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文化与企业文化接合

大学文化与企业文化接合

 

随着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的明确,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特点就要围绕应用二字展开,那么基于实践性的教育,基于应用性的研究、基于技术性的服务成为这类高校职能的关键,由此,他们与企业的联系成为必然,与企业之间的文化碰撞也相应成为必然。本文基于对工科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特点的认识,尝试从对接企业文化的角度探讨这类院校的文化建设问题。此文的初衷并非以企业文化替代大学文化,目的是从文化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共存的角度出发,使得工科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文化环境更有利于培养易于接受生产一线企业价值观,贴近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以实现“零适应期”人才培养目标。   一、工科应用型本科院校文化对接企业文化的内在需求   (一)有利于缩短一线人才的适应期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大部分是面向一线的生产、建设、管理人才,这不仅仅要求人才要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水平,而且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此外,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希望招聘到有经验的人才,以减少适应期,尽快为单位创造价值。   (二)有利于特色大学文化的建设   目前,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正处于改革的阵痛期,寻求特色的发展之路,以获得高教市场的竞争力是一个重要方面。经过第一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部分工科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探讨发展特色项目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回首这类院校的办学特色项目,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把办学特色归结为产学研合作、实践教学,这是一个小范围的类的趋同。其实,我们可以找到一些特色的突破口,如寻求大学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也是对工科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的一种思考。   (三)有利于引导人才的奋斗方向   鉴于工科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生源特点,学生理论学习难以深入,学生自我评价普遍不高,由此导致奋斗目标不清。若大学从文化角度另辟蹊径,给学生以价值观引导,通过文化发挥对学生的凝聚、导向、激励和约束功能,从意识到行为影响人才的培养。一些品牌大学文化,如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京大学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子的奋斗历程。鉴于此,在工科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立符合学校自身发展特性的与企业相对接的文化,也有利于培养面向企业的一线人才。   二、工科应用型本科院校文化对接企业文化的可行性   (一)工科应用型本科院校文化塑造的可能性:对接有前提   文化或者共同价值观的形成是通过一些事情被人表达出来的,然后经过冲撞,有些人放弃一些价值观,更多人接受一些价值观,于是就成了共享价值观。可以说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文化形成过程。但是,对于年轻的组织机构而言,要建立自身完整意义上的价值观是比较困难的,但也并非没有办法,这就是自上而下的文化形成的过程。后者可以从建立共同的目标、战略、使命入手,演绎出具体任务、责任指标和行为规范,通过围绕目标任务分解出来的薪酬、奖惩体系来强化已有的价值观,同时通过各种教化方式让大家逐渐从内产生认同并自觉地按照组织的要求做事。[1]115-116因此,构建新型的工科应用型本科院校文化是可能的。   (二)企业越来越重视人才对其价值观的认同:对接有需求   西蒙在《管理行为》一书中指出,组织中的任何决策都包含两个方面:价值因素和事实因素。组织目标的确立方法也是如此:一种方法是通过收集外部环境信息,另一种方法是基于价值观来选择。前者称为事实选择,后者称为价值选择。但是在现实中,大部分组织只能基于价值做出面向未来的目标决策,因为未来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也是不确定的。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前提是要有统一的价值观,形成组织的力量,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1]115-116因此,统一或者共同的价值观在组织目标制定和实现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共同的价值观才能决定共同的选择,有了共同的价值观,组织目标的选择和执行才会更加容易。因此,企业在招聘人才的时候越来越重视对人才价值观的考察。因此,工科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关注企业文化。   (三)工科应用型本科院校中企业文化的崛起:对接有基础   工科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企业有着天然的联系,他们很多缘行业而立、依企业而强,培养面向生产一线的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全方位多层次与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与企业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学校文化也难免经历与企业文化的触碰。另外,随着大学从社会的边缘走上中心,企业所信奉的市场文化、经济文化给大学带来了冲击,使得一些企业文化现象在大学悄然兴起,并逐渐转化成大学特有的文化现象。如今所提及的竞合文化、市场文化、质量文化、创新文化、团队文化等这些以往频频出现在企业文化中的字眼不断在高校文化建设中得以涌现,让人无法分清究竟是企业文化还是大学文化。可见大学文化中已逐渐融入企业文化要素,企业文化也正影响和促进着大学文化的发展,大学文化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互动、共存具有很大的可能。   三、工科应用型本科院校文化建设的思考   (一)体现企业价值观的精神文化构建   学校的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都是以价值观为主的精神文化的体现,新型精神文化的构建要加强与企业和市场的衔接,借鉴和吸纳包括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战略目标、经营理念的企业精神文化。社会价值的多元化必定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如宝钢集团的“严格苛求的精神、学习创新的道路、争创一流的目标”的文化内涵,中国移动“正德厚生、臻于至善”的价值观,以及“责任”和“卓越”的核心理念,都是宝贵的财富,一旦被领悟和掌握,内化为学生的文化观念和价值理念,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是受益匪浅的。