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卫生论文范例

体育卫生论文

体育卫生论文范文1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对我国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十分重视,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扬州会议”的召开,在教育部、卫生部的直接领导下,各级政府对学校卫生工作均给予了高度重视,学校卫生工作网络逐步健全,一些地方成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使得我国学校卫生队伍日益壮大,能力不断加强,对推动学校卫生工作的开展、促进各项学校卫生措施的落实,提供了有力保证。为进一步提升我国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服务与工作的能力,不断拓展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教科研的职能,切实保障学生身心健康,有效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社和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不断创新探索,努力融合多方资源,积极搭建“三个支撑平台”,实施“三个行动计划”,为促进我国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和学校卫生事业的发展不懈努力。

1搭建“三个支撑平台”,提升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科研能力

2008年以来,在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积极创新、引导和团结下,《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社联合全国10余家中小学生卫生保健所进行广泛科研合作,至今已基本形成了校所联合的合作模式,打造出了“三个支撑平台”,即“以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为主形成科研技术支撑平台,以各地中小学卫生保健所为主形成科研现场支撑平台,以《中国学校卫生》杂志为主形成科研成果支撑平台”。通过打造三个平台,有效地整合了全国资源,并形成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进而提升了学校卫生工作的能力,拓展了学校卫生工作的新领域。

1.1搭建三个平台,实现共利多赢“三个支撑平台”的建立,形成了互利多赢的良好局面。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建立并提供科研技术支撑平台,在以下几个方面获得了收益:一是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多项部级、省部级科研项目,4年来,协作开展了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卫生行业专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等;二是实现了全国性科研大协作,进一步推进了学院科研课题的申报工作,完成了我国青少年身心病理症状、体育锻炼行为、睡眠质量、饮食结构、自伤行为数据库;三是经过科研现场的锻炼、学习,培养了一批博士、硕士研究生,促进多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为培养高水平的科研人才奠定了基础,协作单位共发表SCI论文3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四是成为推进我国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如开展我国儿童青少年发育与健康队列研究、中国儿童青春期第二性征发育、中国儿童青少年用眼行为等课题研究。通过科研合作和技术培训,不仅为中小学卫生保健所专业人员科研能力提升“授之以渔”,同时也使高校承担部级科研项目的能力得到提高。全国各地中小学卫生保健所科研现场支撑平台的建设,一是打破了中小学卫生保健所长期以来主要以开展学生体检工作为主的僵局,在高质量完成日常工作的基础上,推动了学校卫生工作的全面开展;二是转变了中小学卫生保健所长期以来形成的“日常工作难以开展科学研究”的旧观念;三是有效提升了中小学卫生保健所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质量;四是部分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在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帮助下已开始积极申报当地的科研项目,并有成功范例;五是开始收获高质量的科研硕果,一批高质量的科研论文已在《中国学校卫生》杂志以专版刊出,在学校卫生研究方面发出了中小学卫生保健所专业工作者的声音。《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社搭建的科研成果平台,一是真正实现了从被动“编”杂志到主动“办”杂志观念的转变,全面提升了期刊编辑水平;二是通过科研合作、协作和积极融入,进而促进了学科的发展;三是确保了杂志高质量的稿源,使组稿和约稿走向科研前沿,实现订单式约稿。

1.2搭建三个平台以来所取得的成果2007年12月30-31日,由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社联合发起,在合肥首次召开国家“863”项目“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方法的建立与应用研究”课题培训和协作组会议,邀请全国9个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和部分高校参与课题研究,来自哈尔滨、北京、太原、武汉、重庆、广州、贵阳、绍兴、蚌埠等地共22名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和高校的儿少卫生专家参会。安徽医科大学科研处与9家课题协作单位签订科研合作协议,并给予科研资助。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先后派出30余人次的专家和研究生到现场指导,2010年顺利结题。目前这一研究共发表文章30余篇,其中在SCI,SSCI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9篇;合作单位发表文章21篇,在《中国学校卫生》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15篇,并于2010年第12期出版了“绍兴市研究专版”。2008年8月,召开了国家“863”课题资料分析会议,9个地市的16位中小学卫生保健所专业工作者参会并得到培训。同时,邀请8位来自全国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的专家参加了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承担的国家“十一五”教育科学重点项目分课题“中小学健康体检表标准研究”的咨询。2009年10月,成立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分会青春期学组,邀请广州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贵阳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太原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专家担任常委或委员,16家中小学卫生保健所专业工作者参加了“青春期发育与健康”论坛。2010年8月13-15日,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社发起“青春发动时相提前及其健康危害效应”论坛及全国协作组会议,来自哈尔滨、沈阳、天津、上海、广州、昆明、武汉、郑州、太原、宁夏、重庆、马鞍山等地的25名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和高校的学校卫生专业工作者以及儿少卫生学专家与会,共同研究我国儿童青少年青春期身心健康问题和青春发动时相提前的健康危害效应,提出了研究策略和研究选题,形成了来自哈尔滨等13个单位合作的“中国儿童青春发动事件评定标准协作研究组”,部分研究成果在《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率先发表,近期在国际上发表我国城乡男女儿童青少年青春期主要发育事件的时间进程、评定标准等方面的论文3篇,再次展示了校所联合开展大协作研究的成功经验,为制定中国儿童青春期性和第二性征发育评定标准提供了基础性数据。2011年4月22-24日由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社共同主办的“中国儿童青少年发育与健康监测与队列研究论坛暨全国协作组会议”在合肥市召开。本次会议是为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全面提升学校卫生工作科研水平而召开的。来自北京、广州、中山、阳江、厦门、重庆、郑州、沈阳、呼和浩特、太原、西安、乌鲁木齐、新乡、蚌埠等地市的16家中小学卫生保健所的学校卫生专业工作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就我国儿童青少年的主要健康问题、精神健康状况和评价方法的挑战、世界范围内重要队列研究等进行学术交流。陶芳标教授和与会的27位中小学卫生保健所专家就我国儿童发育与健康队列研究设计构想、我国青少年身心健康与行为监测研究设计构想等内容进行了充分的研讨,初步达成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国青少年身心健康与行为监测”、“中国儿童发育与健康队列研究”两个协作研究。几年来的实践显示,三个平台的建设推进了我国中小学卫生保健所科研能力、服务能力和信息提供能力的提升,对促进我国中小学卫生保健所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010年9月,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社与沈阳市教育局、沈阳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全面合作,认真总结沈阳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30年来发展的经验以及在学校卫生保健工作方面的成就,全面反映中小学生健康状况的现状和变化,5篇较高质量的论文在《中国学校卫生》杂志2011年第5期发表。同时,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还与沈阳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开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合作。这一合作模式正在全国部分中小学卫生保健所推行。2008年以来,广州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利用全国合作的课题,成功地培养了博士生1人,硕士生2人。#p#分页标题#e#

1.3三个平台在未来学科发展中前景广阔展望未来,三方合作力度将会不断深入,合作前景极其广阔。正如陶芳标教授所言,通过高校、学术期刊以及中小学卫生保健所的合作,必将锻炼一支高水平的学校卫生队伍,这支队伍不仅具备应对学校卫生工作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还能结合日常工作需要,开展科学研究,并创新研究内容;建立一个具有国际水平的儿童发育与健康研究队列,利用我国学生人口基数大、民族多样、各地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特点,研究社会、经济、文化、家庭、教育、营养、体育锻炼等因素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提出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的策略和措施;建立一个多产出的青少年身心健康与行为监测体系,在青少年生理病理症状、心理病理症状、意外伤害、故意伤害、体力活动行为和静坐少动的生活方式、饮食模式和心理社会促进因素以及评价教育、健康促进的效果等方面,每2年形成一个专题报告,为教育和卫生部门开展决策咨询和政策规划等服务;形成一批科学研究成果,通过5年合作,在中国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及其环境因素的影响作用、青少年健康和发育评价方法、儿童青少年主要健康问题以及学校健康服务策略及措施研究等领域,形成具有大样本、多指标、多产出、应用强的研究成果,在国际儿少卫生与学校卫生研究领域展现中国学者的成就。

2实施“三个行动计划”,提升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实施“三个行动计划”,目的是建立健全与实施学校健康促进发展战略、推进与教育现代化目标相适应的学校健康促进工作机制,使社会各方参与的学生健康促进网络和联动机制进一步完善、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的良好氛围基本形成。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全面促使中小学生基本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及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学生健康素养明显提高,心理社会应对能力显著增强,超重、肥胖、视力不良检出率上升趋势得到遏制,耐力、力量等身体素质明显提升。

2.1推进学校阳光体育与体教结合行动计划更好地贯彻落实“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精神,树立“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学校应成立阳光体育活动领导小组,每周各年级安排2节体育活动课(共90min),确保在学校推行“阳光体育课间活动”,并作为限定性拓展课程排入课表;学校将落实每天校园体育锻炼方案并向家长公布。因地制宜地开展“双A体力活动”,即适宜的(Appropriate)、有氧的(Aerobic)、每天2次、每次30min的体力活动。依托“体育社团”平台,5年内实现80%的学生至少参加一个体育社团,结合体育课教学,让每一名学生掌握2项体育技能,为其终身锻炼打下基础。

