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货币培训范例

数字货币培训

数字货币培训范文1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传统会计;影响

1会计信息化的特征

1.1电子信息化

传统会计通过手工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填制报表等一系列会计流程,最终生成会计信息被记录在纸质上面。信息化时代改变了以往传统会计的手工操作,人们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信息的存储和传递,会计数据的生成和核算都在无纸化的情况下实现了自动化处理,会计信息最终是存储在磁性介质中。这与传统会计相比,信息化不仅是将计算机运用到传统会计工作当中,而且把先进的数字信息技术引入会计领域,实现会计数字信息化,在会计业务核算、财务处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2会计信息共享化

互联网本身就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企业财务部门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同其它相关部门共享和传递信息资源,使会计业务和其它业务有着更加紧密的联系。在大数据时代,外部信息使用者也可以随时根据需要和权限从网络上分享到相关的会计信息,充分的共享会计信息。

1.3会计信息多元化

在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从会计理论、会计实务,到会计教育、会计管理等方面,会计信息可以数字、图形、声音、多媒体以及其它多种多样形式呈现。另外,企业有着许多信息使用者和利益相关者,所有的经济活动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他们主要依据会计信息企业经济活动做出预测和决策,但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所希望看到的会计信息表现形式各不相同,有人喜欢看图表,有人喜欢看文字说明,而且每个人关注的侧重点又不同,因此对于会计信息多元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而会计信息为了顺应发展也愈发突显出它的多元化。

1.4会计信息智能化

会计信息化不只是用计算机代替了纸笔和算盘,也不止对手工会计的简单替代和手工流程的简单重复,会计信息化变得更加智能,它把财务资料、会计人员、计算机及网络系统、信息数据等因素有机结合起来,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有用的会计信息,更多地发挥管理、控制和决策功能。

1.5会计信息实时动态化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无论是企业内部之间的结算,还是企业与外部之间的交易,大部分可以通过网络技术第一时间去完成交易,这样就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可以实时动态地反映交易信息,给企业管理者及相关利益者的预测、决策提供实时可靠的会计信息。

2信息化对传统会计的影响

会计信息化顺应了社会的发展,对传统会计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传统会计与时展不协调的地方逐渐显露,会计信息资源需要得到更好的配置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会计信息化不再是计算机在会计实务中的简单运用,它将使传统会计发生巨大变化。对会计处理程序、账簿形式、错账更正方法、会计岗位的融合以及对会计人员专业水平的要求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2.1对会计职能的影响

人们长期在一定会计环境中进行实践活动,形成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比较固定的思维方式和意识。传统观念认为会计的职能主要就是记账、算账和报账,这种单一性的会计职能观念具有局限性,不仅抑制了会计的功能,也阻碍了会计学科的发展。在会计信息时代,传统的会计职能已渐渐不适应时展,弱化了会计原来简单的核算职能,原来主要对外编送报表,现偏重对内加强经营管理;原来事后核算,现偏重事前预测与事中控制;原来提供信息,现偏重运用信息来干预生产参与决策。计算机网络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得人们对会计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弱化了会计的核算职能的同时,另一方面强化了会计的预测、决策职能,所以会计从业人员不仅要掌握专业的财经知识、熟练的计算机技术,更要提升自己多方面的综合素质。

2.2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影响

会计假设或会计前提是指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中,根据会计实践经验,对会计领域中未经确认的事物和对象做出合理的判断。随着数字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会计信息化在技术手段上发生了重大变革,它使用的现代信息及网络技术,动摇了传统会计的理论根基,使得传统会计假设显现出诸多与时展不协调的地方,甚至使得现有的会计假设、会计理论的合理性受到质疑;会计主体假设的外延、持续经营假设的适用范围、会计计量方式等就要根据环境的改变而做出相应的调整。

2.2.1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影响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强调企业是一个独立的实体,而在信息化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的组织形态和经营活动等都呈现出虚拟化,出现了许多临时的“虚拟公司”。这种临时组织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随着时间变化根据市场情况迅速做出反应和调整,它可以随时成立一个公司继续业务,也可以随时注销一个公司退出市场,具有极高的灵活性。因此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已显片面,其范围和内涵也需要延伸,以增加可变性和不确定性来顺应时展的要求。

2.2.2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影响

传统的持续经营假设认为企业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经济环境,在这种环境下,企业将持续地经营下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时期,企业不会产生清算和破产的情况。然而信息化时代的很多企业都是根据市场随时成立、随时注销的“虚拟公司”,他们的经营活动大多具有不确定性,从而导致企业经营的稳定性变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尤其在信息化时代,谁掌握了更先进的技术,拥有更专业的人才,谁就能获得主动权,也就带来更多机遇和利益。但是知识的更新周期很短,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一旦落后便容易被市场淘汰、兼并和破产,从而对传统会计的持续经营假设产生影响。

2.2.3对会计分期假设的影响

会计分期假设是建立在持续经营假设的基础之上的,是对持续经营假设的一个补充。假定会计主体在一定期间可以稳定持续地经营下去,那么就需要在提供会计信息时规定一定的期限。传统会计期间的划分一般是以一年或一个固定周期进行核算。但是在信息化时代,可以极为方便和快捷地随时成立虚拟公司。虚拟公司可以完全按照某项交易业务需要而成立,待业务完成后解散,它存续的周期很短,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就不合适对其进行传统会计分期。在这种情况下,会计分期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变化,实时反映会计信息,以交易期作为会计的报告期比较适合。

2.2.4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影响

货币计量假设,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计量、记录和报告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在信息化时代,人们以互联网为纽带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不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企业之间进行交易也不再直接使用大量现金或者手续复杂的票据,只需要动动手指就可以在网络上轻松完成交易。系统会实时记录并生成电子数据,交易信息可供双方参考使用。近几年随着电子商务与电子货币的兴起,尤其支付宝、微信、手机银行支付的异军突起使得资金的流通运转更加高速,大大增加了货币币值的波动,从而对传统货币计量假设产生影响。

2.3对传统会计实务的影响

2.3.1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传统的会计核算是通过手工将会计信息记录在纸质账簿上,在会计信息化时代,计算机被广泛使用,应运而生的各类财务管理软件,使会计人员脱离了繁杂的计算,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从而可以集中更多的精力分析会计信息,对企业的运营做出预测、决策和控制。传统会计通常是在一个月或一个季度会计期满或业务结束之后才能将投资的获利、预算执行等情况反映出来,具有很大的滞后性。在信息化时代,开放性的互联网可以及时生成和传递会计信息。企业之间一旦通过网络进行交易,就会即时生成交易数据,以及更有效率和价值的会计信息。

2.3.2对支付结算的影响

在传统的经济活动中,企业通常使用现金、银行票据等现实货币来进行结算。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网络支付蓬勃发展,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易,使用更加便捷的电子货币进行支付,交易采用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支付宝、微信等网络支付方式,单位采用企业网上银行进行支付报销。互联网已经大大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使得网上购物电子货币支付、电子发票逐渐成为主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社会的各个层面包括会计系统也必须做出调整,以适应这种支付生活方式的改变。

2.3.3对财务会计报告的影响

传统的财务报告及时地把企业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提供给信息使用者及利益相关者进行预测和决策。在信息化时代,知识和信息时时刻刻都在产生变化,传统的会计报告渐渐显露出一些不足之处:

①会计信息缺乏及时性。由于传统会计的工作特点,传统会计一般在月末进行编制手工报表,这使得企业不能及时获得相关的会计信息,不利经营管理与决策,从而加大了企业经营风险。信息化时代,技术发展和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企业之间竞争加剧,面临的竞争和挑战也非常大。在企业经营极不稳定的情况下,经营管理者做好预测和决策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会计报告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往往又是经营管理者做出预测和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在信息化时代,企业的财务报告不能固定在月末编制,而应借助网络技术,将大量登记账簿的繁重工作交给计算机自动完成,会计人员就可以轻松编制报表,实时披露财务信息。将定期和实时的财务报告模式相融合,对财务信息的全方位揭示,对信息使用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②会计信息形式单一。传统会计主要以表格、数字和文字说明等形式填写会计报告,对信息使用者提供形式较为固定的会计信息,缺乏差别和针对性。由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的需求不一致,单一化的会计报告已渐渐不能适应使用者的需求,这就要求会计报告从单一报表体系向多元化报告体系发展。披露的会计信息应当多样化,形式和内容都应该更加丰富,来满足各类使用者的个性化需求。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可以通过网络以及其它相关途径,及时了解企业的资产负债信息、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信息。企业可以根据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另外,传统的会计报表主要披露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的货币化信息,来反映交易的整体情况。而在信息化时代下,科学技术、专业人才等非货币性资源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的财务报告也应考虑对非货币化信息的披露,使会计信息更客观、全面,更有价值。

