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发展对策的实施及人才培育

文化发展对策的实施及人才培育

作者:王艳荣 齐向军 单位:吉林艺术学院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文化发展战略的有关精神的提出,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全面建设与发展,为祖国的未来,描绘出了一幅壮美的宏图。是对建设繁荣昌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化国家,以及社会全面发展需要的系统战略的强力支撑。纵观全球,任何国家的发展和崛起,离开系统的战略,都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对国家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意义与特殊作用,是系统战略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与大量的人才需求;面对经济全球化、信息化,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国家文化软实力竞争日趋强烈,以及经济快速发展的态势;面对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文化需求不断增强的形式;面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创设和谐的社会环境的迫切需要,社会主义大文化的建设、发展与繁荣,刻不容缓。这不仅是各级相关单位及文化部门的重要工作,也是大学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

文化的建设、繁荣与发展,急需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特别是专业的文化艺术人才。因此,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加快人才培养,探索艺术教育的科学方法及艺术人才培养的独特手段,促进人才快速成长的有效途径,是当务之急。回顾我国艺术教育及艺术人才培养的历程,成果是显著的,对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特别是素质教育的实施,强化了艺术教育的特殊功能,突出了艺术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面对新的发展态势及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有关精神,作为艺术院校的教育工作及教育工作者,如何适应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要求,如何发挥艺术教育自身的优势、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为培养优秀的艺术人才,探索科学有效的育人方法,在艺术教育活动过程中追求个性化、诗意科学化、艺术化的育人方法与手段,应是其在21世纪必须认真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的“个性化”追求是艺术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体现

艺术教育的个性化培养手段,是艺术人才成长的重要前提。个性化人才培养,首先要体现人性化的关怀,即从人的内心世界去塑造人,也可认为是“化人”。从哲学角度讲,“化人”即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从教育学的角度讲,“化人”即塑造全面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的功能。马克思认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本质特性。而艺术活动就其本质而言,恰恰是人的这种本质特性最充分的体现。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村井实在《艺术与学校教育》中也指出:“教育的本质是艺术性的,而不是人们所理解的教训性的。”现代社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而高素质首先就应该具有优秀的内心品质。特别是开创性的,具有发展和建设性的人才。艺术教育的个性化教育风格的追求,从其功能来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在思想本质及情感智慧方面得到培养,使受教育者在人格修养及艺术修养方面得到提高。作为艺术类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如何发挥艺术教育个性化的功能与作用,实现“化人”教育的目的,是我们探索的重要方面。

1.追求个性化的教育风格,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修养及艺术修养人格修养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综合体现,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特殊的人格本质。大学生作为—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总体性精神面貌决定了其所具有的综合性与多侧面的特点。在与社会的接触及融合的过程中,必然带有明显的社会性特点。特别是面对多元化的社会生活及市场经济的冲击,必然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例如个别学生在排斥民族民间艺术、盲目崇拜西方艺术、遵从“西洋音乐为中心”等极端思想意念中,又掺杂进了精神上的空虚与内心的浮躁,表现出了冷漠、粗俗、躁动,甚至有的将调侃、庸俗、媚俗、恶俗也当做美来追求,其表现在如个别校园内所谓的“寝室文化”“网络文化”“课桌文化”“厕所文化”中的种种不健康的表现及各种怪圈现象。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与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与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有关要求表明,国家急需一大批与社会需求及时展相适应的具有专业技能与健康人格修养的人才。从艺术教育个性化追求的角度看,艺术类专业大学生,要不断加强和提高人格修养。应抓好学生的艺术修养,提高学生的品位层次,因为“艺术修养是一种社会性的人格素质”(余秋雨《文明的碎片》)。其次,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代学生的思想倾向、个人行为,带有明显的社会痕迹。而社会性的环境扭转与净化,社会成员的艺术水准的提高,也向我们教育工作者和艺术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黑格尔指出:“艺术的任务和目的就在于把一切人类心灵中占地位的东西都拿出来提供给我们的感性、情感和灵感。艺术应该使一切有教养的人或无教养的人都能深切感受到凡是人在内心最深处和最隐秘处所体验和创造的东西……在赏心悦目的观照和情绪中尽情欢乐。”这就说明人需要艺术的陶冶,社会环境需要高雅艺术来净化,作为高等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及艺术教育本身来说,真正发挥其特有的功能与作用,将促进艺术人才的迅速成长,满足社会的文化建设与发展对艺术人才的需求。