2.1.1“双A”体力活动围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双A体力活动”为基本原则,遵循探索“因地制宜、学校-家庭-社区配合、有氧运动为主、每次0.5h~每天1h”的体育活动模式,如组织学生每周参加“五个一”活动(一次跳绳、一次踢毽、一次立定跳远、一次俯卧撑、一次耐力跑)。

2.1.2阳光体育课间活动统一规定全校的早操活动内容以集体跑操为主;课间活动内容为校园集体舞、中小学生系列广播体操、分班级特色体育活动(如武术操、抖空竹、器械操、健身操、球操等项目),其中校园集体舞为必须开展的项目。推荐实行35min大课间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阳光。

2.1.3组建体育社团组织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田径、长绳、围棋、跆拳道等多种社团,为全体同学提供交流平台。规定各个社团的活动时间(如周四16:30-17:30),有效调动学生参与体育健身的热情,在全校营造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吸引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学校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进行,做到既有规定项目,又有各校特色。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初中主要开展舞蹈、韵律操等技能项目;在小学主要体现小场地、小器材、小游戏、小活动为主的快乐体育活动。深入拓展阳光体育运动内涵。要求全校教师每天早操、课间操同学生一起参加运动;将阳光体育运动与社会家庭教育紧密结合,积极组织家长与学生一道参与阳光体育运动。

2.2落实学生健康素质监测及干预行动计划逐步建立常态化的学生健康素质监测制度,针对性地在新生入学2周内、期中或期末考试前2周进行学生肥胖、近视、饮食模式、睡眠质量、情绪健康、健康行为等健康素质监测,保证每学年每个年级学生至少进行一次监测,建立学生的健康素质档案。根据健康素质监测结果进行三级预防服务。针对普遍存在的近视、肥胖等健康问题,采取健康教育、行为训练、环境改造等措施,共同建立包括学生本人、家长、教师、社区、专家相结合的社会生态学干预联动机制。

2.2.1学生身心健康监测学生身心健康监测要覆盖中小学所有年级学生,并在每年的同一时间内进行。监测内容包括:(1)生长发育状况。是评价儿童少年健康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可从下列方面挑选指标。①体格生长指标,如身高、体重、腰围、肩胛下皮褶厚度、腹部皮褶厚度、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体脂百分比等。②心肺功能指标,如肺活量、耐力跑等。(2)疾病或异常,包括近视、伤害等。(3)因病缺课状况,包括因病缺课率及其病因分析等。(4)生活方式与行为指标,如睡眠行为、视频行为、饮食模式、体育锻炼、用眼行为等。(5)心理健康监测,包括身心生理病理症状、抑郁焦虑情绪、自杀和自伤行为、心理应对方式、亲子依恋行为等。

2.2.2学生健康促进与常见病干预学生健康促进与常见病干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学生健康素质档案。对学生常见心理行为问题、视力不良、营养不良、饮食、阳光体育活动、心理健康等健康指标及发展情况进行跟踪分析。(2)学生近视眼综合防治。建立学生-教师-学校-家庭-社区联动机制,创设良好的学校和家庭用眼卫生环境,改变不良用眼习惯,推广适宜技术,设计教室环境模板,强化户外体育锻炼和眼放松行为,遏制近视低龄化和高发率。(3)学生肥胖综合防治。推广体质量指数个人监测,营养教育要强化家庭和个人饮食结构的改变,积极推广“双A”体力活动。(4)建立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与应对机制。建立因病缺课动态分析与(往年)同期比较制度,加强与当地CDC合作报告和监测传染病防控的合作机制,组织专家分析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其他安全事件关键控制点,研究突发公共事件桌面演示、演练等制度。#p#分页标题#e#

2.3实施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促进行动计划针对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如焦虑、抑郁情绪、自杀意念与行为、考前焦虑等,由儿童发育心理学专家指导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开展团体心理辅导课。倡导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包括传授心理知识、学科渗透心育、创设教育情境、坚持团体心理应对能力训练、实施心理健康监测、开展心理咨询、改善家庭氛围等,倡导学校和家长共同创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平台。面向全员(师生、家长、社会)、全程(深入课外、校内外、特别是班级与家庭)、一个部门为主(心理教育中心)、设置专兼职心理教师、多种工作方式(心理辅导课、展板、专刊、心理健康监测、学生心理小组、家长学校、专业化教师培训、个别辅导、电话专线、网上信箱、讲座)等。

2.3.1以心理社会应对能力和生活技能教育为主题的团体心理健康促进模式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教学方法,主要形式有心理游戏、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旨在提高儿童青少年对健康行为的执行能力和对问题行为的预防能力,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提高综合素质。加强学生自身积极因素和潜能的开发,为人的生存与发展提供积极的心理保障,引导学生学会对人、对事、对己、对自然的积极应对态度、技巧和能力;充分开发潜能,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效能与质量。活动包括学生训练、教师培训和家长培训。学生训练主题包括了解自己、理解他人、有效沟通以及解决冲突的策略等。教师培训的目的是将心理健康促进工作由专业儿童精神卫生工作者到中小学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的转变。家长培训主要目的是使家长了解训练的具体内容和过程,同时也可以在行为上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

2.3.2组建学科渗透师资队伍组建“以专职带兼职,以兼职带全员”的学科渗透师资队伍。学校成立心理辅导中心(负责管理与实施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一至两名专职心理教师牵头,面向全校组建兼职心理教师队伍,要求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力,有“B证”以上资格或有参加过较系统的心理专业培训班培训经历的教师均要加入心育队伍,努力使学校心育工作做到“全员参与、学科渗透”。

2.3.3新课程中学科渗透心育学科渗透心育是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康心理的有效渠道,各学科要结合学科特点和相关教学内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学科类课程:个性品质修养、社会认知能力、建立自信心、消除自卑感、情绪调节、品德与行为、珍惜生命与热爱生活、亲子关系与感恩情怀、集体精神与团队协作、社会环境适应、人生规划与生涯指导等。自然学科类课程:学习动机与学习品质、学习行为习惯、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创造力和潜力开发、崇尚科学与严谨态度等。艺术与体育类课程:情绪调节、陶冶情怀、意志力与耐挫力、合作与协助精神、团队凝聚力、人际交往等。

体育卫生论文范文2

关键词:体育;核心期刊;肺炎疫情;论文综述

前言

2020年春节假期前夕,疫情在全国迅速蔓延,全国各地采取不同程度地进入居家隔离封闭治理状态,截至目前仍然有部分地区有少量疫情和境外输入病例。在疫情背景下我国体育科学研究者在思考学校体育发展、应对体育产业冲击、提高人民健康等方面做出积极表率和探索。本文梳理了23篇关于疫情有关文章,通过对研究内容、职称单位等方面进行分析,以了解我国疫情期间体育类核心期刊关注与研究疫情方向及进展,为未来该领域开展的有效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1研究文献统计

通过中国知网检索,起止时间为2019年12月至2020年6月,以“病毒肺炎疫情”为主题,检索出相关我国体育类中文核心期刊疫情科研论文共23篇,均为2020年刊文,对其进行整理归纳与综述。期刊发文篇数如表1为: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篇、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篇、首都体育学院学报1篇、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篇、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篇、沈阳体育学院学报3篇、中国体育科技2篇、体育与科学5篇、体育学研究5篇,其余7项核心期刊无疫情发文,其中第一作者博士学位17人,硕士学位6人(含在读)[1]。

2第一作者职称、单位、基金

通过对23篇疫情论文运用采用SPSS25.0软件数理统计分析,从单位内型、基金课题等级、第一作者职称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如图一,单位内型分析:体育类大学发文8篇,综合大学、师范大学分别发文7篇,其他单位1篇。从基金课题分析:部级12篇、省级3篇、无课题8篇。第一作者职称分析:教授8人、副教授5人、讲师6人、助理研究员1人、无职称3人。由此可以看出,体育核心期刊疫情发文第一作者职称教授、副教授占比达到57%,具有职称作者比例高达87%,发文单位高校占比约95%,第一作者博士学位比例为74%,说明疫情发文以高校体育科学研究者为主,且为资深体育科学研究者,社会各级机构单位、研究所等对疫情研究较少,应加强高校与社会相连接,加大疫情研究力度及范围。

3研究分类

3.1体育产业

在疫情研究的23篇论文中,体育产业是学者们研究热点,疫情期间对全国体育产业市场冲击大,如何危中求机恢复体育产业振兴,迎来“质”与“量”的跨越发展乃是重中之重。王雅伦等从“非典”疫情期与当前进行对比,提出了5大发展变化和预测,短期内出现体育消费、需求集中爆发,体育运动在预防医学、健康促进作用广泛重视,中长期体育产业回归稳定增速,高质量发展基本面不变、体育市场呈现结构性优化的态势[2]。王戬勋等认为数字经济时代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存在4大发展困境,提出了要实现加快我国体育产业供应链与全球价值链的紧密关联、构建与需求配套的供给体系以加速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加速形成体育产业全领域的数字链条和建立专项数字经济政策法规等4大推进思路[3]。李军岩等在经典的差异化和协同理论阐释基础上,解析东北冰雪旅游产业比较优势、合作优势、差异化与协同互动逻辑,提出3条发展路径:通过打造差异化发挥比较优势,通过建构协同模式彰显合作优势,通过推动差异化与协同互动激活内生动力[4]。吴香芝等提出中央和地方的帮扶政策需要各级政府积极落实,需要体育服务产业相关部门采取创新性、精准性帮扶方案,引导和鼓励体育消费;企业需要改变思路、创新经营方案、创新经营模式,在政府帮扶的同时进行有效自救的4条对策[5]。张亮等从体育互联网产业、疫情期间电子竞技运动产业增长与疫情后体育赛事、休闲产业报复性消费等角度对后疾疫时代体育产业发展的空间和价值转向进行研究认为:(1)“线上+线下”一体化体育消费模式凸显;(2)疫情激发电子竞技运动产业化发展内在活力,强化了电子竞技品牌文化传播和文化价值认同;(3)健身意识提升,形成一定场域空间内的大众健身潮,体育赛事与产业营销的压力将会外溢[6]。

