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传统文化范例

戏剧传统文化

戏剧传统文化范文1

【关键词】戏曲进校园;音乐校本课程;传统文化

伴随音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综合艺术实践课程的开发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音乐课如何结合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和改进已有的课程资源,把握音乐教学课程的尺度,将戏曲文化巧妙地融入音乐的课堂中,构建校本特色课程,是值得音乐教育工作者深思及研究的课题。本研究正是着眼于这一问题,着力探寻“戏曲进校园”背景下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应用路径。

一、戏曲音乐校本课程教育教学策略

(一)人文化的戏曲史和戏曲故事,让学生亲近戏曲。在学生接触戏曲的最初阶段,要让学生明白任何艺术形式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背景、地域风俗和民风民情,要深入了解一门艺术,就要了解艺术产生的历史渊源及其背后的故事。戏曲故事、名作背景、作者经历、演员传奇、戏曲曲调变化、乐器知识……这一切都可以作为背景材料,为学生接近戏曲、了解戏曲、爱上戏曲搭建起桥梁。音乐校本课程要选择合适的戏曲历史知识和戏曲故事,作为启蒙阶段的教学内容。

(二)体验式和游戏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戏曲。传统的音乐课堂都是教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音乐知识的学习及技巧的习得都来源于教师的口传身授,学生得到的信息是“二手”的、间接的,他们的获得感和兴趣没有被完全激发。戏曲音乐校本课堂要强调“体验式”学习,让学生在充分体验戏曲的基础上获得自我感知。戏曲内容传达了人的情感,仅仅依靠教师的讲授,学生很难体验戏曲的情感、音乐的情感,更遑论让学生与曲中人产生情感共鸣。因此,在戏剧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沉浸”在戏曲的情境里,调动全身的感官去感受戏曲,体会外在的音乐曲调、戏曲舞蹈动作所诠释的情感,然后内化为心底的情感。教师需要思考的将不再是如何把戏曲反映的情感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采取合适的手段为学生感受戏曲魅力、体验戏曲情感创造条件。此外,小学生正处于好动、爱玩的年纪,而戏曲在形式上比较程式化,内容对于他们而言比较枯燥和陌生,因此将戏曲与游戏相结合,将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让学生在感受和鉴赏戏曲表演时充分发挥艺术审美想象。如果说人文化的戏曲历史教学让学生接近戏曲,体验式和游戏化的教学让学生初步感知戏曲、走进戏曲的世界,那么进一步感受和鉴赏戏曲的作用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为他们插上自由的翅膀,在戏曲的世界里尽情徜徉,感受戏曲的无穷魅力,进而在他们的内心播撒戏曲的种子,推动戏曲的传承和发展。想象在艺术审美经验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引导学生感受和鉴赏戏曲时,可以引导他们通过虚拟的场景想象当时的历史背景,通过聆听曲调想象情节的推进,体味戏中人的酸辛苦辣,体悟人生的变化沧桑。甚至还可以让他们将想象的内容用画笔、文字和歌声描绘出来,诠释他们所体味到的戏曲的视听美感和情感内蕴。让学生在感受和鉴赏戏曲表演时充分发挥艺术审美想象,是丰富和增强学生自身的审美体验、提升校本课堂实效性的重要策略。

二、戏曲音乐校本课程教育教学的实施

(一)背景知识型教学——以昆曲《桃花扇》赏析为例。为了激发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兴趣,可以向学生讲解音乐作品的作者生平、创作背景、故事背景等知识。昆曲《桃花扇》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作品的作者身份和创作年代都非常具有特殊性,同时作品的内容改编自历史史实,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强。在向学生讲解昆曲、赏析《桃花扇》时,可以分两个课时,将相关知识向学生讲授。第一节课重点讲授昆曲的基础知识和《桃花扇》的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在讲授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一段昆曲的视频,这段视频不宜过长,可以控制在5分钟左右,内容上以昆曲的各类选段为主,如《牡丹亭·游园》《玉簪记·琴挑》等,旨在让学生对昆曲产生宏观上的认识,随后便开始正式向学生介绍昆曲。在介绍昆曲时,应当着重介绍昆曲的历史:昆曲发源于14世纪的苏州昆山一带,自明代中叶起兴盛了近三百载,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于小学生人文积累有限,因此没有必要从唱腔、流变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讲解。在引入《桃花扇》的基础知识时,应优先讲解孔尚任的身份(孔子的后裔)、人生经历(活跃于清代初年)以及《桃花扇》的创作背景。学生们由于受到大量影视作品的影响,对这段历史或多或少都有所了解。但是影视作品通常从帝王将相、王朝更替的视角来演绎这段历史,因此在介绍《桃花扇》的作者生平、创作背景时,可以引导学生从孔尚任的个人视角出发,重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可以为第二堂课埋下伏笔,让学生们思考孔尚任是如何在其作品中借男女离合之情表达王朝兴亡之感的。第二节课以听《桃花扇》选段、了解故事的背景知识为主。课堂上应首先详细介绍《桃花扇》的故事情节,随后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作品中的部分关键段落,如《却奁》《哭主》《余韵》等,并就段落中对应的历史故事进行讲解,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由于昆曲的唱词相对不易被小学生理解,因此应将赏析重点放在旋律和作品感情上,尤其要让学生能够领会孔尚任深沉的家国情怀,让学生们能够明白《桃花扇》讲述的是南明王朝兴亡的历史悲剧,孔尚任是在用艺术的方式探寻这段历史背后的发展逻辑。

(二)利用游戏增强学生的体验感——以京剧《群英会》赏析为例。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戏曲,可以通过设计合理的游戏方式,让学生们亲身体验戏曲表演,从而加深对其的理解。《群英会》是一段历史悠久的京剧剧目,它选自《三国演义》中“蒋干中计”的故事,讲述了赤壁之战中曹操谋士蒋干渡江劝降周瑜,周瑜召开“群英会”将计就计,最终让曹操误杀了自己手下的两员大将的故事。这段戏曲故事性较强,角色纷杂,念白众多。我们可以设计配音和模仿游戏,让学生们亲身体验京剧艺术的表演。游戏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角色配音。教师需要提前打印《群英会》第一场的剧本,然后在课前分发给学生们。课上,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由专业人士表演的《群英会》第一场中周瑜会见诸葛亮、蒋干的视频。然后关闭视频中的语音,由学生分别扮演周瑜、蒋干、诸葛亮、鲁肃、甘宁、黄盖等人,并为画面中的人物进行配音。由于学生们提前已经阅读过剧本,而且目前大量的视频资源都是配有字幕的,因此学生们可以对照视频把握好配音节奏。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京剧念白方式不同于我们的日常说话,因此在学生开始配音前,建议由教师带领学生尝试模仿视频中的念白方式,然后再关闭声音,让学生们进行角色的配音。如果学生接受能力较强,部分演唱段落也可以让学生进行模仿。第二大部分是表演模仿。首先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由专业人士表演的《群英会》中蒋干盗书这一情节,随后让学生参照视频,模仿视频中专业演员的表演。模仿重在对形体、动作等的模仿,以及在有音乐的情节让学生的动作能够与鼓点合拍。在服装、道具等方面,由于师生的时间精力有限,且并非本课的教学重点,没有必要进行专门的准备。通过开展上述游戏,让学生们体验“表演”京剧,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们的参与感,提升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对于戏剧表演有一定的切身体会,加深对戏曲的理解。

(三)让想象成为“现实”——以昆曲《春江花月夜》赏析为例。在课堂上,教师应当着重引导学生在观赏、聆听戏曲时对艺术的自由想象,促进他们审美能力的提高。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利用文字、图画等多种方式来展现他们的想象,让学生们的艺术想象具象化。以昆曲《春江花月夜》为例,《春江花月夜》是近年来创作的一部新编昆曲,它改编自唐代诗人张若虚的诗歌《春江花月夜》。其中有一选段为若虚面对江月,吟唱出了被后人誉为“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一诗。教师可以通过视频或音频播放该选段,随后让学生们伴随着音乐,在头脑中勾勒出他们想象的张若虚所面对的景象,并通过文字描写或者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个选段的唱词直接来自唐诗,画面感非常强。诗名由五个字组成,而这五个字又可以作为五个词、五个景象,构建出了一个美妙的画面,配以优雅、舒缓的音乐,学生们的身心可以得到放松,在大脑中勾勒出由“春”、“江”、“花”、“月”、“夜”这五大要素构成的美妙画面。但是由于学生们的美术功底有限,难以准确表达出心中想象出来的画面,因此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绘画配以相应的文字描述。对昆曲《春江花月夜》的赏析学习,不仅能够让学生们领略到传统戏曲的伟大魅力,而且融合了语文(唐诗)、美术(绘画)等学科的内容,有效地实现了学科的综合,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非常有帮助。

