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校企文化结合途径

高职校企文化结合途径

 

校企文化融合是指通过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互渗透创设一种凸现职业教育特色的教育情境,使其包含的课程体系与教育方式更加关注企业岗位需求和学生技能的提高的价值取向,在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中重视对学生职业意识、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培养,使学生在知识、操行、能力等方面与企业岗位所需的技能、职业规范相对接,尤其注重职业学校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价值理念与企业的价值追求上的和谐,从而使学生在顺利地实现就业的同时,能在职业岗位上很快地认同企业文化及价值理念。   一、高职校企文化融合的重要性   1.对高职院校而言,能凸现职业教育的特色   高职院校在我国的高速发展是与我国的现代化进程相一致的,也是近十余年来的新现象。高职教育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教育定位方面的显著特色是突出职业性,所培养的是立足于基层、面向生产管理的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高职教育应紧紧围绕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体现企业文化所要求的职业理想、职业技能、职业态度,从学生能学得一技之长入手、树立服务于企业的价值理念。在教学课程设计、教学方法选择、实践教学环境设计乃至学校职业环境氛围营造等环节能要始终贴近企业文化。唯有如此,才能达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要求,实现国家创设高职院校的办学目的。   2.对企业而言,能彰显以盈利为主要导向的价值追求   企业作为社会化进程中的产物,负载其特定的价值,以其所生产或服务的产品而立足于社会,在提供社会产品的过程中,以其高品质的产品服务于消费者,从而实现其盈利的目的。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企业有一整套的企业理念、企业精神、企业规范等的战略性的价值追求和具体的规章制度。从近年来的人才市场的招聘状况来看,用人单位对有胆有识、人品优良的人才是十分偏爱的,表现在用人重素质胜过重知识、重人品胜过重文凭、重能力胜过重学历的倾向,尤其注重的是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创新意识、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形成更离不开校企文化融合功能的发挥。   3.对学生而言,能掌握实用的技术并顺利地实现就业   高职校企文化的融合使学校的教育过程贴近企业的文化要求,学生不只是在价值理念上与企业文化的要求一致,在职业道德上能与企业的操行规定相衔接,而且在专业技能上能较好地适应企业的岗位要求,其在就业中的优势较为明显。显然,校企文化融合对学生而言,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实用的技术,顺利地实现就业。同时,基于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日益融合,学生在快速地适应岗位的同时能在工作中出成绩,以其业职的优势地位而为职位的提升奠定基础,提供了高职院校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   二、高职校企文化融合存在的问题   1.学校的办学理念与企业的价值追求存在明显的距离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在办学理念上倡导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在校园的文化品味、价值追求等上适应职业教育特点。不少高职院校都提出了具有行业特色的校训,如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提出的“精工诚贸、大气致远”的校训,把在专业上的“工”和“贸”并重的要求涵盖其中,同时也强调对职业道德培养的“大气致远”。在办学理念方面,对学生专业知识的要求与对学生思想道德的要求其立足点是学生的职业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就此而言,学生的专业水平的提高与职业道德的养成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标志。与此不同的是企业的价值追求上虽然也存在多重性,但其在价值取向上是经济效益的提高和社会效益的实现,尤其是利润的最大化。学校的办学理念与企业的价值追求上的矛盾在学生工学结合的环节体现得较为明显。企业基于自身盈利的角度对实习学生的岗位安排上,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学生实习岗位的单一化、职业技能含量低的特点,更有甚者,有的企业把顶岗实习的学生不同程度地作为廉价的劳动力来使用,而没有站位于学生的立场,从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的角度来安排工作。其实,学校定期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或顶岗实践,是学校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份,使学生能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通过岗位的实践真正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从对学生的问卷情况来看,有94%的学生把学到岗位专业知识作为企业实践环节的首选目标,希望通过到企业实践这一环节了解企业并学到相关的岗位知识和技能。   2.学校所采用的课程体系与企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之间有明显的距离   学校所采用的课程体系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理论系统性过强、职业性不足的特点,尤其是缺乏基于工作任务并按产品生产流程来设置的课程。从调查问卷的情况可知:部分学生认为现有的书本知识存在理论性、系统性较强而针对性不够,与岗位实践的内容与要求不同程度地脱节;部分教材内容没有及时地更新而存在老化现象,难以适应实习岗位的需要等问题。这从某个侧面反映了高职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由于现有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不同程度地趋向于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性过强而职业性不够,与岗位知识的对接性不明显,尤其是缺乏以产品的生产为主线的流程式课程的开发,加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取舍不合理,学生即使到了专业对口的企业锻炼,进行工学结合实践环节的训练,一时也难以适应企业的岗位要求。这明显制约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对学生的职业素质的培养相当不利。   3.