教学而言,实现文学翻译准确度的提升,积极促进功能对等的实现,对于促进不同语境下文化本身的互动和融合有着积极的意义。换言之,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学翻译,应该立足于公共文化语境,找到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互通之处,以更好地促进文学翻译的顺利开展。

1.2 公共文化的功能和基本特征

1.2.1 共享性和开放性

公共文化是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作用下的结果。被特定地域文化的人们所共有。公共文化体现出较强的共享性和开放性,是社会绝大多数或者大部分社会群体个人价值、社会认同、文化认知、心理意识等要素所共有。由于其共享性和开放性,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公共文化的辐射面积,从而更好地达到社会教化的作用,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提供了土壤根基。

1.2.2 仪式性和符号化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公共文化具有一定的仪式性和符号化。就文化而言,它本身是无形的、意识层面的东西,只有依托于具体的文化符号才能够促进其更好地发展和展现,从而凸显其社会价值。宗教文化、传说、民间故事、口头文学、民间工艺等要素都是公共文化本身内容和精神的真实呈现,从而传达出较强的信念、理想和价值观念。而这些显而易见的文化符号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公共文化核心精神的传达和输出,进一步强化了公共文化的现实意义。

1.2.3 差异性和地域性

公共文化具有较强的差异化和地域性特征。它集中反映了某一个地域特定时间段内的意识形态和发展内容。这种差异性主要体现为公共文化的形态差异、地域空间特征差异和社会分层差异。不同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生存状态、社会发展形态和经济发展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这种差异性的存在。

1.2.4   建构性和空间性

文化是社会空间建构的结构要素。体现出空间性的特征。文化地域性的差异和文化丰富度的不同,将造就不同种类文化的产生。由于公共文化更多地与社会结构、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相结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语言表达方式,直接作用于人们的交流和沟通。

二、公共文化视角下高校英语文学翻译教学现状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交流和交换活动。对源语和目标语都有较高的要求,高校英语文学翻译教学,应立足于公共文化角度,更好地实现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融合,从而提升高校英语文学翻译教学效果。然而,目前高校英语文学作品翻译教学过度强调不同语言在结构和词义上的对应,忽视了结构和核心精神的融合,导致翻译效果生硬;缺乏翻译语言的完整度和审美功能认知,对不同语境下的表达方式缺乏有效的探索,从而出现文学翻译功能不对等现象。此外,目前非英语专业未开设专门的翻译课,翻译教学仅融入公共英语教学中,学习时间短,翻译实践的可能性小,并且在英语文学翻译教学中较多地强调翻译理论教学,忽视了实践能力提升,不利于学生文学翻译学习。

三、公共文化视角下高校英语文学翻译原则。

3.1 坚持功能对等原则

文学作品寄托了作者对于社会的真实情感和人生态度。是作者价值观和人格理想的生动呈现,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在进行高校英语文学翻译教学时,教师要立足于不同地域背景下的文化特征,以实现不同语境下语言的自由转换,从而更好地提升翻译效果。另外,要坚持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文体对等,从翻译细节中进行文学结构、语言和核心精神的把握,寻找合适的翻译方法。

3.2 忠实于源语文化精神

忠实于源语文化精神,是英语文学翻译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以原文章内容为核心,忠实于本土文化精神,充分挖掘其本质内涵和价值,能更好地化解文化冲突。不管采取直译、意译、增译、改译等翻译方法,都必须保证文化存真,通过适度归化的方式来确保文学作品翻译的和谐性,最大限度提升文学翻译中语言的美感和流畅性。对于译者而言,要提升个人的文化理解力,深入了解和认识源语文化语境及文化精神,不断提升翻译效果。

3.3 保证目的语境接受度

文学作品翻译是源语和目的语双向互动的过程,在保持源语文化深入了解的基础之上,更要保证目的语境的接受度,促进完整翻译环节的顺利达成。这就要求译者能够不断地对文学作品的精神附加值和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找到其本意和附加意义,从而结合目的语境人们的心理感受和认知能力来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提升人们的接受度。

四、公共文化视角下高校英语教学中文学翻译的策略

4.1 提升学生的文化感悟能力

公共文化视角下的高校英语文学翻译。要强化学生的文化感悟能力,不断增进英语文学翻译实践教学,为学生的文学翻译提供有效的模拟环境,从而提升其对文学语言的认识和核心精神的领会,尤其要注重中西文化的差异,在翻译时,首先应了解不同国家历史文化背景的含义,将字词本身引申义翻译出来,实现中西文化的对接,促进翻译效果的顺利达成。此外,要不断地培养学生语言感受能力和审美素质,善于以敏锐的视角来把握不同文化要素,并结合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认知心理来展开翻译,从而提升英语文学翻译效果。

