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素养教育范例

安全素养教育

安全素养教育范文1

【关键词】女性青少年;媒介素养;网络暴力;数字鸿沟

网络文化安全建设要在网络技术支持、网络舆情监管、文化内容创新、政策法律保障等各方面着力,还要重视网络传播中的核心要素“人”。人是传播的主体,一切网络文化传播都是围绕人进行的。加强网民媒介素养教育,才能够形成网络文化安全的有效保障和防线。面对网络文化存在的各种安全风险,增强青少年媒介素养、培育青少年网络文化安全意识,将有效提升网络文化安全的防范屏障,形成有效防线,对于构建繁荣健康的网络文化,建设中国网络文化安全体系有重要意义。这其中,女性青少年面临的网络文化安全问题有很多特殊性,需要在媒介素养教育中予以重视。

一、女性青少年面临的网络安全新问题

(一)网络暴力成为性别暴力的重要形式

面对网络文化不良内容的侵扰,女性青少年面临的网络61环境更为严峻。传统性别文化使女性常常被“物化”,被“凝视”。相比于同龄男性,女性更容易成为网络中被辱骂攻击和人肉搜索等暴力欺凌的对象。网络暴力是网络文化安全治理的重要内容。网络暴力主要表现为“借助网络的虚拟空间,用语言、文字、图片等对人进行伤害及污蔑。”①网络暴力包括了在网络上的语言攻击、侮辱谩骂、威胁诅咒、人肉搜索等,通过网络舆论进行人身攻击。这些暴力行为影响了社会稳定,破坏了网络文化安全。网络暴力已经成为性别暴力的重要形式。女性的网络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网络中的性别歧视和各种对女性的网络暴力,包括网络霸凌、网络羞辱,针对女性青少年的网络骚扰、网络跟踪、网络威胁、人肉搜索、公布私密照片和视频等。还有一些以女性青少年为目标的网络性侵骗局,以“招募模特”“选拔练习生”“网络交友”“网络借贷”等名义,诱骗女性青少年拍摄和发送裸体照片、私密视频。甚至在一些社交网络游戏中,有人以支付充值卡券为诱饵,引诱女童,并在线下约见实施猥亵。根据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女童保护基金的统计,2018年性侵儿童的案例中,熟人作案占比近七成。而熟人关系中有18.57%是网友关系。②这类性别暴力尤其需要引起社会重视。此外,网络传播中还存在一些针对女性的符号暴力,通过对网络语言符号的意义建构,传播对女性的歧视和偏见。如女司机被认为是“马路杀手”,女博士被看作是“第三类人”。一些网络新词汇体现了对女性的污名化,如绿茶婊、圣母婊。性别歧视在网络中盛行,甚至发展为一种“网络厌女症”,需要加以辨识和抵制。青少年对网络媒介充满了探求心和好奇心,但同时青少年的防范意识比较薄弱,这给一些暴力犯罪提供了空间和机会。网络的便捷性和匿名性,使得各种针对女性的暴力变得更加复杂隐秘。很多性别暴力都通过网络渠道实施,利用社交媒体、网络游戏、聊天工具等媒介平台,难以被发现和追踪。这种犯罪形式隐蔽性较高,青少年容易被欺骗诱导,被伤害重创,但这些过程甚至难以被周围的家长和朋友察觉。网络暴力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破坏网络文化安全。

(二)女性面对的数字性别鸿沟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媒介传播的“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网络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但女性群体在信息技术的接触和使用中依然处于弱势地位,面对着显著的数字性别鸿沟。数字性别鸿沟是数字鸿沟在男性和女性群体中的差异呈现,主要表现为媒体信息的有效获得,媒体使用和信息技能等方面的性别差异。数字性别鸿沟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在数字设备的使用、数字技能水平、数字技术的社会支持等方面的性别不平等问题。③研究者认为,信息社会的数字鸿沟可以分为三道鸿沟。媒介“接入”(access)是第一道数字鸿沟,媒介“使用”(use)是第二道数字鸿沟,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媒介“知识”(knowledge)是第三道数字鸿沟。④在接入沟、使用沟和知识沟这三方面,女性群体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国际电信联盟《事实与数据:数字化发展监测2020》报告显示,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全球女性中有48%的人能够接触网络,而男性的比例为55%。发展中国家的数字性别鸿沟更为明显,非洲国家女性接触网络比例为20%,男性为37%。而欧洲国家中女性和男性接触网络的比例为86%和88%,趋于平等。⑤在中国,2021年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普及率达70.4%,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网民中的男女比例为51:49,与我国人口性别比例基本一致⑥。这说明我国在第一道数字鸿沟中基本实现性别平等,更需要注重的是女性在“使用沟”和“知识沟”方面的差距。信息技术的发展进入5G时代,网络文化对人们的媒介素养和信息技能有了更高要求,这些新要求有可能进一步扩大数字性别鸿沟。女性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参与人数一直低于男性,很少有女性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STEM)领域中占据优势地位。在网络信息技术领域,女性参与人数的比例也大大低于男性。信息与通信技术(ICT)行业倡导男性为主的冷硬文化,不接受女性气质,从而强调和巩固了男性在ICT文化中的支配地位。这使得女性被进一步排斥和边缘化,难以在这一领域里获得认可,走向成功。传统性别观念中认为女性不擅长理工学科,女性也不适合技术领域,这种性别观念限制了女性接触信息技术和提升媒介素养。性别偏见也造成了女性对信息技术缺乏兴趣,信心不足。在网络文化传播中,由于面临社会文化规范和刻板印象的阻碍,女性比男性更少参与到信息的使用和分享中。教育和经济条件也使得女性在信息技能和知识储备方面存在差距。尤其当一些女性群体受教育程度不高或者收入较低,这种差距会更加扩大。女性贫困阶层和低学历人群中,媒体使用处于相对更弱势的地位,她们在获取媒介信息和运用媒介方面的机会和资源更少。

二、网络文化安全对媒介素养教育的新要求

维护网络文化安全的主体是网络中的传播者,是掌握了信息技术的人。培养具有网络安全意识的传播主体,需要在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中重视媒介赋权和媒介参与,增强性别平等意识。

(一)媒介素养教育要强调赋权和参与

媒介素养教育是强化网络文化安全,弥合性别数字鸿沟的重要路径。媒介素养教育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学者倡导将媒介素养引入学校教育,帮助青少年辨识大众媒体中“低水平满足”的庸俗媒介内容,形成免疫能力。此后,媒介素养教育逐渐过渡到分析范式阶段,强调对媒体内容的理解和判断,甄别虚假信息,抵抗不良影响。解码范式是认识到媒体对社会现实的建构作用,对媒体进行批判和反思。当媒介素养发展进入新阶段,自主范式更强调媒体的赋权作用,强调个人对媒介信息拥有更多的控制权和运用能力。整体来看,媒介素养教育一直存在“防御型教育”和“建设型教育”两种基本思路。⑦但两种教育模式是互动并存的。防御型模式强调要辨识和抵御媒体不良内容和影响;建设型模式重视有效利用媒介,在今天的网络社会更具积极意义。英国学者大卫·帕金翰(DavidBuckingham)认为媒介素养教育要“超越保护主义”,尊重受教育者的平等地位,重视媒介主体的体验与参与。鼓励青少年在学习实践中制作媒介产品,评价媒介产品,对“意义生成”的复杂性有所认识。⑧美国学者亨利·詹金斯(HenryJenkins)提出的“参与式文化”也促成了当今媒介素养教育“参与模式”的形成。“参与模式”强调传播主体的媒介赋权和媒介参与,而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对信息的防御和批判。青少年作为网络社会的原住民,媒介素养已经成为他们的社会生存技能和社会交往技能。詹金斯认为:“新媒介素养应该被看作是一项社会技能,被看作是在一个较大社区中互动的方式,而不应被简单地看作是用来进行个人表达的技巧。”⑨网络文化传播中,媒介素养有更多内容和要求。新媒介素养是“由听觉视觉以及素质素养,相互重叠共同构成的一整套能力与技巧,包括对视觉听觉力量的理解能力,对这种力量的识别与使用能力,对数字媒介的控制与转换能力,对数字内容的普遍传播能力,以及轻易对数字内容进行再加工的能力。”???面对复杂的网络文化安全问题,对媒介技能和媒介理解的要求也更高。