3.2全球体育与中国体育

疫情全球蔓延,东京奥运会推迟、体育赛事停办等,全球体育按下暂停键,综合研究全球体育与中国体育现状,可以更好了解全球体育变化和中国体育发展方向。体育鲍明晓从“疫情”引发的国际政治变动提出国际体育组织对全球体育掌控力下滑、体育意识形态化回潮等全球体育发展5大挑战,提出了履行大国责任办好2022年冬奥会、研发推广中国传统体育养身功法愈后中国经验、健全人民中心体育工作体系等中国体育5大应对之策[7]。刘韵从全球体育赛事现状、东京奥运会相关利益主体及其冲突、基于国际公共卫生理论下的利益权衡及冲突解决三方面解读了遵循主体利益冲突及其解决的路径,来探讨借鉴国际公共卫生理论以及妥善化的应对策略、基于国际公共卫生相关理论,提出辅以比例原则以减损及缓和相关主体利益受损程度的决策路径[8]。刘米娜对《体育与科学》杂志社于4月5日邀请了上海社科院金大陆教授、上海体育学院路云亭等7位横跨体育界老中青三代学者齐聚“肺炎疫情下的体育”云学术工作坊进行综述。讨论5个话题从疫情下奥运会等各大赛事的当下与未来、互联网与体育、体育学术发展谈到“宅家”与公共体育服务建设,深入讨论疫情下体育世界的变与不变[9]。龚正伟等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治理价值基础和终极目标,建议从内外两个层面去改善体育治理,提出(1)精炼内功,将体育相关资源下沉至基层;(2)精于外交,参与国际体育事务的体育治理定位2大路径[10]。孙科等基于叙事的角度,从体育产业困局及破解、东京奥运会延期效应、居家空间的体育叙事、中国体育话语释析4方面分析,认为:体育产业的影响呈现持续性、结构性、社会性等特征、东京奥运会延期凸显国际奥委会内部治理的困境与危机、空间重叠与权力空间渗透造就居家体育的特殊“脱域”空间、体育话语在不同语境中的表达、转型与辩驳为体育话语转为文化资源提供契机[11]。

3.3学校体育

肺炎疫情下的学校体育,牵涉多个层面,学校体育既要尊重、发挥传统教育的常规价值,又要拓展、激活特定场域中的特殊价值。董鹏等研究认为学校体育具有个体层面价值、家庭层面、社会层面、国家层面4项重要价值层面,提出学校体育要发挥3大特殊使命,同时积极践行4大担当:完善在线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居家体育学习质量、开发疫情体育课程,实行疫情体育长期教育机制、发挥体育教师力量,助力推动国民体质健康促进、发挥体育科研优势,服务国家科学防控疫情需求[12]。张得保等在线教学的实施认为:课程资源短缺、教师信息化素养不足、常规教学计划难以在线实施、学综述报告ZONGSHUBAOGAO生居家锻炼条件受限等4大问题。提出5项具体策略:开发优质体育课程资源、统一体育课教学进度、智慧课堂平台灵活教学、构建多种交流对接平台、分阶段推进计划预案[13]。闫士展通过云访谈的形式做了“疫情下的学校体育”研讨,从课程论、教学论、认知心理学、法学等视角,讨论了4大主题。研究认为:近期阶段,围绕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合理研判体育教学恢复的各类风险,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中期阶段,健全教师培养和研修机制,切实提高体育教师教学能力;长期阶段,规范学校体育政策执行过程,完善学科核心素养结构体系[14]。叶春明等利用“问卷星”烟台市6家体育运动学校1699名7~17岁青少年运动员开展问卷调查,利用动态聚类分析将应对能力分为高、低两个响应级别,建立随机森林模型度量,结果显示:防护知识知晓程度不全,将近1/2的运动员无法克服紧张和恐慌心理,约3/4的运动员无法完成训练计划;疫情应对能力影响因素重要性排序结果显示,年龄、训练项目和居住地区位居前3位[15]。

3.4体医融合

人体免疫力对于抵御病毒具有独特作用,体育与医学结合可以更好增强人民体质、保障人民健康,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李明等依据共生理论对体医融合项目的风险治理逻辑进行阐述,以病毒、人体免疫与体育运动的体医融合关系视角,提出体医融合项目风险治理3大路径选择:(1)将体医融合理念提升至构建公共卫生保障体系战略的高度;(2)落地变现体医融合项目购买方案;(3)打造政府精准购买体医融合项目区块链[16]。娄虎等从体育锻炼应对心理应激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心理神经免疫路径角度,通过回顾SARS、H1N1等重大传染病疫情时期公众的负向心理状态,结合运动免疫学和心理神经免疫学有关成果进行逻辑分析。研究认为,重大传染病疫情导致恐惧、焦虑、创伤后应激障碍等负向心理状态,对此提出5项居家锻炼对策来拮抗心理应激,改善公众心理状态,提高机体免疫力[17]。

3.5体育事业与赛事

疫情给中国体育事业、赛事发展带来巨大阻碍,钟秉枢等对黄志剑、王凯、车冰清等观点和思考进行集成,讨论了疫情,呼唤健康社区建设、封闭管训对运动员心境的影响、健康视角下疫情与群众体育发展空间耦合等5个方面内容,就如何积极应对肺炎疫情给各项体育事业带来的冲击,深刻思考肺炎疫情背景下各项体育事业的发展路径做出了分析[18]。黄海燕等以体育赛事基本特征和现阶段发展状况为出发点,围绕疫情对体育赛事发展带来的5大危害和4大机遇展开研究。研究认为:赛事经济损失、办赛主体经营、重大赛事筹办等带来危害和机遇,对此提出了5项对策,从面对危害和机遇,应以提升体育赛事管理服务水平、发挥体育社会组织功能和作用、科学部署重大赛事筹备工作等方面为着力方向[19]。胡良平等探讨疫情影响下中国体育培训企业的发展困境及对策,对体育产业、培训业做出分析,提出了3项困境,给出了5项建议,提出:出台关于中国体育培训企业的金融支持政策和措施;中国体育培训企业要积极了解应对病毒肺炎疫情的扶持政策;中国体育培训企业要创新体育培训模式等[20]。

3.6体育媒体

体育媒体在疫情期间大放异彩。万炳军等采用案例研究法,对所关注的117个微信订阅号推送的“健身抗疫推文”进行了现状梳理,分析出3大主要特征:(1)推送时间及频次与确诊病例数的变化及国家总体防控部署相一致;(2)推送的运动类型居家性、多元性显著;(3)推送内容的网络传播呈现方式具有综合性,从体育学科、体育学理和体育教育3个维度进行了风险反思,提出相应维度的风险规避及提质路径[21]。徐丹通过对“后真相”时代体育突发事件3大舆论特征、3大内在张力以及媒体沟通治理3大策略进行研究,提出了在媒体沟通上态度表达上的真诚和关切是建立信任的基础,在舆情治理上掌握信息舆论的主动权,建立信息反馈通路;发挥技术优势,助推实现体育传播话语赋权与价值引导之间的平衡,不断优化体育传播的舆论生态是“后真相”时代的媒体舆论治理策略[22]。刘东锋等通过网络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持续使用在线健身服务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影响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的因素为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趣味性、任务特征、技术特征和任务—技术匹配度6项;(2)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趣味性以及任务—技术匹配度对用户持续使用意愿均有显著正向影响;(3)任务特征和技术特征显著正向影响任务—技术匹配度,感知易用性则显著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而感知易用性则不显著正向影响感知趣味性,最后提出了增加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相关建议[23]。

体育卫生论文范文3

关键词:快易网球;高校网球教学;文献计量学

近年来,我国逐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学结构,提高和巩固综合教学质量,传统的网球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网球教学应用中有优点但也存在着缺陷。随着网球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在高校,传统的网球教学方法已满足不了当代大学生的需要,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为使网球教学与学生更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更容易学习和掌握网球的基本技术,则“快易网球”成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也越来越深受高校网球教育者的热爱。“快易”网球是国际网球联合会网球推广计划play&stay的中文名称。中国网球协会最早投入了这一项推广工作,在2008年底也推出了中文品牌“快易+乐享”,也就是“快易网球”。“快易网球”教学采用三色网球、球拍及场地来展开网球教学,其特点轻松易懂,简单易学,无需适应球性,直接可以进入角色。本研究通过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对我国高校应用快易网球教学相关研究进行整理分析,从发表年度、主题分布、资源类型、学科分布、文献来源、基金分布、作者分布以及研究层次等方面进行文献梳理,探讨“快易网球”在高校网球教学研究的主要视角、研究区域分布、现状以及发展方向,为普通高校网球教学实施“快易网球”教学法,加快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1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研究方法