3会计信息时代要解决的问题

纵观中国会计信息化的发展,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的普及,信息系统的功能不断增强,大中型企业目前已普遍使用会计应用软件,有的已经融入ERP、OA、CRM、SCM等系统中,已不同程度地实现了会计信息化。但总的看来,我国的会计信息化还处在发展阶段,面临着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3.1提高会计审计人员素质,培养新型信息化人才

在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的出现使得会计人员从繁杂的计算中解放出来,但会计人员仍然是会计信息处理的主体,需要由专业的会计审计信息化人才来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和利用,做出最终的决策。因此,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会计工作的重要工作,对会计人才的培养应注重以下方面:

3.1.1注重会计专业知识的培训

在信息化时代下,要求会计人员既要对会计信息系统熟练运用,也要有扎实的会计理论和技能。既要了解国家政策,熟悉会计相关的法律、制度、规范、准则,也要注重实践操作,把会计理论运用到会计实务当中去,活学活用。

3.1.2注重计算机知识的培训

在计算机网络时代,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使得计算机变成了会计核算的主要工具。对于会计人员的要求不再仅仅局限于会计方面的知识,也需要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会计电算化、办公自动化、网络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如果再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程序、数据库等相关知识,就可以对现有的财务会计软件进行优化,改进其不足之处,以适应本企业的工作需要,从而能更加精准高效地完成会计工作。

3.1.3注重信息化人才培养

随着信息化技术不断进步,全方位的会计改革与发展迫切要求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人才建设。新型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对企业信息化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而对于培养新型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也显得越来越迫切。在会计审计和相关人员普遍具有会计审计和财务技能的今天,许多用人单位衡量会计审计和相关人员专业水平时,不再仅仅看能否熟练掌握会计审计知识,还要看能否掌握会计信息化等专业技能,有无会计信息化工作的能力。在新形势下,加强会计审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就是要在实际工作中,重视会计审计和相关人员信息技术方面的技能培训,提高人员利用信息技术从事有关工作的能力;着力培养一批既要懂得会计准则和审计制度,又要熟悉内部控制和会计信息化的复合性人才。

3.2完善会计信息化系统

3.2.1明确会计信息化系统的目标

传统的会计工作目标主要是核算企业账目。在高新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所采用的会计信息系统给管理者提供有价值的会计信息,从而全方位地服务于企业经营管理,也对企业的未来趋势提供前瞻性的预测。

3.2.2完善企业信息系统

在企业整体网络系统中,会计信息化系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企业要实现信息化,应当对自身的网络系统做好维护工作。信息化时代,一方面信息资源最大程度共享,但同时计算机病毒、黑客时刻威胁着企业信息的安全,使得网络系统随时都有可能在一瞬间被摧毁。对于已使用会计信息化系统的企业而言,一旦计算机网络系统遭受攻击,会计信息化系统中的会计信息也将被篡改、泄露或丢失。因此,企业必须加强对其网络系统的防护,一方面要对系统本身设置硬件或者软件的防火墙加强防护,定期更新杀毒软件病毒数据,定期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多处备份,为计算机网络配备UPS,防止计算机突然断电造成数据丢失;另一方面,要加强人员管理,禁止无关人员对企业计算机系统进行擅自操作、恶意改动。

4结论

在信息化时代,知识不断更新,网络化、数字化、知识化、信息化已经成为时代的潮流。传统会计应转变观念,注重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素质,培养优秀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完善会计信息化系统,重视会计的创新工作,改进传统会计中的不足。传统会计应该运用先进的网络及信息技术,建立现代会计信息系统,实时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控制决策和经济运行提供全方位的信息。

参考文献:

[1]李玲婧.电子商务发展对会计学的影响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4(7):257.

[2]江超.电子商务对传统会计规范的冲击[J].致富时代,2014(2):35-36.

[3]周小燕.浅谈知识经济时代会计创新的几个问题[J].经营管理者,2014(6):25.

[4]魏瑶琴.财务共享服务下管理会计信息化有效实施策略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5(20).

数字货币培训范文2

关键词:区块链;农业;交叉学科;课程体系

1 研究背景

近年来,区块链作为新一代数字信息技术的代表,与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科技应用一同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2019年,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学习时强调,要探索“区块链+”在民生领域的应用,积极推动区块链技术在教育、就业、养老、精准脱贫、医疗健康、商品防伪、食品安全、公益、社会救助等领域的应用。2020年,江西省人民政府的《江西省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强调,抢抓区块链发展机遇,强化顶层设计,加快研究制定区块链指导意见[1]。虽然区块链技术逐渐在各行业凸显价值,但是目前区块链技术人才培养和发展缺乏系统的成长路线。截至目前,全国已有多所本科院校开设区块链技术专业,2019年,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成功申报全国首个的“区块链工程”本科专业,为抓住发展机遇,江西软件职业技术大学于2019年率先在全国开设首个区块链学院,将区块链技术与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等专业结合。近年来,一方面区块链技术在各领域应用发展迅速,而另一方面区块链相关人才却严重短缺,无法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因此,各高等院校应该抓住机遇,产教结合,积极申报区块链技术专业,开设区块链跨学科课程体系,为培养交叉学科领域人才打好基础。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区块链技术研究较早,2013年,麻省理工学院[2]就推出“数字货币研究”课程。2014年,纽约大学推出“比特币和加密货币”课程,随后,“数字货币入门”课出现在普林斯顿大学课堂上。但是,这些大学相关课程主要讲授区块链技术在数字货币金融领域应用,未涉及农业领域。我国第一个开设区块链相关课程的学校是中央财经大学,早在2016年7月,中央财经大学和世纪互联共同启动了区块链合作项目,设立了国内第一个基于区块链的校企联合实验室。2020年5月,清华大学创办了x-lab,为具有区块链技术的创业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和平台,把握最新的创业动态;清华…x-lab…联合链块学院,为入驻团队提供了区块链行业与应用班课程。浙江大学成立区块链研究中心,开设“区块链与数字货币”课程[3]。但是这些课程主要研究区块链原理以及在金融领域应用,对于区块链在农业领域应用的课程较少,并且专业课程设置缺乏实际应用场景,产教结合不够紧密,无法学以致用。罗鹏程[4]分析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改革对策,李晋江等[5]主要介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计算机类课程体系构建,探讨相关基础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和逻辑性。张凯等[6]把区块链技术由面向计算机专业课程转向全校通识类课程,结合学校电力能源特色,融合课程思政理念,探索区块链新工科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郭晓雨等[7]介绍了如何构建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目的是培养具备审计和区块链技术交叉学科领域人才。邱佳[8]…探索区块链和“人工智能+X”相结合课程,根据区块链与“人工智能+X”的发展目标,提出具体实施途径与方法。虽然研究人员已对区块链相关课程体系建设有所探究,部分高校也开设了区块链技术相关课程,但是,目前区块链课程体系尚未成熟,多以理论研究、数字货币等金融领域为主,应用场景单一,不利于培养区块链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型人才。长期以来,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是一个痛点问题,而区块链技术不可篡改的特性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可将农产品从生产、运输、销售全流程上链,打造可信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体系。随着区块链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日益成熟,对“区块链+农业”交叉学科人才需求日益增长,培养相关专业人才,建设“区块链+农业”课程体系刻不容缓。

3 产教融合,精准对接本地行业需求

产教融合,意味着课程设置要与产业结合,特别是与本地产业融合。吉安特色农产品主要有井冈蜜柚、泰和乌鸡、遂川狗牯脑,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难问题,可利用区块链技术解决,而且政府未来将会对“区块链+农业”在资金、人力、政策上给予倾斜,从统计局官网获悉,2020年全市农林牧渔业产值为459.7亿元,占全市GDP比重21.2%,农业经济是本地经济重要组成部分。采用区块链技术不仅能降低产品交易成本,而且能够追踪农产品全流程信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近年来,借助“互联网+农业”浪潮,农业信息化取得一定进展,但是农业数据依然分散,无法有效整合。因此,需要一个平台整合农业数据,打破长期以来的数据壁垒问题。而区块链技术正是构建该数据平台的技术基础架构。农业领域除溯源问题,生产者与需求方的信息也存在不透明的问题。此外,利用区块链技术,结合大数据分析,建立农户、商家信用体系,并将农民、加工商、仓储商、零售商、消费者和监管机构等一系列全流程数据统一管理,使系统更加透明便利。2020年吉安市人民政府《吉安市区块链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9],鼓励本地高校开设区块链相关课程,优先推动区块链技术在井冈蜜柚、泰和乌鸡、遂川狗牯脑等上应用,培养“区块链+农业”交叉学科人才。

4 “区块链+农业”交叉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4.1 总体思路

根据本地企业的用人需求及产业结构的调整,确定了“区块链+农业”交叉体系课程主要以服务本地区块链产业为宗旨,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共同组成区块链技术服务专业产学研用建设指导委员会,形成校企深度合作长效运行机制。与本地区块链行业企业实施校企共建专业,协同共育人才。基于智慧职教、学堂在线等网络学习平台资源,实施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造专业教学团队,探索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从地方特色产业出发,如井冈蜜柚、泰和乌鸡、遂川狗牯脑等,以实际需求为导向,建设具有实践意义的“区块链+农业”交叉课程体系。