(二)媒介素养教育要增强性别视角

媒介素养教育的推广和普及需要细化发展,分类分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针对性教育。青少年群体的媒介素养教育要重视性别平等,体现性别意识,对网络中的性别暴力保持警觉,对网络文化中的性别歧视保持敏感,秉持性别平等理念,避免性别盲点,引导青少年对各种性别不平等提出质疑和批判。有性别视角的媒介素养教育要关注到女性群体在媒介信息中的技术弱势,认识到性别偏见会导致女性在发展上的差距。女性在信息技术领域依然处于少数化和边缘化的地位,难以做出持续和显著的贡献。这种情况有时是社会和文化的偏见造成的,并非女性的自身能力不足。改变这一局面需要在媒介素养教育中重视性别平等,改变女性对信息技术的态度,引导女性正确认识自我,鼓励女性在信息技术领域建立信心,树立抱负,增强竞争力。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女性的信息辨识能力和媒介参与能力,将有效促进女性发展,推进性别平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20年《教育和技能在弥合数字性别鸿沟中的作用》报告???,指出媒介素养教育有利于消除性别差距,改变传统文化规范,弥合性别数字鸿沟,创造性别平等的网络文化环境。推动女性群体在媒介社会中平等发展,实现媒介赋权。媒介素养对于女性的发展极为重要。媒介素养教育可以给女性提供更多参与网络的机会,通过各种培训和教育,帮助女性学会积极应用网络媒体维护自我权益,具备敏锐的性别意识和批判思维,强化个体认知和主体性,并在自媒体传播中身体力行地做出改变。

三、女性青少年媒介素养的提升路径

安全素养教育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社群;文明素养;网络安全教育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重建,社交的形式和内容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交的重点慢慢转向了网络社群,并且在个体的社交活动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对于绝大多数的网络受众来说,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存在,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网络社群需求,需要通过与外界建立联系来满足自身的需求。经营维系好网络社群关系是时代进步发展的要求,与个体生活质量密切相关,是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环节。网络社群是大学生网上社交的常用方式,因此,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社群文明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网络社群的现状及特点

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为网络社群的产生提供了基础,网络社群时代的大门已经敞开,并且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如今,借助于各种网络社交软件和平台,我们不仅可以随时申请加入到各种各样的网络社群,而且还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随时建立自己的网络社群,建立网络社群或者被拉入网络社群已经是网络社交的常态。网络社群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依托各种社交软件和平台而产生的。人们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或者价值观而聚集到一起,实现信息的共享或者分享,并且通过线上、线下的交流或者活动,实现联系或交流,进而满足个体的需求,实现个体的价值。网络社群不断发展,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网络社群普遍化

我们已经进入了网络社群时代,尤其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他们已或多或少存在于网络社群中,网络社群生活越来越普遍化,人们不是走在建立网络社群的路上,就是走在被拉入网络社群的路上。对于绝大多数的网络受众来说,每个人都归属于不同的网络社群,每个人都占有数量不等的网络社群资源。网络社群为我们带来了便利,借助于网络社群,我们可以随时分享信息、交流情感、展现自我,实现自己的多元化需要。

(二)网络社群数量不断上升

随着自媒体的迭展和个人社交需求的不断增加,网络社群的数量不断上升,随着可选项的增加,越来越多的网络个体隶属于不同的网络社群中。网络社群超越了时空界限,可以随时随地实现联系,并且已经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社交到购物,从日常办公到家居生活,从兴趣爱好到专业学习。随手打开自己的各种社交软件,各种网络社群呈现眼前,满足了个体多样化的需求。

(三)网络社群功能不断深挖

网络社群从最初的满足社交的功能,逐渐被深挖,经过分化裂变,功能和内容越来越精准细化。满足用户需求是网络社群存在的前提和基础,网络社群的创建者不断精耕细作,深挖出更多目标内容明确的专业化网络社群以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如以兴趣爱好划分的各种网络社群,以功能定位划分的各种网络社群,以年龄、阶层、职业等划分的各种网络社群,以地域划分的各种网络社群等。

(四)网络社群提供大量信息

由于每个网络社群的社群定位和社群成员的组成不同,信息内容的传播定位也有所不同,社群成员在不同的网络社群接触到不同定位层次的信息。随着网络社群整体体量的增加,每个人接触的网络社群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相应地接触到的信息量也在不断增加。各种各样的网络社群信息铺天盖地,信息量大得超过我们的想象,可以随时满足个体的信息需求。

二、大学生网络社群文明素养现状

网络社群时代已经开启,网络社群交往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环节,网络社群使用频率呈上升趋势。大学生通过大量的网络社群,获取了大量的信息,满足了自我兴趣需要,感知到自我价值,弥补了现实生活中社交范围狭窄的短板,扩大了社交范围。同时随着网络社群的普及,也给大学生带来了挑战,巨大的信息量需要及时甄别,考验着大学生的辨识力,他们对网络社群的过度使用和依赖也影响到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网络社群作为网络时代的产物,具有一定的虚拟性,考验着大学生的网络社群管理能力,由于某些方面网络社群文明素养的欠缺,导致一些大学生自建的网络社群活跃度不高或者存活时间不长。近年来,大学生网络社群使用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类问题:第一,对网络社群过度依赖。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网络社群依赖症,各种网络社群占据了非常多的生活甚至是学习时间,低头党已经成为校园的常见现象,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对现实交往中人际关系的疏忽。第二,在网络社群内转发不当信息,造成不良影响。第三,网络受骗。社会上的一些不法分子抓住大学生急于自食其力并且防范意识较差的特点,通过网络社群赢得大学生的信任,使大学生放松警惕,从而上当受骗。近年来,大学生陷入网络诈骗陷阱的事件频发,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如大学生频繁遭遇网络贷款诈骗,女大学生遭遇求职欺骗等。第四,网络社群口水战。大学生思维不够成熟容易冲动,很容易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网络情绪宣泄。第五,其他与网络社群相关的突发事件。因此,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社群素养,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

三、大学生网络社群文明素养的培养路径

(一)提高网络社群管理能力

大学生参与和使用网络社群的频率比较高,为了满足自身学习、生活以及工作的需要,他们参与网络社群的活跃度比较高,甚至很多大学生本身就是网络社群的创立者和管理者。首先,大学生应该对网络社群的建立和使用有明确合理的规划。如:建立这个网络社群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主要面向哪一类群体提供服务,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社群目标等。其次,要制定明确的网络社群管理规定,设立明确的入群门槛,对进入社群的人员进行严格的审查,而不是毫无管理,让人随意进出。社群管理规定要简洁明了,以此来规范和约束社群成员的行为,比如社群内禁止广告,散布谣言,人身攻击等。社群里的成员可以干什么,不能干什么,要予以明确规范,并且在建群、进群的时候予以明确,以便于从一开始就养成良好的社群习惯,对于不遵守规定的成员,视情形采取警告甚至请出群等措施。此外,还要明确社群成员需要为社群做出的贡献或者每周需要完成的任务等。随着网络社群的不断发展,需要对社群管理规定不断完善升级,形成文明和谐的社群环境。