4.2 掌握多种英语文学翻译方法

4.2.1 直译

翻译的目的是“益智”和“移情”。具体说来就是既要输入新的思想和内容,也要输入新的表现法和风格。直译是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较为常见的方法。公共文化视角下,不同文化本身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体现出文化的对等性和互动性。在这种情况下,直译能够以最直观的方式来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呈现和表述。例如: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所著的《呼啸山庄》中,小凯西请求离开山庄时,希斯克利夫的回答。原文:“Keepyoureft'sfingersoff;andmove,orI'llkickyou!”译文:“拿开你那蜥蜴般的手指;走开,不然我要踢你了!”通过直译将希斯克利夫回答语言中的讽刺与挖苦显示出来,让读者能够深刻领会到人物的蛮横和凶残。又如:《呼啸山庄》中哈里顿和小凯瑟琳初次见面时的一段对话。原文:“I'11seethedamnedbeforeIbethyservant!“You'llseemewhat?”“Damned一thousaucywitch!”译文:“我给你家做当差?让我先看你他妈的下地狱去!”“你要先看我什么来着?”。“他妈的下地狱去,你这个目中无人的小妖婆!”其中,damned是英国乡下人常用的诅咒的话语。采用直译,充分展现了人物的鲜明个性特征。

4.2.2 意译

意译对于文学语言内容和精神核心的表达和强化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从而实现了核心主题的升华。纵观优秀的文学翻译作品,实现有效意译,能够增强表达效果。如在《呼啸山庄》中:原文:“Hecouldperhapstakemorecarewithhisappearance,butheishandsome.Ithinkheisproud,andalsounhappy.”译文:“他还能对自己的外表再多上点儿心,但已经算得上英俊了。我觉得他很高傲,而且郁郁寡欢。”文中的“unhappy”并未直译为“不高兴的,不快乐的”,而是意译为“郁郁寡欢”,增添了译文的艺术感染力。原文:“Hindleythrewit,hittinghimonthebreast,anddownhefell,butstaggeredupimmediately,breathlessandwhite….”译文:亨德来把铁秤砣仍过去,正中他的胸口,他一头倒了下去,可是立即摇摇晃晃地站了起来,面无血色,气也喘不过来。此处译者未将“white”直译为“白”,而是意译为“面无血色”,更符合中国读者的思维习惯和表达习惯,译出了该词的内涵意义,丰富了译文语言的艺术表现手法。4.2.3 语用和语义对等翻译实现语用和语义的对等,能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和互动,对于强化文学作品表达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通过创造丰富而深刻的意象,从而有效地运用象征主义手法。因此,在进行翻译时,译者要注重语用和语义的对等性,确保翻译效果的准确性。艾米莉在《呼啸山庄》中创造了丰富而深刻的意象,其中题目“WutheringHeights”具有多重意思,首先是主人公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居住之地,因为暴露于大自然的风吹雨淋之中,暗喻他们的野情激情的居所。因而艾米莉笔下的“呼啸山庄”不仅是暴风雨的象征,更是超凡之爱的精神家园等[8]。原文:“Iconfessitwithshame--shrunkicilyintomyself,likeasnail;ateveryglanceretiredcolderandfurther;tillfinallythepoorinnocentwasledtodoubtherownsenses,and,overwhelmedwithconfusionathersupposedmistake,persuadedhermamatodecamp.”译文:“说来丢脸,我就像一只蜗牛似的,冷冰冰的缩回去了;对方每向我瞅一眼,我就变得越冷淡、越往里缩得紧。可怜这个天真的姑娘,到最后怀疑自己的感觉来,以为自己闹了个大笑话,窘得什么似的,硬是要她的妈妈依着她,一溜了事。”[7]通过观察,可以发现译者通过语符化手段与情景的动态模拟重构,尽可能实现中英文之间的语用和语义的对等,保证了不同文化语境的对等性和互动性,促进了文化交流和传播。

五、 结束语

公共文化视角下,高校英语文学翻译教学要保证文化的对等性,从而实现文化的有效碰撞,促进不同语言文化精神的融合。高校英语文学翻译教学应从文化角度,实现多种文学翻译方法的有效结合,保证语用和语义的对等性,从根本上促进不同语言文化的有效互动,为民族文化融合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要充分重视文学作品翻译中的文化要素,推进文化多元化进程,为我国语言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马玉洁.浅谈公共文化在社会艺术教育中的作用[J].大众文艺,2020(4):243-244.

[2] 王芬.高职院校英语翻译教学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6,5(14):118-119.

[3] 刘莹.基于多元文化识读能力培养的公共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研究[J].文艺生活,2015(11):189,192.

[4] 张静波.中西文化差异下大学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学作品翻译[J].校园英语,2014(35):238-239.

[5] 谭海玲.公共英语教学中的文学翻译[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4):161-162.

[6] 董雅娟.论《呼啸山庄》的语言特征和翻译特色[J].芒种,2015(20):33-34.

[7] 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方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82.

[8] 冉旭东.《呼啸山庄》的象征手法赏析[J].青年文学家,2017(5):146.

作者:王芬 谭雅雯 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