4.2 培养目标

通过对本地行业、兄弟院校调研以及召开产研学会议,确定了“区块链+农业”交叉课程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掌握区块链、农业交叉应用领域专业技能,其次要快速学习行业知识,最后回归到提升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四大基础素质上来。

1)掌握行业专业技能。作为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目标,在专业技能上不仅要掌握Go语言设计、智能合约算法设计、网络安全应用等区块链专业技能,还需要掌握农作物生产流程、农作物质量安全监测等农业类知识技能,甚至要了解农业信息化、区块链在农业领域应用。这样才能更全面地掌握专业基础技能,为后期区块链应用打牢基础。

2)快速学习行业知识。区块链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要紧跟时代前沿,阅读最新相关领域顶尖期刊文章,积极参与行业会议,深入一线企业,与行业人士沟通,了解行业发展动态,保持课程的前瞻性、知识的时效性。

3)提升四大基础素质。“区块链+农业”交叉课程体系目标是提高学生对行业的认知能力,自我提高的学习能力,与行业人士的沟通能力,开拓新方法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最终追求的不仅仅是学生收获专业知识技能,还要提升自我素质。

4.3 交叉课程体系设计

“区块链+农业”交叉课程体系不仅包含公共基础课,而且有专业知识课、实践技能实训课,交叉课程主要设置在专业类课程。区块链技术底层知识涉及计算机类课程,通常使用Go语言编程实现区块链节点之间信息传播,利用分布式技术和共识算法以实现分布式记账功能,此外,区块链技术的保密性涉及网络安全技术中加密算法。农业类除了基本的作物生产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检测外,还要增加针对特殊应用场景、与企业合作开发特色课程。

1)Go语言程序设计。区块链技术本质上是一种分布式技术,而Go…语言具有高效编译速度和并发特性,非常适合分布式场景开发,因此,Go语言常被作为编程设计语言。开发本课程主要是学习Go语言的历史特性、环境搭建、并发机制等编程语法,能使用Go语言解决基本的问题。

2)区块链概论。区块链概论课程主要了解比特币历史,比特币内部原理和参数,运行机制;了解区块链技术概念,掌握区块链技术特点,区块链系统运行方式,区块链的共识机制;区块链发展阶段,未来的发展方向等开放性内容的讨论。

3)分布式技术和共识算法。区块链技术本质上是一种分布式系统,如果各区块链节点对某件事要达成共识,那么要采用共识算法完成。本课程需要掌握区块链技术常用的共识算法,比如PoW、PoS、DPoS、PoA等算法的具体实现原理。此外,还需掌握分布式系统的部署、架构,分布式系统通信协议。

4)网络安全技术及应用。由于区块链技术具有保密特性,因此还需要了解网络安全知识,本门课程介绍密码学发展历史、概念,对称加密算法、非对称加密RSA算法、公钥与私钥理解、密钥的保存与管理等密码学知识。

5)作物生产技术。作物生产技术课程主要介绍农作物(水稻、蜜柚、狗牯脑等)的生长发育规律,学习农作物生产计划制定、播种育苗、田间管理。课程以项目为载体,通过学中做、做中学,能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农业高产高效生产。

6)农业信息技术。本课程介绍农业信息技术系统、农业模拟模型、虚拟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生产计算机测控技术知识,未来能够进行遥感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原理应用,推广使用新品种、新技术,制定新的技术标准,建立技术培训体系。

7)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检测。介绍农产品质量安全基本常识,熟悉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因素,了解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以及管理条例、农产品抽样、农产品检测方法和农产品生产基地的选择。课程采用项目化为教学载体,实施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手段达到教学目的。

8)企业合作开发课程。针对特殊应用场景需求,比如吉安特色农产品,如泰和乌鸡、井冈蜜柚、遂川狗牯脑等,共同开发“区块链+泰和乌鸡”“区块链+井冈蜜柚”“区块链+遂川狗牯脑”等特色课程。

4.4 课程思政教育,弘扬工匠精神

课程思政教育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立德树人、德育优先作为目标,同时融入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0]。将思政教育融入“区块链+农业”课程体系当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在讲述区块链发展史时,可引导学生关注区块链前沿技术发展现状,找出科技发展差距,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操。在讲述区块链算法时,加入科学家们艰苦卓绝的奋斗事迹,比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解决世界饥荒问题,长期奋斗在一线。

5 总结

数字货币培训范文3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管理;困境;对策

一、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管理概述

1.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管理的含义

行政事业单位在我国是特殊的经济主体,履行社会公共服务等各项职能,其资金管理是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和保障其正常运行的重要手段。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管理就是在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将资金进行统筹规划、使用决策、监管检查、考核效果等工作内容的总称。它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货币资金管理、一般公用及专项资金管理、预决算执行监管等内容。

2.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管理的重要性

(1)促进行政事业单位资金资源合理配置。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管理有利于科学规划、提前筹谋,可以减少浪费资金,从而降低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减轻各级财政资金压力;另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管理有利于科学使用、全程管控,这样才能发挥财政资金最大效能,少走弯路,更好更快地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作用。(2)有利于保障资金使用安全性。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管理能够在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保障资金安全,这既能增强资金使用透明度和安全性,又能有效防范资金风险,让人不敢也不能挪用资金,减少甚至避免非法占用和不当使用。(3)有助于提升政府公信力。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资金,加强资金管理有利于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作用,关系到各项民生工程开展与建设以及居民切身利益,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有效途径。

二、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管理困境分析

1.资金使用与预算管理脱节

首先,预算编报脱离实际情况有一定的随意性,存在主观上的盲目性。如有的单位预算编制,未分析往年支出结构和超支情况以及来年支出预测,随意编报预算,需要使用时发现没有预算再追加预算;有的单位对于要推进的项目前期调研论证不够充分科学严谨,项目资金申报预算时随意;有的单位需求少、预算多,年中年末突击使用,造成了行政事业单位资金浪费。其次,随着预算编制要求日益严格,政府采购和一般商品服务支出在预算编报时准确区分存在客观难度,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预算管理执行难度,导致预算项目与科目反复调整。最后,由于预算编制不科学、不合理,导致资金使用也难以严格按照预算计划执行,如有的项目经费和公用经费混用,有的项目经费之间混用。

2.货币资金管理漏洞多

第一,未严格执行备用金制度。货币资金主要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等。随着国库集中支付的普及,单位零余额账户、托收账户、其他资金专户等管理相对规范,而现金管理相对薄弱。一般来说,备用金核定量一般维持在单位业务3天左右的正常用量,超出部分应该通过集中支付结算。但是有的单位在理应严控备用金的情况下,仍然贪图省事,保有大额备用金,这极容易导致公款私用挪用等违法违纪行为发生。第二,过于宽松的现金报销使用。正常而言,除了一些小额支出,对方单位或个人不支持直接转账或者公务卡支付结算的,才能使用现金结算,金额控制在1000元以内。但是有的单位个人不愿办理公务卡、不愿使用公务卡或者忘记使用公务卡结算,导致现金支付比例难以显著降低,出现套现等风险。第三,票据管理不够规范。行政事业单位涉及的票据主要是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和非经营服务性收入收款收据。日常使用中存在一些规范性问题,如有的缴款方为个人的不需要收款收据,就不开具票据;有的业务发生时不开具票据,等结算时才开具;有的票据缴销不及时等。

3.资金管理岗位职责不清

资金管理存在流程不清晰和责任人不清晰的情况。如项目管理人员认为资金管理是财务人员的工作,事先不参与预估资金需求,事中拖沓或者随意支出资金,事后不配合检查监督;而财务人员认为资金使用是项目管理人员负责,事先不预估判断预算合理性,事中不核实确认资金支出,事后无法直接说明资金来龙去脉。又如有的行政事业单位规模小、人员少,相关管理人员的资金管理意识淡薄,觉得单位小,资金业务不复杂,随便弄一下就好;而有些工作人员认为管理资金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与自己不相干。这些情况归根结底是因为岗位职责不清晰导致的资金使用和审核审批权限不清晰,使资金的预算、使用缺少事先、事中的管控和事后的考核,成为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管理中一个重要的风险点,可能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4.资金管理缺乏有效监管