(二)提高网络社群法律素养

首先从社群管理规定的层面明确社群的活动内容,并且要求社群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规,社群成员的言行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如不得在社群内谣言,不能泄露别人隐私,不能进行人身攻击等。同时,也要符合社会公德要求,营造网络社群正能量。为了提高大学生网络社群法律意识,可以通过邀请网络安全专业人士做报告、举办网络法律知识竞赛等形式,普及法律知识。尤其对于利用网络社群进行创业的大学生,更要明确其创业行为首先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不能违规操作。通过开设相关课程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网络社群运营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及宣传文案撰写质量等。通过拍摄短视频和征文比赛,教育大学生文明上网,使用文明用语,不恶语相向,杜绝粗鲁言辞,克服任性随意的不良网络习惯。

(三)增强网络社群思维素养

网络社群普遍化已是无法逆转的社会趋势。面对浩瀚的网络社群信息,如何客观理性地甄别处理,考验着大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水平。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和主题班会课,加强实事求是的方法论教育,使其保持人与人之间适当的网络社群社交距离,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要加强网络社群人文素养教育,帮助大学生提高对网络社群的认知,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拓展自己的思维方式。此外,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如读书会、论坛、辩论赛等,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课程设置方面,尝试将网络社群引入主题班会,通过向大学生讲授网络社群知识和实操训练,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社群观念,培养理性思维及质疑精神,从而提升大学生网络社群思维素养。

(四)实施有针对性的小众教育

安全素养教育范文3

一、了解当下学生上网情况现状

小学生上网已非常普遍,据对一所小学四年级学生的不完全统计,人人都有参与上网。其中,每周上网在1小时内的占67.5%,在1?-2小时的占20%,在3-4小时的占12.5%;在上网时用于学习和查资料的占62%,用于聊天娱乐的占38%。学生上网大多呈自由状态,对于网络内容的真伪、弹窗、广告的阻止、具体的操作等缺少指导,很大程度上是靠自己摸索或者同伴交流。家长方面,对于学生上网主要忧虑在于影响学习和影响视力两个方面,反对和控制学生上网居多,缺少真正的有力的教育引导。教育者对学生上网目的、上网时间、查阅内容上比较难以把握。面对虚拟的世界、变幻的网络、无穷的信息,学生缺乏基本的安全素养。

二、学生网络安全素养培养的主要间题分析

在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我们对学生网络安全素养的培养重视程度有所欠缺,没有及时跟上网络发展的步伐。主要存以下问题:

1忽略安全意识引导在现有的学生网上学习中,学校多以学科类网络授课、安全教育平台等方面为主要内容,网络信息安全教育仍然停留在信息课上,是讲授信息技术知识的副产品,事实上网络安全教育涵盖了计算机、法律、数学等多个学科,亟需加强对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引导。

2缺乏系统课程建设由于对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教育缺乏系统规划,即使进行网络信息安全教育,也只是零敲碎打,多以说教式和填鸭灌输式的课程教学为主,没有形成主渠道,所以学生网络安全素养的培养无法保障。

3轻视实践操作指导网络信息安全是一门实操性很强的学科。目前有的学校还没有建立起一个高质量的网络信息安全仿真教学和实践系统,教学实践内容还停留在简单的系统和文件加密或解密、防火墙设置、检测病毒查杀等。学生网络安全素养的培养需要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模拟操作相结合的方法。

三、学生网络安全培养工作的三维路径

统观学生网络信息安全素养培养的现有问题,主要在于安全意识、课程建设、实践操作方面的不足,在网络文化视域下,可以从意识、内容和实践三个维度进行培养提高。

1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加大培养网络安全素养的执行力度。培养学生网络安全素养,要把网络信息安全的教育引导和监控管理有机结合起来。1.坚持引导,提高网络安全意识。互联网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5见在的学生也是互联网的原住民。“堵”不如“疏”,教师引导为主,利用好晨会、IE会等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如了解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十二条明确指出:任何个人和组织使用网络应当遵守宪法法律,不得危害网络安全,不得利用网络从事危害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等活动。教师还可以通过实例告诉学生在网络言论要负责任,要明辨是非,做合法的公民,提高网络安全意识。2.家校配合’强化网络文化监控。学校应注重家校合力,力卩强对学生上网的指导和管理,消除网络文化中的有害信息对学生成长的消极影响,减少学生沉溺网络游戏的可能,力a强对学生网络失当行为的管理弓丨导和反馈。在校可以组织符合学生实际和网络安全发展态势的安全技术实践训练,开展针对性模拟练习或者突击性的网络信息安全演练。在家家长监管好上网网站安全性和上网时间、上网内容的合理性。在培养学生网络安全素养工作中,学校与家长要紧随时展步伐,目标一致,做法统一,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2引导和监控管理有机结合起来。1.坚持引导,提高网络安全意识。互联网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5见在的学生也是互联网的原住民。“堵”不如“疏”,教师引导为主,利用好晨会、IE会等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如了解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十二条明确指出:任何个人和组织使用网络应当遵守宪法法律,不得危害网络安全,不得利用网络从事危害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等活动。教师还可以通过实例告诉学生在网络言论要负责任,要明辨是非,做合法的公民,提高网络安全意识。2.家校配合’强化网络文化监控。学校应注重家校合力,力卩强对学生上网的指导和管理,消除网络文化中的有害信息对学生成长的消极影响,减少学生沉溺网络游戏的可能,力a强对学生网络失当行为的管理弓丨导和反馈。在校可以组织符合学生实际和网络安全发展态势的安全技术实践训练,开展针对性模拟练习或者突击性的网络信息安全演练。在家家长监管好上网网站安全性和上网时间、上网内容的合理性。在培养学生网络安全素养工作中,学校与家长要紧随时展步伐,目标一致,做法统一,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建设网络安全系统课程,增加培养网络安全素养的内容宽度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升级优化,内容包罗万象,给了教育者更多选择,增加培养网络安全素养的内容宽度。1.发挥学科合力,丰富教学内容。网络和我们的生活已融为一体,息息相关,单靠信息学科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需求。我们要运用学科整合,重组教学内容,依靠各个学科的合力来共同培养学生的网络安全素养。例如,在道法课上讨论网络与我们衣食住行、学习工作的关系密切,让学生体会到在21世纪,真正做到了?“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神奇,实现了手指动一动,货物送上门的便利。有条件的地区,可在班队课上,让学生通过网络为自己选购一份学习用品,为家里在网上买菜购物一次等,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还会遇到有优惠券、买多件商品打折、特价商品等各种状况,需要数学教师讲授相关知识;遇到指纹支付、密码支付、免密支付、货到付款等多种形式的付款方式,需要信息教师指导操作;《第一次网购》的练笔,需要语文教师的指导,这是多学科的整合学习,教学内容生活化、丰富化。2.运用网络技术,改变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网络安全素养形式日益多样化。现在的教学一改过去单纯的讲授式,更多的可以是操作式,让学生上机独立操作体验,也可以是互动式,实行在网络空间与学生的互动,也可以是情境式模拟。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大家措手不及,然而网络给了教学提供了便利,直播网课的丰富性、时效性、互动性凸显了出来。普通教师也可以在家办公,通过立知课堂、钉钉、(^视频通话等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渗透网络安全素养的培养。此外还可以开展一些如计算机文化节、网络信息安全知识竞赛、讲座等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实现对学生网络信息安全素养的潜移默化培养。