2.追求个性化的教育风格,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情感是一种潜在的动机和动力系统,情感对人的行为具有激励、激发和调节的重要功能。前苏联学者克列姆辽夫指出:“音乐具有巨大的教育作用,但在音乐中寻找不到道德说教。音乐的主要力量在于情感教育。”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行为及思维方式均表现出形象化的特点,在艺术活动与艺术创造方面,在了解自然与表现自然方面,艺术类专业学生更注重情感的作用。因而,追求艺术教育的个性化风格与手段,首先就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因为艺术类专业学生在艺术活动中是以艺术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的,而“艺术思维是以人为中心的,特别是人的思想、感情、心理、愿望、性格、精神世界,等等”①。面对工作对象,一个教育工作者,尽量帮助学生树立和培养完善的人文精神和内在气质,鼓励学生在艺术创作与艺术实践过程中,“不断平和内心世界,促进其精神的成长”②。#p#分页标题#e#

3.追求艺术教育的个性化风格,要注重把握学生自身的个性特点个性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特点上的差异性。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个性心理结构呈多元性、多维度的特点,自我表现欲很强,并有强烈的个体倾向性。艺术教育要达到个性化教育的目的,就要善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我们的教育内容和手段,变成一种学生自我成才、自我教育与自我成长的精神需求及心灵与情感的需要。作为未来的艺术家,面对的是国家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需要,是未来国际化人才竞争的需要。因此,必须具有一种对社会、对人生的观照意识,对国家、对人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及为大众、为人民的服务意识。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本身,在注重培养学生个性化特点的前提下,努力实践艺术教育的科学方法,并注重学生个性化风格的培养与追求,艺术教育的作用就一定会发挥得更好。

二、“诗意的科学化”风格的追求,是艺术教育中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所谓“诗意的科学化”的风格追求,是指在艺术人才培养中,科学的育人理念和完善的培养机制,以及在各种教育措施与手段等方面的基础上,创设出的一种具有诗情画意的教学环境与和谐优雅的情绪氛围。旨在使受教育者在心灵和情感上产生一种共鸣与寄托,进而在艺术创作与审美能力的培养与追求方面达到完美的效果。就人才培养而言,审美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当代人才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艺术教育中的“诗意的科学化”的育人方式正是通过美的知识传授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使其积极地、创造性参与审美活动,获得更丰富的审美经验、实现审美方面的发展”③。

1.把握住艺术教育“诗意的科学化”的特点,培养和提高学生感知的灵敏度、思维的活跃性、观察的统摄力这对艺术人才审美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也是具有深层含义的一个方面。阿恩海姆认为:“艺术的基础是感知,艺术教育是提高人的感知能力的最强有力的手段。”而这种感知能力是任何一个研究领域中的创造性思维都不可缺少的,艺术类专业学生在艺术实践与艺术创造活动中,其感官及感知能力方面,应具有高度的分辨能力和积极的情绪状态,思维也应处于积极的活跃状态,并应具有丰富的联想体验的能力。如在音乐听觉训练过程中的音高、节奏、旋律线条及调式音程及声音色彩感、曲式结构感等;舞蹈训练中的韵律感、肢体语言的美感等;美术训练中的色彩感、线条美感、造型及透视关系,等等。在艺术的富有意境的各类特定表现与表情系统中,均可以进入“诗意科学化”的风格追求,进而产生情感的意韵和色彩,激发起学生的各种联想和体验,从而实现艺术追求的终极目的。作为教育者,善于探索并发挥“诗意的科学化”的特点在艺术教育中的作用,并能达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在内心感觉方面的契合,这就是“诗意的科学化”的风格在艺术教育中的理想境界。