一般意义上的资金监管主要是把关资金的使用支出是否符合财务管理流程规范性、单据完整性等要求,忽略了对资金使用的绩效管理和评价等。资金管理缺乏有效监管,主要表现在四方面。第一,专项经费使用监管不严。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主要分为基本经费、人员经费和专项经费。其中,基本经费和专项经费之间、专项经费和专项经费之间使用可能存在一定的混用,专项经费缺乏有效管控,不能完全做到专款专用。第二,预算外资金使用监管相对不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资金除了来源财政拨款外,还有上级补助资金、调入资金、往年预算、单位自筹资金等。多渠道的资金来源导致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监管难度加大,监督管理的侧重点在财政资金监管,其他途径的资金监管相对不完善。第三,内部审计流于形式。不少单位对内部审计重视不足,如有的内部审计只是形式流程上的审计,并未对单位的资金管理进行实质性的监督;如有的虽有内部审计岗位,但由财务人员兼任,缺乏独立性,甚至有的由于编制紧张未设立内部审计岗位。第四,外部审计难以发挥作用。近年来,不管是国家层面还是各级财政,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监管力度越来越大,包括各类巡查、专项检查等。但这些外部监督主要是针对事后检查与审计,对于单位的资金管理难以做到动态化监督。如何充分发挥外部审计作用,这也是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的。

5.管理人员素质和管理系统建设有待加强

随着政府会计制度的颁布施行及财务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数字化管理的要求不断深入人心,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和业务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都越来越高,但不管主观上还是客观上仍存在一些难点。第一,不管财务线还是业务线,都存在专业不对口的情况,员工在没有岗前培训的情况下直接上岗作业,专业素质水平不足,有的工作人员难以很好地适应工作内容和强度。第二,由于工作强度日益加大,不少工作人员都疲于应付各项工作,缺少参加各类业务培训的机会和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员业务能力难以提升。第三,行政事业单位人员有的岗位调动相对频繁且交接工作不充分,导致接任者对于新岗位不熟悉,对于新业务不适应,有时候也会导致资金使用缺乏连续性。第四,有的工作人员认为行政事业单位是铁饭碗,于是就放松了自我要求,得过且过,不主动适应新事物、新要求,用旧方法、旧思维来应付新事物、新问题。第五,随着对资金管理要求不断提升,管理从手工时代来到系统管理时代。管理系统的迭代更新,一方面,新老系统之间、系统之间存在一些融合问题;另一方面,人员对新系统不适应,导致系统建设难以发挥最大效益。

三、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管理的强化措施

以上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管理中的困境,如果听之任之,只会阻碍行政事业单位健康可持续发展,最终也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各级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和操作规范流程,加强人才队伍和系统建设。

1.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是资金管理的重中之重。只有完善预算管理,才能找到资金管理的标尺。作为行政事业单位,首先,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结合财政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的要求,加强前期科学论证,合理准确地编制单位预算。其次,严格执行资金预算方案,除了上年末编制的年度预算外,还应该按月或者按季度,及时比对资金使用情况是否偏离预算情况,发现问题、查找原因、及时纠偏。最后,一个年度结束后应该及时编制决算,全方面考核预算执行情况,从事先、事中、事后贯彻预算管理制度。

2.从细节处规范货币资金管理

一是要严格行政事业单位备用金制度。按照实际科学核定单位正常的备用金用量,超出部分及时上缴。二是要规范现金使用和报销。一方面,人员出差、公务接待和购买公务商品服务等应当使用公务卡结算,避免现金消费;另一方面,针对新入职或者调动的工作人员来不及办理公务卡的,确因工作需要支付且不支持单位转账时,使用微信、支付宝、银行卡“有痕迹”支付,报销时一并提供支付凭据,避免使用现金支付来去无痕。三是完善票据管理。一方面,要严格规范并执行票据管理的细则;另一方面,逐步推行电子票据改革,让票据管理纳入系统数字化管理。

3.明确资金管理流程和岗位职责

捋顺资金管理流程,要从制度层面规范岗位职责,真正做到专人专岗,责任到人。首先,要定岗定责,明确工作岗位职责,把责任流程写入单位规章制度,做到管理权限明确,业务流程清晰,哪怕换人也不换岗,保证工作的连续性。其次,项目开展要明确项目负责人,保证资金使用过程中有专人负责。这既能够确保资金使用符合预算执行的进度,同时也可以减少非必要开支,提高资金周转使用的有效性。再次,要实行轮岗制度和AB岗制度,一方面可以减少人员调动变化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另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防范减少内控风险。最后,要加强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的沟通交流,财务部门要传达最新的财务制度要求和资金使用进度,业务部门要及时反馈资金需求和完工进度,良好的沟通可以进一步促进资金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4.强化资金监管体系建设

第一,要加强专款专用,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项目绩效管理,项目申报前要加强科学调研和可行性分析,项目实施中要跟踪管理资金执行进度和项目开展情况,项目完工后要对专项资金进行审核和评价,从而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合理性、合规性、安全性。第二,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资金使用按需按时,做到勤俭节约、量入为出,按规章流程审批运行,切实把控管理风险点。第三,要加强内审和监督,把内部审计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内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独立性,对各种来源的资金一视同仁,定期或不定期清查各类账户资金,使资金使用全方位纳入监管。第四,要强化外部监督,包括巡查监察和外部审计等,让外部监督常态化运行,不仅作用于事后监督,更加注重动态化监督,依法依规公开预决算,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管理的透明度。

5.提高人员素质,推进数字化管理

首先,对于个人来说,要摆正方向和心态,坚持与时俱进。一方面要加强学习,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和素养;另一方面要强化法律意识,遵守法律法规和单位管理制度,合理合规进行资金管理使用。其次,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多组织培训和业务交流活动,提升单位整体业务能力;另一方面要将工作态度和业务表现纳入年度考核,从而进一步提升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规范性。最后,对于系统建设来说,要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建设,促进数字化转型。一是要整合各系统平台数据,减少不必要的系统申报,切实为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减负,如进一步整合完善公务卡系统,让不同银行之间的公务卡都可以通过国库集中支付互通还款;二是要让数据跑起来,减少不必要的纸质审批,增加和完善系统内审批流程,节约时间成本,如单位采购通过采购系统审批等;三是要让数据活起来,利用大数据管理,为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管理提供客观的分析比对依据,比如各年度间各类预算项目的同期比较,预算执行情况的同期比较等,也为资金的监督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四是要持续推进系统完善优化升级,修复漏洞,不断适应新发展新需求。

四、结语

数字货币培训范文4

[关键词]数字经济;居民消费;数字金融

一、我国居民消费与数字经济的发展现状

(一)居民消费发展现状

中国经济总量多年来位居全球第二,2020年,在新冠疫情下,中国仍是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众所周知,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投资、消费与出口。多年来,我国最终消费率高达50%以上,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枝独秀。当前,世界经济疲软,整个经济循环发展高度依赖国内大循环发展。而国内大循环发展需依靠内需拉动,扩大消费又是拉动内需关键所在。在国家统计局统计中,最终消费包含居民消费与政府消费,多年来我国居民消费占最终消费的比重一直高达70%左右。因此,若想通过增加消费来拉动内需,不断增加居民消费是关键。而居民消费分为城镇居民消费与农村居民消费,多年来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占比高达74%以上,而农村居民消费占比相对薄弱。可见,要想通过增加消费推动国内大循环发展,不断提升城乡居民消费是关键,且大力提升农村居民消费势在必行。

(二)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现状

当前,以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支撑的数字技术发展迅速,以在线教育、在线医疗、办公等新业态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发展良好。根据《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2年)》,如下图,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实现了45.5万亿元的规模,居全球第二,相较于上一年名义增长16.2%,较2016年扩张近1倍多。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在我国GDP中占比已达39.8%,可见,后疫情时代的中国数字经济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活力。网络购物作为数字经济的一个新业态,近年来交易规模也保持了持续较快增长。2021年我国网络购物实现了13.1万亿元交易规模,同比增长14.1%。而2017年该规模仅为7.2亿元。可见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大力推动了我国居民消费市场的良性发展。

二、数字经济提振居民消费的影响机理

理论界认为,数字经济对居民消费具有提振作用,以下从需求侧与供给侧展开分析。

(一)需求侧

1.缓解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传统市场活动,买卖双方相互独立,沟通机制不太畅通,信息不对称问题广泛存在。当前,销售者可借助智能沟通平台对其产品内容跨地域宣传,消费者可获取丰富、精确的产品信息,有助于提升信息匹配度,缓解信息不对称。同时,数字经济使即时的跨区域交易成为可能,大幅降低了传统交易模式的交易成本,使消费者能足不出户挑选产品和完成支付。2.挖掘农村消费潜力,缩小城乡消费差距。当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交通方式和工具不断改进,物流系统逐步完善,配送效率大幅提升,为农村居民网上购物提供了硬件保障。移动网购、农村电商等平台交易弥补了农村地区供需缺口,农村居民消费渠道被拓宽,消费内容日渐丰富,使城乡居民二元消费差距有效缩小。同时,农村电商、物流配送系统的完善也为农村居民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从而提升其收入,为提高消费提供了可能。3.引发新的消费热点,带动消费结构升级。由于互联网平台存在“意见领袖”,其所产生的示范效应会形成新的消费习惯和热点,助力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由传统的生存型模式转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模式。当前,个性化定制消费、时尚消费、信息消费、体验式消费层出不穷,居民对精神、服务方面的消费需求与日俱增,推动了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4.数字普惠金融释放居民消费潜力。首先,数字金融便利了居民网络消费中的支付问题。传统支付在时空上有一定限制性,而以微信和支付宝为代表的移动支付,一部手机在手即可完成消费,支付体验高效便捷。同时,移动支付弱化了消费者对货币的概念,比现金支付带来实际账户受损形成的心理成本要低,对居民消费提升有一定的正向影响。其次,数字金融能缓解消费者流动性约束。当前,支付宝“花呗”,京东“白条”,抖音“月付”相当于为居民开通一张数字信用卡,消费者可实现先消费,再支付,甚至分期支付,有效降低消费者尤其年轻群体的流动性约束。