三、结论

戏曲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劳动人民用利用戏曲艺术形式展现了自己的生活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戏曲是新时期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国非常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进校园”工作是振兴戏曲、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性工作。我们作为小学音乐课教师,要结合当地实际、结合校情和学情,有策略、有效率地将戏曲介绍给学生,为他们了解戏曲知识、感知戏曲魅力、传承戏曲文化拓宽渠道、构建平台。戏曲进校园,构建音乐校本课程,任重而道远,我们将继续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在孩子们中间唤醒戏曲往昔繁荣的记忆,不断增强新一代中华少年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徐莹蓉.戏曲进校园的意义和创新发展[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20):46+48.

[2]赵海霞,赵育林.架起戏曲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关于戏曲进校园的思考[J].当代戏剧,2018,(01):35-37.

戏剧传统文化范文2

关键词:传统文化;家具设计;现代家具

对于家具设计而言,我国有着非常久的历史,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的特点有很大区别。一般来说,家具设计会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关联,要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习惯。正是由于这一因素,家具设计能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展现出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而实现其传承和发展。

一、家具设计对传统文化的展现

家具不但是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家庭文化的具象化表现。在早期进行家具设计的时候,广大设计者会更多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因此家具一般采用的是木材,以此将我国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以及佛家文化渗透进来。一般来说,传统文化不但要在家具的设计之中进行呈现,还要以文化为基础,展现出使用者自身的实际地位。例如,我国传统家具拥有各式各样的图案和花纹,使用的材料也不完全一样,以此展现出使用者的个人地位、品位、修养等。然而,这类家具设计模式已经渐渐过时,无法满足新时展的需求。传统文化在其中的体现方式还需要设计师进行不断创新,提高对家具本身的认知程度,从中不断总结,获取更多经验,进而实现家具设计对传统文化的全面传承。

二、从创新角度看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对于创新理念来说,无论是任何行业,都要对其足够重视。在家具设计中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可以让其展现出全新的生命力。针对这一情况,在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设计的时候,设计者就要时刻渗透创新的基本理念,无论是外部形式还是应用模式,都不能直接搬用,而需要充分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通过深入研究之后,找到合适的传承和发展形式。之后再通过现代化工具和全新的技术,对其展开有效创新,使得看似较为陈旧的传统文化,也能展现出特有的审美特色。例如,早期人们在设计家具的时候往往喜欢呈现出金碧辉煌之感,尤其是一些细节部分,都要精雕细琢。但是,这类设计模式过于烦琐,和现代人的想法存在差异。因此,现代家具在设计的时候,只需要针对其中的局部区域进行点缀即可,不能过于复杂,从而呈现出华丽且不张扬的效果。一般来说,消费者在选择一些具有较强传统特点的家具时,往往更注重其艺术性,或者仅仅将其作为一个小装饰,促使房间整体的高雅程度有所提升。例如一些设计者会尝试在客厅中设计玄关,抑或在书房之中单独放置两把具有传统意味的椅子,以此给人一种特有的文化气息,散发出浓厚的中国风味道,同时也能展现出主人的文化修养。为了能够确保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传承,设计者还需要全面考虑,具体从三方面入手[1]。

(一)明确文化理念

为了能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价值予以充分了解,设计者就需要到全国各个地区进行游览,与当地居民积极沟通,融入地方生活之中,以此加深对文化本质的认知,并在原有基础上,慢慢产生新的看法。之后通过一定的方式,对其优化,从而应用在家具设计工作之中。但需要注意的是,一种文化并非能够在所有地方进行应用,设计者理应将其应用在最该应用的地方,从而将其特有的价值展现出来。不仅如此,设计者还要充分了解当前社会人群对于文化内容的感知,明确其对于家具选择的偏好,进而设计出更多具有特点的家具,满足现代社会人群的审美需求,推动整个行业持续进步。

(二)对文化灵活应用

在进入新时代之后,传统文化自然会出现不符合时展的地方,而这些部分会让家具设计工作受到一定限制。针对这一问题,为了能够更好地将传统文化融入进来,展现家具设计独有的特点,设计师就要深入研究所设计的家具需要展现的风格和主题,选择合适的传统文化,将其有效地融入家具设计中。另外,文化的渗透不能过度,适当即可,真正做到神形俱备。从当前广大消费者的个人意愿可以得知,人们一般更为注重家具的外部形态,也就是说人们在进行家具选择时,更为注重家具本身所传达出的意境之感。若设计师没有创新意识,强行对早期设计模式进行搬用,自然会有一种格格不入的感觉,会让家具在整个房屋之中显得极为突兀,不仅无法展现出应有的美,甚至还会对房屋的整体美感造成严重破坏[2]。

(三)注重文化搭配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并非只尝试单一的家具设计风格,有时也会使用一些具有多种功能的家具。为了能够让其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在进行摆放的时候,自然需要注重搭配,以此展现出房屋的独有特点,呈现出相应的风格。早期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家具本身的花纹、材料、颜色都和家具成品的意境存在诸多联系。针对这一情况,在实际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理应注重三方面内容。其一,设计师理应对外部环境因素予以充分利用,以此展现出家具特有的纹路、颜色以及材质等,促使家具本身的天然之感能够得以体现。人们生活在这一环境中会感到非常舒适,让自己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其二,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对于颜色的选择。部分设计师在设计家具的时候颜色选择比较单一,不能满足人们多元化的审美需求。为此,设计师要结合广大人群的基本想法,尽可能地展现出多种不同的颜色搭配,更好地体现家具的美感和价值。其三,一些具有古典韵味的家具,在颜色选择方面往往都比较大胆,而一些色彩较为艳丽的家具在使用的过程中,对空间整体要求非常高。若无法让其和外部环境有效融合,就无法体现出家具的装饰效果,这也是设计师必须考虑的问题[3]。

三、家具设计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我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经过长时间发展,能够给现代家具设计带来全新的生命力,让其具备独有的内涵价值。然而,在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整个社会的节奏越变越快,人们很少有时间停下来,静静欣赏周围的文化内容。因此,如果家具设计工作仍然渗透着大量的元素,展现出繁杂的设计风格,不但不会给人带来美感,反而可能让人们感到焦虑,这其实是视觉风格所致。针对这一情况,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可以尝试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简化,以此设计相对符合当代人们审美需求的简单的家具。其一,简约的风格更为适合多种不同的设计模式,促使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还能让整个房间变得更具简约之感。其二,通过对家具的简约化设计,能够提升房间布置的合理性,在需要的时候只需要简单对房间进行调整,就能有效解决人们的生活问题,并提供足够的储藏空间,如此不但不会让整个空间变得十分拥挤,而且还能展现出家具设计的精致之感。针对这一问题,传统文化的确可以给广大设计人员提供更多不同的灵感,也能在设计工作方面得到相应的参考。但是,设计者不能对早期家具设计的方式强行套用,而需要对其中的文化内涵进行选择性应用,以此促使我国家具文化变得更具生命力,逐步展现不同的特点。这样一来,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也会不断增加,从而也能自觉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使其持续发展[4]。

四、结语

我国拥有上千年的历史,沉淀了特有的传统文化,在家具设计方面有着非常独特的呈现。在现代家具设计工作中,为了能够对其有效传承,设计者就要对这些文化寓意充分了解,全面认知,并将现代人的基本想法考虑进来,通过多种方式,促使二者得到全面结合,进而促使整个家居设计行业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安胜足,赵永刚.新中式家具设计中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继承[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8(6):33-35.

[2]刘娜.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家具设计的影响[J].现代营销(学苑版),2009(8):155-156.

[3]叶璐.中国现代家具设计的传承与创新[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8(7):68-69.