安全素养教育范文4

关键词:网络信息安全素养;短视频;移动学习APP;自主学习

1引言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截至202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9.4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7.0%,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达到9.32亿,网民使用手机的比例达到99.2%,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18亿,占网民整体的87%。在智能手机成为生活标配的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作为思想活跃、行动积极的新一代,对上网更为热衷,网民规模、手机上网比例远甚普通网民。据中国青年网校园通讯社对全国1220名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超过40%的学生每天的上网时长超过5小时,网络已经完全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移动支付、信息获取、网络社交、在线学习、网络购物等都离不开网络[2]。在网络服务为大学生生活和学习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隐私泄露、网络钓鱼、网络攻击等网络安全问题时常趁机潜伏周围,让大学生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安全威胁。事实上,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安全漏洞带来的风险无处不在,有关网络攻击、数据泄露、网络诈骗的新闻层出不穷,网络安全问题成为政府、企业、用户持续关注的焦点,并且上升到国家安全战略高度。由此可见,网络安全素养是信息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主力军,如何通过网络安全教育提升其网络安全素养,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广泛关注的问题。

2定义和内涵

网络安全是指保护网络系统中的硬件、软件和数据不受意外或恶意原因的破坏、更改和泄漏,保证系统连续可靠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网络安全本质上就是保障网络上的信息安全。从广义来说,所有与网络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和可控性的相关技术和理论均是网络安全的研究领域。从狭义上说,在大学生日常网络信息生活中,网络安全和网络信息安全概念基本等同。“素养”是指日常的修养。素养的形成需要后天的训练和实践,并逐步形成素质和能力。网络信息安全素养的概念来源于信息素养的定义,是指人们在开展网络活动中所应具有的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素养,就是大学生在通过网络应用工具开展网络行为的过程中,所具有的网络信息安全的意识、态度、知识、技术和修养。其素养具体包括安全意识、安全知识与技能、安全法律素养和安全道德素养。网络信息安全素养保护的对象是物的安全(计算机软硬件和财产安全)、个人信息安全、网络行为安全和身心安全。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素养的养成,不仅仅是大学生自我修养完善的责任,也是高校的教育培养责任。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素养最主要的形成过程来源于高校的教育培养。

3国内培养路径分析

以大学生和网络安全为关键字,在CNKI指数中进行检索,早期对于网络安全的研究增速缓慢。随着2009年智能手机的入市,以及移动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研究文献量快速攀升。2016年相关文献量达到100多篇,并持续保持高位。国内高校学者同样认识到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素养匮乏的现状,首先从网络技术角度、网络校园文化建设上提出很多的对策和建议。在网络技术方面,高校不断增强校园网络监控设备的监控能力和网络违规行为追踪的检测水平,保障学生合法网络行为开展,控制学生的网络不安全行为,告知和提醒学生注意网络信息安全,采用技术的途径强化学生的网络信息安全意识,提升网络信息安全素养。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方面,高校可以潜移默化地实现对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的的教育培养。通过开展与网络安全相关的文化节和讲座、张贴网络安全海报、开展主题班会等,逐步加深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增加知识、提高安全技能,促进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素养的养成。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高校技术方面的保障更新往往比较滞后,校园网络文化的培育、潜移默化、效果温和,强度不足。国内许多学者再将目光放置在课程教育上。2018年,学者曾刚课题组在辽宁警察学院进行问卷调查,绝大多数学生表示对信息安全担忧,90%以上的学生遭遇过电信诈骗,对网络安全技术知识和防范意识掌握匮乏,开设《大学生信息安全素养》类通识课程成为普遍期待[3]。2018年,学者赵晓露对新疆5所高校进行问卷、走访和座谈调研,研究发现网络信息安全素养缺乏,网络安全教育缺位,提出将网络安全教育纳入学校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4]。2019年2月,学者蔡文政在南京邮电大学采用自编的《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素养》问卷进行调查,同样发现学生网络信息安全得分不高,网络安全意识薄弱,知识技能不足和网络法律和道德不高,建议将网络安全知识教育纳入高校计算机课程设置中[5]。网络信息安全素养教育进入课程教学,应该成为学生提升素养的主战场。目前网络信息安全课程主要针对于信息安全专业学生授课,注重密码学、防火墙、入侵检测等单纯安全理论与技术知识的传授。作为信息安全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前导基础课程计算机网络、高等数学等必不可少。其高深的理论门槛,阻碍了课程的受众群体。将网络信息安全知识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学生道德修养、法律基础课程、大学生安全教育等部分章节融合或植入,进行零敲碎打式地学习,将网络信息安全知识接收零碎割裂,不能系统地构建信息安全的免疫系统,“免疫”效果不足。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开设的为数不多的信息安全素养课程,影响较大的是北京市信息管理学校的移动终端信息安全慕课。目前该课程为第8次开课,选课学生时高时低人数不等。2020年春季(疫情期间)学习人数最高为12313人,2020年秋季最低仅仅674人。课程采用慕课模式,每周更新2-4课时。课程教学视频以幻灯片讲解为主,视频长度最短7分钟,最长16分钟,视频学习和作业完成,需要学生有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恰恰是普通高校学生最欠缺的能力。学生很难保证长时间不间断的关注。此外,网络信息安全慕课作为高校的选修课程,教学受众面依然不足。综上所述,网络信息安全素养教育进入课堂教学需要解决如下问题。(1)课程要浅显易懂、趣味性强、学习时间短,吸引学生注意力,保证学习效果。(2)课程能够系统全面地讲解,碎片化移动学习合力构建网络信息安全素养知识主体。(3)课程的受众面要广,整体提升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水平。(4)课程需要一定的考核机制,督促学生,落实学习成果。

4教学改革研究

在分析了网络信息安全素养教育进行课程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后,本文针对大一新生,建立了基于短视频和移动学习APP融合方式的网络信息安全素养课程,并将其融入计算机公共课课程教学的支线任务中,开展教学改革研究。4.1课程的授课对象课程的教学对象为大一新生,应为其构建网络安全“免疫”的第一道思想防线。大学生遭遇的网络安全问题尤其是网络诈骗已经成为高校甚至社会的关注热点。受害者多集中在大学一年级新生。究其原因,是大一新生防范意识薄弱,入校教育少。大一时期,网络信息安全课程的介入,可以使得学生系统地了解网络信息安全涉猎的范围,筑牢第一道思想防线,避免学生受到网络安全事件的侵害。

4.2课程的双线融合

计算机公共课和网络信息安全素养课程的双线融合,多方面提升学生的网络信息安全素养。计算机公共课作为网络信息安全课程的载体,是信息素养和网络信息安全素养关系的外在体现。一方面,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师是高校中接收网络安全知识最丰富最全面、信息安全素养最高的群体,其他课程的教师都难以胜任网络信息安全知识普及的重任。另一方面,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目标本就是要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而网络信息安全素养本身也是信息素养的一部分,两者的课程教学目标是一致的。