(二)供给侧

1.提高生产效率,推动产品质量升级。数字经济将数字技术应用于具体的产业中,促使生产方式实现智能化与数字化,即产业数字化,从而推动生产效率提高和企业供给能力增强,助力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产业数字化还将带来产业结构变革,从而提升产品工艺,推动产品质量升级。2.降低生产成本,降低产品价格。数字技术的运用,不仅会为企业带来产值增加和产品质量提升,还会带来生产效率和管理能力稳步提升,进而使生产要素实现更优配置,从而降低产品生产成本,降低销售价格,为消费增加提供了可能。同时,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使用还能有效降低企业在原料购置、信息获取、物流配送等方面交易成本,提高生产和流通环节效率。3.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实现产品多样化。当前互联网、电商平台推动了消费方式多元化,引发了需求多元化:消费者更青睐于个性化定制产品。生产者基于所收集的新消费需求制定新研发决策,生产出个性化、多样化产品。此外,数字经济催生了许多新业态和新模式,如在线医疗与教育、网络会议、共享经济、直播带货、智慧旅游、付费视频、线上影院等,推动了供给侧改革,增加了居民消费选择,从而提升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助力居民消费提质升级。

三、数字经济助力提升居民消费存在的困境

(一)数字鸿沟仍旧存在

首先,城乡数字鸿沟仍存在。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数字经济得到一定发展,但受客观因素制约,如农民文化程度较低、智能手机普及率偏低等,当前我国农村数字技术应用率仍较低。据报道,2021年我国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高达80.2%,农村地区仅为60.3%。城乡网民规模也存在巨大差距,2021年底,我国城镇网民规模是农村的两倍以上。较大的城乡数字鸿沟,对扩大农村数字消费、拉动整体居民消费是不利的。此外,还存在老年数字鸿沟问题。当前年轻人是我国数字消费主体,很多老年人对互联网、智能手机、应用软件了解和应用不足,一些手机应用软件操作界面和流程繁琐,影响老年人线上消费体验,导致老年人数字消费普及率低。

(二)线上销售平台不够规范

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产生了大量新销售场景、模式及新的产品供应者,但各类销售场景和模式存在鱼龙混杂、粗放经营、管理混乱、仿冒品牌等不规范行为。这会增加消费者消费选择的难度,增加退货退款的风险。据2022年抖音数据曝光,“双十一”期间抖音平台退货率已超40%,既增加了商家物流成本,也会带来仓库货物积压,形成更多残次品,还影响店铺评分。

(三)数字金融潜在风险及数据隐私保护问题

数字消费带来了虚拟货币、跨期消费、网络借贷等新形式,一方面使居民消费更便捷,另一方面也存在潜在风险,校园贷、电信诈骗、网络贷等犯罪行为数见不鲜,严重冲击消费环境。同时,数字经济背景下,数据演变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消费者在网络消费过程中输入的个人信息极易被网上的不法分子搜集、利用和泄露,因此消费者数据隐私保护问题不容忽视。

四、通过数字经济提振我国居民消费的实现路径

(一)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当前,我国的数字基础设施,尤其与消费相关的数字平台等设施,总体呈现相对不足与滞后状态;同时,数字基础设施在我国还存在城乡不均衡与区域不均衡问题。当前要不断加大对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基建与服务上为数字消费保驾护航。首先,要通过政府财政支持,引导消费领域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既要加大数字经济新基建建设,形成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数字技术设施,又要通过更新相关生产设备、升级物流配送系统等,对传统消费基础设施实施数字化升级改造。同时,也要引导符合资质的民营资本共同参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其次,充分借鉴东南沿海地区已有的数字新基建经验,加大对中西部与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现数字经济包容发展。在此基础上,鼓励淘宝、抖音、淘特、拼多多等电商平台下乡,推动平台企业建立乡村零售门店,服务农村消费者,挖掘农村消费潜力。

(二)提高全民数字素养和技能

为更好地消除数字鸿沟,要不断提高全民数字技能与素养,特别是帮助老年人、农村居民提升数字技能。首先,提升农村居民数字技能,鼓励、引导电商人才返乡,为农村居民进行电商普及宣传培训;其次,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存在的困难,增加适合老年人的智能产品供给、提供适宜的智能应用等,也要鼓励老年人积极学习互联网相关技能,从而大力推动“银发经济”发展。

(三)构建新型市场监管、消费信用体系

要通过法律保障完善平台市场准入、规范平台管理、保护知识产权、对消费者消费行为进行安全保障。建立完善的市场监管制度,通过设置有关市场准入的白名单、黑名单,一方面鼓励销售新业态和新模式发展,另一方面要及时发现问题,引导网络直播、微商、电商等各类销售平台规范化发展。此外,还要通过数字技术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和新型市场监管体系,严厉打击电信诈骗、泄露消费者信息等违法行为,引导居民增强个人信息安全、网络借贷风险意识水平,提高风险防范能力。五、结语数字经济的发展为我国居民消费提质升级提供了更多可能。本文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方面对数字经济提振居民消费的影响机理总结分析,探讨当前数字经济背景下居民消费存在困境,并提出解决对策。对于大力提振居民消费,促进国内大循环发展,从而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建,邹红,张俊英.数字经济对中国居民消费升级时空格局的影响[J].经济地理,2022(9):129-137.

[2]韩文龙.数字经济中的消费新内涵与消费力培育[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98-106+170.

[3]刘皇,周灵灵,赵艺婷.数字经济发展的消费升级效应研究[J].制度经济学研究,2021(8):129-151.

[4]刘导波,张思麒.数字经济赋能居民消费:理论机制与微观证据[J].消费经济,2022(1):72-82.

数字货币培训范文5

关键词:数字经济;成都;经济发展;转型;难点;对策

当前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使得新业态、新模式快速涌现。互联网、大数据等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与转型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成都经济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1]。

1数字经济的概念

在当前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数字经济应运而生。数字经济是经济形态变迁的新阶段,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是两大形态。数字经济对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1数据逐渐成为生产要素。一方面,数字经济下的数字信号与传统模拟信息相比有着更多优势,在信息产生、传输、使用方面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过建设数字基础设施,社会经济主体广泛参与,经济成果逐渐数字化,如商品、货币等,使整个经济社会都朝着数字经济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经济活动良好发展的关键要素是数据,数据智能化能够突破以往要素的供给约束条件,对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

1.2数字经济产业成为主导产业。一方面,数字产品与服务建立在新技术的应用基础上,使经济社会中出现了很多新产品、新服务,催生了新需求,吸引了很多新企业与研发机构持续加入,从而使数字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事数字经济的企业越来越多,采用的技术水平迅速提升。另一方面,数字经济产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产业部门生产效率、产品质量、服务水平的提升。当前数字经济产业迅速增长,成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和创新点。

1.3数字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随着数字技术不断提高,数字产业交互融合、数字经济跨产业融合,在生产、分配、消费等领域也逐渐产生广泛影响。在这一背景下,产业融合对推动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体现为数字经济促使经济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及传统产业效率提高[3]。

2数字经济促进成都经济发展与转型中遇到的难点

2.1缺乏制造业对数字化转型的方法论。对于制造类的企业来说,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尤为迫切,这种迫切不仅体现在缺乏有效数据,也体现在基础设施与专业人才不足。面对新数字化产业,传统的组织架构与企业文化很难适应。数字化转型升级面临着一定挑战,因此迫切需要体系化方法论予以指导。

2.2产业互联网的构建。数字经济是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一个新兴概念,企业数字化改造实际上已经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偏消费端、体系缺乏、传统行业转型遇到瓶颈等是整体呈现的主要问题。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还缺乏一个有力的平台作为支撑。今后如果仅依靠企业自发的数字化转型尝试,存在的固有问题将很难解决[4]。

2.3数字经济面临一定挑战。当前数字经济迅速发展,但受到肺炎疫情的影响,人员流动与人员聚集受到限制,由此导致经济社会活动大量缩减,使得市场需求处在短期缩紧状态。由此可见,疫情将对成都新经济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电影、旅游、零售行业的春节假日市场规模减少1万亿元左右,其他商品或服务需求也随之降低,如智能产品、消费电子产品等。