戏剧传统文化范文3

关键词:戏剧;平面设计;应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实力逐步增强、对外开放逐步深入,我国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推广和交流越来越频繁。戏剧文化在文化发展和对外交流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目前,戏剧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尚有较大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实现戏剧元素与平面设计的融合发展、创新发展,通过平面设计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推向世界、推向未来。

一、戏剧元素与平面设计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

戏剧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浓缩了千百年来中华文化的精髓,即使在飞速发展的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古今结合,有助于戏剧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平面设计是新时代文化的产物,代表着新时代文化的发展;而戏剧文化浓缩了古典文化的精髓。在平面设计的大平台上纳入传统戏剧元素,两者融合发展,做到古今结合,既能提高平面设计的内容水平和艺术价值,又能丰富传统戏剧文化的发展、宣传模式,使以戏剧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与发扬。

2.传统元素助推平面设计的发展

当前,我国平面设计类新型产业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如果沿用老旧的发展路线,难以在短期内取得竞争优势。中国戏剧元素内容丰富,种类多样,特色分明,优势明显。在平面设计中融入戏剧元素可以提高平面设计理念、丰富平面设计内容,为我国设计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力,努力实现弯道超车。

二、传统戏剧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传统戏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深入挖掘传统戏剧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现代价值,让传统文化和平面设计共同发展,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1.传统戏剧形象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我国传统戏剧文化造就了一个个特色鲜明、脍炙人口的经典传统戏剧形象,忠肝义胆的关公、大闹天宫的孙悟空、疾恶如仇的包青天等,这些经典形象在社会上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平面设计最主要的设计手段就是图片,设计师采用直观、易懂的图片表达设计的主旨和立意。在平面设计中利用经典形象能让受众更简单明了地了解设计意图。除了人物形象,传统戏剧还有许多的文化故事和艺术造型,如《梁祝》《红楼梦》等。不同的戏剧作品表达了不同的感情色彩。在艺术设计中,可以运用戏剧丰富的感情色彩烘托设计中的感情氛围。

2.传统戏曲音乐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音乐是设计的重要灵感来源。传统戏曲中的音乐富有传统文化特色,采用传统乐器演奏,是古代音乐文化的典型代表。在平面设计中,传统戏曲音乐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一方面,在设计过程中,聆听传统戏曲音乐可以在设计师心目中创造传统戏曲中的意境,引导设计师的思维关注传统戏剧,进而设计出富有古典韵味的平面设计作品;另一方面,将传统戏曲音乐作为古典风格平面设计的背景音乐,可以为设计带来更加令人震撼的效果,有效提高平面设计受众的观赏兴趣。

三、传统戏剧对中国文化和现代平面设计领域的影响

深入发掘传统戏剧文化的内涵与价值,是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要求。这些传统文化不能因为时代的发展而凋零,要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这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平面设计作为现代文化艺术的重要领域,在融入传统戏剧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同时,传统戏剧的融入为弘扬中国文化特色、发展国内平面设计产业带来了新的契机。

1.创意和设计思维上的新发展

平面设计作为现代艺术领域中与实际生产生活联系最密切的艺术形式,需要新颖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思路支撑创作。所以,对于平面设计师来讲,最大的困难就是不断开发新设计、新理念。因此,传统戏剧文化的融入能够为创作者带来设计上的新理念和新思路。传统戏剧艺术年代久远、群众认可度高,如果能够巧妙与现代设计融合,设计出的平面艺术设计作品将会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为平面设计领域带来新的活力。

2.传统戏剧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当前,我国步入了新的发展时代。传统戏剧文化作为中国特色文化的典型代表,其在新时代的发展对于弘扬中国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传统戏剧与平面设计的融合发展,为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提供了参考;为弘扬其他传统文化如书法、剪纸、皮影等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从而可以进一步刺激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对中国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传统戏剧文化在设计领域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一种新潮流。平面设计师要认识到传统戏剧文化对平面设计的作用和意义,在创作中积极采用传统戏剧元素,让平面设计和传统戏剧融合发展,从而创造出富有民族特色、文化特色的优秀艺术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赵丽霞.中国戏剧脸谱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包装学报,2016(4).

[2]王崇东.传统戏剧脸谱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工业设计研究辑刊(第一辑),2013.

[3]张艺.谈中国戏剧脸谱的艺术特征.文艺评论,2010(2).

戏剧传统文化范文4

【关键词】地方戏剧;群众文化建设;应用方式;作用

对戏剧的关心也是对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的关心,从人学的角度讲,戏剧是生活必需的调味品,地方戏剧在民俗文化中有重要的传承作用,能教化民风,凝聚心智。在群众文化建设中地方戏剧丰富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作为文明的娱乐消遣活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不良现象的发生,让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在地方戏剧的演出中,通常有很多基层群众参与其中,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将地方戏剧与群众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有利于对群众文化的建设。

一、传统戏剧与群众文化融合的价值和特点

(一)地方戏剧与群众文化融合的价值所在

基层群众能从地方戏剧中更好地了解历史,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戏剧文化在发展中被社会所认可,在欣赏戏剧时人本身会被触动和感染,而不断约束自己提高道德修养,地方戏剧因形式的多样性而吸引很多观众,演员和观众的共鸣让传统文化的传承在艺术表演中得到体现,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让戏剧被更多的人了解,让戏剧又焕发新的生机,这种强大的生命力让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也稳步向前,融于大众的文化艺术让更多的人有精神上的满足,提高基层群众文化的活动水平。来自民间的艺术让传统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

(二)地方戏剧与群众文化融合的特点分析

群众性特点。地方戏剧表演来源于生活,反映社会现状,经过不断的艺术提炼与发展,伴随着良好的群众基础,不同时期,文化环境呈现的状态不同,但其以群众为主体的艺术形式并未改变。地方性特点。因地方不同的差异性而提炼出不同的审美特点,这种有足够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更能让人好好地参与,戏曲的产生和发展因不同地方的独特文化背景而体现出差异,并在该地有较大的开展空间。非遗保护工作的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传统文化保护工作中重要的部分。非遗的保护将戏剧和群众文化进行结合,多地区的地方戏剧文化被列入非遗保护之中,利用这样的优势可以充分在组织群文活动中融入戏剧元素,使各机制相互作用和发展。

二、地方戏剧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应用方式

(一)引导和鼓励群众参与

群众的参与让群众文化建设的活动在开展中有更加深刻的意义。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离不开公众的支持和参与,群众文化建设的过程离不开对基层群众的正确引导和积极鼓励,正确的引导应该建立在地方特色下不同的文化基础上,对当地的文化建设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手段和方式。群众文化建设对当地的经济与文化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需要政策性的引导和足够的政府资金投入,在举办文化活动时足够的资金可以丰富活动内容,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对文化的开发和抢救也是非常必要的,地方戏剧作为古老的传统文化之一,很多也在时代的洪流中濒临灭绝,我们更需要群众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实质性的引导和鼓励,以吸引更多的基层文化建设者参与是十分必要的。最后,做好各项活动宣传,在文化建设中知晓的群众越多,越能增加文化建设的参与基数,让活动的目标更容易实现。

(二)对传统戏曲文化进行创新

地方戏剧融入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对地方戏剧进行创新和发展能够作为当地的一种传统文化建设方式,让其与时代的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地方戏剧与传统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会让更多的人关注和了解逐渐遗失的中华文明,让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对戏剧进行学习和欣赏。文化建设中政府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为当地的基层群众提供了学习的条件,推动传统戏剧的发展和创新。群众文化建设中,对戏剧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老一辈,很多年轻人也愿意去接触一些戏剧文化,并能有一定的环境和氛围不断学习,让传统戏剧文化代代相传。地方戏剧因为有这样的文化氛围而能得到较大发展,人们也因此获得使命感和自豪感。