4.3科学设置教学大纲

课程开发参照权威的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网络安全素质教育考试大纲,科学设置教学大纲。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针对网络安全培养需求,设置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科目《网络安全素质教育》。科目配套开发的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培训教材,紧扣《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网络安全素质教育考试大纲(2019年版)》。网络安全素质教育考试科目报考人数统计在官方网站中并没有公布。本文的研究从配套教材销售上,研究其社会影响力。从京东图书网站进行销售查询,网络安全素质教育的培训教材数目仅仅为一种,销售评价数量为2900条左右,而同为一级考试科目的计算机基础MSOffice应用教材有10种以上,销售评价数达1万多条。热门的二级MSOffice高级应用科目,教材种类近10种,热销书籍单品类的评价数量达16万多条。对比市场考级配套教材的种类和销售数量,网络安全素质教育的考级培训自学模式并不受学生和高校的热捧,社会的认可度偏低。培训科目虽受冷遇,但其教材质量很高。其以计算机网络面临的常见安全问题和防范措施为主线,系统地介绍了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基础技术及其应用,帮助读者建立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培养维护网络信息安全的能力。本文研究课程的教学大纲以其为蓝本,可以全面地覆盖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所要囊括的知识体系。

4.4短视频与学习

APP融合短视频即短片视频,是一种互联网内容传播的新型方式,一般是在互联网新媒体上传播的时长在5分钟以内的视频。相较于传统课程教学的微课,其时长更短,内容更为浓缩,便于受众在碎片化的时间里集中注意力接收足够价值的信息。移动短视频凭借精细化、小巧化的特征让年轻人趋之若鹜,吸引他们从传播者变成制作者。截至2020年6月,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18亿,占网民整体的87%。移动短视频作为新生事物已经深入群众生活,更受到年轻人的热捧。以学生感兴趣的形式提供学习资源,必能极大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区别于慕课微课的幻灯片理论授课式的说教,课程短视频来源于互联网优秀网络安全教育短视频作品。从2014年11月24日首届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开始,到如今2020年第七届的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网络上积累了大量权威、全面且趣味性十足的短视频作品。各个省市新闻媒体同样制作了大量网络安全案例的新闻视频。大量成熟、有趣、鲜活和源源不断的网络安全内容视频素材,可以满足大学生挑剔的“味蕾”,同时建立完善丰富的短视频资源库。本文科学地参照教学大纲,筛选出符合大学生口味的短视频作品,并通过移动学习APP组织和展示给学生进行学习。将筛选好的短视频作品上传到移动学习APP(超星学习通)后台网站,按照教学大纲的目录进行内容组织建立课程。学期初将学生加入课堂,给学生布置系统的视频学习任务。通过移动学习APP后台统计功能分析学生学习状况,不断优化和调整教学内容。

4.5科学的考核机制

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能够合理地评估教学效果,同时还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移动学习APP中,均内置了相关的学习统计功能,能够对学生作业、课程互动、课程任务、视频测验等进行加权计算平时成绩。研究表明,没有考核机制,学生的自学动力严重不足,对于视频学习任务主动性欠缺。光有视频学习任务,学生容易流于表面学习,不能深入理解。同时理清课程主次关系,计算机公共课课程教学内容为主线,网络信息安全素养课程为课外素质扩展的支线。将支线的网络信息安全学习内容汇报任务以主线学习的PPT制作进行展现,督促学生网络信息安全自学内容的落地执行。

4.6及时反馈不断调整

教学反馈的目的是教学双方进行信息交流不断调整改进纠错的过程,贯穿于教学始终。利用移动学习APP构建双向信息反馈的通道。一方面,教师对于学习滞后的学生进行督促和综合问题的答疑;另一方面,学生可以提出课程建议或者视频推荐,教师进行平时成绩的奖励,师生共建维护教学内容,不断提升网络信息安全教育水平。

5效果和评价

基于短视频和移动学习APP融合的网络信息安全素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自实施以来,学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在移动学习APP平台上,系统全面地学习了教师精心准备的网络信息安全短视频内容。在对大一新生60个人的学生班级进行实验研究中,有96.7%的学生对网络信息安全教育内容充分和完备表示满意,86.7%的学生觉得课程对他们有帮助,90%的学生希望进一步地了解网络信息安全知识,96.7%的学生愿意将此课程推荐给其他学生。调查数据表明,学生对课程的网络信息安全素养教育内容和方式均表示认可。支线网络信息安全素养课程的学习,同样对主线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实验组的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期末机考成绩平均分为86.3,远高于年级平均分76分。

6结论

安全素养教育范文5

(一)中学生是信息社会中信息活动的重要参与者

中学生是当前社会信息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参与者,而中学生信息安全素养也影响着信息活动的各个方面。

(二)中学生是信息安全未来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随着我国社会各方面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中学生参与到信息活动的程度也越来越高,而在这些活动中涉及到信息安全问题,如近几年媒体报道的少年黑客事件,不断涌现,其中很多中学生走上了歧途,成为了信息安全的“建设者”。同时,也有一部分少年黑客在正确的引导下成为了“白帽子”走上了红客道路成为了信息安全的真正的建设者。由此可见,加强中学生信息安全教育其意义更在为我国信息安全领域培养后备力量。

二、加强中学生信息安全教育的建议

(一)加强中学生信息安全意识的培养

1.加强中学生信息安全道德伦理和法律法规教育,使中学生对信息安全有正确的认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中学生作为当前社会中参与信息活动的一个重要群体,应该让每一各中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信息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宪法》《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管理暂行规定》等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对信息活动中涉及信息安全的相关规定增加到教学中,进而增强学生信息安全意识。

2.培养中学生识别信息安全威胁,提高信息安全意识。

中学生既是当前社会信息活动参与者,同时在信息活动中也是弱势群体。因此,培养中学生能够辨识信息安全威胁,对于保护青少年和提高其信息安全意识尤为重要。一是通过向中学生讲解信息活动中出的各种侵害和危害的案例和事件,让中学生认识到信息活动中有许多与现实生活相同的威胁存在。二是提高中学生对信息资产的认识,让学生懂得对个人信息及家庭信息等相关隐私信息的保护,尽可能的规避信息安全风险。三是通过演示一些信息危害手段,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活动过程中会面临信息安全陷阱,让他们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和思维习惯,进一步提高到信息安全意识。

(二)采用多层次教学模式提高中学生信息安全素养

1.利用课堂教学阵地进行信息安全知识的普及教育,使中学生普遍具有一般的信息安全素养。

中学课程标准和教材中已涉及到了信息安全的内容,一方面从法规层面;另一方面从技能培养上介绍计算机病毒的防治。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可以使全体学生对信息安全知识和技能有初步的认识和掌握,可以应对简单的信息安全威胁。所以,要充分抓住课堂这个普及信息安全的教学主阵地,进行信息安全教育。

2.利用第二课堂对中学生进行信息安全知识的拓展,进一步提升中学生的信息安全素养。

通过开设兴趣班和学生社团等多种形式,给对信息安全感兴趣的学生开设第二课堂,如增加社会工程学入门、破解基础知识、渗透工具使用等课程。使学生的信息安全素养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3.利用各种比赛进行信息安全的实践,真正提高学生信息安全素养。

安全素养教育范文6

关键词:高中化学;安全教育;实践路径

当下,高中生的安全教育相较于学科教学往往被忽视,学生对安全教育的认识比较薄弱。安全教育内容其实很广泛,如生命安全教育、公共安全教育、环境安全教育、食品安全教育等。学科教学和安全教育其实不相矛盾,学科教学含有丰富的安全教育内容,合理的开发利用对高中生安全教育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关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表述中也提到:认识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环境安全教育不容忽视。在高中化学模块教学过程中,若能寻找合适的安全教育实践路径,对于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实现新课标核心素养要求的具体落地。本文以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高中《化学》必修2第3章第4节《塑料橡胶纤维》中的“塑料”教学为例,探索学科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对中学教材安全教育内容进行充分挖掘,提升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塑料”教材内容在必修模块教学中往往被弱化,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概念建构、化学用语训练和性质归纳,其他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学,从而完成本节课教学。这样的教学处理方式,教材功能没有被充分提炼,教学目标不够全面。本节教学内容除了可以达成化学学科概念理解、知识建构、技能掌握之外,也能对学生进行很好的安全教育。首先要挖掘合适的教学内容,然后匹配相关的安全教育,表1是“塑料”相关教学内容和安全教育具体挖掘素材。塑料应用于各个领域,塑料与人类安全密切相关。表1内容显示,《塑料橡胶纤维》教材含有丰富的安全教育内容,具体可开展“白色污染”与环境安全教育、不同塑料添加剂的安全教育、不同树脂的安全教育、塑料使用安全意识教育等。