我国中国知网(CNKI)是国内最大、资料最全且实时更新的全文数据库,是集文献、期刊、专利、硕博论文、图书等为一体的网络出版平台。可见需要了解某一学科、某一学术研究在某一领域上的前沿性或是发展状况,则CNKI数据库在收集文献时是最具有代表性与权威性。因此,本研究以CNKI文献计量学可视化对主题进行分析。

1.2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来源,第一步,以“快易网球”为主题共检索91篇文献;第二步,以“快易网球”并含“高校网球教学”为主题进入高级检索,共检索61篇文献;第三步,在“跨库”选项中选择“期刊、硕士、博士”“学术刊辑”,文献分类选择“体育”,时间截至2019年7底,共检索58篇文献,最终进行人工对所有检索的文献筛选后,选定符合本研究的文献共58篇。

2我国快易网球研究文献整体概况

2.1文献发表总发展趋势分析

由图1可知,从发表年度的时间轴来看,自2008年中国推广“快易网球”,2011年就有学者发表了相关文献,可认为是快易网球发展的萌芽阶段。2011-2012年,共有11篇关于快易网球的文献,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可认为是快易网球快速发展期;2013-2014年,则发文量较少共4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可认为是快易网球发展的低谷期;2015-2016年,我国关于快易网球研究热度较高,发文量共22篇,呈快速上升的趋势,可认为是快易网球发展的高潮阶段或是快易网球发展的顶峰期;2017-2018年,快易网球发文量有所下降,应该与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有关,研究者对快易网球的关注发生转变,但2019年呈上升的趋势,可见,相关学者对快易网球在高校网球教学的研究热度依然在上升。

2.2主题分布分析

由图2可知,关于快易网球研究的主题分布:主题为快易网球有49篇、网球教学有32篇、网球教学方法有18篇、高校网球有17篇、球类运动有16篇、教学法有14篇、网球运动和普通高校各有13篇、网球课有11篇、实验组有10篇、教学理念、普通高等学校、对照组、实验研究各有9篇、网球比赛和试验组各有8篇、应用研究和网球选修课各有7篇、网球教学模式和初学者各有6篇。因此,从检索主题词的文献结果可以看出,可将主题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除了学校类型受主题检索范围限制,还包括了理论建构,如网球教学、网球教学方法等理论文献;二是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如球类运动、网球运动、网球课等文献;三是应用研究,如实验组、对照组等文献;此外,研究对象,初学者的文献虽不多,但也成为快易网球教学首选对象。由此可见,这几个方面,客观反映了研究视角较狭窄,还需从多层次多领域多方面扩大快易网球的研究范畴。

2.3资源类型分布分析

查阅相关文献,关于快易网球文章,主要由硕士和期刊两大论文类型组成,其中硕士文献共12篇;期刊文献共46篇,期刊占据主要位置。值得注意的是,在资源类型分布中未出现“博士”论文,说明了快易网球在高校网球教学研究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

2.4学科分布分析

通过主题检索结果可知,关于快易网球在高校网球教学的研究主要分布在社会科学II辑,文献共58篇,体育学科包含在该学科之中;工程科技I辑和经济与管理科学各发表文献1篇;工程科技II辑文献共2篇;基础科学文献共4篇。说明了,快易网球的研究逐步向多个学科进行渗透,这也突出了快易网球在高校网球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这不仅是高校体育教师关注的热点,还是多学科多领域为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2.5文献来源分布分析

通过主题检索结果可知,快易网球文献来源为:当代体育科技共12篇;青少年体育共3篇;黑河学院学报共2篇;体育师友共2篇;其他文献来源共30篇。由文献来源分布情况来看,不难发现无文章发表在体育类核心期刊,这说明了,关于主题的研究论文虽不断增加,但论文质量并不高,这需要相关学者和体育工作者积极研究,深入分析问题,使快易网球朝着更深度发展。

2.6基金来源分布

通过主题检索结果可知,快易网球各类基金分布为:黑龙江自然科学基金和湖北省教委科研基金各资助文献各1篇,其他各基金资助共文献56篇。由此,说明了少数省份研究基金对快易网球的研究较为重视,也客观反映了一些国家基金对快易网球研究资助力度不够。2.7作者分布分析通过主题检索结果可知,快易网球的作者分布为:湖南科技学院的卢旭丹老师发表了3篇;广东金融学院的丁健毅老师、山西大学的梁帅老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张涛老师各发表了2篇;其他学者共发表45篇。由此,说明了我国关于快易网球的研究群体未形成一定的规模,快易网球的研究还有一定的空间性。

2.8机构分布分析

通过主题检索结果可知,关于快易网球研究机构的分布:湖南科技学院3篇;郑州大学、广东金融学院、吉林体育学院各2篇;其他机构发文量最多共39篇。由此可见,针对快易网球的研究高等学校成了主力军对我国快易网球研究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总体来看,快易网球的研究还值得深入研究,需要一些重点高校加入其中,为中、小学网球教学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2.9研究层次分布分析

通过主题检索结果可知,关于快易网球研究层次分布:基础研究(社科)文献共36篇;高等教育文献10篇;行业指导(社科)文献4篇;基础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文献3篇;工程技术(自然)文献2篇;职业指导(社科)文献1篇。由此可见,我国关于快易网球的研究主要是理论层次的研究,实证研究的文献相对缺乏,这可能与我国快易网球兴起不到10年有关,当然快易网球的实证研究离不开理论研究,这也为更多体育教育者提指明了一个研究方向,今后快易网球的实证研究将会越来越丰富。

3结论

本文通过文献计量学分析,对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的快易网球研究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本文发现有几点:(1)快易网球是高校体育者关注的热点;(2)快易网球的研究视角较狭窄;(3)文献资源类型不足;(4)快易网球发展趋势逐渐向多学科渗透;(5)快易网球的文献质量不高;(6)快易网球研究力量群体还有一定的空间性;(7)快易网球理论研究文献居多。总体来说,快易网球是一种新型的网球教学方法,从主题文献数量来看,已是体育研究者关注的热点,又对快易网球文献整理概括分析,总结出当前快易网球的研究现状、热点以及发展趋势等,为今后我国快易网球在各学校网球教学研究提供了借鉴以及参考意义,促使快易网球朝着更深度、广度。

参考文献

[1]王海明.对网球专业课技战术压力训练的实验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8,24(6):77-78.

[2]郑毅,崔铁成.高校网球课中优化教学过程的实验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教育教学研究专辑),2006,20(7):126-128.

[3]李江涛.独立学院网球选修课实施“快易网球”教学的必要性———以三亚学院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5,5(07):116+118.

体育卫生论文范文4

1.基本内容

本课题1995年由世行贷款批准立项,由内江师专、重庆师专、涪陵师专共同承担。由内江师专汪海涛副教授担任主研。本课题分为三个子课题:1)、体育卫生保健师资培养模式研究(内江师专);2)、体育卫生教育发展方向研究(重庆师专);3)、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知识与能力结构研究(涪陵师专)。三个子课题各具特色,互补和渗透而形成系统。目标:建立适应21世纪新型的农村体育卫生师资人才培养的教育体制。

1.1课题研究的背景与现状

1.1.1师专二年制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单纯围绕着一门狭窄的知识领域来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教育模式。其特点:课程体系过细过窄,技能单一,教学内容单向发展(以竞技运动为主体),岗位局限性特别强等,已不适应高校改革的深人发展。据调查,学生毕业后,面对农村中学实际,仅一技之长却无法施展;面对社会的发展变化,自身知识结构难以优化,自身潜力难以发挥;更由于知识技能的单向性,在人才竞争中,相对与其它学科的毕业生相比缺乏竞争力。这也是农村中学体育师资队伍不稳定的因素之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客观上要求我们重新考虑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建立适应21世纪新型的农村体育卫生师资人才培养教育体制。

1.1.2“一师多用”的农村中学师资需求特点,迫切需要拓宽体育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师专大多数毕业生的走向是农村中学,而农村中学规模小、条件差、经费少、地处偏远等,教师的配置受定编制、定工作量等因素的限制,决定了课程门类不可能分得很细,专职教师很难配齐(尤其是音、体、美)的现状,尽管统计数据表明,农村中学专职师资缺口大,学历达标低,但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却造成毕业生“分不去、进不来”的供求矛盾。据调查,“一师多用”是农村中学师资需求的主要特点,这就为师专人才培养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过分强调“对口”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很难适应这一需求。因此,拓宽专业口径,联系农村中学实际,对教学内容重新组合和调整,才能给体育专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发展的契机。

1.1.3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明确师专的培养目标势在必行。目前,二年制体育专业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是本科模式的压缩,看不出体院与师范之分,本科与专科之别。尤其是长期沿袭以培养运动竞技能力为主的教学体系。造成了在校生中重专项、重竞技,轻能力,轻师德的风气,再由于学制短(二年),生源素质差等,培养的学生相对来说“三不高”:一是运动技术水平不高,二是专业基础理论水平不高,三是文化素质不高,并且与农村中学的实际严重脱节的现状。相反,对成人教育中在职学习、进修的学生的调查表明:他们无不希望加强基础理论和实用性知识的学习,以及相关学科知识、技术技能的了解,这与在校生形成鲜明的反差。