为此,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应向学生灌输企业的价值意识,校风、校纪、校训建设与企业精神的培养和企业道德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企业产生积极的认同意识。在学生管理模式上不能只偏重于对学生进行书斋式的“硬管理”,必须注意汲取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文化内容,应强化诸如诚信、守纪、敬业、团结等与企业文化有密切关联的教育内容。#p#分页标题#e#   (二)体现质量与市场特征的制度文化构建   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要有高质量的应用型师资队伍,为此有必要形成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观念,并得到认同。通过将青年教师送到企业、行业进行锻炼,将具有一定工程背景的教师定期组织安排到企业、行业中去加强新的工程知识和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将教师的企业经历与职称评定挂钩或者将教师的企业经历作为学校教学改革的常规要求、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的重大工程和技术改造、技术服务项目,承接横向课题等举措,提高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保证教学视野与科技前沿、企业一线的发展一致。第一,学科专业建设制度。遵循“建设、扶植、发展、整合”的专业建设思路,对原有的特色专业加大建设力度,打造学校的特色品牌专业。另外,瞄准产业发展的趋势,抓住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基础,增设行业发展所需的工科类专业,适度拓展学科门类,不断优化专业结构,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增设与区域经济和发展需求紧密结合的应用型、工程型、复合型专业,以科学特点带动特色专业建设。第二,人才培养制度。学校要在广泛的社会调查和人才需求预测基础上,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及相关行业、企业的专家共同参与,根据行业、企业提出的岗位培养目标,构建订单式育人模式。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人才市场信息、行业发展趋势、业内成功人士的资料等途径,使得学校文化凸显出职业化、社会化的个性特质。特别是工科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要和企业建立起共生、共荣、共兴、共发展的和谐关系。对此建议:首先,在硬软件建设方面,充分吸引行业和企业的社会力量,吸纳其资金、管理理念、新型设备等共建联合实验室和研发实验平台,将企业的技术创新引入到创新人才培养。要加强实验室、实训基地的规范管理,使实验室的工程化环境、文化与现代企业接轨。努力将仿真技术、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实践教学过程中,改革实验、实训教学手段,实现形象逼真的模拟工程实践操作训练,弥补生产现场实习实际操作的不足。其次,在实习实训的组织管理方面,尽可能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相一致,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训练环境,把学生作为职业人(而不是学生)去参与企业生产。再次,在学生科研选题方面,要进一步提高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的比例,促进课题结合企业实际,真题真做,使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期间完成“学生作业”到“一线应用”的转变,提高工程意识和综合工程能力。最后,专业教育也要从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出发,进行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同时,专业课要开展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从构思、设计、制作和运行中强化理论、设计和动手能力。   (三)体现创新与竞合特点的行为文化构建   学院应该定期或不定期安排各类学术讲座和专业竞赛活动,在精心组织节假日、庆典日等常规性活动的基础上,与企业联谊,重点办好文化节、体育节、科技(技能)节等活动,让学生们在这些活动中发挥创新能力,认识和体会竞争合作的关系。开设相关的企业文化课程,开展企业文化调查和企业文化内容展示,邀请企业精英来校举办讲座,引进企业先进的文化理念,对学生做人的原则和做事的风格主动产生影响,同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传播和实践企业文化,使培养的人才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更符合企业的需求,通过源源不断地向企业输送人才,影响和提升企业文化。还有如以企业名称命名系部,聘请企业领导兼任系主任,用企业名称命名班级,根据企业对员工的要求,要求学生的发型、衣着和举止,为毕业时实现“零距离”适应企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学生作为企业的“准员工”,在学校内就能感受到浓厚的企业文化熏陶,接受到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教育,领悟到企业的严格管理和企业的文化内涵,这必将对培养“零适应期”人才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体现企业环境特征的物质文化构建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对实践教学的要求比较高,与之相关的物质配备要求较高。因此,我们可以在这些方面提高企业文化的涉入度。首先,学校的实习实训中心可以尝试教学工厂模式建设。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专业实训基地,融教学、实训实验、考工、技术服务与生产为一体,使专业教室具有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练实训、实验、考工强化训练和考工等多种功能,营造出真实(仿真)的职业氛围和环境。[2]实习实训场所的布置一方面具备人性化,体现以人为本,另一方面将实习实训注意事项、各种制度、章程、岗位职责布置到相应位置,实习生要求统一着装、上岗划卡等营造一种“企业”文化氛围。[3]其次,加大与企业共建实验室、研发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力度。为营造依托企业、服务行业的氛围,学校各教学部门均可以以不同方式寻求与企业的合作,共建实验室和校内外实训基地,通过量的增多来加强企业文化的辐射力度。再次,构建企业为主体的管理模式。目前校企共建实验室的模式,多是由企业投资或以项目研究的形式提供实验设备、相关硬件及软件,高校提供实验室用房、实验室管理和运行维护管理人员及运行维护管理费用。高校可以尝试以企业文化为主体的实验室管理模式,以此强化高校企业文化的影响力,在发展成熟之后,可以将实验室挂牌为企业的研发中心。最后,构建有企业特点的人文景观。企业有雄厚的资金和设备优势,投资高校的意愿也逐渐上升。高校可以以企业冠名或者体现投资企业特点来建造一些人文景观,一方面可以作为企业的投资回报,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大学企业文化的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