三、地方戏剧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地方戏剧作为重要的群众文化传播媒介

在包罗万象的中华文明中,各地区因其独特的乡土地貌和文化习俗而表现出不同的地方性特点,各种优秀的文化汇聚成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在精神追求不断变高的现代生活中,人们也会开始追求民族特色的精神和情感,会愿意欣赏带有地方特色的戏剧节目,不同地区因其戏剧风格的不同,会有些专属的城市记忆,宛转悠扬的戏剧腔调成为基层群众的文化精神食粮,也构成了地方专属的“地标”,现代的戏剧发展不仅包括了中国传统的地方艺术,也融合了外来艺术。地方性戏剧通常通俗易懂,且韵味丰富,特色语言腔调包含了地区文化的独特韵味。戏剧性的作品用通俗易懂的语句和格调为群众表达生活的苦闷和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地方戏剧呈现的人生百态反映了当地群众真实的生活状态,在戏剧中弘扬的“善良美好,积极向上,乐观自由”的美好品格在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中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

(二)地方戏剧便于营造浓厚的群众文化氛围

地方戏剧在创作中始终遵循“寓教于乐”的理念,为广大群众创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来激起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保护。地方戏剧表达出群众文化在大众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作为极富艺术的表现形式为当地人所熟知,并带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在群众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地方戏剧可以起到传承历史文化和促进社会教化的作用。人们日常生活的很多方面都会受到戏剧表演的影响,留下戏剧表演的烙印。欣赏戏剧文化,可以发挥戏曲艺术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在欣赏戏剧表演时,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还能给广大群众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将“寓教于乐”的作用充分表达出来。地方戏剧包含浓郁的地方文化气息,在欣赏戏剧表演时可以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丰富内心世界,让生活品质变得更高,不断满足精神世界的需求。在戏剧表演中独特的眼神和动作能够博大众一乐,也是一种加强文化建设的良好体现。欣赏戏剧表演的同时,也是精神世界得到满足和共鸣的时刻,其中优秀的道德品质也是大众和需要宣扬的,地方戏剧表演结合生活,呈现真实社会大众生活的现状,表达了基层群众,不卑不亢,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更好地弘扬传统美德,为群众文化的建设打下良好的根基。

(三)地方戏剧便于提升广大群众的审美品味

地方戏剧内容多样性的特点可以广泛适用于不同年龄段的观众,通过戏剧表演带给群众独特的审美品味,地方戏剧雅俗共赏,可以为群众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思路,如今群众文化建设已经作为发展必然的趋势,它的重要性也不断在大众生活里得到提高,地方戏剧具有独特而鲜明的地方文化,需要广大基层群众不断发扬和传承,丰富人们的精神家园,让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四、结语

戏剧传统文化范文5

【关键词】普通高校;戏剧表演;通识课程;问题与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素质教育的重视,以及对普通高校课程建设发展的指导,普通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艺术类通识教育课程也逐渐走到了聚光灯下。戏剧表演通识课程是针对普通高校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开设的艺术课程。对于没有艺术表演培训基础的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如何利用通识课程,快速并有效地将其培养成热爱戏剧表演艺术、能够参与戏剧表演实践、能够欣赏并有一定的戏剧审美能力的人才,才是重中之重。在进行戏剧表演通识课程建设过程中,发现存在着艺术类通识课程与传统文化融合度不够、艺术类通识课程创新性缺乏、艺术类通识艺术教学实践性不高等问题。本文针对我国普通高校艺术类通识课程中的戏剧表演课程进行研究,这对于建设转型普通高校,培养具有高素质、实用型的本科人才的目标有一定的理论促进作用,同时对于现存普通高校艺术类通识课程教育的“卡脖子”现象给出建议,为高校教育事业作出微薄贡献。

一、新时代高校戏剧表演通识艺术教育的文化底蕴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戏剧表演通识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融合度的问题

据当前对于高校戏剧表演通识艺术教育现状的调查发现,其教育方向和教育内容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结合度不高,导致很多珍贵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髓无法被学生了解和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是瑰宝,也是民族文化自信的体现,做好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的结合才能真正地将传统文化在教育领域发展传承,才能让中国的青年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艺术文化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在戏剧表演通识课程中,很多高校着重于西方的文学艺术或是经典剧目的模拟与教学,忽视了中国自有的好作品与好戏剧内容,在教学创作过程中,教师也没有很好地了解利用我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进行教育加工,来丰富教学内容。

(二)高校戏剧表演通识教育的创新性问题

高校戏剧表演通识课程教育教学,应改革教学形式、融入创新理念、启发学生思维、倡导创新创意戏剧表演通识艺术。但传统教学模式和课程教学的观念依旧在高校中占有主导地位,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忽略非艺术专业学生的弱点,部分教师要求学生作品与自己高度重合或班级作品的表现形式一致等教学情况,部分教师不在意学生个性化精神发展需求,最终导致高校戏剧表演通识艺术教育教学效果迟迟无法提高。在新时代戏剧表演通识艺术教育需要快速发展的趋势下,教师需要为课程服务,为教学创新,为教育改革快马加鞭。为高校学生的戏剧表演通识艺术教育开辟一条“戏”与“剧”,“表”与“演”的广阔道路,使其文化底蕴和教育意义丰富而坚实起来。

(三)高校戏剧表演通识艺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

很多戏剧表演通识艺术教师认为艺术作品的呈现就是高校戏剧表演通识艺术教育的终极目的,不仅仅是学生阶段学习成果的展示,也是校方和教育部门的要求。有些高校在戏剧表演教学成果艺术作品展示的过程中流于形式、内容空洞、缺乏意义、过于重视概念,这些现象都是由于高校戏剧表演通识艺术教育与实践脱节造成的。戏剧表演通识课程的成果质量与艺术实践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高校戏剧表演通识艺术教育的范围不能只在课堂中,需与校内外实践活动相辅相成。由此可见,戏剧表演通识艺术教师应将戏剧表演通识艺术教育与艺术实践紧密结合,使高校学生在表演过程中抒发内心情感、符合社会现状、陶冶自身灵魂、创造美好未来。[1]

(四)高校戏剧表演通识艺术教育实现教育社会服务化问题

高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人才,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高校的教育也是社会的基础教育,更是服务型的教育。高校教育的结果是要服务于社会,但是教育过程也是可以逐渐进行并实现教育的社会服务化。但是,这在高校课程建设中很难见到。很多高校的课程建设,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基础性问题,忽略了其功能性。教学的目的是令学生掌握技术或知识、拓展视野、开启智慧,而掌握知识技术后要服务社会、贡献社会。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渗透服务意识,是很多教育课程没有涉及到的问题。怎么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和大学生的优势政策进行社会服务是现有瓶颈。

二、新时代高校戏剧表演通识课程建设问题的相应对策

(一)戏剧表演通识艺术+传统,彰显民族特色

将戏剧表演通识课程内容建设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巧妙融合,是新时代高校艺术类通识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首先,将艺术与传统文化融合,这需要从教师备课出发,进行课程建设与探索。首先戏剧表演是要分解为“戏剧”和“表演”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戏剧的范围非常广泛,无论是话剧、音乐剧还是戏曲等都有其自身的文化特征,但是戏剧的根本是剧本。剧本的内容在课程中可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作,或选择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传统剧本进行教育教学。要跳出西方戏剧唯一性的局限思维,要选择适合高校大学生的剧本进行教学与排练。另外就是表演,表演方面要扎实教学,并做好基础表演内容建设,针对非艺术类专业学生进行梳理和准备。在吸纳采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注意发挥地方传统文化优势,可将与戏剧表演关联的非遗内容加以融合,例如地方戏曲、皮影戏表演艺术、地方戏剧门类等等。二是新时代高校戏剧表演通识艺术教育建立其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创意性戏剧表演通识艺术教育格局,旨在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思考美、表演美、发展美、传扬美的能力,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深厚底蕴带来的教育意义。课程在内容建设上,要着手创作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戏剧表演内容,特别是要与思政相结合,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在教学中进行思政教育,让思想美与艺术美做到完美结合。综上所述,戏剧表演通识艺术+传统的课程建设方式对高校戏剧表演通识艺术教育具有推动作用,并为其注入新的时代精神,更彰显了新时代高校戏剧表演通识艺术教育中国特色、文化特色、美育特色、民族特色的内在需要。[2]