2.4缺乏数字化创新人才。数字化人才不仅包括IT工程师、数据分析师等技术人才,还包括商业应用等专业人才。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社会的复合型人才比较少。缺乏复合型人才,将给社会各个行业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加大力度培养数字化创新人才十分必要。

3解决对策

3.1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在数字产业时代,要想促进企业创新发展,技术创新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产业园区未来将朝着智慧园区、智慧建筑的方向发展。成都紫光第一个全智能化社区以及全5G社区正在践行之中。根据相关调查可知,为了推动数字经济资源整合,成都天府新区和重庆两江新区整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有效融合。与此同时,成都通过加强其他领域的合作,如数字经济、人工智能、5G产业等,共同推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

3.2互联网产业数字化转型。在当前数字化背景下,人们有更多的渠道获取信息,营销精准性有所提升,从以往的大规模生产逐渐发展为消费者驱动品牌,这些都体现了整个产业的数字化变革。产业数字化平台的构建是满足用户需求的有效方法,具体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1)应用新技术。通过应用新兴技术,如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为促进产业模式的平台化、智能化发展奠定基础[6]。(2)从线下到线上。采用新兴信息技术,使产业活动由以往的线下转为线上,实现线上线下配合联动,满足动态市场需求,充分发挥竞争优势。(3)搭建产业互联网平台。搭建产业互联网,能够实现资源有效整合,降低整个产业的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在社会价值创造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3完善治理体系,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环境。在当前数字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相关制度存在不规范的现象,将直接影响经济发展与转型。在实际中存在很多不正当竞争的行为,比如传销、诈骗等。政府应在监管体系方面加强重视,明确平台责任,厘清政企治理权责,为推动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跨界发展奠定基础[7]。

3.4培养数字型人才。在当前数字经济背景下,数字型人才培养成为社会关注的主要话题。数字经济有效推动了经济发展与转型,从以往的消费领域逐渐转移到生产领域。为了更好地促进成都社会经济发展,有必要在数字型人才培养方面加强重视,提升全民数字化素养。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1)强化数字人才教育。为了更好地促进教育改革深化,可根据实际情况完善高等院校、中等职业院校专业调整机制,推进数字经济学科建设,使计算机、数据分析等学科实现融合,优化数字人才培养模式。(2)加强数字技能培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创新培训方式,探索职业培训模式,将人才资格认证工作落实到位[8]。另外,要在数字技能培训规模方面加强重视,包括大数据分析、软件编程等。(3)创新人才培养培训机制。需要重视教育与培训,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教育、培训机构网络运行能力。通过开发全网络学习培训方案,更好地展开人才培养。

3.5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方向。为了促进成都数字经济良好发展,成都市出台了相关政策,如《关于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实施方案》等。由成都新经济活力区、成都芯谷、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天府新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功能区串起的数字经济带,目标是打造有全国影响力的数字经济产业高地。成都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抓数字经济,一是产业数字化,二是数字产业化。加快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探索数字逻辑的新型生产关系优化路径,建立健全数字经济要素流通机制,推动数字资源高效配置、高效增值[9]。

3.6提升产品供给效率与质量。虽然成都在数字经济方面有着良好的资源禀赋,但在经济领域供给方面还存在不足。因此提升产品供给与效率至关重要。可以重点发展新型信息产品,如数字家庭、穿戴设备等,重视前沿信息产品的发展,如虚拟现实、智能服务机器人等,加强数字经济服务模式创新,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作用。要在关键要素供给方面加强重视,将各类产业的作用发挥出来,拓宽社会投资渠道。在产业人才供给方面要加强优化,将数字经济的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落实到位,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团队。

4结束语

数字货币培训范文6

[关键词]区块链;商业银行;区块链技术

1引言

区块链的概念最初是由比特币的创始人中本聪所提出的,区块是一连串以密码学和共识算法所产生的数据块,它所有的数据块都涵盖了过去10分钟以内的比特币交易信息,可用于验证信息有效性与真伪性。区块链就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是一个能够在多个站点、多个位置或者多个机构构成的网络里进行分享的数据库,使得交易基于密码学原理而不是信任关系的任何达成一致的双方,直接进行支付交易。

2区块链技术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2.1区块链技术对商业银行的积极影响

(1)到2022年,区块链技术的使用会使电子金融服务费用节约150亿~200亿美元,尤其是正在计划将海外转账的手续费可以减少到当前费用的10%。受限于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职能和专业化程度,现在的银行业务里有许多手工处理、人工验证和审批的服务,在借助区块链技术之后,将能自动化处理,区块链技术的全天候支付和实时到账对提升跨境汇款安全、资金交易速度大有裨益。(2)防范金融诈骗。商业银行在实施区块后,客户信息和交易数据真实可靠,无法改动,有利于识别非正常交易,防范金融欺诈。区块链技术对于打击资金转移、洗黑钱等违法犯罪活动格外有用,还能实时跟踪资金去向。(3)降低金融监管难度。相比中心化机构,区块链技术在应用于商业银行之后,能降低监管难度。公开透明的交易记录具有防范道德风险的作用,一是直接提供点对点交易模式,减少监管环节的监管空白;二是注入了可信且完整的分析资料,这就给予知情权和监管权。

2.2区块链技术在商业银行应用中的局限性

(1)监管机制的局限性。一方面,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对当前的国家监管体系造成巨大的影响。对政府职能、税收结构、居民的生活方式都会造成影响。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对区块链技术缺乏认知,并不清楚区块链技术的特点,导致与区块链技术相关的市场风险被放大。(2)技术应用的局限性。第一,数据处理效率低下。我国在“双十一”这种网络购物日,交易量巨大,数据处理的效率要求非常高。支付宝完全可以胜任,而区块链技术现在不能达到这么高的要求,执行一次就不能修改,即便是有误也不能强制修正。第二,集中存储度不够。分布式数据是每个节点都会加入并获取所有参与者的交易数据。这个特点有利有弊。缺点就是区块链上的所有数据极度集中化,全被记录下来。这就引发一些问题,比如,如何确保参与者只能查询自己的私有数据?在确保隐私的情况下,又怎么做到公开透明?第三,安全隐患依旧潜伏。作为去中心化的运营系统,由于缺乏信用中介,一旦系统安全性出现问题,系统的信用价值立刻贬值为零。

3商业银行对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对策

3.1树立正确的观念

(1)审慎分析、谨慎对待。区块链技术尚处于雏形阶段,还存在很多不足和缺失。需要后续不断跟进、研究和改造。因此,面对区块链技术,可以抱着期待的热情,同时,要审慎分析,谨慎对待。(2)紧随监管方向。影响一个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监管机构的政策。比如,证监会叫停比特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目前比特币的定位还不明确,央行并没有明确表示将其纳入数字货币或者说成为央行储备资产。由这个例子可知,我国属于政策导向性,“有形的手”调控得更多。

3.2完善监管体系

(1)解决去中心化平台的监管问题。“去中心化”这把双刃剑会伤害到央行的利益。央行已经确定了数字货币的发展方向:央行主导,当前以发行现金为主,试点发行数字货币为辅。这化解了商业银行和央行之间在“去中心化”上的监管矛盾,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引起了中心化与去中心化的过渡,这是渐进的过程。在完全实现去中心化之前,需要中心化组织机构自我变革,也需要中心化结构和社会逐步信任并接受去中心化。(2)提前研究监管体系。提前研究区块链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将会面临的法律和监管制度问题,解决监管滞后弊端。比如,智能合约具备法律属性争议、存在监管空白与否,是黑客创造攻击的前提。然而,如果法律体系和监管体制跟上进度,技术将实现零个安全漏洞,并且不会有黑客攻击。发展区块链需要多套的监管标准,比如智能合约、数字货币等一系列监管标准。

3.3突破技术障碍

(1)培育区块链人才。商业银行想要实践区块链技术,就应该大力培养区块链技术层面的专门人才。首先,进行区块链技术骨干的头脑风暴和论坛,让技术人才通过交流不断提升创新思维;其次,强化骨干科技人员对区块链技术的理解深度,加快区块链技术和金融场景结合的探索步伐;最后,加快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前的技术人才比较单一,缺乏“金融业务+区块链技术”的复合型人才。(2)制定严谨的发展规划。区块链技术降低经营成本的同时,也会删减银行中间交易的收入渠道。这就需要商业银行有着明确的发展规划,利用好区块链技术,设计出区块链技术的其他增值业务服务,以此对冲一些利润损失。此外,个性化服务与区块链技术的结合,能够调整人力成本的投入。优胜劣汰,员工质量不断提高,并能契合区块链技术的应用状态,提升员工的复合应用能力。(3)加快区块链技术研发。首先,商业银行如果想要充分面对区块链技术的挑战,要做的是根据自己的经营状况研发出先进的技术。其次,技术人才应该持续不断研究区块链技术,从本质特征出发,突破技术困难,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最后,技术人才要加强学习和培训,不断深层次掌握区块链技术。鉴于商业银行当前的大数据多数处于数据集中、离散分析的状态,在互联网数据的分布式、流式分析能力较弱。因此,为了应用场景的开发,商业银行要精确地选出合适的切入点,注重与大数据结合并且要加强相应的新兴大数据分析的技术应用能力。此外,区块链技术在创新过程中必然伴随着风险隐患,商业银行应该适当学习国外金融机构的容错机制,在沙盘中反复测试与演示来“试错”,在坚持原则和底线的情况下,若存在可接受范围内的错误,应该采取包容性态度,给区块链技术的发展留一定的空间。

4结论

综上所述,区块链技术盛起的时间不长,当前仍在摸索,也存在技术障碍、监管空白等弊端,但是并不意味着区块链技术没有内在价值。面对区块链技术,应该以开放的心态迎接,而不是一味唱衰抑或热捧。只有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才能使区块链技术更加完美地融合到商业银行中并发挥最大效用。因此,必须正确对待区块链技术的利弊,理性地开发使用。

参考文献:

[1]张白愚.浅论区块链在银行的应用[J].金融经济(理论版),2017(5):109-110.