2.充分发挥艺术教育“诗意的科学化”的作用在育人的过程中,创造一种浪漫的诗意的氛围,形成良好的艺术创造环境,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和创造力,形成高尚的审美品格,实现理想的审美追求。环境可以改造人,历来是不争的事实,而艺术人才的成长对于环境的依赖性更大。因此,人们从心底呼唤一种充满浪漫气息与艺术氛围的学习环境,渴望和追求一种“诗情画意”的校园氛围。因此,艺术教育工作者,开展优秀艺术人才的审美能力及审美品格的培养教育,并使其在完成高尚的诗意化的审美理想追求方面的工作,显得尤为有益。那种以科学的工作精神和“诗意的科学化”的风格手段,创造良好的具有诗情画意、和谐优美、自由平和的环境氛围的努力和追求,就显得更加重要。

三、“艺术化”的风格追求是实现教育目标,完成教育目的的重要体现

艺术教育的“艺术化”特点,应该是“使人类的精神有一种神圣的表现”(现代舞创始人邓肯语)。

1.艺术教育的“艺术化”目的是能够达到师生间心灵与情感的融洽沟通,理念与精神的完善和谐的境界艺术教育活动应该是师生间双方互动,乃至双方受益的活动。正如张升武在《教学艺术论》中指出:“教育艺术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美的双重塑造,它要求教师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能使学生达到出神入化、奇妙无穷的艺术境界,同时也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审美感受力和欣赏力,因为只有这样的学生才能领悟到教育艺术的真谛,才能得到美的感染和陶冶”。这其中教师的艺术修养水平的提高问题,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及欣赏力的培养问题,应该是我们的艺术教育“艺术化”追求中的具有实践意义的问题。我们的艺术教育活动,只有在师生间心灵与情感的十分融洽的沟通过程中进行,教育的内容才能被学生所接受,教育的方式才能被认为是一种科学的合理的行为,才能是有效的。而只有“艺术化”了的教育手段的实施,我们的教育理论及我们所追求的精神境界才能达到真正的完善与和谐。

2.艺术教育行为的“艺术化”将会促进与形成一种人才成长的内在和谐与潜在的动力源泉21世纪是各种人才激烈竞争与需求的时代。为了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作为高等院校培养的艺术人才,不仅要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各种技能,更应具有将外在获得的知识、技能内化于人的身心,并升华形成稳定的品质和素养的能力。这种独特的创造能力与优秀的个性品格,是艺术人才所必需的。艺术教育如何“艺术化”的问题,将是我们不断探索的一个重要方面。艺术人才成长有其内在的规律和特点,而内在的和谐及潜在的动力源泉,均蕴含在学生的艺术实践及日常的行为及学习与生活之中。如果我们的教育行为充分把握住“艺术化”的特点与规律,必将与艺术类专业学生相互融合、相互激励,并与其心理特点及行为方式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产生一种良好的契合。在此基础上,学生学习艺术活动的规律将与我们的教育手段相吻合,教育的目的与学生自我成才的愿望就可能产生默契,学生内在的自我成才意识、个性的良好表现将被充分调动起来。

艺术教育在21世纪的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中,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面临着艰巨的发展任务。而艺术人才培养需要一大批为此献身的教育工作者和行之有效的各类科学的教育理念与管理方法。因此每一位艺术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把握时代脉搏,抓住机会,不断深化艺术教育改革,追求和探索科学有效的艺术教育形式与方法,在培养优秀艺术人才的过程中,真正发挥每一类教育方式、每一种教育手段及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作用,在探索艺术人才培养与成长的规律,促进和推动艺术教育改革的深化和发展,为国家文化艺术事业发展与繁荣,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为艺术教育在21世纪的全面发展与国际竞争中,做出应有的贡献。#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