二、精心准备安全教育教学资源,提升教学过程的丰富性

“塑料”教材内容关于塑料和安全表述较少,主要是高分子化合物的概念、结构、性质、用途等学科知识。为了开展更丰富、更有效的安全教育,教师应该结合上面挖掘的教学内容素材提前准备塑料与安全的教学资源,提前安排学生进行这方面资源的自主整理,然后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使用。针对不同安全教育内容,师生精心准备对应塑料与安全教育的教学资源,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进行拓展学习,既丰富教学内容,又提升教育价值。

三、深入开展安全教育的相关教学活动,提升教学效果的深刻性

以“塑料”教材内容为例,如果只关注学科知识教学,学习只停留在课堂,这样的教学比较枯燥,学习比较肤浅,学生的学科素养没有得到较好地培养。因此,笔者在本节内容的实际教学中,尝试把塑料的安全教育内容与学科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学习形式由课堂延伸至课外,学生在“探究塑料与安全”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主体性得到很好地调动,主动学习、学会合作与分享。此外,开展“塑料与安全”主题学习活动比赛,例如主题手抄报比赛,小品表演等,使“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学科素养得到落实。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活动形式,让学生对学习更加主动、掌握更加深刻。学生为了表演好这个小品,积极主动对塑料和安全的知识进行学习,比起被动的“灌输式”教学效果更好。综上所述,结合“塑料”教学,探寻合适的教学途径对学生开展塑料与安全教育是可行的,也十分必要。因而,这种途径既提升了学生安全意识,丰富了安全知识,又使安全教育与学科教学得到较好融合。教育部《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要坚持专门课程与其他学科教学渗透相结合,课堂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从塑料主题的角度进行塑料与安全教育实践探究,对于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有一定的启示价值。

参考文献:

[1]杜秋河.塑料制品对人体的危害[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5).

[2]厉曙光.滥用塑料制品危害人类生殖健康[J].生命与灾害,2012(12).

[3]齐尚忠.浅析塑料食品包装材料中存在的安全问题[J].大众标准化,2007(5).

安全素养教育范文7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素养教育;新媒体

网络素养是伴随着网络迅速发展而产生的素质和修养,它是公众在当今信息社会需具备的重要素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中明确提出:“要把互联网作为开展青年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在青年群体中广泛开展网络素养教育。”这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大学生是网络舆论的重要参与者、传播者,为推进新时代网络强国建设,急需将大学生培育成新时代高素质网络公民。

一、关于网络素养教育的研究和界定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网络素养的内涵开展了有益探索。杨克平和舒先林将网络素养视为人们的综合素养之一,指出网络素养是在掌握网络知识的前提下,有效利用网络技术、理性评价网络信息的修养与技能。[1]焦晓云提出网络素养应当包含网络操作能力、网络信息辨别能力、网络行为自我约束能力、利用网络发展自我能力、网络安全和伦理道德等。[2]尽管学者对网络素养的概念和内涵有不同表述,但都离不开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即网络信息的选择与认识、解读与评价、传播与应用的素养。许安琪将网络素养教育概括为以普及网络媒介知识为基础,引导受教育者认识网络世界,参与网络活动,养成网络自控能力、信息辨别能力,强化网络责任意识的教学活动。[3]熊钰根据学生信息素养九大标准,提出网络素养教育应加强网络知识、网络能力、网络道德和网络心理调适教育。[4]研究者基本达成共识,单纯技术层面的素养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网络科技的发展,对信息的辨识、行为的规范、价值观的引导成为网络素养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网络素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要素与网络素养教育能力要素的有机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为网络素养教育提供了理论遵循。大学生在现实社会中的意识决定了其在网络世界中的立场,要想引导学生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培养其文明自律网络行为,自觉抵制网络负面信息,就必须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开展既满足意识形态需要,又满足大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网络素养教育实践活动。网络素养教育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王晓霞运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考察大学生网络运用与思想政治状况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发现增强大学生抵抗网络不良影响的能力对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具有积极作用。[5]要想打造“学生在哪儿,思想政治教育就在哪儿”的教育格局,就不能忽视网络在日常生活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将培育大学生网络素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是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需要,也是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需要。大学生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引领下培育能够高效参与网络、理性认识网络信息、自觉抵制不良信息迷惑、营造良好网络氛围的网络素养。

二、大学生网络素养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为更好地了解当前大学生网络素养状况,笔者采用学者陈小普编制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量表,[6]对天津市六所高校的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并随机抽取90名学生进行访谈,进一步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素养教育中起到的效果。调查共计回收有效问卷1753份,被调查的学生涵盖了人文社科、理、工、艺术等专业,其中男生占47.86%,女生占52.14%;本科生占85.85%,研究生占14.15%。通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量表得分发现,被调查大学生网络素养总得分的均数为4.24(5分制),说明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网络素养水平。根据调查数据和访谈结果,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具体表现如下。

(一)用网能力

上网时长和目的反映了大学生上网需求和价值取向。调查发现,大多数大学生(62.46%)平均每天上网时长超过4个小时,32.36%的大学生甚至超过6小时,控制在2-4小时的人数比例为29.15%,仅有8.39%的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长不超过2小时。大学生上网目的按照选择比例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休闲娱乐”(95.21%)、“获取消息”(80.49%)、“学习工作”(79.46%)、“交流沟通”(77.47%)、“购物”(47.46%)和“其他”(4.22%)。大学生对网络的认识、操作、应用是反映用网能力的重要指标。数据显示,92.81%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清楚网络的优缺点”,90.88%的大学生“清楚哪些事情在网络上能做但在现实中不能做”。“经常通过网络学习新知识或新技能”和“在网络上查找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大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89.05%和91.84%。84.94%的大学生“能够熟练地在网络上或分享信息”。可见,大部分大学生都能表现出良好的网络认知和操作能力,但是用网娱乐化倾向十分明显。

(二)网络信息辨识能力

面对良莠不齐的海量网络信息,培养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识别与筛选能力,提高对网络资源的利用与处理能力尤为重要。调查显示,84.99%的大学生认为自己能从网络海量信息中筛选出需要的信息,73.59%的大学生会主动思索网络新闻背后的深层含义,80.15%的大学生可以独立思考网络热点话题。虽然绝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网络信息辨识能力表现出自信,但是在与学生的深度访谈中问及“你将如何判断网络争议问题”时,仅有31.1%的学生“坚持自己的判断,不受任何人影响”;有58.9%的学生表示虽然会独立思索热点话题背后的深层含义,但是仍然会“受他人影响而产生自我怀疑”,或是“受热点评论的影响而人云亦云”;10%的学生选择“持观望态度”。大学生在信息爆炸时代有一定的辨别能力,但是复杂多样多变的网络环境仍然影响着学生的独立思维,他们对信息背后所蕴含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文化属性辨识能力明显不足。