[2]惠长江.区块链技术对传统银行的影响及银行的应用探讨[J].金融科技时代,2017(6):30-34.

[3]曾之明.颠覆未来的黑科技:区块链的世界你懂不懂[J].金融经济(市场版),2017(4):36-37.

[4]井望天,武源文.区块链世界[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5]徐明星,刘勇.区块链重塑经济与世界[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6]金檀顺子,雷霆.银行应用区块链的前景、挑战和对策建议[J].新金融,2017(7):36-40.

[7]赵田雨,区块链技术的监管困境[J].经济师,2017(3):26-27.

数字货币培训范文7

关键词:企业绿色会计信息;信息披露;披露模式

一、低碳经济下国外企业绿色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现状及比较的分析

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企业绿色会计信息大部分是利用公司年报、独立环境报告、公司网站和新闻公共等多元渠道进行和选择,并且在有独立环境会计报告的同时拥有补充环境会计报告。其中独立环境报告是着重说明目前有的宏观环境信息,主要涉及环境资源消耗值、流量的经济信息,其所涵盖的内容复杂,可以单独产出一份环境报告。而独立环境会计报告包括环境资产负债表、环境利润表、环境会计报表附注等多样的补充说明形式。

二、低碳经济环境下国内企业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和披露模式分析

对于绝大多数公司来说,绿色会计信息主要在董事会报告和财务报告中进行说明,同时也会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体现。企业运营期间发生的重大环境事件会在重要事项中反映。根据企业年度报告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式的相关数据表明,82.35%的企业在董事会报告中披露、70.59%的企业在财务报告中披露、29.41%的企业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11.76%的企业在股东变动及股东情况中披露。说明我们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企业绿色会计信息披露方式,没有形成统一的行业规范和体系,会跟进自身的需求进行不同形式的披露。对于披露的内容而言,58.82%与环保拨款与补贴有关、41.18%与环保计划措施有关、35.29%与环保绩效有关,从数据我们看出企业进行绿色会计信息披露是与国家政策相关联并且相一致的。但是其中对于负面信息的披露极少,而且关于计划的披露也是处于比较广泛的概念,由于没有详细的法条要求进行说明,所以会造成企业没有可参考的标的物,导致各家企业披露的信息都不一致。企业对于绿色会计信息的披露主要采用货币或非货币或两者结合的方式,其中货币形式是通过绿化费、绿色投资、政府拨款与补贴等可量化的数值进行相关的说明和阐述,会有可考证的数额。而另一部分是非货币的形式进行说明,主要是企业荣誉的披露、环保政策的宏观影响、环保计划的措施所带来的预估效益、环保绩效等。目前绝大部分都难以用数字量化,更多的企业会采用货币和非货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阐述和说明,有利于翔实自己的企业绿色会计信息披露。

三、我国企业绿色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一)供企业参考的会计信息法规不全面

目前关于环保领域的会计信息披露法规主要有《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号——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并没有形成良好的规范。并且税法中进行规定的部分也比较少,导致企业无范本可以参考。加之民间没有形成统一的行业规范,企业采用的披露形式、披露渠道都不尽相同。

(二)政府背景的监管松散

由于目前企业绿色会计信息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所以政府层面的监管并没有完全的成型,对于中小企业的监管不到位,自然会导致企业自身内部的不重视。加之我国没有完成的绿色会计信息理论和实务的指导经验,虽然有法规出现,但是与我国时刻变化的大环境还是有不匹配之处,相关的可操作性也有待进一步的验证。

(三)低碳经济下企业绿色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设计

就如何披露信息来看,我们可以形成文字加上表外附注的披露模式,相关的绿色会计科目用货币形式计量,可以将企业习惯的传统会计信息与新型的绿色会计信息结合起来。建立属于企业自身的环境信息分析模式,比如环保成本效益分析、环境资源生命周期分析,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不同的模型调整。另外在披露绿色会计信息时,可以采取两个方法:一个是用货币形式衡量环境要素和非环境要素的会计科目;另一个是增设环境绩效作为正式科目,通过非货币的形式进行衡量,包括企业社会责任,长期环保措施等,有助于形成长效的体系和规范。

(四)低碳经济时代,完善我国绿色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措施研究

针对以上提出的几点问题,目前我们会加快相关部门的立法,将环境会计核销和监督工作纳入正式的财税体系中,通过形成一定的法律约束力,可以有效的形成行业及监管层的自律,也让企业有更多学习的模板和标准。其次是要进行相关的用户教育,目前我国多数企业的环保意识较弱,社会利益的优先级远远低于企业利益,并且也没有相关的专业人才进行绿色经济会计项目的培训和学习,所以要先从源头意识上解决相关的问题。只将绿色会计作为常规的财务会计进行处理,发生严重环境污染后,公众才通过媒体了解到相关信息。如今低碳经济的提出,为我国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同时带来了巨大的机遇,让我们完善绿色会计的使用,在法律法规方面加大力度,从社会环境的角度出发,为营造舒适的生存环境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桑军朝.低碳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6.

[2]赵娟.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环境会计假设[J].财会研究,2016.

数字货币培训范文8

关键词:分布式记账;区块链;会计转型

1分布式记账内涵与特征

1.1分布式记账的内涵。分布式记账法是基于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追溯信息等特点的一种点对点的分散化虚拟清算的新型记账方式,在数据爆炸时代和高频交易下应运而生,简称DLT(DistributedLedgerTechnology)。其实质为某个公开或封闭的网络进行数字化交易,记录存储数据,形成由单个个体节点相联组成的共识数据库,实现数据的同步更新。这种公共可见的去中心化共享总账本,不仅继承了传统记账的精髓,而且能够承接更为复杂的经济事项,简化复式记账的流程。

1.2分布式记账的特征。1.2.1多副本机制,有效防范账本被丢失或损坏。PBFT(PracticalByzantineFaultTolerance)即实用拜占庭容错算法,其主要应用于数字货币和步萌区块链,是一种状态机制副本复制算法,即服务作为状态机进行建模,在分布式系统不同节点进行副本复制。此种机制下,既削弱了可能滋生腐败的中央控制权,又减少了信息丢失的可能,使会计信息记录得到了有效保障。1.2.2密码学技术,具备天然的防篡改能力。在点对点(P2P)的交易过程中,交易信息可通过非对称密码学中的数字签名技术进行信息的秘密传输。数字签名技术是密码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实现过程一般是由信息的发送者通过一个散列函数对要传送的信息进行散列之后,产生其他人无法伪造的一段数字,同时接收者用发送者的公钥对经过加密处理的私钥消息进行解密,是保证消息完整性和真实性的一种算法。1.2.3智能合约,引入了事中、实时审计的能力。智能合约中的“智能”二字,顾名思义,就是按照预定设置的特殊日期和密钥使合同自动执行交易。智能合约不仅可以提供便捷的操作,还可以摆脱手动填写表格时通常会出现的人为错误,通过使用自动化软件代码,不再需要中间人服务,可节省大量的时间、资金和人力成本,大大提高了交易效率。1.2.4共识机制,有效避免少量节点的作假。共识机制在去中心化的思想上解决了节点间互相信任的问题,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对交易的验证和确认,虽然在运行方面还难以全面实现,但这种机制设想应用于记账上能够减少审计的工作量,提升整个系统的公信力。而且区块链的时间戳功能使每个交易环节能够被真实记录下来,信息无法被篡改作假,故每个节点的信息上传更易达成共识,形成信任的良性循环。