1.1.4体育与卫生相结合是一条快捷、经济、实用的途径。根据调查,目前农村中学卫生工作健康教育水平令人堪忧,主要表现在:无教师来源;传统的习俗和意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依然沿袭;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而忽视学生的体质和健康还相当普遍;在校学生耐力普遍下降,常见病(近视眼、龋齿)未得到控制,营养不良造成低体重的情况较为突出;高考体检合格率较低(不合格或受专业限制);健康教育形同虚设。以上原因,除学校健康教育起步晚,学校卫生工作滞后外,整个社会缺乏必要的卫生知识与健康知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是最主要的原因。从学校体育与卫生的目的任务看,体育与卫生是最相近的两个专业,原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就有人体解剖、生理、保健等课程。因此,在原体育专业基础上适当扩大教学内容和深度发展,两个专业结合是切实可行的,并且这是一条快捷、经济、实用的人才培养途径,同时也能给传统的体育教育专业注人新的活力。

1.2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根据农村中学体育师资知识结构单一,社会适应能力弱、学校卫生、健康教育工作滞后的现状,以及在目前国家不可能有大的投入和编制的条件下,依托现行的二年制体育教育专业,引人“卫生保健”部分教学内容,并延长一年学制,实施主辅修教育模式的教学体制。基于这一思路,内江师专、重庆师专于1993年起已作了大量的基础工作,例如,调整教学计划,增设卫生、保健、学校卫生等教学内容,涪陵师专对体育师资的知识结构作了大量的社会调查。三校通过论证、信息反馈,1995年正式申报经四川省教委批准正式试点招收体育卫生教育专业(三年制)新生。同年,这一研究也经世行贷款批准立项实施。

1.3课题研究的方法和特色设置内涵较大,适应面较广的主辅修制课程体系。体育与卫生的结合,并不是把两种专业简单相加,而是根据培养目标,改革课程结构,优化课程设计方案,使两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综合性的在学生业务素质上体现出来,实现即“复”又“合”的要求,又在原基础上有较大的拓宽(见内江师专、重庆师专体卫专业教学计划)。

1.3.1改革基础课程、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体系。首先对体育和卫生两个组织部分分别确立重心及主干课程,如:确定以《田径》为基础的重点课程(内江师专为省级重点课程,重庆师专为校级重点课程);卫生以基础性、实用性内容为主体,以健康教育为中心;其二,选定、参编、著述一批有针对性和实用的教材、教参。根据体育的特点,确定了运动创伤防治等特色(自编讲义);其三,拓宽教育见习、实习实践的渠道,建立体育、卫生实习评价、指导体系;其四,突出师范技能,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外语、计算机等工具性技能的学习。、如,内江师专体育95级学生,95%通过二级考试,30%通过三级考试;其五,积极拓宽能力培养渠道,例如,承担市、县运动会的组织、编排、裁判工作,聘请化学、生物系和卫生科开设水质检测、水处理实验课程,临床实习,参与学校卫生防疫和学生体质测试等。

1.3.2三校在研究过程中都经过了大量的社会调查,专访、信息反馈,不断完善教学培养方案,并聘请了省内著名学者、专家、行政官员进行论证和咨询,也邀请了市教委、实习中学校长来校座谈,听取意见,使我们的研究进展顺利,如内江师专已对教学计划开始三次修订,为研究的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2.实践效果和社会效果#p#分页标题#e#

2.1实践效果

通过研究和教育教学实验,形成三年制体育卫生教育专业主辅修制培养方案,包括以下几个内容:(l)实行三年制主辅修培养模式的可行性报告(2)体育卫生教育专业教学方案(3)教育实纳(4)教学计划(5)参编教材、自编教材、科研论文实践证明,依据现有的体育教育专业(二年制)引入“跨学科”(卫生保健)部分教学内容,拓宽了专业口径的能力培养渠道,学生综合素质普遍提高,这是一条快捷、经济、效果显著的培养途径,对目前高教专业的调整应该说是一新的思路。研究成果于教育实践相结合,其成果具体体现在学生的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以及适应能力上,特点为:毕业后不仅能胜任中学体育教学,而且还可兼任生理卫生、健康教育师资来源,增强了体育教师社会应变能力。对体育专业的改造和专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

2.2社会效果

2.2.1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办学方向相结合,从改革教学内容入手,推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大纲与教材,考核制度等软件方面的较深人的改革,初步形成了体育卫生教育专业主辅修人才培养方案,在全省(含重庆市)率先出台了新的体育人才教育体制。

2.2.2对体育师资的知识结构、素质要求,对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有了较新的认识;从内容上看,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能力培养途径;从教育途径看,改变了传统的单纯的提高运动技能为主的人才素质要求,转化为适应21世纪的新的素质要求:即思想品德方面的要求(包括师范技能)、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外语、计算机等工具运用能力方面的要求,这对体育专业的发展和改革具有参考价值。

2.2.3研究成果最终体现在学生的业务和综合能力上提高,主要表现为:其一,学生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拓宽,与原体育教育专业比较,学生学科基础知识相对较扎实和宽厚,且具备多种技能(如外语、计算机、健康教育、卫生防疫、体育保健等),对学生今后来讲,为不断进行研究、专业应用、专业开拓的兴趣和能力奠定了基础;其二,专业融合和专业自学能力得到了加强,不仅增加了社会适应能力,对学生毕业后的后续教育打下基础(例如,有30%的学生英语达三级,参加中医专业自学考试,开办运动创伤诊断服务、自办报纸等);其三,由于知识面的拓宽、知识结构的变化,学生对体育理论的认识更深刻,对学术问题的理解、热点、焦点问题的关注和见解,一定程度上有很大的提高(任课教师普遍反映如是),“学会学习”的学风逐渐浓厚。其四,体卫专业的毕业生,既可从事体育教育,又可从事生理卫生、健康教育、农村初级卫生员等工作,从而增强了社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这一点得到中学校长们的充分肯定,认为对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化体育专业改革和重新探讨人才培养目标有较大参考价值。

3.理论水平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不仅仅是有针对性地调整专业结构以适应市场需求的一般意义,而是推动了体育人才层次的提高,对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这一成果出符合教育面向21世纪“素质教育”转化的人才培养要求。主辅修制课程体系,其内涵在原体育教育专业上知识面有较大地拓宽。从教学方案看反映了体育与卫生两个专业不是简单相加,而是有机的复合;从教学体系上看,优化了课程结构,以健康教育为中心,确立了主干课程;从实践过程看,学生具备两个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且有多种教育实习、实践、能力渠道。具有鲜明的师范特征适应农村中学体育教育的实际需求。

4.推广价值

4.1在市场机制下,只有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才能及时捕捉用人信息,适时调整办学模式和培养方案,才能培养出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否则,办学就会走人死胡同。从这种意义上讲,本课题研究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关注正是一个积极的应对措施。

4.2从一个专业的发展来讲,课程体系的改革,拓宽专业的适应面,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是极为重要的方向;从适应社会需求特点来讲,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的发展,有助于自身知识结构的优化是一教育改革不可忽视的另一个方面;从学校的发展来讲,增强了办学的活力和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因而,其成果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4.3从目前看,体育与卫生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在国家教育经费不足的情况下,急欲在场地设备、实践等硬件方面进行较大的改观是不现实的。而依托现行的二年制体育教育专业适当引进“跨学科”部分,进行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改革,大纲与教材、考核制度等软件方面的改革,才是切实可行的,具有广泛的意义和推广价值。

体育卫生论文范文5

关键词:护理学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对策

护理学硕士学位是为顺应高等护理教育发展,同时满足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护理人才的需要而设立的。护理学硕士分学术型和专业型,学术型硕士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与研究,注重培养研究生探索科学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型硕士以专业技能和实践发展为导向,注重临床实践和专业技能。近年来,随着高等医学教育的普及及护理学专业学位招生规模的扩大,护理学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研究生学位论文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总结性成果,其质量高低不仅反映出学位申请者本人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也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集中体现。目前,国内仅个别院校设立了医学研究生学位论文评价方法,但其评价标准不一,且没有考虑护理学培养目标及要求的特异性。因此,本研究致力于构建全面、客观、系统、有针对性的护理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为护理学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1护理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现状

护理学硕士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增为高端人才培养带来越来越多的发展契机,同时高校及导师人才培养工作的压力也不断增加。作为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学位论文的质量水平近些年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滑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论文选题缺乏创新点、选题与本专业无关等问题。(2)论文结构混乱模糊、设计不合理。(3)论文写作缺乏严谨性,中英文摘要直译痕迹明显,语言表述不专业、关键词不准确等,甚至将多篇他人文章拼凑成一篇文章。(4)论文论点把握不全、实验证据不充足等。(5)重复前人的实验结果,或已经有前人发表过此类文章。以上情况令学术界和教育界对硕士生培养质量担忧。