(二)戏剧表演通识艺术+创新,紧跟时代潮流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创新,传统的高校艺术类通识教育教学模式早已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诉求,因此,戏剧表演通识艺术+创新的教学模式成为课程建设的另一个重点。首先,新时代是一个信息技术多元化的科技时代,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和信息科技飞速进步,彻底进入教育信息化时代。学生热衷于使用电子设备在网络上进行精神补给,对新鲜有趣的网络内容有着兴趣与好感。如果教学模式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师主动教学,学生被动听,或者是课堂小范围示范试验,课堂教学质量不仅不能提高,还会让学生失去对戏剧表演本身的兴趣。在课程建设中,要有效利用翻转课堂、互动式教学、游戏式教学等教育教学模式。特别是涉及到理论内容教学,更应提前开展多媒体线上教学,在网络课程上完成,让学生培养出自我主动学习与探索的兴趣。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考核方式的创新也是需要重视的问题,一个优秀的考核机制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加深其对戏剧表演艺术的热爱与兴趣投入。传统的考核方式都是以个人为主,建议在创新模式上以小组创作表演与个人表现相结合进行考核评价。另外,还需重点把握三个关键问题:一是发挥线下教学的优势,将线下理论教学与课堂实践比例进行调整,教师只作为引导,学生主导课堂并进行教学内容的创新实践。二是借助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使戏剧表演通识艺术教育的课程内容与方法变得多样化和趣味化,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改善老旧的教学方法,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都有所锻炼。三是创新考核方式,鼓励学生使用先进技术,改良表演手段、优化表演过程、提升表演质量。以新媒体为载体,利用抖音、配音秀、快手等受年轻人欢迎的热门APP进行创作考核,并在考核结果中派生出教育教学内容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考核方式也从“单一的艺术作品形式考核”向“多元的丰富表演方式考核”的目标靠拢。此外,在进行创新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给学生足够的独自解决问题的时间与空间,这对于提升学生表演过程中的情感表达与创新体验有正向引导意义,最终使高校戏剧表演通识艺术教育的文化底蕴丰厚起来[3]。

(三)戏剧表演通识艺术+实践,校内外联动发展

普通高校通识艺术课程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人才培养中的高素质的建设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育者应当创造及给予学生丰富多元实践场所、校内外实践机会,使学生以艺术兴趣为出发点,逐渐向艺术本身进行深层次了解与探索,并通过实践加强学生自身的艺术专业素养与艺术审美情操。在每一个高校中,都有学生社团、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等学生专设部门机构,这就为第一课堂建立了第二课堂训练与实践的基础。建议建立大学生戏剧社团,大学生主持人社团,大学生戏曲社团、大学生音乐剧社团等与戏剧表演相关联的学生社团,并将社团与戏剧表演通识课程、校外实践活动联动。同时,以企业或文化机构为基础,建立教育教学实践基地,让学生走出去,看看专业的戏剧舞台到底是什么样子,让学生参与到戏剧表演市场运行实践中,体会戏剧艺术与商业运营的特点。

(四)戏剧表演通识艺术+创业,实现教育社会服务化

普通高校转型的关键时期,高校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与服务区域经济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加强高校通识课程的社会服务机制建设,也是高校具有较强的社会服务意识的体现。高校教育服务社会不仅仅是输送专业人才,还要做到资源共享服务,信息共享服务以及创新服务。其中,创新服务中就包含大学生创新创业结合的内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优势体现出高校教育社会服务化的区域经济贡献作用。首先,戏剧表演通识艺术课程学生以课程为体系、以专业为基础,进行创业实践。加强与地方经济企业的深入合作,以优势互补为原则,推进地方高校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的更深层合作,谋求高校教育专业与商业经营共同发展。可与社会教育办学机构、话剧团、戏剧团等进行合作,并以创业形态进行专业服务,做到资源互换与教育共享。其次,戏剧表演通识艺术课程学生以专业与新媒体合作,进行创新创业。大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精神是毋庸置疑的,加以引导会出现井喷式发展。在进行创业中,新媒体的创业路径是大学生所热爱并擅长的。将戏剧表演专业与新媒体结合,进行创新创业,可以个体为发展目标也可团队协作完成,建立自媒体网络经济。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喜马拉雅等娱乐软件,都为大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平台与创业机遇。再次,戏剧表演通识艺术课程学生专业多元化,能够促进社会服务的多元化。戏剧表演课程属于通识课程,其招收的学生为文理科以及艺术类学科学生。这些大学生不仅具备很强的本专业能力,还具备非常扎实的表演功底,两者结合能够产生新的专业构架。例如学习美术和摄影专业的学生,在戏剧表演的专业学习中,除了表演,对于舞台艺术设计以及服道化选择都会略胜一筹。这就使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能够发挥出戏剧表演专业性与多元化结合的优势,从而能够促进社会服务功能的多元化。从教育领域、艺术领域、文学领域等多领域范畴进行发展与延伸,从而达到育人有用和人才得用的培养效果。

戏剧传统文化范文6

【关键词】戏剧文化;国内电影发展;促进分析

戏剧文化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其中涉及到话剧、戏曲、歌剧、舞台剧等等,是一种综合的传统艺术文化,戏剧与电影本身就具有较强的联系和渊源,近代以来戏剧文化与国内电影的发展更是相辅相成,国内电影的发展深受戏剧文化的影响,不断开创电影的新题材和新的呈现形式,丰富了电影资源,也让更多观众了解中国的戏剧文化。但是戏剧文化与电影的和谐融合还要走很长一段路,其中还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士加入,才能使戏剧文化在国内电影发展中发挥促进作用。

一、戏剧文化概述

早期的戏剧文化被认为是唱歌跳舞,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方式改变才认识到戏剧文化的丰富内涵,戏剧文化结合了音乐、文学、舞蹈和武术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蕴含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戏剧文化的起源要追溯到上古时代的歌舞,直到元代时迎来戏剧文化的繁荣,各种作品被搬上舞台,如《西厢记》《牡丹亭》等,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的休闲生活。戏剧文化具备独特的审美特征,第一是具备综合性,戏剧文化结合了说、唱、跳和打等多种展现形式,丰富了作品的同时还与舞台完美融合,让观众融入到戏剧之中;第二是程式化,戏剧文化中的生旦净末丑都是戏剧中不可缺少的行当,一些动作和唱腔也要严格遵守固定的表达;第三种审美特征就是虚拟性,戏剧文化中存在一些虚拟的故事和环境,其目的都是为了借助戏剧这种表现方式来表现生活,让观众从戏剧中产生共情从而获得力量。

二、国内电影的发展现象

(一)流量大于演技

国内追星文化的发展让电影在选角上首选流量明星,有了收视保障才会去考虑演技,其实这样的想法本末倒置,一部电影的收视率应当看的是整体故事框架和传递的文化和感情,而不是看流量明星演自己秀美貌。加上我国男偶像女性化情况严重,有些角色的诠释更是难以产生共情,往往容易使观众出戏,感受不到导演要传递的价值观。

(二)题材大多为都市爱情

丰富多彩的题材构成了电影,电影中不仅要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社会热点的关注和分析,还要能够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给观众传递力量。但是目前国内电影大多都是都市爱情题材,传递的价值观都是在爱情面前什么事情都不重要,前段时间的《风犬少年的天空》电影版,这部打着舞台剧旗号的电影,完全就是广播体操题材的爱情电影。类似的电影层出不穷,好像生活中除了爱情就没有其他情感值得歌颂。

(三)造型设计单一

我国电影表现出造型设计单一的现象,无论是古装剧还是现代剧,浓厚的妆容和某些女星万年不变的铁刘海,完全限制了电影的发挥,难以丰富电影中的人物形象,难以从人物造型中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做事风格,完全由电影独白来补充必要的剧情,这样的方式完全和电影观念相冲突。

(四)缺少创新

国内电影还表现出一个通病就是缺少创新,大多数电影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要不然就是改编小说改编各种动漫,这样的二次创造不一定给观众带来的都是好的享受,电影应当站在不同的视角上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如寻找身边的热点事件,发现身边的一些现象通过电影去讽刺去赞美等,这些电影才是观众容易产生共鸣的电影。还有些电影在处理技术以及后期加工中缺乏创新,除了在故事背景上的创新,还应当在电影理念、人物构造等方面展开创新,让观众看到电影更多的可能性,创新形式也要多元化发展。