2分布式记账的应用前景

安永(EY)在2019年上半年已经正式推出第二代EY区块链分析器和零知识证明隐私交易协议,第一代仅供公司内部使用,公司的审计团队可以通过多个区块链账本中收集使用公司交易的所有数据。安永的全球区块链科技创新领导人PaulBrody表示,安永将会提升公有链的安全性和可扩展性,并同时提高平台的运行和利润计算速度。分布式记账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目前不止安永等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各行各界的大公司都在争夺区块链的技术红利,以下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分布式记账的优点进行具体介绍。

2.1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分布式记账的共识基础能够有效消除信息的不对称性。分布式记账打通了信息不能互通的“这堵墙”,与传统中心化结构不同,分布式账本的各信息输送节点呈网式散开,由点到面再到三维立体,加大了信息传输的负荷量,奠定了信息共享的基础。一方面,区块链技术其实可以看作一个全球在线数据库,通过其专用加密货币——以太币(Ether,简称“ETH”),提供去中心化的以太虚拟机来处理点对点合约,它能够实现多端点实时信息交换,对于会计记录的查询更为方便、快捷、准确,做到了会计数据随取随用,能够实时记账,降低了交易滞后性的成本。另一方面,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可以缓解大部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主要原因为信息不对称所致,而区块链技术下的分布式账本突破了信息层面的阶层限制,这不仅可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病痛”,还可以提升信息跨阶层间的流动性,间接缩小贫富差距,削弱“马太效应”。

2.2减少交易和监督成本。区块链为溯源防伪提供了新的工具,它具备去中心化的特性,不依赖于某个组织和个人,利用可信的技术手段将所有信息公开记录在“公共账本”上,被认为可以解决传统溯源防伪业务中的“信任问题”,降低会计的审计成本以及社会的监督成本,而且链上的数据具有时间戳的功能使其不可被篡改,与商品溯源防伪业务中数据的记录要求颇为吻合。

2.3提高审计效率,拓展审计新可能。审计其实际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信任问题,而分布式记账的核心原理也是解决信任问题。分布式记账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特性能够减轻并优化核查这份“信任”的工作量和流程,从而使单位时间内能够做更多增加企业效益的事务,提升审计效率。这样的特性包括:(1)时间戳功能,能够保证会计信息的记录过程无法被人为恶意修改。(2)去中心化的网状格局,这种点对点的运行机制赋予了审计人员更多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减轻多方博弈的束缚。(3)智能合约,增强了事中、实时审计的能力,审计函证和盘点工作均可实时进行。(4)密码学,就像对装载信息的盒子上了一把锁,确保信息交易的安全性。

3分布式记账运用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3.1研发和运维成本高。技术成本主要分为研发创新和运行维护两方面。一方面,研发期具有极高的不确定性,一般技术攻关的过程比较漫长,可谓是“路漫漫其修远兮”,研发人员将上下而求索;另一方面,分布式记账的运维成本主要涉及数据存储扩容和吞吐量等亟待解决的运营问题。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从系统需求出发,优化区块链的数据结构、共识算法、分布式体系架构以及业务流程需要大量的运营和维护成本,而这些运维成本在前期往往不可小觑。区块链本身是一种分布式数据库,即分布式共享总账,这样一套全球通用的庞大数据体系建立起来,会有很多掣肘的问题,从而加大了分布式记账铺设应用的技术难度。譬如,首先,对数据容量的考量,如何使数据库既能存储海量信息,又能保证其完整性?其次,如何保障信息完备和系统的正常运作,以防参与数据记录的某些节点崩溃?最后,新事物会在立法上有怎样的建树才能防止不法分子的恶意破坏呢?

3.2监管或成为难题。按理来说,分布式记账由整个网络的所有参与者共同记录这一特征,本身被认为是可信任的机制,但现阶段技术水平还无法对自身的风险进行监测和管控,所以有必要借助法律和政策进行监管。那么,监管主要难在哪里呢?无疑是上面提到的技术问题,量大难裁。严谨的法网编制和技术的成熟度息息相关,但监管者利用密码学可以通过设计不同的代码形成密钥,以满足现阶段的信息安全诉求。区块链分为公有链和私有链,私有链的特点是读取速度比公有链要快,运行成本也更低,不过潜在风险是可能存在“寻租”行为;公有链的特点就是难以具体监管。但在2019年11月中国乌镇举行的世界区块链大会中,为聚焦于区块链的落地应用、加速推进技术进度,将联盟链技术定为区块链应用发展的主导方向。公有链和联盟链融合是大方向,两者的结合可以形成优势互补实现信息跨越。

3.3对财务人员的就业产生冲击。分布式记账系统中的智能合约将打造电子合同服务系统,即一旦满足付款条件,系统可自动根据合同条款的指令进行开具发票和付款执行,包括从数据存证、供应商按需定期发货、企业收货确认,合同执行完成的全过程。全程无人化操作既可确保信息在交易过程中真实客观,也可简化财务核算以及各部门签章等繁琐的办手续流程。分布式记账和人工智能会计的本质,让我们看到“无人会计”在企业开源节流方面贡献巨大,这必将重创财务就业市场,淘汰可被替代的基层财务人员,一旦从业人员转型的速度没能超过技术更迭的速度,造成的影响不容乐观。所以我们应积极思考未来对财会专业技能的需求方向,完成自身对专业数字化学习研究的转型,紧随由技术引发的时代潮流。

4推进分布式记账的对策建议

4.1技术难题上,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逐步攻坚克难。除了德勤财务机器人的引入之外,金蝶也曾金蝶智能财务机器人小K,它主要具有三大能力:感知能力、计算能力、认知能力,能够对大数据进行建模因果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在庞大数据流的交汇中完成对未来的预测。人工智能的应用空间也非常广大,在财务管理上的促进作用也十分明显,如对相关交易活动的自动规范管理,保障数据信息可靠准确,而且有助于健全财务风控体系等。那么区块链在扩容、存储等方面的难题,或许提供一个已知的算法给机器去解析、执行,可以逐步攻坚克难,有利于加速推进分布式记账的进程。虽然前期运行和维护的成本会因数据量庞大而上升,但形成规模效应后研发和运维成本高的问题会逐步消解。

4.2行业监管上,应逐步建立新的相关记账法律法规。由于分布式记账仍处于初级阶段,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还存在很多的空白和缺失。为促进区块链技术及相关服务的良性成长,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在2019年1月10日了《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相信不久的将来国家会相继出台更多的相关法案。反洗钱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在2019年了《加密货币监管标准》,因为区块链技术匿名交易的特点,可能使其成为犯罪分子洗钱和恐怖主义融资的新工具。分布式记账目前还在孕育中,也许过早的治理会抑制其技术创新,但凡事预则立,应防微杜渐、未雨绸缪,加强对分布式记账的实质性监管,降低新兴技术应用的风险,也是我们财务人员应有的忧患意识。

4.3会计就业上,应加快财务人员的转型以适应趋势。分布式记账的运用无疑将重塑财务职能,这对财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本文认为,财务人员应向战略财务、共享财务、业务财务三个方向转型。战略财务,即学历高又有丰富的会计实操和管理经验的优秀财务人员向战略层面的转型。这就要求财会人员具有一定的战略思想和广阔认知,牢固的财务知识结构则为基本要求,更多地可以向体系设计维护、风险战略管理、资本价值管理以及人际运营能力等方向上转型。共享财务,则是指非本科毕业的普通财务人员的转型。不过此“财务会计”非昔日所指,这些本来从事重复性高的人员可以利用已经积累的实战经验,通过一定的培训,到财务共享中心从事机器暂时无法上手的工作。对企业来说,此时的人力成本必然低于使用高新技术机器的成本。业务财务,是以管理会计职能为核心的复合型财务人员的转型。目前财务人员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种是长于理论而实务零经验,另一种则是拥有长期从业的实践经验却匮于战略管理认知。能够将理论和实践并行的复合型人才在市场上依旧寥寥,我们不仅要在会计领域深扎,还要往“跨学科”这个缺口努力。要想缓解财务人员的就业困境,还需会计从业人员“自救”。2019年6月,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联合上海管会教育培训有限公司举行了“智能财务师”认证项目的签约仪式。智能财务师(FAI)是未来会计行业重要的研究和发展方向,是传统财务人员转型的出口选择。不仅是FAI这类在新兴技术下诞生的新证书值得我们关注和学习,还要培养前瞻性的战略目光,随时关注行业动态,加强数字思维。后数字化时代下,对编程和法律的掌握会慢慢成为我们的盔甲和武器。

参考文献

[1]杨宏,董浩洁,罗宝华.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应用探索[J].价值工程,2019,38(28):55-57.

[2]温晓妮.区块链技术在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中应用的可能性探讨[J].中国管理会计,2019(02):64-71.

[3]吴丽梅,丁洁,王深茏,等.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财务共享模式架构[J].会计之友,2019(02):149-154.

[4]张伟,董伟,张丰麒,等.分布式账本技术在支付、清算和结算中的应用[J].金融会计,2018(02):4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