2护理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现状

在中国知网上输入关键词“硕士论文评价”进行检索,结果为相关期刊文献共81篇。以“硕士论文质量评价”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搜索到相关的期刊文献共37篇。其中,涉及医学专业学位论文评价的研究文献有8篇,查询到与护理学专业相关的学位论文评价的研究文献1篇。唐瑛等[1]指出,由于所有学科实行同一个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对于不同学科的培养目标和方式、综合素质和论文能力水平也存在不同,因此出现评审意见相悖的现象。而且现在学科分类比较复杂,研究方向广泛,会出现评审专家对论文的研究内容知之甚少的现象。因此根据学位类型的不同,建立科学、合理的护理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是提高与保证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刘金等[2]认为硕士论文盲审体系大致相同,但是各指标的评价标准和指标权重因学校的侧重程度不同而异,就会产生论文评价差异,因此要进一步完善硕士论文盲审评价标准。而且要进一步完善论文送审工作,送审的全过程都由研究生管理部门直接操作,保证客观、公正的空间和条件。曹利美等[3]发现由于评价标准简单化、形式化,限制了评审专家做出定量的分析和评价意见,从而导致论文评审出现另一个不公正现象,例如“优秀”和“一般”没有明显的区别,难以区分不同等级的论文。这样的评审只是满足形式上的规定,其实质没有达到科学可靠的评价论文质量的目标,没有充分发挥评价的质量监督和导向功能。因此,评价指标要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以促进论文质量的提升。

3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研究

李传兵[4]曾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缺位”的问题进行研究。以专业性、研究性、创新性、应用性和规范性5个方面作为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筛选出10个二级指标,其中专业性包含论文选题和研究设计,研究性包含文献综述和分析论证,创新性包含创新运用和创新成果,应用性包含应用实效和推广价值,规范性包含操作规范和写作规范,该评价体系简洁明确且具有较强的操作性。邓晓红等[5]将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类型划分为应用研究、调研报告和案例分析等,并针对每一类型构建详细的评价体系,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及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构建的评价体系进行模型化分析。结果表明,该评价方法具有科学性与可行性,能够合理、有效地对多形式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进行质量评价。杨扬等[6]致力于构建全面、系统的针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研究,根据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点,最终确定一级指标6项、二级指标18项、三级指标42项,并计算各级指标权重。结果表明该体系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体现与强调临床硕士的培养要求与特点,从而为专业学位硕士的科研培养管理提供客观量化的依据。程姗姗等[7]旨在构建一套针对护理学硕士研究生量性研究的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经两轮专家函询,确定一级指标8个(即论文选题、创新性、文献综述、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科研设计、写作、诚信、所获成果),二级指标21个,三级指标40个,并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结果表明,该评价指标体系的可靠性较强,侧重护理学专业特色,指标体系全面、细化、操作性强,获得专家认可,可作为各护理院校科学有效评价量性研究学位论文质量的工具和标准。

4提高护理学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水平的策略

4.1优化分类评价体系是科学评价和有效引导培养质量的方向

为了引导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提高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的效率和水平,提升培养质量,应该明确区分学科类别,建立多元质量评价的学位论文评价体系。首先,要充分了解评价学科,针对护理学硕士学位论文进行评价,制定出符合学科特点和培养要求的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使评审工作更加科学可靠,有利于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推进。其次,进一步细化成多个具体可衡量的指标,在一级指标的基础上筛选出多个二级指标,还可进一步确定出三级指标,并计算各指标的权重,有效发挥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导向和监督作用。不同学科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均不同,因此评价指标体系要具有科学性,所有指标的总和能全面反映评价对象的总体特征,而且评价指标要具有全面性,指标的总和必须充分反映论文的各个方面,不能忽略任何方面的指标,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应充分体现评价目标的本质。

4.2坚持学位论文双盲评阅制度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

双盲评阅即评审人和被评审人双向匿名的评审制度。为了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提高论文质量监控力度,双盲评阅制度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措施。双盲评阅使评审人不需再为“碍于情面”而担忧,排除非学术因素的干扰,对学位论文做出客观、全面、公正的综合评价,提出建设性的修改意见,保证学位论文的评审质量。还可进一步完善盲审评阅办法,组织非本校专家或非导师专家进行评审匿名的论文,加强研究生及导师对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视程度。

4.3健全监督机制,加强评审组织与参与人员的协作管理

由于评审组织与各实施参与主体之间缺乏及时的反馈信息,导致难以发现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因此在实际评审中需要加强信息的收集与互动,以便及时发现评价体系中存在的缺陷。在加强协作的同时,需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一方面护理学院的管理部门应对该学院的专业学位论文评价工作进度进行监督,定期检查是否严格按照学校规定展开论文的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及其工作成果;另一方面,由于各高校在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中主观性过大,受非学术因素影响较大。因此,应该公开整个评价信息,保证评价细节的透明,力求让每个相关的人都有所了解,来加强社会监督的约束作用。

4.4加强学位论文答辩管理,建立学位论文抽查制度

在护理学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正式答辩前建立预答辩制度,从内容和形式上对学位论文进行集体审查,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学位论文应筛出并修改,直至合格再参加正式答辩。答辩程序应严格、规范、严谨,应由符合规定的专家组建答辩委员会,并做到答辩过程公平、公正、公开,可将评审专家的表决票改为对各要素分项目、分指标的打分制,使学位论文答辩的评分过程更加科学、有说服力。为了推动学位论文质量评价及监控,研究生处应组建抽查小组,建立事后学位论文抽查制度,在学位论文答辩之后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学位论文进行再审查,如若发现有严重问题的论文,除追究该学院组织责任和相关专家的评审责任外,还要严肃处罚相关导师和研究生。总之,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在高层次护理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位论文作为研究生学习的最终结果,不仅是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创新精神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解决问题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更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和检验能否达到硕士学位标准的重要依据。要想确保学位论文质量,需要通过科学、客观、高效的评价标准对其评估分析。因此,要重视对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评价,建立健全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机制,使其在今后的研究生教育培养与学位授予的质量评价和保障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唐瑛,王鲁娟,于丽,等.关于临床医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的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2):143-144.

[2]刘金,邢军.医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盲审结果分析及改进措施[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1):74-75.

[3]曹利美,张培莉,马梦柯,等.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及评价指标的质性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17,33(12):1892-1895.

[4]李传兵.新时期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评价体系构建[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8(5):150-156.

[5]邓晓红,宫磊.多形式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2017,15(8):89-94.

[6]杨扬,仰曙芬,付玉,等.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6,15(12):1205-1209.

体育卫生论文范文6

关键词:漳州市区;中学;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

1前言

随着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建设愈来愈显示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课程教学资源是课程设计与实施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是保障新课程顺利实施的基本条件,是21世纪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之后新的里程碑。随着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体育课程的开发与利用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体育课程资源,是充实和更新体育课程内容的有力保障,也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体育的教学资源是指有体育意义的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体育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与信息[1]。了解与分析漳州市区5所中学体育课程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这对提高开发利用中学课程教学资源水平,建立突出“健康第1”的体育课程体系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每位体育教师要充分认识体育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实施体育新课程中的重要性,并积极做好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努力开创学校体育工作新局面。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选取以漳州一中、漳州二中、漳州三中、漳州五中、漳州市实验中学等5所中学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需要,阅读了体育课程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文件,并查阅了近10年来体育期刊有关课程教学资源的论文,了解研究现状,力求从中得到启发和借鉴。2.2.2问卷调查法:在漳州市区5所中学里各随机发放问卷50份,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242份,有效问卷22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0.4%。2.2.3访谈法:通过走访,了解漳州市区5所中学体育场馆设施资源的基本情况以及体育教师的专业情况。2.2.4数理统计法:将回收的问卷结果输入计算机,运用2003版Excel统计软件对问卷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体育运动项目资源

3.1.1新兴和传统项目的开发利用

根据表1调查结果得出,漳州市区5所中学所开设的项目除了3大球和田径、羽毛球、乒乓球之外,学生比较喜欢的健美操、跆拳道、啦啦操、体育舞蹈等新兴的体育项目也进入了体育课堂教学。此外,有条件的学校,例如漳州市实验中学还开设了网球等学生感兴趣的项目。新兴运动项目进入体育课堂不仅丰富了体育教学内容,而且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但是所开设的项目主要是以球类和田径以及跆拳道为主,其他项目只是个别学校有开设,分布不均衡。

3.1.2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开发利用

我国有很多民间体育项目值得我们在体育教学与课余锻炼中去开发与利用。但是,通过调查,这5所中学漳州一中、漳州三中、漳州市实验中学开设了武术这个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其他学校没有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显然武术项目还没能普遍。学生也只是在体育课上通过教师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教学。如跳皮筋,跳竹竿舞等。可见漳州市区中学体育在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发这方面比较薄弱,应加强其开发的力度。

3.1.3对体育运动项目进行教学化改造

对运动项目进行改造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等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的特点,加强对运动项目的改造[3]。通过5所学校的走访调查,得知漳州三中的跳高课上,体育教师在进行背越式跳高的过横杆动作的教学当中,都用橡皮筋代替横杆,所以学生在进行练习时,心理负担较小,练习的质量以及学习的热情都比较高。有的学校通过采用了简化比赛规则和使用简单技术的方法来提高比赛的趣味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比赛中。例如,漳州一中在篮球选修课上,教师将篮球水平最差的一名学生定为“五分手”,即该学生每投进1个球得五分,次差者为“四分手”,中等者为“三分手”,较好者为“二分手”,最好者为“一分手”,2队进行比赛。这样,大大增加了场上每位同学的投篮机会,有助于调动每位同学的积极性,给水平较差者提供了更多上场练习的机会,提高他们对篮球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团结协作的意识。漳州市实验中学在排球项目的规则上做了改造,由原来的3次击球过网改为4次,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使更多的学生投入到排球这项运动中。