三、戏剧艺术与电影舞美艺术的关系

电影的艺术表现手法是把我们接触过的最为真实的生活形式,利用多媒体,同时融入信息流通,把我们现实的生活情况真实地展现出来。故而影视美术工作者,人为地营造不真实的环境气氛在影视美术造型设计中是行不通的。他们对现实性的追求,决定了影视美术工作者的工作,仅存在于“影视化”的美术运用。而戏剧舞美则与之相反,因为戏剧中所呈现的生活是不真实的,在传统戏剧的展现过程中,包含了三个主要特征:第一是传统戏剧作为独特的、民族的演剧体系,它在表演艺术上有许多特点。例如戏剧会把独白、唱歌、舞蹈、武术与艺术表演结合在一起,展现给大家的是一种特别的戏剧艺术表演形式,即戏剧的“综合性”。第二是戏剧中的动作、独白节奏、舞蹈言语、歌曲标题,都包含了相对固定的一套程式,即“程式性”。第三是在戏剧在展现给观众的过程中,为每段戏营造出多变化的环境气氛,用背景影像营造出虚假的场景,这是戏剧美术的“虚拟性”。以上三种特性中,和舞美最为密切的联系就是“虚拟性”。虚拟性就是高度提炼、综述、抛弃、结合。以点取面,以小代大。在人和景的关系上,虚拟景物为突出人物做铺垫。以运动的人物展现静态的景物,以充沛的激情触发景物幻象与意象的产生,它在效果上,突出了戏剧的艺术性特征。由上可以发现,戏剧美术设计与影视美术设计有着截然不同的要求,但是传统戏剧中的很多元素对我国电影美术设计有着重要影响。

四、戏剧文化促进国内电影发展的具体分析

戏剧文化给国内电影发展带来的影响有好也有坏,最主要的就是分析戏剧文化促进国内电影发展的一方面,主要表现在增添了电影类型,促进戏曲电影的诞生、戏曲元素的加入,丰富了电影表现手法、从戏曲中获得造型灵感以及戏曲文化帮助电影拍摄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这些方面都使电影向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促进国内电影的国家化和现代化走向。

(一)增添电影类型,促进戏曲电影的诞生

在戏剧文化的影响下诞生了戏曲电影,戏曲电影是我国电影类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了丰富的戏剧文化资源就给国内的电影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和资源,例如我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就是京剧三国演义中的其中一小部分,以电影的形式将其展现出来,类似的电影数不胜数,戏剧文化中的一些历史故事或者传统戏曲都为电影的拍摄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例如,《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等电影的拍摄都是源自戏剧文化,就拿《白蛇传》来说,《白蛇传》本身就是民间故事,随着影视业的发展和进步,许多导演对《白蛇传》进行不断创作和创新,赋予《白蛇传》新的故事剧情和表现形式,更是在近两年与动漫相联系,拍摄了《白蛇:缘起》和《白蛇2:青蛇劫起》两部动漫作品,在戏剧文化的基础之上与现代文化相联系,创造出新的电影类型,促进戏剧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二)戏曲元素的加入丰富了电影的表现手法

电影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不同的电影类型有不同的表现手法,不同的表现手法中又存在不同的感情表达,就拿恐怖电影来说,要表达这个电影的恐怖就有几种表达方手法,第一故事情节的恐怖、第二是音乐节奏的恐怖、第三就是画面的恐怖。戏剧文化中丰富的戏曲元素增加了电影的表现手法,有些感情的传递不再浮于表面。正如马赛尔•马尔丹所指出的那样,“电影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是从摄影机可以自由移动的那一天开始的。”在电影中,摄影机作为一个视觉主体所带来的第一个结果就是打破了戏剧艺术的固定空间,形成了自己的空间概念。电影通过镜头组接构成的“空间蒙太奇”,使动作的流动性与环境的变换融为一体,使银幕的空间容量达到了极限。观众在鉴赏一部戏剧的时候,舞台剧的布景要尽可能把剧情中所需要的环境情况展现出来,但是又不能过多改变真实生活的情景,由于表达效果的需要,电影可以用特写,乃至大特写的手法来表现人的流泪,或是嘴角上淡淡泛起的一丝微笑。而舞台剧就表达不出这样的效果,鉴于舞台剧与观众距离的远近,有时看不清演员的五官,所以“听”戏会成为主要的看戏方式。舞台上,人走远了之后,不会再把他拉近,而电影就可以通过摄影机的移动,把走远的人再拉近,让我们看看他此时的表情。《霸王别姬》是国内电影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这部电影完美地将戏曲元素与电影相融合,将电影主人公的故事与《霸王别姬》中的角色相融合,戏曲的元素在这部电影中更好地传递了主人公之间的感情,导演也利用这部戏曲展现了传统戏曲的魅力,不再是直白地表达主人公之间的感情,而是运用戏曲元素来丰富感情的表现手法,同时传递出“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电影主题,让电影的层次更加丰富,同时也让观众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

(三)从戏剧中获得造型灵感

戏剧文化中不同的人物性格会有不同的造型,如《红楼梦》中性格泼辣的王熙凤、敏感多愁善感的林黛玉、顽皮又善良的贾宝玉,不同的人物性格都有不同的造型加持,丰富了人物角色,国内电影的发展也深受戏剧文化的影响,从中获得了许多的造型灵感。例如,多次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和台湾电影金马奖的最佳造型师吴宝玲,就是充分钻研了戏剧文化,从戏剧文化中汲取了造型灵感,才打造出《倩女幽魂》《画皮》《笑傲江湖》等脍炙人口的电影作品,其中一些造型更是成为电影中的经典,这些成就都来源于戏剧文化的灵感,从戏剧中获得造型灵感去丰富人物性格,体现出不同角色的独一无二。

(四)拍摄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

电影是用来传播文化的介质,不同国家的电影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呈现形式,如提到日本很快就想到宫崎骏的动漫电影,提到韩国就是浪漫唯美的爱情电影,提到美国就是好莱坞的动作大片,戏剧文化也打造出了中国特色的戏曲电影和武术电影。戏剧文化中的一些武术常常作为我国电影的拍摄元素,如李小龙系列电影、黄飞鸿系列电影以及成龙拍摄的系列电影都少不了中国武术的影子。还有《红高粱》《我的父亲母亲》以及《山楂树之恋》都充满了乡村气息,感受到中国人骨子里的传统和内敛,运用极其隐晦的方式表达那个年代的爱情故事。如《东邪西毒》《西游记》《十面埋伏》等电影作品都蕴含了戏剧文化,从人物角色的塑造到故事背景的发展等都极具中国特色,吸引观众去了解中国更多的传统文化。

五、戏剧艺术与电影文化的区别

戏剧作为电影的老师或老大哥,有许多电影可以借鉴的元素,但是电影、特别是有声电影的问世,对历史悠久、老态龙钟的戏剧形成真正的威胁。戏剧产生了自卫性的竞争意识。怎么和电影竞争?梅耶荷德提出了改造戏剧,使戏剧电影化的口号。电影最引人注目的技术手段是蒙太奇,特别是构成电影基本语法的平行蒙太奇。诚如丹尼艾尔•阿里洪所说的那样:“电影平行穿插,是电影语言中最经常使用的形式之一。它用来清楚地表现两条情节线的冲突和联系,从一个注意中心交替转换到另一个注意中心。”梅耶荷德追求的“戏剧电影化”,首先就是把“平行蒙太奇”原则借用到舞台上来。和“戏剧的电影化”相对应的,是“电影的戏剧化”。这虽然不是一句响亮的口号,但电影的确是从“戏剧化”的道路上走过来的。没有首尾贯穿的戏剧结构,没有层层推进的戏剧冲突,就没有艺术电影的早期繁荣。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好莱坞电影和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电影都可以说是“戏剧化”电影的典型。苏联电影的情况也是这样。电影艺术起步阶段的“戏剧化”恰好说明它一开始就试图以人民喜见乐闻的戏剧性情节来吸引观众。正是从电影艺术的这个历史发展背景出发,人们才有理由一再强调电影的大众化,甚至称它是“俗文学”。可见电影艺术与戏剧文化,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各自的独特之处,二者之间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在发展进步的过程中不断融合借鉴。