(三)网络安全意识

网络安全包括很多方面,如意识形态安全、信息安全、数据安全等。调查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在信息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方面都表现出较好的网络安全意识。信息安全方面,78.78%的学生“经常质疑网络信息的真实性或准确性”,90.7%的学生“会注意辨别陌生人的真实意图”,“对网络中奖信息保持警觉”的学生占93.22%。意识形态安全方面,有88.42%的学生认为自己可以“识别网上反动势力的宣传信息”。在访谈中进一步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起到的作用,56.7%的学生表示“媒体宣传的网络诈骗案例”是他们对网络安全具有防范意识的主要原因,41.1%的学生表示“学校宣传的校园网络诈骗案例”起到了主要的警示作用,其余学生受到“社区宣传标语”(1.1%)或“其他”(1.1%)影响。被问及“识别网络反动势力的宣传信息的主要依据是什么”时,44.4%的学生选择“与权威媒体的信息相左”,48.9%的学生选择“凭感觉”,仅有6.7%的学生选择“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或思想政治教育宣传的内容相左”。由此看来,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对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尚未起到关键作用。

(四)网络道德与法律意识

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离不开道德和法律约束。据调查结果来看,94.07%的大学生“认为网络社会需要法律和道德约束”,93.44%的大学生认为“不负责任的网络言论和行为理应受到处罚”。大学生对网络的道德和法律约束持肯定态度,但在这方面的素养表现并不乐观。面对网络法律制度,9.36%的学生表示从未听说过与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虽然听说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全国青少年公约》和“网络安全宣传周”的学生比例分别为58.93%、7.19%、9.13%、15.4%,但是在深度访谈中,大部分学生仅限于听说过与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公约或活动,对其内容并没有深入了解,仅12.2%的学生表示曾参与过学校组织的“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面对网络不道德行为,2.97%的大学生表示无所谓,97.03%的大学生持坚决反对的立场。在持反对意见的学生中,选择“坚决反对,不予理睬”的学生占比69.14%,另有1.18%的学生选择“坚持反对,以恶治恶”,能做到“坚决反对,理智评论”的仅有29.68%。在深度访谈中问及“是否会举报网络不道德行为”,仅有30%的学生表示赞同“举报”,54.4%的学生“视情况而定”,15.5%的学生选择“不举报”,究其原因,主要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由此可见,大学生对待网络不道德行为呈冷漠化倾向,能够主动采用理智的态度或是正当渠道抵制网络不道德行为的人较少。综上,大学生总体呈现较高的网络素养水平。但同时,也显示出用网娱乐化、网络信息辨识能力片面化、网络法律知识碎片化、网络不道德行为冷漠化等问题。

三、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培养对策

针对目前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可从以下几方面着力加强和改进。

(一)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调查显示,有84.77%的学生表示非常愿意参加学校开设的网络素养教育课程。因此,高校应当着力建设“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积极探索适应社会和学生个人发展的高水平网络素养课程,在拓展网络素养基础知识、培育网络道德意识、增长网络法律知识上下功夫。一是有条件的高校可开设“大学生网络素养”类课程,编写网络素养教材或学习读本,构建网络素养教育理论体系,加强网络素养教育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综合素质。二是发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重要作用,在基础教学中深挖教学内容,以学生的网络实践经验为基础,适当扩展道德、修养、法规等网络素养知识,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三是将网络素养列为“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内容,引领学生认清网络现象背后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文化属性规律,提高辨识非主流意识形态信息的能力,文明、理智地参与网络评论。四是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在网络素养教育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引领学生深化认识网络虚拟与社会现实之间关系,面对网络负面信息建立必要的心理防范意识和抵御能力。

(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主阵地作用

调查显示,有87.74%的大学生支持学校通过新媒体开展网络素养教育工作。据调查,微博、微信订阅号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其选择比例依次为66.4%、65.83%,用知乎、百度贴吧等问答社区平台获取信息的比例达39.53%,用抖音、快手、bilibili等视频软件获取信息的比例达到34.51%,均超过新闻软件(31.37%)。这表明,大学生更倾向于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平台获取鲜活的信息。高校要牢牢占据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主阵地。通过搭建学生喜爱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抢占网络宣传阵地的制高点,对时事政治、重大理论、社会热点及时权威解读,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通过广泛开展网上主题教育活动,培育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提升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媒体平台的舆论引导能力;通过积极回应学生议政行为,引导其理智看待社会舆论焦点问题,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深刻而全面地理解和辨识网络信息。

(三)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者主力军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主动掌握网络素养知识,在网络素养教育及时化、日常化上下功夫,科学辨识大学生网络行为规律,有效解决大学生网络行为困惑,成为培育学生网络素养的主力军。一方面,由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携手开展网上舆论引导和思想疏导工作,组建一支在网络敢于发声、善于发声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对其进行专业化、系统化的网络素养培训,使其熟悉网络传播的相关知识,掌握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另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时刻牢记在学生网络素养教育中的角色意识,将网络素养教育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紧密联系,对学生日常网络行为准确把握,善于寻找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关于网络素养教育的突破口,加强对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引领,引导学生客观理性地应对良莠不齐的网络环境。

(四)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监管主动性

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干净的网络空间,需要社会、高校和个人的共同参与,在强化网络行为规范上下功夫。一是要让社会成为大学生抵御恶意和消极信息的“防火墙”。各级网信系统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制机制,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规范网络传播秩序。二是要让高校成为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的“保护伞”。高校应当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针对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加强网络领域的引导监督。三是要让大学生主动成为营造良好网络氛围的“净化器”。发挥朋辈教育在网络素养教育中的作用,组建大学生网络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组织,培养文明自律网络行为,主动营造良好网络道德环境。

参考文献:

[1]杨克平,舒先林.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途径探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06):117-120.

[2]焦晓云.移动互联网时代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5):83-85.

[3]许安琪.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8.

[4]熊钰,赵晨,石立春.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内容与路径[J].高校辅导员,2017,(4):41-46.

[5]王晓霞.当代大学生网络运用状况的调查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8,(2):106-111.

安全素养教育范文8

1特殊时期下高职院校学生素质能力的短板

1.1情绪管理能力的缺乏。近些年虽然中国国内大环境向好,但是难免出现全国或多省市范围内的疾病、自然灾害、金融危机、重大社会事件等,处于此类的特殊时期下学生能否做好情绪管理才是素质教育的关键。结合过往看,每当处于特殊时期,学生正常的生活状态被打破,或是面对来自外部的压力与威胁,加上舆论媒体的信息引导,许多学生不知道如何管控自己的情绪,任由恐惧、焦虑、怀疑、愤怒等负面情绪堆积到了顶峰。这种情绪管控能力的缺乏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不少学生开始利用互联网进行不实信息的谣传,甚至是不禁思考的谩骂与质疑。另一方面,长期的居家生活使得学生将自己的坏情绪直接发泄在家人身上,造成家庭氛围紧张。平时因为相对自由的校园生活与丰富的课外娱乐冲淡了情绪管理能力重要性,但是这些难以控制的愤怒、暴躁、悲伤、沮丧等情绪因处于特殊时期而被放大。目前职业教育的主旋律是提倡素质教育、打造工学结合,学校努力整合所有能获得的内外部资源培育学生的理论知识,技能知识,但是缺乏教育学生情绪管理。在逆境面前,过度的负面情绪只会加剧群体的恐慌,对免疫一点益处都没有。在顺境的时候,情绪管理能力会被忽视,但是在遭遇逆境时能否保持稳定的情绪,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对待人生中所有不确定因素,这才是情绪管理管理最重要的体现。中国的素质教育想要打造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学校花大力气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思想品德,但是对于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却总是默认合格,未来的教育方向应该更加注重人才情绪的雕琢。