3.2体育场馆设施资源

体育场地,体育器材设施是满足体育课教学、体育竞赛及群体活动等学校体育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增进学生健康的物质保障[4]。在2008年教育部等印发的《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实行基本标准》规定“18个教学班以内的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应该配备300m(环形)田径场1块、2个篮球场[5]”;从表2可以看出,被调查的5所学校,其中只有漳州市实验中学田径场地标准,其他学校部分运动项目无法开设;另外,五所学校都拥有室内体育馆,虽然各个学校都有室内体育馆,但出于安全问题,有些体育技能教学在室内上课,大部分的室内体育馆又因某些问题、利用率不高,导致一些技能教学没能开课;篮球场每个学校都有,但是数量有限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排球场也基本都有,但都不是正规的排球场地,无法进行更好的教学。可见,漳州市区的中学主要的场地设施还是不齐全,不能较好地满足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要求。同时对于3大球类的足球来说,也就漳州二中与市实验中学这2所学校有开课,因为其他学校田径场的草地基本是自然草地,想要开设这门课程难度很大。通过对这5所学校的分析,体育场馆器材缺乏,学生体育活动范围受限制,学生对体育活动感到厌倦,失去动力与兴趣。

3.3体育课程人力资源

3.3.1体育教师资源

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在此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也是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和研究者之一。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是1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教师的教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干预学生的学,进而影响学习效果。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决定了课程资源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6]。在5所中学体育教师的专项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体育教师的专项技能较单一,田径专项的体育教师占被调查者中的42.11%,篮球占17.11%,排球占15.79%,足球占10.53%,乒乓球占5.2%,健美操占4.02%,羽毛球占3.86%,55名体育教师中只有1名武术专项,只占1.32%。由于大多数教师的技能教学单一,无法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因此影响了一些新兴运动项目的教学效果。专业老师在这里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经过几个月培训的转岗老师或没有经过培训的兼职老师,与专业的老师比起来,在专业知识技能传授上有着一些差距。教学中无法透彻的梳理知识点,影响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认识。限制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无法开拓学生的视野,有可能导致动作的错误,或者学生对于这个技能失去兴趣。图1漳州市5所中学体育教师专项统计

3.3.2学生资源

学生是课程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是体现教学效果的首要条件。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发现有很多己经具备高水平技术的学生,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学生的特长,可做示范教学、课内辅助教学、课外辅导等[7]。要充分发挥这些具有特长的学生的重要作用,让他们帮助、指导其他学生认真学习。通过观察这5所学校课程上课的情况,每所学校都有一些优秀的体育特长生在体育课上配合教师帮助其他学生完成技能学习,有效地发挥了学生资源的作用。在每所学校中都有部分学生调皮的,如果能跟那些调皮的同学处理好关系,那么这些学生也会成为教学过程中很好的助力。

3.4体育课程信息资源

在对漳州市区5所中学体育课程信息资源开发调查中,从教师开发与利用体育信息资源情况来看,都能充分利用网络、电视等途径获取体育信息,不断充实和更新课程内容。100%的体育教师经常从网络上查找关于体育教学方面的信息资料,经常从电视上了解体育比赛项目教师占75.43%,但是只有8.16%的教师经常通过设计课件来提高室内教学效果。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多媒体课件逐步被引入体育课堂,有些教学资源可以直接在网络上用于共享[8]。因此要鼓励学生利用电视、网络、体育书刊等资源获取体育与健康信息。但是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只有部分学校的部分班级,因天气原因偶尔观看录像进行学习,没有一所学校为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提供服务的专业网络信息平台,可见学校对此方面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需要加强体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漳州市区中学已经对体育课程教学资源进行了开发,但还存在着诸多不足。4.1.1漳州市区中学开发民间传统项目较为单一,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对于体育运动项目进行教学化改造方面,能够进行大胆尝试的教师比较少。一些当今社会流行的时尚新兴项目的专业,有待培养和开发。教师有效地发挥体育特长生的作用,这不仅协助教师开展教学还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4.1.2漳州市区中学的体育场馆设施齐全,主要是对3大球和田径、羽毛球、乒乓球主项目的建设,基本满足学生广泛体育兴趣的需要。但各个学校开设项目不均衡,在场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不够重视,以至于原有的场地设施过于浪费。4.1.3体育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把体育教育常规的课堂教学与体育游戏结合运用,突出学习的重要性,使其具有学习环境的开放性、学习成果的实用性和锻炼过程的终身性,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4.1.4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得到有效的运用,教学效果良好,但学校为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提供服务的专业网络信息平台这方面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4.2建议

影响漳州市区中学体育教学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综上所述:体育运动项目资源、体育场馆设施资源、人力资源、课程信息资源的缺乏影响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4.2.1在开展体育运动项目之前,教师应了解项目的特点,对运动项目教学方式大胆尝试研究,加强对民间体育传统的开发。将新兴与传统相结合,激发学习兴趣以及促进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现有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学习,加强开发利用课程教学资源。4.2.2加强体育设施的建设,提高体育教师的自主创新能力。对现有的场地设施进行开发利用,做到一场多用。政府应给予经费的资助以及相关文件政策的扶持。促进学生知识的拓展,增加学生的身心健康。4.2.3在开发体育课程教学资源的同时,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开发的课程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创造新的、有趣的、安全的体育游戏,使学生有机会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融入到体育学习中。4.2.4体育教师应多积极参加学科交流和教师培训活动,与其他教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同时学校应更多地为学生提供体育课程信息资源的平台。

参考文献

[1]谢静月.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资源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30(1):88-90

[2]陈志文.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7,23(5):90-92

[3]金瑞静.安徽省高校体育课程学生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的调查及对策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09,24(4):131-133

[4]汪晓赞,季浏.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65-171

[5]教育部卫生部财政部.教体艺[2008]8号关于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z].北京.教育部卫生部财政部,2008

[6]张永胜.大同市中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5):24-25

[7]毛文花,王会儒.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的进展[J].运动,2014.(5):79-80

体育卫生论文范文7

1.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进行文件资料的检索、收集和研读。通过图书馆、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网络资源,查阅大量学校体育教学及幼儿体育相关的研究文献和论著,涉及课程论、教学论、教学法、学前教育学、学前体育学等领域的文献资料,为本研究的选题和论证提供理论依据。

1.2问卷调查法

为了解教学双方及用人单位对现行幼师男生体育教学的看法,设计了三套调查问卷,分别为学生问卷、教师问卷、幼儿园专家问卷,以便采集到有价值的信息,在编制问卷结构和指标时,根据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内容,阅读了大量体育科研及幼儿教育方面的资料,做出调查问卷。

1.3专家访谈法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为获得幼儿园对幼儿教师体育(游戏)教学中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对男幼儿教师教学能力方面要求等信息,在问卷调查对象中选择了3位园长、5位教师进行深入访谈,进一步了解用人单位对目前男幼师培养中的能力需求。

1.4逻辑分析法

通过对调查问卷数据结果进行统计,结合专家访谈中对男幼儿教师应具备的能力以及对南京市五年制幼儿师范男生体育课教学现状进行阐述和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对策。

2研究结果与分析

(1)通过发放问卷对幼师男生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在选修课方面愿意增加体育选修课的学生占83.3%。在掌握体育技能方面,认为需要熟练掌握的占71.8%,将近95%的幼师男生都把掌握体育技术、技能放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在一周开设几节体育课方面,有一半以上的幼师男生认为三节课比较合适。在体育课的重要程度方面,非常重要和重要供占了83.3%,这说明了体育课在学生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2)通过发放问卷对幼儿园园长进行调查分析,在是否需要男教师问题上,几乎所有的幼儿园都希望进男教师,这对我们培养男教师又增添了信心。在幼儿园需要怎样类型的男教师上,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体育类以绝对的优势排第一名,艺术类排第二名,消防排第三名,其他排第四名。这说明幼儿园希望将来的男教师在体育方面应该更精通、更具优势,而非与女幼儿教师一样,在艺术方面突出,幼儿园希望男教师应该在体育技能方面略胜一筹。

3结论与建议

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男幼师的培养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幼师学校的体育课带有一定的师范性,不同于普通学校的体育教学,因此如何对男幼师生进行体育教育也成为许多体育学者研究的新课题。经过长期对幼儿园实践的调研,对男幼师生的体育教育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适度增加对幼师男生体育理论知识教学

经过长期对幼儿园教师体育能力的研究发现,幼儿教师在体育基本知识上非常薄弱,常常给幼儿错误体育知识,影响幼儿以后对体育的认识。再则,一般在体育教学中存在重技术轻理论的现象,重视增强学生体质,却忽视学生体育活动组织能力的开发。我们对男幼师生的体育教学应该在这方面做出改变,把体育理论课作为每个学生的必修课,重点讲授卫生保健、自我锻炼法,运动生理解剖知识,以及比赛规则常识、活动组织方法、体育游戏等内容,并进行严格的理论考试。体育基本理论知识的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懂得体育锻炼原理,而且还可以让学生了解人体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生长发育特点、规律以及影响因素,掌握幼儿身心发展与体育之间的关系以及幼儿卫生保健等方面的知识,有利于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用体育理论知识科学地指导幼儿体育活动实践。