教师的现有专业技能与企业岗位所要求的技能有明显的距离   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高职院校对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方面的要求更高。教师不仅要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还应掌握一线生产所需的技能。而现实的情况是,伴随着社会对技能培养的需求的增加,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批青年教师走上了教学岗位,肩负着高职教学的任务,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到企业实践的经历,其学习的背景和经历导致了对岗位所需技能知识的不足日益突出。教师由于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和相关技能的训练,在教学环节上讲解不深入、不形象,指导学生实习难免力不从心,不同程度地制约了大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不利于高职生职业素质的养成。#p#分页标题#e#   4.实训基地的建设滞后于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所需的条件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注重对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的同时,也对高职院校的教学实训场所及其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高职院校要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强对实训基地的建设。而由于实训场所的限制及购买各种机器设备需要大量的资金,高职教育所需的实训基地的建设不同程度地滞后于社会发展对学生提出的培养要求。虽然不少的高职院校与企业结合共建校内生产实训及实习的基地,但利用率也不是很高。而校外的生产实习基地建设,由于企业有其自身的追求目标,加之学生的操作能力有限,从而普遍存在校外实训基地在数量上的有限性和层次上的偏低性,管理制度上也未能真正在校企共同开发管理的层面上立章建制,稳定性弱。   5.校园文化活动的职业性没有充分地体现   校园作为学生学习与个性发展的重要场所,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成长非常有利。校园也是校企文化交流的一个平台,通过优秀企业家的一系列的讲座,对学生来说是了解社会、了解创业轨迹的窗口。但从目前各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来说,此方面的功能有待提升,现有的校园文化主要还是作为学生业余活动的功能起作用,娱乐性强而职业导向性不足,表现为高职学院的办学理念未能通过相关的环节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成为学生实现职业、成就人生的追求和行动指南。校园的物质载体的职业导向功能没有有效地挖掘。   三、高职校企文化融合的具体途径   1.妥善地处理学校的办学理念与企业的价值追求的关系,实现学生获知与企业盈利的融合   学校的办学理念与企业的价值追求的关系其实就是学校利益与企业利益的关系。要实现高职校企文化的对接与融合,就需在企业的利益和学生的需求之间进行权衡,实现两者的适度平衡。具体而言,企业要通过学生的工学结合环节而获利,而学生在此环节上能真正地学到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为此,学校应与企业在工学结合的时间安排上加以考虑,学生何以到企业顶岗实践?学生应学习哪些专业知识后到企业实践?到企业实践的时间多长合适?总的原则是学生到企业实践前需掌握一定的岗位理论知识及初步的操作技能。同时,企业方面也应考虑学生的需求,尽可能在有限的实践时间内让学生学到相关的专业技能。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采取岗位轮换的方式,紧密实践教学与工作岗位的关联度,让学生能接触并掌握较多的岗位知识和技能。做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有机统一,“作业”与“产品”的融合。   2.开展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实现学生的品德操守与行业道德规范的融合   高职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并将职业所要求的道德操守溶入职业道德教育之中。在世界观层面要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端正学生的就业心态和从业后的工作态度,要加强对学生的行业认同教育,注重职业个性的培养,使学校的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的需求相对接。   (1)培养对职业的敬畏感。美国的阿尔伯特.哈伯德说:“敬业就是尊重自己的职业,把工作当作自己的事,其具体体现为忠于职守、尽心尽力、认真对待、一丝不苟、善始善终等职业品质。”[1]要让学生明白,职业没有高低贵践之分,只要社会所需的,都是值得去奋斗的,并且在工作中要尽其所能,尽善尽美地做好岗位工作。但现实情况却是部分大学生缺乏对职业的敬畏感,好高骛远,没有认识到职业是成就人生事业的起点。在此方面,“两课”教学尤其要加强对学生的爱岗敬业的教育,培养对职业的敬畏感。   (2)强化大学生的承担责任的意识。“责任心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综合体现,是一种心灵的内化、一种心灵的自觉和勇于担当的精神。”[2]具体化到行动上就是只要是公司的事,就有责任去管,有义务去做,显示出一个主人翁的姿态,并对做错的事有承认错误的勇气和承担后果的担当。要强化学生的责任心,首要的是必须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每一个人在工作中都应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准位置,对自己的工作内容、工作范围和工作性质有了相当的了解,自然就会明白自己在这个位置上的责任是什么,并同样明白自己逃避责任的后果是什么。位置意味着责任!”[3]基于职业行为对社会的意义,职业责任其实就是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承担责任,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应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正确认识自己的工作意义,认识到职业不光是谋生的手段,也是成就自己的起点和基石;同时要培养学生对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并把承担责任变成一种习惯,渗透到行动上。   3.进行课程体系的开发,实现课程内容与岗位知识、技能要求的融合   高等职业教育是把已经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通过教育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毕业之后顺利实现为生产服务,突出职业性,重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为此,高职的课程设置要适应岗位知识、技能的要求,实现课程内容与岗位群的能力要求的匹配。   (1)形成体现职业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在广泛地开展行业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人才需求情况、人才培养规格、职业能力要素、课程体系设计等相关资料。课程的开发始终以岗位所需的技能为中心,以工作任务的完成所需的技能为指导,并适度地考虑行业的发展趋势,保持一定的前瞻性,按照“职业分析——职业岗位——任务领域——行动领域——学习领域”的工作过程导向形成体现职业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   (2)课程内容的取舍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课程内容的取舍上,突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按企业工作任务程序来设置课程,以完成岗位工作任务和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作为课程的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理论知识的选取应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并适度地融合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做到课程内容的安排与岗位的技能要求相融合,与职业资格标准相接轨。#p#分页标题#e#   4.强化对高职的师资培训,实现专业教师与企业师傅的融合   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规定:“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可见,为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加强对高职教师的职业指导能力的提升已提到政策层面。   (1)加强教师到企业锻炼的力度。“背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一味向教师传授理论知识却没有帮助他们将这些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其结果必是徒劳无益的。”[4]高职院校要制定相应的制度,落实国务院的有关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同时,鼓励教师拿“双证”教学,鼓励教师到企业从事相应岗位的兼职工作。高职学校应支持教师参与技能的评定与考核,提升教师的实训指导能力。   (2)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科技研发能力。鼓励教师主动参与省、院级课题的申报,以提升专业理论水平。“一味注重技能的学习并不能使教师获得他们所需要的对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而缺乏这种深刻理解,教师就难以灵活应对复杂多变的日常教学。”[5]同时,通过课题组成员的合作,不断地提升教师团队的整体水平。教师通过开展横向科技服务,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同时提升教师的科技研发能力。   5.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实现校内实训基地与企业生产基地的融合   (1)校内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以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为核心。校内教学实习基地作为校内的实习场所,是学生到企业实践的准备,也是由学校来完成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的重要环节。要注重实习场所的“真实性”,按企业的产品生产流程进行实践教学的设计,注重营造职业氛围,并通过校内实习基地的训练,使学生初步掌握岗位所需的操作技能,初步实现与岗位要求的接轨。(2)提升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水平。就目前而言,尽管各高职院校都加强了与企业的合作,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的提高,并把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作为重要的环节来抓,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水平总体而言不高,企业的建设热情不够,影响了学生到企业实践的效果。要从根本上扭转这一状态,尚需学校与企业的通力合作,政府应在此方面出台相应的政策,并加强财政支持的力度,真正地实现教学与训练的融合、训练与生产的对接,使学生能快速适应职业岗位,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6.突出校园文化建设的职业品性,实现校园场景与企业场景的融合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实现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的同时,也要适应职业教育特点,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吸收企业文化、品牌文化的特点,紧紧围绕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体现出职业特征。突出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职业环境氛围的营造。具体而言:   (1)在校园的舆论宣传上要体现学校的职业导向的办学理念。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在追求其作为高等学校所应有的文化品味、价值追求的同时,更应该适应职业教育特点,根据各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塑造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办学理念。   (2)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上营造职业氛围。校园的文化载体是学校文化的外在表现,承载了精神文化的内涵。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园内醒目的地方安放大型的刘伯温塑像,并在其塑像正面写上“立德”、“立功”、“立言”六个字,形象而直观地体现了学校以诚为本的办学风格。不仅如此,学校也应利用不同的物质载体打造职业场景,塑造企业的氛围。宣传栏上张贴着学生成功创业的事迹,校内的实训场所挂满了产品的工艺生产流程图,校内工厂的各种各样的企业生产设施及模拟的现场施工场所等都能在不同的程度上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企业的氛围。   (3)制度层面的建设来营造职业氛围。定期开展成功企业家来校宣传也是塑造学生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而学生专题创业设计方案的竞赛也吸引不少学生的积极参加,并有机会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