1.2信息素养的缺乏。5G时代意味着中国将迎接一个信息容量更大、信息速度更快的时代,时代需要具备信息素养的人才,但是绝大多数中国人都缺乏基本的信息素养。这种缺乏并不体现在获取信息手段、渠道的缺乏,而是体现在这两方面:第一,不实信息的危害性;第二,区分正确信息的必要性。目前各个高校开设的信息通信类课程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能力,对于信息的甄别和规范信息却极少做明确要求。当时代的洪流裹挟着各类真真假假、稂莠不齐的信息扑面而来时,高职院校的学生不应该照单全收、以讹传讹,要学会筛选。2016年11月7日,国家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这标志着信息安全、网络安全已经上升到了国家层面。随着其他相关政策、法规、法律文件地不断出台,劳动者信息素养将成为一门通用素养,是每位职业技能人才走上工作岗前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要求。毕竟,通过正确的方法获取正确的信息,通过正确的渠道正确的信息才是新时代劳动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高职院校应结合新时代的人才需求针对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缺乏的状况设置应有的素质教育课程。

1.3正确金钱观的缺乏。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驶入快车道,经济环境日新月异。与飞驰的经济发展速度相比,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内容仍停留在一个比较低的层面。每当发生突发事件或者是不少学生纷纷曝出“资金流断裂”的消息。不少学生在校期间因为各种原因参与了校园贷。平时靠着父母的生活费和兼职打工的收入能够勉强还上月供。但是一旦遭遇突如其来的变故使他们原本的生活状态被打破,失去了父母的支援和打工的机会,不少学生还不上欠款,网络贷款金额像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网络的便捷和金融体系的完善为学生党的贷款提供便捷,尤其是进入大学以后,他们对金钱的意识开始觉醒,开始主动参与到获取金钱活动中。但是普遍缺乏管理金钱的能力、缺乏对金融产品风险认知、缺乏金融法律常识,这导致近些年“校园贷”惨案频发。与本科学生相比,正确金钱观的缺乏在高职院校学生中体现的更为明显。高职院校学生因为知识水平相对较低、认知能力相对较弱以及更早步入社会等原因,往往缺乏正确的金钱观,但是恰恰因为这些原因使得他们对正确金钱观的需求更迫切。自古以来中国人推崇宁静淡泊、不慕名利的品格,始终不肯正面谈及钱财的重要性,即使在专门的财经类院校里,所教授的基本都是资金运营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手段,家庭金钱观教育方面更是一片空白。相比外国的教育体系而言,中国的素质教育中缺乏了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财商教育。Nielsen最新《2019年中国年轻人负债状况报告》显示,18-29岁的消费者中有86.6%的年轻人都在使用信贷产品,其中实质负债人数为44.5%,信用消费成为中国青年消费升级的重要途径。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掌握理财手段显得极为重要。结构化调整金钱观,优化现金流能帮助人们更好的应对未来一个又一个的不确定环境。

2特殊时期下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改革策略

2.1课堂内外联动,培养学生情绪管理能力。高职院校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纾解自身负面情绪,也将为他们未来就业、择业、职位晋升及自主创业等奠定了良好心理基础。在进行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培养的时候不能仅靠单一的培养模式,应该充分调动课堂内外的多种资源,营造良好的情绪管理培养环境。课堂内外联动培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课堂内部的培养,种培养方式主要体现在以授课为主的情绪管理能力理论知识灌输。建议高职院校可以在思政课程和心理课程中加入情绪管理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明白情绪管理的概念,了解情绪管理的重要性,掌握管理情绪、发泄负面情绪的方法。在此类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建议采取小班授课,以心理教师和辅导员为主,班主任为辅,在授课过程中除了理论讲授之外还应当采用情景模拟或者游戏的方式加强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运用。另一方面是课堂外部的培养。当学生在课堂内初步掌握理论知识后,学校需要营造良好的情绪管理氛围来加强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主要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是课后心理教师的干预。可以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由专门的心理教师为学生进行情绪疏导,帮助同学培养情绪管理能力。可以针对各个班级中的心理委员进行集中培训,提高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在课堂外的学生情绪引导方面分担心理教师的工作。二是利用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弥补课堂教学中单向信息传播的缺陷。将学生置于一个交互体验的环境中。通过新媒体辅助课堂外学生情绪管理的培养也是一个较好的方法。

2.2更新教育内容,完善学生信息素养。信息素养能力是当前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核心能力,它能促进人的终身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认知创新能力的形成。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主要分为四个方面:信息的查询与获取、信息的管理与利用、信息源的认知与选取和信息利用的规范与安全。就目前高职院校信息素养能力的课程设置看,主要侧重于信息素养教育前两个方面的培养,在后两个方面的培养明显不足,甚至有些高职院校在基础课程设置的时候并没有设置信息素养类课程。这种课程设置的不平衡直接导致了学生缺乏辩证、开放式的思维理解信息源评价标准,缺乏对信息获过程中法律约束和学术规范的认知。目前,高职院校的信息素养课程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的信息环境,企业对职业技术型人才的信息素养要求已经从过去单一的信息查询和获取能力提升到了综合的信息素养要求。不仅应具备学习获取和查询能力,更应学会正确选取信息,认知信息利用的规范和安全。对标企业需求与时展,高职院校应该重新调整信息素养的课程地位,重视对高职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应该将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定位在基础核心课程上,可以将信息素养课程拆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高职学生信息获取与管理课程,另一部分是信息源认知与信息安全课程。信息获取与管理课程可以在原有的信息技术课程上丰富获取信息的方式与管理利用方式,主要教授方式仍然是以课堂授课为主,期末可以通过测试来考查学生掌握程度。第二部分信息素养课程则可以与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课程相结合,采取多种授课手段作为专业辅助课程贯穿于职业教育整个过程。首先,在新生入学的开学第一课可以将信息素养重要性向学生普及,随后每学期定期开设信息素养小课堂,教授学生甄别信息的方式方法。其次,组织每学期一次或者几次的沙龙、讲座,将信息安全和信息素养有关的新知识实时教授给学生,也可以通过校园信息安全竞赛来提倡学生加强信息素养的提升。最后,高职院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程思政内容,将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所授专业课程结合起来,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本专业所应具备的信息素养,帮助学生认识到专业技能与信息素养之间的紧密联系。

2.3加强“财商”教育,培养金融知识短板。大学生缺乏金融风险和金融保护意识使他们容易陷入到网贷诈骗和兼职诈骗等事件中去,尤其是非经管专业、女性、低年级、低年龄、缺乏工作经验及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更容易成为网络诈骗的对象。相比本科院校的大学生,这类群体在高职院校所占比例更大,高职学生更加迫切地需要适合的财商教育来帮助他们规避校园和社会中种种金融陷阱。作为学校与社会相衔接的职业教育阶段应将“财商”教育纳入大学生基础素质教育的范畴。学校应从以下两方面出发,一方面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正视金钱的存在和明白理财对于日后生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教授学生基本的金融知识,包括金融名词、金融风险、金融理财手段等等。高职学校应开设金融理财课程,一部分课程作为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贯穿于三年的正常授课中,这部分的授课内容侧重基础金融知识,使学生具备最基本的金融素养。另一部分课程以选修课的形式供学生自行选择,这部分授课内容是更加专业和进阶的金融知识。在课堂之外的校园活动中也应融入“财商”教育,可以由学生处牵头,在校园内组建金融知识交流学习的社团,邀请成功的商业人士或者学者与学生们见面交流,用榜样的力量鼓励学生重视对金融理财知识的学习。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