3.2注意培养幼师男生对体育活动的组织能力

幼儿的体育活动主要是由情境游戏而贯穿其中的,体育活动对幼儿的身体发育、人格塑造以及品质的培养有重要影响。男幼儿教师的加入,可以给幼儿教育带来更多的乐趣与创新。男性的性别特点决定了男幼儿教师在选择游戏时有着独到之处,例如他们倾向于选择难度比较大、具有挑战性的运动项目,例如攀岩、轮滑、模仿打仗等游戏,幼儿对这些体育活动通常都特别喜爱。幼儿和男老师在一起,不仅满足了幼儿身体锻炼的需要,而且对幼儿形成勇敢、顽强、豁达的性格有着积极作用。通过我们对南京市多家幼儿园的调研发现,幼儿园非常希望男幼儿师来组织幼儿的体育活动。这样相应的对男幼师生的体育教学,要有针对性的教授他们如何选择、创编游戏,并通过在体育课中模拟幼儿园的体育活动实践,学会如何组织、开展体育活动,以便他们将来顺利适应幼儿园的体育活动的组织。在幼儿园中组织体育活动,是男幼师体现自身优势、发挥自己特长的地方,因此对男幼师生的体育教学中要突出体育游戏活动课,拿出一定比例的时间来进行体育活动课的专门教学和校内实践。

3.3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满足幼师男生的双重需要

以往学校对女生的体育教学形成了一定的模式,但对男幼师生的体育教学还是空白。因此对男幼师生的体育教学要重新制定教学计划,要区别于以往女生的教学计划,对男生有针对性地开设体育必修课的同时加入了体育专修课。目的使幼师男生在体育技能方面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到了幼儿园后,在某些项目上能够独当一面。这个年龄阶段的男生对体育课特别感兴趣,喜爱的运动项目较多,因此应在体育教学中开设较多的教学项目,以满足学生兴趣需要,同时也为未来幼儿园体育活动的组织打下一定基础。对男幼师生的单元计划中教学方法、内容安排、以及难度要求都应有所不同。例如,在排球教学中,女生只要学会排球的垫球、发球基本技术动作即可,男生则要安排更为复杂的技术动作,如传球、扣球、拦网等教学内容以满足需要,还要增加现场排球裁判的培训等。幼师男生和普通学校男生的体育教学还要有一定区别,他们对体育课有着双重需求。男幼师生的体育教学除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外还要满足他们的专业需求,即男幼师生在今后幼师工作中的各种技能需求以及相关体育知识的需求等,这种双重需求在体育教学中应重点体现。

3.4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社团,弥补课堂的不足

然而体育课堂上时间毕竟有限,除了课堂上开设的运动项目外,很多男生对其他项目也非常感兴趣,如军旗、象棋等一些棋类项目,以及轮滑、跆拳道等项目。在体育课堂上并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需求,那么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各样的课外体育社团来满足不同学生在不同项目上的需求。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特长发展,又可以使他们在今后工作中对幼儿体育活动组织的全面需求,弥补女幼师在这方面的缺陷。同时,作为幼师专业的学生,应培养他们终身体育意识,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缓解各方面的压力。丰富的体育课外活动是引导学生特别是男生积极参加体育练习,养成良好锻炼习惯的一个重要手段。在课外活动中可以对学生提出更高的技术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特长发展,也可以用比赛等方法让学生了解不同运动项目的规则,学会组织各种比赛,同时也有助于男幼师在幼儿园中开展各种体育比赛。

3.5体育教学中对学生适时进行职业素养教育

目前,在全国许多地方也有少量的男幼儿教师,然而在这少量的男幼儿教师中,教师流失的比例非常高。因此,为避免培养的男幼师将来流失,在男幼师的培养教育过程中更应该重视培养他们对幼教事业的热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相应的,在体育课上也应该重视对男幼师生进行职业素养方面的教育,而且体育课程有一定的优势。体育课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技术技能的传授,在教学过程中还包含着对学生勇敢、顽强、锲而不舍等优良品质的培养,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助于今后他们应对社会上的各种压力。在幼儿体育活动中包括各种各样的模仿、儿歌等都会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逐渐适应、喜欢幼教。相对于其它科目,体育课程开设时间长,能够把一些优良品质长时间地渗透给他们。

4总结

体育卫生论文范文8

 

1把学校体育发展历史经验与规律的研究落到实处。对我国学校体育文献资料的分析,发现对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历史经验与规律的研究已经开始,但缺乏全面系统化的研究。可以说,目前对我国学校体育百年发展历史经验与规律的研究是非常及时的。为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可以为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研究确立一个参照系,在这个参照系的帮助下,我们可以明确学校体育改革的弱项,把学校体育发展的历史经验与规律和学校体育改革结合起来,增强学校体育改革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为我国学校体育发展提供一个新的研究思路。即遵循“论从史出”的逻辑轨迹。我们认为只有全面、细致地了解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全过程,才可以提出关于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的科学结论。我们发现,目前关于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历史经验与规律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从这层意义上讲,本研究将填补有关问题研究的空白。以实证研究的方法提出我国学校体育百年发展的历史经验与规律。将会使我国学校体育研究迈上一个新台阶。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改革是一个热点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判断这些观点是否可行完全可以从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历史经验与规律的角度上来检验。因此,我国学校体育百年发展的历史经验与规律的研究是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2研究现状综述   有关研究状况表明,现阶段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历史的研究尚不完善。“中国近现代学校体育百年回顾与展望”论文报告会(2003)的论文对学校体育目标、思想的发展变化以及课程等体育教学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且反映出该问题的实证研究较为薄弱。李林等(2002)认为我国的学校体育经历了从无到有、曲折发展的艰难历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宋和平(2005)将中国近代学校体育的演变与发展进行阶段划分。肖焕禹(1999)揭示了中日两国学校体育发展过程不同阶段的特征和经验教训。谷世权(1994)论证了清华大学的“强迫运动”是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上一条有益的经验。张洪潭(2000)确证了体质论与技能论之争是学校体育系统基本矛盾的运作历程。高仁煌(2001)指出“移植与借鉴”是发展我国学校体育的一条捷径。王子朴等(2004)指出中俄两国学校体育历史背景、基础的不同。强调要从历史的高度、观点去看待、解决当今学校体育出现的问题。李永亮(2004)客观地评述50年来学校体育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历程、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杨佩旋(2001)分析了百年中国学校体育发展各个时期制定颁布的学校体育规章、制度、条例、法规以及其实施情况。刘志敏等(2002)阐述了1840-1919年期间中国近代学校体育的第一次重大变革。   尽管上述专家学者从多角度对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历史进行了研究,但远不能满足现阶段我国学校体育发展与改革的需要。因此,尽快加强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历史的研究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未来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发展与我国百年学校体育发展的历史经验和规律密不可分,然而,从目前已掌握的文献资料来看,现阶段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研究都没有结合学校体育发展的历史经验和规律来论述,这就造成了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研究与学校体育发展的历史经验和规律研究相脱节的局面。本研究将以此为切入点,从学校体育发展的历史经验和规律的视角出发,运用实证研究法对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经验与规律进行分析。并最终归纳为:通过对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历史经验和规律梳理与凝炼,为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发展提供理论建议。   3探索中国学校体育百年发展研究的理论模式   在研究中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层次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等,对我国学校体育百年发展的历史经验与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研究对象为我国能够体现出各个属性(例如划分为大、中、小学和沿海的、内地的,等)的学校。研究步骤为先对我国学校体育百年发展的历程进行时间上的划分,对学校的属性进行分类,并对学校体育体统的各个要素进行确定;然后在现有文献研究基础上,对于不同属性学校的各个学校体育系统要素在不同学校体育发展历史时期阶段的状况进行分析;再将学校体育系统各个要素在具有典型属性的学校进行实验研究;最后提出我国学校体育百年发展的历史经验与规律。   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学校体育发展历史的基础研究,全面把握学校体育系统的各个要素的发展状况,学校体育系统各个要素发展状况的实验研究,提出我国学校体育百年发展的历史经验与规律。重点解决我国学校体育“构建基础理论平台”、“全面分析实际状况”以及“具体调查发展状况”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我国学校体育百年发展历程“提出发展经验和规律”的问题。难点是典型属性学校的实验研究。   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围绕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历史展开的:(1)学校体育发展历史的基础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对我国学校体育百年发展的时期与阶段、学校的属性(主要从教育阶段和地域上,例如大中小学和沿海和内地的等)进行界定与划分,并对学校体育系统中的各个要素进行确定。对我国学校体育百年发展历程进行细致的研究,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把握我国学校体育百年发展历史的全面性。(2)在学校体育发展历史的基础研究平台上,运用文献资料法、层次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将不同属性学校的各个学校体育系统要素分别对应于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全过程中的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进行确定与分析,把不同属性学校的各个学校体育系统要素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逐渐健全、从困境到全面改革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并针对各时期阶段政治、经济和军事等社会因素影响作用下,全面把握学校体育系统的各个要素的发展状况。(3)利用实证分析法,在全国范围内(参照相关的地域划分办法)选择能够代表各种属性(主要从教育阶段和地域上)的新中国成立以前成立的学校进行实验研究。在这些学校整个发展历程的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中梳理学校体育系统各个要素的实际运作状况,以获取客观材料。(4)通过对不同属性的研究对象大量的文献分析和实验调查,从个别到一般,逐步归纳出我国学校体育百年发展的历史经验和规律。本部分研究具有针对性、服务性强的特点。建议提出的我国学校体育百年发展的历史经验和规律直接作为今后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研究的理论依据。#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