六、结束语

戏剧传统文化范文7

【关键词】茶文化;影视;戏剧

在探究茶文化的过程中,先要了解两个概念。“茶”和“茶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茶文化”在我国当代文化体系当中所代表的理念。在多元文化深度交汇的时代,不论是东西方文明的碰撞还是不同时代文化的展现和复用,国民在日常生活中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越来越深刻,这也是促使茶文化在各类戏剧影视文学作品中频频现身的重要原因。但是,想要更好的发展和传承中华民族的茶文化,不断形成新的美学认知,还需要相关人员能够真正深入了解茶文化的历史和构成,清晰而合理地阐述其内在的人文精粹。

一、茶文化在戏剧影视文学作品中的现状

(一)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首先,近年来我国政府提出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等重要理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成为文艺界的主旋律。在各类戏剧、影视、文学当中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宣传和普及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当中和国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个类别自然而然受到了更多的瞩目,这种主旋律的基调会推动创作者自身不断加强对于传统茶文化的学习和认知,还会通过剧本以及文学作品的二次创作赋予其全新的理念和价值。

(二)作为角色和事件推动的媒介。其次,随着国民对于传统茶文化认知的不断加深,有关于茶的历史和相关内容也成了编剧和作者笔下串联角色和推动故事发展的有利媒介。尤其是近年来在我国范围内古装剧、宫斗剧大热,各类古风和穿越小说的受众也越来越年轻化,无论是作为文化宣传还是作为茶文化的科普,作家、编剧、导演在诠释和还原历史的过程中都变得越来越严谨。举例说明:《知否,知否》是今年颇受好评的一部历史题材电视剧,其中就有对于宋朝点茶技艺的详细描述,通过大量的镜头来还原了宋朝各阶层人民和“茶”之间的关系,并且也着重强调了宋朝所使用的各类茶具和茶器。另外,在剧中对于茶文化的应用也不仅限于对“饮茶”这种行为的还原,更是通过镜头语言,将“饮茶”和各个角色的人物性格进行了关联,并且在一些情节过渡的过程中,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对于我国茶文化体系的概述

(一)茶的物质文化体系。“茶”在历经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然形成了自身非常成熟的文化体系,而且这种文化体系还包含了不同的维度。想要深刻地了解我国茶文化体系,首先就要了解茶的物质文化层面。这一层面包含了两个方面,第一是满足人们的日常饮用需求,第二是作为一种东方文化的标签,在对外贸易和文化输出中做出的独特贡献。茶的作用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所记载,是作为一种药材服用,对人体有益,富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甚至在唐朝以前,饮茶大都作为药用,且要和花椒、大料、盐巴等进行研磨混合后冲水服用。甚至到今天,很多草原民族仍然需要依靠茶砖制作出奶茶来饮用,以保证自身消化系统的顺畅。而在中国历史独特的贸易体系当中,无论是对北方民族进行以物换物的茶叶销售,还是在海外贸易当中赚取大量的外汇,这些事迹都能够在各类文艺作品当中得以呈现。比如在和游牧民族进行茶砖贸易的过程中,换回毛皮和马匹。在东洋贸易中赚取白银,时至今日,日本的茶道文化依旧盛行,甚至日本的抹茶还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种年轻文化体系,受到追捧。而在西洋贸易中,茶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引用方式,下午茶也成为欧洲人的一种生活习惯,对于来自中国的茶叶甚至评价为“东方美人”,可见西方人对于东方神秘的茶文化是有着极高认可度的。

(二)茶的精神文化体系。在茶的物质文化体系基础上,随着人们在生活中的不断探索,茶叶和茶文化也上升到了精神文化的层次。首先,茶文化是从一种较为单纯的生活元素发展起来的,对于社会不同阶层有着不同含义的,能够形成自身独特文化体系的符号。而在诠释这些文化符号的过程中,由有着非常清晰的独立表现。举例说明:在中国古代贵族士大夫阶层中,茶代表了一种身份和地位,喝什么茶,用什么水,怎么喝都很有研究,在文艺作品的表现中,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环境和氛围的营造。而在地层人民当中,大碗喝茶,纯粹是为了满足解渴的生理需求,同时能够让寡淡的口腔有些滋味。更多的是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机遇。同样在日本的茶道所展现的过程中,大都会显然一种神秘和威严的氛围,是一种对生命哲学的至高思考。而在西方,饮茶则纯粹是一种生活仪式,这种仪式所展现出的精神层次是源自于其独特的贵族体系。

三、茶文化在戏剧影视文学作品中的应用策略

(一)还原历史,符合真实情况。戏剧影视文学作品虽然是对生活的一种升华,但是其本质核心还是要依照现实为参考。尤其是针对“茶文化”而言,如何在作品中发挥其艺术价值还在其次,想要对其进行充分应用,首先就要对其历史背景进行真实的还原,这样才能够不误导观众。举例说明:很多国产神剧在拍摄过程中根本没有对历史背景进行深入研究,编剧也缺乏基础的历史常识,对于“唐煎宋点”等茶的基础饮用方法都不了解,甚至还经常出现唐朝的人用清朝的茶具喝茶这种低级错误。这不仅是对我国传统文化历史的不尊重,同样张冠李戴的方式也无法引起观众和读者的共鸣。因此想要在文艺作品中更好的应用茶文化,首先就需要创作人员能够基于真实情况,不断提高自身对于文化的认知和了解。同时创作者还应该在日常生活当中不断反复实践增长见闻,设身处地地将自己融入茶文化中,养成饮茶的习惯。这样才能在编排剧情时言之有物,通过茶文化构建出、创作出打动人心的人物关系,磨合出具有传统文化色彩的优秀作品来。

(二)深入挖掘茶的文化属性和应用场景。在对茶的历史有着基础了解的情况下,想要更好的应用茶文化来进行创作,就需要创作人员能够从茶的文化属性以及应用场景等方面入手,做好对文化素材的诠释和表现。由于对茶的认知不同,因此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场景和环境下和其他角色之间的交互方式是不同的,这种交互应用在茶文化当中也是同样的道理。举例说明:皇帝饮茶,茶自然是最好的贡茶,水也是最好的水,茶器也是最精美的茶器,因此在饮茶的过程中应该表现出对于茶美味的反馈。但是如果茶本身出了问题,或者从剧情的角度来讲,贡茶并没有真正达到好差的层次,由此牵连出了一票角色,相互之间的矛盾冲出就值得大书特书。这也是《康熙微服私访记》当中的一个桥段,贡茶所追求的并不是绝对的美味,而是要求品质足够稳定,这样才能够保证皇帝每年饮茶的时候口感都很接近。而这也反映出了东方文化当中的几个特点,很多事不是越优质就越好,留有余地才是中庸之道。另外在社会当中不同角色的处世智慧和其自身的地位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某些情况下做得越少错得越少,做得越多错得越多。而基于茶文化的创作,对其行业和文化的深入挖掘是最为关键的。

(三)文化升级和大众审美的诉求。最后,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茶文化的体系在不同文化作品当中的展示已经形成了一套固有模式,但是这种模式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和发展,逐渐受到了国民的冷落。由于不符合时展的需求,远离了大众的审美,换句话说大量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对于茶文化的诠释和理解不够接地气,从戏剧影视文学角度来讲,如果只能够从单一角度对茶和茶文化进行梳理,那么就失去了其原本应有的价值和理念。举例说明:日本的抹茶文化,其历史渊源是受到了我国唐朝茶文化体系的影响流传至今,但是却并没有拘泥于刻板印象当中的茶文化体系,而是进行了不断的自我剖析和自我升级。将绿茶这种传统饮品和抹茶工艺进行了多次的改良和改革,使其变得更加亲和大众,能够更好地满足当下年轻人对茶文化的理解。另外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茶文化体系在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当中的应用也和传统行业的发展理念不同。随着我国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自媒体等渠道也成为文化宣传的主战场。如何结合抖音快手等媒体形式来发挥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也成了创作者们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将地域文化,历史文化,经典故事融入作品当中来,对茶文化进行深入的理解和阐释。从而既能够加强国民对于茶文化体系的认知,也能够整肃当前很多作品当中的不正之风。这种方式和策略也是我国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当中需要充分借鉴的,吸取其历史文化精髓,赋予其全新的生命力,在创作或二次创作的过程中发挥其媒介作用,满足国民审美的真实诉求。综上所述,茶文化在形成自身文化体系的过程中,所设计到的各类元素是异常丰富的。在千年的演变过程中,不仅形成了物质和精神等不同维度,同时还形成了跨地域的文化体系。这种文化体系的形成正是茶文化最有力的价值底蕴,在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当中,“茶”作为一种媒介能够便于创作者将各种角色和故事剧情进行串联,同时通过作品来赋予作品相应的人文内涵。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既要尊重观众的审美需求,又要符合其真实的历史背景,最重要的是要将茶文化的核心内涵价值融入文化复兴的潮流中,让国民更好地重拾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朱婧薇.浅谈戏剧影视文学的特点与欣赏[J].大众文艺,2020,(05).

[2]王羽萌.文化视角下的中西影视文学中的女性形象解析[J].大众文艺,2019,(09).

戏剧传统文化范文8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廉政文化;廉政教育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守正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教育价值。廉政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重要精神食粮,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蕴含了优秀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至今对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有借鉴意义,是新形势下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当前,廉政文化在内容产生和传播教育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的现实困境,如有学者提出在廉政文化内容生产和传播过程中,往往以“传者中心”的单向传播理念为指导,缺乏适应和满足受众的偏好和需求的能力,影响了廉政文化的大众传播效果[1]。戏剧曲艺类非遗项目在内容创作、叙事表演中不乏蕴含诸多廉政文化元素,其表现形式多样、叙述内容鲜活、地域特色鲜明、受众基础广泛,历久弥新,成为面向大众和区域的重要廉政教育资源和手段。

一、戏剧曲艺类非遗具有先天的廉洁教育基因

(一)内容创作融入清廉思想。戏剧曲艺类非遗项目的重要剧目均以良好家风、清廉政风、廉政人物、治污拒腐等为重要内容或重要情节来创作、叙述和表演,例如《岳母刺字》《七品芝麻官》等,一大批清官廉吏为代表的人物身上的正直、勤勉的精神人们加以记载,历史人物以及民俗文化中流行的廉事、廉诗、廉文及廉政格言警句等产生戏曲的廉政教育内容。并随着不断的传承与发展,这种廉洁思想已形成了一种精神纽带,加固了民族心理,成为我们应予以继承和发扬的有益成分[2]。

(二)匠心传承融合廉洁美德。非遗项目及其所蕴含的文化经历传承与创新,“承”的内容除了技艺本身,更包含了非遗项目所蕴含的精神文化,离不开非遗传承人的努力和实践,如昆剧传承人汪世瑜、姚剧传承人沈守良等,都是为大家所熟知的知名艺术家,他们不仅具有对于艺术表演的孜孜不倦的追求,更是具有坚守初心、坚韧不拔、不为名利的廉政思想,在日常的戏剧曲艺创作表演中发挥着廉政示范作用,在区域乃至更大范围内引领着、传播着刻苦、实干的廉洁精神。

(三)多样演绎融通廉政文化。文化是可以相互贯通的。不论是以江浙方言为基础的越剧,以昆山腔为基调的昆曲,还是北边粗犷豪放的秦腔,都是文化表现的一种形式。这些地区形式可能不能随意的南下北上,但它戏曲里的文化精神是可以广泛传播和传承的。如《贺后骂殿》《梁祝》等均有多个剧种版本,于是剧目所蕴含廉洁精神自然也传播到各个地方。地方非遗用通俗、浅显的戏曲的形式,通过故事安排、人物塑造,给了地方人民一个榜样化的崇拜人物,润物细无声地把廉洁精神、廉洁文化注入大众文化生活中去了。

二、戏剧曲艺类非遗的廉洁教育功效

长期以来,对于廉政教育,我们更多强调的是对党员领导干部的廉洁从政教育和法纪教育,而忽视了对于普通民众廉政意识的灌输和廉洁行为的养成。似乎一提廉政就是领导干部的事情,一提反腐败就是专门机关的事情,这无疑是一种极大的误解[3]。廉洁社会的建设更需要大众化的廉政教育,则要有形式多样、贴近生活、内容丰富且容易被大众接受的教育内容和方式。而戏剧曲艺类非遗以其独特的历史性和艺术性,在面向大众开展廉政文化传播和教育方面有其特殊效果。陈独秀曾在《论戏曲》一文中评价:“戏馆子是众人的大学堂,戏子是众人的大教师。世上的人都是他们教训出来的,演员可算得上是世界上第一大教师。”

(一)受众广泛,针对特定人群提升廉政素养。“有效果”戏剧曲艺的第一受众,就是“人”,是广大民众。无论是牙牙学语的孩提,还是步履蹒跚的老者,曲艺所带来的影响,都对人生有着不同程度的引导作用。近几年,职务犯罪年轻化所揭示的腐败低龄化、年轻化趋势,既令人警惕,又催人反思,廉政教育要从小抓起,重视青少年群体的廉政教育对推动社会廉政文化形成有积极作用。各类学校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尤以戏剧曲艺术活动为多,区别于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广大青少年学生通过观赏、体验、表演、研究,积极探索文化知识,挖掘戏曲中蕴含的思想道德理念,潜移默化中接触廉政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地域优势,开展大众化廉政教育“零门槛”。相较于以往更加集中于党政干部开展廉政教育,廉政文化的营造和推动,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则要求能被社会大众所更容易接受的廉政教育方式。戏剧曲艺类非遗在传承地辖域内开展廉政教育有先天优势。各类戏曲唱腔与民间方言有着密切联系,进而让教育大众“零门槛”。如江浙沿海及其附近区域民众的乡音多为婉转悠扬的曲调,这种吴侬软语与各种戏曲唱腔大多相似,因此曲艺文化在江浙一带尤为盛行[4]。历代民众将各种具有思想教育意义的廉政事迹编成唱词,并通过方言演绎出来,从而让广大受众更通俗易懂地接受廉洁廉政的思想的感化和教育。

三、戏剧曲艺类非遗的廉政教育路径建议

(一)开展多内容资源库建设。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戏剧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历代传承和发展,已经有大量的优秀廉政教育内容资源保存和积淀下来,经较为系统完整地梳理,且继续更新吸纳新创作的廉政文艺素材,以构建起较为完整的,具有历史底蕴、时间跨度、地域特色的戏剧曲艺类非遗廉政教育资源库,对推动地方廉政文化营造具有积极意义和内容支撑。

(二)推动多元化教育和传播平台建设。充分挖掘戏剧曲艺类非遗项目的廉政教育元素中,继续发挥好各级各类组织和群体的积极作用。发挥好学校在廉政教育中主阵地作用,强化戏剧曲艺类非遗在校园内的传承,构建校园“校园廉政+曲艺非遗”育人模式;利用好农村文化礼堂等乡村文化交流场所,积极推广以廉政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地方戏剧曲艺,构建“农村廉政+曲艺非遗”文化传播模型;利用好互联网平台,发挥新媒体传播广泛性、及时性、交互性优势,以廉政文化为内容,以戏剧曲艺类非遗为表现形式,构建“互联网+廉政+曲艺非遗”在线教育传播平台。构建多元化的“廉政+曲艺非遗”教育和传播平台,立体式全方位地开展大众廉政文化建设势必起到积极作用。

(三)加强协作型教育机制建设。无论是开展廉政教育,还是传承戏剧曲艺类非遗项目,均有不同类型的政府机构、社会组织以及民间达人的参与和长期不断地努力,也取得良好的效果。要把戏剧曲艺类非遗项目传承人、创演团队、非遗保护机构与开展廉政教育的政府单位、各类学校、社会组织等加强协同配合,创新机制,以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社会推动的方式激活各类单位和群体在开展社会廉政教育的积极性。

四、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财富,把戏剧曲艺类非遗所承载的廉政教育资源融入当代大众化廉政教育,让社会大众在学习和实践中体验传统文化的珍贵价值,接收廉政文化熏陶,进而推动廉洁社会建设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韩建力,王立峰.新时代廉政文化大众化传播的现实困境与优化策略[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6(01):19-26.

[2]何少林.我国廉政文化建设论略[J].科学社会主义,2007(01):95-97.

[3]张润枝.关于廉政文化建设的思考[J].理论前沿,2004(22):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